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地震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492|回复: 10

22年9月8日/【四川泸定6.8级地震机制解/3】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9-8 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四川泸定发生更大地震可能性不大

看看新闻Knews

2022/09/06 11:10 上海市

+关注

X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昨天(9月5日)中午12点52分,四川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包括成都、重庆、贵州等多地震感强烈。

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组织专家研究分析,发现地震发生的鲜水河断裂带附近,历史上曾发生多次强烈地震。

据悉,此次地震震中20公里3.8万人,核心区人口密度不大。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蒋海昆表示,地震发生在鲜水河断裂带的南端,这个地方构造比较复杂,从现在几家科研单位做的结果,它的破裂方向是从破裂起始点,就是原点的地方向东南方向破,破裂尺度大概初步估计是20到30公里,这样的话,除了震中附近我们要关注以外,它的东南方向也是一个关注的重点,从地震的活动情况来看,目前发生的是4次余震,最大是4,15点40多分的时候又发生了一次3.6,但总的来看余震偏弱,余震偏弱的话,还要继续关注,因为是6.8级地震不会那么弱下去。它发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因为这个地方历史上的所有地震基本上都是主震型,所谓主震型就是一次大的带一堆小的出来,那么不会有更大的地震,但是余震还会活动持续一段时间。
 楼主| 发表于 2022-9-8 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川泸定6.8级地震:地震工作队抵达震区加密震情监测跟踪等工作

中国新闻网

2022/09/05 18:41 北京市

已关注

X

地震局工作人员在车上开展工作。四川地震局供图

中新网成都9月5日电 (记者 刘忠俊)记者5日从四川省地震局获悉,康定地震监测中心站队员先期抵达震区,其余工作队员也陆续到达震区,工作队正加密对震区震情监测跟踪等工作。

泸定6.8级地震发生后,四川省地震局迅速派出现场工作队,紧急赶赴震区,协同当地党委、政府开展抗震救灾工作。四川省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雷建成第一时间随省工作组出发,党组成员、副局长江小林于震后30分钟率首批现场工作队从成都赶往震区,康定、成都、自贡地震监测中心站及凉山州防震减灾部门根据指令自行从驻地赶赴震区。重庆市、贵州省、云南省地震部门根据区域应急联动机制,派出现场工作组,弛援四川,协同开展地震现场工作。


地震工作队紧急出发赶赴震区。四川地震局供图

震后1小时,康定地震监测中心站现场队员率先到达灾区,其他现场工作队员陆续到达,地震现场工作随即启动。

目前,已有约120余名现场队员先后赴震区,他们将组成地震现场工作队,在震区架设流动监测台,修复受损台站,加密对震区震情监测跟踪。会同当地防震减灾部门和地震监测台站,综合现场情况,开展震情分析会商工作,研判震情发展趋势。组织地震灾害调查、评估工作,绘制地震烈度图,为灾区群众安置、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与此同时,协同开展地震科普宣传工作,解答震区群众疑问,帮助震区群众树立战胜地震灾害信心等。(完)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9-9 01:37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 | 泸定地震破坏力怎样?地震区划图的这些基本概念你知道吗?

资讯不炸不惊人

2022/09/08 19:12 山西省

+关注

X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建筑结构

内容来源:新华社,陆新征课题组,结构号角,中国地震局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09月05日12时52分在四川甘孜州泸定县(北纬29.59度,东经102.08度)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接报后,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应急管理部立即启动国家地震应急三级响应,国家减灾委、应急管理部启动国家Ⅳ级救灾应急响应。

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6.8级地震已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抗震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批示要求,受中央领导同志委派,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副指挥长、应急管理部部长王祥喜连夜率由中央宣传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应急管理部等部门组成的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工作组,赴震区指导支持四川抗震救灾工作。鉴于灾情严重,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应急管理部将国家地震应急响应级别提升至二级。国家减灾委、应急管理部将国家救灾应急响应级别提升至Ⅲ级。

地震发生之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组织专家对四川甘孜州泸定县附近地震活动进行研究分析。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院蒋海昆介绍,从本次地震活动情况来看,余震总体偏弱,发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但是余震活动还会持续一段时间,需要密切关注。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持续研判震情

据新华社报道,从四川省应急指挥部5日晚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截至9月5日20时30分,四川泸定地震已造成46人遇难,其中甘孜州29人遇难,雅安市17人遇难,16人失联,50余人受伤。截至6日凌晨,甘孜州、雅安市共临时避险转移安置5万余人。







9月5日 甘孜泸定6.8级地震破坏力分析

01 地震情况简介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09月05日12时52分在四川甘孜州泸定县(北纬29.59度,东经102.08度)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

02 强震记录及分析

2022年9月5日四川甘孜泸定6.8级地震获得了29组地震动,由于地震动没有完全收集,可能还有更强的记录。典型地震记录分析如下:

SC.T2271典型台站位置北纬29.85度,东经102.67度,记录到水平向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891cm/s/s,竖直向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175cm/s/s。


(a) EW


(b) NS


(c) UD

图1 典型台站地面运动记录


图2 典型台站典型记录反应谱

03 地震动对典型城市区域破坏能力分析

根据中国地震学会标准《基于强震动记录的地震破坏力评估T/SSC 1—2021》 (参阅新标准发布 :基于强震动记录的地震破坏力评估 ),利用密布强震台网在震后获取的实时地震动信息,再结合城市抗震弹塑性分析,就可以得到地震发生后不同地点的建筑破坏情况,为抗震救灾决策提供科学支撑。图3为根据本次地震震中附近范围内台站记录分析得到的建筑震害分布示意图。图4为根据本次地震震中附近范围内台站记录分析得到的人员加速度感受分布示意图。


图3 不同台站地震记录破坏力分布图

(建筑抗震承载力取均值加一倍方差)


图4 不同台站地震记录人员加速度感受分布图

(建筑抗震承载力取均值加一倍方差)

