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地震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427|回复: 5

22年9月22日/【知识更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9-22 07: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秒级预警、分钟级烈度速报、高分卫星数据支持——与地震波赛跑

中国新闻网

2022/09/22 04:33 北京市

已关注

X
秒级预警 分钟级烈度速报 高分卫星数据支持

与地震波赛跑

9月19日13时05分09秒,墨西哥突发7.7级地震。9月17日夜间以来,台湾台东县、花莲县相继发生6.5级、6.9级地震,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9月5日,四川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近期,地震频发,牵动人心,也考验着人们的应对能力。

震后6.2秒发出地震预警信息,震后2分钟左右发出速报信息(含震源位置、震级等地震基本参数),震后3分36秒初步产出仪器地震烈度分布图,震后10分04秒产出正式的乡镇仪器烈度分布图,给出最大烈度9度区的范围,震后半小时产出余震序列精定位第一版结果……第一时间启动地震应急服务响应,以最快速度产出应急科技产品,泸定6.8级地震中,相关部门快速、高效做好地震应急处置、现场调查和科学考察工作,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震后6.2秒即发预警,在分钟尺度上获取地震动强度的详细分布

“你开了手机地震预警功能吗?”地震预警这种新型减灾手段正逐渐被公众接受。

“震后6.2秒,中国地震预警网就通过预警专用终端、手机APP、村村响应急广播、第三方平台等渠道发布预警信息,向康定市提前9秒、雅安市提前21秒、成都市提前56秒发布地震预警信息。”四川地震台研究员苏金蓉介绍,这是自2018年起连续成功进行预警处理和发布的第84次4级以上地震。

如何才能及时有效发出秒级预警?苏金蓉道出关键:一是高密度的地震观测系统,二是低延时的通信网络系统,三是高效的数据处理系统,四是多渠道的紧急地震信息服务系统。“这四者缺一不可,只有先观测捕捉到地震波,及时传输汇集观测数据,再通过优化算法快速处理、发布,才可能发挥预警应有的效益。”

“地震预警利用了电磁波比地震波快的原理。电磁波以30万公里/秒的速度传播,地震破坏性横波以约3.5公里/秒的速度从震源向外传播,如果能在震后6秒左右估计地震基本参数、发出预警,横波刚传播约20公里,距离震中100公里的地方就会有20秒以上的预警时间。”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执行总工程师马强解释。

“不要小看这数秒至数十秒的预警时间,它可以让公众避震、稳定人心,更重要的是能在一些生命线工程、重大设施和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中避免产生严重后果或次生灾害。”苏金蓉举例,如高铁、核电站、油气管网输送及危化企业、医院手术室等可采取紧急应急处置措施,减轻损失。

震级和烈度是描述地震的两个重要概念,此次泸定地震的震级为6.8级,最大烈度为9度。马强介绍,震级描述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烈度描述不同地点受影响的强弱程度。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是不同区域有不同烈度。

“哪些地方震动强?哪些地方破坏大?这些信息对指挥决策非常重要。”马强说,以2008年四川汶川8.0级地震为例,震中在映秀镇,但是破坏最严重的地区则是从汶川一直延展到都江堰、彭州,再从安县延展到北川、平武。

传统的地震烈度评定建立在震后调查的基础上,需要派遣大量专业人员深入震区绘制地震烈度图。对于强震而言,往往需要数天甚至数十天才能完成,远不能满足应急决策的需要。

“如今,有了地震烈度速报,可在分钟尺度上获取地震动强度的详细分布,有助于提高烈度评定效率,及时为人员伤亡、经济损失评估以及应急救援科学决策等提供支撑。”马强说。

几分钟至几小时内快速反演震源破裂过程,人工智能快速、精准定位余震

下载处理远场地震波形数据,进行模型参数设置和反演计算,制图、分析结果……借助科技力量,研究人员还原了泸定6.8级地震的破裂过程——

此次地震破裂以走滑运动为主,破裂发生自海螺沟下方深度12.8公里处,同时往两侧展开,约7秒后破裂转为主要往南东方向发展,整个过程持续约18秒,破裂总长度达40公里,最大滑动量达1.84米。

汶川8.0级地震后,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研究员赵翠萍所在的团队,一直承担着我国大震应急产出的任务,包括地震精确定位、震源机制解、破裂过程等震源参数的快速测定。

