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地震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从大火山与大地震两者能量释放的匹配和联动关系着眼进行分析研究

[复制链接]
匿名  发表于 2021-7-24 10:08
场的一个重要属性是它占有空间,是物质存在的表现形式,它把物理状态作为空间和时间的函数来描述。而且,在此空间区域中,除了有限个点或某些表面外,场函数是处处连续的。若物理状态与时间无关,则为静态场,反之,则为动态场或时变场。
匿名  发表于 2021-7-24 10:09
物质存在的基本形态之一。例如,天地之间的相互吸引是借助于物质之间的引力场,光线和无线电的传播要借助于电磁场。场存在于相互作用的物质之间的空间。
匿名  发表于 2021-7-24 10:11
对场的认识和场概念的确立,反映了人类对物质世界认识和利用能力的提高,是对物质观的丰富和更新。比如对带电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认识,长期以来一直认为是一种超距作用,即一个带电体对另一个带电体的作用是直接给予的,不需要中间物质传递,也不需要时间。
到19世纪初,科学家发现了带电体周围的空间具有特殊性,形成了电场概念,明确了一个带电体对另一个带电体的作用是通过电场进行的。以后的进一步研究,发现电场也是有能量、动量、质量和速度的,并逐步形成了电磁场理论。电磁场的研究和电磁波的利用把人类带进了信息时代,而对引力场的研究则为人类遨游太空提供了理论基础。
匿名  发表于 2021-7-24 10:12
现在物理是经典物理,还是量子物理,有很多场论理论。给大家说几个。电磁场,静电场,静磁场,引力场,杨——米尔斯场,希格斯场等等。
其中我在《变化》讨论过引力与电磁场的关系,上一章还讨论了引力场和希格斯场之间的关系,感兴趣的可以去看一下。
匿名  发表于 2021-7-24 10:17
如何正确认识正能量和负能量、正物质和反物质?(遠长江2021、7、l4日)
人类以海平面为基准面,高于海平面的地形为正地形,低于海平面为负地形;数学坐标以零为准点,大于零的整数为正整数,小于零的整数为负整数;在物理学上最常见的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对于电池而言,分正极与负极;对于磁场、电场、电磁场、地珑重力场、物体运动场而言,都存在力的显示,也就是说都有能量存在。现在有人要问,何谓正能量?何谓负能量?以尖端武器、空中飞行物导弹、火箭为例,它们要快速长距离飞行,必须要有燃料做动力。如果飞行物快速向前穿行和动力燃烧视为正能量,那么空气阻力是反能量;可你知道吗?导弹、火箭尾部喷气,反向推动飞行物前行,那么空气阻力又成为正能量。通常人们划船,也是利用水的反向推力,使船前行。所以说正能量与负能量、正物质和反物质没有严格的定义。正能量、负能量和正物质、反物质是随机互相转化的。
匿名  发表于 2021-7-24 10:17
大量对撞实验证明,五种基本力共同“统治”着宇宙万物,
它们分别是:
引力、
电磁力、
强核力、
弱核力、
旋涡旋转力。
匿名  发表于 2021-7-24 10:18
物质宻度与质量:
宇宙中宻度最大的天体当属中子星,中子星的密度为8∧14~10∧15g/㎝3,相当于每立方厘米重1亿吨以上,此宻度也就是原子核的密度,是水密度的一百万亿倍。如果把地球压缩成这样,地球的直径将只有22米。亊实上,中子星的密度是如此之大,半径10公里的中子星的质量就与太阳的质量相当了。
宇宙中平均密度最大的天体,不是黑洞,而是中子星。
宻度公式:D=M/V;质量公式:M=DⅤ;体积公式:Ⅴ=M/D
地球上已知密度最大物质是锇,其密度是22、59克/立方厘米,是水宻度的22、59倍。
密度是单位体积的质量,是一种物质特性,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与物质的质量及体积无关。
牛顿万有引力公式:F=GMm/RR;M与m与宻度D有关,是提高抗地震需考虑的必要核心课题。
原子核的质量宻度为10∧14克/立方厘米,把原子核一颗一颗地装满一个火柴盒,其重量与整个喜馬拉雅山脉重量比肩相等。
匿名  发表于 2021-7-24 10:18
物的“三态”形貌、边界及《场》的空间度简述:(遠长江2021、7、16日)
物质三态:指物质的固态、液态、气态之三种物态。固态物体具有明显的外观形貌或形状、边界、体积、整体性等;液态物质具有明显的流动性、或波动性、形体的不固定性,但仍然具有明显的边界和整体性;液态物质和气态物质,统称为流体。气态物质具有非常活跃的流动、波动之扩散传播性,用肉眼无法辨明某一气态物质分布的边界和浓度,气态物质较之固态、液体物质具有更大的难度的不稳定性,预测预知更大难度不确定性。
《场》:这里所指的场,不同于市场、商场、牛馬交易场、会场、体育广场、跳舞扬、…等,而是指物理场,不过“场”都有时间和空间佔有度。前者的场还有物质(货物)和人员活动、或交流、交易;后者的物理场却例外,唯物主义者用肉眼看不见、摸不着,空荡荡,但又现实存在;相对论者认为《场》有看不见的物质存在,故将场称为物质场。比如磁场、电场、电磁场、地球重力场、…等,都有力或能量显示。有能量存在必然会有物质充布其间,只能利用有关精宻仪器才能检测出来,用肉眼是不能识别的。
关于《气场》:筆者举几个简单例子,比如炒菜发出的香味,我们用肉眼无法看到,可相隔一定距离的人,鼻子能闻到香味。又比如风流吹过,能拂起麦浪起伏和树叶飄动,若是空地(指没有麦子或树叶的空旷处),我们用肉眼则无法看到麦浪和树叶飘动,那么这时我们的肌肤和脸面能感触风流拂过。唯物主义者“眼见为实”的哲学观点太原始了。
关于物理场:筆者认为,各类场空间度虽然大小不一,但也是有边缘(边界)的,也是有场内与场外之分,比如地震场:场内为地震范围区,场外为无震影响区。
匿名  发表于 2021-7-24 10:19
如何理解“暗物质”含义?(遠长江2021、7、17日)
现时有人提出《暗物质》一词,但未对其明确定义,并说宇宙间正物质只佔5~6%,而暗物质却佔94~95%左右。筆者在此说谈几点看法,仅供参考。
(l)、与暗对应的是明或亮,那么我们肉眼可见到的物质应该叫“明物质”或“亮物质”才对;而明亮之透明晶体在地球岩石圈内少之又少,可以说少至0、1%,那么99.9%为暗物质。这是一种理解法。
(2)、光由光子构成,光是最明亮、透明的物质。可光又分为:可见光和不可见光,是否可以说非可见光是暗物质呢?既然光可分为可见光与不可见光,根据类比法,那么一切物质可分为明物质(即正物质)和暗物质。这是第二种理解法。
(3)、黑夜或地下暗室,看到一切物质都是黑暗的,可以说是100%的暗物质;只有灯光、电灯是亮物质!
匿名  发表于 2021-7-24 10:20
《地震制动仪的发明和研制》(作者:遠长江)2020、8、27日
谁能发明和研制出《地震制动仪》:《地震制动仪》又名《地震消能仪》。它的功能是使达到地面的地震波(包括纵波、横波、面波)统统予以尽快扩散、消能,免除地面过分震动而造成建筑物破坏和人畜伤亡。谁能研制和发明这种消能制动仪器,肯定能获得诺贝尔奖。
作者(逺长江)在此提示几点:
(1)、对地震波进行有效干扰与反射;(2)、对地震波快速进行扩散与消能;(3)、找出地震波传播的绝缘体材料;(4)、地震波在三态物质中传播特性;(5)、我国古代东汉时期张衡发明了矦风地动仪;作者(逺长江)在这里提出的《地震制动仪》,边可取名为《地震消动仪》;张衡是测《动》,作者这里所搞的是《动》,让其地壳岩层稳固、制止它不《动》。(6)、也许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奇特怪异设想;地震又称《地动》,连如何被动都没有搞清楚,谈何《制动》?(7)、数千年來,人类科学家们绞尽脑汁测《动》,好似猴群们井中捞月一场空。
匿名  发表于 2021-7-24 10:20
(续上),错把月影当成真月亮,徒劳呀!没有击中目标,真月亮悬挂在天空中。《地震制动仪》的发明创制,就是朝真实靶点目标射击。
(8)、万丈高从地起。古人有这么一个故事,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结拜,怎么排行呢?以旁侧一颗古树做鉴,张飞爬上树顶,关羽爬在树腰,刘备站在树脚。张飞心想:他在树顶位置最高,一定会做老大。正在这时有一位白胡子仙人从此路过,刘关张三人同声喊这位仙人评鉴,仙人只说了一句话:“万丈高从地越”。那么排行顺序:刘备老大,关羽老二,张飞老三。这个故事向人们说明了一个哲理,基础与基础科学的重要性。曰常生活中,你出差坐轮船,轮船前行常是摇摆多动,因为轮船的基础是座落水体之中;而火车的轨道座落在陆地上,所以火车运行平稳。
匿名  发表于 2021-7-24 10:23
对414楼、415楼文稿校正修订:
《地震制动仪的发明和研制》(作者:遠长江)2020、8、27日
谁能发明和研制出《地震制动仪》:《地震制动仪》又名《地震消能仪》。它的功能是使达到地面的地震波(包括纵波、横波、面波)统统予以尽快扩散、消能,免除地面过分震动而造成建筑物破坏和人畜伤亡。谁能研制和发明这种消能制动仪器,肯定能获得诺贝尔奖。
作者(逺长江)在此提示几点:
(1)、对地震波进行有效干扰与反射;(2)、对地震波快速进行扩散与消能;(3)、找出地震波传播的绝缘体材料;(4)、地震波在三态物质中传播特性;(5)、我国古代东汉时期张衡发明了矦风地动仪;作者(逺长江)在这里提出的《地震制动仪》,边可取名为《地震消动仪》;张衡是测《动》,作者这里所搞的是《动》,让其地壳岩层稳固、制止它不《动》。(6)、也许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奇特怪异设想;地震又称《地动》,连如何被动都没有搞清楚,谈何《制动》?(7)、数千年來,人类科学家们绞尽脑汁测《动》,好似猴群们井中捞月一场空,错把月影当成真月亮,徒劳呀!没有击中目标,真月亮悬挂在天空中。《地震制动仪》的发明创制,就是朝真实靶点目标射击。
(8)、万丈高从地起。古人有这么一个故事,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结拜,怎么排行呢?以旁侧一颗古树做鉴,张飞爬上树顶,关羽爬在树腰,刘备站在树脚。张飞心想:他在树顶位置最高,一定会做老大。正在这时有一位白胡子仙人从此路过,刘关张三人同声喊这位仙人评鉴,仙人只说了一句话:“万丈高从地起”。那么排行顺序:刘备老大,关羽老二,张飞老三。这个故事向人们说明了一个哲理,基础与基础科学的重要性。曰常生活中,你出差坐轮船,轮船前行虽然缓慢,可常是摇摆多动,因为轮船的基础是座落在不稳定的水体之中;而火车的轨道座落在稳固的陆地上,所以火车虽快速运行而平稳。
匿名  发表于 2021-7-24 10:24
对416楼文稿再次审核修订:
《地震制动仪的发明和研制》(作者:遠长江)2020、8、27日
谁能发明和研制出《地震制动仪》:《地震制动仪》又名《地震消能仪》。它的功能是使达到地面的地震波(包括纵波、横波、面波)统统予以尽快扩散、消能,免除地面过分震动而造成建筑物破坏和人畜伤亡。谁能研制和发明这种消能制动仪器,肯定能获得诺贝尔奖。
作者(逺长江)在此提示几点:
(1)、对地震波进行有效干扰与反射;(2)、对地震波快速进行扩散与消能;(3)、找出地震波传播的绝缘体材料;(4)、地震波在三态物质中传播特性;(5)、我国古代东汉时期张衡发明了矦风地动仪;作者(逺长江)在这里提出的《地震制动仪》,也可取名为《地震消动仪》;张衡是测《动》,作者这里所搞的是制《动》,让其地壳岩层稳固、制止它不《动》。(6)、也许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奇特怪异设想;地震又称《地动》,连如何被《动》都没有搞清楚,谈何《制动》?(7)、数千年來,人类科学家们绞尽脑汁测《动》,好似猴群们井中捞月一场空,错把月影当成真月亮,徒劳呀!没有击中目标,真月亮悬挂在天空中。《地震制动仪》的发明创制,就是朝真实靶点目标射击。
(8)、万丈高从地起。古人有这么一个故事,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结拜,怎么排行呢?以旁侧一颗古树做鉴,张飞爬上树顶,关羽爬在树腰,刘备站在树脚。张飞心想:他在树顶位置最高,一定会做老大。正在这时有一位白胡子仙人从此路过,刘关张三人同声喊这位仙人评鉴,仙人只说了一句话:“万丈高从地起”。那么排行顺序:刘备老大,关羽老二,张飞老三。这个故事向人们说明了一个哲理,基础与基础科学的重要性。曰常生活中,当你出差坐轮船,轮船前行虽然缓慢,可总是摇摆多动,因为轮船的基础是座落在不稳定的水体之中;而火车的轨道座落在稳固的陆地上,所以火车虽快速运行而平稳。
匿名  发表于 2021-7-24 10:24
庞大的喜马拉雅山脉,高耸直插云霄,山盘雄厚,可他却无法与原子核相匹配媲美,原子核的密度之数量级达101⁴克/厘米3,可以设想,如果把原子核一个一个的排起来装满一个火柴盒,那它重量就相当于喜马拉雅山的重量,所以说光看高矮大小是不能说明问题的。(101⁴克/厘米3 = 1011千克/厘米3 = 10⁸吨/厘米3)
根据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任何两个物体都互相以一个力吸引着,这里力和两个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而和他们之间的中心距离平方成反比。地球具有吸引地上一切物体的引力,但又具有因地球自转而产生的离心力,这两个力的合力,我们把它叫做物体的重力,并且规定它就是物体的重量。重力作用方向是垂直地面指向地心的。地球两极半径短,赤道半径长,两级地区没有离心力,赤道地区离心力大,所以赤道的重力就要比两极的重力小。因此赤道地区离心力大,所以赤道两侧地区是(指北纬15°~南纬15°)大陆板块就容易出现东西两向分离拉裂、撕开,并产生洋壳下沉下降,从而形成南太平洋(南洋群岛)星罗棋布散列岛群。因洋壳不断拉离撕裂,有利于岩浆上冲撞击地壳而引发地震,因而南太平洋是中大型地震的频发地区。
匿名  发表于 2021-7-24 10:25
对牛顿万有定侓在实际应用中提出质疑?(遠长江2021、7、18日)
牛顿万有引力定侓:
F=GMm/R^2;也可写为:F=GMm/RR
式中:G为引力常量;M和m表示相互作用的两个天体质量(或两个物体质量);R为引力相互作用的距离;F为两天体(或两个物体)引力大小计算值。牛顿万有引力的大小,与两个天体(或物体)质量乘积成正比,与两个天体(或物体)中心间距离的二次方(平方)成反比。
筆者把牛顿万有定律公式(F=GMm/RR)应用到地震预测研究工作中,发现与实际不符,现简略说明如下:
众所周知,中国地势西高东低,黄河和长江两大河流都是从西向东奔流,均发源于青藏高原,最终注入东部海洋。也就是说,中国西北部为地势高峻、隆起的高原山地,喜馬拉雅山脉有世界屋脊之称,地壳板块巨厚;而中国东南部为地势低平的平原地带,地壳板块相对单薄。下面再利用牛顿万有定律公式:F=GMm/RR来进行简略研究分析,如果把M视为地球的质量,把m视做地壳某一特定板块的质,R视做板块中心到地心的距离,这样就可以计算出地壳板块的万有引力(F)值了。问题出来了:F(西北)=GMm(西北)/RR;
F(东南)=GMm(东南)/RR;因m(西北)>m(东南),所以F(西北)>F(东南)。也就是说,中国西北部山地高原地区的万有引力远远!大于中国东南部平原地区,也就是说西北部地区地壳稳定远性比车南部地壳稳定性好。这是利用万有引力公式推导、计算,得出的结果。这与实际情况完全相反!中国西北部每隔20~30年左右就会发生一次七级以上大地震,而中国东南部每隔300年左右才发生一次七级以上大地震。
匿名  发表于 2021-7-24 10:26
对419楼文稿订正版:
对牛顿万有定侓在实际应用中提出质疑?(遠长江2021、7、18日)
牛顿万有引力定侓:
F=GMm/R∧2;也可写为:F=GMm/RR
式中:G为引力常量;M和m表示相互作用的两个天体质量(或两个物体质量);R为引力相互作用的距离;F为两天体(或两个物体)引力大小计算值。牛顿万有引力的大小,与两个天体(或物体)质量乘积成正比,与两个天体(或物体)中心间距离的二次方(平方)成反比。
筆者把牛顿万有定律公式(F=GMm/RR)应用到地震预测研究工作中,发现与实际不符,现简略说明如下:
众所周知,中国地势西高东低,黄河和长江两大河流都是从西向东奔流,均发源于青藏高原,最终注入东部海洋。也就是说,中国西北部为地势高峻、隆起的高原山地,喜馬拉雅山脉有世界屋脊之称,地壳板块巨厚;而中国东南部为地势低平的平原地带,地壳板块相对单薄。下面再利用牛顿万有定律公式:F=GMm/RR来进行简略研究分析,如果把M视为地球的质量,把m视做地壳某一特定板块的质量,R视做板块中心到地心的距离,这样就可以计算出地壳板块的万有引力(F)值了。问题出来了:F(西北)=!GMm(西北)/RR;
F(东南)=GMm(东南)/RR;因m(西北)>m(东南),所以F(西北)远>F(东南)。也就是说,中国西北部山地高原地区的万有引力远远大于中国东南部平原地区,也就是说西北部地区地壳稳定性远比东南部地壳稳定性好。这是利用万有引力公式推导、计算、得出的结果。这与实际情况完全相反!中国西北部每隔20~30年左右就会发生一次七级以上大地震,而中国东南部每隔300年左右才发生一次七级以上大地震。
匿名  发表于 2021-7-24 10:26
刘关张的典故:万丈高从地起。
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结義拜把,怎么排行呢?以旁侧一颗古树做鉴,张飞爬上树顶,关羽爬在树腰,刘备站在树脚。张飞心想:他在树顶位置最高,一定会做老大。正在这时有一位白胡子仙人从此路过,刘关张三人同声喊住这位仙人,给刘关张三人排位做评鉴,仙人只说了一句话:“万丈高从地起”。那么排位顺序:刘备老大,关羽老二,张飞老三。这个故事向人们说明了一个哲理,基础与基础科学的重要性。曰常生活中,当你出差坐轮船,轮船航行虽然缓慢,可总是左右摇摆不定,因为轮船的基础是座落在不稳定的水体之中;而坐火车,因火车的轨道座落在稳固的陆地上,所以火车虽快速运行而平稳。基础不牢固、再高也要似同空中楼阁、或海市蜃楼。
匿名  发表于 2021-7-24 10:27
场,到底是不是物质?能作为新式武器吗?
