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地震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4459|回复: 4

地震的实质和预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0-2 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地震的实质和预报


作者:季东

【摘要】
通过对地球电磁场及地震的各种现象和前兆规律的探索,我们认识到:地震及火山爆发的物理实质是:地球电磁场变换过程中高能电场放电所激发的等离子介质的聚变性爆发效应。地震的时间规律,前兆规律,都反映了地球电磁场的变化规律。


地球电、磁场的变化状态;多点域的地电、地磁监测;卫星遥感地面热异常捕捉窗口点;监测高能伽马辐射线和低频电磁脉冲;寻找静电异常点是实现地震预报的重要方法。

【关键词】
电磁场变换;
高能电场;
等离子活动;
聚变爆发;卫星遥感地面热异常;静电异常测试法

         



地震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的一种自然灾害,人类自古至今都在研究和探讨着它。地震到底是怎么形成的?怎样正确地预知和控制地震从而最大程度的减少灾害?中国3000年前的《周易》中,把八卦之一的“震”解释为“震为雷”。《国语·周语》中,西周末年的吏官伯阳父距今2700多年就提出了“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的地震观。中国历代多有“地发雷声,而后地动”的记载。“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是《诗经·小雅》中对周幽王六年十月初一地震的描述。由于古代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对地震成因不能深化认识。人们只能从表面现象去认识它,亦积累了一些识别前兆现象的宝贵经验。

作者认为,攻克地震预报的关键是攻克地震的成因,既攻克地震产生的物理机制。

1910年至今,里德(Reid)的弹性回跳说或岩石的应力破裂说一直处于地震学界的支配地位。事实证明,它只是表象性的错误理论。因为它不能正确解释前震与主震、主震与余震的物理机制,也不能正确解释地温、地电、地磁异常及动物反常等前兆规律;为什么在没有脆性岩石的热地幔中仍有地震发生?为什么地震多在已经断裂的岩石及地壳裂缝中发生?总之,它把地震的结果之一的岩石断裂,片面的理解为地震的成因,把实验室里的小块岩石样品错误地等同于四分五裂的地壳结构。因为对地震的成因认识错误,所以对准确预报地震的研究进展缓慢。

1970年,苏联学者沃洛波耶夫提出了“地下放电击穿引发地震”理论,触及到了发震的原因;但,没有对地球电磁场的深化理解,没有认识到地震的“等离子聚变”实质。

1
地震及火山爆发的物理实质

我们从对电磁荷的多种量级层次的分析认识中[1],从对星体及地球的电磁场及其相互作用规律的辨证认识中,从地震及火山爆发的各种前兆现象的物理机制可能性地探讨中,从前震、余震与主震的关系,及地下核爆炸、蓄水注液引发地震的机理分析中,认识到:

地震及火山爆发是地球电磁场变换过程中高能电场放电所激发的高能、高密等离子体介质的聚变性爆发效应。

作者在《星体的演化规律及火山地震的成因》[2]的论证中指出:星体电磁场与星际电磁场的相互作用是星体运行和星体演化的原因。相应于星际电磁场的变化,星体电磁场在电磁感应中不断地进行着组织与调整的周期变换。

当太阳运行中的银河系的纬向及径向电磁场层次的性质、密度及量级变化,都将引起太阳电磁场的调整与变化;这就是太阳活动的实质

相应于太阳电磁场的波动、变换,运行在太阳电磁场里的地球电磁场也在组织调整中波动变换。地球电磁场的波动变换是各种自然灾害的原因。

当地球运行轨道(黄道)上的太阳电磁场的纬向及径向(扇扫)层次的密度、性质及量级变化,高能荷电粒子的馈能变化,地球电磁场的各个层次将依次进行电磁感应和充放电效应。变化的电磁场及其相互作用的涨落,使地球产生公转及自转速率的变化;极移;高低压中心迁移;被电磁场牵连的介质环流变化;气候变化及大旱大涝;使火山地震周期性发生。台风龙卷风、山崩雪崩、森林和草原的天然大火、埃尔尼诺和拉尼娜等自然现象,都是地球电磁场的变换效应及其所形成的能量迁移和释放效应引起的。

化学反应、燃烧和爆炸、聚变和裂变,都是原子(或分子)电磁场之间的电磁反应。低量级的外场层次的结合或分离反应就是化学反应;较高量级的异性内场层次的化合反应就是燃烧和爆炸;内部的高量级场层次的结合与分裂反应就是聚变和裂变。

通过对地球电磁场层次的分布规律及从地表至地心的地震波速数据的分析,我们认识了地球内部不同量级不同性质的电磁场层次及介质的温度。即,电场量级低、磁场密度大的层次温度低,温度低的层次地震波速高;电场密度大的等离子活动的层次温度高,温度高的层次地震波速低。

