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地震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453|回复: 5

22年9月12日/【知识更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9-12 07: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文读懂丨地震响应分为哪些级别?代表什么含义?要做哪些工作?

潇湘晨报

2022/09/05 15:20 湖南省

已关注

X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6公里。接报后,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应急管理部立即启动国家地震应急三级响应,国家减灾委、应急管理部启动国家Ⅳ级救灾应急响应,四川省应急管理厅立即启动二级响应。应急响应分为哪些级别?不同级别应急响应代表什么?为什么国家响应级别和四川省响应级别不一样?一起来了解一下。


地震灾害分级:

地震灾害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四级。

(1)特别重大地震灾害是指造成300人以上死亡(含失踪),或者直接经济损失占地震发生地省(区、市)上年国内生产总值1%以上的地震灾害。

当人口较密集地区发生7.0级以上地震,人口密集地区发生6.0级以上地震,初判为特别重大地震灾害。

(2)重大地震灾害是指造成50人以上、30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者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地震灾害。

当人口较密集地区发生6.0级以上、7.0级以下地震,人口密集地区发生5.0级以上、6.0级以下地震,初判为重大地震灾害。

(3)较大地震灾害是指造成10人以上、5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者造成较重经济损失的地震灾害。

当人口较密集地区发生5.0级以上、6.0级以下地震,人口密集地区发生4.0级以上、5.0级以下地震,初判为较大地震灾害。

(4)一般地震灾害是指造成1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者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地震灾害。

当人口较密集地区发生4.0级以上、5.0级以下地震,初判为一般地震灾害。


国家应急响应分级:

根据《国家地震应急预案》(2012年8月28日修订),国家级响应机制,根据地震灾害分级情况,将地震灾害应急响应分为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

应对特别重大地震灾害,启动Ⅰ级响应。由灾区所在省级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灾区地震应急工作;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机构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全国抗震救灾工作。

应对重大地震灾害,启动Ⅱ级响应。由灾区所在省级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灾区地震应急工作;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根据情况,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开展国家地震应急工作。

应对较大地震灾害,启动Ⅲ级响应。在灾区所在省级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支持下,由灾区所在市级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灾区地震应急工作。中国地震局等国家有关部门和单位根据灾区需求,协助做好抗震救灾工作。

应对一般地震灾害,启动Ⅳ级响应。在灾区所在省、市级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支持下,由灾区所在县级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灾区地震应急工作。中国地震局等国家有关部门和单位根据灾区需求,协助做好抗震救灾工作。

地震发生在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和其他特殊地区,可根据需要适当提高响应级别。地震应急响应启动后,可视灾情及其发展情况对响应级别及时进行相应调整,避免响应不足或响应过度。


四川省应急响应分级:

根据《四川省地震应急预案(试行)》(川办发〔2021〕80号),四川省省级层面响应分级由高到低分为一级、二级、三级。

一级响应

发生下列情况之一,启动省级地震一级应急响应:

(1)造成 30 人以上死亡(含失踪)的地震。

(2)人口密集地区发生 7 级以上地震,或其他地区发生 7.5 级以上地震。

(13)发生社会关注度特别高、危害特别大的地震。

一级响应由省抗震救灾指挥部提出启动建议,报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意。启动后按程序向社会公布。

二级响应

发生下列情况之一,启动省级地震二级应急响应:

(1)造成 10 人以上、30 人以下死亡(含失踪)的地震。

(2)人口密集地区发生 6.0—6.9 级地震,或其他地区发生6.5—7.4级地震。

(3)发生社会关注度高、危害大的地震。

二级响应由省抗震办提出启动建议,报指挥长同意,并向省委、省政府报告。启动后按程序向社会公布。

三级响应

发生下列情况之一,启动省级地震三级应急响应:

(1)造成 3 人以上、10 人以下死亡(含失踪)的地震。

(2)人口密集地区发生 5.0—5.9级地震,或其他地区发生5.5—6.4级地震。

(3)发生社会关注度较高、危害较大的地震。

(4)发生灾情明显涉及两个及以上市(州)、或超出事发地市(州)应对能力的地震。

三级响应由市(州)提出请求,或省抗震办提出启动建议,报省抗震救灾指挥部指挥长同意。 启动后按程序向社会公布。

省级层面根据地震灾情,综合研判确定是否启动响应和响应级别。各地可以结合历史经验和工作要求,科学设置本级响应级别和启动条件,应原则上满足逐级提升响应、分级承担任务的总体要求。

响应级别调整

启动应急响应后,如果发现响应级别与实际灾情明显不符,由省抗震办提出调整响应级别的建议,启动应急响应机构宣布调整响应级别,避免响应不足或响应过度。


应急响应要做哪些工作?

