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地震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匿名

群测群防的实质和《蛤蟆人》

[复制链接]
匿名  发表于 2020-12-7 11:47
电荷和电子有何区别?
电子不是电荷。电荷是电子携带的电量,电子带负电。
“电荷”一个是“量”,“电子”一个是"携带者"。就好比你带着钱,钱的多少就是电荷,你就是电子。所以更严格的说:电荷是不能够移动的,而电子才能够移动。
结 论:电流是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的,规定正电荷的定向移动方向为电流的方向。
匿名  发表于 2020-12-7 11:48
电荷
电荷electric charge ,带正负电的基本粒子,称为电荷,带正电的粒子叫正电荷(表示符号为“+”),带负电的粒子叫负电荷(表示符号为“﹣”)。也是某些基本粒子(如电子和质子)的属性,它使基本粒子互相吸引或排斥。
电荷的量称为"电荷量"。在国际单位制里,电荷量的符号以Q为表示,单位是库仑(C)。研究带电物质相互作用的经典学术领域称为经典电动力学。假若量子效应可以被忽略,则经典电动力学能够很正确地描述出带电物质在电磁方面的物理行为。
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即物质、原子或电子等所带的电的量。电荷的符号是Q,单位是库仑(记号为C)简称库。
我们常将"带电粒子"称为电荷,此外,根据电场作用力的方向性,电荷可分为正电荷与负电荷,电子则带有负电。
正电荷:人们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是正电荷。
负电荷:人们规定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是负电荷。
匿名  发表于 2020-12-7 11:48
电荷
电荷electric charge ,带正负电的基本粒子,称为电荷,带正电的粒子叫正电荷(表示符号为“+”),带负电的粒子叫负电荷(表示符号为“﹣”)。也是某些基本粒子(如电子和质子)的属性,它使基本粒子互相吸引或排斥。
电荷的量称为"电荷量"。在国际单位制里,电荷量的符号以Q为表示,单位是库仑(C)。研究带电物质相互作用的经典学术领域称为经典电动力学。假若量子效应可以被忽略,则经典电动力学能够很正确地描述出带电物质在电磁方面的物理行为。
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即物质、原子或电子等所带的电的量。电荷的符号是Q,单位是库仑(记号为C)简称库。
我们常将"带电粒子"称为电荷,此外,根据电场作用力的方向性,电荷可分为正电荷与负电荷,电子则带有负电。
正电荷:人们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是正电荷。
负电荷:人们规定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是负电荷。
匿名  发表于 2020-12-7 11:49
电子
电子(Electron)是一种带有负电的亚原子粒子,通常标记为e- 。电子属于轻子类,以重力、电磁力和弱核力与其它粒子相互作用。轻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之一,即其无法被分解为更小的粒子。电子带有1/2自旋,是一种费米子。因此,根据泡利不相容原理,任何两个电子都不能处于同样的状态。电子的反粒子是正电子,其质量、自旋、带电量大小都与电子相同,但是电量正负性与电子相反。电子与正电子会因碰撞而互相湮灭,在这过程中,创生一对以上的光子。
匿名  发表于 2020-12-7 12:03
由电子与中子、质子所组成的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相对于中子和质子所组成的原子核,电子的质量显得极小。质子的质量大约是电子质量的1842倍。当原子的电子数与质子数不等时,原子会带电;称这原子为离子。当原子得到额外的电子时,它带有负电,叫阴离子,失去电子时,它带有正电,叫阳离子。若物体带有的电子多于或少于原子核的电量,导致正负电量不平衡时,称该物体带静电。当正负电量平衡时,称物体的电性为电中性。静电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用途,例如,静电油漆系统能够将瓷漆(英语:enamel paint)或聚氨酯漆,均匀地喷洒于物品表面。
电子与质子之间的吸引性库仑力,使得电子被束缚于原子,称此电子为束缚电子。两个以上的原子,会交换或分享它们的束缚电子,这是化学键的主要成因。当电子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能够自由移动时,则改称此电子为自由电子。许多自由电子一起移动所产生的净流动现象称为电流。在许多物理现象里,像电传导、磁性或热传导,电子都扮演了机要的角色。移动的电子会产生磁场,也会被外磁场偏转。呈加速度运动的电子会发射电磁辐射。
匿名  发表于 2020-12-7 12:05
1.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在原子核外作高速运动,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其质量只有质子质量的1/1836.原子或电中性原子团失去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失去两个电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得到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得到两个电子带两个单位负电荷…依次类推.
2.有电子不一定就有电荷,要有电子的得失才会产生电荷
3.电子得失产生电荷,电荷的定向流动产生电流,所以就带电了!
匿名  发表于 2020-12-7 12:05
电荷是物质、原子或电子等所带的电的量。单位是库仑(记号为C)。
我们常将“带电粒子”称为电荷,但电荷本身并非“粒子”,只是我们常将它想像成粒子以方便描述。因此带电量多者我们称之为具有较多电荷,而电量的多寡决定了力场(库仑力)的大小。此外,根据电场作用力的方向性,电荷可分为正电荷与负电荷,电子则带有负电。
根据库仑定律,带有同种电荷的物体之间会互相排斥,带有异种电荷的物体之间会互相吸引。排斥或吸引的力与电荷的乘积成正比。
匿名  发表于 2020-12-7 12:05
电荷是物质、原子或电子等所带的电的量。单位是库仑(记号为C)。
我们常将“带电粒子”称为电荷,但电荷本身并非“粒子”,只是我们常将它想像成粒子以方便描述。因此带电量多者我们称之为具有较多电荷,而电量的多寡决定了力场(库仑力)的大小。此外,根据电场作用力的方向性,电荷可分为正电荷与负电荷,电子则带有负电。
根据库仑定律,带有同种电荷的物体之间会互相排斥,带有异种电荷的物体之间会互相吸引。排斥或吸引的力与电荷的乘积成正比。
匿名  发表于 2020-12-7 12:06
点电荷
是带电粒子的理想模型。真正的点电荷并不存在,只有当带电粒子之间的距离远大于粒子的尺寸,或是带电粒子的形状与大小对于相互作用力的影响足以忽略时,此带电体就能称为“点电荷”。
一个实际带电体能否看作点电荷,不仅与带电体本身有关,还取决于问题的性质和精度的要求。点电荷是建立基本规律时必要的抽象概念,也是把分析复杂问题时不可少的分析手段。例如,库仑定律、洛伦兹定律的建立,带电体的电场以及带电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定量研究,试验电荷的引入等等,都应用了点电荷的观念。
匿名  发表于 2020-12-7 12:07
粒子的电荷
在粒子物理学中,许多粒子都带有电荷。电荷在粒子物理学中是一个相加性量子数,电荷守恒定律也适用于粒子,反应前粒子的电荷之和等于反应后粒子的电荷之和,这对于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都是严格成立的。
匿名  发表于 2020-12-7 13:17
作者(逺长江)警告仇万年,你多次在本人的各帖子下面之层楼中进行反复捣乱和骚扰,书写一些乱七八糟的胡言乱语。我严正警告你,没有得到作者(逺长江)同意,绝不允许任何人在本人各帖子下各楼栏目中进行骚扰!请问仇万年:在没有得到楼主(作者)的同意的情况下,谁给你权力在别人帖子下胡乱、自由乱写文句?进行破坏和捣乱?难道《地震坛》有这个坏规则?出外旅游,不允许游客到处乱写乱画,破坏旅游环境。难道《地震坛》连这些起碼知识也没有?你仇万年如有什么想法与看法,你可以自已发表帖子,没有人会阻拦你。是不是你的帖子无人看阅和观尝?所以你只好插队到别人的帖子下面的各楼栏目中、去表现自已?!你到处进行插队,破坏了惯例和秩序,不遵守社会公共规则,你知道吗?知识青年上山下彡,到农村插队,当时贫下中农也并不欢迎,因为增加农民负担。数年过后知青都先后返城参加工作,或恢复高考后,回校读书。插队不受欢迎!
匿名  发表于 2020-12-7 13:20
电场与磁场的关系:
有电场,必有磁场;但有磁场,不一定有电场。因为电子运动能量是通过磁场转换实现的,而这种转换便产生了电场,所以有电场必要磁场。而没有电子运动时便没有磁场转换,所以有磁场未必有电场。比如马蹄形磁铁中间,只有磁场,没有电场。但在中间放上旋转闭合导体,因导体内电子运动,便有电场产生。同样闭合导体通过电流,有电子运动,也会有电场产生。只是前者转换是旋转动能变电能,后者反过来是电能变旋转动能。
匿名  发表于 2020-12-7 13:21
电场和磁场就好像一个硬币两个面,即有电场必有磁场,有磁场必有电场。
运动电荷产生磁场,这一点已毫无疑问。再跟据相对性原里,即使是静止的点荷,只要另选一个相对运动的座标系为参考系,该电荷也是运动的,就也会产生磁场,以上得出:无论电荷是否运动,都会产生磁场。即——有电场一定有磁场。
那么有磁场一定有电场吗?由安培假说(已广泛证明),磁场是由运动点荷产生的,也就是挑明了磁场离不开电场,即——有磁场必然有电场。
综上所述,有电场必然有磁场,有磁场必然有电场,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匿名  发表于 2020-12-7 13:24
均匀变化的电场产生稳定的磁场,均匀变化的磁场产生稳定的电场
周期性变化的电场产生周期性变化的的磁场,周期性变化的磁场产生周期性变化的的电场
相同点:电场和磁场均为矢量场,即都具有大小和方向。
不同点:电场为有源场,即散度不为零,磁场为无源场,散度为零。
电场不存在闭合的电场线,即电场是无旋场。磁场总是存在闭合的磁场线,即磁场为有旋场。
匿名  发表于 2020-12-7 13:29
什么是电磁场?电磁场与电场和磁场有什么关联?
