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21-1-8 13:55

对300楼文稿订正后版文:
地球内部(地幔层)高温高压气态物质又具有何等能量呢?让我们先从猛烈冲天型火山喷发谈起,火山喷发的本源物质主要为熔岩与气态物质;而火山碎屑、火山灰、火山泥、大小石块...等固体物质是火山通道穿过地壳岩石层时熔塌携带的外来捕获物质。对于猛烈冲天型火山喷发而言,火山岩浆喷出地面要穿过33公里左右的上升通道(指地壳平均厚度),然后火山喷发烟柱又高达5000米至万余米以上,岩浆与大小石块被抛向500米高空,火山爆发声响能传播至200公里以外,火山灰可落到2500公里以外,火山喷发能托起地下60~100公里以上深度的岩浆,一次大规模火山喷发可以喷出约6×101⁰吨岩浆和火山碎屑物。一次最大类型的火山喷发所具有的能量约等于里氏10级地震所释放能量的2倍以上(即6.3×102⁶尔格 ×2 = 12.6×102⁶尔格),此能量相当于9000颗大型氢弹的威力。

发表于 2021-1-8 13:57

对180楼、181楼文稿再次订正版文:
地球内部(地幔层)高温高压气态物质又具有何等能量呢?让我们先从猛烈冲天型火山喷发谈起,火山喷发的本源物质主要为熔岩与气态物质;而火山碎屑、火山灰、火山泥、大小石块...等固体物质是火山通道穿过地壳岩石层时熔塌携带的外来捕获物质。对于猛烈冲天型火山喷发而言,火山岩浆喷出地面要穿过33公里左右的上升通道(指地壳平均厚度),然后火山喷发烟柱又高达5000米至万余米以上,岩浆与大小石块被抛向500米高空,火山爆发声响能传播至200公里以外,火山灰可落到2500公里以外,火山喷发能托起地下60~100公里以上深度的岩浆,一次大规模火山喷发可以喷出约6×10^10吨岩浆和火山碎屑物。一次最大类型的火山喷发所具有的能量约等于里氏10级地震所释放能量的2倍以上(即6.3×10^26尔格 ×2 = 12.6×10^26尔格),此能量相当于9000颗大型氢弹的威力。那么里氏10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相当4500颗大型氢弹的威力,因此可以说7级以上大地震的地震波为巨型能量波。

发表于 2021-1-8 14:00

对301楼、302楼文稿再次订正版文:
地球内部(地幔层)高温高压气态物质又具有何等能量呢?让我们先从猛烈冲天型火山喷发谈起,火山喷发的本源物质主要为熔岩与气态物质;而火山碎屑、火山灰、火山泥、大小石块...等固体物质是火山通道穿过地壳岩石层时熔塌携带的外来捕获物质。对于猛烈冲天型火山喷发而言,火山岩浆喷出地面要穿过33公里左右的上升通道(指地壳平均厚度),然后火山喷发烟柱又高达5000米至万余米以上,岩浆与大小石块被抛向500米高空,火山爆发声响能传播至200公里以外,火山灰可落到2500公里以外,火山喷发能托起地下60~100公里以上深度的岩浆,一次大规模火山喷发可以喷出约6×10^10吨岩浆和火山碎屑物。一次最大类型的火山喷发所具有的能量约等于里氏10级地震所释放能量的2倍以上(即6.3×10^26尔格 ×2 = 12.6×10^26尔格),此能量相当于9000颗大型氢弹的威力。那么里氏10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相当4500颗大型氢弹的威力,因此可以说7级以上大地震的地震波为巨型能量波。

发表于 2021-1-8 14:01

为什么说地震波是由震源产生向四外辐射的弹性推进波,是一种具有快速释放传播的巨型能量波?
地球内部(地幔层)高温高压气态物质又具有何等能量呢?让我们先从猛烈冲天型火山喷发谈起,火山喷发的本源物质主要为熔岩与气态物质;而火山碎屑、火山灰、火山泥、大小石块...等固体物质是火山通道穿过地壳岩石层时熔塌携带的外来捕获物质。对于猛烈冲天型火山喷发而言,火山岩浆喷出地面要穿过33公里左右的上升通道(指地壳平均厚度),然后火山喷发烟柱又高达5000米至万余米以上,岩浆与大小石块被抛向500米高空,火山爆发声响能传播至200公里以外,火山灰可落到2500公里以外,火山喷发能托起地下60~100公里以上深度的岩浆,一次大规模火山喷发可以喷出约6×10^10吨岩浆和火山碎屑物。一次最大类型的火山喷发所具有的能量约等于里氏10级地震所释放能量的2倍以上(即6.3×10^26尔格 ×2 = 12.6×10^26尔格),此能量相当于9000颗大型氢弹的威力。也就是说10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相当4500颗大型氢弹的破坏威力,应该可以说地震波是巨型能量波的快速释放。

发表于 2021-1-8 14:02

为何说地幔间存在负电层?
地核6000度摄氏的高温和360万个大气压的环境中会有大量电子逃逸出来,在地幔间会形成负电层。从冲天型火山喷发可以得到证实,冲天型火山喷发烟云柱高达数千米以上,与周边空气发生剧烈对流,形成狂风,将喷出物质四外吹散,喷出的蒸气凝结而成暴雨,将大量火山喷出的灰尘携裹而落至地面四处流溢。此外便引起空中电荷的改变发生闪电雷鸣现象。许多火山喷发中经常观察到闪电雷呜自然现象,并现场拍下这类真实照片。

发表于 2021-1-19 11:41

火山喷发闪电现象:
闪电现象日本新燃岳喷射出灰烬和熔岩,一道道闪电划破火山上空。新燃岳是雾岛山火山群的破火山口之一。火山闪电的来历仍然是个谜,据美国阿拉斯加火山天文台专家史蒂夫·麦克努特(Steve McNutt)2010年2月在接受美国国家地理网站采访时介绍,这种奇特现象可能是带电硅(岩浆一部分)从火山喷出时与大气接触时形成的。

发表于 2021-1-19 11:41

为何说地震波不是电磁波、而是巨型能量波?
电磁波以光速传播,大概为300000公里/秒,即30万公里/秒。一切可见光和不可见光都是各种波长不同的电磁波(比如太阳光、地光、极光,雨前闪电光等)。太阳光波长传播速度为3×10^5公里/秒,即30万公里/秒。它在1秒钟内所通过的距离在数值上大约相当于地球赤道周长的7.5倍,这个速度相当于1秒钟绕地球赤道7.5圈。光源通常一般呈现辐射发射(放射)能量。
辐射:既不依靠气体或液体的流动,又不依靠分子之间的碰撞,而是借助于不同波长的各种电磁波来传递内能的方式,称为辐射。从辐射源辐射出去的能量是沿直线向方向传播扩散的。这种以辐射源为中心,向四面八方立体状辐射出去的能量沿直线方向传播的线,称为辐射源的发射线。
地震波在地壳岩石固体介质中传播是依靠粒子间弹性碰撞来释放能量的。地震产生不同类型的波,最快的是P波(纵波),实际上是能夠穿透地球的声波,P波速度相对较快,在地壳中速度大概是7公里/秒,以这个速度环游世界大概只需要一个小时。但是与电磁波相比,P波就显得太迟钝了。电磁波从信号生成到地球的任意位置也不过十分之一秒。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电磁波相比,是1小时与十分之一秒之比。所以说,地震波无法以电磁波相论述。
因为电磁波是以光速、或电速在空气介质中进行传播,阻力极小;而地震波是在地壳岩石固体介质中进行弹性碰撞、往复推进式传播,阻力极大,消耗能量巨大。

发表于 2021-1-19 11:42

为何说地震波不是电磁波、而是巨型能量波?
电磁波以光速传播,大概为300000公里/秒,即30万公里/秒。一切可见光和不可见光都是各种波长不同的电磁波(比如太阳光、地光、极光,雨前闪电光等)。太阳光波长传播速度为3×10^5公里/秒,即30万公里/秒。它在1秒钟内所通过的距离在数值上大约相当于地球赤道周长的7.5倍,这个速度相当于1秒钟绕地球赤道7.5圈。光源通常一般呈现辐射发射(放射)能量。
辐射:既不依靠气体或液体的流动,又不依靠分子之间的碰撞,而是借助于不同波长的各种电磁波来传递内能的方式,称为辐射。从辐射源辐射出去的能量是沿直线向方向传播扩散的。这种以辐射源为中心,向四面八方立体状辐射出去的能量沿直线方向传播的线,称为辐射源的发射线。
地震波在地壳岩石固体介质中传播是依靠粒子间弹性碰撞来释放能量的。地震产生不同类型的波,最快的是P波(纵波),实际上是能夠穿透地球的声波,P波速度相对较快,在地壳中速度大概是7公里/秒,以这个速度环游世界大概只需要一个小时。但是与电磁波相比,P波就显得太迟钝了。电磁波从信号生成到地球的任意位置也不过十分之一秒。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电磁波相比,是1小时与十分之一秒之比。所以说,地震波无法以电磁波相论述。
因为电磁波是以光速、或电速在空气介质中进行传播,阻力极小;而地震波是在地壳岩石固体介质中进行弹性碰撞、往复推进式传播,阻力极大,消耗能量巨大。

发表于 2021-1-19 11:42

地球磁场、地球重力场、地电场、地震场、地应力场、火山喷发场、……等均隶属于地球物理场,所以说,以上各类课题内容,均纳入物理学范畴。不过又分为空间物理学和地球实体物理学,爱因斯坦、玻尔、杨振宁、李政道等人是从事空间物理的顶级伟大科学家;而地球实体物理科学家,至今尚未见有能人诞生。

发表于 2021-1-19 11:43

爱因斯坦、玻尔、杨振宁、李政道等人先后获诺贝尔奖。而地球实体物理科学家,至今尚未见才华出众者出生。

发表于 2021-1-19 11:43

近数十年来,当地震预测在世界各国、全球范围地震学家们当中逐渐失宠的可悲背景状况下,却得到其他领域的某些科学家的热情拥抱,例如岩石磁性学和固体物理学。这个圈子的领军人物,固态物理学家弗里德曼.弗洛伊德最为突出,他研究发现地震时的带电硅粒子。

