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地震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4512|回复: 90

地震云产生机制与地震预测预报研究

[复制链接]
匿名  发表于 2018-10-15 11:54 |阅读模式
地震是大地构造活动的结果,地震的发生和一定的构造环境有关并且是整个构造活动过程中的一个事件,他不是孤立发生的,在这个事件之前,还会发生其它事件,如果能确认地震前所发生的其它变量,就可以利用它去作为前兆去预测地震。不过,地震的发生有随机性,在累积构造应力作用下,岩石在何时、何处发生破裂,决定于局部构造中的承压薄弱点以及构造的规模大小和岩性等,即存在构造应力的累积点和构造承受应力的极值点(最小点)之间很难给予确定,这些薄弱点的分布和性质常常不能被我们清楚的了解;此外,地震还可能受一些其它未知因素的影响。因此,预测地震有时就归结为地震发生的估计概率问题。 现在地震预测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地震地质、地震统计和地震前兆。其中地震地质是查明发生地震的地质成因、地质条件和地质标志,对未来的地震危险区和地震强度作出预测,为地震区域划分提供依据;地震统计涉及以下几个方面:①地震活动的统计规律及其独立性;②长期地震预测的统计方法的有效性;③中期时间尺度地震活动的“异常”问题;④可能的地震前兆和地震预测预报方法的统计显著性;⑤地震的物理可预报性;⑥地震预测预报的地震活动性方法的能力和限度;⑦地震活动的物理模型;地震前兆指地震发生前出现的异常现象,岩体在地应力作用下,在应力应变逐渐积累、加强的过程中,会引起震源及附近物质发生如地震活动、地表的明显变化以及地磁、地电、重力等地球物理异常,地下水位、水化学、动物的异常行为等。以上三个方面的工作需要建立直接信息采集记录和和构建全方位勘探测量数据累积,其中包括地震数据统计和和构造应力、水温、地氡、点位移、地磁、地电等测量数据的采集,以上所有工作的目的都是为了建立一个与地震四要素相关的一个数学统计模型,该项工作到现在为止,所得到的依然是一个没有多少预测使用价值的准概率问题,尽管如此,人类为之进行的探索依旧在继续。

         过去的研究模式似乎已经证明,传统地震预测研究模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似乎对实现地震精确预报目的难有现实的帮助,过去人们认为制约地震预测预报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一)基于板块漂移挤压基础上的地震成因说,其板块的大小形状以及板块的岩性以及内在的小的分支构造不同,决定了地震地质研究的发散性以及研究结果的概率性分布;(二)地震统计学中的时空分布研究中,存在着数据样本少且历史数据的不准确问题,即使有足够的样本数据,同样面临着地震尤其是强震对地质构造的影响是非线性的,其中包括构造宽度、深度、岩性等改变,会影响下一个应力累积过程中地质应力承压和弹性突变的时空条件,这直接导致统计学中重要的时间参数及震级参数的严重发散,也就出现了地震统计学意义上的失真;(三)目前地震前兆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就是对与地震相关的相关电、磁、热、水等可见可测参数进行累积性测量,目的是找到各类参量的数据变化与地震发生的四要素之间的直接关系,从而实现地震预测预报的目的,到现在为止,长时间大量的采集数据和分析工作,似乎并没有找到我们所需要的可以达到预报地震的规律和标准要求。综上所述,过去那种用微观数据去理解宏观尺度问题的方式之路已经走到了尽头,现在面临的问题已经不是继续延展工作区间和增加数据样本所能实现技术上的突破的问题了,只有寻找新的理论、另辟蹊径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

        大家都知道地震预测是世界难题, 目前国内官方的观点是地震是不可预测的,其给出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地球的不可入性。大家知道上天容易入地难,我们对地下发生的变化,只能通过地表的观测来推测;第二,地震孕律的复杂性。通过专家多年的研究,现在逐渐认识到地震孕育、发生、发展的过程十分复杂,在不同的地理构造环境、不同的时间阶段,不同震级的地震都显示出相当复杂的孕律过程;第三,地震发生的小概率性。大家可能都感觉到,全球每年都有地震发生,有些还是比较大的地震。但是对于一个地区来说,地震发生的重复性时间是很长的,几十年、几百年、上千年,统计样本量少。以上三个地震不可预报的理由貌似很充分,其实是站不住脚的,首先一些人所谓的地球深不可入的问题是很荒谬的,在过去没有B超的时代,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怀孕,按照上面的逻辑,难道还需要派人进子宫看看?老专家把把脉即可知道早孕与否,普通人只要眼睛能看见基本就可以判断是不是怀孕;其次地震的孕律尽管复杂,但其依旧会可以找到有规律的可靠前兆的,否则的话就不会有海城大地震的成功预报,至于说地震发生的概率小的问题完是过去的说辞,一个点不可能连续地震供你提取数据,但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全球每天都会有地震发生,难道不够你们研究的吗?把被其它国家技术封锁的李四光时代的借口放在今天来做噱头是严重的不负责任。随着科技的进步、卫星以及通信技术的发展,让地球人可以站在新的高度去认识地球,去认识地震,而无需去钻到地球的内部也可以了解他的内部构造!作为地震预测预报研究工作,必须经过“发现-理解-控制”三个阶段之后才有可能将其转化为实际应用 、必须遵循科学事实、理论构想和未来展望三部曲。科学事实必须是清晰、准确、可重复的实验结果。理论构想是依据已知科学事实、通过逻辑推演得出的预言或设计;地震预测及相关理论研究,需要基于地震前后产生的相关现象去寻找现象的本质,透过各类现象共同的交汇点去总结与地震原理相关的参数及数据规律,是透过震前震后的表象问题去探讨地震的形成过程,也就是黑箱原理的反演。依据地震预测预报研究的地震地质、地震统计和地震前兆三个分类,本人选用的是易于为民间观测所运用的地震前兆研究,具体参数是肉眼可见的地震云(也就是官方文献中所称的的震前地面起雾)。之所以选择地震云,一是其易于观测,且可以借助卫星云图连续观测和数据回读;二是理论原理清晰,其形成原因是源于地震构造释放到大气中的放射性元素氡在空气中衰变产生带电粒子,并与空气中的游离水结合产生云室效应形成的,且可验证性强;三是和地震伴生的地光、旱震、震后大涝等现象能系统在统一的理论框架内;四是通过卫星云图观测云彩和地震的发生密切相关。基于以上四个方面的原因,本人认为地震云是采用黑箱原理研究地震问题的有效标识指标。