“应急工作对震源参数产出的要求是快和准。地震数据获取快慢、震源机制解产出速度、反演算法是影响破裂过程快速反演的主要因素。”赵翠萍告诉记者,泸定6.8级地震后,他们合作研发的智能地动系统3分钟内产出了震源机制解,与其他研究者此后发布结果基本一致。

“断裂带上滑动量大的位置往往是地表灾害严重的区域,尽快找出来可及时为震后确定救灾目标区域提供指导。”赵翠萍介绍,强震发生后,团队最快可在1个小时左右快速反演震源破裂过程。此外,强震破裂扩展方向前端及破裂区域中没有滑动量的区域,与未来的强余震发生有着密切联系,需要重点关注。

大地震发生后,通常伴随着大量余震。截至9月12日8时,泸定6.8级地震共记录到余震2715次,其中3.0级及以上余震16次。在内行人眼里,这些纷繁复杂的地震波里隐藏着诸多参考信息。

快速准确测定余震序列位置,对于应急救援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房立华举例说明,比如根据余震和断层的关系,判断地震发生在哪条断层上,可以为震后趋势研判提供依据;根据余震分布的长度、宽度,可以估算灾区范围;根据余震和主震的相对位置关系,可以推测地震的破裂方向,其沿线一些城镇灾情可能更严重,等等。

从上世纪70年代起,国内外地震学家百般尝试,想攻克密集地震序列自动处理这一难题,收效甚微。2021年之前,我国的余震序列分析主要靠人工,费时费力。汶川8.0级地震时,中国地震局抽调了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球所、河北等省地震局的技术骨干共70多人次赴四川支援余震序列分析,坚守了一个多月。

“2015年以来,人工智能在人脸识别、语音识别、无人驾驶等领域都取得了较好应用。从2017年起,我们就尝试借助人工智能解决地震数据的智能处理问题。”房立华说,也就是利用地震台网长期积累的海量数据,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让计算机自动学习地震波形特征,实时识别余震,并对其位置进行精确测定。

经过不懈努力,2021年实时智能地震处理系统研发成功,并在云南漾濞6.4级地震和青海玛多7.4级地震中投入应用。目前,这一系统已在14个省级地震局得到推广应用。与人工处理结果对比显示,AI系统能更快速自动产出余震序列目录,数量是人工的2倍多,且精度基本一致,下一步将向全国推广。

全天候全天时观测,10余颗卫星对灾区紧急成像,为应急救援评估提供空间信息支持

纵横山谷中,震中海螺沟景区有多处山体滑坡,掩埋了部分道路,这是高分三号卫星9月5日获取的遥感影像图景。检测到灾情后,当地抢险救援力量迅速赶赴现场。

卫星遥感是尽快掌握灾害状况、监测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地震发生10分钟后,接应急管理部国家减灾中心和四川高分中心应急需求,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第一时间启动民商卫星应急响应机制,协调调度高分三号01/02/03星、高分一号D星、高景一号等10余颗卫星对地震灾区紧急成像。

当天19时11分,高分三号卫星成像获取到震区SAR影像,第一时间分发给国家减灾中心、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四川高分中心和当地应急部门,相关单位迅速展开分析,获悉灾区受损情况。

“地震发生后,我们根据受灾地天气情况综合研判调度,优先安排以高分三号SAR卫星(合成孔径雷达卫星)为主的成像观测,同时辅以高分辨率光学卫星成像。”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数据应用部副部长、研究员姚涛告诉记者。

据介绍,民商卫星分属不同部门和单位管理运行,此前各自运行,互不协同。2021年,国家航天局建立了民商航天指挥控制中心,统筹指挥调度民商航天卫星资源,初步建立了民商航天应急响应机制,从而成体系地支持国家重大应急需求。

“四川当地气象条件不佳,阴雨云雾天气多。高分三号SAR卫星不受云雨天气影响,具有全天候、全天时的观测能力,在洪涝、台风、地震等恶劣天气条件下可以监测淹没面积、受损范围和道路损毁情况等,是这次驰援灾区的‘主力’。”姚涛说,高分三号共有13种工作模式,可以针对陆地、海洋等不同观测条件和需求选择相应模式。在此次应用的聚束模式下,它的分辨率可以达到1米。

“高分一号D星等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卫星提供辅助,它们在分辨率上更具优势,在云层散开间隙等也能发现对灾区救援有价值的信息。”姚涛说。

