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地震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9542|回复: 363

极端天气災难、地震災难、疫病災难均应列入世界各国的《国家安全战略》:

[复制链接]
匿名  发表于 2020-4-24 18:06 |阅读模式
通常人们一谈到《国家安全战略》和国家安全问题时,常片面理解为防御外来侵略和国内本土的安稳团结。其实全球各国的《国家安全战略》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泛,如重大伤亡的自然災难(火山、地震、疫病、颶风、洪災、大面积旱災、…等)、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等,均隶属于世界各国的《国家安全战略》。把眼光放宽阔些,不能把《国家安全战略》只放在军事战备上。有时一次大地震、或一次重大疫病,死亡人数往往超过一次规模巨大战争!人类历史上,全球人数起伏变化,全球和平时代人数呈上升趋势;而战争、疫病、自然炎难是造成全球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连年频繁战乱、或频发流行性疫病、和重大的自然災难等,均会造成数十万以上人员死亡,甚至造成全球人口大幅下降。世界各国应把人的自身安全放在第一位,放在《国家安全战略》的第一位。
匿名  发表于 2020-4-24 18:12
世界上一些伤亡惨重大地震的汇总:
世界上一些伤亡惨重的大地震汇集:
1、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历史上少见的一次大地震:公元1755年11月1日里斯本发生了8.5级以上大地震,10万人死亡。
2、美国旧金山大地震:1906年4月18日,旧金山发生8.了级大地震,6万人丧生。
3、意大利西西里岛大地震:1908年12月28日,西西里岛的墨西拿海峡发生7.5级地震,导致8.3万人死亡。
4、中国宁夏海原大地震:1920年12月16日,中国宁夏海一义单六盘山地区发生8.5级大地震,23.4万人死亡。
5、日本关东大地震:1923年9月1日,关东平原南部的相模海湾海底发生8.3级大地震,I4.3万人丧生。
6、秘鲁大地震:1970年5月31日,位于秘鲁西部安卡休卅境内的钦博特海湾发生7.6级大地震,近7万人丧生。7、中国唐山大地震:1976年7月28日,中国河北省唐山市发生7.8级大地震,24..3万人死亡。
8、黑土西哥大地震:1985年9月19日,位于墨西哥境内的西太干洋海底发生8.1级大地震,3.5万人死亡。
9、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大地震与海啸:2004年12月26日,印尼爪哇岛雅加达发生9.O级大地震,并引发印度洋海啸,波及东南亚与南亚的一些国家,包括印尼、馬来西亚、泰国、缅甸、印度、斯里兰卡、馬尔代夫、孟加拉国、澳大利亚、车帝汶等国,死亡人数超过20余万以上。
10、南亚的印巴交界的克什米尔大地震:2005年10月8日,克什米尔地区发生7.6级大地震,巴基斯坦死亡人数超过7.3万。此次地震又称《南亚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大地震》。
11、中国四川汶川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省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死亡8.66万人。
12、美洲加勒比海海地大地震:2010年1月13日,加勒比海地区海地发生8.5级大地震,死亡30万人以上。
13、曰本东北海域大地震: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海域发生9.O级大地震,死亡与失踪人数约3万人。
以上伤亡惨重地震,中国佔其中3次;日本佔其中2次;亚洲地区佔其中7次,超过二分之一以上。说明亚洲地区的国家对防震抗灾能力极差!
匿名  发表于 2020-4-25 09:52
对2楼文稿中几处错误进行修正改错:
(1)、顺数第四行中的“发生8.了级大地震”,修正为“发生8.3级大地震”。
(2)、顺数第六行中的“宁夏海一义单”,修正为“宁夏海源”。
(3)、顺数第十行中开头的“黑土西哥”,修正为“墨西哥”。
知错能改,才能实现正确;知错不改,则一错到底;死不悔改,则成顽固派。
匿名  发表于 2020-4-25 09:57
(续接2楼文稿):
如果对世界上伤亡惨重的13次大地震、死亡人数进行摸底统计,统计结果公布于下:
十三次伤亡惨重的大地震,总共造成165.76万余人死亡。
亚洲地区死亡人数为:1OO.96万人,佔61%;南北美洲地区死亡人数为:46.5万人,佔28%;
欧洲(主要发生在地中海北岸国家)死亡人数为:18.3万人,佔11%;非洲地区死亡人数为零,佔0%;
13次伤亡惨重大地震中,按国家进行死亡人数统计,结果如下:
中国佔3次,死亡人数为56.36万人,佔总死亡人数的34%,即三分之一强。
海地佔1次,死亡人数为30万,佔总死亡人数的18%;
日本佔2次,死亡人数为17.3万,佔总死亡人数的10.4%;
美国佔1次,死亡人数为6万,佔总死亡人数的3.6%;
秘鲁佔1次,死亡人数为7万,佔总死亡人数的4.2%;
墨西哥佔1次,死亡人数为3.5万,佔总死亡人数的2.1%;
巴基斯坦佔1次,死亡7.3万人,佔总死亡人数的4.4%;
葡萄牙佔1次,死亡IO万人,佔总死亡人数的6.0%;
意大利佔1次,死亡8.3万人,估总死亡人数的5.0%;
以上为大概摸底统计数据,仅供参考。但可以看出防震抗灾措施落实到位与否!
匿名  发表于 2020-4-25 10:02
(续接2楼文稿):
如果对世界上伤亡惨重的13次大地震、死亡人数进行摸底统计,统计结果公布于下:
十三次伤亡惨重的大地震,总共造成165.76万余人死亡。
亚洲地区死亡人数为:1OO.96万人,佔61%;南北美洲地区死亡人数为:46.5万人,佔28%;
欧洲(主要发生在地中海北岸国家)死亡人数为:18.3万人,佔11%;非洲地区死亡人数为零,佔0%;
13次伤亡惨重大地震中,按国家进行死亡人数统计,结果如下:
中国佔3次,死亡人数为56.36万人,佔总死亡人数的34%,即三分之一强。
海地佔1次,死亡人数为30万,佔总死亡人数的18%;
日本佔2次,死亡人数为17.3万,佔总死亡人数的10.4%;
美国佔1次,死亡人数为6万,佔总死亡人数的3.6%;
秘鲁佔1次,死亡人数为7万,佔总死亡人数的4.2%;
墨西哥佔1次,死亡人数为3.5万,佔总死亡人数的2.1%;
巴基斯坦佔1次,死亡7.3万人,佔总死亡人数的4.4%;
葡萄牙佔1次,死亡IO万人,佔总死亡人数的6.0%;
意大利佔1次,死亡8.3万人,估总死亡人数的5.0%;
以上为大概摸底统计数据,仅供参考。但可以看出防震抗灾措施落实到位与否!
匿名  发表于 2020-4-25 10:22
全球气候变暖、还是变冷?从另一个侧面进行考究,从地球的起源说起。关于地球的起源主要有火成说和星云说两种学说。火成学派认为地球最初为一个火球,由高温炽热岩浆所组成,火球表层经过十余亿年缓慢散热冷却,慢慢逐步形成地壳表层,地壳表层冷却凝固形成火成岩石圈,地壳火成岩石圈由薄变厚,数十亿年来始终坚持向大气层散热,而主导大气层温度变化,有两个主要因素,一是太阳的热能照射;二是地球向外散热;太阳光照热能的释放,存在昼夜、四季、六十花甲年周转的差异,因而造成气温波状小起伏。而地球因地壳岩石圈缓慢变厚,地球向外散释热能而逐渐变少;但从长时段而言,太阳光照热能的平均值可视为一个常量,而地球向外散热却在缓慢减少,所以说,从火成学说观点而言,全球气矦变冷论是正确的!
星云学派认为:地球最初是由尘埃、云雾等物质,旋转团聚而成。地球起源时期温度很低,后因放射性元素锐变,产生大量热能而使地球升温,从而促使地球向大气层散热增多,因而提出《全球气候变暖论》。
但从地球岩石圈古生物分布情况来看,太古、远古、震旦纪,地球上无生命存在,到寒武纪才有极低等的生物出现,这是为什么?是因太古、远古,地壳表面温度太高,生命无法演生,用星云学说无法进行解释。
综上所述,《全球气侯变暖论》是与现实不符合的,是不正确的;《全球气候变冷论》是正确的,它与实际情况相符合。
匿名  发表于 2020-4-25 10:44
极端气候是造成恐龙物种大家族绝灭的災难:
恐龙物种家族会因古气候变炎热而被淘汰灭绝嗎?这种思维方式和理论根据是根本站不住脚的,是与实际情况背道而驰的,也是不科学的幼稚举措。恐龙为古代大型爬行类动物,它与蛇类、蜥蜴类、蛙类、鳄鱼类、……等爬行类动物一样,均属冷血型动物,身光秃无毛,利用全身散热,抗热性能強,而抗寒能力弱。恐龙、鳄鱼、蜥螺、蛇类、甚至连哺乳类的河馬、……等,它们适应和喜爱在炎热的热带生存和繁衍后代。所以说,有学者提出恐龙因晚白恶纪火山爆发、全球气候变炎热而走向灭绝,是完全幼稚的思维模式和推理!而世界各国的政要们共商合谋推出《全球气候变暖论》,刻意加以宣传,甚至捧为“圣经”。恐龙与鳄鱼、蜥蜴、蛇、蛙、河馬、…等热带型动物一样,抗寒能力低下,它们均无法在寒带气候条件下生存和延衍后代。因此说,恐龙物种在晚白恶纪大变革时期走向灭绝,不是因古气候变暖,而是因古气候出现冰川寒冷期而归于灭绝!再加上寒冷气候(指冬季、或冰川期)冠状流感病毒猖獗、横行,瘟疫大面积广泛流传,致死率极高,恐龙走向灭绝在情理之中。这次新冠疫病蔓延为国际性广泛流传,已向全人类敲响警钟,该是觉醒的时矦了!警惕全球气候变冷!因为致死率极高全球流行性大疫病开头总是发生在寒冷的冬季。
匿名  发表于 2020-4-25 11:23
全球学木界存在一批“舍近求远”的学派:
这个学派的学者存在一个通病,他们遇到难题与研究自然现象的规律时,总是采取“避近论远”、“舍近求远”的工作手法。对发生自然现象所在地出现的具体情况,视而不闻、不问、或回避现实,而涉远论天,搞模糊科学,让别人摸不到头脑,以显示他们高明,其实是最愚蠢、不学无术的明显表现!
比如有人看到钱扩江潮水,就说是月球的引力所产生的结果,更有人主张将月球炸掉,就可万事大吉,潮汐力与地震就会消除。还有人认为,潮汐力的产生主要是太阳引力与磁场力的结果,他们采用避近论远的手法,把长度与远度拉大。不过,太阳系的空间度还是有限的广度(对于银河系而言),倒不如涉远至银河的中心~造父星的引力和磁场力更为高超和巧妙。这个学派的人研究问题时,把空间长度越拉越远。其实钱圹江的潮汐现象是因海啸长波和河口地势成漏斗状(外宽里窄)所形成。
又比如说到晚白恶纪大变革时代、恐龙绝灭时,又搬出小天体撞击地球所造成的结果,又涉远向天上找答案,而不去研究晚白恶纪的古气候和古环境的变迁,其实是冰川寒冷期致使恐龙物种绝灭。
匿名  发表于 2020-4-25 11:23
全球学木界存在一批“舍近求远”的学派:
这个学派的学者存在一个通病,他们遇到难题与研究自然现象的规律时,总是采取“避近论远”、“舍近求远”的工作手法。对发生自然现象所在地出现的具体情况,视而不闻、不问、或回避现实,而涉远论天,搞模糊科学,让别人摸不到头脑,以显示他们高明,其实是最愚蠢、不学无术的明显表现!
比如有人看到钱扩江潮水,就说是月球的引力所产生的结果,更有人主张将月球炸掉,就可万事大吉,潮汐力与地震就会消除。还有人认为,潮汐力的产生主要是太阳引力与磁场力的结果,他们采用避近论远的手法,把长度与远度拉大。不过,太阳系的空间度还是有限的广度(对于银河系而言),倒不如涉远至银河的中心~造父星的引力和磁场力更为高超和巧妙。这个学派的人研究问题时,把空间长度越拉越远。其实钱圹江的潮汐现象是因海啸长波和河口地势成漏斗状(外宽里窄)所形成。
又比如说到晚白恶纪大变革时代、恐龙绝灭时,又搬出小天体撞击地球所造成的结果,又涉远向天上找答案,而不去研究晚白恶纪的古气候和古环境的变迁,其实是冰川寒冷期致使恐龙物种绝灭。
匿名  发表于 2020-4-25 11:28
对恐龙的绝灭尚有不同的解释。不少人认为恐龙的集群绝灭与地外成因的灾变事件有关,如超新星爆发、小天体撞击地球等。筆者(气象与古生物考究者)不赞同小天体撞击地球造成恐龙绝灭的荒唐的说法。这种采取“避近论远”、或称“舍近求远”的考古研究工作手法,其实质就是在避开现实的实际情况,而涉远去找天体求解,这种最愚蠢的、极端错误的、不学无木的狡诈手法來欺骗广众。为啥这么说呢?如果真的是小天体撞击地球造成恐龙绝灭,那么鳄鱼类、龟鳘类、哺乳类、有袋类等动物有何幸存下來、延衍至今呢?如是撞击,那么鳄鱼类、龟鳖类、哺乳类、有袋类动物,与恐龙类统统同时归于绝灭,但事实并非如此!
匿名  发表于 2020-4-25 14:55
在筆者(民间中草医辟路者)的记忆里,从温家宝总理到现在,我国先后发生三次全国性流行大疫情,先是《禽流感》;后是《非典》——全名称《非典型性肺炎》;这次是《新冠肺炎》——全名《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随着时间的推进,一次比一次严重,尤其是这一次《新冠疫情》严重性巳达到顶点。从去年(即2O1年9)冬初到今年(即2020年)五月,疫情已超过半年以上延续时间,先从湖北省武汉市首先爆发,接着以散发式、快速向四周扩散传播,迅速蔓延扩展到全国31个省市及新疆建设兵团,至今累计确诊病例人数达8.2万以上,死亡四千六百余人。后由中国向全球广泛蔓延,扩散到全球2O5个以上国家,确诊病例至今已达250万人以上,死亡人数已超过17万以上,此次《新冠疫情》远非结束,估计疫情结朿时,确诊病例人数可能会超过300万以上,死亡人数可能会达25万以上。对全球经济造成巨大冲击,工厂、企业停工停产,广众被隔离禁足,全球各国几乎处于瘫痪状态,到处呈现一生冷落荒凉景象!这就是对《疫病災难》的真实、简略写照。因而说疫病災难、极端天气災难、地震災唯、火山災难、颶风災难、洪滥災难、大面积干旱災难、……等,均应列入世界各国的《国家安全战略》。
本人记得:《禽流感》、《非典》、这次的《新冠疫情》,三次疫情起初引发时间均在冬季寒冷天气里,但有时也会在深秋、或初春较寒冷天气时节引发。冠状病毒引发的疫病災难常与天气变冷紧客掛钩。
匿名  发表于 2020-4-26 08:47
极端恶劣气候災难——地史上冰川时代生物物种走向灭绝:
恐龙物种大家族被淘汰灭绝,是因晚白恶纪大变革时期、古气候出现间冰期——即冰川寒冷期所造成的结局。因上下白恶纪间出现燕山造山运动(乙幕 ),距今约1亿3千万年~7千2百万年。尤其是晚白恶纪末期,造山运动致使地层褶皱、山脉地势抬升,雪线下移,冰川寒冷期笼罩全球大气层。造成恐龙被灭绝存在三个原因:一是恐龙为大型爬行类动物,属冷血型动物,加之全身光秃、无肤毛护温,抗热性能强,而抗寒冷能力极弱,所以遭遇冰川寒冷期无法适应、而活活冻死被淘汰、绝灭;二是冰川寒冷期,整个大地为冰雪所覆盖,河流冰封断流,草木枯亡,食草动物、食肉动物跟随无食而被饿死,恐龙的食料——梭萝蕨无法成活,因而食草类恐龙而缺食而被饿死、淘汰,杂食食类恐龙和食肉类恐龙也跟随因饥荒而归于灭绝;三是因冰川期寒冷古气矦,病毒横行輝疟,瘟疫广泛、大面积、暴发性流传,致死率极高。恐龙被灭绝,瘟疫也是一大原因。比如我们人类,现时代发明与广泛使用冰箱,能将细菌杀死,却无法杀死病毒,所以人类温疫流传累有大疫发生。我国汉代以来出现多次流行大疫,明清时期疫疠更频繁发生。据不完全统计,明代276年中有64次,清代266年中有74次大疫流行。而动物界的瘟疫更是接连不断地发生。我国自明、清两代以来至今,每隔3~4年时间,民间就有一次人类流行疫情发生;而禽兽界的瘟疫连年连续不断流传,有时一年之内全国各地会好几次鸡瘟。
综上所述,恐龙走向灭绝是因晚白恶纪发生大变革、古气矦出现冰川期,因寒冷而冻死;因缺食而饿死;因瘟疫而病死;三大自然灾难降恐龙界而归于绝灭!对于我们人类而言,不是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而是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冷——指长时期的冰川寒冷期(上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冰冻寒冷期),如同南极洲一样的常年冰冻期,人类如何适应生存、延衍后昆的问题?
匿名  发表于 2020-4-26 09:05
流行疫病施治的两大学派:
(1)、人类流行疫病有:流感、流脑、天花、霍乱、鼠疫、疟疾、黑死病、艾滋病、黄热病、斑疹伤寒、肺结核、小儿麻痹症、禽流感、《非典》、《新冠疫病》、…等。人类的流行疫病通常称做温疫。
(2)、家禽兽流行疫病有:禽流感(包括鸡瘟、鸭瘟、鹅瘟、鸟瘟、……等);猪瘟、牛瘟、馬瘟、羊瘟、狗瘟、猫瘟、……等。禽兽的流行疫病通常积做瘟疫。
(3)、流行疫病施治的两大学派:中国中医史上对流传疫病的辨证施治,历来存在两种学术派别:即火神派和寒凉派,或称寒病学派和温病学派。寒病学派以汉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为代表人物,认为病因在寒,著有举世闻名的《伤寒论》,主张采用温热药为主进行施治,故此又称做火神派。温病学派以清代叶天士、吴又可、吴鞠通、薛生白、余师愚等为代表人物,尤以吴又可的《瘟病论》最为盛传。温病学派认为病因在热,主张采用寒凉药为主进行施治,故此又称做寒凉派。
(4)、用药规则:“寒则涩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俗语说“寒从脚下起”,寒病学派认为寒是起因,故主张使用温热药施治,崇敬“火神”,相对而言,寒病学派学术观点相对正确些。当然流行疫病变化无常,错综复杂,寒热夹杂,故此必需对症用药,寒热搭配用药,才可速效速愈,效愈率10O%,无死亡病例发生。
匿名  发表于 2020-4-26 09:17
病毒致疫和致癌:
(1)、流行性疫病和癌症的宻切关係:流行性疫病是病毒的横向、快速、散发性、广泛传播;而癌症是病毒的纵向隔代传播、或不传播,癌细胞(实为病毒细胞)只沿血液系统、淋巴系统、体液系统等进行扩散、转移,但不向体外传播。
(2)、癌症与病毒的病因关係:癌症的病因直到目前尚不清楚,众说纷纭,各说不一。筆者(民间中草医辟路者)认为,癌症和病毒有着新缘关係,病毒致癌的可信度高,当然这些致癌病毒不具有传染性。癌症病毒不具有流流感性,不像瘟疫病毒那样具有散发、暴发性、广泛快速、急性传染性。这类致癌病毒家族有一个共性,就是破坏人身机体的免疫系统,大量地杀死杀伤机体免疫细胞,从而破坏或丧失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中医所说的“正气虚则成癌”恐怕就是这层含义。癌症病毒由表入里,最后潜入血液中,破坏血液细胞。白细胞系包括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粒细胞四大组,当粒细胞与丅细胞、淋巴细胞被杀损减少、缺乏,抗感染力降低或丧失,易引起感染发热,如白血病(血癌)就是这样。关于白血病出现贫血,一般采用细胞在4O0万/立方毫米及血红蛋白在12克/100毫升的低限,低于此水干则谓之贫血,白血病出现贪血症矦也是血癌病毒杀伤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所造成的。
(3)、举例简述病毒引起的癌症:宫颈癌——(HPⅤ)人乳头瘤病毒;肝癌——乙肝病毒、丙肝病毒;胃癌——幽门螺旋病毒;肺癌——粘液病毒、副粘液病毒、结核病毒;鼻咽癌、淋巴瘤——EB病毒;血癌(白血病)——有专家研究,其病因与病毒感染关係客切。
匿名  发表于 2020-4-26 09:21
(续接14楼文稿内容):
(4)、简述EB病毒:它和鼻咽癌、淋巴瘤及一些胃癌有关。EB病毒又称为人类疱疹病毒,是鼻咽癌、淋巴瘤等疾病的病因之一。疱疹在农村民间俗称缠腰丹、蛇缠丹、…等,是中医所称的一种丹毒。主要感染人类口咽部的上皮细胞、淋巴细胞。在中国南方鼻咽癌患者人群中大多都检测到EB病毒基因存在。EB病毒可以长期潜伏在淋巴细胞内,以环状DNA形式游离在胞浆中,并整合染色体内,平时对身体没有什么影响,一旦接触到促癌植物,就有可能被“引爆”。这种病毒虽然也会传染,但不会大面积、退速传播,往往通过血液、粘膜接触传染。
治疗EB病毒性过敏性紫癜:犀角地黄汤:水牛角、生地黄、芍药、牡丹皮四味药,加丝瓜络通经络,无胡索止痛。水煎内服。犀角地黄汤和犀黄丸常用于中医治疗癌症。
匿名  发表于 2020-4-26 09:32
必须高度重视《中医第三本理论》:
中医的第一本、第二本理论是众所周知的,即“肾为先天之本;胃为后天之本”。但又有谁知晓“肺为气命之本”呢?前古至今、有史以来,古代著名中医学家和当代中医大师们,无人提出《中医第三本理论》:即“肺为气命之本"的高深精辟的神机理论。这个理论是由《民间中草医辟路者》首先提出,它是当今科技医学界的举世无双的伟大创举!是人类史上前所未有的巨大贡献!“肾为先天之本,胃为后天之本”,由古代前贤医家提出,它告诫后世医者为患者治病用药时,需时时关顧肾、胃二腑。而“肺为气命之本”的第三本理论,它是生命之根本与主宰,但常被医者所忽视。肺的呼吸,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一刻也不能停止。一旦粘液与痰浊堵塞气道,因缺氧窒息而亡。因氧气无法呼入,二氧化碳无法排出。曾记得早年《非典》时期,有一患者因粘稠痰液堵塞咽喉部,中国专家医生采取外科手术施救,割开咽喉、企图除尽粘稠痰液,结果事与願违,将患者送上西天,而中国专家医师们感到到惋惜!这说明什么?说明中国专家医者当时的医术低下!时隔多年的这次新冠疫病,发明与采用了呼吸机,协调患者吸氧呼吸。但我国在这次新冠疫病斗争中,还是有数千人死亡;而全球死亡病例现已达十七万人左右;估计至全球新冠疫情完全结朿,死亡病例会超过二十余万人以上。这样重大的人类死亡災害和残重教训,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国家安全战略》和《全球安全战略》存在问题!值得深思!
而美国民主与共和两党,为了竞选下届总统,民主党重拳攻击现任总统特朗普,将新冠疫情政治化。筆者认为,全球各国领导人(包括高官、政要、政治家们)又有几个精通医道的呢?又比如《全球气候变暖》,又有几个国家领导人懂全球古今气候变化的呢?联合国世卫组织又有几位领导者精通医道的呢?集合说明一点,各国领导人、政治家们,最多只能充当服务员和协调者,所以千万不能指责或责怪各国领导人!关键问题在于世界各国科学技术落后,各国著名科学家们和医学权威人士——院士、专家、国医大师们应负主要责任!人类能战胜猛噵、能战胜自然災害靠科学技术,若想战胜累发不止的全球国际性重大疫情,也只能靠科学技术领先发展,其他别无选择。
匿名  发表于 2020-4-26 12:15
略谈对《联合国世卫组织》的几点个人看法:是否正确,‘仅供参考。
(1)、联合国世卫组织应是一个由各国著名的医学界顶级专家或具有实际医疗经验的名医、医界科学家们组成的、具有自觉性高度负责的、对全球各国一旦发生重大疫情、具有专家指导和领导意义的国际医界专业组织。它应该是一个科学性很强的组织,全人类只有依靠科学进步,才能攻克疫病和一切顽症,比如癌症、艾滋病、新冠疫病、…等。
(2)、联合国世卫组织不单纯是一个具备联络性质的全球国际组织;而应是一个具有领导和指导机能的专业性很强的国际组织。为此,该组织组成人员必须具备精通医术的高级才干人员,才不会辜负外行去领导内行的不良现象。
(3)、组织运转的经费问题:采取平均分摊和自願捐款的两种方式。因为人类没有“救世主”,只有慈善机构,那么自願捐款是一种最好和可行方案;为何实行平摊?不吃大锅飯,才能戒除依赖性,才能免励科技进步。
匿名  发表于 2020-4-26 12:17
略谈对《联合国世卫组织》的几点个人看法:是否正确,‘仅供参考。
(1)、联合国世卫组织应是一个由各国著名的医学界顶级专家或具有实际医疗经验的名医、医界科学家们组成的、具有自觉性高度负责的、对全球各国一旦发生重大疫情、具有专家指导和领导意义的国际医界专业组织。它应该是一个科学性很强的组织,全人类只有依靠科学进步,才能攻克疫病和一切顽症,比如癌症、艾滋病、新冠疫病、…等。
(2)、联合国世卫组织不单纯是一个具备联络性质的全球国际组织;而应是一个具有领导和指导机能的专业性很强的国际组织。为此,该组织组成人员必须具备精通医术的高级才干人员,才不会辜负外行去领导内行的不良现象。
(3)、组织运转的经费问题:采取平均分摊和自願捐款的两种方式。因为人类没有“救世主”,只有慈善机构,那么自願捐款是一种最好和可行方案;为何实行平摊?不吃大锅飯,才能戒除依赖性,才能免励科技进步。
匿名  发表于 2020-4-26 12:24
(续接17楼、18楼文稿内容):
(4)、关于给济和支助:俗语说“一人供养十人或千人,难!十人或百人给济一人,容易!”或许有会问,这是何意?也就是说一个富人去给济千万个穷人,包括财力、物力、人力都很困难,至多只能维持一时,无法长久!而十人或百人合伙去扶助一个落难的人,往往很容易成功做到!如果富人多,贫穷人少,那好解决。如果富人少,贫民多;或富人不是那么富,而穷人全是乞丐、流浪者,一无所有,只有一个破碗和一根打狗棍;这个无底洞(或称深不见底的溶洞漏斗)是难以真实解决的。也就是说遇到全球经济危机,富人也会变成穷人,太家穷在一起,就不再攀比与眼红了!像海平面一样水平。穷人对富人也就心态平衡了,否则心态总是不会平衡。
匿名  发表于 2020-4-26 17:08
关于新冠疫病致痰性:
有人称该疫病的病原体是一种冠状粘液病毒,它使口鼻腔与呼吸道系统,粘夜分泌物、痰浊液大量增多,痰液咳吐不尽,吐而复来,痰液永无休无止之时。或粘液分泌物成粘胶状,堵塞气道,呼吸困难或因缺氧窒息致死,造成致死率高的一个主要原因。因为堵塞气道后,氧气无法输入肺部,而二氧化碳之废气又无法排出体外而使肺部膨胀;医院使用呼吸机医疗器械就是帮助患者进行呼吸,或进行抢救。
请问是否有化解粘调痰液和粘液的特效药物?一吃下药后,粘液和痰液立时迅連消除!据称民间存在此药方,那又何必使用呼吸机呢?而且大大提高愈病率,可达到无死亡病例出现。可得医学诺贝尔奖嗎?
匿名  发表于 2020-4-27 08:31
对20楼文稿中存在的两处错别字进行修正改错:
(1)、倒数第二行中的“化解粘调痰液”,修正为“化解粘稠痰液”。
(2)、倒数第二行中的“迅連消除",修正为“迅速消除”。
匿名  发表于 2020-4-27 09:04
赋诗一首:
《地位观》
吾因身居在高地,远眺环视群山低。
汝若处身山脚位,远望群山是高第。
尔若置身在平地,东西南北无高低。
如若飘荡在湖泊,终日担忧沉湖底。
[注]:我向远望去群山群峯低矮,并不是我本人有多高,双眼有多高,而是我站立在高地之上,基础台地高。喻示高大雄厚的国力、或集团经济实力、科学技术水平等。这个“吾”是泛指。
匿名  发表于 2020-4-27 11:15
《全球气候变暖》流派和政要们还不如虫虫、螞蚁、田鼠、小动物们聪明:
我们人类自称《万物之能》,可是全球存在一批善长搞伪科学的流派和一些政要们,他们共商合谋推出《全球气候变暖论》,并刻意加以大肆广泛宣传,甚至将其捧为“圣经”,或顶礼膜拜!还做为联合国一项重要工作宗旨。是不是他们大脑太聪明过度了?非也,他们违背了客观现实。请看田鼠、山鼠小动物们,它们利用夏、秋暖和季节,把一些谷物、野果等食物搬入洞穴,以备寒冬食用,以便度过艰难期;还有更低等的动物——螞蚁,它们在春夏秋温暖季节,不分昼夜群体忙碌着,把食物搬入巢窝里,以备冬寒食用;还有蜜蜂,利用温暖的春夏秋季节,采花酿蜜,贮存窩内,以备足寒冬度日。而蛇类、蛙类、土狗崽等钻入地下洞穴冬眠,不吃不喝。动物界各类动物都懂得,温暖时节植物界欣欣向荣,万物争艳,食料丰富,动物们日夜繁忙;而冬寒季节,万木落叶,万草枯亡,一些动物只好处于冬眠狀态
连低等动物、虫虫螞蚁都知晓如何度冬抗寒,可我们人类号称“万物之能”的一些伪科学家和政要们,还不如低等动物聪明,实在可悲!全球存在一批善长搞伪科学的学者和一些政要们,他们共商合谋推出《全球气候变暖论》,并刻意加以大肆宣传,还做为联合国一项重要工作宗旨。是不是人类大脑太聪明过度了?违背了客观现实。请看田鼠、山鼠,它们利用夏秋暖和季节,把一些谷物、野果等食物搬入洞穴,以备寒冬食用,度过艰难期;还有更低等的动物——螞蚁,它们在春夏秋温暖季节,不分昼夜群体忙碌着,把食物搬入巢窝里,以备冬寒食;还有蜜蜂,利用温暖的春夏秋季节,采花酿蜜,贮存窩内,备足寒冬度日。而蛇类、蛙类、土狗崽等钻入地下洞穴冬眠,不吃不喝。动物界各类动物都懂得,温暖时节植物界欣欣向荣,万物争艳,食料丰富,动物们日夜繁忙;而冬寒季节,万物处于休眠狀态。
连低等动物、虫虫螞蚁都知晓如何度冬抗寒,可我们人类号称“万物之能”的科学家和政要们,还不如低等动物聪明,实在可悲!
匿名  发表于 2020-4-27 11:55
为何全球出现两个联合国?
一个是指位于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总部;另一个是指位于欧洲布鲁塞尔的联合国总部;世界教科文组织、世贸组织、世卫组织、全球气候组织(巴黎协议、京都协定)、……等,均隶属于欧洲布鲁塞尔联合国管辖。给世界各国人民的感觉,全球似乎存在两个联合国,存在两个司令部。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那时说也存在两个司令部,是指无产阶级司令部和资产阶级司令部,所以互相内斗。

