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妙梦幻 发表于 2022-10-21 14:06

22年10月21日/【知识更新】/2

1天爆发7次耀斑,太阳现“巨大日冕洞”,2022年气候大变或不停?

环球科学猫

2022/10/19 18:04 四川省

已关注

X
太阳又出现高度频繁活动现象,并且已经可以清晰看到太阳表面出现了“巨大日冕洞”,这是什么情况?

来自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空间天气预报中心监测的太阳活动数据显示——太阳的活动频率还在不断上升。那问题来了,是不是今年冬季注定很暖和呢?


当然,这个问题又是关于太阳与地球“冷暖”的讨论。不得不说,太阳的活动频率变化,的确对地球也有一定的影响。

而且,这一次的活动状态还不低,按照趋势下去,注定今年冬季也会在太阳高活动频率之下“度过”。


所以,这的确有可能影响气候变化,那如何影响,我们继续来看吧。

1天爆发7次耀斑,太阳现“巨大日冕洞”

从表面意义上来讲,太阳的“日冕洞”出现,就是太阳变化的一种标志。

而我们从拍摄下来的太阳封面来看,这个“日冕洞”是一块巨大的颜色发暗的区域,并且在日冕洞的一个大区域内,会出现密度比周围的物质低,温度也更低的状态。


而人类是因为利用仪器来进行拍摄的,看起来是暗的,主要是发射这种波长光线的物质较少。

而对于日冕洞之中的状态,出现比较独特的“闪烁光线”,是因为它是由巨大的等离子体束形成的,这就是它的一个状态。

而且,太阳的日冕洞的确一般也非常大,美国宇航局(NASA)曾经利用太阳动力学观测卫星——大气成像组件拍摄到了太阳上的一个神秘现象——一个巨大的“黑洞”出现在太阳的南极区域,几乎覆盖了太阳的1/4。

而这个最后也被证实了,它就是太阳表面的“日冕洞”。这不,在太阳的东南方位上,又拍摄到了一个“巨大的日冕洞”。


同时,在出现的时候,还出现了较大的太阳耀斑,最大的是AR3124的C3.37 耀斑,而且在1天之中,还出现了7次C级耀斑。

而且,接下来太阳还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初步预计 C 耀斑的可能性为 45%,M 耀斑的可能性为 5%,X 耀斑的可能性为 1%。


但是,无论是C级、M级、X级耀斑,都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太阳的活跃程度是相当高的。而且,在新日冕洞的影响之下,还将变得活跃起来。

就算是停止活跃状态,也不会持续太久。所以,看到太阳如此活跃,真的是令人比较意外。


为什么太阳变得如此活跃?

其实,这个问题我们也多次说明了,那就是因为太阳本身就属于十分活跃的时段,是我们说的“第25个周期之中”,并且,太阳还在往极大值时期发展,初步预计会在2025年达到巅峰。

不过,2022年太阳的活动状态比我们预期要强很多,从NOAA公布出来的曲线图都可以看到,实际性的变化比我们初步预期都是一直“偏高”状态。


所以,太阳变得越来越活跃,并且强度也在超过预期。而在2025年之后,那太阳的活跃也会持续减弱。所以,从太阳的11年左右的周期活动来看,这个活跃程度至少持续到2025年。

那太阳活动变化,对地球气候有影响吗?

你要是说没有影响,那必然是“打脸”。太阳的地表温度变化与太阳周期控制是存在一定关系的,因为太阳的辐射量与我们地球的接收能量存在关系。


当然,要是说影响,可能最为直接的不是气候,而是我们气候之外的东西。

由于太阳在强烈的活动之中——耀斑、日冕物质抛射等爆发性事件大大增加,爆发时的电磁辐射、高能带电粒子流和高速等离子体云侵袭地球,会直接影响现代人类的生活。


例如:破坏卫星以及卫星上的仪器、干扰无线电传播、使卫星定位/导航产生误差,甚至还可能导致宇航员受到辐射伤害。

所以,太阳的强烈活动,并不是什么好事情。而对于气候来说,从已知的情况来看,的确出现了研究说明,也会带来气候影响。


在2017年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之中,科学界专门进行对太阳平均11年左右的周期变化,对地球的气候波动影响进行说明。

