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地震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6684|回复: 651

昔日的多火山分布区就是今日的宝石多产地区

[复制链接]
匿名  发表于 2019-12-25 18:34 |阅读模式
众所周知,地球上主要有两个特大地震带,即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带。请大家打开世界地图仔细察看一下,现时代世界上主要产油国是否都分布在这两个特大地震内?!看是否有人能提出反对意见?如果有,请举手站起来说话。环太平洋地震带较为复杂,世界上76%的地震发生在这个带;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世界上21%的地震发生在这个带内;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带,向两侧铺开颇为宽广。现时代好些石油输出国,如利比亚、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阿曼、卡拉尔、巴林、土耳其、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俄罗斯、…等,也包括我国新疆一些油田也分布在这个带内。上述这些国家的石油产出量约为21%的3倍以上,指产油量高出地震佔有量的3倍以上,这是为什么?有人会说,“你是个怪人!怎么把地震带与产油带搅和在一起,是不是 脑子有问题?”请思考一下,地震震源和石油储藏都分布与发生在何处?筆者在这里向全球广众提醒,可别忘了!还有一个76%的环太平洋地震带的石油儲藏量,尚未勘探、开发、开采出来。开采前景将会令世人非常欣悦、前所未有的空前创举!石油前景将十分辉煌、远大!(后续内容,且听下回分解)。
匿名  发表于 2019-12-26 12:24
地史上昔日的多火山分布区就是今日的宝石多产地区,而今日多地震带就是多石油分布带:
(续接卜楼文稿):全球石油产出前景将非常盛产!人类100年~数百年之内对石油的供需不会成问题,完全不必为能源问题担忧!就南北美洲的西海岸而言,从南美洲的极南端沿智利、秘鲁、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到加勒比海各国、墨西哥、美国、到加拿大、阿拉斯加,都是石油盛产地。南北美洲的石油富产地应分布在加勒比海的周边国家,包括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墨西哥、美国、加拿大、阿拉斯加、阿畄申群岛等地。
关于太平洋西岸,从俄罗斯的堪察加半岛、库页岛(历史上曾属中国领士)及俄罗斯沿岸辐射地带,日本海与日本列岛、中国的渤海湾、黄海、东海及辐射地带,台湾、菲律宾、尤其是印度尼西亚及太平洋各群岛可能是产油富区。(后续内容,且听下回解说)。
匿名  发表于 2019-12-27 11:30
(续接2楼文稿):
关于中国南海的东沙群岛、西沙群岛、海南岛都有加紧地质勘探的必要。世界石油没有紧张(或担心)的必要,只有加紧石油地质勘察的必要!环太平洋沿岸各国完全没有必要为石油担心。世界欧佩克石油输出国组织包括那些国家?原先由5个国家组成,后发展11个国家组成,欧佩克组织成员国石油总产量约估全世界石油产量的三分之一左右。其成员国有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伊拉克、伊朗、委内瑞拉、尼日利亚、安哥拉、哈萨克斯坦、阿联酋、阿曼、卡拉尔等。玻利维亚(南美洲)、俄罗斯没有参加。(后续内容,且听下回分解)。
匿名  发表于 2019-12-28 11:09
非洲有哪些石油输出国呢?尼日利亚、安哥拉等。尼日利亚为非洲第一产油大国。公元2006年巴西的石油大增产了。据挪威专家预计,世界上有25%的石油和天然气现时处于“无法开采”的状况,它们几乎都在北冰洋区域。北极地区是指北极圈以北的广大地区,周围国家有加拿大、丹麦、芬兰、冰岛、挪威、瑞典、俄罗斯、美国等。
据美国专家分折,以前北极地区终年冰封,只有极少数友达国家才有能力发掘冰层下的丰富矿产,加拿大就因开凿北极地区的钻石矿而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钻石生产国。
阿塞拜疆、土库曼均为天然气输出国;厄瓜多尔、土耳其也为石油输出国。
匿名  发表于 2019-12-28 12:04
关于石油的成因问题:传统观念石油为生物成因,这为全球共识。但有科学家提出,石油有生物成因与非生物成因的两种说法。所谓“油”:有石油、柴油、机油、菜油、麻油、茶油、豆油、猪油、柏油、石腊油……等。石油、柴油、机油、石腊油、柏油、桐油…等为工业用油;菜油、麻油、豆油、茶油、棉籽油……等均为食用油;油的共同特性:一是有润滑功能,二是能点灯、易燃、助爆;因油中富含氢、碳、氧…等元素,所以易燃、易爆!
为何取名《石油》呢?从字义上看,是从岩石中而产出的油。岩石中怎么会有油呢?那么请问菜油、麻油、豆油、棉籽油、桐油、柏油…等,它们分别从油菜籽、芝麻、大豆、茶籽、棉籽、桐籽、柏木……中产出,这就称叫溯源求本、寻根问祖的科学工作研究方法;这些食用是怎样挤压出来的?解放前民间榨油房你亲眼见过嗎?加楔子高压挤压才能榨出油來!那么岩石中的油又是怎样被挤压出來的?这又是筆者(地震地质业余爱好者)的大可异怪论之调。(后续内容,且听下回分解)。
匿名  发表于 2019-12-28 12:17
对5楼文稿中的错别字进行修正改错:
1、文稿中倒数第二行中“大可异怪论之调”,修正为“大胆奇异怪论之调”出炉。
2、筆者不求名、不求利、不求荣;只崇拜科学!
匿名  发表于 2019-12-29 10:28
关于石油的成因问题:筆者认为有生物成因和非生物成因的两种学说是正确的。关于生物成因是全球人们所共识的,即动植物遗骸掩埋经地史时期转化而成。而非生物成因的中心、主题构思:岩石中是否含有石油成份?如果含有,才可榨出石油;如果不含有,则无法榨出石油。筆者(地震地质业余爱好者)仍然采取寻根问底、求本溯源的科学工作研究方法。先从生物成因说起,是由动植物遗骸掩埋、经长期地史时期分解转化而形成;石油、天然气、煤、沼气…等,它们主要成份与分子式为CH4,即碳氢化合物;请问动植物体内的碳、氢、氧…等元素,是从何处吸取而來?还是那句话:“肚皮和腸皮,依赖于土皮”。是从土层中吸收而來,说明土层中含有大量的碳、氢等元素,土埌又是岩石经过长期地质时代風化而成。如此推论,岩石中含有丰富的石油成份!只是本学者提出的另一个科学理论:《成矿的与否是一个集散度问题的考究》,因为石油、天然气均为矿藏。
(后续内容,且听下回分解)。
匿名  发表于 2019-12-30 09:46
或者有人询问筆者,你为何自称《地震地质业余爱好者》?因为筆者不是地震系统的工作人员,而是属于其他系统的地质工作人员。大学地质系或地质专业毕业的学生,可以分派到地质矿床部、或石油部、或水利电力部、能源部、建设部、交通部、铁道部、海航海港部、地震局、气象局(日本、台湾,气象局统管地震事务)…,从事各类地质工作。其实地震只是地质工作的一个极小分支!所以筆者说地震学科不是地震局的专利!各个部委都在不同程度、不同侧面、结合生产需要,从事地震调查、勘察、和科研工作,比如石油系统对地震的科研就有较突出贡献。我国成立《中国地震局》,实践证明并不是很高明的策略,所以才出现1980年顧功叙等五名科学家联名向中央写信,建议撤消地震局。地震前局长胡克实也赞同撤消。
那为何又是《爱好者》?大学地质专业毕业后,从事野外地质勘探实际工作五十余载,可以称得上《地质爱好者》;大学地质专业毕业论文又专门论证某地区的今后百年内的地震情况(无历史地震资料供参考的前提下),50年后该地区发生有始以来的5级以上地震。是筆者在有生之年、论证成为现实。本人虽不是专业地震人员,但地震隶属于地质工作的一个小小分支,故也称得上《地震爱好者》。筆者退休二十余载,所以又称《业余爱好者》,是闲养爱好罢了,因为筆者早已“功成名就”,不再有其他所图。名言《知足常为乐,平安就是就是福》!研究地震就是为了“平安”,它是国家安全之大略!
匿名  发表于 2019-12-30 16:41
请问土层和岩石中究竟含不含油(指CH4化合物)?筆者予以肯定回答:含有。比如黑土层和沼泽淤泥层含有CH4(甲烷、又称沼气);而岩石层中,比如油页岩、页岩、黑页岩、块煤层……等,均含有碳氢化合物cH4(甲烷);有人说,“你谈的是沉积岩,沉积岩在沉积过程中有古生物遗骸参与沉积,仍与生物成因相关联”;那么,请问火成岩中是否含有碳氢化合物(CH4)?不但地球由碳、氢、氧、氮……等元素所组成,太阳系其它星宿也同样由上述元素所组成。现在要考究的是C与H4在什么环境条件下,汇集成CH4矿藏(指大量汇聚储藏在地下深处)。(后续内容,且听下回分解)。
匿名  发表于 2019-12-31 17:08
据有关资料得知,石油部门某产油区引发了一次地震,地震后油井出油量比地震前大有增产,这是什么原因?有学者认为,如同我们洗脸时、绞毛巾一样,岩石中的油被绞压出来了。故名示意,石油是隐身于岩石中的油。
有些人一闻到汽油(石油),就会呕吐或头晕,是因为汽油中舍有易挥发性有毒气体;因为石油的生物成因学说告诉我们,它的原始來源是古代动植物腐败遗骸堆积沉积物而成,“臭不可闻”呀!前世古人、古生物的遗体、遗骸,又供后代人用做能源!“人类文明不文明”!人类天天鼓吹文明!全人类死后对其遗体实行火化是正确举措!以避免供后世人用做能源。
筆者认为,可以《人为大量造石油》。原材料也容易找取,C(碳)遍地易取,H(氢)的需求量为H4,何处解决呢?请大家用脑子想想。(后续内容,且听下回分解)。
匿名  发表于 2020-1-1 07:26
《人造石油、天然气》:主要是解决原材料问题,碳(C)遍地易取,氫(H)的需求量大(为H4)。如果从水中分解出H,成本太高、难度大,怎么办?有一个办法,既可造出大量氢气(H),又可改善环境卫生!大家想一想,是什么物质?(后续内容,且听下回分解)。
匿名  发表于 2020-1-2 17:39
冲天型火山爆发力巨大,主要与氢气气体的聚集有密切相关,氢气比空气比重小(比如氢气球容易飞上天空);氢气与氧、氯、赢……等物质化合,能产生巨大威力,所以氢弹爆炸摧毁、破坏性大!
匿名  发表于 2020-1-3 11:37
对12楼文稿中的错别字进行修正改错:
1、文稿中第二行开头“氧、氯、羸……等物质”中的”羸”为错别字,修正为“氟”字。
匿名  发表于 2020-1-3 15:43
石油、天然气、煤、沼气…等,它们的主要成份和分子式为CH4,是一种碳氢化合物;另外如H2S(硫化氢)、HCl(氯化氢)、HF(氟化氢)、H2SO4(硫酸)、…等,H(氢原子)在前面者,偏带酸性;CH4(甲烷)、
NH3(氨)、NaOH(氢氧化钠)、…等,H(氢原子)在后面者,偏带碱性;所以,CH4(甲烷)、NH3(氨气)偏带碱性,含有害、有毒成份。且具腐蚀性。
匿名  发表于 2020-1-4 10:35
天地天然美妙造化,没有任何人为参入。矿物晶簇巧夺天工!晶体极为规则,光泽透明通亮,十分可爱。
請参见下列晶簇(地质工作者也有乐趣):
IMG_20200104_103229.jpg IMG_20200104_103210.jpg IMG_20200104_103149.jpg
IMG_20200104_103437.jpg
匿名  发表于 2020-1-4 13:50
15楼共四张图,前三张分别为水晶晶簇、石英晶簇、冰洲石晶簇;第四张图为单个晶体,光泽透明通亮,清晰可见。它们虽不是宝石,但也非常讨人喜爱。晶体的几何意义具有对称概念,何谓晶簇?晶体丛生连座在一起称为晶簇。请问又何谓《对称》?在几何图形上是指“有规律重复”之意。大千世界上,普遍存在对称规律;动物、树木、花、叶、果实、草本、矿物晶体、人体四肢、五官、脏器、……等,都存在配对、对称关系;火山、地震也不例外!美国帕克菲尔德地震带是全球第一位指出它具有《对称特征》的特征地震,是全球前所末有的伟大创举!为全球地震准确预测打开大门,从此走向正确轨道、阔步前进。
匿名  发表于 2020-1-4 16:01
请问又何谓《对称》?在几何图形上是指“有规律重复”之意。大千世界上,普遍存在对称规律;动物、树木、花、叶、果实、草本、矿物晶体、人体四肢、五官、脏器、……等,都存在对应、对称关系;火山、地震也不例外!筆者(地震地质业余爱好者)是全球第一位明确指出美国帕克菲尔德地震带具有《对称特征》的“特征地震”,这是全球前所末有的伟大创举!它为全球地震准确预测真正打开了大门,从此地震预测开始走向正确轨道、而阔步前行!
筆者在《地震科技》栏目、所投放的一篇题为《对地震与火山预测而言,“道是无序却是有序”》一文,一楼插图《混沌物理场无序界系某事物随时间频率曲线变化图》,以A一一A基准线为中心轴线,曲线上半部与下半部的一一对应、对称关係。只要知晓上半部,则可准确预测下半部;反之,知晓下半部,则可准确预测上半部的情况。
匿名  发表于 2020-1-5 12:03
IMG_20200105_120140.jpg
IMG_20200105_120252.jpg
匿名  发表于 2020-1-5 18:05
具有对称中心的下列植物叶子,如落地金钱叶、八角莲叶、芡实叶……等。
IMG_20200105_180215.jpg IMG_20200105_180249.jpg IMG_20200105_180315.jpg
匿名  发表于 2020-1-6 11:02
自然界大千世界中,万物普遍存在对称规律。对称的概念:有人认为,所谓对称,在几何图形上是指“有规律重复”之意。筆者(地震地质业余爱好者)对此提出不同的见解,对称应分为完整对称和不完整对称两种自然情况,比如矿物晶体分为完整晶体和不完整晶体。又比如正常健康人,为完整对称;而残疾人,缺肩膀少腿的,就属于不完整对称。看待事物不能死板硬套,要具有灵活性。曾记得:本作者早年(未退休前)在一大型建设工程施工阶段过程中,因公伤一些人员因公殉职,还有一些工作人员,因公伤缺肩膀或少腿的;大地震后残疾人众多,就成了不完整对称人。施工工地上,一些工人带有责备口吻询问我,“你们地质人员能医治好缺肩膀少腿的”?施工的工程技术人员瞧不起我们地质工作人员,说地质工作者“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成天爬山涉水,一天能走百里以上的路,四肢当然健壮发达!可头脑并不“简单”,请问世界上的尖端先进武器能快速穿地吗?不行!
施工地质高级技术人员,肩挑少使施工工人成为缺手缺脚的不完整对称人;从事地震的地质高级技术人员,肩挑少使震区災民伤亡、或变成不完整对称人!(下回分解:专讲《完整对称》内容)。
匿名  发表于 2020-1-7 11:30
《完整对称》:是指几何图形完整有规律的重复,没有一点缺失。如果重复的几何图形存在缺失,就称为不完整对称;或重复的几何图形存在多出,也称为不完整对称;比如某人因公伤失去一条腿,或某人左手有六个手指,多出一个手指,均成为不完整对称。15楼所摄影的水晶晶簇、石英晶簇、冰洲石晶簇等图,看似很完整、很规则,但是就每个晶体而言,为不完整晶体,为什么?因为晶簇底座共生相簇,每个晶体底部都存在缺失,单独就每个晶体而言,就是不完整对称的晶体了!完整对称的晶体少有。
《完整对称》的万物,又存在各类不同的对称要素,分为具有:(1)、对称中心;(2)、对称轴;(3)、对称面;(4)、迴转对称轴;(5)、加、减对称基准;……等多种形式。综观大千世界,万物天然自生,没有人为干扰与参与,混沌地球物理扬是如此繁华精彩与奇妙!混沌物理场无序界系蕴藏着多样有序系列。
匿名  发表于 2020-1-8 08:30
不要再提马.耿.汪,
马等黜职上空岗。
据说马等尽撒谎,
仇人谎言万箩筐。
即便抬出李四光,
短临预测全说谎。
匿名  发表于 2020-1-8 09:10
从现时期眼光來看,馬、耿、汪、仇、等人,最多只能称为地震领域的零杂工人员;若拿地形测图工作做比如,是些跳花杆的打杂人员。李四光是中国解放初期的地质科学家,在中国早期较有名望;从现代眼光來看问题,李四光先生对地震科学未见有突出建树!在世界地震领域中只能说是一位平头科学家。有李四光对地震的专门论著嗎?时代在发展,科学在不断向前推进,不能始终坚守原始人火烧耕种方法了!还在成天高谈《火烧耕作》创始人高明。
匿名  发表于 2020-1-8 09:21
对23楼文稿中存在的错误进行修正改错:
1、文稿第一行末尾的“跳”字为错别字,修正为“跑”字。
匿名  发表于 2020-1-8 14:51
晶体的连生:自然界产出的晶体,以单体出现者较少,它们通常形成连生晶体。这种连生的晶体有时是不具什么规律的,例如彼此偶然连生的水晶形成了所谓的晶簇。但有的连生晶体很规则,具有严格的规律。晶体的规律连生有平行连晶和双晶。
匿名  发表于 2020-1-9 10:07
按地震预测方法分类:
1. 海岸线形态地震预测法;
2. 岛弧群地震预测法;
3. 山弧群地震预测法;
4. 历史地震预测法;
5. "特征地震"预测法;
6. "地震空区"预测法;
7. 古凹陷,基底预测法;
8. 新构造运动预测法(包括地面发育史与全新世活动断裂研究);
9. 前震预测法;
10. 区域地震预测法(指M8的"后测"转"前测");
11. 封闭圈预测法;

