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地震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600|回复: 13

22年9月7日/【知识更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9-7 00: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毛远新下达一个强硬命令:所有人睡在马路上,当晚就发生了大地震

历史客栈

2022/09/06 11:31 山东省

+关注

X
毛远新是毛主席的亲侄子,也是毛泽民的遗孤,1941年出生于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

当时,新疆军阀盛世才假装拥护国共合作统一战线,聘请原本要去苏联的毛泽民担任新疆财政厅厅长,但是到了1942年,随着蒋介石反共摩擦加剧,盛世才也露出了真实面目,将新疆的共产党员全部投入大狱,毛泽民、陈潭秋等我党的优秀干部也都被秘密杀害。

当时的毛远新,才刚刚1岁,就跟着妈妈朱旦华一起坐了4年牢,直到1946年,才在我党的营救下回到了延安,见到了素未谋面的伯伯毛主席。


新中国成立后,毛远新被安排在北京上学,当时,毛远新的母亲朱旦华已经组建了新的家庭,毛主席就把毛远新留在了身边,和李讷一起上学。

毛远新学习成绩很好,学校准备保送他上清华,但毛主席没有同意,而是要求他凭自己的本事考进清华。

毛远新也很争气,真的自己考进了清华,后来又转入了自己向往的哈军工,学习导弹工程专业。

从哈军工毕业后,毛远新本来可以进入空军总部做一名参谋人员,但毛主席要求他到最艰苦的地方锻炼,于是,毛远新就和几个同学,包括粟裕之子粟戎生、胡奇才之子胡鲁克、廖承志之子廖晖等人,一起来到了战火纷飞的中越边境。

当时,我国正全力支援越南抗美解放战争,美军的飞机经常飞临北越轰炸,毛远新等人的处境非常危险,生活条件也非常恶劣,但是毛远新等人没有退缩,经受住了考验,也得到了极大的锻炼。


(图:毛远新与陈锡联)

1975年,毛远新在担任沈阳军区政委、辽宁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期间,还下过一个命令,挽救了十几万人的生命。

从1974年开始,辽南地区的营口、海城等地就陆续发生了多次地震,人心惶惶,毛远新作为辽宁省的重要领导,就把大量精力投入到了预防地震的相关工作中。

即使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地震也无法做到准确预报,更何况是那个时候,因此,毛远新的压力非常大。

时间进入1975年2月3日晚上,海城地区一夜之间就发生了33次地震,虽然大部分都是4级以下的地震,但如此密集的地震,也是很不正常的。

辽宁省地震局主任朱凤鸣断言,未来一到两个星期内,一场威力空前的大地震随时可能发生,于是,朱凤鸣立刻把自己这个判断向毛远新作了汇报。

毛远新听取有关部门的汇报后,非常重视,事不宜迟,必须马上做出防震安排!


众所周知,防震不亚于一场战争,需要紧急动员全社会参与,这是非常重大的事件,正常情况下需要先向中央请示才行,但是毛远新知道,地震随时可能发生,容不得按部就班地向上级请示了!

于是,毛远新果断下达命令,紧急发动海城各级党组织,全体出动,到海城城镇各个市区机关单位、街道,哪怕是偏僻角落,都要组织人员做群众的紧急疏散、避震宣传工作,号召大家不要待在室内和大型建筑附近,全部转移到空旷地带,并做好国家集体和个人财产的安全转移。

当时正是冬天,东北地区的夜晚更是寒冷刺骨,毛远新担心一些群众会因为受不了严寒,回到室内,因此特地加大了命令的力度,要求党员干部和解放军带头,露宿马路,绝不要带着侥幸心理回到室内!

在毛远新的紧急安排下,一场声势浩大的全市总动员开始了,海城各级党员干部和街道人员,挨家挨户地宣传动员,让大家立即做好避震准备。当时人民群众的觉悟都很高,听党的话,绝大多数老百姓都按照上级安排做好了转移。


1975年2月4日晚上7点,大地震来了,无数人亲眼目睹了一道道蓝色地光和红色火球从地下腾空而起,天空也仿佛有雷声炸响,紧接着,大地开始天崩地裂一般地狂震,所有人都站立不住,跌倒在地,房屋也成片成片地倒塌……

据事后测算,这次海城大地震强度达里氏7.3级,震源深度为16至21公里,属于世界罕见的大地震!

按照地震专家的计算,如果在正常状态下,这场大地震足以造成十几万人的伤亡,但是因为海城提前做好了准备,最后的伤亡人数只有18308人,比预计的伤亡人数减少了90%!

后来,国际上公认,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正确预测地震,并成功组织民众撤离的成功案例,创造了一个奇迹!

不得不说,毛远新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直到今天,海城人民仍然对他念念不忘,把他当成救命恩人。
 楼主| 发表于 2022-9-7 00:16 | 显示全部楼层
地震专家徐锡伟:减少地震破坏,应制定“活动断层避让”强制标准

界面新闻

2022/09/06 19:31 北京市

已关注

X

震中附近的海螺沟隧道口,道路出现垮塌。摄影/刘国庆

记者 |赵孟

编辑 |翟瑞民

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甘孜州州泸定县(北纬29.59度,东经102.08度)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震中位于泸定县磨西镇,震中20公里内的乡镇有磨西镇、得妥镇和燕子沟镇。

截至9月5日晚,地震已造成甘孜州遇难29人,雅安市遇难17人,另有16人失联,50人受伤。甘孜州抗震救灾指挥部已决定将州级地震应急响应调整为一级。

据四川地震局消息,地震专家综合分析认为,此次地震震中位于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磨西断裂附近,为主震-余震型地震,根据区域构造、历史地震活动、地震序列类型等资料,近期原震区发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余震活动仍将持续一段时间。

鲜水河断裂带在地震历史上的表现如何?此次地震为何会造成这样的伤亡?距离512地震过去14年后,地震预报、防震工作有何进展?处在地震活动断层上的人们,又该如何应对地震破坏?

为此,界面新闻专访了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首任院长,二级研究员徐锡伟。作为国内地震活动断层研究的权威专家,徐锡伟还兼任中国地震局科技委委员、中国地震学会常务理事等职。他认为,为地震“活动断层避让”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是未来减少地震破坏的重要举措。


鲜水河断裂带历史上破坏性地震较活跃

界面新闻:此次发生的地震位于鲜水河断裂带,这条断裂带有什么特点?

徐锡伟:鲜水河断裂带、安宁河断裂带等一直受我国地震系统比较重视,因为这里发生的地震较多,研究也比较多。地震系统完成的两个科技部973项目(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于1997年3月启动)基本上把主要科技力量都投入到了这里。我们研究断裂带的构造特征,通常是关注发生地震的能力、发生大地震的位置等。这条断裂带的发震构造特征显示,它有发生7级以上大地震的能力,这次6.8级相当于中等强度地震,震级比预想中的要小。

鲜水河断裂带一直比较活跃,比如1981年道孚县发生6.9级地震,1973年炉霍县发生7.6级地震,1955年康定市折多塘发生7.5级地震等。在1981年以前的200年间,这条断裂带大概每隔22年就有一次大地震发生,1981年以来除了2014年在康定北塔公乡附近发生的6.3级地震外,这40年相对比较平静。

界面新闻:这次地震发生后,网友反映一些地方出现过鸟群齐飞、鱼群越出水面的情况,这些动物异常现象对地震预测可信吗?

徐锡伟:对于震前动物异常,前人曾经提出来过,这些动物异常与地震之间是否存在着本质联系,目前还是缺乏科学证据。很难说动物异常与地震没有直接联系,但要找到科学证据,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前苏联或俄罗斯曾开展过这样的研究,科研人员在给研究对象,例如蛇类加装芯片,监测它们的活动情况和行为,但最近一二十年那里没有发生大地震,所以这些动物也没有什么异常,研究也没有什么进展。这种研究的周期很长,而且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界面新闻:这次地震已造成重大死亡,为什么会这样的后果?这里的地形地貌有何特征?这次地震发生后,未来是否有新的地震发生?

