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妙梦幻 发表于 2022-10-17 13:56

22年10月17日/【知识更新】

张衡发明的地动仪真能预言地震?教科书为何将其删除?原因有三点

璟言历史

2022/10/17 11:27 天津市

+关注

X
达尔文曾在《物种起源》这本书里面表达: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纵观人类发展史,我们不难看出这句话的科学前瞻性。如何适应自然界的发展,则是每个物种都必须具备的技能,不然火山爆发,地震或者是洪涝等灾害就足以毁灭一个物种,尤其是地震。

2008年的这一天对中国来说绝对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这一天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地震,数万人在这场地震中失去了生命与家园,地震给人民群众带来的伤害是毁灭性的。

因此很多人都在想,如果能够将地震预测来像天气预报准确,那么是否就可以减少人员财产的损失呢?事实上直到如今世界上都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将地震准确提前预测出来。

不过有人也许会提出疑问,在中国古代有一个地质学家张衡,他曾经就发明了地震仪能够预言地震,但是后来为何教科书还是将他删除了呢?如今看看原因还是很现实的。


地动仪一直都没有实际文物

东汉时期,中国地震频繁,公元92-125这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中国就发生了地震几十次,对人民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张衡也正是生活在这个时间段里,对地震有着深刻印象他,迫切的想要发明一个地震探测仪出来,预报地震以减少损失。

经过他多方寻找,多年实验最终还真让他在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发明了候风地动仪──世界上第一架地震仪。这个地动仪在后来的一次西部地震中,成功的预测出了地震讯息,引起了全国的重视。

这一则故事是曾经刊登到人教版教科书上面,供孩子们学习的。鲜为人知的是张衡的这个地动仪因后来历史的断层,并没有传承下来,仅仅保留了一些图样和文字记载,所以地动仪的真实性一直未曾佐证。

一个没有实际文物的记载,能够成为教科书的教案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为何在教科书中删除

九零后的学生想必对张衡发明地动仪这个故事并不陌生,毕竟这可是我们小学教材里一个举足轻重的故事,但是从2016-2017年开始,我国教材上基本上都将张衡地动仪的故事给删除了,或许在了解始末之后我们就不会对其产生疑问了,因为这样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教科书上刊登的故事并不能经得住推敲,因为曾经有一个科学家照着资料将地动仪给复原了出来。但是这个被复原出来的地动仪在预测地震方面根本是毫无作用,甚至有的原理都是错误的。一个错误的故事制造出的一个无用的器械,因此为了不误导学生,这个地动仪故事被移除了。

其次是地动仪里面有些记载十分模棱两可,现实生活中并不能找到相对应的物品。比如书中有“中有都柱”记载,而且这个东西还是地动仪的核心部分,要知道这个可算得上是核心技术。但是这个原理却一直无法查询,所以在教育家看来既然失传,还是宁缺毋滥。


最后就是张衡的地动仪缺少佐证材料,前文就已经提到这个地动仪早就已经失传了,关于他的记载只能通过一些参考文献。至于这个参考材料是否具有真实性,是否经得起科学验证,这些都在事实露出原型了。

而且之前那位科学家复原过后这些还都是翻阅了现存所有古籍的结果,发现地动仪在测试地震方面都无效。预测地震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是一件大事,在这个结论没有出来时,我们是不会将他放在教科书中的。

上述三点就是我们的教科书要删除张衡地动仪的故事,教科书的编纂就如科学研究一样,需要严谨态度对待之,因为它不是科幻小说,一点捕风捉影的事情就能编造一段故事。所以说教科书的举动,还是十分现实的,我们的青少年需要的是一个科学严谨的史实,而不是光怪陆离的故事。


科学需要严谨与求证

教育需要严谨以待,科学也是如此,因为只有态度端正了,做出来的研究才会更有说服力,更加严谨。就如著名科学家丁肇中在前往南京大学作报告时,面对学生们的提问他就做到了严谨对待。

“太空中是否能够找寻到暗物质?”“科研是否具有经济价值?”“未来二十年的物理研究方向。”这些都是学生们的提问,作为一名科学家级别的人物,丁肇中不知道就说不知道,丝毫没有“不懂装懂”的情况发生。

要知道很多人在达到丁肇中的位置时,其实很难再以平常心面对身边的问题。他们的“身份”不允许他们“不知道”,否则就对不起那个“头衔”,这对他们来说可能会是一个十分丢脸的事情。


但是丁肇中却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他照例还是保持着对事物,对科学那种平常心与严谨态度。因为在他看来如果仅仅是为了维持自己的脸面而随意作答,那就是变相的误人子弟了,这个局面则不是他想看到的。

丁肇中的态度,也进一步佐证了为何要选择删除张衡地动仪的知识,这也是我们教育者对科学的严谨态度。


小结:

青少年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中流砥柱,作为为了让国家发展得更好更深远,对青少年的教育就不容忽视。如果我们的教科书里面的内容都不是严谨的,那么势必会对青少年的世界观与价值观造成不好的影响,而这一切的后果则不是哪个国家能承载的。

所以地动仪的删除,不仅是我国对科学的态度,也是对青少年教育的负责。因为只有这样的国家才经得住时间的考验与磨炼,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发展得更为久远。

玄妙梦幻 发表于 2022-10-18 01:14

月球每年飞离地球4厘米!彻底脱离的那一天,就是地球流浪之时

以管窥豹

2022/10/17 19:08 陕西省

已关注

X
作为地球唯一的卫星——月球,已经围绕着地球旋转了无数的岁月,但是这样的局面有可能会被打破。

月亮不是发光体


研究发现,月球每年飞离地球4厘米!当月球彻底脱离地球之后,就是地球流浪之时。

月球脱离地球

牛顿在经典力学当中提出了万有引力,万有引力是一套具有复杂知识结构的理论,我们可以将其归纳成一点——万物皆有引力。

虽然后来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证明,并不是所有的物体都有引力,但是对于宇宙中的绝大部分物体来说,都是适用的。