民间普通老百姓有一句俗语,“一山不能有二虎,一国不能有二主”。一山有二虎,必然相斗。一国有二主,必然战争!不知联合国领导者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匿名  发表于 2020-4-27 16:16
赋诗《秋冬气候景象》
秋叶已枯落,寒风不畄情。田畴收尽粮,空失越严冬。
鸭鹅潜田水,残食遗粒谷。众鸟集榮柯,穷魚守枯池。
日没鸟雀喧,木衰知厉风。临冬寒风拂,风吹叶果散。
猿猴熊蛇虫,畏寒藏进洞。种果飄落撒,托附土埌发。
宿根赖地温,护果越冬芽。鸟类和绵羊,换生绒毛厚。
皆晓严冬矦,各求度寒窍。生物有种类,年寿长短别。
龟蛇才一代,群草多少代?生物演化论,进化如何论?
龟鳖千岁才一代,群草度冬换新代。
进化快与慢,代年辨别难!同年不同代,越冬常出新生代。
匿名  发表于 2020-4-27 16:29
对25楼文稿中的一处错句进行修正改错:
(1)、顺数第六行中最后一句“换生绒毛厚”,修正为“换披绒毛衫”。
匿名  发表于 2020-4-27 17:14
《秋冬气候变冷景象》
秋叶已枯落,寒风不停休。田畴收尽粮,空失越严冬。
鸭鹅潜田水,残食遗粒谷。众鸟集榮柯,穷魚守枯池。
日没鸟雀喧,木衰知厉风。临冬霜风拂,风吹叶果散。
种果飄落撒,托附土埌发。宿根赖地温,护种越冬芽。
猿猴熊蛇虫,畏寒藏入洞。鸟类和绵羊,换披绒毛衫。
皆晓严冬寒,各寻窍门办。生物有种类,年寿长短别。
龟蛇才一代,群草多少代?生物演化论,进化如何论?
龟鳘千年不换代,群草度冬又一代。
进化快与慢,代年辨别难。同年不同代,越冬又出新生代。
匿名  发表于 2020-4-27 18:13
因气候变迁出现的《三大迁移》:
中国从古至今,历经五千年的气候变迁,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工业、农业等重心迁移总的大趋向为(1)、由黄河流域已转向长江流域迁移:中国远古发源于黄河流域,开祖于黄河流域,古时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湿润多雨,适宜农耕生产和作物种植盛收。古代的繁华城市主要分布在北方,尤以长安城受人们向往。但随着气候变迁和人类砍伐及远离海洋,北方气候逐渐变得干燥少雨,风沙尘埃雾霾常现,黄河流域泥沙量大,旱季甚至有断流现象。因干燥少雨,对农业生产十分不利,因而出现南富北穷的局面。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转移是必然趋势和必然结果。
(2)、由西向东迁移:顺长江、黄河水流方向,由西部地势高地奔往东部低地,高地凸高不容,低地低凹接纳。又如古代京都的迁移,由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京都的东迁表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教育、工业、农业、……等诸方面向东转移。
(3)
匿名  发表于 2020-4-28 11:50
(续接28楼文稿内容):
(3)、由北向南转移也是必然总趋势:在中国古代人类历史上,曾出现多次人口大规模从北向南迁移的移民现象,有历史记载的最早是山西槐树莊地区向东南部各省迁涉,据说这些移民的子孙后代遗传下一个特征可以进行考证,就是说,他们的子孙后代的双脚小趾甲分裂为二。又听老辈人说,湖南、贵州两省的袁姓祖宗是从河南发派的;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因黄河溃堤水滥不断,为躲避水泛,从北向南迁涉,无可非议。曾记得:公元1960~1965年本人在湖北武汉就读大学期间,经常在大街上看到一些讨饭的难民,本人询问过他们,他们是河南因水滥受災的难民,向南国各地乞讨求生。为何不向北国乞讨呢?因南富北穷。
筆者是学地质专业的,在地史上中国北部地区——如内、外蒙古沙漠地区,曾经是草木茂盛、气候湿润多雨、各类动物成群结队的热闹欢乐世界,也是亚、欧两洲动物迁涉的过往之路。但昔日的盛景,俱往矣!只有地史上的记载,如今已是沙漠和草原。气候变化必然引起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工业、农业、畜牲业、…等诸方面的变迁。中国南水北调北缺水,朔方广布沙漠区,南北差异因雨水。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均离不开水。因为水主沉浮。主沉浮之意是指主宰天下,主导一切也!水的最高境界是宇宙自然界生命起源和孕育万物,养育万物,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和繁衍万物,没有生命与万物(包括人类),那还谈得上什么人间世态?政权、政局、法治呢?中国远古时代,尧舜禹懂得水的主宰,立治水为治国大略、立国之根本。
当今世界科学高度发达,对宇宙考察亿万星球,从未发现生命点,均为遙茫荒漠、都无生机,就是因为不存在水,唯独地球衍有生命。“无容害怕”是指宇宙间亿亿无生机的荒漠星球。“害怕”什幺?害怕有朝一日,地球也变成寸草不生,茫茫荒漠、全无生机的星球,无滴水可容。
匿名  发表于 2020-4-28 12:17
(续接28楼文稿内容):
(3)、由北向南转移也是必然总趋势:在中国古代人类历史上,曾出现多次人口大规模从北向南迁移的移民现象,有历史记载的最早是山西槐树莊地区向东南部各省迁涉,据说这些移民的子孙后代遗传下一个特征可以进行考证,就是说,他们的子孙后代的双脚小趾甲分裂为二。又听老辈人说,湖南、贵州两省的袁姓祖宗是从河南发派的;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因黄河溃堤水滥不断,为躲避水泛,从北向南迁涉,无可非议。曾记得:公元1960~1965年本人在湖北武汉就读大学期间,经常在大街上看到一些讨饭的难民,本人询问过他们,他们是河南因水滥受災的难民,向南国各地乞讨求生。为何不向北国乞讨呢?因南富北穷。
筆者是学地质专业的,在地史上中国北部地区——如内、外蒙古沙漠地区,曾经是草木茂盛、气候湿润多雨、各类动物成群结队的热闹欢乐世界,也是亚、欧两洲动物迁涉的过往之路。但昔日的盛景,俱往矣!只有地史上的记载,如今已是沙漠和草原。气候变化必然引起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工业、农业、畜牲业、…等诸方面的变迁。中国南水北调北缺水,朔方广布沙漠区,南北差异因雨水。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均离不开水。因为水主沉浮。主沉浮之意是指主宰天下,主导一切也!水的最高境界是宇宙自然界生命起源和孕育万物,养育万物,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和繁衍万物,没有生命与万物(包括人类),那还谈得上什么人间世态?政权、政局、法治呢?中国远古时代,尧舜禹懂得水的主宰,立治水为治国大略、立国之根本。
当今世界科学高度发达,对宇宙考察亿万星球,从未发现生命点,均为遙茫荒漠、都无生机,就是因为不存在水,唯独地球衍有生命。“无容害怕”是指宇宙间亿亿无生机的荒漠星球。“害怕”什幺?害怕有朝一日,地球也变成寸草不生,茫茫荒漠、全无生机的星球,无滴水可容。
匿名  发表于 2020-4-28 16:07
《東迁南渡》(作者:遠长江)
中国古代京都顺应从西向东的水流方向几度东迁,西周、秦、西汉的京都都在长安(现时的西安),东周、东汉、西晋、三度京都东迁洛阳。隋、唐又立都长安,而五代与北宋再东迁开封。而东晋司马睿(元帝)南迁建康(南京),南宋赵构(高宗)南迁临安(杭州),调之南渡(指南渡长江)。总的走向由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北京。从历史上看为避难才被逼东迁南渡,因为古代南国被称为落后的南蛮。但先是被迫、而后则是自願主动东迁南渡。京都的东迁南渡己给人们指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教、科技、军事、交通运输、外贸、港务、……等诸方面的重心已东迁南移。巳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已从西北部陆路外贸运输转向东南沿海的大型港务的海洋外贸运输;陆军军事转向海军军事为重心;由旱地农作物转向水田水稻生产为主……等等。
匿名  发表于 2020-4-28 16:14
对31楼文稿中一处错别字进行修正改错:
(1)、顺数第四行中的“调之南渡”,修正为“谓之南渡”。
匿名  发表于 2020-4-28 17:29
《四季時光》(作者:遠长江)
寒冬腊日,降雪铺地。山野田池,满目白光。
寒风呼啸,北风呼应。寒流日久,冰冻三尺。
冰衣锁身,寒侵地心。茫茫大地,冰雪断流。
天地依旧,冬眠休息。寒冬日尽,暖流归顺。
春光点明,大地苏醒。万物萌芽,青春焕发。
农人珍时,播种下地。土埌抱子,雨露乳水。
天地滋育,万物繁盛。山河春日,重换新衣。


披红戴绿,薄雾纱絲。飞龙翘竖,园丘凸出。
雷电風雨,植被揭去。柔和大地,岩体裸露。
盆地光秃,沟水滿布。软弱岩土,容易剝蚀。
大地园臉,红润显现。明月映照,鲜花装点。
满头青绿,春雨洗梳。河川潮水,是时乃溢。
鸟儿啼唱,嗓似少女。双双成对,纵歌追舞。
悦耳歌声,篮天情雨。森林淋浴,泉水浑浊。
洼地澡池,魚虾嬉戏。蛙蛇龟鱉,光体四躯。
时至惊蛰,爬出洞室。乗机掠物,互相残食。
大千世界,日蚀月蚀。鱼食虾子,虾食泥土。
两棲动物,水陆两适。两性动物,雌雄追驱。
时见交触,繁衍产子。花粉飘播,则结果实。
竞争机制,达文创始。适者生存,不适亡失。
既有残食,也有依附。环境变迁,迁徒艰苦。
清明时节,民众忆祖。上坟掛青,以祭先祖。
黄帝炎帝,中国伟祖。屈原岳飞,气节难移。
冬雪溶化,春温适时。夏曰火热,地流汗水。
岩石衣湿,青云高居。秋收冬藏,田地空失。
粮食滿屯,老鼠忙碌。四季景象,筆墨难述。
日落月上,日光月光。气候变化,岂无风浪?
注:春天《全球气候变暖》出现的欢乐景象;冬天《全球气矦变冷》出现的凋落景象之描述。
匿名  发表于 2020-4-28 17:40
《四季時光》(作者:遠长江)
寒冬腊日,降雪铺地。山野田池,满目白光。
寒风呼啸,北风呼应。寒流日久,冰冻三尺。
冰衣锁身,寒侵地心。茫茫大地,冰雪断流。
天地依旧,冬眠休息。寒冬日尽,暖流归顺。
春光点明,大地苏醒。万物萌芽,青春焕发。
农人珍时,播种下地。土埌抱子,雨露乳水。
天地滋育,万物繁盛。山河春日,重换新衣。


