白夜行人 发表于 2014-8-6 16:47

地震预报的意义有多大


云南昭通鲁甸县地震截止8月6日已经有589人死亡,9人失踪,数千人受伤,近98万人受灾,损失财产不计其数。面对灾情,国家也积极组织救援队伍,抢险救灾,挽救人们的生命。此情此景,我们不禁在想,如果地震前能有一次预警,那怕是一次提醒,也是好的。地震预警机制的建立,防灾减灾体制的确立,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在2014年《休闲读品天下》第二期的一篇采访录《科学地总结地震预报的历史经验—访著名地震学家郭增建先生》中,便有一位地震专家—郭增建先生,提出了一整套的防灾、减灾和地震预警的方法,值得我们关注。郭先生认为,在现有的科学认识水平上,想建立起百分之百准确的地震预报机制,是不切实际的,但因为无法百分之百准确预报,就不去预报地震,更是错误的。基于目前的科学认识水平,郭先生认为需要建立分级、分层、分区域的地震预报、预防思想。要从长到短,有所察觉,打个招呼,常备不懈,步步紧逼,不断拦截,群测群防,最后时刻,临机而动,简而言之,就是根据实际情况,“打个不同程度的招呼”,再根据“不同程度的招呼”采取不同程度的预防措施。    一,地震研究应在各个行业横插,建立起全社会开放的预测信息共享系统。从地震发生的前兆来看,对地震的捕捉需要一个多方面信息系统才行,包括天、地、生物等等。从研究角度上讲也需要从多个方面去研究,因而对地震的观测研究,需要建立在综合信息的获取上才行。对资料的共享应分为两个层次来建立:在国家层次上应是在各大部委建立起信息共享机制,让各路的预测人员也能共享其信息,进行预测。中国地震局内,建立预测及前兆信息网,让多渠道的各路预测人员都能共享其信息来进行预测。二,改革现今准确预报为预防基础,应建立预警—预报制为预防基础。这是一个改革的关键点,即由现在的只有做出比较准确的预测后才发出预报的方式,改为按预测可能性大小定级,以此定级作为不同的预警级别,根据这个预警级别打不同招呼而进行强震预防,直至最后作出临机性的强震预报。预警机制的基本思路框架就是在针对一个要作出预报的地区,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把分散的各种异常即时上报于网络系统上,供预测者根据这些异常拿出预测意见,集各路专家,然后把各种预测方法从各种途径都报于其上,当达到设定数量的预报方法数(各个预报方法在其中必然有不同的权重)及异常数时,作出程度各不相同的预警程度等级,发给预报的决策层,让决策层根据这个级别特征采取不同的级别的预报发布。    三,建议预报法规对城市与农村发布预报分别对待。由于经济条件限制,在中国的广大农村,可以在有一定可能地震发生的程度上时,发布地震预报。具体方法是当对地震有察觉时,适时发出通知,另外辅之以建立报警系统,在地震时跑出房屋,以逃生为主的预报发布及防震方式。也就是以预报为主,以抗震为辅的防灾思路。防震措施采取十年地震高潮时期(指1966-1976年)的做法,大家晚上睡醒一点,门窗别扣死,基干24小时值班制度,一有情况就一骨碌爬起来向外跑,来不及的就向桌子底下钻,而对于商店,能在外面搭蓬子营业也可,若不便则用三角铁做货架,砸了也损失不了多少。而在大城市,尤其是对首都圈、大城市圈,在目前的经济和社会条件下,由于灾难警报发出后的社会问题的复杂,地震预报在一般情况下不能发出(除了能在时间上非常准确地把握预测出一个特大地震发生,但目前这几乎不可能)。而城市却有财力把建筑的抗震水平搞的更好一些,因而对城市的地震防御以抗震为主。若是兼顾财力的话,就是在城市建房时兼顾经济能力与防震折衷的办法,在一户房间中专门设计一个单间为抗震能力较强的房间,一旦有地震报警后,全家都可以往这个抗震单间跑。四,基于预警—预报思路后,预报发布方式灵活化。在对能发出地震预报的准确程度降低的同时,根据预警预报的思路,研究划定不同的预警级别。下一步就是要对地震预报发布的制度进行改革,这个改革即是基于不同预警级别对应不同预报发布形式而进行的,打不同的招呼。在新闻上,如粗略的:“某某地区最近异常较多,有人做出预测的调子较高”,“这里曾是地震高发区,当前已列入重点监测范围”,“某某地区现今疑似地震异常出现较多”,“某某时间为可能性很大的发震时间”等等。对于预警级别与不同打招呼的地震预报程度,让人们有所警惕,不至于在地震来临的时候手足无措,浪费了本可逃生的时间。

白夜行人 发表于 2014-8-6 17:00

《科学地总结地震预报的历史经验—访著名地震学家郭增建先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cc3b260102uyjj.html

doubang 发表于 2016-1-31 18:16

对地震的监测采用流动方式,使地震的监测人员每天都有工作干,减少人员浪费.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地震预报的意义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