发表于 2021-1-19 11:44

地光、极光(南北两极)、火山喷发雷电(闪电雷呜)是地球向大气层的放电现象。

发表于 2021-1-19 11:44

地幔间分布有负电层或电离层;而在正常情况下地壳岩石圈是很好的绝缘体,非常不容易导电;这样地壳岩石圈就成了电磁波传播的阻隔、阻碍层。

发表于 2021-1-19 11:45

作者(遠长江)在186楼文稿中提到固体物理学家弗里德曼-弗洛伊德理论,他的实验研究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当岩石受到挤压的时候就会产生初级电流,即所谓的《弗洛伊德哩论》。弗洛伊德在这里所说的“岩石”,其实应是“地幔岩浆”才较为合理。
弗洛伊德始于化学过程。在他研究晶体内部的化学和物理过程的时候,他发现地壳深处的矿物在压力作用下结晶的时候,少量的结晶水被结合在晶格中。在晶格中的水不是以H2O的形式存在,而是变成了一对不同的分子,每个分子包含一个氧原子、一个氢原子和一个硅原子。当以这样成对的形式存在时,每个氢原子需要从每个氧原子那里获得一个电子,形成带正电的氧原子。这样的原子,因化学反应而带电,被称为氧离子。然后,这些氧离子与硅原子结合,从而被固定在矿物中。(文稿未完,待下回分解)

发表于 2021-1-19 11:45

(续上文):尽管弗洛伊德多年来“并不认为这个发现有多了不起”,但他终于发现这也许是解开地震之前辐射电磁信号的钥匙。弗洛伊德意识到,在正常情况下岩石是很好的绝缘体,非常不容易导电。但是当岩石受压力时,由于它们处于地球深处,氧离子和硅之间化学键可能被打破,产生载荷子,被称为正离子洞,简称为P—hO丨eS。

发表于 2021-1-19 11:46

(续上文):理论上,在大多数情况下,正离子洞通常存在于地球深处的岩石(实际为岩浆),与外界不相往来。但是,如果岩石受到额外的压力,正离子洞和自由电子就可以开始运动。所有这些,弗洛伊德理论并不仅是流于猜想。虽然有些固态物理学家对理论的某些方面存在异议,但是通过弗洛伊德和其他人做的实验表明,在一定条件下,一些岩石可以产生初级电流。问题不在于地球深处的岩石(岩浆)是否存在载荷子,而是看他们是否与地震过程有关。(文稿未完,待下回分解)

发表于 2021-1-19 11:46

(续上文):弗洛伊德认为,电子产生的电流可以向下往更深更热的下地壳移动,而正离洞会产生不同的电流,而且是横向移动的。这两种类型的电流都会产生电场,这些电场将相互作用,产生电磁辐射。
辐射:既不依靠气体或液体的流动,又不依靠分子之间的碰撞,而是借助于不同波长的各种电磁波来传递内能的方式,称为辐射。从辐射源辐射出去的能量是沿直线向方向传播扩散的。这种以辐射源为中心,向四面八方立体状辐射出去的能量沿直线方向传播的线,称为辐射源的发射线。

发表于 2021-1-19 11:47

(续上文):此外,由于压力激发产生的电流,一些正离子洞将被运到地球表面,在地表畄下一个大片带正电荷的区域。这样的干扰可能导致异常现象,包括所谓地震光的放电现象,甚至会干扰到地球表面以上90到120公里的电离层。回想20世纪70年代末的时候,赫尔姆特—崔伯许提出带电气溶胶粒子或离子,可以解释各种被报道的前兆。他因此尽力发展一种原理以产生电流进而产生离子。弗洛伊德理论就是可选原理之一。在一些人看来,观察到震前电石密信号异常以及电离层的干扰,证实了“弗洛伊德理论”的可行性,并代表已经找到了期待己久的地震预测的“钥匙”。

发表于 2021-1-19 11:48

(续上文):为什么全球地震学家们不相信弗洛伊德这个理论?这取决于你问谁。对于一些弗洛伊德理论的支持者,他们认为这是全球主流地震学家心胸狭窄,不愿意接受其他领域的科学家可能会找到他们辛苦多年都未能找到的答案的事实。弗洛伊德理论的支持者们(指一些活跃的业余地震预测团体)而言,他们相信地震是可以预测,但并不被主流地震学界所重视。在2007年iUGG会议,一个无法忽略的事实就是很少有地震学家出席。

发表于 2021-1-19 11:48

(续上文):主流地震学家们认为,一个地震的产生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中的一个:(1)应力不断积累,渐进地或突然地,达到临界点;(2)断层强度必须降低,所以破裂可以产生。
马尔科姆—约翰斯指出,电磁信号本身提供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在大地震之前应力不会迅速积累。作为一个思维实验,假设随着地球的应力积累,岩石产生一系列的物理变化并导致电磁信号产生。地震发生时破裂过程达到峰值,因此,在地震开始的瞬间电磁信号应该达到峰值。用技术术语末说,就是所谓的“同震”信号。(作为类比,就像一颗大树在大风龙衣来时发出的破裂声,最响破裂声是在被折断的那一瞬间。)地震能夠产生电磁干扰信号,1897年印度大地震之后,地质学家理查德.迪克森.奧尔德姆(RiC Di×onham)指出出,地震导致电报通信中断,他认为地震一定产生了电流。但现代的仪器记录尚未任何证据表明确实存在同震信号。

发表于 2021-1-19 11:49

(续上文):磁力仪可以记录地震,但仔细观察却没有发现真正的同震电磁信号。当地震发生时,电磁信号就应该突然爆发,那么世界各地的磁力仪都应该能夠在第一个地震波之前检测信号。但事实并非如此。

发表于 2021-1-19 11:49

(续上文):作者(遠长江)在此发表不同见解,根据摩擦生电的科学原理,地壳岩石圈大小板块突然发生岩层断裂(指应力达到峰值时),断层两盘岩石发生剧烈错动、极高强度摩擦,必然产生摩擦生电,那么同震电磁信号必然会同时出现,这是无法否定的事实。那为什么磁力仪记录没有收到同震电磁信号呢?作者(遠长江)分析,可能存在两个原因:其一是现代磁力仪仪器还存在缺陷,还急需改进,以达到能对同震电磁信号收取率;其二是:在正常情况下,地壳岩石是很好的绝缘体,非常不容易导电,致使磁力仪无法记录到同震电磁信号。

发表于 2021-1-19 11:50

(续上文):作者(遠长江)在此发表不同见解,根据摩擦生电的科学原理,地壳岩石圈大小板块突然发生岩层断裂(指应力达到峰值时),断层两盘岩石发生剧烈错动、极高强度摩擦,必然产生摩擦生电,那么同震电磁信号必然会同时出现,这是无法否定的事实。那为什么磁力仪记录没有收到同震电磁信号呢?作者(遠长江)分析,可能存在两个原因:其一是现代磁力仪仪器还存在缺陷,还急需改进,以达到能对同震电磁信号收取率;其二是:在正常情况下,地壳岩石是很好的绝缘体,非常不容易导电,致使磁力仪无法记录到同震电磁信号。

发表于 2021-1-19 11:50

(续上文):作者(遠长江)在此发表不同见解,根据摩擦生电的科学原理,地壳岩石圈大小板块突然发生岩层断裂(指应力达到峰值时),断层两盘岩石发生剧烈错动、极高强度摩擦,必然产生摩擦生电,那么同震电磁信号必然会同时出现,这是无法否定的事实。那为什么磁力仪记录没有收到同震电磁信号呢?作者(遠长江)分析,可能存在两个原因:其一是现代磁力仪仪器还存在缺陷,还急需改进,以达到能对同震电磁信号收取率;其二是:在正常情况下,地壳岩石是很好的绝缘体,非常不容易导电,致使磁力仪无法记录到同震电磁信号。

发表于 2021-1-19 11:51

(续上文):利用同震电磁信号建立地震预警系统
同震电磁信号的必然存在,它将造福全人类。虽然它不会影响地震预测,但却是地震提前预警的契机。与地震预测相比,地震预警系统的发展有较成熟的科学基础。简而言之,如果能夠知道大地震在某地发生,那么提前预警信息就能以光速(或电速)传输到遙远的地方,那么预警信息和发生地震的时差就相当于闪电和打电之间的时差。如果地震很近,那么就如同雷声和闪电几乎同时到达一样。某些情况下,地震预警有着非凡特殊的意义。比如在日本,预警系统己经建立了很多年,如果检测到大地震,子弹头列车就会自动停止运行,可以避免大量人员伤亡。1985年,墨西哥城的数千人因为350公里外的地震失去了生命,如果像现在一样有了健全预警系统,检测到海岸的大地震就能夠大量减少人员的伤亡。

发表于 2021-1-19 11:51

火山是地球上常见的一种地貌形态,是地球在释放内部不断积聚能量的同时,将地球表面地貌进行改变之后形成的特殊地貌。目前世界上的火山总数在2500多座,其中处于沉寂状态的“死火山”数量在2000座左右,而处于活跃期的“活火山”500多座。相信大家对于活火山喷发的壮观场面印象深刻,伴随着地面剧烈的振动,浓烈的烟尘物质和液态岩浆从火山口喷涌而出,有时还会发生强烈的闪电现象。在我们的认知中,在雷雨天气时才会发生闪电,为何火山喷发也会有这种情况呢?