电磁场是电磁作用的媒递物,是统一的整体,电场和磁场是它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的两个侧面,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变化的电磁场以波动形式在空间传播。
电磁场是什么?
  电磁场 :  有内在联系、相互依存的电场和磁场的统一体和总称 。随时间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 , 随时间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两者互为因果,形成电磁场。电磁场可由变速运动的带电粒子引起,也可由强弱变化的电流引起,不论原因如何,电磁场总是以光速向四周传播,形成电磁波。  电磁场是电磁作用的媒递物,具有能量和动量,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电磁场的性质、特征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由麦克斯韦方程组确定。
  电磁场与电磁波:
  电磁场由近及远的传播形成电磁波
  随时间变化着的电磁场。  时变电磁场与静态的电场和磁场有显著的差别,出现一些由于时变而产生的效应。这些效应有重要的应用,并推动了电工技术的发展。
匿名  发表于 2020-12-7 13:30
磁场,电场,电磁场之间有什么关系?
电场和磁场本来就是统一的(不用到高维的空间去), 你可以查阅 爱因斯坦《论动体的电动力学》. 因为电场和磁场可以通过运动相互激发,因此电场和磁场之间满足一定的坐标系转换关系. 因此可以把普通的电场和磁场看成电磁场在特定坐标系下的一种表现形式,统一为电磁场张量表示.
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磁铁的磁性和正负电荷无关; 两个金属球即带磁性又带电荷,那库伦定律成不成立,要看是否满足库仑定律的适用条件; 两个物体同时受到万有引力,库伦力和磁力.这种题目高考会考,但只考最简单的----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
匿名  发表于 2020-12-7 13:31
地磁场和“发电机理论”的假说: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天然磁体。地球存在磁场的的原因还不为人所知,普遍认为是地核内液态铁的流动引起的。最具代表性的假说是“发电机理论”。公元1945年,物理学家埃尔萨塞根据磁流体发电机原理,认为当液态的外地核在最初的微弱磁场中运动,像磁流体发电机一样产生电流。电流的磁场又使原来的微弱磁场增强,这样外地核物质与磁场相互作用,使原来的弱磁场不断加强。由于摩擦生热的消耗,磁场增加到一定程度就稳定下来,形成现在的地磁场。
还有一种假说认为:
铁磁质在770℃(居里温度)的高温中磁性完全消失。在地层深处的高温状态下,铁会达到并超过自身熔点呈现液态,决不会形成地球磁场。而会用“磁现象的电本质”来解释,认为按照物理研究的结果,高温、高压中的物质,其原子的核外电子会被加速而向外逃逸。所以,地核6000度摄氏的高温和360万个大气压的环境中会有大量电子逃逸出来,地幔间会形成负电层。按照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电动生磁,磁动生电。所以,要形成地球南北极式的磁场,必然需要形成旋转的电场,而地球自转必然会造成地幔负电层旋转,即旋转的负电场,磁场由此产生。
上述两种对地磁场形成的论说,筆者认为后一种论说更切合实际。因为它从地球内部深处的高温、高压的环境和元素的原子之核外电子向外逃逸……等方面进行论述;筆者认为:核外电子逃逸和失去是产生磁性的根本所在。
地磁场的主要部分犹如一个近似沿自转轴方向均匀磁化的球体之磁场。
匿名  发表于 2020-12-7 13:31
地磁场和“发电机理论”的假说: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天然磁体。地球存在磁场的的原因还不为人所知,普遍认为是地核内液态铁的流动引起的。最具代表性的假说是“发电机理论”。公元1945年,物理学家埃尔萨塞根据磁流体发电机原理,认为当液态的外地核在最初的微弱磁场中运动,像磁流体发电机一样产生电流。电流的磁场又使原来的微弱磁场增强,这样外地核物质与磁场相互作用,使原来的弱磁场不断加强。由于摩擦生热的消耗,磁场增加到一定程度就稳定下来,形成现在的地磁场。
还有一种假说认为:
铁磁质在770℃(居里温度)的高温中磁性完全消失。在地层深处的高温状态下,铁会达到并超过自身熔点呈现液态,决不会形成地球磁场。而会用“磁现象的电本质”来解释,认为按照物理研究的结果,高温、高压中的物质,其原子的核外电子会被加速而向外逃逸。所以,地核6000度摄氏的高温和360万个大气压的环境中会有大量电子逃逸出来,地幔间会形成负电层。按照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电动生磁,磁动生电。所以,要形成地球南北极式的磁场,必然需要形成旋转的电场,而地球自转必然会造成地幔负电层旋转,即旋转的负电场,磁场由此产生。
上述两种对地磁场形成的论说,筆者认为后一种论说更切合实际。因为它从地球内部深处的高温、高压的环境和元素的原子之核外电子向外逃逸……等方面进行论述;筆者认为:核外电子逃逸和失去是产生磁性的根本所在。
地磁场的主要部分犹如一个近似沿自转轴方向均匀磁化的球体之磁场。
匿名  发表于 2020-12-7 13:32
何谓地心轴?南北两极连线穿过地心之轴。地球具有吸引地上一切东西的引力,但又具有因地球自转而产生的离心力,这两个力的合力,我们把它叫做地球的重力,並且规定它就是物体的重量。重力作用的方向是垂直地面指向地心的,地球两极半径短,赤道半径长。两极地区没有离心力,赤道地区离心力大。另外引力与吸引物中心距离的平方成反比,那么赤道的重力就要比两极的重力小。
地球的磁场力是两极强,赤道弱。地心应理解为南北两极连线穿过地心的地心轴。而地核内部的物质是比重大、具强磁性、弹性和柔性的磁流体态重金属物质——铁镍等物质。地球磁场的形成归结到地核内某些磁流体动力学现象,地球磁场的偶极子场的轴总是应当或多或少与地球旋转轴相一致,偶极子磁场的轴与现在地球旋转的轴有少许偏离。据了解,磁场的短期扰动是电离层中的杂散电流(大概是由宇宙射线的感应而形成)所引起。
地核内磁流体动力学:这里磁场是存在流体旋转之中,不是出现在固态物体中。地核内的流体,其元素已电离为电子、核子、质子、中子,故此磁场的形成与电流有关,地核为高电导物质组成。电与磁组成电磁波,而一切可见光和不可见光都是各种波长不同的电磁波。磁——电——光,电磁效应,光电效应。
匿名  发表于 2020-12-7 13:32
何谓地心轴?南北两极连线穿过地心之轴。地球具有吸引地上一切东西的引力,但又具有因地球自转而产生的离心力,这两个力的合力,我们把它叫做地球的重力,並且规定它就是物体的重量。重力作用的方向是垂直地面指向地心的,地球两极半径短,赤道半径长。两极地区没有离心力,赤道地区离心力大。另外引力与吸引物中心距离的平方成反比,那么赤道的重力就要比两极的重力小。
地球的磁场力是两极强,赤道弱。地心应理解为南北两极连线穿过地心的地心轴。而地核内部的物质是比重大、具强磁性、弹性和柔性的磁流体态重金属物质——铁镍等物质。地球磁场的形成归结到地核内某些磁流体动力学现象,地球磁场的偶极子场的轴总是应当或多或少与地球旋转轴相一致,偶极子磁场的轴与现在地球旋转的轴有少许偏离。据了解,磁场的短期扰动是电离层中的杂散电流(大概是由宇宙射线的感应而形成)所引起。
地核内磁流体动力学:这里磁场是存在流体旋转之中,不是出现在固态物体中。地核内的流体,其元素已电离为电子、核子、质子、中子,故此磁场的形成与电流有关,地核为高电导物质组成。电与磁组成电磁波,而一切可见光和不可见光都是各种波长不同的电磁波。磁——电——光,电磁效应,光电效应。
匿名  发表于 2020-12-7 13:58
电磁波通过固体可以传播吗???可见光也是的,为什么不能在固体中传播?