04 台站附近地震滑坡分析

根据当地地形数据、岩性数据和实测地面运动记录,可以计算得到不同滑坡体饱和比例下的滑坡分布,如图5所示。其中,底图为当地坡度分布图,每个圆圈代表每个台站的计算结果,圆圈中的数字代表发生滑坡的临界坡度,台站附近坡度大于该数值的地方滑坡发生概率高。


(a)滑坡体饱和比例为 0%


(b)滑坡体饱和比例为50%


(c)滑坡体饱和比例为 90%

图5 不同台站附近地震滑坡分布

05 地震动对典型单体结构破坏能力分析

(1) 对典型多层框架结构破坏作用

模型1:三层框架结构(感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王奇教授级高工提供模型)

将典型台站记录输入立面布置如图6(a)所示的6度、7度和8度设防的典型三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得到其层间位移角包络如图6(b)所示。


(a)立面布置示意图


(b)层间位移角

图6 典型三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2) 对典型砌体结构破坏作用

模型1:单层未设防砌体结构

选取图7所示纪晓东等开展的单层未设防砌体结构振动台试验模型,输入典型台站记录,分析结果表明该结构将处于毁坏状态。(纪晓东等,北京市既有农村住宅砖木结构加固前后振动台试验研究,建筑结构学报,2012,11,53-61.)


图7 单层三开间农村住宅砖木结构振动台试验

模型2:五层简易砌体结构

选取图8所示朱伯龙等开展的五层简易砌体结构足尺试验模型,输入典型台站记录,分析结果表明该结构将处于严重破坏状态。(朱伯龙等,上海五层砌块试验楼抗震能力分析,同济大学学报,1981,4,7-14.)


(a)平面图


(b)剖面图

图8 五层简易砌体结构布置

(3) 对典型桥梁破坏作用

模型1:某80年代公路桥梁(感谢福州大学谷音教授提供模型)

选取图9所示某80年代公路桥梁模型,输入典型台站记录,分析结果表明该结构将处于严重破坏状态。

图9 某80年代公路桥梁模型

模型2:某特大桥引桥(感谢福州大学谷音教授提供模型)

选取图10所示某特大桥引桥模型,输入典型台站记录,分析结果表明该结构将处于中度破坏状态。

图10 某特大桥引桥模型

四川再次发生6.8级地震,地震区划图的基本概念你知道?

本次地震周边5公里内的村庄有坪上、杉树坪、半边街、青石板、马鞍腰、倒中桥,20公里内的乡镇有磨西镇、得妥镇、燕子沟镇。震中距泸定县39公里、距康定市47公里、距石棉县48公里、距汉源县62公里、距荥经县78公里,距甘孜藏族自治州52公里,距成都市226公里。

建筑结构丨我国地震区划图的历史沿革

01 什么是地震区划图?

地震区划图又称为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其本质为地震危险性的长期预测,以图件的形式展示各地区间潜在地震危险性的差异。

02 地震区划图画的是什么?

地震区划图的绘图对象为全国各处的地震动参数,主要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与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及相应的系数调整表。


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


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

03 地震区划图的作用是什么?

地震区划图的主要作用为利用地震动参数的区划分布告诉大家应当“怎样进行抗震设计”。

04地震区划图的相关概念

为了帮助大家更清晰地读懂第五代地震区划图,首先介绍如下几个基本概念:

烈度:烈度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到地震影响的破坏程度,是地震灾害最直接的反映。

地面峰值加速度:即地面震动的最大加速度,作为地震动主要参数之一,地面峰值加速度是影响烈度的最主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

Ⅱ类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与地震烈度对照表

超越概率:某处在给定时间范围内烈度或地震动参数达到或超过给定数值的概率。通常地震区划图中会计算特定年限某超越概率下的最大烈度或地震动参数来评估该处的地震灾害风险。

场地类型:场地类型为建筑物所处的场地条件,用以反映不同场地对基岩地震震动的综合放大效应,分为Ⅰ、Ⅱ、Ⅲ、Ⅳ四类。其中Ⅰ类分为Ⅰ0、Ⅰ1两个亚类。具体的分法可以参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4.1.6条规定。

场地类别划分表


以上概念经常用于描述某处可能发生的地震灾害风险中,例如某处Ⅱ类场地50年超越概率10%的峰值加速度为0.05g即表明该处在50年内出现概率不小于10%的最大地面峰值加速度为0.05g。

相对应的,下面三个概念则更多的出现在某处所处的场地条件中,用于描述该处场地对地震作用的响应程度。

反应谱:给定地震动作用,作用在单质点结构时其最大反应(加速度,速度,位移)随质点结构自振周期变化的曲线。简单来说就是地震波对不同自振周期建筑物的影响程度,从反应谱中得到的最主要参数即为特征周期。

特征周期:反应谱曲线开始下降点所对应的周期值。即建筑物自振周期超过特征周期后建筑物对地震作用的响应开始减弱,建筑物自振周期较特征周期偏离越大其受到地震作用的影响也就越弱。

调整系数:相同的地震作用,作用在不同类型的场地时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以Ⅱ类场地为标准,相同的地震作用,作用在其它类型场地产生的效果(如地面峰值加速度等)与作用在Ⅱ类场地产生的效果的比值即为调整系数。

第五代地震区划图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两图两表”。其中两图分别为“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和“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两表为“场地基本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调整表”和“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调整系数表”。其中两图与两表一一对应。

05 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

作为建筑物抗震设防的依据,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是地震风险的长期预测中最重要的一项指标(图1)。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是指Ⅱ类场地条件下,50年超越概率10%的峰值加速度区划。


图1 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

图1实际上描述未来50年内,全国各处Ⅱ类场地条件下,出现概率不小于10%的最大地面峰值加速度。其中红色越深的区域最大地面峰值加速度越大,地震灾害风险也相对较高,设防等级也应相应提升。具体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可见《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18306-2015》第121-127页表C.17。

