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妙梦幻 发表于 2022-10-26 18:31

22年10月26日/【知识更新】/2

黑洞会撞击地球吗?

参考消息

2022/10/26 18:00 北京市

已关注

X
参考消息网10月26日报道据美国《新闻周刊》网站10月21日报道,最接近太阳系的黑洞已经在银河后院发现。

报道称,这一本地黑洞质量大约是太阳的12倍,距离太阳1550光年左右。该研究的预印本即将发表在美国《天体物理学杂志》季刊上。

报道指出,尽管对于人类来说1550光年十分遥远,约等于14660万亿公里,但从宇宙甚至银河系(直径10万光年)的大小来看,这个黑洞非常接近我们。

但是,假如黑洞还要靠近得多,甚至是飘荡着穿越太阳系会怎样?黑洞十分巨大,引力如此之强,以至于连光都无法逃逸。黑洞由濒死恒星的沉重核心形成,此前恒星的全部质量因引力而坍缩。

由于连光都无法从黑洞逃逸,黑洞基本是看不见的,也很难观测。

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学教授罗杰·罗马尼说:“可能还有一些距离更近的黑洞,有的是双黑洞,有的单独存在。我们几乎无法发现这些黑洞,除非通过背景光的偏折,近期也许已经这样观测了。”

报道称,黑洞可能在银河系四处飘荡,而不是像太阳那样围着银河系中心绕行。这些黑洞被称为“流氓”黑洞。

澳大利亚科廷大学射电天文学研究所执行主任、天体物理学者史蒂文·廷盖说:“要想摧毁地球,就得和一个大黑洞非常近距离地遭遇。”

他接着说:“然而,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早在地球被摧毁之前就会是灾难性的。行星轨道的重大摄动很可能把地球或另一颗行星抛出太阳系,这可能和被黑洞吃掉同样糟糕,甚至更糟。”

但他说,几乎没有理由感到担忧,因为“黑洞穿越太阳系的可能性极小”。

如果流氓黑洞与地球的距离不是很近,我们可能根本不会注意到任何影响。廷盖说:“一个非常小的黑洞穿越太阳系可能基本都没人注意。”

罗马尼也表示赞同,他说:“黑洞的引力作用与同质量恒星的引力作用相同,除非这个黑洞在几十公里以内。因此,一个从附近经过的黑洞对太阳系的影响大致等同于一颗恒星,但影响更小,因为黑洞很暗——没有多余的星光——也远没那么常见。”

玄妙梦幻 发表于 2022-10-26 18:32

科学家找到了太阳系第二颗太阳?周期性生物大灭绝真与它有关吗?

探索日记

2022/10/21 22:51 北京市

+关注

X
古生物学家发现,在地球生命的演化史中,每隔大约2700万年,地球生命就会经历一次大灭亡。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2020年,美国纽约大学的生物考古学家兰皮诺在历史生物学杂志上曾发表过详细的研究报告。兰皮诺称:在太阳系中,每隔2700万年,有一个类似于死星的巨大星球,就会出现在地球附近。而死星的来临,就会引发地球生物的大灭绝。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物理学家穆勒经过长时间的研究,曾提出过太阳系第二颗太阳的存在,而这第二颗太阳其实是太阳的一颗伴星。尽管这颗伴星还未被真正发现,科学家却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涅墨西斯星(也叫复仇星或黑暗伴星)。穆勒称它就像是在太阳相反的方向上运行。经过不断地反复模拟,穆勒计算出了涅墨西斯星的运行轨迹,即当它来到太阳系奥尔特云地带的周期恰好就是2700万年。这就意味着,涅墨西斯星的运行周期和地球上生物灭绝的周期是一致的。



穆勒称,这颗名叫涅墨西斯星的太阳伴星应该是一颗非常遥远的红矮星。它每隔2700万年就会进入太阳系的奥尔特云,并搅动那里的许多彗星脱离原有轨道,坠落进太阳系内部,其中就会有一颗或两颗撞击地球,从而带来地球生物的周期性大灭绝。而奥尔特云正是地球的边界,里面有大量的彗星、行星残骸以及太阳系早期剩余的尘埃物质。

