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波是如何产生的呢?
在地球表面传播的地震波称为面波,也称为L波。它是由体波经地层界面多次反射、折射形成的次生波。面波的振幅大、周期长、波速较慢(约为横波波速的0。9倍)。面波比体波衰减慢,因此能传到很远的地方。
由于上述三种波的传播速度不同,因此在地震仪上记录的地震曲线上,首先到达的是纵波,其次是横波,最后到达的是面波。分析地震曲线上P波和S波的到达时间差,可以确定震源的距离(位置)。
当剪切波和面波都到达时,振动最为剧烈。
面波的能量要比体波大,所以造成建筑物和地表破坏的主要是面波。
面波是地震波的一种,主要在地表传播,能量最大,波速约为3.8千米/秒,低于体波,往往最后被记录到。如果地震非常强烈,面波可能在震后围绕地球运行数日。面波实际上是体波在地表衍生而成的次生波。面波的传播较为复杂,既可以引起地表上下的起伏,也可以是地表做横向的剪切,其中剪切运动对建筑物的破坏最为强烈。
在大地震的地震记录图上常常观测到绕地球若干圈的面波,它们的周期一般在几分钟到十分钟之间,相当于波长在1000公里以上,其传播速度和频散受地幔结构的控制。这种波称为地幔波。
地壳面波不仅是研究大面积内地壳构造的主要依据,而且对解决地震学中的其他问题,如测定震级、计算震源动力学参数等也很有用。
面波:有人称表面波,它是一种长波。它是由纵波、横波在地表相遇叠加而成的混合波,或称复合次生波。面波的传播像是一个波列,持续时间长,不像纵波与横波时间短暂而称为短波。面波周期范围最长可达30O0秒(即50分种),面波振幅大,时间较长,故破坏性大。
面波的波长,波列肘问可达53分钟,振幅大,对建筑物破坏性大。在河谷、盆地可形成地震波來回迴旋,造成破坏更加严重;松散堆积物复盖地带房屋建筑物破坏程度比基岩地区提高四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