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地震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132|回复: 107

做好火山预测,对地震预测则如同瓮中捉鳖,手到便拿,轻而易举:作者:〈逺长江)

[复制链接]
匿名  发表于 2020-8-3 11:25 |阅读模式
以维苏威火山喷发周期为例,说明做好火山预测,对地震预测则似瓮中捉鳖,手到便拿,轻而易举的事。
维苏威火山1631年后火山喷发特征发生变化,1660~1944年的284年间观察到约有19个周期的火山喷发。
其间大喷发的年份是1660、1682、1694、1698、1707、1737、1760、1767、1779、1794、1822、1834、1839、1850、1855、1861、1868、1872、1906和1944年。
十九个周期间歇时间长短,依次分别为:22年、12年、4年、9年、30年、23年、7年、12年、15年、28年、12年、5年、11年、5年、6年、7年、4年、34年、38年。
而周期(频率)平均值为:(1944一1660)÷19=14.95≈15年;大于频率(间隔周期)15年为正值,比如周期长22年者,22一15=7年(正值);又比如周期长为12年者,12一15=一3年(负值);按这个方法依次统计出来的正、负值,分别依次为:十7年;一3年;一11年;一6年;十15年;十8年;一8年;一3年;o年(等于频率平均值);十13年;一3年;一10堂年;一4年;一10年;一9年;一8年;一11年;十19年;十23年;
然后将所有的正值相加,也将所有负值相加,就会发现它们的正、负绝对值是基本相等的(或者说是正、负绝对值完全相等的),这就是火山与地震频率变化最终结果的最突出之《对称特征》。问题出在《集散度》的分布上!正值为《集》;负值为《散》的尺度罢了。对火山而言,间歇期为火山基源能量在汇集,则是《集》;喷发期为能量向地表疏散,则是《散》。实际上,就是一个能量《集散度》的分配问题。大自然界不是采取平均分配法,而且采取集散度不等的能量(或物质)分配法。火山喷发各个周期的间歇时间长度、各不相同。不过,火山喷发周期(或称频率)的变化,与地震波的纵波(稀密波)传递、具有相似的特征,那就是《稀密波》的分布特点。《稀》为平静间歇期;《密》为频繁活跃期;而且稀密接替变化;掌握这一客观规律后,作者(遠长江)独创了一个数学表达公式,即u=u。十a(或一a)。这个数学公式看似简单,可它对解决混沌世界无序界系、杂乱无章、漫无规律可循事物的求解,很是管用。为此,作者对火山喷发的预测可达IOO%的准确把握;对地震预测似同瓮中捉鳖,手到便拿,轻而易举的事。
匿名  发表于 2020-8-3 11:44
火山喷发照片
200710092109fd346b892b3566.jpg.thumb (1).jpg
匿名  发表于 2020-8-3 15:25
地震纵波:或称P波,它所通过的物质的质点以疏密相间的方式一前一后地振动,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此时物质密度要发生变化,故又叫疏密波或压缩波。它跑得最快,我们最先感受到的上下跳动(颠簸)就是它所产生的上下振动。它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每秒钟可达5~6公里,最高达7公里,而且在固体、液体中都能传播。火山喷发,岩浆主要通过火山地下通道、纵向向上喷出,振动方向与喷发方向完全一致,火山喷发过程中与地震纵波传播所处内外环境非常相似,压缩波动产生疏密周期(频率分)分布,势在必然。
匿名  发表于 2020-8-3 15:30
地震纵波(压缩波、疏密波)插图
IMG_20200803_153003.jpg
匿名  发表于 2020-8-3 16:15
20070810372d8dc3d8e47e6c48.jpg.thumb.jpg
匿名  发表于 2020-8-3 16:36
5楼《火山喷发成因与岩浆基源示意图》,可以以是2楼维苏威火山喷发实摄照片之中心内容的简要说明。
匿名  发表于 2020-8-4 11:11
对1楼文稿进行订正后版本:
做好火山预测,对地震预测则如同瓮中捉鳖,手到便拿,轻而易举:作者:〈逺长江)2020、8、4日。
以维苏威火山喷发周期为例,说明做好火山预测,对地震预测则似瓮中捉鳖,手到便拿,轻而易举的事。
维苏威火山1631年后火山喷发特征发生变化,1660~1944年的284年间观察到约有19个周期的火山喷发。
其间大喷发的年份是1660、1682、1694、1698、1707、1737、1760、1767、1779、1794、1822、1834、1839、1850、1855、1861、1868、1872、1906和1944年。
十九个周期(频率)间歇时间长度,具体统计如下:I682年一1660年=22年(第一周期);1694年一1682年=12年(第二周期);1698年一1694年=4年(第三周期);1707年一1698年=9年(第四周期);1737年一1707年=30年(第五周期);1760年一1737年=23年(第六周期);1767年一1760年=7年(第七周期);l779年一1767年=12年(第八周期);l794年一1779年=15年(第九周期);1822年一1794年=28年(第十周期);1834年一1822年=12年(第十一周期);1839年一1834年=5年(第十二周期);1850年一1839年=11年(第十三周期);1855年一1850年=5年(第十四周期);I861年一1855年=6年(第十五周期);l868年一1861年=7年(第十六周期);1872年一1868年=4年(第十七周期);1906年一1872年=34年(第十八周期);1944年一1906年=38年(第十九周期)。
作者将19个周期(指间歇时间长度),按先后顺序排列于下,依次为:22年、12年、4年、9年、30年、23年、7年、12年、15年、28年、12年、5年、11年、5年、6年、7年、4年、34年、38年。
而周期平均值(或称平均周期)为:(1944年一1660年)÷19=284年÷19=14.95年≈15年;为了计算简便,将平均值14.95年简化为15年,去掉小数点后面的数字。再按作者(遠长江)独创的数学公式:u=U。十a(或一a),进行下列统计。把大于平均周期15年的为正值,比如周期长度为22年者,22一15=7年(正值);又比如周期长度为12年者,12一15=一3年(负值);按这个方法依次统计出来的正、负值,分别依次为:十7年;一3年;一11年;一6年;十15年;十8年;一8年;一3年;O年(等于频率平均值);十13年;一3年;一10堂年;一4年;一10年;一9年;一8年;一11年;十19年;十23年;
然后将所有正值相加,即(+7)+(+15)+(+8)+(+13)+(+19)+(+23)=+85;也将所有负值相加,即
(一3)+(一11)+(一6)+(一8)+(一3)+(一3)+(一10)+(一4)+(一10)+(+9)+(一8)+(一11)=一86;正值共6个,相加值为(十85);负值共12个,相加值为(一86);二者绝对值差1,按理说应完全对应、对称相等。这可能进行统计时,将平均周期(频率)14.95年简化为15年所造成的误差。
负值是代表短周期,即活跃期,共12期;正值是代长周期,即平稳、平静期,共6期;活跃短周期的期次是平静长周期期数的两倍。短周期的期数虽多,但总值与长周期总值相等(指绝对值)。所以说,正值为《集》,负值为《散》。总括而言,火山周期性喷发是能量(物质)《集散度》不均衡分配问题。按人们意願而言,最好是各个周期相同,进行能量均衡分配。但客观事物和客观世界不是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后续内容,待下回分解
匿名  发表于 2020-8-4 12:52
地震预测三要素(时间、地点、震级),关键问题是时间的准确度。对于火山喷发的预测,三要素则简化为一要素。因为地点(即火山口)位置固定不变,或变化甚小;喷发量(相对于地震的震级)也变化不会大;唯一要预测的要素就是时间的准确可信度。因而说火山喷发的预测相对要比地震预测(当然是指7级以上大地震的预测)容易。那么我们就先从容易的做起,先简单后复杂,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工作。
匿名  发表于 2020-8-4 17:00
地震预测三要素(时间、地点、震级),对应火山喷发预测而言,三要素变成了一要素,只要求预测何时发生喷发?关于地震预测三要素,其实时间也是三要素中的核心问题,关于“地点"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指震中位置;二是指震域范围位置。震中位置在震前很难圈定,震前在圈定震域范围位置,就算很不错了。关于“震级”是指地震强度,震级每差一级,其释放能量相差31.5倍。莫说震前预测确定震级,就连震后定级,有时也难敲定,汶川震后三次定级,先定7.6级,后改7.8级,最后修改为8.O级。两次修改提高0.4级,可释放能量提高了十多倍。那么震前预测能准确定级嗎?关于“时间”指年、月、日、时、分,震前预测能确定何年、何月发生,就是很高明的地震学家了!必须明白一点:所谓《预测》是指事件未发生前,预先估算确定的数据。事件发生后测定、测知的数据,就不能再叫《预测》。比如海城地震,主震前24小时内发生500余次前震,那是同步实测出来的,不能称做预测成功,只能称做《实测成功》。中国海城地震不能鼓吹预测成功,只能说是同步实测成功。
匿名  发表于 2020-8-4 18:50
作者——遠长江对火山与地震的提前预测,神通广大、举世无双、前所未有!作者从不自吹自擂。
匿名  发表于 2020-8-5 10:56
《均等分配理论》和《集散度差异理论》:
作者在1楼和7楼文稿稿中,两次谈到《集散度》问题,这是我们在混沌物理场无序界系事物中、经常遇到的实际
问题。火山喷发和地震活动的地质工作,隶属混沌地球物理场无序界系事物之一,一些物理地质、地震参数常是多变量(指随时间、空间位置、介质结构、压力大小、热能分布、运行方式等因素而不断变化),不可能为常量。既然如此,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较准确地进行无序界系混沌物理地质场较大区域范围的定量概算与预测呢?作者构思,遵从前人用惯了的老方法,采用《均等分散理论》,把混沌非均质场先转化为明朗的均质场,即求出中间准确值。具体问题具体应用时,需周宻思考。例如,当我们谈到某国经济发展状况时,总是以“人均年国民经济收入”(即GDp)为衡量标准,这就是《均等分配理论》在经济学上的具体应用。用人均年国民收入乘上该国总人数,则得该国年国民经济总产值。但必须指出,这只是一种人为的理想统计法,与实际情况完全不符,而财富集中在一些大中小型企业集团、或财团、国家垄断资本、银行等,这就构造了《集散度差异理论》的现实问题,关于《集散度》问题的研究,则属一门深奥、机密的专门课题(包括经济机密、档素机密、科技机密…等)。
匿名  发表于 2020-8-5 17:19
大型火山长周期、集中喷 发能量概算:
一个8.5级的大地震所释放出的能量为3.5×10^24尔格,如果换算成电能,相当于一个122.5万千瓦的大型水电站工作8-9年的总发电量,还有学者统计过,1906年厄瓜多尔西海岸中的8.9级地震(1.4×10^25尔格),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0万颗普通原子弹或一百颗大型氢弹的威力,试验还证明,在坚硬的花岗石中爆炸一个相当2万吨黄色炸药(TNT)的原子弹(8×10^20尔格),所得到的结果才大致和一个五级地震(2×10^19尔格)差不多。综上所述可知,地震能量之巨大,破坏威力之惨烈,毁灭灾难性之恐惧,可想而知。按照国际国内主流传统地震学界专家,学者们的学术理论观点,地震是岩石断层破裂造成的,但从未见到过有哪位学者或地震专家,对断层活动如何进行能量释放的定量计算(包括断层错动面的长度与伸展深度,错动位移距离,摩擦系数等,同时试问震源是一条线还是一个面?因为断层成线成面展布。)但人们对火山喷发释放的能量,进行了较精准的定量概算,7级以上的地震称为大地震,可是七级地震释放的能量(2×10^22尔格)仅为日本樱岛火山喷发能量(4.6×10^25尔格)的万分之四左右,八级大地震的能量(6.3×10^23尔格)只相当于日本樱岛火山喷发总量的1.37%左右。日本樱岛火山还算不上最大型火山活动,对于大型火山喷发而言,一次可喷出6×10^9吨(或6×10^10吨岩浆)。通过热功当量换算与动能计算(岩浆从地下深处喷出地表所做的功),其能量约为12×10^25尔格(12×10^26尔格).1914年,日本樱岛火山爆发,具有能量达到(4.6×10^25尔格),为里氏九级地震的2.3倍(4.6×10^25尔格 / 2×10^25尔格=2.3倍)。对于更大型火山一次性喷发所释放出的能量,至少等于9级地震所释放能量的6倍以上(大于12×10^25尔格 / 2×10^25尔格=6倍以上)。对于最大类型火山一次性喷发所释放出的能量(12×10^26尔格)约等于里氏10级地震所释放能量(6.3×10^26尔格)的近似2倍(12×10^26尔格 / 6.5×10^26尔格=2倍)。而等于里氏9.5级地震所释放能量(3.15×10^26尔格)的3.8倍(12×10^26尔格 / 3.15×10^26尔格=3.8倍)。直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只测得一个9.5级地震(即智利1960年5月的9.5级地震)。8级地震的能量只约为大型火山一次性喷发能量的千分之五(6.3×10^23尔格 / 12×10^25尔格=0.005)左右至万分之五(6.3×10^23尔格/ 12×10^26尔格=0.0005)。里氏8级以上的强烈大地震,破坏威力巨大,灾难毁灭性超群绝伦。而地震的引发是一种快速的消能,耗散能量的过程。试问哪个领域能为震源提供如此威力无比的巨型能量呢?从地球”三态“(气态、液态、固态)物质基础相互转换为前提(初始条件),热能,高内压势能,膨胀势能,放射能等均可转变为动能和能量的守恒定律,那么就能给出肯定的回答,是地球内部提供的巨型动能,如同炸弹,火炮发生爆炸时,是因为内部火药引爆,体积突然膨胀,内压瞬间速猛剧烈增高造成内外压力剧变失衡而炸飞外壳成碎片。内部炸药是内能,外壳被炸破成碎片四散外飞是消能,道理完全相同。

通过前述能量定律概算对比,得知火山爆发能量释放与强烈大地震释放能量相匹配,但又如何理解火山与地震的能量释放源的相互联动关系呢?国外前代地质学家早已形成共识,指出“地震与火山为造山运动的次生效应,地震与火山如同一对孪生兄弟”。从世界范围看,多火山的地区一般也是多地震的地区,火山活动可造成地震,地震也可引起火山活动,如在智利,每逢特大地震发生之后不久,常有火山爆发,这究竟有什么联系呢?所谓火山活动就是一种高热高能的熔融岩浆在纵向活动,岩浆冲出地表就是火山喷发。当然,还有更多的岩浆没有能冲出地表,是因上覆岩层较完整,无法形成上升通道与地面出口,或因某些地方地壳很厚,储藏岩浆的处所离地面太远,岩浆没有能喷出地表,但在这里产生巨大的动能引发了地震。有人认为岩浆活动是造成地震的主要原因,因而认为火山与地震两者的形成机制为同宗共源,比如大型火山喷发,常伴随产生6.2-7.0级的火山地震,因火山爆发就像在地下进行爆炸一样,当然会使大地产生震动而引发地震。在超高温条件下,某些物质会引起分解,产生气态物质,因而地球内部岩浆中普遍存在气泡,一旦压力降低,常会发生爆炸,谓之“气爆岩浆体”,如同爆发沸腾会引起锅炉爆炸。火山喷发,分配给伴生火山地震的能量仅占极少比例(约占火山喷发能量的万分之二或之三左右)。因而可以说火山与地震同根共源、同胎共母,如同一对孪生兄弟。而传统主流地震界流派们则认为火山喷发与地震活动两者牛马不相干。
匿名  发表于 2020-8-5 17:54
请问火山长周期一次性喷发,能喷出多少熔岩?
