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地震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匿名

浅谈太阳磁暴和磁贫(作者:遠长江)2020、9、30日

[复制链接]
匿名  发表于 2020-10-10 07:40
《地震制动、抗动仪的创制和发明》才是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级别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如唐代著名大诗人杜甫写: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具有豪迈胸怀和广阔视野。
匿名  发表于 2020-10-10 08:44
世界各先进国家主流地震学界注重和遵从地质构造和地壳板块学说,而中国地震局现时从业科技工作人员,具有基本地质勘探基本知识者甚少,而具有施工地质基础知识者,恐怕少至更少。所以反对世界主流地震学界的地壳板块学说和地质构造理论,板块学说的实质就是大地地质构造理论的具体体现。地质科学家和学者们就扎根在地质构造学中,李四光先生也不例外。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实际上就是地质构造的具体表现,如扫帚状构造;莲花状构造等;每当全国地质科技工作会议中,地质工作者为大、小地质构造,吵吵闹闹,争论不休。现在倒好,中国地震局少有人懂地质,倒是图了个清静。因为不懂地质,只好向民间求讨地震前兆,什么鸡、狗、蛇、老鼠、青蛙、螞蚁之类的,在震前异常反应。
匿名  发表于 2020-10-10 08:44
世界各先进国家主流地震学界注重和遵从地质构造和地壳板块学说,而中国地震局现时从业科技工作人员,具有基本地质勘探基本知识者甚少,而具有施工地质基础知识者,恐怕少至更少。所以反对世界主流地震学界的地壳板块学说和地质构造理论,板块学说的实质就是大地地质构造理论的具体体现。地质科学家和学者们就扎根在地质构造学中,李四光先生也不例外。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实际上就是地质构造的具体表现,如扫帚状构造;莲花状构造等;每当全国地质科技工作会议中,地质工作者为大、小地质构造,吵吵闹闹,争论不休。现在倒好,中国地震局少有人懂地质,倒是图了个清静。因为不懂地质,只好向民间求讨地震前兆,什么鸡、狗、蛇、老鼠、青蛙、螞蚁之类的,在震前异常反应。
匿名  发表于 2020-10-10 08:45
(续上):地震问题归根到底,其实质就是一个地质构造问题,或称地球构造问题。你如果从事或参加过施工地质工作,那你就知道,任何复杂的地质构造问题和任何复杂的地震世界性难题,对于设计和施工人员而言,就有办法加固处理好。所谓《板块挤压、碰撞》问题,《板块》无非是因深大断裂、断层切割分裂而成。不能因缺少地质常识,而采取不承认和否定《板块》运动。在这个问题上争论无益,问题是如何消除《板块挤压、碰撞》而引发地震?对深大断裂、断层实施高标号混凝土高压固结灌浆处理,使大小板块很好地紧宻连结在一起,以消除地震隐患的正确方略;故此,作者(遠长江)反复提出《地震制动、抗动仪的研制和发明》,不是一句空话和空谈。主要是个资金问题,对断裂进高压灌浆固结施工处理和地震制动仪的研制发明,都需要大量经费。有了经费任何世界难题都会迊刃而解。
匿名  发表于 2020-10-10 16:50
一根筷子容易折断,一把筷子就难以折断;一块百斤重的石块,你可撬得动,而一块千斤重的石块,你就无法撬动;同理,一个地壳小板块,容易被地震震动,十个小板块紧密连接在一起(实施高压固结灌浆处理后),被难以被地震震动。这叫做团结就是力量。
匿名  发表于 2020-10-10 16:51
一根筷子容易折断,一把筷子就难以折断;一块百斤重的石块,你可撬得动,而一块千斤重的石块,你就无法撬动;同理,一个地壳小板块,容易被地震震动,十个小板块紧密连接在一起(实施高压固结灌浆处理后),被难以被地震震动。这叫做团结就是力量。
匿名  发表于 2020-10-11 08:24
地表物体重力作用方向是垂直地面指向地心的。也就是说,重力作用方向与地心引力方向相同。那么山区重力场强度大于平原地区的重力场强度;而火山喷发上冲作用力方向和地心引力方向相反,要将地下深处岩浆喷出地面,必须要克服地心引力作用(指岩浆物质重力);把深处或低处物体搬到高处,也必需做功才能实现;地质活动与火山喷发同理,其作用力方向与地心引力方向相反;'太阳磁暴产生的太阳風(指太阳磁暴風)与地球的引力指向相同,而太阳磁贫产生的太阳磁贫風与地球引力方向相反;月球引力作用方向与地球引力方向相反,故能引起海水潮汐运动。
匿名  发表于 2020-10-11 08:42
物体重力方向与地心引力方向相同,所以加大物体重量,实际上就是加大地球引力、而增大地壳板块稳定而不发生地动(即地震)。对断裂、断层实施高压固结灌浆右,将小板块紧密连结成完整的大板块,以增大物体重力和地球吸引力,就大大提高地壳的抗震级别。
匿名  发表于 2020-10-11 08:47
《地震制动、抗动仪的创制和发明》才是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级别的科学家和发明家!
匿名  发表于 2020-10-11 08:47
《地震制动、抗动仪的创制和发明》才是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级别的科学家和发明家!
匿名  发表于 2020-10-11 08:47
《地震制动、抗动仪的创制和发明》才是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级别的科学家和发明家!
匿名  发表于 2020-10-11 08:49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我自在高地,举手摘日月。
匿名  发表于 2020-10-11 08:49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我自在高地,举手摘日月。
匿名  发表于 2020-10-11 08:49
我国古代东汉时期张衡发明了《矦风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的第一台地动仪。作者认为,它虽然是我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但张衡犯了方向性错误。而且带动全球后学者在此后两千余年时间里跟着走向错误路线。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地动仪是测地动,而不是制动和抗动。地动已经发生,即便能 及时测到地动,又有何用呢?灾难己经发生,房屋已经倒塌,死难者已经遇难,巳经来不及补救和抢救!一切无济于事!而《制动》、《抗动》才是正确可靠方略。或事先加固处理,加强抗震、抗动等级,以减轻与消除地震灾情,才是正确举措。
匿名  发表于 2020-10-11 08:50
我国古代东汉时期张衡发明了《矦风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的第一台地动仪。作者认为,它虽然是我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但张衡犯了方向性错误。而且带动全球后学者在此后两千余年时间里跟着走向错误路线。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地动仪是测地动,而不是制动和抗动。地动已经发生,即便能 及时测到地动,又有何用呢?灾难己经发生,房屋已经倒塌,死难者已经遇难,巳经来不及补救和抢救!一切无济于事!而《制动》、《抗动》才是正确可靠方略。或事先加固处理,加强抗震、抗动等级,以减轻与消除地震灾情,才是正确举措。
匿名  发表于 2020-10-11 08:52
我国古代后汉时期张衡发明了《矦风地动仪》,从此带动全球后学者继续沿着错误路线走时两千多年之久,直至今日还有许多学者尚未醒悟。还在高唱什么《世界性难题》、《预测成功》、《预测漏报》、…等等诡辨唱词,想学”鬼谷子”先知先觉的预测家。
匿名  发表于 2020-10-11 08:53
我国古代后汉时期张衡发明了《矦风地动仪》,从此带动全球后学者继续沿着错误路线走时两千多年之久,直至今日还有许多学者尚未醒悟。还在高唱什么《世界性难题》、《预测成功》、《预测漏报》、…等等诡辨唱词,想学”鬼谷子”先知先觉的预测家。
匿名  发表于 2020-10-11 10:43
地震时为什么房屋会震裂或倒塌?