科学家们研究表明,如果太阳系只有一颗恒星的话,那么奥尔特云的物质的密度理论上根本不会像现在这么大。这种偏差,不得不让科学家们相信,太阳系其实存在着另一颗恒星,并将更多的物质吸引在了奥尔特云地带。只是由于这颗太阳伴星距离太阳系十分遥远,轨道甚至达到上百亿光年,这才使它寻找起来十分困难。



十九世纪早期,德国天文学家彼得•汉森就观测到天王星的轨道时不时地会受到某种扰动,此后两年,科学家又观测到海王星的轨道也会受到神秘力量的扰动。由于这两颗行星都是太阳系的巨行星,无论是柯伊伯带还是奥尔特云的矮行星都不可能对它们造成干扰,所以,天文学家断定太阳系一定还存在另一颗巨大的星球。



2017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天文学家斯泰勒在研究距离地球600光年的一团巨型分子云时发现,那里新诞生的恒星绝大多数都是双星系统,而这些双星系统中的两颗恒星,大多相距500个AU(一个AU是地球相距太阳的距离)。更为关键的是,这个位于仙英座的超大分子云,其物质构成,和太阳系形成早期的物质结构十分相似。这也为科学家们坚信太阳也有一颗伴星提供了现实的理论根据。



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天文学家还真就找到了一颗和太阳十分接近的红矮星,并给它命名为HD186302。这颗恒星也身处银河系,距离地球大约184光年。根据观测,科学家发现这颗恒星比太阳稍微大一些,表面温度和亮度和太阳都很接近。经过数据光谱分析,科学家发现它的年龄和太阳非常接近,也是大约46亿年,几乎和太阳是同时期诞生的。这么多相似之处,就使科学家相信,它就是太阳当初的“孪生兄弟”。



更有趣的是,关于太阳系第二颗太阳的说法,无论是我国的神话传说,还是古印度人、印第安人、玛雅人、苏美尔人等等的神话传说,都有过相近的内容,尤其是苏美尔人更是将太阳系的第二颗恒星刻在了他们太阳系结构的星图上。我们知道,玛雅人和苏美尔人都被认为接触过系外高等文明,所以,有关太阳系存在第二颗太阳的说法似乎更加令人深信不疑。

太阳系第二颗太阳假使最终证明真的存在,科学家就可以计算出它再次光临太阳系的时间,这为人类做出科学应对,并为保留本次人类文明的种子提前做好准备。

玄妙梦幻 发表于 2022-10-26 18:33

黑洞只吃不吐?新发现有颗黑洞正在吐出物质,科学家:或是在打嗝

科普大世界资讯号

2022/10/16 23:34 北京市

+关注

X
很多朋友都知道黑洞是宇宙中的“饕餮猛兽”,吃东西只进不出,凡是被它吞噬的东西,那就别想再出来了,因为黑洞的引力实在太强了,强到连光都难以逃脱,光的移动速度是每秒30万公里,这个速度也是宇宙中物质移动的最快速度,那么光以如此之快的速度都难以逃脱黑洞的引力,其他物质就更别想逃离黑洞了,然而最近的一项天文学观测却违背了这一常理,让天文学家们诧异不已。



10月10日,《天体物理学》杂志刊登一篇论文,文章称全球多家大型天文台观测到在距离地球6.65亿光年的星系中,其中心黑洞莫名地亮了起来,但是都没有观察到这颗黑洞吞噬任何其他天体,天文学家们倾向于认为这个黑洞是自行发亮的,这违背了之前天体物理学认为的黑洞不吸收物质并不会发光的认知。



论文的第一作者是哈佛大学天文学家伊维特·森德斯,她表示这颗超大质量黑洞曾于2018年10月时被观测到吞噬了一颗恒星,当时曾经发出极强的光而被多家天文台观测到,这一事件被命名为AT2018hyz,之后这颗黑洞沉寂了近三年的时间,但是在2021年6月份,美国新墨西哥州甚大天线阵列(VLA)的无线电观测仪发现该黑洞又神秘地复活了,一度又发出极强的光,还有大量物质正在从黑洞内部被吐出来,这让天文学家们十分惊讶。



起初,森德斯等人以为这可能是一个观测错误,赶忙更仔细地检查这一事件,但是看了多家著名天文台乃至太空中探测卫星的观测数据后发现事件是真实的,而且数据显示这个黑洞当时向外喷射出来大量物质,这些物质以光速一半的速度向外发射,能量相当高。