以日本樱島火山为例,公元1914年1月12曰~1915年5月取名为《大正大喷发》,最后一次喷发最弱,但仍然喷发出30亿吨的熔岩,将一片海域变成了陆地。现在我们來说明一下30亿吨熔岩是什么具体含义,30亿吨用数据表示为:3×10^9吨。
30亿吨熔岩有多大体积?如果熔岩的比重按3.0克/㎝3计算,那么则有3.0吨/米3,30亿吨=3×10^9吨。
继续计算:3×10^9吨÷3.0吨/米3=10^9米3,再化为用公里体积表示。又1公里=1000米,那么,1[公里]3=10^9[米]3。
也就是说30亿吨熔岩的体积为:1公里长X1公里宽X1公里厚之正方体体积,或为2公里长X1公里宽×0.5公里高的长方体的体积,这个一次性喷发体积规模是较大的。
鉴于上述情况而可知,火山锥形山体的形成,有的可能为多次火山间歇喷发堆积而成;有的火山锥形山体可能为一次性喷发则可堆积而成。一个火山群有的达一百几十座锥形火山,如果每座火山按30亿吨(10^9立方米体积)计算,那么光一个火山群就会喷发出:30亿吨×100=3000亿吨熔岩。一座又一座锥形火山呈现在地表上,愚公挖山不止,子子孙孙一代接一代挖下去,能挖完嗎?这就是长周期火山一次集中喷发出30亿吨熔岩,地球内能集中释放模式。作者在1楼明确指出,正值(长周期)为《集》的含义,集中喷发。
匿名  发表于 2020-8-6 09:16
作者(遠长江)在这里宣告:
吾对火山喷发预测和地震预先准确预测,已大功告成,欢声鼓舞,兴高采烈。方法举世开创,前所未有,伟大创举!                                            (遠长江于2020、8、6日)
匿名  发表于 2020-8-6 09:35
《做好火山预测,对地震预测则如同瓮中捉鳖,手到便拿,轻而易举:作者:〈逺长江)》,该论文及有关附文和插图,其原创稿件,未得到作者本人允许与同意,不得转载、引用、刊登,特此声明。
                                                                                                                                      知识产权保护者
匿名  发表于 2020-8-6 12:51
作者(遠长江)在这里指出:
必须明白一点,所谓《预测》是指事件尚未发生前,采取科学分析、研究的方法,预先测算确定的数据(指三要素地震参数);事件发生后测定、测知的数据,就不能再叫《预测》。比如海城地震,主震前24小时内发生500余次前震,那是同步实测出来的,就不能称做预测成功,只能称做《实测成功》。中国海城地震不能鼓吹预测成功,只能说是同步实测成功。难道地震专家们连这个基本概念也不认可!正因为基本概念不清,才有后來唐山地震和汶川地震预测失败的惨重教训,还编出“小震闹大震到”的歌谣做为宝贵经验总结,加以流传和歌颂。
匿名  发表于 2020-8-6 12:51
作者(遠长江)在这里指出:
必须明白一点,所谓《预测》是指事件尚未发生前,采取科学分析、研究的方法,预先测算确定的数据(指三要素地震参数);事件发生后测定、测知的数据,就不能再叫《预测》。比如海城地震,主震前24小时内发生500余次前震,那是同步实测出来的,就不能称做预测成功,只能称做《实测成功》。中国海城地震不能鼓吹预测成功,只能说是同步实测成功。难道地震专家们连这个基本概念也不认可!正因为基本概念不清,才有后來唐山地震和汶川地震预测失败的惨重教训,还编出“小震闹大震到”的歌谣做为宝贵经验总结,加以流传和歌颂。
匿名  发表于 2020-8-7 10:34
按地震预测方式分类:
<一>预测方式分期:
地震长期预测:预测某一地区几年至几十年内,甚至上百年内可能发生某震级地震。
地震中期预测:预测某一地区几个月至几年内可能发生某震级地震。
地震短期预测:预测某一地区几天至几十天,甚至几个月内可能发生某震级地震。
临震预测预测:预测某一地区几小时至几天内可能发生某震级地震。
中长期预测的主要目的是预测出可能发生地震的地区,时间范围和可能发生的最大地震烈度;短期预测,特别是临震预测,要求迅速、及时、准确地确定发震地点,时间和震级,以便在强震到来之前,采取必要的果断的预防措施。
必须指出一点,短期预测是以中长期预测为基础,而临震预测又是在短期预测的基础上进行的。地震预测是一环紧扣一环的。必须重视《基础》工作,万丈高从地起,基础是根本。

<二>按地震预测方法分类:
1. 历史地震预测法;
2. 岛弧群地震预测法;
3. 山弧群地震预测法;
4. 海岸线形态地震预测法;
5. "特征地震"预测法;
6. "地震空区"预测法;
7. 古凹陷,基底预测法;
8. 新构造运动预测法(包括地面发育史与全新世活动断裂研究);
9. 前震预测法;
10. 区域地震预测法(指M8的"后测"转"前测");
11. 封闭圈预测法;
12. 系列物理自然现象"反常异动"综合分析预测法;
13. 海震与海底火山喷发预测法。
14、沿断裂走向分布的地震活动带之地震预测法;
15、南北地震预测法;
地震预测的I5种方法,对于每一种地震预测方法,如果要进行详细论述和解说,都可以编著为一本厚厚的书。那么15种地震预测法就是15部丛书,需要多少精力、时间、经费?所以只能提纲式列举一下。
匿名  发表于 2020-8-7 16:08
历史地震预测法:
作者(逺长江)只在这里简单阐述一下,如何利用已有的历史地震资料和参数,进行统计和科学分析、研究,以确定某地区、当前我们所需要预测的、下一次地震发生的具体时间和震级。
世间上许许多多事物从表面上看,处于无序界系,为零乱不堪,杂乱无章,变化无序,似漫无规律可循。其实无序事物中内隐着有序,蕴藏着规律,只是看我们人类如何去探索与寻找、挖掘其中奥秘和序律。以《混沌物理场无序界系某事物随时间频率曲线变化图》为例,从无序变化频率(或周期)中寻找出有序的变化内在规律。该图频率曲线突出表明在丅。  时间段内,频率(u)为一个极不稳定的多变值。作者用数学公式:u=u。十a(或一a)来表示。
2008071310593414eac1d85587.jpg.thumb.jpg
匿名  发表于 2020-8-7 16:10
(续接19楼文稿):作者以某一地震区为例,该地震区于公元1812年~2019年时间段、先后发生6级以上、共十一次历史地震的具体年份时间和十个周期(频率)的情况,简述如下:
A、十一次历史地震先后发生年份的具体时间分别为:公元1812年;1838年;1857年;1868年;1906年;1922年;1934年;1966年6月28日;2004年9月28月;2014年3月10月;2019年7月5日。

B、十个地震周期(频率u。)的具体情况,简述如下:1838年一1812年年末=26年(第一周期);
1857年一1838年=19年(第二周期);1868年一1857年=11年(第三周期);1906年一1868年=38年(第四周期);1922年一1906年=16年(第五周期);1934年一1922年=12年(第六周期);1966年一1934年=32年(第七周期);2004年一1966年=38年(第八周期);2014年一2004年=10年(第九周期);2019年一2014年=5年(第十周期)。
作者按先后顺序,将10个周期(指间歇时间长度)排列于下:依次为25年、19年、11年、38年、16年、12年、32年、38年、10年、5年。而平均频率(周期)u。=22年。然后按照作者(遠长江)独创的数学公式:u=u。+a(或一a)。对a的正、负值进行统计。比如26一22=(十4)年;又比如19一22=(一3)年;按此方法依次统计出a的正、负值,则依次排列于下:(+4)年;(一3)年;(一11)年;(+16)年;(一6)年;(一10)年;(十1O)年;(+16)年;(一12)年;(一17)年;
再进一步继续统计:(+4)十(一3)=(+1)。得正值,预示下个周期为负值(则周期长度小于22年〉;
(+1)十(一I1)=(一10)。得负值,预告下个周期为正值(指周期长度大于22年);
(一10)十(+16)=(十6)。得正值,预告下个周期为小于22年的短周期;
(十6)十(一6)=(+O)。得正值,预测下个周期为小于22年的短周期;
(+O)十(一10)=(一10)。得负值,预告下个周期为大于22年的长周期;
(一10)+(十1O)=(一O)。得负值,预告下个周期为大于22年的长周期;
(一O)十(十16)=(十16)。得正值,预告下一个周期为小于22年的短周期;
(十16)十(一12)=(十6)。得正值,预告下个周期为小于22年的短周期;
(十6)十(一17)=(一11)。得负值(即为一a),预测下一个尚不知晓的周期(频率)为大于22年的长周期,这个周期就是我们正需要准确预测的,这是最终结果和目的。
匿名  发表于 2020-8-7 18:00
对20楼进行修订后版文:
作者以某一地震区为例,该地震区于公元1812年年末~2019年时间段、先后发生6级以上、共十一次历史地震的具体年份时间和十个周期(频率)的情况,简述如下:
A、十一次历史地震先后发生年份的具体时间分别为:公元1812年年末;1838年;1857年;1868年;1906年;1922年;1934年;1966年6月28日;2004年9月28月;2014年3月10月;2019年7月5日。
B、十个地震周期(频率u。)的具体情况,简述如下:1838年一1812年年末=26年(第一周期);
1857年一1838年=19年(第二周期);1868年一1857年=11年(第三周期);1906年一1868年=38年(第四周期);1922年一1906年=16年(第五周期);1934年一1922年=12年(第六周期);1966年一1934年=32年(第七周期);2004年一1966年=38年(第八周期);2014年一2004年=10年(第九周期);2019年一2014年=5年(第十周期)。
作者按先后顺序,将10个周期(指间歇时间长度)排列于下:依次为26年、19年、11年、38年、16年、12年、32年、38年、10年、5年。而平均频率(周期)u。=22年。然后按照作者(遠长江)独创的数学公式:u=u。+a(或一a)。对a的正、负值进行统计。比如26一22=(十4)年;又比如19一22=(一3)年;按此方法依次统计出a的正、负值,则依次排列于下:(+4)年;(一3)年;(一11)年;(+16)年;(一6)年;(一10)年;(十1O)年;(+16)年;(一12)年;(一17)年;
再进一步继续统计:(+4)十(一3)=(+1)。得正值,预示下个周期(指第三周期)为负值(则周期长度小于22年〉;
(+1)十(一I1)=(一10)。得负值,预告下个周期(指第四周期)为正值(该周期长度庶大于22年);
(一10)十(+16)=(十6)。得正值,预告下个周期(第五周期)为小于22年的短周期;
(十6)十(一6)=(+O)。得正值,预告下个周期(第六周期)为小于22年的短周期;
(+O)十(一10)=(一10)。得负值,预告下个周期〈第七周期)为大于22年的长周期;
(一10)+(十1O)=(一O)。得负值,预告下个周期(第八周期)为大于22年的长周期;
(一O)十(十16)=(十16)。得正值,预告下一个周期(第九周期)为小于22年的短周期;
(十16)十(一12)=(十6)。得正值,预告下个周期(第十周期)为小于22年的短周期;
(十6)十(一17)=(一11)。得负值(即为一a),预测下一个尚不知晓的周期(频率)为大于22年的长周期,这个周期就是我们正需要准确预测的第十一周期,这是最终要达到的结果和目的。即2019年十(>22年)=
>1941年。
通过实例可以看,混沌无序界系、杂乱无章、零乱不堪、漫无规规律的事物,也内隐着有序,蕴藏着规律,只是看我们人类如何去探索与寻找、挖掘其中奥秘和序律。作者在这里只是抛砖引玉,精彩还在后面。
匿名  发表于 2020-8-8 11:13
在20世纪末,以美国学者Geller(盖勒)为首的几位地震学家联合撰文断言“地震本质上不可预测”的观点和理论解释。他们所提出的理论认为地震具有典型的分形结构,不存在特征长度标度,是一种自组织临界现象,而自组织临界现象具有内在的不可预测性,所以地震发生的时间和强度不可预测。
作者(遠长江)对盖勒等学者提出的“地震具有典型的分形结构,不存在特征长度标度"的论点,是不正确的。他们所说的典型分形结构,是指断裂分割的大小板块而言,但需要指出的,就是深大断裂也不能错误地理解为:像切豆腐块那么、一刀切到底。深大断裂的延伸深度往往是有限而止,地震波的传播是把地壳岩石圈看成连续介质、进行能量传递,所以说《典型分形结构》与实际不适用。火山喷发和地震活动,都具有不规律的周期(频率),说明二者具有特征长度标度;故此,盖勒等学者所说的《不存在特征长度标度》也与客观事实不符。但他们指出地震是一种自组织临界现象是值得肯定的。这种自组织临界现象发生的时间和强度(震级)不可预测的观点是错误的;当然确实存在一定难度,攻坚克难是我们人类科技界一大神圣任务!
