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地震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3204|回复: 690

火山:谈喷出地面的明火山与地下潜火山(作者:遠长江)2020、6、20。

[复制链接]
匿名  发表于 2020-6-25 15:16 |阅读模式
先谈喷出地面的明火山:
u=1082545903,765573362&fm=26&gp=0.jpg
匿名  发表于 2020-6-25 15:32
蘑菇烟云柱火山喷发照片
147149042257972220.jpeg
匿名  发表于 2020-6-25 16:14
1楼、2楼是岩浆喷出地面的明火山真实瞧片。1楼的火山照片还清楚地显现出地下通道的展布状况;2楼蘑菇状喷发烟云火柱辐射強光照射周边邻区全境,蘑菇烟云周沿热流与大气层冷空气产生对流,触发雷鸣闪电,形成狂风,有时会出现暴雨。
匿名  发表于 2020-6-25 16:17
火山喷发是岩浆等喷出物在短时间内从火山口向地表的释放.由于岩浆中含大量挥发分,加之上覆岩层的围压,使这些挥发分溶解在岩浆中无法溢出,当岩浆上升靠近地表时,压力减小,挥发分急剧被释放出来,于是形成火山喷发。
火山喷发是一种奇特的地质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地球内部热能在地表的一种最强烈的显示。
因岩浆性质、地下岩浆库内压力、火山通道形状、火山喷发环境(陆上或水下)等诸因素的影响,使火山喷发的形式有很大差别,一般有这样一些分类:
【1、裂隙式喷发】
岩浆沿着地壳上巨大裂缝溢出地表,称为裂隙式喷发。这类喷发没有强烈的爆炸现象,喷出物多为基性熔浆,冷凝后往往形成覆盖面积广的熔岩台地。如分布于中国西南川、滇、黔三省交界地区的二迭纪峨眉山玄武岩和河北张家口以北的第三纪汉诺坝玄武岩都属裂隙式喷发。现代裂隙式喷发主要分布于大洋底的洋中脊处,在大陆上只有冰岛可见到此类火山喷发活动,故又称为冰岛型火山。
匿名  发表于 2020-6-25 16:19
【2、中心式喷发】
地下岩浆通过管状火山通道喷出地表,称为中心式喷发。这是现代火山活动的主要形式,又可细分为三种:
(1)宁静式:火山喷发时.只有大量炽热的熔岩从火山口宁静溢出,顺着山坡缓缓流动,好像煮沸了的米汤从饭锅里沸泻出来一样。溢出的以基性熔浆为主,熔浆温度较高,粘度小,易流动。含气体较少,无爆炸现象、夏威夷诸火山为其代表,又称为夏威夷型。这类火山人们可以尽情地欣赏。
(2)爆烈式:火山爆发时,产生猛烈的爆炸,同时喷出大量的气体和火山碎屑物质,喷出的熔浆以中酸性熔浆为主。1902年12月16日,西印度群岛的培雷火山爆发震撼了整个世界。它喷出的岩浆粘稠,同时喷出大量浮石和炽热的火山灰。这次造成26000人死亡的喷发,就属此类,也称培雷型。
(3)中间式: 属于宁静式和爆烈式喷发之间的过渡型.此种类型以中基性熔岩喷发为主。若有爆炸时,爆炸力也不大。可以连续几个月,甚至几年,长期平稳地喷发,并以伴有歇间性的爆发为特征。以靠近意大利西海岸利帕里群岛上的斯特朗博得火山为代表.该火山大约每隔2-3分钟喷发一次,夜间在50公里以外仍可见火山喷发的光焰,故而被誉为“地中海灯塔”。又称斯特朗博利式。有人认为我国黑龙江省的五大连池火山属于这种类型。
【3、熔透式喷发】
岩浆熔透地壳大面积地溢出地表,称为熔透式喷发。这是一种古老的火山活动方式,现代已不存在。一些学者认为,在太古代时,地壳较薄,地下岩浆热力较大,常造成熔透式岩浆喷出活动。
匿名  发表于 2020-6-25 16:21
【火山喷发三个阶段】
1、气体的爆炸
在火山喷发的孕育阶段,由于气体出溶和震群的发生,上覆岩石裂隙化程度增高,压力降低,而岩浆体内气体出溶量不断增加,岩浆体积逐渐膨胀,密度减小,内压力增大,当内压力大大超过外部压力时,在上覆岩石的裂隙密度带发生气体的猛烈爆炸,使岩石破碎,并打开火山喷发的通道,首先将碎块喷出,相继而来的就是岩浆的喷发。
2、 喷发柱的形成
气体爆炸之后,气体以极大的喷射力将通道内的岩屑和深部岩浆喷向高空,形成了高大的喷发柱。喷发柱又可分为三个区:
(1)气冲区:它位于喷发柱的下部,相当于整个喷发柱高度的十分之一。因气体从火山口冲出时的速度和力量很大,虽然喷射出来的岩块等物质的密度远远超过大气的密度,但它也会被抛向高空。气冲的速度,在火山通道内上升时逐渐加快,当它喷出地表射向高空时,由于大气的压力和喷气能量的消耗,其速度逐渐减小,被气冲到高空的物质,按其重力大小在不同的高度开始降落。
(2)对流区:位于气冲区的上部,因喷发柱气冲的速度减慢,气柱中的气体向外散射,大气中的气体不断加入,形成了喷发柱内外气体的对流,因此称其为对流区。该区密度大的物质开始下落。密度小于大气的物质,靠大气的浮力继续上升。对流区气柱的高度较大,约占喷发柱总高度的十分之七。
(3)扩散区:位于喷发柱的最顶部,此区喷发柱与高空大气的压力达到基本平衡的状态。喷发柱不断上升,柱内的气体和密度小的物质是沿着水平方向的扩散,故称其为扩散区。被带入高空的火山灰可形成火山灰云,火山灰云能长时间飘流在空中,而对区域性的气候带来很大影响,甚至会造成灾害。此区柱体高度占柱体总高度的十分之二左右。
3. 喷发柱的塌落
喷发柱在上升的过程中,携带着不同粒径和密度的碎屑物,这些碎屑物依着重力的大小,分别在不同高度和不同阶段塌落。决定喷发柱塌落快慢的因素主要有四点:
(1)火山口半径大的,气体冲力小,柱体塌落的就快;
(2)若喷发柱中岩屑含量高,并且粒径和密度大,柱体塌落的就快;
(3)若喷发柱中重复返回空中的固体岩块多,柱体塌落的就快;
(4)喷发柱中若有地表水的加入,可增大柱体的密度,柱体塌落的就快。反之,喷发柱在空中停留时间长,塌落的就慢。
火山喷发并非千遍一律,像夏威夷基拉韦厄火山那样的喷发,事前熔岩已静静地流出,由于熔岩流动缓慢,因而只破坏财产而没有危及生命。而像1883年印尼喀拉喀托火山那样的火山碎屑喷发或蒸气爆炸(或蒸气猛烈爆发),则造成人员的重大伤亡。
在火山喷发过程中,挥发性物质充当了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火山喷发的产物,更是火山喷发的动力。从岩浆的产生到火山喷发的整个过程,挥发性物质的活动无一不在起作用。
匿名  发表于 2020-6-25 16:23
英国科学家认为超级火山喷发可能毁灭人类
英国科学家认为:人类有可能在一次超强度的火山喷发中毁灭。大不列颠公共大学的斯蒂芬·塞尔夫在一次答电子杂志记者问时称,目前还没有任何办法可以阻止这种灾难。当前科学家们正在忙着制定种种抵抗“外部威胁”的战略,比如说如何阻止小行星同地球相撞,却很少去考虑主要危险有可能来自地球内部。
地球物理学家们断言,有些火山的喷发强度要比过去的大好几百倍,而且地球在出现文明前不久曾经历过如此大规模的灾难。
美国地质学家早些时候曾在黄石国家公园发现了不太深的火山灰死层,认为其形成的原因是发生在62万年前的一次超级火山喷发,结果是至今这里还可以见到一些漏斗形的大坑,它们都是那些毁灭性火山喷发后形成的破火山口。
在写给英国政府自然灾害工作小组的报告中对这种超级火山喷发所造成后果曾有过详细的描述———很大一片地域会被熔岩覆盖,而且撒向大气层的尘土和灰烬将会使不少阳光到达不了地球表面,这无疑会使全球性的气候发生变化。
据纽约大学的迈克尔·拉姆皮诺称,发生于7.4万年前的苏门答腊火山的超强度喷发曾导致全球变冷和北半球3/4的植物毁于一旦。
匿名  发表于 2020-6-25 16:23
英国科学家认为超级火山喷发可能毁灭人类
英国科学家认为:人类有可能在一次超强度的火山喷发中毁灭。大不列颠公共大学的斯蒂芬·塞尔夫在一次答电子杂志记者问时称,目前还没有任何办法可以阻止这种灾难。当前科学家们正在忙着制定种种抵抗“外部威胁”的战略,比如说如何阻止小行星同地球相撞,却很少去考虑主要危险有可能来自地球内部。
地球物理学家们断言,有些火山的喷发强度要比过去的大好几百倍,而且地球在出现文明前不久曾经历过如此大规模的灾难。
美国地质学家早些时候曾在黄石国家公园发现了不太深的火山灰死层,认为其形成的原因是发生在62万年前的一次超级火山喷发,结果是至今这里还可以见到一些漏斗形的大坑,它们都是那些毁灭性火山喷发后形成的破火山口。
在写给英国政府自然灾害工作小组的报告中对这种超级火山喷发所造成后果曾有过详细的描述———很大一片地域会被熔岩覆盖,而且撒向大气层的尘土和灰烬将会使不少阳光到达不了地球表面,这无疑会使全球性的气候发生变化。
据纽约大学的迈克尔·拉姆皮诺称,发生于7.4万年前的苏门答腊火山的超强度喷发曾导致全球变冷和北半球3/4的植物毁于一旦。
匿名  发表于 2020-6-25 16:25
【火山的危害】
最具威力、最壮观的火山爆发常常发生在俯冲带。这里的火山可能在沉寂达数百年之后再度爆发,而一旦爆发,威力就特别猛烈。这样的火山爆发常常会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
影响全球气候
火山爆发时喷出的大量火山灰和火山气体,对气候造成极大的影响。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昏暗的白昼和狂风暴雨,甚至泥浆雨都会困扰当地居民长达数月之久。火山灰和火山气体被喷到高空中去,它们就会随风散布到很远的地方。这些火山物质会遮住阳光,导致气温下降。此外,它们还会滤掉某些波长的光线,使得太阳和月亮看起来就像蒙上一层光晕,或是泛着奇异的色彩,尤其在日出和日落时能形成奇特的自然景观。
破坏环境
火山爆发喷出的大量火山灰和暴雨结合形成泥石流能冲毁道路、桥梁,淹没附近的乡村和城市,使得无数人无家可归。 泥土、岩石碎屑形成的泥浆可象洪水一般淹没了整座城市。
岩石虽被火山灰云遮住了,但火山刚爆发时仍可看到被喷到半空中的巨大岩石。
匿名  发表于 2020-6-25 18:21
重现生机
火山爆发对自然景观的影响十分深远。土地是世界最宝贵的资源,因为它能孕育出各种植物来供养万物。如果火山爆发能给农田盖上不到20厘米厚的火山灰,对农民来说可真是喜从天降,因为这些火山灰富含养分能使土地更肥沃。
1、熔岩崩解后,杂草苔类开始冒出来。
2、绳状熔岩流过的山坡长出蕨类植物。
3、火山灰让周围的土地肥沃,当地的葡萄年年丰收。
匿名  发表于 2020-6-25 18:21
重现生机
火山爆发对自然景观的影响十分深远。土地是世界最宝贵的资源,因为它能孕育出各种植物来供养万物。如果火山爆发能给农田盖上不到20厘米厚的火山灰,对农民来说可真是喜从天降,因为这些火山灰富含养分能使土地更肥沃。
1、熔岩崩解后,杂草苔类开始冒出来。
2、绳状熔岩流过的山坡长出蕨类植物。
3、火山灰让周围的土地肥沃,当地的葡萄年年丰收。
匿名  发表于 2020-6-25 18:26
对3楼文稿中出现的错误进行修正改错:
1、“1楼的火山照片还清楚地显现出地下通道的展布状况”
匿名  发表于 2020-6-25 18:35
对3楼文稿中出现的错误进行修正改错:
1、“1楼的火山照片还清楚地显现出地下通道的展布状况”;修正为“1楼的火山照片还清楚地显现出岩浆顺地表低凹奔流展布状况”。
匿名  发表于 2020-6-26 09:48
火山类型分为: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喷发类型有:裂隙式、中心式、熔透式。火山喷发出来的物质,按照物理性质分为:固体、气体、液体。
(一)根据火山活动情况的分类
1、活火山(active volcano)
指现代尚在活动或周期性发生喷发活动的火山。
这类火山正处于活动的旺盛时期。如爪吐岛上的梅拉皮火山,本世纪以来,平均间隔两二年就要持续喷发一个时期。
中国近期火山活动以台湾岛大屯火山群的主峰七星山最为有名。在中国大陆上,仅6年在新疆昆仑山西段于田的卡尔达西火山群有过火山喷发记录。
火山喷发形成了一个平顶火山锥,锥顶海拔1000041米,锥高257461米,锥体底直径656655米,锥顶直径254688524米,火山口深9659885米。
2、死火山(extinct volcano)
指史前曾发生过喷发,但有史以来一直未活动过的火山。
此类火山已丧失了活动能力。有的火山仍保持着完整的火山形态,有的则已遭受风化侵蚀,只剩下残缺不全的火山遗迹。
在我国山西大同火山群在方圆约123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99个孤立的火山锥,其中狼窝山火山锥高将近1900米。
3、休眠火山(dort volcano)
指有史以来曾经喷发过.但长期以来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的火山。
此类火山都保存有完好的火山雄形态,仍具有火山活动能力,或尚不能断定其已丧失火山活动能力。如中国长白山天池,曾于1327年和1658年两度喷发,在此之前还有多次活动。虽如今没有喷发活动,但从山坡上一些深不可测的喷气孔中不断喷出高温气体,可见该火山正处于休眠状态。
应该说明的是,这三种类型的火山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
休眠火山可以复苏,死火山也可以“复活”相互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过去一直认为意大利的维苏威火山是一个死火山,在火山脚下,人们建筑起许多的城镇,在火山坡上开辟了葡萄园,但在公元26年维苏威火山突然爆发,高温的火山喷发物袭占了毫无防备的庞贝和赫拉古农姆两座古城,两座城市及居民全部毁灭和丧生。
匿名  发表于 2020-6-26 10:15
火山类型分为: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喷发类型有:裂隙式、中心式、熔透式。火山喷发出来的物质,按照物理性质分为:固体、气体、液体。
(一)根据火山活动情况的分类
1、活火山(active volcano)
指现代尚在活动或周期性发生喷发活动的火山。
这类火山正处于活动的旺盛时期。如爪吐岛上的梅拉皮火山,本世纪以来,平均间隔两二年就要持续喷发一个时期。
中国近期火山活动以台湾岛大屯火山群的主峰七星山最为有名。在中国大陆上,仅6年在新疆昆仑山西段于田的卡尔达西火山群有过火山喷发记录。
2、死火山(extinct volcano)“
指史前曾发生过喷发,但有史以来一直未活动过的火山。
此类火山已丧失了活动能力。有的火山仍保持着完整的火山形态,有的则已遭受风化侵蚀,只剩下残缺不全的火山遗迹。
在我国山西大同火山群在方圆约123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99个孤立的火山锥,其中狼窝山火山锥高将近1900米。
3、休眠火山(dort volcano)
指有史以来曾经喷发过.但长期以来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的火山。
此类火山都保存有完好的火山锥形态,仍具有火山活动能力,或尚不能断定其已丧失火山活动能力。如中国长白山天池,曾于1327年和1658年两度喷发,在此之前还有多次活动。虽如今没有喷发活动,但从山坡上一些深不可测的喷气孔中不断喷出高温气体,可见该火山正处于休眠状态。
应该说明的是,这三种类型的火山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
休眠火山可以复苏,死火山也可以“复活”相互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过去一直认为意大利的维苏威火山是一个死火山,在火山脚下,人们建筑起许多的城镇,在火山坡上开辟了葡萄园,但在公元26年维苏威火山突然爆发,高温的火山喷发物袭占了毫无防备的庞贝和赫拉古农姆两座古城,两座城市及居民全部毁灭和丧生。
匿名  发表于 2020-6-26 10:27
对14楼、15楼文稿进行修订后版本:

火山类型分为: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喷发类型有:裂隙式、中心式、熔透式。火山喷发出来的物质,按照物理性质分为:固体、气体、液体。
(一)根据火山活动情况的分类
1、活火山(active volcano)
指现代尚在活动或周期性发生喷发活动的火山。
这类火山正处于活动的旺盛时期。如爪哇岛上的梅拉皮火山,本世纪以来,平均间隔两、三年就要持续喷发一段时间。
中国近期火山活动以台湾岛大屯火山群的主峰七星山最为有名。在中国大陆上,仅6年在新疆昆仑山西段于田的卡尔达西火山群有过火山喷发记录。
2、死火山(extinct volcano)“
指史前曾发生过喷发,但有史以来一直未活动过的火山。
此类火山已丧失了活动能力。有的火山仍保持着完整的火山形态,有的则已遭受风化侵蚀,只剩下残缺不全的火山遗迹。
在我国山西大同火山群在方圆约123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99个孤立的火山锥,其中狼窝山火山锥高将近1900米。
3、休眠火山(dort volcano)
指有史以来曾经喷发过.但长期以来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的火山。
此类火山都保存有完好的火山锥形态,仍具有火山活动能力,或尚不能断定其已丧失火山活动能力。如中国长白山天池,曾于1327年和1658年两度喷发,在此之前还有多次活动。虽如今没有喷发活动,但从山坡上一些深不可测的喷气孔中不断喷出高温气体,可见该火山正处于休眠状态。
应该说明的是,这三种类型的火山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
休眠火山可以复苏,死火山也可以“复活”相互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过去一直认为意大利的维苏威火山是一个死火山,在火山脚下,人们建筑起许多的城镇,在火山坡上开辟了葡萄园,但在公元26年维苏威火山突然爆发,高温的火山喷发物袭占了毫无防备的庞贝和赫拉古农姆两座古城,两座城市及居民全部毁灭和丧生。
匿名  发表于 2020-6-26 10:29
(三)根据火山外形的分类
1、盾状火山(shield volcano)
指坡度较缓,型如盾牌的火山
2、筒状火山(cone volcano)
指坡度较陡,呈圆锥形的火山
匿名  发表于 2020-6-26 10:31
喷发类型
火山作用受到岩浆性质、地下岩浆库内压力、火山通道形状、火山喷发环境(陆上或水下)等诸因素的影响,使得火山喷发具有下列类型。
1、裂隙式喷发
岩浆沿着地壳上巨大裂缝溢出地表,称为裂隙式喷发。这类喷发没有强烈的爆炸现象,喷出物多为基性熔浆,冷凝后往往形成覆盖面积广的熔岩台地。
如分布于我国西南川滇黔三省交界地区的二迭纪峨眉山玄武岩和河北张家口以北的第三纪汉诺坝玄武岩都属裂隙式喷发。
现代裂隙式喷发主要分布于大洋底的洋中脊处,在大陆上只有冰岛可见到此类火山喷发活动,故又称为冰岛型火山。
2、中心式喷发
地下岩浆通过管状火山通道喷出地表,称为中心式喷发。这是现代火山活动的主要形式,又可细分为三种:
宁静式:火山喷发时.只有大量炽热的熔岩从火山口宁静溢出,顺着山坡缓缓流动,好像煮沸了的米汤从饭锅里沸泻出来一样。
溢出的以基性熔浆为主,熔浆温度较高,粘度小,易流动。含气体较少,无爆炸现象、夏威夷诸火山为其代表,又称为夏威夷型。
爆烈式;火山爆发时,产生猛烈的爆炸,同时喷出大量的气体和火山碎屑物质,喷出的熔浆以中酸性熔浆为主。
1568年6月25日,西印度群岛的培雷火山爆发就属此类,也称培雷型。
中间式::属于宁静式和爆烈式喷发之间的过渡型.此种类型以中基性熔岩喷发为主。若有爆炸时,爆炸力也不大。
可以连续几个月,甚至几年,长期平稳地喷发,并以伴有歇间性的爆发为特征。
以靠近意大利西海岸利帕里群岛上的斯特朗博得火山为代表.该火山大约每隔2-3分钟喷发一次,夜间在669公里以外仍可见火山喷发的光焰,故此又称斯特朗博利式。
3、熔透式喷发
岩浆熔透地壳大面积地溢出地表,称为熔透式喷发。这是一种古老的火山活动方式,现代已不存任。一些学者认为,在太古代时,地壳较薄,地下岩浆热力较大,常造成熔透式岩浆喷出活动。
匿名  发表于 2020-6-26 10:40
埋藏地下的潜火山 500fd9f9d72a6059f37fbb982334349b023bbac1.jpeg
匿名  发表于 2020-6-26 10:44
潜火山:又称次火山。与喷出岩同源但为浅成侵入的岩体。岩性特征与喷出岩相似,一般晶体较大,形成深度一般比较小,小于3千米,通常为0.5~1.5千米。它常具熔岩的外貌,而又具侵入岩的产状,如岩墙、岩盖、岩床和岩株等。主要形成于火山作用晚期。
岩浆上升到接近地表的部位,但未能冲出地面,被封存地下,形成小型岩浆体,称潜火山,或地下火山,也叫次火山。实为一种浅成侵人体,与出露地面的火山性质并不相同。[2]
在火山岩地区工作的实践中,人们逐步认识到的一个问题是,火山岩不仅要研究层状的火山岩系,而且还要注意研究侵入状的地质体,尤其是最常见的一些外貌酷似熔岩的次火山岩体,次火山岩的鉴别与研究之所以引起地质工作者广泛的重视,是由于这一问题在火山岩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在火山岩区只有将次火山岩区别出来,了解其分布与产状,才能正确地解决火山层的层序、旋回和厚度。同时也有助子反映火山岩区的区域构造与火山构造,如果把次火山岩误认为火山岩,那么就无法查明和解决这些基础地质问题。更重要的是,不少矿床与一定的次火山岩有关。例如宁芜地区的“玢岩铁矿”实质上是与次火山岩——火山活动第二旋回末期的辉长闪长玢岩——在时间、空间和成因上密切相关的一套互有联系的矿床组合。所以,有些地区次火山岩是个重要的找矿指示,它对于阐明火山作用与成矿作用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在有关的文献中,尤其在某些国外文献中,对次火山岩’的概念问题,意见还很不一致,真可谓众说纷云。现将一些次火山岩的定义摘录如下:①“次火山岩与火山生成物有联系,通常是火山的根部”。②“是熔岩物质运移到地表不太深的地方形成的火山生成物”。③“凡是与围岩中有冲破状接触关系的所有火山成因的岩石均归属为次火山岩”。④“由于火山活动而在地表浅处(几百米到1500m),且与地表无直接联系的空隙内形成的岩石”。⑤“是指与周围火山岩是同源的,同时或在火山喷发旋回末期所形成的,由喷出状岩石组成的交错状岩体”。⑥“与火山建造有联系。在近地表条件下结晶的侵入状岩浆生成物”。⑦“发育于火山岩地区或无火山岩地区,与火山生成物有联系或无直接联系的超浅成相岩石”。
就上列七个定义来看,有的概念含糊不清,各定义所指的范围宽窄也极不一致。从中国地质文献中有关次火山岩的含义来看,比较具有倾向性的或者比较统一的意见是,次火山岩一般应具备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①与火山岩为同源关系,属地下火山作用的产物;②与火山岩同期或稍晚;③与火山岩空间上有一定联系④侵入产状,深度为0.5—2km(也有认为1.5km或3km)。根据这些基本特征,次火山岩系指与火山岩同源的,时间与空间上有一定联系的近地表到浅成的侵入岩。
匿名  发表于 2020-6-26 15:19
潜火山岩的野外鉴别标志
对次火山岩与对其他地质体一样,野外的鉴别是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如果缺乏宏观的地质依据,在还没有查明区域内次火山岩某些特有的微观标志之前,仅仅从标本上鉴别次火山岩是有困难的。对次火山岩在野外工作中的基本任务是查明它的产状,因为侵入产状是区别次火山岩与火山岩的主要地质标志。观察次火山岩体直接侵入关系的方法是:
(1)岩体边界与不同围岩、不同岩层接触关系的观察:次火山岩体切割围岩的层理、流线、流面或呈现陡倾斜的接触面,这些现象可以从岩体的平面上、剖面上作整体的分析,也可以从具体露头上直接观察。例如:①凹山次火山岩体的边界既与熔岩层接触,又与火山碎屑岩层接触;牛首山次火山岩体切割层凝灰岩的层理②拨茅山次火山岩体切割含砾凝灰层的韵律层③娘娘山南坡次火山岩脉切割并错移层凝灰岩;④洪幕山南坡次火山岩呈陡倾斜的突变接触关系。
(2)次火山岩体冷凝边的观察:次火山岩体边缘冷却速度较快,往往形成具有玻璃质结构或罪细结构的冷凝边,且宽度很小。在野外工作中,时常会忽略这种宽度不大的冷凝边,或者误认为“细脉”,甚至将岩体内部相带与冷凝边误认为是两种岩石的接触面,因此,野外工作时要连续性地敲打露头并要仔细观察具不同结构岩石之间渐变或突变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在不易判别的情况下,应采集连续性的薄片标本作室内鉴定。
匿名  发表于 2020-6-26 15:20
(3)次火山岩体流动构造的观察:岩体边缘部位常出现流线、流面或密集的节理,且与周围岩石呈切割关系。例如:娘娘山南坡粗面斑岩体与集块岩接触,其边缘具有自治的流动构造(玻璃质、玻基斑状结构与微晶结构相同的流带)切割围岩。稽山粗面斑岩脉的边部具有长石斑晶定向排列构成的流线切割了围岩。
(4)次火山岩柱状、板状节理的观察;次火山岩体常发育有自治的节理系统。原生柱状节理方向与接触面垂直。从柱状节理的排列方式,可确定次火山岩的产状与形态。如果两次侵入的次火山岩相互接触,可以根据节理判别先后侵入的关系。板状节理发育于岩体的边部。
匿名  发表于 2020-6-26 15:21
(5)捕虏体的观察:次火山岩内的捕虏体,一般保留原岩的形态、成分与结构I由于次火山岩在急速条件下冷却,因此无熔化或交代围岩的捕虏体。某些浅成的次火山岩内的捕虏体,可以见到“压实烘烤边”或弱接触变质现象。如能查明捕虏体的来源,就可以确定次火山岩与周围岩石相对侵入关系。例如娘娘山南坡粗面斑岩体内有粗安岩的捕虏体,又与集块岩呈切割关系,而盖于集块岩之上的熔结角砾岩内又有粗面斑岩角砾。由此可断定:该粗面斑岩应形成于粗安岩、集块岩之后,而在熔结角砾岩爆发堆积之前。
如果工作地区露头不好,风化蚀变强烈,那么上述这样的直接标志就往往不易观察。在此情况下,应注意一些间接现象:①地形、地貌、露头形态以及岩石节理系统与周围火山岩有比较明显的不同。②岩体厚度很大,岩石结构有规律的变化,其中又缺少火山碎屑岩夹层,也没有反映熔岩界面的现象。③流动构造与周围岩石明显地不协调。④气孔发育的基性火山岩地区突然不见气孔,而且岩石结构又有显著的变化。⑤岩石的颜色、结构构造、成分或矿化蚀变均与区域内火山岩有很大的差异。
当发现这些现象时,应注意进一步的观察,力求追索直接的标志,或者应用已经查明的某些微观标志来判别其为次火山岩或熔岩。
匿名  发表于 2020-6-26 15:22
潜火山岩与火山岩的矿物、岩石结构对比研究
某些矿物学特征和岩石结构构造往往可以作为鉴别次火山岩与火山岩的标志。但是这些标志只具有地区性的意义。如果在一个地区对比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一些易识别或易测定的标志,应用于同一或同类地区,还是有一定意义的。这里就几种主要造岩矿物的特征和对比方法作一简单介绍。
匿名  发表于 2020-6-26 15:22
潜火山岩与火山岩的矿物、岩石结构对比研究
某些矿物学特征和岩石结构构造往往可以作为鉴别次火山岩与火山岩的标志。但是这些标志只具有地区性的意义。如果在一个地区对比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一些易识别或易测定的标志,应用于同一或同类地区,还是有一定意义的。这里就几种主要造岩矿物的特征和对比方法作一简单介绍。
匿名  发表于 2020-6-26 16:04
潜火山相
潜火山相是由于岩浆的内压小于上覆围岩静压力,使岩浆未喷出地表而在近地表处定位、固结形成的地质体,较集中分布于火山活动强烈的地区。
潜火山活动贯穿于火山活动的全过程,一般发生于一个火山喷发期的晚期阶段。它的赋存方式有三种①一部分位于火山通道的根部,另一部分利用火山通道侵入并扩大其规模,呈岩株或岩柱②充填于火山机构的放射状、环状,锥状断裂和层闻裂隙中,形成环状岩脉及岩床或岩盘等③在有利的空阆形成岩技或岩瘤。
匿名  发表于 2020-6-26 16:06
岩株
火山活动晚期,岩浆房内的残余岩浆上升,充填并扩大火山通道,或扩大吞蚀周围火山岩层,形成岩株或岩床等潜火山岩体。其规模在千余平方米至数平方公里,呈筒状或近于直立产状或顺层间裂隙产出,与围岩呈整合或不整合接触。岩石具火山岩的结构构造面貌,具有一部分斑状浅成侵入岩的特征。
福建乎和崎坑潜火山花岗闪长岩,出露于崎坑晚侏罗世火山机构中心部位,呈椭圆形。直径约2公里,侵入于斜长流纹岩和流纹英安质凝灰熔岩中,接触面外倾,倾角70度左右。岩体具明显的分带性,内部为似斑状中粒花岗闪长岩,边部为中细粒、细粒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围岩具强烈黄铁绢英岩化,并黄铜矿化。
匿名  发表于 2020-6-26 16:07
岩枝或岩柱
在火山外侧或火山斜坡上,还可见到一些小岩枝或岩柱,侵入子火山岩层中,岩浆可能借用原寄生火山通道侵入。岩石具较粗的结构特征,与喷溢熔岩在岩石成分与结构构造方面十分近似,但在产出方式上有所不同。这种地质体以中性岩类最为发育。
浙江银坑花岗斑岩,为一侵入于火山通道根部的潜火山岩岩枝或岩柱,近圆形,直径1.1公里,岩石具斑状结构,斑杂碎裂结构,基质具文象结构、假球粒结构,均质构造,石英斑晶出现高温型,具溶蚀港湾状。岩体周围发育有环状花岗岩脉和放射状裂隙,岩枝产状陡立,微向内倾;边部为黑云母一钾长石化带,中心为一强硅化核。岩枝中裂隙发育,具浸染状磁铁矿化和辉钼矿化。
匿名  发表于 2020-6-26 16:08
岩墙、岩脉和岩床
充填于放射状、环状、锥状断裂裂隙中,环绕火山喷发中心或破火山口呈环状分布。在火山喷发堆积阶段充填的岩墙、岩脉,有时具外倾产状,.晚期沉降阶段充填者多具内倾产状。岩石多为斑岩或玢岩。在岩墙或岩脉中有时可见与脉壁相垂直的柱状节理,也可发育流动构造、气孔、球泡或石泡等。当火山高度不大,上覆静压负荷较小时,还可出现顺层理面产出的岩床,这种情况在沉积岩层发育的海相基性火山岩区内经常出现,岩石结晶程度较高,如甘肃省北祁连山东部马雅山区,就广泛发育辉绿岩床,它们顺层穿插于玄武岩、硅质岩、凝灰岩中。
匿名  发表于 2020-6-26 16:08
岩墙、岩脉和岩床
充填于放射状、环状、锥状断裂裂隙中,环绕火山喷发中心或破火山口呈环状分布。在火山喷发堆积阶段充填的岩墙、岩脉,有时具外倾产状,.晚期沉降阶段充填者多具内倾产状。岩石多为斑岩或玢岩。在岩墙或岩脉中有时可见与脉壁相垂直的柱状节理,也可发育流动构造、气孔、球泡或石泡等。当火山高度不大,上覆静压负荷较小时,还可出现顺层理面产出的岩床,这种情况在沉积岩层发育的海相基性火山岩区内经常出现,岩石结晶程度较高,如甘肃省北祁连山东部马雅山区,就广泛发育辉绿岩床,它们顺层穿插于玄武岩、硅质岩、凝灰岩中。
匿名  发表于 2020-6-26 16:09
较深部位或火山基底中的潜火山岩体
较深部位的潜火山岩,只有当火山受劐深剥蚀的情况下方能出露地表,属于岩浆演化后期的产物。岩石一般结晶程度高,与浅成侵入岩不易区分,它们的同位素组成、微量元素特征、稀土元素丰度与分布模式等等,均与同源火山岩相似。这种潜火山俸,在空间分布上多位于火山的中心部位,火山机构边缘或几个火山机构闻的空隙区内。如福建凤迹破火山之中心的花岗闪长斑岩,直径约三公里,呈圆形,其岩性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变化,从标高500一80米,白浅部到深都可见四部分岩性。即浅灰色英安岩,<标高500一460米>、灰色露细状蓿岚闪长斑岩(460—240米)、浅灰红色花岗闪长斑岩(240—140米)浅肉红色花岗闪长岩(140一80米)。它们之间呈渐变过渡关系,矿物颗粒由小到大,由霏细一隐晶结构,一向深郴逐渐过渡为霏细状斑状显微花岗至似斑状细粒花岗结构,矿物结晶程度由差舞好,说明火山活动与侵入活动为一连续过程,。它们之闻有着成困联系,系同一岩浆源在不同环境和不同部位之产物。
匿名  发表于 2020-6-26 16:33
为何提出‘’穿插理论‘’?