“高分一号D星、高分三号同属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高分卫星观测要素最全、响应时间最快、协同观测能力最优,形成了体系化的应急服务能力。”姚涛举例,高分一号、二号、六号卫星可在房屋损毁、桥梁垮塌、化工园区爆炸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高分四号卫星在林火应急中可连续监测火情动态发展,高分五号卫星可对水源地污染灾害进行监测,高分七号立体测绘卫星可在尾矿库垮塌、滑坡泥石流监测中大显身手。

长期坚持、不断创新,地震应急科技产品经历了从无到有、由慢到快、由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同时,我国又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全社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取得显著进展。

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大应急”管理体系。2018年4月,新组建的应急管理部挂牌成立,先后整合了原有11个部门的13项职责。经过四年多的实践检验,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基本形成,新部门新机制新队伍的优势逐渐得到彰显。

防震减灾史,也是科技进步史。

赵翠萍回忆,汶川8.0级地震时,我国地震监测刚刚进入数字记录时代,台站数量不足,监测能力有限,数据处理大多依赖人工,科研人员无法及时获取数据。余震序列处理能力跟不上震情研判要求,震源机制解、震源破裂过程还停留在科学研究层面,尚未纳入震后应急工作发挥作用。

谈及这些年来的进步,苏金蓉告诉记者,从观测台站的数字,可见一斑。2008年汶川8.0级地震时,四川共有台站52个;2013年芦山7.0级地震、2017年九寨沟7.0级地震时,这个数字分别增长为234、402个;到了2021年,四川预警系统共有台站2246个,增加了40多倍。

不仅如此,监测能力、产出速度也有了很大提升。2008年,四川地震台只能对3.5级以上地震作出处置,如今全省平均1.6级就可以处置,泸定6.8级地震的余震甚至能监测到1级以下地震。2008年汶川8.0级地震时,最快处理出地震参数需要13分钟,2013年芦山7.0级地震55秒产出自动速报结果,2021年泸县6.0级地震,震后4.8秒就已对外发布地震预警信息。

“科研要急国家之所急,还要先走一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首任所长赵九章这句话给房立华留下深刻印象。在房立华看来,地震科技创新必须始终面向国家需求、面向国际前沿开展研究。“十多年来,我们的地震应急科技产品,比如地震破裂过程图、震源机制图、地震动参数图、仪器地震烈度图和余震序列精定位图等系列产品,经历了从无到有、由慢到快、由弱到强,由人工到自动再到智能化的跨越式发展,应急科技产品不断丰富,产出速度和准确度不断提升。这都是长期坚持、不断创新的结果。”

“经过十多年发展,我国在高分卫星应用方面彻底扭转了长期依赖国外遥感数据的局面,卫星数据自给率达90%以上。”姚涛称,高分专项实施之前,中国的卫星数量还相对少。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时,我们还需依靠国际上提供卫星数据支持。如今,高分一号、二号、三号和四号卫星相继加入“空间与重大灾害国际宪章”,已有效响应全球36个国家和地区的上百起重大灾害。

本报记者 管筱璞 柴雅欣

【编辑:陈文韬】
 楼主| 发表于 2022-9-24 22: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文读懂丨地震响应分为哪些级别?代表什么含义?要做哪些工作?

潇湘晨报

2022/09/05 15:20 湖南省

已关注

X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6公里。接报后,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应急管理部立即启动国家地震应急三级响应,国家减灾委、应急管理部启动国家Ⅳ级救灾应急响应,四川省应急管理厅立即启动二级响应。应急响应分为哪些级别?不同级别应急响应代表什么?为什么国家响应级别和四川省响应级别不一样?一起来了解一下。


地震灾害分级:

地震灾害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四级。

(1)特别重大地震灾害是指造成300人以上死亡(含失踪),或者直接经济损失占地震发生地省(区、市)上年国内生产总值1%以上的地震灾害。

当人口较密集地区发生7.0级以上地震,人口密集地区发生6.0级以上地震,初判为特别重大地震灾害。

(2)重大地震灾害是指造成50人以上、30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者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地震灾害。

当人口较密集地区发生6.0级以上、7.0级以下地震,人口密集地区发生5.0级以上、6.0级以下地震,初判为重大地震灾害。

(3)较大地震灾害是指造成10人以上、5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者造成较重经济损失的地震灾害。

当人口较密集地区发生5.0级以上、6.0级以下地震,人口密集地区发生4.0级以上、5.0级以下地震,初判为较大地震灾害。

(4)一般地震灾害是指造成1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者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地震灾害。

