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20-10-11 16:49

`不用溜、《地震坛》的个别注册会员与主持还不如驴灵性!

《地震坛》的个别注册会员或主持人,打肿脸充胖子,不懂装懂,其实是不学无术。他们的才智还不如驴灵性,中国有个古话叫《黔驴技穷》。这些人不懂地质,于是不承认地质构造,反对魏格纳的《板块》学说和理论。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他提出扫帚状物造、莲花状构造等,就是大小地质构造
的地壳板块之具体表现。《板块学说》的思维、理论,在人们日常中广泛存在,在交通和建筑部门广泛应用。不过《板块》分为有规则板块和无规则板块两种。建筑行业使用的砖、瓦、预制板连同沙浆建造成房屋和高楼大厦,砖、瓦、预制板等,就是人为制做的、有规则的小板块;我国古代交通行业,修建的石拱桥就是用石块砌顶而成,所用石块是人工打切而成的有规则的小板块;我国古代(指尚末发明水泥之前)修建石块路,是用河卵石或石块,浅埋地面土中而筑成;作者年轻时代从事地质工作50余载,见一些偏乡贫穷人家,用薄层灰岩的板块,当瓦片盖房子;百年前的魏格纳,聪明绝顶!我们自愧不如!还不值魏格纳足底的一个小细胞!

发表于 2020-10-12 08:23

木制行业和冶金行业也广泛应用《板块学说》:
木制行业:先树木砍倒、剝去树皮,干后锯成木板(即板块),刨光、组合,制成各类木制家器。如木桶、桌、椅、板凳、木箱、木櫃、房屋的门、窗、图板、…等。
冶金行业:如冶铁、冶钢、冶铝行业,先将铁、钢、铝冶炼制成铁板、钢板、铝板(即板块学说);然后再制造成各类器具,如枪、炮、弹、飞机、铁锅、铁铲、铁勺、不锈钢锅、铝橘、铝锅、…等。
各行各业和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到《板块》思维、学说和理论。

发表于 2020-10-12 10:30

纺织行业和皮革行业也广泛应用《板块学说》的思维方法:
纺织行业:纺织业将棉花纺成纱,然后将纱织成布匹(布匹就是软性板块体)。再将布匹进行裁剪、缝制成衣、裤、袜、帽、手套、被套、布鞋、窗帘、布伞、…等。
皮革行业:将牛皮、马皮、猪皮等经过硝化加工处理后,制成皮革(皮革就是软性块张体)。皮匠师再把皮革加工制成皮鞋、皮带、皮靴、皮手套、皮帽、…等。”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发表于 2020-10-12 10:55

何谓《不规则板块》?
前辈地质科学家们把地球比做鸡蛋(类似椭圆体)。地球分为地核、地幔、地壳三大圈;鸡蛋也分为蛋黄、蛋白、蛋壳三个层次。对鸡蛋來说,蛋壳只是一个薄薄外层;对地球而言,地壳也只能相应地视为一个薄薄外层。去掉蛋黄、蛋白后,将蛋壳稍微加压,蛋壳则被压成不规则碎块状,它类似魏格纳所说的《地壳板块》。
(文稿未完,下楼续述)

发表于 2020-10-12 12:02

(续接4楼文稿):《板块》可大可小,在自然界广泛存在与分布;大者是指全球地壳分为六大板板,小者是指小碎块、砾石等。关于全球性的大板块,因区域范围过于宽广,因经费与海关过境等系列相关问题,故此,地质工作者无法进行全面考查和研究,这个任务只能交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去完成。为此,作者(遠长江)只讲述一些自然界分布的《不规则型小板块》。
1、断层挤压破碎带:因断层挤压、错动作用,大断层的挤压破碎带宽度可达数米至十余米之宽。两盘断层面满布断层擦痕;破碎带分布断层角砾岩、压碎岩、糜棱岩、方解石脉、空洞、裂缝、泥沙等,后期多为钙质胶结。对于地壳和断层而言,这些断层角砾岩、压碎岩、方解石脉,可视为不规则小板块,分布零乱;断层破碎带分布在板块的边缘地带。角砾岩、压碎岩、摩棱岩均具棱角突出。

发表于 2020-10-12 15:56

2、钢筋混凝土浇筑的料浆,由水泥、沙、碎石(又称易料),按一定比例配料,加水搅拌机搅拌而成。碎石经沙浆凝固连接后,组成建筑物、房屋、高楼大厦的坚固大小板块相组合连接。

发表于 2020-10-12 17:49

请问地壳岩石圈的《板块》会飄浮在地幔上嗎?
历史记载常常形容地震发生时,“人坐凳上如在在船上,晕晕腾腾”;“人如坐波浪中,莫不倾跌”;真是“恍如空中旋磨蚁,又似弄舟江心里”,甚至牛馬也“伏不能起”。这就更足以说明地震时人们之所以站立不稳了。
大家都知道,竹筏、木筏、木船能浮在水面上,是因为它们比水的比重轻;石块、铁板无法浮在水面上而很快沉入水底,是因它们比水的比重大,这是通常的常识。现在要问地壳岩石圈《板块》会飘浮在地幔岩浆层之上嗎?作者(遠长江)在此予以肯定的回答:会。因为地壳岩石圈比重为2.6~3.0克/立方厘米,而地幔岩浆层比重为3.32~1.5克/立方厘米,因而地壳岩石板块能飄浮地幔岩浆层之上,就像竹筏、木筏、木船能浮在水面上一样。了解这个情况后,一切问题就迊刃而解了。

发表于 2020-10-13 12:55

2楼文稿订正后版文:
木制行业和冶金行业也广泛应用《板块学说》:
木制行业:先将树木砍倒、剝去树皮,干后锯成木板(即板块),然后刨光、组合,制成各类木制家器。如木桶、桌、椅、板凳、木箱、木櫃、房屋的门、窗、绘图用的图板、…等。
冶金行业:如冶铁、冶钢、冶铝行业,先将铁、钢、铝冶炼制成铁板、钢板、铝板(即板块学说);然后再制造成各类器具,如枪、炮、弹壳、飞机、铁锅、铁铲、铁勺、不锈钢精锅、铝桶、铝锅、…等。
各行各业和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到《板块》思维、学说和理论。

发表于 2020-10-13 13:01

6楼文稿订正后版文:
2、钢筋混凝土浇筑的料浆,由水泥、沙、碎石(又称骨料),按一定比例配料,加水后用搅拌机搅拌而成。碎石经沙浆凝固连接后,组成建筑物、房屋、高楼大厦的坚固大小板块相组合连接。

发表于 2020-10-13 16:51

正确的说法,《不是“皇帝新衣”那样轻浮,而是皇帝陵墓建造的艰辛》:
《地震坛》的个别注册会员或主持人,撰文说“ 直至目前最权威的地震成因理论,是诞生于百年之前的魏格纳理论及其嫡系,长期以來,“得到全世界科学家、专家、科学界的一致认同、肯定、高度评价” 的“皇帝新衣”。
作者认为,正确的说法,《不是“皇帝新衣”那么轻浮,而是古代皇帝陵墓建造艰辛》。埃及的金字塔是埃及古时皇帝的陵墓,请问它们是用什么筑造而成的?是用石质《板块》相叠砌筑建造而成。看到埃及的金字塔,就应该明白百年前魏格纳的才智过人。中国也有类似皇陵,那就北京的《十三陵》,中国明朝十三个皇帝生前相继为自已修建死后的地下宫殿(即皇陵陵墓)。作者(遠长江)曾有幸参观过其中一陵(指地下皇陵宫殿),都是用数千吨的整块石质《板块》、竖立建造而成;参观人员都感叹古代在没有起重机设备的情况下,是如何将数千吨重的石质板块进行运载和竖立建造地下宫殿的呢?所以说,不是“皇帝新衣"那么轻浮,而是沉重深思的力学问题!

发表于 2020-10-14 08:14

对10楼文稿订正后版文:
正确的说法,《不是“皇帝新衣”那样轻浮,而是皇帝陵墓建造的艰辛》:
《地震坛》的个别注册会员或主持人,撰文说“ 直至目前最权威的地震成因理论,是诞生于百年之前的魏格纳理论及其嫡系,长期以來,“得到全世界科学家、专家、科学界的一致认同、肯定、高度评价” 的“皇帝新衣”。
作者认为,正确的说法,《不是“皇帝新衣”那么轻浮,而是古代皇帝陵墓建造者的磨难艰辛》。埃及的多座金字塔是埃及古时多位皇帝的陵墓,请问它们是用什么建材筑造而成的?是用优质岩石《板块》相壘迭砌筑建造而成。看到埃及的金字塔,就应该明白百年前魏格纳的《板块理论》广泛之实际应用于各个领域。中国也有类似的皇陵,那就是北京的《十三陵》,中国明朝十三个皇帝生前相继为自已修建死后的地下宫殿(即皇帝陵墓)。作者(遠长江)曾有幸参观过其中一个皇陵(指地下皇陵宫殿),它是用数千吨重的、优质整体岩石《板块》、竖立建造而成;参观人员都感叹古代在没有起重机设备的情况下,是如何将数千吨重的岩石板块进行运载和竖立建造地下宫殿的呢?所以说,不是“皇帝新衣"那么轻浮,而是沉重深思的力学问题!是魏格纳《板块学说》随处可见和各领域广泛适用,使人佩服!