根据《国家地震应急预案》(2012年8月28日修订),各有关地方和部门根据灾情和抗灾救灾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搜救人员

立即组织基层应急队伍和广大群众开展自救互救,同时组织协调当地解放军、武警部队、地震、消防、建筑和市政等各方面救援力量,调配大型吊车、起重机、千斤顶、生命探测仪等救援装备,抢救被掩埋人员。现场救援队伍之间加强衔接和配合,合理划分责任区边界,遇有危险时及时传递警报,做好自身安全防护。

2、开展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疫

迅速组织协调应急医疗队伍赶赴现场,抢救受伤群众,必要时建立战地医院或医疗点,实施现场救治。加强救护车、医疗器械、药品和血浆的组织调度,特别是加大对重灾区及偏远地区医疗器械、药品供应,确保被救人员得到及时医治,最大程度减少伤员致死、致残。统筹周边地区的医疗资源,根据需要分流重伤员,实施异地救治。开展灾后心理援助。

加强灾区卫生防疫工作。及时对灾区水源进行监测消毒,加强食品和饮用水卫生监督;妥善处置遇难者遗体,做好死亡动物、医疗废弃物、生活垃圾、粪便等消毒和无害化处理;加强鼠疫、狂犬病的监测、防控和处理,及时接种疫苗;实行重大传染病和突发卫生事件每日报告制度。

3、安置受灾群众

开放应急避难场所,组织筹集和调运食品、饮用水、衣被、帐篷、移动厕所等各类救灾物资,解决受灾群众吃饭、饮水、穿衣、住处等问题;在受灾村镇、街道设置生活用品发放点,确保生活用品的有序发放;根据需要组织生产、调运、安装活动板房和简易房;在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配备必要的消防设备器材,严防火灾发生。救灾物资优先保证学校、医院、福利院的需要;优先安置孤儿、孤老及残疾人员,确保其基本生活。鼓励采取投亲靠友等方式,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安置受灾群众。

做好遇难人员的善后工作,抚慰遇难者家属;积极创造条件,组织灾区学校复课。

4、抢修基础设施

抢通修复因灾损毁的机场、铁路、公路、桥梁、隧道等交通设施,协调运力,优先保证应急抢险救援人员、救灾物资和伤病人员的运输需要。抢修供电、供水、供气、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保障灾区群众基本生活需要和应急工作需要。

5、加强现场监测

地震局组织布设或恢复地震现场测震和前兆台站,实时跟踪地震序列活动,密切监视震情发展,对震区及全国震情形势进行研判。气象局加强气象监测,密切关注灾区重大气象变化。灾区所在地抗震救灾指挥部安排专业力量加强空气、水源、土壤污染监测,减轻或消除污染危害。

6、防御次生灾害

加强次生灾害监测预警,防范因强余震和降雨形成的滑坡、泥石流、滚石等造成新的人员伤亡和交通堵塞;组织专家对水库、水电站、堤坝、堰塞湖等开展险情排查、评估和除险加固,必要时组织下游危险地区人员转移。

加强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设备、输油气管道、输配电线路的受损情况排查,及时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对核电站等核工业生产科研重点设施,做好事故防范处置工作。

7、维护社会治安

严厉打击盗窃、抢劫、哄抢救灾物资、借机传播谣言制造社会恐慌等违法犯罪行为;在受灾群众安置点、救灾物资存放点等重点地区,增设临时警务站,加强治安巡逻,增强灾区群众的安全感;加强对党政机关、要害部门、金融单位、储备仓库、监狱等重要场所的警戒,做好涉灾矛盾纠纷化解和法律服务工作,维护社会稳定。