通过监测的数据显示,全球温度波动值在太阳活动最低期与最高期之间为0.1℃左右。

所以,这个变化就跟我们说的2022年汤加火山喷发带来的气候效应一样,相对于全球气候变化来说“完全是抠痒痒”。


以至于科学界最后给太阳活动的变化与地球的气候变化进行说明——那就是:

我们唯一能够确定的是,太阳在未来100年中将不会恒定不变。
此外,不同的太阳活动或人类活动影响可能限制在某些具体区域,而不是全球尺度,并且其对气候的影响也可能并不会立即产生作用。
所以,最终还是“抛开”了,太阳的活动影响地球具体变化了,说白了,就是“未知”的强度状态。


而改变地球气候变化的,还是以我们说的人类引发的气候变化为主。同时,还有地球自身的气候转变的影响。

所以,1天爆发7次耀斑,太阳出现“巨大日冕洞”,对我们地球的气候变化影响是可以“忽略不计”了。但是,对于我国今年冬季来说,气候的变化并没有消除。


2022年气候大变或不停?

的确,无论是从全球变暖,还是从拉尼娜来讲,我们依然要警惕,气候的巨大变化,因为这些现象将会进一步推动气候转变,无论是在剩余的秋季,还是冬季的发展。

气候转变依然难以消停。当然,这里我们主要是说拉尼娜现象的影响。


按照我国气候中心发布的趋势说明,那就是今年冬季可能会遭遇极端寒冷的气候,我国大范围地区容易出现气温偏低。所以,冷冬的概率相对较高,大家要做好“寒冷”防御准备。

但是,这里我们也说明一下,竟然提到了气候大变的问题,那也意味着气候波动性可能较大,也就是冬季之中——依然可能出现“冷暖交替”的模式。


所以,极端的气候现象更加容易上演,这才是最为关键的。不要在冷,还是热的问题上争议,两手准备才是最为重要的。

今年夏季的气候变化似乎已经给我们发出了“气候变化”的预警,准备下吧。


玄妙梦幻 发表于 2022-10-21 14:49

国际减灾日专访地震专家:地震活断层探测可为城乡规划提供依据

新京报

2022/10/13 20:39 北京市

已关注

X
“科学查明地震活动断层位置,评估其发震能力和地震危害,可以为决策部门制定防震减灾战略、城乡规划、重大工程的选址与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今天(10月13日)是第33个国际减灾日,今年的主题是“早预警、早行动”。近日,应急管理部发布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我国大陆地区共发生4级以上地震78次,西部地区中强地震偏多。

其中,四川发生三次6级以上地震。四川泸定6.8级地震震级高、破坏力强、次生灾害多,造成54.8万人受灾,97人死亡、20人失联,灾区居民住房及电力、通信、道路等基础设施损毁严重。


9月11日,四川泸定,通往磨西镇附近的道路上,一台汽车在地震时被巨石砸中。图/IC photo

专家表示,地震多发、震灾严重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我国41%的国土面积处于可能遭受相当于设防烈度Ⅶ度(7度)或以上的强地面运动的高地震危险区,很多人口密集的大中城市都位于高地震活动性的区域。“地震预警”和“地震速报”有何不同?科学家如何对地震成因进行分析?地震高发地区的生产生活要注意什么?新京报记者就此专访了多位地震专家。

“地震预警”和“地震速报”不同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科学传播师马强介绍,地震预警主要是利用不同地震波之间的速度差,以及地震波和无线电波之间的速度差来实现。“地震发生时,地球内部会产生两种体波——P波和S波,P波传播快,S波相对慢一些,但振动幅值更大,携带的能量是P波的几倍到几十倍,它的水平向剪切作用是造成结构破坏的重要因素。”

