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地震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69|回复: 4

22年9月18日/【知识更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9-18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黄剑涛:减隔震技术可从根本上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

中国新闻网

2022/09/13 16:30 北京市

已关注

X

工作中的黄剑涛(图右二)黄剑涛 供图

中新网广州9月13日电 (记者 王坚)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截至11日17时,此次地震已造成93人遇难、25人失联。悲痛之余,抗震防震相关问题引发人们思考。

中国地震局·深圳防灾减灾技术研究院院长、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减隔震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黄剑涛研究员13日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对抗震防震相关问题作出解答。

据了解,此次地震的突出特点是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多且极其严重,造成大量人员伤亡、房屋建筑和基础设施受损,道路、通信、供水供电等多处中断。据四川省“9·5”泸定地震抗震救灾省市(州)县前线联合指挥部介绍,截至11日17时,泸定地震已造成93人遇难,其中甘孜州遇难55人,雅安市遇难38人。另有25人失联,其中泸定县9人,石棉县16人。经调查,目前地震灾区最高烈度达IX度(9度)。

“川藏一带正处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震频发,本次地震是6.8级,造成了严重的灾害,如果发生7.0-8.0级地震,地震能量会增加10-40倍,灾害会严重得多。”黄剑涛介绍,要抗震防震,建筑物自身的安全性能是重中之重。而减隔震技术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是目前最有效的抗震技术。也正因此,我国《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规定“两区八大类建筑”强制使用减隔震技术。

黄剑涛解释,隔震技术通俗地说就是把建筑和地面用柔软层隔离开,地震时柔软层变形,把70%~80%的地震能量隔离,从而保护建筑地震安全的技术;减震技术通俗地说是在建筑中设置消能器,地震时消能器消耗输入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的20%~30%。

黄剑涛表示,在此次地震中减隔震建筑依旧表现出了优异的抗震性能。减隔震技术优异的抗震性能已经从结构动力学理论上、地震模拟振动台实验上得到了证明和验证。最有说服力的则是减隔震建筑经受住了国内外历次大地震的实际考验。比如2011年3月11日东日本9.0级大地震、我国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2013年4月20日雅安7.0级地震……历次大地震中,减隔震建筑都表现出传统抗震建筑无法比拟的抗震性能,特别是隔震建筑无一发生损坏。

黄剑涛认为,对比传统的抗震技术,减隔震技术是“集大成者”:有着安全、经济和环保的优势。

其中,“安全”是减隔震技术最重要的优势。同时,还可以给减隔震技术贴一个“双保护”的标签:不仅保护建筑结构的安全,还保护其附属物(装修、家具、仪器、设备等)的安全。

黄剑涛向记者介绍,对于高烈度地区的建筑或者是大型复杂建筑,由于采用了减隔震技术,上部结构梁柱截面尺寸减小,钢筋和混凝土用量减小,还可能节约工程造价。如果未来一旦发生大地震,减隔震建筑还节约了地震后建筑加固维修和重建的费用,以及室内设备、物品维修和更换的费用等,具有传统抗震建筑不可比拟的长期经济效益。

“总之,建筑抗震要严把质量关,严格贯彻落实《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的要求,确保工程抗震安全。”黄剑涛强调,除了采用减隔震技术提高建筑结构的自身抗震能力,减小地震或振动灾害的措施还有:地震灾害风险普查、监测、预警、地震安全性区域评估、重大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构健康监测、活断层探测等。(完)
 楼主| 发表于 2022-9-18 12:56 | 显示全部楼层
1886年前造出的黑科技,至今都造不出来,还被怀疑是骗局,愤怒!

丹心悦琴

2022/09/18 11:13 天津市

+关注

X
现代科技已经发展到一个极高的水平,我们回头再看古人的一些发明创造往往会觉得非常原始。但是我们不能用现在的标准来衡量古代发明,有些古代的发明也非常了不起,比如地动仪,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地动仪是代东汉时期的张衡于132年发明制造出来的,距今约1886年。对于地震的监测现在的技术当然超过了张衡,但是如果我们把地动仪放到当时的生产发展状况下来考察,就会发现,那确实是一项惊为天人的发明,因为它比西方发明地震仪整整早了一千五百年。