披红戴绿,薄雾纱絲。飞龙翘竖,园丘凸出。
雷电風雨,植被揭去。柔和大地,岩体裸露。
盆地光秃,沟水滿布。软弱岩土,容易剝蚀。
大地园臉,红润显现。明月映照,鲜花装点。
满头青绿,春雨洗梳。河川潮水,是时乃溢。
鸟儿啼唱,嗓似少女。双双成对,纵歌追舞。
悦耳歌声,篮天情雨。森林淋浴,泉水浑浊。
洼地澡池,魚虾嬉戏。蛙蛇龟鱉,光体四躯。
时至惊蛰,爬出洞室。乗机掠物,互相残食。
大千世界,日蚀月蚀。鱼食虾子,虾食泥土。
两棲动物,水陆两适。两性动物,雌雄追驱。
时见交触,繁衍产子。花粉飘播,则结果实。
竞争机制,达文创始。适者生存,不适亡失。
既有残食,也有依附。环境变迁,迁徒艰苦。
清明时节,民众忆祖。上坟掛青,以祭先祖。
黄帝炎帝,中国伟祖。屈原岳飞,气节难移。
冬雪溶化,春温适时。夏曰火热,地流汗水。
岩石衣湿,青云高居。秋收冬藏,田地空失。
粮食滿屯,老鼠忙碌。四季景象,筆墨难述。
日落月上,日光月光。气候变化,岂无风浪?
注:春天《全球气候变暖》出现的欢乐景象;冬天《全球气矦变冷》出现的凋落景象之描述。
匿名  发表于 2020-4-29 11:46
筆者对24楼文稿中一些内容进行修正:
(1)、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有哪些国际组织?北约总部、欧盟总部设在布鲁塞尔。北约的全名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欧洲全名为欧洲联盟。
(2)、瑞士首都日内瓦有那些国际组织?除联合国驻欧洲办事处外,在日内瓦的国际组织还有: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红十字会、世界气象组织、万国邮政联盟、国际劳工组织等国际组织和各种代表机构200多个。
(3)、为什么联合国总部在瑞士日内瓦?因为瑞士是永久中立国。美国纽约、奥地利维也纳是另外两个联合国总部所在地。联合国机构庞大,分布分散。但在欧洲居多。
匿名  发表于 2020-4-29 12:21
补充:日内瓦的国际组织还有:世界贸易组织、联合国难民署、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办公室、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际电信联盟、联合国欧洲总部、……等。
对35楼文稿中的一处错别字进行校正改错:
(1)、顺数第三行开头的“欧洲全名”,修正为“欧盟全名”。
匿名  发表于 2020-4-29 15:48
《摄春景》(作者:逺长江)
细雨魚儿跃,微风燕子斜。小荷才露尖尖角,便有青蜓立上头。
烟花怒放花满春,花间相见摄春景。月光如水撒满地,要想扫集图空迹。
广袤田園水漫流,芒种日夜子规啼。催促播种不误时,风调雨顺丰产出。
江河鲤鱼产卵期,雄雌不舍紧追逐。春捞鱼卵丢田池,数月魚肥长一尺。
注:冬去春来,寒流日尽,春暖花开,《全球气候变暖》出胜景的描绘。
匿名  发表于 2020-4-29 17:15
中国历朝京都所在地考究:
三皇:伏羲氏,号太昊(京都宛丘)。宛丘:古地名,古时又称陈卅,位于今天的河南淮阳具(距项城、汝南不远),传说人祖伏羲氏定都和长眠的地方。历来被称为天下皇朝祖圣地。
神农氏,即炎帝(定都曲阜),位于今天山东省曲阜市。炎帝活动区域从陕西宝鸡沿渭河经长安到黄河,沿河而下经河南入山东,最后定都曲阜。
轩辕氏,即黄帝(定都涿鹿)。位于今日河北省张家口市下辖涿鹿县。死比年黄帝、炎帝与蚩尤会战涿鹿符釜山。
唐尧朝:(尧定都平阳),平阳为古尧都。位于今日山西省临汾县南。
虞舜朝:(舜定都蒲阪)。蒲阪:上古地名。舜的治所城及地域的称谓。即今日山西省运城永济。后为战国时魏国的关隘。
夏禹朝:定都夏邑。夏邑即中国上古古都,华夏祖地。夏邑是夏朝中期主要都城,古称栗邑,为今日河南省商丘下辖县城。
商汤朝:简称商朝,或称商殷朝。定都西毫。位于今日河南商丘、毫卅一带地域。后迁都安阳。
周朝:西周定都镐京。即今日陕西省长安县西南。东周东迁洛阳。
秦朝:定都咸阳。秦朝故都,在今日陕西省长安县东北。
汉朝:西汉定都长安。东汉东迁都洛阳。
三国:魏(河阳)、蜀(成都)、吴(金陵)——即今日南京。
晋朝:西晋(洛阳)。东晋(建康,即南京)。
隋朝(长安,后朝又称西京)。
唐朝(长安,现时西安)。
宋朝:北宋定都汴梁,现时的开封。南宋定都杭州。
元朝(北京,原名北平)。
明朝:先立都南京,后迁燕京,即北京。
清朝(北京)。
太平天国(南京)。
中华民国(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
匿名  发表于 2020-4-29 17:58
研究中国历朝京都分布地的实际意义:
一、重心东移:历朝京都乃皇朝最高权力中枢或中央首脑所在地。京都所在地点往往象征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学、教育……等各方面的重心点。中国自上古时代的三皇、尧舜朝,途经夏、商、周、秦、汉、三国、晋、十六国、南北朝、隋、唐、五代、至北宋,约三千多年间,中国均以黄河流域主导中华历史起源和旅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贸易……等诸方面的重心座落在黄河流域地区。尤以支流渭河流域、洛河流域及黄河中游流经河南省之河段(即山西、陕西、河南三省交界附近地域),是中国上古时代人类历史的起源地带。中国古老的三个著名的京都(长安、洛阳、开封)均座落在这个区域内。据分析,古时黄河流域各省雨水半沛,天气湿润,适宜人类繁衍生机。但随着人类历史的推进,朝代变演,昔日美景已逐步失去光华,北方已变得干燥少雨,风沙黄尘、雾霾飞揚、弥漫天空,时空昏黄。长安、洛阳、开封三个古代京都也已成了历史古踜遊览之地。从南宋起,它们早已不再是京城了,京都已东手多至南京、杭州、北京。
匿名  发表于 2020-4-30 08:10
对39楼文稿中出现的三处错别字进行修正改错:
(1)、倒数第四行中的“雨水半沛”,修正为“雨水充沛”。
(2)、倒数第二行中的“古跤遊览”,修正为“古蹟遊览”。
(3)、倒数第一行开头“手多至南京”,修正为“移至南京”。
匿名  发表于 2020-4-30 09:54
(续接39楼文稿内容):
二、中国全境的地势是西高东低,黄河、长江两大水系流域之主干流,流途中虽有几多回曲,但总的流向总是由西向东奔流入海。中国历朝国都也顺应水流方向几度东迁,西周、秦、西汉,京都在长安;东周、东汉、西晋,三次东迁京都洛阳。隋、唐又立都长安;而五代与北宋再东迁开封,将长安改名西京,洛阳、开封先后先后叫东京。而东晋、南宋分别建都南京、杭州,再向东移。所以古代京都总的走向由长安→洛阳→开封→南京、机卅→北京。西高东低水东流,已变成西贫东南富。现代东南沿海地区己变成中国经济发达的富裕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教、交通、海上运输……等重心已东移。
三、城市生活飲用供水:古代城池,尤是京城地址均选建在江河、淡水湖泊的岸畔附近,首先必需考虑城市生活饮用供水的水源,突现出水的重要性。比如长安、洛阳分别选在位于渭河、洛河的岸畔,同时又能避开水泛的开阔地带。现时中国西北部地区因气候干燥少雨,旱季地表河流常出现间歇断流现象,所以北方城市供水常取用地下水,因而造成地面大面积沉陷系列问题及水质矿化度增高、土埌盐碱化……等。而长江流域范围内(或称江南、或称南国)地表水系纵横,气候湿润多雨,江南处处是水鄉,城市供水水源问题都能很好解决。
匿名  发表于 2020-4-30 11:08
《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黄河行,干燥少雨风沙频。
平常河水浑黄沉,冬季断流河结冰。
颶风流沙变地形,万里黄土笼燕城。
雾霾弥漫天域昏,遥知朔漠水乏困。
南水北调涉远程,引流北国解渴饮。
※       ※         ※           ※           ※       ※
渭洛黄河辉煌史,古时地浥雨水足。
寻问中国起源史,三皇诞生在远古。
谁先创国华夏起?炎黄之前是伏羲。
四千余载燦烂史,主宰居然居北部。
昔日佳境尽消失,如今北部成旱区。
注:(1)、渭洛:指渭河与洛河流域(2)、伏羲:指伏羲氏在炎帝、黄帝之前,开创华夏历史弟一始祖。华夏即中国古称。
匿名  发表于 2020-4-30 11:17
对42楼文稿中一处错别字进行修正改错:
(1)、顺数第四行中的后一句“万里黄土笼燕城”。修正为“万里黄尘笼燕城”。
匿名  发表于 2020-4-30 12:04
《江河水》(作者:遠长江)
江河源水本清纯,汇入大江则浊昏。
涧溪小水本温顺,扺达河海则汹横。
雨降遍地本均匀,高地不纳江怒凌。
狂澜越岸水泛滥,荡淹房屋漫金山。
注:(1)、源水:指江河发源的小水。(2)、浊昏:指大江大河的流水平时均为浑浊、昏黄色。(3)、汹横:指汹恶而蛮横。(4)、高地不纳江怒凌:指高凸的山岳、峰峦、高坡、分水嶺等正地形,它们都不接纳、不容纳雨水,直接排出、駆赶雨水入江河,故江河怒发洪流,凌弱两岸广大陆地。`(5)、狂澜越岸:指汹涌澎湃的江涛之洪流高越两岸陆地,水泛滥成湖海。'(6)、作者以水喻物、喻人、喻国。
匿名  发表于 2020-4-30 12:55
极端天气引发災难
《暴雨》        (作者:逺长江)
忽起狂风沙石揚,乌云笼罩黯无光。
闪电霞光划天破,霹雳炸破天地响。
暴雨倾泻漫天界,虎嘶狠啼倒山崖。
浪涛澎湃江怒吼,蚊龙下江入沧海。
两岸田畴尽遭殃,房屋人畜一扫光。
匿名  发表于 2020-4-30 13:07
对45楼文稿中出现的两处错别字进行修正改错:
(1)、顺数第五行中的“虎嘶狠啼”,修正为“虎嘶狼啼”。
(2)、顺数第六行中的“蚊龙下江”,修正为“蛟龙下江”。
匿名  发表于 2020-4-30 16:48
《战争災难》
兵劫枪弹雨,遍地杀戮场。
破涕弃家园,逃命避战乱。
无食走千里,难民奔何方?
救济谁来管,款项在何方?
何国有乐土,遥涉奔他鄉。
宁为太平犬,勿为乱世民。
注:何谓《乐土》?没有战乱,没有盗匪抢劫,没有偷贼,百姓能安居落业,谓之《乐土》。
匿名  发表于 2020-4-30 16:59
何谓疫病?(1)、它为外感、急性、流行感染性、热性病。发病特点具有季节性,发病急、来势猛、热象高,热变速,最易化燥伤津,逆传内陷,后期又易津枯液凅,即急性的特点。所谓流感性:具有散发性、暴发性、大流行性、国际性的流行急性传染。即所谓“先始于一人受病,一方传遍,沿门挨户传染(在古代对病者末能实行有效隔离的情况下)而病,就叫温疫。”(2)、疫病都为病毒流行病,古时称为戾气、或疠气。现代科学研究结果,病原体都为冠状病毒。
匿名  发表于 2020-4-30 17:00
(3)、戾气(现时称为冠状流感病毒)传染途径是空气传染、或接触传染,以近距离打喷嚏飞沫传染机率最大,相对谈话吐气、病毒传染侵入途径是由口、鼻、眼、伤口及接触均可传染。有学者称冠状流感病毒为粘液病毒、副粘液病毒。意指痰液、唾液、淚液、尿液、粪液、汗液、血液、肠液、津液、……中,均可成为传染源,粘液中满布传染病毒。(4)、何谓空气传染?指空气風流流动,携带冠状病毒也能传染。农村鸡瘟流行季节,这个村院的鸡群暴发鸡瘟,那个村院的鸡与这个村院的瘟鸡从未往来,有时鸡瘟也会传染过去(排除人为因素外)。(5)、病毒是一种比细菌更少的微生物,它可以通过细菌所不能通过的过滤器,所以称为过滤性病毒。细菌可以独自存活和繁殖,而病毒不能单独存活,必须与细胞结合才能存活和繁殖,具有寄生性质,可它不像蛔虫等寄生虫那样寄生,病毒寄生大量杀死杀伤红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等,使体液丧失免疫力,人体丧失抗病能力,危害性极大!(6)、温疫虽为外感急性传染病,但病情传变途径为卫、气、营、血,由表入里,所以不是单纯的外感肺炎病,病毒进入营分、血分后,就会出现高烧、谵言、抽搐、…等危重证矦,或死亡,故死亡率极高!(7)、鸡瘟而言,冠状病毒致死速率极快,有的鸡昨天傍晚还是好好的,第二天早上就巳经死去成僵尸了!(8)、冠状病毒对低温和干燥的抵抗力特别強,在冰冻和干燥条件下,保持几个月仍有传染力;但对高温、碱类的抵抗力弱。联想到冬季冰冻寒冷和冰川寒冷期,是冠状流感病毒最为猖獗,疫病、瘟疫最横行流传时期。
匿名  发表于 2020-4-30 17:03
冠状流感病毒为一个厐大的家族,如同细菌一般,种类繁多,各有不同或变异。比如人疫有鼠疫、非典、新冠疫、……等;动物界疫病有鸡瘟、鸟瘟、猪瘟、牛瘟、羊瘟、馬瘟、猫瘟、……等,各瘟疫的冠状流传病毒各异。但它们还是共同特性:具有块速流感传染性、大面积广泛地域暴发性、散发性、急性传播、瘟疫式特点。病毒致病具有四个共性:即致寒性、致疾性、致瘀性、致酸性的共同特征。
致寒性是表现在冬季冰冻低温和干燥条件下的抵抗力特别强,能保持几个月时间之久仍有传染力。患者常出现上焦火热,而中焦虚寒腹泻,四肢厥逆冰冷症状。
致痰性:病原体如是一种冠状粘液病毒或副粘液病毒,口腔与呼吸道系统,粘液分泌物、痰浊大量增多,痰液咳吐不尽,吐而复来,永无休止之时。因各脏器粘膜受到病毒破坏,分泌物和粪便中含有大量粘液病毒。粘液成粘丝状堵塞气道,呼吸困难或因缺氧窒息而死。
致酸性是指寄生虫类、细菌类、病毒类,它们分泌的毒素常以偏酸毒为主,它们都喜爱在酸寒性条件下繁殖。因而需选用碱性药物进行对症治疗,这是筆者(老药工)的经验之谈!而能大大降低死亡率的高明、快速治愈手法。冠状病毒对高温和碱物质的抵抗力弱。
致瘀性(或米尔为敛涩性):中医理论“寒则涩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涩而不流是指气滯血瘀,久而久之则隐生积块、痰核、肿瘤。冠状粘液病毒具有血凝素,可与红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引起红细胞凝集,肠胃粘膜和浆膜特别是乳头突起出血,小肠前段粘膜淋巴集腺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粪便带血可能与血凝素有关。甚者引起大脑和各脏器及全身肌肤出血。瘟猪、瘟鸡死亡者进行解剖,见心、肝、脾、肺、肾、大小肠、胃、膀胱、肌肉、四体百骸均满布瘀血斑块、出血瘀点。
匿名  发表于 2020-4-30 17:03
冠状流感病毒为一个厐大的家族,如同细菌一般,种类繁多,各有不同或变异。比如人疫有鼠疫、非典、新冠疫、……等;动物界疫病有鸡瘟、鸟瘟、猪瘟、牛瘟、羊瘟、馬瘟、猫瘟、……等,各瘟疫的冠状流传病毒各异。但它们还是共同特性:具有块速流感传染性、大面积广泛地域暴发性、散发性、急性传播、瘟疫式特点。病毒致病具有四个共性:即致寒性、致疾性、致瘀性、致酸性的共同特征。
致寒性是表现在冬季冰冻低温和干燥条件下的抵抗力特别强,能保持几个月时间之久仍有传染力。患者常出现上焦火热,而中焦虚寒腹泻,四肢厥逆冰冷症状。
致痰性:病原体如是一种冠状粘液病毒或副粘液病毒,口腔与呼吸道系统,粘液分泌物、痰浊大量增多,痰液咳吐不尽,吐而复来,永无休止之时。因各脏器粘膜受到病毒破坏,分泌物和粪便中含有大量粘液病毒。粘液成粘丝状堵塞气道,呼吸困难或因缺氧窒息而死。
致酸性是指寄生虫类、细菌类、病毒类,它们分泌的毒素常以偏酸毒为主,它们都喜爱在酸寒性条件下繁殖。因而需选用碱性药物进行对症治疗,这是筆者(老药工)的经验之谈!而能大大降低死亡率的高明、快速治愈手法。冠状病毒对高温和碱物质的抵抗力弱。
致瘀性(或米尔为敛涩性):中医理论“寒则涩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涩而不流是指气滯血瘀,久而久之则隐生积块、痰核、肿瘤。冠状粘液病毒具有血凝素,可与红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引起红细胞凝集,肠胃粘膜和浆膜特别是乳头突起出血,小肠前段粘膜淋巴集腺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粪便带血可能与血凝素有关。甚者引起大脑和各脏器及全身肌肤出血。瘟猪、瘟鸡死亡者进行解剖,见心、肝、脾、肺、肾、大小肠、胃、膀胱、肌肉、四体百骸均满布瘀血斑块、出血瘀点。
匿名  发表于 2020-5-1 09:33
《洪水》(作者:逺长江)
漫天旋滚浮雲雾,淹没深山壑峡谷。
闪电巨雷雨如注,山崩滚岩涧水激。
江河咆哮狂澜起,洪流怒涛溃堤急。
冲毁田園淹房屋,急流泛滥无躲处。
财粮劫洗无衣食,顿足无望断肠哭。
匿名  发表于 2020-5-1 09:43
《雨》(作者:逺长江)
长年无雨境何如?幸存干河涸死骨。
枯木朽株地光秃,浩瀚沙漠无滴水。
草木灭绝无生机,水泽枯竭万骷髅。
高温酷热似火煮,无水煎熬万物死。
只带干粮没有水,顶多能度几时日?
雨乃万物之生途,无雨无水无人居。
雨乃淡水天賜福,普降大地哺万物。
江河上游汇新水,鹅鸭凫魚尽乐嬉。
水是宇宙神秘物,已考群星无雷雨。
注:(1)、新水:天降的雨水和雨后汇流的新鲜活水。(2)、凫(fu扶):水鸟,小型野鸭。
匿名  发表于 2020-5-1 09:49
《暴雨》        (作者:逺长江)
忽起狂风沙石揚,乌云笼罩黯无光。
闪电霞光划天破,霹雳炸破天地响。
暴雨倾泻漫天界,虎嘶狼啼倒山崖。
浪涛澎湃江怒吼,蛟龙下江入沧海。
两岸田畴尽遭殃,房屋人畜一扫光。
匿名  发表于 2020-5-1 10:50
52楼、53楼、54楼的三首诗篇《洪水》、《雨》、《暴雨》。
作者写这三篇文稿的旨意,是企图说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以适度为宜,不能太过与不及,否则就会造成災害或災难。以雨水为例,雨水本是地球生命起源和养育万物的母氏乳汁,它为宇宙的神秘之物,非常珍贵!尚若雨水过于稀少,则造成干旱与旱災,甚至造成万物死亡、物种绝灭,寸草不生。如果雨水太过、或过于集中降雨,往往就会造成洪水泛滥,引发大面积洪涝灾害,冲毁房舍、田畴,造成无数人畜死亡的悲残局面。最珍贵的东西也必须适度,否则事与願违,而成災难。人们常认为金银财宝珍珠贵重,其实它们不能吃不能穿,只能做美化装饰。盗匪们为掠夺财宝而互相残杀而命丧九泉。
匿名  发表于 2020-5-1 12:22
气象要素包括那些内容?
它是表明大气物理状态、物理现象的各项气候要素。主要包括气温、气压、湿度、风向、风速(几级风)、云、降水量、蒸发量、能见度、辐射、日照及各种天然现象,如晴、雨、阴、雾、霜、雪、雹、霾、冰河、……等。
湿度、云、雷、闪电、雨、阴、降水量、蒸发量、雾、霜、雪、雹、露、冰封河、……等要素 均是水的自然变化现象。宇宙中只有地球有水有生命存在,其它亿万星球均未发现有水有生命存在。
匿名  发表于 2020-5-1 12:26
水的天然循环造成气候变化:
海洋与江河湖泊的水面蒸发,水蒸气上升天空形成云雾,遇冷或雷电而产生降雨,地面雨水汇流江河再流注海洋或湖泊。水的天然循环造成气象要素的云、雾、雷、闪电、蒸发、降雨、云遮拦太阳为阴天,若是冬天,气温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会出现雪、霜、雹、冰、冰河期、……等固态气象现象。宇宙银河系群星考察中,发现其它所有星球上均没有水的存在,那么其它星球的气象变化就简单多了。气象台站的工作内容也可能简单些。
匿名  发表于 2020-5-1 13:20
水的天然循环造成气候变化:
海洋与江河湖泊的水面蒸发,水蒸气上升天空形成云雾,遇冷或雷电而产生降雨,地面雨水汇流江河再流注海洋或湖泊。水的天然循环造成气象要素的云、雾、雷、闪电、蒸发、降雨、云遮拦太阳为阴天,若是冬天,气温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会出现雪、霜、雹、冰、冰河期、……等固态气象现象。宇宙银河系群星考察中,发现其它所有星球上均没有水的存在,那么其它星球的气象变化就简单多了。气象台站的工作内容也可能简单些。
匿名  发表于 2020-5-1 15:58
什么是极端天气?为何这两年这么多极端天气?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是指天气(气候)的状态严重偏离其平均态,在统计意义上属于不易发生的事件。通俗地讲,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指的是50年一遇或100年一遇的小概率事件。
从原理上分析,全球气候变暖是这两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的大背景。
全球变暖使得地表气温升高,较高的温度引起水面蒸发加大、水循环速率加快,这将使风暴的能量更强,更多降水将在更短时间内完成,这可能增加大暴雨和极端降水事件以及局部洪涝出现的频率;个别地区龙卷风、强雷暴以及狂风和冰雹等强对流天气也会增多;另外,由于从植物、土壤、湖泊和水库的蒸发加快,水分耗损增加,再加上气温升高,一些地区将遭受更频繁、更持久或更严重的干旱;大气水分的增多,也可能使一些较寒冷地区暴风雪的强度和频率增加。
匿名  发表于 2020-5-1 16:43
极端天气事件是指一定地区在一定时间内出现的历史上罕见的气象事件。其发生概率通常小于5%或10%,极端天气事件总体可以分为极端高温、极端低温、极端干旱、极端降水、极端飓風或台风、极端冰雪等几类。一般特点是发生概率小(50年或100年一遇),社会影响大。
筆者(逺长江)认为:全球横向时空上、最具典型的极端天气是南极与北极的极端天气,它们位于地球两个极端、是万年或亿年难遇、发生概率最小、社会影响具有地史长久意义的极端天气。全球纵向时空最典型极端天气是高海拔6000米以上高山、雪线以上的冰雪、冰川天气,也是万年或亿年难遇不变的极端天气。它们二者是《全球气候变冷》的代替者。而不是《全球气候变暖》。
匿名  发表于 2020-5-1 16:57
11385343fbf2b211dcccb7c1c48065380dd78e5a.png
匿名  发表于 2020-5-1 17:15
热带,温带,寒带是根据什么划分的?

