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地震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812|回复: 5

21年11月29日/【知识更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1-29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为何哀牢山上四人同时遇难?王教授提出另一种可能:中毒后失温
[=profile://pid=6278058255457890396&userType=1&userSource=1][/]

[=profile://pid=6278058255457890396&userType=1&userSource=1]有趣探索[/]

11/27 17:59





哀牢山的搜救行动早就已经宣告结束了,但是4名遇难者的死因还在调查之中,“哀牢山”三个字的热度一直没有退去,人们还在焦急地等待着调查结果,进山前他们还是活蹦乱跳的,究竟是死于失温症,还是别的什么原因。

尽管一名遇难者死前掀起衣服,露出腹部,脸带微笑,明显就是失温症状,但是这仍不足以证明4名遇难者都因失温症而死,可能还有别的什么原因,导致他们失去了移动能力,然后再失温,要不然,食物和汽油都有剩余就无法解释了。

我们试想一下,在一个手脚都被冻得失去知觉的极冷环境中,如果有食物和汽油,首先都会第一时间使用上,食物可以用来增加能量,让身体产生更多的热量,而燃烧汽油则可以温暖身体,让身体恢复正常温度。

即便人已经进入了中度失温阶段,仍然具备吃食物和点燃汽油的能力,为何哀牢山上的四名遇难者明知道有这些东西,却不去使用呢?三名队员死在一起是最大的疑点之一,这并不符合失温症的逻辑,死有先后顺序,人不可能在一起。

所以当有人提出,4名遇难者可能都因失温而死时,很多人都不太赞同这种死因推测。有人说,他曾经在非常寒冷的冬季进入哀牢山,环境更恶劣,出现了雨夹雪,整整淋了6个小时的雨,全身都湿透了,也没有因失温而死。

那是不是真的有别的什么原因呢?而就在近日,成都理工大学顶级教授王运生,提出了另一种可能性:被毒气毒倒,或者是因氧气含量过低而晕倒,等失去行动能力后,才出现了失温的情况。

我们来梳理一下当时的情况,在罗盘失准后,四名地质队员迷路了,一直在绕圈子,于是用红色油漆来做标记,相信他们也意识到自己迷路了,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去打开RTK定位设备,随便找一个比较空旷的地方,就能锁定自己的位置。

然而他们没有这么做,如果感觉到身体在失温,他们也可以再次搭建简易窝棚,然后用汽油来点燃树材,然而他们也没有这么做。

所以王教授认为,他们可能在同一时间失去了自救的能力,等他们发现的时候已经迟了,能让4个人同时失去自救能力,应该是有毒气体,或是缺氧造成的。

哀牢山地形复杂,2003年,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曾使用体波地震成像技术对哀牢山脉构构进行了研究,发现红河断裂带及附近的构造呈现出韧性剪切后变质岩带抬升和快速冷却的特征,现在仍处在相对活跃的状态。

这意思是说哀牢山处在活跃的断裂带上,当内部在运动时,断裂带可能会溢出有毒气体和大量二氧化碳气体,有毒气体和二氧化碳比空气重,独特的地形构造,例如锅形结构,加上气流不畅,那么有毒气体和二氧化碳气体能够滞留很长时间,很难扩散。

二氧化碳虽没有毒,但二氧化碳含量过高就会影响到氧气的浓度,在正常情况下,空气中氧气含量为21%,但如果空气中存在大量的二氧化碳,那么会影响到氧气的浓度,当空气中氧气浓度低于18%时,就会存在窒息的危险,人会出现疲倦乏力,甚至昏迷。

哀牢山上的4名地质队员前往任务点位置时,下起了倾盆大雨,密林必然存在大量雨雾,这就更不利有害气体的扩散了,当他们进入有害气体区域,短时间内是感应不到的,但随着吸入量的增加,人的中毒程度会加深,当人感觉到的时间,已经失去了行动能力,中毒后失温而死。

这就像煤气中毒一样,当你感觉到自己中毒的时候,基本已经失去了行动能力,更别说是做其他的事情了,所以不可能再去找一个适合的位置打开RTK设备,也不可能去找些木材,然后用汽油来燃烧了。