12. 系列物理自然现象"反常异动"综合分析预测法;
1314、沿断裂走向分布的地震活动带之地震预测法;
15、南北地震预测法;
其实何只15种预测法?但筆者尚未提到地磁场预测法;地电场预测法;地温场预测法;地球重力场预测法;地应力场预测法;地壳形变场预测法;地下水化学成份变化预测法;强震前气象异常预测法;强震前动植物异常反虑预测法;地震前地表冒气或水井水位上涨预测法;……等,胡子眉毛一把抓,工作内容太繁杂了!请问地震权威人士和地震科学家、专家,工作是否有重点?
美国帕克菲尔德地震称为“特征地震”。它具有完整的、齐全的、可信度高的历史地震资料,可供地震研究人员和地震工作者,便于考查、分析,这是难得有的好条件!而对于全球其他地震测区而言,恐怕就不再具有这么优势条件了(尤其是第三世界、发展中落后国家与地区),对于这些国家和地震测区,很少保畄有残缺不全的历史地震资料,那又如何进行地震预测呢?就不能再採用“历史地震预测法”和“特征地震”预测法了;可选用筆者列举的15法中的其它地震预测法,比如活动地震带预测法、新构造运动地震预测法、海岸线形态预测法、山弧群地震预测法……等,均可进行选取,也能达到准确预测的目的。筆者在20世纪60年代间,高校毕业论文编写时,曾对某一地区、缺少历史地震资料的空白区,进行地震论证。毕业论文评审时,因与主审教授意见相佐而遭到做难!但50年后该地区引发了里氏5级以上地震。这是筆者在有生之年有幸见到毕业论文结论成为现实情况。. 海震与海底火山喷发预测法。
匿名  发表于 2020-1-9 10:10
按地震预测方法分类:
1. 海岸线形态地震预测法;
2. 岛弧群地震预测法;
3. 山弧群地震预测法;
4. 历史地震预测法;
5. "特征地震"预测法;
6. "地震空区"预测法;
7. 古凹陷,基底预测法;
8. 新构造运动预测法(包括地面发育史与全新世活动断裂研究);
9. 前震预测法;
10. 区域地震预测法(指M8的"后测"转"前测");
11. 封闭圈预测法;

