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妙梦幻 发表于 2022-10-26 14:11

22年10月26日/【知识更新】

研究称宇宙膨胀速度比原有科学模型预测得更快

环球网

2022/10/25 06:43 北京市

已关注

X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最近一项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上的研究指出,宇宙膨胀速度比原有科学模型预测得更快。


据英国《泰晤士报》24日报道,在可见光波段,遥远的恒星和星系会因移动速度加快而呈现出越来越红的现象,科学家通过分析这种红移程度,可以计算出它们远离的速度,进而得出宇宙的膨胀速度。宇宙始于137亿年前的大爆炸,从那时起,宇宙空间就一直在扩大。1998年的观测表明,宇宙的膨胀正在加速。而此次发表的研究数据则是24年前首次测量的两倍,并证实了加速。此前,由于测量方式的不同,不同理论得出的宇宙膨胀速度有所不同。有科学家表示,希望这项研究能够有助于解开这一谜团。

另外,参与这项研究的科学家计算出,宇宙由大约2/3的暗能量和1/3的物质组成,且这些物质主要以暗物质的形式存在。(白晓)



玄妙梦幻 发表于 2022-10-26 14:12

光速可达每秒30万公里,为什么相比于穿越星际只能算是“龟速”?

奇趣魅丽坊

2022/10/25 08:07 江苏省

+关注

X
每当太阳升起的时候地面就会变得十分明亮,因为光的存在所以我们才能看清周围的一切事物。如果周围没有光,那我们即便是有双眼也看不清楚任何东西,另外大家也要知道光其实是有传播速度的。


光速可达每秒30万公里,为什么相比于穿越星际只能算是“龟速”?

对于人类来说光传播的速度非常快,人类测量的光速大概是每秒三十万公里,这样的速度完全是人类达不到的,所以我们也感受不到光的传播。如果人类可以研发出像光速那么快的飞行产品,那就算要绕地球飞一圈,也只需要花费0.14秒。

倘若真的有这样的飞行器,那人类在宇宙当中探索会方便很多,比如月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刚好是38万公里左右,用这种飞行器到达月球只需要一眨眼的功夫。


火星虽然离地球更为遥远,但通过光速飞行器,也只要三分钟就够了,现在人类前往火星足足要花半年左右。通过这样的对比大家是不是更能感受到光速之快呢,也正因为光传播有速度,所以它也是有时间的。

太阳与地球相隔遥远,所以就算光速比较快,但太阳到达地球也要花18分钟的时间,我们所看见的阳光其实是18分钟之前就已经传播出来的。


这种速度对人类来说实在太快了,一秒钟就能到达几十万公里之外,如果我们把这种速度放在宇宙当中又有多快呢?

从人类目前的探索来看,传播速度最快的好像就是光速,人类发明的飞行器打不到光速,在宇宙里面好像也没有发现比光传播速度更快的物体。

由于光速比较快,所以整个太阳系里面就没有光去不了的地方,不管是八大行星还是其他的天体,上面都已经有了光到达的痕迹。

照这样说光在宇宙里面岂不是无敌的存在,那么光是否能自由自在的畅游宇宙呢?答案显然是不能,我们单从传播速度上来看光的确很厉害,至少这样的速度是人类无法企及的。


可是光速也就只能在太阳系里耍耍威风,如果把它放到宇宙里面可就没那么厉害了。要知道宇宙的范围可是非常宽广的,人类到目前为止也没办法估计出宇宙的具体范围。

我们先不说更庞大的宇宙,就拿太阳系之外的柯伊伯地带来说,光想要从这片区域传出去至少要花费两的时间。


除了柯伊伯地带之外还有更为广阔的银河系,银河系的范围是太阳系所无法企及的,有科学家估计在银河系里应该存在成百上千像太阳系这样的星系。

银河系的直径大概在十万光年至二十万光年之间,就算光速传播的比较快,但想要飞出银河系也要花费十几万年。这样一看光的传播速度不就慢了吗?在宇宙面前光速也变成了龟速。

玄妙梦幻 发表于 2022-10-26 14:13

光速是宇宙中速度的极限?在这几个速度面前,光速简直就是“龟速”!

