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地震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3619|回复: 28

试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3-30 17: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个放满热水的玻璃杯,杯底凹陷形,放在桌子上1分钟后拿起来,会发现桌子上有一圈水,这说明什么?是杯底凹陷空间里的水气,遇热变成了水滴?说明这个小空间里的水汽实际很多?多到饱和? 不过看起来把这个小空间里的水都挤出来,也形成不了这么多的水。所以猜想是外边的水气来补充,所以出现了大量的水?如果把这个凹陷空间密封起来,出来的水应该会少些吧?
发表于 2014-3-31 18:5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时一个不为现代物理学认可的话题。
不为,
是《非不能也是不为也!》的不为!


按照现代物理学的观点,这个玻璃杯底下是不 可能有水出现的。但是显然,事实摆在人们的面前,这样的一个条件就是会有水出现的。
那么!
要么是物理学错了。要么是所有的我们在做实验的时候统统产生了一个统一的幻觉!

为了说明在物理学里是不可能的,下面,我们从水的相图来进行分析。

首先假定,杯子底下空气的原始状态是处于相图中的A点(假定环境温度是8°C),玻璃杯加了热水之后,这一小空间里的气体温度必定随着升高,(假定是升到了40°C,玻璃杯底下的玻璃板的温度升高到了15度。)那么,这时原始的空气状态,就从A点移动到了B点。图中,B点的垂直坐标比A点高了一点,那是因为气体受热之后膨胀的结果,如果我们假定这个杯子底下和玻璃之间是密封的,那么杯子底下的压力必然会升高。如果是不密封的,那么就会有一些膨胀起来的气体会从杯子的底下泄漏到杯子的外部来。不管怎样,从上面的分析,从现代物理学的知识,我们可以得到结论,杯子的底部的空气在加热之后,里面的压力至少要比外部的大,所以外部的气体是不可能往里钻的。当然水蒸汽也不会从外往里钻。

杯底状态图.jpg

因为没有水蒸气从外部向里钻,所以,我们单独考虑这个空间里倒底有多少水分。再假定这个实验的原始状体是处于饱和状态的,那么从8°C的状态我们可以查表得到8°C度的水蒸气压力应该是,900Pa也就是万分子一的大气压。如果这900Pa的水蒸气全部都转变为水,那么这层水的厚度也只有一微米的厚度。显然这样的一层水是不可能被肉眼看到的。再说,这些水蒸汽也不可能全部变为水。


霁雪原创


但是,事实上,积水出现了。因此,我们必须认识是有水分(水蒸气)从外部进入了杯子底部狭小的空间了,而且凝结成水了。因此我们必须把水蒸气从外部钻进去的原因找出来。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31 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把这种现象称为水的“热凝水”现象。
根据道尔顿分压定律对气体的性质的描述:“在混合气体的内部,一种气体对于与其他的气体来说相当于真空。”
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认识,既然我们认为水是来自于杯子外部的空间。那么这些水分(水蒸气)进入杯子底部的唯一动力因素,也就只能是水蒸气本身的压力差了!

那么这个压力差是从那里来的呢?

关于道尔顿定律,我们有必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因为,很不正常的,在气象学中几乎不承认这个定律,我们通常听到的所谓“水气输送的话题”实际上就是违背这个定律的一个表述。
因为无论水蒸气对于空气来说或是空气对于水蒸气来说,他们互相都是看(感觉)不到的,他们的运动规律只服从于自身的压力差。
外加的气体的压力存在与否都不会影响这种气体的运动规律。

这个证明“道尔顿定律”的实验可以这样进行;
准备一个亚密封的气室环境。亚密封的程度以当这个气室在抽真空之后,可以在比较长(例如5分钟或1小时以上)的时间才因外界气体的侵入而达到内外压力的平衡,为好。
在这个气室上安装压力表和氧量计,现在我们可以通过多次的实验确定这个气室的泄压平均时间。在这个期间,我们可以通过氧量计和气压表看到,从外部渗入到气室的氧气和氮气几乎是同步进行的。现在,我们把这个气室充满氮气,甚至可以大于外界的大气压。在这样的情况下氮气必然会往外泄漏,但是,外界的氧气是不是能在气室里面压力远大于外界氧气压力的条件下进入气室内部呢?
如果按照道尔顿定律,那么各种气体将各行其事;而如果按照目前气象学的观点,气体之间可以互相输送。那么氧气就不能进入气室的内部特别是在气室内部压力大于外界大气压的情况下。