物体的引力和质量与体积呈现正相关,体积和质量越大,物体的引力也就越大。

因此,月球在围绕地球旋转,就是因为受到了地球的引力影响,依靠公转的方式,来抵消地球的引力。

月球的远动轨道如图


二者之间也达到了一个平衡状态,月球成为了地球的卫星。

与此同时,引力作用是相互的,月球的引力同样能够对地球产生影响,但作用力并不显著,不足以让地球围绕月球周转。

不过,月球对地球的引力作用还是很明显的,比如大家最熟悉的潮汐,就是在月球引力下产生的。

正对月球的一面受到的引力最大,海水受到引力作用和地球的离心力作用开始涨潮,相对的另一面则是退潮。

潮汐原理示意图


在引力的作用下,月球形成了所谓的“潮汐锁定”,这是月球偏离地球的原因之一。

“潮汐锁定”简单来讲就是月球永远都只有一个面对着地球。

其原理在于月球的公转和自转的周期完全一致,因此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永远只能见到月球的一面。

只有探测器见过真实的月背


在潮汐锁定的作用下,月球的部分公转角动量转变为了地球的自转角动量。

简单来讲就是,地球的自转一定程度上受到月球公转的影响。

但是由于月球和地球的公转和自转轨道有所不同,在两者的偏差下,月球每年大约以4厘米的速度远离地球。

月球:溜了溜了


地球的引力距离虽然是无限的,但是能够让月球成为自己卫星的引力范围是有限的。

当某一天月球与地球的距离超过了这个限度,月球就会变成一颗无主星球,或者受到其他行星的引力,成为另类卫星。

地球为什么会流浪?

作为地球唯一的卫星,月球的作用无可替代,如果某一天月球脱离了地球,那人类可就真的要带着地球流浪了。

遥望着月球 深感寂寥


首先,没有月球的引力影响,地球的自转速度会变慢,地球上一天的时间有可能变为30个小时以上。

这也就意味着白天和黑夜的时间都会变长,生活在地球上的物种们将会很难适应这样的生活。

不少人觉得很奇怪,不就是一天的时间延长了几个小时吗?能造成多大的影响呢?

从人的作息角度来讲,更长的白天意味着更长的活动时间,更长的黑夜也要求人们必须睡得更久。

然而我们的身体早就习惯了如今24小时一天的生活,不论是延长还是缩短,都将使得人类的身体细胞很难适应。

在这个过程当中,有的细胞可能发生病变,成为癌细胞。

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的对比


癌症对人类的危害不言而喻,也有相关的数据表明,作息不规律的人群患有癌症的几率更大。

此前,科学家还利用小白鼠做实验,通过模拟一天30小时的时间,观察小白鼠身上究竟会发生什么。

结果,部分小白鼠身上果然出现了癌细胞,可见,24小时一天的生活,对物种有多么重要。

如果是生活作息紊乱的话,人们多多少少能够通过各种手段调节,但是对于地球上的动植物来说,可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大量的植物会因为昼夜的巨大变化而枯萎甚至是灭绝,生态圈是一个紧密相连的“大家庭”,在其中谁也不能独善其身。

生物链举例


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势必会危及人类自身,带来巨大灾难。

此外,地球的潮汐也会大量减少,就连海洋生物也无法躲过这场灾难。

为了应对地球环境的变化,人类或许只有带着地球去流浪,要么跟随月球离开的步伐前进,要么寻找到另一颗可以替代月球的卫星。

地球轴心变化

地球自转有一个轴心,那就是地轴,地轴与地球的夹角并不是垂直,而是呈现66.5°的夹角。

地轴示意图


这个夹角的倾斜度与月球、太阳引力都存在一定关系,如今的地球也依靠着这样的夹角构建起了一套独特的生态系统。

一旦月球脱离地球的引力,这个轴心的偏转角度将会更大。

地球表面之所以能均匀的获取热量,是因为地球自转使得地球表面都有接触到太阳辐射的机会。

而在夹角66.5度的时候,南北两极能接受的太阳辐射热量最少,因此也是地球上最为寒冷的地方。

如果夹角变化幅度加大,地球表面接受太阳辐射的周期变得更长,南北两极的冰川将会扩张,地球温度也会更加寒冷。

地球接收太阳热量并反射


此外,月球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地球的公转,只是这种影响并不是直接的,而且影响作用并不大。

考古学家通过几亿年前的珊瑚化石发现,早期地球的公转周期是400天。

几亿年来,随着月球不断远离地球,月球的引力不再束缚地球的公转,地球的公转周期也就变得更短。

当月球脱离地球引力束缚的时候,地球一年四季将会变得无比漫长,到时候又有多少物种能熬过寒冷的冬天呢?

四季节点


还有一点,由于月球的公转周期短,大约为27.3天,它在围绕地球转动的过程当中,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壁垒,很大程度上阻挡了天外陨石。

月球上大大小小的陨石坑表明,月球在阻拦陨石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试想一下,如果不是月球存在,那么地球的表面很有可能会变得和月球一样。