微兔分享呀

2022/10/21 08:31 江苏省

+关注

X
地球是一颗行星,在太阳系中有8颗行星,地球只是其中的一颗,现代科学认为地球诞生于46亿年,在这个漫长的岁月中,地球上诞生了生命,有海洋生命,陆地生命还有人类,人类是地球上唯一的智慧生命,人类的诞生给地球增添了很多色彩,人类现在能够走出地球探索宇宙的奥秘,已经非常了不起了,不过现在人类对宇宙的认知大多都是通过天文望远镜来进行观测的,毕竟宇宙中天体的位置距离太远了,以人类现在的速度很难飞过去,所以宇宙中很多天体我们都是通过望远镜来观察的。


从古至今人类就在不断的更新自己的交通工具,从最早的步行,到后来的马车,再到汽车、火车、飞机还有现在的火箭,人类的速度在不断的提高,速度的提高就意味着人类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时间越来越短,古时候从地球的南边到地球的北边可能一辈子都过不去,但是只需要几十个小时就可以了,速度的提升给人类出行带来了很多便利,现在人类最快的飞行器就是火箭,它能够达到每小时7000多千米,这个速度对于人类来说已经非常快了,人类就是依靠这个速度离开地球引力,进入太空的。


不过在宇宙中,火箭的速度显得微不足道,现在人类已知最快的速度是光速,光速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光速是经过很多科学家精心计算出来的,光速每秒大约是30万千米,这个速度大家可以想象吗?一秒钟就能够绕地球几圈了,和火箭相比起来,那差别太大了,光速之所以能够有这么快的速度,是因为光子在静止的时候没有质量。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我们能够知道,任何有质量的物质是不可能达到光速的,按照这个理论来看的话,那么人类的飞船是不可能有光速这么快的。


即使是这么快的光速,在宇宙中也微不足道。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的太阳系在银河系里面,银河系的直径大约是10万光年,而银河系对于宇宙来说可能就是一个小点,10万光年就代表着光速飞行还需要10万年,这样看的话,光速也并不是很快,目前人类能够观测到的宇宙直径大约是930亿光年,这还不是宇宙的全部直径,宇宙到底有多大,现在人类也不知道,就算是光速在宇宙中飞行,也到达不了宇宙的尽头,对于人类而言,光速很快,但是和宇宙空间相比,光速太慢了。


那么在宇宙中有没有比光速还快的速度,目前光速被人类称为是宇宙第一速度,现在人类还没有发现任何物体的速度能够超越光速,但是经过科学家多年对宇宙的研究,发现宇宙从138亿年前的奇点大爆炸之后就开始不断地膨胀,而且膨胀的速度非常快,宇宙经过138亿年的时间才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宇宙,而科学家认为宇宙膨胀的速度已经远远超越了光速,根据科学家的推测,在宇宙大爆炸的一瞬间,宇宙迅速的开始向外扩散,一秒钟就已经扩散了10万光年。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相当于宇宙膨胀一秒钟的时间,就等于光走了十万年,如果光速和这个速度相比的话,那么光速慢的就像蜗牛一样,宇宙已经膨胀138亿年,膨胀的范围可能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人类想要找到宇宙的尽头,恐怕是非常困难了,而且人类的速度和光速相比都差得很远,就别说是探索宇宙了,科学家认为人类想要探索宇宙,速度一定要超越光速才行,否则没有办法探索宇宙的直径,不过这对于人类来说还需要努力很长时间,可能需要几百年或者是几千年。


而宇宙到底会膨胀到什么时候,目前科学家也没有准确的答案,科学家也在研究宇宙为什么会膨胀,现在普遍的观点认为宇宙膨胀是因为宇宙大爆炸时产生的巨大能量没有释放完,所以才会推动宇宙不断的膨胀,如果大爆炸产生的能量消失,那么宇宙可能就会停止膨胀,虽然这只是科学家的一种猜想,但是也并不是没有道理,根据宇宙膨胀的原理,科学家想到了能够超越光速的方法,就是利用宇宙膨胀的速度来超越光速,这就相当于一个气球,将它无限制地吹大,而在这个气球上的两个点就会越来越远,这也就实现了超光速飞行,不过这个只是理论上的结论,并没有完全证实,对此大家还知道如何才能超越光速吗?