发表于 2020-10-14 09:46

据说每座皇陵的地下宫殿,只留一个出口大门。地下宫殿修建完工后,连同出口及地下宫殿周围与顶部,全部人工堆积巨厚泥土掩盖而成土山。所谓《陵》:大的土山也。又曰帝王的墓,如明陵,十三陵。据说每座皇陵修建完毕后,凡参加过修建的成千上万苦力施工人员,全部统统被处死,不畄一个活命,其目的是为了避免泄漏皇陵机密,以求做到高度保宻。可见封建帝王社会高层统治集团(朝廷)的残忍。所以说,不是皇帝新衣那么华丽轻浮,而是皇帝的残忍、法权严厉刑法。

发表于 2020-10-14 10:36

我国古代的万里长城的修建也是采用岩石石块(立方体板块)筑砌而成的;古代城墙(指环城围墙)也总是采用岩石石块(立方体板块)筑砌建造而成的。魏格纳的《板块理论》放之四海皆灵。

发表于 2020-10-14 17:37

古埃及原本为世界一等强国,由于连续建造金字塔,耗尽财力、国力、人力,最后衰弱为第三世界的落后国家;中国明朝修建十三座皇陵,可能总共处死约十三万劳工者,最后导之明朝灭亡。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满人入侵,袁崇焕被杀,清代取代明朝。所以说,不是”皇帝新衣”那么轻浮,而是皇帝陵墓的千万掘墓人被残忍杀害、死去。

发表于 2020-10-14 17:45

世界上一些伤亡惨重的大地震汇集:
1、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历史上少见的一次大地震:公元1755年11月1日里斯本发生了8.5级以上大地震,10万人死亡。
2、美国旧金山大地震:1906年4月18日,旧金山发生8.3级大地震,6万人丧生。
3、意大利西西里岛大地震:1908年12月28日,西西里岛的墨西拿海峡发生7.5级地震,导致8.3万人死亡。
4、中国宁夏海原大地震:1920年12月16日,中国宁夏海原六盘山地区发生8.5级大地震,23.4万人死亡。
5、日本关东大地震:1923年9月1日,关东平原南部的相模海湾海底发生8.3级大地震,I4.3万人丧生。
6、秘鲁大地震:1970年5月31日,位于秘鲁西部安卡休卅境内的钦博特海湾发生7.6级大地震,近7万人丧生。
7、中国唐山大地震:1976年7月28日,中国河北省唐山市发生7.8级大地震,24..3万人死亡。
8、墨西哥大地震:1985年9月19日,位于墨西哥境内的西太平洋海底发生8.1级大地震,3.5万人死亡。
9、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大地震与海啸:2004年12月26日,印尼爪哇岛雅加达发生9.O级大地震,并引发印度洋海啸,波及东南亚与南亚的一些国家,包括印尼、馬来西亚、泰国、缅甸、印度、斯里兰卡、馬尔代夫、孟加拉国、澳大利亚、车帝汶等国,死亡人数超过20余万以上。
10、南亚的印巴交界的克什米尔大地震:2005年10月8日,克什米尔地区发生7.6级大地震,巴基斯坦死亡人数超过7.3万。此次地震又称《南亚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大地震》。
11、中国四川汶川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省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死亡8.66万人。
12、美洲加勒比海海地大地震:2010年1月13日,加勒比海地区海地发生8.5级大地震,死亡30万人以上。
13、曰本东北海域大地震: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海域发生9.O级大地震,死亡与失踪人数约3万人。
以上伤亡惨重地震,中国佔其中3次;日本佔其中2次;亚洲地区佔其中7次,超过二分之一以上。说明亚洲地区的国家对防震抗灾能力极差!

发表于 2020-10-14 17:45

如果对世界上伤亡惨重的13次大地震、死亡人数进行摸底统计,统计结果公布于下:
十三次伤亡惨重的大地震,总共造成165.76万余人死亡。
亚洲地区死亡人数为:1OO.96万人,佔61%;南北美洲地区死亡人数为:46.5万人,佔28%;
欧洲(主要发生在地中海北岸国家)死亡人数为:18.3万人,佔11%;非洲地区死亡人数为零,佔0%;
13次伤亡惨重大地震中,按国家进行死亡人数统计,结果如下:
中国佔3次,死亡人数为56.36万人,佔总死亡人数的34%,即三分之一强。
海地佔1次,死亡人数为30万,佔总死亡人数的18%;
日本佔2次,死亡人数为17.3万,佔总死亡人数的10.4%;
美国佔1次,死亡人数为6万,佔总死亡人数的3.6%;
秘鲁佔1次,死亡人数为7万,佔总死亡人数的4.2%;
墨西哥佔1次,死亡人数为3.5万,佔总死亡人数的2.1%;
巴基斯坦佔1次,死亡7.3万人,佔总死亡人数的4.4%;
葡萄牙佔1次,死亡IO万人,佔总死亡人数的6.0%;
意大利佔1次,死亡8.3万人,估总死亡人数的5.0%;
以上为大概摸底统计数据,仅供参考。但可以看出防震抗灾措施落实到位与否!

发表于 2020-10-14 17:55

13次伤亡惨重大地震中,按国家进行死亡人数统计,结果如下:
中国佔3次,死亡人数为56.36万人,佔总死亡人数的34%,即三分之一强。
1、1920年12月16日,中国宁夏海原六盘山地区发生8.5级大地震,23.4万人死亡。
2、1976年7月28日,中国河北省唐山市发生7.8级大地震,24..3万人死亡。
3、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省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死亡8.66万人。
而唐山地震和汶川地震是《中国地震局》成立之后的5O余年时间内,我国所发生的两次災难性大地震;死亡人数为(24.3万十8.66万)=32.96万人;约佔总死亡人数的百分比为:32.96万÷56.36万=58.5%;在这个时期中,正是馬、耿、汪、仇(即馬希融、耿建国、汪成民、仇万年之父)在《中国地质局》任职时期,这33万死难者,馬、耿、汪、仇等人犯下不推卸的职责!可《地震坛》偏偏有人还天天为马、耿、汪等人歌功颂德,太无恥了!

发表于 2020-10-15 06:04

地震问题归根到底,其实质就是一个地质构造问题,或称地球构造问题。你如果从事或参加过施工地质工作,那你就知道,任何复杂的地质构造问题和任何复杂的地震世界性难题,对于设计和施工人员而言,就有办法加固处理好。所谓《板块挤压、碰撞》问题,《板块》无非是因深大断裂、断层切割分裂而成。不能因缺少地质常识,而采取不承认和否定《板块》运动。在这个问题上争论无益,问题是如何消除《板块挤压、碰撞》而引发地震?对深大断裂、断层实施高标号混凝土高压固结灌浆处理,使大小板块很好地紧宻连结在一起,以消除地震隐患的正确方略;故此,作者(遠长江)反复提出《地震制动、抗动仪的研制和发明》,不是一句空话和空谈。主要是个资金问题,对断裂进高压灌浆固结施工处理和地震制动仪的研制发明,都需要大量经费。有了经费任何世界难题都会迊刃而解。

发表于 2020-10-15 12:17

地震又称地动,地壳与地面出现震动与振动,其实就是“重力失衡"的瞬间变化。要使一个物体发生移动或振动,需要有一个力的作用。例如地面上有一颗小石子,我们用力一脚,可以将它踢得较逺;倘若它是一块巨石躺在地面,此时即使十个大力士合力推,巨石巍然不动;一个百斤的重物,你可能能将它搬动,可它为二百斤重物,你就难以搬动,这是为什么?将一个物体搬动、或移动、振动、震动,需要做功。
试问何谓《功》?功包含作用力大小和物体移动距离两个物理量。比如十个大力士合力去推一块巨石,巨石巍然原地不动,那么移动距离等于零,那么十个大力土均劳而无功。需启用大型起动机才可劳而有功。《地震制动、抗动仪的研制和发明》需借用伽利略、牛顿的力学理论与原理。

发表于 2020-10-15 16:06

再谈魏格纳《板块学说》高明:
加大物体质量(重量),能提高物体抗震的”重力抗衡”级别。所以地震时,山体的悬岩、危岩、风化附属岩体、或房屋的女儿墙、…等,为什么总是最先被震落、塌落、或倒塌。其原因是因为它们被分离为附属小离体,它们质量小,重力抗衡、抗震能力弱。遵照魏格纳的《板块理论》规律,大板块抗震能力强〈抗震级别高);小板块抗震能力弱(抗震级别低);破碎板块(比如断层挤压破碎带的压碎岩体)抗震能力最差(抗震级别最低)。为此,需对破碎板块进行高压固结灌浆加固施工处理,提高抗震等级。

发表于 2020-10-16 08:54

宇宙间一些小星球成为流星射落,与地震时的悬岩、危岩、風化附着岩、房屋女儿墙等之类的小分离体的失落,其力学失衡原理是相同的。只是流星的射落为宇宙力的局部失控;而悬岩、危岩、…等小分离体的失落属地球重力平衡局部失控;因而魏格纳的《板块理论》适用范围很广泛。

发表于 2020-10-16 09:05

作者(遠长江)的《山弧理论》、《穿插理论》实为平普。但作者更崇敬、欣赏、赞同、喝采魏格纳首创的板块漂移学说,魏格纳的板块学说得到全世界科学家、专家、科学界的一致认同、肯定、高度评价。只有极个别愚昧无知、跳樑小怪,站出来反对。如同王帅打老师,王帅在老师的苦心教导下,刚刚才认识一百字,幼儿班还未读完,却自认为他胜过老师了,可以与著名科学家比试了,认为自已才智过人,是天才家,是从石头里爆出来的能人!不需要前辈与老师的培养,就能自生自长,才华超群。馬、耿、汪、仇等人就是这类能人,难得呀!

