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妙梦幻 发表于 2022-10-2 08:01

22年10月2日/【知识更新】

知识视界 | 地震救灾高科技

郎君在水一方

2022/09/22 16:24 山西省

+关注

X
高科技救灾



2022年6月1日17时00分,四川雅安市芦山县发生6.1级地震,震源深度17千米,震中位于北纬30.37度,东经102.94度。震源深度17千米。9月18日14时44分,台湾花莲县(北纬23.15度,东经121.30度)发生6.9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

地震是目前地球上比较常见的一种自然灾害,当地震发生时,往往会发生地面震动及伴生的地面裂缝和变形等现象,而根据地震震级的大小,还会引发不同程度的建筑物倒塌和损坏的现象,从而对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相应的破坏。那么,当地震发生后,搜救人员该如何有效地在坍塌的建筑下搜寻到被困人员,从而挽救更多的生命呢?


今天,科技的日新月异已经为这一问题提供了答案——利用热成像相机特别设计的化学传感器。实践证明,通过这种传感器,可以大大提高搜救的成功率。

这种传感器目前已经被设计出来了,它能检测到警犬无法察觉的味道,能看到救护人员看不到的地方。有时,搜救人员也许看到像手指一样的东西露在碎砖外,但那或许只是小石头等碎片而已。而利用热成像相机特别设计的化学传感器可以为搜救人员提供更可靠的信息,即帮助他们确定是否需要搜寻受害者,以及确定受害者的位置。


热成像相机特别设计的化学传感器是依据什么来完成搜救任务的呢?

原来,当受害者被困于坍塌的建筑物之下时会承受巨大的压力,这会导致他呼出一些化合物,如丙酮和二氧化碳等。而科学家们研发的这种传感器则能通过测量碎砖下的空气,侦察出这些化学物质,从而确定碎砖下是否存在受害者。

研发这种适用于意外灾害的传感器的灵感来源于英格兰中心的拉夫堡大学的一次独一无二的实验。在这所大学的化学系,研究员招募志愿者进行了一项很奇怪的实验。他们想要检测一个被困在盒子中的人发出的化学信号,即确定被困者附近空气中所含的挥发性有机混合物。


在这次实验中,志愿者需要被关在一个盒子里几个小时,因为没有摄入食物和水分,饥饿、口渴感会随之出现。而盒子里的空气会变得潮湿,且有点闷,被困者的不适感会逐渐增加,不过这不会给其造成任何伤害。

随后,研究人员检查了志愿者的身体,并对其呼吸的气体、唾液和皮肤表层做了化学分析。

通过分析,研究人员在被困者体内发现了高浓度的丙酮、二氧化碳、胆固醇内产生的异戊二烯化合物,以及尿液和汗液中含有高浓度的氨。原来,当被困者体内消化的食物中所含的糖、淀粉和碳水化合物被消耗完后,就会燃烧身体的脂肪,这样被困者的呼吸信号就会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体内某些化合物含量增加。

这一实验清晰地显示了被困盒子里的人的化学特征,这为研究人员提供了启发,他们据此确定了地震后被困于倒塌建筑物下的受害者可能呼出的化合物的成分,而传感器专家也借此设计出了可以进行信号处理和发出警报的化学传感器,这将帮助搜救人员更有效地判断是否能在倒塌的建筑物下找到生命的迹象。


来源:安图县图书馆

玄妙梦幻 发表于 2022-10-4 13:48

马里亚纳海沟正疯狂吸水,每年约30亿吨,为什么海平面不降反升?

旅行密码屋

2022/09/25 08:27 江苏省

+关注

X
如今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海平面逐渐上升已经成为了一个大家公认的事实,但经过科学家的考察发现,位于地球最深处的马里亚纳海沟却一直在不断的吞噬海水,而且速度还不小,每年会吞噬掉几十亿吨的海水,为什么马里亚纳海沟会吞水呢?