马强说,“比如,今年9月泸定地震中,我们将震源附近的监测台站观测到的少量地震波经过自动化处理,在震后6秒左右发出预警信息。此时,更具破坏性的S波刚传播了约20公里,而S波传到距离震中100公里的地方大约需要28秒,这些地方在S波传到前,就有了20秒以上的预警时间。”

我们常看到的“地震预警”和“地震速报”有何区别?马强介绍,地震预警仅能利用震中附近观测台站获取的有限信息,比如在4个站点记录到地震信号时,就要估计地震位置和震级大小,并决定是否发出警报,强调的是“快”;地震速报是通过更多区域的观测站点,记录地震发生、震动的整个过程,需要时间,强调“更准”。

这里的地震速报又分为自动速报和正式速报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全部由计算机自动完成,一般需要两分钟左右;第二阶段由人工进一步处理、分析、核对,一般需要7分钟,结果更为准确。”马强说,实际中,自动速报和正式速报往往存在一定差别。“总的来看,从地震预警到自动速报、正式速报,花费时间越来越长,结果越来越准确,这是由震后对信息时效性的不同需求来决定的。”

今年9月11日,应急管理部正式发布泸定6.8级地震烈度图。图中显示,地震最高烈度达到Ⅸ度(9度)。那么,“地震烈度”意味着什么?


四川泸定6.8级地震烈度图。图源应急管理部中国地震局

“地震烈度指的是一次地震在不同地区的地震动强弱及破坏的强弱程度,离震中越近,破坏程度越大,烈度越大。”马强表示,“震级只有一个,而烈度因地而异。除此之外,烈度也和震源、地震波传播经过的介质、当地场地条件有一定关系。”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科学传播师高孟潭则表示,烈度可以理解为“对地震破坏后果的量度”。“地震烈度表分为12个等级,简单来说,6度可能会对房屋产生破坏,7-8度可能产生中等以上的破坏,9度可能会有严重破坏,6度以下基本不会对房屋造成破坏。”

马强介绍,目前,面向全国重点地区的地震预警系统建设已经接近尾声,不久后将完工。2018年,我国“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建设正式启动,拟利用5年左右时间在华北地区、南北地震带、东南沿海、新疆天山中段及西藏拉萨等重点区形成地震预警信息服务能力。

“四川、云南、北京、天津、河北、福建6个省(市)已经试点对外进行服务,第二批包括甘肃、山西、新疆和青海4个省(区)正在进行内测即将对外服务。”马强说。高孟潭介绍,该系统基本覆盖了全国易发地震、人口密集、经济发达以及地震发生后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的地区。

专家揭秘地震成因分析背后

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地震发生的原因、机制往往也是社会所关注的焦点之一。比如,9·5四川泸定6.8级地震发生在鲜水河断裂带附近,初步判断为走滑型破裂。高孟潭介绍,在破坏性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一般会组织专家进行地震科考,对地震的孕育、发生、成灾有关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地震科考关注的首要问题,即地震与现有断层的关系,或者说哪条断层直接导致了本次地震的发生。”高孟潭介绍,因为在已有的断层上,地下应力更容易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岩石承受不住发生错动,从而释放地震波。“因此,要对地震震中附近断裂带的位置、性质等进行研究,必要时会在地表挖探槽来查看断层的情况。”

“其次,要弄清楚地下发生破裂的过程,破裂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这叫做地震震源的研究。”他介绍,“地震发生后,往往会布设很多密集的临时地震台,通过不断接收余震和大范围地震记录来反推地下发生破裂的过程。”

最后,便是对地面建筑的破坏情况进行调查,包括破坏程度、发生破坏的过程等,涉及许多工程力学的知识。“最近发展比较快的数值模拟法,就是将建筑物变成数字模型,把地震波输入进去,看建筑物是如何被破坏的。”高孟潭说。

“总之,要综合运用各种监测手段、数理知识去判别地震是如何发生的,地面为什么这样震动,如何对建筑物造成损坏等。”他说,研究结果可以为未来地震的预测、地震危险性的判断及工程抗震提供指导。