地动仪在《张衡传》中有记载,当时张衡担任观史官,他综合自己在数学、机械等方面的学问,制作出这么一种仪器。由于时代的局限,当时人们往往把自然灾害跟国家政治联系起来,所以张衡不可能超越时代。张衡上书皇上,要皇上多行仁政,祭祀天地,或者大赦囚犯,以避免地震灾害的发生。但是他这样做的结果,并没有得到皇上的信任,反而让皇上对他疏远,因为,他的地动仪既然能够检测出地震,那么就等于告诉人们每当地震发生,就意味着皇帝有某种过失。


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再加上张衡为人正直,经常向皇上进谏,所以他做官多年得不到提拔,而且后来还受到小人的忌恨,最后张衡索性辞官回家。

由于年代久远,我们无法看到张衡的地动仪,考古发掘也没有出土过这一仪器。但是地动仪引起了很多人的研究兴趣,有人就根据《张衡传》中的记载,想象出这一地动仪的更精确的样子,有人甚至还做出了复制品。但是做出的复制品,并不像传记中写的那样能监测地震,所以有人就认为历史记载有夸大的成分,有人甚至就认为它是一个骗局,这不得不让人愤怒!


在传记中虽然对地动仪的构造和使用情况有文字记载,但是那些文字显然是从传记的角度写的,既没有这种仪器的详细制作说明,也没有具体的使用方法。所以仅凭传记中有限的文字,我们只能知道这种仪器的大概,不可能据以制作出跟原件一样的复制品。仅凭仿制品跟历史不符,就认为历史记载有误甚或认为这是个骗局,显然太过片面和简单化。


《张衡传》出自《后汉书》,那是很严肃的正史,对于科技成果的记载不会欺骗后人。我们坚信地动仪是真实可信的,现今我们造不出来,这更加证明张衡的伟大和智慧。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9-18 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阳表面5500度,地球都被晒热了,为何太空却冷得接近绝对零度

新鲜旅行事呀

2022/09/17 10:08 江苏省

+关注

X
世界上最低的气温是多少度?熟悉科学的朋友会毫不犹豫的回答:-273.15℃。没错,绝对零度确实是人类目前已知的最低温度,处在该温度下连分子运动都会被完全冰冻,不会有任何物质活动的痕迹。

不过这一极寒温度在人类生活的地球上可感受不到,它存在于地球之外的太空中。这时就有朋友好奇了,作为太阳系主要热源,太阳表面温度接近5500度,连远在1.496亿公里外的地球都考热了,为何太空却冷得接近绝对零度呢?

想搞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先了解温度的概念。


什么是温度

从物理学领域来讲,温度就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物体的热量越高,那它的温度也就越高,反之亦然。

后来微观物理学发展再次补充了温度的含义,从微观上讲它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这是什么意思呢?当物体分子运动越快时,温度也就越高。


其实从以上定义中我们也能发现,要形成温度至少要保证两个前提:首先得有物质,其次物质内部的分子要做热运动。严格来说这就是一个前提,因为世界万物都是由原子构成,原子组成分子,分子组成物质,进而有了世界万物。

可大家得知道,构成物质的分子不是固定不定的,它会以物质为媒介到处乱晃,而且还是无规则运动。


有时候外来分子路过时,该物质的分子还会热情招呼,这得看外来分子的属性,如果双方合得来,那彼此之间交流更频繁,分子热运动越快,物体温度也就越来越高。

从这个概念来说,物体温度是没有上限的。因为分子运动本身就没有上限,它们只会创造出越来越越高的温度。但温度却有下限,什么时候温度最低呢?那就是分子之间彼此静止,再也运动不了的时候,这一温度就是绝对零度,也是-273.15℃。


太阳的表面温度有多高

知道了温度的概念,我们再来说说太阳,太阳是太阳系众多天体运动的核心,也是地球生命生存最重要的前提。世界上最早计划测量太阳温度的是18世纪俄国著名天文学家采拉斯基教授。

他曾选取直径为1米的凹面镜在万里晴空下对准太阳,随着太阳日光辐射下来,那凹面镜的焦点处也形成了一个硬币大小的图案。

接着采拉斯基教授把金属片放在焦点内,金属片受热迅速弯曲和融化,根据金属片弯曲的时间,采拉斯基教授推测太阳温度至少有3500度以上。


虽然这种模糊的测试方法不能得到准确值,但却给了后来科学家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即通过太阳辐射量确定太阳表面温度。

