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妙梦幻 发表于 2022-10-11 20:46

22年10月11日/【知识更新】

研究称微小海洋生物的化石可能会影响下一次大地震

cnBetaCOM资讯号

2022/10/11 12:24 北京市

+关注

X
据New Atlas报道,预测地震的可能性和严重性很重要,但很难考虑到所有的因素。新西兰的研究人员现在发现了一个以前被忽视的因素,它可能影响下一次大地震的规模:微小海洋生物的化石。



Hikurangi俯冲带是新西兰最大的断层线,从北岛的东海岸延伸。它标志着太平洋板块和澳大利亚板块的边界,前者在碰撞时潜入后者的下面。这使得该地区能够产生一些强大的地震,有记录以来发生的地震强度超过8级,并且可能达到9级。

为了更准确地预测地震,科学家认为有必要对俯冲带进行更仔细的检查,但其离岸位置和深度使之变得棘手。因此,在这项新研究中,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的研究人员调查了附近陆地悬崖上的类似石灰岩、泥岩和粉砂岩。

在这些矿床中,研究小组发现了大量的方解石,一种常见的碳酸钙矿物,在这种情况下,它来自微小的古代海洋生物的外壳。而这可能起到的作用比此前研究人员认为的要大。如果方解石能够以足够高的数量溶解,它可以像润滑剂一样为两个构造板块服务,使它们能够轻松滑动,而不会在表面引发明显的地震。然而,如果它不溶解,断层线可以锁定并储存能量,最终可以作为更大的地震释放出来。



该研究的主要作者Carolyn Boulton博士说:“方解石在高度受压和温度较低时溶解得更快。它在低温下更容易溶解--比如,室温。但是随着温度的升高,它变得更难溶解--比如说,在地球的更深处。在俯冲带,温度的上升比陆地上要慢--每公里只上升约10 oC。因此,断层对方解石--那些老死的海洋生物的外壳--的作用真的很敏感。来自这些生物的方解石的数量和行为是下一次地震可能有多大的谜题的一个重要部分。”

虽然该团队已经确定了这个潜在的新因素,但目前仍不清楚方解石的影响在现实世界中是如何发挥的。而且不幸的是,没有复杂的钻探设备,很难检查真正的俯冲带。理想情况下,该假设将通过检查板块是否以难以察觉的温和缓慢滑动运动相互滑过,或者它们是否被卡住并可能在未来发生强烈地震来进行检验。



“我们真正想知道的是。外面是否有我们没有探测到的慢速滑动事件?”Boulton说。“这些岩石是在没有地震的情况下移动,还是真的被锁住了?这将有助于告诉我们在下一次地震中可能会发生什么。”

这项研究发表在《Lithos》杂志上。

玄妙梦幻 发表于 2022-10-11 20:49

研究发现世界下一个超级大陆--阿玛西亚

cnBetaCOM资讯号

2022/10/09 12:23 北京市

+关注

X
新研究发现,世界上的下一个超级大陆--阿玛西亚--很可能在2亿到3亿年后太平洋关闭时形成。科廷大学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用一台超级计算机模拟了超级大陆的形成过程。



他们发现,由于地球已经冷却了数十亿年,海洋下面的板块的厚度和强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这使得下一个超级大陆很难通过关闭“年轻”的海洋如大西洋或印度洋来组装。这项研究最近发表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上。

据这项研究的论文第一作者、来自科廷大学地球动力学研究小组和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的Chuan Huang博士称,新发现意义重大,为未来2亿年内地球会发生什么提供了启示。

“在过去的20亿年时间里,地球的大陆每隔6亿年就会碰撞在一起,进而形成一个超级大陆,这被称为超级大陆周期。这意味着目前的大陆将在几亿年后再次聚在一起,”Huang黄博士说道,“由此产生的新超级大陆已经被命名为阿玛西亚,因为有人认为,当美洲跟亚洲碰撞时,太平洋将关闭(而不是大西洋和印度洋)。预计澳大利亚也将在这一重要的地球事件中发挥作用,首先跟亚洲碰撞,然后在太平洋关闭后连接美洲和亚洲。通过使用超级计算机模拟地球构造板块的预期演变方式,我们能够发现,在不到3亿年的时间里,很可能是太平洋关闭使得亚马逊的形成并推翻了以前的一些科学理论。”