可以。
但是不同频率的电磁波的在固体中传播的距离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频率越高的电磁波能够在固体中传播的距离越远。
例如,γ光子就能够穿透很厚的钢板。
可见光的频率一般不是很大,所以在固体中传播的距离很短,但是不是说不能传播。
匿名  发表于 2020-12-7 13:59
电磁波可以在固体传播,但是要有条件,要符合那电磁波的性质;
可见光能在固体传播啊,但是那固体必须透明,这是可见光的性质决定。
匿名  发表于 2020-12-7 14:00
电磁波可以在固体传播,但是要有条件,要符合那电磁波的性质;
可见光能在固体传播啊,但是那固体必须透明,这是可见光的性质决定。
匿名  发表于 2020-12-7 14:02
地震波是电磁波嗎?
地震波不是声波,是能量波.。
简单的说,声波是能量波在空气中传播的一种形式,以空气为介质.。
就像水波的传递一样,此时水为介质.。
地震波是能量波在地壳中的传递,地壳为介质.。
但是因为声波的介质为气体,地震波的传播介质为固体.地震波就比声波复杂很多.。
确切的说,地震波是由地震震源发出的在地球介质中传播的弹性波.地震发生时,震源区的介质发生急速的破裂和运动,这种扰动构成一个波源.由于地球介质的连续性,这种波动就向地球内部及表层各处传播开去,形成了连续介质中的弹性波.。
地震波是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外辐射的弹性波.地球内部存在着地震波速度突变的基干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地震被按传播方式分为三种类型:纵波、横波和面波.纵波是推进波,地壳中传播速度为5.5~7千米/秒,最先到达震中,又称P波,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横波是剪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3.4.0千米/秒,第二个到达震中,又称S波,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面波又称L波,是由纵波与横波在地表相遇后激发产生的混合波.其波长大、振幅强,只能沿地表面传播,是造成建筑物强烈破坏的主要因素.。
匿名  发表于 2020-12-7 14:02
地震波是电磁波嗎?
地震波不是声波,是能量波.。
简单的说,声波是能量波在空气中传播的一种形式,以空气为介质.。
就像水波的传递一样,此时水为介质.。
地震波是能量波在地壳中的传递,地壳为介质.。
但是因为声波的介质为气体,地震波的传播介质为固体.地震波就比声波复杂很多.。
确切的说,地震波是由地震震源发出的在地球介质中传播的弹性波.地震发生时,震源区的介质发生急速的破裂和运动,这种扰动构成一个波源.由于地球介质的连续性,这种波动就向地球内部及表层各处传播开去,形成了连续介质中的弹性波.。
地震波是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外辐射的弹性波.地球内部存在着地震波速度突变的基干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地震被按传播方式分为三种类型:纵波、横波和面波.纵波是推进波,地壳中传播速度为5.5~7千米/秒,最先到达震中,又称P波,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横波是剪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3.4.0千米/秒,第二个到达震中,又称S波,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面波又称L波,是由纵波与横波在地表相遇后激发产生的混合波.其波长大、振幅强,只能沿地表面传播,是造成建筑物强烈破坏的主要因素.。
匿名  发表于 2020-12-7 14:03
地震波是电磁波嗎?
地震波不是声波,是能量波.。
简单的说,声波是能量波在空气中传播的一种形式,以空气为介质.。
就像水波的传递一样,此时水为介质.。
地震波是能量波在地壳中的传递,地壳为介质.。
但是因为声波的介质为气体,地震波的传播介质为固体.地震波就比声波复杂很多.。
确切的说,地震波是由地震震源发出的在地球介质中传播的弹性波.地震发生时,震源区的介质发生急速的破裂和运动,这种扰动构成一个波源.由于地球介质的连续性,这种波动就向地球内部及表层各处传播开去,形成了连续介质中的弹性波.。
地震波是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外辐射的弹性波.地球内部存在着地震波速度突变的基干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地震被按传播方式分为三种类型:纵波、横波和面波.纵波是推进波,地壳中传播速度为5.5~7千米/秒,最先到达震中,又称P波,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横波是剪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3.4.0千米/秒,第二个到达震中,又称S波,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面波又称L波,是由纵波与横波在地表相遇后激发产生的混合波.其波长大、振幅强,只能沿地表面传播,是造成建筑物强烈破坏的主要因素.。
匿名  发表于 2020-12-7 14:05
声波是以空气为传播介质,在空气中由近及远进行立体扩散的一种电磁波传播形式,由于空气介质单一,传播阻力小,不具破坏性的一种小能量波。
浅源地震波是以地壳岩石固体为传播介质,中源与深源地震波是以地幔岩浆流体和地壳岩石固体为传播介质;因传播介质复杂多变,所以地震波比声波、水波要复杂很多;地震波是由震源产生向四外辐射的弹性推进波,是一种具有快速释放传播的巨型能量波,对地面介质和地表建筑物具有极大毁灭性及人兽死亡杀伤力!对人兽的杀伤力类似核武器的中子弹;能在地球地慢岩浆圈、或地壳岩石圈内,连续快速传播几十公里至700公里之远程,除天然地震波外,直到目前为止,还找不到那一种放射性元素的最强射线、或核武器在岩石固体中如此强大传播穿行能力!
匿名  发表于 2020-12-7 14:57
为什么说地震波是由震源产生向四外辐射的弹性推进波,是一种具有快速释放传播的巨型能量波?
地球内部(地幔层)高温高压气态物质又具有何等能量呢?让我们先从猛烈冲天型火山喷发谈起,火山喷发的本源物质主要为熔岩与气态物质;而火山碎屑、火山灰、火山泥、大小石块...等固体物质是火山通道穿过地壳岩石层时熔塌携带的外来捕获物质。对于猛烈冲天型火山喷发而言,火山岩浆喷出地面要穿过33公里左右的上升通道(指地壳平均厚度),然后火山喷发烟柱又高达5000米至万余米以上,岩浆与大小石块被抛向500米高空,火山爆发声响能传播至200公里以外,火山灰可落到2500公里以外,火山喷发能托起地下60~100公里以上深度的岩浆,一次大规模火山喷发可以喷出约6×101⁰吨岩浆和火山碎屑物。一次最大类型的火山喷发所具有的能量约等于里氏10级地震所释放能量的2倍以上(即6.3×102⁶尔格 ×2 = 12.6×102⁶尔格),此能量相当于9000颗大型氢弹的威力。也就是说10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相当4500颗大型氢弹的破坏威力,应该可以说地震波是巨型能量波的快速释放。
匿名  发表于 2020-12-7 14:57
为什么说地震波是由震源产生向四外辐射的弹性推进波,是一种具有快速释放传播的巨型能量波?
地球内部(地幔层)高温高压气态物质又具有何等能量呢?让我们先从猛烈冲天型火山喷发谈起,火山喷发的本源物质主要为熔岩与气态物质;而火山碎屑、火山灰、火山泥、大小石块...等固体物质是火山通道穿过地壳岩石层时熔塌携带的外来捕获物质。对于猛烈冲天型火山喷发而言,火山岩浆喷出地面要穿过33公里左右的上升通道(指地壳平均厚度),然后火山喷发烟柱又高达5000米至万余米以上,岩浆与大小石块被抛向500米高空,火山爆发声响能传播至200公里以外,火山灰可落到2500公里以外,火山喷发能托起地下60~100公里以上深度的岩浆,一次大规模火山喷发可以喷出约6×101⁰吨岩浆和火山碎屑物。一次最大类型的火山喷发所具有的能量约等于里氏10级地震所释放能量的2倍以上(即6.3×102⁶尔格 ×2 = 12.6×102⁶尔格),此能量相当于9000颗大型氢弹的威力。也就是说10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相当4500颗大型氢弹的破坏威力,应该可以说地震波是巨型能量波的快速释放。
匿名  发表于 2020-12-7 14:58
对229、230楼文稿订正后版文:
地球内部(地幔层)高温高压气态物质又具有何等能量呢?让我们先从猛烈冲天型火山喷发谈起,火山喷发的本源物质主要为熔岩与气态物质;而火山碎屑、火山灰、火山泥、大小石块...等固体物质是火山通道穿过地壳岩石层时熔塌携带的外来捕获物质。对于猛烈冲天型火山喷发而言,火山岩浆喷出地面要穿过33公里左右的上升通道(指地壳平均厚度),然后火山喷发烟柱又高达5000米至万余米以上,岩浆与大小石块被抛向500米高空,火山爆发声响能传播至200公里以外,火山灰可落到2500公里以外,火山喷发能托起地下60~100公里以上深度的岩浆,一次大规模火山喷发可以喷出约6×101⁰吨岩浆和火山碎屑物。一次最大类型的火山喷发所具有的能量约等于里氏10级地震所释放能量的2倍以上(即6.3×102⁶尔格 ×2 = 12.6×102⁶尔格),此能量相当于9000颗大型氢弹的威力。
匿名  发表于 2020-12-7 14:59
为何说地幔间存在负电层?