于是19世纪的科学家前赴后继,通过测量太阳总辐射量,或是光谱分析、或是射电技术,推算出太阳表面温度约为5500度。而处在该温度下太阳每分钟发射的总辐射量功率为280亿亿亿瓦。


地球接收到太阳的热量大约占总辐射量的二十亿分之一,这已经足以让生活在地球的人类感受到温暖。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受到太阳的影响,地表普遍温度约在15度左右。太阳对外发出光子穿越茫茫太空来到地球,我们当然要欢迎,组成地球的分子同太阳光子交流频繁,热运动自然就开始了。


不过也有人却发现,虽然地表能接收到太阳温度,可太阳光途径的太空仍然是绝对零度,仿佛太阳光绕过了太空直达地球。

这真的可能吗?从光的传播原理来看,这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事情。那由此就诞生了我们的核心问题:太阳表面5500度,地球都被晒热了,为何太空却冷得接近绝对零度?


为何太阳烤不热太空

想要解释这一问题并不复杂,大家还记得上文我们提到的,想要产生温度的定义吧?即必须要有分子做热运动。可太空显然不符合温度的前提,因为人家压根儿就没有任何物质,也不存在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分子、原子和离子。

当然,这里的物质指的是有静态质量的物质,因为这些物质会随着万有引力作用被周边天体吸附,留给太空的就变成绝对真空的环境,哪里还有什么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呢。


所以你不能说太阳无法将太空给考热,而是太空中根本没有任何东西,它的热源在哪呢?

举个最简单的粒子,太阳辐射出去的带有热量的光子热情来到太空,准备同太空这个友好邻居交流一番。可是当它跑过来一看,太空家里啥人没有,它这一腔的热情没地方释放啊!


转头发现周围各大天体中有不少分子正热烈欢迎它们呢,光子索性不再停留,就去温暖别人了。

最后做个总结,太空属于真空环境,具有物质密度低、压强低等特点,分子和原子等基本粒子在这里很少存在,所以太空无法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更不容易产生分子热运动。有了上述条件的限制,温度在太空中确实很难存在。


结语

不得不说,宇宙的奥秘对人类来说宛如黄河之沙,每当我们以为丰富了宇宙学说时,就会有新的问题产生引导人类保持探索的脚步。这大概也就是科学的魅力吧,面向深邃而又无穷的宇宙,我们将保持终身探索的习惯。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9-19 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地震吧友】

1、地底压电陶瓷在板块力作用下发生电荷积累,电势能达到一定程度后,突然大规模放电,击穿绝缘带!这就是地震。
2、用某种遥感技术监控地底压电陶瓷的电荷积累,并绘出电荷与绝缘带形势图,就能提前数周甚至数月对地震作出精准预报!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9-20 18:19 | 显示全部楼层
7.6级地震!太平洋岛国1死4重伤,今年地震真比往年多吗?

姿势分子knowledge

2022/09/11 16:26 辽宁省

已关注

X
9月5日的四川泸定6.8级地震刚刚过去不到一个星期,我们还记忆犹新,88个人在中秋节前不久遗憾离世,令人感慨。


我们还没从这次灾难的伤痛中走出来,地球再一次发生巨震。根据中国地震台网的测定,9月11日7时46分,在太平洋上的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发生了一场7.6级地震,震源深度70千米,震中位于南纬6.30度,东经146.55度。

巴布亚新几内亚独立国是大洋洲面积第二大的国家,总面积达46.28万平方公里,比新西兰还大。该国大部分领土位于太平洋上的世界第二大岛屿——新几内亚岛上,西半部分属于印度尼西亚,东半部分属于巴布亚新几内亚。


看到这个地理位置,你应该就明白了,这个国家和日本、印度尼西亚等太平洋岛国一样,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出现地震也是很正常的了。

地处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以及澳大利亚板块的交界地带的巴布亚新几内亚,不论是地震还是火山,发生的频率都不低。在1968-2017这50年的时间里,该国有18年都出现过7.0级以上的地震,频率远超过绝大部分国家。

远了不说,就在9月2日,巴布亚新几内亚就刚刚发生了一次6.1级地震。还有5月9日,该国也发生了一次6.3级地震。4月28日,该国马当省附近海域发生6.1级地震……