发表于 2020-10-16 10:02

作者(遠长江)的《山弧理论》、《穿插理论》实为平普。但作者更崇敬、欣赏、赞同、喝采魏格纳首创的板块漂移学说,魏格纳的板块学说得到全世界科学家、专家、科学界的一致认同、肯定、高度评价。只有极个别愚昧无知、跳樑小怪,站出来反对。如同王帅打老师,王帅在老师的苦心教导下,刚刚才认识一百字,幼儿班还未读完,却自认为他胜过老师了,可以与著名科学家比试了,认为自已才智过人,是天才家,是从石头里爆出来的能人!不需要前辈与老师的培养,就能自生自长,才华超群。馬、耿、汪、仇等人就是这类能人,难得呀!

发表于 2020-10-16 11:27

魏格纳《板块学说》同样适用人类社会,比如人类的党派、集团、国家等组织形式,其实质就是人类集群团体(板块模式)的具体表现。大国抗衡能力强大;小国只有结成联盟组织,才能与大国抗衡;大党派、大财团往往主宰一个国家的政权、或经济命脉。如果一个国家一旦《板块分裂》,就会出现纷战局面,如同我国春秋战国时期。魏格纳的《板块学说》是万灵适用理论。

发表于 2020-10-16 15:41

对24楼文稿中出现个别错别字进行订正后的版本:
魏格纳的《板块学说》同样适用人类社会,比如人类的党派、集团、国家等组织形式,其实质就是人类集群团体(板块模式)的具体表现。大国抗衡能力强大;小国只有结成联盟组织,才能与大国抗衡;大党派、大财团往往主宰一个国家的政权、或经济命脉。如果一个国家一旦《板块分裂》,就会出现混战局面,如同我国春秋战国时期。魏格纳的《板块学说》,可以说是万灵理论。

发表于 2020-10-16 16:38

作者在2O楼文稿中谈到:加大物体质量(重量),能提高物体抗震的”重力抗衡”级别。
那么请问作者(遠长江),高山地区板块的质量(重量)比平原地区板块的质量(重量),可能加大好几倍。因为高山地区为岩石组成,地层厚度大,岩石比重也大;而平原地区多为冲积土层组成,厚度相应薄,土层比岩石比重小;以我国为例,为何我国西北部高山地区(板块)的地震频率和地震强度,要比我国东南沿海平原(板块)地区都高呢?
作者(遠长江)回答:这个问题问得好。地震的成因不仅与地壳板块的质量(重量)大小因素有关,还与地形凹凸起伏变化、大地板块断裂构造等综合因素,关系密切。〈文稿未完,待续达)

发表于 2020-10-16 16:43

作者在2O楼文稿中谈到:加大物体质量(重量),能提高物体抗震的”重力抗衡”级别。
那么请问作者(遠长江),高山地区板块的质量(重量)比平原地区板块的质量(重量),可能加大好几倍。因为高山地区为岩石组成,地层厚度大,岩石比重也大;而平原地区多为冲积土层组成,厚度相应薄,土层比岩石比重小;以我国为例,为何我国西北部高山地区(板块)的地震频率和地震强度,要比我国东南沿海平原(板块)地区都高呢?
作者(遠长江)回答:这个问题问得好。地震的成因不仅与地壳板块的质量(重量)大小因素有关,还与地形凹凸起伏变化、大地板块断裂构造等综合因素,关系密切。〈文稿未完,待续达)

发表于 2020-10-17 11:28

(续接上文):论地形的凹凸起伏变化因素与地震成因关係:
“凹"字是陆地山盆、或水域海盆的地形之象形字;“凸”字是山脉、或高地的地形之象形字;山间盆地周边山地称为山弧,山弧地带为群山峻岭,山原茫茫,一览无际,峰浪迭起,山壑谷深,爬山涉水,地质勘测异常艰辛。从山地到盆地的前缘过渡地带往往是震源分布地带。我国西北部青藏高原分布的山间盆地有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吐鲁番盆地,四川盆地等。环绕盆地形成地壳深部封闭系统,有利于能量蓄积而引发地震,尤其是山前构造活动带。其中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吐鲁番盆地均分布新疆省境内,位于天山南北与昆仑、阿尔金山之间,新疆省在我国地震发生频率和地震强度,均居首位。云南省位居其二。(文稿未完,待下回分解)

发表于 2020-10-17 17:46

请问民间的木船底面为何要制造成平底?
作者(遠长江)在7楼谈到,竹筏、木筏、木船能浮在水面上,是因为它们比水的比重轻;石块、铁板无法浮在水面上而很快沉入水底,是因它们比水的比重大,这是通常的常识。现在要问地壳岩石圈《板块》会飘浮在地幔岩浆层之上嗎?作者在此予回答:肯定会。因为地壳岩石圈的比重为2.6~3.0克/立方厘米,而地幔岩浆层比重为3.32~1.5克/立方厘米,因而地壳岩石板块能飄浮地幔岩浆层之上,就像竹筏、木筏、木船能浮在水面上一样。但竹筏、木筏虽然能飘浮在水面,但筏板中存在多条平行裂缝,所以不断有水上溢竹筏、木筏顶面;似同地幔岩浆沿地下通道喷出地面、而成火山喷发的情况;而木船底面完整、不存缝裂,所以水无法上溢进入船内,似同地壳的完整板块;平原地域的地壳板块,因地形平坦,地壳岩石板块基底应力分布较均一,类似木船底面、比较平整,这是平原板块少地震的原因;而山地板块,因地形凹凸起伏多变,板块基底应力分布极不均一,尤是山地到盆地的前缘过渡地带往往是震源分布地带,因为这里常是山前断裂构造活动带。(文稿未完,待下回分解)

发表于 2020-10-17 17:46

请问民间的木船底面为何要制造成平底?
作者(遠长江)在7楼谈到,竹筏、木筏、木船能浮在水面上,是因为它们比水的比重轻;石块、铁板无法浮在水面上而很快沉入水底,是因它们比水的比重大,这是通常的常识。现在要问地壳岩石圈《板块》会飘浮在地幔岩浆层之上嗎?作者在此予回答:肯定会。因为地壳岩石圈的比重为2.6~3.0克/立方厘米,而地幔岩浆层比重为3.32~1.5克/立方厘米,因而地壳岩石板块能飄浮地幔岩浆层之上,就像竹筏、木筏、木船能浮在水面上一样。但竹筏、木筏虽然能飘浮在水面,但筏板中存在多条平行裂缝,所以不断有水上溢竹筏、木筏顶面;似同地幔岩浆沿地下通道喷出地面、而成火山喷发的情况;而木船底面完整、不存缝裂,所以水无法上溢进入船内,似同地壳的完整板块;平原地域的地壳板块,因地形平坦,地壳岩石板块基底应力分布较均一,类似木船底面、比较平整,这是平原板块少地震的原因;而山地板块,因地形凹凸起伏多变,板块基底应力分布极不均一,尤是山地到盆地的前缘过渡地带往往是震源分布地带,因为这里常是山前断裂构造活动带。(文稿未完,待下回分解)