8、开展社会动员

灾区所在地抗震救灾指挥部明确专门的组织机构或人员,加强志愿服务管理;及时开通志愿服务联系电话,统一接收志愿者组织报名,做好志愿者派遣和相关服务工作;根据灾区需求、交通运输等情况,向社会公布志愿服务需求指南,引导志愿者安全有序参与。

视情开展为灾区人民捐款捐物活动,加强救灾捐赠的组织发动和款物接收、统计、分配、使用、公示反馈等各环节工作。

必要时,组织非灾区人民政府,通过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智力等形式,对灾区群众生活安置、伤员救治、卫生防疫、基础设施抢修和生产恢复等开展对口支援。

9、加强涉外事务管理

及时向相关国家和地区驻华机构通报相关情况;协调安排国外救援队入境救援行动,按规定办理外事手续,分配救援任务,做好相关保障;加强境外救援物资的接受和管理,按规定做好检验检疫、登记管理等工作;适时组织安排境外新闻媒体进行采访。

10、发布信息

各级抗震救灾指挥机构按照分级响应原则,分别负责相应级别地震灾害信息发布工作,回应社会关切。信息发布要统一、及时、准确、客观。

11、开展灾害调查与评估

地震局开展地震烈度、发震构造、地震宏观异常现象、工程结构震害特征、地震社会影响和各种地震地质灾害调查等。民政、地震、国土资源、建设、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深入调查灾区范围、受灾人口、成灾人口、人员伤亡数量、建构筑物和基础设施破坏程度、环境影响程度等,组织专家开展灾害损失评估。

12、应急结束

在抢险救灾工作基本结束、紧急转移和安置工作基本完成、地震次生灾害的后果基本消除,以及交通、电力、通信和供水等基本抢修抢通、灾区生活秩序基本恢复后,由启动应急响应的原机关决定终止应急响应。

潇湘晨报记者周盾 综合报道

新闻线索爆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进入“晨意帮忙”专题;或拨打晨视频新闻热线0731-85571188。
 楼主| 发表于 2022-9-12 07:32 | 显示全部楼层
【冰点】阻挡不了地震,那就对抗它

中国青年网

2022/09/10 16:52 北京市

已关注

X

“5·12”大地震10年后的新汶川县城。视觉中国供图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魏晞 焦晶娴

乘车从成都市去往泸定县磨西镇,胡凯衡几乎一路都在往窗外看:道路相对畅通,远处的山体看上去只发生了小部分表层的崩塌。这表明,前一天发生的地震可能没有引发严重的地质灾害,胡凯衡想。

9月6日,这位四川省突发地质灾害应急专家和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以下简称山地所)的同事一起往震区赶:5日,四川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强震。

此前,山地所的研究人员已经对这次地震作出评估速报,根据震级、强度和震区人口等数据,套用以往的地震经验模型和公式,估算了伤亡情况:可能造成10-60人死亡。

深入震区后,胡凯衡发现,地震引发的后果比预估的严重:地质灾害多发,崩塌、滑坡切断了道路,影响抢险救援,“就像放大镜一样”,次生地质灾害加剧了泸定地震带来的损失。

后来不断更新的数据佐证了这一点。截至9月9日12时,泸定地震已造成88人死亡、30人失联、400多人受伤。

泸定地震为什么比同级别的地震破坏性大?

从磨西镇出发,往大渡河下游走,胡凯衡看到了连片的滑坡、崩塌,几乎切断了通过乡镇的道路。直到抵达石棉县王岗坪乡,这段40多公里、惊心动魄的路程才结束。胡凯衡回忆,“地震把坡体震松了,掉下来砸坏了房屋和汽车”。

山地所公众号9月8日发布的公开文章说,根据无人机影像解译的震后滑坡结果,湾东村调查区有151处地震滑坡,大型滑坡数量较多,滑坡面积达到0.68平方公里;磨西镇有704处滑坡,滑坡面积2.5平方公里。根据多源雷达的检测,石棉县草科乡疑似崩滑区17个。

地震后,滑坡和崩塌是最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这些突如其来飞降的落石、土块能砸毁车辆、破坏道路,加大了泸定地震的救援难度。

