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地震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匿名

震级与能量成对数关系

[复制链接]
匿名  发表于 2020-10-15 09:39
《地震制动、抗动仪的创制和发明》才是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级别的科学家和发明家!
匿名  发表于 2020-11-4 17:27
我国古代东汉时期张衡发明了《矦风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的第一台地动仪。作者认为,它虽然是我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但张衡犯了方向性错误。而且带动全球后学者在此后两千余年时间里跟着走向错误路线。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地动仪是测地动,而不是制动和抗动。地动(指地震)已经发生,即便能 及时测到地动,又有何用呢?灾难己经发生,房屋已经倒塌,死难者已经遇难,巳经来不及补救和抢救!一切无济于事!只能处理后事和重建,悔之晚矣!而《制动》、《抗动》才是正确可靠方略。或事先加固处理,加强抗震、抗动等级,以减轻与消除地震灾情,才是正确举措。可至今还有许多地震工作人员尚未醒悟,还在一心热衷于地震预测,说什么预测成功!预测准确!预测漏报!实在可悲和愚蠢!
匿名  发表于 2020-11-4 17:27
我国古代东汉时期张衡发明了《矦风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的第一台地动仪。作者认为,它虽然是我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但张衡犯了方向性错误。而且带动全球后学者在此后两千余年时间里跟着走向错误路线。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地动仪是测地动,而不是制动和抗动。地动(指地震)已经发生,即便能 及时测到地动,又有何用呢?灾难己经发生,房屋已经倒塌,死难者已经遇难,巳经来不及补救和抢救!一切无济于事!只能处理后事和重建,悔之晚矣!而《制动》、《抗动》才是正确可靠方略。或事先加固处理,加强抗震、抗动等级,以减轻与消除地震灾情,才是正确举措。可至今还有许多地震工作人员尚未醒悟,还在一心热衷于地震预测,说什么预测成功!预测准确!预测漏报!实在可悲和愚蠢!
匿名  发表于 2020-11-5 08:22
我国古代东汉时期张衡发明了《矦风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的第一台地动仪。作者认为,它虽然是我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但张衡犯了方向性错误。而且带动全球后学者在此后两千余年时间里跟着走向错误路线。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地动仪是测地动,而不是制动和抗动。地动(指地震)已经发生,即便能 及时测到地动,又有何用呢?灾难己经发生,房屋已经倒塌,死难者已经遇难,巳经来不及补救和抢救!一切无济于事!只能处理后事和重建,悔之晚矣!而《制动》、《抗动》才是正确可靠方略。或事先加固处理,加强抗震、抗动等级,以减轻与消除地震灾情,才是正确举措。可至今还有许多地震工作人员尚未醒悟,还在一心热衷于地震预测,说什么预测成功!预测准确!预测漏报!实在可悲和愚蠢!
匿名  发表于 2020-11-5 08:23
我国古代东汉时期张衡发明了《矦风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的第一台地动仪。作者认为,它虽然是我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但张衡犯了方向性错误。而且带动全球后学者在此后两千余年时间里跟着走向错误路线。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地动仪是测地动,而不是制动和抗动。地动(指地震)已经发生,即便能 及时测到地动,又有何用呢?灾难己经发生,房屋已经倒塌,死难者已经遇难,巳经来不及补救和抢救!一切无济于事!只能处理后事和重建,悔之晚矣!而《制动》、《抗动》才是正确可靠方略。或事先加固处理,加强抗震、抗动等级,以减轻与消除地震灾情,才是正确举措。可至今还有许多地震工作人员尚未醒悟,还在一心热衷于地震预测,说什么预测成功!预测准确!预测漏报!实在可悲和愚蠢!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2 08:13
谁能发明和研制出《地震制动仪》:
《地震制动仪》的功能是使达到地面的地震波(包括纵波、横波、面波)统统予以尽快扩散、消能,免除地面过分震动而造成建筑物破坏和人畜伤亡。谁能研制和发明这种地震制动仪,肯定能获得诺贝尔奖。
作者(逺长江)在此提示几点:
(1)、对地震波进行干扰与反射;(2)、对地震波进行灵巧扩散与消能;(3)、找出地震波传播的绝缘体材料;(4)、设法阻断横波、纵波反复迭加而成面波(长波),则可大大降低笑情;(5)、采取加固施工处理措施,加强地壳大小板块的力学抗震稳定性;(6)、我国古代东汉时期张衡发明了矦风地动仪;作者(逺长江)在这里提出的《制动仪》,或称《抗动仪》;张衡发明的《矦風地动仪》是测《动》,作者在这里所研制的是制《动》,使其地壳岩石永久处于稳定、制止它不《动》。这是两条完全不同的路线。(7)研制《地震制动仪》采取抗衡制动的手法:加大《板块》的质量,提高《板块》密度。比如庞大的喜马拉雅山脉,高耸直插云霄,山盘雄厚,可他却无法与原子核相匹配媲美,原子核的密度之数量级达10^14克/厘米3,可以设想,如果把原子核一个一个的排起来装满一个火柴盒,那它重量就相当于喜马拉雅山的重量。(8)、地球是个硕大无朋的磁体。磁生电、电生磁,所谓电磁效应;磁与电具有“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特征,它也是研制和发明《地震制动仪》的一个思维侧面。(9)、地球既然是个硕大无朋的磁体,那么就能设法使它变成具有硕大无朋的电源体。(10)、利用能量转换制衡原理,将地震巨大动能如何转化为电能或热能等,达到制衡抗动(抗震动)。(11)、《地震制动仪》的研制和发明,少不了电磁理论的深遂挖掘,因为地球是个硕大无朋的磁体。(12)、冲天型火山喷发,常见火山烟云柱引发闪电雷鸣和雷雨。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2 08:49
大陆架是指大陆与海洋过渡交接地带,是大陆向海面以下自然延伸部分。若大陆架地势倾斜平缓向下延伸,则海岸线呈外凸形态,若凸形海岸线前缘外围又海岛分布,常为无震或少震的稳定地区,因它不利于震源能量的蓄聚,如印度半岛,非洲南半部,澳大利亚东西两侧凸岸等, 均属少震对相对稳定地区。中国海岸线,从上海--福州--厦门--汕头--深圳--澳门--湛江,也是凸岸线,除前方分布台湾岛与海南岛形成海峡的地段除外(不利于稳定),其余地段利于少震。若大陆架走势陡峭直下,则往往表现为凹岸形态,海湾和港口常为此类海岸线,如我国的渤海,黄海湾,如果海湾出口地带前方又有海岛挡道分布,此类地形是孕育大地震震源的最佳温床场所。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7 16:37
不要盲目指望用电磁波和地质雷达预测地震波的发生。因为电磁波(比如光波、声波)是辐射波,辐射射既不依靠气体或液体的流动,又不依靠分子之间的碰撞,而是借助于不同波长的各种电磁波来传递内能的方式。而地震波在地壳岩石固体介质中传播是依靠粒子间弹性碰撞来释放能量的。所以说,地震波与电磁波是两种完全不同类型的物理波。地震波为巨型能量波,具有巨大破坏性和杀伤力,7级以上大地震的地震波常以排山倒海、雷霆万之势、势不可挡地摧毁地面建筑物,造成人类重大伤亡的大灾难!而电磁波一般为低能量的安全波,它造福于人类进行通讯快速传达。声波(电磁波)的传播介质为气体,地震波的传播介质为固体.地震波就比声波复杂很多.。比如你若在地下深处,若无天线通向地面,你则无法用手机向地面进行通话联系。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9 08:15
浅谈电磁波在固体物质中的传播穿行能力如何?
光波和声波均为电磁波。光波在气体中的传播非常快,光速大概为300000公里/秒,即30万公里/秒。一切可见光和不可见光都是各种波长不同的电磁波(比如太阳光、地光、极光,火山烟云柱闪电光、雨前闪电光等)。太阳光波传播速度为3×10^5公里/秒,即30万公里/秒。它在1秒钟内所通过的距离在数值上大约相当于地球赤道周长的7.5倍,这个速度相当于1秒钟绕地球赤道7.5圈。可光波在地壳岩石固体物质中的传播情况又如何?作者(遠长江)现已是耄耋之年了,退休之前从事一辈子地质工作,在石灰岩地区进行地下溶洞的艰苦勘察、攀爬过不知多少溶洞,如果你()不带手电筒照明,溶洞中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这说明什么?说明光波在岩石固体物质中的传播穿透能力极弱!
有时进行施工地质勘探工作,需在岩层中开掘一些平碉,当平碉伸展深度达到数十米后,日光也无法射入,必须自带电筒照明,才能行走与进行地质素描。这说明太阳光波在空间物理学和实体物理学中的表现大不相同。
你如果用一张纸塗上黑色墨汁后,纸变成黑色,然后将黑纸放在眼前,你将无法看见眼睛前方物体,说明光波只能穿过透明物体,无法穿过薄的黑色纸片。伙计们:实体物理学比空间物理学艰难千万倍!地质工作者从事的就是地球实体物理学的实际勘查与研究工作。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4 17:39
(续上文):因空气阻力小,光波、声波、电磁波,能在空气中快速扩散传播。太阳光波传播速度为3×10^5公里/秒,即30万公里/秒。它在1秒钟内所通过的距离在数值上大约相当于地球赤道周长的7.5倍,这个速度相当于1秒钟绕地球赤道7.5圈。而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而光波的传播速度为3亿米/秒;但是声波与电流相结合,就变成了有线电话或无线电话(现时代广泛使用的手机);因电速与光速几乎相等,均为30万公里/秒的高速传播;但是如果你居住在山区的低谷凹地,因周围山形阻挡,使用手机与山外通话,常常受阻,需爬至山顶或山腰,才能通话畅顺。你若居住地下深处的地下室,若无天线通向地面,你则无法用手机与地面人员进行通话联系。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4 17:39
(续上文):因空气阻力小,光波、声波、电磁波,能在空气中快速扩散传播。太阳光波传播速度为3×10^5公里/秒,即30万公里/秒。它在1秒钟内所通过的距离在数值上大约相当于地球赤道周长的7.5倍,这个速度相当于1秒钟绕地球赤道7.5圈。而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而光波的传播速度为3亿米/秒;但是声波与电流相结合,就变成了有线电话或无线电话(现时代广泛使用的手机);因电速与光速几乎相等,均为30万公里/秒的高速传播;但是如果你居住在山区的低谷凹地,因周围山形阻挡,使用手机与山外通话,常常受阻,需爬至山顶或山腰,才能通话畅顺。你若居住地下深处的地下室,若无天线通向地面,你则无法用手机与地面人员进行通话联系。
匿名  发表于 2020-12-4 16:34
声波的反射回音:
居住在山区的人们都知晓,你站在这边山头,向对面山头大喊一声,刚喊完就立刻听到回音。这是为什么呢?说明声波遇到对面山体阻挡,无法传播过去而拆射返回的结果所产生。而山外反背那边的人根本无法听到你的喊声,因为声波无法穿过山岩固体。
又如房门打开时,两人谈话听得清清楚楚,若把房门关闭,则听不清谈话声,这是为什么?说明声波的能量无法穿透房门固体物质。此时必需加大音响、加大声波的能量,采用高音喇叭,你即使紧关房门,也能听到嘈杂音响。那么,不论声波、光波、电磁波、…等,要想长距离穿透固体物质(比如地壳岩石层),必须具有巨大的能量!但是,巨型高能量对物体破坏性是灾难性的。比如核弹、氢弹、大地震往往造成毁灭性灾难。
匿名  发表于 2020-12-4 18:12
为避免唐山、汶川式大地震33万冤魂、53万伤残大惨案的再发生,但愿各地震灾区:
1•涌现更多坚持实亊求是、反对祟洋媚外的“马、耿、汪” 等基层专家或工作人员;
2•尤其需要涌现更多的汪成民等为民请命的基层专家或工作人员;
3•涌现更多不忘初心、牢记史命的冉广岐等地方政府官员。
    除此之外,别再指望“科学老爷”(季东曾这样称呼)们发善心、发慈悲了!
    你信不信?反正我信!                  仇万年
匿名  发表于 2020-12-5 12:05
对181~184楼文稿订正后版文:
摩天高梯腾云梯,抬头举手摘日月。
吾在摩天楼观台,風雨雷电瞬时间。
光速电速两相等,光波电波地震波。
風波声波与水波,有形波与无形波。
波峰波谷及波长,波纹波浪及波涛。
地震波你知多少?纵波横波与面波?
匿名  发表于 2020-12-5 13:31
为避免唐山、汶川式大地震33万冤魂、53万伤残大惨案的再发生,但愿各地震灾区:
1•涌现更多坚持实亊求是、反对祟洋媚外的“马、耿、汪” 等基层专家或工作人员;
2•尤其需要涌现更多的汪成民等为民请命的基层专家或工作人员;
3•涌现更多不忘初心、牢记史命的冉广岐等地方政府官员。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除此之外,别再指望“科学老爷”(季东曾这样称呼)们发善心、发慈悲了!