发表于 2020-10-18 16:14

(续接上楼文稿内容):
全球地震科学界对海沿地震研究较为深透,而对陆地山区的地震研究十分欠缺,为此有必要对《山弧理论》予以论述。海陆存在对应关系:山弧对应岛弧;山间凹陷盆地对应封闭型海湾地带;山脉与平行山列对应列岛、群岛;山弧前沿出现的凹陷活动构造带(深大断裂)与海峡、深海沟、海槽的深大隐藏断裂活动相对应。
平行系列山脉大转折段常称为大山弧(或称为大山弦),常是地震频发强烈地带,如我国西部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进入川北地区后,则分裂为两叉,组成"入字形"构造形迹。东侧叉与龙门山,中梁山连接,组成北东翼。而西侧的大雪山、沙鲁里山、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则渐转西北向,组成北西翼。两翼山脉在成都西侧的宝兴、天全、泸定,石棉一带交汇,组成“入字形”大山弧。“入字形”构造山弧的两翼之间中间地带,其断裂成五指状向北撒开,像南收拢,也是有利于地下能量汇聚的最佳地带和地震频发地区。其间分布有,阿坝~马尔康地震带;迭溪~松潘~汶川~都江堰~大邑地震带;南坪(现名九寨沟)~虎牙关~茂县地震带。以迭溪~松潘地震带为例,该地震带近南北走向,向南延伸至大邑,全线段为全新世活动段。从公元1933年~2008年,75年间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3次,与6.2级地震一次,其频率之高,强度之大,前所未有,这就是《山弧理论》的特色之处。它不像中国东部海沿地区(指渤海、黄海地区)每隔300年左右发生一次7级以上大地震。
而北西翼分布的甘孜~炉霍~康定地震带与贡觉~玉树地震带。在四川甘孜~炉霍~康定地震带,从公元1811年~1973年发生多次破坏性地震,震中位置沿着一条北西向弧形活动断裂带来回迁移。

发表于 2020-10-18 16:25

研究地震从全球着眼的话,那么具有全球意义的山脉有两条,一条是由横断山转喜马拉雅山脉,向西延伸至地中海北岸的阿尔卑斯山脉,总体走向近东西纬向延伸展布;另一条是纵贯南北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由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等组成,它为南北走向的经向山脉。这两条山脉地势高峻,地震频发,强度大(震级高),都是新生代(距今约7000万年)以来生成的年青山脉,全球7级以上的大地震约90%左右都分布在两条山脉的山系展布地域。请问其中原由何在?因造山运动,高山上升隆起,形成地表高低起伏差异(差异理论突现),高地相对低地而言,就存在“位能”差,或称“地势”差,这是何含义?中国地势西高东低,江水滚滚向东流(长江与黄河)。其实质是指高度落差,或叫重力势差,其表达公式为Ep=mgh,对于同一物体而言,地势(h)越高,则重力势能(Ep)就越大。而绝大部分地震跟重力有直接关系,一般没有地势差的地震是很少的,这也是平原板块与盆地底部少地震的原因。一般发生地震的都存在一个地势差,比如高山向盆地过渡地带,或陆地向海洋(尤是海槽、海沟、海湾、海峡地带)过渡地带,过度地带地势越是陡峭险峻,越是引发大地震的频繁地区,比如南美洲南岸的安第斯山脉直插东太平洋深海槽,重力势差可想而知,故此,这一地区成为全球顶级地震分布重点区。

发表于 2020-10-18 16:32

涉谈海沿大陆架地形与地震成因关係:
大陆架是指大陆与海洋过渡交接地带,是大陆向海面以下自然延伸部分。若大陆架地势倾斜平缓向下延伸,则海岸线呈外凸形态,若凸形海岸线前缘外围又海岛分布,常为无震或少震的稳定地区,因它不利于震源能量的蓄聚,如印度半岛,非洲南半部,澳大利亚东西两侧凸岸等, 均属少震对相对稳定地区。中国海岸线,从上海--福州--厦门--汕头--深圳--澳门--湛江,也是凸岸线,除前方分布台湾岛与海南岛形成海峡的地段除外(不利于稳定),其余地段利于少震。若大陆架走势陡峭直下,则往往表现为凹岸形态,海湾和港口常为此类海岸线,如我国的渤海,黄海湾,如果海湾出口地带前方又有海岛挡道分布,此类地形是孕育大地震震源的最佳温床场所。

发表于 2020-10-18 16:56

地震(又称地动)是能量的快速释放的一种表现形式,那么.请问何谓“能”?能量之简称也。或称能力、本领、能耐、力量…等含义。而地震活动是能量的长期聚集和瞬时快速动能释放。一谈到能量,人们就会想到热能、动能、势能、化学能、核能、原子能等,其实还有光能、水能、风能、电能、材能(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甲烷、石材…等)、产能、机能(机械能、工作机能等)、功能、体能、食能(生物有机化合能)、…等;另外,现时代又有人工智能、才能、技能……等。
能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如热能、势能可以转化为动能;热能、核能、水能、风能等可以转化为电能;那么,如何利用地震动能转化成电能呢?这是《地震制动仪研制和发明》的一个重要侧面内容。千百年来科学家们绞尽脑汁、做为世界难题、想方设法去预测、预报地震(地动),是犯了方向性错误,走了两千余年的错误路线(从我国后汉时代张衡发明《矦风地动仪》至今)。现在该是觉醒的时候了!不是一味去测《动》,而是如何去制《动》、或抗《动》,才是科学家应有的思维方式。

发表于 2020-10-19 16:08

发表于 2020-10-19 16:14

35楼插图补充说明:
地球外核充满电子与离子,这些电子随地球自转也就是电流,形成的磁场符合电学右手定则。

发表于 2020-10-19 16:18

电荷和电子有何区别?
电子不是电荷。电荷是电子携带的电量,电子带负电。
“电荷”一个是“量”,“电子”一个是"携带者"。就好比你带着钱,钱的多少就是电荷,你就是电子。所以更严格的说:电荷是不能够移动的,而电子才能够移动。
结 论:电流是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的,规定正电荷的定向移动方向为电流的方向。

发表于 2020-10-19 16:19

电荷
电荷electric charge ,带正负电的基本粒子,称为电荷,带正电的粒子叫正电荷(表示符号为“+”),带负电的粒子叫负电荷(表示符号为“﹣”)。也是某些基本粒子(如电子和质子)的属性,它使基本粒子互相吸引或排斥。
电荷的量称为"电荷量"。在国际单位制里,电荷量的符号以Q为表示,单位是库仑(C)。研究带电物质相互作用的经典学术领域称为经典电动力学。假若量子效应可以被忽略,则经典电动力学能够很正确地描述出带电物质在电磁方面的物理行为。
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即物质、原子或电子等所带的电的量。电荷的符号是Q,单位是库仑(记号为C)简称库。
我们常将"带电粒子"称为电荷,此外,根据电场作用力的方向性,电荷可分为正电荷与负电荷,电子则带有负电。
正电荷:人们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是正电荷。
负电荷:人们规定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是负电荷。

发表于 2020-10-19 16:22

电子
电子(Electron)是一种带有负电的亚原子粒子,通常标记为e- 。电子属于轻子类,以重力、电磁力和弱核力与其它粒子相互作用。轻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之一,即其无法被分解为更小的粒子。电子带有1/2自旋,是一种费米子。因此,根据泡利不相容原理,任何两个电子都不能处于同样的状态。电子的反粒子是正电子,其质量、自旋、带电量大小都与电子相同,但是电量正负性与电子相反。电子与正电子会因碰撞而互相湮灭,在这过程中,创生一对以上的光子。

发表于 2020-10-19 16:23

由电子与中子、质子所组成的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相对于中子和质子所组成的原子核,电子的质量显得极小。质子的质量大约是电子质量的1842倍。当原子的电子数与质子数不等时,原子会带电;称这原子为离子。当原子得到额外的电子时,它带有负电,叫阴离子,失去电子时,它带有正电,叫阳离子。若物体带有的电子多于或少于原子核的电量,导致正负电量不平衡时,称该物体带静电。当正负电量平衡时,称物体的电性为电中性。静电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用途,例如,静电油漆系统能够将瓷漆(英语:enamel paint)或聚氨酯漆,均匀地喷洒于物品表面。
电子与质子之间的吸引性库仑力,使得电子被束缚于原子,称此电子为束缚电子。两个以上的原子,会交换或分享它们的束缚电子,这是化学键的主要成因。当电子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能够自由移动时,则改称此电子为自由电子。许多自由电子一起移动所产生的净流动现象称为电流。在许多物理现象里,像电传导、磁性或热传导,电子都扮演了机要的角色。移动的电子会产生磁场,也会被外磁场偏转。呈加速度运动的电子会发射电磁辐射。

发表于 2020-10-19 16:25

1.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在原子核外作高速运动,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其质量只有质子质量的1/1836.原子或电中性原子团失去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失去两个电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得到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得到两个电子带两个单位负电荷…依次类推.
2.有电子不一定就有电荷,要有电子的得失才会产生电荷
3.电子得失产生电荷,电荷的定向流动产生电流,所以就带电了!