发表于 2021-1-19 11:52

电荷的中和反应
世界上所有的宏观物质,无论是我们用肉眼能够看到的各种物体,还是组成大气的各种气体分子,都是由原子所构成,而原子是由处于核心位置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而且原子核所带的正电量与电子所带的负电量总量相等,在正常情况下,这个原子包括原子所组成的物质,对外表现出正负电荷平衡的状态,也就是不表现出带电性。

发表于 2021-1-19 11:52

如果由于一些特殊的原因,使得原子核的核外电子挣脱了原子核的束缚,那么这个原子以及由其组成的物质就会因失去负电荷而呈现带正电性,而得到那些“游离”电子的原子以及由其组成的物质,就会相应地呈现带负电性。

发表于 2021-1-19 11:53

当这两个分别具有带不同性质电荷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它们之间的电场强度就会增加,两个物体之间的“空气隔层”就会被电离,从而形成一个可以导电的通道,两个物体上的正负电荷,通过这个导电通道,就会彼此吸引到一起,发生正负电荷的中和。与此同时,在不同性质电荷的中和过程中,它们本身在电场中的电势能也将消失,根据能量守恒定律,电势能转化为热能被释放了出来。

发表于 2021-1-19 11:54

使物体产生电荷聚集的方式
大家在上学进行物理课学习时,应该会对摩擦起电印象深刻,比如用梳子梳头、冬天脱毛衣,都会产生明显的带电现象,这种情况就是通过摩擦的方式,使物体表面产生了静电。而从物体表面产生电荷聚集的条件来看,必须要有可以使相应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一个物体,从而使相同类型的电荷在物体的一定部位聚集。而出现电荷聚集的物体,与其它不带电或者带有相反电荷的物体靠近时,产生一定的电位差,从而推动形成可供电荷转移的导电通道,进而形成电流。

发表于 2021-1-19 11:55

实际上,使物体产生电荷聚集现象的路径有很多种,而摩擦起电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
摩擦起电:两个不同物体互相摩擦时,由于它们组成原子中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因此会有一个物体失去电子,而另外一个物体得到电子。
感应起电:在一定范围之内,带电物体可以诱导与它并不相连的附近中性物体,使其不同部位的自由电荷重新进行分布,从而使物体不同部位出现等量的正负感应电荷。
极化起电:在静电场的作用下,通过电荷束缚力的位移,使电介质的内部和外部呈现不均匀分布的电荷,这个物体就出现了极化电荷。
附着带电:某种极性离子或者拥有自由电子的带电微粒,当附着在一个绝缘体之上时,也会使该绝缘体表面带有一定的电荷。

发表于 2021-1-19 11:55

闪电发生的原理
空气中出现闪电,其实原理也是正负电荷的中和反应而已,只不过其规模更大、范围更广。我们拿雷雨天气中出现闪电为例,简要分析一下闪电发生的主要过程。

发表于 2021-1-19 11:56

1、空气的强烈对流。在雷雨天气要发生时,空气中的水汽含量比较充足,近地面的空气受热上升,上层较冷空气下沉,冷暖空气在空中形成强烈的对流现象。
2、冰晶颗粒的碰撞和摩擦。含有较多水汽的热空气在上升到一定高度之后,就会因温度的降低发生凝结,形成微小的冰晶,在空气对流的扰动之下,这些冰晶就会发生激烈的碰撞和摩擦,从而分别带上了不同的电荷。
3、不同电荷的冰晶重新组合分布。一些带有不同性质电荷的冰晶会在形成之后立即就会发生电荷的中和反应,而有一些质量较大的冰晶吸引自由电子的能力较强,在重力作用下,会在没有发生电荷中和之前逐渐聚集到云层的下端呈现大规模的带负电云层,而质量较小的冰晶则失去电子被气流推到云层的上端,形成大规模的带正电云层。
4、产生巨大的电位差。当两端的云层带有的正负电荷量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因巨大的电位差使中间相隔的空气发生电离,形成正负电荷可以相互吸引和流动的导体通道,于是产生剧烈的放电现象,闪电就这样形成了。

发表于 2021-1-19 11:57

火山闪电
火山爆发有时伴随着闪电,其形成原理与雷电天气出现的闪电基本一致,都是不同性质的电荷发生的强烈中和反应,只不过参与电荷转移和中和的物质载体不太一样。
从火山喷发的物质组成来看,除了炙热呈熔融态的岩浆以外,还夹杂着大量的火山灰以及部分水蒸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硫化氢、氨气、氮气等。在火山喷发巨大上升气流的推动下,使上空一定范围内的空间中,产生至少两种主要的物质摩擦和碰撞模式。

发表于 2021-1-19 11:58

第一种是在气流带动下的空气分子之间的摩擦。由于喷出的物质和气流温度很高,而且在喷力的加持下,上升速度很快,而周围区域空气的温度相对很低,于是就会出现上下层空气之间的剧烈对流,以及周围平行区域冷空气的快速补充等气流移动现象,这种剧烈的摩擦可以使不同的气体分子分别带上不同的电荷。
第二种是火山喷发物之间的摩擦。在向上巨大推力的作用下,火山喷出物中的火山灰、微小岩石碎片等颗粒之间,会产生剧烈的摩擦和碰撞,然后在重力作用下出现不同的分层结构,上下层之间分别带有不同的电荷。
通过上述两个方面的作用过程,使得火山喷出物在上升云层中出现了不同的分层结构,下层带负电、上层带正电,正负电荷当积累到可以使中间区域的空气产生电离时,就会爆发闪电现象了。

发表于 2021-1-19 12:00

总结一下
火山爆发时出现闪电现象,原理和我们常见的雷闪天气是一致的,都是正负电荷的中和反应,只是火山闪电中电荷聚集所依靠的载体,是火山喷发物中的气体和微小颗粒,而雷电中所依靠的载体是微小的冰晶而已。

发表于 2021-1-19 12:01

谁能发明和研制出《地震制动仪》:
《地震制动仪》的功能是使达到地面的地震波(包括纵波、横波、面波)统统予以尽快扩散、消能,免除地面过分震动而造成建筑物破坏和人畜伤亡。谁能研制和发明这种地震制动仪,肯定能获得诺贝尔奖。
作者(逺长江)在此提示几点:
(1)、对地震波进行干扰与反射;(2)、对地震波进行灵巧扩散与消能;(3)、找出地震波传播的绝缘体材料;(4)、设法阻断横波、纵波反复迭加而成面波(长波),则可大大降低笑情;(5)、采取加固施工处理措施,加强地壳大小板块的力学抗震稳定性;(6)、我国古代东汉时期张衡发明了矦风地动仪;作者(逺长江)在这里提出的《制动仪》,或称《抗动仪》;张衡发明的《矦風地动仪》是测《动》,作者在这里所研制的是制《动》,使其地壳岩石永久处于稳定、制止它不《动》。这是两条完全不同的路线。(7)研制《地震制动仪》采取抗衡制动的手法:加大《板块》的质量,提高《板块》密度。比如庞大的喜马拉雅山脉,高耸直插云霄,山盘雄厚,可他却无法与原子核相匹配媲美,原子核的密度之数量级达10^14克/厘米3,可以设想,如果把原子核一个一个的排起来装满一个火柴盒,那它重量就相当于喜马拉雅山的重量。(8)、地球是个硕大无朋的磁体。磁生电、电生磁,所谓电磁效应;磁与电具有“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特征,它也是研制和发明《地震制动仪》的一个思维侧面。(9)、地球既然是个硕大无朋的磁体,那么就能设法使它变成具有硕大无朋的电源体。(10)、利用能量转换制衡原理,将地震巨大动能如何转化为电能或热能等,达到制衡抗动(抗震动)。

发表于 2021-1-19 12:03

对337楼文稿订正后版本:
谁能发明和研制出《地震制动仪》:
《地震制动仪》的功能是使达到地面的地震波(包括纵波、横波、面波)统统予以尽快扩散、消能,免除地面过分震动而造成建筑物破坏和人畜伤亡。谁能研制和发明这种地震制动仪,肯定能获得诺贝尔奖。
作者(逺长江)在此提示几点:
(1)、对地震波进行干扰与反射;(2)、对地震波进行灵巧扩散与消能;(3)、找出地震波传播的绝缘体材料;(4)、设法阻断横波、纵波反复迭加而成面波(长波),则可大大降低災情;(5)、采取加固施工处理措施,加强地壳大小板块的力学抗震稳定性;(6)、我国古代东汉时期张衡发明了矦风地动仪;作者(逺长江)在这里提出的《制动仪》,或称《抗动仪》;张衡发明的《矦風地动仪》是测《动》,作者在这里所研制的是制《动》,使其地壳岩石永久处于稳定、制止它不《动》。这是两条完全不同的路线。(7)研制《地震制动仪》采取抗衡制动的手法:加大《板块》的质量,提高《板块》密度。比如庞大的喜马拉雅山脉,高耸直插云霄,山盘雄厚,可他却无法与原子核相匹配媲美,原子核的密度之数量级达10^14克/厘米3,可以设想,如果把原子核一个一个的排起来装满一个火柴盒,那它重量就相当于喜马拉雅山的重量。(8)、地球是个硕大无朋的磁体。磁生电、电生磁,所谓电磁效应;磁与电具有“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特征,它也是研制和发明《地震制动仪》的一个思维侧面。(9)、地球既然是个硕大无朋的磁体,那么就能设法使它变成具有硕大无朋的电源体。(10)、利用能量转换制衡原理,将地震巨大动能如何转化为电能或热能等,达到制衡抗动(抗震动)。

发表于 2021-1-19 12:04

我国古代东汉时期张衡发明了《矦风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的第一台地动仪。作者认为,它虽然是我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但张衡犯了方向性错误。而且带动全球后学者在此后两千余年时间里跟着走向错误路线。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地动仪是测地动,而不是制动和抗动。地动(指地震)已经发生,即便能 及时测到地动,又有何用呢?灾难己经发生,房屋已经倒塌,死难者已经遇难,巳经来不及补救和抢救!一切无济于事!只能处理后事和重建,悔之晚矣!而《制动》、《抗动》才是正确可靠方略。或事先加固处理,加强抗震、抗动等级,以减轻与消除地震灾情,才是正确举措。可至今还有许多地震工作人员尚未醒悟,还在一心热衷于地震预测,说什么预测成功!预测准确!预测漏报!实在可悲和愚蠢!

发表于 2021-1-19 12:05

我国古代东汉时期张衡发明了《矦风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的第一台地动仪。作者认为,它虽然是我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但张衡犯了方向性错误。而且带动全球后学者在此后两千余年时间里跟着走向错误路线。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地动仪是测地动,而不是制动和抗动。地动(指地震)已经发生,即便能 及时测到地动,又有何用呢?灾难己经发生,房屋已经倒塌,死难者已经遇难,巳经来不及补救和抢救!一切无济于事!只能处理后事和重建,悔之晚矣!而《制动》、《抗动》才是正确可靠方略。或事先加固处理,加强抗震、抗动等级,以减轻与消除地震灾情,才是正确举措。可至今还有许多地震工作人员尚未醒悟,还在一心热衷于地震预测,说什么预测成功!预测准确!预测漏报!实在可悲和愚蠢!