    你信不信?反正我信!                  仇万年
匿名  发表于 2020-12-8 11:37
作者(逺长江)警告仇万年,你多次在本人的各帖子下面之层楼中进行反复捣乱和骚扰,书写一些乱七八糟的胡言乱语。我严正警告你,没有得到作者(逺长江)同意,绝不允许任何人在本人各帖子下各楼栏目中进行骚扰!请问仇万年:在没有得到楼主(作者)的同意的情况下,谁给你权力在别人帖子下胡乱、自由乱写文句?进行破坏和捣乱?难道《地震坛》有这个坏规则?出外旅游,不允许游客到处乱写乱画,破坏旅游环境。难道《地震坛》连这些起碼知识也没有?你仇万年如有什么想法与看法,你可以自已发表帖子,没有人会阻拦你。是不是你的帖子无人看阅和观尝?所以你只好插队到别人的帖子下面的各楼栏目中、去表现自已?!你到处进行插队,破坏了惯例和秩序,不遵守社会公共规则,你知道吗?知识青年上山下彡,到农村插队,当时贫下中农也并不欢迎,因为增加农民负担。数年过后知青都先后返城参加工作,或恢复高考后,回校读书。插队不受欢迎!
匿名  发表于 2020-12-8 11:37
作者(逺长江)警告仇万年,你多次在本人的各帖子下面之层楼中进行反复捣乱和骚扰,书写一些乱七八糟的胡言乱语。我严正警告你,没有得到作者(逺长江)同意,绝不允许任何人在本人各帖子下各楼栏目中进行骚扰!请问仇万年:在没有得到楼主(作者)的同意的情况下,谁给你权力在别人帖子下胡乱、自由乱写文句?进行破坏和捣乱?难道《地震坛》有这个坏规则?出外旅游,不允许游客到处乱写乱画,破坏旅游环境。难道《地震坛》连这些起碼知识也没有?你仇万年如有什么想法与看法,你可以自已发表帖子,没有人会阻拦你。是不是你的帖子无人看阅和观尝?所以你只好插队到别人的帖子下面的各楼栏目中、去表现自已?!你到处进行插队,破坏了惯例和秩序,不遵守社会公共规则,你知道吗?知识青年上山下彡,到农村插队,当时贫下中农也并不欢迎,因为增加农民负担。数年过后知青都先后返城参加工作,或恢复高考后,回校读书。插队不受欢迎!
匿名  发表于 2020-12-8 11:38
不要再提马.耿.汪,
马等黜职上空岗。
据说马等尽撒谎,
仇人谎言万箩筐。
即便抬出李四光,
短临预测全说谎。
匿名  发表于 2020-12-8 11:38
据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地震记载已有将近四千年的历史了,何只几十代人?地震探索全人类都感到非常艰难,只有那些无知识的愚昧人爱说大话、空话,说他们成功了!100%的预测准确率!
匿名  发表于 2020-12-8 11:39
中国地震探测经过了多少年代和多少代人?
岐山地震:是中国史书上记载比较真实可靠的、最早的一次大地震,估计在7级以上。时间发生在公元前780年(周幽王二年),说西周三川皆震。那时至今已达2799年,经过多少朝代和多少代人?何只几十代人!对地震探索到多少谜底?了解到多少面目?不要尽说大话、空话、撒谎、造假,要面对现实,实事求是,才是科学的态度。
匿名  发表于 2020-12-8 11:39
中国对地震的探索何只2799年,有文字可考的地震记载已有将近四千年的历史。《竹书纪年》中记载,夏朝一个叫“发”的帝王,在他即位的第七年(公元前1831年)登临山东泰山时,正好泰山发生了地震。另一位“夏桀”的帝王,在他即位的第十年(公元前1809年),某一夜晚天上的流星像下雨一般降落下来,这年在河南西部发生了地震,震后伊河和洛河的水都干了。这两次地震距今都达三千八百多年了,是我国和世界最早的地震记载。古老的地震记载还有商帝乙三年(公元前1177辛),陕西岐山发生了地震和周文王八年地动,这都是公元前十二世纪的事,距今也有三千以上了。描达得最早的地震则是公元前780年(周幽王二年)的陕西岐山地震。那次地震很大,据说“三川(指泾水、渭水、洛水)皆震,山崩川竭”。
大约从殷代(公元前1401年)开始,当时即设有史官,辑记国家大事。历代王朝统治者迷信地震为天诫,关系到王朝的盛衰,所以史官都将地震作为定异大事记载下来。因此可以说,找国有文字可考的地震记载和探索已有将近四千年历史了。古代学者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知其然,不知所以然。
匿名  发表于 2020-12-19 08:58
谁能发明和研制出《地震制动仪》:
《地震制动仪》的功能是使达到地面的地震波(包括纵波、横波、面波)统统予以尽快扩散、消能,免除地面过分震动而造成建筑物破坏和人畜伤亡。谁能研制和发明这种地震制动仪,肯定能获得诺贝尔奖。
作者(逺长江)在此提示几点:
(1)、对地震波进行干扰与反射;(2)、对地震波进行灵巧扩散与消能;(3)、找出地震波传播的绝缘体材料;(4)、设法阻断横波、纵波反复迭加而成面波(长波),则可大大降低災情;(5)、采取加固施工处理措施,加强地壳大小板块的力学抗震稳定性;(6)、我国古代东汉时期张衡发明了矦风地动仪;作者(逺长江)在这里提出的《制动仪》,或称《抗动仪》;张衡发明的《矦風地动仪》是测《动》,作者在这里所研制的是制《动》,使其地壳岩石永久处于稳定、制止它不《动》。这是两条完全不同的路线。(7)研制《地震制动仪》采取抗衡制动的手法:加大《板块》的质量,提高《板块》密度。比如庞大的喜马拉雅山脉,高耸直插云霄,山盘雄厚,可他却无法与原子核相匹配媲美,原子核的密度之数量级达10^14克/厘米3,可以设想,如果把原子核一个一个的排起来装满一个火柴盒,那它重量就相当于喜马拉雅山的重量。(8)、地球是个硕大无朋的磁体。磁生电、电生磁,所谓电磁效应;磁与电具有“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特征,它也是研制和发明《地震制动仪》的一个思维侧面。(9)、地球既然是个硕大无朋的磁体,那么就能设法使它变成具有硕大无朋的电源体。(10)、利用能量转换制衡原理,将地震巨大动能如何转化为电能或热能等,达到制衡抗动(抗震动)。(11)、《地震制动仪》的研制和发明,少不了电磁理论的深遂挖掘,因为地球是个硕大无朋的磁体。(12)、冲天型火山喷发,常见火山烟云柱引发闪电雷鸣和雷雨。(13)、地球是个硕大无朋的磁体场,磁生电、电生磁,磁场、电场、电磁场、引力场、地震场、火山场、…等,有必要引入《场》论学说。(14)、《地震制动仪》的研制和发明还必需探索地震波(它是地球内部的一种无形波,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所指的”地下风”)的形成、放射、传播、能量来源、释放形式、…等《实体波论学说》之系列。(15)、物质形态:物质三态分气态、液态、固态;也有科学家提出波粒二象性,认为波和粒子是物质的两个基本形态;《地震制动仪》的研制和发明必需考虑物质形态。
匿名  发表于 2020-12-19 09:01
地震后面加个“波”字是何含义?
《地震》二字后面加个“波”字,就与《波粒二象性》理论扯上了关係。”波”是指波动性;“粒”是电粒子;“象”者,形态也,波和粒子是物质存在的两种形态。比如光的波粒二象性是指光既具有波动特性,又具有粒子特性。把光仅仅认为是波或粒子的观点都是片面的。人们对于“粒子”是什么,有着许多不同的理解:点状物体、场的激发源、纯数学照进现实的一个斑点......但是,如今物理学家对于粒子这个概念的理解,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改变。
作者(遠长江)理解,地震波在地壳岩石圈进行传播,既具有明显的波动性;又具有粒子特性——指电粒子流动性,即电流、电场的激发源、…等内涵。已不再局限于体波、纵波、横波、面波等的研究;《地震制动仪》的研制和发明,在222楼文稿中列出第(14)条内容。
匿名  发表于 2020-12-19 09:01
地震后面加个“波”字是何含义?
《地震》二字后面加个“波”字,就与《波粒二象性》理论扯上了关係。”波”是指波动性;“粒”是电粒子;“象”者,形态也,波和粒子是物质存在的两种形态。比如光的波粒二象性是指光既具有波动特性,又具有粒子特性。把光仅仅认为是波或粒子的观点都是片面的。人们对于“粒子”是什么,有着许多不同的理解:点状物体、场的激发源、纯数学照进现实的一个斑点......但是,如今物理学家对于粒子这个概念的理解,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改变。
作者(遠长江)理解,地震波在地壳岩石圈进行传播,既具有明显的波动性;又具有粒子特性——指电粒子流动性,即电流、电场的激发源、…等内涵。已不再局限于体波、纵波、横波、面波等的研究;《地震制动仪》的研制和发明,在222楼文稿中列出第(14)条内容。
匿名  发表于 2020-12-19 09:01
物质形态的考究:
物质三态:物质分气态、液态、固态;也有科学家提出波粒二象性,认为波和粒子是物质的两个基本形态;《地震制动仪》的研制和发明必需考虑物质形态。一般来说,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因气态物质粒子分布密度稀疏,空间度大,所以物质波动性大;液态物质波动性次之,固态物质粒子宻度大,所以物质波动性小。比如水物质,气态水(水蒸气)的活动性、波动性最大,液态水波动性次之,固态水(冰山、冰洲、冰盖、冰河、冰川、冰雹、冰雪等)波动性最小。作者(速长江)认为,波粒二象性在空间(气态)表现最为突出;物质三态(气态、液态、固态)变化受温度掌控,摄氏零度以下水变为固态,则天然波动性消失;再联系到南极洲、北极洲,两大冰洲没有地震发生过,就一目了然的事情了!所以说《地震制动仪》研制和发明必需考虑温度与物质三态。
匿名  发表于 2020-12-19 09:03
物质形态的考究:
物质三态:物质分气态、液态、固态;也有科学家提出波粒二象性,认为波和粒子是物质的两个基本形态;《地震制动仪》的研制和发明必需考虑物质形态。一般来说,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因气态物质粒子分布密度稀疏,空间度大,所以物质波动性大;液态物质波动性次之,固态物质粒子宻度大,所以物质波动性小。比如水物质,气态水(水蒸气)的活动性、波动性最大,液态水波动性次之,固态水(冰山、冰洲、冰盖、冰河、冰川、冰雹、冰雪等)波动性最小。作者(速长江)认为,波粒二象性在空间(气态)表现最为突出;物质三态(气态、液态、固态)变化受温度掌控,摄氏零度以下水变为固态,则天然波动性消失;再联系到南极洲、北极洲,两大冰洲没有地震发生过,就一目了然的事情了!所以说《地震制动仪》研制和发明必需考虑温度与物质三态。
匿名  发表于 2020-12-19 09:04
游客58、16、o、X,发文,原文复制于下:
地震成因的核心理论——天然爆炸学说(差異理论):
断裂理论为世界主流地震界的传统理论;而天然爆炸理论则为地震界新生派理论。人们一谈到爆炸,就会联想到一系列爆炸:如宇宙大爆炸、陨石(流星)爆炸、可燃气体爆炸、煤矿瓦斯爆炸、火山爆发爆炸、雷电爆炸、(霹雳震天响)、战争导弹、核弹爆炸、化工厂爆炸、锅炉爆炸、鞭炮爆炸…等。7级大地震理应是地下深部的爆炸成因。
作者(遠长江)对58、16、0、X游客的文稿谈一点不同的见解:
断裂理论为世界主流地震界的传统理论,的确如此;而天然爆炸理论则为地震界新生派理论,又说地震成因的核心理论为天然爆炸学说(差異理论);作者(遠长江)认为,天然爆炸学说不能说是地震成因的核心理论。为何这么说呢?虽然各种不同类型的大小爆炸可以造成不同等级的地震,但爆炸物多为一次性释放能量,而地震多为
连贯、间歇性释放能量(指前震、主震、余震,有的达三年之久)。比如导弹、核弹爆炸,均为一次性能量释放完毕,如要连续、间歇释放能量,需连续间歇发射;那么地球内部就具有这种天然机能——指连续、间歇进行能量自动释放,不需要人为操控。火山喷发也是如此!
匿名  发表于 2020-12-19 09:04
震源分布问题的探索研讨:
许多顶级大地震,主震后的余震接连不断,时间达三年之久,大小余震总数达数千次或上万次;如果把地震能量释放比做导弹(或核弹)发射,需要先后间断发射数千枚或上万枚导弹(或核弹),那就需要有预先研制好的导弹丫核弹’武库,用来儲存如此数量的导弹、核弹。若发射时靶点始终如一不变,那就如同火山爆发(火山口位置始终保持不变),不过对于火山群而言,因火山口群起,所以靶点也是成群散发分布;若导弹、核弹发射时,稍有偏差则击中之靶点、先后位置相距较大;正因如此,最大的各次余震震源不会与主震震源重合,也就是说,前震、主震、系列余震,它们各自的震源(指每次震源)都是成群、分散、分布在同一个地震区内。伙伴们:地球内部能量库是如此庞大和天然自动发射,真是太神奇和莫测了!