06 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调整系数表

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仅给出了Ⅱ类场地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而各处实际场地类型有所差异,因此需要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调整系数表来进行不同场地类型的峰值加速度转换。

表1 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调整系数表


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调整系数表给出了不同场地类别的地面峰值加速度的对应关系,如Ⅱ类场地地面峰值加速度为0.10g时,对应Ⅳ类场地的地面峰值加速度即为0.10g*1.20=0.12g。

通过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和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调整系数表即可得到不同场地类型的50年超越概率10%的峰值加速度区划。

07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

当地震波经过地面或建筑物下方时,地面和建筑物受到周期性的外力作用发生受迫振动从而形成地面震动,房屋摇摆。地面或建筑物的自振周期与反应谱特征周期越接近,其振幅就越大。因此强调地震环境对反应谱形状控制的特征周期是抗震设防的重要地震动参数之一


图2 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

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描述Ⅱ类场地条件下,全国各处的反应谱特征周期(图2)。与图1不同,图2中红色的深浅仅代表特征周期的长短而与振幅无关!红色越深的地方,反应谱特征周期越长,固有周期长的场地或建筑物就更容易受到破坏,反之亦然。具体地震动反应谱特诊周期区划可见《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18306-2015》第121-127页表C.17。

08场地基本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调整表

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一样,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仅给出了Ⅱ类场地区划,需要场地基本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调整表来进行不同场地类型特征周期转换。

表2 场地基本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调整表


场地基本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调整表给出了不同场地类别的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的对应关系,如某处Ⅱ类场地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秒,对应的Ⅲ类场地的反应谱特征周期就是0.45秒。

结合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和场地基本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调整表即可得到全国不同位置,不同场地类型的反应谱特征周期。

应急小科普

家庭避震、学校避震、公共场所避震、户外避震、公共交通工具上避震…这些场景下如何避震?有什么需要注意的?戳视频↓↓关键时刻用得上!

野外避震要点提示:

发生山崩时,要沿着与滚石垂直的方向跑,不要顺着滚石方向跑。躲在结实的障碍物下,或蹲在沟、坎下。

推荐阅读

从“9.5”泸定6.8级地震再谈城市抗震弹塑性分析

中冶建研院华南公司首席专家杨志银获评“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讨论丨赛格大厦为啥20年后晃动?

- END-

融媒体中心

您可以通过微店购买我们的期刊:

你“在看”我吗?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9-9 07:27 | 显示全部楼层
泸定县短期内原震区再次发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光明日报

2022/09/06 06:16 北京市

光明日报北京9月5日电(记者崔兴毅)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组织专家对四川甘孜州泸定县附近地震活动进行研究分析,此次泸定县6.8级地震发生在鲜水河断裂带附近,初步震源机制解显示为走滑型破裂。

根据历史地震、地震序列衰减特征、地震前兆资料综合会商初步判断,短期内原震区再次发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余震活动仍将持续一段时间。

《光明日报》( 2022年09月06日03版)

[责编:张悦鑫]

平台声明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9-9 07: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川泸定发生6.8级地震,震前曾有“热征兆”?科学依据是什么?

悠悠农田

2022/09/05 21:41 山西省

+关注

X
四川泸定发生6.8级地震,震前曾有“热征兆”?科学依据是什么?

据国家地震台网监测,2022年9月5日15:52,四川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6km,康定、九龙、天全等地有明显震感。


震源中心位于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的磨西断裂附近,主震之后又发生了多起余震。监测数据显示,泸定县地震发生4分钟后,不远处的雅安市石棉县也发生了地震,震级达到4.2级,震源深度15km。


对于本次突发的地震,网友们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和近期的 极端高温有关,有人则表示和长江流域的 极端干旱有关,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四川甘孜发生6.8级地震,震前曾有“热征兆”?

不同震级的地震产生的破坏力不同,我国把地震共分为六级:3级以内的属于小地震,3~4.5级属于有感地震,4.5~6级属于中强地震, 6~7级为强烈地震,7~8级则为大地震,8级以上的属于巨大地震。


本次四川甘孜出现的6.8级地震属于强烈地震,能造成地震房屋的损坏,并可能引发山体滑坡,带来一系列次生灾害。由于地震破坏力巨大,人们向来很关心地震的预测,并试图找出破坏性地震发生前的预兆。其中, 反常的高温就被视为一种不祥的征兆。


大地震前有“热征象”的说法广为流传,历史资料中也有过相关记载。例如:1679年9月2日,北京平谷发生8级大地震,此前天气正值炎热酷暑,史料中描述为“ 特大炎暑,热伤人畜甚重”。

再如: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轰动全国,在震前的冬春之交,华北和东北很多地区的果木植株出现了二次开花的现象,气候异常偏暖,可用“怪异”二字来形容。


从科学角度来看,地震前后地质活动活跃,存在着应力-应变场,可能转化成地壳形变、地磁、地电、地热、地下流体等物理量场,此时就有可能表现出不为人知的 热现象。

2022年8月以来,四川、重庆出现了连续的酷热天气,多地突破40℃,最高还出现了44.4℃的罕见高温。有人担心: 四川和重庆的异常高温可能是地震的前兆!其实并非如此,两者之间并无直接的联系。


8月4日-9月4日,全国气温距平分布图

科学研究显示,震前的“反常热”主要体现在 地层温度上,而非 空气温度。《地震学报》的一篇研究论文显示:地震发生前,地层的温度可能会出现峰值;地震发生后,温度急剧下降,温差可超过3℃。


例如在上图中,内蒙古丰镇和河北唐山地区0.8m地层深处的温度均符合这一特征,两地发生的地震强度分别为5.8级和7.8级,地温差异均达到了显著级别。

事实上,太阳辐射和天气系统才是高温天气的主要控制因素。虽然震前也有“反常热”的现象,但其主要表现在地层中,且对气温的影响很低。所以,四川近日的高温天气并非是震前的“热征兆”。

四川地震和长江流域的干旱有关吗?

