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地震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匿名

`不用溜、《地震坛》的个别注册会员与主持还不如驴灵性!

[复制链接]
匿名  发表于 2020-11-5 11:55
汉语解释
1. 传递实物间磁力作用的场。
2. 借指有巨大吸引力的场所。《花城》1981年第6期:“离开祖国已有两个半月,那边有我的依恋,我怎么能留下呢?但这里却出现了一个磁场。”[1]
磁现象
永磁体——磁铁的性质
永磁体具有磁性(magnetism),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
永磁体具有磁极(magnetic pole),分磁北极N 和磁南极S ;
磁极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磁极不能单独存在.
匿名  发表于 2020-11-5 12:35
历史沿革
最早出现的几副磁场绘图之一,绘者为勒内·笛卡尔,1644年。
虽然很早以前,人类就已知道磁石和其奥妙的磁性,最早出现的几个学术性论述之一,是由法国学者皮埃·德马立克(Pierre de Maricourt)于公元1269 年写成[notes 3]。德马立克仔细标明了铁针在块型磁石附近各个位置的定向,从这些记号,又描绘出很多条磁场线。他发现这些磁场线相会于磁石的相反两端位置,就好像地球的经线相会于南极与北极。因此,他称这两位置为磁极[2]。几乎三个世纪后,威廉·吉尔伯特主张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大磁石,其两个磁极分别位于南极与北极。出版于1600 年,吉尔伯特的巨著《论磁石》(De Magnete)开创磁学为一门正统科学学术领域。
于1824年,西莫恩·泊松发展出一种物理模型,比较能够描述磁场。泊松认为磁性是由磁荷产生的,同类磁荷相排斥,异类磁荷相吸引。他的模型完全类比现代静电模型;磁荷产生磁场,就如同电荷产生电场一般。这理论甚至能够正确地预测储存于磁场的能量。
匿名  发表于 2020-11-7 09:49
磁铁矿是怎么形成的?磁铁矿的主要成分是什么?磁铁矿是什么?
磁铁矿,是指氧化物类矿物磁铁矿的矿石。属等轴晶系。晶体呈八面体、十二面体。晶面有条纹。多为粒块状集合体。铁黑色,或具暗蓝靛色。条痕黑,半金属光泽。不透明。无解理。断口不平坦。硬度5.5~6.5。密度5.16~5.18g/cm3。具强磁性。性脆。无臭,无味。常产于岩浆岩、变质岩中。
海滨沙中也常存在。分布山东、河北、河南、辽宁、黑龙江、内蒙古、湖北、云南、广东、四川、山西、江苏、安徽。
匿名  发表于 2020-11-7 09:50
磁铁矿是怎么形成的

自然界有天然产出的磁性物体(磁石),从矿物学角度看,它是极磁铁矿。

(lodestone),是磁铁矿(magnetite)的一个亚种.它们的化学成分都是氧化铁(FeO.Fe2O3,可看成是四氧化三铁,Fe3O4).

一般磁铁矿,可被磁铁吸引,而它本身不能吸引铁器.极磁铁矿则本身能吸铁针,这种现象,在宋代苏颂<<图经本草>>中就有记载:"磁石生泰山山峪及慈山,山阴有铁处则生其阳.今磁州,徐州及南海傍山中皆有之.慈州(磁州)者岁贡尤佳,能吸铁虚连十数针,或一二斤刀器回转不落者,尤真"。
匿名  发表于 2020-11-7 09:51
磁铁矿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磁铁矿的化学成分为Fe3O4,晶体属等轴晶系的氧化物矿物,晶体常呈八面体和菱形十二面体、集合体呈粒状或块状。完好单晶形呈八面体或菱形十二面体,呈菱形十二面体时,菱形面上常有平行该晶面长对角线方向的条纹。集合体为致密块状或粒状。颜色为铁黑色,条痕呈黑色,金属光泽或半金属光泽,不透明,无解理,摩氏硬度5.5-6,比重4.8-5.3。因为它具有强磁性,中国古代又称为慈石、磁石、玄石。是矿物中磁性最强的,能被永久磁铁吸引,中国古代的指南针"司南"就是利用这一特性制成的。氧化后变为赤铁矿或褐铁矿。
匿名  发表于 2020-11-7 09:51
磁铁矿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磁铁矿的化学成分为Fe3O4,晶体属等轴晶系的氧化物矿物,晶体常呈八面体和菱形十二面体、集合体呈粒状或块状。完好单晶形呈八面体或菱形十二面体,呈菱形十二面体时,菱形面上常有平行该晶面长对角线方向的条纹。集合体为致密块状或粒状。颜色为铁黑色,条痕呈黑色,金属光泽或半金属光泽,不透明,无解理,摩氏硬度5.5-6,比重4.8-5.3。因为它具有强磁性,中国古代又称为慈石、磁石、玄石。是矿物中磁性最强的,能被永久磁铁吸引,中国古代的指南针"司南"就是利用这一特性制成的。氧化后变为赤铁矿或褐铁矿。
匿名  发表于 2020-11-7 09:52
赤铁矿和磁铁矿的区别是什么

赤铁矿带红色,有含铁高到TFe50%甚至65%的富矿块,而磁铁矿显黑色,很少见含铁超过40%的矿块,有两种方法可以粗略区分磁铁矿与赤铁矿.

1.用磁铁(吸铁石,喇叭后面黑色圆快就是)吸,能吸上的就是磁铁矿.如果矿块上有磁铁矿和赤铁矿,也能吸起,因此上说是粗略区分嘛.

2.利用砌墙用的瓷砖,用矿石在其上面划,看矿石的条痕色,如果划出的颜色是红色的就是赤铁矿,如果是黑色或黑中带点红,就可能是磁铁矿,再附以磁铁吸吸,就可判断了.
匿名  发表于 2020-11-7 09:59
何谓磁源与磁极?
磁场,物理概念,是指传递实物间磁力作用的场。磁场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的场。磁场不是由原子或分子组成的,但磁场是客观存在的。磁场具有波粒的辐射特性。磁体周围存在磁场,磁体间的相互作用就是以磁场作为媒介的,所以两磁体不用在物理层面接触就能发生作用。电流、运动电荷、磁体或变化电场周围空间存在的一种特殊形态的物质。由于磁体的磁性来源于电流,电流是电荷的运动,因而概括地说,磁场是由运动电荷或电场的变化而产生的。

用现代物理的观点来考察,物质中能够形成电荷的终极成分只有电子(带单位负电荷)和质子(带单位正电荷),因此负电荷就是带有过剩电子的点物体,正电荷就是带有过剩质子的点物体。运动电荷产生磁场的真正场源是运动电子或运动质子所产生的磁场。例如电流所产生的磁场就是在导线中运动的电子所产生的磁场。
匿名  发表于 2020-11-7 10:00
目录
【秒懂百科】一分钟了解磁场
6.8万 45"
火星为什么没有磁场?
11.4万 1'
什么是电场、磁场和电磁场?
5.2万 1'16"
红矮星的引发的现象
3.5万 1'4"
电磁感应 :柱状磁场区域产生的涡旋电场
2.5万 3'25"
>   
磁场 [cí chǎng]
物理概念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4个义项
展开

科普中国 | 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科学百科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审核
磁场,物理概念,是指传递实物间磁力作用的场。磁场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的场。磁场不是由原子或分子组成的,但磁场是客观存在的。磁场具有波粒的辐射特性。磁体周围存在磁场,磁体间的相互作用就是以磁场作为媒介的,所以两磁体不用在物理层面接触就能发生作用。电流、运动电荷、磁体或变化电场周围空间存在的一种特殊形态的物质。由于磁体的磁性来源于电流,电流是电荷的运动,因而概括地说,磁场是由运动电荷或电场的变化而产生的。

用现代物理的观点来考察,物质中能够形成电荷的终极成分只有电子(带单位负电荷)和质子(带单位正电荷),因此负电荷就是带有过剩电子的点物体,正电荷就是带有过剩质子的点物体。运动电荷产生磁场的真正场源是运动电子或运动质子所产生的磁场。例如电流所产生的磁场就是在导线中运动的电子所产生的磁场。