发表于 2020-10-19 16:32

电荷是物质、原子或电子等所带的电的量。单位是库仑(记号为C)。
我们常将“带电粒子”称为电荷,但电荷本身并非“粒子”,只是我们常将它想像成粒子以方便描述。因此带电量多者我们称之为具有较多电荷,而电量的多寡决定了力场(库仑力)的大小。此外,根据电场作用力的方向性,电荷可分为正电荷与负电荷,电子则带有负电。
根据库仑定律,带有同种电荷的物体之间会互相排斥,带有异种电荷的物体之间会互相吸引。排斥或吸引的力与电荷的乘积成正比。

发表于 2020-10-19 16:33

点电荷
是带电粒子的理想模型。真正的点电荷并不存在,只有当带电粒子之间的距离远大于粒子的尺寸,或是带电粒子的形状与大小对于相互作用力的影响足以忽略时,此带电体就能称为“点电荷”。
一个实际带电体能否看作点电荷,不仅与带电体本身有关,还取决于问题的性质和精度的要求。点电荷是建立基本规律时必要的抽象概念,也是把分析复杂问题时不可少的分析手段。例如,库仑定律、洛伦兹定律的建立,带电体的电场以及带电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定量研究,试验电荷的引入等等,都应用了点电荷的观念。

发表于 2020-10-19 16:38

粒子的电荷
在粒子物理学中,许多粒子都带有电荷。电荷在粒子物理学中是一个相加性量子数,电荷守恒定律也适用于粒子,反应前粒子的电荷之和等于反应后粒子的电荷之和,这对于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都是严格成立的

发表于 2020-10-19 16:42

电场与磁场的关系

发表于 2020-10-19 16:44

电场与磁场的关系:
有电场,必有磁场;但有磁场,不一定有电场。因为电子运动能量是通过磁场转换实现的,而这种转换便产生了电场,所以有电场必要磁场。而没有电子运动时便没有磁场转换,所以有磁场未必有电场。比如马蹄形磁铁中间,只有磁场,没有电场。但在中间放上旋转闭合导体,因导体内电子运动,便有电场产生。同样闭合导体通过电流,有电子运动,也会有电场产生。只是前者转换是旋转动能变电能,后者反过来是电能变旋转动能。

发表于 2020-10-19 16:45

电场和磁场就好像一个硬币两个面,即有电场必有磁场,有磁场必有电场。
运动电荷产生磁场,这一点已毫无疑问。再跟据相对性原里,即使是静止的点荷,只要另选一个相对运动的座标系为参考系,该电荷也是运动的,就也会产生磁场,以上得出:无论电荷是否运动,都会产生磁场。即——有电场一定有磁场。
那么有磁场一定有电场吗?由安培假说(已广泛证明),磁场是由运动点荷产生的,也就是挑明了磁场离不开电场,即——有磁场必然有电场。
综上所述,有电场必然有磁场,有磁场必然有电场,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发表于 2020-10-19 16:47

均匀变化的电场产生稳定的磁场,均匀变化的磁场产生稳定的电场
周期性变化的电场产生周期性变化的的磁场,周期性变化的磁场产生周期性变化的的电场
相同点:电场和磁场均为矢量场,即都具有大小和方向。
不同点:电场为有源场,即散度不为零,磁场为无源场,散度为零。
电场不存在闭合的电场线,即电场是无旋场。磁场总是存在闭合的磁场线,即磁场为有旋场

发表于 2020-10-19 16:55

什么是电磁场?电磁场与电场和磁场有什么关联?
电磁场是电磁作用的媒递物,是统一的整体,电场和磁场是它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的两个侧面,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变化的电磁场以波动形式在空间传播。
电磁场是什么?
电磁场 :  有内在联系、相互依存的电场和磁场的统一体和总称 。随时间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 , 随时间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两者互为因果,形成电磁场。电磁场可由变速运动的带电粒子引起,也可由强弱变化的电流引起,不论原因如何,电磁场总是以光速向四周传播,形成电磁波。电磁场是电磁作用的媒递物,具有能量和动量,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电磁场的性质、特征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由麦克斯韦方程组确定。
  电磁场与电磁波:
  电磁场由近及远的传播形成电磁波
  随时间变化着的电磁场。时变电磁场与静态的电场和磁场有显著的差别,出现一些由于时变而产生的效应。这些效应有重要的应用,并推动了电工技术的发展。

发表于 2020-10-19 17:02

磁场,电场,电磁场之间有什么关系?
电场和磁场本来就是统一的(不用到高维的空间去), 你可以查阅 爱因斯坦《论动体的电动力学》. 因为电场和磁场可以通过运动相互激发,因此电场和磁场之间满足一定的坐标系转换关系. 因此可以把普通的电场和磁场看成电磁场在特定坐标系下的一种表现形式,统一为电磁场张量表示.
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磁铁的磁性和正负电荷无关; 两个金属球即带磁性又带电荷,那库伦定律成不成立,要看是否满足库仑定律的适用条件; 两个物体同时受到万有引力,库伦力和磁力.这种题目高考会考,但只考最简单的----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

发表于 2020-10-19 18:48

地磁场和“发电机理论”的假说: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天然磁体。地球存在磁场的的原因还不为人所知,普遍认为是地核内液态铁的流动引起的。最具代表性的假说是“发电机理论”。公元1945年,物理学家埃尔萨塞根据磁流体发电机原理,认为当液态的外地核在最初的微弱磁场中运动,像磁流体发电机一样产生电流。电流的磁场又使原来的微弱磁场增强,这样外地核物质与磁场相互作用,使原来的弱磁场不断加强。由于摩擦生热的消耗,磁场增加到一定程度就稳定下来,形成现在的地磁场。
还有一种假说认为:
铁磁质在770℃(居里温度)的高温中磁性完全消失。在地层深处的高温状态下,铁会达到并超过自身熔点呈现液态,决不会形成地球磁场。而会用“磁现象的电本质”来解释,认为按照物理研究的结果,高温、高压中的物质,其原子的核外电子会被加速而向外逃逸。所以,地核6000度摄氏的高温和360万个大气压的环境中会有大量电子逃逸出来,地幔间会形成负电层。按照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电动生磁,磁动生电。所以,要形成地球南北极式的磁场,必然需要形成旋转的电场,而地球自转必然会造成地幔负电层旋转,即旋转的负电场,磁场由此产生。
上述两种对地磁场形成的论说,筆者认为后一种论说更切合实际。因为它从地球内部深处的高温、高压的环境和元素的原子之核外电子向外逃逸……等方面进行论述;筆者认为:核外电子逃逸和失去是产生磁性的根本所在。
地磁场的主要部分犹如一个近似沿自转轴方向均匀磁化的球体之磁场。

发表于 2020-10-19 19:08

何谓地心轴?南北两极连线穿过地心之轴。地球具有吸引地上一切东西的引力,但又具有因地球自转而产生的离心力,这两个力的合力,我们把它叫做地球的重力,並且规定它就是物体的重量。重力作用的方向是垂直地面指向地心的,地球两极半径短,赤道半径长。两极地区没有离心力,赤道地区离心力大。另外引力与吸引物中心距离的平方成反比,那么赤道的重力就要比两极的重力小。
地球的磁场力是两极强,赤道弱。地心应理解为南北两极连线穿过地心的地心轴。而地核内部的物质是比重大、具强磁性、弹性和柔性的磁流体态重金属物质——铁镍等物质。地球磁场的形成归结到地核内某些磁流体动力学现象,地球磁场的偶极子场的轴总是应当或多或少与地球旋转轴相一致,偶极子磁场的轴与现在地球旋转的轴有少许偏离。据了解,磁场的短期扰动是电离层中的杂散电流(大概是由宇宙射线的感应而形成)所引起。
地核内磁流体动力学:这里磁场是存在流体旋转之中,不是出现在固态物体中。地核内的流体,其元素已电离为电子、核子、质子、中子,故此磁场的形成与电流有关,地核为高电导物质组成。电与磁组成电磁波,而一切可见光和不可见光都是各种波长不同的电磁波。磁——电——光,电磁效应,光电效应。

发表于 2020-10-21 08:05

电磁波通过固体可以传播吗???可见光也是的,为什么不能在固体中传播?
可以。
但是不同频率的电磁波的在固体中传播的距离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频率越高的电磁波能够在固体中传播的距离越远。
例如,γ光子就能够穿透很厚的钢板。
可见光的频率一般不是很大,所以在固体中传播的距离很短,但是不是说不能传播。

发表于 2020-10-21 08:06

电磁波可以在固体传播,但是要有条件,要符合那电磁波的性质;
可见光能在固体传播啊,但是那固体必须透明,这是可见光的性质决定。

发表于 2020-10-21 10:53

地震波是电磁波嗎?
地震波不是声波,是能量波.。
简单的说,声波是能量波在空气中传播的一种形式,以空气为介质.。
就像水波的传递一样,此时水为介质.。
地震波是能量波在地壳中的传递,地壳为介质.。
但是因为声波的介质为气体,地震波的传播介质为固体.地震波就比声波复杂很多.。
确切的说,地震波是由地震震源发出的在地球介质中传播的弹性波.地震发生时,震源区的介质发生急速的破裂和运动,这种扰动构成一个波源.由于地球介质的连续性,这种波动就向地球内部及表层各处传播开去,形成了连续介质中的弹性波.。
地震波是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外辐射的弹性波.地球内部存在着地震波速度突变的基干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地震被按传播方式分为三种类型:纵波、横波和面波.纵波是推进波,地壳中传播速度为5.5~7千米/秒,最先到达震中,又称P波,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横波是剪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3.4.0千米/秒,第二个到达震中,又称S波,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面波又称L波,是由纵波与横波在地表相遇后激发产生的混合波.其波长大、振幅强,只能沿地表面传播,是造成建筑物强烈破坏的主要因素.。

发表于 2020-10-21 10:54

声波是以空气为传播介质,在空气中由近及远进行立体扩散的一种电磁波传播形式,由于空气介质单一,传播阻力小,不具破坏性的一种小能量波。
浅源地震波是以地壳岩石固体为传播介质,中源与深源地震波是以地幔岩浆流体和地壳岩石固体为传播介质;因传播介质复杂多变,所以地震波比声波、水波要复杂很多;地震波是由震源产生向四外辐射的弹性推进波,是一种具有快速释放传播的巨型能量波,对地面介质和地表建筑物具有极大毁灭性及人兽死亡杀伤力!对人兽的杀伤力类似核武器的中子弹;能在地球地慢岩浆圈、或地壳岩石圈内,连续快速传播几十公里至700公里之远程,除天然地震波外,直到目前为止,还找不到那一种放射性元素的最强射线、或核武器在岩石固体中如此强大传播穿行能力!