为何提出‘’穿插理论‘’?
在地质学家的筆下,将地球画成像鸡蛋那么园滑。鸡蛋由表到里分为蛋壳、蛋白、蛋黄三部分,各部分之间分界明显。地球也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大圈,把各圈之间也画成分界明显。筆者对此提出异议,认为地球的外壳并不像鸡蛋壳那样平整园滑。地壳分为顶面景观和底面景观,,先看顶面景观:众所周知,地壳表面的地貌景观大体分为陆地与海洋两大部分。以海平面为零点,正地形最高高出海平面约9公里,负地形最低低于海平面约IO~15公里左右。那么高低之差的最大距离应为(9十15)=24公里,它约为地壳平均厚度(33公里)的72%左右;陆地分布有山脉、高原、平原、丘陵、河流、湖泊、山谷、盆地、山川纵横交错,山峰选嶂外,还分布有半岛、岛孤、岛链、和星罗棋布的零散分布的大小岛屿等另一类陆地地貌景观。海洋壳底又分为海盆、海湾、海渊、海槽、海沟、海底山脉、海底平原、海岭、海隆、海底盆地、海底火山堆积……等。综上所述可知,地壳顶面是个高低起伏、凹凸不平、奇曲多变、多重地势变化、各大陆形态变化不一的地球表面。正因为这种奇特的地势地貌景观,对大气层中的雷、电、风、云、雨等自然现象的形成和变化,起到特大的、不可磨灭的巨大功绩,也因为海洋低盆区汇聚大量水体,才有雷电风雨等自然循环现象的产生的前提条件。
现在我们再来研讨、探索地壳底面的地貌景观:当我们去江河、湖泊水边遊览时,常会观察到地面山川地形在水下的倒映。曾有诗人写曰:江到兴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大陆地壳为双层结构,上层为花岗岩,下层为玄武岩;洋壳为单层结构,只分布玄武岩,厚约5~IO公里左右。现在我们要探讨的问题是:地壳底面是否为平整园滑的内面?筆者认为,地壳底面如同地壳表面一样,是一个高低参差不齐、凹凸悬掛、吊脚楼式、奇形怪异的曲面。底面局部或成拱桥、拱门式、或倒漏斗形、帽形、罩形、或帷幕、帷帐形状。地壳之下是地幔层,‘’幔‘’字之含义,如同古时帝王出外巡遊撑的巡查伞,是盖顶的帐幔形状。也如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用的碗、锅、桶、盆、箩筐、水缸子……等器具,把它们统统倒转来、拼凑联结在一起,就和地壳底面形态相似。正因为地壳底面出现似帷幕、帷帐、帷幔状倒形地貌景观,才有利于局部空间地域形成封闭或半封闭状态,才利于岩浆的能量聚积,才利于岩浆差异性运动。因为差异是客观声物走向运动所遵循的自然规律。火山和地震的引发是差异冲突(或称冲击)产生的必然结果。
匿名  发表于 2020-6-26 16:35
为何提出‘’穿插理论‘’?(作者:逺长江)2018、10、18日。