匿名  发表于 2020-8-8 17:34
地球混沌物理场的简略解说:
混沌学说是一门古老而又正在兴起的崭新学科,它与相对论、量子力学相提并论,被誉为当今世界的三大科学友现。尽管混沌学说的鼻祖古老,但随着现代科学的飞速发展,混沌学说越来越显示它的强大的生命力。
“混沌初开”。我国古代传说中把盘古开天辟地以前的宇宙状态,指天地尚未形成以前的模糊一团的曚眬景象,称为混沌。而现代混沌学则把通常者起来混乱无序的现象做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寻找混沌现象的内在规律,并对其进行处理,“道是无序却是有序”。
简略概括地说,现代混沌学研究的对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对世间事物形成前(序发生前)的景象,没有留下任何蛛丝馬痕和原始记录可供探索,因而目前对其某些事物(序)的原始起源与其本来面目一无所知、或还处于模糊认识状况与探索研究之中,混沌象征的是自然的原始态。比如爆炸前的宇宙状况;生命诞生前的外部环境状态;人类起源长途追溯;……等等。
(2)、对无序界系的研究,形成过程中虽然遗畄某些明显痕迹或原始记录(比如生物碎屑、化石、火山喷发物质——火山灰、火山碎屑、熔岩流及流纹、地震时的山崩滚石、堰塞湖等),但为零乱不堪、杂乱无章、或后期破坏残缺左全,似漫无规律可循的无序系列之事物。所以的原意又是指无秩序和混杂状态。如不均质地质体;岩溶地下水不均匀三维紊流渗流场;地球物理场中的地应力场、裂隙断裂场、地震震源分布场、火山基源动力场…等,均隶属混沌学说研究范畴。〈文稿未完,后续待等〉。
匿名  发表于 2020-8-8 17:52
对23楼文稿勘误修订后版文:
地球混沌物理场的简略解说:
混沌学说是一门古老而又正在兴起的崭新学科,它与相对论、量子力学相提并论,被誉为当今世界的三大科学友现。尽管混沌学说的鼻祖古老,但随着现代科学的飞速发展,混沌学说越来越显示它的强大的生命力。
“混沌初开”。我国古代传说中把盘古开天辟地以前的宇宙状态,指天地尚未形成以前的模糊一团的曚眬景象,称为混沌。而现代混沌学则把通常看起来混乱无序的现象做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寻找混沌现象的内在规律,并对其进行处理,“道是无序却是有序”。
简略概括地说,现代混沌学研究的对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对世间事物形成前(序发生前)的景象,没有留下任何蛛丝馬痕和原始记录可供探索,因而目前对其某些事物(序)的原始起源与其本来面目一无所知、或还处于模糊认识状况与探索研究之中,混沌象征的是自然的原始态。比如爆炸前的宇宙状况;生命诞生前的外部环境状态;人类起源长途追溯;……等等。
(2)、对无序界系的研究,形成过程中虽然遗畄某些明显痕迹或原始记录(比如生物碎屑、化石、火山喷发物质——火山灰、火山碎屑、熔岩流及流纹、地震时的山崩滚石、堰塞湖等),但为零乱不堪、杂乱无章、或后期破坏残缺不全,似漫无规律可循的无序系列之事物。所以混沌的原意又是指无秩序和混杂状态。如不均质地质体;岩溶地下水不均匀三维紊流渗流场;地球物理场中的地应力场、裂隙断裂场、地震震源分布场、火山基源动力场…等,均隶属混沌学说研究范畴。〈文稿未完,后续待等〉。
匿名  发表于 2020-8-9 11:35
(3)、混沌现象的本质又往往捉摸不定,是因混沌事物内部蕴含着非线性因素或初始条件微有变化,便会产生大相径庭的结果。或同一前提条件下,可出现多个不同结果,用简单的数学方程可能得出复杂的答案。或因自变因素众多,主次互相转化,造成主次难别;或因错综复杂,答案多种,真伪难以辨明;或随机抽样调查时千变万化,难以切真,因而常出现捉摸不定的结果,科学家们把它称为混沌系统长期行为不
可预测性。比如对地震、火山的预测;地球深部物质成份变化的动能监测,地震走迹的追踪;旱灾天气(数值气象)的预测;滑坡山裂的预测;股市行情的预测等等,均可纳入混沌学研究的范畴。
(4)、对尚需开垦的混沌荒原的研究:因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台阶性和人类思熬认识境界的历史局限性,对宇宙界某些事物还处于蒙昧无知或曚眬状况,尚待垦荒开发。比如对无垠宇宙银河奚奥秘荒原的探索,生物进化履途、兴亡种族的探本求源;新科技领域的开垦创新,如车轨
道的非周期性、分岔、能量守恒与耗散关系等。
匿名  发表于 2020-8-9 11:41
25楼文稿勘误订正版本:
(3)、混沌现象的本质又往往捉摸不定,是因混沌事物内部蕴含着非线性因素或初始条件微有变化,便会产生大相径庭的结果。或同一前提条件下,可出现多个不同结果,用简单的数学方程可能得出复杂的答案。或因自变因素众多,主次互相转化,造成主次难别;或因错综复杂,答案多种,真伪难以辨明;或随机抽样调查时千变万化,难以切真,因而常出现捉摸不定的结果,科学家们把它称为混沌系统长期行为不可预测性。比如对地震、火山的预测;地球深部物质成份变化的动能监测,地震走迹的追踪;旱灾天气(数值气象)的预测;滑坡山裂的预测;股市行情的预测等等,均可纳入混沌学研究的范畴。
(4)、对尚需开垦的混沌荒原的研究:因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台阶性和人类思熬认识境界的历史局限性,对宇宙界某些事物还处于蒙昧无知或曚眬状况,尚待垦荒开发。比如对无垠宇宙银河奚奥秘荒原的探索,生物进化履途、兴亡种族的探本求源;新科技领域的开垦创新,如轨道的非周期性、分岔、能量守恒与耗散关系等。
匿名  发表于 2020-8-9 17:13
火山喷发周期(频率)如何正确预测?以维苏威火山为例,说明如何进行火山喷发周期的正确预测。
维苏威火山1631年后火山喷发特征发生变化,1660~1944年的284年间观察到约有19个周期的火山喷发。
其间大喷发的年份是1660、1682、1694、1698、1707、1737、1760、1767、1779、1794、1822、1834、1839、1850、1855、1861、1868、1872、1906和1944年。
十九个周期(频率)间歇时间长度,具体统计如下:I682年一1660年=22年(第一周期);1694年一1682年=12年(第二周期);1698年一1694年=4年(第三周期);1707年一1698年=9年(第四周期);1737年一1707年=30年(第五周期);1760年一1737年=23年(第六周期);1767年一1760年=7年(第七周期);l779年一1767年=12年(第八周期);l794年一1779年=15年(第九周期);1822年一1794年=28年(第十周期);1834年一1822年=12年(第十一周期);1839年一1834年=5年(第十二周期);1850年一1839年=11年(第十三周期);1855年一1850年=5年(第十四周期);I861年一1855年=6年(第十五周期);l868年一1861年=7年(第十六周期);1872年一1868年=4年(第十七周期);1906年一1872年=34年(第十八周期);1944年一1906年=38年(第十九周期)。
作者将19个周期(指间歇时间长度),按先后顺序排列于下,依次为:22年、12年、4年、9年、30年、23年、7年、12年、15年、28年、12年、5年、11年、5年、6年、7年、4年、34年、38年。
而周期平均值(或称平均周期)为:(1944年一1660年)÷19=284年÷19=14.95年≈15年;为了计算简便,将平均值14.95年简化为15年,去掉小数点后面的数字。再按作者(遠长江)独创的数学公式:u=U。十a(或一a),进行下列统计。把大于平均周期15年的为正值,比如周期长度为22年者,22一15=7年(正值);又比如周期长度为12年者,12一15=一3年(负值);按这个方法依次统计出来的正、负值,分别依次为:十7年;一3年;一11年;一6年;十15年;十8年;一8年;一3年;O年(等于频率平均值);十13年;一3年;一10堂年;一4年;一10年;一9年;一8年;一11年;十19年;十23年;
然后将所有正值相加,即(+7)+(+15)+(+8)+(+13)+(+19)+(+23)=+85;也将所有负值相加,即
(一3)+(一11)+(一6)+(一8)+(一3)+(一3)+(一10)+(一4)+(一10)+(+9)+(一8)+(一11)=一86;正值共6个,相加值为(十85);负值共12个,相加值为(一86)。
继续进行统计,将相加值(十85)十(一86)=(一1)。这是最后的统计结果为(一1),得负值,那么则可断定我们所需要预测的火山喷发周期(指维苏威火山1944年后尚未发生的火山周期的预先预告〉为大于15年的正值,即公元1944年+(>15)年=(>1959年)以后。
注明:火山喷发和地震预测,完全不必要像20楼、21楼、那样进行详述统计过程(那是为了让读者看懂,才予以详述)。正式工作可将全部统计过程一律予以省略,只需告知最终统计结果,予以检验。
匿名  发表于 2020-8-10 11:36
火山喷发周期(频率)能否正确预测,按照作者(逺长江)独创数学公式:u=u。+a(或一a)进行计算与统计,关键在对平均频率(u。)的恰当选取。现仍以维苏威火山为例,说明做好火山预测,如何恰当选取平均频率(u。)是预测成败的关键
维苏威火山1631年后火山喷发特。征发生变化,1660~1944年的284年间观察到约有19个周期的火山喷发。
其间大喷发的年份是1660、1682、1694、1698、1707、1737、1760、1767、1779、1794、1822、1834、1839、1850、1855、1861、1868、1872、1906和1944年。
十九个周期(频率)间歇时间长度,具体统计如下:I682年一1660年=22年(第一周期);1694年一1682年=12年(第二周期);1698年一1694年=4年(第三周期);1707年一1698年=9年(第四周期);1737年一1707年=30年(第五周期);1760年一1737年=23年(第六周期);1767年一1760年=7年(第七周期);l779年一1767年=12年(第八周期);l794年一1779年=15年(第九周期);1822年一1794年=28年(第十周期);1834年一1822年=12年(第十一周期);1839年一1834年=5年(第十二周期);1850年一1839年=11年(第十三周期);1855年一1850年=5年(第十四周期);I861年一1855年=6年(第十五周期);l868年一1861年=7年(第十六周期);1872年一1868年=4年(第十七周期);1906年一1872年=34年(第十八周期);1944年一1906年=38年(第十九周期)。
作者将19个周期(指间歇时间长度),按先后顺序排列于下,依次为:22年、12年、4年、9年、30年、23年、7年、12年、15年、28年、12年、5年、11年、5年、6年、7年、4年、34年、38年。
而平均频率(或称平均周期)恰当选取:作者认为应选前面11个周期进行统计,即(1822年一1660年)÷11二16年。然后按照数学公式u=u。+a(或一a)进行a的正、负值统计,比如周期长度22年,22年一16年=+6年(正值);又比如周期长度12年者,12年一16年=一4年(负值);按照这个方法依次统计出来的正、负值,分别依次为:+6年;一4年;一12年;一7年;十14年;十7年;一9年;一4年;一1年;十12年;一4年;一11;一5年;一11年;一10年;一9年;一12年;十18年;十23年;
然后再将所有的正值相加,即(十6)+(十14)+(十7)+(十12)+(十18)+(十23)=(+80);也将所有的负值相加,即(一4)十(一12)十(一7)十(一9)十(一4)十(一1)+(一4)十(一11)十(一5)+(一11)十(一10)十(一9)十(一12)=(一99);正值共6个周期,相加值为(十80);负值共13个周期,相加值为(一99)。
继续进行统计,再将正、负相加值进行相加,即(十80)十(一99)=(一19)。这是最后的统计结果为(一19),那么则可断定:我们所需要预测的火山喷发周期(指维苏威火山1944年后尚未发生的火山周期的预先预告〉为大于16年的正值,即公元1944年+(>16)年=(>1960年)以后。预测结果是否正确,还需经得起时间检验。
匿名  发表于 2020-8-10 17:24
如何合理选取平均频率(u。)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因为它直接关係到预测成败的关键所在。
(1)、如按照27楼那样选取平均频率(周期):即(1944年一1660年)÷19=284年÷19=14.95年≈15年。即u。=15年,对数学公式u=u。+a(或一a)进行a的正、值的统计、计算,最终得(十85)十(一86)=(一1)。二者绝对值差1,这可能进行统计时,将平均周期(频率)14.95年简化为15年所造成的误差。其实正、负值汇集相加结果应该是为(0),对于O值如何理解呢?那就是平均频率值15年,即1944年十15=1959年。
(2)、如按照28楼那样选取平均频率(周期):即(1822年一1660年)÷11=16年。即u。=16年,然后按照数学公式u=u。+a(或一a)进行a的正、负值统计,最终得(十80)十(一99)=(一19)。这是最后的统计结果为(一19),那么则可断定:我们所需要预测的火山喷发周期(指维苏威火山1944年后尚未发生的火山周期的预先预告〉为大于16年的正值,即公元1944年+(>16)年=(>1960年)以后。
以上两种选取平均频率U。的方法,产生断定预测结果大不相同,有时差值极大!所以说如何合理选取平均频率u。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商榷的课题。
匿名  发表于 2020-8-11 18:47
28楼预测结果,只断定维苏威火山下一个喷发周期为大于平均频率(16年)的长周期,已知的六个长周期分别为:22年、30年、23年、28年、34年、38年。那么下一个喷发长周期具体是多少年?
(22十30+23十28十34十38)÷6=8o÷6=16.6;继续统计:16年(指平均频率)十16.6年=32.6年。
公元1944年十32.6年=公元1976.6年,指明下一个火山大喷发的预测具体年份为公元1976年~1977年间。
匿名  发表于 2020-8-12 10:48
对30楼文稿进行改错订正版文:
28楼预测结果,只断定维苏威火山下一个喷发周期为大于平均频率(16年)的长周期,已知的六个长周期分别为:22年、30年、23年、28年、34年、38年。那么下一个喷发长周期具体是那一年年?
而平均频率(或称平均周期)恰当选取:作者认为应选前面11个周期进行统计,即(1822年一1660年)÷11二16年。然后按照数学公式u=u。+a(或一a)进行a的正、负值统计,比如周期长度22年,22年一16年=+6年(正值);又比如周期长度12年者,12年一16年=一4年(负值);按照这个方法依次统计出来的正、负值,分别依次为:+6年;一4年;一12年;一7年;十14年;十7年;一9年;一4年;一1年;十12年;一4年;一11;一5年;一11年;一10年;一9年;一12年;十18年;十23年;
然后再将所有的正值相加,即(十6)+(十14)+(十7)+(十12)+(十18)+(十23)=(+80);
(十80)÷6=16.6年,平均频率u。=16年,所以需要预测的下一个火山喷发的长周期为:16年十16.6年=32.6年。
那么维苏威火山下一个喷发长周期的具体年份为:公元1944年+32.6=1976.6年,即1976~1977年间。
每一个喷发期长度从六个月至30.75年不等,静止期从18个月至7.5年。每次火山大喷发后,火山高度都有很大变化,I980年火山锥高达1286米。火山锥顶的火山口深约300米,直径600米,于1944年喷发后形成。
匿名  发表于 2020-8-13 13:02
公元2019年为维苏威火山最新一次喷发。
匿名  发表于 2020-8-13 13:08
谈《群测群防》的实质问题:
地震《群测群防》的方针,其实质就是牺牲群众利益,来保护行业和企业利益;请问中国地震局全体员工,你们为何不从事无偿劳动?你们为何要拿丰盛薪水和享受高额待遇?过着舒服生活!打着《群测群防》的旗号,欺骗群众,敲榨群众和老百姓切身经济利益。自已不去刻苦、广泛收集有关地震资料,让老百姓为你们收集资料,坐享其成!《群测群防》的旗号也是对科学技术内涵的庸俗化;对科学家、专家们的贬义化;把高新科技问题和《世界难题》推给广众去处理和解答,用心极其险恶!中国地震局竟有人提出:《养专家不如养蛤蟆》!愚蠢、愚昧到何等地步?!看来我国科学家、专家、高级科技人员都蛤蟆养殖户养出來的!统统罪该万死!踏上千万只脚,永世不可翻身!与文化大革命时期造反派的口气是何等一模一样!那时流行一句话说“大学生不如中学生,中学生不如小学生,小学生不如文盲”,“知识无用论”泛滥。看来还是原始人类最高明!