热带,温带,寒带是根据什么划分的?

zyy452904652
LV.62019-06-17

关注
根据地球的纬度线进行划分,北纬23.5°到南纬23.5°为热带,北(南)纬23.5°到北(南)纬66.5°为温带,北(南)纬66.5°到北(南)极为寒带。

具体五带的划分如下:

1、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

2、南温带——南回归线到南极圈之间。

3、南寒带——南极圈到南极点。

4、北温带——北回归线到北极圈之间。

5、北寒带——北极圈到北极点。

在地球表面上,热带、温带、寒带的空间分布,表明了热量的不均匀分布状况。热带是地球表面最大的热源,两极是最大的冷源,赤道与两极地区之间的热量传输与交换对全球性的大气环流、洋流的形成与分布具有决定意义,广大的温带地区正是冷暖气流接触和热量交换的地带,在那里形成四季分明多变的天气特征。
匿名  发表于 2020-5-1 17:20
热带,温带,寒带是根据什么划分的?

热带,温带,寒带是根据什么划分的?

zyy452904652
LV.62019-06-17

关注
根据地球的纬度线进行划分,北纬23.5°到南纬23.5°为热带,北(南)纬23.5°到北(南)纬66.5°为温带,北(南)纬66.5°到北(南)极为寒带。

具体五带的划分如下:

1、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

2、南温带——南回归线到南极圈之间。

3、南寒带——南极圈到南极点。

4、北温带——北回归线到北极圈之间。

5、北寒带——北极圈到北极点。

在地球表面上,热带、温带、寒带的空间分布,表明了热量的不均匀分布状况。热带是地球表面最大的热源,两极是最大的冷源,赤道与两极地区之间的热量传输与交换对全球性的大气环流、洋流的形成与分布具有决定意义,广大的温带地区正是冷暖气流接触和热量交换的地带,在那里形成四季分明多变的天气特征。



扩展资料

热带、温带和寒带的划分

1、热带:划分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带,地处赤道两侧,南北跨纬度46°52′。本带太阳高度终年很大,在两回归线之间的广大地区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的机会,太阳高度角在90°—43°8′之间变化。

在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向南、北昼夜长短变化幅度渐增,但最长和最短的白昼时间仅差2小时50分。所以热带的特点是全年高温,变幅很小,只有相对热季和凉季之分或雨季、干季之分。

2、温带: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之间的中纬地带。南、北温带各跨纬度43°8′,南、北温带的总面积占全球总面积的52%。本带内太阳高度变化很大,在回归线上的变幅为90°—43°8′之间,随纬度增高,太阳高度逐渐减小,到极圈的变幅在46°52′—0°之间。

太阳高度一年之中有一次由大到小的变化,气温也随之出现一高一低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也很大,到极圈增加到24小时。可见,在温带太阳高度比热带小,获得热量少于热带,温度低于热带。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非常显著,所以四季分明是温带的特点。

3、寒带:分别以南北极为中心,极圈为边界的地带,仅占全球总面积的8.2%。本带太阳高度终年很低,在极圈上最大高度为46°52′,在极地最大高度仅为23°26′,且有负值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随纬度的增高愈加显著。

极昼时期由于太阳高度很低,地面获得热量很少,极夜时期,地面没有太阳辐射。所以这一地带是地球表面气温最低的地带,一年之中只有冬、夏之分,而无春、秋之别。
匿名  发表于 2020-5-1 17:28
热带,温带,寒带是根据太阳辐射热量在地球的分布划分的
具体点是根据有无阳光直射和有无极昼极夜现象来划分:有阳光直射的是热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寒带,既无阳光直射也无极昼极夜现象的是温带
热带:北纬23°26′至南纬23°26′
温带:南(北)纬23°26′至南(北)纬66°34′之间
寒带:南(北)纬66°34′至南(北)纬90°(极点)
匿名  发表于 2020-5-1 17:37
温度带是以全球各地区活动积温的多少为标准,按农业生产所需要的热量指标划分的地带。通常根据≥10℃的积温的多少可划分为五个温度带: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中国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少部分位于热带。

中国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少部分位于热带;其中分为寒温带(黑龙江北部,内蒙古东部),中温带(东北,内蒙大部分地区,新疆北部),暖温带(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新疆南部),亚热带(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热带(滇的南部,雷州半岛,台的南部和海南省)和高原气候。
匿名  发表于 2020-5-1 17:46
一,亚寒带
亚寒带出现在北纬50°~65°之间,横贯北美和亚欧大陆。具体来说,在北美从阿拉斯加经加拿大到拉布拉多和纽芬兰的大部分;在亚欧大陆西起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除外),经芬兰和苏联西部(南界在列宁格勒—高尔基城—斯维尔德洛夫斯克一线)至苏联东部(除南部以外)。北部以最热月10℃等温线为界。这一带的气候主要受极地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的影响,并为极地大陆气团的源地。在冬季,北极气团侵入机会很多;在暖季,热带大陆气团有时也能伸入。该类气候的主要特征是:冬季漫长而严寒,每年有 5~7个月平均气温0℃以下,并经常出现-50℃的严寒天气;夏季短暂而温暖,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上,高者可达18°~20℃,气温年较差特别大;年降水量一般为300~600毫米,以夏雨为主。因蒸发微弱,相对湿度很高。
二,温带
位于地球的回归线和极圈之间,不能受到太阳直射,也不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阳光终年斜射的地带。
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为北温带,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为南温带。温带冬冷、夏热,气温比热带低,比寒带高;昼夜长短和四季的变化明显。温带占地球总面积的50%.
本带冬季气温降到零度以下,河水和土壤届时结冻。但夏季仍然温暖。这一自然带分布于东亚的部分,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分布于西欧的部分,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受西风影响,冬季降水量很多。植被同属夏绿阔叶林(原称落叶阔叶林),树叶较宽阔柔软,秋季脱落。如气候偏于湿润,土壤风化和淋滤较强,则发育为棕壤型,否则发育为褐土型。欧亚大陆东西两端的落叶阔叶林带都在靠海岸一侧较宽,向内陆变狭,最后“尖灭”,两部分没有连成一体。动物方面,黑熊北自西伯利亚,南到印度、缅甸皆有分布,松鼠在北方也较普遍。此外常见的还有野猪、狐、鼬等。
冬冷夏热,四季分明,是温带气候的显著特征。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属于温带气候。从全球分布来看,温带气候的情况比较复杂多样。根据地区和降水特点的不同,可分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和地中海式气候几种类型。
温带海洋性气候区主要分布在欧洲西海岸、南美洲智利南部沿海以及新西兰、北美阿拉斯加南部等地区。这些地方由于受海洋西风的影响,冬季温暖,夏无酷暑,全年湿润多雨,降水分配比较均匀。温带大陆性气候区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洲的内陆地区。这些地方受大陆性气团的控制和影响,冬季寒冷,夏季炎热,空气干燥,降水量较少。
温带季风气候区主要分布与北纬35度-55度之间的亚欧大陆的东岸,包括中国的华北、东北和朝鲜、日本以及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冬季受温带大陆性气团的控制,风从内陆吹向海洋,大部分地区干燥少雨;夏季受温带海洋气团的控制,风从海洋吹向内陆,湿润多雨。我国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国家,除西部的青藏高原和云贵等高原地区外,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受季风气候的影响。与世界同纬度国家相比,我国冬季是最冷的,夏季是最热的。如广州市和北美洲古巴首都哈瓦那差不多在同一纬度上,但两地1月份平均气温要相差8度左右,广州冷,哈瓦那暖。英国西海岸的利物浦与我国北方漠河镇的纬度也基本相同。利物浦1月份平均气温高达4.3度,而漠河同时期的最低气温常在零下15-40度。
温带气候是世界上分布最为广泛的气候类型。由于温带气候分布地域广泛,类型复杂繁多,从而为生物界创造了良好的气候环境,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动植物界。从植物的种类上来看,有夏绿阔叶林、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草原地区生活着善跑能飞的动物;在阔叶林中生活着大型食肉类动物;针叶林中生活着一些耐寒动物。
匿名  发表于 2020-5-1 17:49
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都分别在哪