太平洋是潘塔拉萨超级大洋剩下的部分,它在7亿年前前的超级大陆开始分裂时开始形成。它是我们在地球上最古老的海洋,自恐龙时代以来,它的最大尺寸一直在缩减。目前,它正以每年几厘米的速度缩小。以其目前约1万公里的尺寸,预测太平洋需要两到三亿年才能关闭。

论文共同作者、科廷大学地球和行星科学学院的约翰-科廷特聘教授Zheng Xiang Li表示,如果整个世界被一个单一的大陆块所支配将极大地改变地球的生态系统和环境。“当阿玛西亚形成时,我们所知的地球将发生巨大的变化。海平面预计会更低,超大陆的广大内部将非常干旱,每日温度范围很高。目前,地球由七大洲组成,生态系统和人类文化大不相同,因此,想想两亿到三亿年后的世界可能是什么样子将是非常迷人的。”

玄妙梦幻 发表于 2022-10-12 13:31

国际减灾日|地震科普专题

京津冀消息通

2022/10/12 07:48 北京市

已关注

X
近日

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发出通知

部署今年国际减灾日有关工作

今年10月13日是第33个国际减灾日

主题为“早预警、早行动”

什么是国际减灾日?

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是由联合国大会1989年定于每年十月的第二个星期三。200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改为每年10月13日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简称“国际减灾日”。

常见的灾害包括

地震、台风、暴雨、雷电、冰雹等

关于地震都有哪些

必须要知道的基本知识呢

和东东一起来看看吧


有关地震的几个基本概念

01

震源

地壳内部发生地震的区域。

02

震源深度

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距离。

我们把地震发生在60公里以内的称为浅源地震;60-300公里为中源地震;300公里以上为深源地震。目前有记录的最深震源达720公里。


03

震中

震源上方正对着的地面称为震中。

04

震中区

震中及其附近的地方称为震中区,也称极震区。

05

震中距

震中到地面上任一点的距离叫震中距离(简称震中距)。

震中距在100公里以内的称为地方震;在1000公里以内称为近震;大于1000公里称为远震。


如何衡量地震大小

01

震级和烈度

地球上的地震有强有弱。用来衡量地震强度大小的尺子有两把,一把叫地震震级;另一把叫地震烈度。

02

地震震级

是衡量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它是根据地震时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的,震级可以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震级越高,释放的能量也越多。 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30倍。


03

地震烈度

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对同一个地震,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距离震源近,破坏就大,烈度就高;距离震源远,破坏就小,烈度就低。


小于3度:人无感受,只有仪器能记录到;

3度:夜深人静时人有感受;

4—5度:睡觉的人惊醒,吊灯摆动;

6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

7—8度:房屋破坏,地面裂缝;

9—10度:房倒屋塌,地面破坏严重;

11—12度:毁灭性的破坏。

关于地震波

01

地震波

地震时,在地球内部出现的弹性波叫作地震波。这就像把石子投入水中,水波会向四周一圈一圈地扩散一样。

地震波主要包含纵波和横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为纵波(P波)。来自地下的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为横波(S波)。来自地下的横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横波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由于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横波,所以地震时,纵波总是先到达地表,而横波总落后一步。这样,发生较大的近震时,一般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过数秒到十几秒后才感到有很强的水平晃动。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纵波给我们一个警告,告诉我们造成建筑物破坏的横波马上要到了,快点作出防备。


地震发生时紧急避震

01

大震预警

大震前出现短暂的、能预示地震即将来临的地声、地光和地颤动等宏观现象,叫大震预警。从开始出现预警现象到建筑物倒塌或其他地表破坏有个短暂的过程,这个短暂的过程所经历的时间被称为预警时间,也称为求生时间。在这短暂的自然预警时间内,采取合理的避震方法,安全脱险的成功率会大大增加。人们可以根据这些情况采取正确的避震措施。

02

伏而待定

当大震到来无法外逃时,应就近伏在床下、桌下和小跨间房屋等安全角落,待震后迅速撤离。这种“伏而待定”的方法,是1556年华县大地震后一个叫秦可大的人在《地震记》中总结的。此方法在许多地震中证明确实有效。


03

住在平房里怎样避震?