匿名  发表于 2020-12-19 09:06
地震界以前对震源的认识:认为地震震源是能量的长期聚集,当能量积累达到临界值时而突然快速释放、引发地震。最先发生地震的地方称为震源,震源常被视为一个点或一个窄小区域。筆者(选长江)对此有不同的看法,认为震源是地球核部(指地核发射场)向地球的“上地幔层"或岩石圈进行巨能、远程(2000~3000公里)发射,巨能发射后的击中着落靶点,靶点就是震源。如同导弹(或核弹)发射,着落靶点就是爆炸点,爆炸引起震动。
匿名  发表于 2020-12-19 09:06
地震界以前对震源的认识:认为地震震源是能量的长期聚集,当能量积累达到临界值时而突然快速释放、引发地震。最先发生地震的地方称为震源,震源常被视为一个点或一个窄小区域。筆者(选长江)对此有不同的看法,认为震源是地球核部(指地核发射场)向地球的“上地幔层"或岩石圈进行巨能、远程(2000~3000公里)发射,巨能发射后的击中着落靶点,靶点就是震源。如同导弹(或核弹)发射,着落靶点就是爆炸点,爆炸引起震动。
匿名  发表于 2020-12-19 09:06
谈《地震波》你知多少?地震后面加个“波”字是何含义?
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提出:"地震是由地下风造成的”。可以说是最早具有卓越见解和先见之明的、古代伟大科学家。为何这么说呢?这个《风》字含义深远!风是大气层气流面状、波速运动的典型表现形态,且广泛分布与存在。风波和水波可以说是《有形波》。那么请问地下实体内那能存在有《风》呢?大气层空气中存在有风,好理解;要说地下岩石圈、岩浆圈的实体内存在地下风,不好理解;现代科学家也有人把《地下风》理解成固体潮;当我们谈及《地上风》和《地下风》时,这就涉及到空间物理学和实体物理学;爱因斯坦、玻尔、杨振宁、李政道等人是世界近代著名的空间物理学家,他们四人均先后获诺贝尔奖;而实体物理学家,当今世界至今尚无能人诞生!近几十年来,当地震预测在地震学家当中逐步失宠的时候,却得到了其他领域(一些)科学家的热情拥抱,例如岩石磁性学和固体物理学。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圈子的领军人物,固态物理学家弗里德曼-弗洛伊德最为突出,实验研究证明当岩石受到挤压的时矦就会产生初级电流,即所谓的弗洛伊德理论。弗洛伊德的发现也许是解开地震之前辐射电磁信号的钥匙。弗洛伊德意识到,在正常情况下岩石是很好的绝缘体,非常不容易导电。关于同震电磁信号是否存在?还是疑问号?近代物理学研究了波粒二象性。
匿名  发表于 2020-12-19 09:07
地震按成因分类:
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潮汐地震(包括固体潮)、人为地震。人为地震又分为:水库诱发地震;核爆试验地震;人工定向爆破地震;…等。构造地震、陷落地震、人为地震等,其动力源均來自地壳浅部引发的地震,而火山地震其动力源来自地球深处引发的地震。所谓成因是指地震造成的原因。
匿名  发表于 2020-12-19 09:08
伟大的科学家、电的发明家富兰克林:
法国堵哥的两行诗,极恰切地概括富兰克林在科学上和政治上的伟大贡献和成就。富兰克林只受过两年教育而获博士学位。
堵哥诗:获闪电于上苍兮,夺威权于暴王。
匿名  发表于 2020-12-19 09:08
伟大的科学家、电的发明家富兰克林:
法国堵哥的两行诗,极恰切地概括富兰克林在科学上和政治上的伟大贡献和成就。富兰克林只受过两年教育而获博士学位。
堵哥诗:获闪电于上苍兮,夺威权于暴王。
匿名  发表于 2020-12-19 09:08
谈《动》与《不动》:
比如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火箭、飞船、导弹、人造卫星、…等运行物,人们希望它们运行速度越快越好,希望它们动速前行;可有些东西不能动,一动就会造成灾难。比如地壳、地面一旦发生震动,就会出现房屋倒塌、毁坏和人兽伤亡,所以地壳与地面处于长久稳定不动为最好。轮船在水面上行驶,水面风平浪静,有利于船舶安全航行;如水面汹涌澎湃、波涛滚滚,容易将船体掀翻。物体的《动》,必须在人为可控范围,一旦失控,就会造成灾难。人类对于地动(指地震)自然灾害,已历险四千余年,可至今无法战胜它。
匿名  发表于 2020-12-19 09:08
谈《动》与《不动》:
比如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火箭、飞船、导弹、人造卫星、…等运行物,人们希望它们运行速度越快越好,希望它们动速前行;可有些东西不能动,一动就会造成灾难。比如地壳、地面一旦发生震动,就会出现房屋倒塌、毁坏和人兽伤亡,所以地壳与地面处于长久稳定不动为最好。轮船在水面上行驶,水面风平浪静,有利于船舶安全航行;如水面汹涌澎湃、波涛滚滚,容易将船体掀翻。物体的《动》,必须在人为可控范围,一旦失控,就会造成灾难。人类对于地动(指地震)自然灾害,已历险四千余年,可至今无法战胜它。
匿名  发表于 2020-12-19 09:09
地热问题是一个尚未完全解决、尚存争议的问题:
1.组成地壳的岩石为低劣导热性物质,因而具有较良好的隔热性能,才有利地球内部热库的造就。但在3000℃环境下岩石则被融化。
2.按地球半径(6371公里)和地球热增温级(3℃/100米)来计算,地心温度将达到19万摄氏度。(即6371×1000米÷100米×3℃=191130℃)。但按照前苏联在巴尔提克地盾科拉超深层钻孔资料得知,钻至地球12.2公里处,钻孔内的温度达到180℃,按此计算结果:地热增温级应为180℃÷12.2×1000米=1.5℃/100米,那么(6371×1000米×1.5℃=95565℃。也就是说,地心温度达到9.5万~19万摄氏度。许多学者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在这样的高温下,地心元素的原子将被分解成电子、正子、质子和中子,不但地球不可能是固体,薄的地壳也必然早就被崩碎。因此许多学者认为地心的温度不会超过5000℃。笔者认为也不能完全排除地心温度不会超过5000℃,所以地球每时每刻都在以火山、地震、温泉、地表散热等方式释放多余的热量,否则,真的就会像天体中常发生的流星一样,被崩破烧毁成陨石雨。
3.压力增大,温度便随之升高,地球很深处压力硕大无朋,那里的岩石应当融化。另一方面,这里的超高压力又不可能使岩石变为液态,于是保持玻璃质的熔融固体状态。
4.太阳表面温度约为5000℃,而内部温度可增至摄氏25,000,000度(2千5百万度),但有人认为这种温度是由于逐渐收缩产生的,后来研究除了收缩之外,还因收缩的结果使质子与中子结合形成的最重的原子核,它们获得了极大的速度而相互撞击,引起了核反应,因而析出来的能量恰好弥补太阳辐射而消耗的能量。地核是否存在此类核反应?
匿名  发表于 2020-12-19 09:10
民间流传语录:
《一》、天高不算高,人心才算高。井水当酒卖,还说猪无糟。(民间流传这四句话,隐藏着一个神话故事)。
《二》、知足常为乐,平安就是福。(许多人一生追求幸福,误认为吃得好、穿得漂亮、玩得好是福)。
《三》、著名作家巴金语录:生时总慊少,等到多时人去了。(语录中深含生命比财富更重要)。
匿名  发表于 2020-12-19 09:43
宇宙万物皆由粒子组成,何谓粒子?
简单的解释总是不能令人满意:大家普遍认为,电子、光子、夸克和其他的“基本”粒子缺乏内部结构或者物理体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粒子理论学家玛丽·盖拉德曾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预测过两种夸克的质量,她认为:“一般地,我们认为粒子就是一个点状的物体。”然而,粒子有明确的性质,比如电荷和质量。但是,一个没有维度的点,如何承载重量?
麻省理工大学的理论物理学家文小刚说:“我们说它们是‘ 基本的’,但这只是对学生的一种说辞。‘ 别问了!我也不知道答案。它就是 基本的,所以别再追问了 。
注明:作者(遠长江)与《地震地质爱好者》是朋友,不是同一位作者。《地震地质爱好者》受聘外出从事有偿脑力劳动期间,将其某些事务和工作转交作者(逺长江)代办。
匿名  发表于 2020-12-19 10:33
从物质三态变化看《波粒二象性》:(作者:逺长江)2020、12、19日
波”是指波动性;“粒”是电粒子;“象”者,形态也,波和粒子是物质存在的两种形态。地球上各类矿物元素物质,存在一个共同特征,从固态→液态→气态的变化过程,物质的波动性在步步增强;从气态→液态→固态的变化过程,物质的波动性在步步减弱;地震波就是物质波动性在地表的典型具体表现。地球分为三大圈:地壳岩石圈、地幔圈、地核圈。从岩石圈→地慢圈→地核圈,温度在递增,压力在增大,矿物元素物质三态:由固态→液态→气态(地核圈应为高压压缩气态物质——这是作者提出的独创见解)。那么,地球三大圈物质隐伏波动性:地核圈隐优波动性为最大,地慢圈隐伏波动性次大,地壳岩石圈隐伏波动性最小。由此可见,地震(指7级以上大地震)、火山的成因问题及震源、基源分布深度问题,都迊刃而解了!
匿名  发表于 2020-12-19 10:40
物理学分为空间物理学和实体物理学,波的传播也分为空间和实体两种介质。光波、风波、声波、电磁波、…等多为空间传递波;固体潮(即国体波)、地震波、冲击波、…等多为实体波(固体传递波);实体波常为能量传递波。光分为可见光和不可见光,所以光波分为有形波和无形波。
波粒二象性:光的波粒二象性是指光既具有波动特性,又具有粒子特性。科学家发现光既能像波一样向前传播,有时又表现出粒子的特征。因此我们称光为“波粒二象性”。
匿名  发表于 2020-12-21 10:42
世界上一些伤亡惨重的大地震汇集:
1、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历史上少见的一次大地震:公元1755年11月1日里斯本发生了8.5级以上大地震,10万人死亡。
2、美国旧金山大地震:1906年4月18日,旧金山发生8.3级大地震,6万人丧生。
3、意大利西西里岛大地震:1908年12月28日,西西里岛的墨西拿海峡发生7.5级地震,导致8.3万人死亡。
4、中国宁夏海原大地震:1920年12月16日,中国宁夏海原六盘山地区发生8.5级大地震,23.4万人死亡。
5、日本关东大地震:1923年9月1日,关东平原南部的相模海湾海底发生8.3级大地震,I4.3万人丧生。
6、秘鲁大地震:1970年5月31日,位于秘鲁西部安卡休卅境内的钦博特海湾发生7.6级大地震,近7万人丧生。
7、中国唐山大地震:1976年7月28日,中国河北省唐山市发生7.8级大地震,24..3万人死亡。
8、墨西哥大地震:1985年9月19日,位于墨西哥境内的西太平洋海底发生8.1级大地震,3.5万人死亡。
9、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大地震与海啸:2004年12月26日,印尼爪哇岛雅加达发生9.O级大地震,并引发印度洋海啸,波及东南亚与南亚的一些国家,包括印尼、馬来西亚、泰国、缅甸、印度、斯里兰卡、馬尔代夫、孟加拉国、澳大利亚、车帝汶等国,死亡人数超过20余万以上。
10、南亚的印巴交界的克什米尔大地震:2005年10月8日,克什米尔地区发生7.6级大地震,巴基斯坦死亡人数超过7.3万。此次地震又称《南亚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大地震》。
11、中国四川汶川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省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死亡8.66万人。
12、美洲加勒比海海地大地震:2010年1月13日,加勒比海地区海地发生8.5级大地震,死亡30万人以上。
13、曰本东北海域大地震: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海域发生9.O级大地震,死亡与失踪人数约3万人。
以上伤亡惨重地震,中国佔其中3次;日本佔其中2次;亚洲地区佔其中7次,超过二分之一以上。说明亚洲地区的国家对防震抗灾能力极差!
匿名  发表于 2020-12-21 10:42
如果对世界上伤亡惨重的13次大地震、死亡人数进行摸底统计,统计结果公布于下:
十三次伤亡惨重的大地震,总共造成165.76万余人死亡。
亚洲地区死亡人数为:1OO.96万人,佔61%;南北美洲地区死亡人数为:46.5万人,佔28%;
欧洲(主要发生在地中海北岸国家)死亡人数为:18.3万人,佔11%;非洲地区死亡人数为零,佔0%;
13次伤亡惨重大地震中,按国家进行死亡人数统计,结果如下:
中国佔3次,死亡人数为56.36万人,佔总死亡人数的34%,即三分之一强。
海地佔1次,死亡人数为30万,佔总死亡人数的18%;
日本佔2次,死亡人数为17.3万,佔总死亡人数的10.4%;
美国佔1次,死亡人数为6万,佔总死亡人数的3.6%;
秘鲁佔1次,死亡人数为7万,佔总死亡人数的4.2%;
墨西哥佔1次,死亡人数为3.5万,佔总死亡人数的2.1%;
巴基斯坦佔1次,死亡7.3万人,佔总死亡人数的4.4%;
葡萄牙佔1次,死亡IO万人,佔总死亡人数的6.0%;
意大利佔1次,死亡8.3万人,估总死亡人数的5.0%;
以上为大概摸底统计数据,仅供参考。但可以看出防震抗灾措施落实到位与否!