于是,实验揭晓了,
很不幸,气象学的说法错了。
外界氧气在气室里面的压力大于大气压的条件下,渗入气室内部了。氧量表的读数上升的速度和平时抽真空的条件下的上升速度几乎相等。


也就是说,对于一个充满氮气的有高压的气室,氧气的渗入速度和这个气室抽真空的时候的一样快。氮气确实被氧气视为真空。
啊好了,道尔顿定律我们用实验复证了。

霁雪原创



现在,我们来分析水蒸气,
上面,我们已经证明了,按照现在的物理原理,这些水分,这些外界的水蒸气是不可能在被你出现的。那么,除非所谓的水蒸气和我们的认识和我们对水的常识性认识不一样。


那么这“水和水蒸气”究竟是否和我们的常识认识不一样呢?

这得从21世纪以来,对于水蒸气的量子化学前沿研究来说起了。

目前,从量子化学的角度,科学界已经确认“在大气环境中并不存在单分子结构的水蒸气!!!!”

也就是说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31 18: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最新的量子化学的研究表明:在地球的大气层宏观环境里,水蒸气几乎不存在单分子的机构形式,而是以n.H2O+H正的形式存在。其中的n是一个自然数系列,通常称为幻数系列,具体的值是2、8、20、28、50、82、126、……也就是说,我们原来认为是单纯气体的水蒸气,原来是由2个水分子、8个水分子、20个水分子……等好几种水蒸气的小成分混合而成的混合气体。

化学的研究表明,在常温下(0-20度)的环境,水蒸气几乎都是以20水及28水的成分为主。气体的温度越低大分子水的比例就越高,气体的温度升高到25度以上时,才能明显的找到2水的踪迹。而到了50度以上的时候那些28水和20水的成分就几乎都裂化为2水和8水了。

自然环境中的水蒸气在温度变化的过程中内部的分子团簇成分起着积极的平衡过程。
这种现象实际上符合能量最小作用的基本原理。越是多的水分子聚集在一起,气体分子能量可以维持在最小的值。

根据资料我把这些分子簇成分的分压力和水蒸气的两相线作一个比较。因为两相线已经是经过了无数的实验证实了的。所以我根据道尔顿定律,假定这些分子簇成分的总压力就是两相线所代表的压力,如下图所示。


包含部分分子团簇半盒曲线的水三相图a.jpg


从这个图中,我们看到,各种不同的水蒸气成分,在温度变化的条件下发生的水蒸气成分变化的复杂过程。
这一个过程的存在,实际上对现代科技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例如,我们一直在讨论的相对湿度,从这个图来分析,到底是所谓的“相对湿度”测量到了哪一条成分的曲线呢?有例如讨论到实际的蒸发和凝结过程,这些水蒸气成分是同步地从液态的水中蒸发出来,还是只以其中的一种的状态蒸发出来的呢?……、……、……???
一系列,一系列的疑问让我们接应不暇。
但是就本主题的杯底的水,我们可以有一种新的假设;
假定这些水蒸气成分中只有2个分子的水蒸气可以直接凝结为水。那么当水蒸气的温度从310k下降到280k的时候,水蒸气中的大分子团簇就会发生相应的分解过程。我们可以注意到,水蒸气的分子总数在这个温度范围里并不是和压力同步地升高。而是变成了如下图所示:



总分子数的变化曲线.jpg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当处于一个大开放环境的时候,这个过程是平缓进行的,我们不能发现水蒸气有任何的相变发生。
但是,一旦这个过程发生在一个相对密封或绝热的环境中,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当温度的降低要促使总分子数缓慢减少的时候,2个分子的团簇成分本应急速的减少,但是由于其他分子团簇(特别是28水)的分解,一个(28水)可以分解出14个(2水)来,所以(2水)成分反而要迅速的增加。
因为处于一个密封或绝热的环境,所以这些2个分子的水蒸气成分就必须以凝结水的形式从空气中释放出来,以保证2个分子的水蒸气成分不会超过饱和。
而在这个过程的同时,其他的分子团簇成分必然地因为发生了分解而造成分气压的降低。
在这样的情况下;
如果是处于绝对的密封状态,这些刚凝结出来的水就会很快的重新蒸发回到这个密封的空间中去。
但是如果是处于一个亚密封的状态,那么内外的气体就会克服亚密封的阻碍发生移动。(28水)、(20水)因为发生的裂解分气压必然地比外界低。于是这些成分的水蒸气就要往杯子的底下钻。但是对于(2水)成分来讲,有两种可能,一种是通过亚密封的缝隙往外界排出,另一种是通过相变化成露水凝结出来。因此,这时就要看亚密封的条件了,亚密封的条件越高,气体的漏泄越少,(2水)化为凝结水的比例就越高,杯子底下的水就会越多。

显然,我们可以在做实验的时候把杯子用重物压住来验证以上的理论分析。
很幸运,无论多少次实验我们都发现,在压了重物的杯子底下,出现的水总是比没有压重物的杯子地下多。
这样实验的结果和理论分析是统一的



霁雪观点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还可以看出,这个杯子底下的水,不是在任何温度之下都能发生的。一般这样的现象发生在273-293K之间,而最理想的条件,的大约是环境温度低于283K的时候。显然,这样的温度环境,在大气层的500-2000米左右的高空是最多的。因而当这个一层的大气受到外来的热源的“冲击”的时候,就会生成云来。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也看到了:实际上在地球大气层的温度环境里,高层大气的温度没有能超过298K的,所以在这个条件下大气中的水蒸汽几乎不会冷凝,只能发生热凝。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31 19: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上面一楼,我们得出了这样的一个结论:热凝是地球大气层里水蒸汽的基本凝结形式。这一楼,我们讨论上面提到的“冲击”,是从哪里来的。
霁雪在本论坛已经多次的表示过,天上65%以上的云都和地震云有关。见http://www.dizhentan.com/thread-40266-1-1.html(关于地震云的定义的说明)
其结论是:天空里的水蒸气是在包括地应力在内的各种外力场的作用下,形成了云。因而当地应力发生变化的时候,理所当然地会影响到天空里的云像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就是我们所看到的地震云。
        这个说法和气象学最不同点就是,天上的云,本来就是地应力场在内的外力作用所造成的。


霁雪也定义过,地震云是“显性地应力场异常干涉谐振纹理云”


这里显性是指这些地震云被我们看见了发现了,当然还有没有被我们发现的那些普通的云;
地应力场异常,这里地应力场是一个泛指,可能是包括地电场、地磁场、地声场、重力场等在内的任意组合,当这些场因为地震即将发生而发射出异常的辐射的时候,在空中必然会有一定的谐振发生,这些谐振所带的能量就是形成天上的云的那种“冲击”力。
干涉纹理是指,异常的地应力的发射在空中发生了波动干涉,由于驻波所在的点能量比其他的空间要高,所以就造成了明显的和干涉区域相对应的纹理。


把以上的分析再简单地归纳一下
1.地应力异常实际上是无时无刻都存在的,因而天上的云的95%以上,都是在这样的地应力场的能量作用下生成的。
2.4-6级的地震相对少了一点,但是他们的异常场的发射要特别的强一点,因而就造成了明显的容易被观察到的地震云。
注:6级以上地震的异常场相对复杂,所以6级以上的地震云不是像通常所认识的那些排骨云之类的云。而是快速变化的云磊突起的那种云。因为以前没有人这样指出过,所以依靠地震云推测大地震几乎都不成功。原来是6级以上的地震云形状不为人们所了解的缘故。


从玻璃杯底的水,谈到了热凝过程,而且我们也仔细的分析的热凝水的物理机制。然后我们从图表中也看到在298K以下的温度,20水及28水的成分快速的增加,所以基本上不会发生冷凝现象。从而推出了天上的云都是热凝的产物。而热凝的热源则都来自地下的异常活动。而地震云则是特别大的地应力异常辐射所导致的。