但最为奇怪的是所有的观测数据都显示这个黑洞当时并没有吞噬任何新的天体,没有大量物质进入黑洞周边或内部激发出这种行为,所以这一事件很有可能是人类首次观测到黑洞的自行喷发。



根据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物质在进入黑洞的事件视界之后是不可能再出来的,只有霍金辐射可以向外微量的辐射物质,但是这种物质辐射量小到完全可以忽略不计,所以一般认为黑洞本身是不发光,也不会向外发射物质的,黑洞就像我国神话传说中的饕餮巨兽,吃东西只吃不吐,所以这次的黑洞自发喷射物质事件让科学家们非常惊讶。



森德斯将这次发现的黑洞自发喷射物质的事件比喻为“黑洞吃饱饭后的打嗝”,她说:“这一事件的发生让我们完全措手不及,因为以前没有人见过这样的事情,在已有的物理规则下,这是不可能发生的,所以现在没有人想到会有这样的天文事件发生。”



这次的黑洞自行闪光事件距离它上次吞噬恒星已经过去了近三年时间,通常黑洞在吞噬物质时,有些碎片物质会在引力扰动下回到视界之外,但这种情况其实很少见,为什么AT2018hyz在吞噬恒星的时候没有向外喷射物质,却在两年零8个月之后又喷射了呢?



有天文学家认为,这一现象与黑洞内部的能量活动有关,有可能是两年多前黑洞吞噬的恒星在黑洞内部转化为能量流后冲击了黑洞内部的动态平衡,激发出了一种共振现象,最终使得部分物质得以从黑洞内部被推了出来。



但也有天文学家认为黑洞的运行并不会违反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不可能把内部物质再吐出来,所以这次事件中黑洞之所以发光仍然是因为它吞噬了大量物质,没有观察到不代表它就没有吞噬,毕竟目前人类的天文观测能力还是太低了。





比如它吞噬了一颗大质量行星,行星本身是不发光的,所以其本身很难被观测到,当行星质量足够大,比如是一颗褐矮星,那么其在黑洞引力下被吞噬时,瞬间的闪光也是能被观测到的。



但是研究团队并不认同这种说法,因为观测数据显示并没有在黑洞周边发现引力波活动和引力扰动现象,所以倾向于认为这是一次黑洞的自行喷发现象,而且这是史上首次观测到黑洞的由内而外的物质喷发事件,目前科学家们也无法理解黑洞的这一行为,不过这也有助于科学家们重新认识黑洞与其他的活动特性。



参考资料:

《中文业界资讯》10月16的文章《研究发现一个黑洞在将恒星撕成碎片多年后再次亮起》


玄妙梦幻 发表于 2022-10-26 18:33

天文学家可能发现迄今为止离地球最近的已知黑洞

cnBetaCOM资讯号

2022/10/20 12:25 北京市

+关注

X
天文学家可能已经发现了一个怪物黑洞,它是已知的最接近地球的黑洞之一。据研究小组称,这个黑洞的质量相当于12个太阳,它被发现悄悄地潜伏在我们的后院。对于黑暗到光都无法从其中逃脱的天体来说,黑洞在墨色的黑暗空间中很难被发现并不令人惊讶。

当它们吞噬尘埃和气体、恒星或相互碰撞时,它们经常通过抛出耀眼的光芒来显示自己。但很难测出还有多少个潜伏在太空深处。

为了进行调查,参与这项新研究的天文学家检查了近20万个双星系统的数据,这些数据是由扫描天空的盖亚任务确定。在这些数据中,研究小组正在寻找恒星围绕大质量、不可见的天体运行的迹象。

“我们搜索了那些据说有很大的伴星质量但其亮度可以归因于单一可见恒星的天体,”该研究的论文第一作者Sukanya Chakrabarti博士说道,“因此,你有充分的理由认为伴星是黑暗的。”

研究人员通过使用一系列仪器--包括夏威夷的凯克天文台和智利的巨型麦哲伦望远镜--对最有希望的候选者进行了跟踪测量。如果那里有一个黑洞,那么它就可以被探测到,这是因为它巨大的引力影响了恒星在其轨道上的光的光谱。