玄妙梦幻 发表于 2022-10-26 14:15

地球已处于外星人观察之下?12光年外的发现,让科学家感到担忧

旅行密码屋

2022/10/24 09:59 江苏省

+关注

X
十七世纪初,伽利略发明了天文望远镜,宇宙第一次在人类面前展现了它的宏伟与浩瀚,同时人类也第一次认识到了自身的渺小。


二十世纪,在经历了近百年的积累和沉淀之后,人类文明迎来了史无前例的质变,无数探测器承载着人类的希望奔赴深空,而火箭喷涌出的尾焰也将人类带离了地球,那漆黑背景上闪耀的无数星辰,进一步彰显了宇宙的辽阔与无垠。

宇宙诡异的“安静”


时光荏苒,当人类从这种夙愿实现的激动中平复下来时,一个诡异的情况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注意——宇宙太“安静”了。

和很多人想得不同的是,这种“安静”并不是理所应当,而是包含了“大恐怖”。因为按照正常的逻辑,整个银河系中大约有1000亿颗“太阳”,哪怕其中只有1%的“太阳”拥有类地行星,那银河系中活跃的文明数量也是很多的,更何况整个银河系中适宜生命活动的行星要远远超过1%。


既然宇宙中应该是“热闹”的,为什么现实却如此“安静”呢?是人类对智慧生命出现过于乐观吗?当然不是,因为人类就是最好的例子。可既然不是过于乐观,那么该如何解释这种诡异的情况呢?

想方设法寻找外星文明


1959年9月,《自然》上刊载的一篇论文说服了科学界,寻找地外文明的“SETI”计划正式启动。改计划不仅包括对外星信号的寻找,同时也包括一些可见光和红外线信号的寻找。

1961年,美国天文学家法兰克·德雷克(Frank Drake)建立了“德雷克方程”,用于计算银河系中外星文明的数量。按照他的计算,银河系中大约有2.31~1000种智慧生命。


1974年,科学家们向2.1万光年外的M13星团发射了一串信号,这串信号中包含了太阳系位置、人类DNA信息等内容。

1977年,天文学家杰里·R·埃曼(Jerry R. Ehman)检测到了一个持续72秒的强烈无线电信号,在记录这段信号的打印纸上,埃曼圈出了关键信息,并在旁边注上了“Wow!”,随后人们便用这个注释称呼这个信号。


遗憾的是,在后面的几十年中,科学家们再也没有检测到“Wow!”信号,它的出现仿佛只是为了来跟人类开一个玩笑。

同年,旅行者一号、二号相继升空,它们携带着包含地球许多信息的“金唱片”奔赴宇宙深处。


通过上面一系列的举措能够看出,人类为了寻找“同伴”,或者说寻找一个答案,可以说是使出了浑身解数。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些举措似乎一无所获,偌大的宇宙中仿佛只有人类在孤独的放声大喊。

寻找方法开始转变


近些年,在苦寻无果的情况之下,科学家们逐渐转变寻找思路,在继续寻找无线电信号的同时,也将外星文明的技术签名纳入了寻找范围,比如大气污染、戴森球以及星际飞行器留下的痕迹等等。

因为相比寻找无线电信号的大海捞针,更“显眼”的外星技术签名显然寻找起来更加的快捷、高效。


事实上,除了对外星技术签名的关注,许多科学家也将目光放到了一些宜居行星上,毕竟和那些未知的行星相比,适宜人类生存的行星上孕育生命的可能性肯定更高,人类就是最好的例子与证据。

蒂加登星系中隐藏的两颗“地球”


目前,人类发现的宜居行星大都在100光年开外,但100光年之内的也不是没有,比如蒂加登星系内的两个行星。

蒂加登星(Teegarden's Star)是人类目前发现的最小恒星之一,它距离地球大约12.5光年,质量只是太阳的十分之一。


因为超小的体积,导致它的整体温度很低,表面温度仅仅为2700°C,这远远低于太阳的6000°C。

较低的温度加上很小的体积,使得蒂加登星“隐藏”的极好,科学家们直到2003年才正式确定了它的存在。


最开始发现它的时候,科学家们认为它周围并没有宜居行星,但上段时间一个研究团队在对它进行超过3年的持续观察后,发现了两颗隐藏很深的宜居行星

研究团队成员之一马蒂亚斯·泽克迈斯特(Mathias Zechmeister)指出,这两颗行星体积比地球略大,虽然他们离恒星很近,但蒂加登星是一颗温度较低的红矮星,所以它们实际上处于恒星系的宜居带内,这意味着它们的表面很可能有液态水的存在。


成员之一的斯特凡·德莱塞教授(Stefan Dreizler)表示,这次的发现是人类在红矮星附近寻找宜居行星的巨大突破,依照这种思路或许能够让我们发现许多潜在的宜居行星。