徐锡伟:此次发生地震的震中海螺沟附近我也去过,那个地方伴随着地壳的强烈隆升不仅形成了青藏高原东缘最高的山峰——贡嘎山,还受到外动力侵蚀地形陡峭,地震诱发的地震灾害及其链生灾害,比如滑坡,崩塌,滚石等会比较严重。中国地震局几十年来一直认为,这里存在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危险,这次地震发生后我更担心的是,这次地震会不会是一次前震,会不会触发南部安宁河断裂带和大凉山断裂带发生主体破裂,仍值得研究。


地震短临预报很难,中长期预报可行

界面新闻:距离“512地震”过去十多年了,我国地震预报研究有什么进展?

徐锡伟:地震预报分临震预报、短临预报和中长期预报。临震预报和短临预报是世界难题,目前业内正在开展基于一定地震构造模型的物理预测、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和人工智能试验预测,但都还处于探索阶段。地震预报要准确预测时间、地点、震级大小三要素,困难重重。目前,我们的工作思路是,先攻克可能地震发生地点和震级大小两个要素,再根据新的技术、方法来监测可能地震孕育和发生过程及其变率,并不断地逼近地震发生的时间。高震级(震级大于等于7级)地震一般会产生严重的地震灾害,其发生地点的预测应是震害预防的基础,是实现 “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和 “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的有效途径,同时可推动地震监测预报学科的进步,是政府、社会和科学界十分关注、迫切需要解决的地震科学问题之一。

中长期预报我们一直在做,比如未来10年左右的预报技术可以说是可靠和可行的。我的研究小组在2017年4月份发过一篇题为《中国大陆高震级地震危险区判定的地震地质学标志及其应用》的文章,实际上就是中长期预报研究成果之一。我们首先根据大陆高震级地震5个方面的地震地质标志识别地震发生地点,再根据应力、形变变化等反映出的紧迫性,划出地震危险区。

目前认为,华北地区的地震紧迫性相对较低,但在青藏高原周缘边界带及其邻区,地震发生的紧迫性就比较高,我们划出了十几个地震危险区。在这十几个危险区里,目前已经发生过的地震,基本都落在我们划定的区域内。

比如,2017年8月8日九寨沟地震就在划定的玛沁-玛曲危险区(A5),位于甘、青、川三省交界区,包括青海的玛沁,甘肃玛曲、迭部,四川若尔盖与九寨沟等地,潜在的发震断层为东昆仑断裂东段及附近分支断层;2022年1月8日,青海省门源县发生6.9级地震,也在我们划定的祁连山中段危险区(A3)。这次泸定6.8级地震正好落在我们划定的石棉-东川危险区(A7)北端部,该区域位于川滇块体东边界带四川石棉-云南东川一线,潜在的发震断层为鲜水河-安宁河-小江断裂系的安宁河断裂带、小江断裂南段和大凉山断裂带。鲜水河-安宁河-小江断裂系是川滇块体东边界带,控制了有历史记载以来17次7级以上高震级地震的发生。

界面新闻:在泸定地震的震中附近,地震台站是否能捕捉到一些有前兆意义的信号?

徐锡伟:因附近有国家重大工程横跨鲜水河断裂带,去年我们在康定县城北这条断裂带两侧设立了三个深井观测站。三口观测井均达1000米深,应该是目前用于地震观测最深的科学研究井。井里利用光纤技术每隔两三米设置了能够观测震动、温度、应力、应变和地下水等的综合观测系统。之所以要利用这些深井,就是要看能否记录到一些地表观测不到的微弱信息,在一定的物理模型指导下捕捉到一些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特有习性的蛛丝马迹。对于这次地震,目前我们的科研人员正在下载观测站的数据。

界面新闻:既然短临预报困难,那么最近十年来,防震工作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徐锡伟:这方面的工作有很多,比如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是,根据活动断层发震能力、活动性参数、活动时代、可能的震级大小等资料,结合经济发展情况,2015年我国发布了国家标准——第五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用于我国一般民用建筑抗震设防标准,它们是房屋等地面建构筑物建设的最低要求,房屋建设必须达到这一要求才算合格。

另外,近年来我们还运用了减隔震技术,特别是重要建筑设施的地基加装防震垫等,有效地提升了房屋建构筑的抗震性能。这样当大地震来了,地震震动引起的建筑物破坏就会大大减轻。可以注意到,最近几年发生地震后,房屋倒塌数量比以往要少很多,原因就在这里。现在房屋抗震性能都比较强,就是根据我们提供的地震动参数,把房屋建牢固了。


“活动断层避让”应有强制性国家标准

界面新闻:“512地震”发生后,发震断裂带上的建筑损毁严重,对于横跨发震断层的建筑,依靠抗震设防标准可以避免破坏吗?有什么办法可以减少影响?

徐锡伟:抗震设防标准是可以有效减轻地震震动破坏的,发震断层错动引起的地面建构筑破坏是另一个层面的地震灾害防治问题。我们一般认为,6.5级以上地震会产生地表破裂、地表错动,这种错动有垂直方向的,也有水平方向的,它们在错动过程中威力巨大,无坚不摧。1999年中国台湾集集“921地震”、2008年汶川“512地震”等极震区发震断层沿线既有震动破坏引起的,又有发震断层地表错动对房屋等地面建构筑物的直接毁坏,两种破坏的叠加使得发震活动断层沿线灾害特别严重。我们一定要明白,发震断层能够错动地下震源深度到地表十几公里的岩石,地表的房屋对于断层的错动来说就像撕一张纸那么容易。所有跨地震活动断层上房屋,除了遭受震动破坏,还要受到错动破坏,目前的抗震措施还没有办法来阻止这种错动破坏,所以我们提出了“活动断层避让”的问题。

所谓“活动断层避让”,就是首先将活动断层的准确位置确定下来,让房屋等建筑物与断层保持一定距离,比如15米以外,这样建造的房屋等建构筑物就不会有错动破坏或抗断问题了。剩下就是根据震动破坏的影响,将房子建结实即可。美国、欧洲等国家一直采取这种办法来有效、科学地预防地震灾害,比如美国加州,地震活动断层很活跃,他们制定了活动断层避让的法案,要求建筑物必须避开活动断层15米。我们国家也在倡导活动断层避让,我的研究组正在编写一个活动断层避让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目前正处于报批阶段。所以,未来如果我们的建筑能够与活动断层保持一定距离的话,地震发生时建筑物遭受的只有震动破坏,也就不存在建筑行业所说的抗断的问题,破坏会大大减轻。

界面新闻:要确定活动断层的具体位置困难吗?目前的技术能精确到多少?

徐锡伟:要避让活动断层,首先要给活动断层定位,在国家发改委资助下,这项工作我们从2004年开始就在做了,迄今为止对大约100余座地级城市进行了活动断层探测,主要是确定城市范围是否存在活动断层及其准确位置;另外,我们自2009年开始对华北地区、南北地震带和天山地震带开展了1:50000活动断层填图,已完成了130余条活动断层填图和定位工作,为活动断层避让奠定了科学基础,这项工作还在继续做下去。以我们目前的探测技术,对活动断层的定位可以精确到米级精度,可以满足活动断层避让要求。

界面新闻:如果在城市里,定位确定的活动断层上有建筑物,该如何处理?