在地震的震前征兆中,干旱也常常被人提起,以至于有“ 大旱之后必有大震”的说法,但这种说法 与其说是预言,倒不如说是巧合。


大震和大旱之间的关系似乎有一定的实例“证据”

有网友将地震和干旱的关系总结为“ 旱震理论”,相关文章在网络上引起引发广泛讨论、转载。文章还列举了大量的数据和实例来论证:1957年4月~1972年8月,中国的降水资料显示, 多次大地震的1~3.5年前,震中区域往往是干旱区域。


出乎意料的是,文章作者给出的预报准确率竟然还很高,几乎到了“十旱九震”的程度。根据该作者的统计,6级以上的大震共有 58次,震前1~3.5年,震中区域出现大旱的地震有 56次,比例高达 96.6%,基本上对应了“逢旱必震”。


但实际上,这一理论也有局限性,甚至具有误导性,相关媒体已对此进行了辟谣。因为从更长的时间维度来看,“旱震理论”就不成立了,例如:从1900年~2013年,符合条件的地震仅占 56%(79次/142次)。

从预测的角度来看,概率则更低:从1900年~2013年,中国大陆共发生了1297次大旱,旱后1~3年内大震次数的只有38次,占比还不到3%。正因如此,多数学者并不认可“旱震理论”,二者的关系具有偶然性,以此预报会导致虚报率过高,很难应用于震前预测。


图源澎湃新闻

再从产生的原因来看,“旱震理论”也建立在“ 可能”的基础上。即大地震在孕震阶段,能量以波的形式释放, 可能转化成热能并导致地热增高、地表水分蒸发增强,继而出现干旱特征;同时,地层中的载热、载电物质上升到地表,也 可能造成低空大气的异常现象,导致“万里无云”,降雨变少。


当然,可能性并不等于必然性。以四川甘孜州为例,按照理论,1~3.5年前对应的时段是2018年~2021年,这几年间甘孜的旱情并未达到大旱的标准。


原文作者指出,旱震的“旱”不同于农业上的“旱”,前者是6级以上的大地震才有的气象表现,一般具有以下几种特点: 1,春夏秋连旱或四季连旱;2,连续两三年的大旱;3,大面积的严重干旱,达到了几十年甚至百年不遇的级别。


按照以上标准,该级别的旱情在全国都很少出现,用旱情来预测本次甘孜的地震也不符合实际情况。

动物聚集:真的可以预测地震吗?

关于地震的前兆,流行的说法还有动物聚集,同样被归为宏观征兆的还有:地光、地声、喷油、地下水异常、气雾、气味、喷沙、动物行为异常、植物异常等等。


青海门源地震前出现“地光”

这些现象都不一定是地震的预兆,也可能是由无关因素引起,比如:地下水和泉水的涨落可能和短期的降雨有关,也可能受到附近抽排水施工的影响;动物的异常行为则可能和天气变化、自身疾病、季节性发情有关。

动物的聚集现象同样也另有原因。今年8月,山东省沂水县的四十里铺镇就出现了燕群聚集的现象,视频中的燕子四处低空飞行,场面十分混乱。很多网友在评论区表示:可能要地震了!


对此,当地政府在通报中给出了解释:这是因为事发地位于黄花河的芦苇荡附近,当地生态优良,温度适宜, 昆虫资源丰富,适合作为燕群迁徙前的“落脚点”。燕群聚集捕食是很正常的自然行为,和地震没有任何关系。


无独有偶,四川长宁也曾出现过燕群聚集的现象,最后官方调查证实, 燕群和地震之间并不存在对应关系。

事实上,地震很难被准确预测,迄今为止,科学家还未找到大地震前100%会出现的信号。目前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地震发生之后,先于地震横波抵达前数秒或数十秒发出预报警告,减少人员伤亡。

最后,希望四川甘孜不再发生余震,也祝愿救援工作一切顺利。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9-9 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泸定6.8级地震是汶川地震的余震吗?

川渝本地消息

2022/09/07 16:35 北京市

已关注

X
近日四川泸定6.8级地震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这是2017年九寨沟7.0级地震之后四川发生的最大的地震。


9月6日,四川泸定县人武部组织民兵在磨西镇磨子沟村进行清理作业。新华社发(冉培宗 摄)

除了持续进行的救援工作,还有另一个疑问一直缠绕在民众心头—— 这次地震跟汶川地震有关吗?

让我们从地质构造的角度,一探究竟。

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位置图


此次地震的震中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位于泸定县磨西镇旁,贡嘎山东坡,地处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是青藏高原东缘的极高山地。

这里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具有“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冰川森林公园”“国家级地质公园”“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等多项桂冠。巍巍壮观的现代冰川、众多的温泉、景观生态多样性很强的原始森林,使海螺沟成为一处不可多得的综合性高山旅游胜地。


海螺沟内的冰川面积有31平方千米,包括3条山谷冰川和其他8条悬冰川、冰斗冰川。原始森林有70平方千米,从沟口到贡嘎山主峰落差达到了6400余米,不同海拔与特殊气候条件下生长的奇花异树,组成了海螺沟独有的植物王国。这里虽是冰雪世界,却分布着多种温泉,被人们称为冰川高原上的“天上瑶池”。


但是,海螺沟的绝胜美景与这里强烈的新构造运动脱不开关系。

海螺沟景区位于地震非常活跃的鲜水河断裂带的南段,是我国著名的地震活动区之一,地质条件十分复杂。

四川省的地质构造格架图上有三根粗线条的构造线十分醒目,分别是鲜水河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和安宁河断裂带,它们呈Y字形将整个四川的大地构造分为三个块体。这三条断裂带是四川省最活跃、最强烈,也是最危险的地震断裂带。