“地球吞水”听起来是有点不可思议,但海水确实正在以非常快的速度流失,按理说这么长时间过去了,海平面应该是一个下降的状态,就算不下降,也应该与每年全球变暖的上升速度持平吧!


可是根据观测,海平面非但没有下降或者持平的趋势,反而还在持续上升,这令人非常疑惑,被地球吞噬掉的水到底去了哪里呢?

最先听到马里亚纳海沟吸水这个消息,大家第一反应都是非常惊讶,海沟怎么可能吸水呢?如果吸水速度极快,海平面为什么丝毫没有下降呢?


其实人类在探索宇宙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对地球的探索,众所周知,地球表面70%以上都被海水所覆盖,是个名副其实的“水球”,但由于深海内的压强太大,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人类对深海的探索要比宇宙的难度更大一点。

比如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深海沟,马里亚纳海沟,位于太平洋西部,其最深处可达11034米,内部环境相当恶劣,几乎没有人敢去探索,据说隐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东西。


马里亚纳海沟正在吞噬海水。

在2015年,有科学家为了研究一些神秘现象,曾在马里亚纳海沟内安放了一些耐高温、高精准的侦听器,其听力范围在10—320000Hz之间,不仅能听到人类活动的声音,而且还能监测到海底运动的声音。

通过长达四个月的声音收集后,发现一直存在有个持续、稳定的声音,之后经过分析,认为这种声音应该是海沟底部的什么东西在吞噬海水的声音,难道是蓝鲸?


针对马里亚纳海沟吞噬的海水量,研究团队还预估了一个数值,认为马里亚纳海沟吞噬海水的速度每年最多10亿吨。

按理说,蓝鲸的潜水深度最多300米,而马里亚纳海沟有11000多米呢,包括任何一个大型生物都无法生活在如此深的海底,那么会有什么东西在吞噬海水呢?


接着为了具体搞清楚马里亚纳海沟吞噬海水的速度,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一个相关团队在马里亚纳海沟内安装了一批监测点,经过对监测点传回的数据分析,马里亚纳海沟每年吞噬海水的速度居然高达每年30亿吨,比之前估算的要高上4倍左右,并将相关结论发表在了《自然》杂志上。


最令人不解的是,马里亚纳海沟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每年都会吞噬掉大量的海水,可是为什么这么长的时间过去了,海平面非但没有下降,反而还在上升呢?

马里亚纳海沟吞噬水并不会使海平面下降。

对于马里亚纳海沟每年吞噬掉那么多水,但没有引起海平面下降这一现象,科学家解释说这是自然界内的循环过程,简单来说就是吞噬掉的这些水会通过其他方式再回到海洋里,自然海平面就不会发生下降。


这里列举一个地球上最常见的水循环,雨水落到地面经过山川湖泊,最后再变成蒸汽回到最初的形式,而在山川内部,也在无时无刻的进行着我们观察不到的地下水循环。

现在再来看马里亚纳海沟,其本身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能将周围的海水吸入其中,然后这些海水通过水循环进入地壳,再流入地球内部,最后借助水合反应重新返回海洋。


其次还可以通过火山喷发,由于马里亚纳海沟地处板块俯冲地带,当海底发生地质运动时,会有大量的水涌入地幔,等到火山喷发的时候,随着火山熔浆通过一系列反应变成水蒸气,回到大气通过降水重新回到海洋。

最后当海水被吞噬后,需要经过地壳才能进入地幔,整个过程中还会有大量的水流失,变为地下水,而地下水会参与自然界内的水循环再重新变回海水。


综上所述,虽然马里亚纳海沟每年会吞噬掉30亿吨的海水,但是由于整个过程处于一个动态平衡,不管吞噬掉多少海水,这些水的最后归宿都是大海,所以海平面并不会因此而发生下降。