为何提出‘’穿插理论‘’?
在地质学家的筆下,将地球画成像鸡蛋那么园滑。鸡蛋由表到里分为蛋壳、蛋白、蛋黄三部分,各部分之间分界明显。地球也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大圈,把各圈之间也画成分界明显。筆者对此提出异议,认为地球的外壳并不像鸡蛋壳那样平整园滑。地壳分为顶面景观和底面景观,,先看顶面景观:众所周知,地壳表面的地貌景观大体分为陆地与海洋两大部分。以海平面为零点,正地形最高高出海平面约9公里,负地形最低低于海平面约IO~15公里左右。那么高低之差的最大距离应为(9十15)=24公里,它约为地壳平均厚度(33公里)的72%左右;陆地分布有山脉、高原、平原、丘陵、河流、湖泊、山谷、盆地、山川纵横交错,山峰选嶂外,还分布有半岛、岛孤、岛链、和星罗棋布的零散分布的大小岛屿等另一类陆地地貌景观。海洋壳底又分为海盆、海湾、海渊、海槽、海沟、海底山脉、海底平原、海岭、海隆、海底盆地、海底火山堆积……等。综上所述可知,地壳顶面是个高低起伏、凹凸不平、奇曲多变、多重地势变化、各大陆形态变化不一的地球表面。正因为这种奇特的地势地貌景观,对大气层中的雷、电、风、云、雨等自然现象的形成和变化,起到特大的、不可磨灭的巨大功绩,也因为海洋低盆区汇聚大量水体,才有雷电风雨等自然循环现象的产生的前提条件。
现在我们再来研讨、探索地壳底面的地貌景观:当我们去江河、湖泊水边遊览时,常会观察到地面山川地形在水下的倒映。曾有诗人写曰:江到兴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大陆地壳为双层结构,上层为花岗岩,下层为玄武岩;洋壳为单层结构,只分布玄武岩,厚约5~IO公里左右。现在我们要探讨的问题是:地壳底面是否为平整园滑的内面?筆者认为,地壳底面如同地壳表面一样,是一个高低参差不齐、凹凸悬掛、吊脚楼式、奇形怪异的曲面。底面局部或成拱桥、拱门式、或倒漏斗形、帽形、罩形、或帷幕、帷帐形状。地壳之下是地幔层,‘’幔‘’字之含义,如同古时帝王出外巡遊撑的巡查伞,是盖顶的帐幔形状。也如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用的碗、锅、桶、盆、箩筐、水缸子……等器具,把它们统统倒转来、拼凑联结在一起,就和地壳底面形态相似。正因为地壳底面出现似帷幕、帷帐、帷幔状倒形地貌景观,才有利于局部空间地域形成封闭或半封闭状态,才利于岩浆的能量聚积,才利于岩浆差异性运动。因为差异是客观声物走向运动所遵循的自然规律。火山和地震的引发是差异冲突(或称冲击)产生的必然结果。
匿名  发表于 2020-6-26 16:56
地壳岩石圈为巳经完成冷却收缩的坚硬固态层,不再具有收缩的性能;而地幔顶部是正处在从上往下逐步推进的冷却收缩部位,产生压力应变和能量聚集与释放,火山喷发基源和浅源震源源头多集中在此空间区域范围内。此区间的顶部成凹凸起伏状,多位于地表以下10~70公里变化区间内。大洋底为IO公里左右,山脉区为70公里。这个顶面是指地幔的顶界面,地幔圈顶部分布有一层橄榄岩(参阅2楼图3)。中源地震位于地下70~300公里;深源位于地下300~720公里;中源、深源地震及火山基源(即三源)均位于地幔岩浆圈内。不存在岩石刚硬断裂现象和弹性应变回跳现象。只存在岩浆的气爆现象。
?值得指出的,地壳岩石圈与地幔岩浆圈是互相穿插分布的(参阅2楼图3)。地壳岩石圈内面底部可成吊脚、帷帐状、倒凹状、鳄鱼长犬齿状等穿插入地幔中;地慢层岩浆也在一刻不停地活动,或穿越地壳喷出地表而成火山,或沿地壳岩石断裂缝横向侵入,对岩体进行强力挤压,引友岩浆侵入地震;或引起岩石动力变质、或区域变质、或接触变质等;或成岩基、岩墙、岩床、岩盘、岩柱、岩脉等产出,穿畄于地壳岩石圈内,造成你插我穿,你挤我伸,互相咬合,互相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种作用被称为侵位机制引发地震。从而可以清楚地看出,地壳岩石圈与地幔圈的分界面不是平整园滑的,而是相互交错、相互穿插、咬合在一起的。好似鳄鱼的上牙床与下牙床咬合在一起。鉴于上述情况,筆者提出穿插理论。
匿名  发表于 2020-6-26 17:09
20052014261ae3992f949b67cc.jpg.thumb.jpg
匿名  发表于 2020-6-26 17:18
34楼文稿修订后的版本:
地壳岩石圈为巳经完成冷却收缩的坚硬固态层,不再具有收缩的性能;而地幔顶部是正处在从上往下逐步推进的冷却收缩部位,产生压力应变和能量聚集与释放,火山喷发基源和浅源震源源头多集中在此空间区域范围内。此区间的顶部成凹凸起伏状,多位于地表以下10~70公里变化区间内。大洋底为IO公里左右,山脉区为70公里。这个顶面是指地幔的顶界面,地幔圈顶部分布有一层橄榄岩(参阅35楼图3)。中源地震位于地下70~300公里;深源位于地下300~720公里;中源、深源地震及火山基源(即三源)均位于地幔岩浆圈内。不存在岩石刚硬断裂现象和弹性应变回跳现象。只存在岩浆的气爆现象。
值得指出的,地壳岩石圈与地幔岩浆圈是互相穿插分布的(参阅35楼图3)。地壳岩石圈内面底部可成吊脚、帷帐状、倒凹状、鳄鱼长犬齿状等穿插入地幔中;地慢层岩浆也在一刻不停地活动,或