发表于 2020-10-21 16:30

为什么说地震波是由震源产生向四外辐射的弹性推进波,是一种具有快速释放传播的巨型能量波?
地球内部(地幔层)高温高压气态物质又具有何等能量呢?让我们先从猛烈冲天型火山喷发谈起,火山喷发的本源物质主要为熔岩与气态物质;而火山碎屑、火山灰、火山泥、大小石块...等固体物质是火山通道穿过地壳岩石层时熔塌携带的外来捕获物质。对于猛烈冲天型火山喷发而言,火山岩浆喷出地面要穿过33公里左右的上升通道(指地壳平均厚度),然后火山喷发烟柱又高达5000米至万余米以上,岩浆与大小石块被抛向500米高空,火山爆发声响能传播至200公里以外,火山灰可落到2500公里以外,火山喷发能托起地下60~100公里以上深度的岩浆,一次大规模火山喷发可以喷出约6×10^10吨岩浆和火山碎屑物。一次最大类型的火山喷发所具有的能量约等于里氏10级地震所释放能量的2倍以上(即6.3×10^26尔格 ×2 = 12.6×10^26尔格),此能量相当于9000颗大型氢弹的威力。也就是说10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相当4500颗大型氢弹的破坏威力,应该可以说地震波是巨型能量波的快速释放。

发表于 2020-10-22 17:25

为何说地幔间存在负电层?
地核6000度摄氏的高温和360万个大气压的环境中会有大量电子逃逸出来,在地幔间会形成负电层。从冲天型火山喷发可以得到证实,冲天型火山喷发烟云柱高达数千米以上,与周边空气发生剧烈对流,形成狂风,将喷出物质四外吹散,喷出的蒸气凝结而成暴雨,将大量火山喷出的灰尘携裹而落至地面四处流溢。此外便引起空中电荷的改变发生闪电雷鸣现象。许多火山喷发经常能观察闪电雷鸣自然现象,并现场拍下真实照片。

发表于 2020-10-22 17:29

火山喷发闪电现象:
闪电现象日本新燃岳喷射出灰烬和熔岩,一道道闪电划破火山上空。新燃岳是雾岛山火山群的破火山口之一。火山闪电的来历仍然是个谜,据美国阿拉斯加火山天文台专家史蒂夫·麦克努特(Steve McNutt)2010年2月在接受美国国家地理网站采访时介绍,这种奇特现象可能是带电硅(岩浆一部分)从火山喷出时与大气接触时形成的。

发表于 2020-10-23 09:46

墨西哥科利馬火山喷发出现电闪雷鸣照片

发表于 2020-10-23 11:24

为何说地震波不是电磁波、而是巨型能量波?
电磁波以光速传播,大概为300000公里/秒,即30万公里/秒。一切可见光和不可见光都是各种波长不同的电磁波(比如太阳光、地光、极光,雨前闪电光等)。太阳光波长传播速度为3×10^5公里/秒,即30万公里/秒。它在1秒钟内所通过的距离在数值上大约相当于地球赤道周长的7.5倍,这个速度相当于1秒钟绕地球赤道7.5圈。光源通常一般呈现辐射发射(放射)能量。
辐射:既不依靠气体或液体的流动,又不依靠分子之间的碰撞,而是借助于不同波长的各种电磁波来传递内能的方式,称为辐射。从辐射源辐射出去的能量是沿直线向方向传播扩散的。这种以辐射源为中心,向四面八方立体状辐射出去的能量沿直线方向传播的线,称为辐射源的发射线。
地震波在地壳岩石固体介质中传播是依靠粒子间弹性碰撞来释放能量的。地震产生不同类型的波,最快的是P波(纵波),实际上是能夠穿透地球的声波,P波速度相对较快,在地壳中速度大概是7公里/秒,以这个速度环游世界大概只需要一个小时。但是与电磁波相比,P波就显得太迟钝了。电磁波从信号生成到地球的任意位置也不过十分之一秒。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电磁波相比,是1小时与十分之一秒之比。所以说,地震波无法以电磁波相论述。
因为电磁波是以光速、或电速在空气介质中进行传播,阻力极小;而地震波是在地壳岩石固体介质中进行弹性碰撞、往复推进式传播,阻力极大,消耗能量巨大。

发表于 2020-10-23 16:13

地球磁场、地球重力场、地电场、地震场、地应力场、火山喷发场、……等均隶属于地球物理场,所以说,以上各类课题内容,均纳入物理学范畴。不过又分为空间物理学和地球实体物理学,爱因斯坦、玻尔、杨振宁、李政道等人是从事空间物理的科学家;而地球实体物理科学家,至今尚未见有能人诞生。

发表于 2020-10-23 16:42

地球磁场、地球重力场、地电场、地震场、地应力场、火山喷发场、……等均隶属于地球物理场,所以说,以上各类课题内容,均纳入物理学范畴。不过又分为空间物理学和地球实体物理学,爱因斯坦、玻尔、杨振宁、李政道等人是从事空间物理的顶级伟大科学家;而地球实体物理科学家,至今尚未见有能人诞生。

发表于 2020-10-23 16:42

地球磁场、地球重力场、地电场、地震场、地应力场、火山喷发场、……等均隶属于地球物理场,所以说,以上各类课题内容,均纳入物理学范畴。不过又分为空间物理学和地球实体物理学,爱因斯坦、玻尔、杨振宁、李政道等人是从事空间物理的顶级伟大科学家;而地球实体物理科学家,至今尚未见有能人诞生。

发表于 2020-10-24 08:14

爱因斯坦、玻尔、杨振宁、李政道等人先后获诺贝尔奖。而地球实体物理科学家,至今尚未见才华出众者出生。

发表于 2020-10-24 10:16

近数十年来,当地震预测在世界各国、全球范围地震学家们当中逐渐失宠的可悲背景状况下,却得到其他领域的某些科学家的热情拥抱,例如岩石磁性学和固体物理学。这个圈子的领军人物,固态物理学家弗里德曼.弗洛伊德最为突出,他研究发现地震时的带电硅粒子。

发表于 2020-10-24 10:35

地光、极光(南北两极)、火山喷发雷电(闪电雷呜)是地球向大气层的放电现象。

发表于 2020-10-24 10:36

地光、极光(南北两极)、火山喷发雷电(闪电雷呜)是地球向大气层的放电现象。

发表于 2020-10-24 16:04

地幔间分布有负电层或电离层;而在正常情况下地壳岩石圈是很好的绝缘体,非常不容易导电;这样地壳岩石圈就成了电磁波传播的阻隔、阻碍层。

发表于 2020-10-24 16:04

地幔间分布有负电层或电离层;而在正常情况下地壳岩石圈是很好的绝缘体,非常不容易导电;这样地壳岩石圈就成了电磁波传播的阻隔、阻碍层。

发表于 2020-10-24 16:05

作者(遠长江)在186楼文稿中提到固体物理学家弗里德曼-弗洛伊德理论,他的实验研究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当岩石受到挤压的时候就会产生初级电流,即所谓的《弗洛伊德哩论》。弗洛伊德在这里所说的“岩石”,其实应是“地幔岩浆”才较为合理。
弗洛伊德始于化学过程。在他研究晶体内部的化学和物理过程的时候,他发现地壳深处的矿物在压力作用下结晶的时候,少量的结晶水被结合在晶格中。在晶格中的水不是以H2O的形式存在,而是变成了一对不同的分子,每个分子包含一个氧原子、一个氢原子和一个硅原子。当以这样成对的形式存在时,每个氢原子需要从每个氧原子那里获得一个电子,形成带正电的氧原子。这样的原子,因化学反应而带电,被称为氧离子。然后,这些氧离子与硅原子结合,从而被固定在矿物中。(文稿未完,待下回分解)

发表于 2020-10-24 16:06

(续上文):尽管弗洛伊德多年来“并不认为这个发现有多了不起”,但他终于发现这也许是解开地震之前辐射电磁信号的钥匙。弗洛伊德意识到,在正常情况下岩石是很好的绝缘体,非常不容易导电。但是当岩石受压力时,由于它们处于地球深处,氧离子和硅之间化学键可能被打破,产生载荷子,被称为正离子洞,简称为P—hO丨eS。