当人口较密集地区发生4.0级以上、5.0级以下地震,初判为一般地震灾害。


国家应急响应分级:

根据《国家地震应急预案》(2012年8月28日修订),国家级响应机制,根据地震灾害分级情况,将地震灾害应急响应分为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

应对特别重大地震灾害,启动Ⅰ级响应。由灾区所在省级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灾区地震应急工作;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机构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全国抗震救灾工作。

应对重大地震灾害,启动Ⅱ级响应。由灾区所在省级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灾区地震应急工作;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根据情况,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开展国家地震应急工作。

应对较大地震灾害,启动Ⅲ级响应。在灾区所在省级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支持下,由灾区所在市级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灾区地震应急工作。中国地震局等国家有关部门和单位根据灾区需求,协助做好抗震救灾工作。

应对一般地震灾害,启动Ⅳ级响应。在灾区所在省、市级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支持下,由灾区所在县级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灾区地震应急工作。中国地震局等国家有关部门和单位根据灾区需求,协助做好抗震救灾工作。

地震发生在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和其他特殊地区,可根据需要适当提高响应级别。地震应急响应启动后,可视灾情及其发展情况对响应级别及时进行相应调整,避免响应不足或响应过度。


四川省应急响应分级:

根据《四川省地震应急预案(试行)》(川办发〔2021〕80号),四川省省级层面响应分级由高到低分为一级、二级、三级。

一级响应

发生下列情况之一,启动省级地震一级应急响应:

(1)造成 30 人以上死亡(含失踪)的地震。

(2)人口密集地区发生 7 级以上地震,或其他地区发生 7.5 级以上地震。

(13)发生社会关注度特别高、危害特别大的地震。

一级响应由省抗震救灾指挥部提出启动建议,报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意。启动后按程序向社会公布。

二级响应

发生下列情况之一,启动省级地震二级应急响应:

(1)造成 10 人以上、30 人以下死亡(含失踪)的地震。

(2)人口密集地区发生 6.0—6.9 级地震,或其他地区发生6.5—7.4级地震。

(3)发生社会关注度高、危害大的地震。

二级响应由省抗震办提出启动建议,报指挥长同意,并向省委、省政府报告。启动后按程序向社会公布。

三级响应

发生下列情况之一,启动省级地震三级应急响应:

(1)造成 3 人以上、10 人以下死亡(含失踪)的地震。

(2)人口密集地区发生 5.0—5.9级地震,或其他地区发生5.5—6.4级地震。

(3)发生社会关注度较高、危害较大的地震。

(4)发生灾情明显涉及两个及以上市(州)、或超出事发地市(州)应对能力的地震。

三级响应由市(州)提出请求,或省抗震办提出启动建议,报省抗震救灾指挥部指挥长同意。 启动后按程序向社会公布。

省级层面根据地震灾情,综合研判确定是否启动响应和响应级别。各地可以结合历史经验和工作要求,科学设置本级响应级别和启动条件,应原则上满足逐级提升响应、分级承担任务的总体要求。

响应级别调整

启动应急响应后,如果发现响应级别与实际灾情明显不符,由省抗震办提出调整响应级别的建议,启动应急响应机构宣布调整响应级别,避免响应不足或响应过度。


应急响应要做哪些工作?

根据《国家地震应急预案》(2012年8月28日修订),各有关地方和部门根据灾情和抗灾救灾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搜救人员

立即组织基层应急队伍和广大群众开展自救互救,同时组织协调当地解放军、武警部队、地震、消防、建筑和市政等各方面救援力量,调配大型吊车、起重机、千斤顶、生命探测仪等救援装备,抢救被掩埋人员。现场救援队伍之间加强衔接和配合,合理划分责任区边界,遇有危险时及时传递警报,做好自身安全防护。

2、开展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疫

迅速组织协调应急医疗队伍赶赴现场,抢救受伤群众,必要时建立战地医院或医疗点,实施现场救治。加强救护车、医疗器械、药品和血浆的组织调度,特别是加大对重灾区及偏远地区医疗器械、药品供应,确保被救人员得到及时医治,最大程度减少伤员致死、致残。统筹周边地区的医疗资源,根据需要分流重伤员,实施异地救治。开展灾后心理援助。

加强灾区卫生防疫工作。及时对灾区水源进行监测消毒,加强食品和饮用水卫生监督;妥善处置遇难者遗体,做好死亡动物、医疗废弃物、生活垃圾、粪便等消毒和无害化处理;加强鼠疫、狂犬病的监测、防控和处理,及时接种疫苗;实行重大传染病和突发卫生事件每日报告制度。