       再精妙的理论构想也要经过实验检验之后才能被称为学说。 地震云是如何和地震联系在一起,又是如何实现对地震的预测预报的呢?1948 年10 月,中亚的阿什哈巴德发生了7.5 级地震, 当地的水文地质工程师在整理自来水公司的地下水化学测试数据时, 意外地发现了一个现象:震前当地的水源中,氡浓度出现了异常增高,在震后又恢复了正常。这个异常现象立刻引起了苏联地震学家的关注,他们因此一致认定地震不仅有前兆,而且可以用现代精密仪器进行探测,于是在中亚地区开始了大量地震预测的研究。也就是从这个时间开始,氡就和地震监测密切的联系在了一起,成为我国前置地震监测的指标元素,其在地震发生前后的异常表现已经为现代测量技术给予了证实,地氡释放量和构造活动性关系已经被研究相关单位研究证实。现在问题变得相对简单,只要证明氡气和云彩之间的相关性,那么就可以证明地震云观测的实质是对宏观意义上的氡气监测!

        过去的氡测量已经证明,氡气在地震断层及断层影响带上的分布远高于其周边正常存在量的背景值,一般是500倍左右,其极值点位于地震断层垂直断面的几何中心位置,这些正常存在于地层中的由多种带电荷的放射性同位素组成的氡元素,在板块运动的挤压下,其正常释放到大气中的数量会在板块应力累积和地应力突变时,进入大气中的氡会发生跳跃式的变化,其作为放射性元素,进入大气中后会因衰变向大气中释放带电粒子,这些带电粒子在大气层中与游离水分子产生宏观的云室效应,就形成我们看到的地震云,这种地震云实际上是地氡的释放轨迹,在这个过程中,氡气(标记元素Po218)含量与断层的活动性密切相关,由多种带电的放射性同位素构成的氡气具备云室效应及地震前氡气释放量的突变都是实测证明了的,结合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地震云是由有板块运动导致的氡气过量集中释放,在大气中和游离的水分子形成宏观的云彩(云室效应),这就是本人过去提出的地震云氡气成因论理论框架。以上讨论,明确了地震云的形成过程,那么接下来需要讨论的重点是地震云氡气成因论在预测预报地震方面的应用问题,大家知道,天空中不仅存在地震云,而且存在大量的气象云,如何识别和区分地震云与气象云是最为现实的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去搞清楚云彩是怎么形成的,目前学界公认的云彩形成的原因有两种:冷凝成云和离子凝聚成云。气象界普遍认为冷凝成云是云彩形成的主因,而少有人 提及离子成云问题,其实本人在过去的观测研究中发现传统的气象学中的云彩成因是有瑕疵的,但由于其对相关问题的影响很小,因而很少有人去仔细的探讨如此基础又很无关紧要的概念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过去的理论把云彩形成过程与降雨形成过程视为一体,也就是将云和雨混为一潭,这看起来很正常的问题,但遇到地震云的相关技术参数分析时却不得不给予纠正,本人在分析云室效应的过程中发现,冷凝成云是不存在的,而云彩的形成只有离子成云一种模式,这个推论源于云室效应实验的前半程饱和水环境的制备和后半程离子轨迹的显现,其实很简单的就可以判断出来,基于以上分析得出云彩的形成只有离子吸附成云一种模式,而降雨则是有冷凝成雨和离子成雨两种模式,这种云和雨分开论述的形成模式可以解释气象学中许多的技术问题,也可以解释震后无云而雨的震后暴雨形成成因。在明确了云彩的成因以后,我们再来看气象云和地震云的区别,这里不难看出气象云是由于正常释放到空中的带电粒子产生云室效应后形成的,属于无序和无规则的云;而地震云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气象云,不过它是由受应力挤压的地震断层及影响带附近集中有规律的释放到大气中的放射性元素的结果,其云彩的分布、云彩形态、颜色都有别于常规意义上的气象云。换句话说,地震云与气象云同宗同源,地震云就是受地质构造应力变化而产生的具有特定形态和颜色的气象云。 这里需要补充几点:(一)形成地震云的氡气含量与地层的深度呈正比,(这里本人不在补充详细的测量分布曲线,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查),这就意味着地氡的释放过程是一个逐步放量的过程,并在增加到一个最大值后停止我们看到的地震云实际是地氡在大气中的运行轨迹,这一点决定了地震云始发云的羽状特征;(二)地氡释放的主要通道是原有的活动性地震断层,受应力分布和地震构造的开敞性和填充度影响,构造沿线的的氡释放量是从主震点向构造两侧延长线上是梯度释放和释放量逐步减少的,这个特征决定了地震云的线状及弧度特征;(三)由多种放射性元素组成的氡气在释放时和大气中的游离水结合产生云室效应,形成羽状地震云,当氡气释放量过量时,放射性元素产生的带电粒子不能被大气中的游离水湮灭时,会形成鲜艳的运动轨迹,在阳光或夜晚的环境中形成色彩艳丽的云彩(在地震发生时会形成地光)。正是由于以上几个特点,我们很容易总结出地震云的三大基本特征 是羽顶、弧底(顶)、色变,依据这几年的观测实践 ,本人认为具备其中两点的气象云就是地震云,  至此我们就回答了地震云应该是什么样子以及其与气象云的区别。