这是每天地球发生的上万次地震中的一次,由两个板块挤压、碰撞引起。地壳的运动会让经常发生地震的地方出现断裂带,由地面形成的断层以及两侧岩块组成。

根据胡凯衡目前的调查,泸定地震造成的活动断裂带约二三十公里长,南北走向,从海螺沟延伸至王岗坪乡,滑坡和崩塌也集中分布在这条活动断裂带两侧5公里范围的地方。

泸定地震属于“走滑型”地震,就像两辆车面对面交错而过,两块板块接近水平滑动,位置和距离变了,高度没变。先滑动的板块叫主动块,与另一个被动块发生摩擦。

胡凯衡走访发现,此次的滑坡和崩塌集中在主动块一侧,在断裂带的西侧。

“大规模的滑坡和深层岩质的滑坡很少,大多崩塌和滑坡发生在浅层。”他担心,未来可能发生的余震和降水,会导致原先松动的山体继续失稳,形成更严重的泥石流。

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许强说,一般而言,不到7级的地震不会产生大型滑坡。但泸定属于高山峡谷区,地形复杂,容易发生地质灾害。泸定县的贡嘎山,以7556米的海拔位列四川第一高峰。

山地所研究员孔纪名说,一般而言,滑坡的发生受地貌、岩性、坡体结构等条件的控制,而这些条件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不同地点的山地表现出的成灾条件又各不相同。

当各种不利于山体稳定的条件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坡度陡、岩性强度低、坡体结构松散的不稳定斜坡。他说,这次泸定地震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受强烈构造活动影响明显,山地普遍具备滑坡及地质灾害形成的条件,在地震的诱发作用下极易发生滑坡。

胡凯衡认为,在未来建筑规划和道路选址时,尤其应该避开岩体松散的斜坡“隐患点”。那是地质灾害的易发区。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高建国举了一个例子,2022年四川雅安市芦山县发生6.1级地震,遇难的4人是被飞石砸中,他们躲过了地震,没躲过山崩。

天然的地形地貌给泸定地震救援抢险带来困难。高建国说,一些震中的村子,就夹在两座山中间,地域狭窄,很难找到一块平地能当无人机停放坪。省道、国道就建在山的斜坡上,居民建筑又沿着公路而建。

他分析,农村缺少紧急避难场所,很难防御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未来应该把地质灾害的群测群防和地震的群测群防结合起来,要写进防震减灾的预案里。“做好农村的地质灾害防御工作,这是最后1公里。”

泸定地震发生在活跃的鲜水河断裂带

多位接受中青报·中青网采访的地震、地质专家均表示过,泸定地震曾被预测,震级6.8,在专家预估的区间内;泸定县在鲜水河断裂带的中南部,在这条断裂带上,6.8级不算小也不算大。

翻阅此前的若干研究,鲜水河断裂带一直是四川境内地震活动最频繁的断裂带,自1700年至今,发生过8次7级以上地震,平均40年发生一次。

许强说,在泸定发生6.8级地震之前,许多专家都预测,这条断裂带会发生6.5-7.2级地震,“随时都可能发生”。毕竟,这一带上一次地震是1973年炉霍县7.6级地震,至今已49年,超出有记录以来的平均时间间隔。

那里是全国地震学家、地质学家重点关注的地方,相关学者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接力研究。高建国说,鲜水河的历史资料整理、挖掘和研究,是当时国内20多条地震带里速度最快、成果最多的一条。

摊开四川地图,那些地震多发的地区像一个Y字形,主干从安宁河、则木河一路向北,到康定市、石棉县附近分成两条岔路。一条岔路叫龙门山断裂带,往东北延伸,经过绵阳市、广元市;另一条是鲜水河断裂带,通往西北,从康定一路延伸至凉州。

鲜水河断裂带最著名的一次地震,发生在1786年6月1日,就在康定至磨西一带。

高建国说,那次大地震引发了严重的山崩和滑坡,滑坡的山体堵塞大渡河,形成一个巨大的堰塞湖。余震不断,堰塞湖溃坝,冲毁了下游的县城和村庄,造成10多万人死亡,“当时堰塞湖的危害比地震还大”。