地震时,地面最明显的一个災情就是房屋的倒塌,而人畜的伤亡以及许多次生災害的发生往往都是由于房屋倒塌而引起的。
是什么力量使得地面上的房屋倒塌的呢?
地震时,地面运动对房屋所起的作用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简单地说,地震使房屋受到一种惯性力的作用,就好像在高低不平的路上行驶的汽车紧急刹车时,车上的乘客就会感到上下跳动和水平晃动一样。这种由地震波所直接产生的惯性力,通常叫做地震力。(文稿未完,下楼续述)
匿名  发表于 2020-10-11 11:00
(续接上楼文稿):如果房经受不住这种地震力的作用,轻者震裂,重者倒塌。所以对危房和民房需进行改造或加固,以增强抗震力。一般地说,房子既怕蹦跳,更怕来回晃动。也就是说,房屋的破坏,主要是由于地震波引起地面强烈的水平晃动和上上跳动所造成。
匿名  发表于 2020-10-11 11:19
(续上):在极震区,地面上下跳动的也非常强烈。根据极震区群众反映,地震时,有人清楚地看到地面上的建筑物上下跳动了几下之后,才来回摇摆起来,跟着就倒塌了。正是因为这种强烈的上下跳动,把房屋各部分震松了,再受到水平晃动时,所以房屋更容易破坏了。为此,对地震区房屋建筑必须高度重视建筑质量和结构抗震合理布局。
匿名  发表于 2020-10-11 12:45
保证房屋施工质量,提高建筑物抗震级别:
正确选择好地基和建筑物合理布署及结构选型设计之后,最后就是建筑物的施工质量问题了。施工质量的好坏,对房屋的抗震能力有很大关係。灰浆的制法和使用一定要注意,不要用”带刀灰"(只在砖石边角抹灰浆。正如谚语所说:“卧砖墙上碼,抗震能力大,一用“带刀灰”,照样哗啦啦。”),而要保证灰浆饱满砌体结实。砖石表面要干净,干砖要洒水水后再砌,这样才能使砖石与灰浆粘结牢固。所有墙身砖砌必须犬牙交错,互相咬銜义不得砌出通缝,尤以转角处更为重要。
匿名  发表于 2020-10-11 12:51
对121楼文稿订正后版文:
保证房屋施工质量,提高建筑物抗震级别:
正确选择好地基和建筑物合理布署及结构选型设计之后,最后就是建筑物的施工质量问题了。施工质量的好坏,对房屋的抗震能力有很大关係。灰浆的制法和使用一定要注意,不要用”带刀灰"(只在砖石边角抹灰浆。正如谚语所说:“卧砖墙上碼,抗震能力大,一用“带刀灰”,照样哗啦啦。”),而要保证灰浆饱满砌体结实。砖石表面要干净,干砖要洒水水后再砌,这样才能使砖石与灰浆粘结牢固。所有墙身砖砌必须犬牙交错,互相咬銜,不得砌出通缝,尤以转角处更为重要。
匿名  发表于 2020-10-11 13:01
对121楼文稿订正后版文:
保证房屋施工质量,提高建筑物抗震级别:
正确选择好地基和建筑物合理布署及结构选型设计之后,最后就是建筑物的施工质量问题了。施工质量的好坏,对房屋的抗震能力有很大关係。灰浆的制法和使用一定要注意,不要用”带刀灰"(只在砖石边角抹灰浆。正如谚语所说:“卧砖墙上碼,抗震能力大,一用“带刀灰”,照样哗啦啦。”),而要保证灰浆饱满砌体结实。砖石表面要干净,干砖要洒水水后再砌,这样才能使砖石与灰浆粘结牢固。所有墙身砖砌必须犬牙交错,互相咬銜,不得砌出通缝,尤以转角处更为重要。
匿名  发表于 2020-10-11 15:22
(续接121楼、122楼、123楼文稿内容):
木骨架的榫眼大小和距离要开得恰当,这样才能使榫头结合紧密而不致削弱木构件的强度,…等等。此外,为了延长房屋的使用年限,还要注意经常维修和保养;对于不安全白勺房屋,要及时检修和及时加固,以防地震的突然袭击。
匿名  发表于 2020-10-11 17:39
建筑物地基的选择应注意那些问题?