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都分别在哪

匿名用户
2013-10-12

你好,我在网上帮你找了这几个气候带的资料,供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我们从冷往热说:
一,亚寒带
亚寒带出现在北纬50°~65°之间,横贯北美和亚欧大陆。具体来说,在北美从阿拉斯加经加拿大到拉布拉多和纽芬兰的大部分;在亚欧大陆西起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除外),经芬兰和苏联西部(南界在列宁格勒—高尔基城—斯维尔德洛夫斯克一线)至苏联东部(除南部以外)。北部以最热月10℃等温线为界。这一带的气候主要受极地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的影响,并为极地大陆气团的源地。在冬季,北极气团侵入机会很多;在暖季,热带大陆气团有时也能伸入。该类气候的主要特征是:冬季漫长而严寒,每年有 5~7个月平均气温0℃以下,并经常出现-50℃的严寒天气;夏季短暂而温暖,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上,高者可达18°~20℃,气温年较差特别大;年降水量一般为300~600毫米,以夏雨为主。因蒸发微弱,相对湿度很高。
二,温带
位于地球的回归线和极圈之间,不能受到太阳直射,也不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阳光终年斜射的地带。
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为北温带,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为南温带。温带冬冷、夏热,气温比热带低,比寒带高;昼夜长短和四季的变化明显。温带占地球总面积的50%.
本带冬季气温降到零度以下,河水和土壤届时结冻。但夏季仍然温暖。这一自然带分布于东亚的部分,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分布于西欧的部分,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受西风影响,冬季降水量很多。植被同属夏绿阔叶林(原称落叶阔叶林),树叶较宽阔柔软,秋季脱落。如气候偏于湿润,土壤风化和淋滤较强,则发育为棕壤型,否则发育为褐土型。欧亚大陆东西两端的落叶阔叶林带都在靠海岸一侧较宽,向内陆变狭,最后“尖灭”,两部分没有连成一体。动物方面,黑熊北自西伯利亚,南到印度、缅甸皆有分布,松鼠在北方也较普遍。此外常见的还有野猪、狐、鼬等。
冬冷夏热,四季分明,是温带气候的显著特征。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属于温带气候。从全球分布来看,温带气候的情况比较复杂多样。根据地区和降水特点的不同,可分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和地中海式气候几种类型。
温带海洋性气候区主要分布在欧洲西海岸、南美洲智利南部沿海以及新西兰、北美阿拉斯加南部等地区。这些地方由于受海洋西风的影响,冬季温暖,夏无酷暑,全年湿润多雨,降水分配比较均匀。温带大陆性气候区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洲的内陆地区。这些地方受大陆性气团的控制和影响,冬季寒冷,夏季炎热,空气干燥,降水量较少。
温带季风气候区主要分布与北纬35度-55度之间的亚欧大陆的东岸,包括中国的华北、东北和朝鲜、日本以及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冬季受温带大陆性气团的控制,风从内陆吹向海洋,大部分地区干燥少雨;夏季受温带海洋气团的控制,风从海洋吹向内陆,湿润多雨。我国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国家,除西部的青藏高原和云贵等高原地区外,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受季风气候的影响。与世界同纬度国家相比,我国冬季是最冷的,夏季是最热的。如广州市和北美洲古巴首都哈瓦那差不多在同一纬度上,但两地1月份平均气温要相差8度左右,广州冷,哈瓦那暖。英国西海岸的利物浦与我国北方漠河镇的纬度也基本相同。利物浦1月份平均气温高达4.3度,而漠河同时期的最低气温常在零下15-40度。
温带气候是世界上分布最为广泛的气候类型。由于温带气候分布地域广泛,类型复杂繁多,从而为生物界创造了良好的气候环境,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动植物界。从植物的种类上来看,有夏绿阔叶林、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草原地区生活着善跑能飞的动物;在阔叶林中生活着大型食肉类动物;针叶林中生活着一些耐寒动物。
三,亚热带
亚热带是地球上的一种气候地带。一般亚热带位于温带靠近热带的地区(大致23.5°N-40°N、23.5°S-40°S附近)。亚热带的气候特点是其夏季与热带相似,但冬季明显比热带冷。最冷月在0摄氏度以上。
亚热带是世界上一个重要的气候带。竺可桢先生认为亚热带气候的主要特点是“冬月微寒,足使喜温的热带作物不能良好生长。其另一特点为每年冬季虽有冰雪,但无霜期在8个月以上,使农作物一年可有两造的收获”。亚热带有冷、热两季,冷季种喜凉作物,热季种喜温作物,喜凉和喜温不同生态型作物一年两熟或三熟,是亚热带农业的基本特征。
我国的亚热带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雷州半岛以北,横断山脉以东(22~34°N,98°E以东)的广大地区。涉及16个省市(包括台湾省),面积约2.4×106km2,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4,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或“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一半。我国亚热带属东岸湿润季风区,位置比西岸气候型偏南5~8个纬度,比大陆气候型偏北6~7个纬度。与世界同纬度比,除沙漠地区外,是最暖热的地区,雨量远比同纬度的充沛,生物资源丰富,四季长青,土壤肥沃,生物生产力高,农作物高产优质,是我国主要的农林产区。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 冬季低温少雨,夏季高温多雨 分布在南北纬30—40的大陆东部地区。
地中海气候 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分布在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地区,以欧洲的地中海沿岸最典型。
四,热带
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带,地处赤道两侧,位于南北纬23°26′之间的热带,面积占全球总面积的39.8%。在回归线上,本带太阳高度终年很大,在两回归线之间的广大地区,一年有一次太阳直射现象,其他热带地区,一年内有两次直射,而且,这里正午太阳高度终年较高,变化幅度不大,因此,这一地带终年能得到强烈的阳光照射,气候炎热,称为热带。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从赤道到南北回归线,昼夜长短变化的幅度逐渐增大。在回归线上,最长和最短的白昼相差2小时50分。由此可见,在热带范围内,天文现象的纬度差异是极小的。热带的特点是全年高温,变幅很小,只有相对热季和凉季之分或雨季、干季之分。全年温度大于16摄氏度。
匿名  发表于 2020-5-2 10:58
如何看待沙漠化?首先研究沙的成因问题,沙的成因有水成沙与风成沙两种类型。河边沙滩和海边沙滩看到的沙是水流冲击、岩石→河卵石→砾石→碎屑→粗沙→细沙,称为水成沙;而陆地沙漠广泛分布的沙,均为风成沙。试问岩石风化后理应变成土埌,为何会变成沙漠呢?这就是风的分选性造成的。岩石风化过程中,本是粗、细、粉尘混杂在一起的,因风力吹拂和分选性,比如中国广阔的北部地区,分别形成戈壁、沙漠、黄土高原、天空中雾霾。戈壁是风无法吹走的;沙漠因风形成流沙;黄土高原是风携带的尘埃、因风力变小后或因空气湿度变化而逐渐沉落地面逐年堆积而成;雾霾是尘埃仍飘浮在大气层中。
内陆沙漠的形成主要与两个原因有关,一是干燥少雨,二是风的吹拂。因干燥少雨,空气湿度低,才有利于风将尘埃、埃土携带吹走,如果空气湿度高,尘埃和埃土则粘连成团,无法被风携带吹走。二是风,风加快地面水份蒸发,使空气变得十分干燥。有时风将云雨吹散、或吹向别处降雨。
我国西南三省民间流传一句俗语:”四川的太阳、云南的风,贵州下雨似过冬"。中国有两个内陆省以风著称,一个是新疆省,已是内陆沙漠分布地带之一;另一个是云南省,也应当心荒漠、沙漠化走向;另外,这两个省是中国地震高发地带。
有人提出将海水引灌沙漠來改变沙漠环境,因沙的透水性太强,对水的耗量太大,一旦供水一停止,沙漠又恢复原状。筆者认为,将表层一定深度(2至5米深)的沙打成细沙或拌入粘土,则可改造成透水性小、能持水的土埌层,有利于植被和农作物生长。
匿名  发表于 2020-5-2 11:08
所谓大气矦是指按照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根据太阳直射与斜射(即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把地球气候分为热带、温带、寒带;或分为热带、亚热带、温带、亚温带(或称冷温带)、寒带、极地带,共六个带;这种按纬度分带,有人称为天文气候带或太阳气候带,也有人称为地理气候带。当然这种古老的气候带划分方法并不十分尽善尽美,因影响气候的因素众多,如海陆分布格局、山脉走向、地形起伏、地势高低、洋流、季风、……等,这就涉及到地区或地方小气矦。以亚热带为例,人们往往将亚热带(或称副热带)误认为次热带,其实亚热带是隶属于靠近热带的温带,这一点必需弄明白。亚热带是热带转向温带的过渡带,故气温、气压、风流、降雨量、…等,均存在急剧变化。又以北半球的北亚热带为例,同处在北亚热带范围内,因地区不同而出现截然不同,北半球亚热带本是气候湿热、雨量充沛、亚热带雨林分布地带;可是在地中海南侧的北非、阿拉伯半岛、印度等地却分布广大的沙漠;如北非的撒哈拉沙漠、西亚的阿拉伯沙漠、印度西北部的塔尔沙漠等。因地区或地方小气候有时往往佔统治地位。
匿名  发表于 2020-5-2 11:18
从全球大气矦与地域小气矦着眼、分折研究全球沙漠分布布局势态:
筆者考究,全球大气矦应分为热带、亚热带、温带、亚温带、寒带、极地带、共六个带较为合理。筆者在113楼文稿中谈到,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划为热带,也就是说北纬23.5度~南纬23.5度之间的地表广大面为热带。这里太阳可以直射,获得的热量最多;按理说赤道两侧附近地带,为太阳直射中心地带,获得曰射强度和热能最多,但全球沙漠地理分布位置并不在赤道两侧附近地带;相反,赤道地带而是热带雨林集中分布区,雨量充沛,空气湿润,植被繁盛。
何谓亚热带:热带和温带之间的过渡地带。与热带相比,有显著的季节变化,气温比温带高,植物在冬季仍能缓慢生长。亚热带,又称为副热带,它是地球上的一种气矦地带。一般亚热带位于温带靠近热带地区(大致北纬23.5度~北纬40度,南纬23.5度~南纬4O度附近)。亚热带的气候特点:夏季与热带相似,但冬季明显比热带冷。最冷月均温在摄氏零度以上。
为何全球沙漠区多分布在南北亚热带呢(即南北回归线附近地带)?具体地说,在北半球有北非的撒哈拉沙漠、西亚的阿拉伯沙漠、印度西北部的塔尔沙漠等.其中撒哈拉沙漠面积900多万平方千米,几乎与整个欧洲大陆面积相等,为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在南半球有澳大利亚大沙沙漠、吉布森沙漠、维多利亚大沙漠、智利北部阿塔卡马沙漠、南部非洲的卡拉哈里沙漠和纳米布沙漠;它们均分别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两侧附近地带(指南纬14度~南纬40度;北纬I4度~北纬40度)。热带沙漠几乎全分布在亚热带地区,对于北半球的北非、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而言,确是如此!但对于中国南部地区和美洲的墨西哥湾、加勒比海而言,不但没有出现沙漠,反而为雨量十分充沛、空气十分湿热地带。
匿名  发表于 2020-5-2 11:46
微生物和苔藓低等植物也是生命。宇宙自然界除地球存在生命外,广瀚无边的银河系亿万星球均未发现生命点,那么亿万星球上均不存在任何微生物和苔藓等低等植物。这是为什么?因为没有水的存在,水的分子式为H2O,是氢氧化合物,难道是缺少氢与氧的元素?这不可能。可能与气温、气压、…外部环境有关,因为高温条件下,元素原子被离解、压碎……。
匿名  发表于 2020-5-2 12:16
冬季作物的抗寒性:油菜、麦子、碗豆、胡豆、萝卜、大蒜、四季葱、菠菜……等农作物,具有越冬抗寒冷的功能,故称为冬季作物。它们在冰雪覆盖的自然环境下,能顽强地成活下来,开春后气温变暖能快速成长,开花结果,实在坚强!不谷易!受人敬佩!
匿名  发表于 2020-5-2 13:21
水的三态变化:水是很好的低温之降温剂,所以被用于消防救火。水在摄氏零度~摄氏100度间为液态状;在摄氏IOO度以上呈气态状,如果超过摄氏1千~2千度以上,那又是怎样呢?在摄氏零度时变成固态,成雪、冰、雹等。如果摄氏零下数十度~零下近百度时,冰会变成比岩石还坚硬的矿物。南极洲常年气温在摄氏零下50~82度,那么陆上冰盖肯定如同岩石一样坚硬,所以南极洲陆地无树木、无植物生存,只有海岸边存在苔藓低等植物。
匿名  发表于 2020-5-2 16:26
在太阳系中,我们的地球和其他星球相比最独特的地方之一就是它的氧含量了,氧气占了地球大气分量的21%,太阳有大气层的其他星球的氧气含量都没有这么高,这也是地球上之所以有生命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距离太阳最近的水星基本没有大气层,更别谈上面的氧气含量了,水星外的金星的把脐橙倒是非常浓厚,然而基本都是二氧化碳,氧气含量极少,火星的大气层非常稀薄,星球表面大气压不到地球的1%,氧气含量大约为0.15%(土卫五的氧气含量达到70%,但是土卫五大气非常稀薄,氧气浓度只有地球的5万亿分之一,就是比火星也是不如的),然而这个比例基本上已经是是除地球之外最高的比例了,木星大气层中氢气占到了90%,氦气大致为9%,氧气以及其他气体等等加起来约1%,土星和木星类似,天王星和海王星也是以氢和氦为主,此外还有甲烷、氨气和水冰等,氧气所占的分量都极少,唯一拥有大气层的卫星土卫六则以氮气为主,分量占到了98%还多,其他主要是甲烷,乙烷,二氧化碳等。
那么为什么这些星球都几乎没有氧气,而只有我们的地球有那么多的氧气呢?其实主要是两个原因,首先就是氧是一种很活跃的元素,它很容易跟其他元素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某种氧化物等,但这样的话,它就失去了氧气本该拥有的性质,比如我们的呼吸离不开氧气,但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氧化气体就不可以参与我们的呼吸活动。氧元素在宇宙中以及各大星球上本也是大量存在的,但是由于氧元素的活跃性,因此它大都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匿名  发表于 2020-5-2 16:36
人类探索宇宙长达六十多年,迄今为止仍然未发现存在液态水的星球。再看看我们的地球,有超过70%的表面积都是海洋,因此有人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是否可以直接利用宇宙中的氢元素和氧元素来制造液态水呢?