徐锡伟:这种情况也是有先例的,比如在银川,我们探测到一条隐伏活动断层,即银川隐伏断裂,位于银川市东部。发现并确定了这条活动断层后,银川政府在规划上做出回应,出台了《银川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在银川市活动断层避让带内建设绿色公园带的决定》,在银川隐伏断层两侧空出一条宽200米的断层避让带,在避让带内不得新建、改建原有地面建筑物。原有居民住房可以继续居住,也可以拆除,但拆除后不能在原地再建。现在,这里成了一条多功能绿化带。城市范围内存在活动断层的成都、乌鲁木齐等在制修定土地利用规划时也将这方面的因素考虑进去了,起到了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界面新闻:在防震研究方面,你认为还有哪些问题值得重视?

徐锡伟:地震的预报很难,但可以做地震灾害预防新技术、新方法研究。比如,我们最近在做一个有关地震灾害链影响因素和预测的课题就是想为灾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计算方法。所谓灾害链,就是地震发生以后,除了地震本身的破坏外,它还会引发其它地质灾害,这些灾害又继续引发新的灾害。地震不只是对建筑物造成破坏,还对地形地貌造成破坏,比如滑坡,崩塌等,继后造成堰塞湖,堰塞湖崩溃后又会冲毁下游房屋,并影响人们的社会活动等,这就是地震灾害链。如果我们能够将这些链条的发生机制研究清楚,就可以在地震发生前排除这些条件,切断地震灾害链,科学减轻地震次生灾害的发生及其相关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9-7 0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地动仪是一个骗局?且被移出教材,中科院院士:房梁吊肉都比这强

科技学术派资讯号

2022/08/27 03:53 北京市

+关注

X
综述

我们常常惊讶于古人的智慧,哪怕是在千年之前那个科技贫乏的年代,仍然有非常杰出的古人善于总结一般规律发明出预测未来的东西,如著名天文学家张衡和他发明的地动仪。

据说地动仪能预测出地震方向,当时张衡利用这部仪器准确测报了西部地区发生的地震,朝野无不为之惊叹;我国在东汉就初步掌握了预测天灾的能力,这要比西方国家用仪器记录地震早了近1700年。

可是近些年社会上却有种质疑的声音,说地动仪从始至终就是个骗局,不然它也不会被移出教材。中科院院士更是直言:房梁吊肉都比这强!


张衡发明候风地动仪

地震古今中外历来有之,只是相比于现代而言,古代由于信息沟通不及时,往往导致地震发生时造成较大的灾害;现代各方面信息沟通更便利,当地震发生时,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友爱精神就体现出来了,救援从四面八方涌来,地震后果也能快速消除。

我国东汉时期就是个地震频发的年代,根据史料记载,自公元92年到公元125年间我朝领地内共发生过26次大地震,这频率基本上就是一年一次了。

每次大地震都会给周边地区带来严重灾难,地面塌陷、房屋破损,更严重的是地震过后势必要伴随瘟疫,老百姓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眼看世间百姓流离失所,朝廷对此心急如焚。可是以当时的通讯条件下,他们又不知道哪里会发生地震,只能等待六百里加急传递信息,朝廷接到灾情后才能赶忙调集物资前去救助。

可朝廷接到信息仍然有延迟性,当他们派遣救援队伍前往一处地震灾区时,另外一边新的地震又发生了。

时任太史令的张衡对这种现象非常上心,为了能及时掌握全国地震动态,降低地震给百姓带来的损失,张衡苦心研究发明了候风地动仪。


据史料记载,候风地动仪内部以铜柱支撑,外设有8根杠杆对应八个方位的铜龙,每条龙嘴里都含有一颗铜珠,当某个方位地震来临时,就会引发铜柱倾斜,并触动杠杆让其中一条龙嘴里的铜珠落在下方蟾蜍嘴里。

使用仪器的人只需要观察哪条龙嘴里的铜珠不见了,就知道又是哪边发生了地震。别说古代人了,就是现代人听起来也觉得玄乎啊!

当张衡信心满满带着自己的研发成果面见朝廷时,众人除了怀疑外什么意见也没给,他们不相信张衡手里的东西真能测出地震方位。但很快,张衡就用事实打了百官的脸。


候风地动仪是骗局吗

据史料记载,公元138年2月28日,候风地动仪西偏北的铜龙突然将嘴里的铜珠吐掉,铜珠落到蟾蜍嘴里的声音吸引到了张衡,他赶紧面圣禀报,陇西方向很可能发生了大地震。

当时东汉的首都洛阳距离陇西大约700多公里,文武百官没有感觉到余震波动,当然是不信张衡的话。

可是两天过后,陇西八百里加急的探子感到,告诉朝廷陇西发生了大地震,一时之间朝野无不对张衡发明的候风地动仪惊叹连连;如果他们能早点相信张衡,至少可以节省2日救援时间,这一发明不可谓不重要。


实际上,这一天也是人类文明史上首次用的测震仪器准确检测到了破坏性地震,张衡的发明领先了欧洲国家1700多年,对此我们不得不惊叹古人的聪明才智。

可是近些年国内外却刮起一阵质疑的声音,大家都说张衡发明的候风地动仪是假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这就得从候风地动仪的传承历史说起了。后人感到无比可惜的是,就是这样一台领先于全世界的纯机械地动仪,竟然没有半点模型与图纸流传下来;我们只能在正史中找到一些关于候风地动仪的零星记载。


现在大家看到的候风地动仪,实际上是1951年时任中央文化部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王振铎根据后汉书的记载复原出来的。

那这种复原是否能一比一还原张衡的原作呢?恐怕还差得很远。不过那时候复原候风地动仪是件震惊国内外的大事,它对于推广中华灿烂文化有着特殊性意义。

所以当时经过王振铎手复原的候风地动仪没来得及具体验证,就作为外交名片在世界各国展览。以至于后来大家潜意识以为王振铎复原的候风地动仪就是张衡发明的那台,可实际上二者相差甚远。


后来在展览过程中,有国际友人指出候风地动仪的不合理性,于是大家纷纷怒骂张衡是骗子,他发明的候风地动仪根本不能预测地震,还让后人丢尽了脸。

这真是欲加之罪啊!王振铎自己也解释过,他只是简单用云直立杆原理勉强让候风地动仪达到平衡,但复原模型内部结构时缺乏关键数据,导致龙嘴里含着的铜珠有时候会卡住,根本就没办法及时检测地震,有时候甚至得拿木棍捅两下。


结语

还是那句老话,古人智慧之奥妙实在让人难以想象,张衡在一千多年前发明的候风地动仪,即使到了今天我们也没办法将其一比一还原出来。他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很多科学家也跟我们一样好奇,但始终摸不着门路,大家可别说张衡是个骗子了。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9-7 0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川泸定发生6.8级地震,震前曾有“热征兆”?科学依据是什么?

悠悠农田

2022/09/05 21:41 山西省

+关注

X
四川泸定发生6.8级地震,震前曾有“热征兆”?科学依据是什么?

据国家地震台网监测,2022年9月5日15:52,四川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6km,康定、九龙、天全等地有明显震感。


震源中心位于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的磨西断裂附近,主震之后又发生了多起余震。监测数据显示,泸定县地震发生4分钟后,不远处的雅安市石棉县也发生了地震,震级达到4.2级,震源深度15km。


对于本次突发的地震,网友们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和近期的 极端高温有关,有人则表示和长江流域的 极端干旱有关,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四川甘孜发生6.8级地震,震前曾有“热征兆”?