这次之所以能够发现这两颗行星,主要借助了最先进的Carmenes行星探测仪器,而它所使用的寻找方法是“径向速度法”。

哥廷根大学天体物理研究所安斯加尔·赖纳斯(Ansgar Reiners)表示,除了使用“径向速度法”寻找地外行星,“凌日法”也是一个较为常用的寻找方法。


简单来说,在观察某颗恒星时,如果有一颗行星从恒星表面飞过,那么由于受到行星的遮挡,我们观察到的恒星光度就会在某段时间内发生变化,通过变换的幅度我们能够判断出该恒星系是否有行星,以及行星的大小、运行速度和位置等信息。

蒂加登星系的智慧生物可能很早就知道地球的存在


安斯加尔·赖纳斯认为,在宇宙尺度中蒂加登星距离太阳系很近,可以轻易通过“凌日法”观察到地球的存在。

所以,如果那两颗宜居行星上真的存在智慧生命,并且他们的科技水平和人类差不多,那么他们可能已经通过“凌日法”知道了地球存在,甚至一直观察着地球运行规律。


不过,如果他们的科技水平和人类差不多,那么也仅仅就是知道地球的存在,不可能知道地球上有智慧生命的存在。因为庞大的距离尺度仿佛给地球贴上了一层磨砂玻璃,使得他们无法看到我们活动的痕迹,不然这将会是一件让人担忧的事情。

正如卡尔·萨根所说,人类进入宇宙所做的第一件事情不应该是放声呐喊,而是要安静的观察,或许一个不经意的回应,都会让人类遭受灭顶之灾。

当然了,如果他们比人类的科技水平高,那么我们能做的或许只有安心发展,虽然12光年的距离很遥远,但谁也不知道他们是不是已经在向地球前进的路上。

玄妙梦幻 发表于 2022-10-26 14:16

研究发现一个黑洞在将恒星撕成碎片多年后再次亮起

cnBetaCOM资讯号

2022/10/16 13:08 北京市

+关注

X
2018年10月,一颗小恒星被撕成了碎片,当时它徘徊在距离地球6.65亿光年的星系中,离一个黑洞很近。虽然这听起来很令人兴奋,但对于那些在扫描夜空时偶尔目睹这些暴力事件的天文学家来说,这一事件并不令人惊讶。



然而在该事件发生近三年后,同一个黑洞再次照亮了天空。科学家们表示,这一点特别奇怪的是,它并没有吞噬任何新的东西。

“这让我们完全措手不及--以前没有人见过这样的事情,”Yvette Cendes说道。她是分析这一现象的一项新研究的论文第一作者,也是哈佛大学和史密森尼中心(CfA)的研究助理。

虽然研究小组得出结论,黑洞现在正在喷射出以一半光速飞行的物质,但他们不确定为什么流出的速度被推迟了几年。10月11日在《Astrophysical Journal》上描述的这一结果可能有助于科学家更好地理解黑洞的进食行为,Cendes将其比作饭后的“打嗝”。

研究小组在重新审视过去几年发生的潮汐破坏事件(TDE)时发现了这种不寻常的爆发。TDE是指侵占的恒星被黑洞分解。



来自新墨西哥州甚大天线阵(VLA)的无线电数据显示,该黑洞在2021年6月神秘地复活了。Cendes和团队赶忙更仔细地检查这一事件。

据悉,该研究团队利用VLA、智利的ALMA天文台、南非的MeerKAT、澳大利亚的澳大利亚望远镜紧凑型阵列及太空中的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和尼尔-盖尔斯-斯威夫特天文台收集了对TDE(被称为AT2018hyz)的多波长光的观测。对TDE的无线电观测被证明是最引人注目的。

哈佛大学和CfA的天文学教授Edo Berger说道:“我们用射电望远镜研究TDE已经有十多年了,我们有时会发现它们在射电波中发光,因为它们在恒星第一次被黑洞吞噬时喷出物质,但在AT2018hyz中,前三年有无线电静默,现在它戏剧性地亮了起来并成为有史以来观察到的最有无线电亮度的TDE之一。”他也是这项新研究的论文共同作者。

太空望远镜科学研究所(Space Telescope Science)博士后研究员、新论文的共同作者Sebastian Gomez表示,2018年,当他第一次使用可见光望远镜研究AT2018hyz时,它是不起眼的,包括亚利桑那州的弗雷德-劳伦斯-惠普尔天文台的1.2米望远镜。