可能有人要问,如果是有毒气,为什么抵达现场搜救人员没有出现问题呢?其实这也很好解释,搜救人员找到4名失联人员的遗体时,已经是8天后的事情了,中途还出现过多日的晴天,毒气可能已经散去了。

用中毒后失温来解释哀牢山上4名地质队员同时死亡是比较合理的,唯一不太合理的地方是,断裂带不会无缘无故地释放大量有害气体,一般是地震后,或者是火山喷发前,地层破裂将内部气体挤压而出,若是有地震,附近的地震仪能感应到,但没有关于哀牢山的地震报道,也有可能是震动太小了,地震仪没有发现。

2018年,夏威夷基拉韦厄火山爆发,多条好好的马路突然就开裂了,然后喷出气体,就像世界末日一样,气体中除了有水蒸汽,还有大量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气体。

当然,中毒后失温只是专家提出的另一种可能性,如果四名地质人员真的是中毒而死,法医一定能检查得出来,现在我们就等最后的结论吧!有趣有料的科学内容请关注唯一的微信公众号


 楼主| 发表于 2021-11-30 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洞察地下200米 发现一个沉积层

光明网

11/30 09:27

已关注

X
洞察号探测器采集火星地震数据。

综合科技日报、澎湃新闻报道 根据英国《自然·通讯》杂志近日发表的一项行星科学分析,美国NASA洞察号探测器正在采集火星地震数据,此次获得了火星埃律西昂平原地下约200米深处的次表层影像,可知熔岩流之间夹着一层浅浅的沉积层。研究结果增进了人们对火星地质历史的进一步认识。

携带的地震仪持续运行

利用地震数据探测内部

洞察号火星探测器可被视为先前大获成功的凤凰号探测器的升级版,其着陆器于2018年11月26日降落在红色星球的埃律西昂平原地区。洞察号是首个专门利用地震技术测量火星次表层的探测器,可以深入研究火星“内部空间”。洞察号有一个地震仪——SEIS,其持续运行,主要目标是探测地震,以量化火星地震活动并推断火星的所有尺度的内部结构。这也是对这颗红色星球自45亿年前形成以来的首次彻底探查。

为什么要研究火星内部结构?因为与其他类地行星相比,火星不太大也不太小,对其内部研究可让我们深入了解类地行星是如何形成的。

研究中,科学家利用SEIS地震数据分析埃律西昂平原,这是火星赤道以北的平坦平原。地震波穿过行星内部的不同物质时,其速度和形状各不相同。火星上的这些变化为地震学家提供了一种研究行星内部结构的方法。他们用这些数据分析深度达200米的浅次表层,发现该地区有一个浮土层,主要为沙质,约3米厚,下面有一层约15米厚的粗糙块状喷出物(陨石撞击后被喷出又落回表面的岩石块)。这些表层之下,他们发现了厚约150米的熔岩流,与预期的次表层结构基本一致。

探测发现两个熔岩流

之间还有个沉积物层

作者还利用当前文献中的撞击坑计数进行测年,发现浅层的熔岩流大约有17亿年历史,形成于亚马逊纪。亚马逊纪是火星的一个地质时代,其特征是陨石和小行星撞击率低,以及寒冷、极度干旱。更深的熔岩流形成更早,可追溯到36亿年前的西方纪,其特征是广泛的火山活动。

在熔岩流之间,从大约30米深开始,研究者还发现一个30-40米厚的地层,其地震速度较低,提示其中沉积物质的硬度不如更硬的玄武岩层。他们认为,这个地层可能由夹在西方纪和亚马逊纪玄武岩之间的沉积物组成,或是由亚马逊纪玄武岩本身的沉积物组成。

据介绍,这些结果有助于更好地了解火星埃律西昂平原的地质过程,这对于未来的着陆任务也很有价值。此外,浅层地下分层的细节研究有助于了解可能含有地下水或冰的区域。

今年7月,研究者利用“洞察”号的数据研究确认,火星的地壳比预期的要薄,中心是熔融的。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1-30 23:15 | 显示全部楼层
江苏地震最多的城市,平均每月都要震一次,还是国内龙卷风的高发地