通过使用这种方法,有一个系统特别吸引了他们的眼球--一个质量比太阳小一点的可见星体,其围绕着质量是太阳12倍的天体运行。据悉,它每185天完成一次轨道运行。

“黑洞对可见的太阳状恒星的拉力可以通过这些光谱测量来确定,它给了我们一个由于多普勒位移而产生的视线速度。通过分析可见恒星的视线速度--而这颗可见恒星类似于我们自己的太阳--我们可以推断出黑洞伴侣的质量如何以及旋转周期和轨道的偏心程度。这些光谱测量独立地证实了盖亚方案,该方案还表明了这个双星系统是由一颗可见的恒星组成,该恒星正围绕着一个非常大的天体运行,”Chakrabarti博士说道。

最值得注意的是,这个黑洞距离我们只有1550光年。这听起来可能不是很近,但跟大多数天体相比,它是一个宇宙石的距离。事实上,它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近的黑洞之一--并且可能是最接近的黑洞。

目前,这个属于V Puppis系统中的天体距离我们大约960光年,但这仍未被证实是一个黑洞。

当然,这个新天体完全有可能以同样的命运而告终,但进一步的观测将有助于确认它的身份。

玄妙梦幻 发表于 2022-10-26 18:34

研究发现黑洞也“打嗝” 吞噬恒星3年后喷出物质

看看新闻Knews

2022/10/20 15:50

+关注

X
最新研究发现,黑洞在吞噬小恒星后会喷射出物质,就像人吃饱饭会打嗝一样。


据报道,2018年的10月,一颗距离地球约6.65亿光年的小恒星由于距离一个黑洞太近而被撕成碎片,并被黑洞吞噬,随后陷入了平静。然而三年后,同一个黑洞再次照亮了星空,这件事却让天文学家有点吃惊,因为它当时没有吞噬任何新的东西。


近日《科学》杂志上收录了一项关于此事件的最新研究,由美国哈佛·史密松森天体物理中心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得出结论,这个黑洞在吞噬小恒星时隔多年后,正在以一半的光速喷射出一些物质,犹如人吃完饭后会打嗝一样。

据相关团队观测数据,黑洞撕碎一颗靠得太近的恒星被称为潮汐破坏事件。相当于黑洞把恒星撕成一根面条状,越过视界的物质包括光都会被吞噬。


剩余的有一部分会在黑洞周围旋转形成吸积盘(Accretion Disk),发出强大X射线和可见光组成的耀斑,还有一部分则会被猛烈喷射而出,这就是研究人员观测到的黑洞“打嗝效果”,但目前还不清楚背后的真相,研究团队表示他们还将继续观测下去。

(编辑:白白)

玄妙梦幻 发表于 2022-10-26 18:35

宇宙中什么最恐怖?列举宇宙中最可怕的4种天体,黑洞上榜

以管窥豹

2022/10/26 18:08 陕西省

已关注

X
宇宙中最恐怖的天体,大家知道是什么吗?


今天我们一起来列举四种宇宙中最可怕的天体。

黑洞也只能排在后面。

白洞。

白洞我们大家听得比较少。

从字面意思就可以理解,它一定是一种和黑洞物理性质相反的天体。


同时白洞也是广义相对论中预言的一种天体。

它可以从内部喷射出粒子以及辐射等等。

它在物理性质方面和黑洞完全相反,甚至可以喷射出大量的超能量。


同时白洞也是一个密闭的空间,外部任何物质都无法进入白洞的内部环境。

就连光线如果冲向白洞的话,也会被白洞弹射出去!


黑洞。

黑洞在之前的话题中我们曾经提到过,它是由大质量的恒星在最后活跃度下降以后坍塌收缩形成的密度极高质量超级大的天体。


它的质量大到足可以影响到周围的时空曲率。

出现在黑洞周围的任何一种物体都会被黑洞吸到里面。

它和白洞的物理性质完全相反。光线照射白洞的时候会被白洞弹射出去,而如果光线经过黑洞的时候,则会被黑洞顺利地吸附到内部。


那么大家可能对黑洞比较好奇。想要知道黑洞形成以后的大小是多少。

我们给大家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拿地球来说。


虽然地球不可能形成黑洞。

但是按照史瓦西半径最后计算下来的结果,我们可以得到地球这么大的一个天体。

最后形成黑洞,半径大约只有1cm左右。


大家可想而知,把地球这么大一个质量的天体,最后压缩到半径只有1cm的天体密度有多大,有多恐怖?