借助卫星云图预测实践记录裁图A借助卫星云图预测实践记录裁图A



借助卫星云图预测实践记录裁图B借助卫星云图预测实践记录裁图B



        知道了什么是地震云,看起来就相对简单了,其中颜色白色的云一般是4级以下的,相应的颜色越深,级别越高,单一的血红色对应的就是最高级别,当然还需要综合考虑出云区域、出云的季节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根据本人的地震原动力来源是惯性动量分布不均衡理论,地震云和板块间应力累积的时间段有关,地震云分三个时期:前兆地震云、临震地震云和震后云三种:

       (1)  前兆地震云    :  在板块应力开始蓄积增加初期,这时期氡气释放量大,成云规模大,可以在云图上看出来,这个时期的云彩表现和气象云类似,形态也各异,其在云图上与常规气象云的唯一区别是:气象云是整体随大气环流漂移,而地震云则是云彩随大气环流漂移,但云根不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原地冒烟。这种云彩出现后,对应的发震时间一般是1---1000天。

       (2) 临震地震云 :     临震地震云就是我们所称的地震云,是地震发生前几个到几十个小时出现的云彩,最常见的就是容易被我们忽视的规模不大的羽状云,这种云彩多数只能靠肉眼看到,有时隐藏在常规气象云的底部。拍照后不容易在照片上体现出来,这种云彩在卫星云图上基本看不出来,或是被忽略掉,只有在强震时,结合前期观察,可以引起重视。羽状云在天空中维持的时间一般不长,不容易观察,但这是最重要的临震信号,希望大家引起重视,一般羽状云从出云到临震只有12小时左右的时间,我看的羽状云到发震最短的时间是3个小时,最长的应对期为7天。



羽状云实拍示范图---1羽状云实拍示范图---1





实拍羽状云照片---2实拍羽状云照片---2



        (3)震后云 :     震后云概念是我最早提出来的概念,在地震发生后,岩溶裂隙高度开敞,这时候地层深处的氡气释放通道完全打开,形成规模较大但不规则的地震云,我们称之为震后云,这时候多数表现为强降雨,也就是我们常规看到的震后大涝。震后暴雨是判断一个地震进程的关键指标。

        地震云氡气成因论,是在本人对地震断层氡气测量的数据研究分析基础上提出的的一种原创型理论,地震云氡气成因论给出了地震云形成的基本过程,推演了与地震云形成过程相关的时间、云彩形态、云彩颜色以及他们与地震预测的震级、震深、震点和发震时间之间的关系,为地震云预测预报的研究运用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模型;在该理论框架下,配套研究和提出了新的板块飘移运动原动力来源机制,首次明确了地球表面的惯性动量分布不均衡分布,是板块运动和地震产生的源动力来源,也理顺了太阳、月亮、地球运动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为下一步地震能级预报的量化计算提供了可操作的数学模型;不仅如此,地震云氡气成因论还很好系统了震前干旱、震后大涝问题,同时论证了气象云的形成原理和与降雨有关闪电成因、以及地震发生时伴生的地光成因问题。综上所述,地震云氡气成因论不仅为地震云的存在找到了理论上的合理性,也在现在借助云图、云彩预测地震的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为今后的地震研究提供了一个较为系统的理论机制。就目前情况看,还没有一个理论能够像地震云氡气成因论这样可以全面系统的协调与地震相关的问题,随着卫星高清云图的获取,可以实现全方位不间断观测识读每一片云彩,为今后实现地震四要素准确预报做好了理论上的准备,尤其是区域干旱图和卫星云图预测预报地震相结合的模式,采用预先划定地震高危区域并提前介入危险的地区进行针对性数据采集,达到长期预报和短临震预报相结合、从根本上改变过去看地震预测预报的非确定和非唯一性问题,让地震四要素实现精准排他性精准预测!

        综上所述,地震云是我们研究地震预测预报的有效手段,可以在今后的工作中借助卫星云图、干旱分布图、人工观测常规云彩以及实地进行电、磁、热量等数据参数的监测等手段,综合研判,从可操作性上为地震预测预报开辟一种新的技术模式!