住在平房的居民遇到地震时,如室外空旷,应迅速头顶保护物跑到屋外;来不及跑时可躲在桌下、床下及坚固的家具旁,并用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防尘、防烟。

04

住在楼房里怎样避震?

住在楼房的居民,应选择厨房、卫生间等开间小的空间避震;也可以躲在内墙根、墙角、坚固的家具旁等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要远离外墙、门窗和阳台;不要使用电梯,更不能跳楼。

05

特别提示:

地震来临时要尽快关闭电源、火源。

地震来临时,跳楼对自身安全的危害更大。

从高楼撤离时应走安全通道,千万不能乘坐电梯。


06

在学校怎样避震?

如果地震发生时你正在上课,要在老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自己的课桌下,不要慌不择路,拥挤外逃,待地震过后,应当按照学校准备的疏散路线,在老师的指挥下,有组织地迅速撤离。

如果是在操场或室外,则可原地蹲下不动,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

07

在市区内活动怎样避震?

正在市区内活动时,应注意保护头部,迅速跑到空旷场地蹲下;尽量避开高大建筑物、立交桥,远离高压电线及化学、煤气等工厂或设施。

08

特别提示:

遇到地震要保持镇静,不能拥挤乱跑。震后应有序撤离。

已经脱险的人员,震后不要急于回屋,以防余震。

对于震动不明显的地震,不必外逃。

遭遇震动较强烈的地震时,是逃是躲,要因地制宜。

09

在公共场所怎样避震?

如果地震发生时你正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千万不要蜂拥外逃,这时你要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要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注意保护头部,等地震过后,听从工作人员指挥,有组织地撤离、疏散。

如果你正在商场、书店、展览馆等处,要选择结实的柜台,大件结实的商品或柱子旁边,以及墙角等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东西护住头部;避开容易破碎的玻璃门窗、橱窗或柜台;避开高大不稳或摆放重物、易碎品的货架;避开广告牌、吊灯等高耸或悬挂物。

如果你正处在行使的汽车上,你要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伤;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等地震过后再下车。


10

在野外怎样避震?

如果地震时你正在野外活动,应尽量避开山脚、陡崖,以防滚石和滑坡;如遇山崩,要向滚石前进方向的两侧方向跑。

地震发生后的自救互救

01

时间就是生命

地震发生后,外界救灾队伍不可能立即赶到现场,灾区群众应积极投入互救,这是减轻人员伤亡的最及时、最有效的办法。抢救时间及时,获救的希望就越大。据有关资料显示,震后20分钟内获救的救活率达98%以上,震后20分钟获救的救活率下降到63%,震后2小时还无法获救的人员中,窒息死亡人数占死亡人数的58%。

02

保护生存空间

一般来说,大地震发生以后,在较短的时间内,还会发生余震。如果你被埋压在倒塌的建筑物里,你的环境还可能进一步恶化,这时你应该做的是稳定下来,设法清除压在身上的物体,尽可能用湿毛巾等捂住口鼻防尘、防烟;设法用砖石等支撑上方不稳的重物,保护自己的生存空间。如果受伤了要用简易的办法包扎好伤口,以免失血太多,造成昏迷。

03

特别提示:

被埋压时要注意保存体力,尽量创造条件补充水和食物,设法延缓生命。

被困时,应节约使用饮食,以备长时间待援,无水时可用尿液缓解。

当感觉到外界救援自己时,不要大声呼救,要用石块或铁器等敲击物体与外界联系,引起外界救援人员的注意。


04

积极救助他人

地震发生后,如果你避震成功,或较早脱险,你应该积极参加救助亲人或邻里的互救活动。

05

震后救人原则:

先救近、后救远;先救易、后就难;先救青壮年和医务人员,以增加帮手。

06

震后救人的方法:

1、参加震后搜救时,应注意搜寻被困人员的呼喊、呻吟和敲击器物的声音。

2、救助被埋压人员时应保护支撑物,以防进一步倒塌伤人。不可使用利器刨挖,以免伤人。

3、使伤者先暴露头部,清除其口鼻内异物,保持呼吸通畅,如有窒息,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4、救援埋压者时,千万不要生拉硬扯,以免造成进一步受伤;对于脊椎、腰椎损伤者,搬运时要用门板或硬担架。