3、安置受灾群众

开放应急避难场所,组织筹集和调运食品、饮用水、衣被、帐篷、移动厕所等各类救灾物资,解决受灾群众吃饭、饮水、穿衣、住处等问题;在受灾村镇、街道设置生活用品发放点,确保生活用品的有序发放;根据需要组织生产、调运、安装活动板房和简易房;在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配备必要的消防设备器材,严防火灾发生。救灾物资优先保证学校、医院、福利院的需要;优先安置孤儿、孤老及残疾人员,确保其基本生活。鼓励采取投亲靠友等方式,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安置受灾群众。

做好遇难人员的善后工作,抚慰遇难者家属;积极创造条件,组织灾区学校复课。

4、抢修基础设施

抢通修复因灾损毁的机场、铁路、公路、桥梁、隧道等交通设施,协调运力,优先保证应急抢险救援人员、救灾物资和伤病人员的运输需要。抢修供电、供水、供气、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保障灾区群众基本生活需要和应急工作需要。

5、加强现场监测

地震局组织布设或恢复地震现场测震和前兆台站,实时跟踪地震序列活动,密切监视震情发展,对震区及全国震情形势进行研判。气象局加强气象监测,密切关注灾区重大气象变化。灾区所在地抗震救灾指挥部安排专业力量加强空气、水源、土壤污染监测,减轻或消除污染危害。

6、防御次生灾害

加强次生灾害监测预警,防范因强余震和降雨形成的滑坡、泥石流、滚石等造成新的人员伤亡和交通堵塞;组织专家对水库、水电站、堤坝、堰塞湖等开展险情排查、评估和除险加固,必要时组织下游危险地区人员转移。

加强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设备、输油气管道、输配电线路的受损情况排查,及时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对核电站等核工业生产科研重点设施,做好事故防范处置工作。

7、维护社会治安

严厉打击盗窃、抢劫、哄抢救灾物资、借机传播谣言制造社会恐慌等违法犯罪行为;在受灾群众安置点、救灾物资存放点等重点地区,增设临时警务站,加强治安巡逻,增强灾区群众的安全感;加强对党政机关、要害部门、金融单位、储备仓库、监狱等重要场所的警戒,做好涉灾矛盾纠纷化解和法律服务工作,维护社会稳定。

8、开展社会动员

灾区所在地抗震救灾指挥部明确专门的组织机构或人员,加强志愿服务管理;及时开通志愿服务联系电话,统一接收志愿者组织报名,做好志愿者派遣和相关服务工作;根据灾区需求、交通运输等情况,向社会公布志愿服务需求指南,引导志愿者安全有序参与。

视情开展为灾区人民捐款捐物活动,加强救灾捐赠的组织发动和款物接收、统计、分配、使用、公示反馈等各环节工作。

必要时,组织非灾区人民政府,通过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智力等形式,对灾区群众生活安置、伤员救治、卫生防疫、基础设施抢修和生产恢复等开展对口支援。

9、加强涉外事务管理

及时向相关国家和地区驻华机构通报相关情况;协调安排国外救援队入境救援行动,按规定办理外事手续,分配救援任务,做好相关保障;加强境外救援物资的接受和管理,按规定做好检验检疫、登记管理等工作;适时组织安排境外新闻媒体进行采访。

10、发布信息

各级抗震救灾指挥机构按照分级响应原则,分别负责相应级别地震灾害信息发布工作,回应社会关切。信息发布要统一、及时、准确、客观。

11、开展灾害调查与评估

地震局开展地震烈度、发震构造、地震宏观异常现象、工程结构震害特征、地震社会影响和各种地震地质灾害调查等。民政、地震、国土资源、建设、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深入调查灾区范围、受灾人口、成灾人口、人员伤亡数量、建构筑物和基础设施破坏程度、环境影响程度等,组织专家开展灾害损失评估。

12、应急结束

在抢险救灾工作基本结束、紧急转移和安置工作基本完成、地震次生灾害的后果基本消除,以及交通、电力、通信和供水等基本抢修抢通、灾区生活秩序基本恢复后,由启动应急响应的原机关决定终止应急响应。

潇湘晨报记者周盾 综合报道

新闻线索爆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进入“晨意帮忙”专题;或拨打晨视频新闻热线0731-85571188。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9-24 22:59 | 显示全部楼层
巧合还是前兆?四川震前罕现绵竹“鸟群”、蜉蝣群飞!动物真的能提前预警吗