目前对于我们来说,影响最大的其实还是全球变暖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如冰川融合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全球极端天气频发等等,因此我们现在最应该做的还是保护地球,保护环境。

玄妙梦幻 发表于 2022-10-4 15:39

防震减灾故事|GNSS观测为地震监测贡献力量

川渝本地消息

2022/09/28 14:38 北京市

已关注

X
以GNSS为代表的空间大地测量技术以其时空分辨率高、覆盖范围广、观测精度高等特点,被应用于现今的地壳形变监测领域。基于GNSS建立的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高空间分辨率的地壳运动速度场图像,清晰地揭示了中国大陆内部不同活动地块的不同运动与变形方式,以及地块相互作用的构造边界带的强烈变形。

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以GNSS观测为主要手段,在观测站点建设、数据解算、结果分析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积累了多年经验,为地震科研工作提供了大量准确的基础观测数据。近年来,第二监测中心主持参与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一系列高质量科研成果。

尽职尽责保稳定运行

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位于川滇菱形块体的东边界,呈南北走向,展布长度超过300千米,东西两侧地形地貌反差较大,地震频发,在此区域进行地震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6月,川西南地区雨季开始,野外工作难度进一步增加。为了确保站点正常运行,保证数据采集及时,第二监测中心共享服务部野外运维小组克服不利因素,加班加点,每天超额完成任务。


稳定性测试、数据下载、观测环境清理、异常记录等环节,每个站点平均耗时40分钟至1小时。站点之间路况较差,交通时间又要1、2个小时。个别点位道路被山洪冲毁,车辆无法到达点位,队员们肩背背扛,步行3公里把配件和设备运送到点位进行维护。


经过周密的计划和安排,野外作业小组克服了疫情反复和天气多变等不利条件,历时8天,行程4000余公里,保质保量完成了安宁河—则木河连续GNSS观测站的数据收集和维护工作。

无畏艰苦及时响应

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县发生7.4级地震。震后第一时间,第二监测中心迅速启动地震应急预案,共享服务部组成联合应急观测小组奔赴震区开展应急观测。队员们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克服高海拔、极端天气和恶劣环境等不利因素,第一时间获取了震后形变数据,为地震安全保障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防治先行减少环境影响

门源—民乐跨祁连山一线,是一条重要的地震活动构造带,但这里缺少完整的地壳形变剖面来控制和约束。共享服务部李煜航同志通过查阅资料、积极谋划,勘选补充站点,将零星GNSS台站有效连接成横跨祁连山的GNSS观测系统。在施工中, 工作组充分考虑祁连山保护区生态安全,在保证完成任务的同时,尽可能地将施工范围内的草皮和土壤予以原地恢复,最大限度减少对保护区的影响。

平时全力保障、震时迅速集结,在震后现场开展观测站点加密建设,完善观测网络。二测中心野外工作收集的基础观测资料,可以为断裂活动性和断裂带地震危险性提供可靠的科研数据,为地震预测分析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为推动防震减灾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防震减灾融媒体工作室 出品

作者:二测中心通讯站

玄妙梦幻 发表于 2022-10-5 07:09

地震科普--防灾减灾:地震小知识,来学习一下吧!

大西北消息速览

2022/09/28 09:34 北京市

已关注

X

1.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包括:地震、台风、洪水、泥石流等,我国是个多灾多难的国家,自然灾害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自然灾害频发于全国各地,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加强防灾减灾意识,有利于人们在灾难降临之际能够有效的躲避危险。


2.震后救人的原则

震后救人的原则:①先救近处的人。不论是家人、邻居,还是萍水相逢的路人,只要近处有人被埋压就要先救他们。②先救容易救的人。这样可加快救人速度,尽快扩大救人队伍。③先救青壮年。这样可使他们迅速在救灾中发挥作用。④先救“生”,救“人”。唐山地震中,有一个农村妇女,她为了使更多的人获救,采取了这样的做法:每救一个人,只把其头部露出,使之可以呼吸,然后马上去救别人;结果她一人在很短时间内救出了好几十人。

3.震前地下水为什么会有异常变化

震前地下水为什么会有异常变化:地震前地下岩层受力变形时,埋藏在含水岩层里的地下水的状况也会跟着改变。有时,含水层像饱含水的海绵一样,在受力时把水挤出来;有时,隔水层破裂,使原来分层流动的水掺和在一起,等等。


4.地下水异常一定与地震有关吗?