在进行建筑,尤其是在地震区进行建筑时,特别需要注意地基的选择。在选择地基肘,除去一些必要的和特殊的条件以外,从地震地质条件方面来说,应该对这个地区的地质(包括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地震历史资料等等加以调查研究。
一般地说,地基的选择应该避免在:
1、避开在活动断裂带中容易发生地震的部位及其附近地区:1960年2月29日摩洛哥的阿加迪尔发生了一次5.8级地震。就是这个不大的地震,竟把这个城市一下子毁灭了。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这个城市建筑在断层交叉点的附近。而断层交叉点是一个容易发生地震的部位,这次的震源正好就是在这个交叉点上,于是在它附近的阿加迪尔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文稿未完)
匿名  发表于 2020-10-11 17:48
(续上文):还有一个例子就是美国太平洋沿岸有许多尚在活动的断层,最初人们不知道,在它上面建筑了一些房屋,这就成了一个问题。例如有座仓库正好座落在一个活动断层上面,还没等到发生地震,就由于断层平时缓慢地活动,墙上己经出现了裂缝,而且在几年内就错动了20厘米。
匿名  发表于 2020-10-12 09:41
2、建筑地基选择应避开地下水位较浅的地方和松软的土地:
如古河道、旧池塘或沙滩上及堆积土层处,由于这样一些地方的地基比较松软,不太结实,一旦遇到震动,就很容易崩塌。如1933年3月10日的美国洛杉矶附近长滩6.3级地震,其破坏之大以及损失之重远远超过了这次地震在一般情况下所能达到的破坏规模。其所以如此,就在于这一地区的建筑物是位于洛杉矶河旧有洪泛区松软的冲积土和砂砾层之上。(文稿未完)
匿名  发表于 2020-10-12 09:56
(续上):马那爪是拉丁美洲尼加拉爪的首都,1972年12月22日半夜到次日凌晨,这里发生一次6.25级强烈地震,城市遭受了严重的破坏,85%的房屋倒塌了,同时,还发生了火災和水災。为什么这次不大的地震就使那么多的房屋倒塌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个城市的地基不巩固。尼加拉爪是一个多火山的国家,马那爪的地下是许多火山喷出的碎屑物堆积起来的,比较松散,因此地震一来,房屋就容易倒塌了。
匿名  发表于 2020-10-12 15:10
(续上文):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实例,那就是1964年6月16曰曰本新瀉地震,震级7.5。在这次地震中,一些修建在人工填土或古河道上的楼房整个倾斜或倒塌。而这楼房都是按照抗震设计、用钢筋混凝土建筑起来的,本身结构完好,并无损坏,只是由于地基失效才支撑不住了。由此更足以说明地基抗震的重要性。
匿名  发表于 2020-10-12 15:23
日本新潟地震,一些修建在人工填土或古河道上的楼房,因地基松软而发生整个倾斜或倒塌的照片
IMG_20201012_152234.jpg
匿名  发表于 2020-10-12 15:29
万丈高从地起,地基基础稳固选择很重要。
匿名  发表于 2020-10-12 16:11
3、地势较陡的山坡、斜坡及河坎旁边:这些地方遇到地震,不但上面的建筑物容易倒塌,还会由于发生山崩、滑坡而被掩没,或者由于重力关係而向下滑。特别是坡坎的组成物质为比较松软的土或其他堆积物时,就更不安全。
匿名  发表于 2020-10-12 16:16
(续上):此外,细长突出的山嘴、高耸的山包,悬崖陡壁、三面临水的阶地等,对抗震也都是不利的。
匿名  发表于 2020-10-13 14:58
河坎旁边不宜建筑房屋的插。
IMG_20201013_145751.jpg
匿名  发表于 2020-10-13 15:23
4、建筑地基选择应避开地下有溶洞的地方:
在地面以下不太深的地方,如果探明有较大的溶洞,地震时也可能造成局部塌陷,所以在它上面也不应该建筑高大或沉重的建筑物。
总之,当建筑物的各项条件相同时,一个建筑在比较牢固(如微風化和中等風化的基岩以及稳定的土质等)的地基上,另一个建筑在松软的地基上,虽然相距只有一、二十米,但地震结果,前一个可能完整无损,后一个则破坏倒塌。因此,进行建筑的时矦,必须注意地基的地质和地形条件。
匿名  发表于 2020-10-13 17:47
5、为什么我国安徽佛子岭水库大垻能经受住強烈地震?
在我国安徽省霍山县,淮可支流淠(音譬)河上,有一座高达74.4米、长达510米的拦河大坝,它能夠拦蓄5亿立方米左右的洪水。这个面积最大、达到23平方公里的人造湖泊,就著名的佛子岭水库。
1954年正当洪水季节,水库里蓄满了水,偏偏这时又受到一次6级地震的袭击。但是大埧安然无恙,水电站运转正常。为什么佛子岭水库能经受住强烈地震的考验呢?这是因为技术人员事先对水库的位置、坝址,进行了周宻的调查研究,估计到地震时可能达到的最大烈度,采取了一定的抗震措施,因此在遇到6级地震时才能安然无恙。(文稿未完,待后续述)
匿名  发表于 2020-10-14 11:22
(续上文):根据我国历史记载,霍山县是一个多地震的地区,近在1917年不一发生过一次6.25级地震,在佛子岭等地,“山崩地裂、岩石崩坠,墙倒屋塌,压伤人畜。”现在为了治理淮河的需要,必须在此地修建水库,怎么办呢?在发生强烈地震的地区中,比较起来,是不是也有相对安全的地段呢?人们对那里的地质情况进行调查,岁现地下有的地方存在断层,有的地方岩石不太结实,于是在选择垻址时,避开了断层和那些风化强烈以及裂隙很多、岩石性质不结实的地点。(文稿未完,待续)
匿名  发表于 2020-10-14 16:19
(续接137楼文稿):在最后定下来的埧基所在处,那里的岩石也有些裂隙,于是人们采用了高压的压力轮番冲洗裂缝,清除了裂缝中的杂质,然后再灌上水泥浆予以加固。这样处理之后,不太坚固的岩石变得结实了,大垻的基础也就很牢固了。在建筑埧身时,又采用了钢筋混凝土连拱埧结构,所以后来在遭受強烈地震袭击时安然无恙。
匿名  发表于 2020-10-14 16:32
6、地震区房屋的合理布置和结构选型的要求:
在地震区,房屋的布置和结构怎样才能符合抗震要求呢?这个问包括的内容很多,而且由于房屋的建筑本木料和体型、高矮的不同,所以要求也就不免要因地而异、因材而异了。不过,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文稿未完)
匿名  发表于 2020-10-14 16:50
(续上文):
A、合理布置
(1)、房屋的形状,不管从平面或立面上看,都应该规则些,成为整齐的长方形、正方形、园形或其他没有凸出凹进的形状。因为地震时各个部分所受力的大小是不一致的,形状不规则,就容易在转弯拐角的地方造成断裂或倒塌,影响整体。所以当建筑物尺寸很大或其平面轮廓比较复杂时,应以抗震缝(即在两个单元之间畄下一定宽度的墙缝)将其分成形状简单的几个独立单元。
匿名  发表于 2020-10-14 16:59
(续上文):
(2、房屋的高矮,各个部分也应该一致。如果各个部分的高度或结构截然不同时,同样也应该以抗震缝将其分成为各个独立单元。建筑物在一个独立单元内最好等高。
匿名  发表于 2020-10-15 05:55
(3)、屋顶上尽量少做或不做女儿墙、高门脸及局部升高的阁楼等既笨重而又不稳定的附属物。墙上的窗口应当尽量少开或开小,如果必需较大的窗口时,就应当采取一定的措施。
匿名  发表于 2020-10-15 16:26
B、地震区房屋结构选型:
(1)、房屋的重量越重,地震力就越大。因此,在保存正常使用的条件下,房屋的各部分,特别是屋顶应尽量做得轻些,以避免头重脚轻,晃动強烈。高大楼房的非承重及围护墙最好能采用轻质材料,并和承重结构牢牢地拉结起来。
匿名  发表于 2020-10-16 10:54
(续接143文稿内容):
(2)、建筑物越高,则在地震力作用下,晃动也越强烈。但是为了节约基建用地,城市的建筑物都有向多层或高层发展的趋势。因此,在进行这类建筑时,就要考虑选用合适的结构型式(如“框架承重”、“框架加剪刀墙”、”大板承重”、“砖墙加空心楼板”等型式,请参阅有关建筑书籍),并进行必要的力学分折来满足抗震的需要。(文稿未完,下层楼续述)
匿名  发表于 2020-10-17 09:58
(续接144楼文稿内容):
圈梁能夠提高房屋的整体性,对于楼房来说,抗震效果是比较好的。圈梁可以用钢筋混凝土的、砖配钢筋的或木头的。圈梁是指用钢梁和钢筋的锚(或銲)坚固支架、支撑连接形式,进行房屋盖顶。
匿名  发表于 2020-10-17 10:12
(3)、对量大面广的砖木或土木建筑单层平房来说,最好不要采用古老的回梁八柱结构体系,因为这种做法,只要有一点水平外力,在屋顶处就很容易造成倾斜或倒塌。对于这种结构,一定要将木大梁与柱、用铁斜撑拉结好,并和围墙拉结牢,两屋架之间要加剪刀撑(风撑)。总的来说,要保证结构的整体性。
匿名  发表于 2020-10-17 16:54
为什么趙州桥经历多次地震而能安然无恙?