另外,细心的网友应该看出,在水蒸气是混合气体的话题下。通过露点法所测量得到的相对湿度值,就不知道是什么含义了。
霁雪相信露点法测到的应该是(2水)成分的变化或状态。这样我们也可以看到在298K以下,温度越低,实际的“相对湿度误差”就越大。可能大到500%-1000%以上。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1 07:32 | 显示全部楼层
空调制冷的时候,冷凝水的成因呢?求科普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1 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卡巴斯基木有用

我们需要十分严格的观察和实验。而不是泛泛而谈。

根据实验,水蒸气只能在比较气温低的冷水面或物体面上才能结出凝结水来。在空气状态中,水蒸气不能直接冷凝化为雾。因为实验无法做出来。而实验中却可以做出水蒸气加热所产生的雾来。

这是物理基础实验。非常简单和直接,我可以提供你详细的操作过程。

空调机中的冷凝水应该是从水蒸气到水面得到的,而不是水蒸气直接冷凝雾化。大家可以仔细讨论。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1 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炎夏之日,道路上洒水会使人感觉凉快,这是因为水蒸发时从地面和空气中夺取热所致。同样道理,注射前以酒精进行皮肤表面消毒时,会感到局部清凉,这也是因为酒精蒸发时从皮肤夺取热所致。因此液体蒸发时,会从周围夺取热,周围变冷;与此相反,气体液化时,将热散发给周围,周围变热。这便是空调制冷及暖气的原理.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1 15:20 | 显示全部楼层
“根据实验,水蒸气只能在比气温低的冷水面或物体面上才能结出凝结水来”
难道是既有冷凝水,又有热凝水?或者说只要有温差,水分子状态就要变化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1 15:57 | 显示全部楼层
那现象有解释,但是不是热凝结。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4-4-1 16:50
回复 7# 霁雪

你到现在还在混淆液体成雾和气体成雾!

其实很简单,从物理受力分析的角度来看,就是比较物体重力和流动力差的大小:


流动力差大于重力,物体就到空中成气体


流动力差小于重力,物体就降落成液体
   

当流动力差接近重力,物体就容易成雾(半液体状态,但又悬浮在空中)


从流动力F= k Tρg / P很清楚就可以看到:

要让液体成雾,需要加热或降压(让流动力差增大到大于重力),但那不叫热凝结!


要让气体成雾,需要降温或加压(让流动力差减少小于重力),降温的叫冷凝结!
匿名  发表于 2014-4-1 17:03
其实北方人在冬天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经常开门的地方(屋内门口)经常看到地面湿湿的,这个跟杯子的道理是一样的,都是冷凝的原因!

如果按齐大师的热凝,那水应该出现在屋外,而不是屋内!不是杯子底下,而是杯子外面才对!可事实却却相反?
发表于 2014-4-2 05: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 xiangdan


   你好,谢谢光顾!
我以前是机械工程师,后来从事环境保护工程,和空调系统相关的各种项目不知搞了多少个,对于冷凝,去湿,除尘,净化等技术可以说是运用的滚瓜烂熟。
现在我提到的热凝水,是在熟透了以上这些技术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的确挑战我们的常识概念,但是没有办法。
一而再再而三的实验和分析就是指向这样的一个事实——水蒸汽实际上不会发生从气态直接到雾的凝结过程。
水蒸气只会溶入已经存在的水面中并释放热量。


我还没有写完,需要一点时间。希望能经常光顾并提出宝贵的看法。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2 05:1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0# lhkcc58


   等于没有讲!!!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2 05:1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 Guest from 123.90.71.x


   
谢谢指教!
我以前是机械工程师,后来从事环境保护工程,和空调系统相关的各种项目不知搞了多少个,对于冷凝,去湿,除尘,净化等技术可以说是运用的滚瓜烂熟。
现在我提到的热凝水,是在熟透了以上这些技术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的确挑战我们的常识概念,但是没有办法。
一而再再而三的实验和分析就是指向这样的一个事实——水蒸汽实际上不会发生从气态直接到雾的凝结过程。
水蒸气只会溶入已经存在的水面中并释放热量。

这些应该和你的流动力不是同意话题!我分析的是水蒸气的空间结构和作用。


我还没有写完,需要一点时间。希望能经常光顾并提出宝贵的看法。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2 05: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2# Guest from 123.90.71.x


   简单的回复或反驳,通常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如果我连冷凝水是什么都不知道,就不会提出一个热凝水的概念了。欢迎你的长篇大论,但是不要扯上流动力。谢谢。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2 05:2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 mm5