5、当你发现一时无法救出的存活者时,要做好标记,以待救援。

在以上地震避险知识里

最关键的就是家庭避险了

让我们认真观看下面这个视频

重点学习一下

全球每年发生的地震

约500万次

不过,大部分我们是感觉不到的

每年能够感觉到的地震有5万次

其中能够对人类社会造成破坏的

只有1000多次

如果我们不幸碰到这样一次

也不要慌

牢记避震自救知识

保护好自己和他人!


来源:应急管理部、北京市地震局等综合采编

玄妙梦幻 发表于 2022-10-13 11:34

张衡的地动仪被历史书删除?上海交大教授:司南也该从教科书删除

小白读资治通鉴

2022/10/13 11:02 天津市

+关注

X
今天的热门话题,恐怕就是关于“张衡的地动仪从历史教科书中删除”一事了。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件宝物遭受如此大的“灾害”呢?

其实这说起来,也算不上什么灾害,就是因为它“不够真实”。我们传统意义上所理解的地动仪,其实多半来自我们中学历史课本里面关于地动仪的描述。其中《后汉书·张衡传》是这样描述的: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其实说直白一点,就是这地动仪能准确地检测到某个地方发生的地震。当某个地方发生地震,那么这龙珠就会掉落到对应的蟾蜍口中,以表示发生地震的具体方位。地动仪的发明实际上和张衡所处的时代是有着密切关联的。因为在东汉时期,地震较为频繁,张衡本身也对地震有着亲身体验,所以发明这东西除了自身的本领学识以外,还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


地动仪的全名叫“风动地动仪”,是张衡于阳嘉元年(即公元132年)发明的,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架地动仪。

但是这充满着传奇色彩的地动仪并没有传下来,只是留下了一百多字的文字的描述而已。实际上呢?并没有一个人真正的见过这东西。我们知道的只是关于这地动仪的一百多字的描述,都不知道它的功能到底有没有书上说的这么神。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在历史书上看到的地动仪又是怎样出来的呢?

原来它是现代人“仿造”出来的,其中有个人就曾对它进行过仿造。在2011年的时候,由湖南省益阳市南县职业中专语文教师黄佑军完成了张衡候风地动仪的复原研究工作。他还为此提出专利申请。其中专利的名称为:“带八条甬道固定都柱和推力板机关的张衡候风地动仪”。

而后来的“地动仪原理”考证上又有一个人出现。他就是“王振铎”,他所提出的“王振铎模型”得到广泛的支持和认可。但是所制造出来地动仪也只是一个模型,里面也是无法运作。


2017年秋天,这个地动仪被投入使用的统编初中历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中。现在书上关于张衡和风动地动仪的内容被删除。因为有消息称,张衡的地动仪是1951年复原出来的模型,内部结构缺乏合理性,所以那九颗珠子无法“吐”出来,所以这地动仪近几年来还饱受争议。

上海交大的一历史教授说:“司南也应该删除”。为何呢?因为这司南也是仿造的,其本身是无法转动的(磁场不够大);换句话说我们知道的司南是古书中描述的司南,现在却无法做到的。

而我认为,删除是有必要的,因为我们所理解的物质文化遗产基本上都是可以看得见的,实际上也是真正古代的东西,而不是后人的仿制品。当然了,仿制品用来观赏,让人们了解这一段历史和这一件产物的特点也没什么不可以。但是进入教材的东西应该是实际存在的。


但不论是否删除,似乎都不影响地动仪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也更加不影响他的发明人张衡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

玄妙梦幻 发表于 2022-10-14 17:04

地震来临提前知,地震预警是怎样做到的?

老刘说生活

2022/10/14 16:18 山西省

+关注

X
地震来临提前知,地震预警是怎样做到的?

前一阵子

四川甘孜州泸定县

发生6.8级地震


图源光明日报

有不少媒体报道,地震发生前,四川、重庆居民发了自己手机中的地震预警,其中一名重庆网友预警截图显示,“64秒后地震横波到达重庆市江北区,震中四川泸定,预警震级6.9级,震感较强。”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地震预警系统是什么?