1966年3月邢台发生强烈地震,距离震中不到四十公里在赵县城南、横跨洨水的赵州桥也受到这次地震的袭击。但是大桥仍旧安然无恙。
由隋代工近李春后了建的著名的赵州桥落成于公元605年,到现在巴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了。赵州桥一带是多地震的地区,桥自建成以来,己经受了多次地震袭击,至今还是基本上保持原状。(未完,待下回分解)
发表于 2020-10-17 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www.dizhentan.com/redirect.php?goto=findt&pid=381295&ptid=203284]76#[/] Guest from 58.16.0.x

地球外核充满电子与离子,这些电子随地球自转也就是电流,形成的磁场符合电学右手定则。

    右手定则.jpg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20-10-18 17:23
作者(達长江)在此谢谢148楼王金甲(中级会员)提供的插图宝贵资料!它对地磁场、地球电磁场、地球重力场的深入科学研究,具有重大价值。对《地震制动仪的研制和发明》开避了另一条思维模式和途径。现在主要是设法如何解决经费问题,只要经费得到解决,便会水到婆成。
匿名  发表于 2020-10-19 17:56
对147楼文稿订正后版文:
为什么趙州桥经历多次地震而能安然无恙?
1966年3月邢台发生强烈地震,距离震中不到四十公里在赵县城南、横跨洨水的赵州桥也受到这次地震的袭击。但是大桥仍旧安然无恙。
由隋代工近李春创建的著名的赵州桥落成于公元605年,到现在巳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了。赵州桥一带是多地震的地区,桥自建成以来,己经受了多次地震袭击,至今还是基本上保持原状。(未完,待下回分解)
匿名  发表于 2020-10-19 18:05
对149楼文稿订正后版文:
作者(遠长江)在此谢谢148楼王金甲(中级会员)提供的插图宝贵资料!它对地磁场、地球电磁场、地球重力场的深入科学研究,具有重大参考价值。对《地震制动仪的研制和发明》开避了另一条思维模式和途径。现在主要是设法如何解决经费问题,只要经费得到解决,《地震制动仪的研制和发明》便会水到渠成。若无资金,只好拖延数十年或许数百年时间。
匿名  发表于 2020-10-19 18:19
(续接150楼文稿内容):
为什么呢?因为这座桥修得特别结实,它采用了一种独特的结构,在横跨河上的大拱洞两边各有两个小拱洞,这样可以减轻大拱洞及桥基的负荷,并增加流水通过的面积,而减少水流对桥身的冲击力。具有这种结构的桥称为“空撞券桥”,我国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第一座“空撞券桥”。过了七百末年,这种桥才在欧洲出现。
匿名  发表于 2020-10-19 19:00
(续接150楼文稿内容):
为什么呢?因为这座桥修得特别结实,它采用了一种独特的结构,在横跨河上的大拱洞两边各有两个小拱洞,这样可以减轻大拱洞及桥基的负荷,并增加流水通过的面积,而减少水流对桥身的冲击力。具有这种结构的桥称为“空撞券桥”,我国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第一座“空撞券桥”。过了七百末年,这种桥才在欧洲出现。
匿名  发表于 2020-10-20 10:49
(续接153楼文稿内容):
赵州桥不仅结构牢固,桥身又选用大块坚固的石料,如长达十二丈二尺的桥面,便是用二十八条大石块铺成,桥的基础也是选在很稳固的地方。据测量,一千三百多年来两边的桥基都略有下沉,但下沉幅度极为接近,只差五厘米左右,还保持着很好的平衡。因此,象1966邢台7.2级地震这样的冲击,它仍然经受住了考经。
匿名  发表于 2020-10-21 15:45
赵州拱桥照片:
IMG_20201021_154449.jpg
匿名  发表于 2020-10-21 15:52
下面换一个思维方式、从电学来谈地震的有关知识:
电荷和电子有何区别?
电子不是电荷。电荷是电子携带的电量,电子带负电。
“电荷”一个是“量”,“电子”一个是"携带者"。就好比你带着钱,钱的多少就是电荷,你就是电子。所以更严格的说:电荷是不能够移动的,而电子才能够移动。
结 论:电流是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的,规定正电荷的定向移动方向为电流的方向。
匿名  发表于 2020-10-21 15:53
电荷
电荷electric charge ,带正负电的基本粒子,称为电荷,带正电的粒子叫正电荷(表示符号为“+”),带负电的粒子叫负电荷(表示符号为“﹣”)。也是某些基本粒子(如电子和质子)的属性,它使基本粒子互相吸引或排斥。
电荷的量称为"电荷量"。在国际单位制里,电荷量的符号以Q为表示,单位是库仑(C)。研究带电物质相互作用的经典学术领域称为经典电动力学。假若量子效应可以被忽略,则经典电动力学能够很正确地描述出带电物质在电磁方面的物理行为。
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即物质、原子或电子等所带的电的量。电荷的符号是Q,单位是库仑(记号为C)简称库。
我们常将"带电粒子"称为电荷,此外,根据电场作用力的方向性,电荷可分为正电荷与负电荷,电子则带有负电。
正电荷:人们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是正电荷。
负电荷:人们规定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是负电荷。
匿名  发表于 2020-10-21 16:41
电子
电子(Electron)是一种带有负电的亚原子粒子,通常标记为e- 。电子属于轻子类,以重力、电磁力和弱核力与其它粒子相互作用。轻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之一,即其无法被分解为更小的粒子。电子带有1/2自旋,是一种费米子。因此,根据泡利不相容原理,任何两个电子都不能处于同样的状态。电子的反粒子是正电子,其质量、自旋、带电量大小都与电子相同,但是电量正负性与电子相反。电子与正电子会因碰撞而互相湮灭,在这过程中,创生一对以上的光子。
匿名  发表于 2020-10-21 16:41
由电子与中子、质子所组成的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相对于中子和质子所组成的原子核,电子的质量显得极小。质子的质量大约是电子质量的1842倍。当原子的电子数与质子数不等时,原子会带电;称这原子为离子。当原子得到额外的电子时,它带有负电,叫阴离子,失去电子时,它带有正电,叫阳离子。若物体带有的电子多于或少于原子核的电量,导致正负电量不平衡时,称该物体带静电。当正负电量平衡时,称物体的电性为电中性。静电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用途,例如,静电油漆系统能够将瓷漆(英语:enamel paint)或聚氨酯漆,均匀地喷洒于物品表面。
电子与质子之间的吸引性库仑力,使得电子被束缚于原子,称此电子为束缚电子。两个以上的原子,会交换或分享它们的束缚电子,这是化学键的主要成因。当电子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能够自由移动时,则改称此电子为自由电子。许多自由电子一起移动所产生的净流动现象称为电流。在许多物理现象里,像电传导、磁性或热传导,电子都扮演了机要的角色。移动的电子会产生磁场,也会被外磁场偏转。呈加速度运动的电子会发射电磁辐射。
匿名  发表于 2020-10-21 16:47
1.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在原子核外作高速运动,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其质量只有质子质量的1/1836.原子或电中性原子团失去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失去两个电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得到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得到两个电子带两个单位负电荷…依次类推.