不同震级的地震产生的破坏力不同,我国把地震共分为六级:3级以内的属于小地震,3~4.5级属于有感地震,4.5~6级属于中强地震, 6~7级为强烈地震,7~8级则为大地震,8级以上的属于巨大地震。


本次四川甘孜出现的6.8级地震属于强烈地震,能造成地震房屋的损坏,并可能引发山体滑坡,带来一系列次生灾害。由于地震破坏力巨大,人们向来很关心地震的预测,并试图找出破坏性地震发生前的预兆。其中, 反常的高温就被视为一种不祥的征兆。


大地震前有“热征象”的说法广为流传,历史资料中也有过相关记载。例如:1679年9月2日,北京平谷发生8级大地震,此前天气正值炎热酷暑,史料中描述为“ 特大炎暑,热伤人畜甚重”。

再如: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轰动全国,在震前的冬春之交,华北和东北很多地区的果木植株出现了二次开花的现象,气候异常偏暖,可用“怪异”二字来形容。


从科学角度来看,地震前后地质活动活跃,存在着应力-应变场,可能转化成地壳形变、地磁、地电、地热、地下流体等物理量场,此时就有可能表现出不为人知的 热现象。

2022年8月以来,四川、重庆出现了连续的酷热天气,多地突破40℃,最高还出现了44.4℃的罕见高温。有人担心: 四川和重庆的异常高温可能是地震的前兆!其实并非如此,两者之间并无直接的联系。


8月4日-9月4日,全国气温距平分布图

科学研究显示,震前的“反常热”主要体现在 地层温度上,而非 空气温度。《地震学报》的一篇研究论文显示:地震发生前,地层的温度可能会出现峰值;地震发生后,温度急剧下降,温差可超过3℃。


例如在上图中,内蒙古丰镇和河北唐山地区0.8m地层深处的温度均符合这一特征,两地发生的地震强度分别为5.8级和7.8级,地温差异均达到了显著级别。

事实上,太阳辐射和天气系统才是高温天气的主要控制因素。虽然震前也有“反常热”的现象,但其主要表现在地层中,且对气温的影响很低。所以,四川近日的高温天气并非是震前的“热征兆”。

四川地震和长江流域的干旱有关吗?

在地震的震前征兆中,干旱也常常被人提起,以至于有“ 大旱之后必有大震”的说法,但这种说法 与其说是预言,倒不如说是巧合。


大震和大旱之间的关系似乎有一定的实例“证据”

有网友将地震和干旱的关系总结为“ 旱震理论”,相关文章在网络上引起引发广泛讨论、转载。文章还列举了大量的数据和实例来论证:1957年4月~1972年8月,中国的降水资料显示, 多次大地震的1~3.5年前,震中区域往往是干旱区域。


出乎意料的是,文章作者给出的预报准确率竟然还很高,几乎到了“十旱九震”的程度。根据该作者的统计,6级以上的大震共有 58次,震前1~3.5年,震中区域出现大旱的地震有 56次,比例高达 96.6%,基本上对应了“逢旱必震”。


但实际上,这一理论也有局限性,甚至具有误导性,相关媒体已对此进行了辟谣。因为从更长的时间维度来看,“旱震理论”就不成立了,例如:从1900年~2013年,符合条件的地震仅占 56%(79次/142次)。

从预测的角度来看,概率则更低:从1900年~2013年,中国大陆共发生了1297次大旱,旱后1~3年内大震次数的只有38次,占比还不到3%。正因如此,多数学者并不认可“旱震理论”,二者的关系具有偶然性,以此预报会导致虚报率过高,很难应用于震前预测。


图源澎湃新闻

再从产生的原因来看,“旱震理论”也建立在“ 可能”的基础上。即大地震在孕震阶段,能量以波的形式释放, 可能转化成热能并导致地热增高、地表水分蒸发增强,继而出现干旱特征;同时,地层中的载热、载电物质上升到地表,也 可能造成低空大气的异常现象,导致“万里无云”,降雨变少。


当然,可能性并不等于必然性。以四川甘孜州为例,按照理论,1~3.5年前对应的时段是2018年~2021年,这几年间甘孜的旱情并未达到大旱的标准。


原文作者指出,旱震的“旱”不同于农业上的“旱”,前者是6级以上的大地震才有的气象表现,一般具有以下几种特点: 1,春夏秋连旱或四季连旱;2,连续两三年的大旱;3,大面积的严重干旱,达到了几十年甚至百年不遇的级别。


按照以上标准,该级别的旱情在全国都很少出现,用旱情来预测本次甘孜的地震也不符合实际情况。

动物聚集:真的可以预测地震吗?

关于地震的前兆,流行的说法还有动物聚集,同样被归为宏观征兆的还有:地光、地声、喷油、地下水异常、气雾、气味、喷沙、动物行为异常、植物异常等等。


青海门源地震前出现“地光”

这些现象都不一定是地震的预兆,也可能是由无关因素引起,比如:地下水和泉水的涨落可能和短期的降雨有关,也可能受到附近抽排水施工的影响;动物的异常行为则可能和天气变化、自身疾病、季节性发情有关。

动物的聚集现象同样也另有原因。今年8月,山东省沂水县的四十里铺镇就出现了燕群聚集的现象,视频中的燕子四处低空飞行,场面十分混乱。很多网友在评论区表示:可能要地震了!


对此,当地政府在通报中给出了解释:这是因为事发地位于黄花河的芦苇荡附近,当地生态优良,温度适宜, 昆虫资源丰富,适合作为燕群迁徙前的“落脚点”。燕群聚集捕食是很正常的自然行为,和地震没有任何关系。


无独有偶,四川长宁也曾出现过燕群聚集的现象,最后官方调查证实, 燕群和地震之间并不存在对应关系。

事实上,地震很难被准确预测,迄今为止,科学家还未找到大地震前100%会出现的信号。目前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地震发生之后,先于地震横波抵达前数秒或数十秒发出预报警告,减少人员伤亡。

最后,希望四川甘孜不再发生余震,也祝愿救援工作一切顺利。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9-7 06:4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起地震的原因是什么?地震可以被预测吗?

科学船坞

2022/09/06 23:11 江苏省

已关注

X
在古代民间流传着传说,在地底下居住着一头怪物,怪物在地下一个姿势待得时间久了,就想翻个身活动一下,但是这一翻身威力巨大,导致整个大地都在晃动,那时候的人们认为地震就是这样发生的。时至今日,科学告诉我们,地下并没有大怪物,地震的发生是因为地球板块的碰撞或挤压导致的。

地震如何发生?

研究地震是如何发生的,这在当今都是一项非常复杂的课题,地震的形成跟许多因素有关。在早期对于地球的认知过程中,陆续出现过许多假说与猜测,直到1968年法国地质学家勒皮顺等人首创“板块构造学说”,人们才对地球的构造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固态的地球分为几层结构:地核、地幔、地壳,而地幔又分为上地幔与下地幔,地幔这一层包含熔融状态的物质,在上地幔的上半部分存在一圈软流圈,软流圈温度高达一千摄氏度以上,岩石在这种温度下呈现出熔融状态,此软流圈也是岩浆的发源地。


地壳在这样的圈层上面,势必会发生运动,而根据已有的学说,地壳分为几大板块,而几大板块内部还分布着众多小板块,无论是大板块之间还是小板块之间都存在着相对运动,运动的过程中,发生碰撞与挤压,由此发生的震动,传导到地面以上就是能量巨大的地震。

据统计,全球有85%的地震发生在板块边界,板块之间的运动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地震如何预测?

1997年,当时地质方面的学者们已对地震能否被预测进行过争论,形成了两个对立面。一方认为,地震的发生原因必定是朴素的科学真理,是可以被总结出来的,另一方认为,地震难以被预测,由于缺少地震相关的资料、数据,对于地震,对它进行预报需要知道地震可能发生的位置、震级、时间、概率,这几种因素缺一不可,缺了哪一项,预报的准确性都大大降低。比方说,预测一场地震是8.0级,发生的概率是百分之七十,但是发生的时间不能掌握,只能给出未来一段时间,这样的预报意义,你说大不大?