中文名
磁场
外文名
magnetic field
拼音
cí chǎng
定义
传递实物间磁力作用的场
特性
波粒的辐射
快速
导航
历史沿革

产生原理

基本特点

磁场的运动相对性

主要功能

磁场方向

应用领域

主要种类

常见磁场

宇宙磁场

技术术语

模拟实验

生理影响

研究进展
汉语解释
1. 传递实物间磁力作用的场。
2. 借指有巨大吸引力的场所。《花城》1981年第6期:“离开祖国已有两个半月,那边有我的依恋,我怎么能留下呢?但这里却出现了一个磁场。”[1]
磁现象
永磁体——磁铁的性质
永磁体具有磁性(magnetism),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
永磁体具有磁极(magnetic pole),分磁北极N 和磁南极S ;
磁极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磁极不能单独存在.
匿名  发表于 2020-11-7 10:01
历史沿革
最早出现的几副磁场绘图之一,绘者为勒内·笛卡尔,1644年。
虽然很早以前,人类就已知道磁石和其奥妙的磁性,最早出现的几个学术性论述之一,是由法国学者皮埃·德马立克(Pierre de Maricourt)于公元1269 年写成[notes 3]。德马立克仔细标明了铁针在块型磁石附近各个位置的定向,从这些记号,又描绘出很多条磁场线。他发现这些磁场线相会于磁石的相反两端位置,就好像地球的经线相会于南极与北极。因此,他称这两位置为磁极[2]。几乎三个世纪后,威廉·吉尔伯特主张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大磁石,其两个磁极分别位于南极与北极。出版于1600 年,吉尔伯特的巨著《论磁石》(De Magnete)开创磁学为一门正统科学学术领域。
于1824年,西莫恩·泊松发展出一种物理模型,比较能够描述磁场。泊松认为磁性是由磁荷产生的,同类磁荷相排斥,异类磁荷相吸引。他的模型完全类比现代静电模型;磁荷产生磁场,就如同电荷产生电场一般。这理论甚至能够正确地预测储存于磁场的能量。
尽管泊松模型有其成功之处,这模型也有两点严重瑕疵。第一,磁荷并不存在。将磁铁切为两半,并不会造成两个分离的磁极,所得到的两个分离的磁铁,每一个都有自己的指南极和指北极。第二,这模型不能解释电场与磁场之间的奇异关系。
匿名  发表于 2020-11-7 10:01
于1820年,一系列的革命性发现,促使开启了现代磁学理论。首先,丹麦物理学家汉斯·奥斯特于7月发现载流导线的电流会施加作用力于磁针,使磁针偏转指向。稍后,于9月,在这新闻抵达法国科学院仅仅一周之后,安德烈·玛丽·安培成功地做实验展示出,假若所载电流的流向相同,则两条平行的载流导线会互相吸引;否则,假若流向相反,则会互相排斥。紧接着,法国物理学家让·巴蒂斯特·毕奥和菲利克斯·沙伐于10月共同发表了毕奥-萨伐尔定律;这定律能够正确地计算出在载流导线四周的磁场。1825年,安培又发表了安培定律。这定律也能够描述载流导线产生的磁场。更重要的,这定律帮助建立整个电磁理论的基础。于1831年,麦可·法拉第证实,随着时间演进而变化的磁场会生成电场。这实验结果展示出电与磁之间更密切的关系。
匿名  发表于 2020-11-7 10:02
从1861年到1865之间,詹姆斯·麦克斯韦将经典电学和磁学杂乱无章的方程加以整合,发展成功麦克斯韦方程组。最先发表于他的1861年论文《论物理力线》,这方程组能够解释经典电学和磁学的各种现象。在论文里,他提出了“分子涡流模型”,并成功地将安培定律加以延伸,增加入了一个有关于位移电流的项目,称为“麦克斯韦修正项目”。由于分子涡包具有弹性,这模型可以描述电磁波的物理行为。因此,麦克斯韦推导出电磁波方程。他又计算出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发现这数值与光速非常接近。警觉的麦克斯韦立刻断定光波就是一种电磁波。后来,于1887年,海因里希·鲁道夫·赫兹做实验证明了这事实。麦克斯韦统一了电学、磁学、光学理论。
虽然,有了极具功能的麦克斯韦方程组,经典电动力学基本上已经完备,在理论方面,二十世纪带来了更多的改良与延伸。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于1905年,在他的论文里表明,电场和磁场是处于不同参考系的观察者所观察到的同样现象(帮助爱因斯坦发展出狭义相对论的思想实验,关于其详尽细节,请参阅移动中的磁铁与导体问题)。后来,电动力学又与量子力学合并为量子电动力学。
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在通电的导体周围存在着磁场,从而知道了电和磁相互依存的关系。由导体中电流所产生的磁场的极性和电流的流动方向有关,它服从右手法则。
匿名  发表于 2020-11-7 10:03
产生原理
由于经典物理中至今还拒绝使用基本粒子的概念来研究磁场问题,致使电磁学和电动力学都将产生磁场的原因定义为点电荷的定向运动,并将磁铁的成因解释为磁畴。现代物理证明,任何物质的终极结构组成都是电子(带单位负电荷),质子(带单位正电荷)和中子(对外显示电中性)。点电荷就是含有过剩电子(带单位负电荷)或质子(带单位正电荷)的物质点,因此电流产生磁场的原因只能归结为运动电子产生磁场。
一个静止的电子具有静止电子质量和单位负电荷,因此对外产生引力和单位负电场力作用。当外力对静止电子加速并使之运动时,该外力不但要为电子的整体运动提供动能,还要为运动电荷所产生的磁场提供磁能。可见,磁场是外力通过能量转换的方式在运动电子内注入的磁能物质。电流产生磁场或带负电的点电荷产生磁场都是大量运动电子产生磁场的宏观表现。
同样道理,由一个运动的带正电的点电荷所产生的磁场,是其中过剩的质子从外力所获取的磁能物质的宏观体现。但其磁能物质又分别依附于其中带有电荷的夸克。
传递运动电荷或电流之间相互作用的物理场,由运动电荷或电流产生,同时对产生场中其它运动电荷或电流发生力的作用。磁场是物质的一种形态。
匿名  发表于 2020-11-7 10:04
7787b9efa41d932ffdfa3ce4.jpeg
匿名  发表于 2020-11-7 10:06
磁铁与磁铁之间,通过各自产生的磁场,互相施加作用力和力矩于对方。运动中的电荷会产生磁场。磁性物质产生的磁场可以用电荷运动模型来解释。
电场是由电荷产生的。电场与磁场有密切的关系;有时磁场会生成电场,有时电场会生成磁场。麦克斯韦方程组可以描述电场、磁场、产生这些矢量场的电流和电荷,这些物理量之间的详细关系。根据狭义相对论,电场和磁场是电磁场的两面。设定两个参考系A和B,相对于参考系A,参考系B以有限速度移动。从参考系A观察为静止电荷产生的纯电场,在参考系B观察则成为移动中的电荷所产生的电场和磁场。
匿名  发表于 2020-11-7 10:08
基本特点
与电场相仿,磁场是在一定空间区域内连续分布的向量场,描述磁场的基本物理量是磁感应强度矢量B ,也可以用磁感线形象地表示。然而,作为一个矢量场,磁场的性质与电场颇为不同。
运动电荷或变化电场产生的磁场,或两者之和的总磁场,都是无源有旋的矢量场,磁力线是闭合的曲线簇,不中断,不交叉。换言之,在磁场中不存在发出磁力线的源头,也不存在会聚磁力线的尾闾,磁力线闭合表明沿磁力线的环路积分不为零,即磁场是有旋场而不是势场(保守场),不存在类似于电势那样的标量函数。
在量子力学里,科学家认为,纯磁场(和纯电场)是虚光子所造成的效应。以标准模型的术语来表达,光子是所有电磁作用的显现所依赖的媒介。在低场能量状况,其中的差别是可以忽略的。
匿名  发表于 2020-11-7 10:08
磁场的运动相对性
磁场的运动相对性是指与场源同速运动的观察者及其检测仪器都不能测到运动中的场源所产生的磁场,而与场源不同速时则可测到场源的磁场。例如在地球表面参考系中,我们测定静止于地球表面的电子不产生磁场,但是这个静止于地球表面的电子却在不停地随同地表进行自转并围绕太阳公转。又例如,使导线对外产生磁场的电流是大量电子定向运动的结果。该载流导线在对外产生磁场的同时,其中的每一个运动电子并不被与其同行的其它电子的磁场所干扰,因为所有同行的电子都具有同等磁化而无法感受到其它电子磁场的存在。
匿名  发表于 2020-11-7 10:15
主要功能
磁场是对放入其中的磁体有磁力的作用的物质叫做磁场,磁场的基本特征是能对其中的运动电荷施加作用力,即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磁场的作用力。磁场对电流、对磁体的作用力或力距皆源于此。而现代理论则说明,磁力是电场力的相对论效应,受到磁性影响的区域,显示出穿越该区域的电荷或置于该区域中的磁极会受到机械力的作用。[1]