当月球脱离之后,摆在人们面前的,似乎只有让地球流浪这一选项,然而大家其实不用担心这一点。

地球不会流浪

从月球每年的逃逸距离来看,1年是4厘米,而100亿年之后,月球到地球的距离大约为78万千米。

二者渐行渐远


地球的希尔球(地球吸引天体的范围)的半径150万千米,月球脱离地球大约需要300亿年的时间。

要知道,太阳的寿命也才100亿年,如今还剩下50到60亿年的寿命,在月球脱离地球之前,人类很有可能已经带着地球流浪到更远的星系当中了。

相信,在这一方面,人类未来的科技可以简单做到。

毕竟从人类第一次走出地球到如今,也不过几十年的时间,人类的外星探测器已经穿越了柯伊伯带,朝着更深的宇宙进发。

太阳系结构示意图


未来,实现星际航行也不再是梦想。

玄妙梦幻 发表于 2022-10-18 06:48

地球绕日一周有四季变化,太阳绕银河一周呢?生物灭绝与其有关吗

背包旅行呀

2022/10/09 08:35 江苏省

已关注

X
地球围绕太阳运行,太阳系围绕银河系中心运行,那么很多朋友可能就想了:既然地球围绕太阳运行一周有四季的规律性变化,那么太阳系围绕银河系运行一周应该也会发生某种规律性的变化,比如地球上的五次生物大灭绝可能就和太阳系围绕银河系运行有关。


其实这样认为是没有什么道理的,太阳围绕银河系的运行,并非是太阳系穿梭于银河系空间中绕它转了一圈,这和地球围绕太阳实际上还有本质上的不同,银河系盘面的运行是整体性的,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运行是和银河系有着整体一致性的,它和万万千千的恒星保持着速度和方向大体上的一致性,我们与其说是太阳系围绕银河系运行了一周,还不如说是银河系转了一圈。


那么从上面的情况,我们也能分析出来,太阳系所处的空间环境并没有因为在围绕银河系的运行中而发生大的变化,同时太阳现在除了受到来自银河系中心的一些引力之外,其他方面基本上不受到它的影响,所以在太阳围绕银河系运行一周或者说银河系自转一周的过程中,太阳系受到银河系引力之外的影响是极小的,因此基本上不会在这一过程中发生什么变化。


我们的地球处于太阳系,既然太阳系都基本不会受到什么影响,地球当然也不会受到什么影响了,所以所谓的地球五次生物大灭绝和太阳围绕银河系的运行并没有什么可以找寻得到的关系。


地球属于太阳系,是其中八大行星之一,所以地球的空间环境主要受到太阳系中天体的影响,特别是主恒星太阳的影响,比如我们地球除了围绕太阳运行之外,每天的光照主要就是来自于太阳,因为地球的地轴是倾斜的,所以它在围绕太阳运行的时候还会出现世纪交替的现象,这是由于地球的赤道面和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面并不一致造成的。

至于说地球上的五次生物大灭绝的原因,除了最后一次是由于小行星撞击造成的证据比较确凿之外,其他四次生物灭绝的原因至今并不是很清楚,但是原因应该不会出于太阳系之外,至今并没有什么证据指明和太阳在银河系的运行有关。

玄妙梦幻 发表于 2022-10-18 06:49

太阳系的木星很可怕,细数木星的5大可怕之处,你知道几个?

背包旅行呀

2022/10/13 09:19 江苏省

已关注

X
夜空中总是有很多秘密等待我们去破解,去探索,当我们进一步了解之后,却发现了一些惊人的事实,很多次发现都震撼了世人。

在宇宙的某个角落里有一个被人类称作银河系的星系,而太阳就是这个星系中上千亿颗恒星中的其中之一。对于人类来说,太阳很大,太阳系这个恒星系统也非常的大,直径估计在2光年左右,人类什么时候能踏出去还很难说。



太阳系有八大行星,除了地球这个宇宙中已知唯一拥有生命的行星,在小行星带外侧还有一颗名叫木星的超级行星。如果说地球是天堂,那么木星就是地狱,木星真的很可怕,这种行星理论上来说是不可能诞生生命的。

下面让我们来一起细数木星的五大可怕之处。

1,木星上的风暴中心可以容纳地球

通过卫星,现代人能够清晰地看见台风的形状,特别是台风眼从太空上来看十分壮观。这种大规模的风暴不仅出现在地球上,太阳系内的其它行星上也有类似的风暴气旋,其中最壮观的莫过于木星上的“大红斑”。



大红斑是木星上最大的风暴气旋。早在17世纪,天文学家就通过望远镜观测到了大红斑。在几个世纪里,它虽然不断改变颜色和形状,但却从未消失过。大红斑俨然成为了木星表面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虽然大小不断变化,但大红斑的东西跨度至少在2万公里以上,最长时可达4万公里;而南北跨度则长期保持在1.2万到1.4万公里。地球的直径约1.28万公里,大红斑的尺寸显然比地球大得多,容纳一个地球绰绰有余。

这种级别的风暴所蕴含的能量,十分惊人,已经远超我们的想象,令人望而生畏。

2,木星的存在,能让太阳发生摇摆

地球对于人类来说很大,但放在太阳系内却非常小。整个太阳系中的物质总量,太阳就占了其中的99.8%,还有一小部分就是八大行星及其它太阳系内的小天体,它们就如同太阳周围的尘埃。

在八大行星中,地球虽是岩石行星中最大的,但小行星带外侧的4颗气态行星都比地球大,木星是其中最大的。木星的质量是其它七大行星总质量的2.5倍,是地球质量的318倍,相当于太阳质量的1‰。


在初中课本中,我们学到的是八大行星都在绕着太阳转,实际上这只是简化后的模型,真实的情况是它们都在绕着共同质心旋转。

由于木星的质量仅次于太阳,所以木星和太阳的共同质心落在了太阳之外,距离太阳表面4.7万公里的地方。也就是说,因为木星的存在,太阳实际上在不停地晃动。总之,就是木星的质量实在太大了,大到足够拉着太阳一起摇摆。


正是因为木星实在太庞大,所以木星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影响着太阳系内其它天体的命运,比如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很有可能就是因为木星的存在才出现的。能够影响太阳,木星绝对是可怕的存在。