1984年,中国地震局和美国合作,也在这里开展过集中调研。高建国说,鲜水河断裂带与美国圣安地列斯断裂带有相似之处,那是美国地震多发、在地面上都能看到断层的地区。

然而直到今天,科学界依然没能完全掌握鲜水河断裂带的运动规律。

预警和预报不是一回事

一位80多岁的中国地震局研究者回忆,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时,10多万次余震都靠人工记录,几十名研究员集中在一间大会议室、摆上几张桌子,地震仪连着滚筒,探针形状的笔来回跳动,在滚筒表面的纸张上画出一道道波形,他们根据波形推算地震发生的位置。

“5·12”汶川大地震后,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启动,全国的地震监测台站从原来的1200个,增加到如今的1.5万个。监测站一般建在人口密集、通讯信号较好的位置。原来台站之间相隔100多公里,需要监测到长距离外的一级地震,建设成本很高。台站变得密集后,监测范围缩小,每个台站的建设成本也从100万元左右降到几千元。

前述那位研究者回忆,2008年“5·12”地震发生后,他和同事是在5月13日北川通讯恢复、报告情况时,才知道北川受灾严重。“当时只知道震中的情况,但震动强度的分布情况做得不准。”

如今,地震发生后两分钟,地震烈度速报就能勾画出震动强度较大的范围,方便救援队伍确定救援方案。

建设密集的地震监测台也是为了实现更准确的地震预警。地震预警和地震预报不同:前者是在地震发生后,通过时间差对周边地区发出的地震信息,目前技术可以实现;后者是在地震发生前,对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进行预报,目前仍属于世界性的科学难题。

一次地震中,主震一般持续10多秒。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介绍,如果人们能在地震发生后提前3秒收到预警,伤亡人数可以降低14%,提前10秒收到预警,伤亡人数可以降低39%,提前20秒,可减少63%。

但地震预警存在盲区范围。王暾说,此次的泸定地震中,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预警系统的盲区是以震中磨西镇为圆心、半径约为15公里的圆形。在这个范围里,民众会先有震感,才收到预警信息。

在地震波还没抵达前,离震中越远的地区,民众收到预警越早:康定市提前7秒收到预警,雅安市提前20秒收到预警,成都市提前50秒收到预警。

想要减小盲区,需要缩短系统响应时间、优化通讯信号。在过去10年里,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地震预警网的平均响应时间从9秒下降到5秒内。

更理想的状态是实现地震前的地震预报。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计划在四川、云南建设2000个地下云图监测站,目前,已经建成650个。

王暾形容“地下云图”是给地球内部力量和能量拍“X光片”,通过地面传感器动态监测地下5-20千米的应力和能量。地下云图监测站的精密性更高,多设立在野外,能减小人类活动带来的误差。

截至9月10日11时20分,地下云图共记录到泸定地震的1061次余震,其中大部分集中在石棉。石棉县位于3条断裂带的交界处,距离震中只有几公里。“这些余震会不会触发或加速其他断裂带的运动,仍需要持续关注。”王暾说。

余震的捕捉还有助于实现对相关地质灾害的预警。王暾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这次泸定地震形成的堰塞湖较小,但落石、滑坡、泥石流风险更大,在山区会形成范围较广的灾害链。后续,减灾所将结合数据捕捉,向相关区域发布地质灾害的预警信息。

在这些余震中,除了42次3.0级及以上余震,绝大多数是地下10千米的微小运动。未来,这些数据也有利于推算地下应力和能量变化过程,实现地震预报。

提高高风险地区的房屋建筑抗震水平

应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要求,四川建筑科学研究院专家雷杰在9月6日凌晨3点到达磨西镇,进行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应急评估。镇上没电,只有帐篷周边微弱的光亮,照着道路上的建筑毁坏残留物。

第二天排查时,雷杰发现许多自建房缺乏专业指导、结构体系存在问题,受损情况严重,大部分临街商铺一楼都没了:这种头重脚轻的建筑,上面三层或者四层用的是砖混结构,下面就靠几根柱子来支撑。如果改成墙体,使用面积就会减少,餐馆、超市追求经济效益,往往不会采用。

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许强说,山地所贡嘎观察站就设在震中区,一楼震塌了。他解释,震源是在16千米深的地下,地震波在震中区竖直往上传播,震中区的居民会感觉强烈的上下震动,就像青蛙跳一样,房屋也会竖向震动。