磁场减能或被抑制的某些层次的等离子密度增大;两个比邻的电磁场层次交汇处亦形成一些等离子活动带。在等离子层次及等离子活动带中,正、负离子频繁碰橦,化和燃烧及零星聚变,使这些地方的温度增高。

地球内部岩层间的等离子活动产生高温高压,使介质岩石融熔。这就是下地幔及上地幔中存在融熔层的原因。不同量级的等离子活动层次在外空间的对应分布,便形成不同的范.阿仑辐射带,其中的等离子反应能以电磁辐射的形式散发。

地幔中某些层次的高温、高压熔岩顺着等离子活动径向裂缝(或分电磁场层次的交界裂隙)流出地壳,便形成某些长流性的海底及地面火山。

地壳中的等离子活动区便形成大小不同的深部熔岩区和上部地热区。

太阳电磁场的较大波动必将引起地球电磁场的较大波动。当支配地球的太阳磁场减能,电场增能时,地球的基态磁场增能,从而俘获较多的太阳活动馈能的荷电粒子;太阳磁场增能时,地球磁场减能电场增能,地球场除了接受较高量级的太阳粒子馈能以外,低量级外场将向太阳黄道场反馈能(外场粒子流失),地球将增强各量级层次内的物质衰变能和等离子反应能,以补充能量的损失。

太阳馈能的电荷及地球物质衰变产生的电荷,除了补充地球电磁场的能量损失外,多余的电荷将在不同量级的电场层次里蓄积,并不断地向高量级电磁场迁移增益。一是强化了不同量级边界层的静电场,二是增加了不同量级电场层次的等离子密度。

上地幔的电磁场量级较高,等离子能量较大。在地球电磁场变换中,增能电场在高密度等离子区放电,激发氢的等离子体迅速聚变性反应,强大的反应能、辐射能产生的高温、高压,使介质融岩进一步熔化和膨胀,产生更大的对外压力。高温、高压熔岩及气体冲破地壳裂缝喷出地表的现象便是火山爆发。类似的现象在太阳上便是日珥爆发现象。

地球的最高电磁场层次在地壳内,水、碳、氢、氧是它的重要电磁介质。地球其他各量级的电磁场层次都与地壳电磁场交汇并穿过地壳伸向壳外空间,其回路再穿进地壳闭合。地球的各个分电磁场结构的边界及不同电磁场层次在地壳的交汇处,常有自然裂隙存在,这些地方容易形成海岭、海沟、岛弧及陆地大断裂。分电磁场结构的相对独立性,把地壳分成大小板块。等离子聚变产生的高能辐射,把地壳岩层切割的支离破碎。

当太阳电磁场的较大波动而引起地球电磁场的较大波动,并逐级向壳层高能电磁场转换;电场增能的层次便产生高能等离子体活动;等离子活动产生的高温高压,进一步使水及碳氢化合物离子化,在高能电场的谷部或转折处,便形成高能、高密等离子腔。在等离子腔中汇集了大量的增益生成的氘或氚重质子荷离子。在电磁场变换中的电场放电激发下,高能高密的氘或氚等离子迅猛聚变爆发,强大的爆发冲击波便形成地震。

地震的能量使断层剧烈移位或产生新的断层,地震时的高能电磁辐射亦破坏岩层及建筑物的分子结构和结合力,增大了破坏的危险性。

震域上下、左右其它层次中的高能高密等离子腔,在电磁场迁移变换及主震的冲击下而先后放电激发聚变爆发,便形成余震。

当发震层次的电荷量级高,等离子密度大,高能腔大,震级及破坏性也大,反之较小。小震往往是一些分电磁场层次激发的较低量级的、较小体积的高密度等离子体的聚变性爆发效应,如同原子的主能级层次间的分能级跃迁。

类似的机制在太阳上便是跃斑爆发现象。

海岭、海沟、岛弧、断裂带因为是电磁场层次的分界或交汇处,这些地方的电场密度较大,且易于水、空气、碳氢化合物等介质的渗入,易于氘、氚离子的生成和积聚,所以这些地方易发震。

所以,火山爆发与地震的物理机制是相同的,其物理实质是:地球电磁场变换过程中,电场放电所激发的高能等离子体介质的聚变性爆发效应。区别仅是:发生爆发的电磁场的量级和层次不同,介质的荷质量级及密度分布不同,其反应的效果和现象也有所不同。

