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川 发表于 2010-5-24 00:58

如果地震了,哪里最安全?

:P

面对地震,人们常常会发出疑问,哪里才是最安全的地方?哪一类的建筑物是最“保险”的呢?由于地震造成人员伤亡的最主要原因是房屋倒塌,因此,了解各类建筑物的抗震性能非常重要。
然而,各类建筑物在不同地震中坍塌或损毁的概率及程度到底有多大?在我国近几十年来的数次大的地震后,有关部门并没有整理出一个相对准确、相对完整的数据统计报告。当然,由于建筑物种类繁多,建筑标准不同,地震中所处的位置不同,而每一次地震的震级、烈度及震源深度等情况也都不一样,因而,这种统计的确是很难做出的。
但是,面对频发的地震灾情,人们所处的环境及身边这些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程度到底如何?很多人觉得心里没底儿,这是我们平头百姓所关注的一个大问题,也是我们大家的心头之“忧”。
由于没有“官方”的正规统计数据,做为个人也不可能对以往地震灾情进行详细准确的统计和测算。所以,只能根据自己所经历的、所了解的一些情况,根据地震中的一些实例的分析和经验总结,对此谈一些个人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地震中建筑物稀少的空旷场地安全程度最高,安全系数最大。
大家知道,在通常情况下,所在地点距离震源和震中的直线距离越远安全程度就越大;所在地点建筑物越少、越空旷、与各类建筑物的距离越大安全系数就越高。
地震发生时,如果身处公园、旷野、路边建筑物稀少或建筑物比较低矮的道路、宽敞的院落等地方,就十分安全。而且完全没有必要为自己的性命担忧,只要注意稳定身体防止摔伤即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是身处河、湖、海或水塘边,一旦有震情发生,要立即远离水边,尽快向相反的方向逃离。尽管那里也很空旷,但是,如果震级达到七级以上,一方面由于地面的震动容易使你滑入水中;另一方面,容积较大的水面会随大地的剧烈晃动在边缘处产生一米至数米高的水浪,可能会把你卷到水里。如果地处海边,还要注意往山(坡)上或高处转移,以防止随后可能发生的海啸。如果身处山区,一定要注意迅速远离悬崖、峭壁和陡坡,特别是雨后,要特别小心。防止地震造成的岩石塌方、山体滑坡。
此外,在以上环境中也不用担忧所谓的“地裂”现象。许多人在看过电影《2012》后 对“地裂”或“地陷”十分恐惧, 担心会陷落“深渊”。其实根本没有必要对此过于“惊骇”。因为电影中的“场面”过于夸张了,在真实的地震中 ,“地裂”现象和地面产生较深的、大面积的“塌陷”现象并不常见,一般情况下能够见到的比较大一点的“地裂”,大多都是地表土层由于地壳的震动产生了一点点“皴裂”,虽然有的长达几米至几十米,但其深度和宽度也就几公分至几十公分,最多也就一米多深。而一般可见到的“地陷”也就是个别地点、区域的“地面下沉”。 所以,一般情况下,地震中的“地裂”或“地陷”都不会对人身安全造成大的直接伤害。

二.地面下的各类建筑设施安全程度高,安全系数大。
这是因为地下各类建筑设施的结构整体性好,四周与地壳的土层融合成为一体,而不易坍塌。同时,由于在地表面以下,震动与晃动的幅度相对于地面也小得多。所以,在中外历次地震过程中,由于地下各类建筑设施的损坏和塌陷而直接造成的人员伤亡是最小的,甚至于可以忽略不计。
1976年唐山大地震来袭时,有四万多矿工正在几十米至数百米深的井下工作,但震后居然没有一个人死亡,甚至没有几个人“受伤”。 据了解,地震中井下的各类通道、巷道、采掘工作面除个别地段、少数部位出现坍塌之外,整体上是完好的,并没有对人员安全构成太大的直接威胁。这就是说,在唐山大地震中,井下矿工的伤亡人数为零。这个典型的事例告诉我们,在平时频发各类事故的煤矿井下巷道在地震中尚且如此地“安全”,更不用说我们那些大都由钢筋混凝土整体浇筑的地下建筑和设施了,当然是十二分地“安全”了。
因而,如果我们身处楼房的地下室、地下人防工事改建的住宅或商店,大型商厦的地下场所、地下车库、地铁站等地下建筑设施时,在地震中的安全系数是相当高的,也可以说是非常安全的。在地震发生时,大可不必惊慌失措,瞎撞乱跑,只需停止走动,远离空旷大厅、靠扶着墙壁或承重立柱站立并观查和警惕自己头顶上方有无可能的下坠物掉落即可。
需要提醒的是,如果身处正在行进的地铁列车上时,如果感觉到地震(车身晃动异常、剧烈),一定要注意两点:一是立即蹲下身去,双手抓住并紧握一切可能的固定物(如扶手、座椅等);二是双腿用力尽最大可能让身体贴在车辆前进方向的车厢前壁、椅座、门两侧的扶手、立杆等固定物体上。以防止列车在地震过程中紧急刹车或出现脱轨事故。