在历史上也出现过,比如日本学者预测1978年左右,日本南海海槽的东北部骏河附近将会发生大地震,但是几十年过去了,人们都忘了这个预测了。再比如美国的地质专家预测在1984年左右,在一处断层上会发生地震,但这场地震直到20年以后才发生。

现在来看,地震还无法预测,地震预测本身就是一个系统性很强的课题。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9-7 07:35 | 显示全部楼层
地震前一天绵竹飞鸟满天,网友怀疑是震前异象,四川地震局:不一定有关联

九派新闻

2022/09/05 15:10 湖北省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9月5日12时52分在四川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而在前一天,有人拍到四川绵竹马尾河上空出现大量飞鸟,密密麻麻地从夜空飞过。有网友提出疑问,这种现象是否与地震相关。

9月5日,绵竹市应急管理局工作人员告诉九派新闻,马尾河附近经常有飞鸟,其中蝙蝠较多,“因为河里有很多小虫,便于这些飞鸟觅食。”



该工作人员说,地震发生时,他正在开车,感受到了震感,路边的房屋也出现摇晃,他便赶紧将车停在路边。他介绍,地震发生后,当地应急管理部门已做好准备,但绵竹目前暂无人员受伤、房屋倒塌等灾情出现。

四川省地震局监测预报部门的甘先生告诉九派新闻,有些地震发生前确实会出现飞鸟聚集飞过的情况,但无法确定二者之间的关联,“天气等原因也有可能导致很多飞鸟出现,但并不一定就会发生地震。”

甘先生说,地震前飞鸟漫天的情况一般也会出现在震中附近,而德阳绵竹虽然有震感,但离震中甘孜泸定等地还有一定距离。

据媒体报道,今年8月21日,也有人拍到大批蝙蝠、飞鸟的画面,应急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回应是蝙蝠,“是正常自然现象,往年也出现过。”甘先生也认为8月的蝙蝠群飞与地震无关,“今年7、8月整个四川都没有出现4级以上的地震。”甘先生说。

九派新闻记者王佳箐

【来源:九派新闻】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平台声明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9-7 07:40 | 显示全部楼层
追踪地震的人

科技大头条

2022/09/07 07:21 山西省

已关注

X
墨西哥城的地震

2017年9月7日深夜,墨西哥东南部恰帕斯州附近的太平洋海域发生了8.2级地震。然而,当维克多·克鲁兹·阿蒂恩萨听到这个消息时,这位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的地球物理学家并没有感到非常意外,因为震源位于太平洋东部的科克斯板块与北美大陆板块的交界处。经过多年的地震理论研究,阿蒂恩萨了解到,科克斯板块正在下沉到北美版块之下,形成所谓的俯冲带,而俯冲带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爆发一次地震,由此释放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而积累的能量。


恰帕斯州的地震不足为奇,真正让阿蒂恩萨担心的是距离震源数百千米之遥的墨西哥城。600多年前,阿兹特克人在特斯科科湖的湖心岛上建立了墨西哥的这座首府,当地人一步步扩张着城市的面积。西班牙人来到这里之后,填湖造陆变本加厉,最终,湖面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处经济繁荣、人口密集的大都会。然而,人力对自然的破坏给这座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城市大部分的建筑都是建立在不稳定的回填土上,它们对于地震之类的天灾毫无抵抗力。更重要的是,由于特斯科科湖退化,墨西哥城的1000多万市民和10多万家工厂只能从地下获得水源。墨西哥城是由湖泊沉积岩支撑而成的盆地,南北两边是火山岩,随着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这些无比坚硬的岩石依托的地表将处于相对真空状态。一旦地质运动达到一定强度时,地表便很容易出现塌陷。


为家园研究地震

阿蒂恩萨亲身经历过的1985年墨西哥大地震,便是由上述安全隐患所导致的一场浩劫。当年9月19日清晨,墨西哥西南海岸外的太平洋海域发生了8.1级地震,地震波仅用了2分钟就到达了400千米之外的墨西哥城。城市地面顿时剧烈颤动,仅仅1分钟的时间,市中心就有将近一半的建筑物化为瓦砾,数千人死亡,数十万人无家可归。

当时11岁的阿蒂恩萨虽然幸免于难,但地震导致的人间惨剧令他印象深刻,于是他立志要研究地震科学。在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阿蒂恩萨选择了与地震相关的地球物理专业,随后,阿蒂恩萨又前往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等著名学府深造。

2016年,阿蒂恩萨成长为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地球物理学院地震系主任,他要用所学的地震理论来服务家乡。在论文中,阿蒂恩萨利用1985年大地震的科学记录,通过计算解释了墨西哥城特殊地貌对于地震波动的放大作用。由于墨西哥城位于下陷的盆地,盆地周围是硬介质(岩石),而盆地内是软介质(回填土),地震波在盆地内多次反射和折射,并与盆地内的软介质发生共振,可以使得城市地面震动的幅度加倍放大。

通过GPS系统和计算机技术,阿蒂恩萨建立了墨西哥城的三维“地震信息地图”,可以清楚标识出地震波释放的能量会如何在墨西哥城所处的湖泊盆地周围回荡,以及墨西哥城的哪些区域会在地震中“震”得最剧烈或者时间最长。


抓住了地震的脉搏

时间回到2017年9月,阿蒂恩萨对于墨西哥城的担忧不久就得到了验证。9月19日——恰帕斯州地震仅仅两周之后,墨西哥城发生了1985年之后最大规模的一次地震,导致数百人死亡。此次地震中市区受损的程度,完全符合阿蒂恩萨论文中的理论以及他所建立的模拟模型。因此2017年年末,阿蒂恩萨被《自然》杂志评选为当年对科学产生重大影响的十大人物,他是榜单中唯一一位来自拉丁美洲的科学家。


如今,阿蒂恩萨仍在继续追踪地震,他和同事们在墨西哥太平洋沿岸海域部署了水下地震传感器系统,不仅可以监测地震,还能提供关于板块构造和地质运动的数据。《自然》杂志的嘉许给了阿蒂恩萨信心,也许在将来,他真的能够实现地震预测,让饱受地震之苦的墨西哥人民松一口气。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9-7 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旱之后必有大地震?四川泸定发生6.8级地震,这两者有关吗?

环球科学猫

2022/09/05 16:35 四川省

已关注

X
四川泸定发生6.8级地震!波及范围十分广,并且震感强烈。

通过已知的情况来看,至少5省份有震感,包括了四川省,重庆市、云南省、陕西省、贵州省等地亦有震感报告。


所以,本次地震实力的确不可小觑。当然,按照反映的情况来看,本次地震发生在四川甘孜州泸定县北纬29.59度,东经102.08度区域,震源深度16千米,在发生之后,震中附近出现建筑物受损、墙体开裂、家具位移等情况。

当然,我在成都也是感觉到了这次地震的实力,真的是有点强,家里的灯都甩起来了,并且房屋还有“嘎吱嘎吱”的声音,应该是门窗与建筑物之间的声音反应。


而在这次地震之后,又让大家想起了一个时期,那就是大旱之后必有大地震的说法,是真的吗?这次地震究竟是不是因为大旱引发的,这两者究竟有没有关系,我们就来看看。


2022年我国大旱的确出现了

首先,这场大旱的问题我们不可否认,对于我国来说,也是大范围区域存在。在极端性的高温影响之下,的确也出现了明显的大旱,其中长江流域表现非常地明显,全流域遭遇61年最严重干旱。所以,带来的影响还是不小的。

当然,在这里介绍我国大旱的情况之下,我们需要说明一点,整个亚洲区域也并非只有我国一个国家干旱。


其次欧洲,美洲等地在遭遇40度,50度左右的高温之下,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不少地区都出现了河流断流的情况。

例如:欧洲地区的泰晤士河上游干涸断流,莱茵河面临断航,欧洲遭遇500年来最严重干旱。所以,是全球多国遭遇极端性的高温,大旱的气候现象。


而从我国的情况来看,长江流域依然是存在干旱的现象,在8月底,我国气候中心发布了一则数据,那就是长江干流及洞庭湖、鄱阳湖水位和常年同期相比偏低5-8米左右,创有实测记录以来同期最低。