12. 系列物理自然现象"反常异动"综合分析预测法;
1314、沿断裂走向分布的地震活动带之地震预测法;
15、南北地震预测法;
其实何只15种预测法?但筆者尚未提到地磁场预测法;地电场预测法;地温场预测法;地球重力场预测法;地应力场预测法;地壳形变场预测法;地下水化学成份变化预测法;强震前气象异常预测法;强震前动植物异常反虑预测法;地震前地表冒气或水井水位上涨预测法;……等,胡子眉毛一把抓,工作内容太繁杂了!请问地震权威人士和地震科学家、专家,工作是否有重点?
美国帕克菲尔德地震称为“特征地震”。它具有完整的、齐全的、可信度高的历史地震资料,可供地震研究人员和地震工作者,便于考查、分析,这是难得有的好条件!而对于全球其他地震测区而言,恐怕就不再具有这么优势条件了(尤其是第三世界、发展中落后国家与地区),对于这些国家和地震测区,很少保畄有残缺不全的历史地震资料,那又如何进行地震预测呢?就不能再採用“历史地震预测法”和“特征地震”预测法了;可选用筆者列举的15法中的其它地震预测法,比如活动地震带预测法、新构造运动地震预测法、海岸线形态预测法、山弧群地震预测法……等,均可进行选取,也能达到准确预测的目的。筆者在20世纪60年代间,高校毕业论文编写时,曾对某一地区、缺少历史地震资料的空白区,进行地震论证。毕业论文评审时,因与主审教授意见相佐而遭到做难!但50年后该地区引发了里氏5级以上地震。这是筆者在有生之年有幸见到毕业论文结论成为现实情况。. 海震与海底火山喷发预测法。
匿名  发表于 2020-1-9 10:11
按地震预测方法分类:
1. 海岸线形态地震预测法;
2. 岛弧群地震预测法;
3. 山弧群地震预测法;
4. 历史地震预测法;
5. "特征地震"预测法;
6. "地震空区"预测法;
7. 古凹陷,基底预测法;
8. 新构造运动预测法(包括地面发育史与全新世活动断裂研究);
9. 前震预测法;
10. 区域地震预测法(指M8的"后测"转"前测");
11. 封闭圈预测法;
12. 系列物理自然现象"反常异动"综合分析预测法;
13. 海震与海底火山喷发预测法。
匿名  发表于 2020-1-9 10:12
14、沿断裂走向分布的地震活动带之地震预测法;
15、南北地震预测法;
其实何只15种预测法?但筆者尚未提到地磁场预测法;地电场预测法;地温场预测法;地球重力场预测法;地应力场预测法;地壳形变场预测法;地下水化学成份变化预测法;强震前气象异常预测法;强震前动植物异常反虑预测法;地震前地表冒气或水井水位上涨预测法;……等,胡子眉毛一把抓,工作内容太繁杂了!请问地震权威人士和地震科学家、专家,工作是否有重点?
美国帕克菲尔德地震称为“特征地震”。它具有完整的、齐全的、可信度高的历史地震资料,可供地震研究人员和地震工作者,便于考查、分析,这是难得有的好条件!而对于全球其他地震测区而言,恐怕就不再具有这么优势条件了(尤其是第三世界、发展中落后国家与地区),对于这些国家和地震测区,很少保畄有残缺不全的历史地震资料,那又如何进行地震预测呢?就不能再採用“历史地震预测法”和“特征地震”预测法了;可选用筆者列举的15法中的其它地震预测法,比如活动地震带预测法、新构造运动地震预测法、海岸线形态预测法、山弧群地震预测法……等,均可进行选取,也能达到准确预测的目的。筆者在20世纪60年代间,高校毕业论文编写时,曾对某一地区、缺少历史地震资料的空白区,进行地震论证。毕业论文评审时,因与主审教授意见相佐而遭到做难!但50年后该地区引发了里氏5级以上地震。这是筆者在有生之年有幸见到毕业论文结论成为现实情况。
匿名  发表于 2020-1-9 10:15
谈到地震预测的I5种方法,对于每一种地震预测方法,如果要进行详细论述和解说,都可以编著为一本厚厚的书。那么15种地震预测法就是15部丛书,需要多少精力、时间、经费?所以只能提纲式列举一下。例如《新构造运动地震预测法》,内容极为广泛,包括对测区地面发育史和全新世活动断裂带的实地调查和进行地质测绘、填图、内业整理、分析研究、……等。筆者高校毕业论文对某测区新构造运动特性的探讨的论著,基本上可以说是一部书。是从野外实际工作中总结所著的书,不是高谈阔论之书。五十余载野外实践工作点点滳滴之工作积累,如同地震、火山的能量积累相似。成天坐办公室吃回味饭行嗎?
匿名  发表于 2020-1-14 10:19
潮汐的形成常与地形有宻切关联,夏威夷群岛本身没产生什么地震海啸,但因它位于太平洋中四面产生的海啸都可以向它袭來。它又是一堆孤立在太平洋的火山岛,周围没有辽阔的浅滩及众多的礁石作掩护,海啸一來就容易冲上岸。特别是夏威夷岛上有个希洛湾,形如漏斗,外宽里窄,海水冲进时便会壅高,加大了海啸的声执力。如果海啸冲击的方向正好与港湾开口的方向一致,其剧烈的程度就会更为巨大。这些规律,在别的地方也是适用的。中国钱圹江潮汐形成原因是否也适用这些规律?
匿名  发表于 2020-1-15 11:25
火山和地震是一对孪生兄弟,同胎共母;多火山的地区往往多地震,火山喷发可以引起火山地震。近日菲律宾塔阿尔火山喷发过程中,引发200余次火山地震。岩浆冲出地面,就是火山爆发;没有冲出地面,就在地下横冲直撞、或爆炸而引发地震。
匿名  发表于 2020-1-16 08:52
对地震海啸课题相关内容继续进行解说。
请问是不是只要海底发生地震就会出现地震海啸呢?不一定。因为有些地震时造成的地形起落并不显著,不能激起这种巨大的波浪。同时我们还要看到一点,如果那里海水很浅,海底地势本来平缓,即使地震时地形有所变化,海水起落变化不大,也不易产生这种波长特别长的大浪。因此世界上的海啸大多发生在那种深海沟的地带,那里本来地势起伏很大,水又很深,再发生变化,这种特别长大的波浪就容易形成了。是不是发生于深海沟的地震都能造成海啸呢?还不一定,有人研究了许多海啸发生的条件后,得到这样的规律:沿深海沟发生地震时,如震级大于6.5级,震源深度在25公里以内时,才有可能产生造成危险的海啸。当然,在自然界中情况是复杂的,也还可能有特殊的变动。譬如有时因地震引起海底发生山崩,这时尽管地震震级不高,也可能产生巨大的海啸。海底火山爆发,产生的地震震级可能不高,但有时会同时造成巨大的海啸。这些海啸虽不是地震直接造成的,但与地震有关。(后续与海啸相关内容,且听下回解说)。
匿名  发表于 2020-1-17 13:28
或者有人会问:“你研究地震课题,为何去研究植物对称叶形呢?这是两者牛馬不相干的事,你做如何解释呢?"
筆者(地震地质爱好者)回答说,这个问题问得好。筆者认为,所谓《学问》与《科学知识》,众多的科技工作者,往往把它看成是单一的纯专业的科学知识;其实,科学领域缺少全才、通才、多才,常常只见单一专才;所以政治家们视科学家们“只有一技之长”而求食!专业科学家们除了精通自己从事的专业知识,对于其它专业知识,则是一窍不通、或一无所知!可悲可哀!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家们,一旦生了病,还得去医院看医生,这足
以说明除了本专业之外的普通知识也不具备。
还有一些老、旧知识分子和科学技术人员,把自已从事的专业视为“正业”,只允许搞“正业”,不允许搞“副业”;谁搞“付业”,视为违法行为(如同人民公社集体化时代)。这批老、旧知识分子,把自已从事“正业”的高度看得比喜馬拉雅山顶峰还要高;而把其它专业领域的知识视为低谷与山脚,不准手下的科技工作者去涉猎、或吸收外专业领域的营养成分來丰富自已。这就是造成单一专才众多,而全才少的原因。
当今世界竟争急烈,光有“一技之长”行吗?求职求食容易吗?高校体制急需改革,需培养“多技之长”的人才!
筆者(地震地质爱好者)刊登的一些植物各类叶形,都是一些中医药物(中草药),不但能治病救人;更能治震救人;对于万事万物,要学会融会贯通。(后续内容,且听下回分解。)
匿名  发表于 2020-1-26 09:28
地震四大特性的研究:
何谓地震四大特性?是指地震的周期性、地震的地域性(包括地震带)、震级能量的破坏性、震源深度与震域范围面积大小的对应性。周期性有人称为地震频率;地震的地域性是指地震分布有规律性的成带或区域成片分散展布的;震级是鉴定能量多寡和对地面建筑物破坏及人兽伤亡的定量指标;而震源深度如何进行评估?因为震域面积大小是与震源深度,是紧密相对应的。有学者把地震的四大特性,简称为地震预测四个要素,即时间、地点、震级、震源深度。天气预报是向天问路;地震预报是向大地问路;搞地震的工作人员,不论你是院士、博士、硕士、专家、科学家…等,只有走出办公室,到野外(雌性大地母亲)求教,不喊“雄起”!应高喊“雌起”!因为人类的家园不在天上、雄性;而在地上、雌性怀抱!科学家们要清楚明白这个简单道理。
匿名  发表于 2020-2-2 09:04
(2)、对无序界系的统计研究:它们在形成过程中虽然遗畄某些明显痕迹或原始记录(比如生物碎屑、化石、物质成份、流纹等),但为零乱不堪、杂乱无章或遭后期破坏残缺不全,似漫无规律可循的无序系列之事物。混沌的原意又是指无秩序和混杂状态。如不均质地质体;岩溶地下水不均匀三维紊流渗流场;发育各向异性岩溶场、裂隙场、断裂场、地应力场;火山带与地震带地域分布不规律性;复发周期时间长度多变性等。(后续内容,且听下回分解)。
匿名  发表于 2020-2-3 08:22
(3)、混沌现象的本质又往往捉摸不定,是因混沌事物内部蕴含着非线性因素或初始条件微有变化,便会产生大相径庭的结果。或同一前提条件下,可出现多个不同的结果,用简单的数学方程可能得出复杂的答案。或因自变因素众多,主次互相转化,造成主次难别;或因错综复杂,答案多种,真伪难以辨明;或随机抽样调查时千变万化,难以切真,因而常常出现捉摸不定的结果,科学家们把它称之为《混沌系统长期行为不可预知和不可预测性》。比如对地震和火山的周期复发时间长度的预测;地球深部物质成份的动能监测和高压压力的监控;地震走迹的追踪;滑坡山裂的预测;旱灾天气(数值气象)的预测;股市行情提前预测;……等,均可纳入混沌学研究的范畴。
匿名  发表于 2020-2-7 10:46
如不及时完整地恢复2020年2月6日24时的网上原貌,筆者将永远告别《地震坛》和《地震理论争鸣》栏目!因为该私人网站不具备有任何可信度,而随意删去投稿者许多帖子,太可恶了!所以决定永远与地震坛告别。
匿名  发表于 2020-2-8 10:08
私人网站《地震坛》、《地震理论争鸣》栏目,太无聊、太混蛋、太下流、太可恥、太下流了!叫什么网站?理应撤销这个网站!因为它没有办网站的任何资格,它任意妄为,不经投稿人的同意和允许,随意篡改和删除大量帖子的内容,而保畄他本人的帖子。“球人谎言万箩筐”!如不恢复公元2020年2月6日网站的原貌,筆者将与该网站主持人纠缠到底!向有关法律部门进行控告。
匿名  发表于 2020-2-8 16:27
私人网站《地震坛》、《地震理论争鸣》栏目,太无聊、太混蛋、太下流、太可恥、太下流了!叫什么网站?理应撤销这个网站!因为它没有办网站的任何资格,它任意妄为,不经投稿人的同意和允许,随意篡改和删除大量帖子的内容,而保畄他本人的帖子。“球人谎言万箩筐”!如不恢复公元2020年2月6日网站的原貌,筆者将与该网站主持人纠缠到底!向有关法律部门进行控告。
(地震地质爱好者)于2O20年2月8日。
匿名  发表于 2020-2-9 09:05
仇万年是麻烦制造者,是《地震坛》网站的捣乱者,各帖子里的副帖被删去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的内容,是仇万年有意做的手脚。《地震坛》已不再具有可信度,已成了仇万年一人的《地震坛》了!已遗臭万年了!可恥!可恶!太卑鄙太下流到极点!地震坛的实名为《仇万年地震坛》。他是地震坛掌控者和操综者。
匿名  发表于 2020-6-3 09:39
地震过程的研究有何意义?
一次强烈地震,仅仅震动一下子就完了嗎?不是。经过长期观测和研究发现,地震有其孕育、发生和衰减的过程。地震过程一般分为前震、主震、余震三个阶段。通常把一个地震过程的无数次地震中的最大一次地震称为主震,主震前的一系列微震和小震称为前震,主震后的一系列微震和小震称为余震。从活动规律看,前震活动往往是逐渐增强,接着发生主震,主震之后,余震活动则是逐渐衰减,以至平静。从时间上来说,一个“地震过程”可以几天、十几天、几十天、甚至一年、两年、三年,决不可能在几秒、几十秒钟之内震动一次就了结了。频繁的前震往往是大地震(主震)的前兆。探测到了前震异常,可以设法避免或减轻主震造成的伤亡和破坏的损失;监视余震活动,则可以防止灾情的扩大。所以研究地震过程,掌握前震、主震、余震的活动规律,对地震预报和防震抗灾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匿名  发表于 2020-6-4 10:39
浅谈天然《三动》和物质《三态》:〈作者:逺长江〉2020、6、4日。
物质通常以固态、液态、气态之三态存在,三态变化常与温度宻切相关。以水为例,在摄氏零度以下水成冰雪雹之固态,在O~100℃之间为液态,100℃以上为气态。冬季到来我国北方河流冰封,不再见有水流动;北极、南极洲,冰山、冰雪覆盖,固态者固结不动也。液态与气态,统称流体。一般而言,气态比液态更易流动。
何谓天然《三动》?是指地动(俗称地震)、水动(洪水泛滥为例)、气动(台风、飓风为例)。水为液态物质,液态与气态均具有易流动的本性;而地壳岩石坚硬固体物质,本是长期固定不动的,为何出现地动、发生地震呢?道理何在?春天到来气温升高,冰河解封开河,再见液态水的流动;夏季烈日当空,水气蒸腾上天,云雨雷电变幻,气态变流更剧烈也!而冬季均无雷电出现?水成冰雪固态也。再问地动(地震)是何因?不就一目了然嗎!液态变固态,则由动变为静止;固态变液态,则静止变为动。
地壳岩石圈下是《一满锅沸腾翻滚的稀粥》,地幔层岩浆高温为2000~4000℃以上。煮稀粥的火源在何处?它是地核的热核反应堆所提供;锅内沸腾翻滚的稀粥,随时掀动锅盖震动是惯常发生的事;沸腾翻滚稀粥从盖缝中喷溢出锅外就如同火山喷发。
匿名  发表于 2020-6-4 13:23
地壳岩石圈是由岩浆经过漫长地质年代缓慢冷却而成的,以往地质学家们达成共识与明确指出,地壳岩石圈为巳经完成冷却收缩的坚硬固体层。筆者(逵长江’)却有不同见解:不要认为流态岩浆冷却后变成固态岩石圈,就永远不会再有任何变化了。例如冬天因气温降低,水可以变成固态冰;春天因气温升高,冰又可以熔化变成水;液态变固态,固态变液态,是随温度而变态;所以不要错误地理解地壳岩石圈是业已完成冷却的刚硬固体层,永恒不会再回变了,这就大错而特错了!请问为什么这么说呢?岩浆冷却可以变成岩石,岩石也可熔化再变成岩浆。比如火山喷发的地下通道,就把平均厚度33公里的地壳岩石层熔化贯穿了嗎!又比如穿插在地壳岩石圈中、不同深度分布的岩墙、岩柱、岩基、岩盘、…等,也是流态岩浆沿岩石裂缝、裂隙侵入穿插,并熔蝕扩大空间范围、长期停畄地下冷。却而成。岩浆熔穿、熔塌岩石,使局部地段岩石由固态返回变为流态,固态变回流态,故而出现地动(地震)。哈尔滨工业大学王雪峰教授编著的《地震形成规理及预测方法探索》一书中,也谈到“岩石在压力不变的情况下,一定存在一个临界温度,当岩石的温度高于这个临界温-度时岩石将会熔融而成岩浆。一般认为这个临界温度估计为3000℃左右,岩石熔融坍塌就会形成地震活动。
匿名  发表于 2020-6-4 13:40
岩石熔融变回岩浆:(作者:遠长江)2O20、6、4日写。
地壳岩石圈是由岩浆经过漫长地质年代缓慢冷却而成的,以往地质学家们达成共识与明确指出,地壳岩石圈为巳经完成冷却收缩的坚硬固体层。筆者(遠长江’)却有不同见解:不要认为流态岩浆冷却后变成固态岩石圈,就永远不会再有任何变化了。例如冬天因气温降低,水可以变成固态冰;春天因气温升高,冰又可以熔化变成水;液态变固态,固态变液态,是随温度而变态;所以不要错误地理解地壳岩石圈是业已完成冷却的刚硬固体层,永恒不会再回变了,这就大错而特错了!请问为什么这么说呢?岩浆冷却可以变成岩石,岩石也可熔化再变成岩浆。比如火山喷发的地下通道,就把平均厚度33公里的地壳岩石层熔化贯穿了嗎!又比如穿插在地壳岩石圈中、不同深度分布的岩墙、岩柱、岩基、岩盘、…等,也是流态岩浆沿岩石裂缝、裂隙侵入穿插,并熔蝕扩大空间范围、长期停畄地下冷却而成。岩浆熔穿、熔塌岩石,使局部地段岩石由固态返回变为流态,固态变回流态,故而出现地动(地震)。哈尔滨工业大学王雪峰教授编著的《地震形成机理及预测方法探索》一书中,也谈到“岩石在压力不变的情况下,一定存在一个临界温度,当岩石的温度高于这个临界温-度时岩石将会熔融而成岩浆。一般认为这个临界温度估计为3000℃左右,岩石熔融坍塌就会形成地震活动。
匿名  发表于 2020-6-4 13:40
岩石熔融变回岩浆:(作者:遠长江)2O20、6、4日写。
地壳岩石圈是由岩浆经过漫长地质年代缓慢冷却而成的,以往地质学家们达成共识与明确指出,地壳岩石圈为巳经完成冷却收缩的坚硬固体层。筆者(遠长江’)却有不同见解:不要认为流态岩浆冷却后变成固态岩石圈,就永远不会再有任何变化了。例如冬天因气温降低,水可以变成固态冰;春天因气温升高,冰又可以熔化变成水;液态变固态,固态变液态,是随温度而变态;所以不要错误地理解地壳岩石圈是业已完成冷却的刚硬固体层,永恒不会再回变了,这就大错而特错了!请问为什么这么说呢?岩浆冷却可以变成岩石,岩石也可熔化再变成岩浆。比如火山喷发的地下通道,就把平均厚度33公里的地壳岩石层熔化贯穿了嗎!又比如穿插在地壳岩石圈中、不同深度分布的岩墙、岩柱、岩基、岩盘、…等,也是流态岩浆沿岩石裂缝、裂隙侵入穿插,并熔蝕扩大空间范围、长期停畄地下冷却而成。岩浆熔穿、熔塌岩石,使局部地段岩石由固态返回变为流态,固态变回流态,故而出现地动(地震)。哈尔滨工业大学王雪峰教授编著的《地震形成机理及预测方法探索》一书中,也谈到“岩石在压力不变的情况下,一定存在一个临界温度,当岩石的温度高于这个临界温-度时岩石将会熔融而成岩浆。一般认为这个临界温度估计为3000℃左右,岩石熔融坍塌就会形成地震活动。
匿名  发表于 2020-6-5 13:13
浅谈《平稳与暴动》:
军队与武装力量是国家政权的支柱,立法机构、司法机构(指公、检、法)、警察等既是国家暴力机器强制执法机关,但又是维护国家安全稳定、维护国家法制社会的可靠力量和坚强砥柱。对违反国家法制的人员实行执法管制,是完全必要的正当行为,应予以全力支持和拥护。而美国民主党领头人的奥巴馬、佩洛西、拜登、希拉里等人,煽动与策划黑人暴动闹事,搞打、砸、抢、烧、闹、偷、盗、…等恶劣破坏行径,已成了破坏国家安定、进行骚乱、暴动分子领头人,奥巴馬、佩洛西、拜登、希拉里等人,连最起碼的基本法制知识都没有,还拿什么资格竞选美国下届总统?美国民主党已经走向反面的犯罪道路,必须受到法律惩罚。美国民主党为竞选下届总统,不惜采取这种卑劣手段,企图破坏国家司法机构和执法力度,用心极端险恶!美国民主党与台湾现时国民党有点相似,已日落西山!全是老派出面,末见新面孔出现。美国民主党煽动和策划黑人闹事,想搞武装暴动。本人认为,必需采取武力、以暴制暴、以暴制乱是完全必要的措施。美国民主党领头人完全失策了!没有一个有能力、有头脑的人!
匿名  发表于 2020-6-6 15:27
美国民主党:
美国民主党打着《种族歧视》的旗号,其实质是在搞打、砸、抢、烧、偷、盗、…等破坏不规活动,与中国文革时期的造反派极为相同。请问美国有《种旗歧视》吗?黑人受歧视嗎?这明明是睁眼说瞎话!有多位黑人先后任职美国政府的国务卿高官,又有多位黑人曾先后出任住联合国使者之要职高官,黑人帮头子奧巴馬还曾登上美国总统宝座,享受至高无上的高贵权力和入居白宫享受荣华富贵。请问世人:世界上有这样的种旗歧视嗎?再看看世界上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妇女无法进入高官要职,而佩洛西老太婆把持美国众议院要职。作者认为,美国民主党已完全堕落为《无政府主义非法"野党》!巳堕落为《策划制造暴乱的盗匪党》!已堕落为《专搞阴谋诡计的野心党》!巳堕落为《不爱金钱的好美色党》!这烏七八糟的党能执政嗎?