地核6000度摄氏的高温和360万个大气压的环境中会有大量电子逃逸出来,在地幔间会形成负电层。从冲天型火山喷发可以得到证实,冲天型火山喷发烟云柱高达数千米以上,与周边空气发生剧烈对流,形成狂风,将喷出物质四外吹散,喷出的蒸气凝结而成暴雨,将大量火山喷出的灰尘携裹而落至地面四处流溢。此外便引起空中电荷的改变发生闪电雷鸣现象。许多火山喷发中经常观察到闪电雷呜自然现象,并现场拍下这类真实照片。
匿名  发表于 2020-12-7 15:35
对229、230、231楼文稿再次改错订正后版本:
地球内部(地幔层)高温高压气态物质又具有何等能量呢?让我们先从猛烈冲天型火山喷发谈起,火山喷发的本源物质主要为熔岩与气态物质;而火山碎屑、火山灰、火山泥、大小石块...等固体物质是火山通道穿过地壳岩石层时熔塌携带的外来捕获物质。对于猛烈冲天型火山喷发而言,火山岩浆喷出地面要穿过33公里左右的上升通道(指地壳平均厚度),然后火山喷发烟柱又高达5000米至万余米以上,岩浆与大小石块被抛向500米高空,火山爆发声响能传播至200公里以外,火山灰可落到2500公里以外,火山喷发能托起地下60~100公里以上深度的岩浆,一次大规模火山喷发可以喷出约6×10^10吨岩浆和火山碎屑物。一次最大类型的火山喷发所具有的能量约等于里氏10级地震所释放能量的2倍以上(即6.3×10^26尔格 ×2 = 12.6×10^26尔格),此能量相当于9000颗大型氢弹的威力。
匿名  发表于 2020-12-7 15:36
火山喷发闪电现象:
闪电现象日本新燃岳喷射出灰烬和熔岩,一道道闪电划破火山上空。新燃岳是雾岛山火山群的破火山口之一。火山闪电的来历仍然是个谜,据美国阿拉斯加火山天文台专家史蒂夫·麦克努特(Steve McNutt)2010年2月在接受美国国家地理网站采访时介绍,这种奇特现象可能是带电硅(岩浆一部分)从火山喷出时与大气接触时形成的。
匿名  发表于 2020-12-7 15:37
为何说地震波不是电磁波、而是巨型能量波?
电磁波以光速传播,大概为300000公里/秒,即30万公里/秒。一切可见光和不可见光都是各种波长不同的电磁波(比如太阳光、地光、极光,雨前闪电光等)。太阳光波长传播速度为3×10^5公里/秒,即30万公里/秒。它在1秒钟内所通过的距离在数值上大约相当于地球赤道周长的7.5倍,这个速度相当于1秒钟绕地球赤道7.5圈。光源通常一般呈现辐射发射(放射)能量。
辐射:既不依靠气体或液体的流动,又不依靠分子之间的碰撞,而是借助于不同波长的各种电磁波来传递内能的方式,称为辐射。从辐射源辐射出去的能量是沿直线向方向传播扩散的。这种以辐射源为中心,向四面八方立体状辐射出去的能量沿直线方向传播的线,称为辐射源的发射线。
地震波在地壳岩石固体介质中传播是依靠粒子间弹性碰撞来释放能量的。地震产生不同类型的波,最快的是P波(纵波),实际上是能夠穿透地球的声波,P波速度相对较快,在地壳中速度大概是7公里/秒,以这个速度环游世界大概只需要一个小时。但是与电磁波相比,P波就显得太迟钝了。电磁波从信号生成到地球的任意位置也不过十分之一秒。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电磁波相比,是1小时与十分之一秒之比。所以说,地震波无法以电磁波相论述。
因为电磁波是以光速、或电速在空气介质中进行传播,阻力极小;而地震波是在地壳岩石固体介质中进行弹性碰撞、往复推进式传播,阻力极大,消耗能量巨大。
匿名  发表于 2020-12-7 15:39
地球磁场、地球重力场、地电场、地震场、地应力场、火山喷发场、……等均隶属于地球物理场,所以说,以上各类课题内容,均纳入物理学范畴。不过又分为空间物理学和地球实体物理学,爱因斯坦、玻尔、杨振宁、李政道等人是从事空间物理的顶级伟大科学家;而地球实体物理科学家,至今尚未见有能人诞生。
匿名  发表于 2020-12-7 15:40
爱因斯坦、玻尔、杨振宁、李政道等人先后获诺贝尔奖。而地球实体物理科学家,至今尚未见才华出众者出生。
匿名  发表于 2020-12-7 15:42
近数十年来,当地震预测在世界各国、全球范围地震学家们当中逐渐失宠的可悲背景状况下,却得到其他领域的某些科学家的热情拥抱,例如岩石磁性学和固体物理学。这个圈子的领军人物,固态物理学家弗里德曼.弗洛伊德最为突出,他研究发现地震时的带电硅粒子。
匿名  发表于 2020-12-7 15:43
地光、极光(南北两极)、火山喷发雷电(闪电雷呜)是地球向大气层的放电现象。
匿名  发表于 2020-12-7 15:43
地光、极光(南北两极)、火山喷发雷电(闪电雷呜)是地球向大气层的放电现象。
匿名  发表于 2020-12-7 15:44
地幔间分布有负电层或电离层;而在正常情况下地壳岩石圈是很好的绝缘体,非常不容易导电;这样地壳岩石圈就成了电磁波传播的阻隔、阻碍层。
匿名  发表于 2020-12-7 15:48
作者(遠长江)曾经提到固体物理学家弗里德曼-弗洛伊德理论,他的实验研究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当岩石受到挤压的时候就会产生初级电流,即所谓的《弗洛伊德哩论》。弗洛伊德在这里所说的“岩石”,其实应是“地幔岩浆”才较为合理。
弗洛伊德始于化学过程。在他研究晶体内部的化学和物理过程的时候,他发现地壳深处的矿物在压力作用下结晶的时候,少量的结晶水被结合在晶格中。在晶格中的水不是以H2O的形式存在,而是变成了一对不同的分子,每个分子包含一个氧原子、一个氢原子和一个硅原子。当以这样成对的形式存在时,每个氢原子需要从每个氧原子那里获得一个电子,形成带正电的氧原子。这样的原子,因化学反应而带电,被称为氧离子。然后,这些氧离子与硅原子结合,从而被固定在矿物中。(文稿未完,待下回分解)
匿名  发表于 2020-12-7 15:50
(续上文):尽管弗洛伊德多年来“并不认为这个发现有多了不起”,但他终于发现这也许是解开地震之前辐射电磁信号的钥匙。弗洛伊德意识到,在正常情况下岩石是很好的绝缘体,非常不容易导电。但是当岩石受压力时,由于它们处于地球深处,氧离子和硅之间化学键可能被打破,产生载荷子,被称为正离子洞,简称为P—hO丨eS。
匿名  发表于 2020-12-7 15:51
(续上文):理论上,在大多数情况下,正离子洞通常存在于地球深处的岩石(实际为岩浆),与外界不相往来。但是,如果岩石受到额外的压力,正离子洞和自由电子就可以开始运动。所有这些,弗洛伊德理论并不仅是流于猜想。虽然有些固态物理学家对理论的某些方面存在异议,但是通过弗洛伊德和其他人做的实验表明,在一定条件下,一些岩石可以产生初级电流。问题不在于地球深处的岩石(岩浆)是否存在载荷子,而是看他们是否与地震过程有关。(文稿未完,待下回分解)
匿名  发表于 2020-12-7 15:51
(续上文):理论上,在大多数情况下,正离子洞通常存在于地球深处的岩石(实际为岩浆),与外界不相往来。但是,如果岩石受到额外的压力,正离子洞和自由电子就可以开始运动。所有这些,弗洛伊德理论并不仅是流于猜想。虽然有些固态物理学家对理论的某些方面存在异议,但是通过弗洛伊德和其他人做的实验表明,在一定条件下,一些岩石可以产生初级电流。问题不在于地球深处的岩石(岩浆)是否存在载荷子,而是看他们是否与地震过程有关。(文稿未完,待下回分解)