火山爆发是地球电磁场变换中地幔中的电场放电所激发的高能氢离子介质的聚变性燃烧效应,所产生的高温高压热膨胀熔岩及气体冲破地壳裂缝喷出地表的现象。

地震是地球电磁场变换中地壳内的电场放电所激发的高能高密氘或氚等离子体的聚变爆发效应,所产生的高强冲击波使地壳震动和破裂的现象。

山崩、雪崩、斥离性滑坡也是电场放电所激发的等离子体介质的爆发效应。因为山体岩层、雪层的电磁场层次突出地表,量级较低,所积聚的等离子密度及压力小,所以爆发的冲击力也小。

高纬度空间的低量级、低质、低能的等离子介质被低量级切换电场激燃,便产生低能极光和红晕现象。地面上空气中某层次的等离子体被放电激燃便出现空气着火,夜间发光,海洋面上激燃天然气大火燃烧等现象。林区和草原出现了等离子活动,便会出现放电或雷电激燃或人工明火种提前激燃的森林和草原大火。

地球上周期性发生的不同地区的起因不明的森林和草原大火,都是地球电磁场变换中电场增能所产生的等离子体的激发效应引起的。这种天然大火易于激发,不易扑灭,亦将在等离子分布区内迅速蔓延。

当人类认识了电、磁荷及电磁场的量级层次性,认识了星体电磁场波动变换的规律性,认识了火山地震及其它自然灾害的物理实质。地震及其它自然灾害的准确预知和预防也就有了理论基础和方向。

·2
地震的规律性

太阳的运动及演化规律决定于银河系电磁场;地球的运动及演化规律直接决定于太阳电磁场,间接决定于银河系电磁场(这里不讨论超星系电磁场对银河系的影响)。地球电磁场规律性变换是各种自然灾害的根本原因。地震及火山爆发既然是地球电磁场规律性变换中电场放电所激发的高能等离子体的聚变性爆发效应,所以地震及火山爆发也有规律性。

(1)地震的周期性规律

地球电磁场的分布性及变化周期性是人类科学殛待探讨的问题。根据人们对地球的大的及较大的自然灾害的年代估计,地球电磁场的变化规律有:a 、太阳系电磁场激烈大变化周期(约亿年);b、太阳公转轨道的性质变化周期(约千万年);c、太阳公转轨道的电磁密度变化周期(约万年);d、银河系的明臂及暗臂扇扫周期(约万年);e、明臂及暗臂中的分电磁场层次扇扫周期(22年,十一年);f、地球公转轨道的性质变化周期(约万年);g、地球公转轨道的电磁密度变化周期(6个月);h、太阳的径向电磁场层次对地球场的扇扫周期(28天、14天、7天、3天);i、地球的公转和自传效应及电磁感应引起的潮汐涨落日波动周期;j、地球的各主要分电磁场结构先后变换的6小时差动周期;k、上述各种周期的叠加组合及差动周期。所以地球电磁场时刻都在波动变换中运移。年以上的长周期产生较大的电磁场波动,是孕育地震的过程;年以下的小周期波动是促发地震的机会。

这种规律是全球性的。因为地球电磁场在不停的变化迁移,所以某个地点的地震重复性至少要几年(小震)、几十年(中震)、几百年(大震)。

为什么有些地区在太阳活动峰年发震而有些地区在太阳活动谷年发震呢?因为这两种震域的电磁场性质及层次不同。太阳电磁场的变化对地球的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电磁反应效果是不同的,且只有那些磁场减能,电场增能的地壳层次才是直接孕震的层次。同一个层次如在太阳活动峰年时磁场减能、电场增能;则在太阳活动谷年时磁场增能、电场减能。再者,太阳馈能并不是地震的唯一能源,地球不同量级的物质衰变能也是促成地震的重要能源。

2)发震的条件规律


发震的先决条件是地球电磁场变换中在地壳内形成了高能电场且在电场里积聚了大量的高能高密的等离子体。

凡是电场增能的等离子活动层次都能发生地震吗?否。因为地震的发生还有其它制约条件:a、孕震层次的电场电荷的质能量级较高(强荷);b 、等离子介质是易于激燃和聚变的高能氢、氘、氚离子态;c、等离子密度高且在震源形成高能腔;d 、孕震部位或震源不直接接触地表;e、电磁场变换的必然条件及电磁场潮汐的偶然条件。所以地震多发生在高量级及较高量级电磁场层次的地壳中。

其它较高或低量级的电磁场层次都要通过地表而和空间对应的层次相联系。

如果某海域的海水中出现了电场增能的等离子活动,便发生厄尔尼诺现象;如果发生在地面或洋面上,便容易以热流、热风散失,或产生空气介质的抗磁性涡旋电场而形成台风、飓风、龙卷风;还有前面提到的森林和草原的自然大火、空气及海水上面燃烧等现象。