穿越地壳喷出地表而成火山,或沿地壳岩石断裂缝横向侵入,对岩体进行强力挤压,引友岩浆侵入地震;或引起岩石动力变质、或区域变质、或接触变质等;或成岩基、岩墙、岩床、岩盘、岩柱、岩脉等产出,穿畄于地壳岩石圈内,造成你插我穿,你挤我伸,互相咬合,互相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种作用被称为侵位机制引发地震。从而可以清楚地看出,地壳岩石圈与地幔圈的分界面不是平整园滑的,而是相互交错、相互穿插、咬合在一起的。好似鳄鱼的上牙床与下牙床咬合在一起。鉴于上述情况,筆者提出穿插理论。
匿名  发表于 2020-6-27 11:00
喷出地面的明火山和隐伏地下的潜火山:
明火山和潜火山,类同明火与暗火。因明火山喷出地面,能用肉眼看得清楚与明暸;而潜火山因未能喷出地面而潜伏在地下不同深度,人们用肉眼看得到和识别它们。不过不论是明火山、还是潜火山,都是岩浆活动的不同表现形式。如同两军作战,敌方被我方包围了,敌方四面分散突围,突围成功逃离者,就类似火山喷发,岩浆喷出;突围未成功者,就只能暗藏地∴w下各个角落不同深度,就类似潜火山搞地下破坏活动,进行骚扰、动乱、恐怖、暗杀、抢劫、……等违法违纪活动,就如同引发的大小地震活动。
潜火山,又称次火山。与喷出岩同源但为浅成侵入的岩体。岩性特征与喷出岩相似,一般晶体较大,形成深度一般比较小,小于3千米,通常为0.5~1.5千米。它常具熔岩的外貌,而又具侵入岩的产状,如岩墙、岩盖、岩床和岩株等。主要形成于火山作用晚期。
岩浆上升到接近地表的部位,但未能冲出地面,被封存地下,形成小型岩浆体,称潜火山,或地下火山,也叫次火山。实为一种浅成侵人体,与出露地面的火山性质并不相同。
国外有关文献记述,对于次火山岩的概念问题,意见很不一致,真所谓众说纷云。有的只将浅成侵入岩体(地下深度小于3公里)划归潜火山;也有学者将深度大于3公里的中成岩浆侵入岩体与深成岩浆侵入岩体,统统划归潜火山岩系;作者(遠长江)偏向替同后者的划归法。也就是说将不同地下深度的岩浆侵入体,统称为地下潜火山。分布在地下不同深度、不同区域范围的岩盖、岩墙、岩床、岩柱、岩株、岩枝、岩基、岩伞、岩廊、岩盘、…等各类形态火成侵入岩体,统称《潜火山岩系》。
世界主流地震界传统学派学者们说,火山地震约佔地震总量的7%,构造地震佔地震总量90%,这是错误的谬论,火山地震加上潜火山地震(指浅成、中成、深成侵入岩浆形成的侵位机制地震),那么就佔地震总量70%~80%左右。
'
匿名  发表于 2020-6-27 11:23
对37楼文稿进行错误修正后的修订版文:
喷出地面的明火山和隐伏地下的潜火山:
明火山和潜火山,类同明火与暗火。因明火山喷出地面,能用肉眼看得清楚与明暸;而潜火山因未能喷出地面而潜伏在地下不同深度,人们无法看到它们而被忽视。不过不论是明火山、还是潜火山,都是岩浆活动的不同表现形式。如同两军作战,敌方被我方包围了,敌方进行四面分散突围,突围成功逃离者,就类似火山喷发,岩浆被喷出地面;突围未成功者,就只能暗藏地下各个角落不同深度,就类似潜火山,专搞地下破坏活动,进行骚扰、动乱、恐怖、暗杀、抢劫、……等违法违纪突发活动,就如同地下不同深度引发的大小地震突击事件。
潜火山,又称次火山。与喷出岩同源但为浅成侵入的岩体。岩性特征与喷出岩相似,一般晶体较大,形成深度一般比较小,小于3千米,通常为0.5~1.5千米。它常具熔岩的外貌,而又具侵入岩的产状,如岩墙、岩盖、岩床和岩株等。主要形成于火山作用晚期。
岩浆上升到接近地表的部位,但未能冲出地面,被封存地下,形成小型岩浆体,称潜火山,或地下火山,也叫次火山。实为一种浅成侵人体,与出露地面的火山性质并不相同。
国外有关文献记述,对于次火山岩的概念问题,意见很不一致,真所谓众说纷云。有的只将浅成侵入岩体(地下深度小于3公里)划归潜火山;也有学者将深度大于3公里的中成岩浆侵入岩体与深成岩浆侵入岩体,统统划归潜火山岩系;作者(遠长江)偏向替同后者的划归法。也就是说将不同地下深度的岩浆侵入体,统称为地下潜火山。分布在地下不同深度、不同区域范围的岩盖、岩墙、岩床、岩柱、岩株、岩枝、岩基、岩伞、岩廊、岩盘、…等各类形态火成侵入岩体,统称《潜火山岩系》。
世界主流地震界传统学派学者们说,火山地震约佔地震总量的7%,构造地震佔地震总量90%,这是错误的谬论,火山地震加上潜火山地震(指浅成、中成、深成侵入岩浆形成的侵位机制地震),那么就佔地震总量70%~80%左右。
匿名  发表于 2020-6-27 15:02
明火山地震约佔地震总量的7%,而明火山地震约为潜火山地震(指浅成、中成、深成侵入岩浆形成的侵位地震)总量的不足十分之一,指侵入岩浆能喷出地面者,是极少数,它不到潜火山的十分之一,绝大多数未能喷出地表,而在地下引发侵位地震。所以明火山地震数量十潜火山地震数量=7%+(7%×10)~(7%×11)=77%~84%;也就是说,明火山地震加上潜火山地震,约佔全球地震总量的77%至84%左右,这是地震界非主流学术理论新派作者(遠长江)的统计概算数据!侵位地震类同人类社会的侵略战争,霸凌欺弱的自然现象。
匿名  发表于 2020-6-27 17:35
谈岩浆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
岩浆是处于地球内部的一种成份极其复杂的高温矽酸盐熔融体,根据岩浆岩的成份及其活动烤况,已获得了与岩浆存在的实际情况大致相接近的系统概念。如岩浆的化学成份、岩浆的温度、岩浆的粘度等。高温的岩浆在地下并不是静止不动的,一旦上覆岩层产生弱点,减轻对它的压力,这时岩浆就会活动起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这种活动过程及随之而引起的地质作用,叫做岩浆作用。
岩浆活动不外乎两种方式:一种是当其侵入地壳中以后,由于上覆岩层的压力,追使其不能再继续前进而停畄在地壳内部,称为岩浆的侵入作用;另一种是沿着岩层的裂隙,冲破一切障碍一直溢出地表,称为喷出作用(或称火山作用)。
所谓火山活动,就是一种高热熔融岩浆在活动,岩浆冲出地表,就是火山喷发。当然冲出地表的,只佔极少数,更多更广布的岩浆没有能冲出地表,就隐藏在地下成为引发地震的隐患,或热泉成因热气供给者;或成为岩石区域变质、接触变质、动力变质的策源者;或成为地质构造运动的原动力开啟者;因为地下纵横交错、深浅不一、广泛穿插分布的侵入岩浆,它们蕴含巨型型的热能、高压势能、动能、化学能、气爆能、…,常是突发事件的麻烦制造者。
匿名  发表于 2020-6-28 10:47
岩浆的分异、同化和成矿作用:
(一)、岩浆的同化和分异作用:
复杂的岩浆有分成简单岩浆的能力,在分化的过程中要受到析液能力和共熔的影响,前者就是复杂的岩浆溶液析化成为简单的溶液,並彼此分开着;后者就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成份组成的岩浆,能在比其任何组成原有凝固点低得多的温度上同时结晶的现象。
(1)、岩浆的分化能力有两种作用:一种是岩浆分化,也就是指原岩因分化成许多液体岩浆而言,如原始岩浆分化成花岗岩浆和玄武岩浆,而这二者又继续分化成更简单的岩浆,从而形成了成分和花岗岩、玄武岩都不相同的多种多样的岩石。
(2)、岩浆的同化作用:也就是岩浆自地下深处进入岩石圈的过程中,不单为自己熔开一条道路,而且将沿途物质收罗到自已内部,把它们熔化和熔解在自已的内部,而成与自已成份不同的岩石的作用。
匿名  发表于 2020-6-28 11:26
(续上楼):岩浆分异作用还可分为液态分异和结晶分异,因此在这里再详加阐明。
(1)、液态分异作用:同一岩浆,由于温度下降,在熔体状态下分成不同成份的岩浆。这种作用的主要原因是重力作用和熔离作用。例如:岩浆可以按比重分异成基性岩浆和酸性岩浆。基性的比重大,则下沉;酸性的比重小,则上浮。如某些玄武岩浆可以分出橄榄岩浆夹,这主要是重力作用的影响。熔离作用就是两种溶体互不混淆的作用。例如:苯胺和水在166℃以上能混溶,而在此温度以下就不能溶熔了。在岩浆中也有这类情况,当温度不低于l500℃时,在矽酸盐熔体中可以混熔一部分金属硫化物,但当温度降低时,就不能混熔,这时金属硫化物就要从母体中分离出來,成为互不混熔的两个部分。(文稿后续部分,待下楼续述)
匿名  发表于 2020-6-28 16:13
(2)、结晶分异作用:在岩浆冷却过程中,各种成份不是一下子同时结晶出来,而是按一定的顺序、有先有后的分别结晶出末,先结晶的矿物由于重力作用而下沉,就和未结晶的残余岩浆分开,因而在不同时期内就会产生不同成分的固体和液体部分,这种作用叫做结晶分异作用。在一般岩浆岩中最先结晶的往往是一些比较基性的,也就是含SiO2较少而含Fe、mg较多的造岩矿物,如橄榄石、辉石、钙长石等;然后逐渐过渡为酸性矿物,如石英、黑云母、钾长石等;由于迹样,就分别形成不同的岩浆岩。至于一些微量的金属元素则富集在岩浆活动晚期才结晶出来。
匿名  发表于 2020-6-28 17:08
(二)、岩浆的成矿作用:
岩浆是很多金属矿床的来源,那些金属元素,在岩浆中的含量虽少,但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可以富集起来,或者直接分布在岩浆岩中,或则充填到周围岩石白勺裂隙中,或者交代围岩而形成有用的矿床。岩浆的成矿作用依其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而各阶段都有不同的矿体形成。
(1)、岩浆阶段:多半由于结晶分异作用和熔离作用而形成的矿床,如铬铁矿、铂、金刚石等,所以,又叫岩浆矿床。它们大都分布在基性和超基性岩地区。
(2)、伟晶阶段:岩浆经过上述阶段后,大部分矽酸盐已结晶凝固,这时在残余的矽酸盐熔融体中就相对富集了很多有用元素和挥发物质,它们具有很大的内压力和活动性,能侵入到已凝固的岩体或附近岩石的裂隙中而形成伟晶岩脉,同时由于大量挥发性物质的存在,分子活动性很大,就大大地降低了熔融岩浆的结晶点,使结晶作用进行得很慢,因此,结晶出来的长石、石英常成为巨大的晶体而成为伟晶岩。(后文待续,下楼刊登)
匿名  发表于 2020-6-29 11:03
(3)、岩浆最后阶段:是岩浆成矿作用最重要的阶段,在上两个阶段,岩浆都不断地有挥发分分泌出来,但在后期则量集中,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变成热液,又称为岩浆后期溶液。在热液中一般都富集着大量的挥发分和各种有用的重金属元素,它们具有相当大的扩散能力和活动性,可以沿着断裂上升,穿入到围岩裂隙内,并随着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在适当的条件下,就将溶液所携带的金属沉淀出来,这样就富集为岩浆后期矿床。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大半都是这一阶段富集而成的。根据这一期溶液的温度不同,通常又分为矽嘎岩矿床,高温热液矿床,中温热液矿床和低温热液矿床。
匿名  发表于 2020-6-29 11:13
火山喷发岩浆成奔涌气爆图示 timg (2).jpeg
匿名  发表于 2020-6-29 11:29
猛烈冲天型火山爆发所具有的巨型能量和巨大动力:
地表低空的台风、颶风具有的能量,台风最高时速可达2O0公里/小时以上,其能量相当4OO颗2O00吨级氢弹爆炸时释放出的能量,破坏威力是灾难性的。猛烈冲天型火山喷发又具有何种能量呢?火山喷发的本源物质主要为熔岩与高压气态物质;而火山碎屑、火山灰、火山泥、火山砂、火山豆、火山渣、火山弹等大小石块的固态物质是火山通道穿过地壳岩石层时熔塌携带的外来捕获物质。对于猛烈冲天型火山喷发而言,火山岩浆喷出地面要穿过33公里左右的上升通道(指地壳平均厚度),然后火山喷发烟柱、烟云又高达5000米至上万米以上,岩浆与大小石块被抛向500米高空,火山爆炸声响能传播至20O公里以外,火山灰可落到2500公里以外,火山喷发能托出地下60公里以上深度的岩浆,一次大规模火山爆发可以喷出约6Ⅹ101&#8304;吨岩浆和火山碎屑物。一次最大类型的火山爆发所具有的能量约等于里氏10级地震所释放能量的2倍以上(即6.3X102&#8310;尔格x2=12.6x10^26尔格),此能量相当9000颗大型大型氢弹的威力。具有蓄势待发、排山倒海、天地颠转,这么巨型的机械动能从何而来?这要归功于地球内部(地幔层)的高温岩浆体内蕴藏高压势能气态物质的主宰作用。埋藏在地下深处的岩浆,温度很高(I000℃~4O00℃),气压达1万~1百万个大气压,岩浆中含有大量气态物质,因而具有巨大气压势能、动能、热能、化学能、核能……等,活动能力极强。地球内部存在天然的核反应堆,放射性物质渺小的原子中蕴藏着极大的能量,它是现今所知道的最大能源。故此,猛烈冲天型火山喷发出现的蘑菇状烟柱、烟云图和原子弹爆炸时的蘑菇状烟柱、烟云图极为相似!这不是偶然巧合,而是核爆炸出现的必然景象之图腾写照。
匿名  发表于 2020-6-29 16:18
岩浆喷发的火山活动的文字阐述:
岩浆沿岩层的裂隙孔道喷出地表时,由于熔岩飞爆,蒸气上升,微尘喷发,构成一片烟火、尘雾景象,喷出来的物质,环绕喷出口的周围,逐渐堆积起來,形成锥形高地,称为火山锥或叫火山。
当火山开始喷发时,先时在地面上冒出蒸气,逐渐在上空形成不因柱,越升越高,有时还达几千米、甚至万余米高,越聚越多,使日光变色,接着喷出大量物质,飞上天空,游漫浑浊,使天色变得黑暗起來,地下雷鳴,地面震动,就在这时,地面出现一个大裂口,大量石块从口中喷上天空,象火箭似的穿来穿出。与此同时,空气发生剧烈的对流,形成狂风,将喷出物质四外吹散,喷出的蒸气冷凝而成暴雨,将大量火山喷出的灰尘携裹而落至地面四处流溢;此外便引起空中电荷的改变,发生电雷;最后从火山口中喷出灼热的熔岩,沿山坡顺流而下(可参见1楼插图),将沿途地面上的田莊林園,一燃而尽,熔岩流速有时很快,每小时可达几十公里;而大量的火山灰尘往往掩埋村莊和城镇,如纪元79年维苏威火山爆发就是这种情形,使成千上万的人丢掉了生命。火山灰掩埋了庞具、稀科拉尼和达斯俾三个城市。直到1700年以后才被无意中挖掘出这个沉睡在厚七米火山灰中的厐具城。比这种火山活动更剧烈的,如1883年南洋的克拉卡火山爆发,把大量固体物质冲到天空,一年以后,这些物质微细颗粒仍在空中,並在欧洲发生少见的晚霞现象。原來海岛面积减少三分之二,1902年西印度群岛的培雷火山爆时,气体挟带着灼热的固体,从山顶顺着山坡横扫而下,把28000人的金彼得城全部毁灭。
据观察研究,这种剧烈的火山爆发前,往往是有一些预兆的,例如地震地鸣和地温增高等现象。这是由于岩浆向上流动,气体上冲,以及地下岩石被熔化下降发生爆炸所引起的。(文稿未完,待下楼续述)。
匿名  发表于 2020-6-29 16:33
对48楼文稿修正后的修订版文:
岩浆喷发的火山活动的文字阐述:
岩浆沿岩层的裂隙孔道喷出地表时,由于熔岩飞爆,蒸气上升,微尘喷发,构成一片烟火、尘雾景象,喷出来的物质,环绕喷出口的周围,逐渐堆积起來,形成锥形高地,称为火山锥或叫火山。
当火山开始喷发时,先时在地面上冒出蒸气,逐渐在上空形成烟柱,越升越高,有时还达几千米、甚至万余米高,越聚越多,使日光变色,接着喷出大量物质,飞上天空,弥漫浑浊,使天色变得黑暗起來,地下雷鳴,地面震动,就在这时,地面出现一个大裂口,大量石块从口中喷上天空,象火箭似的穿来穿出。与此同时,空气发生剧烈的对流,形成狂风,将喷出物质四外吹散,喷出的蒸气冷凝而成暴雨,将大量火山喷出的灰尘携裹而落至地面四处流溢;此外便引起空中电荷的改变,发生电雷;最后从火山口中喷出灼热的熔岩,沿山坡顺流而下(可参见1楼插图),将沿途地面上的田莊林園,一燃而尽,熔岩流速有时很快,每小时可达几十公里;而大量的火山灰尘往往掩埋村莊和城镇,如纪元79年维苏威火山爆发就是这种情形,使成千上万的人丢掉了生命。火山灰掩埋了庞具、稀科拉尼和达斯俾三个城市。直到1700年以后才被无意中挖掘出这个沉睡在厚七米火山灰中的厐具城。比这种火山活动更剧烈的,如1883年南洋的克拉卡火山爆发,把大量固体物质冲到天空,一年以后,这些物质微细颗粒仍在空中,並在欧洲发生少见的晚霞现象。原來海岛面积减少三分之二,1902年西印度群岛的培雷火山爆发时,气体挟带着灼热的固体,从山顶顺着山坡横扫而下,把28000人的金彼得城全部毁灭。
据观察研究,这种剧烈的火山爆发前,往往是有一些预兆的,例如地震地鸣和地温增高等现象。这是由于岩浆向上流动,气体上冲,以及地下岩石被熔化下降发生爆炸所引起的。(文稿未完,待下楼续述)。
匿名  发表于 2020-6-30 10:44
(续48楼、49楼文稿内容):间歇性火山喷发:
猛烈的爆发都发生在火山喷出酸性岩浆的地方,由于酸性岩浆粘度比较高,气体不能自由逸出,因而愈聚愈多,压力增大到冲破半点滯的上层岩浆或固结了的熔岩时,就爽一次爆发,爆发了后,大山又恢复宁静状态,隔了卉习当的时间又爆发一次,这样就成为间歇性的火山活动,这种火山一般都是园锥形的。
宁静喷出火山:此类火山,它工业不喷发,只是从火山口里靜静流出火热的熔岩。例如夏威夷群岛的火山,它们的直径可达5000米,外形椭园,当喷发时,在火口的底部表层上,裂开无数的四面八方的放射状裂缝,冒着白色的蒸气,溢出半流动状的熔岩流,不久之后即停止外溢。
夏威夷群岛也分布有喷出高程比较低矮(几十米高)的中间式火山,它属于宁静式和爆烈式喷发之间的过渡型.此种类型以中基性熔岩喷发为主。若有爆炸时,爆炸力也不大。每次喷发持续时间可以连续几个月,甚至几年,长期平稳地喷发,并以伴有歇间性的爆发为特征。(文稿未完,待后续述)
匿名  发表于 2020-6-30 11:04
对50楼文稿攺错修正后的修订版文:
间歇性火山喷发:
猛烈的爆发都发生在火山喷出酸性岩浆的地方,由于酸性岩浆粘度比较高,气体不能自由逸出,因而愈聚愈多,压力增大到冲破粘滯的上层岩浆或固结了的熔岩时,就来一次爆发,爆发了后,火山又恢复宁静状态,隔了相当的时间又爆发一次,这样就成为间歇性的火山活动,这种火山一般都是园锥形的。
宁静喷出火山:此类火山,它並不喷发,只是从火山口里靜静流出火热的熔岩。例如夏威夷群岛的火山,它们的直径可达5000米,外形椭园,当喷发时,在火口的底部表层上,裂开无数的四面八方的放射状裂缝,冒着白色的蒸气,溢出半流动状的熔岩流,不久之后即停止外溢。
夏威夷群岛也分布有喷出高程比较低矮(几十米高)的中间式火山,它属于宁静式和爆烈式喷发之间的过渡型.此种类型以中基性熔岩喷发为主。若有爆炸时,爆炸力也不大。每次喷发持续时间可以连续几个月,甚至几年,长期平稳地喷发,并以伴有歇间性的爆发为特征。(文稿未完,待后续述)
匿名  发表于 2020-6-30 17:11
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如果火山现在还正在活动着的,通常叫它活火山。我国东北的长白山天池,1597年及1702年都曾喷发过;我国台湾的七星山是著名的活火山;1951年5月27日新疆于阔以西的山区有火山喷发,是最新的火山活动。地球还有许多火山在人类的记忆中已没有活动,但从它们的形状和喷出的物质可以断定它们是火山,这样的火山,叫做死火山。如我国山西大同的许多火山,但这种区域有时很难正确,因为火山是有间歇性的,有的隔相当长的时间,会再度喷发,我们把这类火山叫做休眠火山。如意大利境内的维苏威火山在1944年又来了一次大的喷发,当时美军正在那不勒斯登陆,因维苏威火山爆发,使许多军舰被击沉于地中海。
匿名  发表于 2020-6-30 17:17
191020152606a8fdd90fdbf6a5.jpg.thumb.jpg 191020154042633fe7b9689d1e.jpg.thumb.jpg 191020153954be1e22209f25af.jpg.thumb.jpg
匿名  发表于 2020-6-30 17:43
53楼三张火山喷发的真实照片,为不同地区火山喷发时,赴火山喷发现场所拍摄。火山爆发景象雄伟壮观,千奇百态!常是人类旅游胜地,但常有生命危险性,但必须在安全保障设施的地方、远距离观看与拍照。夏威夷群岛是全球火山旅游最佳观光胜地。不过该地只是宁静式火山和中间式火山旅游地,它是浅层中基性岩浆喷发类型,猛烈冲天型火山喷发形成的蘑菇烟云、烟柱景象,还得去日本樱岛、或印尼观模。
匿名  发表于 2020-7-1 17:10
火山喷发产物:无论那种火山,都会喷出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物质。
〈一〉、气态喷发物:从火山开始喷发一直到火山喷发终止或终止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有气体喷出着,如世界的阿拉斯和卡特眉火山将被称为“万烟谷”是典型例子。主要有水蒸气(佔60~90%),其次较长见的是碳酸气、硫化氫、氯、氟、氢、氨、……等,气体的量和成份是变化不定的,它们或者在火山口周围形成升华物,或者凝为水,形成盗泉或喷泉。
〈二〉、液体喷发物:是火山喷溢出的熔岩,可以从火山口猛烈喷出,也可以从火山口安静的溢出,它们或为酸性,或为中性,或为基性;酸性的粘度大,流动慢,表面凝结块,常成块状熔岩;基性的粘度小,流动快,表面凝结慢,常为绳状或波状熔岩,海中喷发的基性常形成枕状熔岩。(文稿后续部分,请见下楼)
匿名  发表于 2020-7-2 15:35
(三)、固体喷发物:按其喷出碎屑的大小,分为以下几种,碎屑小如尘埃的叫火山灰,稍大的叫火山砂,直径1~2毫米的叫火山豆,最大的叫火山渣,有的火山渣降落到地面时未完全凝固,稍具有柔性,其形态常为梭形,则称为火山弹。
离火山愈近的地方,降落下来的火山碎屑物质颗粒愈大,火山渣和火山弹都不会离火山口很远,而火山灰则喷高达8万米,被大气带到地球各地。
最初降落下来的火山碎属物质比较疏松,以后逐渐压紧或为坚硬的岩石,火山灰被压紧的岩石叫凝灰岩,较大的碎屑组成的岩石称为火山角砾岩。
火山喷出的固体物质是火山岩浆为打通地下通道,沿途熔化地壳岩石所携带的外源性物质成份;火山喷发的液体物质和气态物质是火山喷发的本源物质成份。
匿名  发表于 2020-7-2 16:08
裂隙式火山喷发∴ 08f790529822720ed7c68e7270cb0a46f21fab2a.jpeg
匿名  发表于 2020-7-2 16:13
裂隙喷发,也称裂隙式喷发,火山喷发的一种类型,它是岩浆从在地面上延伸很长的裂隙中喷出。在地质历史时期曾有许多地区多次发生,现在主要是冰岛还有这种火山喷发活动。所以也称冰岛型喷发。