地磁场
当施加外磁场于物质时,磁性物质的内部会被磁化,会出现很多微小的磁偶极子。磁化强度估量物质被磁化的程度。知道磁性物质的磁化强度,就可以计算出磁性物质本身产生的磁场。创建磁场需要输入能量。当磁场被湮灭时,这能量可以再回收利用,因此,这能量被视为储存于磁场。
磁体周围存在磁场,磁体间的相互作用就是以磁场作为媒介的。电流、运动电荷、磁体或变化电场周围空间存在的一种特殊形态的物质。由于磁体的磁性来源于电流,电流是电荷的运动,因而概括地说,磁场是由运动电荷或变化电场产生的。
磁感应强度是用来表示磁场的强弱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单位T),1T=1N/A?m。对放入其中的小磁针有磁力的作用的物质叫做磁场。磁场是一种看不见,而又摸不着的特殊物质。
匿名  发表于 2020-11-7 10:17
3ac79f3df8dcd1002685eb31738b4710b9122f80 (1).jpeg
匿名  发表于 2020-11-7 10:20
磁场方向
规定小磁针的北极在磁场中某点所受磁场力的方向为该点磁场的方向 在磁体外部,磁感线从北极出发到南极的方向,在磁体内部是由南极到北极,在外可表现为磁感线的切线方向或放入磁场的小磁针在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磁场的南北极与地理的南北极正好相反,且一端的两种极之间存在一个偏角,称为磁偏角。磁偏角不断地发生缓慢变化。掌握磁偏角的变化对于应用指南针指向具有重要意义。磁偏角最早是由我国宋代科学家沈括发现,他将这个写入《梦溪笔谈》。书中指出“常微偏东,不全南也”。
匿名  发表于 2020-11-7 10:20
磁场方向
规定小磁针的北极在磁场中某点所受磁场力的方向为该点磁场的方向 在磁体外部,磁感线从北极出发到南极的方向,在磁体内部是由南极到北极,在外可表现为磁感线的切线方向或放入磁场的小磁针在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磁场的南北极与地理的南北极正好相反,且一端的两种极之间存在一个偏角,称为磁偏角。磁偏角不断地发生缓慢变化。掌握磁偏角的变化对于应用指南针指向具有重要意义。磁偏角最早是由我国宋代科学家沈括发现,他将这个写入《梦溪笔谈》。书中指出“常微偏东,不全南也”。
匿名  发表于 2020-11-7 10:21
自己以为很有思维能力,都能解释地震原因这个世界难题,那么,你一定清楚湖泊与盆地存在了怎样关系,来,你解释一下,能解释清楚这个问题,才说明你有点思想,解答吧,都看看。
匿名  发表于 2020-11-7 10:23
应用领域
磁现象是最早被人类认识的物理现象之一,指南针是中国古代一大发明。磁场是广泛存在的,地球,恒星(如太阳),星系(如银河系),行星、卫星,以及星际空间和星系际空间,都存在着磁场。为了认识和解释其中的许多物理现象和过程,必须考虑磁场这一重要因素。在现代科学技术和人类生活中,处处可遇到磁场,发电机、电动机、变压器、电报、电话、收音机以至加速器、热核聚变装置、电磁测量仪表等无不与磁现象有关。甚至在人体内,伴随着生命活动,一些组织和器官内也会产生微弱的磁场。地球的磁级与地理的两极相反。
5243fbf2b21193139f24feca67380cd791238d60.png
匿名  发表于 2020-11-7 10:27
223楼插图为:透过铁粉显示出的磁场线
在古今社会里,很多对世界文明有重大贡献的发明都涉及到磁场的概念。地球能够产生自己的磁场,这在导航方面非常重要,因为指南针的指北极准确地指向位置在地球的地理北极附近的地磁南极(地理北极实际上是地磁南极,地理南极实际上是地磁北极)。电动机和发电机的运作都依赖因磁铁转动而随着时间改变的磁场。通过霍尔效应,可以给出物质的带电粒子的性质。磁路学专门研讨,各种各样像变压器一类的电子元件,其内部磁场的相互作用。
匿名  发表于 2020-11-7 10:33
主要种类
恒磁场又称为静磁场,而交变磁场,脉动磁场和脉冲磁场属于动磁场。磁场的空间各处的磁场强度相等或大致相等的称为均匀磁场,否则就称为非均匀磁场。离开磁极表面越远,磁场越弱,磁场强度呈梯度变化。
207ea60e27e45ade36d122e6.jpeg
匿名  发表于 2020-11-7 10:37
225楼插图:为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的磁场
1.恒定磁场磁场强度和方向保持不变的磁场称为恒定磁场或恒磁场,如铁磁片和通以直流电的电磁铁所产生的磁场。
2.交变磁场磁场强度和方向在规律变化的磁场,如工频磁疗机和异极旋转磁疗器产生的磁场。
3.脉动磁场磁场强度有规律变化而磁场方向不发生变化的磁场,如同极旋转磁疗器、通过脉动直流电磁铁产生的磁场。
4.脉冲磁场用间歇振荡器产生间歇脉冲电流,将这种电流通入电磁铁的线圈即可产生各种形状的脉冲磁场。脉冲磁场的特点是间歇式出现磁场,磁场的变化频率、波形和峰值可根据需要进行调节。
匿名  发表于 2020-11-7 10:38
常见磁场
以下是两种常见的磁场:
电磁场
电磁场(electromagnetic field)是有内在联系、相互依存的电场和磁场的统一体和总称。随时间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随时间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两者互为因果,形成电磁场。电磁场可由变速运动的带电粒子引起,也可由强弱变化的电流引起,不论原因如何,电磁场总是以光速向四周传播,形成电磁波。电磁场是电磁作用的媒递物,具有能量和动量,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电磁场的性质、特征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由麦克斯韦方程组确定。
电磁场是电磁作用的媒递物,是统一的整体,电场和磁场是它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的两个侧面,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变化的电磁场以波动形式在空间传播。电磁波以有限的速度传播,具有可交换的能量和动量,电磁波与实物的相互作用,电磁波与粒子的相互转化等等,都证明电磁场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它的“特殊”只在于没有静质量。
在电磁学里,磁石、磁铁、电流、含时电场,都会产生磁场[1]。处于磁场中的磁性物质或电流,会因为磁场的作用而感受到磁力,因而显示出磁场的存在。磁场是一种矢量场;磁场在空间里的任意位置都具有方向和数值大小。
匿名  发表于 2020-11-7 10:38
主要应用领域
电磁场(或波)为能量一种形式,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能源,研究领域涉及电磁能产生、存储、变换、传输和应用。
电磁波作为信息的载体,成为信息发布与通信的主要手段,研究内容包括信息发布、交换、传输、储存、处理、再现和应用.
电磁波作为探测未知世界的一种重要手段,主要研究领域为电磁波与目标的相互作用特性、目标探测及其特征的获取。
电磁波作为测控和定位技的手段,构成现代工业、交通、国防等领域的应用基础
电、磁现象是大自然最重要的往来现象,也最早被科学家们关心和研究的物理现象,其中贡献最大的有来顿、富兰克林、伏打等科学家。
匿名  发表于 2020-11-7 10:39
主要应用领域
电磁场(或波)为能量一种形式,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能源,研究领域涉及电磁能产生、存储、变换、传输和应用。
电磁波作为信息的载体,成为信息发布与通信的主要手段,研究内容包括信息发布、交换、传输、储存、处理、再现和应用.
电磁波作为探测未知世界的一种重要手段,主要研究领域为电磁波与目标的相互作用特性、目标探测及其特征的获取。
电磁波作为测控和定位技的手段,构成现代工业、交通、国防等领域的应用基础
电、磁现象是大自然最重要的往来现象,也最早被科学家们关心和研究的物理现象,其中贡献最大的有来顿、富兰克林、伏打等科学家。
匿名  发表于 2020-11-7 10:39
19世纪以前,电、磁现象作为两个独立的物理现象被广泛的关注和研究。正是由于这些研究为电磁学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8世纪末期,德国哲学家谢林认为,宇宙是有活力的, 而不是僵死的, 认为电是宇宙的活力和灵魂;电-磁-光-热现象相互联系。奥斯特是谢林的信徒,从1807年开始研究电与磁之间的关系。1820年发现电流以力作用于磁针安培发现作用力的方向和电流的方向以及磁针到通过电流的导线的垂直线方向相互垂直,并定量建立了若干数学公式。这表明,电流与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法拉第相信电、磁、光、热相互 联系。奥斯特1820年发现电流以力作用于磁针后,法拉第敏锐地意识到磁也一定能够对电产生影响。1821年他开始探索磁生电效应。1831年他发现;当磁捧插入导体线圈时;线圈中产生电流。表明电与磁之间存在密切联系。麦克斯韦深入研究并探讨了电与磁之间发生作用的问题,发展了场的概念。在法拉第实验的基础上,总结了宏观电磁现象规律,引进位移电流的概念,提出了一组描述电磁现象的规律偏微分方程,即麦克斯韦方程组,建立了宏观经典电磁场理论德国科学家赫兹, 1887 年用火花隙激励一个环状天线,用另一个带隙的环状天线接收,证实了麦克斯韦关于电磁波存在的预言,这一重要的实验导致了后来无线电报的发明。从此开始了电磁场和电磁波理论的应用与发展时代。
匿名  发表于 2020-11-7 10:42
地磁场
地磁场(geomagnetic field)是从地心至磁层顶的空间范围内的磁场。地磁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人类对于地磁场存在的早期认识,来源于天然磁石和磁针的指极性。地磁的北磁极在地理的南极附近;地磁的南磁极在地理的北极附近。磁针的指极性是由于地球的北磁极(磁性为S极)吸引着磁针的N极,地球的南磁极(磁性为N极)吸引着磁针的S极。这个解释最初是英国W.吉伯于1600年提出的。吉伯所作出的地磁场来源于地球本体的假定是正确的。这已为1839年德国数学家C.F.高斯首次运用球谐函数分析法所证实。
匿名  发表于 2020-11-7 11:23
为什么说郭德胜彻底破解了地震成因? 看了之后,你还有话讲么?

天猫双11红包最高1111元
有史以来的地学基础空白,【湖泊与盆地存在怎样的关系】,获得重大突破:地理学的认知和深入探研,盆地形成的整个过程是这样的:(看好了)负地形-湖泊(堰塞湖、人工湖)--沼泽地(湿地)--湖盆内陆地--盆地(因在湖盆内)。这就是说,湖泊沉积可以演变成盆地,湖泊、水域是所有盆地形成的基础,这一重大发现,彻底打破地学多年来一筹莫展的困局。


       天然地震,火山爆发地震,岩爆地震,瓦斯爆炸地震,这四者存在相同点,那就是,都是地球内部能够释放能量的物质发生了巨大能量的释放,而事实已经证明,地球内部委实的存在可以燃烧,可以爆炸的很多能量物质,并且这些能量物质是集中的,诸如瓦斯,天然气,石油,核弹的铀矿等等物质,只要存在一定的条件,就会发生能量的释放,造成地壳的震动,火山内没有这样的特殊物质,就一定不会爆炸,煤矿内没有瓦斯,也不会爆炸,纯粹的岩石也不会爆炸,这就是说,地球内部如果没有这些特殊的、可以发生燃烧爆炸、释放能量物质的存在,那么,必然不存在天然的地震。世界的所谓地震专家,其实就是瞎子摸象,不顾事实的编造各种谎言。