蓄水、注水、注液容易引发地震,是因为水及碳氢化合物液体渗入到电场增能的等离子活动层次,在高温和离子碰橦中成为离子态,改变了介质条件,增加了等离子密度,在电磁场变换、电场切换的放电激发下,便易于形成地震。


断层错动容易引发地震,是因为电场牵连及切换电场的力偶作用使地壳在等离子活动的断层产生错动,错动裂隙便易于水及碳氢化合物的渗入和离子化,补充了发震介质,便容易促发地震。

3)地震的迁移规律

地球壳层交替分布着不同量级、不同性质的径向及纬向电磁场层次。由于各层次的量级和性质不同,电磁场变换的周期不同,等离子活动层亦在上下、左右迁移,致使地震迁移的方向不明显;大小地震交织亦使地震迁移复杂化。

一般规律是:a 、地球主要的分电磁场结构(各大板块表征的子星结构)的大地震多为纬向迁移;b、同一个子星分结构中不同电磁场层次中的大地震及火山爆发多为径向迁移;c 、不同分电磁场结构,不同层次的地震在太阳的活动周期中从高纬度向低纬度迁移;d 、同一个分电磁场结构中较低或较高层次中的小震、中震向地震空区或主震震中迁移。

关于纬向迁移,因为相对独立的大的分电磁场结构多为纬向排列且各结构之间总是异性场相连系,所以当某分结构某层次累积的等离子体能量因电磁场变化而释放后,相邻结构内同量级层次的累积能量亦要在其后的电磁场变化中释放,以维持地球能量平衡,形成地震迁移。如,1990年美国旧金山、中国青海共和、罗马尼亚等大地震,相间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从东向西迁移;1991年中国新疆至河北出现了冬暖条带,这是分结构较高量级的电场增能而出现的等离子活动,便发生了二月新疆地震和三月陕西地震。相间约一个月从西向东迁移。这一个月正是太阳径向电磁场层次的扇扫周期。

关于径向迁移,如,199163日日本火山爆发,69日菲律宾火山爆发,从高纬度向低纬度迁移;这是同一个大分电磁场结构中的次分电磁场结构的先后放能效应,转换时间较短。某些地区的地震呼应性如:中美与南欧;南欧与中东;千岛、日本、台湾、菲律宾等,都是地球电磁场分布性及联系性决定的。

前震与主震、主震与余震也是地震迁移过程,它是同一个分电磁场结构的不同量级层次内的等离子腔先后激发效应。某分结构的各电磁场层次在壳层有一定的分布域,如果外围的低量级层次优先有了发震的条件而先发震,主震其后发生,则为前震主震型迁移;如果一个分结构的各量级层次先后孕震且高量级层次优先有了发震的条件而先发震,低量级层次在主震的冲击下和其后的电磁场变换迁移中先后发震,则为主震余震型迁移。某一层次可能会出现持续爆发,但,前震与主震、主震与余震的等离子腔并不在同一地点。

4)地震的前兆规律

地震的物理机制应该能科学的解释地震的各种前兆规律。我们已经认识到地磁、地电异常的实质是地球的电磁场变换效应。以下将扼要说明地震的其它前兆现象都是电磁场变换的次生效应。正确地认识地震的前兆规律是准确预知地震三要素的决定条件。


a
、电磁辐射

星体的电磁场变换中,磁场减能而电场增能的层次内的等离子活动增强,温度增高,电磁辐射增强。特别是地壳内的高能电场的零星放电,将激发高能等离子介质的零星聚变;将产生和激发高能伽马辐射。地壳中孕震地区的高能伽马辐射有较强的穿透力,尤其浅源大地震是易于散出和被探测到的;较深的地震在窗口点及震源上方的地壳裂隙(断裂带)亦能探测到高能辐射。

孕震的高能电场等离子活动,使地面及空间对应层次中的分子介质增能增温而产生红外辐射;特别是孕震层次进出地壳的窗口附近,将出现较强的红外辐射异常。继续增能,将出现可见光及强紫外,直至伽马暴发。

增能电场都会出现零星的放电现象,有些放电形成较强的电磁脉冲。

在地壳的孕震区域中,将同时存在不同量级的等离子活动层次,所以会发射不同频率的等离子共振电磁波。那么,哪个频率的能谱最强,哪个层次可能首先发震。哪个层次出现了强烈放电,哪个层次便产生特低频强脉冲和隆隆的地声。强等离子共振波干扰无线电波和破坏短波通讯,使电讯中断和失真(应该深入对孕育地震的等离子波谱认真研究)。