3,木星能轻松承受行星级的天体撞击

质量大,吸引力也大。在这强大的引力作用下,木星周围聚集了70多颗卫星小弟。不过它们都不敢太靠近大哥。如果一颗小天体太靠近木星,就会被木星强大的潮汐力撕碎。

在1994年7月17日,人类通过哈勃望远镜目睹到了令人震撼的一幕,一颗名为苏梅克-列维9号的彗星被木星撕碎,并撞向了木星,在130多个小时内释放出了约40万亿吨TNT烈性炸药爆炸时的能量。这么大的能量,如果在地球表面释放,足够改天换地了,地球上的生命都有可能永远消失。


不过这点撞击对木星来说并不算什么,没过多久撞击痕迹就消失了。木星之大,就算是一整颗地球撞过去,也难以撼动木星。

4,木星曾经有机会成为另一个太阳

在我国古代神话故事中,天上曾经出现过九个太阳,结果被后羿射下了8个。实际上,宇宙中存在两个及以上的多恒星系统才是比较普遍的,反而像太阳系这种只有一个单一恒星的恒星系统才比较少。

距离太阳最近的恒星比邻星,就是南门二(半人马座阿尔法星)三星系统中的其中一颗恒星。北斗七星中的开阳(大熊座ζ星),双子座中的北河二(双子座阿尔法星),更是属于罕见的六星系统。对于少数存在行星的多恒星系统,你能想象行星是怎样运动的吗?




太阳的体积和质量差不多都是木星的1000倍。也正是因为体积巨大,让木星成为了夜空中亮度仅次于金星的第二亮的星星。而理论上恒星的最小质量大约是太阳质量的8%,也就是说,如果木星的质量再增加80多倍,那么它就能够成为一颗恒星中的红矮星。


为什么说木星可以成为太阳呢?因为木星大约90%的成分是氢,这和太阳的构成成分十分相似。而且科学家推测,木星内部的温度应该高达3万℃,这比太阳表面的温度还要高上很多。如果质量再大一点,木星内部的压力也将会变得更大,温度也会变得更高,最终激活核聚变之火。


太阳和宇宙中的其它恒星一样,都是由原始恒星云形成的。宇宙中之所以大多数都是多恒星系统,就是因为一片恒星云中往往有好几个密度比较集中的区域,所以最后会形成好几颗恒星。


如果太阳系诞生之初,诞生木星的那片区域的质量再大一些,太阳系就不会是现在这一番光景了,木星将变成另一颗太阳。受两颗恒星的引力影响,如果那时还存在地球,那么地球的运行轨迹就不会这么平稳了,星球表面的气候也会变得忽冷忽热,太阳系中也很有可能不会存在生命了。

5,木星上环境极其恶劣,宛如炼狱

木星是一颗气态行星,所谓气态行星并不是说整个星球上完全都是气体,木星内部仍然有一个固态内核,只是这个固态内核相对于木星本身的大小而言十分小。

木星之所以叫气态行星,是因为它主要是由氢和氦元素构成,这两种元素在常温常压下呈气态,所以木星被叫作气态行星。

在木星上,氢并不完全处于气态,在足够深的地方,那里压力大到能够让通常状态下的氢转变成液态氢,甚至固态金属氢。


木星表面是一层厚厚的大气层,往下很有可能是氢和氦构成的海洋。不过在木星这样的环境中,海洋与大气并不会像地球上这样具有明显的分层,而是海天相接,根本找不到分界线。由于木星表面没有陆地,如果你不小心掉向木星,那么你将被一片混沌所吞噬。

木星不仅是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而且是自转速度最快的行星,自转一周耗时不到10小时。由于极快的自转速度,导致木星上大气运动剧烈,形成了大大小小的闪电和风暴。我们从木星探测器发回的照片中看到的木星表面的那些斑纹,实际上就是木星大气激烈运动的杰作。


总之,木星上环境极其恶劣,比金星还要恶劣,宛如炼狱。

正是因为木星上存在着诸多神秘之处,美国宇航局先后于1989年和2011年,分别发射了伽利略号和朱诺号这两艘专门用于探测木星的探测器,甚至还蜻蜓点水式地对木星上层大气进行了探测,让人类对木星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了解得越深,也让人类更为敬畏木星。

玄妙梦幻 发表于 2022-10-18 06:50

地球完美的环境和位置是巧合还是必然?由此引发出颠覆性的理论

背包旅行呀

2022/10/01 08:38 江苏省

已关注

X
地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大约1.5亿公里,这个距离对于地球来说刚刚好,让地球拥有不冷不热的温度,液态水才能存在。


如果距离太近,海洋就会蒸发。而距离太远,地球就会变成冰冻的星球。

当然,地球的完美绝不只有与太阳的完美距离,大气层,臭氧层,磁场,月球的潮汐引力作用,木星清理陨石保护地球,地球的质量和体积等等,都是地球拥有完美环境不可或缺的条件。

上述条件中,哪怕失去了任何一个,地球的模样就可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生命很难出现在地球上,更不要说人类了。

这一切是巧合还是必然?为何地球拥有如此完美的环境和位置?一切都好像是刻意安排的一样!

科学家们提出了一种疯狂的观点:多重宇宙。除了我们所在的宇宙之外,还有无数个其他宇宙存在,所谓的多重宇宙。


如果宇宙足够多,终究会发现与我们所在的宇宙一模一样的宇宙,或许只有微小的差别。比如说,在另一个宇宙,小行星没有撞击到地球,恐龙就不会灭绝,那么统治地球的还会是恐龙,人类当然也没有机会出现。

为何会这样?