2008年,北川也发生过类似的房屋倒塌情况:几层楼因上下震动叠成了一层。

雷杰住在磨西镇一家酒店里,经过排查,该建筑抗震性能较好。但余震不断,雷杰一晚上还是要跳起来两次,“理性告诉我(房子)可以,余震来了还是想跑”。

9月8日,他到和镇子直线距离只有几公里的柏秧坪村进行房屋评估,道路以盘山公路为主、村民的主要交通工具是摩托车,道路受滑坡落石破坏严重,他从镇上去村里要花费两个多小时。村里“几乎没有剩下完整的房屋”,土坯房和老砖房基本倾斜或坍塌,两位老人在坍塌中遇难。

雷杰发现,汶川大地震后,这里的老百姓基本不再使用施工工艺简单、但容易出现裂缝的预制板。成本高、工艺复杂、但稳定性强的现浇板目前比较普及。但在房屋建造的结构体系方面,小地方的泥瓦匠仍然不够专业。

村里一些房屋建在滑坡地带,院内的地皮已经出现裂缝。“那边的山都比较陡,在仅有的一块平地上修房子,平地外面出去一点就是很陡的山坡。”但即使房子被贴上“禁止使用”,很多人仍然不愿去镇上的安置点,在山上用彩条布和塑料布搭一个临时的棚子,因为“那种故土难离的情结 ”。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根据各区域不同地震风险规定了建筑设防要求,区域按照地震风险从低到高分为6、7、8、9度。按照第五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规范,磨西镇处在9度抗震设防区。

雷杰说,《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属于设计规范上的宏观概念,一般精确到县级,很难精确到村庄。

王暾介绍,地震导致的破坏有两种,一种是震动导致的房屋坍塌,一种是断层强大的拉力,将位于断层上方的房子直接摧毁,“相当于是把刀,把布剪坏”。他说,泸定地震震中很多损毁房屋就建在活动断层附近。

许强说,鲜水河断裂带附近的建筑工程,抗震级别很高:康定市建筑物抗震设防烈度已达到9级;大岗山水电站更是达到10级;川藏公路、川藏铁路也有高级别的抗震设防级别。但从泸定地震震中区倒塌的房屋看,大多是砖混、石砌和木结构,抗震性能较差。

他建议,我国应将高地震风险区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纳入中长期减灾规划,“是不是应该设立强制标准,把高地震风险区的建筑物,包括当地居民的自建房,都纳入强制性的抗震设防里加以考虑?”

雷杰说,“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这是抗震设计的基本目标。”他介绍,四川建筑科学研究院准备针对农村房屋修建编制相关指导,将建造成本增加控制在10%-20%内,在经济成本合理的情况下尽量增强房屋的抗震能力。

他认为,只要严格执行抗震设计,即便遇到震级比较大的地震,至少也能保证房屋不倒塌,不出现大面积的人员伤亡。

雷杰已经从泸定回到成都,他从同事那里得知,震区活动板房已经准备开始搭建,帮民众支撑到家园重建的那一天。他在朋友圈写道,“逝者已逝,生者如斯,愿天上人间共安好”。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9-12 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海平面在下降?地球疯狂“吸水”,科学家发现地心可能存在大水库

奇趣魅丽坊

2022/09/12 08:07 江苏省

+关注

X
对于地球来说,海平面上升可以说是一个事实,并且随着气温的上升,变得是越来越严重,无论是在2019年还是2020年,我们都看到了全球不少地区宣布由于海平面的上升出现了岛屿淹没,彻底沉没在了水下。而在海平面上升是事实的时候,还有一个问题受到了大家的热议,那就是“海平面在下降吗?”。


当然这与我们说的结论是相反的,确实热议主要也是有这样的一则报告,那就是地球出现了“吸水”或者“喝水”事件。

那海平面到底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

这里可以确定的说,如今全球的海平面是在上升的,而这个“吸水”或者“喝水”事件主要是发现地球的一个变化,这是来自对马里亚纳海沟进行的研究。根据科学研究表明,科学家们发现在海沟海底板块进行慢速碰撞的时候,海洋的水会大量的进入到这个板块空隙之中,并且吸水的能力是比我们此前预期的三倍多,但是对于吸收后的水到底去了哪里,科学家还是在争议之中,没有一个确定性的答案,给出的初步预估是“水往低处流,也往高处走”。