场,本身是物理学术语,指某种空间区域,具有一定性质的物体能对与之不相接触的类似物体施加一种力。例如,一个有质量的物体由于引力场的作用能对所有其他有质量的物体产生引力。同样,一个带电物体对其他带电物体施加吸引力或排斥力,取决于电性。磁体周围也有磁场。重力场和电场,人类虽然可以意识到甚至间接感受到这2类场存在。但是最直观的场现象可能还是磁场。比如只要有一块磁铁加上一点铁粉或者磁粉,就可以最直观的观察到磁场的存在。恐怕很多人在小学生的时代就亲自做过这类试验。在物理实践上,场用力线来表示,说明力作用于某一点的方向。力线密集的程度代表力的强度,从而表示该区域场的大小。虽然类似磁场很容易观察到其形状和方向。但是关于场本身到底是不是物质。
匿名  发表于 2021-7-24 10:33
(续上):是一个物理界甚至哲学界争论了200多年的老问题。到目前也没有统一答案。有人认为场并不能归于物质的范畴,毕竟磁场虽然很容易观察到。但是实际观察到的其实是感应磁性的铁粉在场中的形状,而不是场本身就是这个样子。也有人认为场本身也是物质的一种,是物质的特殊形态。因为谁也不能否认铁粉在磁场中的分布,其外形就是磁场的基本外形。还有人认为场本身有形,但是无质。因此很难定义其是不是物质。现在人类的认知还没有达到完全证实或者完全推翻广义相对论的程度。但是大多数新的物理学突破,大多数是可以证实广义相对论是符合客观事实的。因此可认为广义相对论仍然代表在宏观物理方面的最高理论水平。而广义相对论本身就是“一种场论”。如果没有场,那么自然也不存在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晚年的一项闭门工作,也是其最终的理想。
匿名  发表于 2021-7-24 10:35
在相对论中,场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基本形式。这种形式的主要特征在于场是弥散于全空间的。但是量子力学的诞生又直接挑战了场是特殊不可见物质大致均匀弥散于全空间的想法。因为在量子力学中,量子态都是不可测量和不可预测的,随机出现,无始无终的东西当然不可能均匀分布在时空之中。这就有很强的理由否认场是物质的一种。比如最近这些年比较火的量子缠绕现象。两个量子可以在距离上百亿光年的两个不同星系形成缠绕态,并不需要任何场在中间传递信号。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否认场是一种实际物质的认知。那么研究各种场,对当今人类有何实际意义,可以把场当做一种新式武器吗?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认为,电磁激光这类定向能武器,本身就已经是场能量和威力的直接应用。在实战中应用场已经非常普遍。不过更深入地利用一些还没有突破的场理论和现象。
匿名  发表于 2021-7-24 10:35
可能才是今后突破的重点。比如人类经常怀疑外星人已经来过地球,或者始终躲在暗处观察人类。而人类也想寻找另外一个恒星系统或者另外一个星系中的类地球环境。但是按照目前的认知。以碳氢元素为主的人类的生命体,完全无法适应漫长的星际旅行,哪怕是飞船达到光速的60%都不行。因此真正的外星人或者人到其他星系。除非是处于有形无质的状态,也就是一种特殊场的状态才能办到。而人类如果真把自己变成了场状态,那么自然也就不用担心还有寿命上限这种东西。也就是实现梦寐以求的长生不老。这可能是场最终的超级应用之一。不过要实现,恐怕最少还要研究几千年。如果说得更实际一点。可以采用场作为新式雷达,那么任何的隐蔽设施、隐形飞机、地下工事都能瞬间看透。毕竟有物质就有场辐射。这类探测雷达可能在20年内就会普遍应用。
匿名  发表于 2021-7-24 10:36
F(引力)>F(反向斥力),地壳板块稳定;F(引力)<F(反向斥力)时,则地壳板抉失稳,地震随时发生。
F(引力)=GMm/RR;F(斥力)为火山基源、或地震震源爆发上冲冲击力,方向与引力方向背道而驰,反向冲击波(即斥力)向四围扩散。当地心引力小于斥力时,则地壳板块振动,地震发生。大自然界隐伏着正反搏斗,一直存在,一刻也没有停止。《相对相反论》放之四海皆准;放之浩瀚宇宙通用。
匿名  发表于 2021-7-24 10:37
宇宙中最小的粒子是什么?
众所周知,宇宙浩瀚无边,但它是由小碎片组成的。元素周期表包括氧、碳和其他元素,这些元素了构成了星系、恒星和各种生命。 但自 20 世纪之交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思考并寻找越来越小的基本粒子——比充满宇宙的原子还要小的粒子。那么这些基本粒子中哪个最小呢? 相反, 最大的呢?
芝加哥附近的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 (Fermilab) 的资深科学家唐·林肯(Don Lincoln )是试图回答这个问题的科学家之一。在费米实验室,科学家们使用粒子加速器将单个粒子粉碎,然后观察产生的碎片——或者可能是新的基本粒子。 林肯说有两种方法可以测量粒子的大小:研究它们的质量和测量它们的物理大小,比如计算球的直径。
就质量而言,这些问题比较容易回答。林肯说,我们所知道的最低的非零质量粒子是中微子。然而,他指出,我们无法准确测量中微子的质量,因为用于计算基本粒子质量的仪器不够灵敏。
匿名  发表于 2021-7-24 10:37
宇宙中最小的粒子是什么?
众所周知,宇宙浩瀚无边,但它是由小碎片组成的。元素周期表包括氧、碳和其他元素,这些元素了构成了星系、恒星和各种生命。 但自 20 世纪之交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思考并寻找越来越小的基本粒子——比充满宇宙的原子还要小的粒子。那么这些基本粒子中哪个最小呢? 相反, 最大的呢?
芝加哥附近的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 (Fermilab) 的资深科学家唐·林肯(Don Lincoln )是试图回答这个问题的科学家之一。在费米实验室,科学家们使用粒子加速器将单个粒子粉碎,然后观察产生的碎片——或者可能是新的基本粒子。 林肯说有两种方法可以测量粒子的大小:研究它们的质量和测量它们的物理大小,比如计算球的直径。
就质量而言,这些问题比较容易回答。林肯说,我们所知道的最低的非零质量粒子是中微子。然而,他指出,我们无法准确测量中微子的质量,因为用于计算基本粒子质量的仪器不够灵敏。
匿名  发表于 2021-7-24 10:37
林肯说:“中微子是一种粒子,有点像亚原子世界的幽灵。”中微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非常微弱,是仅次于光子(其行为更像波而不是实际粒子)的第二大粒子。事实上,就在这一秒,有数以万亿计的中微子从您身体穿过。中微子几乎没有任何重量,并且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运动。
原子核由中子、质子和电子组成。林肯说,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占大约是整个原子核质量的十分之一。电子的质量接近于零,但它实际上比中微子重500,000 倍(同样,无法对它进行精确测量)。
林肯说,物理学家使用电子伏特 (eV) 来测量亚原子粒子的质量。技术上,单位是eV/c^2,其中c是光速。1电子伏特相当于大约 1.6x10^-19焦耳。要计算亚原子粒子的质量,您将使用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著名的方程 E=mc^2 来获得质量 (m)公斤。
匿名  发表于 2021-7-24 10:40
根据林肯的说法,一个电子的重量为511,000电子伏特,相当于9.11 x 10^-31 公斤。他说,相比之下,典型原子核中的质子重9.38亿电子伏特,或1.67 × 10^-27 公斤。
:相反,根据林肯的说法,我们所知道的最大(就质量而言)基本粒子是一种称为顶夸克的粒子,其测量值高达1725亿电子伏特。夸克是另一种基本粒子,据我们所知,它不能分解成更多的部分。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六种类型的夸克:上夸克、下夸克、奇夸克、粲夸克、底夸克和顶夸克。上下夸克构成质子和中子,它们的重量分别为300万和500万电子伏特。相比之下,顶夸克的重量是上夸克的57,500倍。
匿名  发表于 2021-7-24 10:41
物理尺寸的问题更难回答。我们知道一些粒子的物理尺寸,但不知道最小的粒子。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听到的一些“微小”颗粒,例如病毒颗粒,实际上相当大了。
林肯提供了这种尺度感:典型的病毒粒子长约250到400 纳米(一纳米是十亿分之一米,或 10^-9 米),典型的原子核长约10^-14米(0.00000000000001 米)。 这意味着原子核对病毒来说就像病毒对我们一样小。
目前,科学家可以使用粒子加速器测量的最小物理尺寸比质子小2,000 倍,即 5 x 10^-20m。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们已经能够确定夸克比它小,但不能确定夸克比它小多少。
匿名  发表于 2021-7-24 10:42
地壳板块质能研究分析:(遠长冮2021、7、2O日)
这里所指的《地壳板块》不是指传统地质意义(则由地质构造、断裂切割岩层所构成的“地壳板抉”);而是指以震中为辐心、向周边辐射扩散、所形成的地震区域范围之空间度的”地壳板块”。研究分析这样的《地震地壳板块》存在那些力(即能量)?为《地震制动仪》的创制发明开路。
(1)、地壳板块自身重力:因板块受地心引力(又称牵引力)作用而形成的重力场,使其地壳板块自身具有重力。引力计算公式:F(引)=GMm/RR;引力大小与两物体质量乘积(Mm)成正比,与两物体中心距离平方(R∧2)成反比。地壳板块重力是垂直地面指向地心的,为矢量。
(2)、地壳板块基底顶托力:巨厚地壳板块在自身巨大重力作用下,为何没有下沉下陷呢?是因板块基底存在地幔上承顶托力,也可称为F《反引力》,或称做F《反向斥力》亦可。当F(反向斥力)=F(引力)时,地壳板块在通常情况下,长期处于稳定平衡状态;:当F(反向斥力)<F(引力)时,地面缓慢下陷下沉,形成盆地、海盆、海峡、海湾等;当F(反向斥力)>F(引力)时,地面缓慢抬升形成山脉或高原;若F(反向斥力)来得突然急促,就会有火山喷发或地震突发活动。(文稿未完,待续)
匿名  发表于 2021-7-24 10:44
(3)、向心力和离心力:上文巳谈到,若F(反向斥力)来得突然成倍数增大,形成巨大冲击波,快速急促上冲地表,就会有火山喷发或地震突发亊件发生。这其实是涉及到一个物体运动速度(∨)的根本性问题,爱因斯坦在百年之前就意识到质能理论,所以才有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著名的方程 E=mc^2
地壳板块是地球外壳的局部空间区域,因地球自转,地壳板块受到向心力和离心力两个力。这两个力的合力,我们把它叫做物体的重力,并且规定它就是物体的重量。重力作用方向是垂直地面指向地心的。地球两极半径短,赤道半径长,两级地区没有离心力,赤道地区离心力大,所以赤道的重力就要比两极的重力小。
又因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旋转过程中,地球所受的合力近似于太阳对地球的引力(F),其引力又恰好近似于地球绕太阳旋转所需的向心力(即F=M∨^2/R;式中:M为地球质量;V为地球公转速度;R为地日距离;)