发表于 2021-1-19 12:05

为什么极光总在地球两极出现
我们已经知道,极光是高空稀薄大气层中带电的微粒所致,在带电微粒流的作用下,各种不同的气体所发出的光也不相同,因此就出现了各种不同形状和颜色的极光,美丽又壮观。
极光大多在南北两极附近出现,而很少发生在赤道地区,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是地球像一块巨大的磁石,而它的磁极在南北两极附近。我们所熟悉的指南针因受地磁场的影响,总是指着南北方向,从太阳射来的带电微粒流,也要受到地磁场的影响,以螺旋运动方式趋近于地磁的南北两极。所以极光大多在南北两极附近的上空出现。在南极发生的叫南极光,在北极发生的叫北极光。我国在北半球,所以在我国只能看到北极光。

发表于 2021-1-19 18:11

极光是怎样形成的?
极光一方面与地球高空大气和地磁场的大规模相互作用有关,另一方面又与太阳喷发出来的高速带电粒子流有关,这种粒子流通常称为太阳风。形成极光的条件是大气、磁场和太阳风,缺一不可。具备这三个条件的太阳系其他行星,如木星和水星,它们的周围也会产生极光。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极光可能是由以下三种原因形成的:一种看法认为极光是红日西沉以后,透射反照出来的辉光。另一种看法认为,极光是地球外面燃起的大火,因为北极区临近地球的边缘,所以能看到这种大火。还有一种看法认为,极地冰雪丰富,它们在白天吸收阳光,贮存起来,到夜晚释放出来,便成了极光。直到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将地面观测结果与卫星和火箭探测到的资料结合起来研究,才逐步形成了极光的物理性描述。

发表于 2021-1-19 18:11

(续上文):如今人们认识到,极光一方面与地球高空大气和地磁场的大规模相互作用有关,另一方面又与太阳喷发出来的高速带电粒子流有关,这种粒子流通常称为太阳风。由此可见,形成极光的条件是大气、磁场和太阳风,缺一不可。具备这三个条件的太阳系其他行星,如木星和水星,它们的周围也会产生极光,这已被实际观察的事实所证明。

发表于 2021-1-19 18:12

光电效应
光电效应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而神奇的现象。在高于某特定频率的电磁波(该频率称为极限频率thresh frequency)照射下,某些物质内部的电子吸收能量后逸出而形成电流,即光生电。

光电现象由德国物理学家赫兹于1887年发现,而正确的解释为爱因斯坦所提出。科学家们在研究光电效应的过程中,物理学者对光子的量子性质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这对波粒二象性概念的提出有重大影响。

发表于 2021-1-19 18:13

爱因斯坦光电效应理论有哪些内容?
最佳答案
爱因斯坦光电效应理论内容包括:
爱因斯坦认为在这两个物体之间通过的能量同样像是以光速飞行的量子组成的,这样一来,可见光线以及不可见光线都被假定为由彼此独立的飞过空间的孤立成分组成的。这个理论类似于牛顿的微粒说,但是在量子论中不可见光的部分由于具有较高频率所以就较大,而牛顿的观点是红色微粒大于紫色微粒。
爱因斯坦为了摆脱从麦克斯韦的电学理论和电子论中作出的与观察不符的结论而提出了他的光量子。他提出,一束单色光,就是一束以光速C运动的粒子流,这些粒子称为光量子(1926年后改称光子)。每个光子都有一定的能量,对于频率为ν的光,其光子能量为E=hυ ,h为普朗克常数,光束的能量就是这些光子能量的总和。一定频率的光,光子的数量越多,光的强度就越大。光电效应是由于金属中的自由电子吸收了光子能量而从金属中逸出而发生的。他认为光(电磁辐射)是由光量子组成,每个光量子的能量E与辐射频率υ的关系是:E=hυ。此即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说。1916年,爱因斯坦给出的这个关系式被实验所证实。
他还根据光的动量和能量关系p=E/c=h/λ,指出光量子的动量P与辐射波长λ的关系为p=h/λ。1923年,康普顿散射实验证实了这一设想是正确的.
评价:
爱因斯坦克服了普朗克量子假说的不彻底性,把量子性从辐射的机制引伸到光的本身上,认为光本身也是不连续的,光不仅在吸收和发射时是量子化的,而且光的传播本身也是量子化的。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说恢复了光的粒子性,使人们终于认清了光的波粒双重性格,而且在它的启发下,发现了德布罗意物质波,使人们认清了微观世界的波粒二象性,为后来量子力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发表于 2021-1-19 18:15

我国古代东汉时期张衡发明了《矦风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的第一台地动仪。作者认为,它虽然是我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但张衡犯了方向性错误。而且带动全球后学者在此后两千余年时间里跟着走向错误路线。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地动仪是测地动,而不是制动和抗动。地动(指地震)已经发生,即便能 及时测到地动,又有何用呢?灾难己经发生,房屋已经倒塌,死难者已经遇难,巳经来不及补救和抢救!一切无济于事!只能处理后事和重建,悔之晚矣!而《制动》、《抗动》才是正确可靠方略。或事先加固处理,加强抗震、抗动等级,以减轻与消除地震灾情,才是正确举措。可至今还有许多地震工作人员尚未醒悟,还在一心热衷于地震预测,说什么预测成功!预测准确!预测漏报!实在可悲和愚蠢!

发表于 2021-1-19 18:16

不是《板块碰撞》理论,应是《板块分裂》理论:(作者:遠长江)2020、10、28日。
每当全球某地发生7级以上大地震时,地震学家就会搬出《板块挤压、碰撞》理论来进行解说,说某一板块与相邻另一板块的挤压碰撞而引发地震。作者认为,板块挤压如同甲、乙两者对牛;也似同两个邻国因摩擦生事引发战争,最后造成鸿沟和分裂。对地壳板块而言,断裂线就是板块对牛造成的分割产物;断层就是板块挤压错动、摩擦、分裂的永恒遗跡;断层线就成了板块的边界线,如同一个国家的边境国界线。
现在請问一个板块是否完整无缝呢?非也。板块内仍然分布有无数中、小断裂与断层,它们一旦连接串通,就会分割成中、小板块,引发中、小型地震。地震和断裂的发生,不是挤压碰撞,而是挤压错动、破碎、摩擦、分裂,各自独立为《板块》。鸿沟、缝裂一旦生成,再无从弥合。分裂是自然规律,能弥补分裂的只有两种方式:一是人为实行高压固结灌浆(对断层自上而下实施灌浆);二者地幔岩浆沿断裂、裂隙向上伸展、扩张,形成侵入岩体,如岩床、岩墙、岩盘、岩柱、岩脉…等,势必引起《板块》地动,即天然地震。分裂与地动是往返永恒出现的自然规律,既永恒分裂,又永恒侵入填充,永不停休。

发表于 2021-1-19 18:16

不是《板块碰撞》理论,应是《板块分裂》理论:(作者:遠长江)2020、10、28日。
每当全球某地发生7级以上大地震时,地震学家就会搬出《板块挤压、碰撞》理论来进行解说,说某一板块与相邻另一板块的挤压碰撞而引发地震。作者认为,板块挤压如同甲、乙两者对牛;也似同两个邻国因摩擦生事引发战争,最后造成鸿沟和分裂。对地壳板块而言,断裂线就是板块对牛造成的分割产物;断层就是板块挤压错动、摩擦、分裂的永恒遗跡;断层线就成了板块的边界线,如同一个国家的边境国界线。
现在請问一个板块是否完整无缝呢?非也。板块内仍然分布有无数中、小断裂与断层,它们一旦连接串通,就会分割成中、小板块,引发中、小型地震。地震和断裂的发生,不是挤压碰撞,而是挤压错动、破碎、摩擦、分裂,各自独立为《板块》。鸿沟、缝裂一旦生成,再无从弥合。分裂是自然规律,能弥补分裂的只有两种方式:一是人为实行高压固结灌浆(对断层自上而下实施灌浆);二者地幔岩浆沿断裂、裂隙向上伸展、扩张,形成侵入岩体,如岩床、岩墙、岩盘、岩柱、岩脉…等,势必引起《板块》地动,即天然地震。分裂与地动是往返永恒出现的自然规律,既永恒分裂,又永恒侵入填充,永不停休。

发表于 2021-1-19 18:20

我国古代东汉时期张衡发明了《矦风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的第一台地动仪。作者认为,它虽然是我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但张衡犯了方向性错误。而且带动全球后学者在此后两千余年时间里跟着走向错误路线。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地动仪是测地动,而不是制动和抗动。地动(指地震)已经发生,即便能 及时测到地动,又有何用呢?灾难己经发生,房屋已经倒塌,死难者已经遇难,巳经来不及补救和抢救!一切无济于事!只能处理后事和重建,悔之晚矣!而《制动》、《抗动》才是正确可靠方略。或事先加固处理,加强抗震、抗动等级,以减轻与消除地震灾情,才是正确举措。可至今还有许多地震工作人员尚未醒悟,还在一心热衷于研究什么”地震成因、花落谁家”、鼓吹什么“世界性难题”、又说什么预测成功!预测准确!预测漏报!…等,全是骗人的鬼把戏!实在可悲和愚蠢!