Shirley雪梨酱

11/30 11:47

+关注

X
今年11月17日,在江苏盐城市大丰区海域发生5.1级地震,是5年来盐城发生的最大一次地震。地震造成江苏盐城、南通等地震感强烈,江苏南京、上海等地也有震感。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关于江苏省地震的新闻,往往都和盐城有关。根据江苏省地震局之前发布的讯息,盐城确实是江苏省13个城市中,地震次数最多的一座。


多震的沿海城市

以今年的数据为例,截止目前盐城已发生了大大小小地震14次,平均每月都要震一次。只是大部分地震都属于1、2级的小地震,大家不看官方发布根本感觉不到。排名第二的就是盐城隔壁的淮安,共计6次。盐城之所以多发地震,主要是城市正好处于南黄海盆地的断裂构造带上,这条断裂带比较活跃,但该区域的地壳应力积累的并太高,所以发生的震级往往不算强烈。


对于沿海城市频发地震的事,大家可能都会担心,盐城会不会遭遇海啸呢?

其实,这种担心属实多虑了。我国近海海域5-6级地震比较常见,但是自从有历史记录以来,我国沿海地区并未发生因地震而引发的海啸。真正引发海啸,需要同时满足海水深且地震震级高两个条件。而我国沿海地区的地震,都发生在浅海,并不具备引发海啸的条件。


龙卷风的高发地

但是,盐城却是我国三大龙卷风的高发地之一。


盐城虽然不太会遇到6级以上的强震,但是盐城的龙卷风相比之下就厉害多了,许多都是破坏级的。最严重的是2016年6月23日那次,风速达到了惊人的每秒73米,共造成了98人死亡,800多人受伤,十分惨烈。后来,盐城还建起了“抗击6.23特大龙卷风纪念馆”,可见那次龙卷风的影响与破坏之大。



由于盐城处于亚热带和暖温带的气候过渡地带,冷热风在这里汇聚;夏季地面温度高、湿度大,加之没有高山阻隔,对流强烈,有利于龙卷风的形成和迅速发展。


一马平川的无山城市

是的,盐城也是全国唯一一座没有山的城市,全市最高海拔只有8米。一马平川的地形,对于盐城来说也是有利有弊。虽然不能阻断龙卷风的侵袭,但为盐城带来了构建城市交通网络的便利。盐城是同时拥有空港、高铁和海港一类开放口岸的地级市,立体化的交通运输网络,也给盐城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同时,盐城还拥有江苏最长的海岸线、最大的沿海滩涂,最广的海域面积。靠海给盐城带来了苦难,也带来了资源。两千多年前,以“环城皆盐场”而得名,处处散发着浓郁的海盐文化。



看过《航拍中国》江苏篇的朋友都知道,湿地滩涂为众多生物提供了绝佳的生长环境,盐城也是丹顶鹤和麋鹿的故乡,还被誉为“东方湿地之都市”。地理环境也赋予了盐城富饶的物产,这里和其他江浙城市一样,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



低调的魅力之城

虽然城市境内没有山,盐城当地人也无所谓,毕竟盐城拥有多达18家4A级景区,其中还有作为盐城唯一一处5A景区的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他还有新四军纪念馆、中国海盐博物馆、大纵湖、九龙口、大丰荷兰花海等,都是到了盐城值得一游的地方。



还有市区里的盐镇水街和欧风花街,风格迥然不同的两个街区,一个记录盐城历史,一个则是盐城新文化的名片。


在了解盐城有那么多江苏之最、国内之最后,才能感知到这座城市的低调和魅力。那么,你去过盐城吗?你知道盐城有那么多“特别之处”吗?你对盐城哪些景色印象最深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交流讨论。

环球时报 等更新99+条内容去关注流看看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 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河南多地惊现“白光”,到底是什么?