难道是既有冷凝水,又有热凝水?或者说只要有温差,水分子状态就要变化


冷凝水对我现在来讲被认为是一种溶解过程,也就是必须先有游离态的水面存在。热凝水是水蒸气直接在空中发生的,不需要任何的界面(凝结核界面) 的存在。
温差的问题。
是的只要有温差,水蒸气的分子平衡状态就会发生变化,发生各种不同分子量的成分之间平衡的漂移。而漂移的结果是,温度越向低移动,水蒸气组成中的总水分子数量反而越大。所以冷却不可能导致冷凝雾的出现,但是可以溶解到已经存在的水面中去。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2 05: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 xiangdan


  蒸发会吸热,的确,但是我们无法直接反过来解释冷凝过程,因为每一种气体是怎样变成液体的过程都不一样,十分复杂。气体分子不是简单的小球,不能从经典物理的角度来简单推理。要从分子的能级等各种方向来研究,这是量子化学课题。我们只能等待他们的研究结果。但是,一个结论是肯定的,就是蒸发过程和凝结过程对于大部分的气体都不是互逆的过程。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4-4-2 16:26
回复 15# 霁雪


    任何问题最终的结果就是能量问题和力的问题,所以不研究能量和力的问题,就会跟现在的气象理论一样,只能谈论表象而已!不谈论力的问题,那你就慢慢走气象的老路吧,我就不奉陪了!
发表于 2014-4-3 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9# Guest from 106.120.174.x


   什么叫画蛇添足,只就是你上面的一段表述。什么问题最终的结果就是能量的问题,这就够了么,偏偏要去加上你的流动力。于是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4-4-4 22:08
回复 20# 霁雪


   那能量通过什么来转换?没有力能行吗?怪不得山水君说你物理。。。算了,你继续误导别人吧!你只能走气象理论的老路,一大堆表象而已!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自娱自乐而已!
 楼主| 发表于 2014-4-16 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奇怪的很,有时候杯底会出现水滴,有时候则没有,很干爽,难道温度、湿度,也影响到? 照你说的,现在湿度又测不准,那在什么湿度下有水滴,什么湿度下没有水滴,都是错误的了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17 03:21 | 显示全部楼层
效果最好的时候好像是在零度左右的环境温度条件下,湿度必须是比较高的时候,看我4楼的第一张图,20水和28水的含量都是比2水要高要多。
这时在饱和的条件下。

如果不饱和是怎样的没有找到资料,只能猜想是大分子的比小分子的减少得更多。
大分子水在不饱和的时候是怎样分解就不知道了。或者说大分子水在不饱和的时候能不能分解。是否需要满足饱和了之后才开始分解?

我的感觉是只有2水可以在降温的时候直接变成水,而大分子的水不能或者只能直接变成冰(雪)。水蒸气对于冰面的饱和气压要比对于水面的饱和气压低了许多,也许就是这个原因。因为一部分的能量已经在构成大分子水的时候用掉了。

天气已经开始变暖了,大地回春,也许这个实验要到下半年才能继续做下去了。

58斑竹说这个题目已经另有解释,但是他有没有拿出确实的说法来,我从网上也没有找到相关的可以让我信服的解释,58就老是这样,半吊子!就像他所说的做专家要学会说“不”,

至少我认为,我这样的解释杯底的水是合情合理的,而且我一直就认为天上的云就是这样的一个类似过程。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4-4-20 20:18
回复 22# mm5
   
看流动力公式就知道,不光跟压强有关,还跟温度,浓度(湿度)都有关系!一般杯子接触物温度低,空气湿度大(接近饱和)时才会出现杯子底有水(空气是流通的,没有强风时一般压强差不多,所以一般情况只考虑温度和湿度就可以),其他情况很少会出现的!

  齐大师走气象的老路,用自己提出的现象(比如他提出更不可靠谱的热凝现象解释本质,跟原来的气象理论没有什么差别,只不过一个五十步,一个百步而已!