三. 使用钢架结构和混凝土整体浇筑的地面建筑物安全程度较高,安全系数也很大。
通常情况下,我们生活、工作或身处的居民楼、写字楼或其他建筑物是完全按建筑设计要求采用钢架结构或钢筋混凝土整体浇筑施工建造的,那么这栋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性是可以信赖的。特别是一些三、四层以下的建筑物在七、八级地震中几乎可以“平安无事”;五到八层的建筑(如我们常说的板楼)整体坍塌的可能性也是非常小的,但可能会出现裂缝、倾斜或部分损毁,但从总体上说还是比较安全的。
在唐山地震中,市区及城郊的几乎所有建筑物都遭受了严重毁损,但有两栋砖混结构的四层楼房却在一片废墟之中“巍然矗立”、“丝毫无损”,不仅没有倾斜倒塌,甚至于连稍大一点点的裂隙都很难寻觅,受到许多到现场调查考证的专家们的关注和“青睐”。据说,之所以这两栋楼房如此坚固,是因为这两栋楼房属于唐山水泥厂,建造时,为了节省石灰等外购材料而就地、就近“取材”,在基础及主体结构施工中,将本应按比例添加使用的石灰绝大部分都用水泥替代了。也就是说,楼房的地基和主体工程完全是用砖和水泥砌起来的,而且每层的地面与楼顶也都是采用水泥整体浇筑。所以它的整体性非常好,其坚固程度已经相当于混凝土整体浇筑的建筑物了。
需要指出的是,现在大中城市中的高层建筑物十分常见,而且大都是近一二十年建造的,除少数为预制框架结构和钢架结构外,大多是钢筋混凝土整体浇筑建成的。一般的说,楼房整体坍塌的可能性不太大,但随着楼层的加高而带来的横向摆动幅度却会不断加大。如果所遇到的地震震波频率高、波动大、时间长,高层建筑物则有可能整体歪斜、倾倒或“折断”。就象是我们见到过的由水泥建造的高大烟囱一样,在以往大的地震中,大多都不会坍塌,而是倾斜、“躺倒”或“折断”。高耸的塔楼与高大烟囱在地震中的抗震性质是十分类似的,但楼房的横切面要比烟囱大得多,结构性能和强度也比烟囱大得多,因而,要比烟囱的安全系数大很多。比如在日本1995年神户地震,这类建筑的整体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发生“躺倒”或“折断”的现象还算是极少数的“个案”。
需要提醒的是,居住和工作在高层建筑中的人们,在地震中一定要改变一下固有的观念,即对你的生命危胁最大的已不是坍塌的下坠物,而是楼房本身在地震中来回的甩动!这种剧烈的甩动力量相当大,极有可能把你摔、碰、撞成重伤或从窗口直接把你“扔”到外面去。
在唐山地震中,我曾在现场访问过多位从四层、五层楼上被甩出来并奇迹般地生还的幸存者。他们中大多数都是在迷迷糊糊之中不知如何被甩出来的,都说自己知道地震的发生,在极端的恐惧中,大脑一片空白,手脚也不听使唤,身体被来回甩动,怎么出去的都说不清楚,等头脑清醒时(有些人可能昏厥)发现自己已经躺在了地面的废墟上了。而令人费解的是,这些幸存者中的多数人都没有受太大的外伤,有一个小男孩从五楼上甩下来,居然浑身上下没有一丝伤痕,真是堪称奇迹。
通常情况下,在高层建筑居住和工作的人们在地震发生时千万不要跑,也不能乱躲瞎藏,更不要试图逃出大楼,在这种地方“逃”和“ 躲”都没有太大的意义。需要要特别注意的有两点,一是自身所处位置距离地面越高,在地震中的横向摆幅就会越大,横向来回甩动的力量也就越大。因此,在地震发生时,要尽可能寻找并抱紧、抓牢可以利用的墙体凸出部或与墙体联为一体的物体(如门框两侧、楼梯间的扶手、走廊过道的扶手或暖气管、自来水管、排水管、消防管道等等),而绝对不能抱抓桌椅、箱柜等活动物体,同时还要设法躲避它们(活动物体)的撞击;二是,如果没有东西可抓、抱或一时找不到,可利用承重墙上的房门及过道,用双腿、双手或臀部分别抵住房门或墙壁两侧;亦可就近找一个小开间或窄小的廊道(如洗手间、楼梯间、小仓库、设备间等),平趴在地下,用双手和双脚顶住两边的墙壁或固定在地面上的机器设备;从而稳固住自己的躯体。