四川,重庆等地的水库蓄水较常年同期偏少一成,70座中小型水库低于死水位,110座接近死水位运行。


这个数据直接说明了干旱的问题,而9月了,我们从数据上来看,依然是大片区域的干旱,在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均有重旱,部分区域还有特旱。

当然,随着降雨的不断出现,其实我国长江上游也出现了干旱的缓解。所以,也算是好事情。但是整体上来说,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已经出现了“夏秋连旱”的情况。所以,大家要做好准备。


当然,这为什么我国出现大旱,这个原因我们也多次说明过,这里也就简单地说明一下。

第一、西北太平洋地区的副热带高压今年表现非常异常,并且强度偏强,覆盖时间久,我国内陆区域的下沉气流也非常强,在多种因素之下,导致了我国大范围高温持续发展。

第二、全球变暖的根源,引发了大气环流异常变化,最终气候的不稳定,引发了高温的联系发展。

第三、就是拉尼娜现象的影响。该气候现象算是与全球变暖产生了“连锁效应”,引发的气候波动更大,这就是三个比较明了的原因。


好!继续,这里我们就介绍一下关于大旱的问题,那重点就是看看这一次地震是不是与大旱存在关系。

大旱之后必有大地震?这两者有关吗?

当然,在科学之中,我们听到地震发生最多的解释可能就是“板块运动”或者是“断层带运动”,这种现象是地球的一种正常能量释放的表现。


当然,这也是地球上发生地震较多的原因之一,我们也称之为自然地震。而除了这种地震之外,还有人工地震等问题,发生的原理不一样,这里就不详细说明了。

而关于大旱之后必有大地震是否存在关系,其实气候与地震之间的研究的确存在过。中国科学院院士马宗晋等科学家所著的《中国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的进展》一书之中,就明确指出:

当气候由暖转冷或者由冷转暖的时期,地震活动最频繁,即我国近500年来地震活动时期多与低温期相当。
如1679年河北省三河县和北京市平谷县8级地震,1973年山东菏泽地震等,震前酷热。1966年,邢台地震前7天内,平均气温由-13℃猛增至11℃。
在2011年的时候,《地球与行星科学文献》期刊也发表了研究报告,称气候变化可能会引起地球板块运动,进而引发地震等等。


从这本书中的描述情况来看,似乎还真的有点道理。毕竟说大旱之后必有大地震,而大旱之前就是高温之下的影响。这真的有关系吗?

其实,对于这个结论来说,并没有一个肯定性的说法,虽然有学者探索了利用干旱和气候异常预测地震,但是虚报率很高,因此很难用于震前预测。所以,大旱之后必有大地震?这个说法也是无法进行确定的。


而对于这次的地震发生,从观测的角度来讲,也是属于四川省的一个地震带区域。四川的地震带主要集中在东经104度以西地区。

其中包含了鲜水河地震带、安宁河-则木河地震带、金沙江地震带、松潘-较场地震带、龙门山地震带、理塘地震带等多个地震带。而这次发生地震的区域,就是属于鲜水河断裂带区域,这个地震带是属于一条北西走向的弧形左旋走滑断裂带。


在2011年的时候,针对该地震带发布过一则数据,那就是自1747年以来,共发生破坏性地震10余次,其中破坏性较大的有1816年炉霍7级地震和1973年炉霍7.6级大地震等。

而且在近30多年来,国内外学者曾经对鲜水河活动断裂带进行多次考察研究。相对以往的地震记录而言,这条断裂带已经平静了近30年。所以,这次地震的出现,也算是打破了平静。


当然,这是我们从地震带上面来说明的地震,所以,这次的地震可能就是它引发的。

但是,关于大旱之后必有大地震,这个说法虽然被广泛流传,同时也有人来进行研究。但是整体上来说,这是一个无法确定性的说明。所以,大家参考一下就行。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9-7 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国地下酝酿大地震?比超级地震更可怕的,是超级火山

优品看台

2022/09/05 03:25 北京市

+关注

X
这个地球不平静,地震、火山、海啸、飓风……各种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威胁和破坏,都是我们无法抵御的。



以目前人类的科技而言,我们只能寄希望于这些自然灾害发生时威力不够大。不过,此时此刻,美国地下或许正酝酿着一场大地震。

我们知道,所谓的地震,其实就是地质活动的一种表现,其根源在于地球的板块构造。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地下,就存在着这样的一个特殊构造——圣安德烈亚斯断层。所谓的断层,就是地壳在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的情况,断裂面的两侧会出现比较明显的相对位移,这就容易发生地震。

这个圣安德烈亚斯断层的长度达到了1287公里,在这个狭长的美国西部州的地下,圣安德烈亚斯断层也几乎沿着这个州的行政区划绵延了其西部和南部,并且一直延伸到了墨西哥境内。



科学家指出,圣安德烈亚斯断层是太平洋板块和北美洲板块的分界线。这条分界线上有三个比较值得关注的板块边界,一个在断层北部,一个位于断层南部,二者之间还有一个边界。

最令人担忧的是,加利福尼亚州是美国经济最发达的州,如果把它单独算作一个国家,其2017年的GDP甚至可以排到世界第五!该州也是美国人口最多的州,拥有着大量的现代化大都市。

这意味着,一旦圣安德烈亚斯断层发威,尤其是发生在主要设施附近时,其可能造成的伤害将是毁灭性的。在历史上,人类已经多次见证过它的威力了。



1906年,美国旧金山发生了一场里氏7.8级的大地震,导致数千人失去了生命,近30万人无家可归;

还有1989年,加州圣克鲁斯附近发生了一场6.9级的地震,当时有65人在地震中遇难。

在圣安德烈亚斯断层的南部,洛杉矶县也遭受了地震的袭击,出现了建筑的损毁和人员的伤亡。



然而,在圣安德烈亚斯断层北部和南部之间的中部边界,板块运动却出人意料地平静。在这条边界的两侧,两个板块的移动速度仅有每年26毫米,和其他部分相比就要平静得多了。没有快速的移动,也就不会在板块交界处积累太多的压力,因此这里从理论上不太容易发生大型的地震。

不仅仅是理论,实际情况也是如此。至少在人类历史上,没有过任何记载表明这里出现过超过6级的大规模地震。地质学家进一步考察,认为至少在过去2000年的时间里没有出现过大型的地震。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当地的美国人就可以完全放心了呢?



也不是,根据最新的一项研究,这里可能确实发生过大规模的地震,而且未来不排除再次出现的可能。

要知道,地壳内部的地质结构,是非常复杂的,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尤其是在圣安德烈亚斯断层,尽管有3个边界,但毕竟属于同一断层,彼此之间还是会产生影响的。任何一部分的微小变化,都可能在另一部分引发蝴蝶效应。不论是南部还是北部的边界出现地震,都有可能给中部造成影响,所以理论上是无法排除中部边界出现地震的可能性的。

从地质考察的角度,科学家也发现了这里发生地震的可能。根据对地壳内部摩擦导致的有机物变化,可以发现这里在史前时代出现过的大地震。再利用放射性的钾和氩的同位素比例,地质学家可以追溯这些地震发生的时间。



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地震学家们经过这两方面的研究,得出结论:这里确实在史前时代发生过比较大的地震,其级别和1989年圣克鲁斯附近的地震差不多。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地震学家指出:这很可能是人类首次在圣安德烈亚斯断层中部发现大地震断裂的证据。

而且,他们所发现的这些地震,有一部分发生在距今不到300万年的时间。要知道,300万 年的时间看起来很久远,但完全不足以让地壳发生明显的变化。也就是说,这里仍然具备发生6级以上地震的条件,圣安德烈亚斯断层上方的那些美国重要城市的人们,需要提高警惕了。



