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脉与地震
海拔500~1000米高程的山地为低山,海拔1000~3500米高程为中高山,海拔3500米以上高程者为高山。绝大多数山地呈线性状排列,称为山脉。大多数山脉的岩层在地质时期曾受到强烈挤压而褶皱,称为褶皱山脉。许多山脉有密集排列的火山,如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就是著名的火山带。山脉也常是地震频发地带。尤其年青山脉是地壳近期最强烈活跃地带,如喜马拉雅山脉与阿尔卑斯山脉。
关于造山运动,在地质界向来存在两种学派,一直争论不休至今。水平运动学派者:认为造山运动与山脉的隆起上升,是地壳的水平挤压力所造成的结果。如大陆板块漂移;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对牛,形成喜马拉雅山脉;水平运动学学派一直占主导优势地位。垂直运动学派者:则认为海退陆进,海槽演变上升为陆台,海底洋壳上升演变为高山...等,都是垂直上升运动(或称新构造运动)的结果。笔者的观点是,在地壳演变的不同地史时期,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当地壳处于相对稳定平静的地史时期,则是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抬升运动为辅。当地壳处于运动上升时期,则以垂直上升为主,水平运动为辅。不过有升必有降,此升则彼降。比较如喜马拉雅上升,南太平洋则下沉下降。这也是一种配对关系,高山与高峰配对低凹与低洼,才能和谐协调。光上升不下降是不能平衡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