发表于 2020-10-24 16:08

(续上文):理论上,在大多数情况下,正离子洞通常存在于地球深处的岩石(实际为岩浆),与外界不相往来。但是,如果岩石受到额外的压力,正离子洞和自由电子就可以开始运动。所有这些,弗洛伊德理论并不仅是流于猜想。虽然有些固态物理学家对理论的某些方面存在异议,但是通过弗洛伊德和其他人做的实验表明,在一定条件下,一些岩石可以产生初级电流。问题不在于地球深处的岩石(岩浆)是否存在载荷子,而是看他们是否与地震过程有关。(文稿未完,待下回分解)

发表于 2020-10-25 17:34

(续上文):弗洛伊德认为,电子产生的电流可以向下往更深更热的下地壳移动,而正离洞会产生不同的电流,而且是横向移动的。这两种类型的电流都会产生电场,这些电场将相互作用,产生电磁辐射。
辐射:既不依靠气体或液体的流动,又不依靠分子之间的碰撞,而是借助于不同波长的各种电磁波来传递内能的方式,称为辐射。从辐射源辐射出去的能量是沿直线向方向传播扩散的。这种以辐射源为中心,向四面八方立体状辐射出去的能量沿直线方向传播的线,称为辐射源的发射线。

发表于 2020-10-25 17:38

(续上文):此外,由于压力激发产生的电流,一些正离子洞将被运到地球表面,在地表畄下一个大片带正电荷的区域。这样的干扰可能导致异常现象,包括所谓地震光的放电现象,甚至会干扰到地球表面以上90到120公里的电离层。回想20世纪70年代末的时候,赫尔姆特—崔伯许提出带电气溶胶粒子或离子,可以解释各种被报道的前兆。他因此尽力发展一种原理以产生电流进而产生离子。弗洛伊德理论就是可选原理之一。在一些人看来,观察到震前电石密信号异常以及电离层的干扰,证实了“弗洛伊德理论”白勺可行性,并代表已经找到了期待己久的地震预测的“钥匙”。

发表于 2020-10-25 17:38

(续上文):为什么全球地震学家们不相信弗洛伊德这个理论?这取决于你问谁。对于一些弗洛伊德理论的支持者,他们认为这是全球主流地震学家心胸狭窄,不愿意接受其他领域的科学家可能会找到他们辛苦多年都未能找到的答案的事实。弗洛伊德理论的支持者们(指一些活跃的业余地震预测团体)而言,他们相信地震是可以预测,但并不被主流地震学界所重视。在2007年iUGG会议,一个无法忽略的事实就是很少有地震学家出席。

发表于 2020-10-25 17:41

(续上文):主流地震学家们认为,一个地震的产生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中的一个:(1)应力不断积累,渐进地或突然地,达到临界点;(2)断层强度必须降低,所以破裂可以产生。
马尔科姆—约翰斯指出,电磁信号本身提供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在大地震之前应力不会迅速积累。作为一个思维实验,假设随着地球的应力积累,岩石产生一系列的物理变化并导致电磁信号产生。地震发生时破裂过程达到峰值,因此,在地震开始的瞬间电磁信号应该达到峰值。用技术术语末说,就是所谓的“同震”信号。(作为类比,就像一颗大树在大风龙衣来时发出的破裂声,最响破裂声是在被折断的那一瞬间。)地震能夠产生电磁干扰信号,1897年印度大地震之后,地质学家理查德.迪克森.奧尔德姆(RiC Di×onham)指出出,地震导致电报通信中断,他认为地震一定产生了电流。但现代的仪器记录尚未任何证据表明确实存在同震信号。

发表于 2020-10-26 09:18

(续上文):磁力仪可以记录地震,但仔细观察却没有发现真正的同震电磁信号。当地震发生时,电磁信号就应该突然爆发,那么世界各地的磁力仪都应该能夠在第一个地震波之前检测信号。但事实并非如此。

发表于 2020-10-26 09:22

(续上文):磁力仪可以记录地震,但仔细观察却没有发现真正的同震电磁信号。当地震发生时,电磁信号就应该突然爆发,那么世界各地的磁力仪都应该能夠在第一个地震波之前检测信号。但事实并非如此。

发表于 2020-10-26 09:26

`(续上文):磁力仪可以记录地震,但仔细观察却没有发现真正的同震电磁信号。当地震发生时,电磁信号就应该突然爆发,那么世界各地的磁力仪都应该能夠在第一个地震波之前检测信号。但事实并非如此。

发表于 2020-10-26 10:35

(续上文):作者(遠长江)在此发表不同见解,根据摩擦生电的科学原理,地壳岩石圈大小板块突然发生岩层断裂(指应力达到峰值时),断层两盘岩石发生剧烈错动、极高强度摩擦,必然产生摩擦生电,那么同震电磁信号必然会同时出现,这是无法否定的事实。那为什么磁力仪记录没有收到同震电磁信号呢?作者(遠长江)分析,可能存在两个原因:其一是现代磁力仪仪器还存在缺陷,还急需改进,以达到能对同震电磁信号收取率;其二是:在正常情况下,地壳岩石是很好的绝缘体,非常不容易导电,致使磁力仪无法记录到同震电磁信号。

发表于 2020-10-26 10:36

(续上文):作者(遠长江)在此发表不同见解,根据摩擦生电的科学原理,地壳岩石圈大小板块突然发生岩层断裂(指应力达到峰值时),断层两盘岩石发生剧烈错动、极高强度摩擦,必然产生摩擦生电,那么同震电磁信号必然会同时出现,这是无法否定的事实。那为什么磁力仪记录没有收到同震电磁信号呢?作者(遠长江)分析,可能存在两个原因:其一是现代磁力仪仪器还存在缺陷,还急需改进,以达到能对同震电磁信号收取率;其二是:在正常情况下,地壳岩石是很好的绝缘体,非常不容易导电,致使磁力仪无法记录到同震电磁信号。

发表于 2020-10-26 10:38

(续上文):作者(遠长江)在此发表不同见解,根据摩擦生电的科学原理,地壳岩石圈大小板块突然发生岩层断裂(指应力达到峰值时),断层两盘岩石发生剧烈错动、极高强度摩擦,必然产生摩擦生电,那么同震电磁信号必然会同时出现,这是无法否定的事实。那为什么磁力仪记录没有收到同震电磁信号呢?作者(遠长江)分析,可能存在两个原因:其一是现代磁力仪仪器还存在缺陷,还急需改进,以达到能对同震电磁信号收取率;其二是:在正常情况下,地壳岩石是很好的绝缘体,非常不容易导电,致使磁力仪无法记录到同震电磁信号。

发表于 2020-10-26 10:39

(续上文):作者(遠长江)在此发表不同见解,根据摩擦生电的科学原理,地壳岩石圈大小板块突然发生岩层断裂(指应力达到峰值时),断层两盘岩石发生剧烈错动、极高强度摩擦,必然产生摩擦生电,那么同震电磁信号必然会同时出现,这是无法否定的事实。那为什么磁力仪记录没有收到同震电磁信号呢?作者(遠长江)分析,可能存在两个原因:其一是现代磁力仪仪器还存在缺陷,还急需改进,以达到能对同震电磁信号收取率;其二是:在正常情况下,地壳岩石是很好的绝缘体,非常不容易导电,致使磁力仪无法记录到同震电磁信号。

发表于 2020-10-26 10:39

(续上文):作者(遠长江)在此发表不同见解,根据摩擦生电的科学原理,地壳岩石圈大小板块突然发生岩层断裂(指应力达到峰值时),断层两盘岩石发生剧烈错动、极高强度摩擦,必然产生摩擦生电,那么同震电磁信号必然会同时出现,这是无法否定的事实。那为什么磁力仪记录没有收到同震电磁信号呢?作者(遠长江)分析,可能存在两个原因:其一是现代磁力仪仪器还存在缺陷,还急需改进,以达到能对同震电磁信号收取率;其二是:在正常情况下,地壳岩石是很好的绝缘体,非常不容易导电,致使磁力仪无法记录到同震电磁信号。

发表于 2020-10-26 10:40

(续上文):作者(遠长江)在此发表不同见解,根据摩擦生电的科学原理,地壳岩石圈大小板块突然发生岩层断裂(指应力达到峰值时),断层两盘岩石发生剧烈错动、极高强度摩擦,必然产生摩擦生电,那么同震电磁信号必然会同时出现,这是无法否定的事实。那为什么磁力仪记录没有收到同震电磁信号呢?作者(遠长江)分析,可能存在两个原因:其一是现代磁力仪仪器还存在缺陷,还急需改进,以达到能对同震电磁信号收取率;其二是:在正常情况下,地壳岩石是很好的绝缘体,非常不容易导电,致使磁力仪无法记录到同震电磁信号。

发表于 2020-10-26 15:38

(续上文):利用同震电磁信号建立地震预警系统
同震电磁信号的必然存在,它将造福全人类。虽然它不会影响地震预测,但却是地震提前预警的契机。与地震预测相比,地震预警系统的发展有较成熟的科学基础。简而言之,如果能夠知道大地震在某地发生,那么提前预警信息就能以光速(或电速)传输到遙远的地方,那么预警信息和发生地震的时差就相当于闪电和打电之间的时差。如果地震很近,那么就如同雷声和闪电几乎同时到达一样。某些情况下,地震预警有着非凡特殊的意义。比如在日本,预警系统己经建立了很多年,如果检测到大地震,子弹头列车就会自动停止运行,可以避免大量人员伤亡。1985年,墨西哥城的数千人因为350公里外的地震失去了生命,如果像现在一样有了健全预警系统,检测到海岸的大地震就能夠大量减少人员的伤亡。

发表于 2020-10-26 16:44

火山是地球上常见的一种地貌形态,是地球在释放内部不断积聚能量的同时,将地球表面地貌进行改变之后形成的特殊地貌。目前世界上的火山总数在2500多座,其中处于沉寂状态的“死火山”数量在2000座左右,而处于活跃期的“活火山”500多座。相信大家对于活火山喷发的壮观场面印象深刻,伴随着地面剧烈的振动,浓烈的烟尘物质和液态岩浆从火山口喷涌而出,有时还会发生强烈的闪电现象。在我们的认知中,在雷雨天气时才会发生闪电,为何火山喷发也会有这种情况呢?