魔方科学

2022/09/05 17:24 四川省

+关注

X
四川绵竹马尾河夜空出现罕见的“鸟群”铺天盖地齐飞,密密麻麻、密密麻麻的,再次引发热议。确实,数量太多了,虽然是已经临近夜晚,但是天空因为这一“鸟群”一下子更加黑了,让有密集恐惧症的人难免感到害怕。当地居民张先生受访的时候表示:当时只听到有什么东西在叫,然后抬头一看,密密麻麻的不知道是鸟还是蝙蝠。


值得注意的是,这已经并非第一次了。加之近段时间以来诸多“异常”现象的发生,不少人就极其容易将它们之间产生联想,就比如近日接连发生的成都巨响、绵竹8月“鸟群”事件、湖南沅江蜉蝣大爆发等等。

不可否认,比较少见的事情接二连三发生在震前难免引起争议,但是这究竟是巧合还是真的有所预兆?不管怎么说,还是先来了解一下此次绵竹马尾河再次发生怪叫的“鸟群”齐飞,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密密麻麻:四川绵竹马尾河再现不明“鸟群”!究竟何方神圣?为什么会成群飞舞

就四川绵竹马尾河在4日发生的“鸟群”密密麻麻飞过夜空事件来说,因为并非首次,因此解释起来也相对比较简单。在此之前,不妨先来了解一下在8月时候同样发生的那起类似事件!

据悉,事情发生在8月21日,当时也是同样的一副绵竹夜空。只见流传的视频中有人边拍边说:密密麻麻、密密麻麻的,然后就看到天空中有大批的飞鸟飞过。当时因为这一壮观场面,还引发了不少热议。不过后来应急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就已经回应了,群飞的鸟应该属于蝙蝠。表示往年也出现过这一景象,是正常的自然现象。


时隔数天,绵竹再次出现不明鸟群,按道理应该和8月份的时候一样,因此大概率应该还是蝙蝠。再者,从蝙蝠习性来看,其实“昼伏夜出”本就是生理特性,不应该觉得奇怪。而一起成群结队的活动,更是它们群体活动的天性使然。一般来说,蝙蝠活动时候都是成群结队,队伍还都不小。它们一般集体出现在某个地方一般有多个原因。


第一,气候原因。就如去年出现在德阳漫天的蝙蝠一样,当时就是因为德阳出现降雨,空气比较湿润,然后蝙蝠的食物链下游的苍蝇、蚊虫、老鼠等物种活动频繁,于是它们成群结队出来进行大规模的捕食。

当然,这一原因还离不开蝙蝠喜欢分享猎食信息,集体出动。据悉,蝙蝠这一物种如果发现有食物,不是自己独食,而是会召唤大量的同类一起捕食。同样,当遇到天敌比如猫头鹰、蛇等物种的时候,它们也会成群结队出现以此迷惑对方,从而最大程度从伏击者的埋伏下逃生。


第二,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季节性的繁殖行为。夏季是蝙蝠的繁殖季节,尤其是每当夏末的时候。为了吸引雌性的注意,它们会从邻近的地方一起飞来聚集在同一个地方,参加一年一度的繁殖盛会。


第三,当然抛开以上两个比较常见的群飞因素外,像被破坏了栖息地也可能造成蝙蝠群飞迁徙行为。

动物真的能预测地震吗?四川甘孜、雅安发生地震,和蝙蝠接连群飞、成都巨响以及沅江蜉蝣大爆发有无关联?

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官方发布消息,9月5日12时52分在四川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13时03分,泸定发生3.1级地震,震源深度9千米。13时15分,泸定再次发生2.8级地震,震源深度8千米。


无独有偶,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9月5日12时56分在四川雅安市石棉县发生了4.2级地震,震源深度15千米。在13时10分的时候,发生了2.9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13时28分的时候,又发生了2.9级的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该两地发生地震后,四川多地震感明显,就连远在重庆的朋友都感受到了强烈晃动。


无巧不成书,恰逢近期诸多罕见事情发生,于是都在猜测它们之间究竟有无关联。其实魔方还是比较有发言权,近期这几个事情发生后其实都有进行科普。首先,就蝙蝠群飞现象来说前文已经说得比较详细,不用过多赘述。其次,就成都巨响。在昨日刚发生后也有进行科普,成都的巨响其实并非罕见,反而此前在秦皇岛、杭州等地都多有发生,用位于成都都江堰网友的说法,他们天天都能听见,大概率还是音爆无疑。