匿名  发表于 2020-6-6 15:35
再谈天然《三动》:
天然《三动》是地动(俗称地震)、水动(洪水泛滥为例)、气动(台风、颶風为例)。地动是地壳岩石固态物质发生震动;水动是以洪水泛滥为例,代表液态物质的动态形式;气动以台风、颶风为例,代表气态物质的运动形式。固体与液体因自身具有明显的重力,总是从高处向低处滚落或流动;而气体则不同,常见有横向奔流运动(如台风)和纵向上升运动(如龙卷风)等自然现象。这里所说的是指三态物质的天然运动形式,不包括人为制造的运载工具和运行武器。
言归正传來谈地动——地震:引发地动的原动力和能量来自地下深处,岩石与水是固态与液态物质,它们所具有的自身重力是朝下的。要使地面发生震动或火山喷发,必须要具有一个向上运行和传递的力或能量。这个力就是原动力,这个能量应來自地球深部。先把大方向确定下來,再分析细部。(文稿内容未完,且听下回分解)
匿名  发表于 2020-6-6 15:35
再谈天然《三动》:
天然《三动》是地动(俗称地震)、水动(洪水泛滥为例)、气动(台风、颶風为例)。地动是地壳岩石固态物质发生震动;水动是以洪水泛滥为例,代表液态物质的动态形式;气动以台风、颶风为例,代表气态物质的运动形式。固体与液体因自身具有明显的重力,总是从高处向低处滚落或流动;而气体则不同,常见有横向奔流运动(如台风)和纵向上升运动(如龙卷风)等自然现象。这里所说的是指三态物质的天然运动形式,不包括人为制造的运载工具和运行武器。
言归正传來谈地动——地震:引发地动的原动力和能量来自地下深处,岩石与水是固态与液态物质,它们所具有的自身重力是朝下的。要使地面发生震动或火山喷发,必须要具有一个向上运行和传递的力或能量。这个力就是原动力,这个能量应來自地球深部。先把大方向确定下來,再分析细部。(文稿内容未完,且听下回分解)
匿名  发表于 2020-6-6 16:37
(续接49楼文稿):能引起火山喷发和地震活动的原动力,应该是地幔层超高温、高压岩浆和气态物质;而不是地壳岩石断裂造成的构造力。猛烈冲天型火山喷发,烟柱、烟云能达到5000~10000余米高度,只有依靠高压气态物质才能实现;又如日本樱岛火山喷发,一次可喷出6×10^9~6X10^10吨岩浆,也只有依托高压气体和纵向地下通道才能将其岩浆托出地表;或因上覆岩层巨厚与完整,无法形成地下通道,高温高压岩浆与气态物质无法喷出地面,那只能隐藏地下搞骚扰活动,分散为多个小股力量,寻找缝隙东穿西插,打游击战木,在有限范围内、多据点震动对方了事,无法突围逃出地面。有时搞迂回战术,时间达三年之久才予以平息。
匿名  发表于 2020-6-7 10:31
大地震能造成那些灾害?
一次强烈地震往往在短短几秒钟或几分钟内就能夠给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经济建设造成巨大的损失。特别是在人烟稠密的大城市、工矿企业、国防基地以及大水库、大电站和交通干线等重要地区,它所带來的灾害和损失尤其巨大。
一次强烈地震究竟能造成那些灾害呢?首先,地面上的一些建筑物由于震动而直接遭到损坏,同时,由于房屋倒塌和其他的原因又可以造成人畜的伤亡。如果震源在海洋深处,有时还可以引起海啸。由地震所引起的次生灾害,并不一定比较直接造成的损失为小,有时还更大些。(后续内容,且听下回分解)。
匿名  发表于 2020-6-7 10:32
什么叫做地震的次生灾害呢?凡是由于地震而引起的一些火灾、水灾、毒气蔓延等等都是属于次生灾害,例如电线走火就可能引起一场火灾;一个大型水库的水坝,一旦震裂或倒塌,就会引起洪水泛滥,淹没大片的房舍和田地;一个发电站,即使是发生故障,只要突然停止运转几分钟,也会带来一连串的连锁反应,造成政治上和经济上的重大损失;山崩和地裂可以使得铁道摧毁,公路堵塞,交通中断,电讯不通。此外,地上、地下管道和线路的破坏以及各种易燃、易爆、剧毒物品的生产和储存设备的震坏,也可以引起程度不同的火灾、爆炸和毒气的蔓延。因此,对于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一定要非常重视。
匿名  发表于 2020-6-7 10:34
为什么地震时要特别注意防止火灾?
根据世界地震历史资料,火灾在地震的次生灾害中所造成的损失,比例是很大的。
1923年9月11日,日本关东发生一次8.3级地震,有人认为这是二十世纪以来最大的一场自然灾害。据计算,损失财富总值大约相当于现在的美元三百多亿,死亡和失踪达14.3万人,伤十万人。为什么损失如此之大呢?因为这次地震发生在日本工业和人口最集中的地区——东京和横滨,东京距震中不到一百公里,横滨则仅距震中六十多公里。但不仅是这个一义魚因,还由于建设这些城市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地震的危害,缺少防震措施。在横滨,地震使五分之一的房屋倒塌,同时有208处起火。东京火灾更为严重,房子烧掉三分之二,大震后半小时,有136处起火,风助火势,化学药品及油类等易燃物质越烧越旺,由于许多房屋是木建的,就特别易于着火。
(今天就上课讲到这里,不布置任何作业,是为了减轻学生们的学习负担;另外是免费上课,不收学杂费;大学里一般为讲师上台讲课,教授级别的很少讲课,筆者是教授级别的,是破例为大家讲课!)明天继续讲课。
匿名  发表于 2020-6-7 10:37
对54楼文稿中一处错误进行修正改错:
1、文稿顺数第六行开头的“个一义魚因”,修正为“个原因”。
因为出现错误,所以从事“修正主义”修正错误。能及时修正、刊误,是良好的表现。
匿名  发表于 2020-6-7 10:39
教授级别的大师继续免费网上讲课。
当时东京,由于许多房屋是木建房,故此特别易于着火;更严重的是许多街道又小又窄,当火灾发生后,救火车开不进去。即使救火车开进去也是无用的,因为自來水管被震坏了,水源断绝,眼看着大火蔓延,无法制止。这次地震毁坏的五十七万多所房屋中,有四十四万多所就是被火烧掉的。而那些拥挤在街头和广场的难民们被大火层层包围,无法逃生,伤亡惨重。死亡的人中有五万六千多人是被大火烧死的。
1906年美国旧金山8.3级大地震,由于烟囱倒塌和堵塞以及火炉翻倒,旧金山市五十多处起火,水管震裂,供水停止、中断,致使大火延烧三天三夜,使城区IO平方公里房屋全被烧光、化为灰烬。事后统计,经济损失按1974年美元币值计算,约四十亿,烧死近千人。筆者估计不只千人。地震引发的火灾属次生灾害,千万不可忽视!
(后续内容,且听下回分解)。
匿名  发表于 2020-6-7 10:41
教授级别的大师免费网上继续讲课(今天讲课内容为《普知教育》和《普安教育》,“知”是指地震知识;“安”是指生命安全;不是讲《普法教育》;因为该教授大师是学地质专业的。)
开讲:葡萄牙里斯本大地震伤亡惨重的有关情况:公元1755年11月1日,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发生了历史上少见的一次大地震,震级8.5级以上。葡萄牙全国大小城市差不多都遭受破坏了,里斯本城只在6分钟内就毁灭了,死于房屋倒塌的有32000人;冲积平原开而复合,掉到地震引起的裂缝里的有8000人死亡;死于地震引发火灾的有60000人;当时海水撤离了约1公里,然后珍成高达26米的大浪冲向里斯本沿岸,反复19次,淹死多少人没有统计数据。但就已报数据进行统计:32000人十8000人十6000O人=1OO000人(即10万人)。因海水淹死人数未有统计数据,所以总共死亡人数应趋过IO万人。第二,地震的次生灾害,地震引发的火灾和水灾,死亡人数大大超过地震震动(包括房屋倒塌致死、或地裂缝致死、或山崩滚石致死…等)的死亡人数;火灾死亡6万人,房屋倒塌和地裂死亡4万人;第三,地震时,电线被拉断,水管被破坏,水源被切断,消防无水救火。筆者(地震地质业余爱好者)一直强调“远水救不了近火”!不过现时已有软性管道相接、从远处接水救火。
匿名  发表于 2020-6-7 10:42
教授级别的大师继续免费网上讲课。
公元1964年日本新澙地震也是由于油库着火,十全日不熄,损失巨大。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有些地震的损失巨大,伤亡惨重,并不都是由于地震的自然原因,而主要是由于次生灾害所造成的。象火灾造成的损失,如果事前做好防震抗震的准备,本来是可以设法避免或减轻的。防患于未然,以防为主,很重要。
匿名  发表于 2020-6-7 10:43
老教授级别的大师继续免费网上讲课,内容为《普安教育》。“安”指生命安全!
为什么地震发生后对水灾也要注意?
在地震的次生灾害中,除了火灾,水灾的威胁性也是很大的。公元1933年8月25日我国四川迭溪(原属茂县)地震。迭溪座落在成都之北、岷江上游东岸的一个阶地之上,地震后,周围山峰崩颓,坠落的土石堵塞在岷江中形成了三座大垻,垻高均在百米以上,江水断流四十多天。在这四十多天中,水在大坝后面形成了三个“堰塞湖”,湖水越壅越高,终于在10月9日下午7时,前面那座大埧被冲开了。湖水溃决,犹如睛天霹雳,轰然一声,洪水排山倒海而下,两个钟头后到了茂县,第二天凌晨三时到了灌县,使这个远离地震中心100多公里的地方也受到了灾祸。据不完全统计,光是灌县被冲毁的良田就达9千多亩,死亡1600多人,洪水沿途冲毁房屋经济损失未进行统计。它所造成的人畜伤亡和财产损失比地震本身的危害还要大。其实,这次災祸是完全可以预防的,如果事先及时把江水险情通知下游沿岸各处,是完全可以避免或减轻造成人畜重大伤亡和财产损失的。
匿名  发表于 2020-6-7 10:44
(续接57楼讲稿):老教授级别的大师继续免费网上讲课。
公元1959年美国蒙塔那州赫布根湖地震,山脊坍塌,土石崩垮,在馬迪孙河形成了一个湖,湖面逐渐扩大,淹没了附近的公路、村庄、森林等等。公元1971年洛杉矶地震,这个城市的最大水坝受震后发生裂隙,迫使下游八万居民迁避。
此外,也有可能由于土也下喷沙冒水、水管断裂等等原因造成局部的水灾,但其影响不会是很大的。
匿名  发表于 2020-6-7 10:48
请问又何谓《对称》?在几何图形上是指“有规律重复”之意。大千世界上,普遍存在对称规律;动物、树木、花、叶、果实、草本、矿物晶体、人体四肢、五官、脏器、……等,都存在对应、对称关系;火山、地震也不例外!筆者(地震地质业余爱好者)是全球第一位明确指出美国帕克菲尔德地震带具有《对称特征》的“特征地震”,这是全球前所末有的伟大创举!它为全球地震准确预测真正打开了大门,从此地震预测开始走向正确轨道、而阔步前行!
筆者在《地震科技》栏目、所投放的一篇题为《对地震与火山预测而言,“道是无序却是有序”》一文,一楼插图《混沌物理场无序界系某事物随时间频率曲线变化图》,以A一一A基准线为中心轴线,曲线上半部与下半部的一一对应、对称关係。只要知晓上半部,则可准确预测下半部;反之,知晓下半部,则可准确预测上半部的情况。
匿名  发表于 2020-6-7 10:50
自然界大千世界中,万物普遍存在对称规律。对称的概念:有人认为,所谓对称,在几何图形上是指“有规律重复”之意。筆者(地震地质业余爱好者)对此提出不同的见解,对称应分为完整对称和不完整对称两种自然情况,比如矿物晶体分为完整晶体和不完整晶体。又比如正常健康人,为完整对称;而残疾人,缺肩膀少腿的,就属于不完整对称。看待事物不能死板硬套,要具有灵活性。曾记得:本作者早年(未退休前)在一大型建设工程施工阶段过程中,因公伤一些人员因公殉职,还有一些工作人员,因公伤缺肩膀或少腿的;大地震后残疾人众多,就成了不完整对称人。施工工地上,一些工人带有责备口吻询问我,“你们地质人员能医治好缺肩膀少腿的”?施工的工程技术人员瞧不起我们地质工作人员,说地质工作者“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成天爬山涉水,一天能走百里以上的路,四肢当然健壮发达!可头脑并不“简单”,请问世界上的尖端先进武器能快速穿地吗?不行!
施工地质高级技术人员,肩挑少使施工工人成为缺手缺脚的不完整对称人;从事地震的地质高级技术人员,肩挑少使震区災民伤亡、或变成不完整对称人!(下回分解:专讲《完整对称》内容)。
匿名  发表于 2020-6-7 10:51
《完整对称》:是指几何图形完整有规律的重复,没有一点缺失。如果重复的几何图形存在缺失,就称为不完整对称;或重复的几何图形存在多出,也称为不完整对称;比如某人因公伤失去一条腿,或某人左手有六个手指,多出一个手指,均成为不完整对称。15楼所摄影的水晶晶簇、石英晶簇、冰洲石晶簇等图,看似很完整、很规则,但是就每个晶体而言,为不完整晶体,为什么?因为晶簇底座共生相簇,每个晶体底部都存在缺失,单独就每个晶体而言,就是不完整对称的晶体了!完整对称的晶体少有。
《完整对称》的万物,又存在各类不同的对称要素,分为具有:(1)、对称中心;(2)、对称轴;(3)、对称面;(4)、迴转对称轴;(5)、加、减对称基准;……等多种形式。综观大千世界,万物天然自生,没有人为干扰与参与,混沌地球物理扬是如此繁华精彩与奇妙!混沌物理场无序界系蕴藏着多样有序系列。
匿名  发表于 2020-6-7 10:52
晶体的连生:自然界产出的晶体,以单体出现者较少,它们通常形成连生晶体。这种连生的晶体有时是不具什么规律的,例如彼此偶然连生的水晶形成了所谓的晶簇。但有的连生晶体很规则,具有严格的规律。晶体的规律连生有平行连晶和双晶。
匿名  发表于 2020-6-7 10:53
不完整对称植物叶形:它是天然自组织生成的,不是外界破坏所造成的。不但矿石晶体因连座簇生,底部成为不完整对称;人类因安全事故,失去胳膊或腿而成为不完整对称;植物也见有不完整对称的叶形,如下图的楮实子叶形,就是典型不完整对称天然产物;火山、地震的频率(周期)有时也会出现不完整对称的现象;由不完整对称逐步走向波状起伏的阔叶叶形,是必由之路;由自由王国走向必然王国;大千世界真奇妙!
匿名  发表于 2020-6-7 10:54
中心旋转轴轮叶对称叶形:中心旋转轴类似地球南北极的地心轴,地球绕南北地心轴永不停畄地进行自转而有昼夜之分。因360度自转,故此出现似中心旋转轴对称的轮叶环生叶形;如下图:七叶一枝花的叶形为七次转动对称中心轴;天南星的叶形为十多次转动对称中心轴;又如柚子、橘柑、…等果实的内瓣,也是围绕果实内中心轴、成瓣状多次对称的。地震序列的震群型、主震型的系列前震、系列余震的分布图样,是否因地球自转而围绕一个中心成片零散分布呢?
自然界对称形式多种多样,绝不是简单、单一的对称模式,应有多维思维方式研究问题。
匿名  发表于 2020-6-8 06:06
浅谈天然《三动》和物质《三态》:
物质通常以固态、液态、气态之三态存在,三态变化常与温度宻切相关。以水为例,在摄氏零度以下水成冰雪雹之固态,在O~100℃之间为液态,100℃以上为气态。冬季到来我国北方河流冰封,不再见有水流动;北极、南极冰,冰山、冰雪覆盖,固态者固结不动也。液态与气态,统称流体。一般而言,气态比液态更易流动。
何谓天然《三动》?是指地动(俗称地震)、水动(洪水泛滥为例)、气动(台风、飓风为例)。水为液态物质,液态与气态均具有易流动的本性;而地壳岩石坚硬固体物质,本是长期固定不动的,为何出现地动、发生地震呢?道理何在?春天到来气温升高,冰河解冻开河,再见液态水的流动;夏季烈日当空,水气蒸腾上天,云雨雷电变幻,气态变流更剧烈也!而冬季均无雷电出现?水成冰雪固态也。再问地动(地震)是何因?不就一目了然嗎!液态变固态,则由动变为静止;固态变液态,则静止变为动。
地壳岩石圈下是《一满锅沸腾翻滚的稀粥》,地幔层岩浆高温为2000~4000℃以上。煮稀粥的火源在何处?它是地核的热核反应堆所提供;锅内沸腾翻滚的稀粥,随时掀动锅盖震动是惯常发生的事;沸腾翻滚稀粥从盖缝中喷溢出锅外就是火山喷发。
匿名  发表于 2020-6-8 11:28
岩石熔融变回岩浆:(作者:遠长江)2O20、6、4日写。
地壳岩石圈是由岩浆经过漫长地质年代缓慢冷却而成的,以往地质学家们达成共识与明确指出,地壳岩石圈为巳经完成冷却收缩的坚硬固体层。筆者(遠长江’)却有不同见解:不要认为流态岩浆冷却后变成固态岩石圈,就永远不会再有任何变化了。例如冬天因气温降低,水可以变成固态冰;春天因气温升高,冰又可以熔化变成水;液态变固态,固态变液态,是随温度而变态;所以不要错误地理解地壳岩石圈是业已完成冷却的刚硬固体层,永恒不会再回变了,这就大错而特错了!请问为什么这么说呢?岩浆冷却可以变成岩石,岩石也可熔化再变成岩浆。比如火山喷发的地下通道,就把平均厚度33公里的地壳岩石层熔化贯穿了嗎!又比如穿插在地壳岩石圈中、不同深度分布的岩墙、岩柱、岩基、岩盘、…等,也是流态岩浆沿岩石裂缝、裂隙侵入穿插,并熔蝕扩大空间范围、长期停畄地下冷却而成。岩浆熔穿、熔塌岩石,使局部地段岩石由固态返回变为流态,固态变回流态,故而出现地动(地震)。哈尔滨工业大学王雪峰教授编著的《地震形成机理及预测方法探索》一书中,也谈到“岩石在压力不变的情况下,一定存在一个临界温度,当岩石的温度高于这个临界温-度时岩石将会熔融而成岩浆。一般认为这个临界温度估计为3000℃左右,岩石熔融坍塌就会形成地震活动。
匿名  发表于 2020-6-8 15:12
再谈天然《三动》:
天然《三动》是地动(俗称地震)、水动(洪水泛滥为例)、气动(台风、颶風为例)。地动是地壳岩石固态物质发生震动;水动是以洪水泛滥为例,代表液态物质的动态形式;气动以台风、颶风为例,代表气态物质的运动形式。固体与液体因自身具有明显的重力,总是从高处向低处滚落或流动;而气体则不同,常见有横向奔流运动(如风)和纵向上升运动(如龙卷风)等自然现象。这里所说的是指三态物质的天然运动形式,不包括人为制造的运载工具和运行武器。
言归正传來谈地动——地震:引发地动的原动力和能量来自地下深处,岩石与水是固态与液态物质,它们所具有的自身重力是朝下的。要使地面发生震动或火山喷发,必须要具有一个向上运行和传递的力或能量。这个力就是原动力,这个能量应來自地球深部。先把大方向确定下來,再分析细部。(文稿内容未完,且听下回分解)
匿名  发表于 2020-6-8 17:22
地震波是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外辐射的弹性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地震波称为体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是推进波,地壳中传播速度为5.5~7千米/秒,最先到达震中,又称P波,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横波是剪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3.2~4.0千米/秒,第二个到达震中,又称S波,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地震时,纵波较快传播到地面。所以人们第一感觉就是房子在上下晃动然后才是左右晃荡。沿地面传播的地震波称为面波,分为乐夫波和瑞利波。面波又称L波,是由纵波与横波在地表相遇后激发产生的混合波。其波长大、振幅强,只能沿地表面传播,是造成建筑物强烈破坏的主要因素。