鲜水河断裂带是其中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大型断裂带,从青藏高原东部一直延伸到四川盆地西侧边缘高山区,自甘孜县到炉霍-道孚-康定,止于本次地震震中的磨西镇附近。地质构造上则属于巴颜喀拉地块东南侧边缘,在来自青藏高原的应力挤压的大背景下,一直地震频发。

据资料显示,自1800年以来,沿该断裂带发生震级Ms≥6级的地震15次,震级Ms≥7级的4次,其中最近一次为1973年2月6日发生的7.9级炉霍大地震。


鲜水河断裂带及部分地震分布图

炉霍7.9级地震发生时,15700余幢房屋顷刻间倒塌,约2000人失去生命,这次大地震在震区造成了长达90千米的地表同震破裂带,这些地震遗迹至今仍完好地保存在鲜水河两岸的谷岭之间。

1973年炉霍大地震震后影像资料

1973年炉霍大地震震后影像资料



1786年6月1日,在距离此次泸定6.8级地震不远处还发生过一场7.8级地震,那场大地震造成的房屋倒塌和山体滑坡导致了近千人伤亡,更为严重的是,垮掉的山体堵塞大渡河达九日之久,九天之后的一次强余震造成堰塞体垮塌,引起了一次流域性大洪水,洪水造成的伤亡人数达到了数十万人之多。

泸定地震发生后,很多网友提问,这次地震是否是汶川地震的余震,泸定地震发生在鲜水河断裂带,而汶川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两者不属于同一条断裂带,按照地震余震的概念, 这次地震并非汶川地震的余震。

但是专家指出,这次地震依然是巴颜喀拉块体的强震活动的继续,从整体的构造成因上看,汶川地震、雅安地震还有泸定6.8级地震,都属于巴颜喀拉块体周缘断裂带上面的强震,属于同一个大地构造体系。

参考文献:

1.何耀灿,海螺沟环境地质的研究。

2.侠客地理,鲜水河断裂带,危险与美景并存之地。

3.混知,为什么四川地震多?

来源:震知卓见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9-9 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川6.8级地震的前一天,四川德阳飞出大量蝙蝠,是地震前兆吗?

有趣探索

2022/09/05 19:04 湖北省

已关注

X
9月5日中午12时52分,可能不少朋友的午餐还没有结束,就在这个时候,四川泸定县突现6.8级大地震,成都、眉山、南充等市都有明显震感,火锅汤不停荡漾洒了一桌子,屋顶上的灯左摇右摆。


有视频显示,一位成都的网友提前数秒收到了成都应急管理局发来的地震警报,此次地震的震中在北纬29.59°、东经102.08°的位置上,震深16公里,在著名的大渡河流域附近,距离成都约220多公里。

而在四川泸定大地震的前一天,四川德阳市出现了一件怪事,天空突然飞出大量蝙蝠,全部往一个方向飞行,黑压压的一大片,让人头皮发麻,是异象吗?


美国USGS网站显示:震中在化林村

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播报四川地震数据与中国地震台网略为不同,震级6.6级,位置北纬29.726°、东经102.278°,如果USGS播报数据准确的话,那么震中位置距离泸定县兴隆镇的化林村很近。


化林村是座落在一处半高山平台上的一个小山村,三面环山,海拔2100米,距离泸定县城约30多公里,根据几年前的数据显示,该村234户、758人口。

现在不知道化林村是否安好,希望没有受到较严重的影响,不过,我国中国地震台网报道的震中位置并不在化林村附近。


美国USGS还粗略地解释了造成四川地震的原因,四川西部属于喜马拉雅山脉地震活动的一部分,印度板块每年在以4~5厘米的相对速度俯冲进欧亚大陆板块下方,于是创造出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地震时间不可预测,地震警报是什么?

不是说地震的准确发生时间不可预测吗?为何四川的朋友可以提前收到地震警报呢?其实当手机收到地震警报时,地震已经发生了,只不过破坏性的地震波还没有到来,应急管理局就是要赶在破坏性地震波到来前发出警报。

地震波按传播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面波(L波)、横波(S波)和纵波(P波),面波、横波和纵波的破坏力也各不相同。

纵波是一种垂直推进波,最快速度可达7公里每秒,最先从震源位置传至地面,纵波使地面和建筑物上下发生振动,破坏力较弱,震感不明显,但是灵敏的地震探测仪能发现,确定震中位置和震级,发出地震警报。


横波是剪切波,使地面发生左右和前后振动,破坏力较强,传播速度约每秒3.2公里,所以它比纵波要晚抵达地面,震深16公里,那么纵波将比横波提前2.63秒抵达震中地面。

成都在震中220公里外,如果不考虑其它因素,比如警报生成时间,警报发布时间,最多可以提前57.89秒发出地震警报。


面波是混合波,是横波和纵波相遇后叠加起来的地震波,前后、上下、左右各种方式的震动,破坏力比横波还要大,但最后到来。

地震警报响起后,如果时间充裕,第一时间离开房屋,来到安全的地方,如果时间来不及了,可以找遮挡物,桌子下面、墙角、柜子里面、床下面,把铁锅盖住头部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地震发生后或会出现断电的情况,不要走电梯。

地震前一天,四川德阳飞出大量蝙蝠,是地震前兆吗?

在地震的前一天(9月4日),四川德阳绵竹市出现了一件大怪事,天空突然飞出大量的“飞鸟”,黑压压的一大片,全部往同一个方向飞行,后来,人们才确定这些“飞鸟”其实就是黑蝙蝠。


天空突然出现这么多蝙蝠,是地震前兆吗?蝙蝠是一种群居动物,喜欢聚集在漆黑的山洞中,树洞中,古老建筑物的缝隙中,有的蝙蝠种群数量多达上千只。

蝙蝠每年繁殖一次,繁殖期在5-7月,到了九、十月,等到小蝙蝠可以飞了,蝙蝠数量大大增加,一些地区蝙蝠还有越冬的习惯,跟候鸟一样,每年的九、十月飞向数千公里外的南方,第二年春季再飞回来。


不过大多数温带地区的蝙蝠都以冬眠的方式度过寒冷的冬季,把自己挂着山洞中,不吃、不喝、不动,等到来年春季暖和之后再恢复活力,寻找食物和繁殖后代,而夏季是蝙蝠最活跃的时期,经常集体飞行。


所以,四川德阳绵竹市上空出现大量蝙蝠属于是正常的自然现象,不是地震前兆,跟四川泸定6.8级地震无关,绵竹市应急管理局工作人员也表示:天空中出现大量蝙蝠,该情况系正常自然现象。有趣有料的科学内容请关注唯一的微信公众号:有趣探索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9-9 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从研判山体滑坡到预测地震,卫星技术距离突破还差几步?