    所有的地学奥秘,都是因为被“湖泊与盆地存在怎样的联系和转化关系?”这个地学基础“空白”所掩盖,任何研究学者明白了这个“空白”,几乎所有专业学者都能很容易知道地震奥秘以及地学的其他奥秘了。不是因我有超人的智商,只是让我偶然的发现,发现了地球科学基础知识领域存在的巨大“空白”,而这一发现,彻底打开地球科学的大门,势不可挡。也由此而得出,板块学说不能成立。
    一个很简单的逻辑思维判断,如果我不发现地震的奥秘,是没有办法发现地学的基础知识存在巨大空白的。
匿名  发表于 2020-11-8 15:25
郭德胜的垃圾文帖无人游览,即便搬到本人的232楼中,本人也不会浪费时间去览阅,因为毫无观游价值太低劣了。如同幼儿园的儿童,只会数一、二、三、四、五、…,连一百都数不到。加减乘除和代数、几何、三角,就更不用说了。郭德胜还处在幼儿时期的思维模式和智能,不过郭德胜可以去与黑猩猩、狗熊、海豚等高等哺乳动物争冠。本人警告郭德胜,以后绝不允许你在我的文帖各楼中乱写文句。
匿名  发表于 2020-11-8 15:25
郭德胜的垃圾文帖无人游览,即便搬到本人的232楼中,本人也不会浪费时间去览阅,因为毫无观游价值太低劣了。如同幼儿园的儿童,只会数一、二、三、四、五、…,连一百都数不到。加减乘除和代数、几何、三角,就更不用说了。郭德胜还处在幼儿时期的思维模式和智能,不过郭德胜可以去与黑猩猩、狗熊、海豚等高等哺乳动物争冠。本人警告郭德胜,以后绝不允许你在我的文帖各楼中乱写文句。
匿名  发表于 2020-11-8 17:04
该文题《`不用溜、《地震坛》的个别注册会员与主持还不如驴灵性!》的作者,因要忙于其它事物,去从事有偿脑力劳动,估计要停休半年或一年时间左右,不再向《地震坛》各栏目投放文稿,特此告别。
作者(遠长江)2020、11、8日。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0 09:58
该文题《`不用溜、《地震坛》的个别注册会员与主持还不如驴灵性!》的作者,因要忙于其它事物,去从事有偿脑力劳动,估计要停休半年或一年时间左右,不再向《地震坛》各栏目投放文稿,特此告别。
作者(遠长江)2020、11、8日。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0 10:00
事实已经明确,火山的内部含有大量的天然气体。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1 08:08
地磁场和“发电机理论”的假说: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天然磁体。地球存在磁场的的原因还不为人所知,普遍认为是地核内液态铁的流动引起的。最具代表性的假说是“发电机理论”。公元1945年,物理学家埃尔萨塞根据磁流体发电机原理,认为当液态的外地核在最初的微弱磁场中运动,像磁流体发电机一样产生电流。电流的磁场又使原来的微弱磁场增强,这样外地核物质与磁场相互作用,使原来的弱磁场不断加强。由于摩擦生热的消耗,磁场增加到一定程度就稳定下来,形成现在的地磁场。
还有一种假说认为:
铁磁质在770℃(居里温度)的高温中磁性完全消失。在地层深处的高温状态下,铁会达到并超过自身熔点呈现液态,决不会形成地球磁场。而会用“磁现象的电本质”来解释,认为按照物理研究的结果,高温、高压中的物质,其原子的核外电子会被加速而向外逃逸。所以,地核6000度摄氏的高温和360万个大气压的环境中会有大量电子逃逸出来,地幔间会形成负电层。按照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电动生磁,磁动生电。所以,要形成地球南北极式的磁场,必然需要形成旋转的电场,而地球自转必然会造成地幔负电层旋转,即旋转的负电场,磁场由此产生。
上述两种对地磁场形成的论说,筆者认为后一种论说更切合实际。因为它从地球内部深处的高温、高压的环境和元素的原子之核外电子向外逃逸……等方面进行论述;筆者认为:核外电子逃逸和失去是产生磁性的根本所在。
地磁场的主要部分犹如一个近似沿自转轴方向均匀磁化的球体之磁场。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2 09:43
谁能发明和研制出《地震制动仪》:
《地震制动仪》的功能是使达到地面的地震波(包括纵波、横波、面波)统统予以尽快扩散、消能,免除地面过分震动而造成建筑物破坏和人畜伤亡。谁能研制和发明这种地震制动仪,肯定能获得诺贝尔奖。
作者(逺长江)在此提示几点:
(1)、对地震波进行干扰与反射;(2)、对地震波进行灵巧扩散与消能;(3)、找出地震波传播的绝缘体材料;(4)、设法阻断横波、纵波反复迭加而成面波(长波),则可大大降低笑情;(5)、采取加固施工处理措施,加强地壳大小板块的力学抗震稳定性;(6)、我国古代东汉时期张衡发明了矦风地动仪;作者(逺长江)在这里提出的《制动仪》,或称《抗动仪》;张衡发明的《矦風地动仪》是测《动》,作者在这里所研制的是制《动》,使其地壳岩石永久处于稳定、制止它不《动》。这是两条完全不同的路线。(7)研制《地震制动仪》采取抗衡制动的手法:加大《板块》的质量,提高《板块》密度。比如庞大的喜马拉雅山脉,高耸直插云霄,山盘雄厚,可他却无法与原子核相匹配媲美,原子核的密度之数量级达10^14克/厘米3,可以设想,如果把原子核一个一个的排起来装满一个火柴盒,那它重量就相当于喜马拉雅山的重量。(8)、地球是个硕大无朋的磁体。磁生电、电生磁,所谓电磁效应;磁与电具有“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特征,它也是研制和发明《地震制动仪》的一个思维侧面。(9)、地球既然是个硕大无朋的磁体,那么就能设法使它变成具有硕大无朋的电源体。(10)、利用能量转换制衡原理,将地震巨大动能如何转化为电能或热能等,达到制衡抗动(抗震动)。(11)、《地震制动仪》的研制和发明,少不了电磁理论的深遂挖掘,因为地球是个硕大无朋的磁体。(12)、冲天型火山喷发,常见火山烟云柱引发闪电雷鸣和雷雨。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2 16:02
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位叫做磁极;磁铁两端磁性强的区域称为磁极,一端为南极,一端为北极。异名磁极相互吸引,同名磁极相互排斥。磁场可以说是由电子的自旋产生的,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2 16:03
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位叫做磁极;磁铁两端磁性强的区域称为磁极,一端为南极,一端为北极。异名磁极相互吸引,同名磁极相互排斥。磁场可以说是由电子的自旋产生的,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8 10:51
不要盲目指望用电磁波和地质雷达来预测地震波的发生。因为电磁波(比如光波、声波)是辐射波,辐射射既不依靠气体或液体的流动,又不依靠分子之间的碰撞,而是借助于不同波长的各种电磁波来传递内能的方式。而地震波在地壳岩石固体介质中传播是依靠粒子间弹性碰撞来释放能量的。所以说,地震波与电磁波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类型的物理波。地震波为巨型能量波,具有巨大破坏性和杀伤力,7级以上大地震的地震波常以排山倒海、雷霆万之势、势不可挡地摧毁地面建筑物,造成人类重大伤亡的大灾难!而电磁波一般为低能的安全波,它造福于人类进行通讯快速传达。声波(电磁波)的传播介质为气体,地震波的传播介质为固体.地震波就比声波复杂很多.。比如你若在地下深处,若无天线通向地面,你则无法用手机向地面进行通话联系。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8 15:31
地球磁场、地球重力场、地电场、地温场、地震场、地应力场、火山喷发场、……等均隶属于地球物理场,所以说,以上各类课题内容,均纳入物理学范畴。不过又分为空间物理学和地球实体物理学,爱因斯坦、玻尔、杨振宁、李政道等人是从事空间物理的顶级伟大科学家;他们四人均先后获得诺贝尔奖;而地球实体物理科学家,至今尚未见有能人诞生。空间物理学和地球实体物理学,其实质是人类对宇宙自然界存在的客观世界、思维境界的科学的更新认识。“场”和物(指实物)两种基本形态都存在宇宙世界,“场”是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确实存在;而“物”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物件(如地壳岩石、山崩地裂、房屋倒塌、人畜伤亡),它们容易被人们引起警觉和重视,可往往忽视了“场”的存在(指地震场、火山场)。全球科学家们、学者们统统认为“场”只存在宇宙空间和时空,作者(遠长江)手屈一指,最先提出实体中同样存在”场"的掌控主宰地位!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8 17:24
电磁波以光速传播,大概为300000公里/秒,即30万公里/秒。一切可见光和不可见光都是各种波长不同的电磁波(比如太阳光、地光、极光,雨前闪电光等)。太阳光波长传播速度为3×10^5公里/秒,即30万公里/秒。它在1秒钟内所通过的距离在数值上大约相当于地球赤道周长的7.5倍,这个速度相当于1秒钟绕地球赤道7.5圈。光源通常一般呈现辐射发射(放射)能量。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9 16:52
浅谈电磁波在固体物质中的传播穿行能力如何?
光波和声波均为电磁波。光波在气体中的传播非常快,光速大概为300000公里/秒,即30万公里/秒。一切可见光和不可见光都是各种波长不同的电磁波(比如太阳光、地光、极光,火山烟云柱闪电光、雨前闪电光等)。太阳光波传播速度为3×10^5公里/秒,即30万公里/秒。它在1秒钟内所通过的距离在数值上大约相当于地球赤道周长的7.5倍,这个速度相当于1秒钟绕地球赤道7.5圈。可光波在地壳岩石固体物质中的传播情况又如何?作者(遠长江)现已是耄耋之年了,退休之前从事一辈子地质工作,在石灰岩地区进行地下溶洞的艰苦勘察、攀爬过不知多少溶洞,如果你()不带手电筒照明,溶洞中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这说明什么?说明光波在岩石固体物质中的传播穿透能力极弱!
有时进行施工地质勘探工作,需在岩层中开掘一些平碉,当平碉伸展深度达到数十米后,日光也无法射入,必须自带电筒照明,才能行走与进行地质素描。这说明太阳光波在空间物理学和实体物理学中的表现大不相同。
你如果用一张纸塗上黑色墨汁后,纸变成黑色,然后将黑纸放在眼前,你将无法看见眼睛前方物体,说明光波只能穿过透明物体,无法穿过薄的黑色纸片。伙计们:实体物理学比空间物理学艰难千万倍!地质工作者从事的就是地球实体物理学的实际勘查与研究工作。(文稿未完,下回分解)
匿名  发表于 2020-11-19 16:56
(续上文):因空气阻力小,光波、声波、电磁波,能在空气中快速扩散传播。太阳光波传播速度为3×10^5公里/秒,即30万公里/秒。它在1秒钟内所通过的距离在数值上大约相当于地球赤道周长的7.5倍,这个速度相当于1秒钟绕地球赤道7.5圈。而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而光波的传播速度为3亿米/秒;但是声波与电流相结合,就变成了有线电话或无线电话(现时代广泛使用的手机);因电速与光速几乎相等,均为30万公里/秒的高速传播;但是如果你居住在山区的低谷凹地,因周围山形阻挡,使用手机与山外通话,常常受阻,需爬至山顶或山腰,才能通话畅顺。你若居住地下深处的地下室,若无天线通向地面,你则无法用手机与地面人员进行通话联系。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1 08:30
声波的反射回音:
居住在山区的人们都知晓,你站在这边山头,向对面山头大喊一声,刚喊完就立刻听到回音。这是为什么呢?说明声波遇到对面山体阻挡,无法传播过去而拆射返回的结果所产生。而山外反背那边的人根本无法听到你的喊声,因为声波无法穿过山岩固体。
又如房门打开时,两人谈话听得清清楚楚,若打房门关闭,则听不清谈话声,这是为什么?说明声波的能量无法穿透固体物质。此时必需加大音响、加大声波的能量,采用高音喇叭,你即使紧关房门,也能听到嘈杂音响。那么,不论声波、光波、电磁波、…等,要想长距离穿透固体物质(比如地壳岩石层),必须具有巨大的能量!但是,巨型高能量对物体破坏性是灾难性的。比如核弹、氢弹、大地震往往造成毁灭性灾难。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1 10:04
地震科学家过去称地震预测为世界性难题,千百年来科学家们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去预测,好似猴子们“井里水中捞月一场空,是把月影当成真月亮,徒劳呀!没有击中目标。”而应采取制止地动发生才是正确选择。采取人为发射反击波,对地震波进行有效干扰与破除;或设法予以发散、消能。或震前进行预先加固处理,加强抗震、抗动级别,抵制自然災害的能力。'如同抗洪斗争,事先疏通河道、修筑堤防提垻,不管暴雨、洪流、洪水什么时发生,做到有备无恐。反之,如果把精力、物力、财力、资源用在预测洪水何时发生?就算你预测准确了,也顶个屁用!因为你疏忽了防洪水利工程的修建,也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洪水泛滥,吞食田畴、房屋和人兽。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1 10:05
世界各先进国家主流地震学界注重和遵从地质构造和地壳板块学说,而中国地震局现时从业科技工作人员,具有基本地质勘探基本知识者甚少,而具有施工地质基础知识者,恐怕少至更少。所以反对世界主流地震学界的地壳板块学说和地质构造理论,板块学说的实质就是大地地质构造理论的具体体现。地质科学家和学者们就扎根在地质构造学中,李四光先生也不例外。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实际上就是地质构造的具体表现,如扫帚状构造;莲花状构造等;每当全国地质科技工作会议中,地质工作者为大、小地质构造,吵吵闹闹,争论不休。现在倒好,中国地震局少有人懂地质,倒是图了个清静。因为不懂地质,只好向民间求讨地震前兆,什么鸡、狗、蛇、老鼠、青蛙、螞蚁之类的,在震前异常反应。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1 10:05
世界各先进国家主流地震学界注重和遵从地质构造和地壳板块学说,而中国地震局现时从业科技工作人员,具有基本地质勘探基本知识者甚少,而具有施工地质基础知识者,恐怕少至更少。所以反对世界主流地震学界的地壳板块学说和地质构造理论,板块学说的实质就是大地地质构造理论的具体体现。地质科学家和学者们就扎根在地质构造学中,李四光先生也不例外。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实际上就是地质构造的具体表现,如扫帚状构造;莲花状构造等;每当全国地质科技工作会议中,地质工作者为大、小地质构造,吵吵闹闹,争论不休。现在倒好,中国地震局少有人懂地质,倒是图了个清静。因为不懂地质,只好向民间求讨地震前兆,什么鸡、狗、蛇、老鼠、青蛙、螞蚁之类的,在震前异常反应。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1 10:06
地震问题归根到底,其实质就是一个地质构造问题,或称地球构造问题。你如果从事或参加过施工地质工作,那你就知道,任何复杂的地质构造问题和任何复杂的地震世界性难题,对于设计和施工人员而言,就有办法加固处理好。所谓《板块挤压、碰撞》问题,《板块》无非是因深大断裂、断层切割分裂而成。不能因缺少地质常识,而采取不承认和否定《板块》运动。在这个问题上争论无益,问题是如何消除《板块挤压、碰撞》而引发地震?对深大断裂、断层实施高标号混凝土高压固结灌浆处理,使大小板块很好地紧宻连结在一起,以消除地震隐患的正确方略;故此,作者(遠长江)反复提出《地震制动、抗动仪的研制和发明》,不是一句空话和空谈。主要是个资金问题,对断裂进高压灌浆固结施工处理和地震制动仪的研制发明,都需要大量经费。有了经费任何世界难题都会迊刃而解。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1 10:07
大陆漂移为何向南呈‘人’字形撒开拉离?
如果说是一个原始大陆的话,那就是通常称做的联合古陆。如果说是两个原始大陆,就是通常被称做的劳亚古陆(位于北部)和冈瓦纳古陆(位于南部)。因中洋脊与海底火山长期喷发,新海底洋壳扩张,魏格纳明智地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深受全世界科学界广泛赞尝。此后古登堡对大陆漂移学说提出修正意见,他认为原先本来只有一个联合大陆,此后流开扩展开来,故提出大陆扩展学说。大陆漂移学说和大陆扩展学说,二者的基本区别:漂移说认为大陆是刚性块体遭受到脆性破裂所造成,而扩展说认为大陆是塑性或延性变形所造就。筆者欣赏魏格纳首创的漂移学说,但更赞同同古登堡的扩展学说。因为古登堡的扩展说为人们指明了大陆漂流主要形成于地壳还处于柔性期的地质时代期。比如像南美洲的南端、非洲南端、印度半岛南端等均成尖嘴喙形,这是为什么?说明大陆板块漂移的形成过程中,主要为我们指明那个地质时代地壳还处于塑性或延性变形阶段,大陆有向南拉伸的运动现象(可能因南极洲、澳大利亚大陆向南分离的缘故)。
因地球自转是以北极为底座,绕轨道进行运行,而南北两极的园周角虽然相同,但其运转线速度则相差悬殊,因而出现了北部劳亚大陆漂移分离相对缓慢,欧、亚、北美三洲的北端基本上还能联结在一起,而南部的冈瓦纳大陆则漂移分离異常速猛,非、澳、南美三洲向南呈‘人’字形撒开拉离,真所调‘南北向拉伸拉长,东西向分离’。南北拉伸越来越长,东西漂移分离越来越远。从而出现洋壳与地幔层极度变薄和张性深大断裂十分发育,产生洋底下沉下陷,频生巨大海槽、海盆、海沟、南北走向的裂谷…等。南太平洋原是有完整大陆的,因下沉下陷后而成星罗棋布的碎裂岛群与岛链,故无完整的‘下半身’。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1 10:07
大陆漂移为何向南呈‘人’字形撒开拉离?
如果说是一个原始大陆的话,那就是通常称做的联合古陆。如果说是两个原始大陆,就是通常被称做的劳亚古陆(位于北部)和冈瓦纳古陆(位于南部)。因中洋脊与海底火山长期喷发,新海底洋壳扩张,魏格纳明智地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深受全世界科学界广泛赞尝。此后古登堡对大陆漂移学说提出修正意见,他认为原先本来只有一个联合大陆,此后流开扩展开来,故提出大陆扩展学说。大陆漂移学说和大陆扩展学说,二者的基本区别:漂移说认为大陆是刚性块体遭受到脆性破裂所造成,而扩展说认为大陆是塑性或延性变形所造就。筆者欣赏魏格纳首创的漂移学说,但更赞同同古登堡的扩展学说。因为古登堡的扩展说为人们指明了大陆漂流主要形成于地壳还处于柔性期的地质时代期。比如像南美洲的南端、非洲南端、印度半岛南端等均成尖嘴喙形,这是为什么?说明大陆板块漂移的形成过程中,主要为我们指明那个地质时代地壳还处于塑性或延性变形阶段,大陆有向南拉伸的运动现象(可能因南极洲、澳大利亚大陆向南分离的缘故)。
因地球自转是以北极为底座,绕轨道进行运行,而南北两极的园周角虽然相同,但其运转线速度则相差悬殊,因而出现了北部劳亚大陆漂移分离相对缓慢,欧、亚、北美三洲的北端基本上还能联结在一起,而南部的冈瓦纳大陆则漂移分离異常速猛,非、澳、南美三洲向南呈‘人’字形撒开拉离,真所调‘南北向拉伸拉长,东西向分离’。南北拉伸越来越长,东西漂移分离越来越远。从而出现洋壳与地幔层极度变薄和张性深大断裂十分发育,产生洋底下沉下陷,频生巨大海槽、海盆、海沟、南北走向的裂谷…等。南太平洋原是有完整大陆的,因下沉下陷后而成星罗棋布的碎裂岛群与岛链,故无完整的‘下半身’。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1 10:07
作者(遠长江)的《山弧理论》、《穿插理论》实为平淡。但作者更崇敬、欣赏、赞同、喝采魏格纳首创的板块漂移学说,魏格纳的板块学说得到全世界科学家、专家、科学界的一致认同、肯定、高度评价。只有极个别的无知、跳樑小丑,站出来反对。如同王帅打老师,王帅在老师的苦心教导下,刚刚才认识一百字,幼儿班还未读完,却自认为他胜过老师了,可以与著名科学家比试了,认为自已才智过人,是天才家,是石头里爆出来的能人!不需要前辈与老师的培养,就能自生自长,才华超群。馬、耿、汪、仇等人就是这类能人,难得呀!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1 10:08
地震(又称地动)是能量的快速释放的一种表现形式,那么.请问何谓“能”?能量之简称也。或称能力、本领、能耐、力量…等含义。而地震活动是能量的长期聚集和瞬时快速动能释放。一谈到能量,人们就会想到热能、动能、势能、化学能、核能、原子能等,其实还有光能、水能、风能、电能、材能(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甲烷、石材…等)、产能、机能(机械能、工作机能等)、功能、体能、食能(生物有机化合能)、…等;另外,现时代又有人工智能、才能、技能……等。
能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如热能、势能可以转化为动能;热能、核能、水能、风能等可以转化为电能;那么,如何利用地震动能转化成电能呢?这是《地震制动仪研制和发明》的一个重要侧面内容。千百年来科学家们绞尽脑汁、做为世界难题、想方设法去预测、预报地震(地动),是犯了方向性错误,走了两千余年的错误路线(从我国后汉时代张衡发明《矦风地动仪》至今)。现在该是觉醒的时候了!不是一味去测《动》,而是如何去制《动》、或抗《动》,才是科学家应有的思维方式。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1 10:13
再谈魏格纳《板块学说》高明:
加大物体质量(重量),能提高物体抗震的”重力抗衡”级别。所以地震时,山体的悬岩、危岩、风化附属岩体、或房屋的女儿墙、…等,为什么总是最先被震落、塌落、或倒塌。其原因是因为它们被分离为附属小离体,它们质量小,重力抗衡、抗震能力弱。遵照魏格纳的《板块理论》规律,大板块抗震能力强〈抗震级别高);小板块抗震能力弱(抗震级别低);破碎板块(比如断层挤压破碎带的压碎岩体)抗震能力最差(抗震级别最低)。为此,需对破碎板块进行高压固结灌浆加固施工处理,提高抗震等级。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1 10:13
再谈魏格纳《板块学说》高明:
加大物体质量(重量),能提高物体抗震的”重力抗衡”级别。所以地震时,山体的悬岩、危岩、风化附属岩体、或房屋的女儿墙、…等,为什么总是最先被震落、塌落、或倒塌。其原因是因为它们被分离为附属小离体,它们质量小,重力抗衡、抗震能力弱。遵照魏格纳的《板块理论》规律,大板块抗震能力强〈抗震级别高);小板块抗震能力弱(抗震级别低);破碎板块(比如断层挤压破碎带的压碎岩体)抗震能力最差(抗震级别最低)。为此,需对破碎板块进行高压固结灌浆加固施工处理,提高抗震等级。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1 10:13
加大物体质量(重量),能提高物体抗震的”重力抗衡”级别。
那么请问作者(遠长江),高山地区板块的质量(重量)比平原地区板块的质量(重量),可能加大好几倍。因为高山地区为岩石组成,地层厚度大,岩石比重也大;而平原地区多为冲积土层组成,厚度相应薄,土层比岩石比重小;以我国为例,为何我国西北部高山地区(板块)的地震频率和地震强度,要比我国东南沿海平原(板块)地区都高呢?
作者(遠长江)回答:这个问题问得好。地震的成因不仅与地壳板块的质量(重量)大小因素有关,还与地形凹凸起伏变化、大地板块断裂构造等综合因素,关系密切。〈文稿未完,待续达)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1 10:14
(续接上文):论地形的凹凸起伏变化因素与地震成因关係:
“凹"字是陆地山盆、或水域海盆的地形之象形字;“凸”字是山脉、或高地的地形之象形字;山间盆地周边山地称为山弧,山弧地带为群山峻岭,山原茫茫,一览无际,峰浪迭起,山壑谷深,爬山涉水,地质勘测异常艰辛。从山地到盆地的前缘过渡地带往往是震源分布地带。我国西北部青藏高原分布的山间盆地有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吐鲁番盆地,四川盆地等。环绕盆地形成地壳深部封闭系统,有利于能量蓄积而引发地震,尤其是山前构造活动带。其中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吐鲁番盆地均分布新疆省境内,位于天山南北与昆仑、阿尔金山之间,新疆省在我国地震发生频率和地震强度,均居首位。云南省位居其二。(文稿未完,待下回分解)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1 10:17
请问民间的木船底面为何要制造成平底?
作者(遠长江)在7楼谈到,竹筏、木筏、木船能浮在水面上,是因为它们比水的比重轻;石块、铁板无法浮在水面上而很快沉入水底,是因它们比水的比重大,这是通常的常识。现在要问地壳岩石圈《板块》会飘浮在地幔岩浆层之上嗎?作者在此予以回答:肯定会。因为地壳岩石圈的比重为2.6~3.0克/立方厘米,而地幔岩浆圈的比重为3.32~1.5克/立方厘米,因而地壳岩石板块能飄浮地幔岩浆层之上,就像竹筏、木筏、木船能浮在水面上一样。但竹筏、木筏虽然能飘浮在水面,但竹筏和木筏的筏板中存在多条平行裂缝,所以筏板在飄流途中不断有水上溢竹筏、木筏的筏板顶面;似同地幔岩浆沿地下通道喷出地面、而成火山喷发的情况;而木船底面完整、不存缝裂,所以水无法上溢进入船内,似同地壳的完整板块;平原地域的地壳板块,因地形平坦,地壳岩石板块基底应力分布较均一,类似木船底面、比较平整,这是平原板块少地震的原因;而山地板块,因地形凹凸起伏多变,板块基底应力分布极不均一,尤是山地到盆地的前缘过渡地带往往是震源分布地带,因为这里常是山前断裂构造活动带。(文稿未完,待下回分解)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1 10:18
(续接上楼文稿内容):
全球地震科学界对海沿地震研究较为深透,而对陆地山区的地震研究十分欠缺,为此有必要对《山弧理论》予以论述。海陆存在对应关系:山弧对应岛弧;山间凹陷盆地对应封闭型海湾地带;山脉与平行山列对应列岛、群岛;山弧前沿出现的凹陷活动构造带(深大断裂)与海峡、深海沟、海槽的深大隐藏断裂活动相对应。
平行系列山脉大转折段常称为大山弧(或称为大山弦),常是地震频发强烈地带,如我国西部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进入川北地区后,则分裂为两叉,组成"入字形"构造形迹。东侧叉与龙门山,中梁山连接,组成北东翼。而西侧的大雪山、沙鲁里山、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则渐转西北向,组成北西翼。两翼山脉在成都西侧的宝兴、天全、泸定,石棉一带交汇,组成“入字形”大山弧。“入字形”构造山弧的两翼之间中间地带,其断裂成五指状向北撒开,像南收拢,也是有利于地下能量汇聚的最佳地带和地震频发地区。其间分布有,阿坝~马尔康地震带;迭溪~松潘~汶川~都江堰~大邑地震带;南坪(现名九寨沟)~虎牙关~茂县地震带。以迭溪~松潘地震带为例,该地震带近南北走向,向南延伸至大邑,全线段为全新世活动段。从公元1933年~2008年,75年间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3次,与6.2级地震一次,其频率之高,强度之大,前所未有,这就是《山弧理论》的特色之处。它不像中国东部海沿地区(指渤海、黄海地区)每隔300年左右发生一次7级以上大地震。
而北西翼分布的甘孜~炉霍~康定地震带与贡觉~玉树地震带。在四川甘孜~炉霍~康定地震带,从公元1811年~1973年发生多次破坏性地震,震中位置沿着一条北西向弧形活动断裂带来回迁移。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1 10:18
(续接上楼文稿内容):
全球地震科学界对海沿地震研究较为深透,而对陆地山区的地震研究十分欠缺,为此有必要对《山弧理论》予以论述。海陆存在对应关系:山弧对应岛弧;山间凹陷盆地对应封闭型海湾地带;山脉与平行山列对应列岛、群岛;山弧前沿出现的凹陷活动构造带(深大断裂)与海峡、深海沟、海槽的深大隐藏断裂活动相对应。
平行系列山脉大转折段常称为大山弧(或称为大山弦),常是地震频发强烈地带,如我国西部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进入川北地区后,则分裂为两叉,组成"入字形"构造形迹。东侧叉与龙门山,中梁山连接,组成北东翼。而西侧的大雪山、沙鲁里山、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则渐转西北向,组成北西翼。两翼山脉在成都西侧的宝兴、天全、泸定,石棉一带交汇,组成“入字形”大山弧。“入字形”构造山弧的两翼之间中间地带,其断裂成五指状向北撒开,像南收拢,也是有利于地下能量汇聚的最佳地带和地震频发地区。其间分布有,阿坝~马尔康地震带;迭溪~松潘~汶川~都江堰~大邑地震带;南坪(现名九寨沟)~虎牙关~茂县地震带。以迭溪~松潘地震带为例,该地震带近南北走向,向南延伸至大邑,全线段为全新世活动段。从公元1933年~2008年,75年间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3次,与6.2级地震一次,其频率之高,强度之大,前所未有,这就是《山弧理论》的特色之处。它不像中国东部海沿地区(指渤海、黄海地区)每隔300年左右发生一次7级以上大地震。
而北西翼分布的甘孜~炉霍~康定地震带与贡觉~玉树地震带。在四川甘孜~炉霍~康定地震带,从公元1811年~1973年发生多次破坏性地震,震中位置沿着一条北西向弧形活动断裂带来回迁移。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1 10:19
一根筷子容易折断,一把筷子则很难被折断;所以紧密团结、结成完整的巨型《板块》,就能提高制动抗震等级。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1 10:20
研究地震从全球着眼的话,那么具有全球意义的山脉有两条,一条是由横断山转喜马拉雅山脉,向西延伸至地中海北岸的阿尔卑斯山脉,总体走向近东西纬向延伸展布;另一条是纵贯南北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由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等组成,它为南北走向的经向山脉。这两条山脉地势高峻,地震频发,强度大(震级高),都是新生代(距今约7000万年)以来生成的年青山脉,全球7级以上的大地震约90%左右都分布在两条山脉的山系展布地域。请问其中原由何在?因造山运动,高山上升隆起,形成地表高低起伏差异(差异理论突现),高地相对低地而言,就存在“位能”差,或称“地势”差,这是何含义?中国地势西高东低,江水滚滚向东流(长江与黄河)。其实质是指高度落差,或叫重力势差,其表达公式为Ep=mgh,对于同一物体而言,地势(h)越高,则重力势能(Ep)就越大。而绝大部分地震跟重力有直接关系,一般没有地势差的地震是很少的,这也是平原板块与盆地底部少地震的原因。一般发生地震的都存在一个地势差,比如高山向盆地过渡地带,或陆地向海洋(尤是海槽、海沟、海湾、海峡地带)过渡地带,过度地带地势越是陡峭险峻,越是引发大地震的频繁地区,比如南美洲南岸的安第斯山脉直插东太平洋深海槽,重力势差可想而知,故此,这一地区成为全球顶级地震分布重点区。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1 10:21
涉谈海沿大陆架地形与地震成因关係:
大陆架是指大陆与海洋过渡交接地带,是大陆向海面以下自然延伸部分。若大陆架地势倾斜平缓向下延伸,则海岸线呈外凸形态,若凸形海岸线前缘外围又海岛分布,常为无震或少震的稳定地区,因它不利于震源能量的蓄聚,如印度半岛,非洲南半部,澳大利亚东西两侧凸岸等, 均属少震对相对稳定地区。中国海岸线,从上海--福州--厦门--汕头--深圳--澳门--湛江,也是凸岸线,除前方分布台湾岛与海南岛形成海峡的地段除外(不利于稳定),其余地段利于少震。若大陆架走势陡峭直下,则往往表现为凹岸形态,海湾和港口常为此类海岸线,如我国的渤海,黄海湾,如果海湾出口地带前方又有海岛挡道分布,此类地形是孕育大地震震源的最佳温床场所。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1 10:24
山脉走向与构造体系体系的吻合:中国的大地构造体系主要划分为两大构造体系,从昆明~都江堰(成都偏西)~西安~呼和浩特~齐齐哈尔划线为界,界线东边则以北东~南西向构造断裂线佔统治地位;界线西边则以南北向、北西向、近东西向复合组合的构造体系。不过由南向北,南部(即指云南境内)以南北向构造佔统治地位,往北则转为北西向断裂或近东西向断裂。而宁夏~龙门山、甘孜、阿坝地区、甘肃南半部、山西吕梁山…等地,是两个构造体系的的转替交接地带,有时见扫帚状断裂发育,理所当然是7级以上大地震多发地带,历史地震资料也充分证实了这一点。从山脉走向看大地构造体系,而地震带又总是沿断裂线分布,那么山脉、断裂、地震带三者则有机地成为一个整体,这就突现出研究山脉的重要性。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1 10:25
山脉走向与构造体系体系的吻合:中国的大地构造体系主要划分为两大构造体系,从昆明~都江堰(成都偏西)~西安~呼和浩特~齐齐哈尔划线为界,界线东边则以北东~南西向构造断裂线佔统治地位;界线西边则以南北向、北西向、近东西向复合组合的构造体系。不过由南向北,南部(即指云南境内)以南北向构造佔统治地位,往北则转为北西向断裂或近东西向断裂。而宁夏~龙门山、甘孜、阿坝地区、甘肃南半部、山西吕梁山…等地,是两个构造体系的的转替交接地带,有时见扫帚状断裂发育,理所当然是7级以上大地震多发地带,历史地震资料也充分证实了这一点。从山脉走向看大地构造体系,而地震带又总是沿断裂线分布,那么山脉、断裂、地震带三者则有机地成为一个整体,这就突现出研究山脉的重要性。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1 10:26
声波是以空气为传播介质,在空气中由近及远进行立体扩散的一种电磁波传播形式,由于空气介质单一,传播阻力小,不具破坏性的一种小能量波。
浅源地震波是以地壳岩石固体为传播介质,中源与深源地震波是以地幔岩浆流体和地壳岩石固体为传播介质;因传播介质复杂多变,所以地震波比声波、水波要复杂很多;地震波是由震源产生向四外辐射的弹性推进波,是一种具有快速释放传播的巨型能量波,对地面介质和地表建筑物具有极大毁灭性及人兽死亡杀伤力!对人兽的杀伤力类似核武器的中子弹;能在地球地慢岩浆圈、或地壳岩石圈内,连续快速传播几十公里至700公里之远程,除天然地震波外,直到目前为止,还找不到那一种放射性元素的最强射线、或核武器在岩石固体中如此强大传播穿行能力!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1 10:27
声波是以空气为传播介质,在空气中由近及远进行立体扩散的一种电磁波传播形式,由于空气介质单一,传播阻力小,不具破坏性的一种小能量波。
浅源地震波是以地壳岩石固体为传播介质,中源与深源地震波是以地幔岩浆流体和地壳岩石固体为传播介质;因传播介质复杂多变,所以地震波比声波、水波要复杂很多;地震波是由震源产生向四外辐射的弹性推进波,是一种具有快速释放传播的巨型能量波,对地面介质和地表建筑物具有极大毁灭性及人兽死亡杀伤力!对人兽的杀伤力类似核武器的中子弹;能在地球地慢岩浆圈、或地壳岩石圈内,连续快速传播几十公里至700公里之远程,除天然地震波外,直到目前为止,还找不到那一种放射性元素的最强射线、或核武器在岩石固体中如此强大传播穿行能力!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1 10:27
地球内部(地幔层)高温高压气态物质又具有何等能量呢?让我们先从猛烈冲天型火山喷发谈起,火山喷发的本源物质主要为熔岩与气态物质;而火山碎屑、火山灰、火山泥、大小石块...等固体物质是火山通道穿过地壳岩石层时熔塌携带的外来捕获物质。对于猛烈冲天型火山喷发而言,火山岩浆喷出地面要穿过33公里左右的上升通道(指地壳平均厚度),然后火山喷发烟柱又高达5000米至万余米以上,岩浆与大小石块被抛向500米高空,火山爆发声响能传播至200公里以外,火山灰可落到2500公里以外,火山喷发能托起地下60~100公里以上深度的岩浆,一次大规模火山喷发可以喷出约6×10^10吨岩浆和火山碎屑物。一次最大类型的火山喷发所具有的能量约等于里氏10级地震所释放能量的2倍以上(即6.3×10^26尔格 ×2 = 12.6×10^26尔格),此能量相当于9000颗大型氢弹的威力。那么里氏10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相当4500颗大型氢弹的威力,因此可以说7级以上大地震的地震波为巨型能量波。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1 17:16
磁力和磁场力不是同一个概念(不完全是同一种力),.一般地说,磁力是指磁体之间、磁极之间和磁体与铁磁性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而磁场力所包含的范围要宽得多,,包括磁力,还包括移动的电荷在磁场中所受的力、通电导体在磁场中所受的力等,.总之,一切物体在磁场中所受的与磁场有关的力都是磁场力,但不一定都是磁力。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1 17:17
磁力和磁场力不是同一个概念(不完全是同一种力),.一般地说,磁力是指磁体之间、磁极之间和磁体与铁磁性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而磁场力所包含的范围要宽得多,,包括磁力,还包括移动的电荷在磁场中所受的力、通电导体在磁场中所受的力等,.总之,一切物体在磁场中所受的与磁场有关的力都是磁场力,但不一定都是磁力。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1 17:22
把磁铁放在桌子上,把白纸板放在它的上面。轻柔地向纸板上撒下铁屑。你可以在纸板上方锉钉子,使之成为铁屑;或者你可以直接从机械商店中买到它们,并把它们倒进一个旧的撒盐用的瓶里来撒到纸板上。从商店里买来的铁屑要先在肥皂温水里清洗,去掉上面的细污。你会注意到,当你还在往纸板上分撒一些铁屑时,一些铁屑已经聚集在一起并站立在端上。用你的手指轻轻地敲打纸板。较接近的铁屑移到了集在一起的群体里并留下了空白的空间,而其他外面些的铁屑连在一起并在两极间形成了一个曲线。在两极间的磁场里存在磁力线。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1 17:24
磁场磁力线图。距离磁源越近,磁力线分布越紧密,磁场强度越强,磁场势能越高;距离磁源越远,磁力线分布越稀疏,磁场强度越弱,磁场势能越低。当距离超过磁场边缘后,磁场强度和磁场势能趋于零,不再存在磁场影响。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1 17:24
磁场磁力线图。距离磁源越近,磁力线分布越紧密,磁场强度越强,磁场势能越高;距离磁源越远,磁力线分布越稀疏,磁场强度越弱,磁场势能越低。当距离超过磁场边缘后,磁场强度和磁场势能趋于零,不再存在磁场影响。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1 17:25
磁场和磁力线能看见吗?
磁场是一种看不见,而又摸不着的特殊物质。磁体周围存在磁场,磁体间的相互作用就是以磁场作为媒介的。我们把条形磁体悬挂起来,指南的是南极,指北的是北极。拿小磁针靠近条形磁铁的一端,与小磁针北极相吸的是南极,另一端是北极。
那么,我们把小磁针放到磁体周围将会是什么样?小磁针不再指南北,而是指不同的方向。在物理学中,把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定为那点磁场的方向。当我们在磁场中放入许多小磁针时,它们的分布情况和北极所指的方向就可以形象直观地显示出磁场的分布情况。
如果我们用铁屑代替小磁针,在一块玻璃板上均匀地撒一些铁屑,然后把玻璃板放在条形磁体和蹄形磁体上,轻敲玻璃板,观察铁屑的分布。我们会看到铁屑在磁场的作用下转动,最后有规则地排列成一条条曲线。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1 17:26
磁场磁力线图。距离磁源越近,磁力线分布越紧密,磁场强度越强,磁场势能越高;距离磁源越远,磁力线分布越稀疏,磁场强度越弱,磁场势能越低。当距离超过磁场边缘后,磁场强度和磁场势能趋于零,不再存在磁场影响。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1 17:41
磁场和磁力线能看见吗?
磁场是一种看不见,而又摸不着的特殊物质。磁体周围存在磁场,磁体间的相互作用就是以磁场作为媒介的。我们把条形磁体悬挂起来,指南的是南极,指北的是北极。拿小磁针靠近条形磁铁的一端,与小磁针北极相吸的是南极,另一端是北极。
那么,我们把小磁针放到磁体周围将会是什么样?小磁针不再指南北,而是指不同的方向。在物理学中,把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定为那点磁场的方向。当我们在磁场中放入许多小磁针时,它们的分布情况和北极所指的方向就可以形象直观地显示出磁场的分布情况。
如果我们用铁屑代替小磁针,在一块玻璃板上均匀地撒一些铁屑,然后把玻璃板放在条形磁体和蹄形磁体上,轻敲玻璃板,观察铁屑的分布。我们会看到铁屑在磁场的作用下转动,最后有规则地排列成一条条曲线。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1 17:42
铁屑的分布情况可以显示磁场的分布情况。因此,我们可以仿照铁屑的分布情况,在磁体的周围画一些曲线,用来方便、形象地描述磁场的情况。科学家把这样的曲线叫做磁力线。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1 17:48
Screenshot_20201121_174713.jpg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1 17:50
磁力线又叫磁感线,磁力线是闭合曲线。规定小磁针的北极所指的方向为磁力线的方向。磁铁周围的磁力线都是从N极出来进入S极,在磁体内部磁力线从S极到N极。磁感线只是帮助我们描述磁场,是假想的,实际并不存在。