1.纵波

从震源向地表传播,交替地挤压和拉张波穿过的岩石,在波传播的方向上向前和向后运动。所以在地表上,人们会感到所有的东西连同自己“跳”了一下。

2.横波

岩石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相互垂直,在随后横波传播到地表时,人们会感觉左右晃动。

3.乐夫波

在地平面上做蛇形运动,质点在水平面内垂直于波前进方向作水平振动。

4.瑞利波

沿着地面水平传播,沿波的传播方向作一垂直平面,质点在该平面内向前、向上、向后和向下运动,描绘出一个椭圆。

今天小编对地震时地面先左右还是先上下震动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对于地震是怎么形成的以及其他地质灾害小知识,还请了解更多佰佰安全网上的自然灾害小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匿名  发表于 2020-6-8 17:29
问题01、地震波能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我们知道耳朵能听到声响,是因为声源发生振动,空气介质由于受到振动以弹性压缩波的形式向远处传递,一定频率的声波被耳朵接收产生听觉。

通常我们都知道地震波是从地面以下传播上来的,但是到达地表以后,地震波能否在气态的空气介质中传播呢?

地震发生时,震源激发出两种波,一种是P波,也称为纵波,纵波是一种压缩波,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另一种是S波,也称为横波,横波是一种剪切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液体和气体介质中不能传播。纵波和横波合称为“体波”,可以理解为在地球岩石圈“身体”中传播的波,当体波到底地球表面时,形成一种沿着地球表面传播的波,称为“面波”。随着距离增大,体波的能量衰减率比面波快,所以在地震记录上,面波振幅一般比体波大。

从对地震波的属性研究看,地震波体波中的P波,到达地表(固气分界面)时候可以发生折射进入空气介质,并在其中传播,这一点和声波一样。声波在空气介质中表现为压缩波。“声源”在空气中振动时,一会儿压缩空气,使其变得“稠密”;一会儿空气膨胀,变得“稀疏”,形成一系列疏、密变化的波,将振动能量传送出去。

那么,有没有监测空气介质中传播的地震波呢?答案是No。一方面由于P波随距离衰减快,在空气中形成的扰动不足以造成灾害,造成灾害的地震波是沿着地表传播的波。另一方面,好像也没有这方面的仪器感知空气中的地震波波动,即便有,空气中充满各种各样的声波扰动,剔除分辨也是个不容易的事情。
匿名  发表于 2020-6-8 17:31
问题01、地震波能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我们知道耳朵能听到声响,是因为声源发生振动,空气介质由于受到振动以弹性压缩波的形式向远处传递,一定频率的声波被耳朵接收产生听觉。

通常我们都知道地震波是从地面以下传播上来的,但是到达地表以后,地震波能否在气态的空气介质中传播呢?