第一财经

2022/09/07 20:23 北京市

已关注

X
连续三天,俞雷团队都在重复着相同的工作:获取卫星影像,通过自有遥感信息综合处理应用平台,对影像进行导入、滤波和增强等处理,对泸定地震灾区进行受灾情况遥感分析与评估,将评估结果递交政府相关部门……

俞雷是四象科技首席产品官、卫星地面应用系统领域高级工程师。6日下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刚刚带领团队完成了四象科技针对此次灾情制作的首张SAR(Synthetic Aperture Radar,合成孔径雷达)遥感影像。

“卫星遥感是第一时间评估受灾程度,监测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我们在多源卫星数据综合处理方面有多年积累,可以为应急部门提供辅助的卫星影象信息,帮助他们掌握地形变化和受灾信息,辅助做出抗震决策。”俞雷称。

根据央视新闻6日消息,当天,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应急管理部指挥中心通报称,通过卫星遥感影像图,在震中3公里范围内的海螺沟景区检测到一处山体滑坡,滑坡造成大约200米的道路被损毁。检测到灾情后,当地抢险救援力量也已经赶赴现场进行抢险处置工作。

除了地震监测,“北斗同步卫星+”的应用,也正在致力于求解“地震不能预报”的难题。2021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空学院教授陈界宏团队联合中国地震局、四川省地震局等十余个单位建设了全球首个跨圈层扰动监测系统。

陈界宏7日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称,目前,所观测到的异常现象,已经成功关联了数次地震事件。“这次四川泸定地震,通过我们系统测算出的震级和发生时间均已逐渐接近可以应用的阶段。”

“雷达卫星还是少了”

根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2年09月05日12时52分在四川甘孜州泸定县(北纬29.59度,东经102.08度)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6公里。

随后,国家航天局在当天13时02分接应急管理部国家减灾中心和四川高分中心应急需求,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第一时间启动民商卫星应急响应机制,紧急协调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以及四维世景、天仪研究院、二十一世纪、吉林长光、欧比特、国星宇航、山东产研院等商业公司,调度高分三号01/02/03星、高分一号D星、高景一号、海丝一号、巢湖一号、北京三号、吉林一号、星时代-9、齐鲁一号等10余颗卫星对地震灾区紧急成像。

“我们第一时间通过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订购了高分三号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简称SAR卫星)影像数据。” 俞雷称,地震发生当晚19:11,团队拿到SAR卫星数据,次日上午做出遥感影像图。

从拿到卫星数据到做出影像图,俞雷团队花费了半天时间。但他坦言,遥感数据获取和分析的时效性延迟问题,是在所难免的。“由于SAR卫星在轨运行,而非固定凝视四川一地,所以,从紧急调轨、拍摄到形成SAR卫星影像耗费一定的时间。即便如此,通过遥感影像去分析大范围滑坡分布,也已经为政府部门及时掌握灾害影响、制规划应急救援方案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

俞雷称,地震是破坏性最强的自然灾害之一,此次震中又处于偏远山区,当地没有充分的监测设施,如果在实地新增监测设备,则难度和成本较大,卫星技术是一种很好的替代。

但并非所有卫星都适合遥感监测。俞雷介绍称,在地震等灾害遥感监测中,选择卫星数据源通常来源于SAR卫星而非光学遥感卫星——光学遥感卫星会受灾区气象条件影响,如果成像区域恰巧被云覆盖,拍摄的地物也会被云遮挡,导致影像无法使用。而SAR卫星的数据获取不受阴雨云雾天气影响,具有全天候、全天时的观测能力。

通过团队制成的上述遥感影像图,俞雷发现,海螺沟景区有多处山体滑坡,部分滑坡倾倒至河流,并已导致部分道路中断。“大型滑坡可能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堰塞湖溃决可能产生洪水灾害,威胁下游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俞雷说。

图片来源:四象科技

但他同时提到,卫星遥感影像更多是呈现地表覆盖变化情况。滑坡是否会发生、发生程度如何,以及是否会进一步形成堰塞湖还和地质、水文等其他因素有关,需要综合多方数据。

成都理工大学地灾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7日发布的最新评估和预测显示,泸定地震引发了湾东河流域滑坡堰塞湖险情,但堰塞湖规模较小,目前溃决洪水危险性低。不过,未来如出现强降雨,可能引发次生灾害。

上述实验室运用的是现场信息与无人机数据。该实验室无人机6日航拍数据显示,3处滑坡规模均较小,并未造成大规模堵江,且堰塞湖面积较小。

“事实上,应急管理部门在做抗震救灾的相关决策前,会大量收集多部门的数据,其中遥感数据逐渐纳入民商卫星的监测数据,待这些数据汇总后,经过多方专家共同分析、决定。”俞雷称。

既然政府拥有自身的雷达卫星,为何还需要民商卫星的遥感数据呢?

“雷达卫星数还是太少了。”俞雷称,震后救援的黄金期为72小时,但单颗雷达卫星反馈的数据往往覆盖范围十分有限。基于合成孔径雷达数据的干涉测量技术(InSAR),监测地表形变的精度可以达到5毫米,并且具备大面积的对地观测能力,对地质活动的监测预警有着巨大的优势。

卫星技术预报地震?