裂隙喷发

科普中国 | 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科学百科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审核
审阅专家屈明
裂隙喷发,也称裂隙式喷发,火山喷发的一种类型,它是岩浆从在地面上延伸很长的裂隙中喷出。在地质历史时期曾有许多地区多次发生,现在主要是冰岛还有这种火山喷发活动。所以也称冰岛型喷发。

中文名
裂隙喷发
外文名
fissure eruption
别称1
裂隙式喷发
别称2
冰岛型喷发
类别
火山喷发形式的一种
快速
导航
特点

地貌

喷发过程

辅助概念
释义
裂隙喷发,也称裂隙式喷发,火山喷发的一种类型,它是岩浆从在地面上延伸很长的裂隙中喷出。在地质历史时期曾有许多地区多次发生,现在主要是冰岛还有这种火山喷发活动。所以也称冰岛型喷发。[1]
特点
熔岩流动性强、量多,爆发性的活动少,是裂隙喷发的主要特点。[1]
地貌
裂隙喷发若发生在海底,会形成洋脊和洋盆;若发生在陆地上,则会形成面积较大的玄武岩高原,如巴西南部高原、印度德干高原、埃塞俄比亚高原、我国内蒙古东南部高原等。
喷发过程
裂隙喷发分六个阶段进行,分别是:
第一阶段伴随地震裂隙张开,并被爆破作用而加宽;
第二阶段大量富含气体的岩浆外流,倾泻于地表并固结为粗糙的玄武岩被;
第三阶段喷出的熔渣和熔岩凝块,建造成一排火山锥;
第四阶段在火山锥的火山口内形成熔岩湖;
第五阶段大量不挥发的但很热的熔岩穿破火口壁,缓慢向外流出,并固结成块状和绳状熔岩;
第六阶段岩浆后撤,喷发变为微弱的喷气孔活动。[
匿名  发表于 2020-7-2 16:15
(续上):辅助概念
火山喷发(volcanic eruption),是一种奇特的地质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岩浆等喷出物在短时间内从火山口向地表的释放。因岩浆性质、地下岩浆库内压力、火山通道形状、火山喷发环境(陆上或水下)等诸因素的影响,火山喷发的形式一般有裂隙喷发和中心喷发两种。除上述介绍的裂隙喷发外,中心喷发指地下岩浆通过管状火山通道喷出地表,是现代火山活动的主要形式,具体又可细分为九种,分别为:宁静式、爆裂式、中间式、普林尼式、武尔卡诺式、苏特塞式、超级武尔卡诺式、超级普林尼式和泛布玄武岩式。[
匿名  发表于 2020-7-2 17:22
火山的类型:
根据岩浆岩涌出形式的不同,可将火山分为熔透式、裂隙式和中心式三种,熔透式火山现已没有这种类型,裂隙式在现代也只有个别的,中心式是现代在火山活动的主要类型。所谓中心式就是它们有一定的喷发中心,根据其喷出物质的不同和喷发的不同強度,分为以下几种:
〈一〉、斯特朗博得型:喷出的熔岩是流动比较小的玄武岩浆,並含大量气体随爆发析去,也有一些固体物喷出,形成火山弹,但无火山灰。这类火山爆发常常重复发生,时间的间隔大致相同,有节奏性,形成的火山锥比
夏威夷火山型的要陡得多,地中海丽帕利群岛上的斯特朗博得火山可做为典型例子。
匿名  发表于 2020-7-3 16:30
〈三〉、夏威夷型:从这种火山中涌出的是温度高达1000~2000℃的流性很大的基性熔岩,其中气体很少,熔岩流出而不爆炸,是宁静的在火山口中形成火热液体的熔岩湖,没有固体喷出物,这种熔岩统的面积很广,如夏威夷的奇∴洛亚火山在1859年和1881年喷出时,熔岩流出来形成了宽2.5公里、长50公里的熔岩流。!
匿名  发表于 2020-7-3 16:36
夏威夷奇洛亚火山照片 timg (3).jpeg
匿名  发表于 2020-7-3 17:22
宁静喷出火山:此类火山,它並不喷发,只是从火山口里靜静流出火热的熔岩。例如夏威夷群岛的火山,它们的直径可达5000米,外形椭园,当喷发时,在火口的底部表层上,裂开无数的四面八方的放射状裂缝,冒着白色的蒸气,溢出半流动状的熔岩流,不久之后即停止外溢。
夏威夷群岛也分布有喷出高程比较低矮(几十米高)的中间式火山,它属于宁静式和爆烈式喷发之间的过渡型.此种类型以中基性熔岩喷发为主。若有爆炸时,爆炸力也不大。每次喷发持续时间可以连续几个月,甚至几年,长期平稳地喷发,并以伴有歇间性的爆发为特征。
匿名  发表于 2020-7-6 09:50
夏威夷火山照片:熔岩从一个裂缝中喷发出来,周围环绕着马蹄状的熔岩墙。
u=372254539,4199538112&fm=175&app=25&f=JPEG.jpeg
匿名  发表于 2020-7-6 09:56
从裂缝中喷出的熔岩有时喷发高度可达80多米。给人以旅游观赏。
匿名  发表于 2020-7-6 10:40
维苏威型:这类火山活动的特点,是喷发阶段性明显,喷发初期是强烈的爆炸,喷出的气体有时高达几千米,甚至上万米,形成烟柱。喷发中期喷出大量固体物质和火山弹、火山灰等。喷发后期则喷出熔岩,象喷泉一样喷到空中,或直接在地面流动,熔岩很稠,凝固后或成块状熔岩,维苏威火山可为代表。
匿名  发表于 2020-7-6 10:56
维苏威火山图片 part-00507-2661.jpg
匿名  发表于 2020-7-6 11:11
〈四〉、维苏威型:这类火山活动的特点,是喷发阶段性明显,喷发初期是强烈的爆炸,喷出的气体有时高达几千米,甚至上万米,形成烟柱。喷发中期喷出大量固体物质和火山弹、火山灰等。喷发后期则喷出熔岩,象喷泉一样喷到空中,或直接在地面流动,熔岩很稠,凝固后或成块状熔岩,维苏威火山可为代表。
维苏威火山是一座位于欧洲大陆上的活火山,位于意大利南部那不勒斯湾东海岸,是世界著名的火山之一,被誉为“欧洲最危险的火山”,海拔1281米(4,200英尺),距意大利那不勒斯市东南约11千米,海拔1277米。世界上最大的火山观测所就设于此处。
维苏威在公元79年的一次猛烈喷发,摧毁了当时拥有2万多人的庞贝古城。直到18世纪中叶,考古学家才将庞贝古城从数米厚的火山灰中发掘出来,古老建筑和姿态各异的尸体都保存完好,庞贝古城也成为意大利著名旅游圣地。[1]在这次剧烈喷发中,其他几个有名的海滨城市,如:赫库兰尼姆、斯塔比亚等也遭到严重破坏。
匿名  发表于 2020-7-6 11:21
公元79年,意大利维苏威火山喷发烟柱高达13公里(即1300O米),火山灰厚7米,埋没庞贝等三座城市,现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匿名  发表于 2020-7-7 10:28
〈五〉、培雷型:西印度群岛中马丁尼克岛的培雷火山为代表,是一种非常猛烈爆炸的火山。熔岩粘性极大,火山通道被阻塞,在强的气体压力下,熔岩塞子冒出火山口,形成很高的火山颈。例如1902年培雷火山冒出的火山颈高达357米,直径达100米,塞子下面的气体只好从侧边的软弱帶喷出,熔岩顺着山坡以每分钟1.6公里的速度东趋金披得城,並奔向海峡,使海水立即沸腾,该城也立即毁灭。前面讲的卡特眉火山和克拉克托火山都是这类火山的例子。下面为三幅火山颈图片
匿名  发表于 2020-7-7 10:33
三幅火山颈图片! IMG_20200707_103238.jpg
匿名  发表于 2020-7-7 15:29
培雷火山
培雷火山位于加勒比海东部西印度群岛的马提尼克岛北部,高1350米,为全岛最高峰。因顶部为光秃熔岩而得名。东加勒比海诸岛中活动最频繁的活火山之一。

1792年、1851年曾有小规模喷发。1902年5月8日猛烈喷发,其南6公里的圣皮埃尔全城被毁,喷发物覆盖了全岛六分之一的土地,全城3万居民几全部丧生,仅三人成功活了下来。8月30日继续喷发,又毁灭两个村镇。1929~1932年期间仍有轻微活动。