最后再来谈地壳板块:它既受到地球自转的向心力和离心力;又受到地球绕太阳公转产生的向心力和离心力;物体运动,速度是关键!飞行器飞离地球、或太阳系,就依靠速度克服引力。
匿名  发表于 2021-7-24 10:47
对433楼文稿侈订版:
(3)、向心力和离心力:上文巳谈到,若F(反向斥力)来得突然成倍数增大,形成巨大冲击波,快速急促上冲地表,就会有火山喷发或地震突发亊件发生。这其实是涉及到一个物体运动速度(∨)的根本性问题,爱因斯坦在百年之前就意识到质能理论,所以才有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著名的方程 E=mc^2;式中:E为能量,m为质量,c为光速;能量和质量与光速的平方乘积成正比。
地壳板块是地球外壳的局部空间区域,因地球自转,地壳板块受到向心力和离心力两个力。这两个力的合力,我们把它叫做物体的重力,并且规定它就是物体的重量。重力作用方向是垂直地面指向地心的。地球两极半径短,赤道半径长,两级地区没有离心力,赤道地区离心力大,所以赤道的重力就要比两极的重力小。
又因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旋转过程中,地球所受的合力近似于太阳对地球的引力(F),其引力又恰好近似于地球绕太阳旋转所需的向心力(即F=M∨^2/R;式中:M为地球质量;V为地球公转速度;R为地日距离;)
最后再来谈地壳板块:它既受到地球自转的向心力和离心力;又受到地球绕太阳公转产生的向心力和离心力;物体运动,速度是关键!飞行器飞离地球、或太阳系,就依靠速度克服引力。
匿名  发表于 2021-7-24 10:47
(4)、向心力与离心力又是一对相对相反的力。天体中行星围绕恒星进行轨道公转,比如地球围绕太阳进行轨道公转,太阳对地球存在一个向心力(或称牵引力),另外地球在旋转过程中也产生一个离心力,离心力与向心力方向相反。当F(向心力)=F(离心力)时,则地日距离(R)保持稳定不变;当F(向心力)>F(离心力)时,行星在进行轨道公转过程中,就会逐步偏离原有轨道,向恒星靠拢,地日距离(R)逐渐变小;当F(离心力)>F(向心力)时,行星就会逐渐远离恒星,地日距离(R)逐渐变大。
牛顿所说的三大宇宙速度:比如当飞行器的速度超过11、2千米每秒时,飞行器就能克服地球重力(引力),飞离地球朝太阳系飞去;而如果想要飞出太阳系,这需要速度达到16、7千米每秒;也就是说速度越快,离心力越大。爱因斯坦方程E=mc^2;式中c为光速。光速为30万公里每秒,30x30=900万平方公里/秒.秒。
最后回到《地震地壳板块》来说话,它存在四个基本的力:F(引力)、F(反向斥九)、F(向心力)、F(离心力)。
匿名  发表于 2021-7-24 10:50
如何评价《地壳地震板块》的四种基本力?(遠长江2021、7、23曰)
筆者在上楼文稿中已指出,《地壳地震板块》存在四种基本的力:即F(引力)、F(反向斥力)、F(向心力)、F(离心力)。并且指明:向心力与离心力是一对相对相反的力。天体中行星围绕恒星进行轨道公转,比如地球围绕太阳进行轨道公转,太阳对地球存在一个向心力(或称牵引力),另外地球在旋转过程中也产生一个离心力,离心力与向心力方向相反。当F(向心力)=F(离心力)时,则地日距离(R)保持稳定不变;当F(向心力)>F(离心力)时,行星在进行轨道公转过程中,就会逐步偏离原有轨道,向恒星靠拢,地日距离(R)逐渐变小;当F(离心力)>F(向心力)时,行星就会逐渐远离恒星,地日距离(R)逐渐变大。
从地球绕太阳沿固定轨道公转的情况来看,地日距离(R)长久始终保持稳定不变;则说明F(离心力)=F(向心力),也说明地球绕太阳公转对地球外壳板块来说,不会产生不稳定失衡情况的出现。
这样造成火山喷发和地震突发亊件、就只剩下两种基本力了,那就是地壳板块自身重力,即F(引⑨),另一种力是地幔对地壳板块基底上承顶托力,也可称为F《反引力》,或称做F《反向斥力》亦可。当F(反向斥力)=F(引力)时,地壳板块在通常情况下,长期处于稳定平衡状态;当F(反向斥力)<F(引力)时,地面缓慢下陷下沉,形成盆地、海盆、海峡、海湾等;当F(反向斥力)>F(引力)时,地面缓慢抬升形成山脉或高原、或海岛上升露出水面,地质学家常把它们称做火山岛,火山岛常伴随有火山和地震频繁发生;日本列岛和印尼群岛就是这样。若F(反向斥力)来得突然成倍数增大、快速急促上冲,就会有火山喷发或大地震突发亊件友生。
匿名  发表于 2021-7-24 10:51
如何理解“暗物质”含义?(遠长江2021、7、17日)
现时有人提出《暗物质》一词,但未对其明确定义,并说宇宙间正物质只佔5~6%,而暗物质却佔94~95%左右。筆者在此说谈几点看法,仅供参考。
(l)、与暗对应的是明或亮,那么我们肉眼可见到的物质应该叫“明物质”或“亮物质”才对;而明亮之透明晶体在地球岩石圈内少之又少,可以说少至0、1%,那么99.9%为暗物质。这是一种理解法。
(2)、光由光子构成,光是最明亮、透明的物质。可光又分为:可见光和不可见光,是否可以说非可见光是暗物质呢?既然光可分为可见光与不可见光,根据类比法,那么一切物质可分为明物质(即正物质)和暗物质。这是第二种理解法。
(3)、黑夜或地下暗室,看到一切物质都是黑暗的,可以说是100%的暗物质;只有灯光、电灯是亮物质!
(4)、暗物质是一种神秘的物质形态,它具有引力属性,但是它不会产生任何电磁效应,更不会与可见光相关联。这个宇宙比我仍所看到的明物质更多。
匿名  发表于 2021-7-24 10:52
对437楼文稿校正侈订版:
如何理解“暗物质”含义?(遠长江2021、7、17日)
现时有人提出《暗物质》一词,但未对其明确定义,并说宇宙间正物质只佔5~6%,而暗物质却佔94~95%左右。筆者在此说谈几点看法,仅供参考。
(l)、与暗对应的是明或亮,那么我们肉眼可见到的物质应该叫“明物质”或“亮物质”才对;而明亮之透明晶体在地球岩石圈内少之又少,可以说少至0、1%,那么99.9%为暗物质。这是一种理解法。
(2)、光由光子构成,光是最明亮、透明的物质。可光又分为:可见光和不可见光,是否可以说非可见光是暗物质呢?既然光可分为可见光与不可见光,根据类比法,那么一切物质可分为明物质(即正物质)和暗物质。这是第二种理解法。
(3)、黑夜或地下暗室,看到一切物质都是黑暗的,可以说是100%的暗物质;只有灯光、电灯是亮物质!
(4)、暗物质是一种神秘的物质形态,它具有引力属性,但是它不会产生任何电磁效应,更不会与可见光相关联。这个宇宙比我们所看到的明物质更多。
匿名  发表于 2021-7-24 10:53
光分可见光和不可见光,棍据类比法,物质分可见物质(即明物质、或称普通物质)和不可见物质(俗称暗物质、或称非普通物质)。不可见物质指肉眼不可看到,需用各有关精密仪器才能检测得到;比如不可见光、一些地球物理场内不可见物质的分布及场力显示、人脑思维活动、香味物质飄散只能用鼻孔闻到、…等等,不可见暗物质分布非常广泛,它是人类科学研究一个重点侧面。
匿名  发表于 2021-7-24 10:53
俗语说:“知人知面不知心”。知人、知面是指人的面貌能亲眼看得到、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东西(即明物质);不知心是指不知道他心里是如何想的?心与脑的思维活动无法用肉眼看到,也无法用手触摸到(可称之暗物质,因为有活动必有物质存在。)这里所指的《物》,不再是物体与明物质了!
匿名  发表于 2021-7-24 10:54
人眼可见度有限:
我们说“光”是能量辐射,光是电磁波,而可见光是人眼能感知的电磁波。可见光的光谱范围在380nm~700nm左右,波长越长频率越低、能量越小,而可见光是一种复合光。大致由红橙黄绿青藍紫七色过渡组成(七色光谱最先是牛顿用三棱镜发现的),其中红色能量最低,紫色能量最高。
所谓“光”就是电磁波,可见光只是电磁波谱中小小一段而已,波长约在380nm~700nm之间,比这个波长短的叫紫外线、x射线、V射线;比这个波长长的叫无线电(包括长波、短波、微波)、红外线等。这些都是人眼没办法看到的,但有些动物能看到紫外线和红外线,因此某些动物看到的世界色彩就与我们人类不一样。
匿名  发表于 2021-7-24 10:58
换馬甲(杨毅强)比臭万年聪明点,换马甲不拍别人馬屁;但仇万年拍馬希融、耿建囯、汪成民的屁股。
不要再提马.耿.汪,
马等黜职上空岗。
据说马等尽撒谎,
仇人谎言万箩筐。
即便抬出李四光,
短临预测全说谎。
换馬甲自已拍自已屁股!说自已是牛顿、爱因斯坦级别的科学家。
得不到别人拍,就自已拍自己的馬屁(或称高调自吹自擂)。这是民科的一大特色!
匿名  发表于 2021-7-24 11:07
换馬甲(杨毅强)比臭万年聪明点,换马甲不拍别人馬屁;但仇万年拍馬希融、耿建囯、汪成民的屁股。
不要再提马.耿.汪,
马等黜职上空岗。
据说马等尽撒谎,
仇人谎言万箩筐。
即便抬出李四光,
短临预测全说谎。
换馬甲自已拍自已屁股!说自已是牛顿、爱因斯坦级别的科学家。
得不到别人拍,就自已拍自己的馬屁(或称高调自吹自擂)。这是民科的一大特色!
匿名  发表于 2021-7-24 11:07
换馬甲(杨毅强)比臭万年聪明点,换马甲不拍别人馬屁;但仇万年拍馬希融、耿建囯、汪成民的屁股。
不要再提马.耿.汪,
马等黜职上空岗。
据说马等尽撒谎,
仇人谎言万箩筐。
即便抬出李四光,
短临预测全说谎。
换馬甲自已拍自已屁股!说自已是牛顿、爱因斯坦级别的科学家。
得不到别人拍,就自已拍自己的馬屁(或称高调自吹自擂)。这是民科的一大特色!
匿名  发表于 2021-7-24 11:07
换馬甲(杨毅强)比臭万年聪明点,换马甲不拍别人馬屁;但仇万年拍馬希融、耿建囯、汪成民的屁股。
不要再提马.耿.汪,
马等黜职上空岗。
据说马等尽撒谎,
仇人谎言万箩筐。
即便抬出李四光,
短临预测全说谎。
换馬甲自已拍自已屁股!说自已是牛顿、爱因斯坦级别的科学家。
得不到别人拍,就自已拍自己的馬屁(或称高调自吹自擂)。这是民科的一大特色!
匿名  发表于 2021-7-24 11:08
据说北京巿有个《北相》,全名为“北京市爱因斯坦学木批判联谊协会”,简称《北相》。由中国科学院某些院士牵头成立的团队学术组织,并打着民科旗号,看来中科院也变成“民科”了!不知燕山大学李子丰教搜、地震坛的仇万年等人是否扎堆《北相》推波助澜?
匿名  发表于 2021-7-24 11:08
据说北京巿有个《北相》,全名为“北京市爱因斯坦学木批判联谊协会”,简称《北相》。由中国科学院某些院士牵头成立的团队学术组织,并打着民科旗号,看来中科院也变成“民科”了!不知燕山大学李子丰教搜、地震坛的仇万年等人是否扎堆《北相》推波助澜?
匿名  发表于 2021-7-24 11:09
据说北京巿有个《北相》,全名为“北京市爱因斯坦学木批判联谊协会”,简称《北相》。由中国科学院某些院士牵头成立的团队学术组织,并打着民科旗号,看来中科院也变成“民科”了!不知燕山大学李子丰教搜、地震坛的仇万年等人是否扎堆《北相》推波助澜?
匿名  发表于 2021-7-24 11:09
据说北京巿有个《北相》,全名为“北京市爱因斯坦学木批判联谊协会”,简称《北相》。由中国科学院某些院士牵头成立的团队学术组织,并打着民科旗号,看来中科院也变成“民科”了!不知燕山大学李子丰教搜、地震坛的仇万年等人是否扎堆《北相》推波助澜?
匿名  发表于 2021-7-24 11:09
据说北京巿有个《北相》,全名为“北京市爱因斯坦学木批判联谊协会”,简称《北相》。由中国科学院某些院士牵头成立的团队学术组织,并打着民科旗号,看来中科院也变成“民科”了!不知燕山大学李子丰教搜、地震坛的仇万年等人是否扎堆《北相》推波助澜?