地下水异常一定与地震有关吗?不一定。由于地下水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所以它的异常变化并非一定与地震有关。影响地下水变化的因素有:气象因素,如干旱、降雨、气压变化等;地质因素,如非震的地质原因,改变了地下含水层的状态;人为因素,如用水量变化、地下工程活动、环境污染等 ...

5.孤立型地震

孤立型地震:有突出的主震,余震次数少、强度低;主震所释放的能量占全序列的99.9%以上;主震震级和最大余震相差2.4级以上。例如,1983年11月7日山东菏泽5.9级地震就属于此类。

6.世界上震源最深的地震

世界上震源最深的地震:世界上记录到的震源最深的地震是1934年6月29日发生于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东的地震,震源深度720公里,震级为6.9级。深源地震常常发生在太平洋中的深海沟附近。在马里亚纳海沟、日本海沟附近,都多次发生了震源深度达五六百公里的大地震。我国吉林和黑龙江省东部也发生过深源地震。

7.地震遗迹

大地震及其次生灾害导致的山体滑坡、泥石流、堰塞湖以及建筑物倒塌、道路损毁等,留下了各种地震的痕迹。在典型地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震遗迹进行保护对于深入研究地震成因和地震机理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对后人起到警示教育的作用。

8.震级及其测定方法

震级及其测定方法——震级是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一把“尺子”,它与震源释放出来的弹性波能量有关。震级越高,表明震源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30多倍;震级通常是通过地震仪记录到的地面运动的振动幅度来测定的,由于地震波传播路径、地震台台址条件等的差异,不同台站所测定的震级不尽相同,所以常常取各台的平均值作为一次地震的震级。


9.烈度分布图

烈度分布图又叫做等震线图。震后调查结束后,将各烈度评定点的结果标示在适当比例尺的地图上,然后由高到低把烈度相同点的外包线(即等震线)勾画出来,便构成地震烈度分布图。

10.不传播谣言

不传播谣言,这是也是相当重要的一点,各位小伙伴千万不要去传播关于地震的谣言,后果也是很严重的: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国家对地震预报意见实行统一发布制度。地震预报意见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程序发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社会散布地震预测意见。第八十八条规定,向社会散布地震预测意见、地震预报意见,扰乱社会秩序,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

11.判定谣言三方面来辨别

我们判定谣言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辨别:

一问,首先问一下消息来源于何方。只要不是政府发布的地震预报,无论是地震权威专家的预测,还是贴着“洋标签”的跨国预报;无论是“有根有据”的地震传言,还是带有迷信色彩的地震消息都不可信。因为我们国家规定,地震预报一般由省级人民政府发布。已发布地震短期预报意见的地区,如果发现明显的临震异常,在紧急情况下,可由市、县级人民政府发布48小时内临震预报,并同时向省人民政府及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报告。除此之外任何个人和单位都无权发布地震预报信息。

二想,凡是将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说得非常准确的地震预报都是谣言。如时间精确到几日几点几分、地点准确到某某乡某某村的地震信息都是谣言,因为现在地震预报远未达到如此高的水平。

三核实,当听说要发生地震的消息后,心存疑惑、难辨真假的时候,可以向当地政府和地震部门核实。

相信有了这三点大家一定能快速辨别并否定谣言。

12.板缘地震

板缘地震是发生在板块边界上的地震,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绝大多数地震属于此类。板内地震是发生在板块内部的地震,如欧亚大陆内部(包括我国)的地震多属此类。板内地震除与板块运动有关,还要受局部地质环境的影响,其发震的原因与规律比板缘地震更复杂。