另一方面,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地质学家Stephen Cox则表示,当地人不需要过于担忧,因为加州的建筑在应对地震方面还是有一定能力的,而地震本身又是在所难免的。作为地质学家,他们需要做的就是未雨绸缪,力求在地震真的发生时大家能够有所准备。

实际上,对于美国来说,与其担心地震,不如为另一件事担忧,那就是超级火山。在美国的地下,就隐藏着一个极具破坏力的超级火山——黄石火山。

在最近210万年的时间里,黄石火山一共喷发过3次,上一次是64万年前。科学家推测,其喷发周期大约就是60万年,这可能意味着下一次喷发随时有可能发生。



超级火山喷发比普通的火山要可怕得多,其火山喷发物会直接给附近的居民带来致命的打击,甚至可能会遮蔽阳光,导致全球性大降温,以及大量生物的死亡,堪称是世界末日。

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类还是显得束手无策,十分渺小。希望科学家们能够早日联起手来,让人类文明提升到1级宇宙文明,至少不用再担心地球上的变化可能造成的世界末日。

#地震#

#火山#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9-8 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旱之后必有大震,是“假说”而非“规律”| 新京报专栏

新京报

2022/09/06 17:33 北京市

已关注

X
对于旱震理论可以当成一个假说来进一步研究,但不能把干旱作为预测或预警地震的具体标准。


▲救援力量紧急驰援四川泸定地震灾区。图/新华社

9月5日,四川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此前不久,四川多地因高温出现干旱。据此,有人引用旱震理论,称“大旱之后必有大震”。

目前,无论从专业角度还是一般性的常识理解,“大旱之后必有大震”的说法都比较绝对,也因此,这种说法受到质疑。换句话说,“大旱之后有大震”的说法目前只是一种假说,并未经科学研究结果的验证。

“大旱之后有大震”并非明显规律

提出旱震理论的是地质学家耿庆国。他的一个统计是,1956年-1971年,全国一共有46个地区发生了干旱,其中有39个地区在干旱1-3年内,都发生了6级以上的大地震,只有7个地区没有地震。因此,他认为旱震理论的准确率高达85%左右。

此外,耿庆国也通过干旱这一现象预测了1975年辽宁海城发生的7.3级大地震和1976年的唐山7.8级大地震。这两次大地震都是在震前3年之内有干旱。

这些情况让人们注意到了旱震理论,但也得看到,有许多方面和许多层次的问题,旱震理论并不能给出圆满的解释,况且,有许多专业人员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质疑。

“大旱之后有大震”提出的是一种关联性,并非是因果关系。即便是耿庆国也指出,干旱不是直接导致地震的原因,而是与地震相关的一个现象。

原因在于,地震是地壳内部应力的集中释放。地震有一个酝酿过程,短则几十年,中则几百年,长则数千年。在酝酿过程中既有地壳结构的力学变化,也伴随地壳内部的热量、磁力和电力等的变化和积累,反映在地表上,就有可能体现为干旱。

因此,不是干旱引发了地震,而是干旱可能与地震相伴,最主要的是地壳结构移动和变化,并产生力量的此消彼长,当一方的力量打破平衡时,地震就产生了。地震是迅速的,但地震的酝酿是长期的。在这个长期酝酿过程中就伴随着一系列自然和地质地理现象。至于其中的原理,迄今人类知道得不多,因此还难以预报地震。因此,“大旱之后有大震”并不是一种规律。

其次,干旱伴随地震也有一个时间周期的长短问题。如果以更长的时间周期看,干旱,以及其他的现象,如洪灾、冰雪和极度严寒等,都可能与地震相关联。在更长的时间周期,如100年内,地震和干旱的关系就没有那么突出。

有研究指出,1900 年至2013 年,中国大陆共发生过142次6级及以上大地震,其中大震之前1至4年为旱区的情况有79次,占56%。这也说明,旱区与地震的关联程度并非那么高。

同样是1900年至2013年,大旱之后的地震概率更低。在此期间,中国大陆地区有1297 次大旱(不同地点、不同年份发生的大旱计为1次),大旱后1至3年发生大地震的,共有 38次,占比不到3%。


▲9月6日上午,工程机械在抢通从磨西镇向海螺沟景区的道路。图/新华社

二者的关系需进一步探索

干旱的定义也有不同,这牵涉到干旱与地震关系的评价。

干旱分为气象干旱和构造干旱。天不下雨的干旱体现为地表缺水的表层干旱,一旦有了降水就会得到缓解,因此这是气象干旱。构造干旱是地下缺水的深度干旱,即使有少量降水也无法缓解。

构造干旱是大范围、长时间的,也与地热带、构造带和地震带分布以及地震周期有关,而旱震理论所涉及的是构造干旱与地震的关系。如果剔除气象干旱,那么仅就构造干旱与地震的关联性,也不会那么强。

当然,还有其他一些问题也质疑旱震理论。如,干旱有地域前提条件,不同地区的干旱和地震无法简单联系,不能把黑龙江的干旱用于解释四川的地震。

此外,其他一些自然现象也可能与地震有关联,如天然气的喷发,虫蛇在冬季的出动、井水的猛然上涨等。而且,很多自然现象也与地震形成了叠加相关关系,因此,单从干旱来解释与地震的相关性并不具有唯一性。

对于干旱与地震的关系,需要进一步探索,一是其与地震的关系是否有那么强或密切,二是其是唯一还是与其他自然现象一起与地震产生伴随关系,三是如果进一步证明了干旱与地震有因果关系,其中的科学原理是什么,这些都值得研究。

因此,对于旱震理论可以当成一个假说来进一步研究,或完善或修正或补充或否定,但目前并不宜绝对认为大旱之后必有大震,也不能把干旱作为预测或预警地震的具体标准。

撰稿 / 张田勘(专栏作者)

编辑 / 马小龙

校对 / 刘越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9-8 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地震给数据中心带来的警示

资讯AD知识分享

2022/09/08 15:56 山西省

+关注

X
地震对于数据中心的影响往往是灾难性的,造成断电、机房、机柜坍塌、线缆损坏、数据丢失等诸多问题,其中设备损坏等有形的损失可以弥补,而宝贵的数据丢失造成的损失则是无法计算的。


地震或许是小概率事件,但是不能忽视这种风险潜在的危急,必须要部署一些应对之策。例如 最近这种7级的地震,破坏力强,波及范围广,应该如何防范?

数据中心选址多方面考虑

● 在建设数据中心选址时,要考虑地址附近是否是地震活跃的地带,是否处于板块的边缘,分析曾经发生大地震的历史数据,例如我国的四川、云南地区,属于地震发生活跃的地带,承载业务重要的大型数据中心建议避开这些区域。如果不得已一定要在这些区域建设数据中心,那就需要在防震方面多做工作,加大对防震的资金投入。

多点部署数据中心

● 建设双活数据中心,或者部署多活数据中心,这些双活的数据中心需要建在不同的地理位置上,一旦一个地方发生故障,业务可以及时切换到正常的数据中心上。同时在不同的地方同时发生大地震的概率几乎是零,所以这种双活/多活的数据中心建设方式是对防震工作最好的支持。

地震防范措施到位

● 数据中心的建筑要求能够抗8级地震,同时需要具有不同的供电系统,最大限度地保证机房的正常运作,防止因断电造成的数据丢失。数据中心还需配备不同的监测系统和预警系统,确保及时准确发现问题,并做出相应的警报。

资料免费送(点击链接下载)

史上最全,数据中心机房标准及规范汇总(下载)

数据中心运维管理 | 资料汇总(2017.7.2版本)

加入运维管理VIP群(点击链接查看)

《数据中心运维管理》VIP技术交流群会员招募说明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9-8 16:3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旱之后必有大震”,本质上是一种民科思维|九派时评

九派新闻

2022/09/06 18:20 湖北省

九派新闻特约评论员 舒圣祥

9月5日,四川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此前不久,四川多地因高温出现干旱。据此,有人引用“旱震理论”,称“大旱之后必有大震”。对此,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孙士鋐表示,目前学术界对于干旱和地震的关系存在争议,尚无定论。不能就用一句“大旱之后必有大震”来标签化、简单化理解,更不能在一次地震发生之后来过分放大传播这句话。



据悉,“大旱之后必有大震”的说法,最早可追溯到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左丘明在《国语》中记载:周幽王二年(前780年),泾、渭、洛三条河川枯竭,西周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发生地震,岐山发生崩塌。此文虽同时描述了干旱和地震两种自然灾害,却并未将两者的因果关系联系起来,称之为“大旱之后必有大震”的“最早记载”,未免牵强。

确有地质学家在研究大旱与地震之间的关系,并且提出了“旱震理论”,但学术界对此并无定论,而且争议颇大。仅仅因为今年暑期四川遭遇了干旱,就将此次地震与之关联,最多只是一种事后经验判断,并无科学依据。比如,很多地震之前并未发生旱情,如何与旱灾相联系?再比如,今年发生旱灾的地方国内国外都有很多,为何只有四川发生地震?