类星体。

类星体是各项物理指标要远超黑洞的天体。

它超强的亮度可以照亮大半个宇宙,同时类星体也在每时每刻向外界释放超强大的能量。


另外类星体的动能也非常的大。它在几秒钟之内释放出的动能,就要远超太阳几千万年释放的能量。


中子星。

中子星是宇宙中最接近黑洞恐怖程度的一种天体。

中子星的诞生方式和黑洞类似,同样也是大质量的恒星在最后活跃度坍塌收缩以后形成的一种天体。


在密度方面,中子星是仅次于黑洞密度的一种天体。


和黑洞的特点相比,它不仅占据了大多数黑洞的密度,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而且它更恐怖的是可以快速地在宇宙中行走。

所以它的破坏力绝不差于黑洞。

玄妙梦幻 发表于 2022-10-26 19:18

【科学强国】胡聿贤:中国地震工程学的开创者

中国小康网

2022/10/26 11:35 内蒙古自治区

+关注

X
胡聿贤院士是我国地震工程领域开拓者,在地震工程领域,胡聿贤一直严谨治学,躬于实践,一直奋斗在地震科研第一线的胡聿贤,用行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学者。他的一生,在地震工程领域不断“开疆拓土”,为我国的防震减灾事业护航。


图源:全景科学家

动荡岁月里的求学路

胡聿贤先生于1922年10月14日出生在北京,他的祖籍是湖北武昌,幼年随家迁移,最终定居湖北武汉。幼时他聪明伶俐,中学时开始发奋读书。1940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学先修班,一年后选读土木工程专业。1944年,为了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胡聿贤穿越日军封锁线,从沦陷区的南京辗转来到陪都重庆,于1946年在国立交通大学完成大学学业。大学毕业后,胡聿贤来到武汉大学担任土木工程系助教。

出于对知识的渴望,同时受到科学救国理念的影响,胡聿贤先生在当时有着出国留学深造的强烈愿望。1947年,他了解到凡是参加过1946年国民政府留学生考试成绩合格者,均可自费公派出国留学。经过多方努力,胡聿贤先生获得了出国留学的资金支持,1948年8月,胡聿贤远赴美国密歇根大学土木工程系深造,相继获得了硕士、博士学位。

1952年,胡聿贤成功毕业,本想着回国,然而当时美国实行了禁止中国留学生离开美国回到新中国的外交政策。迫于无奈,只能暂时在美国学习和工作一段时间,回国事宜只好等待时机。在美国纽约工作的同时,胡聿贤始终不忘自己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的信念,曾主动放弃一份待遇丰厚的结构设计组长的工作,而低薪去一家大型桥梁设计公司工作,从事大型桥梁的设计学习,其目的是为日后在祖国的大地上修建大型桥梁做准备。

1955年,胡聿贤携家人放弃了美国优越的生活条件,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的怀抱。归国后,胡聿贤来到位于哈尔滨的中国科学院土木建筑研究所(现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从事结构理论研究工作,在这里一待便是三十年。尽管哈尔滨天气寒冷,科研环境也很艰苦,但是胡聿贤却并不计较,一门心思都放在了科研事业上。六十年代初,胡聿贤开始致力于地震工程学的科学研究,在我国开创了工程地震学。此外,胡聿贤先生还率先领导研究了场地条件对地震和震害的影响,并将主要结论广泛应用于中国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开拓我国地震工程学

在胡聿贤看来,格物致知、躬行实践是获取真理的不二法门。

1960年,中国科学院土木建筑研究所内机构调整,根据所里的安排,胡聿贤的研究室转入地震工程研究,也是由此,开启了胡聿贤先生在地震工程领域这一新的领域内进行开拓性的研究和科学实践之路。

在地震工程领域的学习和研究工作中,胡聿贤一直都强调亲身实践的重要性。科研时也会亲赴地震现场实地考察。胡聿贤先生始终坚持实践产生理论、实践检验理论的科研作风,敢于以实践来质疑并挑战已有的知识。