“正因为断层活动是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开展活动断层的探测工作对于防震减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北京市震灾风险防治中心总工孟勇琦说。

他介绍,断层指的是地壳内部沿着一个破裂面或者一个破裂带两侧发生错位的地质现象,而地震活动断层是指距今12万年以来发生过地表破裂型地震或具有发生6.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能力的断层。

北京关于断裂构造的研究和调查工作在全国起步较早。孟勇琦介绍,上世纪20年代,在北京西山地区就已经开始地质构造的调查工作。唐山地震以后,为了首都的安全,北京地区组织了地震地质会战,初步厘定了全市断裂构造的基本轮廓。“十五”期间,北京是全国最早开展活动断层探察工作的20个城市之一。

“科学查明地震活动断层位置,评估其发震能力和地震危害,可以为决策部门制定防震减灾战略、城乡规划、重大工程的选址与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孟勇琦说。


河北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残破时钟雕塑,把时间定格在唐山大地震发生的时刻,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图/IC photo

新建房屋需严格符合国家抗震标准

地震高发地带应如何做好防范?高孟潭表示,地震高发地带的房屋建设,首先要保证有足够的抗震能力,最好在发生比较大的地震时不倒塌。“房屋越结实,成本越高,而越大的地震发生概率其实越小,一般情况下,地震每降低一级发生次数会增加10倍左右,这里面其实包含了经济因素的考量。”


四川省什邡地震灾区原址,北京援建的新住宅。图/IC photo

“地震高发地带的新建房屋,要严格按照国家现有的抗震设计规范和标准去设计,这就能够保证房屋具备一定的安全程度,违反国家强制性标准属于违法行为。”高孟潭建议,居民自建房也要按照官方的农居设计指导采取相应抗震措施。此外,一些老旧民居可能不符合现有的抗震标准,目前推行的“城市更新”便是在逐步解决这个问题。地震发生以后,还可能对一些基础设施如道路、电、气、通信等造成破坏,对于地震高发地带的居民来说,平时多做些准备才能“有备无患”。

今年,9·5四川泸定6.8级地震发生后,多地山体发生垮塌,滑坡、落石等致人伤亡。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造成的损失往往更重大。高孟潭介绍,地震发生后,比较严重的次生灾害包括火灾、滑坡和洪灾等。

“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导致煤气管道的泄漏,引发大火,绝大多数人因火灾丧生。现在很多居民住宅都有燃气管道,地震过程中发生的剧烈晃动,可能会对燃气管道和灶具产生破坏,造成燃气泄漏,这是一种需要防范的潜在灾害。”他说。


四川泸定6.8级地震,摩岗岭村1人失联,消防员穿山越岭架设绳索搜救。图/IC photo

滑坡、泥石流则是一种更加严重的次生灾害,在我国西部地区尤为频发。高孟潭介绍,四川汶川地震大小滑坡有1万多处,其中大面积的滑坡有500多处。1920年的海原地震造成28万余人死亡,其中有10万人因滑坡、泥石流等死亡。因此,在西南地区应特别防范地震引发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第三个比较严重的次生灾害就是洪灾。比如,1933年四川西北茂县叠溪发生7.5级地震,造成岷江堵塞,倾泻而下发生洪灾,造成近7千人死亡。1668年山东郯城8.5级大地震使当时黄河大堤和运河大堤同时垮塌,造成约5万人死亡。”高孟潭介绍。

此外,他建议,地震发生之后,对经济、社会、民生也会产生一定影响,目前对这方面的研究较少,应加强关注和研究。

新京报记者 展圣洁

编辑 刘茜贤 校对 吴兴发

玄妙梦幻 发表于 2022-10-22 03:23

中国天眼发现宇宙中最大原子气体系统 比银河系大20倍

环球网

2022/10/20 07:39

本文转自【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10月19日电 (记者 孙自法)在人类眼中,地球所在的太阳系已经非常浩瀚,人类探测器至今还无法飞出太阳系,但在宇宙视角下,太阳系只不过是银河系中微不足道的一粒尘埃,比银河系还要大20倍的原子气体系统又会是怎样的存在?中国天眼(FAST)最新就在宇宙中发现了这样的存在。