匿名  发表于 2020-12-7 15:54
(续上文):弗洛伊德认为,电子产生的电流可以向下往更深更热的下地壳移动,而正离洞会产生不同的电流,而且是横向移动的。这两种类型的电流都会产生电场,这些电场将相互作用,产生电磁辐射。
辐射:既不依靠气体或液体的流动,又不依靠分子之间的碰撞,而是借助于不同波长的各种电磁波来传递内能的方式,称为辐射。从辐射源辐射出去的能量是沿直线向方向传播扩散的。这种以辐射源为中心,向四面八方立体状辐射出去的能量沿直线方向传播的线,称为辐射源的发射线。
匿名  发表于 2020-12-7 15:54
(续上文):此外,由于压力激发产生的电流,一些正离子洞将被运到地球表面,在地表畄下一个大片带正电荷的区域。这样的干扰可能导致异常现象,包括所谓地震光的放电现象,甚至会干扰到地球表面以上90到120公里的电离层。回想20世纪70年代末的时候,赫尔姆特—崔伯许提出带电气溶胶粒子或离子,可以解释各种被报道的前兆。他因此尽力发展一种原理以产生电流进而产生离子。弗洛伊德理论就是可选原理之一。在一些人看来,观察到震前电石密信号异常以及电离层的干扰,证实了“弗洛伊德理论”白勺可行性,并代表已经找到了期待己久的地震预测的“钥匙”。
匿名  发表于 2020-12-7 15:58
(续上文):为什么全球地震学家们不相信弗洛伊德这个理论?这取决于你问谁。对于一些弗洛伊德理论的支持者,他们认为这是全球主流地震学家心胸狭窄,不愿意接受其他领域的科学家可能会找到他们辛苦多年都未能找到的答案的事实。弗洛伊德理论的支持者们(指一些活跃的业余地震预测团体)而言,他们相信地震是可以预测,但并不被主流地震学界所重视。在2007年iUGG会议,一个无法忽略的事实就是很少有地震学家出席。
匿名  发表于 2020-12-7 16:00
(续上文):为什么全球地震学家们不相信弗洛伊德这个理论?这取决于你问谁。对于一些弗洛伊德理论的支持者,他们认为这是全球主流地震学家心胸狭窄,不愿意接受其他领域的科学家可能会找到他们辛苦多年都未能找到的答案的事实。弗洛伊德理论的支持者们(指一些活跃的业余地震预测团体)而言,他们相信地震是可以预测,但并不被主流地震学界所重视。在2007年iUGG会议,一个无法忽略的事实就是很少有地震学家出席。
匿名  发表于 2020-12-7 16:00
(续上文):为什么全球地震学家们不相信弗洛伊德这个理论?这取决于你问谁。对于一些弗洛伊德理论的支持者,他们认为这是全球主流地震学家心胸狭窄,不愿意接受其他领域的科学家可能会找到他们辛苦多年都未能找到的答案的事实。弗洛伊德理论的支持者们(指一些活跃的业余地震预测团体)而言,他们相信地震是可以预测,但并不被主流地震学界所重视。在2007年iUGG会议,一个无法忽略的事实就是很少有地震学家出席。
匿名  发表于 2020-12-7 16:01
(续上文):主流地震学家们认为,一个地震的产生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中的一个:(1)应力不断积累,渐进地或突然地,达到临界点;(2)断层强度必须降低,所以破裂可以产生。
马尔科姆—约翰斯指出,电磁信号本身提供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在大地震之前应力不会迅速积累。作为一个思维实验,假设随着地球的应力积累,岩石产生一系列的物理变化并导致电磁信号产生。地震发生时破裂过程达到峰值,因此,在地震开始的瞬间电磁信号应该达到峰值。用技术术语末说,就是所谓的“同震”信号。(作为类比,就像一颗大树在大风龙衣来时发出的破裂声,最响破裂声是在被折断的那一瞬间。)地震能夠产生电磁干扰信号,1897年印度大地震之后,地质学家理查德.迪克森.奧尔德姆(RiC Di×onham)指出出,地震导致电报通信中断,他认为地震一定产生了电流。但现代的仪器记录尚未任何证据表明确实存在同震信号。
匿名  发表于 2020-12-7 16:03
(续上文):磁力仪可以记录地震,但仔细观察却没有发现真正的同震电磁信号。当地震发生时,电磁信号就应该突然爆发,那么世界各地的磁力仪都应该能夠在第一个地震波之前检测信号。但事实并非如此。
匿名  发表于 2020-12-7 16:04
(续上文):作者(遠长江)在此发表不同见解,根据摩擦生电的科学原理,地壳岩石圈大小板块突然发生岩层断裂(指应力达到峰值时),断层两盘岩石发生剧烈错动、极高强度摩擦,必然产生摩擦生电,那么同震电磁信号必然会同时出现,这是无法否定的事实。那为什么磁力仪记录没有收到同震电磁信号呢?作者(遠长江)分析,可能存在两个原因:其一是现代磁力仪仪器还存在缺陷,还急需改进,以达到能对同震电磁信号收取率;其二是:在正常情况下,地壳岩石是很好的绝缘体,非常不容易导电,致使磁力仪无法记录到同震电磁信号。
匿名  发表于 2020-12-7 16:04
(续上文):作者(遠长江)在此发表不同见解,根据摩擦生电的科学原理,地壳岩石圈大小板块突然发生岩层断裂(指应力达到峰值时),断层两盘岩石发生剧烈错动、极高强度摩擦,必然产生摩擦生电,那么同震电磁信号必然会同时出现,这是无法否定的事实。那为什么磁力仪记录没有收到同震电磁信号呢?作者(遠长江)分析,可能存在两个原因:其一是现代磁力仪仪器还存在缺陷,还急需改进,以达到能对同震电磁信号收取率;其二是:在正常情况下,地壳岩石是很好的绝缘体,非常不容易导电,致使磁力仪无法记录到同震电磁信号。
匿名  发表于 2020-12-7 16:07
(续上文):利用同震电磁信号建立地震预警系统
同震电磁信号的必然存在,它将造福全人类。虽然它不会影响地震预测,但却是地震提前预警的契机。与地震预测相比,地震预警系统的发展有较成熟的科学基础。简而言之,如果能夠知道大地震在某地发生,那么提前预警信息就能以光速(或电速)传输到遙远的地方,那么预警信息和发生地震的时差就相当于闪电和打电之间的时差。如果地震很近,那么就如同雷声和闪电几乎同时到达一样。某些情况下,地震预警有着非凡特殊的意义。比如在日本,预警系统己经建立了很多年,如果检测到大地震,子弹头列车就会自动停止运行,可以避免大量人员伤亡。1985年,墨西哥城的数千人因为350公里外的地震失去了生命,如果像现在一样有了健全预警系统,检测到海岸的大地震就能夠大量减少人员的伤亡。
匿名  发表于 2020-12-7 16:08
火山是地球上常见的一种地貌形态,是地球在释放内部不断积聚能量的同时,将地球表面地貌进行改变之后形成的特殊地貌。目前世界上的火山总数在2500多座,其中处于沉寂状态的“死火山”数量在2000座左右,而处于活跃期的“活火山”500多座。相信大家对于活火山喷发的壮观场面印象深刻,伴随着地面剧烈的振动,浓烈的烟尘物质和液态岩浆从火山口喷涌而出,有时还会发生强烈的闪电现象。在我们的认知中,在雷雨天气时才会发生闪电,为何火山喷发也会有这种情况呢?