更令人担忧的是,巴布亚新几内亚是世界上较不发达的国家之一,2021年人均GDP约为2916.4美元,国内经济32%是靠农业再加上经历过世界大战的摧残,所以发展得并不好。

经济的落后与其应对灾难的能力有密切关系,建筑的脆弱、人民求生技能的缺失都有可能增加伤亡人数。想一想今年6月阿富汗经历的地震,震级只有6.0级,威力只有泸定地震的1/30左右,但却造成了1163人遇难的悲剧。


目前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伤亡数据还没有结束统计,截至现在的数据是1死4重伤,但影响应该也会很大。而且最近几次6.0级以上地震的伤亡数据,网上都很难查到,估计该国的数据统计也不是很及时。

回顾历史,2018年的时候,巴布亚新几内亚发生的一次7.5级地震中,死亡人数达到了125人。不过,当时地震发生在该国比较偏远的地区,人口密度低不说,很多数据都难以统计,所以实际伤亡数据很可能远超过报告的结果。


这一次地震的震中位于凯南图镇以东67公里处,同样属于相对比较偏远的地区,震中5公里范围内平均海拔约1092米。据当地的地质学家Renagi Ravu描述,凯南图镇是离震中最近的大镇,生活着差不多1万人。但附近高原还有许多分散的居民点,受影响的人数大约有数万人。但由于位置偏远,通讯不够发达,地震造成的损失人员伤亡报告将会很慢。

在震中附近300公里的范围内,坐落着该国6座大中城市,其中莱城距离仅68公里,是巴布亚新几内亚最大的工业城市,人口约12万。


在当地,地震并不罕见,但平时的地震没有这么剧烈,持续时间也不会很长。然而这一次不一样,据他描述,当时晃动持续了差不多1分钟的时间,震级也更大,以至于当地人有点恐慌。

Ravu当时正在家里和同事聊天,地震发生时,他的两个孩子的早餐全都摔落在地,他家也出现了异味,大概是下水管道在地震中受损。有人给他发来了图片消息,可以看到许多地方都出现了管道断裂、瓦砾掉落以及路面破裂的情况,还有一些手机信号塔也受损。


由于该国山地比较多,地震之后出现泥石流以及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的风险也比较高,从而引起进一步的破坏。就算次生灾害没有直接夺走生命,也会导致村庄被埋、庄稼被破坏、电力供应以及通讯和交通被切断等严重后果,让当地人民的生活雪上加霜。

而且,巴布亚新几内亚作为岛国,一旦发生强震,很多人都担心会不会进一步导致海啸。1998年的时候,在一次7级地震后,随之而来的海啸就夺走了超过2500条生命!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刚开始提示附近1000公里范围内存在海啸风险,但目前已经解除了警告。


很多人看到这里都忍不住要说:怎么今年的地震如此频繁?难道地球要迎来巨大的灾难了吗?

的确,这一年来,我们听到了太多关于地震的新闻,仅仅我们国内就有不少。6月1日,四川省安市芦山县发生6.1级地震,导致4人死亡;3月23日,台湾省一夜之间发生8次地震,最大的一次达6.6级……

难道今年真的比往年有更多的地震吗?


有人进行过不完全统计,平均每年全球会出现15次左右的7.0~7.9级地震(不同的统计方法结果也略有不同,8.0~8.9级发生的频率大约是1年1次,6.0~6.9级地震的频率是更强地震的10倍左右。

今年截止到目前,7.0级及以上的地震只发生了5次,6.0~6.9级地震发生了86次。按照这个频率来算,其实今年地震的频率非但没有更高,反而相对低了一些。

那么,为何今年大家会有地震更加频发的错觉呢?


答案很简单,那就是现在网络太发达了。随着网络的出现,人类就经历过一次相同的错觉。近些年来,自媒体涌现出来,信息爆炸,大家看到的相关新闻越来越多。再加上大家的关注度也在提高,越来越多震级相对较小、没有伤亡的地震也被关注,于是造成了这样的错觉。

总而言之,至少在最近这些年来,地球的地震频率和强度没有明显的变化。唯一能改变的,就是人类面临地震的反应和措施。只有经济、科技不断发展,才能减少地震中的损失和伤亡。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地震坛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地震坛 ( 京ICP备14033744号 )

GMT+8, 2024-4-19 20:17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