据悉,Gomez当时正在跟Berger一起撰写博士论文,他利用理论模型计算出被黑洞撕裂的恒星的质量只有我们太阳的十分之一。

“我们在可见光下监测了AT2018hyz几个月,直到它逐渐消失,然后把它从我们的脑海中抹去,”Gomez说道。

TDE因其发生时发出光而闻名。当一颗恒星接近黑洞时,引力开始拉长或者说使恒星变形。最终,被拉长的物质围绕着黑洞旋转并加热,从而产生了天文学家可以在数百万光年外发现的闪光。

一些碎片化的物质偶尔会被甩出并回到太空中。天文学家把它比喻为黑洞是乱七八糟的吃货--不是所有它们试图吞噬的东西都能进入它们的嘴里。

但这种被称为“外流”的排放物通常在TDE发生后迅速发展--而不是在几年后。Cendes解说道:“这就像这个黑洞突然开始从它多年前吃掉的恒星中打出一堆物质。”

在这种情况下,打嗝声是响亮的。

流出的物质的速度达到了光速的50%。Cendes表示,作为比较,大多数TDE的外流速度是光速的10%。“这是我们第一次目睹进料和流出之间有如此长的延迟。下一步是探索这种情况是否真的更有规律地发生,而我们只是在TDE的演化过程中没有足够晚地观察它们。”

玄妙梦幻 发表于 2022-10-26 14:23

定居月球需防震

大科技杂志社

2022/10/25 11:37 海南省

已关注

X
定居月球需防震

被月震搅扰的月球

美国宇航局的宇航员们正在着手准备重回月球,但是,如果他们准备在月球上建立定居点,首先需要的将是一座防震的房子。


在1969年至1972年期间,阿波罗号宇航员在他们的月球着陆点上安装了许多月震监测仪,这些仪器向地球忠实地传回了它们所记录到的数据,直到1977年被关闭弃用。在这期间,美国的一批行星科学家对这些数据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最后发现月球上有着非常活跃的月震活动。月震活动分为四种类型:其一是发生在月表以下大约700千米的深度月震,其来源可能为地球的潮汐力;其二是陨石冲击月表造成的月震;其三是经过两个星期深度冰冻的月夜后,当早上的第一缕阳光照射下来时,酷寒的月球外壳发生膨胀而导致的剧烈热震动;其四是发生于月表下20~30千米处的浅表月震。

在这几种月震中,前面三种类型通常较温和而不具有破坏性,与之相比,浅表月震则显得相当突出。在1972年至1977年之间,布置的阿波罗地震网络系统监测到了28次浅表月震,部分震动强度相当于里氏5.5级的地震,在地球上一次里氏5级的地震足以把一些沉重的家具推倒。

所有的月球住宅都要抗震

此外,浅表月震还会延续相当长的时间。震动一旦开始了,至少要天摇地动持续10分钟以上,震动的月球就像一只被敲响而不肯停歇的大钟。

在地球上,地震产生的摇晃通常不会超过半分钟,即使最猛烈的地震也不会震摇超过2分钟时间,这其中的原因与地球上强烈的化学风化现象有关。在地球上,水会销蚀、分解石块,使得各种矿物质结构发生变化,变得松散;当地震波的能量传来时,首先是把那些尚可被压缩的矿物结构压紧叠实,恰如海绵将巨大的能量吸收了,从而使地震的破坏力变小。

但是月亮上的情形就完全不一样了,它是那么干燥、寒冷而又刚硬,恰如一块大石头或者铁块。所以月震摇动起来的时候,表现恰如振动的音叉,剧烈而又持久。即使月震不是很强烈,它震动起来也会没完没了难以停下。对于月球上所建的房子来说,它的抗震级别一定要远远高出相应的月震级别。

月球上抗震的住所一定要采用柔韧性相当优良的建筑材料,所以那些有裂缝的材料不能用,容易“疲劳”的建筑材料也不能用,所有的材料一定要经得住足够多的弯折、扭压等机械损耗。


外星地震勘测计划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浅表月震活动的呢?研究月球的科学家们也不知道确切的答案。当时所有的阿波罗地震记录仪都安置在一个相对较小的区域里面,所以研究者们无法探知更多的与月震相关的信息。现在,科学家们计划在整个月面建造10到12个精密测震仪网络,在未来的三至五年内收集完整个月球的地震数据。为了能够把人类的月球基地建造在月球上最安全的地方,这项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探索星球震动的工作才刚刚开始,因为除了月球外,人类需要继续在其他星球上登陆考察、甚至进行殖民生活。月球是人类检验将来在火星以及其他外星球建立地震监测网络技术的天然实验基地。

玄妙梦幻 发表于 2022-10-26 14:24

月球以同一面对着地球,却能够分毫不差,这只是巧合吗?