FAST探测到的在著名致密星系群“斯蒂芬五重星系”周围天区中的原子气体分布(用红色光晕显示:光晕越薄表示气体柱密度越低)。图中背景为用光学望远镜得到的彩色光学图像,“斯蒂芬五重星系”位于图像中间。嵌入图是韦布空间望远镜最近发布的红外波段彩图:蓝光和白光代表在近红外波段的恒星辐射,橙色光和红光代表在中红外波段的气体和尘埃辐射(图源:NASA、ESA、CSA、STScI)。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 供图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徐聪研究员领导的国际团队,近日利用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对宇宙中著名致密星系群“斯蒂芬五重星系”及周围天区的氢原子气体进行成像观测,发现1个尺度大约为200万光年的巨大原子气体系统,比人类所在的银河系大20倍。

这是迄今为止在宇宙中探测到的最大的原子气体系统,得益于中国天眼超高灵敏度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极端暗弱天体探测能力。该项天文重大发现及研究成果论文,北京时间10月19日夜间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

徐聪研究员介绍说,观测宇宙中的气体是天体物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宇宙中所有天体的起源都离不开原子气体,例如星系主要的演化过程就是不断从宇宙空间吸收原子气体然后将其转化为恒星的过程。射电天文波段能够对宇宙中的原子气体进行直接观测,中国天眼是当今世界上口径最大、灵敏度最高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能够探测到远离星系中心的极其稀薄的弥散原子气体所发出的暗弱辐射,从而为研究宇宙中天体的起源打开了一个崭新的窗口。

中国天眼最新发现20倍银河系的巨大原子气体系统,揭示了在远离致密星系群“斯蒂芬五重星系”中心的外围空间存在大尺度的低密度原子气体结构。这些气体结构的形成很可能与“斯蒂芬五重星系”早期形成时,星系间相互作用的历史有关,已经存在了大约10亿年。

徐聪表示,这项发现对研究星系及其气体在宇宙中的演化提出了挑战,因为现有理论很难解释为什么在如此漫长的时间里,这些稀薄的原子气体仍没有被宇宙空间中的紫外背景辐射电离。中国天眼的这项观测成果预示着宇宙中可能存在更多这样大尺度的低密度原子气体结构。

据了解,致密星系群“斯蒂芬五重星系”于1877年被法国天文学家斯蒂芬发现并以其名字命名,从发现至今,“斯蒂芬五重星系”一直是最受天文学界关注的星系群,也成为美欧最新一代韦布空间望远镜(JWST)第一批观测并首次向公众展示的5个目标之一。(完)

平台声明

玄妙梦幻 发表于 2022-10-22 20:28

我们的地球公转会有四季变化,那么银河系会不会也有四季变化呢?

背包旅行呀

2022/10/17 08:29 江苏省

已关注

X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就是一年。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我们会经历春夏秋冬的变化。而地球绕着太阳转,太阳又绕着银河系转。那么,太阳系绕着银河系转一周,会不会也有类似的变化呢?


我们的地球公转会有四季变化,那么银河系会不会也有四季变化呢?太阳是离我们最近的恒星,它对地球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可以说是我们的母系恒星。因为地球离太阳近,所以地球绕太阳转一圈的时间不算长,大家都知道,这个时间就是一年。地球绕太阳一周,会有变化,是因为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很近,地球的情况受到太阳的严重影响。


我们的地球公转会有四季变化,那么银河系会不会也有四季变化呢?地球绕太阳的轨道近似是个圆,所以远近带来的太阳辐射变化并不大,但是因为地球是倾斜着绕太阳转的,地轴朝向的移动又很缓慢的,所以地球在轨道上的某个位置时,地球上不同纬度被太阳照到的角度就不太一样,于是造成了四季的变化。