13.地震破坏作用

(1) 地面变形引起的破坏:高烈度区的地面强烈变形,产生不均匀的局部隆起、陷落和地裂缝。

(2) 地震力引起的破坏:地震产生的惯性力称为地震力,地震力越大地面晃动越厉害。

(3) 地基丧失支撑能力引起的破坏:导致建筑物倒塌。

(4) 直接灾难:山崩、滑坡、泥石流、地裂、海啸、堤坝崩裂、可燃气体溢出等。

(5) 次生灾难:火灾、水灾、地震瘟疫、放射性物质溢出等。

(6) 诱发灾难:在地震次生灾难的基础上发生的灾难,包括恐震心理症、地震谣言、地震饥荒等。

——

来源 | 微信公众号 “攀枝花应急管理局”

玄妙梦幻 发表于 2022-10-5 17:38

撼山易,撼中国人难!盘点中国古代史中发生的八级以上大地震

谈地理话历史

2022/09/28 10:08 天津市

+关注

X

翻开日历,知道了今天是5月12日,这个日期对现代的中国来说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就在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地震。具体的时间是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04秒,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重创约5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截至2009年4月25日10时,遇难69227人,受伤374643人,失踪17923人。

现在距离那场大地震过去了已经有十年之久了,都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虽然自然灾害无法避免,但是我们可以从历史的维度里吸取经验教训,今天爆炸君就来带大家回顾下中国古代历史上发生的那些重大的地震。


地震作为一种因地壳活动而引发的重大地质灾害,古亦有之。大家都知道东汉时期有一位科学家叫张衡,他创造性地发明了地震仪这种可以预测地震的科学仪器。但是由于历史久远,这种神奇的仪器已经见不着了。不过我们的祖先不坐以待毙的这种精神还是值得我们后人学习借鉴的。

元朝:中国史书上记载的第一个八级地震,公元1303年9月17日

公元1303年9月17日是中国历史上的元朝,具体时间是元大德七年八月初六。就在这一天,位于山西省的洪洞赵城发生了强烈地震,地震震级达到了八级,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据可查的八级地震。


关于此次地震带来的破坏,《元史》中记载得很详细,说是“民居官舍荡然无存”,“山摧阜移,其土之奋怒奔突数里,跨涧鄄谷”,“郇堡徙十余里”,“死亡20万有余”。洪洞至今尚存有这次地震的遗迹,遍散于山西各处的碑刻题记,对当时震害的描述历历在目。

明朝: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地震,公元1556年1月23日

公元1556年1月23日是中国历史的明朝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这次地震是中国历史中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也是世界历史中地震死亡人口之最。据《明史》记载:“官吏军民压死八十三万有奇”。


而且这次大地震波及陕西、山西、河南、甘肃、河北、山东、湖北、湖南、江苏、安徽等11省130余县,有的县整个陷落下去。可谓是惨不忍睹。

清朝:公元1695年5月18日,山西临汾发生8.0级大地震

公元1695年5月18日是中国历史上清康熙三十四年四月初六戌时,这次地震的具体地点位于临汾盆地,史书上称之为“平阳地震”或称“平阳、潞安大地震”。


据当朝的一位刑部侍郎那彦宝在勘验平陆地震的奏报中称:“检查平阳地震原卷,当时受灾共二十八州县,内受灾较重十四州县,统计压毙民人五万二千六百余名”。

以上就是中国古代历史中,元明清三朝发生的三场较大规模的地震,每一个震级都在8.0以上。但是经历过这么严重的地质灾害,坚强的中国人民还是坚挺过来了,真可谓“撼山易,撼中国人难!”

想看更多足料、搞笑、有格调的历史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lishidabaozhale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2年10月2日/【知识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