                                            注明:本文版权属个人所有



                                                     2018-04-16     

                                                                一河两岸一闲人
匿名  发表于 2018-10-16 08:13
匿名  发表于 2018-10-17 12:32
匿名  发表于 2018-10-18 08:17
只有理顺了地震云的形成机制才能正确把握地震云和地震之间的联系,才能准确的使用地震云去预测预报地震
匿名  发表于 2018-10-19 08:51
匿名  发表于 2018-10-19 15:47
原理清晰,形态明确!
匿名  发表于 2018-10-20 08:06
一个新的地震云理念,咋没人讨论呀?云室效应很好理解的呀。-----顶一下!
匿名  发表于 2018-10-20 08:55
很多人对地震云氡气成因论不理解是正常的,就算业内很多专家也未必然清楚作为放射性元素代表的氡气沿地震断层水平方向、地平垂直断层方向和沿断层深度方向上的分布规律和挤压释放特点,所以很多人宁愿相信更为直观的热或电磁成因论,尽管其不能解释地震云的形状及色彩特征,也不能解释旱震及震后暴雨!
发表于 2018-10-21 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8-10-22 09:27
发表于 2018-10-23 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地震云的特点有两个:一是地震云规模较小;二是地震云规模与地震强度之间的关系主要取决于色彩的浓淡!以上两点在实践观测中可以用于区分地震云和气象云,首先明确的是不具备羽状及连续性特征的云彩不是地震云,其次是无规律分布的云彩不是地震云,有规律分布但色彩特征不明显的也不是地震云。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8-10-24 07:52
厉害
发表于 2018-10-24 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地震始于干旱终于降雨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0-25 07:38 | 显示全部楼层
地震云氡气成因论有实测数据支持,有列夫塔实验装置验证,是一个具有完善构架的科学理论。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0-26 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地震云氡气成因论相关观点已经加到地震云百度百科词条。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0-26 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地震云氡气成因论就是地震云是由从地层深处溢出到大气中的放射性元素衰变后释放出大量的带电粒子,在大气中产生宏观的云室效应后产生的云彩。该理论是目前唯一具备测量数据支撑且符合现代物理学常识,并能系统解释地震相关现象,且在实践中应用效果显著的一个基础理论。尽管该理论看起来很难让人理解,其实简单的介绍一下就可以说明问题,氡气其实是于地球深处的溢出到大气中的多种放射性同位素的一个统称,一般标记为钋218或钋222,所谓的测氡就是测量的这两种放射性元素的含量,不同用途的测量,可选用半衰期不同的两种元素或其它标的物,总的称谓还是叫测氡,其中氡测量是地震监测的标的物之一,其次是地热、地磁,当然还有用的较少的硫含量监测,由于过去对监测取得的氡含量数据分析缺乏正确的理论系统,实际监测的数据分析存在问题,使其在地震预报方面的作用得不到发挥,从过去我所了解的情况看,真正了解氡元素在泛地球空间分布规律的地震专家为数不多,过去我了解的几位曾经探讨过这个问题的专家都已经退休,就算他们还在岗,也不会将地氡和地震云的形成联系在一起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0-27 08:09 | 显示全部楼层
地震云直观的解释就是和地震相关的云彩,按照地震云氡气成因论理论,给出的地震云概念是:地震云是由于板块运动挤压导致的存储于地层中的放射性元素有规律释放到大气中,由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带电粒子并在宏观大气中形成云室效应后形成地震云。该理论给出的定义明确了地震云和气象云同根同源,其根本的区别在理论上的解释是:气象云属于自然释放的放射性元素在大气中衰变产生的带电离子形成云室效应的结果,具有无序性和广布性;而地震云则是板块挤压条件下来自地层深处的放射性元素集中有序释放的结果。根据不同的形成模式和放射性元素分布实测数据和实际观测地震云形态两方面可以知道:地震云和气象云尽管同根同源,但还是有较为明确的可肉眼可辩的形状和色彩特征:一是地震云是连续的出云、云彩顶部呈羽状,有一定规模的地震云会呈现出从云顶到云根的渐渐变浓,即云彩又稀疏逐渐变浓密,有时会是色彩上的逐渐变化;二是地震云属于沿地震构造出云,其形状多成线、弧状,即云彩呈弧状或是点出云的放射状(伞柄样,但伞柄必须是连续的);三是地震云色彩和气象云之间有区别,由于板块之间挤压导致的放射性元素的集中释放和大气之中存在的游离水形成云室效应时,当游离水密度较低时,会出现剩余的衰变产生的带电粒子,这种多余的离子会产生光电效应而让地震云看起来色彩比常规的气象云更为艳丽;四是构造应力的大小和应力突变持续时间较短的缘故,也就是对应地震级别的高低决定了地震云的规模,一般小级别的地震地震云规模很小,不易于被发现,如果地震属于强震,其对应的云彩规模也相应较大,且云彩的色彩也会更艳丽(离起云点较近观测)!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两个基础性的答案:一是地震云规模较小;二是地震云规模与地震强度之间的关系主要取决于色彩的浓淡!以上两点在实践观测中可以用于区分地震云和气象云,首先明确的是不具备羽状及连续性特征的云彩不是地震云,其次是无规律分布的云彩不是地震云,有规律分布但色彩特征不明显的也不是地震云,以上两点就是日常观测和识读地震云的基本依据。