光明网

11/30 18:57

◎ 科技日报记者 魏依晨

11月29日,一条河南夜空惊现“白光”的消息刷爆网络。当日凌晨2时左右,河南驻马店、漯河、南阳等多地有市民反映称天空划过不明物体,移动速度飞快,期间还伴随着巨大声响。据网友提供的现场视频画面显示,天空闪现数道白光,黑夜瞬间被点亮,恍如白昼。

从天而降的白光是什么?

从视频中可以看到,产生白光的不明物体呈竖直下落,如闪电坠落一般,其不仅发出耀眼的亮光,还伴随巨大声响,其整个下落的时间短暂,仅有几秒时间。



视频截图

这道白光到底是什么?

“从视频中看极有可能是火流星,其他东西的可能性不大。”江西省天文学会常务理事光辉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平时我们看到的流星,质量非常小,就相当于一粒沙子,基本在大气层划过后就消失了。但就这次的亮度来看,应该就是火流星。

据了解,火流星实际上就是非常明亮且质量较大的流星,较大流星体陨落时产生的流星在经过平流层的时候,才会发出高强亮度。火流星的亮度与早晨或傍晚天空中的金星大致相同。它们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流星,其末端会有明亮的耀眼闪光爆炸,通常带有可见的碎片。因为亮度足够高,所以可以很好地落在人类色觉范围内。然而,由于视觉的感知变化,每次看到火流星的颜色可能会有所差别,有红色、亮蓝色、白色以及少见的紫色。

火流星的出现罕见吗?

火流星越亮,事件就越罕见。

“小型天体坠落一般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天空燃烧殆尽的,就是火流星;没有燃烧殆尽落入地球的就是陨石了。”光辉说,其实,地球外太空充满了这种小天体,每天有数千颗火流星会降临地球,但是其中绝大多数都会坠落在海洋和无人居住的地区,有的则质量小,亮度并不高而被日光掩盖了,特别是在有云的情况下,那就更难被发现了。即便是其坠落在大城市,也会因为城中密集的灯光而衬托得没那么显眼。“目前咱们只会观测直径1000米以上的天体。”光辉说,小型天体多且密,一般不会去观测,所以其降临地球是日常现象。

而较大的火流星的出现是因为它的流星体质量较大(质量大于几百克),进入地球大气后来不及在高空燃尽,继续闯入稠密的低层大气,以极高的速度和地球大气剧烈摩擦,产生出耀眼的光亮。“一般的流星都是稍纵即逝,但是火流星有两个特征,余迹和爆燃。”光辉介绍,辨别火流星,一个重要特点是看外观,火流星有一端是尖的,可能是前端也可能是末端。火流星可能会产生两种声音,分别是爆燃音和类似电子的声音,这次河南发现的就是爆燃。

据天文学专家介绍,每200小时的流星观测预计只能看到大约1个-6级或更亮的火球(亮度震级:天狼星-1.6,满月-12.6,太阳-26.7)。所以,火流星出现的越大越亮就越罕见,一般火流星被发现大都出现在傍晚或深夜,也有极少数亮度非常高的火流星在白天也能看到。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 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祥之兆降临?日全食即将上演,天狗食月为何有人不愿看到?

环球科学猫

12/02 11:35

已关注

X
2021年最后一个月,全球的天文奇观可以说还是不少,主要有3个,第一、北半球三大流星雨之一的双子座流星雨,预计每小时最多可达150颗。第二、月掩火星。这个天文奇观是因为月亮遮挡住火星,而我国大范围地区如果气候条件较好的话,是可以观察到的,因为北方大部分地区都处于观测带内,所以可以准备一下。


第三、一次罕见的日全食天象,并且这次日全食天象,也是2021年唯一的一次,并且将在12月4日出现。从这三大天象情况来看,最大的看点可能就是这次日全食天象,毕竟其他两个天文奇观都比较常规。而说到日全食的时候,不少人又在说,这是不祥之兆的降临了,就如我们之前说的“红月亮”一样,依然有不少人认为这是不祥之兆,这是什么情况?下面我们就来看看。


日全食

日全食是属于日食的一种,而日食又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日偏食、日全食、日环食、全环食。这次就是最为典型的日全食过程,而日食的出现原理基本上是一样的,那就是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这时发生日食现象。