匿名  发表于 2021-7-24 11:09
如何评价《地壳地震板块》的四种基本力?(遠长江2021、7、23曰)
筆者在26楼文稿中已指出,《地壳地震板块》存在四种基本的力:即F(引力)、F(反向斥力)、F(向心力)、F(离心力)。并且指明:向心力与离心力是一对相对相反的力。天体中行星围绕恒星进行轨道公转,比如地球围绕太阳进行轨道公转,太阳对地球存在一个向心力(或称牵引力),另外地球在旋转过程中也产生一个离心力,离心力与向心力方向相反。当F(向心力)=F(离心力)时,则地日距离(R)保持稳定不变;当F(向心力)>F(离心力)时,行星在进行轨道公转过程中,就会逐步偏离原有轨道,向恒星靠拢,地日距离(R)逐渐变小;当F(离心力)>F(向心力)时,行星就会逐渐远离恒星,地日距离(R)逐渐变大。
从地球绕太阳沿固定轨道公转的情况来看,地日距离(R)长久始终保持稳定不变;则说明F(离心力)=F(向心力),也说明地球绕太阳公转对地球外壳板块来说,不会产生不稳定失衡情况的出现。
这样造成火山喷发和地震突发亊件、就只剩下两种基本力了,那就是地壳板块自身重力,即F(引⑨),另一种力是地幔对地壳板块基底上承顶托力,也可称为F《反引力》,或称做F《反向斥力》亦可。当F(反向斥力)=F(引力)时,地壳板块在通常情况下,长期处于稳定平衡状态;当F(反向斥力)<F(引力)时,地面缓慢下陷下沉,形成盆地、海盆、海峡、海湾等;当F(反向斥力)>F(引力)时,地面缓慢抬升形成山脉或高原、或海岛上升露出水面,地质学家常把它们称做火山岛,火山岛常伴随有火山和地震频繁发生;日本列岛和印尼群岛就是这样。若F(反向斥力)来得突然成倍数增大、快速急促上冲,就会有火山喷发或大地震突发亊件友生。
匿名  发表于 2021-7-24 11:10
如何评价《地壳地震板块》的四种基本力?(遠长江2021、7、23曰)
筆者在26楼文稿中已指出,《地壳地震板块》存在四种基本的力:即F(引力)、F(反向斥力)、F(向心力)、F(离心力)。并且指明:向心力与离心力是一对相对相反的力。天体中行星围绕恒星进行轨道公转,比如地球围绕太阳进行轨道公转,太阳对地球存在一个向心力(或称牵引力),另外地球在旋转过程中也产生一个离心力,离心力与向心力方向相反。当F(向心力)=F(离心力)时,则地日距离(R)保持稳定不变;当F(向心力)>F(离心力)时,行星在进行轨道公转过程中,就会逐步偏离原有轨道,向恒星靠拢,地日距离(R)逐渐变小;当F(离心力)>F(向心力)时,行星就会逐渐远离恒星,地日距离(R)逐渐变大。
从地球绕太阳沿固定轨道公转的情况来看,地日距离(R)长久始终保持稳定不变;则说明F(离心力)=F(向心力),也说明地球绕太阳公转对地球外壳板块来说,不会产生不稳定失衡情况的出现。
这样造成火山喷发和地震突发亊件、就只剩下两种基本力了,那就是地壳板块自身重力,即F(引⑨),另一种力是地幔对地壳板块基底上承顶托力,也可称为F《反引力》,或称做F《反向斥力》亦可。当F(反向斥力)=F(引力)时,地壳板块在通常情况下,长期处于稳定平衡状态;当F(反向斥力)<F(引力)时,地面缓慢下陷下沉,形成盆地、海盆、海峡、海湾等;当F(反向斥力)>F(引力)时,地面缓慢抬升形成山脉或高原、或海岛上升露出水面,地质学家常把它们称做火山岛,火山岛常伴随有火山和地震频繁发生;日本列岛和印尼群岛就是这样。若F(反向斥力)来得突然成倍数增大、快速急促上冲,就会有火山喷发或大地震突发亊件友生。
匿名  发表于 2021-7-24 11:10
都说万有引力,可引力究竟是个啥?牛顿和爱因斯坦也不知道。
无论在什么时期,有关大自然的问题总是能引发人们的好奇心。从远古社会至今,有无数科学工作者兢兢业业,想要破解有关大自然规律的难题。牛顿和爱因斯坦便是其中较为杰出的两位,但他们努力一生,获得了无数成就,神秘的大自然中依旧有至今无法解释的秘密,其中就包括引力的本质。
原始时期的人类对于大自然的规律并没有科学的认知,在原始人类看来,这个世界的一切变化都是神明在主导,所以出现了许多神话传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一些智者开始用科学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
说起科学的起源,很多人首先会想到西方世界,没错,科学走进人类文明正是从西方国家开始的,尤其是17世纪中叶,西方的科学产生了一次质的飞跃,那就是伟大物理学家牛顿提出的万有引力定律。
匿名  发表于 2021-7-24 11:11
真理往往就存在于微小的细节处。说起牛顿,相信大家都了解,苹果成熟落地这么不起眼的现象,却引起了他的思考:苹果为啥只会落地,而不是飞往天上?最终通过不断的思考发现了了引力的存在,打开了人类通往宇宙的大门。
牛顿通过研究天体运动和地球上物质的运动,结合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大定律推导出了万有引力公式。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这一发现对于人类来说意义非凡,让我们开启了人类物理学的篇章。
匿名  发表于 2021-7-24 11:12
什么是引力?它的本质到底指什么?
科学家们在200多年的岁月里不断实验,进行了无数的科学探究,想要弄清楚引力到底是怎样产生的?但总是没有得出什么特别理想的结论。直到20世纪最优秀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站了出来。他对于引力的本质也提出质疑,他认为当时流行的各种引力本质的猜想都不准确,经过实验和大胆的推测,提出了震惊世人的广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的提出,让引力问题获得了重大突破,给当时的科学界找到了新的研究方向。
相对论告诉我们,宇宙并不都是平整的,而是存在着卷曲现象,我们可以把宇宙想象成一个能够无限收缩的薄膜。有质量的物体存在于这个薄膜上,这些质量大的物品会产生相应的压力,从而产生凹陷,这样物体周围就会变弯曲,空间结构有了弯曲之后,物质就会弯曲着运动,所以表现出了万有引力。
匿名  发表于 2021-7-24 11:13
爱因斯坦还提出了一种新的引力场方程,E=mc^2;这个方程甚至超越了牛顿的引力理论。任何一种理论想要被认可,都需要实验数据的证明,那么爱因斯坦的引力场方程是否得到了科学的证明呢?结果是一定的。科学家利用爱因斯坦提出的新的引力理论,观察到其他的恒星经过太阳附近时,会出现非常明显的偏折现象,这一点完全符合广义相对论的原理。
利用新的引力理论,爱因斯坦提出了其他的引力现象,例如黑洞的存在,引力波等。而这些引力现象现在都被证明是真实存在的。黑洞的首张照片在2019年发布,引力波也于近年被科学家的探测器检测到。
匿名  发表于 2021-7-24 11:14
相对论是否能够完美解释引力的本质?
结果是不行,相对论的确能够帮助科学家重新对引力现象进行定义和解释,但它的局限性仍旧无法避免,形成的引力理论并不能说得上是最终正确的。仍然有无法用相对论来解释的问题,比如奇点,微观量子理论等。
奇点与宇宙的起源有关,可是奇点到底是啥?现在谁都没法说清楚它是什么。若是想搞清楚有关奇点的问题,必须先要弄明白引力是什么。人类同样也无法解释量子力学中的某些现象,例如量子之间的引力跟宏观中物体的引力现象完全不同,这些研究和数据表明了它根本无法去解释量子力学。
在研究大统一理论时,科学家们又相继提出了量子引力理论和弦理论。在量子引力理论中,引力子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它的本质就在于它是一种没有质量同时速度达到光速的基本微观粒子。但是,直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仍没有找到任何关于引力子存在的证据。
匿名  发表于 2021-7-24 11:15
而弦理论则更加夸张,弦理论最基本的原理是自然世界中的最基本单位不是点状粒子,而是很小的线状的“弦”。如果弦理论得到证明,那么近代物理学将会被重新洗牌。对于科学家来说既希望探索真理,也希望它仅是猜想。当然,科学前进的步伐是不会停止的,弦理论是否正确,相信在未来世界一定会有答案。
匿名  发表于 2021-7-24 11:16
相对论(8)为什么不能超光速?为什么存在光速极限?
上节课我们说了,当爱因斯坦得出时间膨胀公式和尺缩公式以后,发现在公式中只要是物体的运动速度达到光速,就会面临无穷的问题,比如时间膨胀到无穷大,空间收缩到无穷小。
在物理学中不允许出现无穷大和无穷小,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当物体的运动速度超过光速以后,还会出现没有现实意义的虚数。
因此,为了消除无穷和虚数这两只恶魔,爱因斯坦就必须将有质量物体的速度限制在光速以内,并且解释为什么质量物体的速度不能达到,更不能超过光速?
关于这个问题,也就是光速极限问题,也是大家比较感兴趣的一个话题,而且自相对论诞生以来,无数的人想出了各种办法想超光速,打破光速限制,以推翻相对论。
匿名  发表于 2021-7-24 11:17
可到今天为止,光速极限依旧正确,所有想推翻光速极限的思想实验或多或少都存在漏洞,要不就是用经典的速度叠加公式超光速,要不解释以不传递任何能量(信息)的方式超光速。
今天我们这节课就聊下为什么质量(能量)物体运动速度不能超光速?或者说,为什么信息传播的速度不能超过光速?
先来看相对论的解释,上节课我们说了当我们考虑光速不变,以及高速运动的物体的时候,伽利略变换就不再适用了,而是要用到洛伦兹变换。
除了要对两个参考系的时间,以及空间坐标变换的方式进行修正以外,还需要对经典的速度合成公式进行修正。
以前我们认为一辆车的速度为u,一辆车的速度为v,那么这两辆汽车按照相反的方向驶去,它们速度合成公式就是w=u+v。
匿名  发表于 2021-7-24 11:18
这是经典的速度合成公式,如果按照洛伦兹变换修正以后,新的速度合成公式为:
w=V十u/(l十Ⅴu/c^2)
一般情况下v和u相对于c很小,所以这个公式就会退回到经典的速度合成公式。但是当v和u很大的时候,公式中的分母就不能忽略不计了。
随着v和u的不断增大,它们合成的速度会不断地衰减,无限地逼近光速C,即使是两束光以光速背道而驰,当你把光速C代入公式就会发现,两束光叠加以后的速度也是C。
匿名  发表于 2021-7-24 11:21
这就是为什么依靠速度叠加并不能突破光速的原因,很多人一直想通过速度叠加突破光速,原因是,你一直在用经典的速度叠加公式。而这个公式并不正确。
新的速度叠加公式,只是爱因斯坦解决超光速难题的第一步,根据这个公式,以及动量守恒定律,爱因斯坦还推导出了质速公式:m=m。/r1一u^2/c^2;式中:r为开平方符号
其中m代表了物体的静止质量,也成为内禀质量,m为物体运动以后获得的相对论质量,很明显当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快,它获得的相对论质量越大。
当运动速度接近光速,相对论质量会趋于无穷大,导致物体的惯性质量也会趋于无穷大,当一个物体的惯性质量无穷大的时候,根据牛顿的力学方程,就需要无穷大的力,才能给物体继续提供加速度。
很显然没有无穷大的力,因此,一个质量物体只能无限地接近光速,不能达到,更不能超过光速。
匿名  发表于 2021-7-24 11:29
同样的速度导致相对论质量的增加,只有接近光速的时候才会非常明显,日常生活中的速度根本不会引起物体惯性发生变化,就算是一个物体的运动速度达到光速的0.6倍,那么它的惯性质量才会增加1/4。
有人怀疑质速关系,到底是不是真实的效应,其实这个效应已经在很多的实验中得到了证实,比如我们通过电磁偏转实验测量电子荷质比的时候,就发现电子在低速情况下,荷质比是个定值,但是高速运动电子的荷质比就开始发生变化,这就是因为相对论质量在捣鬼;
匿名  发表于 2021-7-24 11:30
还有在量子论发展的过程中,当考虑电子高速运动带来的相对论质量时,就可以解释原子光谱的精细结构问题。
还有粒子加速器实验,等等这些都验证了狭义相对论的质速关系是正确的。这里需要澄清的是,并不是物体的质量真正发生了变化,质量是物体的内禀属性,不会发生变化,增加的只是相对论质量,它同样会起到惯性的作用。
就这样,爱因斯坦就用新的速度叠加公式,以及质速关系,直接否定了质量物体达到光速的可能,更不可能超光速。
但是这里存在一个明显的问题,速度叠加公式是根据光速不变推导出来的,两个束光叠加肯定就是光速,然后又利用速度叠加原理,推导出质速关系,肯定也否定了超光速。
匿名  发表于 2021-7-24 11:32
这是不是有点循环论证的问题。确实,这就是循环论证,但也叫逻辑自洽。这也是为什么即使相对论诞生到现在已经百年的时间了,依然有人不相信光速极限原理和光速恒定原理。
因为这两个原理,任何人都无法给出合理的证明,所以回答来回答去,都在绕着相对论回答,而相对论又是根据光速不变推导出来的,它本身就不允许超光速。
所以这个问题就卡在这了?无法解释?有点这么个意思,不过不要太过失望,其实还有一个更高层面的解释,可以说明为什么能量(信息)不能超光速?
那就是因果律。相对论本身就强调了现实的因果律,导致一个事件的原因总是发生在结果之前,如果出现超光速的可能,那么结果就可能出现在原因之前,这和我们普遍的经典定律相违背。
匿名  发表于 2021-7-24 11:34
比如一颗子弹可以超光速,那么当你还没有看到任何人扣动扳机的时候,你已经死于超光速子弹之下,而在这之后,才有人掏出了手枪扣动了扳机。这种违反因果律的事情,会导致整个现实世界彻底混乱
孩子先于妈妈出生,导弹先爆炸,然后才发射,等等,因此爱因斯坦才断言,在物理学中不允许超光速的信号存在。
所以说,光速极限是因果律和狭义相对论共同的得出的结论。只要你承认现实的因果性,只要你接受狭义相对论,那么光速极限就是正确的。
如果你两者都不接受,那么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为你解释为什么存在光速极限。
那这是不是就说明光速极限就一定正确?
其实跟光速恒定一样,前面的文章在讲到光速为什么恒定的时候,已经说过,没有绝对正确的理论,你完全可以证伪任何一个物理定律,只要你的证据足够,完全可以推翻相对论。
匿名  发表于 2021-7-24 11:34
如果你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就质疑现今人类建立起来的科学体系,那么你的质疑将不被任何人理睬。
这时有人又开始质疑了,你说来说去,还是没有解释为什么有光速极限。我说了是因为因果律的原因,那有人可能又会问:为什么会有因果律?因果律就一定正确吗?
一般这种问题,科学不予以回答。因为没办法回答。说白了,科学不允许你不断地问为什么。有些事情没有为什么,只能无条件地接受。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我们说宇宙诞生于大爆炸,所有的人都会问,大爆炸是怎么来的?真空能量的暴涨,那么真空能量是怎么来的?没人知道,如果我说是上帝创造的,还有人会问,上帝是怎么来的?它妈生的,那它妈是怎么来的?.....
这样的质问已经超出了上帝所能回答的范畴,所以记住一点: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有为什么!科学更不能解答所有的为什么。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下个内容,我们说双生子效应,这是狭义相对论中最经典的一个问题,如果你搞懂了双生子问题,作为科普,那就基本上理解了狭义相对论。
匿名  发表于 2021-7-24 11:37
换馬甲(杨毅强)比臭万年聪明点,换马甲不拍别人馬屁;但仇万年拍馬希融、耿建囯、汪成民的屁股。
不要再提马.耿.汪,
马等黜职上空岗。
据说马等尽撒谎,
仇人谎言万箩筐。
即便抬出李四光,
短临预测全说谎。
换馬甲自已拍自已屁股!说自已是牛顿、爱因斯坦级别的科学家。
得不到别人拍,就自已拍自己的馬屁(或称高调自吹自擂)。这是民科的一大特色!
匿名  发表于 2021-7-24 11:37
换馬甲(杨毅强)比臭万年聪明点,换马甲不拍别人馬屁;但仇万年拍馬希融、耿建囯、汪成民的屁股。
不要再提马.耿.汪,
马等黜职上空岗。
据说马等尽撒谎,
仇人谎言万箩筐。
即便抬出李四光,
短临预测全说谎。
换馬甲自已拍自已屁股!说自已是牛顿、爱因斯坦级别的科学家。
得不到别人拍,就自已拍自己的馬屁(或称高调自吹自擂)。这是民科的一大特色!
匿名  发表于 2021-7-24 11:37
换馬甲(杨毅强)比臭万年聪明点,换马甲不拍别人馬屁;但仇万年拍馬希融、耿建囯、汪成民的屁股。
不要再提马.耿.汪,
马等黜职上空岗。
据说马等尽撒谎,
仇人谎言万箩筐。
即便抬出李四光,
短临预测全说谎。
换馬甲自已拍自已屁股!说自已是牛顿、爱因斯坦级别的科学家。
得不到别人拍,就自已拍自己的馬屁(或称高调自吹自擂)。这是民科的一大特色!