最后,就近日发生的湖南蜉蝣大爆发事件来说。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地点,还记得去年就曾发生过同样的景象。“蜉蝣群飞”固然美,但是只有一夜光景,一夜之后就会死亡。之所以会群体聚集,其根本原因在于,它们在繁殖。而之所以选择在沅江的桥上,则是因为蜉蝣是生态环境的“验金石”,它对环境要求比较高,因此不会随意挑地方。它们繁殖后会产卵在水质较好的水面加之又喜欢追逐光,因此才会选择生态较好的沅江附近。


至此,其实最近发生的人们比较疑惑的事情也就都解释清楚了,自然它们之间也就真的说明没有什么关联性了。它们只是时间上具有巧合性,恰巧碰在了一起。

这个时候或许部分人士会比较疑惑,不明白怎么就这么巧了?其实魔方还可以从更根本的层面讲述,那就是动物本质上是并不具备地震预测功能!


其实除了此次地震前有蝙蝠群飞,其实像青蛙倾巢而出、老鼠乱窜、动物咆哮等也被人为赋予了一定意义。还记得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有人表示地震前三天曾出现过上百只黄鼠狼从旧城墙里倾巢出动进行转移,之后几天还不停嚎叫。地震前一天有人发现大老鼠叼着小老鼠也在排成串转移,有人养的数百只鸽子也倾巢飞出。历史上还有1948年俄罗斯阿什哈巴德地震、1968年亚美尼亚地震、1978年阿赖地震等发生前也经历了蛇、蜥蜴等爬行动物群现迁徙。



但是它们真的有关系吗?或许事实并不是如此!专家早已证实,目前没有任何的研究可以证实动物具备地震预测功能。它们会出现异常行为,很多时候更大程度还是和它们自身的生活习惯、天性、天气有关。时间点出现在刚好临近震前数秒,也只是因为某些动物的感知能力比人类更强,类似原理在现代科学发明的地震预警各类软件、设备上也有所体现。


并且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相比一些常见物种在地震到来前出现异常行为,它的提前时间,其实还并没有如今专业的预警提醒早。并且这些行为总结也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些也都属于人类现代科学发展后的智慧成果。总的来说,与其相信一些莫须有的预测,还不如多储备避震知识来得有用。你们觉得呢?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9-24 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泸定地震前绵竹现蝙蝠群,未解自然异象是示警还是巧合?

闻舞视界

2022/09/05 17:03 山东省

已关注

X
文\江湖小舞

“果然地震了!”

今天中午12点52分,正在遭受疫情且省会成都已经“全民居家”多日的四川祸不单行,甘孜州泸定县发生震源深度16千米的6.8级地震。


在关于地震的热搜话题中,次第排列的是“四川泸定6.8级地震”、“四川绵竹上空疑现大量蝙蝠群”、“成都震感”,特别是当绵竹出现蝙蝠群的次日,泸定就发生地震,很多网友不淡定了,纷纷质疑专家掷地有声给出的“属正常自然现象”到底依据何在,并嘲讽“这个工作人员是不是脸都被打肿了”?

对于网友想当然地将绵竹和泸定县进行关联思考并给出结论的做法,本人并不完全认同,但对于一些未解的自然异象,无论是绵竹当地的应急管理部门工作人员还是专家,不管出于何种目的,未经思索就给出“正常自然现象”的草率结论,更是不能认可。

我们确实无法判断绵竹蝙蝠群和泸定县地震的必然关联性,但专家话音未落,在距离蝙蝠群300多公里之外的泸定县就发生6.8级地震,这样的巧合性也无法阻止大家将两者进行强行联想。平心而论,这种关联的科学依据跟专家称蝙蝠群为“正常现象”一样,都是缺乏确凿证据,这是毋庸置疑的。

既然谁也无法给出科学判断,专家武断地否定这种超自然现象的预警似乎也极不科学,更不负责,专家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东西,能不能坦诚地说不知道,不了解,或者存疑?显然,主动承认无法解释,对人们神经的麻痹都远远小于武断的结论,造成的损害也远远小于妄下结论。

并不是因为一次无法给出科学依据的认定蝙蝠群是自然现象就批评绵竹的应急管理人员,只是想说明,对于未知的自然异象,我们是不是应该秉持着一份敬畏,毕竟,自然界的未解未知现象还有很多,我们可能一时间并不为参透奥秘,以现有的科学依据进行推测也不尽然,至少,在我们还不能完全推翻一些联想的时候,对自然异象多一点谨慎,是不是更应该?