我们的地球公转会有四季变化,那么银河系会不会也有四季变化呢?我们的地球公转会有四季变化,那么银河系会不会也有四季变化呢?太阳系位于银河系的猎户臂上,绕银心的公转周期约2.5亿年。地球及其他行星上的季节变化的原因在于,由于行星自转轴与其公转平面不严格垂直,因此在轨道的不同位置行星所接收到的太阳辐射的大小不同。但太阳在绕银心公转时,宇宙空间的辐射并不会有明显的周期性变化,因此不存在类比的季节。


我们的地球公转会有四季变化,那么银河系会不会也有四季变化呢?我们的银河系已经有最少一百一十多亿年的历史了。但最初时,银河系并不平静。因为最初时的银河系远没有今天这么大,那个时候,原始银河系周围临近的地方还有好多其他的银河系。我们今天的银河系大约是十几个较小的银河系相互碰撞融合而成的,这个碰撞融合持续了四五十亿年


我们的地球公转会有四季变化,那么银河系会不会也有四季变化呢?我们虽然知道太阳大约2.5亿年绕银河系中心转一圈,并且把这个叫做银河年。然而,我们现在对此的认识还是很粗略的。虽然也有研究说太阳在银河系中的运动和地球上的灾变有关系,但是并没有很确切的结果,不然的话我们会有银河历法,然后写上银河年某某时刻会发生什么灾害。

玄妙梦幻 发表于 2022-10-22 20:29

地球绕太阳转一圈有多远?太阳绕银河系转一圈需要多长时间?

背包旅行呀

2022/10/22 08:16 江苏省

已关注

X
现在看来,太阳系中的各大行星都在自己的轨道上稳定运行着,但在太阳形成初期,太阳系还是一片混乱,不断有天体撞击事件的发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大行星也逐渐形成了,它们在太阳巨大的引力下都回到了各自的轨道上,从此开始了稳定的“生活”。 (来自:驴友小八卦)


在银河系中,像太阳这样的恒星有1000亿到4000亿颗,在银河系的尺度上,太阳简直不值一提。作为银河系的一员,太阳系位于银河系一条银臂的相对靠外侧的区域。我们经常看到太阳不动,八大行星的轨道像圆盘一样围绕着太阳。 (来自:驴友小八卦)


经过科学家的不断分析研究,终于知道了太阳系到银河系中心的距离是2.6万光年,一光年相当于9.5万亿公里,2.6万光年那么就相当于25亿亿公里。地球绕太阳一圈需要一年,太阳围绕银河系公转一周是多久?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来自:驴友小八卦)


据了解,在人造卫星盖亚进行长期的监测后,科学家们获得了太阳相对于银河系中心公转的速度,大约为每秒钟220千米。有了这样的数据我们就可以大概算一下太阳的公转周期,如果太阳全程都在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话,那么它公转一圈需要2.3亿年的时间

玄妙梦幻 发表于 2022-10-22 20:30

地球带着人类在宇宙中飞奔,一天5200万公里,目的地是哪里?

旅行密码屋

2022/10/13 08:32 江苏省

+关注

X
现代科学认为,我们的地球诞生于46亿年前,在50亿年前,太阳系一片混乱,太阳诞生以后,吸收了周围大量的物质,所以太阳的质量占到了太阳系总质量的百分之99.86,剩下的八大行星和其它物质占到了太阳系总质量的百分之0.14,从占比上我们就能够看出,太阳的质量是非常大的,在太阳系中,一共有八大行星,它们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在海王星的外面还有一颗冥王星,曾经冥王星也属于一颗行星,但是后来科学家认为冥王星的体积和质量都太小了,于是就将冥王星踢出了行星的行列。


在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目前只有地球这颗行星诞生了生命,生命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最神秘的东西,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我们能够知道,地球上的生命都是由简单生命进化而来的,由最初的单细胞生物进化为多细胞生物,由多细胞生物进化为海洋生物,由海洋生物进化为两栖生物,由两栖生物进化为陆地生物,人类就是由陆地生物进化而来的,人类从诞生以后,就开始不断的探索世界的奥秘,经过几千年的科技发展,现在人类已经能够走出地球探索宇宙,这说明人类科技发展的速度还是很快的。