2.有电子不一定就有电荷,要有电子的得失才会产生电荷
3.电子得失产生电荷,电荷的定向流动产生电流,所以就带电了!
匿名  发表于 2020-10-21 16:49
电荷是物质、原子或电子等所带的电的量。单位是库仑(记号为C)。
我们常将“带电粒子”称为电荷,但电荷本身并非“粒子”,只是我们常将它想像成粒子以方便描述。因此带电量多者我们称之为具有较多电荷,而电量的多寡决定了力场(库仑力)的大小。此外,根据电场作用力的方向性,电荷可分为正电荷与负电荷,电子则带有负电。
根据库仑定律,带有同种电荷的物体之间会互相排斥,带有异种电荷的物体之间会互相吸引。排斥或吸引的力与电荷的乘积成正比。
匿名  发表于 2020-10-21 16:50
电荷是物质、原子或电子等所带的电的量。单位是库仑(记号为C)。
我们常将“带电粒子”称为电荷,但电荷本身并非“粒子”,只是我们常将它想像成粒子以方便描述。因此带电量多者我们称之为具有较多电荷,而电量的多寡决定了力场(库仑力)的大小。此外,根据电场作用力的方向性,电荷可分为正电荷与负电荷,电子则带有负电。
根据库仑定律,带有同种电荷的物体之间会互相排斥,带有异种电荷的物体之间会互相吸引。排斥或吸引的力与电荷的乘积成正比。
匿名  发表于 2020-10-21 16:51
点电荷
是带电粒子的理想模型。真正的点电荷并不存在,只有当带电粒子之间的距离远大于粒子的尺寸,或是带电粒子的形状与大小对于相互作用力的影响足以忽略时,此带电体就能称为“点电荷”。
一个实际带电体能否看作点电荷,不仅与带电体本身有关,还取决于问题的性质和精度的要求。点电荷是建立基本规律时必要的抽象概念,也是把分析复杂问题时不可少的分析手段。例如,库仑定律、洛伦兹定律的建立,带电体的电场以及带电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定量研究,试验电荷的引入等等,都应用了点电荷的观念。
匿名  发表于 2020-10-21 16:51
点电荷
是带电粒子的理想模型。真正的点电荷并不存在,只有当带电粒子之间的距离远大于粒子的尺寸,或是带电粒子的形状与大小对于相互作用力的影响足以忽略时,此带电体就能称为“点电荷”。
一个实际带电体能否看作点电荷,不仅与带电体本身有关,还取决于问题的性质和精度的要求。点电荷是建立基本规律时必要的抽象概念,也是把分析复杂问题时不可少的分析手段。例如,库仑定律、洛伦兹定律的建立,带电体的电场以及带电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定量研究,试验电荷的引入等等,都应用了点电荷的观念。
匿名  发表于 2020-10-21 16:52
粒子的电荷
在粒子物理学中,许多粒子都带有电荷。电荷在粒子物理学中是一个相加性量子数,电荷守恒定律也适用于粒子,反应前粒子的电荷之和等于反应后粒子的电荷之和,这对于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都是严格成立的。
匿名  发表于 2020-10-21 16:52
电场与磁场的关系:
有电场,必有磁场;但有磁场,不一定有电场。因为电子运动能量是通过磁场转换实现的,而这种转换便产生了电场,所以有电场必要磁场。而没有电子运动时便没有磁场转换,所以有磁场未必有电场。比如马蹄形磁铁中间,只有磁场,没有电场。但在中间放上旋转闭合导体,因导体内电子运动,便有电场产生。同样闭合导体通过电流,有电子运动,也会有电场产生。只是前者转换是旋转动能变电能,后者反过来是电能变旋转动能。
匿名  发表于 2020-10-21 16:54
电场和磁场就好像一个硬币两个面,即有电场必有磁场,有磁场必有电场。
运动电荷产生磁场,这一点已毫无疑问。再跟据相对性原里,即使是静止的点荷,只要另选一个相对运动的座标系为参考系,该电荷也是运动的,就也会产生磁场,以上得出:无论电荷是否运动,都会产生磁场。即——有电场一定有磁场。
那么有磁场一定有电场吗?由安培假说(已广泛证明),磁场是由运动点荷产生的,也就是挑明了磁场离不开电场,即——有磁场必然有电场。
综上所述,有电场必然有磁场,有磁场必然有电场,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匿名  发表于 2020-10-21 16:55
均匀变化的电场产生稳定的磁场,均匀变化的磁场产生稳定的电场
周期性变化的电场产生周期性变化的的磁场,周期性变化的磁场产生周期性变化的的电场
相同点:电场和磁场均为矢量场,即都具有大小和方向。
不同点:电场为有源场,即散度不为零,磁场为无源场,散度为零。
电场不存在闭合的电场线,即电场是无旋场。磁场总是存在闭合的磁场线,即磁场为有旋场。
匿名  发表于 2020-10-21 16:57
什么是电磁场?电磁场与电场和磁场有什么关联?
电磁场是电磁作用的媒递物,是统一的整体,电场和磁场是它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的两个侧面,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变化的电磁场以波动形式在空间传播。
电磁场是什么?
  电磁场 :  有内在联系、相互依存的电场和磁场的统一体和总称 。随时间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 , 随时间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两者互为因果,形成电磁场。电磁场可由变速运动的带电粒子引起,也可由强弱变化的电流引起,不论原因如何,电磁场总是以光速向四周传播,形成电磁波。  电磁场是电磁作用的媒递物,具有能量和动量,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电磁场的性质、特征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由麦克斯韦方程组确定。
  电磁场与电磁波:
  电磁场由近及远的传播形成电磁波
  随时间变化着的电磁场。  时变电磁场与静态的电场和磁场有显著的差别,出现一些由于时变而产生的效应。这些效应有重要的应用,并推动了电工技术的发展。
匿名  发表于 2020-10-21 16:58
磁场,电场,电磁场之间有什么关系?
电场和磁场本来就是统一的(不用到高维的空间去), 你可以查阅 爱因斯坦《论动体的电动力学》. 因为电场和磁场可以通过运动相互激发,因此电场和磁场之间满足一定的坐标系转换关系. 因此可以把普通的电场和磁场看成电磁场在特定坐标系下的一种表现形式,统一为电磁场张量表示.