除了用来监测震情及可能发生的次生灾害外,在陈界宏看来,面对地震,卫星的用途可以发挥得更早,比如早于地震预警系统的预警倒计时,提前数月进行预测。

“根据超级观测站的监测,从去年青海玛多和云南漾濞地震,再到今年四川芦山、马尔康和泸定地震,我们都成功捕获到了岩石圈、大气圈与电离层等一系列异常信号,并从这些复杂的自然信号中提取出震前共同存在的跨圈层共振耦合前兆。” 陈界宏介绍。

“超级观测站”MVP-LAI系统由陈界宏团队于2021年在四川乐山建立,是世界上首个实现岩石圈、大气圈和电离层圈跨圈层联合观测的单站且垂向的监测系统。2021年,陈界宏团队利用该系统结合北斗同步卫星系统信号,首次观测到地震前的共振且驻波型信号。


图片来源: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官网

陈界宏表示,根据今年的最新技术突破,此次,对于四川泸定6.8级地震的前兆预判,震级和时间已大致趋近预测标准,而震中位置的预测仍存在约400千米左右的偏差。“目前,预测地震的‘时空强’三要素并非遥不可及,在不远的将来应该可以朝提升预测精度前进。”

之所以“超级观测站”可以在震前“锁定”泸定,陈界宏称,是因为大气是流体,如果一个异常特征经常性地存在特定的位置, 那有极高可能就是震前的共振且驻波型信号。

他进一步解释称,从机理上来看,断层发生错动前,地壳会存在振动现象,震前的振动现象会持续诱发向上空传递的波动, 最终导致在地面的岩石圈、约100千米高的电离层电流与约350千米高空的电离层电子浓度等多种物理参量的异常,并存在共同的异常特征。

“异常信号出现和地震检测是一一对应关系。换言之,即使异常信号可能会持续很多天,甚至直到地震发生,这些异常信息也均对应一场地震。也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较长时间的异常信号更精准地检验异常的演化到哪一个阶段了, 继而进行‘时空强’三要素的对应预测。”陈界宏表示。

根据陈界宏介绍,通过我国现有的地面观测台站协同北斗同步卫星发射的电磁信号的方式,目前,“超级观测站”已实现全国覆盖性监测的效果。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9-10 07: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地震局启动四川甘孜泸定县6.8级地震科考工作 为抗震救灾提供重要科技支撑

大东北生活资讯

2022/09/08 09:43 北京市

已关注

X
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第一时间传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川甘孜泸定县6.8级地震重要指示精神,按照预案迅速组织开展应急处置工作,持续开展震情监视跟踪和趋势分析研判,迅速派出由相关省级地震部门和业务单位组成的现场工作队共160余人赶赴震区开展地震监测、烈度评定、震害调查、震情跟踪等应急处置工作。同时,统筹地震系统内外科研力量,启动地震科考工作,加强对震后趋势研判、烈度评定、灾后恢复重建等工作的科技支撑力度。

此次科考采用室内和现场相结合,开展从发震构造、孕震环境、地震孕育过程、致灾机理等全过程的“解剖”研究,深化川滇菱形地块东边界地震危险性的认识。强调系统内外相结合,邀请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广东工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高校知名专家参与,提升强震孕育发生及致灾过程的科学认识。

按照地震科考工作方案,成立了地震科考指挥部,组建了由14家地震系统内外单位多学科专家组成的科考队伍。目前,首批开展地震构造探查和震害调查的队员已抵达四川。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9-10 12:16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地震,你可能关心的三个问题

每日经济新闻

2022/09/07 00:30 四川省

已关注

X
每经记者:杨弃非 淡忠奎 每经编辑:刘艳美


图片来源:新华社

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6公里。截至6日14时,地震已造成66人死亡(其中甘孜州38人、雅安市28人)、15人失联、253人受伤(其中危重伤5人,重伤70人)。

地震牵动多方关注,关于如何防震减灾的讨论亦被拉开。

一方面,“地震云”“旱震理论”等在网上被频繁提及,这些预测方式有科学依据吗?我们是否还能期待更为科学的地震预报手段,更早一步实现预警,提前避免各类损失的发生?

另一方面,还有人提出:根据现有测绘水平下全国地震带的布局情况,是否可能让城市建设、居民生活尽量避开地震高发区域,尽可能地降低地震带来的损害?

对此,我们咨询了相关地震专家,试图解开这些迷思。

01

在回答上述问题之前,首先要弄清楚的是,哪些地方更容易受到地震影响?

总体来看,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中科院物理所”微信公众号此前发布的一篇文章指出,据统计,世界各国1973-2017年地震强度≥6级的大陆地震数量,我国以243次居世界首位,第二名是巴布亚新几内亚167次,第三名是印度尼西亚138次,而我们通常认为地震多发的日本,只排在第十位(49次)。

据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高建国介绍,早在我国第一个五年科技规划中,就曾列入地震活动性研究和抗震设防内容,后基于中国大陆和邻区地质构造、以及地震破坏史料的研究整理,于1957年完成以最大影响烈度为指标的全国地震区划图。

因为各地地震风险程度不同,工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也不同。地震区划图,就是一张反映各区域不同地震风险和设防要求的地图。这是一项强制性国家标准,也是一般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的基本依据和最低要求。

截至目前,我国地震区划图多次更新,现行的第五代地震区划图,自2016年开始实施。区划图的确定与地震烈度相关。



第五代地震区划图 图片来源:海南省地震局

地震烈度,指地震对地表及工程建筑物影响的强弱程度或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综合基本地震动、多遇地震动、罕遇地震动和极罕遇地震动下的地震烈度,区划图确定了不同区域抗震设防需应对的地震烈度。

数据显示,全国58%的区域为7度及以上,而8度及以上的区域面积占比则为18%。与2001年实施的“四代图”相比,县级以上城镇抗震设防水平变化较大的约占12.5%,有4.6%的城市从7度或7度半提高到8度,1%的城市从8度提高至8度半。

根据2008年发布的国家标准《中国地震烈度表》,当发生地震烈度7度地震时,多数人将惊逃户外,房屋出现少数毁坏;而到8度时,多数人则会摇晃颠簸、行走困难,最严重的情况下,房屋将出现多数严重或中等破坏。而此次泸定地震中,地震最高烈度达到9度。


图片来源:中国地震局

分省份来看,8度以上设防地区的分布,大致与我国5个地区23条地震带的分布重合。而在从宁夏经甘肃东部、四川中西部至云南纵贯中国大陆的“南北地震带”西侧,8度以上区域相对更为密集。

此次地震受灾较严重的磨西镇,根据上述区划图,设防水平为8度。

02

另外一个当下热议的问题是,动物异常行为、“地震云”等是否是地震先兆?