磁力线是用来形象地描述磁场状态的一种工具,磁力线和描述电场情况的电力线非常相似,以力线上某一点的切线方向表示该点的磁场强度的方向,以力线的疏密程度表示磁场的强度。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1 17:51
(续上文):磁力线的概念是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在1831年提出的,他引入磁力线是用来描述磁作用的。在研究磁体吸引铁类物质的现象时,法拉第认为,磁体是一块非同寻常的物质,它向四面八方伸出许多无形的“触须”,直到空间的各个角落。正是靠着这些“触须”——法拉笫把它们称为磁力线,磁体才能把铁类物质“拉”向自己身边。依照这一想法,法拉第画出了磁体在各种情况下的“触须”,这就是今天在任何物理学课本中都能见到的磁力线图。磁力大的地方“触须”密集;磁力小的地方“触须”稀疏。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1 17:56
(续上文):当然,法拉第并没有天真地认为这些“触须”是真有其物,他只不过是企图形象而又明白地去解释实实在在的磁力作用。
然而重要的是,一个深刻而卓越的物理思想和与之相应的物理学概念——场,在法拉第这项艰苦的工作中诞生了。法拉第提出:在磁体周围充满着疏密不均,而且弯曲程度各异的“触须”的空间,存在着“场”,并取名为“磁场”。空间中某点磁场的强弱,叫磁场强度,可用磁力线在该点附近的疏密程度来表示,并且规定,垂直穿过场中某一面积的磁力线的总数叫做该面积的磁通量。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1 17:57
法拉第在磁力线的启示下,提出了场是真实的物理存在,场的作用不是突然发生的“超距作用”,而是经过磁力线逐步传递的。这些概念对电磁场理论的发展有着重大推动作用。