匿名  发表于 2021-7-24 11:37
据说北京巿有个《北相》,全名为“北京市爱因斯坦学木批判联谊协会”,简称《北相》。由中国科学院某些院士牵头成立的团队学术组织,并打着民科旗号,看来中科院也变成“民科”了!不知燕山大学李子丰教搜、地震坛的仇万年等人是否扎堆《北相》推波助澜?
匿名  发表于 2021-7-24 11:44
据说北京巿有个《北相》,全名为“北京市爱因斯坦学木批判联谊协会”,简称《北相》。由中国科学院某些院士牵头成立的团队学术组织,并打着民科旗号,看来中科院也变成“民科”了!不知燕山大学李子丰教搜、地震坛的仇万年等人是否扎堆《北相》推波助澜?
匿名  发表于 2021-7-24 11:44
据说北京巿有个《北相》,全名为“北京市爱因斯坦学木批判联谊协会”,简称《北相》。由中国科学院某些院士牵头成立的团队学术组织,并打着民科旗号,看来中科院也变成“民科”了!不知燕山大学李子丰教搜、地震坛的仇万年等人是否扎堆《北相》推波助澜?
匿名  发表于 2021-7-24 12:50
地球上最高山峰有8848、86米,火星最高峰21公里,而中子星的最大山脉只1毫米的零头。比先前科学家估计的要小一百倍。因为中子星是宇宙中宻度最大的天体之一。它们的重量与太阳差不多,俚直径只有10~30公里左右。由于它们的致宻性,中子星具有比地球強10亿倍的巨大引力。这将表面上的每一个特征煮了缩小到极小维度,这意味看中子星是一个无乎完美的球体。这里也谈到维度问题(多维度与三维庹)。
匿名  发表于 2021-7-24 12:56
对474楼文稿校正修正版:
地球上最高山峰有8848、86米,火星最高峰21公里,而中子星的最大山脉只1毫米的零头。比先前科学家估计的要小一百倍。因为中子星是宇宙中宻度最大的天体之一。它们的重量与太阳差不多,俚直径只有10~30公里左右。由于它们的致宻性,中子星具有比地球強10亿倍的巨大引力。这将表面上的每一个特征都缩小到极小维度,这意味看中子星是一个无乎完美的球体。这里也谈到维度问题(多维度与三维庹);也谈到引力与宻度的正比关系。
匿名  发表于 2021-7-24 14:50
宇宙到底是什么形状的?你万万想不到…
我们视线所及之处的空间似乎在朝着四面八方无限延伸,这不禁让人遐想:宇宙究竟是什么形状的?
目前,对宇宙的形状有三种主要的假设:
一、宇宙是平坦的,像纸张一样;
二、宇宙的曲率为正,像球体一样;
三、宇宙的曲率为负,像马鞍一样;
匿名  发表于 2021-7-24 14:51
古代关于宇宙的思考和探索
当然一些睿智的古人对地球和宇宙的形状也给出了一个大胆的猜测。
例如: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等人在公元前500年的时候就认为地球是圆球形的。之所以提出这个观点,是因为他们发现在所有的立体图形中,球形各处的受力是最均匀的,也是最完美的物体形状。所以古希腊的一些学者认为地球是圆球形的,宇宙也应该是同样的形状。
我国东汉时期的著名天文学家张衡对于地球和宇宙的形状,也提出了“天如鸡子,地如鸡中黄”的观点。而张衡为什么会认为宇宙是像鸡蛋那样的圆球形,古书上并没有记载。
通过这些,我们也可以看出,古人的智慧不可小觑,而在人类走进科技时代之后,我们通过先进的观测设备对宇宙有了更多的认知。
匿名  发表于 2021-7-24 14:53
(续):宇宙复杂的几何性质
说到宇宙的形状时,天文学家们通常会提到两个概念:
1、局部几何的概念:这涉及到可观测宇宙的几何形状及其曲率。
2、全局几何的概念:这涉及到拓扑学的概念,在拓扑学中,事物可能会与它们看起来的样子截然不同。
如果我们可以观察整个宇宙,并且不受其几何性质或其它特征限制,那么以上两条就是一致的。但如果凑巧两者不一致,并且观测被某些宇宙的内在特性所限制,我们就无法知道宇宙形状。
大多数人会认为宇宙是一个对称的球形——差不多像地球一样的球状。我们知道地球表面不是平的,在几何学中,这意味着地球表面上看似“平行”的线并不真正平行。所有的线,即使它们开始时候平行,最终也会有交点,并且它们之间的距离不是固定的。
匿名  发表于 2021-7-24 14:54
(续):三种可能的宇宙的形状:封闭式,开放式和平面
在二维空间中,欧氏空间就是一个无限延伸的平面,而各处曲率相同的非欧空间只有两种可能的形状:一种是球体表面,这种空间被称为“闭合”的,因为你一直沿一个方向行走,最终总能回到起始点;另一种是类似马鞍的形状,这种空间被称为“开放”的,在这样的面上,沿着一个方向走会距起始点越来越远。
最新数据,破译宇宙形状
匿名  发表于 2021-7-24 14:58
(续):关于宇宙的形状,苏联物理学家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弗里德曼(Aleksandr Alexandrovich Friedn)最先取得了一些进展,他认为宇宙中质量和能量的密度决定了宇宙是闭合的还是开放的。
根据弗里德曼的模型总结出的两个方程显示,物质的引力会减缓宇宙膨胀的速度,并且如果测得的物质密度高于每立方米6个质子质量的临界密度,那么宇宙就应当是一个闭合空间。这样一来,只需要知道弗里德曼方程中的参数,就能够了解宇宙的几何结构和演化历史。而其中最主要的参数,就是宇宙中质量和能量的密度。
当宇宙密度等于临界密度,宇宙没有曲率,是平坦的,像一张向各个方向无限延展的纸。当宇宙密度大于临界密度,则宇宙为正曲率,宇宙呈闭合状态,如同球体的外表面(凸起)。当宇宙密度小于临界密度,则为负曲率,宇宙呈开放状态,像马鞍表面(凹陷)
匿名  发表于 2021-7-24 14:58
密度参量Ω用宇宙的平均密度除以临界密度得出。若:
Ω=1,宇宙是扁平的:宇宙就如同一张平整的纸张一样
Ω>1,宇宙是正弯的:宇宙应该就是球形的
Ω<1,宇宙是负弯的:宇宙应该类似于马鞍的形状……
今年2月,剑桥大学的乔治·埃夫斯塔西奥(George Efstathiou)和史蒂文·格拉顿(Steven Gratton)在预印本网站arXiv上共同发表了一项对于普朗克卫星数据的分析。在这项研究中,他们利用一种全新的数据分析方法,包括普通物质、暗物质、能量子(光子、中微子这些)还有暗能量等……可观测宇宙的密度与临界密度十分接近:Ω=1.00±0.02,最终符合平坦宇宙的假设。
其实研究宇宙的形状其实是在为研究宇宙的起源提供线索,它同时也是我们推测宇宙的最终命运的关键信息。它与宇宙中物质的形状和密度,以及暗能量的强度息息相关,而这一切都将最终决定宇宙是会在大挤压中收缩回去,还是在热寂中四散死亡。
匿名  发表于 2021-7-24 22:52
这位逺长江先生,比仇万年有深度,也不和仇万年一个思维档次上,有见地。
这里,我首先要肯定的是,地震是地球内部爆炸,这个思路是完全正确的,这就符合了化学反应过程中,存在热能,动能的现象。地球内部时刻发生化学演变,在化学演化过程中,就存在热能和动能,这是地震动力的主要因素,为了更好的说明地震的动力问题,把文章粘贴上,供参考

天然地震的动力,源于地球自身的核能  

郭德胜   佳木斯大学数学系 伊春市汤旺河党校 3051145739@qq.com

根据方法论,研究地壳的运动和形变,必须从物质的物理角度和化学角度进行全面的分析总结。物体自身发生形变,产生动力的主要途径是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及和核裂变,物体的动能与势能导致物体形变或移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形成化学能,导致物体形变或移动。而动能、势能、化学能、核能是物质自身形成动力的绝对因素。根据多年的细致的研究发现,地球内部即存在物理变化,又存在化学变化,在地球内部的物质化学变化中,各种物质之间相互转化,形成新的无机物、有机物,单质及核能,而这些物质都具有能量释放的特性,形成动力。对照地下能量物质与地震产生的位置,可以得出,地震发生的位置与核物质存在的位置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再结合大量事实及文献,根据地震与能量物质的一系列复杂关系,循序渐进的逻辑分析、推导,推论出这样一个事实,天然地震的动力,来源于地球内的核能。
关键词:铀;铀矿;钚;锎;氡;裂变;聚变;衰变;半衰期;中子;地震;天然核反应堆.
前言:
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气候发生了快速的变化,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气候恶化加剧,对人类的生存造成极大的威胁与不适应,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地学科学家与学者当务之急。
自古以来,科学研究者对地震研究一直纠结于地震的“动力”问题,运用“板块理论”进行了无数次的研究,最终没有得出科学的结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方法论给出了解释,研究地质形变,必须要针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所产生的动力入手,对地震等自然灾害形成的动力进行分析、判别,只有找到地质灾害的动力根源,一切地质灾害问题就将迎刃而解。
通过大量的历史资料与文献,结合自己多年的认识和总结,按照方法论、以及正确的逻辑思维分析、判断,在长时间的细致研究与总结中,对地质灾害的动力根源有了全面的了解和更深刻的认识,运用正确的思维逻辑,结合文献对地震等地质灾害问题加以全面的剖析和严谨的论述。
一,地壳发生形变分析
物体发生形变,不外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所形成的动能、势能、化学能以及核能所形成的动力,地壳发生形变,是地球外部因素与内部的动能、势能、化学能、核能导致的结果,在地球外部,存在风能、光能、水能,山体势能,在地球内部,存在着煤、石油、天然气,核物质等能量物质,而这些物质都隐含巨大的可释放能量,在一定条件和长时间的转化过程里,就会发生能量的释放。火山爆发、地震现象,这是一种能量释放,造成地壳出现抖动,由于地下本身就存在了各种可燃的能量物质以及核物质,那么,火山爆发、地震的“动力”一定来自地球内部。由此,我们要对地球内部的地质结构以及地球内部各种能量物质进行研究分析,找到使地壳发生形变的根源。
二,地震、地下能量物质存在的位置分析
根据“盆地、冲积平原,对成煤、成矿起了决定作用”这篇文章,得出这样的结论是,盆地、冲击平原地带会形成煤和天然气,而成煤地带,又是地震发生过的地带。比如山西,历史发生了无数次大地震,而山西是又是产煤的大省,地震、煤矿、天然气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再根据,铀矿与天然气伴生等大量的史料文献,让我们清楚了这样一个事实,铀矿与天然气共存,也存在于盆地及冲击平原内及其盆山边缘,那么,在盆地、冲击平原及其周围就存在这样一个事实。
煤、天然气、石油、铀矿、地震在一个以盆地、冲击平原这样地貌的的特殊位置上。在盆地、冲击平原这个特殊位置上,让我们发现了无数的煤矿,天然气矿,油矿、铀矿,而这些物质都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可以释放能量的物质,在这样特殊的地理位置,又时时的发生着地震,地震与这些能量物质,就存在了千丝万缕的复杂关系。[1.2.3.4.5]
三, 地下所有能量物质能否在地下释放能量
对于埋藏地下的能量物质,我门所知道的主要是,煤、石油、天然气、瓦斯、核物质。这些储存地下的能量物质能否进行能量的释放呢?