学过中学化学的朋友就知道,所有物质既可以被看作是由各种基本粒子组成,也可以被认为是由各种元素组成。到目前为止人类已经在地球上发现超过一百种元素,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在19世纪就制作了一张元素周期表,这张表将所有已发现的元素都归纳了进去。而且在周期表的最后还留有多个空位,这意味着人类会不断地发现和创造新的元素。
匿名  发表于 2020-5-2 16:52
其中排在元素周期表首位的元素是氢元素,它是所有元素中质量最轻的一种。而人类生命必需的氧元素则排在第八位,这两种元素的结合构成了地球上最普遍的物质,那就是水。水被认为是生命之源,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就是在海洋里诞生的。所以如果其他星球上有液态水出现的话,那么该星球上存在生命的可能性也大一些。然而目前人类尚未在任何一颗星球上直接发现液态水的存在,这让人类的星际移民计划更加黯淡了。
匿名  发表于 2020-5-2 16:54
有网友提出了在宇宙中制造水的方法,那就是直接拿宇宙中的氢元素和氧元素结合起来。从理论上来这种方法确实是可以实现的,但是在常温下氢气和氧气的结合非常缓慢。我们在中学的化学实验中,要想获得足够的水必须为氢气和氧气的反应添加催化剂,例如只需要一根火柴将氢气燃烧后就能够生成水。然而宇宙里的温度比我们想象的还要低,而且宇宙中几乎是没有气体存在的,所以人类想要制造水但根本没有原材料。


既然宇宙中没有气体条件,人类是否能够将地球上的氢气和氧气运输到别的星球上去制造水呢?同样的,在理论上这种方法也是可行的,但是并不实际,为什么呢?首先人类必须研发飞船来运输氢气和氧气,这个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运输氢气和氧气的过程中会消耗巨大的能量,这些被消耗的能量比制造出来的水更有价值。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把握好氢气燃烧的比例的话,很可能会出现大规模的爆炸,氢气爆炸是十分危险的。
匿名  发表于 2020-5-2 17:02
所以想要在地球之外制造并没有那么容易,而且元素周期表上的元素也不是轻易就可以结合在一起的。至于地球上为什么有水而其他的星球没有水,目前仍然没有定论。曾经有科学家提出了带水的彗星撞击了地球之后给地球带来液态水的观点,虽然这种观点仍未被证实,但许多科学家都看好这种观点。不管怎样,地球和其他星球比起来简直就是奇迹,不仅存在大量的液态水,而且还诞生了生命。


科学家表示宇宙中从来都不缺乏氢元素,因为在宇宙诞生之初主要形成了三种元素,氢、氦和锂。那么为什么现在宇宙中的氢元素极其稀少呢?原因就是它们绝大多数都被束缚在恒星的内部了。正因为有大量的氢气供恒星内部燃烧,它们才会发光发亮。
匿名  发表于 2020-5-2 17:13
原始地球中有水,为什么没有氧气
写回答有奖励共1个回答

qubo8024
LV.192018-04-06

关注
水是由氢和氧化合而成的。氢是宇宙中最丰富的元素,氧在宇宙中也有相当大的丰度,所以,水在宇宙中是普遍存在的。
在太阳系各星球形成时,各个星球上都有水,但氧就基本没有了。这是因为氧是一种活泼元素,非常容易与其他元素发生化学反应,成为含氧的化合物。
从现在太阳系各星球上看,除了水星外,在有大气层的其他行星和大卫星上都有水,但氧在这些行星的大气层中只是微量成分。这些微量的氧气并不是这些星球形成时就存在的,而是星球上大气中的水蒸气在太阳紫外线作用下分解产生的。水分解后,氢因为是最轻的元素,脱离星球引力而散逸,氧则留在星球大气层中。
地球上也是一样的。地球形成时,水中、土壤和岩石中都含有丰富的结合态的氧,但也没有游离态的气态氧,原因就是上面说过的。地球上的氧气完全是含有光合色素的微生物和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
匿名  发表于 2020-5-2 17:28
宇宙有没有氧气和液态水写回答有奖励

宇宙有没有氧气和液态水
写回答有奖励共1个回答

qubo8024
LV.192019-07-12

关注
如果你说的“宇宙”指的是宇宙空间,那宇宙中没有氧气和液态水。
如果你说的“宇宙”指的是其他星球,那宇宙中肯定有氧气和液态水。因为地球就是宇宙中的一颗星球,而地球上就有氧气和液态水。
氧元素诞生于恒星内部的核聚变反应,所以氧在宇宙中普遍存在。但几乎所有的氧都以金属和非金属氧化物和含氧盐的形式存在,都是结合态的氧,没有或几乎没有氧气,或游离态的氧。
在恒星内部,由于极高的温度,氧不但不能形成化合物,而且被电离,是等离子态气体,但不是氧气。在某些有大气层的行星或卫星等星球上,或多或少存在一些氧气。如在金星、火星等行星和土卫六等质量较大的卫星上,就存在一些微量的氧气。但在星球以外的宇宙空间中是没有的。
氢是宇宙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与氧化合,就是水。所以,在宇宙中,水也是普遍存在的。
但与氧气一样,宇宙中的水也只能以固态形式存在,或与其他固态物质混合存在。例如星际气体尘埃云中,就有固态水。当这些星际气体尘埃云引力收缩形成星球时,水就存在于星球上了。
如果形成的是恒星,水会在高温下分解,不复存在。如果形成的是行星,水还会继续存在,并在恒星紫外线照射下逐渐分解。然后,氢散逸到宇宙中去,氧则形成氧化物或微量氧气。只有当行星有大气层,并且有合适的表面温度时,才可能存在液态水。
也就是说,宇宙中存在水,但大多是固态的。只有在非常罕见的情况下,才可能在某些星球上存在液态水?
匿名  发表于 2020-5-3 11:41
极端天气往往引发災害或災难:
一、极端天气的含义:极端天气事件是指一定地区在一定时间内出现的历史上罕见的气象事件。其发生概率通常小于5%或10%,极端天气事件总体可以分为极端高温、极端低温、极端干旱、极端降水、极端飓風或台风、极端冰雪等几类。一般特点是发生概率小(50年或100年一遇),社会影响大。
二、不同的极端天气引发不同的災害或災难:
1、极端高温天气:往往引起大面积干旱与旱災,农作物歉收、或颗粒无收。歌曰“太阳烈似火,农人无收穫”。常因大面积旱災引发饥荒而饿死无数人,这在人类历史上常有记载。
2、极端低温天气:指冬季寒冷期过长,或因冰川期出现,温带变成寒带天气,动植物不能适应而发生突变性大災难,许多生物物种归于灭绝,比如晚白恶纪末期恐龙大家族物种因无法适应冰川世纪而走向种族绝灭。
3、极端降雨天气:因暴雨或长时间降雨引发洪水泛滥,淹没大面积田畴与冲毁房屋、淹死无数人畜,使陆地变成汪洋大海。我国黄河在人类历史上多次溃堤,累发洪水泛滥。这是为什么?因黄河水流含泥沙量大,历代历朝沿河两岸筑堤,结果造成河床底比两岸广大陆地高,如同黄河水在屋脊上流,一旦溃堤、后果不堪设想!故有前代诗人赋诗曰:“黄河之水自天上来”予以形容。黄河流域与我国西北部地区,“昔日佳景全消失,今日已成干旱区”。这又是为什么?人类长期对森林的无休无止的砍伐,统统变成少林寺和尚光秃头,植被全无,水土无法保护而流失,造成河水含沙量大。远距海洋的内陆地带,唯一的出路是保护好森林与植被。
4、极端飓风、台风、龙卷风天气:因风力大,风速快,飞沙走石、尘埃飞扬,台风所到之处,树木连根拔起,房屋被掀倒,有时将人或物卷上天空飄飞,十分可怕!台风有时海水席卷陆上,吞食人畗、房舍,造成巨大災难。
匿名  发表于 2020-5-3 13:12
何谓《净土》?这里所说的净土,不是宗教界所说的《净土》。而是指没有大面积土地范围人类流行性疫病、疫情的发生过,更没有区域性、国际性人类流行性大疫情发生过;也没有家禽兽瘟疫的广泛蔓延过;另外,河流、涧溪、湖泊、井泉等淡水的水质纯净,没有发生污染过;陆地环境卫生清洁,山青水秀,环境优美,草木茂盛,盛产各类中草药材用治各类疾病,这样的沃土谓之《净土》。
匿名  发表于 2020-5-3 15:03
气候、气象的概述:
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全年平均温度、雨量和气压等的总称。也可以说是一个地区气象状态总的特点。比如岭南无冬,北京春旱夏雨,昆明四季如春,贵阳夏季凉爽等。气候是由纬度、陆海位置、海技高度、地面性质、大气环流等因素相互作用所决定。而地史学上的古气候着重谈全球海侵、海退,冰河期与间冰温暖期的变迁,及古气候变迁对生物界演化情况。
气温是指空气的冷热之温度。气温的高低直接由太阳的辐射和日射角的大小决定,同时还受气流、云量、士也形等条件的影响。全球气候因气温不同,分为热带、暖带、寒带。
何谓气象?气象指大气的状态、变化和现象。如(冷、热)气温、風、云、雾、霾、雨、雪、霜、露、冰雹、雷、闪电、降雨量分布状况、气压等内容的景象。
匿名  发表于 2020-5-3 15:04
气候、气象的概述:
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全年平均温度、雨量和气压等的总称。也可以说是一个地区气象状态总的特点。比如岭南无冬,北京春旱夏雨,昆明四季如春,贵阳夏季凉爽等。气候是由纬度、陆海位置、海技高度、地面性质、大气环流等因素相互作用所决定。而地史学上的古气候着重谈全球海侵、海退,冰河期与间冰温暖期的变迁,及古气候变迁对生物界演化情况。
气温是指空气的冷热之温度。气温的高低直接由太阳的辐射和日射角的大小决定,同时还受气流、云量、士也形等条件的影响。全球气候因气温不同,分为热带、暖带、寒带。
何谓气象?气象指大气的状态、变化和现象。如(冷、热)气温、風、云、雾、霾、雨、雪、霜、露、冰雹、雷、闪电、降雨量分布状况、气压等内容的景象。
匿名  发表于 2020-5-3 15:20
[气象台站]:进行气象观测、收集气象资料和整编,发布天气预报,为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专业气象机构
[气象台站网]:基本的气象观测点组织。它分为全球气象网和国家气象网。
国家气象台站网:我国气象台站网由各省、市、地区的气象台和各县的气象站组成。根据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按照统一的规范西女求,监视天气变化,提供气象情报,并根据各地需要,因地制宜开展各项服务工作。
全球气象台网:由全球各国气象台联网组成气象组织。通过全球气象台网,可以了解全球各地区的气象变化情况。