而通过的方式,科学家们认为可能是通过“火山喷发”释放出来的,大部分通过海沟流下去的水都会以水蒸气的形式返回到地球的大气中。所以我们看到地球吸收的水越多,同时释放出来的水也多,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循环系统,当然很明显这样也不会导致我们地球海平面的变化,所以说损失那部分的水不足以来抵挡海平面上升的强度。来自《新科学》报告也指出过,在过去的1.5亿年中,来自海洋的水一直在流入地球内部。水的损失相当于海平面下降至少50米,甚至最高可能达到130米。


但是很明显,我们没有看到海平面下降,反而出现了上升,这必然就形成了循环系统,可能会出现短暂的保存然后被释放出来。

地心可能存在“大水库”,与它有关吗?

确实,根据《Nature Geoscience》发布的新研究表明,那就是我们地球内部,也就是地心可能包含了地球上大部分的水,甚至比我们地表的海洋要多得多。这不得不说也许真的跟地球喝水存在一定的关系。具体可能还需要科学家们深入研究才行,这也是才发现的一个新情况,只是说有这个可能性,并且地球可能在其演化早期从富含氢的太阳星云中获得了大量的水,而其中大量的水可能已经进入地核。


所以说这个新发现真的是令人比较惊喜,对地球研究了这么多年,人类都没有发现地球可能还存在“地心水库”,而如今算是在逐步突破人类对地球了解的“界限”,由于这个就是一个简单的结论,所以说我们也没有更多的知识去了解,但是科学家们肯定会进一步证实这个问题,毕竟我们地球的结构是最好研究的,生活在地球上这是必须要了解的。


这会是一个“地心世界”吗?

确实,《Nature Geoscience》的研究也能让我们想起“地心世界”的存在,以前我们在没有研究到可能存在水库的时候,也发现过地球内部存在山峰等等,这个时候不少的人都说“地心世界”可能存在,并且也可能存在地下生命的存在,但是从如今的情况来看,如果这项研究结论正确,也必然会引起大家对生命的一个猜测,这可能会让我们认识到一些新的“地球知识”,“地心世界”可能真的被发现了。


你觉得如今的这个研究靠谱吗?会不会真的存在地下“新世界”,会不会真的有地下生命的存在?如今的这个研究结论,那就是地心可能是个“大水库”。这完全在颠覆我们对地球的认识,你对此如何看待?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9-12 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本预测:30年内东京发生强震概率70%

南方都市报

2022/09/01 21:44 广东省

已关注

X


在日本东京拍摄的楼群和远处的富士山。新华社/法新

9月1日是日本的防灾日,由于自然灾害多发,每到这一时期,日本各地都会举行防灾演练。

根据日本政府的预测,未来30年内东京发生7.3级以上强震的概率达到70%。此外,距东京约100公里的富士山也有不小的防灾压力,预测显示,一旦富士山发生喷发,周边3个县共计约80万人需要疏散,火山灰几个小时就能到达东京,厚度最多将达到十厘米,并且可能引发日本首都圈的交通瘫痪。

日本希望通过日常的防灾备灾演练来应对自然灾害可能带来的风险。(来源:央视网)


在日本山梨县富士吉田市拍摄的富士山。 新华社/法新


资料图:2018年12月12日,日本京都,京都清水寺住持森清范挥毫写下了当年的年度汉字——“灾”。此字也是继2004年以来第二次当选。当选理由除了北海道地震以及西日本暴雨等自然灾害频发、防灾意识增强外,还包括虚拟货币外流以及体育界的职权骚扰等人灾。

南都拍客投稿方式

1、添加编辑微信 duanqi3312 备注:南都拍客。

2、添加微信后,可开通南都图库小程序,上传图集。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9-16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断裂带:地震的“老巢”