地震预警系统为什么可以预警地震的发生?

地震发生时应该如何避险?

地震预警系统

由于地震波作为一种机械波,其传播速度要远慢于电磁波,所以,在地震发生时,预警感应装置在监测到地震波后,将信息传输到预警中心,预警中心通过计算确定是否需要发布预警信息,一旦地震影响达到响应程度,就可以通过 电视、短信等途径发布地震预警信息,在地震波来临时,有一定的预警时间。

所以,一套完整的地震预警系统需要有感应装置,预警中心计算处理装置、通讯装置(预警信息发布装置)、预警信息接收装置和配套紧急处置与避险预案五部分组成。大家通过手机安装的APP,短信,或电视信号接受到的信息就属于预警信息接收端。

“ 两个时间差”

地震预警系统为什么可以预警地震的发生?

答案是时间差,准确的来说有两个时间差。

1、地震波时间差

一个是地震来临时,从震源到我们感受到地震波有个时间差——不同地震波传播速度之间的时间差。地震波分为三种,一个是纵波,一个是横波,一个是表面波,纵波最快但危害低,面波最慢但危害程度最高,横波均居于两者中间。

这就是为什么地下放了个“大炮仗”(震源瞬间发出能量),而我们感觉到的却是一个短暂的持续过程,因为是地震几种波依次传送过来。离震中近的波持续得短,离得远的甚至可以感觉中间好像停了一下,然后又开始震了,这并不是你的错觉。

地震来临时,人的感觉先是抖,后是晃,然后是又抖又晃。第三种感觉来临时,才是地震的真正危害开始。只不过三种波不仅传播速度和传播的能力不一样,而且人对这三种波的感知能力也不一样。如果人距离震中比较远,那么可能只能感知到表面波这种破坏力比较大的地震波了。


图源网络

2、机械波和电磁波传播的时间差

地震发生应如何避险

如果你看到了地震预警消息或者有震感,请第一时间保持冷静,马上判断自己所处的环境和震感,再决定接下来如何逃生:

如果你在家中,一定要避免被砸到,最好第一时间在承重墙角或低矮坚固的家具边避险;等震动过去后,可以选择跑到空旷地带。总之,请千万记得远离坠落物,找到坚固且可以躲避的地方,保护好头部!


图自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

还有一般要注意从安全通道撤离,不要乘坐电梯,最好出门前关掉煤气、燃气灶、电闸,以免引起火灾。

在地震发生后的一段时间仍然不要掉以轻心,未来很可能还会有余震发生,余震很可能会引发次生灾害。

如果居住在震区或附近地区,在搭建避难场所时或临时避难时要远离这些水库区域,尤其是下游河道。

来源: 陕西科普

玄妙梦幻 发表于 2022-10-16 03:59

真实发生的三次诡异天灾,其中一次发生在我国,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谷新光

2022/10/15 14:42 天津市

+关注

X

在浩瀚的宇宙当中,地球是人类唯一能够赖以生存的港湾,至今为止地球的寿命大概是四十五亿年。在此期间地球为了自我保护,在一次又一次的更改本身,但是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却是一次又一次的灾难。

其中三次真实发生的历史天灾,都十分的诡异无比,其中一次还发生在中国,至今为止仍然是未解之谜。那么这三次诡异的天灾来龙去脉是怎样的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第一个诡异的天灾是发生在,西伯利亚一个没有人居住的荒岛之上。据说在一九零八年的一天突然一声巨响划破天际,这座荒岛在顷刻之间化为一座废墟。

因为这场爆炸所涉及到的范围非常的广泛,大概是在两千平方公里左右,爆炸圈周围寸草不生,甚至百里外居民家的玻璃都被其震碎,可见此次灾害的严重性。

所以这件事情一时之间引起了非常大的轰动,一些相关的工作人员以及好奇者陆陆续续的前来勘察,让这片废墟之地不再如此冷清。如若不是这场爆炸的发生,可能这里始终会是一片无人问津的地方,


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调查,大家分析出因为这个时候科学技术并不发达,核武器之类的东西并不存在,就很好的排出人为的可能。