很多人将一些动物的异常反应与地震相联系,其实是同样的道理。据说在我国古代文献中,也有小动物在地震前反应异常的记载,但是这些现象至少目前尚未经过任何科学解释。无论是对振动或低频声波,抑或某些特殊气味,为何小动物能够提前感知,我们的精密仪器却无法探测?更何况,湖南益阳最近不也浮游成群么?难道竟和千里之外的四川地震有关?

我们感受到的气候变化,也许的确和地球内部的地壳运动存在关联;某些小动物的异常反应,也许的确存在某些特殊的感知系统。但是所有这一切,都有待科学家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而不是依靠网友来板上钉钉地予以武断认定。地震预警不等于地震预测,要做到预报预测,需要找到与地震运动过程相对应的指标,但目前还不能确立这样的指标体系。在地质学上,哪些地段容易发生地震可以确定,却做不到预报具体发生时段。

地震孕育的过程比较漫长,特别是大地震,复发周期可能达到上千年,但一旦断层破裂,能量又在瞬间释放。观测时间短、地质运动的不均匀等都造成了信息鉴别的难度。地震预测如果单凭天气干旱或者小动物异常反应来预报,那么,极有可能隔三差五就得预报一次“地震”。倘若真的这样去做,除了徒增烦恼与恐慌,让频繁的“狼来了”搞乱我们的生产生活之外,不会产生任何实际好处。

“大旱之后必有大震”本质上是一种典型的基于经验主义的民科思维,而且是无视数量多得多的“大旱之后无大震”的选择性经验主义。震灾面前,我们应该始终保持心灵的柔软。不要因为我们此前经历过更大的地震,就对造成数十位同胞不幸罹难的小地震无感。“大旱之后必有大震”,最多算是事后诸葛亮的无聊“预言”,故而没有任何实质价值。

九派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jp.jiupainews.com

【来源:九派新闻】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平台声明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9-8 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旱之后必有大震,这是危言耸听还是科学预言?江苏专家这样说……

交汇点新闻

2022/09/06 21:32 江苏省

+关注

X
交汇点讯 9月5日,四川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而自7月底开始,长江流域发生了自1961年以来最严重的气象干旱,四川是遭受较大旱情影响的省份之一,原本处于夏季汛期的长江流域变得高温少雨,不少支流和湖泊都已经露出河床。

此时,之前一直甚嚣尘上的“久旱必大震”说法再次卷土重来,引起社会热议。泸定县6.8级地震与之前的旱情有无直接联系?“旱震关系”到底是否具备科学性?记者联系到了江苏地震台高级工程师杨云,对“旱震关系”展开科学探讨。


“6级以上大地震的震中区,震前一至三年半时间内往往是旱区。”1965年,时任中国地球物理协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耿庆国公开了这个惊人的发现,成为国内第一个提出“旱震关系”的人。耿庆国的发现也成为社会论证“旱震关系”的“权威来源”。

“破坏性地震后,人们往往把很多自然现象当作是‘地震前兆’,比如高温干旱,但忽略了很多高温干旱后并没有发生大地震。”杨云说,干旱和地震之间概率统计的科学性论证还不够,不足以形成严谨的关联证据闭环,“现在的研究结果和科学认识,还未发现地震和干旱之间存在必然关系的相关证据”。

“干旱和地震的发生都有一定自然概率,简单将大地震和干旱之间进行统计的科学性不足。”干旱和地震都是人类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这类自然灾害的发生都需要一定的条件。比如探索大地震的发生需要详细研究具备特定的地质构造背景,包括区域的地震地质构造、所属断裂带地震活动性,以及震区范围内种类繁多的前兆异常分析判断等等,仅仅用一个“大旱”作为地震衡量评价指标显然是不科学的。

杨云认为,要想通过统计学研究出干旱与地震的关系,必须建构科学的指标体系,并采取多样化手段综合分析。“第一,要从统计的角度研究干旱和地震的关系,首先说清楚到底到什么程度的“旱”才会造成“震”,也就是说要明确“大旱”和“大震”的界定标准。第二,目前大旱对大地震的影响没有相关的理论支持。”

“大旱后有大震缺乏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干旱和大地震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对于网络上的众说纷纭,杨云也提醒大家要正确看待。“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还无法做到精确的地震预报,请大家理性看待干旱等自然现象,不信谣,不传谣。面对不确定性较大的地震,科学防震避险最重要。”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宣 见习记者 程晓琳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9-8 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余震,不可不防

两广大地那些事儿

2022/08/30 16:59 北京市

已关注

X
地震发生之后

能量的释放有一个持续和衰减的过程

所以在大多数较强地震发生后

在震源区及其附近会发生

震级较主震相对较低的地震

被称为 余震

有些余震会持续几个月甚至十几年的时间

那余震有什么特点

余震来了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余震 •活动特点


01

余震活动强弱与主震大小有关

主震越大余震活动就越强,次数越多

02

余震活动会随着时间在强度和次数上

逐渐衰减

但不同构造区域的余震活动持续时间会有很大差异。有的持续几个月,而有的可能持续十几年或更长时间。

余震 •主要类型

在我国,根据 地震频率和 释放能量的不同

将地震分为三种类型


01

孤立型地震

孤立型地震是指一次大地震之后,余震强度相对很弱,数量不多。整个序列的地震能量基本上通过主震一次释放出来。

主震余震型地震

02

主震—余震型地震的特点是:主震非常突出,余震强度相对较弱,数量丰富。

03

多震型地震

指主震为几次强度接近的事件,而且余震数量很多。

统计表明在我国大陆地区80%的中强以上地震为孤立型和主震余震型地震。

也就是说大约80%的5级以上地震之后后续余震的震级和活动水平都不会高于主震。

余震来了 •怎么做





避震不分主震和余震

切不可掉以轻心

1

严防次生灾害发生

地震不仅仅会造成

房屋倒塌、人员伤亡等

还会进一步引发一连串的其他灾害

例如山体滑坡、水库溃堤、

堰塞湖泄露崩塌等

在搭建临时避难场所时必须远离这些区域


云南省漾濞县人和广场安置点


青海省果洛州玛多县地震临时安置点

在做好人员救护和生活安置的同时

还需要及时开展灾区卫生防疫工作


云南省漾濞县人和广场安置点进行防疫消杀

2

防范危房进一步破坏伤人



云南漾濞县地震灾区房屋出现墙体开裂

主震后,余震持续不断

在专业部门尚未对房屋进行安全鉴定之前

即使自家房屋尚未倒塌

震后也不要贸然进入和居住

救援人员和互救人员

在余震密集活动期间

必须要做好防护措施

提高防范余震的意识和技能

‍‍‍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地震坛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地震坛 ( 京ICP备14033744号 )

GMT+8, 2024-4-20 05:3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