山坡平缓,覆有茂密森林,山麓土壤肥沃。圣皮埃尔城离该火山约6千米。培雷火山是穹形火山的典型代表,年龄至少40万年。它是由中酸性熔岩及火山碎屑组成的层状火山。
匿名  发表于 2020-7-7 15:33
火山学家确定培雷火山从50万年前到今天演变了三次,火山学家把这三阶段称为“初始阶段”“中间阶段”“新阶段”:
初始阶段
初始阶段从50万年前开始(可能40万年前开始)。
初始阶段的培雷火山被叫做“古培雷火山”。古培雷火山锥由熔岩流和火山碎屑堆积形成,今天仍然可见现代培雷火山的北部。
中间阶段
中间阶段从10万年。这个时期培雷火山形成了摩尔纳玛古巴破火山口(Morne Macouba caldera)。这阶段培雷火山开始它的爆炸性喷发,有过多次喷发都形成了类似1902年培雷火山摧毁圣皮埃尔市的火山碎屑流,规模也相当大。2.5万年前,培雷火山发生了大事件,山体西南部发生了山崩。
匿名  发表于 2020-7-7 15:36
新阶段
进入新培雷火山,如今的培雷火山比曾经更加暴力,喷发导致地下沉积无数浮石和火山碎屑,都是这个时期的产物。
过去5000年培雷火山超过30起类似1902年的暴力喷发,每次火山碎屑流都沉积数十米厚。
约3000年前一次巨大爆发,喷射浮岩,创造了亿唐二段火山口(étang Sec crater)。1902年的毁灭爆发也是在亿唐二段火山口内完成的
匿名  发表于 2020-7-7 15:37
喷发历史
1902年火山爆发前,早在1900年夏天,喷气孔活动出现增加的迹象。1792年和1851年轻微蒸汽爆发显示火山活动活跃,存在潜在危险。
当地加勒比海原住民自古以来就知道培雷火山在以前发生过大爆发。
1902年4月23日,培雷火山开始喷发,硫磺蒸气从山顶附近的喷气孔出现。
当地人并不重视这个迹象,因为喷气孔在过去就已经出现。4月23日,培雷火山其南部和西部喷发煤渣,地下震动相当剧烈。4月26日,培雷火山喷发火山灰,政府当局仍然没有在意。
1902年4月27日,几名远足者爬上山顶,发现培雷火山山麓一个有180米(589英尺)宽湖泊形成。强烈的硫磺气味遍布距离培雷火山6.4公里(4.0英里)的圣皮埃尔,引起居民及马匹身体不适。
匿名  发表于 2020-7-7 15:39
1902年5月2日下午11:30,培雷火山发出响亮的爆炸、地震、大规模黑色浓烟。火山灰和浮石覆盖整个岛屿北半部。
农场中的动物开始因饥饿干渴而死,因为水和食物来源遭到火山灰污染。
5月3日,强风将火山灰云吹向北方。许多市民决定逃离这个城市,蒸汽船都是客满状态。
5月5日,培雷火山显然静下来一些,然而,大约下午1点,海水突然退去约100米(330英尺),导致圣皮埃尔部分地区发生洪水。
来自其他地区的难民涌入圣皮埃尔。那天晚上,大气干扰输电网络,城市陷入黑暗。5月7日凌晨4时左右,培雷火山活动加剧,火山灰云造成周围的山顶上出现
火山闪电。农村越来越多的人寻找抵达圣皮埃尔,增加几千人。当时报纸认为圣皮埃尔是安全的地方,圣文森特岛报纸认为火山内部压力正在缓解。
匿名  发表于 2020-7-7 15:41
码头离开港口,只有一半的糖装上货物,尽管托运人抗议,间隙由港口当局的拒绝,并且被逮捕的威胁,因为许多其他平民不批准退出小镇。法国殖民官Louis Mouttet和他的妻子留在城市。
1902年5月8日是耶稣升天节,培雷火山爆发摧毁圣皮埃尔。当晚,电报操作员发送火山活动报告给法兰西堡,声称火山没有显著发展。他最后一次发射电报的时间是7:52。
匿名  发表于 2020-7-7 15:42
接下来电报线断了,海上的电缆维修船发现火山山腰开始破裂,浓厚的黑色火山云水平喷出。乌云向上卷起,形成一个巨大蘑菇云,扩散天空50英里(80公里)之广。
火山云的初始速度为每小时670公里(420英里)。火山碎屑流朝向圣皮埃尔而去。
它包括过热蒸汽、火山气体、粉尘,温度超过1,075℃(1,967℉)。在一分钟内就覆盖整个城市,瞬间点燃所有可燃物。
之后,雨水与灰烬混合,降下半小时的倾盆大雨。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中,圣皮埃尔所有的通信切断,没有人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匿名  发表于 2020-7-7 15:42
一位目击者说:“火山被炸成碎片”,而另一位则说:“火山就像巨大的炼油厂。”一个人甚至说,“城镇在我们眼前消失了。”火山碎屑云摧毁8万平方英里土地,圣皮埃尔是损害最大城市。
幸存者由马提尼克岛官员安置于海滩。
一艘客轮于1902年4月26日失踪,被认为遭到火山碎屑流掩埋。客轮于早上6:30(爆发前不久)抵达圣皮埃尔港,后来沉没。它的残骸仍然存在圣皮埃尔外海,所有乘客与28名船员中,除了一位小女孩及护士以外,都遭到火山碎屑流杀害。
匿名  发表于 2020-7-7 15:43
1902年5月20日,培雷火山第二次喷发,摧毁圣皮埃尔幸存的部分,造成2000名救援人员,工程师和水手死亡。
1902年8月30日,一次强大的爆发导致火山碎屑流往东流动。
虽然这次爆发不如前两次猛烈,8月30日,火山碎屑流袭击Morne Rouge(至少造成800人死亡)、Ajoupa-Bouillo(造成250人死亡)、巴斯特尔-潘特(造成25人死亡)与莫尔纳-凯博利(造成10人死亡)。
匿名  发表于 2020-7-7 15:44
这是培雷火山最后一次致命的喷发。[2]
培雷火山继续爆发,直到1905年7月4日为止,之后,火山进入休眠,直到1929年都没有喷发任何蒸气。
在1929年9月16日,培雷火山又开始爆发。这一次,当局立即疏散危险区域居民。虽然有火山碎屑流出现,这次爆发不像1902年那样剧烈,最终在1932年末结束。
匿名  发表于 2020-7-7 15:54
培雷火山照片
a08b87d6277f9e2ffa433d5d1a30e924b899f375.jpeg
匿名  发表于 2020-7-7 17:06
高等学府教授级别的学者——遠长江为地震和火山爱好者做这方面的科普知识免费宣讲活动。诗曰:
雨乃淡水天赐福,雨不收费哺万物。
水通南国三千里,江南处处是水鄉。
匿名  发表于 2020-7-8 15:07
馬尔型:以德国艾非尔的馬尔火山为代表,曰本的盘梯山火山,南非洲的金柏里火山都属于这一类型。这种火山並没有火山锥,只有一个爆炸口,其周围有些破碎物质堆积成提形,爆炸状如漏斗,比地面低得多,有时积水成湖。在南非洲金柏里城附近和墨西哥都有,在金柏里的爆炸火山口形如烟筒,其中填满了含金刚石的岩石,烟筒的直径在100米左右,深度现在没有弄清。
匿名  发表于 2020-7-8 15:09
〈六〉、馬尔型:以德国艾非尔的馬尔火山为代表,曰本的盘梯山火山,南非洲的金柏里火山都属于这一类型。这种火山並没有火山锥,只有一个爆炸口,其周围有些破碎物质堆积成提形,爆炸状如漏斗,比地面低得多,有时积水成湖。在南非洲金柏里城附近和墨西哥都有,在金柏里的爆炸火山口形如烟筒,其中填满了含金刚石的岩石,烟筒的直径在100米左右,深度现在没有弄清。
匿名  发表于 2020-7-8 15:23
马尔式火山(maar) 释文:具有低平火山口式的火山。是由火山活动胚胎期微弱的爆发活动而形成的低平小火山口。因为岩浆中的气体或地下水经加热后可产生潜水水汽爆炸,在地表可产生圆形的低平小火山口,而爆炸所产生的碎屑物虽然堆积在小火口的周围,但不能形成火口垣。小火口的底部常低于地下潜水位,从而聚水成为火山口湖。因它多见于德国埃菲尔地区,当地人称为马尔而得名。中国腾冲火山区北部,顺江一带的几个“龙潭”可能就是这种马尔式火山。
匿名  发表于 2020-7-8 15:23
马尔式火山(maar) 释文:具有低平火山口式的火山。是由火山活动胚胎期微弱的爆发活动而形成的低平小火山口。因为岩浆中的气体或地下水经加热后可产生潜水水汽爆炸,在地表可产生圆形的低平小火山口,而爆炸所产生的碎屑物虽然堆积在小火口的周围,但不能形成火口垣。小火口的底部常低于地下潜水位,从而聚水成为火山口湖。因它多见于德国埃菲尔地区,当地人称为马尔而得名。中国腾冲火山区北部,顺江一带的几个“龙潭”可能就是这种马尔式火山。
匿名  发表于 2020-7-8 15:31
腾冲火山
云南西南毗邻缅甸的腾冲市是热门的旅游之地,腾冲地处欧亚大陆板块与印度大陆板块交汇处,地壳运动活跃,带来频繁地震,剧烈地震又引发火山爆发。火山喷发停止后,岩溶冷却,形成火山。腾冲共有休眠期火山97座,其中火山口保存较完整的火山达23座。这些火山有穹状火山、截顶圆锥状火山、盾状火山、低平马尔式火山4种类型,其中有23座火山的火山口保存较完整,这使腾冲火山以类型齐全、规模宏大、分布集中、保存较完整而著称于世,腾冲也因此被誉为“天然火山地质博物馆”。
匿名  发表于 2020-7-8 15:54
德国馬尔火山照片 timg (5).jpeg
匿名  发表于 2020-7-8 16:04
腾冲火山照片 timg (6).jpeg
timg (6).jpeg
匿名  发表于 2020-7-9 10:32
中国周边邻近国家分布的有关火山概况:分别简介于下
〈一〉、曰本樱岛火山
樱岛(桜岛、Sakurajima)火山,位在日本九州鹿儿岛县,是鹿儿岛的象征代表,还是一座活火山,至今火山活动仍十分活跃。樱岛火山是由北岳(海拔1117米)、中岳(海拔1060米)与南岳(海拔1040米)所组成,面积约为77平方公里。鹿儿岛是由火山群组成,在鹿儿岛市街头就可以看到的世界著名的火山樱岛,樱岛是鹿儿岛的象征。2013年8月18日下午,日本鹿儿岛县樱岛的昭和火山口发生爆炸性喷发,喷出的烟尘高达5000米,为观测史上最高的一次。
匿名  发表于 2020-7-9 10:35
樱岛火山照片 volcano-019.jpg
匿名  发表于 2020-7-9 10:43
日本是一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因为几乎整个日本列岛都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而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是整个地球上火山与地震活动最活跃的地带,所以日本经常发生较大级别的地震,而且有着270多座大大小小的火山,几乎每一座火山都是活火山。据央视转载日本共同社的报道,2020年5月9日,著名的日本樱岛火山发生喷发现象,火山灰烟柱高达4200米。
匿名  发表于 2020-7-9 10:44
樱岛火山位于日本九州南部鹿儿岛湾内,距鹿儿岛市仅4公里多,先前是一座火山岛,1914年的一次大喷发使得它和九州岛连成了一片,目前这座火山由北岳、中岳、南岳3座火山体组成,总面积达77平方公里。
匿名  发表于 2020-7-9 10:46
地质学家研究发现这座火山大约在26,000年前开始喷发,最早是一座海底火山,后来随着不断的喷发活动逐渐上升到海面,成了一座火山岛,所以它也是一座从海底长出来的火山,而1914年1月12日发生了一次大喷发,大量岩浆从火山口涌出,将这座火山岛与大隅半岛(鹿儿岛由东边的大隅半岛和西边的萨摩半岛构成,萨摩川内市位于萨摩半岛的北部)连接到一起,变成了个半岛,也就是说这个火山岛因为涌出的岩浆连接到了九州岛上,成为了九州岛陆地的一部分。而原本居住在岛上的居民据说都被埋葬。
匿名  发表于 2020-7-9 10:47
日本樱岛火山也是一座极具活跃性的火山,1万年以来大致经历了47次上规模的喷发,在日本有记载的历史中,影响最大的有三次:1471年11月3日~1476年10月8日文明大喷发,1779年11月8日~1781年5月永大喷发,1914年1月12日~1915年5月大正大喷发。最后一次喷发最弱,但仍然喷发出了30亿吨的熔岩,将一片海域变成陆地。
匿名  发表于 2020-7-9 10:48
5月9日的这场喷发,火发生在当地时间早上5时31分左右,喷出的灰柱高达4200米,火山灰向北扩散,飘落至附近的雾岛市内,导致当地的飞机航班取消了6架次,但没有造成人员和财产损失。但气象部门认为需保持警惕,因为它随时还可能喷发。
匿名  发表于 2020-7-9 10:55
樱岛火山实摄照片 volcano-015.jpg
匿名  发表于 2020-7-9 11:31
7级以上的地震称为大地震,可是七级地震释放的能量(2×10^22尔格)仅为日本樱岛火山喷发能量(4.6×10^25尔格)的万分之四左右,八级大地震的能量(6.3×10^23尔格)只相当于日本樱岛火山喷发总量的1.37%左右。日本樱岛火山还算不上最大型火山活动,对于大型火山喷发而言,一次可喷出6×10^9吨(或6×10^10吨岩浆)。通过热功当量换算与动能计算(岩浆从地下深处喷出地表所做的功),其能量约为12×10^25尔格(12×10^26尔格)。.1914年,日本樱岛火山爆发,具有能量达到(4.6×10^25尔格),为里氏九级地震的2.3倍(4.6×10^25尔格 / 2×10^25尔格=2.3倍)。
1914年1月12日~1915年5月大正大喷发。最后一次喷发最弱,但仍然喷发出了30亿吨的熔岩,将一片海域变成陆地。
匿名  发表于 2020-7-9 11:53
喷出的30亿熔岩,用数据表示为:3×10^9吨熔岩。樱岛火山从地下深处(地壳平均厚33公里)喷出这么多吨熔岩,需要多大的持久能量?需要做多大的功?核爆、氢弹能与之比拟吗?所以说,地震成因与预测问火山,火山成因与预测问岩浆,岩浆会给你完善的答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地震坛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地震坛 ( 京ICP备14033744号 )

GMT+8, 2024-4-19 22:5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