匿名  发表于 2020-12-7 16:09
电荷的中和反应
世界上所有的宏观物质,无论是我们用肉眼能够看到的各种物体,还是组成大气的各种气体分子,都是由原子所构成,而原子是由处于核心位置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而且原子核所带的正电量与电子所带的负电量总量相等,在正常情况下,这个原子包括原子所组成的物质,对外表现出正负电荷平衡的状态,也就是不表现出带电性。
匿名  发表于 2020-12-7 16:09
电荷的中和反应
世界上所有的宏观物质,无论是我们用肉眼能够看到的各种物体,还是组成大气的各种气体分子,都是由原子所构成,而原子是由处于核心位置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而且原子核所带的正电量与电子所带的负电量总量相等,在正常情况下,这个原子包括原子所组成的物质,对外表现出正负电荷平衡的状态,也就是不表现出带电性。
匿名  发表于 2020-12-7 16:12
如果由于一些特殊的原因,使得原子核的核外电子挣脱了原子核的束缚,那么这个原子以及由其组成的物质就会因失去负电荷而呈现带正电性,而得到那些“游离”电子的原子以及由其组成的物质,就会相应地呈现带负电性。
匿名  发表于 2020-12-7 16:12
如果由于一些特殊的原因,使得原子核的核外电子挣脱了原子核的束缚,那么这个原子以及由其组成的物质就会因失去负电荷而呈现带正电性,而得到那些“游离”电子的原子以及由其组成的物质,就会相应地呈现带负电性。
匿名  发表于 2020-12-7 16:15
当这两个分别具有带不同性质电荷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它们之间的电场强度就会增加,两个物体之间的“空气隔层”就会被电离,从而形成一个可以导电的通道,两个物体上的正负电荷,通过这个导电通道,就会彼此吸引到一起,发生正负电荷的中和。与此同时,在不同性质电荷的中和过程中,它们本身在电场中的电势能也将消失,根据能量守恒定律,电势能转化为热能被释放了出来。
匿名  发表于 2020-12-7 16:15
使物体产生电荷聚集的方式
大家在上学进行物理课学习时,应该会对摩擦起电印象深刻,比如用梳子梳头、冬天脱毛衣,都会产生明显的带电现象,这种情况就是通过摩擦的方式,使物体表面产生了静电。而从物体表面产生电荷聚集的条件来看,必须要有可以使相应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一个物体,从而使相同类型的电荷在物体的一定部位聚集。而出现电荷聚集的物体,与其它不带电或者带有相反电荷的物体靠近时,产生一定的电位差,从而推动形成可供电荷转移的导电通道,进而形成电流。
匿名  发表于 2020-12-7 16:16
使物体产生电荷聚集的方式
大家在上学进行物理课学习时,应该会对摩擦起电印象深刻,比如用梳子梳头、冬天脱毛衣,都会产生明显的带电现象,这种情况就是通过摩擦的方式,使物体表面产生了静电。而从物体表面产生电荷聚集的条件来看,必须要有可以使相应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一个物体,从而使相同类型的电荷在物体的一定部位聚集。而出现电荷聚集的物体,与其它不带电或者带有相反电荷的物体靠近时,产生一定的电位差,从而推动形成可供电荷转移的导电通道,进而形成电流。
匿名  发表于 2020-12-7 16:16
实际上,使物体产生电荷聚集现象的路径有很多种,而摩擦起电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
摩擦起电:两个不同物体互相摩擦时,由于它们组成原子中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因此会有一个物体失去电子,而另外一个物体得到电子。
感应起电:在一定范围之内,带电物体可以诱导与它并不相连的附近中性物体,使其不同部位的自由电荷重新进行分布,从而使物体不同部位出现等量的正负感应电荷。
极化起电:在静电场的作用下,通过电荷束缚力的位移,使电介质的内部和外部呈现不均匀分布的电荷,这个物体就出现了极化电荷。
附着带电:某种极性离子或者拥有自由电子的带电微粒,当附着在一个绝缘体之上时,也会使该绝缘体表面带有一定的电荷。
匿名  发表于 2020-12-7 16:16
实际上,使物体产生电荷聚集现象的路径有很多种,而摩擦起电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
摩擦起电:两个不同物体互相摩擦时,由于它们组成原子中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因此会有一个物体失去电子,而另外一个物体得到电子。
感应起电:在一定范围之内,带电物体可以诱导与它并不相连的附近中性物体,使其不同部位的自由电荷重新进行分布,从而使物体不同部位出现等量的正负感应电荷。
极化起电:在静电场的作用下,通过电荷束缚力的位移,使电介质的内部和外部呈现不均匀分布的电荷,这个物体就出现了极化电荷。
附着带电:某种极性离子或者拥有自由电子的带电微粒,当附着在一个绝缘体之上时,也会使该绝缘体表面带有一定的电荷。
匿名  发表于 2020-12-7 16:18
闪电发生的原理
空气中出现闪电,其实原理也是正负电荷的中和反应而已,只不过其规模更大、范围更广。我们拿雷雨天气中出现闪电为例,简要分析一下闪电发生的主要过程。
匿名  发表于 2020-12-7 16:18
闪电发生的原理
空气中出现闪电,其实原理也是正负电荷的中和反应而已,只不过其规模更大、范围更广。我们拿雷雨天气中出现闪电为例,简要分析一下闪电发生的主要过程。
匿名  发表于 2020-12-7 16:22
1、空气的强烈对流。在雷雨天气要发生时,空气中的水汽含量比较充足,近地面的空气受热上升,上层较冷空气下沉,冷暖空气在空中形成强烈的对流现象。
2、冰晶颗粒的碰撞和摩擦。含有较多水汽的热空气在上升到一定高度之后,就会因温度的降低发生凝结,形成微小的冰晶,在空气对流的扰动之下,这些冰晶就会发生激烈的碰撞和摩擦,从而分别带上了不同的电荷。
3、不同电荷的冰晶重新组合分布。一些带有不同性质电荷的冰晶会在形成之后立即就会发生电荷的中和反应,而有一些质量较大的冰晶吸引自由电子的能力较强,在重力作用下,会在没有发生电荷中和之前逐渐聚集到云层的下端呈现大规模的带负电云层,而质量较小的冰晶则失去电子被气流推到云层的上端,形成大规模的带正电云层。
4、产生巨大的电位差。当两端的云层带有的正负电荷量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因巨大的电位差使中间相隔的空气发生电离,形成正负电荷可以相互吸引和流动的导体通道,于是产生剧烈的放电现象,闪电就这样形成了。
匿名  发表于 2020-12-7 16:22
1、空气的强烈对流。在雷雨天气要发生时,空气中的水汽含量比较充足,近地面的空气受热上升,上层较冷空气下沉,冷暖空气在空中形成强烈的对流现象。
2、冰晶颗粒的碰撞和摩擦。含有较多水汽的热空气在上升到一定高度之后,就会因温度的降低发生凝结,形成微小的冰晶,在空气对流的扰动之下,这些冰晶就会发生激烈的碰撞和摩擦,从而分别带上了不同的电荷。
3、不同电荷的冰晶重新组合分布。一些带有不同性质电荷的冰晶会在形成之后立即就会发生电荷的中和反应,而有一些质量较大的冰晶吸引自由电子的能力较强,在重力作用下,会在没有发生电荷中和之前逐渐聚集到云层的下端呈现大规模的带负电云层,而质量较小的冰晶则失去电子被气流推到云层的上端,形成大规模的带正电云层。
4、产生巨大的电位差。当两端的云层带有的正负电荷量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因巨大的电位差使中间相隔的空气发生电离,形成正负电荷可以相互吸引和流动的导体通道,于是产生剧烈的放电现象,闪电就这样形成了。
匿名  发表于 2020-12-7 16:29
火山闪电
火山爆发有时伴随着闪电,其形成原理与雷电天气出现的闪电基本一致,都是不同性质的电荷发生的强烈中和反应,只不过参与电荷转移和中和的物质载体不太一样。
从火山喷发的物质组成来看,除了炙热呈熔融态的岩浆以外,还夹杂着大量的火山灰以及部分水蒸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硫化氢、氨气、氮气等。在火山喷发巨大上升气流的推动下,使上空一定范围内的空间中,产生至少两种主要的物质摩擦和碰撞模式。
匿名  发表于 2020-12-7 16:30
第一种是在气流带动下的空气分子之间的摩擦。由于喷出的物质和气流温度很高,而且在喷力的加持下,上升速度很快,而周围区域空气的温度相对很低,于是就会出现上下层空气之间的剧烈对流,以及周围平行区域冷空气的快速补充等气流移动现象,这种剧烈的摩擦可以使不同的气体分子分别带上不同的电荷。
第二种是火山喷发物之间的摩擦。在向上巨大推力的作用下,火山喷出物中的火山灰、微小岩石碎片等颗粒之间,会产生剧烈的摩擦和碰撞,然后在重力作用下出现不同的分层结构,上下层之间分别带有不同的电荷。
通过上述两个方面的作用过程,使得火山喷出物在上升云层中出现了不同的分层结构,下层带负电、上层带正电,正负电荷当积累到可以使中间区域的空气产生电离时,就会爆发闪电现象了。
匿名  发表于 2020-12-7 20:05
群测群防的实质和《蛤蟆人》作者(逺长江):“郭德胜的地震理论发现了地学基础空白”,“别乱喊了,你这不是研究地震,你是制造混乱”。
近半个月以來,“不清楚湖泊与盆地到底存在怎样的关系,你没有能力研究地震成因!!!”,“让你闭嘴真的很难么?”
以上是在我的帖子楼层中出现的。难道我就不该向郭教授等人学习?
你的帖子176#恶毒的骂人诗中,就不算是“反复捣乱和骚扰”?“乱七八糟的胡言乱语”? 你为什么不发出“严正警告”?岂有此理!!!                 仇万年
匿名  发表于 2020-12-7 20:05
群测群防的实质和《蛤蟆人》作者(逺长江):“郭德胜的地震理论发现了地学基础空白”,“别乱喊了,你这不是研究地震,你是制造混乱”。
近半个月以來,“不清楚湖泊与盆地到底存在怎样的关系,你没有能力研究地震成因!!!”,“让你闭嘴真的很难么?”
以上是在我的帖子楼层中出现的。难道我就不该向郭教授等人学习?
你的帖子176#恶毒的骂人诗中,就不算是“反复捣乱和骚扰”?“乱七八糟的胡言乱语”? 你为什么不发出“严正警告”?岂有此理!!!                 仇万年
匿名  发表于 2020-12-7 20:06
群测群防的实质和《蛤蟆人》作者(逺长江):“郭德胜的地震理论发现了地学基础空白”,“别乱喊了,你这不是研究地震,你是制造混乱”。
近半个月以來,“不清楚湖泊与盆地到底存在怎样的关系,你没有能力研究地震成因!!!”,“让你闭嘴真的很难么?”
以上是在我的帖子楼层中出现的。难道我就不该向郭教授等人学习?