发表于 2021-1-19 18:22

何谓光子信息?
我们知道量子力学是当今物理学中比较完善的物理科学,无论是宏观物质的运动形式,还是微观世界中物质的运动形式,都能够从量子力学中得到正确的结论,特别是在宏观世界得到的物理规律和结论,在微观世界中很多都不成立,在低速运动中研究出的结果,在高速运动中就会出现不可想象的结果,但是,量子力学的建立将这个世界统一起来了,可以这样讲,是量子力学架起了宏观与微观、低速与高速的桥梁,是量子力学完美地解释了这个世界,如果光子信息的科学,抛弃量子力学,另外建立一个科学体系,这是不正确的,等于是抛弃了一代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抛弃了一段科学历程,因此在这里我们说说量子力学与光子信息的关系问题,可以这样讲,光子信息的科学是建立在量子力学之上的,是以量子力学为基础的科学,没有量子力学就没有光子信息科学的支持,不可能有光子信息科学的发展,同样不可能有光子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的结论。

发表于 2021-1-19 18:23

(续上文):作为这个世界的构成上,有关粒子与波研究问题是历来以久了,部分科学家认为是粒子性,部分科学家认为是波,后来的研究发现,有时表现出粒子、有时表现出波动,对一个物质来讲,如果物质质量比较大、体积尺寸比较大,这个物质表现出粒子;如果这个物质质量比较小、体积尺寸比较小,在世界存在中表现出波,就是光子也是这个结论,如果光子的能量比较大,在存在的过程中表现出粒子性,如果光子的能量比较小,在存在的过程中表现出波动性;这只是对这个世界上物质的研究现象,对这个世界的物质构成的看法问题,仍然没有解决,这个世界到底是粒子还是波,这是回答这个世界构成问题的一个根本问题,也是哲学中问到的“世界观”问题。在光子信息理论中,对世界的看法是,自然界的构成是:光子是物质的基本粒子、这个世界是粒子性的;其它的波动性只是物质存在时,相互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种特殊现象。我们知道,真正能说明物质的波、粒二象性,是德布罗意的物质波,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物质波,所有物质的波动性,都是由于这种物质在自然界存在的过程中,与光子不断作用的结果。如何证明这个结论,我们可以举这样一个例子:物质的波动性,会在极低的温度下消失,特别是绝对零度的地方,光子的能量密度为零的区域中,物质性不存在,物质的波动性也不存在。通过这个事例,物质的波动性在某种情况下会消失,来说明这个世界原本是粒子构成的。

发表于 2021-1-19 18:27

(续上文):由于物质光子信息的存在,物质的体积会不断增大;我们说量子力学是研究物质微观世界的内容,所有内容都是将物质粒子看成是波动性来研究的,而我们说这个世界的基本构成是粒子性的内容,为什么还要用量子力学来处理这些问题呢,这是因为自然界不可能存在绝对零度的地方,也就是自然界不可能存在光子能量密度为零的区域,只要光子信息的能量密度不为零,所有物质的波动性都是存在的,物质波就会存在,这就是自然界是由光子和光子信息构成的,是有粒子性的,但是波动性又是自然界普遍的物质现象,用量子力学研究世界中的问题是非常恰当的。

发表于 2021-1-19 18:29

(续上文):由于物质的微观粒子是由光子组成的光子信息,而这个光子信息又不断地与环境作用光子,才能将物质的各种性质表现出来,在作用光子的同时,粒子表现出了波动性,就好像粒子是由波来形成的,这样将物质的微观粒子看成是一个波包,这正是量子力学的物理模型;一个波函数,在自然界中,由于波的存在和波在自然界运行,会发生色散,这个波束是要随着时间的流逝,波束的大小 是要变大的

发表于 2021-1-19 18:30

研究地震就必需知晓地震波(包括体波、横波、纵波、面波、波长、波速…等内容),地震波是由震源发射体、发射出来的地震波,它的传播介质是固体(地壳岩石),地震波是能量波。

发表于 2021-1-19 18:31

磁与电是什么关系?
解释一:电是宇宙中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分两种,正和负,正负之间通过强大的吸引力相结合,从而形成原子,分子等,最小的带电粒子是电子,磁场可以说是由电子的自旋产生的,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

解释二:平时听说过许多电和磁连在一起的词汇,如电磁铁、电磁炉、电磁波、电磁场等,电与磁究竟是怎样的关系? 人们把电磁场与导体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电的现象称为电磁感应。H·C·奥斯特在1820年发现电流的磁效应,揭示了电与磁联系的一个方面之后,不少物理学家探索磁是否也能产生电,曾经进行过不少实验。1831年,M·法拉第发现通电线圈在接通和断开的瞬间,能在邻近线圈中产生感应电流的现象。紧接着奥斯特做了一系列的实验,用来探明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和确定电磁效应的规律,法拉第根据电磁感应的规律制作出了第一台发电机。 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在理论上有重大意义。使人们对电和磁之间的联系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从而激发人们探索电和磁之间的普遍联系的理论。在实际应用方面有更为重要的意义,电力、电信等工程的发展就同这一发现有密切的关系。发电机、变压器等重要的电力设备都是直接应用电磁感应原理制成,用它们建立电力系统,将各种能源(煤、石油、水力等)转换成电能并输送到需要的地方,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发表于 2021-1-20 11:32

量子力学 物理学 电磁学:电与磁出自物理学 电磁学。释义:自然界物质能量的力学转换形态 也是带电粒子的运动辐射波。
简介
【释义】自然界物质能量的力学转换形态,也是带电粒子的运动辐射波。
【同义词】电磁
【反义词】磁与电 磁电
【示例】1、在夏季,带电雷雨云层聚集了大量的正负电荷,当两块携带有正负电荷的云层放电时,会伴有电荷碰撞时产生的瞬间雷电脉冲波。
2、金属线圈中有电流通过,就会有磁场产生,交变电流通过电动机绕组产生交变磁场。

发表于 2021-1-20 11:33

概述
磁体能够吸引钢铁一类的物质。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位叫做磁极。能够自由转动的磁体,例如悬吊着的磁针,静止时指南的那个磁极叫做南极,又叫S极(因为英文南方South开头第一个字母是S,所以也称S极);指北的那个磁极叫做北极,又叫N极(因为英文北方North的开头字母是N,所以又称N极)。异名磁极相互吸引,同名磁极相互排斥。磁铁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称为磁性。磁铁两端磁性强的区域称为磁极,一端为南极,一端为北极。磁化是指原本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能够被磁化的物质,统称为磁性材料。磁化后,磁性能长期保存的物质叫硬磁体或永磁体,如钢等物质;不能长期保存磁性的物质叫软磁体,如铁等物质。

发表于 2021-1-20 11:33

(续上文):铁中有许多具有两个异性磁极的原磁体,在无外磁场作用时,这些原磁体排列紊乱,它们的磁性相互抵消,对外不显示磁性。当把铁靠近磁铁时,这些原磁体在磁铁的作用下,整齐地排列起来,使靠近磁铁的一端具有与磁铁极性相反的极性而相互吸引。这说明铁中由于原磁体的存在能够被磁铁所磁化。而铜、铝等金属是没有原磁体结构的,所以不能被磁铁所吸引。

发表于 2021-1-20 11:34

(续上文):什么是磁性?简单说来,磁性是物质放在不均匀的磁场中会受到磁力的作用。在相同的不均匀磁场中,由单位质量的物质所受到的磁力方向和强度,来确定物质磁性的强弱。因为任何物质都具有磁性,所以任何物质在不均匀磁场中都会受到磁力的作用。
在磁极周围的空间中真正存在的不是磁感线,而是一种场,我们称之为磁场。磁性物质的相互吸引等就是通过磁场进行的。我们知道,物质之间存在万有引力,它是一种引力场。磁场与之类似,是一种布满磁极周围空间的场。磁场的强弱可以用假想的磁力线数量来表示,磁力线密的地方磁场强,磁力线疏的地方磁场弱。单位截面上穿过的磁力线数目称为磁通量密度。

发表于 2021-1-20 11:35

(续上文):运动的带电粒子在磁场中会受到一种称为洛仑兹(Lorentz)力作用。由同样带电粒子在不同磁场中所受到洛仑磁力的大小来确定磁场强度的高低。特斯拉是磁通密度的国际单位制单位。磁通密度是描述磁场的基本物理量,而磁场强度是描述磁场的辅助量。特斯拉(Tesla.N)(1886—1943)是克罗地亚裔美国电机工程师,曾发明变压器和交流电动机。
物质的磁性不但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是多种多样的,并因此得到广泛的研究和应用。近自我们的身体和周边的物质,远至各种星体和星际中的物质,微观世界的原子、原子核和基本粒子,宏观世界的各种材料,都具有这样或那样的磁性。

发表于 2021-1-20 11:36

(续上文):世界上的物质究竟有多少种磁性呢?一般说来,物质的磁性可以分为弱磁性和强磁性,再根据磁性的不同特点,弱磁性又分为抗磁性、顺磁性和反铁磁性,强磁性又分为铁磁性和亚铁磁性。这些都是宏观物质的原子中的电子产生的磁性,原子中的原子核也具有磁性,称为核磁性。但是核磁性只有电子磁性的约千分之一或更低,故一般讲物质磁性和原子磁性都主要考虑原子中的电子磁性。原子核的磁性很低是由于原子核的质量远高于电子的质量,而且原子核磁性在一定条件下仍有着重要的应用,例如现在医学上应用的核磁共振成像(也常称磁共振CT,CT是计算机化层析成像的英文名词的缩写),便是应用氢原子核的磁性。
磁性材料可分为软磁性材料如铁和硬磁性材料 如钢就是硬磁性材料。软磁性材料指该材料磁化后磁性不可保持很久。反之,硬磁性材料指材料此话后磁性可以保持比较长的时间。

发表于 2021-1-20 11:36

历史
历史上,电与磁是分别发现和研究的。很久以前古希腊科学家泰勒斯做了一系列关于静电的观察。从这些观察中,他认为摩擦使琥珀变得磁性化。这与矿石像磁铁矿的性质迥然不同;磁铁矿天然地具有磁。 而磁石最早是在中国发现的,我国古代科学家因此发明了司南和罗盘。
后来,电与磁之间的联系被发现了,如丹麦人奥斯特( H.C.Oersted)发现的电流磁效应和法国人安培发现的电流与电流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再后来,法拉第提出了电磁感应定律,这样电与磁就连成一体了。

发表于 2021-1-20 16:23

19世纪中叶,麦克斯韦提出了统一的电磁场理论,实现了物理学的第二次大综合。电磁定律与力学规律有一个截然不同的地方。根据牛顿的设想,力学考虑的相互作用,特别是万有引力相互作用,是超距的相互作用,没有力的传递问题(当然,用现代观点看,引力也应该有传递问题),而电磁相互作用是场的相互作用。从粒子的超距作用到电磁场的“场的相互作用”,这在观念上有很大变化。场的效应被突出出来了。
电场与磁场不断相互作用造成电磁波的传播,这一点由赫兹在实验室中证实了。电磁波不但包括无线电波,实际上包括很宽的频谱,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光波。光学在过去是与电磁学完全分开发展的,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建立以后,光学也变成了电磁学的一个分支了,电学、磁学和光学得到了统一。

发表于 2021-1-20 16:23

这个统一在技术上有重要意义,发电机、电动机几乎都是建立在电磁感应基础上的。电磁波的应用导致现代的无线电技术。直到现在,电磁学在技术上还是起主导作用的一门学问,因此,在基础物理学中电磁学始终保持它的重要地位。
电磁学牵涉到在什么参考系统中来看问题,牵涉到运动导体的电动力学问题。直观地说,“电流即电荷的流动产生磁效应”,但判断电荷是否流动就牵涉到观察者的问题——参考系问题。光学是电磁学的一部分,所以这个问题也可表达成“光的传播与参考系统有什么关系”。迈克耳孙-莫雷实验表明惯性系中真空光速为不变量。这样一来,也就肯定了在惯性系统中电磁学遵循同一规律。这实际上导致了后来的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狭义相对论基本上是电磁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推广。迈克耳孙-莫雷实验在19世纪还没能解释清楚,这是19世纪遗留的一个重要问题。