现在人们了解到,磁场、电场都是一种特殊形态的物质,并不需要力线的解释。这些解释必然受到机械观念的限制。但是用磁力线(包括电力线)作为场的一种模型,使比较抽象的场得到形象的直观表示,不仅历史上起过很好的作用,而且现在仍然为人们所沿用。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1 17:59
反铁磁性
反铁磁性,即在没有外加磁场的情况下,物质中相邻的完全相同的原子或离子的磁矩由于其相互作用而处于相互抵消的排列状态,致使合磁矩为零,而施加一个磁场时就改变一些磁矩的方向,致使在物质中的合磁矩随磁场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到某一极限值的现象。这种材料当加上磁场后其磁矩倾向于沿磁场方向排列,即材料显示出小的正磁化率。但该磁化率与温度相关,并在奈尔点有最大值。根据主要磁现象用反铁磁性物质制成的材料,称为反铁磁材料。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1 18:00
磁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
磁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我们知道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就是利用了磁的指向性。磁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而发展,时至今日,几乎所有的高科技产品都会用到磁。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发现了磁石具有吸铁性,指南针能指向南方。现在我们知道这是因为地球本身是一个巨大的磁体,而地球的地理南极就是这个磁石的北极,因为异性相吸,所以指南针的南极就指向了地球的北极,也就是地理上的南方。
我国古代对于磁的认识和发展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尤其是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这在古书中有很多的记载,可惜的是后来大家只是在应用它的性质,很少有人对它进行系统地归纳总结并探究其根源,所以现在很多跟磁有关的教科书上都用的是西方的名字和名词。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1 18:00
磁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
磁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我们知道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就是利用了磁的指向性。磁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而发展,时至今日,几乎所有的高科技产品都会用到磁。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发现了磁石具有吸铁性,指南针能指向南方。现在我们知道这是因为地球本身是一个巨大的磁体,而地球的地理南极就是这个磁石的北极,因为异性相吸,所以指南针的南极就指向了地球的北极,也就是地理上的南方。
我国古代对于磁的认识和发展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尤其是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这在古书中有很多的记载,可惜的是后来大家只是在应用它的性质,很少有人对它进行系统地归纳总结并探究其根源,所以现在很多跟磁有关的教科书上都用的是西方的名字和名词。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1 18:02
(续上):指南针
西方对磁的认识也是从磁石开始的,据说是在古希腊,在一个叫马格尼西亚的地方首先发现了磁石,并由此命名为magnet来代表磁铁,这个词也一直沿用到现在。西方对磁的系统观察始于13世纪,欧洲一位叫派勒格令尼的人在给朋友的《论磁体的信》中详细描述了磁石的轮廓和性质,并明确提出了磁石具有南北两极的概念以及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但是当时遭到了教廷的反对而停滞不前,直到1600年,英国的吉尔伯特用拉丁文撰写第一部磁学专著《论磁》,他在书中不仅详细总结和发展了前人对磁的认识和实验,还系统地研究了地球的磁性。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2 08:38
《论磁》