你的帖子176#恶毒的骂人诗中,就不算是“反复捣乱和骚扰”?“乱七八糟的胡言乱语”? 你为什么不发出“严正警告”?岂有此理!!!                 仇万年
匿名  发表于 2020-12-8 14:03
仇万年先生:你与郭德胜教授对地震理论和地学基础空白的争辨,对《地震成因》和《湖泊与盆地》的关系等问题,本人一点兴趣也没有!也不愿参入与涉谈。郭德胜也多次向本人的各帖子的层楼中穿队涉谈,本人均予以回绝。对于外来骚扰和捣乱,采取一律清扫手法。所以也请仇万年不要再来干扰!
匿名  发表于 2020-12-8 14:08
总结一下
火山爆发时出现闪电现象,原理和我们常见的雷闪天气是一致的,都是正负电荷的中和反应,只是火山闪电中电荷聚集所依靠的载体,是火山喷发物中的气体和微小颗粒,而雷电中所依靠的载体是微小的冰晶而已。
匿名  发表于 2020-12-8 14:09
我国古代东汉时期张衡发明了《矦风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的第一台地动仪。作者认为,它虽然是我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但张衡犯了方向性错误。而且带动全球后学者在此后两千余年时间里跟着走向错误路线。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地动仪是测地动,而不是制动和抗动。地动(指地震)已经发生,即便能 及时测到地动,又有何用呢?灾难己经发生,房屋已经倒塌,死难者已经遇难,巳经来不及补救和抢救!一切无济于事!只能处理后事和重建,悔之晚矣!而《制动》、《抗动》才是正确可靠方略。或事先加固处理,加强抗震、抗动等级,以减轻与消除地震灾情,才是正确举措。可至今还有许多地震工作人员尚未醒悟,还在一心热衷于地震预测,说什么预测成功!预测准确!预测漏报!实在可悲和愚蠢!
匿名  发表于 2020-12-8 14:10
不是《板块碰撞》理论,应是《板块分裂》理论:(作者:遠长江)2020、10、28日。
每当全球某地发生7级以上大地震时,地震学家就会搬出《板块挤压、碰撞》理论来进行解说,说某一板块与相邻另一板块的挤压碰撞而引发地震。作者认为,板块挤压如同甲、乙两者对牛;也似同两个邻国因摩擦生事引发战争,最后造成鸿沟和分裂。对地壳板块而言,断裂线就是板块对牛造成的分割产物;断层就是板块挤压错动、摩擦、分裂的永恒遗跡;断层线就成了板块的边界线,如同一个国家的边境国界线。
现在請问一个板块是否完整无缝呢?非也。板块内仍然分布有无数中、小断裂与断层,它们一旦连接串通,就会分割成中、小板块,引发中、小型地震。地震和断裂的发生,不是挤压碰撞,而是挤压错动、破碎、摩擦、分裂,各自独立为《板块》。鸿沟、缝裂一旦生成,再无从弥合。分裂是自然规律,能弥补分裂的只有两种方式:一是人为实行高压固结灌浆(对断层自上而下实施灌浆);二者地幔岩浆沿断裂、裂隙向上伸展、扩张,形成侵入岩体,如岩床、岩墙、岩盘、岩柱、岩脉…等,势必引起《板块》地动,即天然地震。分裂与地动是往返永恒出现的自然规律,既永恒分裂,又永恒侵入填充,永不停休。
匿名  发表于 2020-12-8 14:11
我国古代东汉时期张衡发明了《矦风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的第一台地动仪。作者认为,它虽然是我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但张衡犯了方向性错误。而且带动全球后学者在此后两千余年时间里跟着走向错误路线。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地动仪是测地动,而不是制动和抗动。地动(指地震)已经发生,即便能 及时测到地动,又有何用呢?灾难己经发生,房屋已经倒塌,死难者已经遇难,巳经来不及补救和抢救!一切无济于事!只能处理后事和重建,悔之晚矣!而《制动》、《抗动》才是正确可靠方略。或事先加固处理,加强抗震、抗动等级,以减轻与消除地震灾情,才是正确举措。可至今还有许多地震工作人员尚未醒悟,还在一心热衷于研究什么”地震成因、花落谁家”、鼓吹什么“世界性难题”、又说什么预测成功!预测准确!预测漏报!…等,全是骗人的鬼把戏!实在可悲和愚蠢!
匿名  发表于 2020-12-8 14:12
何谓光子信息?
我们知道量子力学是当今物理学中比较完善的物理科学,无论是宏观物质的运动形式,还是微观世界中物质的运动形式,都能够从量子力学中得到正确的结论,特别是在宏观世界得到的物理规律和结论,在微观世界中很多都不成立,在低速运动中研究出的结果,在高速运动中就会出现不可想象的结果,但是,量子力学的建立将这个世界统一起来了,可以这样讲,是量子力学架起了宏观与微观、低速与高速的桥梁,是量子力学完美地解释了这个世界,如果光子信息的科学,抛弃量子力学,另外建立一个科学体系,这是不正确的,等于是抛弃了一代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抛弃了一段科学历程,因此在这里我们说说量子力学与光子信息的关系问题,可以这样讲,光子信息的科学是建立在量子力学之上的,是以量子力学为基础的科学,没有量子力学就没有光子信息科学的支持,不可能有光子信息科学的发展,同样不可能有光子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的结论。
匿名  发表于 2020-12-8 14:12
何谓光子信息?
我们知道量子力学是当今物理学中比较完善的物理科学,无论是宏观物质的运动形式,还是微观世界中物质的运动形式,都能够从量子力学中得到正确的结论,特别是在宏观世界得到的物理规律和结论,在微观世界中很多都不成立,在低速运动中研究出的结果,在高速运动中就会出现不可想象的结果,但是,量子力学的建立将这个世界统一起来了,可以这样讲,是量子力学架起了宏观与微观、低速与高速的桥梁,是量子力学完美地解释了这个世界,如果光子信息的科学,抛弃量子力学,另外建立一个科学体系,这是不正确的,等于是抛弃了一代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抛弃了一段科学历程,因此在这里我们说说量子力学与光子信息的关系问题,可以这样讲,光子信息的科学是建立在量子力学之上的,是以量子力学为基础的科学,没有量子力学就没有光子信息科学的支持,不可能有光子信息科学的发展,同样不可能有光子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的结论。
匿名  发表于 2020-12-10 15:32
(续上文):作为这个世界的构成上,有关粒子与波研究问题是历来以久了,部分科学家认为是粒子性,部分科学家认为是波,后来的研究发现,有时表现出粒子、有时表现出波动,对一个物质来讲,如果物质质量比较大、体积尺寸比较大,这个物质表现出粒子;如果这个物质质量比较小、体积尺寸比较小,在世界存在中表现出波,就是光子也是这个结论,如果光子的能量比较大,在存在的过程中表现出粒子性,如果光子的能量比较小,在存在的过程中表现出波动性;这只是对这个世界上物质的研究现象,对这个世界的物质构成的看法问题,仍然没有解决,这个世界到底是粒子还是波,这是回答这个世界构成问题的一个根本问题,也是哲学中问到的“世界观”问题。在光子信息理论中,对世界的看法是,自然界的构成是:光子是物质的基本粒子、这个世界是粒子性的;其它的波动性只是物质存在时,相互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种特殊现象。我们知道,真正能说明物质的波、粒二象性,是德布罗意的物质波,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物质波,所有物质的波动性,都是由于这种物质在自然界存在的过程中,与光子不断作用的结果。如何证明这个结论,我们可以举这样一个例子:物质的波动性,会在极低的温度下消失,特别是绝对零度的地方,光子的能量密度为零的区域中,物质性不存在,物质的波动性也不存在。通过这个事例,物质的波动性在某种情况下会消失,来说明这个世界原本是粒子构成的。
匿名  发表于 2020-12-10 15:33
(续上文):由于物质光子信息的存在,物质的体积会不断增大;我们说量子力学是研究物质微观世界的内容,所有内容都是将物质粒子看成是波动性来研究的,而我们说这个世界的基本构成是粒子性的内容,为什么还要用量子力学来处理这些问题呢,这是因为自然界不可能存在绝对零度的地方,也就是自然界不可能存在光子能量密度为零的区域,只要光子信息的能量密度不为零,所有物质的波动性都是存在的,物质波就会存在,这就是自然界是由光子和光子信息构成的,是有粒子性的,但是波动性又是自然界普遍的物质现象,用量子力学研究世界中的问题是非常恰当的。
匿名  发表于 2020-12-10 15:34