[气象雷达]:探测一定距离范围内的云、雨、风等天气现象的雷达。雷达示波器上显出云、雨等的方位、距离和高度以及云层结构和风暴中心位置等。
[气象火箭]:携带各种气象测量仪器,发射到几十公里至几百公里高空,以探测高层大气物理性质的火箭。探测数据通过无线电遙测系统传到地面
[气象卫星]:探测大范围气象状态的人造地球卫星。其测量结果由无线电遥测系统传到地面接收站。
结语:以上是气象部门较先进的科学技术,现已为全世界较发达国家所掌握和采用。世界上有些国家将国家地震局系统划归国家气象局管辖范畴,也有它的可取之处!是将天与地、雄与雌、阳与阴、上与下、高与低、凸与洼、……等,对立面统一平衡、调和、温馨在一起。削高补低而成一个水平面,打富济贫,共唱欢乐歌。
匿名  发表于 2020-5-3 15:34
艰苦时代的来临
世界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在千万年间,地球环绕太阳不停地做圆周运动。随着地球轨道的变化,地球上的季节长短也不断发生周期性改变——在某一时期,冬季不断延长,夏季缩短;在某一时期,夏季又在延长,冬季在缩短……在此过程中,地球气候发生着重大改变。
从岩石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上新世,气候已经出现了转寒的迹象,大量喜热动物灭绝。在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南北极的冰川都开始大规模增多,并以每年几英尺或者几英寸的速度向温暖地区蔓延。寒冷导致的结果很多,比如在接下来的更新世,耐寒的北冰洋动物麝牛、长毛猛犸、毛犀牛、旅鼠等成了世界的主宰。
当然。冰川也不是永远都占据上风的。在美洲、欧洲和亚洲,冰川向南推进几千年后,又会后退几千年,然后又前进,周而复始。考古发现,冰川甚至到达过波罗的海海岸,在英国推进到泰晤士河。在北美推进到俄亥俄卅l。此外,由于大量的水被固化在冰川中,所以海平面和海岸线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总的来看,持续时间长达250万年左右的更新世中共出现了四次冰河期。
匿名  发表于 2020-5-3 15:42
冰川寒冷期与间冰温暖期的时间长度比例关係:
(1)、新太古代大冰期:冰期时间长度为4000万年(即0.4亿年);发生在距今约27~23.5亿年时段内;冰期后的间冰期(即温暖期)时间长度为距今23.5亿年一距今6.8亿年=16.7亿年。
(2)、前寒武纪大冰期:冰期时间长度为距今(6.8亿年一5.7亿年)=1.1亿年;紧接间冰期时段长度为1亿年。
(3)、早古生代大冰期:冰期时间长度为距今(4.7亿年一4.1亿年)=0.6亿年;紧接间冰期时间长度为0.8亿年。
(4)、晚古生代大冰期:冰期时间长度为距今(3.3亿年一2.5亿年)=0.8亿年;紧接间冰期时段长度为1.4亿年。
(5)、晚中生代大冰期:冰期时间长度为距今(1.1亿年一0.5亿年)=0.6亿年;紧接间冰期时段长度为0.475亿年(即4750万年)。
(6)、第四纪冰期:冰期时间长度为250万年至今。
结语:各冰期时间总和为3.525亿年,间冰期时间总和为23.475亿年;冰期佔13%,间冰期(温暖期)佔87%;如果冰川时代和整个地球历史46亿年相比,那么只佔约7.7%左右。
新太古代大冰期应该删除,因为太古、元古的地质时代,根本不存在冰期!正确的统计应从前寒武纪大冰期做为起点——该时期初生低等生物广泛泛起。那么各冰期时间总和为3.125亿年,间冰期时间总和为3.675亿年;冰期佔46%,间冰期佔54%;如果冰川总时间和整个地球发展历史46亿年相比,那么仅佔6.8%左右。
匿名  发表于 2020-5-3 15:51
晚中生代大冰期:发生在晚白恶纪大变革时代的一次大冰期。距今约1.1亿年~7千2百万年前,但有人认为可能延续到新生代早第三纪(距今约5千万年),所以这次大冰期持续时间长达约6千万年。这次冰川期间全球气候普遍降温,冰河长期断流,山川终年为巨厚冰雪覆盖掩埋,致使陆地植物被冻僵枯亡,陆上大型爬行类动物——恐龙物种因食物链断绝而被活活饿死;又因恐龙为冷血型(有人称做“变温型”)动物,全身光秃无肤毛护温抗寒,在冰川寒冷期被冻死;又因冰川寒冷期,瘟疫广泛流传,致死率高,恐龙被集体病死;这次大冰期造成长久独霸全球、佔统治地位的恐龙物种归于绝灭。
匿名  发表于 2020-5-3 15:58
第四纪的地质历史时间较短;第四纪不只出现一次冰期,而是冰期和间冰期频繁更迭出现。一般通用的第四纪冰期划分是根据欧洲阿尔卑斯山区研究的结果,分为四个冰期,即
恭茲冰期:发生在早更新世早期。
民德冰期:发生在早更新世晚期。
里斯冰斯:发生在中更新世时期。
玉木冰期:发生在晚更新世时期。
四冰期之间出现三个间冰期,
匿名  发表于 2020-5-3 16:26
《全球气候变暖论》学术流派思想认识境界的盲区所在:
一、先从能量谈起:何谓“能”?能量之简称也。或称能力、本领、能耐、力量…等含义。而地震活动是能量的长期聚集和瞬时快速能量释放。一谈到能量,人们就会想到热能、动能、势能、化学能、核能、原子能等,其实还有光能、水能、风能、电能、材能(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甲烷、石材…等)、产能、机能(机械能、工作机能等)、功能、体能、食能(生物有机化合能)、…等;另外,现时代又有人工智能、才能、技能……等。
二、再谈生物食能:植物的绿叶、青草、蔬菜、瓜、豆、果实、谷物、块根、植物油、……等,人们通常只把它们当成食物和食料。其实它们是动物界和全人类生存的食物能量起始链,如若没有植物食能起始链的供养,食草动物和杂食动物及食肉动物都会统统归于绝灭!这就生物食能的突出地位!
三、生物食能起始链的来源:它们是土埌中营养物质精华、水分、光合作用(光能、热能、水能、生物化学能)的结晶成果。人类与动物吃了食物消化吸收后,就有了体能、热能、动能;植物的枝叶、杆,可供燃料和木质建筑材料,那就是材能。
四、全球气候温暖期和寒冷期:一年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春夏两季为温暖期;秋冬为寒冷期。从地史学上看,冰川期为寒冷期;间冰期为温暖期。春夏季节阳光明媚,气候变暖,鸟语花香,缘叶争艳,瓜果飄香,……到处洋溢一片繁荣、欢乐景象!请问全球气候变暖学术流派们,这有何不好?而秋冬转变为寒冷期,秋風扫落叶,绿色工厂统统关门倒闭,停工停产;草木枯萎或死亡,蛇、蛙、鼠、躲进地下洞穴冬眠,河流冰封断流,大地似同长眠的僵屍,大雪茫茫如冰盖,……一片死气沉沉、萧条景气!
冬季时日短暂,冬去春来,还有复活的机会;若是地质时代的冰河期,冰冻时间为上千年至数千万年之久,如同现代的南极洲大陆,陆上很难见到植物物种和动物物种!
中生代全球为恐龙统治、独霸时代;新生代称为哺乳动物时代;第四纪全球为人类主宰、统治时代;人类最终面临的决战,不是全球气候变暖,而是全球气候变冷严峻考炼!
匿名  发表于 2020-5-3 17:25
全球横向气候和纵向气候变化规律:
一、横向气候变化规律:地球表面因受太阳光射的直射、斜射及偏角射的不同,从赤道至南、北两极,因地面吸收太阳光照热量的不同,分别划分出热带、亚热带、温带、亚温带、寒带、极地带,共六帶。从赤道到两极横向气候变化规律的总趋势是由热→温→寒。
二、纵向气候变化规律:是指大气对流层由低到高的竖向气候变化规律。太阳辐射光照通宇宙空间长距离达到地球表面,太阳辐射是短波,不容易被空气吸收,最容易被地面吸收。地面固体、液体吸收太阳短波辐射之后升温,然后释放长波辐射“烤热”地面之上的气体,就是我们感受到的气温。(文稿内容未完,且听下回分解)。
匿名  发表于 2020-5-3 18:05
(续接91楼文稿内容):
气体受热膨胀上升,再把热能向上扩散,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5℃。到了海拔6000米以上,对流层中的热能散失殆尽,气温经常保持在摄氏零度或零下数十度。大气层纵向高度越高,气温越低;海拔6OOO米以上就是冰雪覆盖、似同横向气候的寒带、或极地带。在地面附近的大气层,我们点燃一根火柴容易,但要在1万米高空的大气层却无法点燃一根火柴。所纵向气候变化规律也同样是由热→温→寒。因高度越高,距地面越远,受地温影响越小,所以气温越低。另外距地面越高,氧气越稀薄,故造热度越低。
“全球变暖”的范围局限于海拔6000米以下,与高山“雪线”基本一致,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北新地岛仅600米。
在“对流层”,海拔越高气温越低,“近地气温”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降低原因,并不是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减少。
到了夜晚,到了冬天,二氧化碳也并未减少,“气温”却降低了,原因就是“气温”随着“地温”而降低。相邻地区,海洋上的“气温”变化缓慢,地面上的“气温”则变化强烈。
某种物质1千克,温度升高或下降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焦耳),定义为“比热容”。常见液体和固体物质中,水的比热容最大4200,砖750,钢铁450,铜385,铅125。
“比热容”是按质量测量的,不是按体积,更不是按表面积。
在同一地区(纬度),在夏天晴朗的午后14时,在相同的太阳辐射下,陆地区气温37℃,但在海面上是28℃,树荫下32℃,水泥地面则高达42℃,钢铁表面50℃。沙漠区表面可达60℃以上。
地面物质中,植被、水面减少,荒漠、建筑物面积扩大,特别是水泥硬化地面增多,在太阳辐射下,首先是“地温”大幅度升高,然后把热能传导给空气,才造成“气温”升高。
人造各种工程建筑物,特别是楼房、铁塔、化工管道装置,把本来大体均一的地面弄得凹凸不平。城市中各种建筑物的总面积,使原来地表的表面积增加几倍、几十倍,多吸收太阳辐射,造成“热岛效应”,将城市气温比郊区提高好几度。
匿名  发表于 2020-5-4 10:08
所谓大气矦是指按照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根据太阳直射与斜射(即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把地球气候分为热带、温带、寒带;或分为热带、亚热带、温带、亚温带(或称冷温带)、寒带、极地带,共六个带;这种按纬度分带,有人称为天文气候带或太阳气候带,也有人称为地理气候带。当然这种古老的气候带划分方法并不十分尽善尽美,因影响气候的因素众多,如海陆分布格局、山脉走向、地形起伏、地势高低、洋流、季风、……等,这就涉及到地区或地方小气矦。以亚热带为例,人们往往将亚热带(或称副热带)误认为次热带,其实亚热带是隶属于靠近热带的温带,这一点必需弄明白。亚热带是热带转向温带的过渡带,故气温、气压、风流、降雨量、…等,均存在急剧变化。又以北半球的北亚热带为例,同处在北亚热带范围内,因地区不同而出现截然不同,北半球亚热带本是气候湿热、雨量充沛、亚热带雨林分布地带;可是在地中海南侧的北非、阿拉伯半岛、印度等地却分布广大的沙漠;如北非的撒哈拉沙漠、西亚的阿拉伯沙漠、印度西北部的塔尔沙漠等。因地区或地方小气候有时往往佔统治地位。
匿名  发表于 2020-5-4 10:18
我国的沙漠属于纬度30°到50°之间的中纬度沙漠。中国沙漠总面积约70万平方千米,如果连同50多万平方千米的戈壁在内总面积为128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3%。中国西北干旱区是中国沙漠最为集中的地区,约占全国沙漠总面积的80%,主要沙漠自西向东有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库姆塔格沙漠、柴达木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及库布齐沙漠等八大沙漠。
中国西北、华北北部及东北西部,有大片沙丘覆盖的沙质荒漠,由砾石、碎石组成的戈壁、砾漠,以及称之为岩漠或石质荒漠的岩石裸露的山地。它们主要位于北纬35~50°、东经75~125°之间,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陕西、吉林和黑龙江等7个省区。沙漠地区气候干旱炎热,年降水量极低,蒸发量很高,边缘植被沙化严重,早晚温差大,日照光度强是所有沙漠地区的特点。
北非撒哈拉沙漠、西亚阿拉伯沙漠、印度西北部的塔尔沙漠,它们基本上连接成一片,位于北纬14度~北纬4O度之间的广阔地带。北回归线(北纬23.5度)以南——指北纬14度~北纬23.5度之间北非地带与西亚阿拉伯半岛地带,应为热带沙漠;北回归线以北(指北纬23.5度~北纬40度之间)的北非和阿拉伯半岛地带,应为亚热带沙漠;也就是说热带沙漠与亚热带沙漠在这里连成广阔一大片了。
而位于中国西北部的八大沙漠称为温带沙漠,温带沙漠主要分布在中纬度远离海洋深居内陆的地区,中亚的克齐尔库姆(乌兹别克)沙漠、卡拉库姆沙漠(土库曼),以及我国西北的沙漠属此类沙漠.。它们分布北纬35度~北纬50度的中纬度地带,有人称它们为中温带沙漠。它们与北非、西亚阿拉伯的热带、副热带沙漠的纬度分布位置相差10~21度,这是什么原因呢?有人说,北非撒哈拉沙漠的纬度地理位置与中国的长江中下游纬度位置本月当。这是中国的八大沙漠向北移动了嗎?还是北非撒哈拉沙漠和阿拉伯沙漠向南移了呢?筆者认为:原先欧洲大陆与非洲大陆紧接在一起的,后因地壳运动出现地中海南北拉开,致使非洲向南移动了10~21度的纬度位置,原先本是温带沙漠变成了亚热带和热带沙漠了。
匿名  发表于 2020-5-4 10:32
对94楼文稿稿中出现的一处错别字进行修正改错:
1、倒数第四行中的“位置本月当”,修正为”位置相当。
匿名  发表于 2020-5-4 10:45
如果去掉地中海与黑海,恢复非洲大陆与欧洲大陆紧密连接,那么北非撒哈拉沙漠与阿拉伯沙漠就向北推移15~20度的纬度范围,这样就与亚洲的温带沙漠[主要搞分布在中纬度远离海洋深居内陆地区、中亚的克齐尔库姆(乌兹别克)沙漠、卡拉库姆沙漠(土库曼)、以及中国西北部的八大沙漠和中国与蒙古之间的戈壁沙漠等]銜接在一起,分布在北半球同一纬度范围内(约北纬3O度~北纬55度)。如此看來,中温带是造就荒漠、沙漠的起始地带。温带沙漠再向南移,变成了亚热带与热带沙漠。沙的吸热量强,致使非洲成为全球最热的洲。
匿名  发表于 2020-5-4 13:44
为什么说《全球气候变暖》是荒谬的?《全球气候变冷》才是正确的呢?
1、从全球海陆分布面积來说:人们常说“三山六水一份田”,也就是说海洋面积佔六成以上,再加上陆地的河流、湖泊、水库、圹池、…等,水所佔比重会更大。水是很好的低温冷却剂,所以用于消防救火。水也是全球气候、气温很好的调温剂,每当夏季天气十分闷热时,下一场雨后则变得凉爽舒适。因全球海洋分布面积大、水量极端万盛,才使地球气候变化不像星际间其它星球那样昼夜温差、季节温差那么大。也因为有广阔的海洋,出现的海洋性气候远比大陆性气候湿润多雨,四季分明,适合农作物水田水稻种植,而内陆大陆性气矦只适宜旱地作物种植。水主沉浮也,有了水一切都好办。
2、全球水体总量=液态水+固态水+大气层中的气态水。三态水的互相变化则主宰全球气候变化。比如冬季(或冰河期),冰雪固态水增大,而气态水和液态水则相应减少,故此水的循环活跃性大为降低,冬季很少发生雷电暴雨 ,而是变成降雪。春夏季节(或间冰温暖期)因气温升高,兩极地区冰雪融化,冰山移动;高山区雪线上移,
雪崩……等自然现象发生。此时固态水减少,液态水和气态水增大;海洋、江湖水面蒸腾上天,加速水的活跃循环,在海洋性气候影响范围区域内,雨量充沛,气候湿润,森林、植被繁茂,水田农作物丰产。有时因海洋季风吹入内陆也会发生降雨。如此看來全球气候变暖是好事,不是坏事,应该值得赞赏!决不可讳忌《全球气候变暖》。
3、不论全球气候变暖还是变冷,全球水体总量不会发生改变。只存三态分量间的互相变化,三态中以气态水最为活跃,液态水活跃次之,固态水最不活跃。两极地区冰山移动,冰雪融化,海水增加,是件大好事,千万不值得忌讳和贬义!
4、《全球气候变暖》流派者广泛宣扬的一个中坚理论:是二氧化碳的“热室效应”引起全球气候变暖,果真如此嗎?否也!夜晚和冬季,二氧化碳排放量没有改变,为何气温下降了呢?说明二氧化碳“热室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毫无影响。
匿名  发表于 2020-5-4 16:32
海洋性气候特征:
海洋性气候的主要特点和大陆性气候相比,不仅气温的年变化和日变化小,而且极值温度出现的时间也比大陆性气候地区迟;降水量的季节分配较均匀,降水日数多、强度小;云雾频数多,湿度高。在温度年变化方面,春季冷于秋季,是海洋性气候的一个明显标志。最暖月出现在8月,甚至延至9月;最冷月为2月,在高纬度地区推迟到3月。人们通常把西北欧沿海地区作为大陆上海洋性气候的典型。
海洋性气候是地球上最基本的气候型。总的特点是受大陆影响小,受海洋影响大。在海洋性气候条件下,气温的年、日变化都比较和缓,年较差和日较差都比大陆性气候小。春季气温低于秋季气温。全年最高、最低气温出现时间比大陆性气候的时间晚;最热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
在海洋性气候条件下,气候终年潮湿,年平均降水量比大陆性气候多;而且季节分配比较均匀。降水量比较稳定,年与年之间变化不大。四季湿度都很大,多云雾,天气阴沉,难得晴天,少见阳光。
温和、多云、湿润的海洋性气候,给人们以舒适的感觉;其实在海洋性气候条件下生活,气候虽然温和,适合人类生存,世界上的大部分人口居住在海边。
匿名  发表于 2020-5-4 16:37
大陆性气候特征:
大陆性气候最显著的特征,是气温年较差或气温日较差很大。 在气温的年变化中,最暖月和最冷月分别出现在 7月和1月(南半球分别在 1月和 7月)。春季升温快,秋季降温也快,一般春温高于秋温。 在日变化中,最高温度出现的时间较早,通常在13~14时;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拂晓前后。大陆性气候的另一重要特征是降水量少,且降水季节和地区分布不均匀。大陆性气候影响下的地区,一般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降水量一般不到400毫米,甚至在50毫米以下。
广义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包括温带沙漠气候、温带草原气候及亚寒带针叶林气候。狭义的概念将湿润的后者除外。冬季严寒,受高压控制,最低温达-48℃;夏季南部7月平均气温达26~27℃,最高温可以达到40℃,北部接近20℃。最大年较差达62.3℃。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降水从南向北(北美从西向东)增加,年降水量从200mm以下到400mm左右,北部达300~600mm。自然植被由南向北从温带荒漠、温带草原,过渡到亚寒带针叶林。
由于水、陆物理性质的不同,位于大陆腹地和沿海或岛屿地区的气候很不相同,前者受大陆影响大,为大陆性气候,后者受海洋影响大,为海洋性气候。
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主要区别表现在:
1)大陆性气候地区,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大,春季升温快,秋季降温也快,一般春温高于秋温;而海洋性气候地区,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小,春季升温慢,秋季降温也慢,一般秋温高于春温。
2)大陆性气候降水少,降水量季节变化大,气候干燥,而海洋性气候降水多,降水量季节变化小,气候湿润。
匿名  发表于 2020-5-4 16:39
大陆性气候夏日炎热不同的气候,主要取决于地表面性质的不同。海洋和陆地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在同样的太阳辐射下,它们增温和散热的情况大不相同。海水吸收热量的本领要比陆地强得多,辐射到海洋上的太阳热量很少被反射回去,大部分被海水吸收,并通过海水的波动,把热量存贮在海洋内部。这样,即使在烈日炎炎的夏季,海洋里的温度也不会骤然升高。与同纬度的陆地相比,海洋里温度的变化要小得多。到了冬季,虽然太阳辐射减少了,但海洋里所贮存的大量热量开始稳定地释放出来,于是,海洋及其附近地域的温度比同纬度的其他陆地地区要高。因此,海洋犹如一个巨大的温度自动调节器,使附近地区的气温形成了冬暖夏凉的特点。
在远离海洋的大陆腹地,由于得不到海洋的调节,气温的年、日较差要比沿海地区大得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地震坛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地震坛 ( 京ICP备14033744号 )

GMT+8, 2024-3-29 15:4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