根据大自然法则,组成你我身体的元素种类是有限的,而组合方式也是有限的,那么理论上讲,如果有无限多个宇宙,终究会出现重复的组合。换句话说,在某个宇宙里,一定存在一模一样的你和我,一模一样的地球,太阳,甚至一模一样的宇宙。


就像三个人斗地主,扑克牌数量组合是有限的,理论上讲,终究会出现重复的组合,也就是说,你有机会连续两把拿到一模一样的扑克牌,只不过几率非常低。

如果多重宇宙理论是对的,那么地球完美的环境和位置就很好解释了,不是巧合,而是必然。

因为只要宇宙数量足够多,就一定会出现地球这样的星球,而我们恰恰就生活在地球上罢了。我们感到地球很特殊,是因为地球出现的几率实在太低了。而在我们不知道的某个宇宙里,也会存在另一个地球,一模一样的地球。

多重宇宙的观点让人震撼。

想一想,在某个多重宇宙里,有一个一模一样的你存在,只不过现实宇宙里的你可能并不富裕,日子过得很艰苦,而多重宇宙里的你早已经是亿万富翁!

玄妙梦幻 发表于 2022-10-18 06:51

如果我们的地球变得和太阳一样大,那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呢?

心底的小城

2022/10/16 08:10 江苏省

已关注

X
对于现在的地球,大家都很熟悉,从宇宙中的位置来说,地球的位置得天独厚,所以也孕育了现在地球上的生命,而且长期处于稳定的状态,这也与其所处环境有着巨大的关联,毕竟在太阳系中,太阳是最大的恒星,而且很稳定,持续为地球提供者光和热,而且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恰到好处,让地球上有一个适宜的温度环境。


如果我们的地球变得和太阳一样大,那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呢?最主要的是地球的体积大小也很有优势,可以说不算大,但是却是很好的体积大小,而且距离不太远有体积巨大的木星为其遮风挡雨,毕竟体积巨大的木星在地球身边,会由于强大的引力而吸引原本冲向地球的一些小行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地球的安全,从这一方面看,木星像一个非常强壮的大哥哥,时刻保护着弱小的地球,免受外来小行星的伤害。


如果地球体积变成太阳那么大,假设地球的质量也同步增加密度不变,这样会发生的事情太多了。地球半径大约是6400千米,而太阳的半径是696300千米,相差了110倍左右!根据万有引力公式可以计算出地球的引力将会变成现在的110倍,到时候我们可能重的连手都抬不起来,人类将会被牢牢地吸附在地球上,想要移动只有依靠爬行了。由于引力变大,地球大气层的半径将会变得更小,飞机将会在较低的高度飞行。


如果我们的地球变得和太阳一样大,那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呢?由于地球的体积变大,表面积已经变成了原来的10多万倍,出门工作可能不太方便,一个来回花在路上的时间就要几个月。地球表面积变大当然也有好处,就是陆地面积也会变成原来的10多万倍,我国的国土面积将会变成11000多亿平方千米,人口数量不变的话房价应该会下降一些吧。


如果我们的地球变得和太阳一样大,那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呢?要是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地广人稀。而且这个稀,是特别特别稀,地球的面积已经是原来的10多万倍左右。打个比方,原本我们上班要走5公里,那现在就要走500公里。这还不是最要命的,最要命的是地球由于质量增大,我们收到的重力也会随之增大,那可真是“寸步难行”啊!


如果我们的地球变得和太阳一样大,那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呢?如果我们的假设成立,地球将是现在的110倍大,其大气层将厚的难以想象。厚大气层带来的还有巨高的温度,更剧烈的地壳运动,超长的昼夜转换,无法直视的巨大引力等足可以摧毁一切生命。所以说啊,还是我们现在的地球好,带给我们的是很平和的生活以及很安逸的生存空间。

玄妙梦幻 发表于 2022-10-18 06:52

太阳不断燃烧自己的质量:地球是否会挣脱引力?届时人类又将如何

新鲜旅行事呀

2022/10/11 09:19 江苏省

+关注

X
在这个浩瀚的宇宙中,有着大量的天体。数量到底有多少,我们仰望一下星空就可以知道,这个数量是难以用数据来统计的。就拿我们地球所在的银河系来说,银河系的直径是16万光年,在这个范围里有着1000亿到4000亿颗恒星。而在这些恒星中间,还有着数量极多的行星在围绕着这些恒星运作。那么我们知道这些恒星运作的方式,是围绕着恒星在公转的同时还在自转。


那么我们人类所在的地球是一颗行星,所以也在围绕着太阳这个恒星在公转和自转。所以我们人类在日常生活中,才能感觉到在地球上,每一年有四季变化,每一天都有昼夜的交替。当然也是因为太阳在不停地发光发热,所以地球的这些运作才有意义。根据科学家们的研究,这个太阳已经在这个恒星系里,发光发热了有50亿年之久了。可以说是从地球诞生起,就已经在接受太阳的光芒和热量了。


这个地球上面,能有生命的出现,有很大一部分,也是依靠这个太阳光和热。但是就最近科学家们研究来看,我们地球好像在慢慢远离这个太阳。根据他们的发现,每一年这个地球都会远离太阳,差不多三厘米到五厘米的距离。但是我们知道地球离太阳有14960万千米,所以这点距离我们好像感觉不到,但地球确实在不停地远离太阳。不仅如此在,这个太阳系里面的所以行星,都会发生这种情况。那么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个原因其实就在太阳所散发出来的光和热有关,我们知道太阳的组成部分,百分之七十多都是氢元素。而太阳在形成时,在内部有着极强的压力,所以这些氢元素在高压下,就发生了由两个氢原子变成一个氦原子的核聚变反应。而核聚变所产生的能量,太阳就通过了辐射的方式向宇宙中传递光和热。而这个太阳上面,每一天都会有好几百万吨的氢元素在进行核聚变反应。


也就是说,太阳在50亿年间,都在进行核聚变反应。所以上面的氢元素已经被消耗非常多了,一年要消耗十五吨,太阳的质量也在慢慢减小。那么质量的减少,必然会导致引力的减小,所以我们地球就在慢慢挣脱太阳了。不过按这种速度,对我们人类来说,是没有什么影响的。有影响也在10亿年以后去了。

玄妙梦幻 发表于 2022-10-18 06:53

太阳也有寿命?走向消亡需经几阶段?每阶段是怎样的?