电磁辐射异常是较远距离捕捉震区和准确短临预知的条件之一。

b、地电阻率、地气雾、UFO现象、地形变等  

地壳内某层次的电场增能,等离子活动增强时,地电阻率下降;地温、水温升高;P波波速降低。孕震层次的高温气体及水汽从裂隙溢出,受地面异性电场介质偶合作用便形成地气雾。从地下逸出的荷电汽体被空间磁场层次浮获,偶合结晶并产生磁扰性的驻波效应,便生成所谓的地震云。

高能等离子簇强电荷的积聚并逸出地壳,便形成大、小不一的UFO(也叫球形闪电)现象。因为它们的电荷量级高、密度大,所以能产生较大距离、较强的电场感应。如果这些高强离子荷不逸出地壳,将会形成一些小地震或增加某个地震的震级。UFO将在较低量级的空间电磁场中以电磁感应能和辐射能损失能量,逐渐消失。

星体各层次间电磁场变换效应的实质就是各层次的电磁场性质变化的效应。磁场减能的无序等离子活动层次,其引力、重力必将下降;反之,磁场增能的有序电场层次(非孕震层次)引力和重力将会升高。由于等离子活动产生的高温、高压热膨胀效应,使该地区的地应力增加,使孕震区域上方的地壳抬起或变形,附近的非孕震层次将产生下降。因为性质相异的层次在地壳交替分布,所以产生地壳的凸凹皱褶。这亦是地球早期电磁场激烈变换(大动荡)时期形成岛屿和山川的道理。

C、高温、干旱、动物反常及雷达回波包络等

为什么会出现多震兆地震和少震兆地震呢?多震兆地震可分为两种:其一,孕震的地壳层次与地表有兆区域属于同一个电磁场层次,地面等离子活动的多种现象直接反映了孕震层次的存在。特别是浅源大地震的窗口震兆最多。其二,孕育大震的地壳层次与地表有兆区域同属于电场增能的等离子活动阶段,但并非同一层次,地面等离子活动的多种现象,间接反映了地下大地震的孕育。以上地震的传统震兆较多,就是多震兆地震。

在多震兆地震前,电场感应及地面高能等离子活动将产生高温、干旱及强红外辐射,气压降低,冬暖等现象。也会发生强电场等离子体激通电路点燃荧光灯;干扰磁铁的有序分子电流而使磁铁失磁等现象。

地震的孕育阶段,都会出现窗口点的增温和干旱现象;大地震孕育阶段,都会出现大面积的旱区。因为强电场等离子活动将加速地面水分的蒸发,并破坏空间水汽的结晶汇聚。蒸发快还不下雨,所以就旱了。这就是对耿庆国先生旱震理论[3]的科学解释。干旱最严重的相邻的两个分布域,往往是未来地震的两个窗口点。


多数动物都对电磁场的较大波动有反映,特别是孕震窗口的强电场、等离子活动、高能电磁辐射,将干扰和破坏生物体的生物场。所以动物会表现为烦躁不安和行为反常;受害严重的将死亡。不明原因的海洋及陆地生物集体“自杀”现象,都是这种原因。

地面上出现了电场及等离子活动异常,地下就有地震在孕育。如,海城地震等多震兆地震。

当地下孕震的层次与地表面地区非同一电磁场层次且性质不同时,特别是较深的地震,震源上方地面上的震兆相对减少,便是少震兆地震。所谓少震兆地震,只是震源附近直接被人们观察到的现象或传统前兆现象少了(如唐山地震),唐山这样的地震在远处的窗口地区,在深井和空间可用仪器探测的震兆并不少。特别是临震前的几天里,在震源周围的大范围内出现了高能电磁辐射,出现了无线电波干扰失真,出现了雷达回波包络带----高能气(汽)态分布幕。

一般规律是:较大的浅源地震震源附近的震兆较多,出现的较早;较大的深源地震震源附近的震兆较少且出现的时间较晚。

d、氡异常和氢、氦异常

地壳内常态下应该有适量的氢、氡、氦等气体。但是,在电场增能的等离子活动中,氢、氡、氦等气体骤增。究其原因,主要是:

其一,磁场增能的层次里的不稳定元素的物质衰变。因为增能磁场将无序等离子电荷转化为有序电流而被磁场分立驰豫,为了补充场荷损失,其不稳定元素和不稳定粒子将在磁场的作用下衰变分离。非孕震层次因物质衰变而产生氢、氡、氦等气体,间接反映了地球电磁场的变化规律。

其二,等离子活动层次里的水、碳氢化合物、氡化合物的离子化。特别是孕震层次里的高能、高温等离子活动,将加速水、碳氢化合物、氡化合物的离子化,及其生成氦的零星聚变。这是氢、氡、氦异常的主要原因。所以,氢、氡、氦异常是孕震信息的反映;而且,氢及其同位素氘和氚是重要的发震介质。