9月6日,救援人员在抢修泸定县城与磨西镇之间的公路 图片来源:新华社

“有些地方大震之前动物确实会有反应。”一位不愿具名的资深地震专家告诉城叔,比如根据观测记录,1966年的邢台地震、1975年的海城地震、1976年的唐山地震,都有一些动物异常行为。业内把这类现象叫做“宏观异常”,包括井水冒泡、井水水位上涨等,都属于这类现象。

不过,这位专家也特别谈到,不是说出现“宏观异常”就会发生地震,“有的宏观异常可能和地震有联系,但有些可能是其他因素造成的”。

那么,有没有技术手段能够实现精准的地震预报呢?

他透露,像中国地震局就有几十种监测手段,包括对地磁、地电、电磁波、地下流体等地球物理现象进行监测。但是到现在为止,没有任何一种手段可以直接和地震发生联系,这是地震预报最大的难点。

地震预报分为临震预报、短临预报和中长期预报,其中中长期预报相对较为可行,临震预报和短临预报则尤为困难。

高建国给出的一组数据显示,从1966年邢台地震开始,到目前全国已有800余次地震被预报,其中有200多次取得减灾实效。

他指出,从现在预报的精确度来看,一般位置能达到地理位置1度(即110公里乘以110公里)这样的范围,时间波动范围大概达到3~5天左右,大致可以对一些高震级地震进行“破坏性地震”的预测。

“地震预报是全球科技还未解决的难题。”尽管如此,在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看来,未来应该实现的愿景是,像看天气预报一样,能够预报未来几小时、几天地震的风险地区,或者哪里可能发生大的地震。

“12年前我们就提出基于地下云图的地震预报,进行了很多科学理论方法的论证和仪器的研发,甚至还在川滇地区安装了600多个地下云图传感器,将来也希望安装到2000个地下云图传感器。”王暾认为,虽然难题还没有解决,但是相信不久的将来,会在地震预测上取得重要的进步。

03

更进一步,如果地震预报尚不可靠,如何提前有所行动,尽可能降低地震造成的损害和影响?


地震后磨西镇道路出现裂缝 图片来源:网友提供

一般而言,地震带来的破坏主要包括两方面,即震动破坏和断层错动破坏。震动带来的破坏相对较小,而断层错动带来的破坏则是巨大的。

地震专家徐锡伟指出,一般6.5级以上的地震会产生地表破裂、地表错动,这种错动既有垂直方向的、也有水平方向的,它们在错动过程中威力巨大,“发震断层能够错动地下震源深度到地表十几公里的岩石,地表的房屋对于断层的错动来说就像撕一张纸一样容易。”

当地震来袭,震动破坏或许还可以通过提升房屋的抗震设防标准来应对,但是错动破坏却几乎没有任何办法能够阻止。像1999年中国台湾集集“921地震”、2008年汶川“512地震”等极震区发震断层沿线,建筑就遭到震动和错动“夹击”,损毁严重。

所以,“活动断层避让”,也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的问题——

简单来说,就是先将活动断层的准确位置确定下来,让房屋等建筑物与断层保持一定距离,比如15米以外,这样就能够使得建筑物免受错动破坏等困扰。接下来,就只需要根据震动破坏的影响,将房屋建得结实即可。

这样一来,地震对于建筑物的破坏将大大减轻。

在这方面,银川是一个典型案例。在发现并确定银川隐伏活动断层之后,当地政府在其两侧空出一条宽200米的断层避让带,规定在避让带内不得新建、改建原有地面建筑物。如今,这里成了一条多功能绿化带,“防患于未然”。

目前,探测技术对活动断层的定位已经可以精确到米级精度。“在很多大城市人口密集的地区,我们都要进行活断层探测,并标出准确位置,在活动断层两侧避免建设房屋,因为这个位置往往是地震破坏程度最大的。”前述不愿具名的地震专家直言,相关标准其实已经趋于完善,中国地震局也一直在做这方面工作。

据其介绍,尤其汶川地震以来,城市关于活动断层的探测快速覆盖,但是距离上升至国家标准,乃至覆盖更多的镇村地区,仍然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每日经济新闻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9-10 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省地震局来会昌县开展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定建设质量排查

城市专辑ABC

2022/09/01 08:52 山西省

+关注

X
为贯彻落实好《关于开展国家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江西子项目观测站建设质量排查工作的通知》要求,全面做好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江西子项目观测站建设质量的现检查工作,进一步加强观测站建设质量管理工作。8月25日,省地震局吕坚研究员、危小荣高级工程师、赣州地震台赖智华台长一行赴会昌县筠门岭镇、永隆乡开展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建设质量排查,并在永隆乡更换1台地震烈度计,筠门岭镇增加一台地震流动监测仪。对地震监测设备做了系统全面的检测,为我县的地震早期预报保驾护航。县应急管理局防灾减灾中心许水长主任、各乡镇分管领导、县地震地质灾害防治股工作人员全程陪同。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地震坛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地震坛 ( 京ICP备14033744号 )

GMT+8, 2024-4-24 17:57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