关于地震是否会导致放射性元素向空中的释放问题是地震云是否存在的关键,本博附图中有国家地震局局长接受记者关于张衡一号卫星的相关采访时说的话,其说法应该是有权威性的,在采访时谈到的地下流体的放射性释放,也就是说地震云是板块挤压条件下来自地层深处的放射性元素集中有序释放是存在的,其在宏观大气中形成云室效应的说法是有依据的,而且宏观云室效应已经为前苏联专家设计的列夫塔装置所验证,因此地震云存在问题在理论和实践观测上都是可以被验证的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0-27 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预期的前几天就该出现的本地地震终于出来了,这个点位于一条东西向规模比较大的地震断层上,上次我在20公里外的市区看到过这个点云彩,当时认为应该对应于距离该点几公里以外的孟良崮构造带上,结果出来后只能是呵呵了!这次观测是本人认为地震云可以预测本地地震的两次成功案例之一。 两次通过地震云成功预测本地地震,唯一遗憾的是当时都由于情况特殊,未拍下照片,所以就不能作为成功的案例介绍和展现给大家,但这并不影响本人对地震云预测预报地震理论的研究和完善!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8-10-27 16:53
匿名  发表于 2018-10-28 21:03
匿名  发表于 2018-10-29 07:13
有道理
发表于 2018-10-29 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理论的正确性必须通过相关实验的验证,地震云氡气成因论中的氡气来源(放射性元素 产生的带电离子)以及其在大气环境中的宏观云室效应(即形成地震云)两个环节均具备了实测数据上的支持以及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地震云氡气成因论是一个科学正确的地震理论!
这个理论不仅给出了地震云一个明确的定义,也指出了地震云和气象云在形状特征方面的区别,并在理论上进行了论证,以上工作都是在实践观测总结的基础上系统总结出的,相关的地震云氡气成因论也得到了可靠的实验验证,完全符合常规科学研究的标准要求!是经的起任何专家审验的!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0-30 12:16 | 显示全部楼层
任何一种地震理论都必须能够解释所有的观测到的地震前后的相关相关现象,即使一个理论可以对单一一种现象的完美解释,而和其它现象不能谐和,那这种理论就可能是不正确的或者至少是不完整的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0-30 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到本版发表高见。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8-10-31 08:38
路过
发表于 2018-11-1 07: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4# 霁雪
以后还请版主多多关照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1 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看到的地震云其实是地氡释放到大气中的由少渐多的的过程,其在大气中形成的云室效应也就是羽状云在天空中维持的时间一般不长,不容易观察,但这是最重要的临震信号,希望大家引起重视,一般羽状云从出云到临震只有12小时左右的时间,我看的羽状云到发震最短的时间是3个小时,最长的应对期为7天。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8-11-2 06:09
发表于 2018-11-3 11:57 | 显示全部楼层
氡气成因论为旱震关系提供了合理的理论框架,也让旱震关系在形成机制上有了更为完善的体系!------氡气成因论系统了板块运动、板块运动的源动力来源、地震产生机制、干旱、震后大涝、地震云、地光等与地震相关的所有伴生的直观和微观现象!----在地震这一事态链中,地震云氡气成因论理论是通适的!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4 08:38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地震云识读,目前依旧是各抒己见,这属于很正常的现象,任何东西都是在不断的争论中得到完善和系统,地震云理论和地震云识读也是如此!每个参与者都具有奉献精神,都是热心于地震预测预报事业的进步,所不同的是认识的角度不同而已!当然少数骗子另当别论!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4 13:30 | 显示全部楼层
地震云既不属于气象学,也不归类于地震学,他属于一个新的学科:大气静电学 !大气静电学最直接的应用项目就是刚引进国内的列夫塔人工影响天气装置。发这个帖子的目的是让那些否定地震云存在的伪专家们去多了解一下,别再用上世纪30年代的理论去看待今天的问题!你讲过的话,写过的文章是会被保存的,尤其是那些修改百度百科的小朋友们,跨专业否定是有风险的!这不仅是你个人的耻辱,也是你所在行业的耻辱!更是你子孙后代的耻辱,因为你不是为了科学去发表言论,而是为了溜须拍马随意而为!某写过长篇大论的伪专家已经舍弃了几百万粉丝的账号就是一个信号!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4 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附图内容是对过去某些人否定地震云存在时说过的所谓地震是固态大地上的挤压行为,不会对宏观大气层之间产生影响说法的一种强有力的否定!!!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8-11-4 20:49
匿名  发表于 2018-11-5 10:32
路过就有收获
发表于 2018-11-6 07:59 | 显示全部楼层
透过现象看本质,关于地震和地震云成因的判断,必须建立在全部临震前后的现象上,如震前干旱、震后暴雨、地光、地磁等,只要有一种现象与理论不符,这个理论都必须重新审视。我们研究科学,理论是主观的是可以更改的,而现象是客观的是不可更改的。理论必须服从于现象,而不能让现象牵强地服从理论。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8-11-6 13:00
匿名  发表于 2018-11-7 07:16
学习了
匿名  发表于 2018-11-8 08:42
匿名  发表于 2018-11-8 09:55
把头像的飞机尾气云换掉吧,然后再认识云。
匿名  发表于 2018-11-9 07:53
羽状云是地震云
匿名  发表于 2018-11-10 08:43
看看不错!