按照煤、石油、天然气瓦斯的燃烧、爆炸性质,他们燃烧、爆炸需要氧气条件及明火,氧气的多少决定了能量释放的多少,矿井常常因瓦斯爆炸引发地震,这是井下瓦斯浓度与充足的氧气存在了爆炸的条件。在地下,如果煤、天然气、石油这些矿出现完全的能量释放,那么,就必须存在有足够的氧气。但事实证明,地下的氧气不足以释放这些能量的物质,但现在,大量的事实,以及无数的相关文献证明,地下存在与天然气伴生的铀矿[2.3.4.5],铀是核物质,铀矿是运用到各个领域的基础燃料,而且释放的能量巨大。而对于核物质来讲,不需要任何条件,只需要一个“中子”撞击,就能将核物质的能量释放出来。 [9]
四,分析地地球内部所存在核物质的特性
现在所发现的地下核物质是铀矿,铀的原子序数为92的元素,在自然界中存在三种同位素铀234、铀235和铀238。铀238的半衰期约为45亿年,铀235的半衰期约为7亿年,而铀234的半衰期约为25万年,铀矿石里含有铀234、铀235和铀238。[6]
参考关于“铀_钚和铀核裂变产物的若干问题_兼谈2011年福岛核事故泄露的放射性物质”,这篇文章详细的介绍了核物质的衰变、裂变以及产生的高能碎片继续衰变的过程,在铀的三种同位素U234,U235,U238中,铀U235有巨大的能量,1克U235裂变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5吨优质煤所释放的能量,当铀U235在中子、热中子的轰击下,会发生裂变,裂变的途径有60多种,裂变所形成的高能碎片有20多种,主要的高能碎片有锶89(半衰期50天),锶90(半衰期29年),氪(半衰期10.8年),氙半衰期(9个小时),铀233,钡141,等碎片,这些高能碎片,在一定时间内,还会继续发生衰变,裂变,继续释放能量。[6]
铀矿中存在钚的痕量,钚的同位素有13种,自然界里有钚244,钚239 ,储量极少,半衰期年限比较长,人造的钚的同位素PU238,PU240,PU234,PU232,PU235,PU236,PU237,PU246等,PU244,半衰期约8千万年,PU239半衰期约2.41万年,PU238半衰期约88年,PU240半衰期约6500年,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地球内部还存有着极少量的锎,主要出现在含铀量很高的铀矿中。[6.27.28]
锎的同位素已知的锎同位素共有20个,都是 放射性同位素。其中最稳定的有锎-251( 半衰期为898年)、锎-249(351年)、锎-250(13.08年)及锎-252(2.645年)。其余的同位素半衰期都在一年以下,大部分甚至少于20分钟。锎同位素的 质量数从237到256不等。[34.35]
锎-252是个强中子射源,因此其放射性极高,非常危险。锎-252有96.9%的概率进行α衰变(损失两颗质子和两颗中子),并形成锔-248,剩余的3.1%概率进行自发裂变。一微克(最)的锎-252每秒释放230万颗中子,平均每次自发裂变释放3.7颗中子。其他大部分的锎同位素都以α衰变形成锔的同位素(原子序为96)。可用作高通量的中子源。[9.29] 能够利用的锎的数量非常少,使其应用受到了限制,可是,它作为裂解碎片源,被用于核研究。[7.9.24.26]  
如果含铀量高的铀矿一旦出现锎,锎是强中子源,衰变会释放中子,对于含铀量高的铀矿,就会导致裂变,这如同成熟女人的卵细胞,当遇到精子,就会产生卵细胞分裂。
铀即能自发裂变,又可以人工裂变,在裂变过程中产生巨大能量,同时会发光、发热。铀裂变在核电厂最常见,加热后铀原子放出2到4个中子,中子再去撞击其它原子,从而形成链式反应而自发裂变,产生爆炸。[12]

五,地震发生的前后,氡气出现明显量的变化
氡是一种放射性惰性气体,铀是氡的母体,因此有铀存在的地方就有氡。根据这一说法,如果地表发生了氡气变化,那么地下就可能存在铀及其他核物质,现在常常运用氡出现的变化探测铀矿。另一方面,很多事实表明,在地震后,氡气有了明显变化,在地震后,对龙门山断裂地带检测,氡出现明显的不同,有铀矿的地方会出现氡气,氡气与铀有着直接的关系。[13.14.16.25]
六,对核聚变的思考与分析
核聚变的过程也是一种能量释放的过程。核聚变是小质量的两个原子合成一个比较大的原子 ,核裂变就是一个大质量的原子分裂成两个比较小的原子, 在同等条件下,核聚变所释放的能量远远大于核裂变。在史料和文献中还未有地球内部发生自然核聚变的解释和说明,只是有文献说明,地球内部发现3H的证据,根据现有的资料和文献,对于地球内部是否存在核聚变还没有科学的证实。
从地球内部的核裂变角度去分析,铀矿发生裂变,会产生大量的热能,核电站就是通过核裂变产生热能,运用蒸汽机原理进行发电的,由于铀矿与天然气共存,铀矿裂变产生的热能就会作用于天然气,甲烷加热1000度以上,就出现甲烷裂解,形成炭黑和氢气,方程式: CH4=高温=C+2H2 ,一旦铀矿出现裂变,热能就会作用于天然气,地壳内部就出现大量的氢气,氢气与其他气体会形成爆炸么?氢气在高温下,是否还会发生其他一系列的化学变化,形成氘、氚,造成能量释放?根据氢弹聚变的原理,地震能否在核裂变的基础上完成核聚变,从而形成了巨大能量释放,导致了地震。[40]
核聚变的条件比较苛刻,需要超高的温度,火山爆发会有较高的温度,地球内部核裂变会出现较高的温度,它们所产生的温度能否满足核聚变的条件,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种种迹象表明,地球内部存在了聚变的物质基础,在核裂变中能否还存在核聚变,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科学证实。[37.39]
七,地震的消减方法
另据报道,澳大利亚近些年很少地震,通过了解,澳大利亚是铀矿产量高的国家,而且很早就对铀矿进行了开采,到现在有80多年的历史,很多铀矿都被找到和开采,铀矿被开采后,奥克洛天然核反应堆现象也就不存在了。澳大利亚近几十年很少地震,与大量开采铀矿是否有关系?就有必要的思考了。[33]
地震属于能量的释放,而对于地下的的能量物质来讲,铀矿的能量巨大,而且,铀矿发生能量释放的方式非常简单,释放的条件是,铀矿的含量达到一定程度,存在中子源,就会出现铀裂变,导致能量释放,出现地壳的震动。
通过上述的分析,消除地震的最有效手段,就是快速找到铀矿并开采,把这个可以释放能量的核物质从地球内移除,除去地震的隐患,这是非常可行的办法。另一方面,对所存在的铀矿地区,进行铀矿含量鉴定,因为铀矿石达到一定含量,才会形成裂变条件。[8.15.17]
八,海啸的形成
海啸也同地震一样,是海洋内出现巨大能量的释放,但根据已有的资料和文献,还无法断定海啸是哪种能量物质发生了释放,科学界对可燃冰这个能量物质特性,还没有较详细的论证,海洋底部是否也存在核物质也没有相关文献和实证,因而,海啸的发生,是什么哪一种能量物质还难以定论。
结论
通过上述的逻辑分析和推论,如果所采用的文献和数据是科学的,那么,地震将不再是奥秘。自然发生的地震、余震都是铀矿的含量到了一定程度,在含量高的铀矿中,锎及锎的同位素会发生衰变,射出中子而导致铀矿的裂变,释放能量产生巨大的动力,引起地震震动和无数次持续裂变而产生的余震,同时,根据盆地、冲击平原对成煤成矿、地质灾害起了决定作用,及天然气与铀矿同存,这两篇文章,就可以发现以往很难发现的各种矿物质,同时,对地震的减消提供了合理的指导方向,为减免大地震的发生,为人类不再为地震所困找到了病因,这是造福人类,重新认识地球的一次史无前例的突破。



参考文献
1.        盆地、冲积平原对成煤、成矿、地质灾害起了决定作用 郭德胜  -   《科技视界》, 2016 (26) :304-305
2.        天然气、煤、铀共存关系初探——以鄂尔多斯盆地东胜地区为例  柳益群  韩作振  冯乔  邢秀娟  樊爱萍  杨仁超  全国沉积学大会, 2005
3.        多种能源矿产同盆共存富集成矿(藏)体系与协同勘探——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例 王毅, 杨伟利, 邓军, 吴柏林, 李子颖,地质学报》, 2014 , 88 (5) :815-824
4. 鄂尔多斯盆地多种能源矿产共存富集组合形式研究 李江涛《山东科技大学》 , 2005
5. 柴达木盆地北缘油—气—煤—铀共存及其地质意义 王丹《西北大学》 , 2015
6. 关于铀_钚和铀核裂变产物的若干问题_兼谈2011年福岛核事故泄露的放射性物质 曾铁《职大学报》, 2013 (4) :75-80
7. 248 Cm和252Cf自发裂变瞬发中子谱测量 包尚联, 刘文龙, 温琛林, 樊铁栓, 巴登柯夫,《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2001 , 25 (4) :304-308
8. 近似模拟地下核爆炸冲击震动效应方法的探讨 薛宇龙 , 唐德高 , 么梅利  -  《爆破》  -  2013  
9. 浅谈核电站用锎-252中子源 温国义  -  《科技与创新》  -  2017
10. 一种可实现临界及次临界运行实验的液态金属冷却反应堆实验系统 柏云清, 吴宜灿, 宋勇来
11.  某些单酸有机磷酸酯萃取Cf和Cm  居崇华, 汪瑞珍, 樊芝草《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1982 , 4 (3) :186-186
12.不同级钚材料的衰变放热功率计算分析 左应红, 朱金辉《核技术》 2016 (1) :39-44
13. 印度用于找铀的氡测量方法 A.S.布哈特那格《铀矿地质》, 1973 (6) :45-47
14. 用含氡量变化来预报地震吴迪《世界科学》, 1984 (7) :64-65
15. 90年代以来核爆炸地震学研究进展 吴忠良, 牟其铎《世界地震译丛》, 1994 (4) :1-7
16.汶川8.0级地震氡观测值震后效应特征初步分析  刘耀炜, 任宏微《地震》, 2009 , 29 (1) :121-131
17. 地下核爆炸消灭大地震 田武《大科技》, 2000 (6) :31-31
18. 3MeV中子诱发裂变测定铀同位素丰度  乔亚华,吴继宗,杨毅,刘世龙《原子能科学技术》, 2012 , 46 (7) :878-880
19. 天然反应堆与核燃料 李盈安《华东地质学院学报》1940年10期
20. 奥克洛现象——天然核反应堆  巴侍《世界核地质科学》, 1982 (5)
21. 自然界的核反应堆 刘铁庚《地球与环境》 1976 (4) :34
22. 天然裂变反应堆——奥克洛现象 烨苓《世界科学》, 1990 (4) :20-22
23. 90年代以来核爆炸地震学研究进展 吴忠良, 牟其铎《世界地震译丛》, 1994 (4) :1-7
24. 锎源中锎同位素及其子体的测定  乔盛忠, 刘亨军 《原子能科学技术》, 1983 , 17 (1) :18-18
25. 龙门山断裂带震后地球化学特征 王运生  徐鸿彪  魏鹏  马宏宇  王福海  雷清雄  贺建先  
26.  ~(252)Cf自发裂变源裂变碎片衰变谱学研究  沈水法, 田海滨, 周建中, 石双惠, 顾嘉辉会员代表大会, 2004
27.  44.0   44.1   44.2   44.3   44.4 ANL contributors. Hu Health Fact et: Calinium (PDF). 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 August 2005.
28.  ^ Emsley, John. Nature's Building Blocks: An A-Z Guide to the Elets New. New York, NY: Oxd University Press. 2011. ISBN 978-0-19-960563-7.
29. 252Cf快裂变室研制  李建胜, 张翼, 金宇, 李润良《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2001 , 21 (4) :264-267
30. 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稀土元素锎的新发现  新型 《化工新型材料》, 2015 (5) :266-266
31. 锎能用于安全储存放射性废料  董丽《现代材料动态》, 2014 (12) :3-3
32. CALINIUM ISOTOPES FROM BOMBARDT OF URANIUM WITH CARBONIONS A Ghiorso, SG Thompson, J K. Street, GT Seaborg 《 of Scientific & Technical rmation T..., 1950 , 81 (1) :154-154
33. 澳大利亚铀矿资源考察  金若时, 苏永军 《地质调查与研究》, 2013 (4) :276-280
34. 中国铁合金在线知识库 锎
35.Alpha-decay properties of 247Cf, 248Cf, 252Fm and 254Fm  Elsevier 《Nuclear Physics》, 2016 , 413 (3) :423-431
36. 新疆九个褐煤矿辐射水平调查刘福东, 盛明伟, 张志伟, 刘艳阳, 陈凌,《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 2010 (1) :321-322
37. 核聚变原理 朱士尧  北京:中国科大出版社1992,(5)
38. 外地核中U、Th的分布、核裂变及其对地球动力学的影响 鲍学昭  《地质论评》1999年S1期
39. 地球内部生成~3H的证据 蒋崧生 何明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物理研究所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物理研究所 北京
40 ,氢弹如何爆炸  彭先觉  《现代物理知识》 1989年04期
匿名  发表于 2021-7-24 22:52
这位逺长江先生,比仇万年有深度,也不和仇万年一个思维档次上,有见地。
这里,我首先要肯定的是,地震是地球内部爆炸,这个思路是完全正确的,这就符合了化学反应过程中,存在热能,动能的现象。地球内部时刻发生化学演变,在化学演化过程中,就存在热能和动能,这是地震动力的主要因素,为了更好的说明地震的动力问题,把文章粘贴上,供参考

天然地震的动力,源于地球自身的核能  

郭德胜   佳木斯大学数学系 伊春市汤旺河党校 3051145739@qq.com

根据方法论,研究地壳的运动和形变,必须从物质的物理角度和化学角度进行全面的分析总结。物体自身发生形变,产生动力的主要途径是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及和核裂变,物体的动能与势能导致物体形变或移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形成化学能,导致物体形变或移动。而动能、势能、化学能、核能是物质自身形成动力的绝对因素。根据多年的细致的研究发现,地球内部即存在物理变化,又存在化学变化,在地球内部的物质化学变化中,各种物质之间相互转化,形成新的无机物、有机物,单质及核能,而这些物质都具有能量释放的特性,形成动力。对照地下能量物质与地震产生的位置,可以得出,地震发生的位置与核物质存在的位置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再结合大量事实及文献,根据地震与能量物质的一系列复杂关系,循序渐进的逻辑分析、推导,推论出这样一个事实,天然地震的动力,来源于地球内的核能。
关键词:铀;铀矿;钚;锎;氡;裂变;聚变;衰变;半衰期;中子;地震;天然核反应堆.
前言:
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气候发生了快速的变化,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气候恶化加剧,对人类的生存造成极大的威胁与不适应,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地学科学家与学者当务之急。
自古以来,科学研究者对地震研究一直纠结于地震的“动力”问题,运用“板块理论”进行了无数次的研究,最终没有得出科学的结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方法论给出了解释,研究地质形变,必须要针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所产生的动力入手,对地震等自然灾害形成的动力进行分析、判别,只有找到地质灾害的动力根源,一切地质灾害问题就将迎刃而解。
通过大量的历史资料与文献,结合自己多年的认识和总结,按照方法论、以及正确的逻辑思维分析、判断,在长时间的细致研究与总结中,对地质灾害的动力根源有了全面的了解和更深刻的认识,运用正确的思维逻辑,结合文献对地震等地质灾害问题加以全面的剖析和严谨的论述。
一,地壳发生形变分析
物体发生形变,不外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所形成的动能、势能、化学能以及核能所形成的动力,地壳发生形变,是地球外部因素与内部的动能、势能、化学能、核能导致的结果,在地球外部,存在风能、光能、水能,山体势能,在地球内部,存在着煤、石油、天然气,核物质等能量物质,而这些物质都隐含巨大的可释放能量,在一定条件和长时间的转化过程里,就会发生能量的释放。火山爆发、地震现象,这是一种能量释放,造成地壳出现抖动,由于地下本身就存在了各种可燃的能量物质以及核物质,那么,火山爆发、地震的“动力”一定来自地球内部。由此,我们要对地球内部的地质结构以及地球内部各种能量物质进行研究分析,找到使地壳发生形变的根源。
二,地震、地下能量物质存在的位置分析
根据“盆地、冲积平原,对成煤、成矿起了决定作用”这篇文章,得出这样的结论是,盆地、冲击平原地带会形成煤和天然气,而成煤地带,又是地震发生过的地带。比如山西,历史发生了无数次大地震,而山西是又是产煤的大省,地震、煤矿、天然气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再根据,铀矿与天然气伴生等大量的史料文献,让我们清楚了这样一个事实,铀矿与天然气共存,也存在于盆地及冲击平原内及其盆山边缘,那么,在盆地、冲击平原及其周围就存在这样一个事实。
煤、天然气、石油、铀矿、地震在一个以盆地、冲击平原这样地貌的的特殊位置上。在盆地、冲击平原这个特殊位置上,让我们发现了无数的煤矿,天然气矿,油矿、铀矿,而这些物质都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可以释放能量的物质,在这样特殊的地理位置,又时时的发生着地震,地震与这些能量物质,就存在了千丝万缕的复杂关系。[1.2.3.4.5]
三, 地下所有能量物质能否在地下释放能量
对于埋藏地下的能量物质,我门所知道的主要是,煤、石油、天然气、瓦斯、核物质。这些储存地下的能量物质能否进行能量的释放呢?