从1962年广东河源的6.1级地震以来,我国境内几乎所有破坏性地震现场都留有胡聿贤先生的足迹。不论是在城市或偏远农村,他都不放过每一个值得研究的震害实例。他常常在一个点上反复进行调查、测绘,直到找出原因或悟出道理来。丰富的实地考察经验使得胡聿贤先生收获很多有价值的经验和方法,在胡聿贤等学者先驱的推动下,地震工程学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1970年1月,云南通海发生7.7级地震。在此之前,对地震现场的调查一般采用中国地震烈度表。胡聿贤通过现场考察、并与其他专家洽谈交流发现,仅仅依靠地震烈度这个指标评价地震现场的破坏情况,只能反映出部分内容,无法详细地反映灾害的破坏情况。胡聿贤翻山越岭,野营露宿,走遍了激震区的村村寨寨和周围的集镇、厂矿和居民点。早年的地震现场工作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大部分调查工作是步行完成的,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是家常便饭,惊险事故也时有发生。在通海地震现场工作时,有一次他乘坐的汽车从石屏落水洞返回时遇暴雨,道路被冲毁,汽车直向山下冲,滑至路边不到半米处,差点翻入50多米深的峡谷。当时,为了减轻灾区人民负担,胡聿贤和同事都是自己上山砍柴,开伙做饭,为长期坚持现场工作创造了条件。

当时在研究场地条件对建筑结构的影响时,使用的是地震烈度。胡聿贤考虑到:第一,软弱场地容易导致地基失效;第二,软弱场地可能改变地震动特性。简单地提高烈度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场地条件的影响。由此,胡聿贤提出,在抗震设计中,应使用不同的反应谱。这对烈度标准的修订、烈度区划、抗震规范的修订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应用价值。在抗震规范中采用场地条件对反应谱的影响,这项工作我国比美国、日本早了十多年。

胡聿贤先生还参与编写了中国地震区划图,将我国的确定性地震预报方法与国际通用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概率方法结合起来,并考虑了多种不确定性的影响,该方法被中国最新地震区划图所采用。

2008年汶川地震时,胡聿贤以86岁高龄出现在汶川地震现场指导工作。这是胡聿贤先生对于工作一向的坚持与信仰。

教学成就硕果累累

胡聿贤先生一生的成就有很多,他是我国地震工程学奠基人之一。

在地震工程学中,胡聿贤强调工程地震应与结构抗震相结合,认为只有地震学家、地震地质学家和工程抗震学家以及工程师们结合起来,相互了解,共同研究,地震工程才能更好地发展。为此,他率先致力于这方面的实践。从1984年以来,他同时担任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和工程力学研究所的研究员,在他的倡导和示范性研究工作的影响下,加强了工程地震工作者和结构抗震工作者之间的交流,深化了两个学科之间的联系。

经过他和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质研究所和工程力学研究所同仁们的共同努力,经国家地震局批准于1993年6月成立了国家地震局工程地震研究中心,胡聿贤任中心主任。他还开展了对城市系统地震易损性和抗震对策的研究,强调采用系统工程原理考虑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基于对城市在地震中的直接和间接损失的科学估计,为震后恢复提出对策,这些研究课题都处于国际同类工作的前沿。

胡聿贤先生长期工作在我国地震科学研究的一线。

胡聿贤以极大的热情关心和支持国家建设,参与和指导了许多重点建设项目中地震问题的研究。他关心国内和国际学术活动,作为世界地震工程协会的中国国家代表,自1976年以来,多次出访美国、日本、加拿大、西欧等地,主持了中美结构抗震设计概率基础、考虑时空非均匀性的地震危险性估计、生命线系统抗震性能等合作研究课题,在国际学术交流中起了重要作用。

多年来,胡聿贤潜心学术,出版和发表论著100余篇,主持承担的科研项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次,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次。胡聿贤是公认地在中国地震工程领域第一线开拓的大师,在有关震害预测和防震减灾问题的研究上,胡聿贤通过随机、模糊与模型等不确定性分析研究,提出了统一的分析方法,强调间接经济损失和地理信息系统 (GIS) 的应用,不仅是中国地震局的示范性研究,还是国际同类工作的前沿。

胡聿贤认为:“努力去做,就足够了。这就是最有价值的人生态度”。胡聿贤先生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地震工程领域,胡聿贤先生就像洒在大地上的一缕阳光,用自己的力量照亮了后辈地震工程学者们。

作者:李慧君

编辑:于靖园

审核:龚紫陌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2年10月26日/【知识更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