发表于 2018-11-10 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中提到的氡气,很多人可能不了解,其实氡气只是一种习惯性的叫法,其实氡气测量的实质是测量的不同半衰期的放射性元素钋218或钋223的含量,不同的仪器厂家测量的标的物不一样,监测效果是一致的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10 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张衡一号卫星监测的只是这些放射性元素衰变后产生的带电粒子的数量和效应,这些带电粒子就是产生地震个板块固态现象和宏观大气之间产生联系的中间物,这些带电粒子在大气中产生云室效应形成地震云就是我们这个板块所研讨的主题,过去地震局不认为存在以上关系,现在在张衡一号卫星问题上又改口了,一些伪专家还没看到这些东西,还在这里误导坛友,在贴吧里那些东西还在删帖,只保留他们在那胡说八道!也有来这里继续否认地震云的,只能是三个字:不要脸!    在贴吧里说过氡气比空气重,不会飞到天上去的那个伪专家叫什么日月来着不知道去问过现在的地震局郑局长啥意思了吗?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10 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地震云既不属于气象学,也不属于地震学,而是属于大气静电学,所以他们没有资格去跨专业来否定地震云的存在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8-11-11 07:29
支持作者观点
发表于 2018-11-12 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前苏联科研体系中支持大气静电学的相关专家最多! 大气静电学的实用装置是人工影响天气系统的列夫塔装置,而本人的地震云氡气成因论为大气静电学学说的成立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互为印证!!!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8-11-13 08:32
发表于 2018-11-13 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地震云理论是地震云在以后被广泛认可的基础,过去系统内专业地震研究人员正是没有认真的正视理论的研究探讨,才使的地震云研究运用走到被地震局官方扫地出门的今天,现在很多专家和所谓的民科爱云人士一提起地震云理论就嗤之以鼻 ,退一步讲,你连地震云是怎么形成的都不知道,你又如何去准确识读?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14 08:31 | 显示全部楼层
过去在微博本人否定了很多过去被误认为是地震云的云彩,也让众多云友大感失落,毕竟本人对地震云识读方式的纠偏方式很肯定和自信,还是一贯的肯定和否定模式,绝不模棱两可!毕竟我过去发过的真正的地震云在准确应验以前,整个地震云圈子里没有一个人认为那是地震云,也没有一个人认为地震云可以预测本地地震!过去我看到的和拍照的云彩发到网上,没有人认为那是地震云,可事实上对应的地震就在那,这至少说明过去的看云方式是存在问题的。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8-11-15 08:59
简单实用!云彩与地震关系清新,谢谢!
发表于 2018-11-15 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人将对各位地震业余爱好者的提出的问题给予详细的解答,这里也请各位爱好者给予提出宝贵意见!---大家都在探讨,只为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早日让地震云预测预报地震技术得到充分的认可和推广使用!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16 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极光的形成机制是和地震云的氡气成因论是一致的,只是高寒地区低大气湿度条件下的一种地震云的特殊表现形式,和震前地光的表现一致,只是地光会很快被大气中的游离水湮灭而持续的时间较短,以上这些都属于大气静电学的范畴!---可以预测地震,仅此而已!我裁图显示的和地震云像不像?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17 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每个行业的技术人员,都期待自己能在自己所从事的专业领域内有所突破,有所作为,他们从来没有为地震不可预报和地震云不存在的邪说站过场,无言也是对民科的支持!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8-11-20 08:02
匿名  发表于 2018-11-22 07:53
团雾又叫雾障,民间又称其为鬼打墙,其形成原因是早春和晚秋空气湿度较高时,在地震断层上部,由从地下释放到大气中的氡类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带电粒子凝聚大气中的游离氺分子形成的条状分布的雾墙。多出现在春秋时节。
发表于 2018-11-22 09:30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看了一篇文章才知道,目前降雨机制和局部暴雨中心问题都还没用达成学界共识,我的地震云氡气成因论中的云形成理论和局部暴雨形成原因解释都很清楚,而且有实验证实,这在气象学领域还算是原创型创新理论,那些否认地震云存在的伪气象学专家看来是真的不懂基本的气象学常识!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8-11-23 21:10
地震源动力只主要是月球引力影响板块飘移挤压,因挤压产生云彩,发震时间与沙罗周期相关,其临震触发最小周期是7.5天,这就是临震预报的最长周期。
发表于 2018-11-25 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测定,India11月25日05时03分发生4.2级地震。O网页链接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27 14:53 | 显示全部楼层
每次发生影响范围大一些的地震,作为职能部门的地震局都很尴尬,在他们所谓地震不可预报的指导思想下,不仅不能进行地震预报,也不能为已发生的地震进行余震评估,因为评估结果如果是还有地震,那就是地震预报,反之如果说没有大的余震,这也是地震预报,所以他们只能三箴其口,一言不发,但作为主管部门又不能不刷一下其存在感,选来选去只能是否认地震云存在这样一个话题了,所以你在微博上看到的最多的是他们否认地震云存在的内容,每次都一样!有人说他们还会发布地震报告,说真的,就这一条也是有问题的,先说震中位置的播报,这可是大家第一时间想知道的问题,即哪里有发生了地震?可问题来了,大家还记得汶川地震不?那次震中位置是经过实地考察才确定在映秀镇的,这个大概网络可以查到的吧?关于震级,这里再说九寨沟7级地震的震级,别的不用说,你比较一下日本发生的6级地震和印尼发生的相似级别的地震危害就知道这个级别报告是不是靠谱?地震时间问题还是报的比较准的,这也可能是唯一靠谱的数据,关于震深,我印象中最深的是我过去说过的朝鲜核爆以后发生的地震,那个震深数据忘了,但国家局发的是疑似核爆,后经美国地震局核实,确实是一次自然地震,之所以印象深是因为险些让朝鲜背了一次莫须有核试验的大锅![嘻嘻]之所以写这些东西只是看一些无良媒体推波助澜的去否认地震云存在的微博实在太多,会让地震多发区的居民不相信什么地震前兆存在,相信地震不可预报的谎言,而陷入可能遇到的地震灾害之中!