按照煤、石油、天然气瓦斯的燃烧、爆炸性质,他们燃烧、爆炸需要氧气条件及明火,氧气的多少决定了能量释放的多少,矿井常常因瓦斯爆炸引发地震,这是井下瓦斯浓度与充足的氧气存在了爆炸的条件。在地下,如果煤、天然气、石油这些矿出现完全的能量释放,那么,就必须存在有足够的氧气。但事实证明,地下的氧气不足以释放这些能量的物质,但现在,大量的事实,以及无数的相关文献证明,地下存在与天然气伴生的铀矿[2.3.4.5],铀是核物质,铀矿是运用到各个领域的基础燃料,而且释放的能量巨大。而对于核物质来讲,不需要任何条件,只需要一个“中子”撞击,就能将核物质的能量释放出来。 [9]
四,分析地地球内部所存在核物质的特性
现在所发现的地下核物质是铀矿,铀的原子序数为92的元素,在自然界中存在三种同位素铀234、铀235和铀238。铀238的半衰期约为45亿年,铀235的半衰期约为7亿年,而铀234的半衰期约为25万年,铀矿石里含有铀234、铀235和铀238。[6]
参考关于“铀_钚和铀核裂变产物的若干问题_兼谈2011年福岛核事故泄露的放射性物质”,这篇文章详细的介绍了核物质的衰变、裂变以及产生的高能碎片继续衰变的过程,在铀的三种同位素U234,U235,U238中,铀U235有巨大的能量,1克U235裂变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5吨优质煤所释放的能量,当铀U235在中子、热中子的轰击下,会发生裂变,裂变的途径有60多种,裂变所形成的高能碎片有20多种,主要的高能碎片有锶89(半衰期50天),锶90(半衰期29年),氪(半衰期10.8年),氙半衰期(9个小时),铀233,钡141,等碎片,这些高能碎片,在一定时间内,还会继续发生衰变,裂变,继续释放能量。[6]
铀矿中存在钚的痕量,钚的同位素有13种,自然界里有钚244,钚239 ,储量极少,半衰期年限比较长,人造的钚的同位素PU238,PU240,PU234,PU232,PU235,PU236,PU237,PU246等,PU244,半衰期约8千万年,PU239半衰期约2.41万年,PU238半衰期约88年,PU240半衰期约6500年,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地球内部还存有着极少量的锎,主要出现在含铀量很高的铀矿中。[6.27.28]
锎的同位素已知的锎同位素共有20个,都是 放射性同位素。其中最稳定的有锎-251( 半衰期为898年)、锎-249(351年)、锎-250(13.08年)及锎-252(2.645年)。其余的同位素半衰期都在一年以下,大部分甚至少于20分钟。锎同位素的 质量数从237到256不等。[34.35]
锎-252是个强中子射源,因此其放射性极高,非常危险。锎-252有96.9%的概率进行α衰变(损失两颗质子和两颗中子),并形成锔-248,剩余的3.1%概率进行自发裂变。一微克(最)的锎-252每秒释放230万颗中子,平均每次自发裂变释放3.7颗中子。其他大部分的锎同位素都以α衰变形成锔的同位素(原子序为96)。可用作高通量的中子源。[9.29] 能够利用的锎的数量非常少,使其应用受到了限制,可是,它作为裂解碎片源,被用于核研究。[7.9.24.26]  
如果含铀量高的铀矿一旦出现锎,锎是强中子源,衰变会释放中子,对于含铀量高的铀矿,就会导致裂变,这如同成熟女人的卵细胞,当遇到精子,就会产生卵细胞分裂。
铀即能自发裂变,又可以人工裂变,在裂变过程中产生巨大能量,同时会发光、发热。铀裂变在核电厂最常见,加热后铀原子放出2到4个中子,中子再去撞击其它原子,从而形成链式反应而自发裂变,产生爆炸。[12]

五,地震发生的前后,氡气出现明显量的变化
氡是一种放射性惰性气体,铀是氡的母体,因此有铀存在的地方就有氡。根据这一说法,如果地表发生了氡气变化,那么地下就可能存在铀及其他核物质,现在常常运用氡出现的变化探测铀矿。另一方面,很多事实表明,在地震后,氡气有了明显变化,在地震后,对龙门山断裂地带检测,氡出现明显的不同,有铀矿的地方会出现氡气,氡气与铀有着直接的关系。[13.14.16.25]
六,对核聚变的思考与分析
核聚变的过程也是一种能量释放的过程。核聚变是小质量的两个原子合成一个比较大的原子 ,核裂变就是一个大质量的原子分裂成两个比较小的原子, 在同等条件下,核聚变所释放的能量远远大于核裂变。在史料和文献中还未有地球内部发生自然核聚变的解释和说明,只是有文献说明,地球内部发现3H的证据,根据现有的资料和文献,对于地球内部是否存在核聚变还没有科学的证实。
从地球内部的核裂变角度去分析,铀矿发生裂变,会产生大量的热能,核电站就是通过核裂变产生热能,运用蒸汽机原理进行发电的,由于铀矿与天然气共存,铀矿裂变产生的热能就会作用于天然气,甲烷加热1000度以上,就出现甲烷裂解,形成炭黑和氢气,方程式: CH4=高温=C+2H2 ,一旦铀矿出现裂变,热能就会作用于天然气,地壳内部就出现大量的氢气,氢气与其他气体会形成爆炸么?氢气在高温下,是否还会发生其他一系列的化学变化,形成氘、氚,造成能量释放?根据氢弹聚变的原理,地震能否在核裂变的基础上完成核聚变,从而形成了巨大能量释放,导致了地震。[40]
核聚变的条件比较苛刻,需要超高的温度,火山爆发会有较高的温度,地球内部核裂变会出现较高的温度,它们所产生的温度能否满足核聚变的条件,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种种迹象表明,地球内部存在了聚变的物质基础,在核裂变中能否还存在核聚变,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科学证实。[37.39]
七,地震的消减方法
另据报道,澳大利亚近些年很少地震,通过了解,澳大利亚是铀矿产量高的国家,而且很早就对铀矿进行了开采,到现在有80多年的历史,很多铀矿都被找到和开采,铀矿被开采后,奥克洛天然核反应堆现象也就不存在了。澳大利亚近几十年很少地震,与大量开采铀矿是否有关系?就有必要的思考了。[33]
地震属于能量的释放,而对于地下的的能量物质来讲,铀矿的能量巨大,而且,铀矿发生能量释放的方式非常简单,释放的条件是,铀矿的含量达到一定程度,存在中子源,就会出现铀裂变,导致能量释放,出现地壳的震动。
通过上述的分析,消除地震的最有效手段,就是快速找到铀矿并开采,把这个可以释放能量的核物质从地球内移除,除去地震的隐患,这是非常可行的办法。另一方面,对所存在的铀矿地区,进行铀矿含量鉴定,因为铀矿石达到一定含量,才会形成裂变条件。[8.15.17]
八,海啸的形成
海啸也同地震一样,是海洋内出现巨大能量的释放,但根据已有的资料和文献,还无法断定海啸是哪种能量物质发生了释放,科学界对可燃冰这个能量物质特性,还没有较详细的论证,海洋底部是否也存在核物质也没有相关文献和实证,因而,海啸的发生,是什么哪一种能量物质还难以定论。
结论
通过上述的逻辑分析和推论,如果所采用的文献和数据是科学的,那么,地震将不再是奥秘。自然发生的地震、余震都是铀矿的含量到了一定程度,在含量高的铀矿中,锎及锎的同位素会发生衰变,射出中子而导致铀矿的裂变,释放能量产生巨大的动力,引起地震震动和无数次持续裂变而产生的余震,同时,根据盆地、冲击平原对成煤成矿、地质灾害起了决定作用,及天然气与铀矿同存,这两篇文章,就可以发现以往很难发现的各种矿物质,同时,对地震的减消提供了合理的指导方向,为减免大地震的发生,为人类不再为地震所困找到了病因,这是造福人类,重新认识地球的一次史无前例的突破。



参考文献
1.        盆地、冲积平原对成煤、成矿、地质灾害起了决定作用 郭德胜  -   《科技视界》, 2016 (26) :304-305
2.        天然气、煤、铀共存关系初探——以鄂尔多斯盆地东胜地区为例  柳益群  韩作振  冯乔  邢秀娟  樊爱萍  杨仁超  全国沉积学大会, 2005
3.        多种能源矿产同盆共存富集成矿(藏)体系与协同勘探——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例 王毅, 杨伟利, 邓军, 吴柏林, 李子颖,地质学报》, 2014 , 88 (5) :815-824
4. 鄂尔多斯盆地多种能源矿产共存富集组合形式研究 李江涛《山东科技大学》 , 2005
5. 柴达木盆地北缘油—气—煤—铀共存及其地质意义 王丹《西北大学》 , 2015
6. 关于铀_钚和铀核裂变产物的若干问题_兼谈2011年福岛核事故泄露的放射性物质 曾铁《职大学报》, 2013 (4) :75-80
7. 248 Cm和252Cf自发裂变瞬发中子谱测量 包尚联, 刘文龙, 温琛林, 樊铁栓, 巴登柯夫,《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2001 , 25 (4) :304-308
8. 近似模拟地下核爆炸冲击震动效应方法的探讨 薛宇龙 , 唐德高 , 么梅利  -  《爆破》  -  2013  
9. 浅谈核电站用锎-252中子源 温国义  -  《科技与创新》  -  2017
10. 一种可实现临界及次临界运行实验的液态金属冷却反应堆实验系统 柏云清, 吴宜灿, 宋勇来
11.  某些单酸有机磷酸酯萃取Cf和Cm  居崇华, 汪瑞珍, 樊芝草《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1982 , 4 (3) :186-186
12.不同级钚材料的衰变放热功率计算分析 左应红, 朱金辉《核技术》 2016 (1) :39-44
13. 印度用于找铀的氡测量方法 A.S.布哈特那格《铀矿地质》, 1973 (6) :45-47
14. 用含氡量变化来预报地震吴迪《世界科学》, 1984 (7) :64-65
15. 90年代以来核爆炸地震学研究进展 吴忠良, 牟其铎《世界地震译丛》, 1994 (4) :1-7
16.汶川8.0级地震氡观测值震后效应特征初步分析  刘耀炜, 任宏微《地震》, 2009 , 29 (1) :121-131
17. 地下核爆炸消灭大地震 田武《大科技》, 2000 (6) :31-31
18. 3MeV中子诱发裂变测定铀同位素丰度  乔亚华,吴继宗,杨毅,刘世龙《原子能科学技术》, 2012 , 46 (7) :878-880
19. 天然反应堆与核燃料 李盈安《华东地质学院学报》1940年10期
20. 奥克洛现象——天然核反应堆  巴侍《世界核地质科学》, 1982 (5)
21. 自然界的核反应堆 刘铁庚《地球与环境》 1976 (4) :34
22. 天然裂变反应堆——奥克洛现象 烨苓《世界科学》, 1990 (4) :20-22
23. 90年代以来核爆炸地震学研究进展 吴忠良, 牟其铎《世界地震译丛》, 1994 (4) :1-7
24. 锎源中锎同位素及其子体的测定  乔盛忠, 刘亨军 《原子能科学技术》, 1983 , 17 (1) :18-18
25. 龙门山断裂带震后地球化学特征 王运生  徐鸿彪  魏鹏  马宏宇  王福海  雷清雄  贺建先  
26.  ~(252)Cf自发裂变源裂变碎片衰变谱学研究  沈水法, 田海滨, 周建中, 石双惠, 顾嘉辉会员代表大会, 2004
27.  44.0   44.1   44.2   44.3   44.4 ANL contributors. Hu Health Fact et: Calinium (PDF). 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 August 2005.
28.  ^ Emsley, John. Nature's Building Blocks: An A-Z Guide to the Elets New. New York, NY: Oxd University Press. 2011. ISBN 978-0-19-960563-7.
29. 252Cf快裂变室研制  李建胜, 张翼, 金宇, 李润良《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2001 , 21 (4) :264-267
30. 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稀土元素锎的新发现  新型 《化工新型材料》, 2015 (5) :266-266
31. 锎能用于安全储存放射性废料  董丽《现代材料动态》, 2014 (12) :3-3
32. CALINIUM ISOTOPES FROM BOMBARDT OF URANIUM WITH CARBONIONS A Ghiorso, SG Thompson, J K. Street, GT Seaborg 《 of Scientific & Technical rmation T..., 1950 , 81 (1) :154-154
33. 澳大利亚铀矿资源考察  金若时, 苏永军 《地质调查与研究》, 2013 (4) :276-280
34. 中国铁合金在线知识库 锎
35.Alpha-decay properties of 247Cf, 248Cf, 252Fm and 254Fm  Elsevier 《Nuclear Physics》, 2016 , 413 (3) :423-431
36. 新疆九个褐煤矿辐射水平调查刘福东, 盛明伟, 张志伟, 刘艳阳, 陈凌,《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 2010 (1) :321-322
37. 核聚变原理 朱士尧  北京:中国科大出版社1992,(5)
38. 外地核中U、Th的分布、核裂变及其对地球动力学的影响 鲍学昭  《地质论评》1999年S1期
39. 地球内部生成~3H的证据 蒋崧生 何明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物理研究所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物理研究所 北京
40 ,氢弹如何爆炸  彭先觉  《现代物理知识》 1989年04期
匿名  发表于 2021-7-24 23:02
IMG_20210522_224646.jpg
匿名  发表于 2021-7-25 11:44
爱因斯坦相对论中的《时空弯曲》:(遠长江2021、7、24日)
爱因斯坦把宇宙空间比拟成一个庞大而绷紧的平面格网,把无数天体比做具有重量的球体,球体落在平面网上就会使网产生凹陷弯曲。爱因斯坦想像力非常丰富、广阔、无限辽远,其实《时空弯曲》自然现象就出现在我们身边。地质工作者体会最深,地球表面其实就是一个明显的《时空弯曲》球面。它由高山山脉、盆地、丘陵、平原、河川、山谷、湖泊、海洋、海峡、海湾、海岭、海沟、海盆、…等,高低凸凹、波澜起伏的、千变万化的曲面组成、多维空间典型范例。这是地球外壳地形、地貌、地势之曲折变化外形、多维表现。而地壳基底(平均33公里厚度)又隐藏一座庞大的地幔弹簧蹦床。蹦床也是凹凸起伏、高低穿插、千变万化的弹簧弯曲时空面。对于多维空间,地质工作者常用各种地质平面展图、裂隙玖瑰图、…等,予以图示。
匿名  发表于 2021-7-25 11:44
爱因斯坦相对论中的《时空弯曲》:(遠长江2021、7、24日)
爱因斯坦把宇宙空间比拟成一个庞大而绷紧的平面格网,把无数天体比做具有重量的球体,球体落在平面网上就会使网产生凹陷弯曲。爱因斯坦想像力非常丰富、广阔、无限辽远,其实《时空弯曲》自然现象就出现在我们身边。地质工作者体会最深,地球表面其实就是一个明显的《时空弯曲》球面。它由高山山脉、盆地、丘陵、平原、河川、山谷、湖泊、海洋、海峡、海湾、海岭、海沟、海盆、…等,高低凸凹、波澜起伏的、千变万化的曲面组成、多维空间典型范例。这是地球外壳地形、地貌、地势之曲折变化外形、多维表现。而地壳基底(平均33公里厚度)又隐藏一座庞大的地幔弹簧蹦床。蹦床也是凹凸起伏、高低穿插、千变万化的弹簧弯曲时空面。对于多维空间,地质工作者常用各种地质平面展图、裂隙玖瑰图、…等,予以图示。
匿名  发表于 2021-7-25 11:44
爱因斯坦相对论中的《时空弯曲》:(遠长江2021、7、24日)
爱因斯坦把宇宙空间比拟成一个庞大而绷紧的平面格网,把无数天体比做具有重量的球体,球体落在平面网上就会使网产生凹陷弯曲。爱因斯坦想像力非常丰富、广阔、无限辽远,其实《时空弯曲》自然现象就出现在我们身边。地质工作者体会最深,地球表面其实就是一个明显的《时空弯曲》球面。它由高山山脉、盆地、丘陵、平原、河川、山谷、湖泊、海洋、海峡、海湾、海岭、海沟、海盆、…等,高低凸凹、波澜起伏的、千变万化的曲面组成、多维空间典型范例。这是地球外壳地形、地貌、地势之曲折变化外形、多维表现。而地壳基底(平均33公里厚度)又隐藏一座庞大的地幔弹簧蹦床。蹦床也是凹凸起伏、高低穿插、千变万化的弹簧弯曲时空面。对于多维空间,地质工作者常用各种地质平面展图、裂隙玖瑰图、…等,予以图示。
匿名  发表于 2021-7-25 11:45
引力是惯性的源泉的内涵,比你想象地会更奇妙。这意味着万物都以光速保持其原来的运动状态。而关于惯性的定义,自然就变成了:在引力场中,物体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既然万物具有惯性,那么光具有惯性吗?只要是有质量的物体,就具有惯性,就都受到引力场影响,那么光是有质量的,自然具有惯性。而且光是以光速保持其运动状态,其他物体同样和光一样是以光速保持其运动状态。比如我现在坐着写作,就可以说,我在以"光速"保持静止状态。【有人会说光没有质量,这是一种理论假说,是说光没有静止质量。可是不存在完全静止的光子,所以光是有绝对运动质量的,所以光一定是具有惯性的。】
光的本质是什么?得益于麦克斯韦的贡献,我们知道了光的本质是电磁波。什么是电磁波,电磁波是由同相且互相垂直的电场与磁场在空间中衍生发射的振荡粒子波,是以波动的形式传播的电磁场,具有波粒二象性,其粒子形态称为光子,电磁波与光子不是非黑即白的关系,而是根据实际研究的不同,其性质所体现出的两个侧面。由同相振荡且互相垂直的电场与磁场在空间中以波的形式移动,其传播方向垂直于电场与磁场构成的平面。电磁波在真空中速率固定,速度为光速。
匿名  发表于 2021-7-25 15:46
根据公式:
c=r丨/∑。u。;式中:r为开平方根。
所得出的光速值为2.9979×108 m*s,和光速的实测值非常接近,在1983年国际计量大会决定采用的真空中光速值为2.99792458×10^8 m*s。c为光速;ε0为真空的介电常数=8.85418782×10^(-12) F/m;u0为真空的磁导率=4π×10^(-7) N/A^2。所以,这种数学表示方式是根据麦克斯韦电磁方程组推导出来的。
而光速在真空中是一个定值,真空磁导率和真空介电常数也是定值。它们都具有一定的"恒定性",这是光速不变原理的一个原因。显然真空磁导率和真空介电常数是与时空背景有关的,所以综合去考量,可以大胆得出光速为什么是光速,光速为什么不能超越。
匿名  发表于 2021-7-25 15:46
根据公式:
c=r丨/∑。u。;式中:r为开平方根。
所得出的光速值为2.9979×108 m*s,和光速的实测值非常接近,在1983年国际计量大会决定采用的真空中光速值为2.99792458×10^8 m*s。c为光速;ε0为真空的介电常数=8.85418782×10^(-12) F/m;u0为真空的磁导率=4π×10^(-7) N/A^2。所以,这种数学表示方式是根据麦克斯韦电磁方程组推导出来的。
而光速在真空中是一个定值,真空磁导率和真空介电常数也是定值。它们都具有一定的"恒定性",这是光速不变原理的一个原因。显然真空磁导率和真空介电常数是与时空背景有关的,所以综合去考量,可以大胆得出光速为什么是光速,光速为什么不能超越。
匿名  发表于 2021-7-26 06:59
据说北京巿有个《北相》,全名为“北京市爱因斯坦相对论学木批判联谊协会”,简称《北相》。由中国科学院某些院士牵头成立的团队学术组织,并打着民科旗号,看来中科院也变成“民科”了!不知燕山大学李子丰教搜、地震坛的仇万年等人是否扎堆《北相》推波助澜?