发表于 2020-10-26 16:44

电荷的中和反应
世界上所有的宏观物质,无论是我们用肉眼能够看到的各种物体,还是组成大气的各种气体分子,都是由原子所构成,而原子是由处于核心位置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而且原子核所带的正电量与电子所带的负电量总量相等,在正常情况下,这个原子包括原子所组成的物质,对外表现出正负电荷平衡的状态,也就是不表现出带电性。

发表于 2020-10-26 16:45

如果由于一些特殊的原因,使得原子核的核外电子挣脱了原子核的束缚,那么这个原子以及由其组成的物质就会因失去负电荷而呈现带正电性,而得到那些“游离”电子的原子以及由其组成的物质,就会相应地呈现带负电性。

发表于 2020-10-26 16:46

当这两个分别具有带不同性质电荷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它们之间的电场强度就会增加,两个物体之间的“空气隔层”就会被电离,从而形成一个可以导电的通道,两个物体上的正负电荷,通过这个导电通道,就会彼此吸引到一起,发生正负电荷的中和。与此同时,在不同性质电荷的中和过程中,它们本身在电场中的电势能也将消失,根据能量守恒定律,电势能转化为热能被释放了出来。

发表于 2020-10-26 16:47

使物体产生电荷聚集的方式
大家在上学进行物理课学习时,应该会对摩擦起电印象深刻,比如用梳子梳头、冬天脱毛衣,都会产生明显的带电现象,这种情况就是通过摩擦的方式,使物体表面产生了静电。而从物体表面产生电荷聚集的条件来看,必须要有可以使相应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一个物体,从而使相同类型的电荷在物体的一定部位聚集。而出现电荷聚集的物体,与其它不带电或者带有相反电荷的物体靠近时,产生一定的电位差,从而推动形成可供电荷转移的导电通道,进而形成电流。

发表于 2020-10-26 16:48

实际上,使物体产生电荷聚集现象的路径有很多种,而摩擦起电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
摩擦起电:两个不同物体互相摩擦时,由于它们组成原子中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因此会有一个物体失去电子,而另外一个物体得到电子。
感应起电:在一定范围之内,带电物体可以诱导与它并不相连的附近中性物体,使其不同部位的自由电荷重新进行分布,从而使物体不同部位出现等量的正负感应电荷。
极化起电:在静电场的作用下,通过电荷束缚力的位移,使电介质的内部和外部呈现不均匀分布的电荷,这个物体就出现了极化电荷。
附着带电:某种极性离子或者拥有自由电子的带电微粒,当附着在一个绝缘体之上时,也会使该绝缘体表面带有一定的电荷。

发表于 2020-10-26 16:48

闪电发生的原理
空气中出现闪电,其实原理也是正负电荷的中和反应而已,只不过其规模更大、范围更广。我们拿雷雨天气中出现闪电为例,简要分析一下闪电发生的主要过程。

发表于 2020-10-26 16:50

1、空气的强烈对流。在雷雨天气要发生时,空气中的水汽含量比较充足,近地面的空气受热上升,上层较冷空气下沉,冷暖空气在空中形成强烈的对流现象。
2、冰晶颗粒的碰撞和摩擦。含有较多水汽的热空气在上升到一定高度之后,就会因温度的降低发生凝结,形成微小的冰晶,在空气对流的扰动之下,这些冰晶就会发生激烈的碰撞和摩擦,从而分别带上了不同的电荷。
3、不同电荷的冰晶重新组合分布。一些带有不同性质电荷的冰晶会在形成之后立即就会发生电荷的中和反应,而有一些质量较大的冰晶吸引自由电子的能力较强,在重力作用下,会在没有发生电荷中和之前逐渐聚集到云层的下端呈现大规模的带负电云层,而质量较小的冰晶则失去电子被气流推到云层的上端,形成大规模的带正电云层。
4、产生巨大的电位差。当两端的云层带有的正负电荷量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因巨大的电位差使中间相隔的空气发生电离,形成正负电荷可以相互吸引和流动的导体通道,于是产生剧烈的放电现象,闪电就这样形成了。

发表于 2020-10-26 16:51

火山闪电
火山爆发有时伴随着闪电,其形成原理与雷电天气出现的闪电基本一致,都是不同性质的电荷发生的强烈中和反应,只不过参与电荷转移和中和的物质载体不太一样。
从火山喷发的物质组成来看,除了炙热呈熔融态的岩浆以外,还夹杂着大量的火山灰以及部分水蒸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硫化氢、氨气、氮气等。在火山喷发巨大上升气流的推动下,使上空一定范围内的空间中,产生至少两种主要的物质摩擦和碰撞模式。

发表于 2020-10-26 16:52

第一种是在气流带动下的空气分子之间的摩擦。由于喷出的物质和气流温度很高,而且在喷力的加持下,上升速度很快,而周围区域空气的温度相对很低,于是就会出现上下层空气之间的剧烈对流,以及周围平行区域冷空气的快速补充等气流移动现象,这种剧烈的摩擦可以使不同的气体分子分别带上不同的电荷。
第二种是火山喷发物之间的摩擦。在向上巨大推力的作用下,火山喷出物中的火山灰、微小岩石碎片等颗粒之间,会产生剧烈的摩擦和碰撞,然后在重力作用下出现不同的分层结构,上下层之间分别带有不同的电荷。
通过上述两个方面的作用过程,使得火山喷出物在上升云层中出现了不同的分层结构,下层带负电、上层带正电,正负电荷当积累到可以使中间区域的空气产生电离时,就会爆发闪电现象了。

发表于 2020-10-26 16:52

第一种是在气流带动下的空气分子之间的摩擦。由于喷出的物质和气流温度很高,而且在喷力的加持下,上升速度很快,而周围区域空气的温度相对很低,于是就会出现上下层空气之间的剧烈对流,以及周围平行区域冷空气的快速补充等气流移动现象,这种剧烈的摩擦可以使不同的气体分子分别带上不同的电荷。
第二种是火山喷发物之间的摩擦。在向上巨大推力的作用下,火山喷出物中的火山灰、微小岩石碎片等颗粒之间,会产生剧烈的摩擦和碰撞,然后在重力作用下出现不同的分层结构,上下层之间分别带有不同的电荷。
通过上述两个方面的作用过程,使得火山喷出物在上升云层中出现了不同的分层结构,下层带负电、上层带正电,正负电荷当积累到可以使中间区域的空气产生电离时,就会爆发闪电现象了。

发表于 2020-10-26 16:53

第一种是在气流带动下的空气分子之间的摩擦。由于喷出的物质和气流温度很高,而且在喷力的加持下,上升速度很快,而周围区域空气的温度相对很低,于是就会出现上下层空气之间的剧烈对流,以及周围平行区域冷空气的快速补充等气流移动现象,这种剧烈的摩擦可以使不同的气体分子分别带上不同的电荷。
第二种是火山喷发物之间的摩擦。在向上巨大推力的作用下,火山喷出物中的火山灰、微小岩石碎片等颗粒之间,会产生剧烈的摩擦和碰撞,然后在重力作用下出现不同的分层结构,上下层之间分别带有不同的电荷。
通过上述两个方面的作用过程,使得火山喷出物在上升云层中出现了不同的分层结构,下层带负电、上层带正电,正负电荷当积累到可以使中间区域的空气产生电离时,就会爆发闪电现象了。

发表于 2020-10-26 16:54

总结一下
火山爆发时出现闪电现象,原理和我们常见的雷闪天气是一致的,都是正负电荷的中和反应,只是火山闪电中电荷聚集所依靠的载体,是火山喷发物中的气体和微小颗粒,而雷电中所依靠的载体是微小的冰晶而已。
页: [1] 2 3 4 5
查看完整版本: `不用溜、《地震坛》的个别注册会员与主持还不如驴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