请问海城地震主震前24小时内发生500余次前震,是用地震仪同步实测出来的、还是《群测群防》出来的?唐山地震和汶川地震预测失败的惨重教训,难道又被中国地震局总结经验时,说是没有搞好《群测群防》的结果造成的。
匿名  发表于 2020-8-13 13:08
谈《群测群防》的实质问题:
地震《群测群防》的方针,其实质就是牺牲群众利益,来保护行业和企业利益;请问中国地震局全体员工,你们为何不从事无偿劳动?你们为何要拿丰盛薪水和享受高额待遇?过着舒服生活!打着《群测群防》的旗号,欺骗群众,敲榨群众和老百姓切身经济利益。自已不去刻苦、广泛收集有关地震资料,让老百姓为你们收集资料,坐享其成!《群测群防》的旗号也是对科学技术内涵的庸俗化;对科学家、专家们的贬义化;把高新科技问题和《世界难题》推给广众去处理和解答,用心极其险恶!中国地震局竟有人提出:《养专家不如养蛤蟆》!愚蠢、愚昧到何等地步?!看来我国科学家、专家、高级科技人员都蛤蟆养殖户养出來的!统统罪该万死!踏上千万只脚,永世不可翻身!与文化大革命时期造反派的口气是何等一模一样!那时流行一句话说“大学生不如中学生,中学生不如小学生,小学生不如文盲”,“知识无用论”泛滥。看来还是原始人类最高明!
请问海城地震主震前24小时内发生500余次前震,是用地震仪同步实测出来的、还是《群测群防》出来的?唐山地震和汶川地震预测失败的惨重教训,难道又被中国地震局总结经验时,说是没有搞好《群测群防》的结果造成的。
匿名  发表于 2020-8-13 13:35
中国地震局竟有人敢于提出《养专家不如养蛤蟆》。这是何等嚣张跋扈的口气!这是对我国广大科技界知识分子的极大污蔑和仇恨及嫉妒!难道料学家、专家、高等知识分子还需要你愚蠢“蛤蟆人"来供养嗎?简直岂有此理!?
匿名  发表于 2020-8-24 10:13
寓言《猫和狐狸》
猫和狐狸在攀谈,它们正讨论着如何对付狗。猫说:“我不怕狗,因为我有一个巧妙的办法。”
”只有一个办法是远远不夠的。”狐狸说,”我有很多很多的办法。”
正在这时,突然來了很多猎人和狗,猫使用了自己的手段,一骨碌爬上树去,这样狗就抓不到它了。狐狸准备施展它的全部办法,但第一回合就没逃脱,狗抓住了它。
评述:狐狸办法虽多,但没有一个管用的办法,所以没有逃脱,被狗抓住了。对照地震预测,是采用猫的办法?还是采用狐狸的办法呢?值得思考。
匿名  发表于 2020-8-27 09:56
寓言《狐狸和小白兔的故事》
一天,狐狸在地里玩,无事用前爪在土中翻挖,突然间挖得一个花生,但狐狸不知道花生如何吃?花生壳是否能吃?拿着花生翻来覆去地看,心中犹豫不决,恰好这时小白兔打这里路过,狐狸就以老大哥的姿态问小白兔:“小弟,我问你一个事情,这花生怎样吃?”
小白兔双耳一竖,小胡须一抹,以藐视的口气说:“老哥,你连这个未见过,剝去花生壳吃里面的花生米吧!花生壳不可吃。”
狐狸为了不显露自已在小白兔面前丢脸面,就装腔作势地说:“小弟,我是有意来考你的,摸底了解你会吃这花么?”说完马上剝去花生壳、将其丢掉,津津有味地品尝花生米的香味。
小白兔见了,灵机一动,装出慌忙馬上要去抓花生壳的样子,并对狐狸说:“老哥大师,花生壳你不吃我吃,花生壳营养丰富,美味胜过花生米。”说完,顺势拾起花生壳要往嘴边送。
狐狸一见,慌了手脚,立即从小白兔手中抢回花生壳,并強词夺理地说:“花生壳是我的!”说完,马上将花生壳狼吞虎咽往喉中吞,结果被花生壳卡住了喉咙,卡得眼淚双流。
小白兔见了,偷偷地溜跑了,因为他怕惹不起狐狸。
评述:狐狸不懂装懂,还装腔作势,死要面子,不肯向别人虚心学习,还伪装成“老大哥”的样子,非常虚伪,结果自讨苦吃。
匿名  发表于 2020-9-6 09:47
寓言《松鼠和狼》
松鼠从一根树技跳往另一根树枝,一不小心,便从树上掉到一头睡着的狼身体上,狼跳起来抓住松鼠,想把它吃掉,松鼠请求道:“放我走吧!”
狼说:“好,我可以放走你,但是你得告诉我,为什么你们松鼠老是这么快乐,松子香甜幺?你们怎么爬树跳跃?”松鼠说:“先把我放回去,到树上我才告诉你。"
狼放走松鼠,松鼠回到树上,松鼠对狼说:“上来吃松子,我教你爬树、跳跃。”狼爬不上树,用牙齿咬树上爬,结果咬掉了几颗牙齿。
评述:世间上的万事万物,各有所強,各有所能,你应该选择自已所强去发挥才干,千万绝不要去从事自已的弱项,不能像狼那样学爬树。
匿名  发表于 2020-9-6 15:38
《十酒翁》自欺欺人
古时,有十酒翁相约聚,议定各自带一壶家酿美酒,汇入一坛中。共饮赴约前,有个老汉想,我一个人带壶清水混入坛内何妨?于是,他把一壶清水倒入坛中,殊不知其他九位的想法和做法也和他一样。饮时,个个双眉紧锁,有苦难言,虽然坛中一点酒味没有,但是他们都自欺欺人连称“好酒!好酒!”
评述:(1)、十酒翁个个好利是图,做假、想佔别人的小便宜。(2)、十酒翁个个心口不一,明知坛中一点酒味没有,却个个连称“好酒”!这是现今社会习以惯见的事,这叫《自欺欺人》。(3)、缺少监管:各自带來的美酒,倒入坛中前无人监别酒的真假;若有人监别,带清水者则臉面丢光!(4)、如是一个做假,倒有情可原;而如今是十酒翁个个做假,唯利是图。
匿名  发表于 2020-9-16 12:53
物体运动模式的类型:
(1)、质点远距离位移线性运动模式:汽车、火车、轮船、导弹、火箭、飞机、飞船、人造卫星、枪炮子弹穿行、太阳、月亮、…等,均属此类运行模式。
(2)、面状运行模式:台风、飓风、季风、寒潮、热流、海啸、海流潮汐、洪水泛滥、滑坡、阳光月光扫射、…等,均隶属面状运行模式;甚至连瘟疫、流感病毒、传染病等也属面状扩展运行模式。
(3)、振动、振荡运动模式:地震、钟摆、秋旋、来回左右摇动、…等,均属此类运动模式。此类运动模式很特殊,它不像(1)、(2)、类的长距离位移形式,而是近距离來回往返、频繁交替运动。比如地震时,这种振动运动使建筑物解体而倒塌。
匿名  发表于 2020-10-8 11:24
地表物体重力作用方向是垂直地面指向地心的。也就是说,重力作用方向与地心引力方向相同。那么山区重力场强度大于平原地区的重力场强度;而火山喷发上冲作用力方向和地心引力方向相反,要将地下深处岩浆喷出地面,必须要克服地心引力作用(指岩浆物质重力);把深处或低处物体搬到高处,也必需做功才能实现;地质活动与火山喷发同理,其作用力方向与地心引力方向相反;'太阳磁暴产生的太阳風(指太阳磁暴風)与地球的引力指向相同,而太阳磁贫产生的太阳磁贫風与地球引力方向相反;月球引力作用方向与地球引力方向相反,故能引起海水潮汐运动。
匿名  发表于 2020-10-20 08:18
我国古代东汉时期张衡发明了《矦风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的第一台地动仪。作者认为,它虽然是我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但张衡犯了方向性错误。而且带动全球后学者在此后两千余年时间里跟着走向错误路线。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地动仪是测地动,而不是制动和抗动。地动已经发生,即便能 及时测到地动,又有何用呢?灾难己经发生,房屋已经倒塌,死难者已经遇难,巳经来不及补救和抢救!一切无济于事!而《制动》、《抗动》才是正确可靠方略。或事先加固处理,加强抗震、抗动等级,以减轻与消除地震灾情,才是正确举措。
匿名  发表于 2020-10-21 08:15
地磁场和“发电机理论”的假说: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天然磁体。地球存在磁场的的原因还不为人所知,普遍认为是地核内液态铁的流动引起的。最具代表性的假说是“发电机理论”。公元1945年,物理学家埃尔萨塞根据磁流体发电机原理,认为当液态的外地核在最初的微弱磁场中运动,像磁流体发电机一样产生电流。电流的磁场又使原来的微弱磁场增强,这样外地核物质与磁场相互作用,使原来的弱磁场不断加强。由于摩擦生热的消耗,磁场增加到一定程度就稳定下来,形成现在的地磁场。
还有一种假说认为:
铁磁质在770℃(居里温度)的高温中磁性完全消失。在地层深处的高温状态下,铁会达到并超过自身熔点呈现液态,决不会形成地球磁场。而会用“磁现象的电本质”来解释,认为按照物理研究的结果,高温、高压中的物质,其原子的核外电子会被加速而向外逃逸。所以,地核6000度摄氏的高温和360万个大气压的环境中会有大量电子逃逸出来,地幔间会形成负电层。按照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电动生磁,磁动生电。所以,要形成地球南北极式的磁场,必然需要形成旋转的电场,而地球自转必然会造成地幔负电层旋转,即旋转的负电场,磁场由此产生。
上述两种对地磁场形成的论说,筆者认为后一种论说更切合实际。因为它从地球内部深处的高温、高压的环境和元素的原子之核外电子向外逃逸……等方面进行论述;筆者认为:核外电子逃逸和失去是产生磁性的根本所在。
地磁场的主要部分犹如一个近似沿自转轴方向均匀磁化的球体之磁场。
匿名  发表于 2020-11-5 10:42
谁能发明和研制出《地震制动仪》:
《地震制动仪》的功能是使达到地面的地震波(包括纵波、横波、面波)统统予以尽快扩散、消能,免除地面过分震动而造成建筑物破坏和人畜伤亡。谁能研制和发明这种地震制动仪,肯定能获得诺贝尔奖。
作者(逺长江)在此提示几点:
(1)、对地震波进行干扰与反射;(2)、对地震波进行灵巧扩散与消能;(3)、找出地震波传播的绝缘体材料;(4)、设法阻断横波、纵波反复迭加而成面波(长波),则可大大降低災情;(5)、采取加固施工处理措施,加强地壳大小板块的力学抗震稳定性;(6)、我国古代东汉时期张衡发明了矦风地动仪;作者(逺长江)在这里提出的《制动仪》,或称《抗动仪》;张衡发明的《矦風地动仪》是测《动》,作者在这里所研制的是制《动》,使其地壳岩石永久处于稳定、制止它不《动》。这是两条完全不同的路线。(7)研制《地震制动仪》采取抗衡制动的手法:加大《板块》的质量,提高《板块》密度。比如庞大的喜马拉雅山脉,高耸直插云霄,山盘雄厚,可他却无法与原子核相匹配媲美,原子核的密度之数量级达10^14克/厘米3,可以设想,如果把原子核一个一个的排起来装满一个火柴盒,那它重量就相当于喜马拉雅山的重量。(8)、地球是个硕大无朋的磁体。磁生电、电生磁,所谓电磁效应;磁与电具有“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特征,它也是研制和发明《地震制动仪》的一个思维侧面。(9)、地球既然是个硕大无朋的磁体,那么就能设法使它变成具有硕大无朋的电源体。(10)、利用能量转换制衡原理,将地震巨大动能如何转化为电能或热能等,达到制衡抗动(抗震动)。
匿名  发表于 2020-11-9 08:18
物体运动模式的类型:
(1)、质点远距离位移线性运动模式:汽车、火车、轮船、导弹、火箭、飞机、飞船、人造卫星、枪炮子弹穿行、太阳、月亮、…等,均属此类运行模式。
(2)、面状运行模式:台风、飓风、季风、寒潮、热流、海啸、海流潮汐、洪水泛滥、滑坡、阳光月光扫射、…等,均隶属面状运行模式;甚至连瘟疫、流感病毒、传染病等也属面状扩展运行模式。
(3)、振动、振荡运动模式:地震、钟摆、秋旋、来回左右摇动、…等,均属此类运动模式。此类运动模式很特殊,它不像(1)、(2)、类的长距离位移形式,而是近距离來回往返、频繁交替运动。比如地震时,这种振动运动使建筑物解体而倒塌。
匿名  发表于 2020-11-9 13:16
请问何谓《能》?能量能否人为转化和利用?