四.砖混结构和预制构件组合结构的建筑物,层数越少安全系数越大。
如今,农村和小城镇的那种土坯或外砖内坯建造的草屋、瓦房已不多见,我国城乡的房屋现在大都采用砖混结构和预制构件组合结构建筑而成。由于此类房屋的建筑成本较低,设计、施工标准等要求不太高,对设计施工单位的资质要求以及施工质量的检查验收等方面也相对宽松,因而在我国的一些城市、郊区及广大农村依然十分普遍。如果,此类建筑物在建造时能够参照各地区的建筑抗震标准施工,使用钢筋混凝土打造的底部和各楼层圈梁,那么,房屋的抗震性能还是相当不错的。但其结构的整体性与采用钢筋混凝土整体浇筑建造房屋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一般情况下,遇到七级以上的大地震时遭受损毁或坍塌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而损毁和坍塌的程度则取决于施工的质量和楼层的高矮。
1.        平房或两层小楼房安全程度相对较高。在遇到大的地震时,平房或两层楼房由于房子相对低矮,在地震中坍塌的概率会低很多。同时,由于屋子倒塌时上方的下坠物相对较轻,只有一层或两层,下坠物的重量和数量相对有限,一般的桌子、柜子、老式的床和坚固一些的双层床以及北方农村的条柜、土坑、锅台等等都具有了较强的支撑作用,使人员可躲藏的空间增多、加大,从而大大降低和减少了人员伤亡的程度。通常情况下,只要下坠重物不是直接砸中人员的要害部位,被埋压的人员绝大多数都能生还。同时,这类倒塌的房屋由于堆积物少,房屋结构也不十分复杂,所以,也便于展开自救与互救。
在唐山地震中,凤凰山一带有片方圆几里的普通市民和工人居住的“棚户区”,大都是工厂或单位统一建造的平顶砖房。地震过后,100%房屋坍塌, 99%居民被埋压,这里成为一望“无垠” 的瓦砾废墟“平原”,真是惨不忍睹。然而,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这里的死亡人数却不到5%,重伤人数也不足5%。也就是说有90%以上的人虽说被埋压却没有受伤或只受了些轻伤(地震中的人们对皮肤上的的划痕都不算作是伤)。我曾访问过这里的一位老人,他们一家共有11口人(包括几个亲戚),当晚全部被埋在了废墟下,完全依靠自救和互救在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里就全部脱险,只有两个人受了些轻伤。而且他还告诉我,这里的居民几乎百分之百都是依靠自己或亲友同事的帮助从废墟中“钻出来”的。
通过这一事例,我们可以看出,这类建筑物在大震中坍塌的概率虽然也很高,但倒坍后对人员造成的伤害程度却相对较小。如果在地震发生时,我们处身于这一类建筑物内时,一定要保持镇静,不能慌乱。如果说距离门口不远且屋外有空旷的场地,可以迅速跑到屋外。如果大门关闭而且有防盗门锁住时,就要特别小心,自己如果没有绝对的把握,最好还是就近找一处支撑作用强、稳定性能好的物体(如衣柜、写字台、条柜、土坑等等)旁伏身躲避,这样做是比较明智的,生存的机率反比“跑”要高出很多。在以往的地震现场(包括最近发生的青海玉树地震),救援人员都在现场挖掘中发现许多逃生者是在房屋的门前或通往大门方向的廊道中遇难的。据推测主要有两种可能:一是在极度的恐慌和剧烈的震动中他们正在努力跑向门口或已经跑到门口却无法正常打开房门;二是房屋在剧烈震荡中开裂、损坏导致门框部位严重变形而根本就不可能打开房门。无论是哪种可能,都应引起我们的重视、思考和警惕。