3
地震预报的方向

1)勇于开拓天体物理和地球科学的理论研究,积极促进对地震的物理实质的再认识,尽快地认识和掌握地震的规律性。

2)认识并攻克星际及地球电磁场及其相互作用规律。积极进行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和发展新技术、新仪器,尽早实现对星际及地球电磁场的量级层次性、分布性及其运动和变化规律的探测。在没有具体可靠的实测资料之前,可以从众多自然现象所反映的依赖关系,分析和认识电磁场的属性和变化规律,加深对电磁场的认识和了解。

3)普遍观测与重点地区的强化观测相结合;卫星观测与地面观测相结合。正确运用观测手段,研制和改进观测仪器及观测方法。充分利用空间遥感卫星的作用,及时捕捉强震目标。

4)地震观测及预报工作者,应有一支机动灵活的队伍,及时实现对孕震区域的现场观测,以得到科学具体的孕震信息,准确估计地震三要素。

5)充分发动群众,走群测群防路线。为此,要把天灾教育列入教育大纲。中学生应初步懂得地震及各种天灾的机理、现象、防灾减灾的常识,识别宏观前兆的常识等。大学生应深化教育。对国民要普及天灾宣传,人人都要有一些防灾常识,并能把自己发现的异常现象及时报告有关部门。积极培养各中、小学的地球物理科研小组,加强业余观测队伍。

4、地震预报的方法

根据地震的物理实质及地震的各种规律性,我们可以找到准确预知地震的有效方法。也可以知道传统的预报方法,哪些是可取的?哪些是不可取的。

(1)
长期及中期地震预报


长期及中期地震预报,一是发震的概率预报,或某地发生地震可能性的预报,所以准确率较低。二是根据孕震初期的宏观和微观异常推断发生地震的可能性。

a 掌握和了解太阳电磁场变化引起的太阳活动及地球电磁场变化的规律及周期性,了解历史震情及其它灾情,分析地震的发生规律。结合是否有孕震的前兆表现,发出发震可能性的统计分析,进而判定重点观测地区。张铁铮的“磁暴二倍法” [4],沈宗丕的“磁暴月相二倍法”[5],其实质就是这种性质的探索。已产生地表裂缝但未发震,也未见明显的前兆异常,可给于一般性的主意。

b 电场和磁场波动较大且电场正异常,磁场负异常(需要区分电磁场的量级和层次),并出现了干旱少雨,温度偏高的地区,应注意观测。

c 地温、水温、地形变正异常且观察到氢、氡、氦正异常的地区,应重点观测。

d 前兆异常逐渐强化并向小震空区迁移的地区,应重点观测。

e 出现动物反常的地区且动物反常的种类多,地域大;反常晚的中心地带应列为重点的重点。以便及时做好短临预报。

(2)强震、大震的短临预报

因为强震、大震的破坏性大,所以要集中力量搞好重点地区的短临预报。

越是大地震,其宏观前兆和微观前兆越多,越容易被抓着。

a 所谓地震孕育的窗口点,就是孕震的电磁场层次进出壳面的地点。在5级以上的地震及火山爆发前,窗口地区必产生强电场感应及高能等离子活动激发的地面分子介质的热红外辐射。热红外辐射异常的强化,及动物反常等其它异常的强化,就预示着地震的到来。因此,为了准确估计地震三要素,必须尽早确定窗口的位置。作者在《地震预报探讨》[6] 的论文中,提出了用空间卫星遥感地面热(红外)辐射异常预报地震的理论。该论文在1992年的“中国地学哲学学会第四届学术会议”上作了专题发言(本人是会员)。曾佐勋等多年来利用卫星热红外排气点(窗口点)观测法预测地震[7],很有成就。

及时扑捉、观察高空遥感卫星传来的地面热红外异常的状态变化。如果红外异常大面积分布或是一条较宽的条带,328天内中间地区有浅震发生或发生该地区的自然大火、台风、龙卷风、等。