《能》,能量之简称也。或称能力、本领、能耐、力量…等含义。而地震活动是能量的长期聚集和瞬时快速能量释放。一谈到能量,人们就会想到热能、动能、势能、化学能、核能、原子能等,其实还有光能、水能、风能、电能、材能(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甲烷、石材…等)、产能、机能(机械能、工作机能等)、功能、体能、食能(生物有机化合能)、…等;另外,现时代又有人工智能、才能、技能……等。
水能、風能、海浪动能、太阳光能、核能、…等动能,现均已被人类利用,被人为转化为电能或热能;那么火山喷发和地震活动的巨型动能,如何人为开发利用、变災难为福源。这是世界各国科学家肩负的艰巨而光荣的伟大使命!这个千吨重担只有依靠伟大、功勋盖世、英才杰出的科学家、专家、教授、高级科技工作者來共同完成,造福全人类!科学技术事业至高无上、万万载!永登高峰!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0 17:30
地磁场和“发电机理论”的假说: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天然磁体。地球存在磁场的的原因还不为人所知,普遍认为是地核内液态铁的流动引起的。最具代表性的假说是“发电机理论”。公元1945年,物理学家埃尔萨塞根据磁流体发电机原理,认为当液态的外地核在最初的微弱磁场中运动,像磁流体发电机一样产生电流。电流的磁场又使原来的微弱磁场增强,这样外地核物质与磁场相互作用,使原来的弱磁场不断加强。由于摩擦生热的消耗,磁场增加到一定程度就稳定下来,形成现在的地磁场。
还有一种假说认为:
铁磁质在770℃(居里温度)的高温中磁性完全消失。在地层深处的高温状态下,铁会达到并超过自身熔点呈现液态,决不会形成地球磁场。而会用“磁现象的电本质”来解释,认为按照物理研究的结果,高温、高压中的物质,其原子的核外电子会被加速而向外逃逸。所以,地核6000度摄氏的高温和360万个大气压的环境中会有大量电子逃逸出来,地幔间会形成负电层。按照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电动生磁,磁动生电。所以,要形成地球南北极式的磁场,必然需要形成旋转的电场,而地球自转必然会造成地幔负电层旋转,即旋转的负电场,磁场由此产生。
上述两种对地磁场形成的论说,筆者认为后一种论说更切合实际。因为它从地球内部深处的高温、高压的环境和元素的原子之核外电子向外逃逸……等方面进行论述;筆者认为:核外电子逃逸和失去是产生磁性的根本所在。
地磁场的主要部分犹如一个近似沿自转轴方向均匀磁化的球体之磁场。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2 09:34
谁能发明和研制出《地震制动仪》:
《地震制动仪》的功能是使达到地面的地震波(包括纵波、横波、面波)统统予以尽快扩散、消能,免除地面过分震动而造成建筑物破坏和人畜伤亡。谁能研制和发明这种地震制动仪,肯定能获得诺贝尔奖。
作者(逺长江)在此提示几点:
(1)、对地震波进行干扰与反射;(2)、对地震波进行灵巧扩散与消能;(3)、找出地震波传播的绝缘体材料;(4)、设法阻断横波、纵波反复迭加而成面波(长波),则可大大降低笑情;(5)、采取加固施工处理措施,加强地壳大小板块的力学抗震稳定性;(6)、我国古代东汉时期张衡发明了矦风地动仪;作者(逺长江)在这里提出的《制动仪》,或称《抗动仪》;张衡发明的《矦風地动仪》是测《动》,作者在这里所研制的是制《动》,使其地壳岩石永久处于稳定、制止它不《动》。这是两条完全不同的路线。(7)研制《地震制动仪》采取抗衡制动的手法:加大《板块》的质量,提高《板块》密度。比如庞大的喜马拉雅山脉,高耸直插云霄,山盘雄厚,可他却无法与原子核相匹配媲美,原子核的密度之数量级达10^14克/厘米3,可以设想,如果把原子核一个一个的排起来装满一个火柴盒,那它重量就相当于喜马拉雅山的重量。(8)、地球是个硕大无朋的磁体。磁生电、电生磁,所谓电磁效应;磁与电具有“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特征,它也是研制和发明《地震制动仪》的一个思维侧面。(9)、地球既然是个硕大无朋的磁体,那么就能设法使它变成具有硕大无朋的电源体。(10)、利用能量转换制衡原理,将地震巨大动能如何转化为电能或热能等,达到制衡抗动(抗震动)。(11)、《地震制动仪》的研制和发明,少不了电磁理论的深遂挖掘,因为地球是个硕大无朋的磁体。(12)、冲天型火山喷发,常见火山烟云柱引发闪电雷鸣和雷雨。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7 17:03
不要盲目指望用电磁波和地质雷达预测地震波的发生。因为电磁波(比如光波、声波)是辐射波,辐射射既不依靠气体或液体的流动,又不依靠分子之间的碰撞,而是借助于不同波长的各种电磁波来传递内能的方式。而地震波在地壳岩石固体介质中传播是依靠粒子间弹性碰撞来释放能量的。所以说,地震波与电磁波是两种完全不同类型的物理波。地震波为巨型能量波,具有巨大破坏性和杀伤力,7级以上大地震的地震波常以排山倒海、雷霆万之势、势不可挡地摧毁地面建筑物,造成人类重大伤亡的大灾难!而电磁波一般为低能量的安全波,它造福于人类进行通讯快速传达。声波(电磁波)的传播介质为气体,地震波的传播介质为固体.地震波就比声波复杂很多.。比如你若在地下深处,若无天线通向地面,你则无法用手机向地面进行通话联系。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8 16:22
什么是电磁场?电磁场与电场和磁场有什么关联?
电磁场是电磁作用的媒递物,是统一的整体,电场和磁场是它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的两个侧面,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变化的电磁场以波动形式在空间传播。
电磁场是什么?
  电磁场 :  有内在联系、相互依存的电场和磁场的统一体和总称 。随时间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 , 随时间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两者互为因果,形成电磁场。电磁场可由变速运动的带电粒子引起,也可由强弱变化的电流引起,不论原因如何,电磁场总是以光速向四周传播,形成电磁波。  电磁场是电磁作用的媒递物,具有能量和动量,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电磁场的性质、特征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由麦克斯韦方程组确定。
  电磁场与电磁波:
  电磁场由近及远的传播形成电磁波
  随时间变化着的电磁场。  时变电磁场与静态的电场和磁场有显著的差别,出现一些由于时变而产生的效应。这些效应有重要的应用,并推动了电工技术的发展。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9 16:06
(续上文):因空气阻力小,光波、声波、电磁波,能在空气中快速扩散传播。太阳光波传播速度为3×10^5公里/秒,即30万公里/秒。它在1秒钟内所通过的距离在数值上大约相当于地球赤道周长的7.5倍,这个速度相当于1秒钟绕地球赤道7.5圈。而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而光波的传播速度为3亿米/秒;但是声波与电流相结合,就变成了有线电话或无线电话(现时代广泛使用的手机);因电速与光速几乎相等,均为30万公里/秒的高速传播;但是如果你居住在山区的低谷凹地,因周围山形阻挡,使用手机与山外通话,常常受阻,需爬至山顶或山腰,才能通话畅顺。你若居住地下深处的地下室,若无天线通向地面,你则无法用手机与地面人员进行通话联系。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2 10:40
浅谈电磁波在固体物质中的传播穿行能力如何?
光波和声波均为电磁波。光波在气体中的传播非常快,光速大概为300000公里/秒,即30万公里/秒。一切可见光和不可见光都是各种波长不同的电磁波(比如太阳光、地光、极光,火山烟云柱闪电光、雨前闪电光等)。太阳光波传播速度为3×10^5公里/秒,即30万公里/秒。它在1秒钟内所通过的距离在数值上大约相当于地球赤道周长的7.5倍,这个速度相当于1秒钟绕地球赤道7.5圈。可光波在地壳岩石固体物质中的传播情况又如何?作者(遠长江)现已是耄耋之年了,退休之前从事一辈子地质工作,在石灰岩地区进行地下溶洞的艰苦勘察、攀爬过不知多少溶洞,如果你()不带手电筒照明,溶洞中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这说明什么?说明光波在岩石固体物质中的传播穿透能力极弱!
有时进行施工地质勘探工作,需在岩层中开掘一些平碉,当平碉伸展深度达到数十米后,日光也无法射入,必须自带电筒照明,才能行走与进行地质素描。这说明太阳光波在空间物理学和实体物理学中的表现大不相同。
你如果用一张纸塗上黑色墨汁后,纸变成黑色,然后将黑纸放在眼前,你将无法看见眼睛前方物体,说明光波只能穿过透明物体,无法穿过薄的黑色纸片。伙计们:实体物理学比空间物理学艰难千万倍!地质工作者从事的就是地球实体物理学的实际勘查与研究工作。(文稿未完,下回分解)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2 10:41
(续上文):因空气阻力小,光波、声波、电磁波,能在空气中快速扩散传播。太阳光波传播速度为3×10^5公里/秒,即30万公里/秒。它在1秒钟内所通过的距离在数值上大约相当于地球赤道周长的7.5倍,这个速度相当于1秒钟绕地球赤道7.5圈。而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而光波的传播速度为3亿米/秒;但是声波与电流相结合,就变成了有线电话或无线电话(现时代广泛使用的手机);因电速与光速几乎相等,均为30万公里/秒的高速传播;但是如果你居住在山区的低谷凹地,因周围山形阻挡,使用手机与山外通话,常常受阻,需爬至山顶或山腰,才能通话畅顺。你若居住地下深处的地下室,若无天线通向地面,你则无法用手机与地面人员进行通话联系。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2 15:50
声波的反射回音:
居住在山区的人们都知晓,你站在这边山头,向对面山头大喊一声,刚喊完就立刻听到回音。这是为什么呢?说明声波遇到对面山体阻挡,无法传播过去而拆射返回的结果所产生。而山外反背那边的人根本无法听到你的喊声,因为声波无法穿过山岩固体。
又如房门打开时,两人谈话听得清清楚楚,若打房门关闭,则听不清谈话声,这是为什么?说明声波的能量无法穿透固体物质。此时必需加大音响、加大声波的能量,采用高音喇叭,你即使紧关房门,也能听到嘈杂音响。那么,不论声波、光波、电磁波、…等,要想长距离穿透固体物质(比如地壳岩石层),必须具有巨大的能量!但是,巨型高能量对物体破坏性是灾难性的。比如核弹、氢弹、大地震往往造成毁灭性灾难。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2 15:59
声波的反射回音:
居住在山区的人们都知晓,你站在这边山头,向对面山头大喊一声,刚喊完就立刻听到回音。这是为什么呢?说明声波遇到对面山体阻挡,无法传播过去而拆射返回的结果所产生。而山外反背那边的人根本无法听到你的喊声,因为声波无法穿过山岩固体。
又如房门打开时,两人谈话听得清清楚楚,若打房门关闭,则听不清谈话声,这是为什么?说明声波的能量无法穿透固体物质。此时必需加大音响、加大声波的能量,采用高音喇叭,你即使紧关房门,也能听到嘈杂音响。那么,不论声波、光波、电磁波、…等,要想长距离穿透固体物质(比如地壳岩石层),必须具有巨大的能量!但是,巨型高能量对物体破坏性是灾难性的。比如核弹、氢弹、大地震往往造成毁灭性灾难。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3 17:47
地震科学家过去称地震预测为世界性难题,千百年来科学家们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去预测,好似猴子们“井里水中捞月一场空,是把月影当成真月亮,徒劳呀!没有击中目标。”而应采取制止地动发生才是正确选择。采取人为发射反击波,对地震波进行有效干扰与破除;或设法予以发散、消能。或震前进行预先加固处理,加强抗震、抗动级别,抵制自然災害的能力。'如同抗洪斗争,事先疏通河道、修筑堤防提垻,不管暴雨、洪流、洪水什么时发生,做到有备无恐。反之,如果把精力、物力、财力、资源用在预测洪水何时发生?就算你预测准确了,也顶个屁用!因为你疏忽了防洪水利工程的修建,也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洪水泛滥,吞食田畴、房屋和人兽。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9 16:24
世界各先进国家主流地震学界注重和遵从地质构造和地壳板块学说,而中国地震局现时从业科技工作人员,具有基本地质勘探基本知识者甚少,而具有施工地质基础知识者,恐怕少至更少。所以反对世界主流地震学界的地壳板块学说和地质构造理论,板块学说的实质就是大地地质构造理论的具体体现。地质科学家和学者们就扎根在地质构造学中,李四光先生也不例外。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实际上就是地质构造的具体表现,如扫帚状构造;莲花状构造等;每当全国地质科技工作会议中,地质工作者为大、小地质构造,吵吵闹闹,争论不休。现在倒好,中国地震局少有人懂地质,倒是图了个清静。因为不懂地质,只好向民间求讨地震前兆,什么鸡、狗、蛇、老鼠、青蛙、螞蚁之类的,在震前异常反应。
匿名  发表于 2020-12-1 09:47
地震问题归根到底,其实质就是一个地质构造问题,或称地球构造问题。你如果从事或参加过施工地质工作,那你就知道,任何复杂的地质构造问题和任何复杂的地震世界性难题,对于设计和施工人员而言,就有办法加固处理好。所谓《板块挤压、碰撞》问题,《板块》无非是因深大断裂、断层切割分裂而成。不能因缺少地质常识,而采取不承认和否定《板块》运动。在这个问题上争论无益,问题是如何消除《板块挤压、碰撞》而引发地震?对深大断裂、断层实施高标号混凝土高压固结灌浆处理,使大小板块很好地紧宻连结在一起,以消除地震隐患的正确方略;故此,作者(遠长江)反复提出《地震制动、抗动仪的研制和发明》,不是一句空话和空谈。主要是个资金问题,对断裂进高压灌浆固结施工处理和地震制动仪的研制发明,都需要大量经费。有了经费任何世界难题都会迊刃而解。
匿名  发表于 2020-12-8 15:04
大陆漂移为何向南呈‘人’字形撒开拉离?