所以后来相关人员猜测,这次爆炸可能是陨石在降落到地球的过程中,由于过度的撞击所导致的。

但是很快这个结论又被否定掉了,因为在周围并未出现陨石的痕迹。所以这件事情一时之间成为了一道非常难解的题目,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爆炸,至今为止都是一个非常大的谜团。


第二个非常诡异的天灾是发生在印度,据了解那原本是一个风景秀美且国泰民安的地方,并且还有着相当发达且富足的生活环境。

最让人惊叹的是那里不仅仅出现了二层小楼,房内还有独立的卫生间,这样先进的房屋构造足以证明这个地方的人有多么的聪慧。

如果这里的人一直按照这样的形式发展下去,说不定这个世界会是另外一种场景。但是命运造化弄人,突然有一天这个城市在顷刻之间再无任何生命存在的气息。


树木被连根拔起,漫山遍野都是动物以及人的尸体,场景十分的惨烈。可能大家会想人是会动的,当意识到灾难来临的时候不会选择逃跑吗?

但是我们要知道四十多度的天气都会让我们热到崩溃,更别提当时爆炸的最高温已经达到了一万五千度,瞬间就会将人烧成灰烬,所以在天灾来临的时候,人没有一丝一毫的反抗能力。


后来大家纷纷猜测可能是这个地方的人,遭到了外来人的侵略,但是这个猜想很快就被推翻了,因为即便是再残酷的战争,也不可能不留一个活口。

那么只有另外一种可能,就是发生了一场爆炸性的天灾。但是这场天灾发生的真正原因,至今为止仍然是一个让人十分费解的谜团。

接下来就是第三件诡异的天灾,也是真真实实发生在中国的事件,事情是发生在明朝天启年时期。根据史书记载我们了解到,在这场灾难到来之前天降异象。


当时的很多能人通过此天象便知晓要有不好的事情发生,但是究竟是什么事情却并不知晓。因为事情尚未发生,一旦传播开会造成不必要的恐慌,所以知晓这件事情的人只能时刻怀揣着忐忑的心情,等待着这场灾难的来临。

果然在天象出现没多久后,王恭厂周围忽然发生了接连不断的爆炸,甚至天空中还伴有火球在不断的砸向地面。

就在火球砸向地面的一瞬间,王恭厂的房屋瞬间被大火侵蚀,里面的人也顷刻之间化为灰烬,周围的百姓们也受伤非常严重,有的被火球侵蚀了皮肤,有的被爆炸撕碎了四肢,只有一少部分人破掉的只有衣衫。


虽然这场爆炸持续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它所带来的伤害却是非常的大。王恭厂附近在很长一段时间寸草不生;很多房屋成为灰烬,以至于许多百姓流离失所;很多人受伤非常严重,一生只能靠着残缺的身体度日等等。

因为损失非常的严重,所以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国库十分的紧张。在事情发生过后皇帝派大量的人手来彻查此事,但是最后仍没有一点线索。

最后皇帝为了尽快平息此事,就直接将这场爆炸归咎为,王恭厂内部因处理火药不当。虽然这种说法不能够让所有人信服,但是也终究是暂时平静下来了。


但是没过多久人们在京城的另一个方位,发现了许多破烂不堪的衣物。经过仔细辨认发现这些是王恭厂那次爆炸时,百姓身上的衣服,这个发现一瞬间让大家毛骨悚然。

两地距离如此之远,为何衣衫会出现在这里?又为什么会发生这次爆炸呢?后来大家分析爆炸可能是因为地震引起的,或者是陨石降落造成的,但是衣服为什么会出现在另外一个地方,却是至今为止都解释不通的现象。


通过以上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这三件匪夷所思的天灾是真实发生过的,虽然至今为止我们并不知晓事件发生的真实原因,但是通过科学的不断进步,只要问题还存在,早晚都会被解决的。

但是在天灾的背后我们知晓,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我们必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保护它,不让它受到一点伤害,不然等到地球满目疮痍之际,最后受伤的只有我们。在真正的灾难面前,人类就如同蝼蚁一般渺小,没有一丝一毫反抗的能力,所以珍惜眼前的一切美好时光,不做让自己后悔的事情,少留遗憾。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2年10月11日/【知识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