多数地震都有两个地面窗口点,强震、大震的初期两个窗口点就有了增温现象,将发生远红外辐射异常。随着电场的强化及等离子密度增加,红外辐射异常将强化,面积增大并向震中迁移。根据窗口红外辐射的强化,可以预知地震的三要素:一、发震时间:3--28天。二、震源点及深度:两个对应的红外异常点的中间地下就是震源;两个红外异常窗口的距离越小,震源越浅;距离越大,震源越深。三、震级及破坏性:两个窗口的红外异常面积越大、强度越大,震级及破坏性越大;面积及强度小,震级及破坏性小。

b 首先出现动物反常的地区,必然是窗口点。如果动物反常向某个中心迁移,该地区的静电场强度,等离子密度明显增加,说明地震即将在近期内发生。如果高能电磁辐射增强,出现了反射雷达波的汽(气)体幕;出现了无线电及短波通信干扰、中断;就预示着大地震的到来。如果发生了高能伽马暴发、强低频放电脉冲及地光,就预示着大地震的发生。地光是地下聚变爆发时所对应的空间电场层次的介质激发现象,是天然的紧急地震预警。因为地下深处震源的聚变冲击波,到达地面需要一定的时间,看到地光还有十几秒到几分钟的紧急避难时间。

c 捕捉重点地区的高能伽马射线及电磁放电脉冲;

增能电场强化时,会有少数高能离子冲破磁屏蔽的零星放电现象。这种放电,一是:发生离子的零星聚变,产生零星的高能伽马射线。强电场等离子活动及伽马辐射是动物异常的根本原因。这种伽马射线在孕震窗口点及震源分布域都能探测到。掌握伽马射线的持续和数量状态,有利于做好地震的短临预报;特别是出现伽马射线大爆发时,预示着震源聚变爆发的开始,可以实现几十秒到几分钟的地震预警!因此,各地震测点及重点地区设置能够自动计数、自动报警的伽马射线测量仪是十分重要的。

目前在世界上还没人搞这方面的监测。

二是:产生电磁放电脉冲。这种放电脉冲电磁波除了孕震点和窗口点强度大、易探测之外,较远距离也能测到;测量范围决定于增能电场的强弱及其分布方向;震源的西南、东北;东南、西北,都易于测到。放电脉冲的强化爆发就是震源聚变爆发的开始!强电磁放电脉冲也有地震发生的预警作用;可以提前地震波几十秒到几分钟进行生命的逃亡!因此,各地震测点及重点地区设置有效的自动记录、自动报警的电磁脉冲设备是很重要的。

d 利用地磁、地电异常预测地震;

地磁 、地电异常反映了地球电磁场的变化状态;直接、间接地反映了孕育地震的电场存在;所以这些方法都是有效的,都能提供地震孕育的单项指标。有人利用自己的特异功能(生物场对地球电磁场的特异感应能力)能够预知大地震,也是科学的。

由于地球电磁场是一个多量级、多分结构分布的复杂的统一体,单一地点的地磁或地电异常,只能知道要有地震发生,而不能准确预知地震的三要素。只有建立广泛的、多地域、多测点的地磁、地电测量网络,才能成为寻找孕震窗口点、预测地震三要素的确定指标。

中国民间是开拓创新的科学探索的广阔天地,许多人在地震预测上都有自己的方法。


3)中、小地震的预报

两种情况下发生震级较小的中、小地震,一、高量级层次发震,但电场强度较小,形成的高能等离子腔小,聚变的能量也小。二、较高或较低的分电磁场层次发震,因为电场和等离子体的量级较低,等离子聚变的能量相对减小。震级也与发震介质有关,氚聚变能量大于氘聚变,氘聚变能量大于氢聚变。

因为电场和等离子体的能量相对减小,前兆异常规模变少、变小,窗口点小,往往被忽视和漏掉。所以,中、小地震预报较难。但是,可以从窗口、地下及空间观测到必要的前兆异常,从而做出准确的三要素预知。

a 、静电异常测试法

希腊的VAN 预报地震法就是扑捉有地下设线地区的地电异常的方法。该方法有较大的局限性:一是,它只局限于有地下铺线地区的地电信息,提供该地区是否孕震的单项指标。二是,它不适应电磁场变换的迁移性,不能准确预知非铺线地区的地震三要素。三是,地下金属铺线既麻烦又不经济,探测范围小,效果也不好。

作者1992年曾经验证了一种简便易行的、经济实用的静电测试法;把它写入论文《地震的实质和预报》,收入《重新认识大自然——自然揭密》[8] 一书中。该方法对预知三级以上的地震(包括中震、大震)效果较好。

因为多数孕震的电磁场层次要穿过地壳表面进入空间,弧线分布,再进入地壳内形成闭合。所以只需用普通验电笔或多量程静电感应仪测量地面及空间的静电异常,就能实现预知地震三要素的较好效果。方法如下:

普通验电笔及多量程静电感应仪作测仪,地面上任意金属物及非金属物作测试对象,如,楼梯的金属扶手、水管、暖气管、避雷线、高低金属立柱、线塔、裸体电话线;地面、墙面、树木、山崖、等,都是探测的对象。让验电器触头接触探测物表面,上下、左右移动。如果发现某一点有6伏以上的静电异常,表明该点所在的电磁场层次有电场增能现象;如果发现某处有500伏以上的静电异常,表明该电场层次在累积等离子体(孕震)。根据静电异常点的上下厚度、宽度,可判定震级大小。如果静电异常的上下厚度小于1厘米,宽度小于2厘米,则附近地区在孕育4级以下的地震。静电异常层次的厚度、宽度越大,电压越高,震级越大。把不同地点的静电异常点联系起来分析,可以确定异常层次的空间分布,从而找出进出地壳的窗口点,分析震源的位置和深度。如果发现了异常点迁移且强度增加,电压超过800伏,预示着地震在3—28天内即将发生。

作者曾用此方法在1992522日,给抚顺地震局的同志们成功预报了抚顺老虎台地区5月末发生的31级地震。

该方法的发现说明:发动群众群测群防的重要性。如果每一个中、小学的科学活动小组成员,每一个有自然常识的国民,都能经常观测自己活动空间是否有静电异常,是否发现动物行为反常?一旦发现及时汇报有关部门。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全民测震防震的天罗地网。

b 雨量少且多雷阵雨,经常打低空雷、接地雷的地区,表示外空间的电场能量在向地壳内高量级层次迁移增益;出现球形闪电及U F O
增多的地区,表示电场能量从地核向壳层迁移增益;这两种情况都在孕育小震或中震,因为孕震能量的耗损及逸出,使中、小地震的发震次数减少且降低了某些地震的震级。

c 、在飞艇、气球、直升飞机上,用高分辨率红外探测器,辅助高空卫星对已发现及未发现的地面红外异常的测量,特别是对中小地震高能等离子活动引起的地面红外异常测量。及时发现较小或较弱的异常点。因为人为的热点、热区及经常性的地热区都产生红外辐射,所以确认中小地震孕震窗口红外异常域的工作需要地面的确证配合。依此并结合其它前兆现象准确确定中、小地震的三要素。

作者多年来一直在积极筹备成立一个面向世界的“自然规律研究所”,把开拓创新的优秀人才联系并组织起来,搞一些实际的自然科学理论研究和自然灾害的预测研究。争取在有生之年完成:倡导基础科学理论革命,实现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准确预测的人生使命!但是,一直没有得到科学界的理解和支持;也没有得到集团和个人的社会资金捐助;研究所迟迟建立不起来。

如果我们能得到必要的:空间信息,气象信息,不同地区的电场、磁场、电磁辐射信息,民间发现的动物异常、地震云 、等信息;就一定能实现破坏性地震的准确预报!


5 、减小和转移孕震能量的方案

人们认识了地震的物理实质后,也就找到了准确预知地震的方法;同时也可以实现对地震能量的减小和转移。特别是某些重要的经济、军事、科技地区的地震,在孕震初期就应该采取措施削弱和转移孕震的能量,使震级减小或不发震。方案(略)。

人类征服和控制自然灾害的日子已经到来。


参考文献

1、季东,1987·5《为物质以太正名》〔J〕《潜科学》

2、季东, 1990.5《星体的演化规律及火山地震的成因》〔J〕《潜科学》

3、耿庆国,1988 《中国旱震关系研究》(《地震气象学天文气象学进展》海洋出版社)

4、张铁铮,1975·2《磁暴二倍法预报地震》〔J〕《自然科学争鸣》

5、沈宗丕,1996·3《应用“磁暴月相二倍法”对全球7·5级以上大地震的预报效果分析》〔J〕《西北地震学报》

6、季东,19924《地震预报探讨》〔J〕《潜科学》

7、曾佐勋,宋松,等,2013·20《尼玛地震——一个成功的临阵预测案例》

J〕《地学前沿》

8、季东,1999.7《重新认识大自然——自然揭密》〔M〕(自然规律研究所筹委会自印)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 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季东先生88岁了。为自然科学探索耗尽了毕生精力;因此而生活拮据、一贫如洗;但却留下了揭秘大自然的多篇论文。因为与传统理论的观点不同而受到了科学界权威的压制和封杀。
      “地震坛”是民间探索者建立的地震及地球科学的探索平台;怎么会删除季东先生的帖子呢。
       观点不同,可以争论;多提宝贵意见。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8-11-20 08:06
匿名  发表于 2018-11-20 10:12
季东先生现年78岁,是学生打字失误。
发表于 2022-8-11 08:41 | 显示全部楼层
季东先生的论点是指引攻克地震预测耀眼的灯塔,后人的努力将一步一步坚实的证明是正确的!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地震坛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地震坛 ( 京ICP备14033744号 )

GMT+8, 2024-4-16 23:2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