地震发生时,震源激发出两种波,一种是P波,也称为纵波,纵波是一种压缩波,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另一种是S波,也称为横波,横波是一种剪切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液体和气体介质中不能传播。纵波和横波合称为“体波”,可以理解为在地球岩石圈“身体”中传播的波,当体波到底地球表面时,形成一种沿着地球表面传播的波,称为“面波”。随着距离增大,体波的能量衰减率比面波快,所以在地震记录上,面波振幅一般比体波大。

从对地震波的属性研究看,地震波体波中的P波,到达地表(固气分界面)时候可以发生折射进入空气介质,并在其中传播,这一点和声波一样。声波在空气介质中表现为压缩波。“声源”在空气中振动时,一会儿压缩空气,使其变得“稠密”;一会儿空气膨胀,变得“稀疏”,形成一系列疏、密变化的波,将振动能量传送出去。

那么,有没有监测空气介质中传播的地震波呢?答案是No。一方面由于P波随距离衰减快,在空气中形成的扰动不足以造成灾害,造成灾害的地震波是沿着地表传播的波。另一方面,好像也没有这方面的仪器感知空气中的地震波波动,即便有,空气中充满各种各样的声波扰动,剔除分辨也是个不容易的事情。
匿名  发表于 2020-6-8 17:48
问题02、地震波能不能被你的耳朵听到

在空气中声波、纵波、压缩波可以认为是同一类东西,传播形式通过“疏—密—疏—密”的空气介质弹性传递。传播速度遵守波速公式,也就是说,地震纵波进入空气介质传播,其波速应当是迅速回落到和声速相当的级别(地震纵波在固体岩层中的传播速度超过10倍于在空气介质传播速度)。但是这些波能不能被人的耳朵听到,那是另外一个概念。

按频率分类,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称为次声波;频率20Hz~20kHz的声波称为可听波,即人耳能分辨的声波;频率20kHz~1GHz的声波称为超声波。

地震波的频率一般上限是几十赫兹,所以地震波是一种次声波,一般不属于被人的耳朵可到的波段。能感受到波动,基本听不到它的声响,这就是地震波。而爆炸为什么能听到巨响呢?因为爆炸物的燃爆产生冲击波的频率一般在几十到几千甚至过万赫兹,属于可听波范围。

当然,地震波的“无声”不代表地震发生时无声无息,随着大地的震动,断层出露地表错动的声音、建筑结构摇晃摩擦产生的声音、玻璃碎裂广告牌坠落的声音等等,呈现混合杂乱的声波特点。但是,用声音来判断地震是不靠谱的,人体感受地震波最明显的还是地面振动带来的体感。
匿名  发表于 2020-6-8 17:50
问题03、巨响和传说中的“地声”有无关系

首先,大震前的地声是个啥东西我也说不清楚。搜索知网或者知乎,对“地声”的介绍停留在上世纪70-80年代,不过也仅仅是介绍,谈不上研究。地声是一个统计出来的现象,根据统计存在发声时间不一和声音特点不一的情况。有人说地声是地震前听到的,有人说地声是地震后听到的。有人说地声像打雷的轰隆,有人说像载重卡车驶过的声音,有人说像风吼叫的声音。

地声对于地震预测研究帮助很低,因为难以把地声作清晰的辨别,尤其是和打闷雷或者卡车驶过的轰鸣声对比辨别,这样就难以成为一种防灾经验复制给大众。

城市不明原因的巨响是不是地声呢?个人倾向于无需关联联想,地声是个啥都没定性,缺乏“对号入座”的可操作性。
匿名  发表于 2020-6-8 18:34
地震时地面发生震动,它能向空气中传播么?

地震波能否在空气中形成冲击波?
地震时能够形成地震波,分横向和纵向,导致地壳移动挤压等,那么当地震波传送出地面后能否影响空气,形成冲击波?或者说能否对空气也形成振动,传播出能量? 展开

匿名用户
2013-06-05

地震波
由地震震源发出的在地球介质中传播的弹性波。地震发生时,震源区的介质发生急速的破裂和运动,这种扰动构成一个波源。由于地球介质的连续性,这种波动就向地球内部及表层各处传播开去,形成了连续介质中的弹性波。
地震波是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外辐射的弹性波。地球内部存在着地震波速度突变的基干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地震被按传播方式分为三种类型:纵波、横波和面波。纵波是推进波,地壳中传播速度为5.5~7千米/秒,最先到达震中,又称P波,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横波是剪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3.2~4.0千米/秒,第二个到达震中,又称S波,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面波又称L波,是由纵波与横波在地表相遇后激发产生的混合波。其波长大、振幅强,只能沿地表面传播,是造成建筑物强烈破坏的主要因素。
地震面波——沿地面的地震波
当P波和S波到达地球的自由面或位于层状地质构造的界面时,在一定条件下会产生其他类型地震波。这些波中最重要的是瑞利波和勒夫波。这两类波沿地球表面传播;岩石振动振幅随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小至零。由于这些面波的能量被捕获在表面才能沿着或近地表传播,否则这些波将向下反射进入地球,在地表只有短暂的生命。
>同时地震时还会产生次声波。
频率小于20Hz(赫兹)的声波叫做次声波。次声波不容易衰减,不易被水和空气吸收。而次声波的波长往往很长,因此能绕开某些大型障碍物发生衍射。某些次声波能绕地球2至3周。某些频率的次声波由于和人体器官的振动频率相近,容易和人体器官产生共振,对人体有很强的伤害性,危险时可致人死亡。
虽然次声波看不见,听不见,可它却无处不在.地震、火山爆发、风暴、海浪冲击、枪炮发射、热核爆炸等都会产生次声波,科学家借助仪器可以“听到”它。
次声波的传播速度和可闻声波相同,由于次声波频率很低。大气对其吸收甚小,当次声波传播几千千米时,其吸收还不到万分之几,所以它传播的距离较远,能传到几千米至十几万千米以外。
匿名  发表于 2020-6-9 11:07
震源区和地面震中区、那一个破坏严重———兼谈制能与消能:(作者:逺长江)2O2O、6、9日。
请问震源小区和地面震中区(或称破坏极震区)相比较,那一个破坏最严重?肯定有人会回答“震源区破坏最严重”,并且还会拿出地下“隐爆角砾岩”做充分理由。其实否也!为什么这样说呢?震源区是地下能量的聚集区,是地震引发的源头地,是策划地动的策源地,是地震波的发射的所在地,是地下爆炸的座落地,是制能造能的根据地。既然如此,那当然震源区破坏最严重。可是你要知道,震源区虽然是能量集中生产地,但生产出能量向四面八方、周边地区输送、扩散出去,周围布满兵力予以保护(指周边围压力),所以不会产生较大破坏性。
地动(指地雲)活动其实就是一个消能、耗能过程。震源如同生产厂家,地震波在地壳岩石介质中进行能量传播,和引起地面震动,都是在进行分散消耗、耗能,如同广大分散个体消费者。地下消费者承受压力小,因为存在围压与上覆岩层的重压予以支撑;当接近与达到地表时,就逐渐失去支撑力,接力比赛最后一棒无人接,全部赛棒都集中落在地面上,也就是所说的面波L,赛棒选加形成长波。再者地面之上是和大气层的分界面,而空气不消能、耗能(指不吸收地震能);所以,地震波传播到地面选加形成长波,全部由地面进行面上单独承包,故此,震中区地表山岩和地面建筑物破坏性远超震源区!
匿名  发表于 2020-6-9 17:46
声音传播速度:固体>液体>气体,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固体介质分子宻度大于液体与气体,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液体次之,气体中传播最慢。为什么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液体和气体中快?如同一排人,将一小球从A点传递到B点,如果人数多。人与人间距离很近传递的速度就快,人数少了,人与人之间距离较远,传递的速度就会减慢一样,声波这种机械波传播也依赖传播媒质中粒子的密度,两点间粒子少,能量的转移(如同上述小球移动)就慢一些;而固体、液体、气体中,固体一般密度最高,气体最小,所以声波传播当然以固体中传播最快,气体中最慢了。 即传播速度与介质密度相关,密度高时声速快一些。而固体、液体、气体中,固体一般密度最高,气体最小,所以声波传播当然以固体中传播最快,气体中最慢了。 即传播速度与介质密度相关,密度高时声速快一些。
声音的传播速度除了与介质种类有关,还与温度有关在温度相同的条件下,一般而言,在固体中最快,液体中次之,在空气中最慢.也有例外的,比如说声音在软木中的传播速度就小于在水中的传播速度。
声音传播速度固体>液体>气体,那为什么隔一堵墙或者说座山,为何传不过去?因气体引起的震动不足以引起墙体产生震动,此时空气传声起主要作用,而墙体隔绝空气作用更大于它的传声作用。
匿名  发表于 2020-6-10 09:20
炸弹、地雷、手榴弹、鞕炮等爆炸物,它们的震源在何处?内部所装载炸药就是爆炸的震源;爆炸物外壳就类似地球外壳(地壳岩石圈);爆炸时产生的冲击波,类同于地震波;爆炸发生时将弹壳炸飞,炸成碎片,就如同流星陨石雨;如果没有炸飞,只炸破外壳,就如同地壳岩石层的断裂、断层;如果炸药量不夠,只炸震动,那就类似地震。(作者:遠长江)采用类比法进行举例说明,既简明扼要,又易懂、明晰。写于2020、6、10日。
当今全球地震界传统学派的理论是板块《刚硬破裂理论》和《弹性应变回跳理论》佔统治地位;筆者提倡的《天然爆炸理论》为地震界新生派理论。
匿名  发表于 2020-6-10 11:16
再谈长波成因的新见解:      〈作者:逺长江〉2020、6、10日
体波(纵波、横波)为短波。纵波最先到达,横波紧跟其后,面波最后达到,面波为长波。请问短波为何先行达到?长波〈指面波〉为何后行才达到呢?按照现有的解释,面波是由纵波、横波的折射、迭加、次生的混合而成的长波。按照波的传播公式:∨=入F。式中∨——波的传播速度;入——波长;F——波的频率;对于同一介质而言,F可视为一个固定不变值,那么波速∨和波长入成正比关係;按理说面波应先达到,为何短波(指纵波、横波)反而先行达到呢?故此,作者提出不同的新见解:
纵波与横波是穿行均质、緻宻、较完整岩石介质的先达波,因介质均一,颗粒緻宻,分子分布宻度大。所以地震波穿行传播速度快,而先行达到;那为何面波(长波)又后行达到呢?这就与介质的天然界面(有人称自由界面)有关。比例汽车在平整的公路上行駛,车轮与路面的接触界面平顺,则车速就快,能先行达到问的地;倘若公路为新修毛公路,路面凹凸不平,阻碍车轮前行,车速就慢,而且车身震幅也大,只会后行到达目的地。地震波发生折射、反射、衍射现象,就往往位于介质分界面上。这个分界面有学者称《自由界面》,也有学者称《天然有效界面》。地震海啸的成因就与海底地形急剧升降变动(低凹与凸峰)宻切相关;长江三峡的峡谷河段急湍、翻滚险浪的形成也与河床地形急剧升降变化有关;都因介质分界面所造就!面波——次生长波的成因,不是折射、迭加那么简单呀!
匿名  发表于 2020-6-10 12:18
李白诗一首: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千里江陵一日还”和“轻舟巳过万重山”,形容水流速度急快。
匿名  发表于 2020-6-10 17:21
声音传播速度:固体>液体>气体,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固体介质分子宻度大于液体与气体,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液体次之,气体中传播最慢。为什么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液体和气体中快?如同一排人,将一小球从A点传递到B点,如果人数多。人与人间距离很近传递的速度就快,人数少了,人与人之间距离较远,传递的速度就会减慢一样,声波这种机械波传播也依赖传播媒质中粒子的密度,两点间粒子少,能量的转移(如同上述小球移动)就慢一些;而固体、液体、气体中,固体一般密度最高,气体最小,所以声波传播当然以固体中传播最快,气体中最慢了。 即传播速度与介质密度相关,密度高时声速快一些。如同一排人,将一小球从A点传递到B点,如果人数多。人与人间距离很近传递的速度就快,人数少了,人与人之间距离较远,传递的速度就会减慢一样,声波这种机械波传播也依赖传播媒质中粒子的密度,两点间粒子少,能量的转移(如同上述小球移动)就慢一些;而固体、液体、气体中,固体一般密度最高,气体最小,所以声波传播当然以固体中传播最快,气体中最慢了。 即传播速度与介质密度相关,密度高时声速快一些。
声音的传播速度除了与介质种类有关,还与温度有关在温度相同的条件下,一般而言,在固体中最快,液体中次之,在空气中最慢.也有例外的,比如说声音在软木中的传播速度就小于在水中的传播速度。
声音传播速度固体>液体>气体,那为什么隔一堵墙或者说座山,为何传不过去?因气体引起的震动不足以引起墙体产生震动,此时空气传声起主要作用,而墙体隔绝空气作用更大于它的传声作用。
匿名  发表于 2020-6-10 17:22
各种类型的长波:
(1)、地震海啸的长波:地震海啸是海底发生地震时,由于海底地形急剧升降变动,引起的海水强烈扰动。海水先向突然变得低洼的地方涌去,随后翻回海面,形成一种特别长的大浪,两个波峰之间的距离,可达100公里以上的长波。它在开阔的深水大洋中运行时,速度特别快,可达每小时七、八百公里,但这时波涛并不特别汹涌,因为波峰之间距离是那样长,起落变化就不明显了,只是到了滨海一带水浅的地方,一阵阵袭来的大浪挤在一起,才激起比平时的潮水高得多的巨浪,冲上陆地,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地震海啸。
(2)、地震长波:地震面波的波长比较长,故又称为长波。地震长波(面波)和上下跳动颠簸的纵波及重力波对地面建筑物和人兽生命的危害性最大。面波本为折射波,面波变成长波的原因,是系列波长相同的波反复迭加的结果。同一震源产生体波的振动频率是相同的,它们的波长也一定相同。体波到达地表后,产生的次生波——面波的波长也都相同。无数系列波长相同的面波重复交错迭加的结果,而变成了长波。长波的危害性极大,如果长波再加上快速行駛,对地面建筑物和山体悬岩和地面建筑物的破坏性及人兽杀伤力极大。
波的传播速度:∨=入f       式中∨为波的传播速度。入为波长。f为振动频率。波速等于波长和频率的乘积。对于同一种介质而言,频率(或周期)是固有不变的。所以波长(入)越大,波速(∨)也就越块。波速与波长成正比关係。面波的传播像是一个波列,持续时间较长,不像纵波与横波时间短暂,面波周期范围最长可达3OO0秒(即50分钟)。面波振幅大,时间较长,故此破坏性大。
(3)、颶风、台风、疾风、龙卷风均是大气层中、气流也以长波形式,块速长驱直入。(文稿内容未完)
匿名  发表于 2020-6-10 17:25
(续接82楼文稿内容):
(3)、颶风、台风、疾风、龙卷风均是大气层中、气流以长波形式,快速长駆直入。风是指大气空间层气体或空气的快速流动的一种自然表现方式,它是因温度差、浓度差和气压差共同作用引起的一种气体运动形式,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如强大的海风吹向大陆,会造成降雨,喻示天气变化;又如台风,飓风,疾风具有强大能量。有学者研究指出,台风最高时速可达200公里以上,其能量相当于400颗2000吨级氢弹爆炸时的能量。台风途经之处,翻江倒海,狂浪掀腾席卷,陆地树木拔根倒伏,房舍遍地摧毁,给人类造成巨大灾难。
飓风、台风、疾风常发生在沿海平原地带,一馬平川,无所阻拦,容易形成长波风流;在山区因地形起伏变化大,难以形成颱风、台风、疾风。
匿名  发表于 2020-6-11 09:07
关于美国黑人族群的问题,思考几个最直接简单的问题,就可理清是什么性质的问题了。完全不必搞得高深莫测、上纲上线、进入剪不断理还乱的抒情模式.....
问1. 当今的美国有无制度性歧视?
答:没有。如果有,那么“种族歧视”就不会被判有罪;如果有,就不会允许从幼稚园到高中甚至大专院校的教育系统及教材上充分介绍黑人在美国的历史及文化。
问2.美国黑人的上升通道及自我实现通道有无受阻?
答:没有。如果有,黑人就不会出现在小到各级地方政府,大到参众两院直到美国总统的位置上;也不会出现在各行各业的大小岗位上;更不会有黑人的s及影视巨星及富豪。
问3. 美国民众各方表达诉求通道是否畅通?有无规定有色族裔不可发声、不可上街、不可抗议及伸张正义?
答:没有。美国不分族裔、不分肤色、不分贫富、不分职位高低、不分性别,都可上街游行、示威抗议,和平合法表达各自诉求。
问4. 美国法律上所追求的程序正义是否偏袒白人、歧视黑人?
答:没有。否则就不会出现震惊世界的O.J. Simpson的判例。一个典型的黑人与白人之间的官司,一个大家心知肚明的判案,结果由于检方的提证程序出问题以及关键证据错位,现场留下的行凶用手套套不进O.J.Simpson的手,最终导致黑人O.J.赢了官司。
问5. 美国高收入、高技能行业是否限制有色人种?
答:没有。否则如何解释大量的印度裔及华裔涌现在这些行业?他们当中有的甚至都不是美国公民,而且连绿卡都没有。黑人不仅没有被限制进入这些行业,相反反而有保护法令,降低他们进入这些行业的门槛,有的公司甚至有优惠他们的配额制。
问6. 美国的教育系统是否有阻止招收黑人学生,导致他们无法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通道?
答:没有。不仅没有,而且还特地降低他们进入大专院校的门槛,从而占去了很多其他族裔杰出学生的位置。
问7. 黑人被歧视的历史是否应该成为他们今天自暴自弃的借口?是否因为肤色原因而带给他们了贫穷?
答:不应该;也不是。美国历史上不仅歧视过黑人,而且歧视过所有的有色人种。那么在今天法治健全、福利健全、没有制度性歧视的平权的美国,有什么理由自暴自弃?有什么理由用暴力表达诉求?印度人是否属于有色人种?华人是否属于有色人种?他们的肤色是造成他们贫穷或富裕的原因吗?白人里难道没有穷人?如果说因为历史上被歧视,就可以成为今天自暴自弃、事事推卸责任、理直气壮躺在福利上吃喝的原因,那么历史上众所周知的犹太人是被世界范围严重歧视及迫害的族群,直至今天美国国内仍然有针对犹太教或犹太族群的犯罪案例。对比黑人族群的做法,有谁看见犹太族群动不动就上街示威或打出犹太人命贵的口号?有谁看见犹太族群大规模理直气壮地躺在政府福利上吃喝?有谁看见犹太族群继续享受降低他们入学及就业门槛的优惠政策?有谁看见犹太族群借游行示威暴力打劫各大小商场?有谁看见犹太族群里有大规模的毒品、枪支及暴力犯罪?有谁看见百分之70以上的犹太家庭为单亲家庭?如果说世界上还有哪个小国在被周围邻国暴力敌视的话,那就数以色列了。有谁看见以色列及犹太人自暴自弃的?一个既无语言障碍又无文化沟通障碍的本土族群,动不动就怨天尤人、上纲上线、上街抗议,把自己的一切不足包括贫穷都怪在肤色或种族歧视上,这样自身存在的问题就解决了吗?有句话值得人们深思:“人必自辱而后人辱之”.......
匿名  发表于 2020-6-11 09:37
美国黑人以《种族歧视》举行示威游行暴乱具有如同海啸、台风、地震災难式破坏性:

关于美国黑人族群的问题,思考几个最直接简单的问题,就可理清是什么性质的问题了。完全不必搞得高深莫测、上纲上线、进入剪不断理还乱的抒情模式.....
问1. 当今的美国有无制度性歧视?
答:没有。如果有,那么“种族歧视”就不会被判有罪;如果有,就不会允许从幼稚园到高中甚至大专院校的教育系统及教材上充分介绍黑人在美国的历史及文化。
问2.美国黑人的上升通道及自我实现通道有无受阻?
答:没有。如果有,黑人就不会出现在小到各级地方政府,大到参众两院直到美国总统的位置上;也不会出现在各行各业的大小岗位上;更不会有黑人的s及影视巨星及富豪。
问3. 美国民众各方表达诉求通道是否畅通?有无规定有色族裔不可发声、不可上街、不可抗议及伸张正义?
答:没有。美国不分族裔、不分肤色、不分贫富、不分职位高低、不分性别,都可上街游行、示威抗议,和平合法表达各自诉求。
问4. 美国法律上所追求的程序正义是否偏袒白人、歧视黑人?
答:没有。否则就不会出现震惊世界的O.J. Simpson的判例。一个典型的黑人与白人之间的官司,一个大家心知肚明的判案,结果由于检方的提证程序出问题以及关键证据错位,现场留下的行凶用手套套不进O.J.Simpson的手,最终导致黑人O.J.赢了官司。
问5. 美国高收入、高技能行业是否限制有色人种?
答:没有。否则如何解释大量的印度裔及华裔涌现在这些行业?他们当中有的甚至都不是美国公民,而且连绿卡都没有。黑人不仅没有被限制进入这些行业,相反反而有保护法令,降低他们进入这些行业的门槛,有的公司甚至有优惠他们的配额制。
问6. 美国的教育系统是否有阻止招收黑人学生,导致他们无法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通道?
答:没有。不仅没有,而且还特地降低他们进入大专院校的门槛,从而占去了很多其他族裔杰出学生的位置。
问7. 黑人被歧视的历史是否应该成为他们今天自暴自弃的借口?是否因为肤色原因而带给他们了贫穷?
答:不应该;也不是。美国历史上不仅歧视过黑人,而且歧视过所有的有色人种。那么在今天法治健全、福利健全、没有制度性歧视的平权的美国,有什么理由自暴自弃?有什么理由用暴力表达诉求?印度人是否属于有色人种?华人是否属于有色人种?他们的肤色是造成他们贫穷或富裕的原因吗?白人里难道没有穷人?如果说因为历史上被歧视,就可以成为今天自暴自弃、事事推卸责任、理直气壮躺在福利上吃喝的原因,那么历史上众所周知的犹太人是被世界范围严重歧视及迫害的族群,直至今天美国国内仍然有针对犹太教或犹太族群的犯罪案例。对比黑人族群的做法,有谁看见犹太族群动不动就上街示威或打出犹太人命贵的口号?有谁看见犹太族群大规模理直气壮地躺在政府福利上吃喝?有谁看见犹太族群继续享受降低他们入学及就业门槛的优惠政策?有谁看见犹太族群借游行示威暴力打劫各大小商场?有谁看见犹太族群里有大规模的毒品、枪支及暴力犯罪?有谁看见百分之70以上的犹太家庭为单亲家庭?如果说世界上还有哪个小国在被周围邻国暴力敌视的话,那就数以色列了。有谁看见以色列及犹太人自暴自弃的?一个既无语言障碍又无文化沟通障碍的本土族群,动不动就怨天尤人、上纲上线、上街抗议,把自己的一切不足包括贫穷都怪在肤色或种族歧视上,这样自身存在的问题就解决了吗?有句话值得人们深思:“人必自辱而后人辱之”.......
匿名  发表于 2020-6-11 11:36
声音传播与力的传播规律相同:(作者:逺长江)2020、6、11日写。
(1)、声音传播速度:固体>液体>气体,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固体介质分子宻度大于液体与气体,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液体次之,气体中传播最慢。为什么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液体和气体中快?如同一排人,将一小球从A点传递到B点,如果人数多。人与人间距离很近传递的速度就快,人数少了,人与人之间距离较远,传递的速度就会减慢一样,声波这种机械波传播也依赖传播媒质中粒子的密度,两点间粒子少,能量的转移(如同上述小球移动)就慢一些;而固体、液体、气体中,固体一般密度最高,气体最小,所以声波传播当然以固体中传播最快,气体中最慢了。 即传播速度与介质密度相关,密度高时声速快一些。
(2)、力的传递:也是固体>液体>气体。当一所房屋或一堵墙发生倾斜时,人们常采用木柱予以支撑,让倾斜力通过木柱传到地面;如果下一场雨后,地面土层湿化后房屋倾斜会加剧,说明固体对力的传递远胜于液体;而未经压缩的气体,几乎不具有力的传递作用;你一拳打在空气中,却毫无感觉;你一拳打在水面上,水会晃动与水滴四溅;你一拳打在桌面上,桌面上的碗、筷等物体会跳动起来。固体对力的传递远胜于液体与气体。
(3)、三态物质对波的传播速度和对力的传递性质,说明了什么呢?波与力都是能量的传导作用,说明固体对地震波的导波、导力性能,远胜于液体和气体。横波不能通过液体;纵波和面波几乎不能通过气体;现在我们反过来思考问题,地壳岩石圈中的深大断裂和断层,断层中充填角砾岩、糜棱岩、碎屑、泥沙、地下水、空气、…等混合物质,相对緻宻完整岩体而言,分子分布宻度大大降低,对地震波的导波性与导力性、反而起到阻挡作用!
所以说主流地震界传统学派的《刚硬破裂理论》和《弹性应变回跳理论》根本无法适从。
匿名  发表于 2020-6-11 17:15
(续接86楼文稿内容):
(1)、文稿(3)中谈到了固体物质(比如岩石)对地震波的导波性能和导力性能,远胜于液体和气体物质。对于大气层而言,几乎不具有地震波的导波性;假如飞机飞经某地,而某地正好发生地震,对飞机飞行不受絲毫影响,因为大气层对地震波无导波、传播性能。既然如此,作者(遠长江)提出一个大胆想法,我们人类可以发明一种取名为《消能仪》的抗震器。因为地震波向四面八方、周边传播,是消底、耗量过程,地震波达到地面后,让其纵波、横波、面波的波能,统统尽快扩散、消能,免除地表过分震动而造成建筑物破坏和人畜伤亡,这就是《消能仪》的功能。不知还有谁能提出与发明该仪器的设想和图件?
(2)、再论地壳岩石圈中分布的深大断裂和大小断层:筆者(逺长江)是一位从事野外现场实际地质工作达五十余载的耄耋民叟,多年來对地表断层和地下深处断层,岩心描述时对其断层结构和充填物,有仔细考究。断层常为角砾岩、糜棱岩、钙质胶结,或充填碎屑、泥沙、地下水下渗、空气、…等混乱物质成份,结构较为疏松,常为地表水下渗通道,或沿断层破碎带发育溶洞、空洞。断层破坏了岩层和岩体的完整性和抗压抚拉的强度性,降低岩石力学强度。对地震波、力的传导,起到阻碍、隔离作用。因而断层边缘和断层面附近,容易产生地震波的能量滯畄或聚集,从而引发断层坍塌或断层溶洞失稳垮落,常被主流地震界传统学派们误认为《引发地震的动力源》。火山和地震是造山运动的次生效应;而断裂、断层又是地震的次生效应;因果关系必须弄清楚!千万不要将因说成为果,也不要将果说成为因。
匿名  发表于 2020-6-11 17:30
对87楼文稿中存在的错误进行修正改错:
(1)、顺数第五行中的“是消底、耗量过程”,修正为“是消能、耗能过程”。
(2)、倒数第四行中的“抗压抚拉的强度性”,修正为”抗压抗拉的强度性”。
匿名  发表于 2020-6-11 17:34
(续接86楼文稿内容):
(1)、文稿(3)中谈到了固体物质(比如岩石)对地震波的导波性能和导力性能,远胜于液体和气体物质。对于大气层而言,几乎不具有地震波的导波性;假如飞机飞经某地,而某地正好发生地震,对飞机飞行不受絲毫影响,因为大气层对地震波无导波、传播性能。既然如此,作者(遠长江)提出一个大胆想法,我们人类可以发明一种取名为《消能仪》的抗震器。因为地震波向四面八方、周边传播,是消能、耗能过程,地震波达到地面后,让其纵波、横波、面波的波能,统统尽快扩散、消能,免除地表过分震动而造成建筑物破坏和人畜伤亡,这就是《消能仪》的功能。不知还有谁能提出与发明该仪器的设想和图件?
(2)、再论地壳岩石圈中分布的深大断裂和大小断层:筆者(逺长江)是一位从事野外现场实际地质工作达五十余载的耄耋民叟,多年來对地表断层和地下深处断层,岩心描述时对其断层结构和充填物,有仔细考究。断层常为角砾岩、糜棱岩、钙质胶结,或充填碎屑、泥沙、地下水下渗、空气、…等混乱物质成份,结构较为疏松,常为地表水下渗通道,或沿断层破碎带发育溶洞、空洞。断层破坏了岩层和岩体的完整性和抗压抗拉的强度性,降低岩石力学强度。对地震波、力的传导,起到阻碍、隔离作用。因而断层边缘和断层面附近,容易产生地震波的能量滯畄或聚集,从而引发断层坍塌或断层溶洞失稳垮落,常被主流地震界传统学派们误认为《引发地震的动力源》。火山和地震是造山运动的次生效应;而断裂、断层又是地震的次生效应;因果关系必须弄清楚!千万不要将因说成为果,也不要将果说成为因。
匿名  发表于 2020-6-12 15:27
地球是个庞大的热库(热库理论)
匿名  发表于 2020-6-12 15:28
地球是个庞大的热库(热库理论)
地球是个庞大热库源。引起地球动力效应的能量是热现象产生的。由火山喷发所释放的一部分热能与地震活动所释放的一部分动能,其数量级是相同的。火山与地震及温泉,三者所释放的能量之和,约等于全球之地球表面散失热量的千分之一左右。而地球表面散失的的能量(当然包括火山,地震,温泉在内),对于地球内部庞大热库而言,只是”九牛毫毛“之比,简直是微不足道,无足轻重。地壳在冷却收缩过程中(是指地幔物质岩浆冷却固结为岩石),必然要不断释放出大量热能与动能,产生产能过剩,无处储藏,只好向外局部开放释能。于是火山,地震,温泉,全球地表散热等自然现象必然系列产生。地球内部热库早已被装满,已再无处可容纳,唯一的途径只能向外消散,这就是每时每刻都有大、中、小地震发生的根源。人类如何向地球庞大热库夺取能量,开发利用为人类所需,如同向猛兽口中要食,谈何容易!只有依靠科学技术。