我在16楼已经申明了,不要在这里插楼谈流动力!你可以另开新帖,长篇大论的详细解释流动力如何在杯子的底下弄出水来(前提是你的承认这些水是动外部进入的),但不要在这里插楼。只好委屈您了!            霁雪 2014、04、21
匿名  发表于 2014-4-21 17:52
回复 24# Guest from 106.35.202.x

    私自修改别人的辩论,本身就是没有科学素质的行为!
    任意象小学老师批改作业一样打上“红字”,是一种暴力行为!

    最后一贴,本人不会在你的版块发表一个字,谢谢!
发表于 2014-4-21 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5# Guest from 58.18.143.x


   不过,你删掉我的帖子的事还少吗?不送了。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28 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8# 霁雪
不知以下回答的对不对? 请参考.
1: 为什么如果有射线粒子从室内飞过,使沿途的气体分子电离,酒精蒸气就会以这些离子为核心凝结成雾滴呢??

回答:  威尔逊年轻时,对云雾的形成机理有浓厚兴趣,渴望制造人造云雾。
他终于想出了一个方法,让湿空气绝热膨胀以后突然冷却,就会产生云雾,实现了人造云。
他研究并证实了,离子是水蒸气凝聚的核心。因此,云室可以用来探测带电粒子,并可以用照相记录。
他用经过净化的没有尘埃的湿空气,使它膨胀以后冷却,同时让X射线穿入,X射线穿过的地方空气被电离,带电离子就会像尘埃一样形成细微的水滴,显示出X射线的运动轨迹。威尔逊还进一步发现如果体积膨胀不多,低于30%,那么只有带负电的离子才能形成雾滴;如果体积膨胀很多,那么正、负带电离子都能形成雾滴。
威尔逊在1911年建造成第一台云雾室,后人为了纪念他,把这种云雾室称做威尔逊云室。
J.汤姆孙对它给予高度评价:“这一方法对于科学的进步具有无法估量的价值。”
J.汤姆孙和卢瑟福用它拍下了α粒子和β粒子径迹的照片;
1925年布拉凯特用它研究人工放射性;
1932年菲特用它研究中微子;1933年安德森用它研究宇宙射线,发现了正电子,1937年又用它发现了介子。
由于云室的工作,威耳孙获得192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2: 那是不是当没有离子存在时,过饱和气体就不会凝结?
回答: 是这样的,如果蒸气中不存在任何可以作为凝结中心的粒子,则它可以达到很大的过饱和度而水不会凝结出来。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30 06: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7# xiangdan


   回复 27# xiangdan

先回答您的第2个问题,水蒸气的饱和曲线是通过无数的人无数次的实验总结出来的。所以这条曲线是可信的。
于是过饱和的概念是一种杜撰,空间只能是饱和,而不可能过出现过饱和。
于是空间里只要水蒸气达到饱和了就应该会凝结出水来。


但是,因为现在(到了21世纪)知道了水蒸气不是单一物质。
所以我们在21世纪说水蒸气饱和了,必须同时指出是哪一种的水蒸气成分饱和了。
而且我们需要考虑的是某种水蒸气饱和的时候,它与其他种类的水蒸气之间的平衡是怎样的一个状态,如果平衡的过程高于凝结的过程,那么这时的已经饱和的某种水蒸气就不会发生凝结而是转向转为气体成分的水蒸气的过程。
这方面应该是21世纪的前沿研究课题。我们等待他们的结论。


但是,我们已经可以用简单的实验来证明,在(统称的)饱和的情况下,在气态环境里突然的加热(机械加热方式)是可以使水蒸气凝结为水的现象出现的。
前些天,我们贴出的关于那个西方舞台布景专家做的在室内制造积云的试验也是一个例子。


我对这些现象的理解是水蒸气异构体分子的热裂解过程,并且把这个现象称为热凝水。请仔细的参考我的两个曲线图的分析。


现在可以回答您的第1个问题了。
威尔逊的雾室是在凝结核理论之后的发现,所以,他把雾室的作用解释为产生了离子是一种当然的选择。
他之所以要把空气过滤了之后来实验,说明他怀疑凝结核一说,但是在没有其他凝结核的情况下雾还是产生了,那么是什么原因呢。


反正,大家无法证明,那就是离子吧!大科学家也在无奈的时候要做一点忽悠。


按照热凝水的理论,射线穿过的时候,局部被照射空间里输入了额外的能量,于是发生了热烈过程,于是就发生了示踪的效果……
我确信,在我的热凝理论得到推广之后,威尔逊雾室的成雾原理也会因此而改一改。