如果说是一个原始大陆的话,那就是通常称做的联合古陆。如果说是两个原始大陆,就是通常被称做的劳亚古陆(位于北部)和冈瓦纳古陆(位于南部)。因中洋脊与海底火山长期喷发,新海底洋壳扩张,魏格纳明智地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深受全世界科学界广泛赞尝。此后古登堡对大陆漂移学说提出修正意见,他认为原先本来只有一个联合大陆,此后流开扩展开来,故提出大陆扩展学说。大陆漂移学说和大陆扩展学说,二者的基本区别:漂移说认为大陆是刚性块体遭受到脆性破裂所造成,而扩展说认为大陆是塑性或延性变形所造就。筆者欣赏魏格纳首创的漂移学说,但更赞同同古登堡的扩展学说。因为古登堡的扩展说为人们指明了大陆漂流主要形成于地壳还处于柔性期的地质时代期。比如像南美洲的南端、非洲南端、印度半岛南端等均成尖嘴喙形,这是为什么?说明大陆板块漂移的形成过程中,主要为我们指明那个地质时代地壳还处于塑性或延性变形阶段,大陆有向南拉伸的运动现象(可能因南极洲、澳大利亚大陆向南分离的缘故)。
因地球自转是以北极为底座,绕轨道进行运行,而南北两极的园周角虽然相同,但其运转线速度则相差悬殊,因而出现了北部劳亚大陆漂移分离相对缓慢,欧、亚、北美三洲的北端基本上还能联结在一起,而南部的冈瓦纳大陆则漂移分离異常速猛,非、澳、南美三洲向南呈‘人’字形撒开拉离,真所调‘南北向拉伸拉长,东西向分离’。南北拉伸越来越长,东西漂移分离越来越远。从而出现洋壳与地幔层极度变薄和张性深大断裂十分发育,产生洋底下沉下陷,频生巨大海槽、海盆、海沟、南北走向的裂谷…等。南太平洋原是有完整大陆的,因下沉下陷后而成星罗棋布的碎裂岛群与岛链,故无完整的‘下半身’。
匿名  发表于 2020-12-12 13:54
谁能发明和研制出《地震制动仪》:
《地震制动仪》的功能是使达到地面的地震波(包括纵波、横波、面波)统统予以尽快扩散、消能,免除地面过分震动而造成建筑物破坏和人畜伤亡。谁能研制和发明这种地震制动仪,肯定能获得诺贝尔奖。
作者(逺长江)在此提示几点:
(1)、对地震波进行干扰与反射;(2)、对地震波进行灵巧扩散与消能;(3)、找出地震波传播的绝缘体材料;(4)、设法阻断横波、纵波反复迭加而成面波(长波),则可大大降低笑情;(5)、采取加固施工处理措施,加强地壳大小板块的力学抗震稳定性;(6)、我国古代东汉时期张衡发明了矦风地动仪;作者(逺长江)在这里提出的《制动仪》,或称《抗动仪》;张衡发明的《矦風地动仪》是测《动》,作者在这里所研制的是制《动》,使其地壳岩石永久处于稳定、制止它不《动》。这是两条完全不同的路线。(7)研制《地震制动仪》采取抗衡制动的手法:加大《板块》的质量,提高《板块》密度。比如庞大的喜马拉雅山脉,高耸直插云霄,山盘雄厚,可他却无法与原子核相匹配媲美,原子核的密度之数量级达10^14克/厘米3,可以设想,如果把原子核一个一个的排起来装满一个火柴盒,那它重量就相当于喜马拉雅山的重量。(8)、地球是个硕大无朋的磁体。磁生电、电生磁,所谓电磁效应;磁与电具有“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特征,它也是研制和发明《地震制动仪》的一个思维侧面。(9)、地球既然是个硕大无朋的磁体,那么就能设法使它变成具有硕大无朋的电源体。(10)、利用能量转换制衡原理,将地震巨大动能如何转化为电能或热能等,达到制衡抗动(抗震动)。(11)、《地震制动仪》的研制和发明,少不了电磁理论的深遂挖掘,因为地球是个硕大无朋的磁体。(12)、冲天型火山喷发,常见火山烟云柱引发闪电雷鸣和雷雨。(13)、地球是个硕大无朋的磁体场,磁生电、电生磁,磁场、电场、电磁场、引力场、地震场、火山场、…等,有必要引入《场》论学说。(14)、《地震制动仪》的研制和发明还必需探索地震波(它是地球内部的一种无形波,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所指的”地下风”)的形成、放射、传播、能量来源、释放形式、…等《实体波论学说》之系列。
匿名  发表于 2020-12-12 13:58
谁能发明和研制出《地震制动仪》:
《地震制动仪》的功能是使达到地面的地震波(包括纵波、横波、面波)统统予以尽快扩散、消能,免除地面过分震动而造成建筑物破坏和人畜伤亡。谁能研制和发明这种地震制动仪,肯定能获得诺贝尔奖。
作者(逺长江)在此提示几点:
(1)、对地震波进行干扰与反射;(2)、对地震波进行灵巧扩散与消能;(3)、找出地震波传播的绝缘体材料;(4)、设法阻断横波、纵波反复迭加而成面波(长波),则可大大降低笑情;(5)、采取加固施工处理措施,加强地壳大小板块的力学抗震稳定性;(6)、我国古代东汉时期张衡发明了矦风地动仪;作者(逺长江)在这里提出的《制动仪》,或称《抗动仪》;张衡发明的《矦風地动仪》是测《动》,作者在这里所研制的是制《动》,使其地壳岩石永久处于稳定、制止它不《动》。这是两条完全不同的路线。(7)研制《地震制动仪》采取抗衡制动的手法:加大《板块》的质量,提高《板块》密度。比如庞大的喜马拉雅山脉,高耸直插云霄,山盘雄厚,可他却无法与原子核相匹配媲美,原子核的密度之数量级达10^14克/厘米3,可以设想,如果把原子核一个一个的排起来装满一个火柴盒,那它重量就相当于喜马拉雅山的重量。(8)、地球是个硕大无朋的磁体。磁生电、电生磁,所谓电磁效应;磁与电具有“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特征,它也是研制和发明《地震制动仪》的一个思维侧面。(9)、地球既然是个硕大无朋的磁体,那么就能设法使它变成具有硕大无朋的电源体。(10)、利用能量转换制衡原理,将地震巨大动能如何转化为电能或热能等,达到制衡抗动(抗震动)。(11)、《地震制动仪》的研制和发明,少不了电磁理论的深遂挖掘,因为地球是个硕大无朋的磁体。(12)、冲天型火山喷发,常见火山烟云柱引发闪电雷鸣和雷雨。(13)、地球是个硕大无朋的磁体场,磁生电、电生磁,磁场、电场、电磁场、引力场、地震场、火山场、…等,有必要引入《场》论学说。(14)、《地震制动仪》的研制和发明还必需探索地震波(它是地球内部的一种无形波,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所指的”地下风”)的形成、放射、传播、能量来源、释放形式、…等《实体波论学说》之系列。
匿名  发表于 2020-12-12 13:58
谁能发明和研制出《地震制动仪》:
《地震制动仪》的功能是使达到地面的地震波(包括纵波、横波、面波)统统予以尽快扩散、消能,免除地面过分震动而造成建筑物破坏和人畜伤亡。谁能研制和发明这种地震制动仪,肯定能获得诺贝尔奖。
作者(逺长江)在此提示几点:
(1)、对地震波进行干扰与反射;(2)、对地震波进行灵巧扩散与消能;(3)、找出地震波传播的绝缘体材料;(4)、设法阻断横波、纵波反复迭加而成面波(长波),则可大大降低笑情;(5)、采取加固施工处理措施,加强地壳大小板块的力学抗震稳定性;(6)、我国古代东汉时期张衡发明了矦风地动仪;作者(逺长江)在这里提出的《制动仪》,或称《抗动仪》;张衡发明的《矦風地动仪》是测《动》,作者在这里所研制的是制《动》,使其地壳岩石永久处于稳定、制止它不《动》。这是两条完全不同的路线。(7)研制《地震制动仪》采取抗衡制动的手法:加大《板块》的质量,提高《板块》密度。比如庞大的喜马拉雅山脉,高耸直插云霄,山盘雄厚,可他却无法与原子核相匹配媲美,原子核的密度之数量级达10^14克/厘米3,可以设想,如果把原子核一个一个的排起来装满一个火柴盒,那它重量就相当于喜马拉雅山的重量。(8)、地球是个硕大无朋的磁体。磁生电、电生磁,所谓电磁效应;磁与电具有“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特征,它也是研制和发明《地震制动仪》的一个思维侧面。(9)、地球既然是个硕大无朋的磁体,那么就能设法使它变成具有硕大无朋的电源体。(10)、利用能量转换制衡原理,将地震巨大动能如何转化为电能或热能等,达到制衡抗动(抗震动)。(11)、《地震制动仪》的研制和发明,少不了电磁理论的深遂挖掘,因为地球是个硕大无朋的磁体。(12)、冲天型火山喷发,常见火山烟云柱引发闪电雷鸣和雷雨。(13)、地球是个硕大无朋的磁体场,磁生电、电生磁,磁场、电场、电磁场、引力场、地震场、火山场、…等,有必要引入《场》论学说。(14)、《地震制动仪》的研制和发明还必需探索地震波(它是地球内部的一种无形波,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所指的”地下风”)的形成、放射、传播、能量来源、释放形式、…等《实体波论学说》之系列。
匿名  发表于 2020-12-12 14:01
地震后面加个“波”字是何含义?
《地震》二字后面加个“波”字,就与《波粒二象性》理论扯上了关係。”波”是指波动性;“粒”是电粒子;“象”者,形态也,波和粒子是物质存在的两种形态。比如光的波粒二象性是指光既具有波动特性,又具有粒子特性。把光仅仅认为是波或粒子的观点都是片面的。人们对于“粒子”是什么,有着许多不同的理解:点状物体、场的激发源、纯数学照进现实的一个斑点......但是,如今物理学家对于粒子这个概念的理解,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改变。
作者(遠长江)理解,地震波在地壳岩石圈进行传播,既具有明显的波动性;又具有粒子特性——指电粒子流动性,即电流、电场的激发源、…等内涵。已不再局限于体波、纵波、横波、面波等的研究;《地震制动仪》的研制和发明,在62楼文稿中列出第(14)条内容。
匿名  发表于 2020-12-12 14:01
地震后面加个“波”字是何含义?
《地震》二字后面加个“波”字,就与《波粒二象性》理论扯上了关係。”波”是指波动性;“粒”是电粒子;“象”者,形态也,波和粒子是物质存在的两种形态。比如光的波粒二象性是指光既具有波动特性,又具有粒子特性。把光仅仅认为是波或粒子的观点都是片面的。人们对于“粒子”是什么,有着许多不同的理解:点状物体、场的激发源、纯数学照进现实的一个斑点......但是,如今物理学家对于粒子这个概念的理解,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改变。
作者(遠长江)理解,地震波在地壳岩石圈进行传播,既具有明显的波动性;又具有粒子特性——指电粒子流动性,即电流、电场的激发源、…等内涵。已不再局限于体波、纵波、横波、面波等的研究;《地震制动仪》的研制和发明,在62楼文稿中列出第(14)条内容。
匿名  发表于 2020-12-12 14:07
游客58、16、o、X,发文,原文复制于下:
地震成因的核心理论——天然爆炸学说(差異理论):
断裂理论为世界主流地震界的传统理论;而天然爆炸理论则为地震界新生派理论。人们一谈到爆炸,就会联想到一系列爆炸:如宇宙大爆炸、陨石(流星)爆炸、可燃气体爆炸、煤矿瓦斯爆炸、火山爆发爆炸、雷电爆炸、(霹雳震天响)、战争导弹、核弹爆炸、化工厂爆炸、锅炉爆炸、鞭炮爆炸…等。7级大地震理应是地下深部的爆炸成因。
作者(遠长江)对320楼游客的文稿谈一点不同的见解:
断裂理论为世界主流地震界的传统理论,的确如此;而天然爆炸理论则为地震界新生派理论,又说地震成因的核心理论为天然爆炸学说(差異理论);作者(遠长江)认为,天然爆炸学说不能说是地震成因的核心理论。为何这么说呢?虽然各种不同类型的大小爆炸可以造成不同等级的地震,但爆炸物多为一次性释放能量,而地震多为
连贯、间歇性释放能量(指前震、主震、余震,有的达三年之久)。比如导弹、核弹爆炸,均为一次性能量释放完毕,如要连续、间歇释放能量,需连续间歇发射;那么地球内部就具有这种天然机能——指连续、间歇进行能量自动释放,不需要人为操控。火山喷发也是如此!
匿名  发表于 2020-12-12 14:11
震源分布问题的探索研讨:
许多顶级大地震,主震后的余震接连不断,时间达三年之久,大小余震总数达数千次或上万次;如果把地震能量释放比做导弹、或核弹发射,需要先后间断发射数千枚或上万枚导弹、或核弹,那就需要有预先研制好的导弹、核弹库,儲存如此数量的导弹、核弹。发射时靶点始终如一不变,那就如同火山爆发(火山口位置始终保持不变),不过对于火山群而言,因火山口群起,所以靶点散发;导弹、核弹发射时,稍有偏差则击中靶点、先后位置相距较大;正因如此,最大的各次余震震源不会与主震震源重合,也就是说,前震、主震、系列余震,它们各自的震源(指每次震源)都是成群、分散、分布在同一个地震区内。伙伴们:地球内部能量库是如此庞大和天然自动发射,真是太神奇和莫测了!
匿名  发表于 2020-12-21 12:07
地震界以前对震源的认识:认为地震震源是能量的长期聚集,当能量积累达到临界值时而突然快速释放、引发地震。最先发生地震的地方称为震源,震源常被视为一个点或一个窄小区域。筆者(选长江)对此有不同的看法,认为震源是地球核部(指地核发射场)向“上地幔层"或岩石圈进行巨能发射的着落靶点,靶点就是震源。如同导弹(或核弹)发射,着落靶点就是爆炸点,爆炸引起震动。
匿名  发表于 2020-12-22 16:27
物质形态的考究:
物质三态:物质分气态、液态、固态;也有科学家提出波粒二象性,认为波和粒子是物质的两个基本形态;《地震制动仪》的研制和发明必需考虑物质形态。一般来说,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因气态物质粒子分布密度稀疏,空间度大,所以物质波动性大;液态物质波动性次之,固态物质粒子宻度大,所以物质波动性小。比如水物质,气态水(水蒸气)的活动性、波动性最大,液态水波动性次之,固态水(冰山、冰洲、冰盖、冰河、冰川、冰雹、冰雪等)波动性最小。作者(速长江)认为,波粒二象性在空间(气态)表现最为突出;物质三态(气态、液态、固态)变化受温度掌控,摄氏零度以下水变为固态,则天然波动性消失;再联系到南极洲、北极洲,两大冰洲没有地震发生过,就一目了然的事情了!所以说《地震制动仪》研制和发明必需考虑温度与物质三态。
匿名  发表于 2020-12-22 16:28
物质形态的考究:
物质三态:物质分气态、液态、固态;也有科学家提出波粒二象性,认为波和粒子是物质的两个基本形态;《地震制动仪》的研制和发明必需考虑物质形态。一般来说,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因气态物质粒子分布密度稀疏,空间度大,所以物质波动性大;液态物质波动性次之,固态物质粒子宻度大,所以物质波动性小。比如水物质,气态水(水蒸气)的活动性、波动性最大,液态水波动性次之,固态水(冰山、冰洲、冰盖、冰河、冰川、冰雹、冰雪等)波动性最小。作者(速长江)认为,波粒二象性在空间(气态)表现最为突出;物质三态(气态、液态、固态)变化受温度掌控,摄氏零度以下水变为固态,则天然波动性消失;再联系到南极洲、北极洲,两大冰洲没有地震发生过,就一目了然的事情了!所以说《地震制动仪》研制和发明必需考虑温度与物质三态。
匿名  发表于 2020-12-24 13:16
空间物理学的前贤杰出科学家有:卢瑟福、爱因斯坦、玻尔、薛定谔、杨振宁、李政道、维特鲁威、托马斯.杨、麦克斯韦、…等一大批著名、特殊贡献、伟大科学家。而以爱因斯坦的贡献最为突出,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的理论值得一读。前贤科学家们科学家们利用“类比”思维方式,从表象探索本质,《表象与本质》是科学创新思维之窗。
匿名  发表于 2020-12-24 13:18
再谈地震成因和分类:
地震成因及其分类,全球主流地震界和地震科学家们,早已做了正确结论,并达成了统一的认识,无需再讨论什么地震成因问题了。地震按成因分类: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外星陨石高空降落冲击地震、潮汐地震(包括固体潮)、人为地震。人为地震又分为:水库诱发地震;核爆试验地震;人工定向爆破地震;煤矿瓦斯爆炸地震;…等。构造地震、陷落地震、人为地震等,其动力源均來自地壳浅部引发的地震,而火山地震其动力源来自地球深处引发的地震。所谓成因问题是造成地震的原因。
可《地震坛》某些怪僻至今仍然在说什么《地震成因理论,应该花落谁家》?还有怪兽呼应,《地震成因被成功破解》!又称自己有大学教授头衔。筆者在此明确指出:地震成因花落遍地皆是,花落千家万户。为什么这么说呢?地震的成因千千万,地震为众多成因。就连小孩们放个鞭炮,也会形成微小的地震;,汽车、火车行驶,沿途均可产生微小地震;从高处掉下一块石头,均可形成微小地震;煤矿瓦斯爆炸、核弹爆炸、山崩、溶洞塌陷等均可形成地震;如此等等,数不胜数。地震成因绝非单一,而是千万成因。可竟有自称《大学教授》头銜的人对《地震成因被成功破解》了!还搬出什么《盆山理论》。只能与幼儿园的幼儿比智商。
匿名  发表于 2020-12-26 14:46
空间物理学的前贤杰出科学家有:卢瑟福、爱因斯坦、玻尔、薛定谔、杨振宁、李政道、维特鲁威、托马斯.杨、麦克斯韦、…等一大批著名、特殊贡献、伟大科学家。而以爱因斯坦的贡献最为突出,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的理论值得一读。前贤科学家们科学家们利用“类比”思维方式,从表象探索本质,《表象与本质》是科学创新思维之窗。
匿名  发表于 2020-12-26 14:46
空间物理学的前贤杰出科学家有:卢瑟福、爱因斯坦、玻尔、薛定谔、杨振宁、李政道、维特鲁威、托马斯.杨、麦克斯韦、…等一大批著名、特殊贡献、伟大科学家。而以爱因斯坦的贡献最为突出,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的理论值得一读。前贤科学家们科学家们利用“类比”思维方式,从表象探索本质,《表象与本质》是科学创新思维之窗。
匿名  发表于 2020-12-27 17:41
地震波的基本概念:
先谈波的物理定义:波是指振动的传播。为直观起见,以绳子抖动这种最简单的为例,在绳子的一端有一个上下振动的振源,振动沿绳向前传播。从整体看波峰和波谷不断向前运动,而绳子的质点在原地只做上下运动并没有向前运动。以绳子的一端为振源,若振源做上下振动,那么振动沿绳向前传播,则出现波峰和波谷不断向前的上下运动;若振源做左右振动,那么振动沿绳向前传播,则出现波峰和波谷不断向前的左右运动。科学家把这种沿传播方向做上下振动(或称上下跳动、或上下波动)方式,称为纵波,或叫P波。即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而把沿传播方向做左右水平振动(或称水平摆动、晃动)方式,称为横波,或叫S波。横波所通过的物质的质点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垂直,其水平分量能引起地面水平摇晃。科学家们认为:水波是横波、而声波是纵波;实际上,水波既包含上下移动、也包含前后摇摆着的移动;波的传播是很复杂的,既包含纵波、横波、球面波、体波、线性波、辐射波、衍射波、反射波、折射波、散射波、干涉波、叠加波、长波、中波、短波、电子波、中子波、电磁波、机械波、引力波、物质波、概率波、弹性波、冲击波、地震波、风波、光波、温度波、点阵波、自旋波、…等,波的种类可达数百种以上。(文稿未完、待续)
匿名  发表于 2020-12-29 11:28
地震震源引发波动(指地震波)的力学初浅探索:
上楼文稿中识到,以绳子一端为振源,进行人为上下振动、或左右振动,来简单明潦地说明纵波、横波产生的波动力学原理和传播方式。现在我们利用科学的“类比”思维方法,如何正确探索地震震源引发地震波动的力学情况和固态波的传播方式。我们可以通过水波的类比,物理学在”波“的概念上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但其实水波并不是”波“这一灵感的最佳源泉。因为水波中存在着相当复杂的现象。比如,表面波(水面上的涟漪),这与 表面张力相关;如果是海啸,与表面张力倒是无关,但又涉及到 重力对水向下的牵引力;水波既包含上下移动、也包含前后摇摆着的移动;那么水波的出现,有时与表面张力有关;有时重力对水的牵引力有关;水波上下颠簸移动和前后左右摆动,和地质波的纵波、横波传播有些类似;我们向平静的湖面丢一颗石子,就会出现以石子落水点为振源的中心点,水面波成园形(辐射状)一圈又一圈地扩展开去,这与地震波以震源为中心,向周边呈立体辐射状传播又是何等相似。以绳子一端为振源,进行上下、左右振动,是人为进行掌控;而地震震源位于地下深处(岩石圈或上地幔圈内),人为无法掌控,纵波、横波的上下、前后左右振动又是如何产生的呢?震源又存在那些动力呢和动力源呢?为何以固态波动方式在固体(地壳岩石)中进行传播呢?(文稿未完,待续)
匿名  发表于 2021-1-1 13:11
三、震级与能量成对数关系
震级与能量成对数关系:震级每差1级,能量约差31.5倍。8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约为4级地震释放能量的100万倍(6.3 × 10^23 尔格 / 6.3 × 10^17尔格 = 10&#8310;倍);而为5级地震释放的能量是31500倍(6.3 × 10^23 尔格 / 2 × 10^19尔格 = 3.15 × 10&#8308;倍);为6级地震能量的1千倍(6.3 × 10^23 尔格 / 6.3 × 10^2o 尔格 =  103倍);为7级地震能量的31.5倍(6.3 × 10^23 尔格 / 2 × 10^22 尔格 = 31.5倍)。也就是说31500次5级地震能量之总和只相当于一次8级地震释放的能量。
再看0.2级之差:6.8级与7.0级的差别可能听上去并没有什么大不了,但是震级与地震能量之间是对数关系,震级增加0.2个单位,相当能量释放增加2倍。那么唐山地震7.8级与汶川地震8.0级,震级只相差0.2级,而汶川地震却是唐山地震释放能量的三倍。
能量快速集中释放是引发灾难的根源。自然界发生的狂风暴雨,洪水泛滥,台风,飓风,火山爆发,大地震,陨石雨,以及人为的核爆炸,炸弹,地雷...等,都是快速集中释放能量的表现形式。(文稿未完,待续)
匿名  发表于 2021-1-2 10:40
四、7级以上大地震、震源——动力源来自何方?