温泉(或称热泉)隶属地表散热的另一特殊形式。从广东省对233处热泉调查资料得知,热泉出露与火成岩(主要是花岗岩类)分布关系甚为密切,火成岩体侵入或喷出的地质时代越新,热泉温度就越高,高于80℃的热泉也越多。热泉通常多出露于花岗岩体边缘内、外接触的断裂构造中。

地幔层中的高热岩浆向上侵入地壳岩石圈中,在地下释热冷却固结成为岩墙、岩盘、岩柱、岩床等侵入火成岩体,其冷却固结过程是极其缓慢的,冷却固结1毫米厚至少需要136年。故此地下水做为温泉(或热泉)出露,热能补给来源是长期不断的。

我国重庆的南、北温泉,陕西临潼的温泉,泉水温度一般在40℃左右。低于40℃的称为低温热泉;40-60℃称中温热泉;高于60℃称为高温热泉。最高温泉达80℃以上,甚至100℃。

温泉、热泉也常见为火山的晚期景观,火山停止喷发后,地下岩浆并没有停止向地面喷溢热气(通过裂缝裂隙),地下水活动吸收热气,则载热为温泉(或热泉)出露,当然温泉并非都是火山晚期景象所独有。
匿名  发表于 2020-6-12 15:29
地震与火山的地理分布相吻合:
全球地震和火山的分布特征是地理分布呈带状的特点。全球分布两大地震带,即环太平洋地震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发生的地震约占全球地震的76%;全球共有516座活火山,环太平洋地带的活火山约为380余座,占全球活火山的75%左右。环太平洋地震带,其中包括中国的渤海,黄海辐射的周边地区而言,曾经发生过的历史地震摘录如下:
公元1668年7月25日,山东莒县-郯城发生8.5级大地震;
公元1679年9月21日,北京三河、平谷发生里氏8级大地震;
公元1830年6月12日,河北磁县发生7级以上大地震;
公元1889年河北大名发生强烈地震;
公元1966年3月8日-3月22日,邢台发生里氏6.7,6.8,7.2级三次地震;
公元1969年7月18日,渤海水域发生7.4级地震;
公元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营口发生7.3级地震;
公元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3.8秒,河北唐山~滦县发生里氏7.8级大地震(但有人定为8.2级)。
对一个地区近500年至近100年内发生过历史地震的考究,来预示和评估今后数年至100年内重演与引发较大地震的可能危害。这是地震专职人员的任务和职责。
匿名  发表于 2020-6-12 15:34
地球内部隐藏超高压超高温庞大热库是威慑人类最不安全的隐患。火山和地震是造山运动的次生效应,而造山运动又是垂直上升运动和水平挤压运动的结果。
匿名  发表于 2020-6-12 15:38
地热问题是一个尚未完全解决、尚存争议的问题:(作者:地震地质爱好者)208、11、20日。
1.组成地壳的岩石为低劣导热性物质,因而具有较良好的隔热性能,才有利地球内部热库的造就。但在3000℃环境下岩石则被融化。
2.按地球半径(6371公里)和地球热增温级(3℃/100米)来计算,地心温度将达到19万摄氏度。(即6371×1000米÷100米×3℃=191130℃)。但按照前苏联在巴尔提克地盾科拉超深层钻孔资料得知,钻至地球12.2公里处,钻孔内的温度达到180℃,按此计算结果:地热增温级应为180℃÷12.2×1000米=1.5℃/100米,那么(6371×1000米×1.5℃=95565℃。也就是说,地心温度达到9.5万~19万摄氏度。许多学者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在这样的高温下,地心元素的原子将被分解成电子、正子、质子和中子,不但地球不可能是固体,薄的地壳也必然早就被崩碎。因此许多学者认为地心的温度不会超过5000℃。笔者认为也不能完全排除地心温度不会超过5000℃,所以地球每时每刻都在以火山、地震、温泉、地表散等方式释放多余的热量,否则,真的就会像天体中常发生的流星一样,被崩破烧毁成陨石雨。
3.压力增大,温度便随之升高,地球很深处压力硕大无朋,那里的岩石应当融化。另一方面,这里的超高压力又不可能使岩石变为液态,于是保持玻璃质的熔融固体状态。
4.太阳表面温度约为5000℃,而内部温度可增至摄氏25,000,000度(2千5百万度),但有人认为这种温度是由于逐渐收缩产生的,后来研究除了收缩之外,还因收缩的结果使质子与中子结合形成的最重的原子核,它们获得了极大的速度而相互撞击,引起了核反应,因而析出来的能量恰好弥补太阳辐射而消耗的能量。地核是否存在此类核反应?
匿名  发表于 2020-6-12 15:39
笔者再补充介绍一种重要的地震学术理论:即“岩浆冲击说理论”,它由日本松泽武雄为代表的一些科学家提出的一种学术理论,它对破解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的成因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他明确指出“孔隙流体压力的增高等均可引发深部地震;它是与美国式的板块碰撞运动具有截然不同学术观点和思维模式的理论学说。因为地球深部不存在断裂象和板块挤压碰撞运动。
匿名  发表于 2020-6-12 15:39
笔者再补充介绍一种重要的地震学术理论:即“岩浆冲击说理论”,它由日本松泽武雄为代表的一些科学家提出的一种学术理论,它对破解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的成因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他明确指出“孔隙流体压力的增高等均可引发深部地震;它是与美国式的板块碰撞运动具有截然不同学术观点和思维模式的理论学说。因为地球深部不存在断裂象和板块挤压碰撞运动。
匿名  发表于 2020-6-12 15:39
先做好火山预测(简易做起):

     多年来发布了很多火山预测,一些是失败的,但成功的占多数。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火山喷发是可以准确预测的。火山喷发一般有着较强的周期性特征和较明显的规律性,因而大多数情况下,对火山喷发的预测要比地震预测容易。通常情况下,火山喷发虽然呈周期,有规律性喷发,但每个周期的间隔时间也有差别。比如印尼爪哇岛上的默拉皮火山平均每隔10年喷发一次,但有时相隔12年。但地震则不同,日本的长期的历史记录揭示了地震发生时间的不规律性,地震预测的一些参数的可变化无常性(为多变量)。地震预测三要素(时间、地点、震级),关键问题是时间的准确度。对于火山喷发的预测,三要素则简化为一要素。因为地点(即火山口)位置固定不变,或变化甚小;喷发量(相对于地震的震级)也变化不会大;唯一要预测的要素就是时间的准确可信度。因而说火山喷发的预测要比地震预测容易。那么我们就先从容易的做起,先简单后复杂,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工作。我们从小学开始到中学,再到大学毕业,共十七年时间,才能开始走入科学殿堂大门,都是从简易到复杂之路。有不少学者明确提出,地震预测存在三大难题,首出一指的是“不可入性”。而火山喷发已将基源(火山基源相当于地震震源)托出,岩浆显露于地表。让人们能直接直观的进行观测和实地考察及现场搜集第一手研究资料。这是何等宝贵而又易得难求的事情!可又如何能引起全球地震科学界多少重视与反响呢?甚至“视而不见”。

      关于地震预测,也得先从相对较简单的“特征地震”做起,因为“特征地震”具有一定的准周期性特征。
匿名  发表于 2020-6-12 15:40
火山的间歇活动:火山活动是岩浆沿地壳岩层的地下通道朝上竖向喷出地面的一种特有的自然景象(参见上图)。因喷出的酸性岩浆熔岩粘度极大,故常阻塞火山通道或火山口,使其火山物质与气体不能排出,由于气体的聚集,在形成强大的气压压力下,常发生非常猛烈的爆炸,故此熔岩塞子被炸得很碎,喷出的气体上冲云霄,形成高达数千米甚至上万米的烟柱。剧烈火山爆炸前,往往有一些预兆,例如地震,地鸣和地温升高等现象。这是因为岩浆向上流动,气体上冲以及地下岩石被融化下降发生空隙所引起的。

一次火山喷发结束后,又恢复宁静状况,相隔较长时间段又爆发一次,这样就构成了自组织有序,周期间歇性火山活动。
匿名  发表于 2020-6-12 15:41
火山喷发给大地震活动引发机制指明的动力根源:

火山喷发就像在地下进行爆炸一样,当然会使大地产生震动。如公元1914年日本樱岛火山爆发,火山具有的能量达到4.6×10^25尔格,火山喷发时伴生了里氏6.7级地震;公元2006年5月初旬,印尼爪哇岛上的默拉皮火山喷发高峰期过后,于2006年5月27日,距该火山西南27公里的日惹地区又发生里氏6.2级强烈地震,造成了5136人死亡,受伤人数达到2万余人,无家可归者达20万人。默拉皮火山爆发地下发出隆隆巨响,说明地下岩浆活动极为活跃。科学家们(包括印尼国内与国际科学家)只考虑到火山本身,而忽视了火山喷发牵引周边地区地下深部岩浆剧烈活动而引发的强烈地震。这是一个沉重的大教训,笔者认为,这主要产生于世界范围内对地震引发机制理论(主流、传统认识误区)错误的严重后果所造成的惨重恶果!与此同时(指2006年5月27日),我国中央电视一台晚间电视新闻联播报道时,报道说27日印尼爪哇岛日惹地震时(该台请示了中国国家地震局当时的权威专家)仍说日惹发生的地震与默拉皮火山无关。主流地震界流派们认为火山喷发与地震活动,两者牛马不相干。

公元2018年5月初,夏威夷基拉韦厄火山大规模喷发,并引发里氏6.9级强烈地震。火山喷发时间持续达数月之久,夏威夷群岛上的火山,它们的直径可达5000米,外形椭圆,当喷发时,在火山口的底部表层上裂开无数条向四面八方放射的裂缝,喷出高达1000-2000°C温度的流动性很大的基性熔岩。保留了海底火山喷发形式(指地幔浅部岩浆喷发)。

地震为瞬时应力之能量快速释放,瞬时应力作用所包含的标准时间约为1~数秒,持续时间范围上限约为10余秒~1分钟。如爆炸、冲击、高速碰撞(如导弹拦截、火车、汽车相撞),地震等突发性事件发生,时间极为短促,因从静止状态急转高速冲击的惯性力作用,故而破坏性、灾难性极大。

火山喷发活动为持续应力(较长时间、不间断)稳定之能量释放。火山活动一次喷发时间可有几小时、或几天、几月、甚至一年以上之久的。喷发持续时间长短不一。喷发量规模大小不等,喷发冲击力与烟灰柱高度也相差悬殊;喷发形式(猛烈式,宁静式、休眠式式等)也各不相同。
匿名  发表于 2020-6-12 15:42
燕山地震带(或称三河~滦县地震带)在震旦纪是一狭长的北东东~南西西的古凹陷带,即燕山海槽,该海槽在东西方向上呈现东陡西缓的不对称形状。以蓟县、北京地区为沉降中心地区,而隆起与沉降迅速交替的地区唐山一带有火山活动。后海水退缩,地壳上升为陆台,时至今日,北京,蓟县,唐山等地仍是地震活动地带。中心地带分布于香河,三河,平谷,北京,蓟县,宝坻,唐山,滦县,滦南等地区为全新世活动带,地震基本烈度为9~10度。密云,怀柔,昌平,廊坊,房山,顺义,通州,大兴,丰润、怀来等地的地震基本烈度为8~9度。公元1679年三河、平谷发生里氏8级大地震,公元1976年唐山发生7.8级地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地震坛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地震坛 ( 京ICP备14033744号 )

GMT+8, 2024-4-16 16:13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