同样的关于凝结核的理论本身,也有许多可以商榷的地方。
据资料介绍,那个得了化学诺奖的谁,往冰箱里放干冰,突然冰箱空间里产生了无数的耀眼的冰晶……于是他就解释说是干冰是凝结核云云……
显然他没有把干冰碾成了粉末喷到冰箱里去,为什么就是满眼闪耀的冰晶呢?
按照热凝理论,他是把两个过程混为一个过程来解释了。
当干冰放入了冰箱,于是水蒸气发生凝结了。凝结时辐射出热量,这些热量因为和热裂的加热频率相同,所以立刻对周围的水蒸气引起了热裂的共振或共鸣作用。……
他们假定冰箱里是过饱和的,但是这个过饱和的问题不能得到其他实验的支持。所以是“不存在的假设”前提。只因为他是诺奖得主,放个屁也是香的。所以凝结核理论就流行了。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7-6 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水蒸气的饱和曲线是通过无数的人无数次的实验总结出来的。所以这条曲线是可信的。
于是过饱和的概念是一种杜撰,空间只能是饱和,而不可能过出现过饱和。
于是空间里只要水蒸气达到饱和了就应该会凝结出水来。


但是,因为现在(到了21世纪)知道了水蒸气不是单一物质。
所以我们在21世纪说水蒸气饱和了,必须同时指出是哪一种的水蒸气成分饱和了。
而且我们需要考虑的是某种水蒸气饱和的时候,它与其他种类的水蒸气之间的平衡是怎样的一个状态,如果平衡的过程高于凝结的过程,那么这时的已经饱和的某种水蒸气就不会发生凝结而是转向转为气体成分的水蒸气的过程。
这方面应该是21世纪的前沿研究课题。我们等待他们的结论。


但是,我们已经可以用简单的实验来证明,在(统称的)饱和的情况下,在气态环境里突然的加热(机械加热方式)是可以使水蒸气凝结为水的现象出现的。
前些天,我们贴出的关于那个西方舞台布景专家做的在室内制造积云的试验也是一个例子。


我对这些现象的理解是水蒸气异构体分子的热裂解过程,并且把这个现象称为热凝水。请仔细的参考我的两个曲线图的分析。


现在可以回答您的第1个问题了。
威尔逊的雾室是在凝结核理论之后的发现,所以,他把雾室的作用解释为产生了离子是一种当然的选择。
他之所以要把空气过滤了之后来实验,说明他怀疑凝结核一说,但是在没有其他凝结核的情况下雾还是产生了,那么是什么原因呢。


反正,大家无法证明,那就是离子吧!大科学家也在无奈的时候要做一点忽悠。


按照热凝水的理论,射线穿过的时候,局部被照射空间里输入了额外的能量,于是发生了热烈过程,于是就发生了示踪的效果……
我确信,在我的热凝理论得到推广之后,威尔逊雾室的成雾原理也会因此而改一改。


同样的关于凝结核的理论本身,也有许多可以商榷的地方。
据资料介绍,那个得了化学诺奖的谁,往冰箱里放干冰,突然冰箱空间里产生了无数的耀眼的冰晶……于是他就解释说是干冰是凝结核云云……
显然他没有把干冰碾成了粉末喷到冰箱里去,为什么就是满眼闪耀的冰晶呢?
按照热凝理论,他是把两个过程混为一个过程来解释了。
当干冰放入了冰箱,于是水蒸气发生凝结了。凝结时辐射出热量,这些热量因为和热裂的加热频率相同,所以立刻对周围的水蒸气引起了热裂的共振或共鸣作用。……
他们假定冰箱里是过饱和的,但是这个过饱和的问题不能得到其他实验的支持。所以是“不存在的假设”前提。只因为他是诺奖得主,放个屁也是香的。所以凝结核理论就流行了。

今天(2020、07、06)以上的内容重新复制了一次。以前写的内容和我现在的认识还是基本接近,9也不怕有人说我七八年的功夫还是停留在原地。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地震坛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地震坛 ( 京ICP备14033744号 )

GMT+8, 2024-4-17 00:44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