匿名  发表于 2020-12-21 10:44
112楼文稿中清楚地指出:
13次伤亡惨重大地震中,按国家进行死亡人数统计,结果如下:
中国佔3次,死亡人数为56.36万人,佔总死亡人数的34%,即三分之一强。
1、1920年12月16日,中国宁夏海原六盘山地区发生8.5级大地震,23.4万人死亡。
2、1976年7月28日,中国河北省唐山市发生7.8级大地震,24..3万人死亡。
3、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省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死亡8.66万人。
而唐山地震和汶川地震是《中国地震局》成立之后的5O余年时间内,我国所发生的两次災难性大地震;死亡人数为(24.3万十8.66万)=32.96万人;32.96万÷56.36万=58.5%;在这个时期中,正是馬、耿、汪、仇(即馬希融、耿建国、汪成民、仇万年之父)在《中国地质局》任职时期,请问仇万年:这32万死难者,馬、耿、汪、仇等人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行!仇万年还天天为马、耿、汪等人歌功颂德,太无恥了!
匿名  发表于 2020-12-21 10:44
不要再提马.耿.汪,
马等黜职上空岗。
据说马等尽撒谎,
仇人谎言万箩筐。
即便抬出李四光,
短临预测全说谎。
匿名  发表于 2020-12-21 10:46
据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地震记载已有将近四千年的历史了,何只几十代人?地震探索全人类都感到非常艰难,只有那些无知识的愚昧人爱说大话、空话,说他们成功了!100%的预测准确率!
匿名  发表于 2020-12-21 10:46
中国地震探测经过了多少年代和多少代人?
岐山地震:是中国史书上记载比较真实可靠的、最早的一次大地震,估计在7级以上。时间发生在公元前780年(周幽王二年),说西周三川皆震。那时至今已达2799年,经过多少朝代和多少代人?何只几十代人!对地震探索到多少谜底?了解到多少面目?不要尽说大话、空话、撒谎、造假,要面对现实,实事求是,才是科学的态度。
匿名  发表于 2020-12-21 10:46
中国地震探测经过了多少年代和多少代人?
岐山地震:是中国史书上记载比较真实可靠的、最早的一次大地震,估计在7级以上。时间发生在公元前780年(周幽王二年),说西周三川皆震。那时至今已达2799年,经过多少朝代和多少代人?何只几十代人!对地震探索到多少谜底?了解到多少面目?不要尽说大话、空话、撒谎、造假,要面对现实,实事求是,才是科学的态度。
匿名  发表于 2020-12-21 10:47
中国对地震的探索何只2799年,有文字可考的地震记载已有将近四千年的历史。《竹书纪年》中记载,夏朝一个名吀“发”的帝王,在他即位的第七年(公元前1831年)登临山东泰山时,正好泰山发生了地震。另一位“夏桀”的帝王,在他即位白了第十年(公元1809年),某一夜晚天上白了流星像下雨一般降落下来,这年在河南西部发生了地震,震后伊河和洛河的水都干了。这两次地震距今都达三千八百多年了,是我国和世界最早的地震记载。古老的地震记载还有商帝乙三年(公元前1177辛),陕西岐山发生了地震和周文王八年地动,这都是公元前十二世纪的事,距今也有三千以上了。描达得最早的地震则是公元前780年(周幽王二年)的陕西岐山地震。那次地震很大,据说“三川(指泾水、渭水、洛水)皆震,山崩川竭”。
大约从殷代(公元前1401年)开始,当时即设有史官,辑记国家大事。历代王朝统治者迷信地震为天诫,关系到王朝的盛衰,所以史官都将地震作为定异大事记载下来。因此可以说,找国有文字可考的地震记载和探索已有将近四千年历史了。古代学者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知其然,不知所以然。
匿名  发表于 2020-12-21 10:49
对249楼文稿订正后版文:
中国对地震的探索何只2799年,有文字可考的地震记载已有将近四千年的历史。《竹书纪年》中记载,夏朝一个叫“发”的帝王,在他即位的第七年(公元前1831年)登临山东泰山时,正好泰山发生了地震。另一位“夏桀”的帝王,在他即位的第十年(公元前1809年),某一夜晚天上的流星像下雨一般降落下来,这年在河南西部发生了地震,震后伊河和洛河的水都干了。这两次地震距今都达三千八百多年了,是我国和世界最早的地震记载。古老的地震记载还有商帝乙三年(公元前1177辛),陕西岐山发生了地震和周文王八年地动,这都是公元前十二世纪的事,距今也有三千以上了。描达得最早的地震则是公元前780年(周幽王二年)的陕西岐山地震。那次地震很大,据说“三川(指泾水、渭水、洛水)皆震,山崩川竭”。
大约从殷代(公元前1401年)开始,当时即设有史官,辑记国家大事。历代王朝统治者迷信地震为天诫,关系到王朝的盛衰,所以史官都将地震作为定异大事记载下来。因此可以说,找国有文字可考的地震记载和探索已有将近四千年历史了。古代学者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知其然,不知所以然。
匿名  发表于 2020-12-21 10:51
如果我们在地面垂直向地下钻一个深井,钻好后我们从井口往下扔一块石头,石头会落到井底;再从井口往下倒一桶水,水也会流到井底;如果我们拿一个气球放在井口,气球不会落入井内去,这是什么原因呢?如何解释牛顿的自由落体运动呢?

因受地心引力的控制,地面上的一切物体(固体与液体)都具有重力势能,它们总是从高处向低处运行或自由落体运动。气态物则不同,因为它极其轻浮,不像固体和液体那样受重力(地轴引力)控制;气态物质总是往往从低空向高空,从地下深处向地表浅处(或地面)运行;从高气压向低气压方向流动;从高温向低温,从高密度向低密度,从高势位向低势位运行或快速流动。气体能克服自身重力的影响而做自由扩散运动,气体分子的运动的速度是很大的,一般达到每秒几百米,气体又是无孔不入的运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所指的“地下风”,其实是指地球内部高温高压气态物质的快速流动。地表低空的台风、飓风具有巨大的能量,台风最高时速可达200公里/小时以上,其能量相当400颗2000吨氢弹爆炸时释放出的能量,破坏威力是灾难毁灭性的。那么地球内部(地幔层)高温高压气态物质又具有何等能量呢?让我们先从猛烈冲天型火山喷发谈起,火山喷发的本源物质主要为熔岩与气态物质;而火山碎屑、火山灰、火山泥、大小石块...等固体物质是火山通道穿过地壳岩石层时熔塌携带的外来捕获物质。对于猛烈冲天型火山喷发而言,火山岩浆喷出地面要穿过33公里左右的上升通道(指地壳平均厚度),然后火山喷发烟柱又高达5000米至上万米以上,岩浆与大小石块被抛向500米高空,火山爆发声响能传播至200公里以外,火山灰可落到2500公里以外,火山喷发能托起地下60公里以上深度的岩浆,一次大规模火山喷发可以喷出约6×101⁰吨岩浆和火山碎屑物。一次最大类型的火山喷发所具有的能量约等于里氏10级地震所释放能量的2倍以上(即6.3×102⁶尔格 ×2 = 12.6×102⁶尔格),此能量相当于9000颗大型氢弹的威力。真所谓蓄势(势能)待发,排山倒海,天地颠转,这么巨型的机械动能从何而来?这就要归功于地球内部(地幔层)高温岩浆体内蕴藏高压势能气态物质的主宰作用。埋藏在地下深处的岩浆温度很高(1000°C~4000°C),气压达1万~100万个大气压,岩浆中含有大量气体物质,因而具有巨大气压势能、动能、热能、化学能...等,活动能力极强,火山喷发为持续应力,不同于地震活动的瞬间应力,从火山开始喷发到火山喷发终止, 或终止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有气体喷出着。火山喷发的源动力是地球中间层高温高压气体上冲产生巨大推动力的表现模式。
匿名  发表于 2020-12-21 10:53
物体运动模式的类型:
(1)、质点远距离位移线性运动模式:汽车、火车、轮船、导弹、火箭、飞机、飞船、人造卫星、枪炮子弹穿行、太阳、月亮、…等,均属此类运行模式。
(2)、面状运行模式:台风、飓风、季风、寒潮、热流、海啸、海流潮∴
汐、洪水泛白滥、滑坡、阳光月光扫射、…等,均隶属面状运行模式;甚至连瘟疫、流感病毒、传染病等也属面状扩展运行模式。
(3)、振动、振荡运动模式:地震、钟摆、秋旋、来回左右摇动、…等,均属此类运动模式。此类运动模式很特殊,它不像(1)、(2)、类的长距离位移形式,而是近距离來回往返、频繁交替运动。比如地震时,这种振动运动使建筑物解体而倒塌。
(4)、还有一种拉杆带动飞轮的振荡运动模式:拉杆来回往复运动带动飞轮飞速旋转。大飞轮使用的拉杆比小飞轮使用的拉杆长度大。就这样将来回往复运动转变为飞轮的旋转园周运动。
匿名  发表于 2020-12-21 10:53
地表物体重力作用方向是垂直地面指向地心的。也就是说,重力作用方向与地心引力方向相同。那么山区重力场强度大于平原地区的重力场强度;而火山喷发上冲作用力方向和地心引力方向相反,要将地下深处岩浆喷出地面,必须要克服地心引力作用(指岩浆物质重力);把深处或低处物体搬到高处,也必需做功才能实现;地质活动与火山喷发同理,其作用力方向与地心引力方向相反;'太阳磁暴产生的太阳風(指太阳磁暴風)与地球的引力指向相同,而太阳磁贫产生的太阳磁贫風与地球引力方向相反;月球引力作用方向与地球引力方向相反,故能引起海水潮汐运动。
匿名  发表于 2020-12-21 10:54
地表物体重力作用方向是垂直地面指向地心的。也就是说,重力作用方向与地心引力方向相同。那么山区重力场强度大于平原地区的重力场强度;而火山喷发上冲作用力方向和地心引力方向相反,要将地下深处岩浆喷出地面,必须要克服地心引力作用(指岩浆物质重力);把深处或低处物体搬到高处,也必需做功才能实现;地质活动与火山喷发同理,其作用力方向与地心引力方向相反;'太阳磁暴产生的太阳風(指太阳磁暴風)与地球的引力指向相同,而太阳磁贫产生的太阳磁贫風与地球引力方向相反;月球引力作用方向与地球引力方向相反,故能引起海水潮汐运动。
匿名  发表于 2020-12-21 10:55
我国古代东汉时期张衡发明了《矦风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的第一台地动仪。作者认为,它虽然是我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但张衡犯了方向性错误。而且带动全球后学者在此后两千余年时间里,一直跟着走向错误路线。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地动仪是测地动,而不是制止地动和抗震。地动已经发生,即便能 及时测到地动,又有何用呢?灾难己经发生,房屋已经倒塌,死难者已经遇难,巳经来不及补救和抢救!一切无济于事!而《制动》、《抗动》才是正确可靠方略。或事先加固处理,加强抗震、抗动等级,以减轻与消除地震灾情,才是正确举措。
匿名  发表于 2020-12-21 10:56
地震科学家过去称地震预测为世界性难题,千百年来科学家们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去预测,好似猴子们“井里水中捞月一场空,是把月影当成真月亮,徒劳呀!没有击中目标。”而应采取制止地动发生才是正确选择。采取人为发射反击波,对地震波进行有效干扰与破除;或设法予以发散、消能。或震前进行预先加固处理,加强抗震、抗动级别,抵制自然災害的能力。'如同抗洪斗争,事先疏通河道、修筑堤防提垻,不管暴雨、洪流、洪水什么时发生,做到有备无恐。反之,如果把精力、物力、财力、资源用在预测洪水何时发生?就算你预测准确了,也顶个屁用!因为你疏忽了防洪水利工程的修建,也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洪水泛滥,吞食田畴、房屋和人兽。
匿名  发表于 2020-12-21 10:56
地震科学家过去称地震预测为世界性难题,千百年来科学家们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去预测,好似猴子们“井里水中捞月一场空,是把月影当成真月亮,徒劳呀!没有击中目标。”而应采取制止地动发生才是正确选择。采取人为发射反击波,对地震波进行有效干扰与破除;或设法予以发散、消能。或震前进行预先加固处理,加强抗震、抗动级别,抵制自然災害的能力。'如同抗洪斗争,事先疏通河道、修筑堤防提垻,不管暴雨、洪流、洪水什么时发生,做到有备无恐。反之,如果把精力、物力、财力、资源用在预测洪水何时发生?就算你预测准确了,也顶个屁用!因为你疏忽了防洪水利工程的修建,也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洪水泛滥,吞食田畴、房屋和人兽。
匿名  发表于 2020-12-21 10:56
世界各先进国家主流地震学界注重和遵从地质构造和地壳板块学说,而中国地震局现时从业科技工作人员,具有基本地质勘探基本知识者甚少,而具有施工地质基础知识者,恐怕少至更少。所以反对世界主流地震学界的地壳板块学说和地质构造理论,板块学说的实质就是大地地质构造理论的具体体现。地质科学家和学者们就扎根在地质构造学中,李四光先生也不例外。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实际上就是地质构造的具体表现,如扫帚状构造;莲花状构造等;每当全国地质科技工作会议中,地质工作者为大、小地质构造,吵吵闹闹,争论不休。现在倒好,中国地震局少有人懂地质,倒是图了个清静。因为不懂地质,只好向民间求讨地震前兆,什么鸡、狗、蛇、老鼠、青蛙、螞蚁之类的,在震前异常反应。
匿名  发表于 2020-12-21 10:57
地震问题归根到底,其实质就是一个地质构造问题,或称地球构造问题。你如果从事或参加过施工地质工作,那你就知道,任何复杂的地质构造问题和任何复杂的地震世界性难题,对于设计和施工人员而言,就有办法加固处理好。所谓《板块挤压、碰撞》问题,《板块》无非是因深大断裂、断层切割分裂而成。不能因缺少地质常识,而采取不承认和否定《板块》运动。在这个问题上争论无益,问题是如何消除《板块挤压、碰撞》而引发地震?对深大断裂、断层实施高标号混凝土高压固结灌浆处理,使大小板块很好地紧宻连结在一起,以消除地震隐患的正确方略;故此,作者(遠长江)反复提出《地震制动、抗动仪的研制和发明》,不是一句空话和空谈。主要是个资金问题,对断裂进高压灌浆固结施工处理和地震制动仪的研制发明,都需要大量经费。有了经费任何世界难题都会迊刃而解。
匿名  发表于 2020-12-21 10:58
大陆漂移为何向南呈‘人’字形撒开拉离?