(续上文):由于物质的微观粒子是由光子组成的光子信息,而这个光子信息又不断地与环境作用光子,才能将物质的各种性质表现出来,在作用光子的同时,粒子表现出了波动性,就好像粒子是由波来形成的,这样将物质的微观粒子看成是一个波包,这正是量子力学的物理模型;一个波函数,在自然界中,由于波的存在和波在自然界运行,会发生色散,这个波束是要随着时间的流逝,波束的大小 是要变大的。
匿名  发表于 2020-12-10 15:36
研究地震就必需知晓地震波(包括体波、横波、纵波、面波、波长、波速…等内容),地震波是由震源发射体、发射出来的地震波,它的传播介质是固体(地壳岩石),地震波是能量波。请问何谓《波》?請参阅
匿名  发表于 2020-12-10 15:38
研究地震就必需知晓地震波(包括体波、横波、纵波、面波、波长、波速…等内容),地震波是由震源发射体、发射出来的地震波,它的传播介质是固体(地壳岩石),地震波是能量波。请问何谓《波》?請参阅280~284楼文稿内容。
匿名  发表于 2020-12-10 15:38
研究地震就必需知晓地震波(包括体波、横波、纵波、面波、波长、波速…等内容),地震波是由震源发射体、发射出来的地震波,它的传播介质是固体(地壳岩石),地震波是能量波。请问何谓《波》?請参阅280~284楼文稿内容。
匿名  发表于 2020-12-10 15:49
磁力和磁场力不是同一个概念(不完全是同一种力).一般地说,磁力是指磁体之间、磁极之间和磁体与铁磁性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而磁场力所包含的范围要宽得多,包括磁力,还包括移动的电荷在磁场中所受的力、通电导体在磁场中所受的力等.总之,一切物体在磁场中所受的与磁场有关的力都是磁场力,但不一定都是磁力
匿名  发表于 2020-12-10 15:49
磁力和磁场力不是同一个概念(不完全是同一种力).一般地说,磁力是指磁体之间、磁极之间和磁体与铁磁性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而磁场力所包含的范围要宽得多,包括磁力,还包括移动的电荷在磁场中所受的力、通电导体在磁场中所受的力等.总之,一切物体在磁场中所受的与磁场有关的力都是磁场力,但不一定都是磁力
匿名  发表于 2020-12-10 15:50
把磁铁放在桌子上,把白纸板放在它的上面。轻柔地向纸板上撒下铁屑。你可以在纸板上方锉钉子,使之成为铁屑;或者你可以直接从机械商店中买到它们,并把它们倒进一个旧的撒盐用的瓶里来撒到纸板上。从商店里买来的铁屑要先在肥皂温水里清洗,去掉上面的细污。你会注意到,当你还在往纸板上分撒一些铁屑时,一些铁屑已经聚集在一起并站立在端上。用你的手指轻轻地敲打纸板。较接近的铁屑移到了集在一起的群体里并留下了空白的空间,而其他外面些的铁屑连在一起并在两极间形成了一个曲线。在两极间的磁场里存在磁力线。
匿名  发表于 2020-12-10 15:51
把磁铁放在桌子上,把白纸板放在它的上面。轻柔地向纸板上撒下铁屑。你可以在纸板上方锉钉子,使之成为铁屑;或者你可以直接从机械商店中买到它们,并把它们倒进一个旧的撒盐用的瓶里来撒到纸板上。从商店里买来的铁屑要先在肥皂温水里清洗,去掉上面的细污。你会注意到,当你还在往纸板上分撒一些铁屑时,一些铁屑已经聚集在一起并站立在端上。用你的手指轻轻地敲打纸板。较接近的铁屑移到了集在一起的群体里并留下了空白的空间,而其他外面些的铁屑连在一起并在两极间形成了一个曲线。在两极间的磁场里存在磁力线。
匿名  发表于 2020-12-10 15:53
磁场磁力线图(插图也省略)。距离磁源越近,磁力线分布越紧密,磁场强度越强,磁场势能越高;距离磁源越远,磁力线分布越稀疏,磁场强度越弱,磁场势能越低。当距离超过磁场边缘后,磁场强度和磁场势能趋于零,不再存在磁场影响。
匿名  发表于 2020-12-10 15:54
磁场和磁力线能看见吗?
磁场是一种看不见,而又摸不着的特殊物质。磁体周围存在磁场,磁体间的相互作用就是以磁场作为媒介的。我们把条形磁体悬挂起来,指南的是南极,指北的是北极。拿小磁针靠近条形磁铁的一端,与小磁针北极相吸的是南极,另一端是北极。
那么,我们把小磁针放到磁体周围将会是什么样?小磁针不再指南北,而是指不同的方向。在物理学中,把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定为那点磁场的方向。当我们在磁场中放入许多小磁针时,它们的分布情况和北极所指的方向就可以形象直观地显示出磁场的分布情况。
如果我们用铁屑代替小磁针,在一块玻璃板上均匀地撒一些铁屑,然后把玻璃板放在条形磁体和蹄形磁体上,轻敲玻璃板,观察铁屑的分布。我们会看到铁屑在磁场的作用下转动,最后有规则地排列成一条条曲线。
匿名  发表于 2020-12-10 15:56
铁屑的分布情况可以显示磁场的分布情况。因此,我们可以仿照铁屑的分布情况,在磁体的周围画一些曲线,用来方便、形象地描述磁场的情况。科学家把这样的曲线叫做磁力线。
匿名  发表于 2020-12-10 15:56
铁屑的分布情况可以显示磁场的分布情况。因此,我们可以仿照铁屑的分布情况,在磁体的周围画一些曲线,用来方便、形象地描述磁场的情况。科学家把这样的曲线叫做磁力线。
匿名  发表于 2020-12-10 15:59
磁力线又叫磁感线,磁力线是闭合曲线。规定小磁针的北极所指的方向为磁力线的方向。磁铁周围的磁力线都是从N极出来进入S极,在磁体内部磁力线从S极到N极。磁感线只是帮助我们描述磁场,是假想的,实际并不存在。
磁力线是用来形象地描述磁场状态的一种工具,磁力线和描述电场情况的电力线非常相似,以力线上某一点的切线方向表示该点的磁场强度的方向,以力线的疏密程度表示磁场的强度。
匿名  发表于 2020-12-10 16:00
(续上文):磁力线的概念是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在1831年提出的,他引入磁力线是用来描述磁作用的。在研究磁体吸引铁类物质的现象时,法拉第认为,磁体是一块非同寻常的物质,它向四面八方伸出许多无形的“触须”,直到空间的各个角落。正是靠着这些“触须”——法拉笫把它们称为磁力线,磁体才能把铁类物质“拉”向自己身边。依照这一想法,法拉第画出了磁体在各种情况下的“触须”,这就是今天在任何物理学课本中都能见到的磁力线图。磁力大的地方“触须”密集;磁力小的地方“触须”稀疏。
匿名  发表于 2020-12-10 16:13
(续上文):当然,法拉第并没有天真地认为这些“触须”是真有其物,他只不过是企图形象而又明白地去解释实实在在的磁力作用。
然而重要的是,一个深刻而卓越的物理思想和与之相应的物理学概念——场,在法拉第这项艰苦的工作中诞生了。法拉第提出:在磁体周围充满着疏密不均,而且弯曲程度各异的“触须”的空间,存在着“场”,并取名为“磁场”。空间中某点磁场的强弱,叫磁场强度,可用磁力线在该点附近的疏密程度来表示,并且规定,垂直穿过场中某一面积的磁力线的总数叫做该面积的磁通量。
匿名  发表于 2020-12-10 16:13
(续上文):当然,法拉第并没有天真地认为这些“触须”是真有其物,他只不过是企图形象而又明白地去解释实实在在的磁力作用。
然而重要的是,一个深刻而卓越的物理思想和与之相应的物理学概念——场,在法拉第这项艰苦的工作中诞生了。法拉第提出:在磁体周围充满着疏密不均,而且弯曲程度各异的“触须”的空间,存在着“场”,并取名为“磁场”。空间中某点磁场的强弱,叫磁场强度,可用磁力线在该点附近的疏密程度来表示,并且规定,垂直穿过场中某一面积的磁力线的总数叫做该面积的磁通量。
匿名  发表于 2020-12-10 16:13
(续上文):当然,法拉第并没有天真地认为这些“触须”是真有其物,他只不过是企图形象而又明白地去解释实实在在的磁力作用。
然而重要的是,一个深刻而卓越的物理思想和与之相应的物理学概念——场,在法拉第这项艰苦的工作中诞生了。法拉第提出:在磁体周围充满着疏密不均,而且弯曲程度各异的“触须”的空间,存在着“场”,并取名为“磁场”。空间中某点磁场的强弱,叫磁场强度,可用磁力线在该点附近的疏密程度来表示,并且规定,垂直穿过场中某一面积的磁力线的总数叫做该面积的磁通量。
匿名  发表于 2020-12-10 16:14
法拉第在磁力线的启示下,提出了场是真实的物理存在,场的作用不是突然发生的“超距作用”,而是经过磁力线逐步传递的。这些概念对电磁场理论的发展有着重大推动作用。

现在人们了解到,磁场、电场都是一种特殊形态的物质,并不需要力线的解释。这些解释必然受到机械观念的限制。但是用磁力线(包括电力线)作为场的一种模型,使比较抽象的场得到形象的直观表示,不仅历史上起过很好的作用,而且现在仍然为人们所沿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地震坛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地震坛 ( 京ICP备14033744号 )

GMT+8, 2024-4-25 05:3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