天文在线

2022/10/13 10:21 云南省

+关注

X
稳定的地球环境离不开稳定的太阳状态。这样稳定的状态我们的太阳还能维持多久?之后又会何去何从?


摘要

像所有恒星一样,太阳最终会燃烧殆尽。在它的消亡时刻到来之前,哪几个阶段在等着太阳呢?一位天文学家向我们做出了如下解释。

并不像灯泡的熄灭那样,所有的星星终有一天会走向消亡,我们的太阳也不例外。但它在消亡前会经历哪些阶段呢?如今,它处于自己漫长的生命周期中的哪个阶段?“太阳正处于生命的中期,整个生命周期应该会持续大约130亿年(其中主序星阶段约可持续110亿年)。今天,它已经存在了大约50亿年。它处于最长的一个阶段,被称为“主序星阶段”,巴黎天文台的天文学家西尔维·卡布里特(Sylvie Cabrit)解释道。


在主序星阶段,太阳会如何演化?

专家继续说道,“主序星阶段对应着恒星中心氢聚变成氦的阶段”。在主序星阶段,恒星可以根据测量出的亮度和它的颜色进行分类:红色恒星被认为是冷的(比太阳更冷),而蓝色的恒星则更热。

“在恒星核心将氢融合成氦的过程会释放能量,并使恒星在中心保持足够热量以抵抗重力并防止其坍缩到自身上。这颗恒星达到了某种平衡:由于这种核反应,太阳可以进行自我调节。”西尔维·卡布里特(Sylvie Cabrit)描述道。


消亡的过程中,太阳会变成红巨星:它是什么?

我们的太阳应该会在主序星阶段上停留110亿年(所以这个阶段还可以持续约65亿年)。“当太阳的核心完全转化为氦核时,它将成为一颗红巨星。恒星的核心收缩,而外壳膨胀和冷却。然后它将在核心周围的薄层中实现氢的聚变。”天文学家解释说。然后太阳应该变得越来越红,它的亮度应该增加到现在的几千倍。此外,“它的半径将大大增加,在8亿年后将达到当前半径的200倍”,西尔维·卡布里特(Sylvie Cabrit)补充道:膨胀后的太阳表面可能会对应在地球现在的运行轨道这一位置上。


在太阳消亡之前,它发出的强光会粉碎小行星。

就在消亡前,太阳应该会摧毁小行星带。然后一个新的阶段在等待着太阳。天文学家解释说,这叫“氦闪”。那时,太阳核心的温度应足够高可以让氦转化为碳和氧。“这颗恒星突然收缩并达到一个新的平衡,其半径减少到现在半径的10倍。但这种平衡只会持续一亿年,这很短暂。"


走向太阳的最终阶段:白矮星

当恒星核心中的氦完全转化为碳和氧时会发生什么?“这颗恒星进入了所谓的渐近巨星分支。氦聚变在某一层中重新发生,导致它再次膨胀,”天文学家继续说道。

随后,太阳这颗恒星经历了一系列“热力变动”:“太阳失去了部分质量,它们逃脱了它的引力。它的整个外部被释放,然后形成一个行星状星云。这个过程露出了它的核心:它是白矮星的最后阶段,这是一种非常密集的天体,有地球那么大,”西尔维·卡布里特说。一颗白矮星每立方厘米浓缩1吨物质。然后在数十亿年的时间里,白矮星冷却下来,然后变成了一颗黑矮星。不过专家指出“这个阶段还没有被观测到过,已知最古老的白矮星仍然有3000°C的温度。”


太阳的消亡:对太阳系的其他部分有什么影响?

太阳的演化不会对太阳系的其他行星全无影响。首先,温度会升高。“宜居带将发生变化,因为太阳的半径和亮度会增加很多”,西尔维·卡布里特(Sylvie Cabrit)评论道。离恒星最近的行星会发生什么?“由于太阳质量的损失,它的引力会减弱:水星、金星和地球的轨道将向后移动。这种位移可以保持行星的离心力和太阳的引力之间的平衡”,专家继续说道。

在红巨星阶段,地球的命运是不确定的。“也许地球不会被完全吸收。金星也可能是这种情况。但水星必然是会被完全吸收了。太阳系的宜居地将向火星移动,然后在红巨星阶段结束时向木星和土星移动”,西尔维·卡布里特(Sylvie Cabrit)描述道。


太阳质量的损失可能会破坏地球的大气层。即使我们的地球暂时保住了它的大气层,它无论如何都会在高温的影响下(与水一起)蒸发。“我们地球的表面将变得像水星或金星一样完全干燥,在红巨星末期,太阳膨胀至它的边缘到达当前地球轨道时,地球的表面将几乎变成熔岩”,天文学家这样总结道。

BY:Nelly Lesage

FY:无穷

如有相关内容侵权,请在作品发布后联系作者删除

转载还请取得授权,并注意保持完整性和注明出处

玄妙梦幻 发表于 2022-10-18 06:54

地球绕太阳转一周就有了四季,那太阳绕着银河系公转地球会怎样?