如果说是一个原始大陆的话,那就是通常称做的联合古陆。如果说是两个原始大陆,就是通常被称做的劳亚古陆(位于北部)和冈瓦纳古陆(位于南部)。因中洋脊与海底火山长期喷发,新海底洋壳扩张,魏格纳明智地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深受全世界科学界广泛赞尝。此后古登堡对大陆漂移学说提出修正意见,他认为原先本来只有一个联合大陆,此后流开扩展开来,故提出大陆扩展学说。大陆漂移学说和大陆扩展学说,二者的基本区别:漂移说认为大陆是刚性块体遭受到脆性破裂所造成,而扩展说认为大陆是塑性或延性变形所造就。筆者欣赏魏格纳首创的漂移学说,但更替同古登堡的扩展学说。因为古登堡的扩展说为人们指明了大陆漂流主要形成于地壳还处于柔性期的地质时代中。比如像南美洲的南端、非洲南端、印度半岛南端等均成尖嘴喙形,这是为什么?说明大陆板块漂移的形成过程中,主要为我们指明那个地质时代地壳还处于塑性或延性变形阶段,大陆冇向南拉伸的运动现象(可能因南极洲、澳大利亚大陆向南分离的缘故)。
因地球自转是以北极为底座,绕轨道进行运行,而南北两极的园周角虽然相同,但其运转线速度则相差悬殊,因而出现了北部劳亚大陆漂移分离相对缓慢,欧、亚、北美三洲的北端基本上还能联结在一起,而南部的冈瓦纳大陆则漂移分离異常迩猛,非、澳、南美三洲向南呈‘人’字形撒开拉离,真所调‘南北向拉伸拉长,东西向分离’。南北拉伸越来越长,东西漂移分离越来越远。从而出现洋壳与地慢层极度变薄和张性深大断裂十分发育,产生洋底下沉下陷,频生巨大海槽、海盆、海沟、南北走向的裂谷…等。南太平洋原是有完整大陆白了,因下沉下陷后而成星罗棋布的碎裂岛群与岛链,故无完整的‘下半身’。
匿名  发表于 2020-12-21 10:59
对260楼文稿订正后版文:
大陆漂移为何向南呈‘人’字形撒开拉离?
如果说是一个原始大陆的话,那就是通常称做的联合古陆。如果说是两个原始大陆,就是通常被称做的劳亚古陆(位于北部)和冈瓦纳古陆(位于南部)。因中洋脊与海底火山长期喷发,新海底洋壳扩张,魏格纳明智地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深受全世界科学界广泛赞尝。此后古登堡对大陆漂移学说提出修正意见,他认为原先本来只有一个联合大陆,此后流开扩展开来,故提出大陆扩展学说。大陆漂移学说和大陆扩展学说,二者的基本区别:漂移说认为大陆是刚性块体遭受到脆性破裂所造成,而扩展说认为大陆是塑性或延性变形所造就。筆者欣赏魏格纳首创的漂移学说,但更赞同同古登堡的扩展学说。因为古登堡的扩展说为人们指明了大陆漂流主要形成于地壳还处于柔性期的地质时代期。比如像南美洲的南端、非洲南端、印度半岛南端等均成尖嘴喙形,这是为什么?说明大陆板块漂移的形成过程中,主要为我们指明那个地质时代地壳还处于塑性或延性变形阶段,大陆有向南拉伸的运动现象(可能因南极洲、澳大利亚大陆向南分离的缘故)。
因地球自转是以北极为底座,绕轨道进行运行,而南北两极的园周角虽然相同,但其运转线速度则相差悬殊,因而出现了北部劳亚大陆漂移分离相对缓慢,欧、亚、北美三洲的北端基本上还能联结在一起,而南部的冈瓦纳大陆则漂移分离異常速猛,非、澳、南美三洲向南呈‘人’字形撒开拉离,真所调‘南北向拉伸拉长,东西向分离’。南北拉伸越来越长,东西漂移分离越来越远。从而出现洋壳与地幔层极度变薄和张性深大断裂十分发育,产生洋底下沉下陷,频生巨大海槽、海盆、海沟、南北走向的裂谷…等。南太平洋原是有完整大陆的,因下沉下陷后而成星罗棋布的碎裂岛群与岛链,故无完整的‘下半身’。
匿名  发表于 2020-12-21 11:00
对260楼文稿订正后版文:
大陆漂移为何向南呈‘人’字形撒开拉离?
如果说是一个原始大陆的话,那就是通常称做的联合古陆。如果说是两个原始大陆,就是通常被称做的劳亚古陆(位于北部)和冈瓦纳古陆(位于南部)。因中洋脊与海底火山长期喷发,新海底洋壳扩张,魏格纳明智地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深受全世界科学界广泛赞尝。此后古登堡对大陆漂移学说提出修正意见,他认为原先本来只有一个联合大陆,此后流开扩展开来,故提出大陆扩展学说。大陆漂移学说和大陆扩展学说,二者的基本区别:漂移说认为大陆是刚性块体遭受到脆性破裂所造成,而扩展说认为大陆是塑性或延性变形所造就。筆者欣赏魏格纳首创的漂移学说,但更赞同同古登堡的扩展学说。因为古登堡的扩展说为人们指明了大陆漂流主要形成于地壳还处于柔性期的地质时代期。比如像南美洲的南端、非洲南端、印度半岛南端等均成尖嘴喙形,这是为什么?说明大陆板块漂移的形成过程中,主要为我们指明那个地质时代地壳还处于塑性或延性变形阶段,大陆有向南拉伸的运动现象(可能因南极洲、澳大利亚大陆向南分离的缘故)。
因地球自转是以北极为底座,绕轨道进行运行,而南北两极的园周角虽然相同,但其运转线速度则相差悬殊,因而出现了北部劳亚大陆漂移分离相对缓慢,欧、亚、北美三洲的北端基本上还能联结在一起,而南部的冈瓦纳大陆则漂移分离異常速猛,非、澳、南美三洲向南呈‘人’字形撒开拉离,真所调‘南北向拉伸拉长,东西向分离’。南北拉伸越来越长,东西漂移分离越来越远。从而出现洋壳与地幔层极度变薄和张性深大断裂十分发育,产生洋底下沉下陷,频生巨大海槽、海盆、海沟、南北走向的裂谷…等。南太平洋原是有完整大陆的,因下沉下陷后而成星罗棋布的碎裂岛群与岛链,故无完整的‘下半身’。
匿名  发表于 2020-12-21 11:00
作者(遠长江)的《山弧理论》、《穿插理论》实为平淡。但作者更崇敬、欣赏、赞同、喝采魏格纳首创的板块漂移学说,魏格纳的板块学说得到全世界科学家、专家、科学界的一致认同、肯定、高度评价。只有极个别的无知、跳樑小丑,站出来反对。如同王帅打老师,王帅在老师的苦心教导下,刚刚才认识一百字,幼儿班还未读完,却自认为他胜过老师了,可以与著名科学家比试了,认为自已才智过人,是天才家,是石头里爆出来的能人!不需要前辈与老师的培养,就能自生自长,才华超群。馬、耿、汪、仇等人就是这类能人,难得呀!
匿名  发表于 2020-12-21 11:01
地震(又称地动)是能量的快速释放的一种表现形式,那么.请问何谓“能”?能量之简称也。或称能力、本领、能耐、力量…等含义。而地震活动是能量的长期聚集和瞬时快速动能释放。一谈到能量,人们就会想到热能、动能、势能、化学能、核能、原子能等,其实还有光能、水能、风能、电能、材能(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甲烷、石材…等)、产能、机能(机械能、工作机能等)、功能、体能、食能(生物有机化合能)、…等;另外,现时代又有人工智能、才能、技能……等。
能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如热能、势能可以转化为动能;热能、核能、水能、风能等可以转化为电能;那么,如何利用地震动能转化成电能呢?这是《地震制动仪研制和发明》的一个重要侧面内容。千百年来科学家们绞尽脑汁、做为世界难题、想方设法去预测、预报地震(地动),是犯了方向性错误,走了两千余年的错误路线(从我国后汉时代张衡发明《矦风地动仪》至今)。现在该是觉醒的时候了!不是一味去测《动》,而是如何去制《动》、或抗《动》,才是科学家应有的思维方式。
匿名  发表于 2020-12-21 11:02
再谈魏格纳《板块学说》高明:
加大物体质量(重量),能提高物体抗震的”重力抗衡”级别。所以地震时,山体的悬岩、危岩、风化附属岩体、或房屋的女儿墙、…等,为什么总是最先被震落、塌落、或倒塌。其原因是因为它们被分离为附属小离体,它们质量小,重力抗衡、抗震能力弱。遵照魏格纳的《板块理论》规律,大板块抗震能力强〈抗震级别高);小板块抗震能力弱(抗震级别低);破碎板块(比如断层挤压破碎带的压碎岩体)抗震能力最差(抗震级别最低)。为此,需对破碎板块进行高压固结灌浆加固施工处理,提高抗震等级。
匿名  发表于 2020-12-21 11:03
加大物体质量(重量),能提高物体抗震的”重力抗衡”级别。
那么请问作者(遠长江),高山地区板块的质量(重量)比平原地区板块的质量(重量),可能加大好几倍。因为高山地区为岩石组成,地层厚度大,岩石比重也大;而平原地区多为冲积土层组成,厚度相应薄,土层比岩石比重小;以我国为例,为何我国西北部高山地区(板块)的地震频率和地震强度,要比我国东南沿海平原(板块)地区都高呢?
作者(遠长江)回答:这个问题问得好。地震的成因不仅与地壳板块的质量(重量)大小因素有关,还与地形凹凸起伏变化、大地板块断裂构造等综合因素,关系密切。
匿名  发表于 2020-12-21 11:04
论地形的凹凸起伏变化因素与地震成因关係:
“凹"字是陆地山盆、或水域海盆的地形之象形字;“凸”字是山脉、或高地的地形之象形字;山间盆地周边山地称为山弧,山弧地带为群山峻岭,山原茫茫,一览无际,峰浪迭起,山壑谷深,爬山涉水,地质勘测异常艰辛。从山地到盆地的前缘过渡地带往往是震源分布地带。我国西北部青藏高原分布的山间盆地有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吐鲁番盆地,四川盆地等。环绕盆地形成地壳深部封闭系统,有利于能量蓄积而引发地震,尤其是山前构造活动带。其中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吐鲁番盆地均分布新疆省境内,位于天山南北与昆仑、阿尔金山之间,新疆省在我国地震发生频率和地震强度,均居首位。云南省位居其二。(
匿名  发表于 2020-12-21 11:05
请问民间的木船底面为何要制造成平底?
作者(遠长江)在7楼谈到,竹筏、木筏、木船能浮在水面上,是因为它们比水的比重轻;石块、铁板无法浮在水面上而很快沉入水底,是因它们比水的比重大,这是通常的常识。现在要问地壳岩石圈《板块》会飘浮在地幔岩浆层之上嗎?作者在此予以回答:肯定会。因为地壳岩石圈的比重为2.6~3.0克/立方厘米,而地幔岩浆圈的比重为3.32~1.5克/立方厘米,因而地壳岩石板块能飄浮地幔岩浆层之上,就像竹筏、木筏、木船能浮在水面上一样。但竹筏、木筏虽然能飘浮在水面,但竹筏和木筏的筏板中存在多条平行裂缝,所以筏板在飄流途中不断有水上溢竹筏、木筏的筏板顶面;似同地幔岩浆沿地下通道喷出地面、而成火山喷发的情况;而木船底面完整、不存缝裂,所以水无法上溢进入船内,似同地壳的完整板块;平原地域的地壳板块,因地形平坦,地壳岩石板块基底应力分布较均一,类似木船底面、比较平整,这是平原板块少地震的原因;而山地板块,因地形凹凸起伏多变,板块基底应力分布极不均一,尤是山地到盆地的前缘过渡地带往往是震源分布地带,因为这里常是山前断裂构造活动带。
匿名  发表于 2020-12-21 11:05
请问民间的木船底面为何要制造成平底?