匿名  发表于 2021-7-26 07:00
据说北京巿有个《北相》,全名为“北京市爱因斯坦相对论学木批判联谊协会”,简称《北相》。由中国科学院某些院士牵头成立的团队学术组织,并打着民科旗号,看来中科院也变成“民科”了!不知燕山大学李子丰教搜、地震坛的仇万年等人是否扎堆《北相》推波助澜?
匿名  发表于 2021-7-26 07:03
(续接490楼文稿): 原因就是光速是时空使然,光速恒定有时空背景限制。为什么呢?光既然是以波传播的场,而且大家要把这种场理解为立体场,也就是时空对于电磁场的作用,所以说光速是时空使然。而光速不能超越,可以认为光速是一种时空束缚态或场束缚态。即物体的能量不可能撼动整个时空,所以物体的速度就不能超越光速。
所以我在第四十四章中关于光的本质的时候写道:光速【真空中】是一种时空束缚态,光速为定值是时空使然。也就是时空告诉物质如何运动,这种运动就包含了以多大速度运动。光是物质,自然就遵从时空规律。这句话是这样理解的,不知道你在看前面第四十四章的时候,是如何理解的。因此你就可以大胆得出结论,如果宇宙性质和环境发生变化,那么光速值自然会波动,所以光速值增加或者减少,不能证明爱因斯坦光速不变理论是错误的。
匿名  发表于 2021-7-26 07:04
我在那一章里给了一个理解的案例,大家再看看吧。我们知道河槽宽的地方,河流流速缓慢;而河槽窄的地方,河流流速较快。等量的河水,我让河槽窄的地方,比原来窄上100万亿分之1米,那么窄的地方河流的流速有变化吗?理论上有变化,可是实际呢?实际是没有变化的,因为这样微小的变化,至少人类是无法测量出来的。
同样光速有测量值,也有定义值。但我们都知道,它不是绝对定值,小数点后面有多少数字我们不清楚,这可以解释为宇宙背景的"弹性"。你会发现很多物理常数,都不是绝对定值,那这就不是偶然。我有一章内容,专门列出了很多个常数,相信大家看到了,很多人可能会认为我是为了凑字数,而增加的这一章。其实还不是,对于这一章,我思虑了很久。我把这些数字都列了一个表了,试着找关系,看看能否找到一些共性,结果没有找到。当然我的算法就很简单,这是能力的限制。如果你看到了,你有新的方法,或许可以算出宇宙这种"弹性系数。
匿名  发表于 2021-7-26 09:04
顶一下,很不错。
匿名  发表于 2021-7-26 10:24
还有一个思维,我给大家点一下。因为在我们否定了以太之后,就没有人在思考光或者引力传播需不需要介质的问题。各位,应该这样思考。否定以太没有问题,是人类的进步,也有实验支撑。
光波也不能理解为声波。声波是振动的空气引起的,而光波不是。光波,电磁波是由磁场激发的。我们现在所说的,光不需要任何介质可以传播,这句话其实是不可想象的。【主要是哲学方面】
我写这本书,就是为了告诉大家,我们创立一个理论的时候,先去想这个理论,这句话能不能想象是很重要的。光不需要任何介质可以传播。世界上什么都没有这个状态,你其实是想象不出来的。世界上什么都没有的话,世界不可想象,这个逻辑没有错吧。
就好像我这样说,没有玻璃的话,光不可能在玻璃中传播。更何况没有绝对的真空,所以光一定在介质中传播的,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在介质中传播和需要借助介质传播是两个概念,大家继续思考。
匿名  发表于 2021-7-26 15:42
据说北京巿有个《北相》,全名为“北京市爱因斯坦相对论批判联谊协会”,简称《北相》。由中国科学院某些院士牵头成立的团队学术组织,并打着民科旗号,看来中科院也变成“民科”了!不过话又说回来,对于爱因斯坦而言言,中科院某些院士也只能是民科了。不知燕山大学李子丰教授、地震坛的仇万年等人是否扎堆《北相》促波推澜?
匿名  发表于 2021-7-26 16:03
换馬甲(杨毅强)比臭万年聪明点,换马甲不拍别人馬屁;但仇万年拍馬希融、耿建囯、汪成民的屁股。
不要再提马.耿.汪,
马等黜职上空岗。
据说马等尽撒谎,
仇人谎言万箩筐。
即便抬出李四光,
短临预测全说谎。
换馬甲自已拍自已屁股!说自已是牛顿、爱因斯坦级别的科学家。
得不到别人拍,就自已拍自己的馬屁(或称高调自吹自擂)。这是民科的一大特色!
匿名  发表于 2021-7-26 16:06
(续接496楼文稿):宇宙中充斥着各种场,所以光传播的介质是"场"。同样引力的传播不需要介质,但引力必须穿透这些宇宙的"场"来把一个个带有质量的物体连接起来。这样去想,可以想象,也丝毫不破坏现在理论的框架,只是在表述上,需要修改。
按照我们现在的教科书,甚至可以这样理解。电磁波是电磁场的激发,它的磁力线延伸在理论上是无穷远的。这是我们学过的,也就是可以从某种程度上说,场的延伸也是无穷远的。所以电磁波以各种电磁场为介质进行传播。大家可以看看现在教科书中关于电磁波的定义,就好理解了。电磁波是由同相且互相垂直的电场与磁场在空间中衍生发射的震荡粒子波,是以波动的形式传播的电磁场,具有波粒二象性,所以可以说电磁波以自身为介质在进行传播。引力,引力波同样也是,可以通过引力场传播。因为没有任何物质的传播是不可想象的。这和世界存在的方式是矛盾是两个概念。任何物质都没有,是世界不存在。世界存在的方式是矛盾的,是说我们关于世界的解释,一定有不能自洽的地方,就像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所揭示的那样。
以自身为介质进行传播,顶多是有矛盾的一面,但是是可以想象的,也有理论基础。现代物理学是以西方人的思维进行建立的,他们这种"排除法"的思维是很好的,但不是任何时候都是很好的。
匿名  发表于 2021-7-26 16:08
先肯定后否定,使科学发展史上一层楼。
你信吗,科学家的某些论断荒谬至极!
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受到认知的限制,科学家的某些论断在当时被普遍认为是正确的,而随着科学的发展,这些论断被彻底否定,甚至显得十分荒谬!下面列举几个例子: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关于力和运动的论断:"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他认为物体只有在外力推动下才运动,外力停止,运动也就停止。这种说法从公元前四世纪诞生一直维持了近两千年的时间。现在你肯定觉得挺荒谬吧!
2、亚里士多德的另一个论断: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现在大家都知道这个论断是错误的。
3、古希腊学者欧多克斯提出的“地心说”。现在公认的是“日心说”。
4、牛顿认为光是一种粒子,即光的“微粒说”,并且排斥打击光的波动说,现在认为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5、晚年的牛顿认为“上帝”是一个永恒、无限、绝对完美的主宰者。神学成了他的终极目标。现在看来也是十分荒谬的。
匿名  发表于 2021-7-27 07:31
也谈相对论
相对论公设光速最大。爱因斯坦认为光子静止质量为零,所以光速比有质量物体速度更大,有其必然性。光速最大是爱因斯坦假设,不是定论。动量相同,速度与质量成反比,当质量为零时,速度可以无限大。根据量子纠缠,无限大速度存在。光子作为有形实体,静止质量非零的可能性是有的,光速非无限大。无形电磁波,质量比光子更可能接近零,电磁波超光速有可能。引力波也可能超光速。光子具有波粒二象性,既是粒子又是波。作为物质粒子,光子应当遵循经典物理学原理,只是质量为零或者接近零。光波作为电磁波,有电磁理论。光是经典物理学与电磁学共同载体,同时,光子还是量子,光是经典物理学、电磁学与量子力学三位一体。光还能参与光合作用,是物理学与化学桥梁,物质和能量的统一。所以,光是上天赐予人类最宝贵礼物。
相对论公设光速恒定不变。在惯性系中光速恒定不变,是惯性定律描叙的必然现象,是事实不是假设。速度是相对的,但改变速度需要动量。因为爱因斯坦认为光子静止质量为零,所以惯性系中作用力对光子施加的动量为零,光速按照惯性定律必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光速恒定不变。汽车行驶时,车灯光速不是光速与车速的叠加,因为车灯对光束施加的动量为零,所以车灯光速与车速无关。爱因斯坦把经典物理学定律描述的事实,作为相对论公设,说明他没学好经典物理学。
匿名  发表于 2021-7-27 07:32
爱因斯坦为何能未卜先知?
爱因斯坦是伟大的科学家。他的伟大超出了科学界,未学过相对论的人也能知道他的大名,也曾听说过奇妙的相对论世界。有一些人甚至要将爱因斯坦神化,爱因斯坦的一个普通举动就能被扯得多么神奇。
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著名的质能方程,给出了能量和质量的量纲关系,质能方程为原子弹的制造以及核能的利用等提供了理论来源。从理论到应用,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可是有一些人理解不了其中的奥妙,他们会觉得在没有制造出原子弹之前,爱因斯坦居然知道原子弹可以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他太神了。还有前几年才被发现的引力波,爱因斯坦在100年前居然就知道了引力波的存在,真是未卜先知。
匿名  发表于 2021-7-27 07:34
预言事件的走向、预测未知世界,数千数万年来人类都对此有着追求。中国古代有占卜,现在也有不少算命先生;西方有占星术士。他们的预言准吗?他们的预言基本就是瞎蒙,碰巧蒙对一个就能嘚瑟很长一段时间。如果预言经常碰壁,那些大师以后预言的时候就会给出一个模棱两可的说法,就看你怎么解读了。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有一位叫卡丹的数学家,他会解一元三次方程,同时他还是一位占星大师。卡丹算出了自己会在哪一天死亡,结果到了那天,他还活蹦乱跳的。为了维护自己的名声,卡丹只好在那一天以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爱因斯坦预言存在引力波完全不同于算命先生预测未来。算命先生也有自己的逻辑,有自己认同的思想。古代的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等思想并非是一坨豆腐渣,能够迷信那么多人、迷信那么长时间,这是因为那些思想是能够自圆其说的。天圆地方可以解释很多现象;万物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组成,两者之间相生相克,用这套思想可以解释很多现象。这是自成体系的思想,是能够自洽的,不至于自相矛盾。自洽使得这些思想能够在较长时间内笼络人的思想,直到今天仍有很多人迷信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等等。
和科学理论相比较,阴阳五行、天人合一以及西方占星术士使用的思想仅仅是停留在自圆其说的地步,错误的道路及方法使得它们不可能发展出验证和预言。在验证和预言两个方面,那些思想的表现是一塌糊涂。如果卡丹使用的方法有效,他就不该自杀了。
匿名  发表于 2021-7-30 17:27
17世纪时,牛顿给出了万有引力理论。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不是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这么简单,牛顿通过计算月球绕地球转动的向心加速度发现使月球绕地球转动的力和使苹果下落的力可以用同一个公式表示出来。这就是验证。牛顿的万有引力将天上的力和地上的力统一了起来。
验证成功还不足以让人类体会到万有引力定律的伟大。万有引力发现一百多年后的1846年,太阳系中的第八大行星海王星被发现了。海王星的发现在当时看起来非常特别和震撼,因为这颗星是在笔尖下发现的,是用牛顿的万有引力计算出来的。海王星的发现体现出万有引力理论具有强大的预言能力,强大的预言能力可以让任何占星术士、算命先生、××大师无地自容。海王星的发现是物理学史乃至整个科学史上的一件大事,让人们认识到真正能够预测未知世界的不是算命先生,而是科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地震坛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地震坛 ( 京ICP备14033744号 )

GMT+8, 2024-4-26 00:3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