2.        三层以上的楼房安全程度相对较低。由于地震时的上下左右的剧烈震动和摇晃,此类建筑物的墙体、楼板等的各处结合部被震松散后特别容易坍塌,对室内人员的伤害也特别巨大。尤其是那些由预制板拼接构筑的楼板,与承重墙墙体的联接处一般只有十二至十七公分,在地震时,左右晃动稍大一些就会导致塌落,而且因其为水泥构件,重量大,数量多,塌落无规则,极易对室内人员造成致命的伤害。从以往的地震现场看,此类楼房中的遇难者是最多的,约占伤亡人数的80%以上。而其中,尤以预制板做楼板的砖混结构建筑物为最。
在相同质量的此类建筑中,不同楼层在地震中的安全程度也是有很大区别的。这里没有“官方”或“专业部门”的说法,我只是根据以往地震现场的实际情况作一个大概的估计,供大家参考。通常情况下,三层以上楼房坍塌后,两头相对安全一些,中间层的危险程度相对大一些。以最常见的四层砖混楼房为例:在获救的幸存者中,住一层的约占80%,四层约占10%左右,中间两层加起来只占10%左右。也就是说,此类楼房在地震中底层的安全程度最高,其次是顶层,而中间的楼层就要差一些了。而底层的安全程度高主要原因是由于一层的坍塌率相对较低。在以往地震中这类情况十分普遍,一座楼房看似整体坍塌成为一大堆废墟了,但废墟中的一层房屋的整体框架虽受损严重却没有完全垮塌,所以里面的人员生还的希望自然就会大很多。
当然,这并不是说居住和生活在这类建筑物中,大的地震来临时就没有希望或希望渺茫。因为,在以往的地震中,我们访问过许多曾被倒塌楼房埋压的幸存者,据他们回忆,几乎所有人都是在极度恐惧和慌乱中糊里糊涂就被埋进去的。即使是这样,依然还有70以上的人得以幸存。如果说,我们有了一定思想准备,在地震发生时也能够正确采取一些避险措施,那么,在地震时生存和脱险的概率将会大幅度的提高。因此,居住和生活在这类建筑物中的人们,一定要对自己有信心,即使遭遇强震,避险的办法还是有很多的,生存的希望也是很大的!关键在于我们每个人在灾难来临时的“自我表现”。首先,要冷静,其次不能慌乱,第三绝对不要“跑”。在楼房中遇到地震,最忌讳“跑”,因为“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了” ,“跑”没有任何意义。最明智的选择应当是迅速地选择距离自己最近的小开间(如侧所、衣帽间、步入式壁柜等等)躲进去,或伏身在有较强支撑作用的物体(如衣柜、写字台、条柜、坚固一些的单人床或双层床等等)或楼房靠内侧的有两面承重墙交汇的角落里躲避。特别是住宅楼房中的洗手间,空间小,管道和承重墙多,又有水,是避震的首选之地。
我有一个同事,当年在唐山出差,住在一栋五层的砖混楼房的顶层。地震后,楼房整体坍塌,那位同事从五楼直接塌落至一楼。据她后来回忆,她是睡在双人床的下铺,睡梦中发生地震,惊醒时,她已被甩到了地下,她的身体已完全失控,随楼房的晃悠被甩来甩去,稀里糊涂滚到了双层床下,她下意识地死死抓住两条床腿,使身体与床一起滑动。倾刻间,楼房坍塌了,她还没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就一下子昏了过去。当她醒来时,发现自己双手还紧抓着床腿,上半身和一条腿紧贴着床板下面,另一条腿被预制板、水泥块等重物死死压住。由于她上面只有一层楼板,双层床虽然被砸坏,而她与楼板(预制板)之间有两层床板的保护,所以她上半身几乎没有什么伤,只是暴露在外的那条腿受到重创(粉碎性骨折)。同时,因为是住在顶层,楼房坍塌后她几乎就是半露天地躺在废墟堆里,所以当天上午就被救援人员及时救出,不仅保住了性命,也保住了那条腿。