我国现代对磁的系统研究可以认为是从施汝为先生开始的,他当年从美国耶鲁大学博士毕业之后,于1934年回到中国,并且建立了第一个现代磁学研究的实验室,也就是现在的物理所磁学实验室的前身,这在物理所的所志和磁学史的网站上都有详细的记载。施汝为先生毕生从事磁学研究,培养了一大批磁学人才,为中国的磁学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2 09:56
磁体的性能与发展
我们现在知道磁石的主要成分是四氧化三铁,这是一种永磁体。早期除了对磁的吸铁性和指向性进行研究之外,大量对磁的系统研究还包括各种不同成分的新磁性材料的发现和应用,其中以钕铁硼稀土永磁材料为典型代表,目前应用非常广泛。此外对于磁体的加工工艺以及磁性的测量和表征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多的成果和应用。现在我们一般认为能够吸引铁钴镍并且能够长期保持磁性的磁体是永磁体。而像铁这类既容易产生磁性也容易失去磁性而且磁极也会受到外界磁场而影响的材料称为软磁体。铁被永磁材料吸引一段时间之后产生磁性的这个过程称为磁化过程,每一个铁的颗粒都可以被它所在的磁场磁化成类似小磁针的状态,这个现象后来被英国的法拉第用来直观地表示磁场的分布。
那么只有磁体才能够产生磁性吗?很长一段时间里,科学家都认为电和磁之间没有任何关联,直到1820年,丹麦的物理学家奥斯特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偶然间发现通有电流的导线能够使小磁针发生偏转,从而揭示了电能够产生磁的现象。这一消息当时极大震惊了科学界,远在法国巴黎的安培听到消息之后马上集中精力做了大量的实验,并在几周之后明确指出了通电导线与产生磁场之间的关系,这就是著名的安培定则,也是之后我们还会提到的安培右手螺旋定则。安培这个名字大家应该并不陌生,电流的单位安培就是以他的姓氏来命名的,用来纪念他在电磁学领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大家是否记得,我们小时候有一篇语文课文是“会跑的黑板”,文中那个把马车车厢作为黑板,专心致志进行推导公式的人就是安培。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2 09:57
电能够产生磁,那么磁能不能产生电呢?经过十年的大量的实验的研究,英国的科学家法拉第终于在1831年提出了电磁感应现象,法拉第之后又发明了发电机,给人类带来了光明。法拉第这位科学家的成长是非常励志的,他不像很多科学家,从小就拥有优良的教育资源。他出身贫困,只上了两年小学,但是他非常喜欢读书,后来在一个印刷和售卖书籍的店铺里当学徒,一有时间就自己阅读大量的跟科学有关的书籍。他的这种好学精神打动了店铺里的一个老主顾,在老主顾的帮助下,他有幸聆听了英国著名化学家戴维的一次演讲。后来法拉第就带着他整理好的笔记作为自荐书去找戴维,想要做他的助手,戴维对他的精美笔记印象非常深刻,也正好缺少一名助手,所以22岁的法拉第从此有幸迈入科学的殿堂。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2 09:57
电能够产生磁,那么磁能不能产生电呢?经过十年的大量的实验的研究,英国的科学家法拉第终于在1831年提出了电磁感应现象,法拉第之后又发明了发电机,给人类带来了光明。法拉第这位科学家的成长是非常励志的,他不像很多科学家,从小就拥有优良的教育资源。他出身贫困,只上了两年小学,但是他非常喜欢读书,后来在一个印刷和售卖书籍的店铺里当学徒,一有时间就自己阅读大量的跟科学有关的书籍。他的这种好学精神打动了店铺里的一个老主顾,在老主顾的帮助下,他有幸聆听了英国著名化学家戴维的一次演讲。后来法拉第就带着他整理好的笔记作为自荐书去找戴维,想要做他的助手,戴维对他的精美笔记印象非常深刻,也正好缺少一名助手,所以22岁的法拉第从此有幸迈入科学的殿堂。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2 15:17
迈克尔·法拉第
可惜的是法拉第的数学并不是很好,所以没能把电磁感应定律进一步地升华,而他这个缺陷正好被英国的数学家麦克斯韦所弥补。在1873年,麦克斯韦用简明优美的数学语言概括了所有的电磁学现象,建立了著名的麦克斯韦方程组,从此电磁学理论基本成熟。由于这部分还有专门的电磁学课程,将由刘恩克老师进行讲述,所以我就不在此详细介绍了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2 15:19
磁的重要性
那么磁发展到现在,对我们的生活有多重要呢?从电气时代,发电机、电动机的使用,到现在的信息时代,我们的银行卡、门禁卡以及生活的必需品,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磁的应用。磁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应用方向,就是磁性信息存储,目前全球80%的数据仍然采用的是磁性信息存储,像我们每天使用的手机、电脑都是如此,这些都极大地推进了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家知道吗,一辆汽车上有大概几十个元件用的是磁性元件,还有我们现在正在发展的磁悬浮列车、核磁共振以及未来的一些高科技产品,磁性和磁性材料一直发挥着核心的作用。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2 15:20
一辆车有40-70个地方用到磁性元件