作者(遠长江)在7楼谈到,竹筏、木筏、木船能浮在水面上,是因为它们比水的比重轻;石块、铁板无法浮在水面上而很快沉入水底,是因它们比水的比重大,这是通常的常识。现在要问地壳岩石圈《板块》会飘浮在地幔岩浆层之上嗎?作者在此予以回答:肯定会。因为地壳岩石圈的比重为2.6~3.0克/立方厘米,而地幔岩浆圈的比重为3.32~1.5克/立方厘米,因而地壳岩石板块能飄浮地幔岩浆层之上,就像竹筏、木筏、木船能浮在水面上一样。但竹筏、木筏虽然能飘浮在水面,但竹筏和木筏的筏板中存在多条平行裂缝,所以筏板在飄流途中不断有水上溢竹筏、木筏的筏板顶面;似同地幔岩浆沿地下通道喷出地面、而成火山喷发的情况;而木船底面完整、不存缝裂,所以水无法上溢进入船内,似同地壳的完整板块;平原地域的地壳板块,因地形平坦,地壳岩石板块基底应力分布较均一,类似木船底面、比较平整,这是平原板块少地震的原因;而山地板块,因地形凹凸起伏多变,板块基底应力分布极不均一,尤是山地到盆地的前缘过渡地带往往是震源分布地带,因为这里常是山前断裂构造活动带。
匿名  发表于 2020-12-21 11:06
全球地震科学界对海沿地震研究较为深透,而对陆地山区的地震研究十分欠缺,为此有必要对《山弧理论》予以论述。海陆存在对应关系:山弧对应岛弧;山间凹陷盆地对应封闭型海湾地带;山脉与平行山列对应列岛、群岛;山弧前沿出现的凹陷活动构造带(深大断裂)与海峡、深海沟、海槽的深大隐藏断裂活动相对应。
平行系列山脉大转折段常称为大山弧(或称为大山弦),常是地震频发强烈地带,如我国西部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进入川北地区后,则分裂为两叉,组成"入字形"构造形迹。东侧叉与龙门山,中梁山连接,组成北东翼。而西侧的大雪山、沙鲁里山、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则渐转西北向,组成北西翼。两翼山脉在成都西侧的宝兴、天全、泸定,石棉一带交汇,组成“入字形”大山弧。“入字形”构造山弧的两翼之间中间地带,其断裂成五指状向北撒开,像南收拢,也是有利于地下能量汇聚的最佳地带和地震频发地区。其间分布有,阿坝~马尔康地震带;迭溪~松潘~汶川~都江堰~大邑地震带;南坪(现名九寨沟)~虎牙关~茂县地震带。以迭溪~松潘地震带为例,该地震带近南北走向,向南延伸至大邑,全线段为全新世活动段。从公元1933年~2008年,75年间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3次,与6.2级地震一次,其频率之高,强度之大,前所未有,这就是《山弧理论》的特色之处。它不像中国东部海沿地区(指渤海、黄海地区)每隔300年左右发生一次7级以上大地震。
而北西翼分布的甘孜~炉霍~康定地震带与贡觉~玉树地震带。在四川甘孜~炉霍~康定地震带,从公元1811年~1973年发生多次破坏性地震,震中位置沿着一条北西向弧形活动断裂带来回迁移。
匿名  发表于 2020-12-21 11:06
研究地震从全球着眼的话,那么具有全球意义的山脉有两条,一条是由横断山转喜马拉雅山脉,向西延伸至地中海北岸的阿尔卑斯山脉,总体走向近东西纬向延伸展布;另一条是纵贯南北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由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等组成,它为南北走向的经向山脉。这两条山脉地势高峻,地震频发,强度大(震级高),都是新生代(距今约7000万年)以来生成的年青山脉,全球7级以上的大地震约90%左右都分布在两条山脉的山系展布地域。请问其中原由何在?因造山运动,高山上升隆起,形成地表高低起伏差异(差异理论突现),高地相对低地而言,就存在“位能”差,或称“地势”差,这是何含义?中国地势西高东低,江水滚滚向东流(长江与黄河)。其实质是指高度落差,或叫重力势差,其表达公式为Ep=mgh,对于同一物体而言,地势(h)越高,则重力势能(Ep)就越大。而绝大部分地震跟重力有直接关系,一般没有地势差的地震是很少的,这也是平原板块与盆地底部少地震的原因。一般发生地震的都存在一个地势差,比如高山向盆地过渡地带,或陆地向海洋(尤是海槽、海沟、海湾、海峡地带)过渡地带,过度地带地势越是陡峭险峻,越是引发大地震的频繁地区,比如南美洲南岸的安第斯山脉直插东太平洋深海槽,重力势差可想而知,故此,这一地区成为全球顶级地震分布重点区。
匿名  发表于 2020-12-21 11:09
涉谈海沿大陆架地形与地震成因关係:
大陆架是指大陆与海洋过渡交接地带,是大陆向海面以下自然延伸部分。若大陆架地势倾斜平缓向下延伸,则海岸线呈外凸形态,若凸形海岸线前缘外围又海岛分布,常为无震或少震的稳定地区,因它不利于震源能量的蓄聚,如印度半岛,非洲南半部,澳大利亚东西两侧凸岸等, 均属少震对相对稳定地区。中国海岸线,从上海--福州--厦门--汕头--深圳--澳门--湛江,也是凸岸线,除前方分布台湾岛与海南岛形成海峡的地段除外(不利于稳定),其余地段利于少震。若大陆架走势陡峭直下,则往往表现为凹岸形态,海湾和港口常为此类海岸线,如我国的渤海,黄海湾,如果海湾出口地带前方又有海岛挡道分布,此类地形是孕育大地震震源的最佳温床场所。
匿名  发表于 2020-12-22 09:46
山脉走向与构造体系体系的吻合:中国的大地构造体系主要划分为两大构造体系,从昆明~都江堰(成都偏西)~西安~呼和浩特~齐齐哈尔划线为界,界线东边则以北东~南西向构造断裂线佔统治地位;界线西边则以南北向、北西向、近东西向复合组合的构造体系。不过由南向北,南部(即指云南境内)以南北向构造佔统治地位,往北则转为北西向断裂或近东西向断裂。而宁夏~龙门山、甘孜、阿坝地区、甘肃南半部、山西吕梁山…等地,是两个构造体系的的转替交接地带,有时见扫帚状断裂发育,理所当然是7级以上大地震多发地带,历史地震资料也充分证实了这一点。从山脉走向看大地构造体系,而地震带又总是沿断裂线分布,那么山脉、断裂、地震带三者则有机地成为一个整体,这就突现出研究山脉的重要性。
匿名  发表于 2020-12-22 09:46
山脉走向与构造体系体系的吻合:中国的大地构造体系主要划分为两大构造体系,从昆明~都江堰(成都偏西)~西安~呼和浩特~齐齐哈尔划线为界,界线东边则以北东~南西向构造断裂线佔统治地位;界线西边则以南北向、北西向、近东西向复合组合的构造体系。不过由南向北,南部(即指云南境内)以南北向构造佔统治地位,往北则转为北西向断裂或近东西向断裂。而宁夏~龙门山、甘孜、阿坝地区、甘肃南半部、山西吕梁山…等地,是两个构造体系的的转替交接地带,有时见扫帚状断裂发育,理所当然是7级以上大地震多发地带,历史地震资料也充分证实了这一点。从山脉走向看大地构造体系,而地震带又总是沿断裂线分布,那么山脉、断裂、地震带三者则有机地成为一个整体,这就突现出研究山脉的重要性。
匿名  发表于 2020-12-22 09:47
声波是以空气为传播介质,在空气中由近及远进行立体扩散的一种电磁波传播形式,由于空气介质单一,传播阻力小,不具破坏性的一种小能量波。
浅源地震波是以地壳岩石固体为传播介质,中源与深源地震波是以地幔岩浆流体和地壳岩石固体为传播介质;因传播介质复杂多变,所以地震波比声波、水波要复杂很多;地震波是由震源产生向四外辐射的弹性推进波,是一种具有快速释放传播的巨型能量波,对地面介质和地表建筑物具有极大毁灭性及人兽死亡杀伤力!对人兽的杀伤力类似核武器的中子弹;能在地球地慢岩浆圈、或地壳岩石圈内,连续快速传播几十公里至700公里之远程,除天然地震波外,直到目前为止,还找不到那一种放射性元素的最强射线、或核武器在岩石固体中如此强大传播穿行能力!
匿名  发表于 2020-12-22 09:47
为什么说地震波是由震源产生向四外辐射的弹性推进波,是一种具有快速释放传播的巨型能量波?
地球内部(地幔层)高温高压气态物质又具有何等能量呢?让我们先从猛烈冲天型火山喷发谈起,火山喷发的本源物质主要为熔岩与气态物质;而火山碎屑、火山灰、火山泥、大小石块...等固体物质是火山通道穿过地壳岩石层时熔塌携带的外来捕获物质。对于猛烈冲天型火山喷发而言,火山岩浆喷出地面要穿过33公里左右的上升通道(指地壳平均厚度),然后火山喷发烟柱又高达5000米至万余米以上,岩浆与大小石块被抛向500米高空,火山爆发声响能传播至200公里以外,火山灰可落到2500公里以外,火山喷发能托起地下60~100公里以上深度的岩浆,一次大规模火山喷发可以喷出约6×101⁰吨岩浆和火山碎屑物。一次最大类型的火山喷发所具有的能量约等于里氏10级地震所释放能量的2倍以上(即6.3×102⁶尔格 ×2 = 12.6×102⁶尔格),此能量相当于9000颗大型氢弹的威力。也就是说10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相当4500颗大型氢弹的破坏威力,应该可以说地震波是巨型能量波的快速释放。
匿名  发表于 2020-12-22 09:49
地球内部(地幔层)高温高压气态物质又具有何等能量呢?让我们先从猛烈冲天型火山喷发谈起,火山喷发的本源物质主要为熔岩与气态物质;而火山碎屑、火山灰、火山泥、大小石块...等固体物质是火山通道穿过地壳岩石层时熔塌携带的外来捕获物质。对于猛烈冲天型火山喷发而言,火山岩浆喷出地面要穿过33公里左右的上升通道(指地壳平均厚度),然后火山喷发烟柱又高达5000米至万余米以上,岩浆与大小石块被抛向500米高空,火山爆发声响能传播至200公里以外,火山灰可落到2500公里以外,火山喷发能托起地下60~100公里以上深度的岩浆,一次大规模火山喷发可以喷出约6×10^10吨岩浆和火山碎屑物。一次最大类型的火山喷发所具有的能量约等于里氏10级地震所释放能量的2倍以上(即6.3×10^26尔格 ×2 = 12.6×10^26尔格),此能量相当于9000颗大型氢弹的威力。那么里氏10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相当4500颗大型氢弹的威力,因此可以说7级以上大地震的地震波为巨型能量波。
匿名  发表于 2020-12-22 09:49
地球内部(地幔层)高温高压气态物质又具有何等能量呢?让我们先从猛烈冲天型火山喷发谈起,火山喷发的本源物质主要为熔岩与气态物质;而火山碎屑、火山灰、火山泥、大小石块...等固体物质是火山通道穿过地壳岩石层时熔塌携带的外来捕获物质。对于猛烈冲天型火山喷发而言,火山岩浆喷出地面要穿过33公里左右的上升通道(指地壳平均厚度),然后火山喷发烟柱又高达5000米至万余米以上,岩浆与大小石块被抛向500米高空,火山爆发声响能传播至200公里以外,火山灰可落到2500公里以外,火山喷发能托起地下60~100公里以上深度的岩浆,一次大规模火山喷发可以喷出约6×10^10吨岩浆和火山碎屑物。一次最大类型的火山喷发所具有的能量约等于里氏10级地震所释放能量的2倍以上(即6.3×10^26尔格 ×2 = 12.6×10^26尔格),此能量相当于9000颗大型氢弹的威力。那么里氏10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相当4500颗大型氢弹的威力,因此可以说7级以上大地震的地震波为巨型能量波。
匿名  发表于 2020-12-22 09:50
何谓光子信息?