仅此而已!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28 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目前为止 可以依据理论对已发生地震进行余震预判的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人,当然还有一群骗子。其他专业人士囿于地震不可预报邪说,自然也不敢明确进行评估,尽管他们可能有这个能力。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30 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两天果然是和我预期的一样,地震局和气象局联合一些不明真相的媒体又对地震云发动了新一轮的冬季大扫荡,方式依旧是他爸说地震云不存在,外国人不承认地震云的老调,丝毫没有给出科学论据!可面对群众关心的核心问题,如余震趋势分析避而不谈!真真是不务正业!竭力掩盖他们所谓地震不可预报的谎言。这种做法估计体制内真正的专家也会嗤之以鼻!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2-3 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地震云民科各舒其见,观点迥异很正常,但是和那些高呼看云彩不需要理论的人,实在是没有什么可以沟通的余地,无论你影响多大,我都不会屈从,毕竟地震云识读是一门科学,没有理论探讨做基础,其行为除了骗就是蒙,你说呢?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2-7 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专家和业余争高低,赢了说明你无可事事;输了更惨,还不如业余人士!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8-12-10 08:27
专家和业余争高低,赢了说明你无可事事;输了更惨,还不如业余人士!
匿名  发表于 2018-12-14 08:56
地震云的颜色和观测者距离地震云产生地的距离有关,最终这些带色的云会很快变淡并消失,看地震云需要灵活把握,不能死板教条
匿名  发表于 2018-12-16 12:54
那些反地震云存在的官科们,只是一些学痞而已,他们在无时无刻的败坏着地震系统和气象系统中真正的专家们的声誉,下面是真正的专家总结的地震前兆,其中黑的、黄的、白的、紫的雾气上升到空中就是我们看到的地震云,那些否定地震云存在的学渣们真的不去了解地震局真正专家们的研究成果,而是信口胡说,毫无科学依据的引用国外一些所谓专家们的模棱两可的对地震云的评价和看法来否认地震云!他们不是坏,是非常的坏,是存在于地震及气象系统内的毒瘤,是阻碍我国地震预测预报研究工作的绊脚石!无论其学历有多高,也无论他们级别有多大!都是草菅人命的刽子手!那些罹难于汶川和唐山大地震中的亡魂一定会追索他们对灾区人民所犯下的恶行!
发表于 2018-12-19 13:30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地震云识读,'有多种观点共存是正常的,只是认识地震云的角度不同而已,我的看法未必是正确的,就像我拍照的地震云同样被所有看云者否认一样,有争议才能促进地震云识读技术的进步。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2-28 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地震云识读看似是简单的现象观测行为,但正确识读就需立足于地震发生机制,在现在学界对地震成因还没有达成共识的今天,一味地否认地震云的存在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肤浅行为,本人在识读地震云这一现象的同时,对传统的板块运动机制进行了研究,总结出一套完整的地震和地震云形成机制,有待时间检验!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8 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查了一下张衡一号卫星的相关资料,目前还没有相关的论文发表,又查到了相关领导的接受记者采访的东西,再次裁下图给大家看看,图中标记的部分就是我期待的,也是张衡一号卫星监测指标的地下放射性元素释放的数据,也就是地震云存在的证据!好给那些现在看不懂领导讲话意思,还一意孤行的否认地震云存在的那些气象局和地震局的所谓专业行业人士们看看!也让大家知道这些傻笔到底有多么的无耻,连他们领导讲话的意思都看不懂!还在这里否认地震云存在来给领导添乱!----------这里给大家补充一点:地震云的形成就是源于地震应力挤压释放到大气中的放射性元素衰变释放出带电粒子在宏观大气中产生云室效应的结果!-----------这可是初中物理课本里就有的基础知识,由此可知那些否定地震云存在的所谓专业人士是多么的无知?就这水平的却自称是地震气象行业内专业人员,这简直是对地震和气象系统内真正专家的一种侮辱!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11 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发两张云友在厦门拍照的地震云的预测识读照片。一图中的羽状云才是地震云,弧底羽状很明显,也就是一些傻逼所谓的飞机尾烟,这种云彩的比对率非常高 00地震云QQ浏览器截屏未命名.png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21 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地震云存在与否和地震可不可以被预报的问题,实质上地震系统内专家和伪专家的观点上的分歧,号称地震不可预报和地震云不存在的伪专家群体操控媒体,并将它们的想法和领导绑架在一起忽悠全社会,还好,现领导及时识破了它们的伎俩,通过记者采访明确了地震可以预报的观点!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26 13:39 | 显示全部楼层
地震云既不属于气象学范畴,也不归地震学研究领域,而是归于国内还没有开展的大气静电学研究的研究内容。现在的教科书中的一些东西已经落后于民间研究,民间已经使用该领域的新理论去治理雾霾了!那些抱残守缺的学士们还在等待西方的研究成果!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9-2-17 08:35
就目前情况看,还没有一个理论能够像地震云氡气成因论这样可以全面系统的协调与地震相关的问题,随着卫星高清云图的获取,可以实现全方位不间断观测识读每一片云彩,为今后实现地震四要素准确预报做好了理论上的准备,尤其是区域干旱图和卫星云图预测预报地震相结合的模式,采用预先划定地震高危区域并提前介入危险的地区进行针对性数据采集,达到长期预报和短临震预报相结合、从根本上改变过去看地震预测预报的非确定和非唯一性问题,让地震四要素实现精准排他性精准预测!