微兔分享呀

2022/10/25 08:47 江苏省

+关注

X
月球作为地球的守护星球,一直围绕着地球公转,却只用相同的一面望向地球,所以人类在很长时间里,都无法看到月球背面的景象。有人猜测,月球其实是一艘外星飞船,是外星人放在那里监视地球的。可是科学家表示,这并不是什么宇宙中的巧合,而是一种潮汐锁定的现象所导致的。其中到底蕴含着什么科学道理呢?


对于宇宙中的星体,我们之所以把它们叫做星球,是因为它们就像一个球体一样,可是为什么他们一定会长成如此的形状呢?其实是因为引力。引力作为四大基本力之一,看起来好像并不像其他的三种力一样引人注目,但是它是可以叠加的,当天体的质量达到峰值的时候,引力就会引起形状改变。


而月球也是跑不出这种巨大的引力的,由于地球的引力非常大,所以也影响了月球的形状,这种引力的大小和距离也有关系,月球受到的引力非常不均匀,其中的力平衡就被地球的引力所破坏,在月球的表面上形成一些隆起,这就是被科学家所称为潮汐隆起的过程。


月球表面隆起之后,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恢复本来的样貌,当它在自转的时候,速度比公转速度慢,隆起受到的力更大,与自转方向相反,自转速度也慢了下来。相对的,如果月球自转速度比公转速度慢,自转也会加快。造成的影响就是长此以往,月球只用同一面朝向地球,人类就看不到月球的背面。


这种过程就是潮汐锁定的现象,而这种现象其实非常常见,并不是只发生在月球上,宇宙中,木星和土星的许多卫星也有这样的现象。有趣的是,冥王星和它的卫星是互相被锁定的,因为冥王星的质量非常小,所以就造成了这种奇特的景象,所以这并不是什么巧合,只是由于自转速度和引力所引起的。


科学家还发现,每过一年地球的自转周期就减慢16微秒。这是什么概念呢?我们认知中最短的时间是一秒钟,但是一秒之中有100万微秒,所以地球的自转周期虽然看起来每年减少得并不多,但长此以往也许就会减慢好几秒钟。月球的引力也会影响到地球,只是它的质量很小,没有激起什么大水花。你对此是如何看待的呢?

玄妙梦幻 发表于 2022-10-26 14:29

马里亚纳海沟正在大量吞入海水,每年30亿吨!为何海平面没降?

心底的小城

2022/10/16 08:19 江苏省

已关注

X
归墟,天地之水往来之处,是没有底的沟壑,深约万里。这是山海经中对归墟之地的描述,马里亚纳海就是这样一处存在。

据人类研究,地球有四极,除南北极之外还有最高处和最低处,分别是珠穆朗玛山和马里亚纳海沟。马里亚纳海沟被称之为“地球伤疤”,它有着世界最深的海沟,连最先进的科学探测器都无法探知它的深度。

马里亚纳海沟


它像一处活跃的漩涡,贪婪地将海水全部卷入他的摇篮之中,这无疑激发起人类的好奇心,如此深渊巨口,被它吞噬的海水又流向了何方呢?而且既然每年都有这么多海水消失,但为何我们的海平面仍然在升高?

马里亚纳海沟

从古至今,人类对未知的探索都是悬悬而望,就拿珠穆朗玛峰而言,在最近的微博的热搜中,一位垂垂老矣的登山者共攀登珠峰四次。在第一次因为保暖措施不到位,使得后被冻坏双脚。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恢复,他终于在最后一次登顶珠峰。这种探索精神可歌可泣。

马里亚纳海沟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始终延续着这种精神,又开始探索地球的伤疤马里亚纳海。这处归墟之地位于太平洋内,全长约2550千米,宽70千米,据研究表明,这处海沟的形成可以追溯回6千万年前。有人曾拿珠穆朗玛峰与之对比,其结果可见一斑,马里亚纳海沟将完全吞噬珠峰,不留一点希望。

马里亚纳海沟


这两处极端都是由地壳运动和板块碰撞所导致的,海沟是海洋中一种普通的地理特征,它像一个无顶的空心陀螺,这个陀螺通常深度在7千米以上,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海沟超过37条,有些还有待探索。

而马里亚纳海沟则分布于拥有最多海沟的太平洋内,它位于海洋的最深处,水压强,寒冷无光。但为了更多地了解这个世界,1915年英国深海探索机器人潜入深海,测量出该海沟深度约10900米。

马里亚纳海沟


随着科技的进步,日本在这之后更加精确了这个数据,为10916米。当然这肯定不是马里亚纳海沟的最终数据,并且在这之后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和深海爱好者投入到此探索中。

海沟吸入的海水又流向了何处?