我们知道量子力学是当今物理学中比较完善的物理科学,无论是宏观物质的运动形式,还是微观世界中物质的运动形式,都能够从量子力学中得到正确的结论,特别是在宏观世界得到的物理规律和结论,在微观世界中很多都不成立,在低速运动中研究出的结果,在高速运动中就会出现不可想象的结果,但是,量子力学的建立将这个世界统一起来了,可以这样讲,是量子力学架起了宏观与微观、低速与高速的桥梁,是量子力学完美地解释了这个世界,如果光子信息的科学,抛弃量子力学,另外建立一个科学体系,这是不正确的,等于是抛弃了一代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抛弃了一段科学历程,因此在这里我们说说量子力学与光子信息的关系问题,可以这样讲,光子信息的科学是建立在量子力学之上的,是以量子力学为基础的科学,没有量子力学就没有光子信息科学的支持,不可能有光子信息科学的发展,同样不可能有光子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的结论。
匿名  发表于 2020-12-22 09:52
(续上文):作为这个世界的构成上,有关粒子与波研究问题是历来以久了,部分科学家认为是粒子性,部分科学家认为是波,后来的研究发现,有时表现出粒子、有时表现出波动,对一个物质来讲,如果物质质量比较大、体积尺寸比较大,这个物质表现出粒子;如果这个物质质量比较小、体积尺寸比较小,在世界存在中表现出波,就是光子也是这个结论,如果光子的能量比较大,在存在的过程中表现出粒子性,如果光子的能量比较小,在存在的过程中表现出波动性;这只是对这个世界上物质的研究现象,对这个世界的物质构成的看法问题,仍然没有解决,这个世界到底是粒子还是波,这是回答这个世界构成问题的一个根本问题,也是哲学中问到的“世界观”问题。在光子信息理论中,对世界的看法是,自然界的构成是:光子是物质的基本粒子、这个世界是粒子性的;其它的波动性只是物质存在时,相互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种特殊现象。我们知道,真正能说明物质的波、粒二象性,是德布罗意的物质波,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物质波,所有物质的波动性,都是由于这种物质在自然界存在的过程中,与光子不断作用的结果。如何证明这个结论,我们可以举这样一个例子:物质的波动性,会在极低的温度下消失,特别是绝对零度的地方,光子的能量密度为零的区域中,物质性不存在,物质的波动性也不存在。通过这个事例,物质的波动性在某种情况下会消失,来说明这个世界原本是粒子构成的。
匿名  发表于 2020-12-22 09:54
(续上文):由于物质光子信息的存在,物质的体积会不断增大;我们说量子力学是研究物质微观世界的内容,所有内容都是将物质粒子看成是波动性来研究的,而我们说这个世界的基本构成是粒子性的内容,为什么还要用量子力学来处理这些问题呢,这是因为自然界不可能存在绝对零度的地方,也就是自然界不可能存在光子能量密度为零的区域,只要光子信息的能量密度不为零,所有物质的波动性都是存在的,物质波就会存在,这就是自然界是由光子和光子信息构成的,是有粒子性的,但是波动性又是自然界普遍的物质现象,用量子力学研究世界中的问题是非常恰当的。
匿名  发表于 2020-12-22 09:54
(续上文):由于物质光子信息的存在,物质的体积会不断增大;我们说量子力学是研究物质微观世界的内容,所有内容都是将物质粒子看成是波动性来研究的,而我们说这个世界的基本构成是粒子性的内容,为什么还要用量子力学来处理这些问题呢,这是因为自然界不可能存在绝对零度的地方,也就是自然界不可能存在光子能量密度为零的区域,只要光子信息的能量密度不为零,所有物质的波动性都是存在的,物质波就会存在,这就是自然界是由光子和光子信息构成的,是有粒子性的,但是波动性又是自然界普遍的物质现象,用量子力学研究世界中的问题是非常恰当的。
匿名  发表于 2020-12-22 09:54
(续上文):由于物质的微观粒子是由光子组成的光子信息,而这个光子信息又不断地与环境作用光子,才能将物质的各种性质表现出来,在作用光子的同时,粒子表现出了波动性,就好像粒子是由波来形成的,这样将物质的微观粒子看成是一个波包,这正是量子力学的物理模型;一个波函数,在自然界中,由于波的存在和波在自然界运行,会发生色散,这个波束是要随着时间的流逝,波束的大小 是要变大的。
匿名  发表于 2020-12-22 09:57
研究地震就必需知晓地震波(包括体波、横波、纵波、面波、波长、波速…等内容),地震波是由震源发射体、发射出来的地震波,它的传播介质是固体(地壳岩石),地震波是能量波。
匿名  发表于 2020-12-22 10:03
再谈地震成因和分类:
地震成因及其分类,全球主流地震界和地震科学家们,早已做了正确结论,并达成了统一的认识,无需再讨论什么地震成因问题了。地震按成因分类: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外星陨石高空降落冲击地震、潮汐地震(包括固体潮)、人为地震。人为地震又分为:水库诱发地震;核爆试验地震;人工定向爆破地震;煤矿瓦斯爆炸地震;…等。构造地震、陷落地震、人为地震等,其动力源均來自地壳浅部引发的地震,而火山地震其动力源来自地球深处引发的地震。所谓成因问题是造成地震的原因。
可《地震坛》某些怪僻至今仍然在说什么《地震成因理论,应该花落谁家》?还有怪兽呼应,《地震成因被成功破解》!又称自己有大学教授头衔。筆者在此明确指出:地震成因花落遍地皆是,花落千家万户。为什么这么说呢?地震的成因千千万,地震为众多成因。就连小孩们放个鞭炮,也会形成微小的地震;汽车、火车行驶,沿途均可产生微小地震;从高处掉下一块石头,均可形成微小地震;如此等等,数不胜数。可竟有自称《大学教授》头銜的人对《地震成因被成功破解》了!还般出什么《盆山理论》。只能与幼儿园的幼儿比智商。
匿名  发表于 2020-12-22 10:03
再谈地震成因和分类:
地震成因及其分类,全球主流地震界和地震科学家们,早已做了正确结论,并达成了统一的认识,无需再讨论什么地震成因问题了。地震按成因分类: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外星陨石高空降落冲击地震、潮汐地震(包括固体潮)、人为地震。人为地震又分为:水库诱发地震;核爆试验地震;人工定向爆破地震;煤矿瓦斯爆炸地震;…等。构造地震、陷落地震、人为地震等,其动力源均來自地壳浅部引发的地震,而火山地震其动力源来自地球深处引发的地震。所谓成因问题是造成地震的原因。
可《地震坛》某些怪僻至今仍然在说什么《地震成因理论,应该花落谁家》?还有怪兽呼应,《地震成因被成功破解》!又称自己有大学教授头衔。筆者在此明确指出:地震成因花落遍地皆是,花落千家万户。为什么这么说呢?地震的成因千千万,地震为众多成因。就连小孩们放个鞭炮,也会形成微小的地震;汽车、火车行驶,沿途均可产生微小地震;从高处掉下一块石头,均可形成微小地震;如此等等,数不胜数。可竟有自称《大学教授》头銜的人对《地震成因被成功破解》了!还般出什么《盆山理论》。只能与幼儿园的幼儿比智商。
匿名  发表于 2020-12-22 10:11
再谈地震成因和分类:
地震成因及其分类,全球主流地震界和地震科学家们,早已做了正确结论,并达成了统一的认识,无需再讨论什么地震成因问题了。地震按成因分类: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外星陨石高空降落冲击地震、潮汐地震(包括固体潮)、人为地震。人为地震又分为:水库诱发地震;核爆试验地震;人工定向爆破地震;煤矿瓦斯爆炸地震;…等。构造地震、陷落地震、人为地震等,其动力源均來自地壳浅部引发的地震,而火山地震其动力源来自地球深处引发的地震。所谓成因问题是造成地震的原因。
可《地震坛》某些怪僻至今仍然在说什么《地震成因理论,应该花落谁家》?还有怪兽呼应,《地震成因被成功破解》!又称自己有大学教授头衔。筆者在此明确指出:地震成因花落遍地皆是,花落千家万户。为什么这么说呢?地震的成因千千万,地震为众多成因。就连小孩们放个鞭炮,也会形成微小的地震;,汽车、火车行驶,沿途均可产生微小地震;从高处掉下一块石头,均可形成微小地震;如此等等,数不胜数。可竟有自称《大学教授》头銜的人对《地震成因被成功破解》了!还般出什么《盆山理论》。只能与幼儿园的幼儿比智商。
匿名  发表于 2020-12-23 09:34
再谈地震成因和分类:
地震成因及其分类,全球主流地震界和地震科学家们,早已做了正确结论,并达成了统一的认识,无需再讨论什么地震成因问题了。地震按成因分类: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外星陨石高空降落冲击地震、潮汐地震(包括固体潮)、人为地震。人为地震又分为:水库诱发地震;核爆试验地震;人工定向爆破地震;煤矿瓦斯爆炸地震;…等。构造地震、陷落地震、人为地震等,其动力源均來自地壳浅部引发的地震,而火山地震其动力源来自地球深处引发的地震。所谓成因问题是造成地震的原因。
可《地震坛》某些怪僻至今仍然在说什么《地震成因理论,应该花落谁家》?还有怪兽呼应,《地震成因被成功破解》!又称自己有大学教授头衔。筆者在此明确指出:地震成因花落遍地皆是,花落千家万户。为什么这么说呢?地震的成因千千万,地震为众多成因。就连小孩们放个鞭炮,也会形成微小的地震;汽车、火车行驶,沿途均可产生微小地震;从高处掉下一块石头,均可形成微小地震;如此等等,数不胜数。可竟有自称《大学教授》头銜的人对《地震成因被成功破解》了!还般出什么《盆山理论》。只能与幼儿园的幼儿比智商。
匿名  发表于 2020-12-26 14:03
空间物理学的前贤杰出科学家有:卢瑟福、爱因斯坦、玻尔、薛定谔、杨振宁、李政道、维特鲁威、托马斯.杨、麦克斯韦、…等一大批著名、特殊贡献、伟大科学家。而以爱因斯坦的贡献最为突出,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的理论值得一读。前贤科学家们科学家们利用“类比”思维方式,从表象探索本质,《表象与本质》是科学创新思维之窗。
匿名  发表于 2020-12-29 11:47
薛定谔似中国人的姓名,但他不是中国人,且看他的生平简介。
薛定谔,E.(1887~1961)奥地利理论物理学家,是波动力学的创始人。 薛定谔1887年8月12日生于维也纳一个油布工厂主的家庭,中学时就对数学、物理学和逻辑严谨的古代语法有浓厚的兴趣。1906~1910年,他在维也纳大学物理系学习。1910年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在维也纳大学第二物理研究所工作。1913年与R.W.F.科耳劳施合写了关于大气中镭A(即218Po)含量测定的实验物理论文,为此获得了奥地利帝国科学院的海廷格奖金。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服役于一个偏僻的炮兵要塞,利用闲暇研究理论物理学。战后他回到第二物理研究所。1920年移居耶拿,担任M.维恩的物理实验室的助手。
1921年,薛定谔受聘到瑞士苏黎士大学任数学物理学教授,在那里工作了6年。1927年接替普朗克任柏林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同年当选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1933年受德国纳粹党徒的迫害,离开苏黎士到英国任牛津大学物理学教授。同年和狄拉克一起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38年薛定谔在格拉兹再度受到纳粹的迫害,于9月1日仅“带了一只小小皮箱”逃往都柏林,在都柏林高级研究所,成为理论物理学的领导。在那里,他逗留了17年。在此期间,他继续从事科学研究,并发表了许多论文。1956年,他回到奥地利,成为维也纳大学物理系的名誉教授。
1957年薛定谔接受了德国高级荣誉勋章。他还被许多大学和科学团体授予荣誉学位,其中包括英国伦敦皇家学会、柏林普鲁士科学院、奥地利科学院等。1957年他一度病危。1961年1月4日,他在奥地利的阿尔卑巴赫山村病逝。
匿名  发表于 2021-1-1 17:39
二、科学成就
1.创立波动力学
除了较少的实验性研究外,薛定谔教授实际上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于理论物理学问题的研究。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首先提出了物质波理论,即一切微观粒子,象光一样也都具有波粒二象性。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薛定谔于1926年独立地创立了波动力学,提出了薛定谔方程,确定了波函数的变化规律。这与海森伯等人几乎同时创立的矩阵力学成为量子力学的双胞胎。这些理论现在已成为研究原子、分子等微观粒子的有力工具,并奠定了基本粒子相互作用的理论基础。薛定谔的理论,与海森伯所发展的形式不同,这个理论的数学式子便于实际应用。尽管形式上好象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论,但是薛定谔能够证明它们在数学上是等价的。薛定谔波动方程提出之后,在微观物理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薛定谔的许多科学论著中,以1927年和1928年发表的《波动力学论文集》和《关于波动力学的四次演讲》最为著名。对于固体的比热、统计热力学、原子光谱、镭、时间与空间等方面,他都发表过研究论文。
2.推动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1944年,薛定谔还发表了《生命是什么?——活细胞的物理面貌》一书(英文版,1948;中译本,1973)。在此书中,薛定谔试图用热力学、量子力学和化学理论来解释生命的本性,引进了非周期性晶体、负熵、遗传密码、量子跃迁式的突变等概念。这本书使许多青年物理学家开始注意生命科学中提出的问题,引导人们用物理学、化学方法去研究生命的本性,使薛定谔成了今天蓬勃发展的分子生物学的先驱。