大家可以在周边找一找,看看还有哪些东西是跟磁有关系的,如果大家还有兴趣探究一下这些东西到底跟磁是如何关联的,将会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比如说我们刚才提到的磁悬浮列车,我们知道它是利用了磁力来克服重力使其悬浮从而减少摩擦的。但是大家知道吗,这个磁力可以有两种来源,一种是利用了超导磁体的抗磁性,另一种就是利用了普通磁体的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原理,所以目前的磁悬浮列车也是有两种的。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2 15:21
磁悬浮列车

那么为什么磁会表现得如此强大呢?从微观粒子到宇宙天体,再到我们生物体,磁场和磁现象无处不在。以研究磁和磁性为主的磁学,不仅是凝聚态物理的一个重要方向,还可以与其他的多个学科进行交叉从而衍生出丰富多彩的现象和应用。从近些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情况,我们也可以看到与磁相关的研究总是不断的能给大家带来挑战和惊喜,比如说200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法国的费尔(Fert)和德国的克鲁伯格(Grunberg)两个人,以表彰他们发现用于硬盘读取数据的巨磁电阻效应,这一发现极大推动了信息存储领域的发展。德国的克鲁伯格(Grunberg)虽然比费尔(Fert)发现的稍微晚了一些,但是他很有经济头脑,一发现就申请了专利,所以每年他由专利带来的效益就相当于每年领取一次诺贝尔奖金。所以磁在基础研究方面和实际应用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2 15:22
那大家有没有感受到磁的魅力呢?如图所示,这个地球仪和灯泡悬浮起来,没有任何物体支撑,随意将非磁卡片放入其中,也丝毫不会影响它悬浮的状态。转动它、打开它的开关也不会影响它悬浮的状态。学完磁之后我们就知道两个磁体之间是可以通过磁场来传递相互作用力的,而这个磁场是看不见也摸不到的。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2 15:22
那大家有没有感受到磁的魅力呢?如图所示,这个地球仪和灯泡悬浮起来,没有任何物体支撑,随意将非磁卡片放入其中,也丝毫不会影响它悬浮的状态。转动它、打开它的开关也不会影响它悬浮的状态。学完磁之后我们就知道两个磁体之间是可以通过磁场来传递相互作用力的,而这个磁场是看不见也摸不到的。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2 15:23
磁性产生的物理根源:
接下来从磁产生的根源出发去更好地理解这些现象。安培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很早就提出了不论是磁体还是电流产生的磁性都归结于同一根源,这就是著名的安培分子电流假说。他认为分子电流如果取向一致的话,就可以对外呈现宏观磁性。这个假说在当时并不被大家所认可,一直到70年后的1897年,英国的科学家汤普森(Thomson)发现了电子,才证明了其假说的正确性。之后荷兰的物理学家洛伦兹(Lorentz)又进一步提出了电子论,将物质的宏观磁性归结为原子中的电子的作用,统一解释了电、磁、光的现象。
虽然安培的分子电流假说能够比较直观地解释一些物理现象,但是也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随着量子理论的发展,人们对磁性的认识才逐渐地深入,现在大家一般认为物质的磁性是来源于原子磁矩。原子磁矩之间是存在着相互作用的,这种相互作用可以使原子磁矩排列成不同的方式,从而产生了顺磁、铁磁、反铁磁等不同的性质。这种相互作用是一种量子效应,根据不同的理论模型,又可以分为海森堡交换作用、双交换作用、超交换作用以及RKKY交换作用等,用来解释不同磁体中磁性的起源。
匿名  发表于 2020-11-22 15:24
现在一般认为物质的磁性来源于原子磁矩
磁场直观物理图像的建立
虽然我们用还原法知道了磁性的根源,但是这太微观了,为了更好地理解磁性和磁场,法拉第用铁粉做实验形象地展现了磁力线,从而使看不到摸不到的磁场直观图形化。从这个实验中我们还可以看到,磁极的周围并不是一无所有的、空虚的,而是充斥着各种方向的力线,各种力就是通过这样的磁场传递相互作用的,这样我们是不是更好的理解刚才的地球仪还有灯泡为什么悬浮起来了。当然这里我只是提出了一个最关键也是最简单的一个原因,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去看一下,我们物理所公众号的一篇详细记载了磁悬浮技术的发展和原理的文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地震坛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地震坛 ( 京ICP备14033744号 )

GMT+8, 2024-5-7 02:33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