中科院之声

2022/09/16 07:40

已关注

X
地震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最重要自然灾害之一。在许多国家的历史上,地震都曾留下一些惨痛的民族记忆,其中包括我国1976年唐山大地震和2008汶川大地震、日本2011年东北大地震和美国1906年旧金山地震。那么,地震的发生有什么规律呢?地震到底能不能被预测?实际上,这不仅是社会大众关注的问题,也是地震学家一直苦苦思索的问题。遗憾的是,目前地震预测仍是世界性的科学难题。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对地震一无所知。比如,地震的“老巢”断裂带,我们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了解。

什么是断裂带

天然地震发生在断裂带上。断裂带可以说就是地震的家。那断裂带是怎么来的呢?我们知道,地球最外层是岩石圈,然而岩石圈并不是浑然一体的,而是“碎成”了七大板块,板块之间的边界就是大型的断裂带。在地幔对流和板块本身的重力作用等因素的驱动下,各板块一直处在相对运动之中。既然有相对运动,那板块边界上就必然免不了摩擦,这个摩擦的结果之一就是地震。这就是20世纪地球科学里最伟大的成就——板块构造理论——带来的基本认识。

简而言之,断裂带可以看成岩石圈里的能有相对位移的大裂隙。板块边界上有,那板块内部有没有呢?有的,类似板块的概念,地球科学家在板块内部发现了更为细分的块体,称之为地块。在地块边界上,也形成了各种类型的断裂带。相比板块边界的断裂带,板块内部断裂带的规模和相对滑动速率要小一些。但是,这并不代表板块内部的地震震级或者危害性就会比较小。长时间的应力积累(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可以使板块内部也发生7级乃至8级以上的大地震。

我国的断裂带


图1. 我国的主要断裂带分布(张培震等,2013,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要了解地震灾害的分布规律,就必须弄清楚断裂带的分布。图1显示是我国主要断裂带的分布。在我国东部地区,最明显的是连绵超过2000公里的郯庐断裂带(北段称依兰-伊通断裂带),是东部地区最主要的地震威胁来源。国际上公认被成功预测的1975年海城地震即发生在郯庐断裂带上。在华北地区有一条与郯庐断裂带垂直的断裂带,称为张家口-渤海断裂,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罪魁祸首。

在图1中你可能已经注意到,我国西部地区令人眼花缭乱的众多断裂带大多存在青藏高原内部和周边。北部的阿尔金断裂和海原断裂(发生过1920年海原8级大地震)到南部的小江断裂和红河断裂,给西藏和青海以及周边的四川、云南、甘肃、新疆等省份带来了严重的地震灾害。为什么青藏高原和周边的地震活动会如此剧烈?主要源动力是来自印度洋板块对欧亚板块的挤压,一方面造成了青藏高原的隆起,一方面给青藏高原内部和周边地块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当断层上的摩擦力承受不住压力的时候,就会发生错动,造成地震。

近期地震的断裂带

2021年以来,我国已经发生了7次6级或以上的地震(图2)。其中受到较多关注的有,2021年云南漾濞Mw 6.1地震(维西-乔后断裂附近),青海玛多Mw 7.3地震(昆仑山口-江错断裂)、门源Mw 6.7地震(冷龙岭断裂),2022年芦山Mw 5.8地震(龙门山断裂)和泸定Mw 6.6地震(鲜水河断裂)。这些地震都是发生在青藏高原的内部和周边的不同断裂带上。在四川内部,就存在三条呈Y字形的主要断裂带,即沿着四川盆地西北缘的龙门山断裂,从青藏高原内部延伸到东南边的鲜水河断裂,以及向南的安宁河断裂。在龙门山断裂上曾经发生了2008年汶川大地震以及2013年芦山地震,而在最近广受大家关注的9月5日泸定地震,发生在鲜水河断裂的最南端(磨西段)。


图2 2021年以来我国主要地震和发生断层

断裂带的勘测、性质刻画和危险性评估一直以来是地震灾害研究的重中之重。地球科学家综合地震学、地质学、大地测量学、地球动力学等多种手段,对断裂带进行了长期的多角度多尺度的研究,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激发了各种新的科学问题。在摸清地震老巢的路上,地球科学家还在进行着坚持不懈的探索。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地震坛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地震坛 ( 京ICP备14033744号 )

GMT+8, 2024-4-25 05:1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