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磁铁的磁性和正负电荷无关; 两个金属球即带磁性又带电荷,那库伦定律成不成立,要看是否满足库仑定律的适用条件; 两个物体同时受到万有引力,库伦力和磁力.这种题目高考会考,但只考最简单的----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
匿名  发表于 2020-10-21 16:58
地磁场和“发电机理论”的假说: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天然磁体。地球存在磁场的的原因还不为人所知,普遍认为是地核内液态铁的流动引起的。最具代表性的假说是“发电机理论”。公元1945年,物理学家埃尔萨塞根据磁流体发电机原理,认为当液态的外地核在最初的微弱磁场中运动,像磁流体发电机一样产生电流。电流的磁场又使原来的微弱磁场增强,这样外地核物质与磁场相互作用,使原来的弱磁场不断加强。由于摩擦生热的消耗,磁场增加到一定程度就稳定下来,形成现在的地磁场。
还有一种假说认为:
铁磁质在770℃(居里温度)的高温中磁性完全消失。在地层深处的高温状态下,铁会达到并超过自身熔点呈现液态,决不会形成地球磁场。而会用“磁现象的电本质”来解释,认为按照物理研究的结果,高温、高压中的物质,其原子的核外电子会被加速而向外逃逸。所以,地核6000度摄氏的高温和360万个大气压的环境中会有大量电子逃逸出来,地幔间会形成负电层。按照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电动生磁,磁动生电。所以,要形成地球南北极式的磁场,必然需要形成旋转的电场,而地球自转必然会造成地幔负电层旋转,即旋转的负电场,磁场由此产生。
上述两种对地磁场形成的论说,筆者认为后一种论说更切合实际。因为它从地球内部深处的高温、高压的环境和元素的原子之核外电子向外逃逸……等方面进行论述;筆者认为:核外电子逃逸和失去是产生磁性的根本所在。
地磁场的主要部分犹如一个近似沿自转轴方向均匀磁化的球体之磁场。
匿名  发表于 2020-10-21 16:59
地磁场和“发电机理论”的假说: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天然磁体。地球存在磁场的的原因还不为人所知,普遍认为是地核内液态铁的流动引起的。最具代表性的假说是“发电机理论”。公元1945年,物理学家埃尔萨塞根据磁流体发电机原理,认为当液态的外地核在最初的微弱磁场中运动,像磁流体发电机一样产生电流。电流的磁场又使原来的微弱磁场增强,这样外地核物质与磁场相互作用,使原来的弱磁场不断加强。由于摩擦生热的消耗,磁场增加到一定程度就稳定下来,形成现在的地磁场。
还有一种假说认为:
铁磁质在770℃(居里温度)的高温中磁性完全消失。在地层深处的高温状态下,铁会达到并超过自身熔点呈现液态,决不会形成地球磁场。而会用“磁现象的电本质”来解释,认为按照物理研究的结果,高温、高压中的物质,其原子的核外电子会被加速而向外逃逸。所以,地核6000度摄氏的高温和360万个大气压的环境中会有大量电子逃逸出来,地幔间会形成负电层。按照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电动生磁,磁动生电。所以,要形成地球南北极式的磁场,必然需要形成旋转的电场,而地球自转必然会造成地幔负电层旋转,即旋转的负电场,磁场由此产生。
上述两种对地磁场形成的论说,筆者认为后一种论说更切合实际。因为它从地球内部深处的高温、高压的环境和元素的原子之核外电子向外逃逸……等方面进行论述;筆者认为:核外电子逃逸和失去是产生磁性的根本所在。
地磁场的主要部分犹如一个近似沿自转轴方向均匀磁化的球体之磁场。
匿名  发表于 2020-10-21 16:59
何谓地心轴?南北两极连线穿过地心之轴。地球具有吸引地上一切东西的引力,但又具有因地球自转而产生的离心力,这两个力的合力,我们把它叫做地球的重力,並且规定它就是物体的重量。重力作用的方向是垂直地面指向地心的,地球两极半径短,赤道半径长。两极地区没有离心力,赤道地区离心力大。另外引力与吸引物中心距离的平方成反比,那么赤道的重力就要比两极的重力小。
地球的磁场力是两极强,赤道弱。地心应理解为南北两极连线穿过地心的地心轴。而地核内部的物质是比重大、具强磁性、弹性和柔性的磁流体态重金属物质——铁镍等物质。地球磁场的形成归结到地核内某些磁流体动力学现象,地球磁场的偶极子场的轴总是应当或多或少与地球旋转轴相一致,偶极子磁场的轴与现在地球旋转的轴有少许偏离。据了解,磁场的短期扰动是电离层中的杂散电流(大概是由宇宙射线的感应而形成)所引起。
地核内磁流体动力学:这里磁场是存在流体旋转之中,不是出现在固态物体中。地核内的流体,其元素已电离为电子、核子、质子、中子,故此磁场的形成与电流有关,地核为高电导物质组成。电与磁组成电磁波,而一切可见光和不可见光都是各种波长不同的电磁波。磁——电——光,电磁效应,光电效应。
匿名  发表于 2020-10-21 17:00
电磁波通过固体可以传播吗???可见光也是的,为什么不能在固体中传播?
最佳答案
可以
但是不同频率的电磁波的在固体中传播的距离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频率越高的电磁波能够在固体中传播的距离越远
例如,γ光子就能够穿透很厚的钢板
可见光的频率一般不是很大,所以在固体中传播的距离很短,但是不是说不能传播
匿名  发表于 2020-10-21 17:02
电磁波可以在固体传播,但是要有条件,要符合那电磁波的性质;
可见光能在固体传播啊,但是那固体必须透明,这是可见光的性质决定。
匿名  发表于 2020-10-21 17:03
地震波是电磁波嗎?
地震波不是声波,是能量波.。
简单的说,声波是能量波在空气中传播的一种形式,以空气为介质.。
就像水波的传递一样,此时水为介质.。
地震波是能量波在地壳中的传递,地壳为介质.。
但是因为声波的介质为气体,地震波的传播介质为固体.地震波就比声波复杂很多.。
确切的说,地震波是由地震震源发出的在地球介质中传播的弹性波.地震发生时,震源区的介质发生急速的破裂和运动,这种扰动构成一个波源.由于地球介质的连续性,这种波动就向地球内部及表层各处传播开去,形成了连续介质中的弹性波.。
地震波是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外辐射的弹性波.地球内部存在着地震波速度突变的基干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地震被按传播方式分为三种类型:纵波、横波和面波.纵波是推进波,地壳中传播速度为5.5~7千米/秒,最先到达震中,又称P波,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横波是剪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3.4.0千米/秒,第二个到达震中,又称S波,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面波又称L波,是由纵波与横波在地表相遇后激发产生的混合波.其波长大、振幅强,只能沿地表面传播,是造成建筑物强烈破坏的主要因素.。
匿名  发表于 2020-10-21 17:04
声波是以空气为传播介质,在空气中由近及远进行立体扩散的一种电磁波传播形式,由于空气介质单一,传播阻力小,不具破坏性的一种小能量波。
浅源地震波是以地壳岩石固体为传播介质,中源与深源地震波是以地幔岩浆流体和地壳岩石固体为传播介质;因传播介质复杂多变,所以地震波比声波、水波要复杂很多;地震波是由震源产生向四外辐射的弹性推进波,是一种具有快速释放传播的巨型能量波,对地面介质和地表建筑物具有极大毁灭性及人兽死亡杀伤力!对人兽的杀伤力类似核武器的中子弹;能在地球地慢岩浆圈、或地壳岩石圈内,连续快速传播几十公里至700公里之远程,除天然地震波外,直到目前为止,还找不到那一种放射性元素的最强射线、或核武器在岩石固体中如此强大传播穿行能力!