背包旅行呀

2022/10/15 08:21 江苏省

已关注

X
根据天文科学家的计算,太阳以每秒230公里左右的速度围绕着银河系的中心公转,其公转的周期大约为2.2亿年。太阳从诞生至今,已经绕着银河系的中心公转了20圈了,大家都知道地球上的四季之分是因为地球绕太阳公转引起的,那么在太阳绕银河系的中心公转的过程中,是不是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呢?会对我们地球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我们先不做定论,来看看在地球上的生物在过去的日子里经历了什么,目前已知生物化石证据显示出地球上的生物共经历了五次大灭绝事件,分别是:

1、从4.5亿年前到4.4亿年前的奥陶纪-志留纪大灭绝:在此次灭绝事件中地球生物中约26%的科与58%的属从地球上消失;
2、从3.75亿年到至3.60亿年前的泥盆纪大灭绝:在这期间大量的海洋生物遭受重创。
3、发生于2.51亿年前的二叠纪晚期的二叠纪大灭绝:这是已知的最严重的灭绝事件,地球上大约96%的生物在这个时候惨遭灭绝,此次灭绝事件也给地球上的曾经的霸主--恐龙的进化之路扫清了障碍。
4、2亿年前的三叠纪大灭绝:海洋生物再次遭到重创,另外爬行类动物也难逃其祸,据统计有约22%的科与47%的属的生物在此次事件中灭绝。
5、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灭绝事件: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灭绝事件了,自此之后著名的恐龙就退出了地球的历史舞台,另外还有约75%的物种跟着“陪葬”。可以说白垩纪灭绝事件为此后的哺乳动物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

除了这五次大灭绝事件以外,地球上的生物还遭受了一些中、小级别的灭绝事件,为了节约篇幅,本人将它们整理成列表供大家参考,如下表: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表中的7.4万年前的那次小型灭绝事件中,我们人类的祖先差一点就灭绝了,根据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研究报告,大约7万多年前,地球上的人类数量锐减,最少的时候地球上人口仅剩2000人!而引起这场灾难的是因为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超级火山爆发,此次火山爆发喷出的火山灰布满了整个地球的大气层,造成巨大的气候变化。这种情况一直到石器时代的初期才得以改善,看到这里,真替我们的祖先捏了一把冷汗。


因为年代久远,以上灭绝事件原因现在只能依靠不多的线索来进行推测,科学家们经过研究发现这些灭绝事件主要是因为气候变化、超级火山爆发、小型天体撞击地球、超新星爆发、板块漂移以及大气成分的迅速改变等多种原因引起的。在这些原因中,除了超新星爆发以外,其它的都很可能是由小型天体撞击地球引起的连锁反应,根据数据分析,地球上每一次大规模的灭绝事件,几乎都跟小天体撞击有关。由此可见,宇宙中那些小天体对我们地球上的生命威胁是多么的巨大。


通过以上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地球历史上的生物灭绝有一定的周期性。因此我们可以大胆的推测:当太阳围绕着银河系中心做公转运动时,其运行轨道有时会经过银河系的星际物质密度较大的区域,在这个时候太阳系会受到邻近密集天体的引力干扰,导致太阳系外围长期稳定运行的彗星和小行星脱离它们正常的轨道,并大规模的向太阳系的中心移动,由此造成地球上的生物灭绝事件。


纽约州立大学的地质学家迈克尔曾在英国皇家天文学会的月刊上发表一篇文章,指出太阳的公转与地球上的生物灭绝事件有着很强的相关性,他在文章中说道,彗星和小行星等小天体会造成地球上的生物周期性的灭绝,并根据已有的数据计算出地球上生物的灭绝周期为2500万到3000万年之间。如果这是真的,在下一次灾难来临之时,我们人类能不能逃过一劫呢?

玄妙梦幻 发表于 2022-10-18 06:55

地球绕太阳一圈是一年,那么太阳系绕银河系转一圈要多少年?

旅行密码屋

2022/10/15 08:42 江苏省

+关注

X
万物生长需要太阳,太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你是否知道太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吗?太阳诞生过程是这样的:在很久之前,宇宙并没有“太阳”这颗恒星,而是存在一颗无限大的巨型恒星,后来某一天这颗恒星发生爆炸产生很多炽热的物质抛射到宇宙中,有一些物质到达了太阳这个位置,之后一颗超新星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导致这些物质坍塌,在引力的作用下形成了太阳和其他行星,其他行星在太阳的引力影响下最终形成了包括地球在内的太阳系,从而产生了地球上的生命和高智慧人类,生活在地球的人类都知道,我们地球围绕太阳旋转一周的时间是1年,那么你是否知道太阳系绕银河系中心一圈需要多久吗?


科学家利用计算机模拟太阳刚形成时的状态

银河系是宇宙中普通的一个棒旋星系,它的直径高达10万光年,在整个银河系中包括至少3000亿颗像太阳那样的恒星,而太阳在巨大的银河系面前只相当于一个点那么大,银河系里面恒星系亿万年来一种围绕银河系中心旋转,之所以恒星系都围绕银河系中心旋转,是因为在银河系中心存在一个巨大的黑洞,科学家把这颗黑洞命名为人马座A黑洞,这个黑洞距离地球2.5万光年,质量是太阳质量的400万倍,黑洞的史瓦希半径是太阳直径的9倍,也只有黑洞这种前途无量的天体才能hold住银河系中数千亿小兄弟。


银河系中心是一个超大黑洞,质量为太阳质量的400万倍

科学家经过观测计算,发现太阳系位于银河系一个支臂猎户背上,靠在银河系中心边缘地带,因此太阳系围绕银河系中心的时间比其他内在旋臂上的恒星所需要的时间更长一些,科学家经过精确计算,发现太阳系围绕银河系公转的时间为2.2亿年,那么这个2.2亿年的公转时间是如何计算出来的呢?其实计算太阳系的公转速度并不复杂,只需要知道太阳轨道半径和公转速度就可以得出公转周期,根据科学家观测太阳距离银河系中心的距离为2.5万光年,而这个距离也就是太阳的轨道半径。


太阳系在银河系的这个位置

科学家又经过仔细的计算,发现太阳公转的速度为250公里/每秒,我们知道太阳轨道半径为2.5万光年,从而计算出轨道长度为5万光年,然后在利用轨道长度除以太阳的公转速度250公里/每秒,最终科学家得出太阳围绕银河系中心的公转周期为912亿天,也就是2.5亿年,这个时间也被科学称为“宇宙年”,太阳直径诞生已经超过50亿年,按照旋转银河系一周需要2.5亿年时间来计算的话,太阳目前已经旋转银河系中心已经达到20圈,如同地球上的四季更替一样,太阳相对于银河系来说,也度过了20多个“春夏秋冬”,虽然这是一个很普通的自然现象,但是细细品味,会发现一些细思极恐的规律。