五.繁华街道与高架桥梁的安全系数小、危险程度高。
目前,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和公路交通建设的飞速发展,无论大城市或是小城镇,繁华街道与高架桥梁可以说是随处可见。由于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等因素的不确定性,我们在地震发生时恰好身处此地可能性也是非常大的。由于街道繁华程度不同,道路的宽度及两侧的建筑物高度不同,高架桥梁的性质高度、长度都有所区别,因而将其大致分类,分别叙述。
1.城镇中繁华的金融、商业老街区具有楼层高、楼房老、街道窄、广告多等鲜明特征,在地震中的危险程度较大。一般情况下,老街道的建筑物大都是砖混结构,在大震中坍塌的可能性极大,少部分花岗岩石块与水泥浇筑(楼板)相结合的西方建筑物(或仿制)整体倒塌的可能性较小。但无论哪种建筑物,只要街道狭窄,就不能往街上“跑”。因为,房屋坍塌后的废墟会将整个街面完全封死。即使街面还有个别地方没有完全封住,高层掉下或甩落的广告牌、空调、太阳能热水器、负重支架等杂物也会对地面人员造成致命伤害。
唐山地震后(我当天上午到达现场),整个城区的主要街道,特别是繁华一些的街道,基本上(绝大部分地段)全被砖头、瓦片、门窗、木料、水泥碎块等覆盖并将路堵死,几乎都看不见路面了。唐山地震是在凌晨发生,街面上没有人,如果是白天,很难想象慌乱中奔跑于街面上的行人将会怎样?!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一旦被砖石埋压在道路上,被救助的可能性反而会很小。这是因为,一是街道为公共场所,人们相互间没有亲友关系,通常情况下,无论是侥幸逃脱危险的人还是被埋压后自己“钻出来”的人,在第一时间里想到的是自己的家人、亲友或同事,大都会立即离开现场赶到别处去救亲友,而很少有人会留在现场去救陌路人。二是当救援人员或部队来到灾区后展开大规模的搜救时,首先要使用人工或机械来清理废墟,开辟通路。在作业过程中,虽然也会小心废墟下的生命,但绝对不象在居民区那样谨慎。何况是在时间紧迫、任务艰巨的情况下,更不会顾及太多,而增加了二次伤害(误伤)的可能性。
因此,如果在此类地区遭遇地震,我个人的看法是,不能往“外”跑,而要向“内”藏。也就是说,在上述环境中逛街遇震时,不管是正在街面上还是正在商店里,都不能慌乱,千万不要往街面上跑,而要迅速地就近躲进街道两侧的商店中,寻找具有较强支撑作用的墙壁、承重水泥柱、侧所、狭窄过道等角落中“伏身”避险。因为,刚才谈到过,此类建筑物一层坍塌的概率是很低的,其安全程度要比在狭窄的街面上高出许多。如果说正在狭窄的街面上实在来不及躲藏到房屋内,我奉劝当事人要“靠边”而不能“居中”。一般情况下,建筑物坍塌(除非这面墙是向外倒塌)或房屋上方的广告牌等较重物体的坠地都不可能垂直落到墙脚处,总会有一定的距离和空间,由于街面狭小,中央部分掉落的物体相对会多一些。虽然这样做危险性也很大,但相比街面中间危险性要小很多。
2. 城镇中新建或改建的现代金融、商业中心的建筑物大都是钢筋混凝土整体浇筑或采用钢架结构,整体性能好,虽然有些地区楼层也很高,但街道大都进行了拓宽改造,有许多街区还是步行街。这类繁华街区在地震中的安全程度还是比较大的。一般情况下,在这种地方遭遇地震,不必惊慌失措。由于楼房的坚固程度高,整体坍塌的概率非常小,人们无论身处哪里(楼上、楼下、地下室、街面上)要做得就是如何躲避自己头顶上方可能掉落下来的重物(吊灯、广告牌、空调机等等),防止砸伤。