发表于 2021-1-20 16:24

磁现象
1、磁性:磁铁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吸铁性)。
2、磁体定义:具有磁性的物质。
分类:永磁体分为 天然磁体、人造磁体。
3、磁极定义: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体两端最强中间最弱。)
种类:水平面自由转动的磁体,指南的磁极叫南极(S),指北的磁极叫北极(N)。
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说明:最早的指南针叫司南 。一个永磁体分成多部分后,每一部分仍存在两个磁极。司南是把天然磁石琢磨成勺子的形状,放在一个水平光滑的“地盘”上制成的,静止时它的长柄指向南方。

发表于 2021-1-20 16:24

磁现象
1、磁性:磁铁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吸铁性)。
2、磁体定义:具有磁性的物质。
分类:永磁体分为 天然磁体、人造磁体。
3、磁极定义: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体两端最强中间最弱。)
种类:水平面自由转动的磁体,指南的磁极叫南极(S),指北的磁极叫北极(N)。
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说明:最早的指南针叫司南 。一个永磁体分成多部分后,每一部分仍存在两个磁极。司南是把天然磁石琢磨成勺子的形状,放在一个水平光滑的“地盘”上制成的,静止时它的长柄指向南方。

发表于 2021-1-20 16:24

4、磁化: ① 定义: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
磁铁之所以吸引铁钉是因为铁钉被磁化后,铁钉与磁铁的接触部分间形成 异名磁极,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的结果。
②钢和软铁的磁化:软铁被磁化后,磁性容易消失,称为软磁材料。钢被磁化后,磁性能长期保持,称为硬磁性材料。所以制造永磁体使用钢 ,制造电磁铁的铁芯使用软铁。
5、物体是否具有磁性的判断方法:①根据磁体的吸铁性判断。②根据磁体的指向性判断。③根据磁体相互作用规律判断。④根据磁极的磁性最强判断。

发表于 2021-1-20 16:25

现代应用
练习:☆磁性材料在现代生活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音像磁带、计算机软盘上的磁性材料就具有硬磁性。( 填“软”和“硬”)
☆ 磁悬浮列车底部装有用超导体线圈饶制的电磁体,利用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列车悬浮在轨道的上方以提高运行速度,这种相互作用是指:同名磁极的相互排斥作用,和异名磁极的相互吸引作用。
☆放在条形磁铁南极附近的一根铁棒被磁化后,靠近磁铁南极的一端是磁北极。
☆用磁铁的N极在钢针上沿同一方向摩擦几次 。
钢针被磁化那么钢针的右端被磁化成 S极。
6.发现者:第一位发现的是丹麦科学家奥斯特

发表于 2021-1-20 16:26

磁场
1、定义:磁体周围存在着的物质,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物质。
磁场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可以根据它所产生的作用来认识它。这里使用的是转换法。通过电流的效应认识电流也运用了这种方法。
2、基本性质: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力的作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而发生的。
3、方向规定:在磁场中的某一点,小磁针北极静止时所指的方向(小磁针北极所受磁力的方向)就是该点磁场的方向。

发表于 2021-1-20 16:26

4、磁感应线:
①性质:为了形象的描述物体周围的磁场分布,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Michreal Faraday)引入的模型。
②方向:磁体周围的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北极出来,回到磁体的南极。
③典型磁感线:如条形磁铁磁感线,U型磁铁等
④说明:A、磁感线是为了直观、形象地描述磁场而引入的带方向的曲线,不是客观存在的。但磁场客观存在。
B、用磁感线描述磁场的方法叫建立理想模型法。
C、磁感线是封闭的曲线。
D、磁感线立体的分布在磁体周围,而不是平面的。
E、磁感线不相交。
F、磁感线的疏密程度表示磁场的强弱。
5、磁极受力:在磁场中的某点,北极所受磁力的方向跟该点的磁场方向一致,南极所受磁力的方向跟该点的磁场方向相反。

发表于 2021-1-20 16:27

6、电流的磁场:
①奥斯特实验: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磁场,称为电流的磁效应。该现象在1820年被丹麦的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该现象说明: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磁场,且磁场与电流的方向有关。
②通电螺线管的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和条形磁铁的磁场一样。其两端的极性跟电流方向有关,电流方向与磁极间的关系可由右手螺旋定则来判断,用右手握螺旋管,让四指弯向螺旋管中的电流方向,大拇指所指方向的那一端就是通电螺线管的北极。

发表于 2021-1-20 16:27

地磁场
① 定义:在地球周围的空间里存在的磁场,磁针指南北是因为受到地磁场的作用。
②磁极:地磁场的北极在地理的南极附近,地磁场的南极在地理的北极附近。且地磁场磁极与地理两极并没有互相重合,存在磁偏角。
③磁偏角:首先由我国宋代的沈括发现。并在《梦溪笔谈》中提到。磁针的北极指示地理位置的北方和地磁的南方,磁针的南极指示地理位置的南方和地磁的北方 。
④形状:跟条形磁体的磁场很相似。

发表于 2021-1-20 16:28

记忆口诀
1.磁现象
磁体两端磁极强,指南S指北N.
异名相吸同名排(斥),常见磁体靠磁化。
2.磁场
磁场方向有规定,磁针静止北极指。
磁体外部磁感线,北极(N)出发回南极(S)。
地球周围地磁场,沈括发现磁偏角。

发表于 2021-1-20 16:28

3.电生磁
电流周围有磁场,证明丹麦奥斯特。
通电螺管磁极判,安培定则伸右手。
四指沿着电流走,旋转方向不能反。
大拇所指为N极,掌切所标为S.
4.电磁铁
螺管磁性强弱定,电流匝数插铁芯。
带有铁芯螺线管,通常叫做电磁铁。
开关控制磁有无,电流控制磁强弱。

发表于 2021-1-21 14:08

5.电动机
通电线圈磁场中,受力作用会转动。
定子不动转子转,持续转动换向器。
控制方便效率高,电能转化机械能。
6.磁生电
电磁感应法拉第,磁生电要闭电路。
部分导体切磁线,感应电流线中有。
方向改变交流电,机械能化为电能。

发表于 2021-1-21 14:08

请问何谓《能》?能量能否人为转化和利用?
《能》,能量之简称也。或称能力、本领、能耐、力量…等含义。而地震活动是能量的长期聚集和瞬时快速能量释放。一谈到能量,人们就会想到热能、动能、势能、化学能、核能、原子能等,其实还有光能、水能、风能、电能、材能(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甲烷、石材…等)、产能、机能(机械能、工作机能等)、功能、体能、食能(生物有机化合能)、…等;另外,现时代又有人工智能、才能、技能……等。
水能、風能、海浪动能、材能(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甲烷、…等)、太阳光能、核能、…等动能,现均已被人类开发利用,被人为转化为电能或热能;那么火山喷发和地震活动的巨型动能,如何人为开发利用、变災难为福源。这是世界各国科学家肩负的艰巨而光荣的伟大使命!这个千吨重担只有依靠伟大、功勋盖世、英才杰出的科学家、专家、教授、高级科技工作者來共同完成,造福全人类!科学技术事业至高无上、万万载!永登高峰!

发表于 2021-1-21 14:08

请问何谓《能》?能量能否人为转化和利用?
《能》,能量之简称也。或称能力、本领、能耐、力量…等含义。而地震活动是能量的长期聚集和瞬时快速能量释放。一谈到能量,人们就会想到热能、动能、势能、化学能、核能、原子能等,其实还有光能、水能、风能、电能、材能(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甲烷、石材…等)、产能、机能(机械能、工作机能等)、功能、体能、食能(生物有机化合能)、…等;另外,现时代又有人工智能、才能、技能……等。
水能、風能、海浪动能、材能(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甲烷、…等)、太阳光能、核能、…等动能,现均已被人类开发利用,被人为转化为电能或热能;那么火山喷发和地震活动的巨型动能,如何人为开发利用、变災难为福源。这是世界各国科学家肩负的艰巨而光荣的伟大使命!这个千吨重担只有依靠伟大、功勋盖世、英才杰出的科学家、专家、教授、高级科技工作者來共同完成,造福全人类!科学技术事业至高无上、万万载!永登高峰!

发表于 2021-1-21 14:11

伟大的科学家、电的发明家富兰克林:
法国堵哥的两行诗,极恰切地概括富兰克林在科学上和政治上的伟大贡献和成就。富兰克林只受过两年教育而获博士学位。
堵哥诗:获闪电于上苍兮,夺威权于暴王。

发表于 2021-1-21 14:12

要千万牢记,要把精力和宝贵时间用在正确的准点上,不要把精力和时光浪费去搞什么“地震预测”、“世界性难题”。如同猴子井里水中捞月一场空,错把月影当成真月亮,徒劳呀!没有击中目标。作者(遠长江)在109楼、110楼文稿中谈到:
我国古代东汉时期张衡发明了《矦风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的第一台地动仪。作者认为,它虽然是我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但张衡犯了方向性错误。而且带动全球后学者在此后两千余年时间里跟着走向错误路线。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地动仪是测地动,而不是制动和抗动。地动(指地震)已经发生,即便能 及时测到地动,又有何用呢?灾难己经发生,房屋已经倒塌,死难者已经遇难,巳经来不及补救和抢救!一切无济于事!只能善后处理死难者后事和废墟上重建家园,悔之晚矣!而《制动》、《抗动》才是正确可靠方略。或事先加固处理,加强抗震、抗动等级,以减轻与消除地震灾情,才是正确举措。可至今还有许多地震工作人员尚未醒悟,还在一心热衷于研究什么”地震成因、花落谁家”、鼓吹什么“世界性难题”、又说什么预测成功!预测准确!预测漏报!…等,全是骗人的鬼玩戏!实在可悲和愚蠢!