所以,日全食只是日食之中的一个部分。而日全食最大的亮点——就是地球上的部分地点太阳光被月亮全部遮住,天象达到巅峰时刻,我们会看到一个不一样的“黑色天体”。不过,整个日全食又分为了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原五个阶段,其中食甚是达到日全食的巅峰时段。然而,在出现日全食阶段的时候,有一个典型的天象出现。


那就是我们说的“天狗食日”。说到这个天象,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可能都已经“熟知”,也见到过。但是,由于月球比地球小,加上运动的过程发生,会形成“天狗食日”的奇观,会引发很多人的热议。并且只要出现“天狗食日”的奇观,那必然就让不少人想到民间传言了,所以,也就是出现了“凶兆”的说法。


不祥之兆降临?日全食即将上演,天狗食月为何有人不愿看到?

其实看到了上面我们的解释,大家应该也对日全食的发生过程有所了解了。更何况,在全球范围之中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过“日全食”。在2009年的时候,我国就出现过一次日全食,并且我国四川,重庆,湖北,湖南,安徽,江浙沪等大范围地区都看到了全食发生,全国其他地区都可以可见偏食。


如果是“不祥之兆”降临,是不是已经有大事情发生了?很明显是不科学的。而说日全食、天狗食月是不祥之兆,主要是还有人接受了古代思想的说法,古代传闻——天狗食日致使太阳受损,自然会引起恐惧,再加上不少人的引导,以致人们误以为是日食预示着“凶兆”。包括我国民间不少人认为,“天狗”这样的恶神跟人作对,故意破坏万物赖以生存的太阳。


所以,“以讹传讹”了,让大家误以为出现这些天象的时候,就会出现什么事情,也让不少人不愿意看到,这完全是思想的作怪。很明显这是不可信,不科学的。日全食出现的次数虽然不多,但是从记载的情况来看,也是完全没有什么大影响的。

只不过在出现的时候,有概率影响大气层高处的电离层发生变化,可能会暂时会对信号需经过电离层反射的无线电中波、短波通信造成一定干扰,但是使用超短波的调频广播、手机、无线上网等则不受影响(公开说明)。


所以,大家将这个天象正常看待就行,并没有什么不祥之兆降临,就是正常的天文奇观罢了,看一次就少一次,也不要错过了。

那什么地方可以看到呢?

虽然是2021年唯一一次日全食,但是全球大部分地区的人,都看不到这次日全食,包括我国在内,仅仅在南极洲的部分地区可以观测到。让大家失望了,除非自己在南极地区,不然是不可能看到。


而下一次日全食要到2024年4月8日才会发生,但2024年的日全食会在很多地区看到,例如:加拿大、墨西哥和美国的部分地区都可以看见。

而我国要看到下一次日全食,并且很好地看到,需要等到2034年3月20日发生在西藏北部的山区,但基本是无人区,也需要提前做好春被才行。


另外2035年9月2日,还有一次日全食在我国北方发生,时长1分29秒,这一次算是比较好了,所以从时间上来说,还要等待14年的时间,中国才能够看到一次比较完美的日全食,这就是大概的情况。

求学直路 等更新75条内容去关注流看看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 15: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天374次地震 西班牙火山持续喷发11周

东方网

12/02 11:45

已关注

X
当地时间12月1日,西班牙拉帕尔马岛老昆布雷火山已持续喷发第11周。

西班牙国家警察局和Airmedia 360发布的无人机航拍视频显示,岛上大片土地被火山灰覆盖,岩浆不断从新的裂隙流出,涌向岛上村庄。

目前,拉帕尔马岛地震活动依旧频繁。仅11月30日一天,岛上就发生了374次小型地震,岩浆已破坏岛上11.34平方千米的土地,其中三分之一是农场。8万多岛民中有6000多人不得不搬离住所。据估计,火山喷发造成经济损失超过9亿欧元。(东方网·纵相视频 孔文龙)

求学直路 等更新99+条内容去关注流看看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地震坛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地震坛 ( 京ICP备14033744号 )

GMT+8, 2024-6-16 06:5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