在这类地区躲避地震危险时,一定要有目的地主动“躲藏”,千万不要被动地“随波逐流”。由于人们在极度恐惧中的慌乱拥挤往往容易造成许多无谓的伤害(踩踏、挤伤、摔伤等),所以千万不能跟随混乱的人群瞎撞乱跑。通常情况下,这里最安全的地方是地下空间(商场或餐厅),其次是建筑物的一层和宽敞马路的中央地带,最危险的地点是马路两侧边缘处。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如果这里不是步行街,马路中间也未必安全,因为过往的车辆在地震中失控的概率是很大的,要防止被车辆撞伤。所以,我个人还是主张要根据自己所处的位置,尽量在一层或地下室避险为宜。总之,这里的基本避险原则就是,就近选择,绝不乱跑。
3.高架桥梁与过街桥在大地震中倒塌概率较大,危险程度很高。目前,高架桥梁与过街桥在许多城镇十分常见,特别是像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深圳、广州等一些大城市城区、郊区比比皆是。这些现代化交通设施,除个别采用钢架结构外,绝大多数都是由水泥桥墩、桥梁“搭配”而成。细心的人们可以观查一下,所有这些桥都有一个特点:上面宽(桥面)大,下面窄(支柱)小,头重脚轻。而且,在大梁与墩柱的结合部分只有20-50公分,而且大都有减震设施,两者相接的面积并不大。虽然桥墩与桥梁都是钢筋混凝土整体浇筑的构件,在地震中破碎和折断的可能性并不大,但由于地震波的横向和纵向甩动的作用力极大,容易使高架桥的桥梁(面)从桥墩上横向侧翻或纵向掉落,造成桥梁的部分歪倒或坍塌。尽管高架桥的建筑设计都严格遵照了国家的抗震标准,但在以往的地震中,“倒” 、“塌”的概率应该说还是相当高的(可参考1995年日本神户7.3级地震)。
如果说地震时我们刚好处在高架桥下面或附近,最好的避险办法就是尽快远离高架桥。如果来不及 “逃跑”亦可就“近”躲藏,也就是说让身体靠近并紧贴桥墩立柱,这里相对安全一些。因为桥墩在通常情况下都是不会坍塌的,而高架桥的“梁”无论是怎样塌落,都不会砸到桥墩与地面的结合部位。可以设想,假如桥的大梁搭在AB两个桥墩上,而且通常情况下桥面的跨度远大于桥墩的高度。当大梁从A桥墩上塌落时,大梁的另一头仍会搭在B桥墩上,并与其形成一个安全的“三角空间”。同时,A桥墩与塌落在地上的桥梁一端的中间肯定也会有一定的安全距离。如果说大梁是从AB两点上横向侧翻,那么桥面所具有的横向宽度也会与桥墩之间形成一个三角区域。总之,越是接近桥墩,安全程度相对越高。当然,选择这里避险是需要胆量的。同时,也要注意防止桥梁连接处破碎的水泥块砸伤自己。

综上所述,无论是身在何处,在遭遇到地震的突然袭击时,都要保持镇静,不能乱了方寸。要根据震情和自己所处的环境、地点、位置,冷静判断,正确选择避险方式,才能化险为夷。
“幸运”绝不能倚望上苍,“命运”把握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手中。




http://typ6511.blogcn.com

coolrain 发表于 2010-8-3 12:19

学习了

看客 发表于 2010-8-5 14:35

大环境上首要条件是离开活动性断层(断裂带)和危岩山区及高于地面的水库下游。

墨鱼仔 发表于 2010-8-5 16:11

学习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如果地震了,哪里最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