薛定谔对哲学有浓厚的兴趣。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他就深入研究过B.斯宾诺莎、A.叔本华、E.马赫、R.西蒙、R.阿芬那留斯等人的哲学著作。晚年,他致力于物理学基础和有关哲学问题的研究,写了《科学和人文主义——当代的物理学》(英文版,1951)等哲学性著作。
匿名  发表于 2021-1-3 10:42
三、趣闻轶事
1.奥地利的薛定谔奖金
1956年薛定谔回奥地利,奥地利政府给予他以极大的荣誉,设立了以薛定谔的名子命名的国家奖金,由奥地利科学院授给。第一次奖金于1957年授与薛定谔本人。
2.普朗克和爱因斯坦的赞扬
论文的发表,引起了知名物理学家的普遍关注,科学界把他的方程命名为“薛定谔方程”。对于薛定谔论文的反响,在《原子时代的先驱者》一书中有着这样的记载:“当普朗克于1926年4月接到波动力学的第一篇论文的单行本时,立即给薛定谔写信,表示赞扬,信中说:‘我正像一个好奇的儿童听他久久苦思的谜语那样,聚精会神地拜读您的论文,并为在我眼前展现的美而感到高兴。’几个星期之后,他又以极大的热情写信告诉薛定谔:‘您可以想象,我怀着怎样的兴趣和振奋的心情,沉浸在对这篇具有划时代的著作的研究之中,尽管现在我在这特殊的思维过程中进行得十分缓慢。’爱因斯坦认为:‘薛定谔的构思,证实着真正的独创性。’”
薛定谔方程的创立,打破了某种以往看来是十分神秘的观念,为波动力学的建立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它是量子力学中,描述运动速度远比光速小的微观粒子(如电子、质子、中子等)运动状态的基本规律,在量子力学的发展历史中,其地位如同牛顿运动定律在牛顿力学中一样的重要。
量子力学中的又一次风暴之后,科学面目焕然一新,其步伐更加矫健有力了。
3.虚心听取不同意见
1926年,爱因斯坦在多次通信中高度评价了薛定谔的工作:“我确信,通过你(指薛定谔)的关于量子条件的公式表述,你已作出了决定性的进展。”“在这些对量子规则作深刻阐明的新尝试中,我最满意的是薛定谔的表达方式。”“薛定谔的构思,证实着真正的独创性。”但是薛定谔却非常谦虚地说:建立波动力学是受到德布罗意的影响,并在给爱因斯坦的信上说:如果如果不是爱因斯坦和德布罗意的启发,如果不是德布罗意的想法的重要性,波动力学不可能建立,可能永远不会建立。
矩阵力学的创建者们,在当时对薛定谔理论并不是赞赏的。海森伯在1926年的一篇论文中公开批评薛定谔的方法“并没有得到德布罗意意义上的自洽的波动理论。”泡利在一封信中说:“我越掂量薛定谔理论的物理部分,我越感到憎恶”。同样,薛定谔也对矩阵力学提出了批评,可是没有拒绝海森伯的论文,而是钻研它。1926年4月,薛定谔发表了题为《关于海森伯-玻恩-约尔丹的量子力学与我的波动力学的关系》的论文。在这篇论文中,他证实了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的等价性,指出可以通过数学变换从一个理论转换到另一个理论。后来人们便将波动力学和矩阵力学合在一起,统称量子力学
匿名  发表于 2021-1-4 11:10
埃尔温·薛定谔
薛定谔(1887~1961)

  奥地利物理学家。波动力学的创始人 。1887年8月12日生于维也纳 ,1961 年1 月4日卒于奥地利的阿尔卑巴赫山村。1906 年入维也纳大学物理系学习 。1910年获博士学位。毕业后,在维也纳大学第二物理研究所工作,直到1920年以前主要在维也纳大学任教,1921~1927年在苏黎世大学任教,开头几年,他主要研究有关热学的统计理论问题,写出了有关气体和反应动力学、振动、点阵振动(及其对内能的贡献)的热力学以及统计等方面的论文。他还研究过色觉理论,他对有关红-绿色盲和蓝-黄色盲频率之间的关系的解释为生理学家们所接受。
    1913年与R.W.F.科尔劳施合写了关于大气中镭 A(即Po)含量测定的实验物理论文,为此获得了奥地利帝国科学院的海廷格奖金。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服役于一个偏僻的炮兵要塞,利用闲暇研究理论物理学。战后他回到第二物理研究所。1920年移居耶拿,担任M.维恩的物理实验室的助手。
匿名  发表于 2021-1-4 11:11
(续上) 1913年与R.W.F.科尔劳施合写了关于大气中镭 A(即Po)含量测定的实验物理论文,为此获得了奥地利帝国科学院的海廷格奖金。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服役于一个偏僻的炮兵要塞,利用闲暇研究理论物理学。战后他回到第二物理研究所。1920年移居耶拿,担任M.维恩的物理实验室的助手。
    1925年底到1926年初,薛定谔在A.爱因斯坦关于单原子理想气体的量子理论和L.V.德布罗意的物质波假说的启发下,从经典力学和几何光学间的类比,提出了对应于波动光学的波动力学方程,奠定了波动力学的基础。他最初试图建立一个相对论性理论,得出了后来称之为克莱因—戈登方程(见场方程)的波动方程,但由于当时还不知道电子有自旋,所以在关于氢原子光谱的精细结构的理论上与实验数据不符。以后他又改用非相对论性波动方程──以后人们称之为薛定谔方程──来处理电子,得出了与实验数据相符的结果。1926年1~6月,他一连发表了四篇论文,题目都是《量子化就是本征值问题》,系统地阐明了波动力学理论。
    在此以前,德国物理学家W.K.海森伯、M.玻恩和E.P.约旦于1925年7~9月通过另一途径建立了矩阵力学。1926年3月,薛定谔发现波动力学和矩阵力学在数学上是等价的,是量子力学的两种形式,可以通过数学变换,从一个理论转到另一个理论。
匿名  发表于 2021-1-4 11:12
(续上) 薛定谔起初试图把波函数 解释为三维空间中的振动振幅,把解释为电荷密度,把粒子解释为波包。但他无法解决“波包扩散”的困难。最后物理学界普遍接受了玻恩提出的波函数的几率解释。
    1927~1933 年接替 M.普朗克 ,任柏林大学物理系主任。因纳粹迫害犹太人,1933年离德到澳大利亚、英国、意大利等地。1939年转到爱尔兰,在都柏林高级研究所工作了17年。1956年回维也纳,任维也纳大学荣誉教授。1924年,L.V.德布罗意提出了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即不仅具有粒子性,同时也具有波动性。在此基础上,1926年薛定谔提出用波动方程描述微观粒子运动状态的理论,后称薛定谔方程,奠定了波动力学的基础,因而与P.A.M.狄拉克共获1933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44年 ,薛定谔著《生命是什么》一书,试图用热力学、量子力学和化学理论来解释生命的本性。这本书使许多青年物理学家开始注意生命科学中提出的问题,引导人们用物理学、化学方法去研究生命的本性,使薛定谔成为蓬勃发展的分子生物学的先驱。
匿名  发表于 2021-1-4 11:12
(续上) 薛定谔起初试图把波函数 解释为三维空间中的振动振幅,把解释为电荷密度,把粒子解释为波包。但他无法解决“波包扩散”的困难。最后物理学界普遍接受了玻恩提出的波函数的几率解释。
    1927~1933 年接替 M.普朗克 ,任柏林大学物理系主任。因纳粹迫害犹太人,1933年离德到澳大利亚、英国、意大利等地。1939年转到爱尔兰,在都柏林高级研究所工作了17年。1956年回维也纳,任维也纳大学荣誉教授。1924年,L.V.德布罗意提出了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即不仅具有粒子性,同时也具有波动性。在此基础上,1926年薛定谔提出用波动方程描述微观粒子运动状态的理论,后称薛定谔方程,奠定了波动力学的基础,因而与P.A.M.狄拉克共获1933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44年 ,薛定谔著《生命是什么》一书,试图用热力学、量子力学和化学理论来解释生命的本性。这本书使许多青年物理学家开始注意生命科学中提出的问题,引导人们用物理学、化学方法去研究生命的本性,使薛定谔成为蓬勃发展的分子生物学的先驱。
匿名  发表于 2021-1-4 11:13
(续上)薛定谔1887年出生于奥地利的维也纳,1906年进入维也纳大学物理系学习,1910年取得博士学位,在维也纳大学第二物理研究所工作。1921年任瑞士苏黎世大学数学物理学教授。1926年,薛定谔证明波动力学与矩阵力学在数学上是等价的。1927年接替普朗克到柏林大学担任理论物理学教授,并成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1933年,因纳粹迫害,薛定谔移居英国牛津,在马格达伦学院任访问教授。同年与狄拉克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薛定谔晚年定居在爱尔兰。1956年,薛定谔返回维也纳大学物理研究所,获得奥地利政府颁发的第一届薛定谔奖。1957年他一度病危。1961年1月4日,他在奥地利的阿尔卑巴赫山村病逝。
匿名  发表于 2021-1-4 11:14
浅谈《波》与《地震波》:
何谓波?波是指振动的传播。电磁振动的传播是电磁波。为直观起见,以绳子抖动这种最简单的为例,在绳子的一端有一个上下振动的振源,振动沿绳向前传播。从整体看波峰和波谷不断向前运动,而绳子的质点只在原地做上下运动没有向前运动。
波的传播总伴随着能量的传输,机械波传输机械能,电磁波传输电磁能。所有的波都携带能量。波动是物质运动的重要形式,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物质振动有多种形式:机械振动的传递构成机械波,电磁场振动的传递构成电磁波(包括光波),温度变化的传递构成温度波(见液态氦),晶体点阵振动的传递构成点阵波(见点阵动力学),自旋磁矩的扰动在铁磁体内传播时形成自旋波(见固体物理学),实际上任何一个宏观的或微观的物理量所受扰动在空间传递时都可形成波。
自然界的物质分为三态:气态、液态、固态。气体和液体合称为流体,它们没有固定的形状,容易流动和波动,具有明显的波粒二象性;而固体具有固结、固定性,具有固定的形状;一般情况下,固体不存在流动;但在某些情况下,固体也存在流动(比如流沙)、飄动(秋風扫落)、浮动(木筏、竹筏、船、舰艇)、移动(需要有力作功)、滚动(水流作用,石块发生滚动)、振动(撞击、冲击)、震动(地震、地表或地下爆炸)、波动(是震源的扩散掁动传播),地震波就是震源发射的振动波在地壳岩石圈中的扩散传播。
匿名  发表于 2021-1-4 11:15
地震波的基本概念:
先谈波的物理定义:波是指振动的传播。为直观起见,以绳子抖动这种最简单的为例,在绳子的一端有一个上下振动的振源,振动沿绳向前传播。从整体看波峰和波谷不断向前运动,而绳子的质点在原地只做上下运动并没有向前运动。以绳子的一端为振源,若振源做上下振动,那么振动沿绳向前传播,则出现波峰和波谷不断向前的上下运动;若振源做左右振动,那么振动沿绳向前传播,则出现波峰和波谷不断向前的左右运动。科学家把这种沿传播方向做上下振动(或称上下跳动、或上下波动)方式,称为纵波,或叫P波。即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而把沿传播方向做左右水平振动(或称水平摆动、晃动)方式,称为横波,或叫S波。横波所通过的物质的质点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垂直,其水平分量能引起地面水平摇晃。科学家们认为:水波是横波、而声波是纵波;实际上,水波既包含上下移动、也包含前后摇摆着的移动;波的传播是很复杂的,既包含纵波、横波、球面波、体波、线性波、辐射波、衍射波、反射波、折射波、散射波、干涉波、叠加波、长波、中波、短波、电子波、中子波、电磁波、机械波、引力波、物质波、概率波、弹性波、冲击波、地震波、风波、光波、温度波、点阵波、自旋波、…等,波的种类可达数百种以上。(文稿未完、待续)
匿名  发表于 2021-1-4 11:15
地震震源引发波动(指地震波)的力学初浅探索:
上楼文稿中识到,以绳子一端为振源,进行人为上下振动、或左右振动,来简单明潦地说明纵波、横波产生的波动力学原理和传播方式。现在我们利用科学的“类比”思维方法,如何正确探索地震震源引发地震波动的力学情况和固态波的传播方式。我们可以通过水波的类比,物理学在”波“的概念上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但其实水波并不是”波“这一灵感的最佳源泉。因为水波中存在着相当复杂的现象。比如,表面波(水面上的涟漪),这与 表面张力相关;如果是海啸,与表面张力倒是无关,但又涉及到 重力对水向下的牵引力;水波既包含上下移动、也包含前后摇摆着的移动;那么水波的出现,有时与表面张力有关;有时重力对水的牵引力有关;水波上下颠簸移动和前后左右摆动,和地质波的纵波、横波传播有些类似;我们向平静的湖面丢一颗石子,就会出现以石子落水点为振源的中心点,水面波成园形(辐射状)一圈又一圈地扩展开去,这与地震波以震源为中心,向周边呈立体辐射状传播又是何等相似。以绳子一端为振源,进行上下、左右振动,是人为进行掌控;而地震震源位于地下深处(岩石圈或上地幔圈内),人为无法掌控,纵波、横波的上下、前后左右振动又是如何产生的呢?震源又存在那些动力呢和动力源呢?为何以固态波动方式在固体(地壳岩石)中进行传播呢?(文稿未完,待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地震坛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地震坛 ( 京ICP备14033744号 )

GMT+8, 2024-3-28 22:2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