全球每年约发生500万次地震,小于3级的无感地震佔495万次;3级以上的有感地震约佔5万次;其中5级以上的能造成破坏的地震约为1千次;7级以上大地震每年约佔15~20次(其中8级以上地震约佔1次)。
7级以上大地震,虽然每年平均只发生十余次到二十次左右,但它们所释放出的能量约占全球全部地震释放总能量的90%以上,而7级以下的全部所有地震(近500万次)所释放出的能量总和约为 8.9%左右,低于全球总能量的10%,从而突现出研究7级大地震的主宰意义。
3级以下的无感地震和3级以上的有感地震(包括中小型级别的地震),它们成因为千千万;它们的震源——动力源也为千千万(因为地表人类活动所致太多,比如修公路、修铁路、修海港、修机场、建房、修电站、…等,都需平整场地、炸岩放炮,造成小地震;又如战争,炮弹落地爆炸;核爆试验;水库诱发地震;煤矿瓦斯爆炸;高空飞机出事坠落;火车快速碰撞;…,如此等等,数不胜数),均可成为中小地震的动力源。上文己经谈到7级以下的全部所有中小级别地震(近500万次)所释放出的能量总和约为 8.9%左右,低于全球总能量的10%,故此,对7级以下中小级别地震动力源的研究,意义不大,从而突现出研究7级大地震的主宰意义。(文稿未完,待续)
匿名  发表于 2021-1-4 14:44
五、引发地震震源的外源动力和内源动力:(学者——遠长江)2021、1、2日。
作者在上文中已明确指出,引发地震的成因千千万,震源(指动力源)也同样是千千万,不过动力源分为外源动力和内源动力两种情况。比如地表人类活动各种炸岩放炮(兴修铁路、公路、飞机场、海港、水利工程、水电站、…等工程建设,都要开山修道、掘凿隧洞、或平整场地、炸岩放炮是家常便饭)、战争炮弹落地爆炸、煤矿瓦斯爆炸、地下核爆试验、水库诱发地震;以及山崩、雪崩、滑坡、地下溶洞陷落、外星陨石降落冲击地面、岩层断裂构造地震、…等;均划归外源动力所引发的中小级别的地震(指7级以下的地震)。
或许有人会问,为何将核爆试验地震和断裂构造地震、划归外源动力所引发的中小级别的地震呢?
1、先解说将《核爆试验地震》为何划归外源动力所引发的中小级别地震?核爆试验一般位于地表以下不太深的部位(不会超过1公里深度),而地壳为地球的外壳,核试验为人为活动,所以将它划归外源动力,无可置疑。那又何将它划归中小级别地震?试验还证明,在坚硬的花岗石中爆炸一个相当2万吨黄色炸药(TNT)的原子弹(8×10^20尔格),所得到的结果才大致和一个五级地震(2×10^19尔格)差不多。还有学者统计过,1906年厄瓜多尔西海岸中的8.9级地震(1.4×10^25尔格),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0万颗普通原子弹或一百颗大型氢弹的威力。一次10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6.3x10^26尔格),相当4500颗大型氢弹的威力。以上所述,核爆试验地震划归中小级地震是合情合理的。
2、再解说将《断裂构造地震》也划归外源动力型中小级别地震?岩层刚性断裂构造,一般均发生在地壳岩石圈的浅部(地表以下20公里深度范围内)。20公里深度以下岩层,因地温增高和上覆岩石重压力增大,岩石则呈软塑性状态而失去刚性断裂。因而地震学家们,常把浅源构造地震的震源深度多确定在20公里以内范围。
地质学家们常把地球比拟为鸡蛋,而蛋壳只是很薄的一层外壳;对于地球而言,地壳平均厚度为33公里,但与地球半径6371公里相比,也只能算是一个薄的外壳。鸡蛋在母鸡孵化下,蛋内物质(指蛋白与蛋黄)发生变化而成小鸡,则撑破蛋壳;而地球的外壳——地壳岩石圈上部外壳,发生断裂构造运动,划归为外源动力较为恰当(因岩层挤压弯曲或拉伸而断裂,形成逆断层或正断层)。此类断裂构造地震,发生频率很高,但强度均为中小级别的地震。(文稿未完,待续)
匿名  发表于 2021-1-6 11:34
(续上)引发地震震源的内源动力:
曾有地震权威人士明确指出:地震是由於地球的内动力的衝击使组成地壳的岩石发生颤动(或称波动)的现象,称为地震,或叫地动。震源是指最先发生地震的地方,或称地震发生的源地。地震按震源分布深度,分为浅源地震(地下0~70公里);中源地震(地下70~300公里);深源地震(地下300~720公里以上)。因浅源地震分布于地球外壳浅层(地下20公里刚硬岩石断裂构造引发佔优势),故此将浅源地震划归外源动力型中小级别地震较为恰当。而中源、深源地震分布于地壳以下的上地幔岩浆圈的地理区域内,地震成因不存在刚性断裂现象;无法用岩层的刚性断裂理论解释中源和深源地震,只能用地球内源动力来解释;还有火山基源位于地下70~120公里以下深度,那么火山地震的震源也应分布在地下70~120公里以下的地幔岩浆圈内。火山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这《三源》地震的内源动力来自何方?包括那些动力源?如何鼓动和造势、…等。(文稿未完,待续)
匿名  发表于 2021-1-9 15:52
六、地球内源动力是引发7级以上大地震和8级以上災难性地震的根源:作者(逺长江)2021、1、4日。
板块挤压碰撞(即岩层刚性断裂)所产生的构造地震,作者将此类地震划归外源动力型所引发的中小级别地震(指7级以下的地震)。理由何在呢?因为构造地震的震源有90%以上、均位于地表以下20公里深度范围内;因断裂构造引发的地震,均为中小级别地震;即使深大断层错动,也不会产生巨型能量。
地球内源动力才是产生7级以上(或8级以上)災难性地震的根源所在。我们以火山为例,全球陆地冇活火山523座,死火山1500~2000余座,休眠火山难以统计。地球内部岩浆为何要以火山喷发模式释放过剩能量?试问何谓《过剩能量》?好似企业集团生产的产品无法向外销售出去,长时间积压倉库再无处容纳而产生严重过剩现象。地球内能无处存放,无处容纳,那里有空隙、那里有通道,就往那里倾销。产能过剩,怎么解决?势必以火山喷发,地震〈地动山摇〉、温泉热泉、及地表散热等方式,进行综合“免费"释能。
请问火山一次性喷发,能喷出多少熔岩?以日本樱島火山为例,公元1914年1月12曰~1915年5月取名为《大正大喷发》,最后一次喷发最弱,但仍然喷发出30亿吨的熔岩,将一片海域变成了陆地。现在我们來说明一下30亿吨熔岩是什么具体含义,30亿吨用数据表示为:3×10^9吨。
30亿吨熔岩有多大体积?如果熔岩的比重按3.0克/㎝^3计算,那么则有3.0吨/米^3,30亿吨=3×10^9吨。
继续计算:3×10^9吨÷3.0吨/米3=10^9米^3,再化为用公里体积表示。又1公里=1000米,那么,1[公里]3=10^9[米]^3。
也就是说30亿吨熔岩的体积为:1公里长X1公里宽X1公里厚之正方体体积,或为2公里长X1公里宽×0.5公里高的长方体的体积,这个一次性喷发体积规模是较大的。
对火山喷发释放的能量,进行了较精准的定量概算,7级以上的地震称为大地震,可是七级地震释放的能量(2×10^22尔格)仅为日本樱岛火山喷发能量(4.6×10^25尔格)的万分之四左右,八级大地震的能量(6.3×10^23尔格)只相当于日本樱岛火山喷发总量的1.37%左右。日本樱岛火山还算不上最大型火山活动,对于大型火山喷发而言,一次可喷出6×10^9吨(或6×10^10吨岩浆)。通过热功当量换算与动能计算(岩浆从地下深处喷出地表所做的功),其能量约为12×10^25尔格(12×10^26尔格).1914年,日本樱岛火山爆发,具有能量达到(4.6×10^25尔格),为里氏九级地震的2.3倍(4.6×10^25尔格 / 2×10^25尔格=2.3倍)。对于更大型火山一次性喷发所释放出的能量,至少等于9级地震所释放能量的6倍以上(大于12×10^25尔格 / 2×10^25尔格=6倍以上)。对于最大类型火山一次性喷发所释放出的能量(12×10^26尔格)约等于里氏10级地震所释放能量(6.3×10^26尔格)的近似2倍(12×10^26尔格 / 6.5×10^26尔格=2倍)。而等于里氏9.5级地震所释放能量(3.15×10^26尔格)的3.8倍(12×10^26尔格 / 3.15×10^26尔格=3.8倍)。直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只测得一个9.5级地震(即智利1960年5月的9.5级地震)。8级地震的能量只约为大型火山一次性喷发能量的千分之五(6.3×10^23尔格 / 12×10^25尔格=0.005)左右至万分之五(6.3×10^23尔格/ 12×10^26尔格=0.0005)。里氏8级以上的强烈大地震,破坏威力巨大,灾难毁灭性超群绝伦。而地震的引发是一种快速的消能,耗散能量的过程。试问哪个领域能为震源提供如此威力无比的巨型能量呢?无法指望外源动力能提供如此巨型能量,只有地球内源动力才能与顶级大地震和大型火山喷发所释放的巨型能量相匹配。(文稿未完,待续)
匿名  发表于 2021-6-17 13:07
久别《地震坛》,漫游太空看地球。太空为空间物理学,地球为实体物理学。上天容易下地难,实体物理学难!
匿名  发表于 2021-6-19 10:16
久别《地震坛》已半年多,漫游太空回头瞧一瞧,地震研讨有进展么?唉!还依然是旧调反复重弹。
匿名  发表于 2021-7-11 08:04
牛顿万有引力定侓:
F=GMm/R^2;也可写为:F=GMm/RR
式中:G为引力常量;M和m表示相互作用的两个天体质量;R为引力相互作用的距离;F为两天体引力大小计算值。牛顿万有引力的大小,与两个天体质量乘积成正tt,与两个天体中心间距离的二次方(平方)成反比。
遠长江2021、7、11日写。
匿名  发表于 2021-7-11 08:09
如何理解牛顿万有引力定侓呢?(遠长江2O21、7、10日)。
因遵循万有引力定侓,地球表面上的一切物体都具有重力(即引力)。现假定地表某地原先存在一个湖泊,湖泊水体质量为m,那么水体重量为(指重力为mg);后因湖泊位于沙漠地带,长期没有降雨,气候干燥炎热,湖泊水体蒸发干涸,水体m不再存在;因而万有引力(mg)也不再存在;因为湖泊水体(m)全部被逐年蒸发上天了,地球引力再无法吸引它们了;万有引力对实体而言是成立的和适用的,对空气和空间而言,就不太适用了!比如你一拳打在空气中,空气对力毫无反应!