了解到马里亚纳海沟的深度和特点,我们不禁好奇,那些吸入的海水又流向了何处?有人认为在几千年前科技极其落后的时代古人都能提出归墟的概念,那这个世界上是否有专门的控制归墟的神,年复一年的维持着归墟的平衡,悄无声息将这些海水又还回海洋之中。但面对如今的高科技技术,我们当然不会相信如此荒诞不经地传说。

《山海经》中“归墟”的传说


根据地球的结构来看,海沟之下是地壳,那这些水是否又通过某些途径流入了地壳之内,再通过某些活动流向了别处?在目前的科技探索结果之下,答案是肯定的,归墟是一处深不见底的深渊,但马里亚纳海沟却不是,地球是一个球体悬浮于宇宙之中,所以地底的尽头最终还是星际。

地球内部结构


地壳是一个坚硬的外壳,我们可以想象成一颗蛋,但是这个蛋的构成成分是岩石,它同样也是我们肉眼所能见的实体的最外层,而科学家研究发现,地壳最薄的地方恰好就是马里亚纳海沟的位置。在地壳运动时这些海水就会通过地壳内的沟壑流入地底深处。

这些海水最终又去了哪?

马里亚纳海沟每年吞噬上千万亿吨的海水,海平面却未曾下降,这些海水是否又一直存在于地底深处呢?这些根据科学原理又该如何解释?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个词就是“循环往复”。万事万物都有它的归处和源头,没有绝对的存在。

大自然中的水循环


而在自然界,最重要的一个循环就是水循环,在初中的地理课本上我们可以看到雨水流经山川湖泊最终变成蒸汽回归最初形态,这就是一处简单的水循环。

但在山川之下,水循环是在人眼不可查的境地下迅速进行的,我们称之为地下水。由于马里亚纳海沟内旋涡强大的吸引力,导致周遭的海水源源不断地被吸入海沟之内。但马里亚纳海所吞噬的海水并没有长年累月的堆积在那里,而是通过水循环进入地壳流入地球内部在大规模的洋壳水合作用下通过海洋内的山峦返回海洋。

地壳运动


这一过程并不是轻而易举的,我们之前了解到马里亚纳海沟是由地壳运动和板块活动所导致的,但是在板块活动停止时马里亚纳海沟不会继续吸收海水。这似乎对马里亚纳海影响甚微,如果要死磕到底的话,那就只能说明板块活动并没有停止。

海洋内接连不断的地震仍在持续,这一系列的水循环也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所以马里亚纳海沟的海水都在自然界中循环往复。

冰川融化


这也是地球海平面始终不会下降的原因。但是在自然科学家的研究下,现如今的海平面却不降反升,这正是由于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冰川融化所造成的。我们知道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需要规律的循环,在这其中多了或少的都不行。

据不完全统计,每年的冰川融化数量堆积起来可以与珠穆朗玛峰相媲美,如果照此下去,那么在几十年后海平面将上升4m以上,到时候不计其数的人类、动物、植物都会无家可归。

玄妙梦幻 发表于 2022-10-26 14:31

地球重达60万亿亿吨,为何可以悬挂在太空,它的内部有什么秘密?

心底的小城

2022/10/25 08:10 江苏省

已关注

X
你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地球重达60万亿亿吨,这样的“重量级”却可以在没有任何支撑力的情况下,安然无恙地悬浮在太空中,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生活在地球上,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地球上的东西都是依附着支撑点,即便会悬浮在空中,那也是依靠特有的原理实现的。然而在宇宙中,所有的星球都是悬浮在天空中的,包括地球。


一般来说,以我们自身作为参照物,我们的头顶就是上方,脚就是我们的下方。但是这是从我们自己自身作出的判断,如果是从地球整体上看呢,地球分为南半球和北半球,两个人处于不同半球,此时方向就完全相反了,而这种现象是受到地心引力的结果。地心引力是向下的,地球上的事物受到地心引力的作用,因此在地球上的事物都存在着往下的趋势,比如我们苹果树上的苹果会往下掉。