发表于 2021-1-21 14:14

谈《动》与《不动》:
比如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火箭、飞船、导弹、人造卫星、…等运行物,人们希望它们运行速度越快越好,希望它们动速前行;可有些东西不能动,一动就会造成灾难。比如地壳、地面一旦发生震动,就会出现房屋倒塌、毁坏和人兽伤亡,所以地壳与地面处于长久稳定不动为最好。轮船在水面上行驶,水面风平浪静,有利于船舶安全航行;如水面汹涌澎湃、波涛滚滚,容易将船体掀翻。物体的《动》,必须在人为可控范围,一旦失控,就会造成灾难。人类对于地动(指地震)自然灾害,已历险四千余年,可至今无法战胜它。

发表于 2021-1-21 14:15

何谓磁畴和磁畴形成原理?
磁畴(Magnetic Domain),理论是用量子理论从微观上说明铁磁质的磁化机理。所谓磁畴,是指铁磁体材料在自发磁化的过程中为降低静磁能而产生分化的方向各异的小型磁化区域,每个区域内部包含大量原子,这些原子的磁矩都像一个个小磁铁那样整齐排列,但相邻的不同区域之间原子磁矩排列的方向不同,如图所示。各个磁畴之间的交界面称为磁畴壁。宏观物体一般总是具有很多磁畴,这样,磁畴的磁矩方向各不相同,结果相互抵消,矢量和为零,整个物体的磁矩为零,它也就不能吸引其它磁性材料。也就是说磁性材料在正常情况下并不对外显示磁性。只有当磁性材料被磁化以后,它才能对外显示出磁性。

发表于 2021-6-17 12:56

久别《地震坛》,漫游太空看地球。太空为空间物理学,地球为实体物理学。上天容易下地难,实体物理学难!

发表于 2021-6-19 10:11

久别《地震坛》已半年多,漫游太空回头瞧一瞧,地震研讨有进展么?唉!还依然是旧调反复重弹。

发表于 2021-7-11 11:01

牛顿万有引力定侓:
F=GMm/R^2;也可写为:F=GMm/RR
式中:G为引力常量;M和m表示相互作用的两个天体质量;R为引力相互作用的距离;F为两天体引力大小计算值。牛顿万有引力的大小,与两个天体质量乘积成正tt,与两个天体中心间距离的二次方(平方)成反比。
遠长江2021、7、11日写。

发表于 2021-7-11 11:02

如何理解牛顿万有引力定侓呢?(遠长江2O21、7、10日)。
因遵循万有引力定侓,地球表面上的一切物体都具有重力(即引力)。现假定地表某地原先存在一个湖泊,湖泊水体质量为m,那么水体重量为(指重力为mg);后因湖泊位于沙漠地带,长期没有降雨,气候干燥炎热,湖泊水体蒸发干涸,水体m不再存在;因而万有引力(mg)也不再存在;因为湖泊水体(m)全部被逐年蒸发上天了,地球引力再无法吸引它们了;万有引力对实体而言是成立的和适用的,对空气和空间而言,就不太适用了!比如你一拳打在空气中,空气对力毫无反应!
湖泊水体因气候炎热干燥,逐年蒸发成为水蒸气升天,而地球引力是垂直向下指向地心方向的,而水份蒸发升天是背离地心引力方向的,这是为什么?说明牛顿万有引力对轻物质(比如氢气、甚至水蒸气等)不太适用!指氢气、水蒸气能从万有引力中逃逸而去。这些飄浮轻物质可称为《万有引力反物质》,简称《引力反物质》。

发表于 2021-7-11 11:03

牛顿先发现苹果从树上掉到地面的自由落体物理现象,创立了举世闻名的万有引力定律。
即F=GMm/RR
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也存在某些不足之处:
(l)、比如天体之天体之间(或物体与物体之间)除了存在万有引力外,筆者认为,还应存(在万有斥力,这样天体间才能长期稳定均衡;否则就会出现不稳定失衡。
(2)、苹果从树上掉下之前,苹果受到那些力呢?除受到地球引力外,还受到树枝果蒂拉力及空气浮力,故处于平衡稳定状态;当果蒂干脱、失去拉力,地球对苹果的向下引力则大于拉力和浮力,苹果自然从树上掉下。
(3)、引力、拉力、斥力、磁力、电力、核力(强、弱)、…等,所有的力,其内在本质含义,统统应归属于“能”、能量范畴,即所谓《时空质能》问题。在常态、常温条件下,万有引力定侓广泛成立与适用;但在高温条件下,不一定成立和适用;比如湖盆水体在炎热干燥条件下,水体全部蒸发散失,水气分子背向地球引力逃逸大气层中;万有引力对高温轻浮气体物质分子往往失去引力作用。(遠长江2021、7、11)

发表于 2021-7-11 11:20

如何理解牛顿万有引力定侓呢?(遠长江2O21、7、10日)。
因遵循万有引力定侓,地球表面上的一切物体都具有重力(即引力)。现假定地表某地原先存在一个湖泊,湖泊水体质量为m,那么水体重量为(指重力为mg);后因湖泊位于沙漠地带,长期没有降雨,气候干燥炎热,湖泊水体蒸发干涸,水体m不再存在;因而万有引力(mg)也不再存在;因为湖泊水体(m)全部被逐年蒸发上天了,地球引力再无法吸引它们了;万有引力对实体而言是成立的和适用的,对空气和空间而言,就不太适用了!比如你一拳打在空气中,空气对力毫无反应!
湖泊水体因气候炎热干燥,逐年蒸发成为水蒸气升天,而地球引力是垂直向下指向地心方向的,而水份蒸发升天是背离地心引力方向的,这是为什么?说明牛顿万有引力对轻物质(比如氢气、甚至水蒸气等)不太适用!指氢气、水蒸气能从万有引力中逃逸而去。这些飄浮轻物质可称为《万有引力反物质》,简称《引力反物质》。

发表于 2021-7-11 11:20

如何理解牛顿万有引力定侓呢?(遠长江2O21、7、10日)。
因遵循万有引力定侓,地球表面上的一切物体都具有重力(即引力)。现假定地表某地原先存在一个湖泊,湖泊水体质量为m,那么水体重量为(指重力为mg);后因湖泊位于沙漠地带,长期没有降雨,气候干燥炎热,湖泊水体蒸发干涸,水体m不再存在;因而万有引力(mg)也不再存在;因为湖泊水体(m)全部被逐年蒸发上天了,地球引力再无法吸引它们了;万有引力对实体而言是成立的和适用的,对空气和空间而言,就不太适用了!比如你一拳打在空气中,空气对力毫无反应!
湖泊水体因气候炎热干燥,逐年蒸发成为水蒸气升天,而地球引力是垂直向下指向地心方向的,而水份蒸发升天是背离地心引力方向的,这是为什么?说明牛顿万有引力对轻物质(比如氢气、甚至水蒸气等)不太适用!指氢气、水蒸气能从万有引力中逃逸而去。这些飄浮轻物质可称为《万有引力反物质》,简称《引力反物质》。

发表于 2021-7-11 11:22

牛顿先发现苹果从树上掉到地面的自由落体物理现象,创立了举世闻名的万有引力定律。
即F=GMm/RR
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也存在某些不足之处:
(l)、比如天体之天体之间(或物体与物体之间)除了存在万有引力外,筆者认为,还应存在万有斥力,这样天体间才能长期稳定均衡;否则就会出现不稳定失衡。
(2)、苹果从树上掉下之前,苹果受到那些力呢?除受到地球引力外,还受到树枝果蒂拉力及空气浮力,故处于平衡稳定状态;当果蒂干脱、失去拉力,地球对苹果的向下引力则大于拉力和浮力,苹果自然从树上掉下。
(3)、引力、拉力、斥力、磁力、电力、核力(强、弱)、…等,所有的力,其内在本质含义,统统应归属于“能”、能量范畴,即所谓《时空质能》问题。在常态、常温条件下,万有引力定侓广泛成立与适用;但在高温条件下,不一定成立和适用;比如湖盆水体在炎热干燥条件下,水体全部蒸发散失,水气分子背向地球引力逃逸大气层中;万有引力对高温轻浮气体物质分子往往失去引力作用。(遠长江2021、7、11)

发表于 2021-7-11 17:35

用牛顿万有引力定侓的公式计算验证逃逸水蒸气的引力:(遠长江2021、7、11曰)
我国北方某干旱地区原有一个湖盆,湖盆原有水体约为10万立方米(即10万吨水)。因历史演变,气矦从湿润多雨演变为干燥炎热少雨,湖盆水体逐年蒸发减少,最后全部干涸,再无滴水残畄。水体去那里了?被逐年蒸腾去大气层了。
按照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公式:F=GMm/RR;原先m=10万立方米,现因湖盆水体干涸,现时m=0立方米;那么F=GM×0/RR=0,通过计算牛顿万有引力(F)等于零,说明地球引力对水蒸气、气体分子的蒸腾逃逸的作用力几近等于零。所以说必须把力(包括引力、斥力、磁场力、电场力、核力、爆炸力、膨胀力、…等)都得视做能量、能源来看待和处理,以《时空质能》问题进行研究。

发表于 2021-7-13 10:41

续接389楼文稿内容:
(4)、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万有引力的大小不但与两个物体的质量和相互间距离有关,而且与温度变化及物体运动状态、速度变化有关,同肘还与质量、距离变化有关,牛顿万有定律将其校心问题简单化了。科技人员分析研究问题时,思维方式必需全方位分析,坚持灵活多变思考问题,绝不可思维固化。
A、牛顿万有引力:F=GMm/RR;式中Mm表示相互作用的两个天体(或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的质量;R表示两个天体(或物体)之间的距离。如果当M(或m)趋于无限小(∞小),或R趋于无限大(∞大)时,那么万有引力则趋于零或等于零(即F→0或=0)。反之当M(或m)趋向无限大(∞大),或R趋于无限小(∞小)时,那么万有引力则趋于无限大(即∞大)。前一种情况适用宇宙探索与航天领域;后一种情况适用地震制动仪的研制发明。
B、温度变化制约万有引力值:水物质在攝氏零度以上至100℃之间为液态水,天然蒸发量不大,计算地表某一水体质量时,可将水质量m视为一个定值。但水温上升至100℃时则沸腾、水蒸气大量蒸发,奔闯至大气层中,此种情况下,水质量(m值)为一个不稳定多变量,故此造成牛顿万有引力(指F)也为不稳定多变量。
C、物体运动状态和速度变化制约万有引力值:筆者暂时略去此内容。(遠长江2021、7、l3日)