匿名  发表于 2020-10-21 17:05
为什么说地震波是由震源产生向四外辐射的弹性推进波,是一种具有快速释放传播的巨型能量波?
地球内部(地幔层)高温高压气态物质又具有何等能量呢?让我们先从猛烈冲天型火山喷发谈起,火山喷发的本源物质主要为熔岩与气态物质;而火山碎屑、火山灰、火山泥、大小石块...等固体物质是火山通道穿过地壳岩石层时熔塌携带的外来捕获物质。对于猛烈冲天型火山喷发而言,火山岩浆喷出地面要穿过33公里左右的上升通道(指地壳平均厚度),然后火山喷发烟柱又高达5000米至万余米以上,岩浆与大小石块被抛向500米高空,火山爆发声响能传播至200公里以外,火山灰可落到2500公里以外,火山喷发能托起地下60~100公里以上深度的岩浆,一次大规模火山喷发可以喷出约6×10^10吨岩浆和火山碎屑物。一次最大类型的火山喷发所具有的能量约等于里氏10级地震所释放能量的2倍以上(即6.3×10^26尔格 ×2 = 12.6×10^26尔格),此能量相当于9000颗大型氢弹的威力。也就是说10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相当4500颗大型氢弹的破坏威力,应该可以说地震波是巨型能量波的快速释放。
匿名  发表于 2020-10-21 17:37
为何说地幔间存在负电层?
地核6000度摄氏的高温和360万个大气压的环境中会有大量电子逃逸出来,在地幔间会形成负电层。从冲天型火山喷发可以得到证实,冲天型火山喷发烟云柱高达数千米以上,与周边空气发生剧烈对流,形成狂风,将喷出物质四外吹散,喷出的蒸气凝结而成暴雨,将大量火山喷出的灰尘携裹而落至地面四处流溢。此外便引起空中电荷的改变发生闪电雷鸣现象。请参见下列火山喷发闪电照片:
匿名  发表于 2020-10-21 17:45
墨西哥波波卡特佩特火山喷发时伴随闪电的场景照片
20080516534683fc3da1df22bb.jpeg
匿名  发表于 2020-10-22 16:38
火山喷发闪电现象:
闪电现象日本新燃岳喷射出灰烬和熔岩,一道道闪电划破火山上空。新燃岳是雾岛山火山群的破火山口之一。火山闪电的来历仍然是个谜,据美国阿拉斯加火山天文台专家史蒂夫·麦克努特(Steve McNutt)2010年2月在接受美国国家地理网站采访时介绍,这种奇特现象可能是带电硅(岩浆一部分)从火山喷出时与大气接触时形成的。
200722145559f234daf7d4de92.jpeg.thumb.jpg
匿名  发表于 2020-10-23 11:16
为何说地震波不是电磁波、而是巨型能量波?
电磁波以光速传播,大概为300000公里/秒,即30万公里/秒。一切可见光和不可见光都是各种波长不同的电磁波(比如太阳光、地光、极光,雨前闪电光等)。太阳光波长传播速度为3×10^5公里/秒,即30万公里/秒。它在1秒钟内所通过的距离在数值上大约相当于地球赤道周长的7.5倍,这个速度相当于1秒钟绕地球赤道7.5圈。光源通常一般呈现辐射发射(放射)能量。
辐射:既不依靠气体或液体的流动,又不依靠分子之间的碰撞,而是借助于不同波长的各种电磁波来传递内能的方式,称为辐射。从辐射源辐射出去的能量是沿直线向方向传播扩散的。这种以辐射源为中心,向四面八方立体状辐射出去的能量沿直线方向传播的线,称为辐射源的发射线。
地震波在地壳岩石固体介质中传播是依靠粒子间弹性碰撞来释放能量的。地震产生不同类型的波,最快的是P波(纵波),实际上是能夠穿透地球的声波,P波速度相对较快,在地壳中速度大概是7公里/秒,以这个速度环游世界大概只需要一个小时。但是与电磁波相比,P波就显得太迟钝了。电磁波从信号生成到地球的任意位置也不过十分之一秒。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电磁波相比,是1小时与十分之一秒之比。所以说,地震波无法以电磁波相论述。
因为电磁波是以光速、或电速在空气介质中进行传播,阻力极小;而地震波是在地壳岩石固体介质中进行弹性碰撞、往复推进式传播,阻力极大,消耗能量巨大。
匿名  发表于 2020-10-23 16:07
地球磁场、地球重力场、地电场、地震场、地应力场、火山喷发场、……等均隶属于地球物理场,所以说,以上各类课题内容,均纳入物理学范畴。不过又分为空间物理学和地球实体物理学,爱因斯坦、杨振宁、李政道等人是从事空间物理的科学家;而地球实体物理科学家,至今尚未见有能人诞生。
匿名  发表于 2020-10-23 16:36
地球磁场、地球重力场、地电场、地震场、地应力场、火山喷发场、……等均隶属于地球物理场,所以说,以上各类课题内容,均纳入物理学范畴。不过又分为空间物理学和地球实体物理学,爱因斯坦、玻尔、杨振宁、李政道等人是从事空间物理的顶级伟大科学家;而地球实体物理科学家,至今尚未见有能人诞生。
匿名  发表于 2020-10-24 08:12
爱因斯坦、玻尔、杨振宁、李政道等人先后获诺贝尔奖。而地球实体物理科学家,至今尚未见才华出众者出生。
匿名  发表于 2020-10-24 08:42
近数十年来,当地震预测在世界各国、全球范围地震学家们当中逐渐失宠的可悲背景状况下,却得到其他领域的某些科学家的热情拥抱,例如岩石磁性学和固体物理学。这个圈子的领军人物,固态物理学家弗里德曼.弗洛伊德最为突出,他研究发现地震时的带电硅粒子。
匿名  发表于 2020-10-24 10:21
地光、极光(南北两极)、火山喷发雷电(闪电雷呜)是地球向大气层的放电现象。
匿名  发表于 2020-10-24 10:56
地幔间分布有负电层或电离层;而在正常情况下地壳岩石圈是很好的绝缘体,非常不容易导电;这样地壳岩石圈就成了电磁波传播的阻隔、阻碍层。
匿名  发表于 2020-10-24 11:34
作者(遠长江)在186楼文稿中提到固体物理学家弗里德曼-弗洛伊德理论,他的实验研究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当岩石受到挤压的时候就会产生初级电流,即所谓的《弗洛伊德哩论》。弗洛伊德在这里所说的“岩石”,其实应是“地幔岩浆”才较为合理。