通过科学家的研究我们能够知道,地球每时每刻都在围绕太阳公转,在公转的同时也在不停地自转,地球自转一圈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公转一圈的时间大约是1年,在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同时,我们的太阳系也在不停的转动,而太阳系在围绕银河系转动,银河系在围绕更大的星系转动,科学家通过计算得出,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大约是1.5亿公里,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圈的距离大约是9.42亿公里,相当于地球每小时在宇宙中飞行108000公里,以这么快的速度,地球已经围绕太阳转动了46亿年。


而太阳也在不停地围绕银河系转动,转动的速度大约是每秒220公里,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的太阳系正在带着地球在宇宙中飞奔,我们生活在地球上,这就意味着地球带着我们在宇宙中飞奔,看到这里,相信很多人会产生一个疑问,就是地球要带我们去哪里?根据科学家的研究我们能够知道,在银河系的中心区域有一颗超大质量的黑洞,这个黑洞的质量非常大,是太阳质量的400多万倍,黑洞是人类目前在宇宙中发现的最神秘的天体,而且它的引力也是非常大的,整个银河系都在围绕这颗黑洞转动。


一般来说,每一个星系的中心都存在一颗巨大的黑洞,科学家认为黑洞是由恒星死亡以后形成的,一般来说,质量小的恒星死亡以后会变成白矮星,质量中等的恒星死亡以后会变成中子星,质量超大的恒星死亡以后会变成黑洞,在银河系中,黑洞的数量也是非常多的,不过银河系中心的黑洞是最大的一颗,在银河系附近的几个大星系中,也存在超大质量的黑洞,而这几个星系都在围绕一个中心运动,这就说明在银河系之外,一定还隐藏着一个引力更大强大的天体。


为了解开这个奥妙,科学家也做了很多研究,在1986年的时候,科学家在本超星系团中发现了一个引力源,这个引力源距离银河系大约有2.5亿光年,它的规模达到了4亿光年,质量大约是太阳的5*10^16倍,这个数字已经远远超出了人类的认知范围,科学家把这个巨大的引力中心称为是巨引源,可以说周围大部分星系都受到了这个巨引源的影响,看到这里,相信很多朋友会产生一个疑问,就是这个巨引源到底是什么?有很多科学家猜想,这个巨引源可能是一个奇点。


科学家认为,我们的宇宙就是由奇点大爆炸产生的,奇点是一个质量无限大、能量无限大、密度无限大、热量无限大、体积无限小的点,这个点爆炸以后宇宙快速的像四周膨胀,经过138亿年的时间,宇宙才膨胀成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不过奇点到底是什么样子的?目前科学家也不是很清楚,这个巨大的引力中心到底是什么?现在科学家也在积极地研究当中,科学家通过计算得出,银河系目前正在以每秒600公里的速度朝这个巨引源飞奔,也就是说,银河系一天在宇宙中飞行5200万公里。


而我们也跟着银河系在宇宙中快速地飞奔,为什么地球在宇宙中飞行速度这么快,而我们却感觉不到呢?这其实和参照物有关系,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我们能够知道,任何物体都在做相对运动,比如说我们在路上看到飞快的汽车在向前行驶,这其实是我们拿路边静止的物体做了参照物,而我们之所以没有感觉到地球运动,是因为我们没有找到合适的参照物,如果我们能够走出地球,拿其它行星作为参照物,那么我们就能够感觉到地球在运动。


那么天体的运动只和引力有关系吗?牛顿认为,任何有质量的物体都是有引力的,物体的质量越大,它的引力就越大,而爱因斯坦认为天体运动和引力没有关系,爱因斯坦认为宇宙是一张巨大的薄膜,质量大的天体能够将这张薄膜压弯,所以质量小的天体才会围绕质量大的天体转动,不过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一些科学家认为和暗物质有关系,暗物质是宇宙中非常神秘的一种物质,它不会和任何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所以我们看不见也摸不着它们。


科学家认为在我们的宇宙中,能够看见的物质(恒星、彗星、行星、等等)占到宇宙总质量的百分之5,而暗物质占到宇宙总质量的百分之95,从占比上我们就能够看出,暗物质才是主宰宇宙的真正物质,不过到现在为止,我们也没有在宇宙中找到暗物质,这说明暗物质比我们想象的还要神秘,未来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说不定我们能够解开这些奥秘,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吗?