湖泊水体因气候炎热干燥,逐年蒸发成为水蒸气升天,而地球引力是垂直向下指向地心方向的,而水份蒸发升天是背离地心引力方向的,这是为什么?说明牛顿万有引力对轻物质(比如氢气、甚至水蒸气等)不太适用!指氢气、水蒸气能从万有引力中逃逸而去。这些飄浮轻物质可称为《万有引力反物质》,简称《引力反物质》。
匿名  发表于 2021-7-11 10:54
牛顿先发现苹果从树上掉到地面的自由落体物理现象,创立了举世闻名的万有引力定律。
即F=GMm/RR
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也存在某些不足之处:
(l)、比如天体之天体之间(或物体与物体之间)除了存在万有引力外,筆者认为,还应存(在万有斥力,这样天体间才能长期稳定均衡;否则就会出现不稳定失衡。
(2)、苹果从树上掉下之前,苹果受到那些力呢?除受到地球引力外,还受到树枝果蒂拉力及空气浮力,故处于平衡稳定状态;当果蒂干脱、失去拉力,地球对苹果的向下引力则大于拉力和浮力,苹果自然从树上掉下。
(3)、引力、拉力、斥力、磁力、电力、核力(强、弱)、…等,所有的力,其内在本质含义,统统应归属于“能”、能量范畴,即所谓《时空质能》问题。在常态、常温条件下,万有引力定侓广泛成立与适用;但在高温条件下,不一定成立和适用;比如湖盆水体在炎热干燥条件下,水体全部蒸发散失,水气分子背向地球引力逃逸大气层中;万有引力对高温轻浮气体物质分子往往失去引力作用。(遠长江2021、7、11)
匿名  发表于 2021-7-11 17:22
用牛顿万有引力定侓的公式计算验证逃逸水蒸气的引力:(遠长江2021、7、11曰)
我国北方某干旱地区原有一个湖盆,湖盆原有水体约为10万立方米(即10万吨水)。因历史演变,气矦从湿润多雨演变为干燥炎热少雨,湖盆水体逐年蒸发减少,最后全部干涸,再无滴水残畄。水体去那里了?被逐年蒸腾去大气层了。
按照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公式:F=GMm/RR;原先m=10万立方米,现因湖盆水体干涸,现时m=0立方米;那么F=GM×0/RR=0,通过计算牛顿万有引力(F)等于零,说明地球引力对水蒸气、气体分子的蒸腾逃逸的作用力几近等于零。所以说必须把力(包括引力、斥力、磁场力、电场力、核力、爆炸力、膨胀力、…等)都得视做能量、能源来看待和处理,以《时空质能》问题进行研究。
匿名  发表于 2021-7-13 10:24
续接88楼文稿内容:
(4)、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万有引力的大小不但与两个物体的质量和相互间距离有关,而且与温度变化及物体运动状态、速度变化有关,同肘还与质量、距离变化有关,牛顿万有定律将其校心问题简单化了。科技人员分析研究问题时,思维方式必需全方位分析,坚持灵活多变思考问题,绝不可思维固化。
A、牛顿万有引力:F=GMm/RR;式中Mm表示相互作用的两个天体(或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的质量;R表示两个天体(或物体)之间的距离。如果当M(或m)趋于无限小(∞小),或R趋于无限大(∞大)时,那么万有引力则趋于零或等于零(即F→0或=0)。反之当M(或m)趋向无限大(∞大),或R趋于无限小(∞小)时,那么万有引力则趋于无限大(即∞大)。前一种情况适用宇宙探索与航天领域;后一种情况适用地震制动仪的研制发明。
B、温度变化制约万有引力值:水物质在攝氏零度以上至100℃之间为液态水,天然蒸发量不大,计算地表某一水体质量时,可将水质量m视为一个定值。但水温上升至100℃时则沸腾、水蒸气大量蒸发,奔闯至大气层中,此种情况下,水质量(m值)为一个不稳定多变量,故此造成牛顿万有引力(指F)也为不稳定多变量。
C、物体运动状态和速度变化制约万有引力值:筆者暂时略去此内容。(遠长江2021、7、l3日)
匿名  发表于 2021-7-14 09:04
地球物理场及相对相反论:(作者:遠长江)

地磁场、地电场、地球引力场、地震场、火山场、…等,都属地球物理场。有人会问“场”是什么物理含义?物理学上的“场”有别于操场、会场、广场、跳舞场等,但也有相类之处,它们都具有一定的空间区域。关于物理场是看不见、摸不着、但又现实存在的物理现象。相对论认为物理场有物质存在,捋它视为物质场;但反对派认为“场”没有物质存在,因为看不见、摸不着。但各类场都有力的显示。以地球引力场为例,地面上一切物体都具有重量,是地球引力作用所致。又如磁场具有南北两极,电场具有正负电荷两性,具均为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的物理现象。对地震场而言,地球对地表上的建筑物虽具有较强引力,但由于反引力(斥力)的干扰,地球引力稳定不住,从而发生地动山摇、房屋倒場、人兽伤亡。世界真奇妙,相对相反同时存在。
匿名  发表于 2021-7-15 08:12
如何正确认识正能量和负能量、正物质和反物质?(遠长江2021、7、l4日)
人类以海平面为基准面,高于海平面的地形为正地形,低于海平面为负地形;数学坐标以零为准点,大于零的整数为正整数,小于零的整数为负整数;在物理学上最常见的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对于电池而言,分正极与负极;对于磁场、电场、电磁场、地球重力场、物体运动场而言,都存在力的显示,也就是说都有能量存在。现在有人要问,何谓正能量?何谓负能量?以尖端武器、空中飞行物导弹、火箭为例,它们要快速长距离飞行,必须要有燃料做动力。如果飞行物快速向前穿行和动力燃烧视为正能量,那么空气阻力是反能量;可你知道吗?导弹、火箭尾部喷气,反向推动飞行物前行,那么空气阻力又成为正能量。通常人们划船,也是利用水的反向推力,使船前行。所以说正能量与负能量、正物质和反物质没有严格的定义。正能量、负能量和正物质、反物质是随机互相转化的。
匿名  发表于 2021-7-15 08:12
如何正确认识正能量和负能量、正物质和反物质?(遠长江2021、7、l4日)
人类以海平面为基准面,高于海平面的地形为正地形,低于海平面为负地形;数学坐标以零为准点,大于零的整数为正整数,小于零的整数为负整数;在物理学上最常见的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对于电池而言,分正极与负极;对于磁场、电场、电磁场、地球重力场、物体运动场而言,都存在力的显示,也就是说都有能量存在。现在有人要问,何谓正能量?何谓负能量?以尖端武器、空中飞行物导弹、火箭为例,它们要快速长距离飞行,必须要有燃料做动力。如果飞行物快速向前穿行和动力燃烧视为正能量,那么空气阻力是反能量;可你知道吗?导弹、火箭尾部喷气,反向推动飞行物前行,那么空气阻力又成为正能量。通常人们划船,也是利用水的反向推力,使船前行。所以说正能量与负能量、正物质和反物质没有严格的定义。正能量、负能量和正物质、反物质是随机互相转化的。
匿名  发表于 2021-7-15 08:12
如何正确认识正能量和负能量、正物质和反物质?(遠长江2021、7、l4日)
人类以海平面为基准面,高于海平面的地形为正地形,低于海平面为负地形;数学坐标以零为准点,大于零的整数为正整数,小于零的整数为负整数;在物理学上最常见的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对于电池而言,分正极与负极;对于磁场、电场、电磁场、地球重力场、物体运动场而言,都存在力的显示,也就是说都有能量存在。现在有人要问,何谓正能量?何谓负能量?以尖端武器、空中飞行物导弹、火箭为例,它们要快速长距离飞行,必须要有燃料做动力。如果飞行物快速向前穿行和动力燃烧视为正能量,那么空气阻力是反能量;可你知道吗?导弹、火箭尾部喷气,反向推动飞行物前行,那么空气阻力又成为正能量。通常人们划船,也是利用水的反向推力,使船前行。所以说正能量与负能量、正物质和反物质没有严格的定义。正能量、负能量和正物质、反物质是随机互相转化的。
匿名  发表于 2021-7-15 08:12
如何正确认识正能量和负能量、正物质和反物质?(遠长江2021、7、l4日)
人类以海平面为基准面,高于海平面的地形为正地形,低于海平面为负地形;数学坐标以零为准点,大于零的整数为正整数,小于零的整数为负整数;在物理学上最常见的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对于电池而言,分正极与负极;对于磁场、电场、电磁场、地球重力场、物体运动场而言,都存在力的显示,也就是说都有能量存在。现在有人要问,何谓正能量?何谓负能量?以尖端武器、空中飞行物导弹、火箭为例,它们要快速长距离飞行,必须要有燃料做动力。如果飞行物快速向前穿行和动力燃烧视为正能量,那么空气阻力是反能量;可你知道吗?导弹、火箭尾部喷气,反向推动飞行物前行,那么空气阻力又成为正能量。通常人们划船,也是利用水的反向推力,使船前行。所以说正能量与负能量、正物质和反物质没有严格的定义。正能量、负能量和正物质、反物质是随机互相转化的。
匿名  发表于 2021-7-16 11:48
大量对撞实验证明,五种基本力共同“统治”着宇宙万物,
它们分别是:
引力、
电磁力、
强核力、
弱核力、
旋涡旋转力。
匿名  发表于 2021-7-16 11:48
物质宻度与质量:
宇宙中宻度最大的天体当属中子星,中子星的密度为8∧14~10∧15g/㎝3,相当于每立方厘米重1亿吨以上,此宻度也就是原子核的密度,是水密度的一百万亿倍。如果把地球压缩成这样,地球的直径将只有22米。亊实上,中子星的密度是如此之大,半径10公里的中子星的质量就与太阳的质量相当了。
宇宙中平均密度最大的天体,不是黑洞,而是中子星。
宻度公式:D=M/V;质量公式:M=DⅤ;体积公式:Ⅴ=M/D
地球上已知密度最大物质是锇,其密度是22、59克/立方厘米,是水宻度的22、59倍。
密度是单位体积的质量,是一种物质特性,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与物质的质量及体积无关。
牛顿万有引力公式:F=GMm/RR;M与m与宻度D有关,是提高抗地震需考虑的必要核心课题。
原子核的质量宻度为10∧14克/立方厘米,把原子核一颗一颗地装满一个火柴盒,其重量与整个喜馬拉雅山脉重量比肩相等。
匿名  发表于 2021-7-16 11:49
物的“三态”形貌、边界及《场》的空间度简述:(遠长江2021、7、16日)
物质三态:指物质的固态、液态、气态之三种物态。固态物体具有明显的外观形貌或形状、边界、体积、整体性等;液态物质具有明显的流动性、或波动性、形体的不固定性,但仍然具有明显的边界和整体性;液态物质和气态物质,统称为流体。气态物质具有非常活跃的流动、波动之扩散传播性,用肉眼无法辨明某一气态物质分布的边界和浓度,气态物质较之固态、液体物质具有更大的难度的不稳定性,预测预知更大难度不确定性。
《场》:这里所指的场,不同于市场、商场、牛馬交易场、会场、体育广场、跳舞扬、…等,而是指物理场,不过“场”都有时间和空间佔有度。前者的场还有物质(货物)和人员活动、或交流、交易;后者的物理场却例外,唯物主义者用肉眼看不见、摸不着,空荡荡,但又现实存在;相对论者认为《场》有看不见的物质存在,故将场称为物质场。比如磁场、电场、电磁场、地球重力场、…等,都有力或能量显示。有能量存在必然会有物质充布其间,只能利用有关精宻仪器才能检测出来,用肉眼是不能识别的。
关于《气场》:筆者举几个简单例子,比如炒菜发出的香味,我们用肉眼无法看到,可相隔一定距离的人,鼻子能闻到香味。又比如风流吹过,能拂起麦浪起伏和树叶飄动,若是空地(指没有麦子或树叶的空旷处),我们用肉眼则无法看到麦浪和树叶飘动,那么这时我们的肌肤和脸面能感触风流拂过。唯物主义者“眼见为实”的哲学观点太原始了。
关于物理场:筆者认为,各类场空间度虽然大小不一,但也是有边缘(边界)的,也是有场内与场外之分,比如地震场:场内为地震范围区,场外为无震影响区。
匿名  发表于 2021-9-22 09:44
寓言《残食、竞争》
一天,狐狸以“慈善”的口气对野鸡说:“我们都是野类,我们是朋友,从此不再相互残食,和平友好。你从树上下來吧,大家宴歌宴舞,欢乐吹乐吧!”狐狸口涎三尺仰望着树上的野鸡。野鸡只好叫喊猎狗去追赶狐狸,猎狗一到,狐狸慌忙奔跑逃命,猎狗则使劲追赶不放,狐狸本想躲进深山岩洞隐藏;谁
知猎人随即赶到,第一枪打中了狐狸,第二枪走了火,打了猎狗。野鸡受惊,扑打翅膀正要展翅起飞,猎人抬头一望,树上还躲藏一只野鸡,扳动枪机,乒的一声,野鸡从树上落下,猎人连获三物,装入挎包之中。下山上市去卖,热市人声鼎沸,擦肩拥挤,一不提防,被小偷扒走了野鸡。后巧遇拐骗买主,願高伝购买剩下的的猎物(狐狸和猎狗),猎人喜笑颜开,心想丢了野鸡,能高价卖去狐狸与猎狗之猎物,可以补偿野鸡的损失,当即成交拍卖。
得钱后速去狗市想再买一只猎狗,狗市场看中一只狼狗,议成价后便数钱给卖狗人,卖狗人一看,全是假钞,拉住猎人不放,说他造假票子,猎人惊慌而逃,结果落得一无所获。
再说那个拐买狐狸和猎狗之猎物的买主,提着二物喜乐回家,不料碰上市管人员,被拦卡问罪,罚款5000元,没收狐狸与猎狗之猎物,并以破坏自然生态论处。
最后是市管人员获利,既罚得款50O0元,又得猎物,一举两得。有人说得好:“你罚我也罚,不费劳力罚得钞票一大把,罚得款项归自家,罚款收入超过工资数倍、笑哈哈!有权高超、有办法!”
匿名  发表于 2021-9-24 18:00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烛成灰淚流干。
夜泣寒灯连晓月,
夜莺凄歔哭终夜。
山川相觑对垂泪,
万竹低头默悲哀。
匿名  发表于 2021-9-24 18:00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烛成灰淚流干。
夜泣寒灯连晓月,
夜莺凄歔哭终夜。
山川相觑对垂泪,
万竹低头默悲哀。
匿名  发表于 2021-10-8 10:14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烛成灰淚流干。
夜泣寒灯连晓月,
黄莺凄歔哭终夜。
山川相觑对垂泪,
万竹低头默悲哀。
匿名  发表于 2021-10-8 10:14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烛成灰淚流干。
夜泣寒灯连晓月,
黄莺凄歔哭终夜。
山川相觑对垂泪,
万竹低头默悲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地震坛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地震坛 ( 京ICP备14033744号 )

GMT+8, 2024-3-28 16:5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