弗洛伊德始于化学过程。在他研究晶体内部的化学和物理过程的时候,他发现地壳深处的矿物在压力作用下结晶的时候,少量的结晶水被结合在晶格中。在晶格中的水不是以H2O的形式存在,而是变成了一对不同的分子,每个分子包含一个氧原子、一个氢原子和一个硅原子。当以这样成对的形式存在时,每个氢原子需要从每个氧原子那里获得一个电子,形成带正电的氧原子。这样的原子,因化学反应而带电,被称为氧离子。然后,这些氧离子与硅原子结合,从而被固定在矿物中。(文稿未完,待下回分解)
匿名  发表于 2020-10-24 15:25
(续上文):尽管弗洛伊德多年来“并不认为这个发现有多了不起”,但他终于发现这也许是解开地震之前辐射电磁信号的钥匙。弗洛伊德意识到,在正常情况下岩石是很好的绝缘体,非常不容易导电。但是当岩石受压力时,由于它们处于地球深处,氧离子和硅之间化学键可能被打破,产生载荷子,被称为正离子洞,简称为P—hO丨eS。
匿名  发表于 2020-10-24 15:43
(续上文):理论上,在大多数情况下,正离子洞通常存在于地球深处的岩石(实际为岩浆),与外界不相往来。但是,如果岩石受到额外的压力,正离子洞和自由电子就可以开始运动。所有这些,弗洛伊德理论并不仅是流于猜想。虽然有些固态物理学家对理论的某些方面存在异议,但是通过弗洛伊德和其他人做的实验表明,在一定条件下,一些岩石可以产生初级电流。问题不在于地球深处的岩石(岩浆)是否存在载荷子,而是看他们是否与地震过程有关。(文稿未完,待下回分解)
匿名  发表于 2020-10-25 15:22
(续上文):弗洛伊德认为,电子产生的电流可以向下往更深更热的下地壳移动,而正离洞会产生不同的电流,而且是横向移动的。这两种类型的电流都会产生电场,这些电场将相互作用,产生电磁辐射。
辐射:既不依靠气体或液体的流动,又不依靠分子之间的碰撞,而是借助于不同波长的各种电磁波来传递内能的方式,称为辐射。从辐射源辐射出去的能量是沿直线向方向传播扩散的。这种以辐射源为中心,向四面八方立体状辐射出去的能量沿直线方向传播的线,称为辐射源的发射线。
匿名  发表于 2020-10-25 15:44
(续上文):此外,由于压力激发产生的电流,一些正离子洞将被运到地球表面,在地表畄下一个大片带正电荷的区域。这样的干扰可能导致异常现象,包括所谓地震光的放电现象,甚至会干扰到地球表面以上90到120公里的电离层。回想20世纪70年代末的时候,赫尔姆特—崔伯许提出带电气溶胶粒子或离子,可以解释各种被报道的前兆。他因此尽力发展一种原理以产生电流进而产生离子。弗洛伊德理论就是可选原理之一。在一些人看来,观察到震前电石密信号异常以及电离层的干扰,证实了“弗洛伊德理论”白勺可行性,并代表已经找到了期待己久的地震预测的“钥匙”。
匿名  发表于 2020-10-25 16:17
(续上文):为什么全球地震学家们不相信弗洛伊德这个理论?这取决于你问谁。对于一些弗洛伊德理论的支持者,他们认为这是全球主流地震学家心胸狭窄,不愿意接受其他领域的科学家可能会找到他们辛苦多年都未能找到的答案的事实。弗洛伊德理论的支持者们(指一些活跃的业余地震预测团体)而言,他们相信地震是可以预测,但并不被主流地震学界所重视。在2007年iUGG会议,一个无法忽略的事实就是很少有地震学家出席。
匿名  发表于 2020-10-25 17:02
(续上文):主流地震学家们认为,一个地震的产生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中的一个:(1)应力不断积累,渐进地或突然地,达到临界点;(2)断层强度必须降低,所以破裂可以产生。
马尔科姆—约翰斯指出,电磁信号本身提供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在大地震之前应力不会迅速积累。作为一个思维实验,假设随着地球的应力积累,岩石产生一系列的物理变化并导致电磁信号产生。地震发生时破裂过程达到峰值,因此,在地震开始的瞬间电磁信号应该达到峰值。用技术术语末说,就是所谓的“同震”信号。(作为类比,就像一颗大树在大风龙衣来时发出的破裂声,最响破裂声是在被折断的那一瞬间。)地震能夠产生电磁干扰信号,1897年印度大地震之后,地质学家理查德.迪克森.奧尔德姆(RiC Di×onham)指出出,地震导致电报通信中断,他认为地震一定产生了电流。但现代的仪器记录尚未任何证据表明确实存在同震信号。
匿名  发表于 2020-10-26 09:19
(续上文):磁力仪可以记录地震,但仔细观察却没有发现真正的同震电磁信号。当地震发生时,电磁信号就应该突然爆发,那么世界各地的磁力仪都应该能夠在第一个地震波之前检测信号。但事实并非如此。
匿名  发表于 2020-10-26 09:23
(续上文):磁力仪可以记录地震,但仔细观察却没有发现真正的同震电磁信号。当地震发生时,电磁信号就应该突然爆发,那么世界各地的磁力仪都应该能夠在第一个地震波之前检测信号。但事实并非如此。
匿名  发表于 2020-10-26 09:24
(续上文):磁力仪可以记录地震,但仔细观察却没有发现真正的同震电磁信号。当地震发生时,电磁信号就应该突然爆发,那么世界各地的磁力仪都应该能夠在第一个地震波之前检测信号。但事实并非如此。
匿名  发表于 2020-10-26 09:31
(续上文):磁力仪可以记录地震,但仔细观察却没有发现真正的同震电磁信号。当地震发生时,电磁信号就应该突然爆发,那么世界各地的磁力仪都应该能夠在第一个地震波之前检测信号。但事实并非如此。
匿名  发表于 2020-10-26 09:32
(续上文):磁力仪可以记录地震,但仔细观察却没有发现真正的同震电磁信号。当地震发生时,电磁信号就应该突然爆发,那么世界各地的磁力仪都应该能夠在第一个地震波之前检测信号。但事实并非如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地震坛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地震坛 ( 京ICP备14033744号 )

GMT+8, 2024-4-26 05:57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