玄妙梦幻 发表于 2022-10-22 20:31

太阳系有多渺小?在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中,太阳系只是一粒尘埃

魅力科学君

2022/10/21 19:30 四川省

+关注

X
太阳系的半径至少有1光年(以奥特星云为边界),这是什么概念呢?这样说吧,作为迄今为止飞得最远的探测器,旅行者1号已经飞了45年的时间,其飞行距离约为230亿公里,与之相比,如果以真空中的光速飞行的话,这个距离只需要大约21.3个小时就可以飞完,而1光年则是以真空中的光速直线前进1年的距离。


对于我们人类来讲,太阳系无疑是一个庞大的存在,但相对于太阳系所属的宏观结构——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Laniakea Supercluster)来讲,太阳系却又渺小得微不足道,甚至可以说,在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中,太阳系只是一粒尘埃,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太阳系有多渺小。


太阳系是银河系中的一员,银河系则是一个拥有数千亿颗恒星的星系,而银河系在宇宙空间中也不是孤独存在的,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它还会与其他的星系一起构成更加庞大的结构。

宇宙中相邻的星系通常都会构成星系团或者星系群,其包含的星系数量一般都在数百到数千个之间,而在更宏观的层面上,大量的星系团或者星系群还会构成超星系团。


实际上,银河系就是属于“室女座超星系团”(Virgo Supercluster),这个超星系团的跨度约为1.1亿光年,其中包含大约100个星系群和星系团,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认为这是银河系所属的最大结构,但“巨引源”(The Great Attractor)的发现,却使人们逐渐改变了这种观点。

顾名思义,“巨引源”就是指“巨大的引力源”,它的发现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


刚开始的时候,科学家发现银河系似乎受到了一个强大引力源的吸引,因为它正在向长蛇座与半人马座方向运动,其速度达到了每秒600公里左右(相对于宇宙背影辐射),但由于这个引力源的方向正好位于银河系的“隐匿带”(被银河系的星系盘遮挡的区域),因此相关的研究迟迟没有进展。

随着基于射电波段的观测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巨引源”的神秘面纱才得以掀开(一部分),科学家发现,“巨引源”与银河系的距离约为1.5亿至2.5亿光年,其产生的引力之大,以至于在数亿光年的范围之内的星系,都会明显受到它的影响。

令人感到奇怪的是,以“巨引源”所在区域的质量,根本就无法产生如此强大的引力,这是为什么呢?


对此,科学家给出了一个合理的推测,即:“巨引源”所在的区域应该是一个巨型结构的引力中心,而在“巨引源”的“背后”的“夏普利超星系团”(Shapley Supercluster),还为其提供了额外的引力。

到了2014年,科学家利用大量的观测数据确定了这个巨型结构的存在,并将其命名为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这也成为了目前已知的银河系所属的最大结构。


观测数据表明,这个超星系团的跨度高达5.2亿光年,其拥有的星系团和星系群的数量在300至500个之间,其拥有的星系数量至少有10万个之多,而“室女座超星系团”则只是它的一个部分而已。

作为银河系中的一员,太阳系当然也是属于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


大家不妨想象一下,在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中,银河系可以说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而太阳系只不过是银河系中数以千亿计的恒星系中的一个,其渺小程度可想而知,毫不夸张地讲,在这个庞大的结构之中,太阳系只是一粒尘埃。


好了,今天我们就先讲到这里,欢迎大家关注我们,我们下次再见。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与作者联系删除)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2年10月21日/【知识更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