而地球主要是由地壳、地幔和地核这三部分组成的。地壳就是地球的表面,也就是人类生存和从事日常活动的地方。


其表面是由多组断裂的、高低起伏且大小不等的块体组成的。它可以从我们的脚下延伸至三十公里,上层是花岗岩层,下层是玄武岩层。地幔是地球的中间层,主要由致密的造岩物质构成,同时地幔也是整个地球质量最大的一层。地幔再往下便是地核,许多人认为地核主要是由铁和镍组成,但是对于这个结论并不能完全下定义,因为对于这一部分,其实科学家至今没有一个准确的研究结果,它就像是鸡蛋里面的蛋黄部分,以我们目前的科技水平,还不能去探索地核,只能通过一些证据去推测,而这些证据其中就有地震波。


如何用地震波去探测地核呢?地震波有横波和纵波的区别,横波只存在于固体中,但纵波既可以存在于固体中,也可以在液体中传播。根据科学家研究表明,在距离地表三千公里处,地震波动明显下降,横波也消失了,但纵波依然存在,这便意味着在这个位置出现了分层。


我们清楚了地球内部的构造,再回到我们最初的疑惑,为什么地球不会下沉呢?其实这个问题早在几百年前就有了答案,因为万有引力。地球上所有有质量的物质都会受到万有引力的影响,但是万有引力在地球上的作用并不强。我们随处就可以看见人类“抗衡”引力,比如直升飞机,利用螺旋桨上的浆页旋转,以此所产生的升力来达到引力平衡的状态。


但地球并没有螺旋桨,又是通过什么悬浮在太空中的?其实举例说明直升飞机,是想表达在地球的上下方向并不是由我们自己决定的,而是由引力的方向决定的。但是地球处在宇宙中,宇宙中的环境和地球大相径庭,地球又是如何区分上下方向的?


在一望无际的宇宙中,可以说完全没有方向。假设整个太空只有地球,没有参照物,难以判断方位。宇航员在探索宇宙的过程中,在太空舱的他们就已经处于一种完全失重的状态,他们分辨方向是依靠物理学中的以一个物品为参照物,去辨别上下。从这个层面上讲,宇宙是有方向的。因为浩瀚的宇宙并不是只有地球一个天体,还有千千万万,既然不是单独存在,自然也就存在方向。


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距太阳约1.496亿千米,同时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地球判断方向正是以太阳作为参照物。当然,地球选择太阳作为参照物,并不仅仅是因为太阳为地球提供光和热。太阳除了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之外,它自身有强大的引力。太阳强大的引力根据万有引力定律,我们可以知道质量越大的物体,它所具有的引力也就越大。在太阳系中,太阳占太阳系总体质量的99.86%,可以说太阳是整个太阳系的绝对主宰。


那如何理解“引力”形成的过程?把宇宙空间比作海洋,海洋中的水分子被海水压缩机压缩并发射,此时海洋中的海水会减少,那么在周围的海水会填补这个空缺,如此一来,就可以通俗的理解“引力”。太阳正是用自身强大的引力束缚着太阳系中所有的天体,其中也包括了地球。当然,万有引力并不是单指太阳的引力,也需要有一股力量去支撑地球不掉入太阳系中,凭借这股力量,地球得以悬挂在太空中,而不掉入太阳系。


那么这股力量又是从何而来?其实对这股力量我们是很熟悉的,就是地球的运动。

地球每时每刻都在运动的,自西向东自转并围绕太阳公转,地球公转的平均线速度每秒钟约为30千米。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称为恒星日,也就是我们一天的时间,但是实际上并不是24小时,而是大约23小时56分4秒,导致这四分钟差距的主要原因的地球自转和公转叠加。然而我们都知道地球昼夜交替,时刻运动,但是是什么力量驱使地球不停地运动?


这个问题早在十七世纪就有了答案,那就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发现的惯性定律。由于惯性,运动物体即使不再受到外力作用,它也会继续保持原来的方向和速度运动。 根据这个原理,科学家推测地球运动的动力来自于地球形成之初的原行星盘,混饨是原始太阳星云中的质点的最初状态,在混沌里,它们横冲直撞,毫无章法,在长期的演变中,渐渐地,无序变有序,势能变成动能,最终转动起来。因此,地球自转的动力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地球本身的自转,二是太阳的引力。二者之间相互作用,地球保持自己的轨道运行,使其在太空中悬浮。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2年10月26日/【知识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