发表于 2021-7-14 10:54

地球物理场及相对相反论:(作者:遠长江)

地磁场、地电场、地球引力场、地震场、火山场、…等,都属地球物理场。有人会问“场”是什么物理含义?物理学上的“场”有别于操场、会场、广场、跳舞场等,但也有相类之处,它们都具有一定的空间区域。关于物理场是看不见、摸不着、但又现实存在的物理现象。相对论认为物理场有物质存在,捋它视为物质场;但反对派认为“场”没有物质存在,因为看不见、摸不着。但各类场都有力的显示。以地球引力场为例,地面上一切物体都具有重量,是地球引力作用所致。又如磁场具有南北两极,电场具有正负电荷两性,具均为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的物理现象。对地震场而言,地球对地表上的建筑物虽具有较强引力,但由于反引力(斥力)的干扰,地球引力稳定不住,从而发生地动山摇、房屋倒場、人兽伤亡。世界真奇妙,相对相反同时存在。

发表于 2021-7-15 08:56

如何正确认识正能量和负能量、正物质和反物质?(遠长江2021、7、l4日)
人类以海平面为基准面,高于海平面的地形为正地形,低于海平面为负地形;数学坐标以零为准点,大于零的整数为正整数,小于零的整数为负整数;在物理学上最常见的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对于电池而言,分正极与负极;对于磁场、电场、电磁场、地珑重力场、物体运动场而言,都存在力的显示,也就是说都有能量存在。现在有人要问,何谓正能量?何谓负能量?以尖端武器、空中飞行物导弹、火箭为例,它们要快速长距离飞行,必须要有燃料做动力。如果飞行物快速向前穿行和动力燃烧视为正能量,那么空气阻力是反能量;可你知道吗?导弹、火箭尾部喷气,反向推动飞行物前行,那么空气阻力又成为正能量。通常人们划船,也是利用水的反向推力,使船前行。所以说正能量与负能量、正物质和反物质没有严格的定义。正能量、负能量和正物质、反物质是随机互相转化的。

发表于 2021-7-17 11:02

大量对撞实验证明,五种基本力共同“统治”着宇宙万物,
它们分别是:
引力、
电磁力、
强核力、
弱核力、
旋涡旋转力。

发表于 2021-7-17 11:03

物质宻度与质量:
宇宙中宻度最大的天体当属中子星,中子星的密度为8∧14~10∧15g/㎝3,相当于每立方厘米重1亿吨以上,此宻度也就是原子核的密度,是水密度的一百万亿倍。如果把地球压缩成这样,地球的直径将只有22米。亊实上,中子星的密度是如此之大,半径10公里的中子星的质量就与太阳的质量相当了。
宇宙中平均密度最大的天体,不是黑洞,而是中子星。
宻度公式:D=M/V;质量公式:M=DⅤ;体积公式:Ⅴ=M/D
地球上已知密度最大物质是锇,其密度是22、59克/立方厘米,是水宻度的22、59倍。
密度是单位体积的质量,是一种物质特性,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与物质的质量及体积无关。
牛顿万有引力公式:F=GMm/RR;M与m与宻度D有关,是提高抗地震需考虑的必要核心课题。
原子核的质量宻度为10∧14克/立方厘米,把原子核一颗一颗地装满一个火柴盒,其重量与整个喜馬拉雅山脉重量比肩相等。

发表于 2021-7-17 11:03

物的“三态”形貌、边界及《场》的空间度简述:(遠长江2021、7、16日)
物质三态:指物质的固态、液态、气态之三种物态。固态物体具有明显的外观形貌或形状、边界、体积、整体性等;液态物质具有明显的流动性、或波动性、形体的不固定性,但仍然具有明显的边界和整体性;液态物质和气态物质,统称为流体。气态物质具有非常活跃的流动、波动之扩散传播性,用肉眼无法辨明某一气态物质分布的边界和浓度,气态物质较之固态、液体物质具有更大的难度的不稳定性,预测预知更大难度不确定性。
《场》:这里所指的场,不同于市场、商场、牛馬交易场、会场、体育广场、跳舞扬、…等,而是指物理场,不过“场”都有时间和空间佔有度。前者的场还有物质(货物)和人员活动、或交流、交易;后者的物理场却例外,唯物主义者用肉眼看不见、摸不着,空荡荡,但又现实存在;相对论者认为《场》有看不见的物质存在,故将场称为物质场。比如磁场、电场、电磁场、地球重力场、…等,都有力或能量显示。有能量存在必然会有物质充布其间,只能利用有关精宻仪器才能检测出来,用肉眼是不能识别的。
关于《气场》:筆者举几个简单例子,比如炒菜发出的香味,我们用肉眼无法看到,可相隔一定距离的人,鼻子能闻到香味。又比如风流吹过,能拂起麦浪起伏和树叶飄动,若是空地(指没有麦子或树叶的空旷处),我们用肉眼则无法看到麦浪和树叶飘动,那么这时我们的肌肤和脸面能感触风流拂过。唯物主义者“眼见为实”的哲学观点太原始了。
关于物理场:筆者认为,各类场空间度虽然大小不一,但也是有边缘(边界)的,也是有场内与场外之分,比如地震场:场内为地震范围区,场外为无震影响区。

发表于 2021-7-17 11:04

如何理解“暗物质”含义?(遠长江2021、7、17日)
现时有人提出《暗物质》一词,但未对其明确定义,并说宇宙间正物质只佔5~6%,而暗物质却佔94~95%左右。筆者在此说谈几点看法,仅供参考。
(l)、与暗对应的是明或亮,那么我们肉眼可见到的物质应该叫“明物质”或“亮物质”才对;而明亮之透明晶体在地球岩石圈内少之又少,可以说少至0、1%,那么99.9%为暗物质。这是一种理解法。
(2)、光由光子构成,光是最明亮、透明的物质。可光又分为:可见光和不可见光,是否可以说非可见光是暗物质呢?既然光可分为可见光与不可见光,根据类比法,那么一切物质可分为明物质(即正物质)和暗物质。这是第二种理解法。
(3)、黑夜或地下暗室,看到一切物质都是黑暗的,可以说是100%的暗物质;只有灯光、电灯是亮物质!

发表于 2021-7-27 11:07

世界上一些伤亡惨重大地震的汇总:
1、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历史上少见的一次大地震:公元1755年11月1日里斯本发生了8.5级以上大地震,10万人死亡。
2、美国旧金山大地震:1906年4月18日,旧金山发生8.3级大地震,6万人丧生。
3、意大利西西里岛大地震:1908年12月28日,西西里岛的墨西拿海峡发生7.5级地震,导致8.3万人死亡。
4、中国宁夏海原大地震:1920年12月16日,中国宁夏海源六盘山地区发生8.5级大地震,23.4万人死亡。
5、日本关东大地震:1923年9月1日,关东平原南部的相模海湾海底发生8.3级大地震,I4.3万人丧生。
6、秘鲁大地震:1970年5月31日,位于秘鲁西部安卡休卅境内的钦博特海湾发生7.6级大地震,近7万人丧生。7、中国唐山大地震:1976年7月28日,中国河北省唐山市发生7.8级大地震,24..3万人死亡。
8、墨西哥大地震:1985年9月19日,位于墨西哥境内的西太平洋海底发生8.1级大地震,3.5万人死亡。
9、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大地震与海啸:2004年12月26日,印尼爪哇岛雅加达发生9.O级大地震,并引发印度洋海啸,波及东南亚与南亚的一些国家,包括印尼、馬来西亚、泰国、缅甸、印度、斯里兰卡、馬尔代夫、孟加拉国、澳大利亚、车帝汶等国,死亡人数超过20余万以上。
10、南亚的印巴交界的克什米尔大地震:2005年10月8日,克什米尔地区发生7.6级大地震,巴基斯坦死亡人数超过7.3万。此次地震又称《南亚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大地震》。
11、中国四川汶川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省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死亡8.66万人。
12、美洲加勒比海海地大地震:2010年1月13日,加勒比海地区海地发生8.5级大地震,死亡30万人以上。
13、曰本东北海域大地震: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海域发生9.O级大地震,死亡与失踪人数约3万人。
以上伤亡惨重地震,中国佔其中3次;日本佔其中2次;亚洲地区佔其中7次,超过二分之一以上。说明亚洲地区的国家对防震抗灾能力极差!

发表于 2021-7-27 11:08

(续接上楼文稿):
如果对世界上伤亡惨重的13次大地震、死亡人数进行摸底统计,统计结果公布于下:
十三次伤亡惨重的大地震,总共造成165.76万余人死亡。
亚洲地区死亡人数为:1OO.96万人,佔61%;南北美洲地区死亡人数为:46.5万人,佔28%;
欧洲(主要发生在地中海北岸国家)死亡人数为:18.3万人,佔11%;非洲地区死亡人数为零,佔0%;
13次伤亡惨重大地震中,按国家进行死亡人数统计,结果如下:
中国佔3次,死亡人数为56.36万人,佔总死亡人数的34%,即三分之一强。
海地佔1次,死亡人数为30万,佔总死亡人数的18%;
日本佔2次,死亡人数为17.3万,佔总死亡人数的10.4%;
美国佔1次,死亡人数为6万,佔总死亡人数的3.6%;
秘鲁佔1次,死亡人数为7万,佔总死亡人数的4.2%;
墨西哥佔1次,死亡人数为3.5万,佔总死亡人数的2.1%;
巴基斯坦佔1次,死亡7.3万人,佔总死亡人数的4.4%;
葡萄牙佔1次,死亡IO万人,佔总死亡人数的6.0%;
意大利佔1次,死亡8.3万人,估总死亡人数的5.0%;
以上为大概摸底统计数据,仅供参考。但可以看出防震抗灾措施落实到位与否!

发表于 2021-7-27 11:11

(续接398楼文稿之说明):
对《世界上一些伤亡惨重大地震的汇总》一文,统计的时间段为公元1755年~2011年(共256年)间、所发生的一些伤亡惨重地震的汇集,也可能还存在遗漏、没有汇总出来,故此摸底统计数据仅供参考。当然在此时间段之前,还存在一些伤亡惨重的地震,因筆者未能收集到有关地震资料,故无法进行统计。
页: 1 2 3 [4] 5 6 7 8 9
查看完整版本: 《制动仪的发明和研制》(作者:遠长江)2020、8、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