本文来自: 地震坛 详细文章参考://www.dizhentan.com/thread-184661-1-1
匿名  发表于 2019-2-28 08:52
今天在地震坛浏览了几个帖子,竟无意中看到了我一直在寻找的完善补充地震云氡气成因论和地震原动力理论的有力证据,至此本人所有关于地震云氡气成因论理论方面的构架链条得到系统完善!理论渊源实践,也可以指导地震预测,这里的理论是可以不断修正的,而地震前兆的那些表现是实实在在的存在在那里,我们需要的是理论去适应观测,而不是让现实的现象去迎合理论!任何行业的研究都离不开这一正常的路径,地震云观测也不例外,如果你连地震云是怎么形成的都不知道,又如何去正确的进行识读并用于地震预测呢?地震云氡气成因论给出了地震云的定义,明确了地震云和气象云的基本特征区别,让地震云预测预报地震变的有理有据且简单易行!这就是理论的作用,让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尽管地震坛这个论坛属于民科的集散地,但大家特别注重地震云和地震理论方面的探讨,因为大家都知道,如果没有理论方面的突破,无论你看多少地震云,都如同盲人摸象,最终的结果可能是把大象的屁股当成了牛逼!

                                                                                                                                                                       -----一河两岸一闲人
匿名  发表于 2019-3-3 09:39
地震云观测已经成为地震原动力来源和系统分析地震前兆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而对地震缺乏系统认知的气象局却敢理直气壮的否定地震云的存在,地震云氡气成因论不仅系统揭示了震前干旱、震后暴雨问题,而且也解决了气象系统一直没有搞清楚的局部暴雨的形成机制问题,直捣气象局老巢!地震云氡气成因论也为大气静电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一河两岸一闲人
发表于 2019-3-14 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预防地震灾害的重点是在于预测,朋友们对地震预测的关注重点是自己所在的的地震预报,关心本地地震预测的朋友可以加本人微-信,号  ;      lydzyydz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3-18 12:42 | 显示全部楼层
对地震云预测地震及地震理论的研究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加微信交流一下,微信号:lydzyydz     也可以关注本人的微信公众号:lydzyydzg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3-21 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4# 霁雪    感谢版主支持,让本帖的阅读量迅速增加。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3-30 07:45 | 显示全部楼层
地震云作为一种直观且宏观的地震前兆信号,结合动物异常以及旱震理论,多要素综合可以实现临震的准确预报。---关键是大家需要有这方面的意识,尤其是居住在传统强震构造所在区域的朋友。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4-11 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关地震预测预报及相关知识方面的交流,可加微信:lydzyydz 微信公众号:lydzyydzg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4-14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地震云氡气成因论解决了过去一些理论可以解释陆地部分现象却死在海里的问题。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4-16 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几年来,在微博上关注本人的云友们了解和掌握了地震云及地震预测的相关东西,也学会了理性的去面对地震问题和对地震谣言的识别。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9-4-18 05:40
地震云那来的震后云之说,别曲解了云的秘码
匿名  发表于 2019-4-18 05:42
一河两岸,在没有人真正了解云的实质上,随便你怎么说,我还以为是氢气云呢?
发表于 2019-4-20 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4# Guest from 103.90.92.x    既然没有人知道地震云的实质,也就没有人具备资格对别人提出的探讨进行指手画脚的资格,但可以允许你看不懂。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4-20 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3# Guest from 103.90.92.x
你连地震的基本进程都不了解,自然也就没有对地震云分期进行说三道四的资格。连给你解释的想法都没有,因为谁都知道那个是对牛弹琴。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6-4 07:31 | 显示全部楼层
对地震预测预报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加我微信交流!微信号:lydzyydz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6-4 07:32 | 显示全部楼层
对地震预测预报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加我微信交流!微信号:lydzyydz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1-1 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20-9-18 09:23
顶一下
匿名  发表于 2020-11-7 22:38
和我一样看不懂的估计不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地震坛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地震坛 ( 京ICP备14033744号 )

GMT+8, 2024-4-25 21:5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