地球绕太阳公转需要365天,也就是一年


地球公转一周会产生四季更替,而四季更替会地球生命造成很大影响

我们知道地球一年当中会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而每个季节都会出现生命的消失和重生,比如冬天苍蝇、蚊子都不见了,夏天一些耐不住高温的动物会出现大量死亡,这就是地球公转带来的影响,那么我们在回过头来看看太阳的公转带来什么影响,从短时间来看,太阳公转的影响并不能看出来,但是把时间放大,时间回到上一次公转刚开始的时间,我们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在那个时间点竟然是恐龙在地球上刚诞生的时间点,然后等到太阳绕银河系公转一周还不到一圈,恐龙竟然也刚好灭绝了,因此有科学家联想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圈给同样给地球上的生命带来影响这个相似之处,认为太阳绕银河系公转同样有可能影响地球上的生命,而且这种影响更严重,会导致生命发生大规模灭绝。


从到地球公转对生命的影响规律来看,科学家认为太阳公转也可以对地球生命产生影响


恐龙灭绝时间为6500万年前,那时候太阳刚准备完成公转一周银河系中心

除此之前,地球4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总共经历了五次生命大灭绝,分别是4.4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生物大灭绝、3.65亿年前的泥盆纪晚期生物大灭绝、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生物大灭绝、2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生物大灭绝、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生物大灭绝,从这五次生命大灭绝可以得出一个规律,地球上的生命大概每经历1-2亿年左右的时间经历一次生命大灭绝,而1-2亿年刚好是太阳公转银河系中心半圈或者一圈的时间,这个时候地球生命就会出现生命大灭绝,这与地球四季变化中夏季或者冬季对生命影响何其相似。因此科学家地球出现的生物大灭绝与太阳公转脱不了关系,当然这只是一个猜测,究竟有没有关系,未来随着科学的进步一定会解开其中的奥秘。

玄妙梦幻 发表于 2022-10-19 17:32

地球重60万亿亿吨,为何能够飘着不坠落?究竟是靠什么支撑的?

心底的小城

2022/10/19 08:14 江苏省

已关注

X
如果随手扔掉一个东西的话,那么这个东西在重力影响下坠入地面是很理所当然的事情,在这一点上大家不会产生什么分歧,然而有些人却非常的好奇,那就是地球这么大一个星球,为什么不会向下坠落呢?真空中有什么猫腻吗?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疑问,其实主要还是因为思维没有转过这个弯来,我们在地球上做各种实验的时候,虽然会利用真空环境去测验无空气摩擦的情况下物品坠落的速度,但是宇宙当中的真空,和地球地面上的真空可并不是同样的。


因为我们在地球上所感受到的重力,事实上应该是地球质量对我们产生的引力,地球重达60万亿亿吨,按照物理学的概念,质量越大引力就会越大,因此地球才能够将像我们一样微小的物体牢牢吸附在表面上,而我们所感受到的“下”事实上都是指向地球中心。


而在茫茫宇宙中,不同星球之间的距离其实是非常遥远的,因为如果距离很接近的话,质量较小的星球就会被较大的星球所吸引,具体的案例我们可以看一下月球绕地球公转的样子。月球比我们的质量更轻,于是被地球拉住不停地做圆周运动。


而在地球的周围,其他的星球虽然也有很多,甚至有一些质量比我们更加庞大,但是我们都处于相对安全的距离当中,彼此之间的引力不会互相拉动,在宇宙当中的相对位置也就是比较稳定的,并不会因为引力产生两个星球相撞的结果。


所以说物体向下坠落,这样一个看上去是真理的概念,如果将其应用范围扩大到宇宙层面,就变成了一个谬误。这样的理论,那应该在念书时候的政治课上学习过吧,如果感兴趣的话,大家可以去了解一下银河系行星之间的关系,肯定会得出更多灵感的。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玄妙梦幻 发表于 2022-10-20 11:56

佛山出现上千只燕子聚集盘旋,气象局:与台风无密切关系,系燕子在迁徙途中暂时停歇

九派新闻

2022/10/19 17:51

已关注

X
10月19日,据澎湃新闻报道,近日,广东佛山。一网友发布视频称晚上五六点左右天空都有大量燕子聚集。


视频中显示,天空中密密麻麻有上千只燕子盘旋,引起网友热议。


对此,当地气象局一工作人员表示,这是正常的燕子南迁现象,每年这个季节都会有燕子聚集,并且与台风并无密切关系。

该工作人员称,不止佛山,珠三角地区都会有大量燕子聚集,这些地区水源充足,适宜候鸟南迁途中暂时停歇。


另据极目新闻报道,附近市场的一名商户告诉记者,燕子盘旋的现象已经出现10多天了,“往年也有燕子会在夏天到来,但是没有今年这么多。而且往年都是大燕子,今年很多是大燕子带着小燕子。看它们在天上飞挺漂亮的,我们每天下班都会驻足观看。”

据陕西科技传媒报道,燕子一般迁徙到东南亚、澳大利亚,最远能飞到南非,整个旅程最长可达2.5万公里,而且还要在来年春天之前赶回中国,

一只燕子全力飞行的话,速度可以达到120公里-150公里每小时。因为中途还需要休息,极快的飞行速度可以让燕子按时抵达目的地,两个月飞行2.5万公里,平均一天要飞行400多公里。


【来源:九派新闻综合澎湃新闻、极目新闻、陕西科技传媒】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2年10月17日/【知识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