单纯从绵竹的蝙蝠群视频来看,叽叽喳喳遮天蔽日,这样的场面确实不常见,但也绝非从未出现过,就像新闻所言,8月份也曾出现这种情况,而这一次可能真的是巧合了而已。


就像有网友所言,动物能够提前感知次声波,由于动物可以听到人类不能听到的超声波和次声波,地震释放的次声波,人类感觉不到而动物能感觉到。对于这样的说法,我们并无法给出确凿的判断,但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往往地震前,家里的狗或者鸡确实存在一些不同于平常的反应,只是当这种动物之间的异常反应扩大到自然界之后,我们就缺少科学依据和深入研究了。

不知道是巧合还是天有异象,在2008年5月10日,也就是512汶川地震前夕,《华西都市报》曾发布过一条名为《数十万只蟾蜍迁徙引居民担忧》的报道,“日前,绵竹市西南镇檀木村出现了大规模的蟾蜍迁徙:数十万只大小蟾蜍浩浩荡荡地在一制药厂附近的公路上行走,很多被过往车辆压死,被行人踩死。大量出现的蟾蜍,使一些村民认为会有不好的兆头出现。”

面对当地人对“这种现象是不是啥子天灾的预兆哟?”的担忧,绵竹当地林业部门却称,“这是蟾蜍正常的迁徙,与老百姓所说的天灾毫无关系。”而在泸定地震之后,当时专家的回应又被翻出,网友不客气地批评,“当时专家也说正常。”这种情绪,不是好现象。

当然,对于绵竹的大量蟾蜍和汶川地震之间的关联,我们至今也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答案,而关于地震前存在蟾蜍迁徙的说法,也并非我们独有,在2009年意大利拉奎拉地震发生前几天,当地的蟾蜍纷纷离开池塘。

甚至有英国媒体报道,科学家表示动物能够在地震即将发生前感知到地下水发生的化学变化,从而预测地震,并认为可以通过研究这种化学效应,从而通过观察动物出现的异常行为预测地震。

即便是通过科学角度能够找到动物异常行为的依据,无奈自然界动物繁多异象繁多,到底哪一种是具备明确的地震预警,从中找到具有科学依据的判断指标也不太容易。如果我们早就参透了一切异常和异象,当然早就可以对其潜在危险做出判断,但很可惜,至少我们目前还办不到。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的专家是不是应该低调点,对于疑惑和知识缺陷要敢于承认,而不是一味出于安抚民众情绪的需求胡说八道,这种误导不仅无助于真正舒缓大家的情绪,相反,还会随着一次又一次的应验,消蚀专家公信力。另外,这也是对自然的不尊重,对科学的不尊重。

我们当然无法知道绵阳的蝙蝠群跟泸定地震的必然性,但,专家也不能确凿撇清之间的关联性,就敢笃定否认自然异象,这份胆量也没谁了。

地震研究是一个非常繁琐的系统工程,正因如此,我们不应该放过每一次的异象研判,也不能放任每一个自然界潜在示警于不顾,唯有如此,或许,我们的地震研究才会往前迈出一大步。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9-25 01:56 | 显示全部楼层
智利近海发生6.0级地震,不久前捉到5米地震鱼是征兆?皇带鱼为什么搁浅

六维自然

2022/09/25 00:02 广东省

+关注

X
“在对气候异常方面上,动物比人类具有更强的预知能力,当自然灾害发生前,这些动物就像提前收到信息,为了逃生,它们会有不同的异常表现行为,例如人们总结了不少动物在地震前的行为,鱼跳出水面、牛羊不进圈、猫狗慌乱不安,老鼠出洞、飞鸟迷失方向等等,但造成动物异常的行为有很多原因,不一定就是地震导致的。”


01



智利地震和5米长地震鱼有关?

在9月24日, 智利的中部沿岸近海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这场地震的发生很容易让人想到上个月,就有渔民捕捉到一条5米长的地震鱼,这地震鱼出现在浅海,是这场强震的前兆?



地震鱼又称为大海蛇、皇带鱼、龙王鱼等,一般体长3米左右,这条长约5米的皇带鱼, 又长又扁的鱼身与成人对比太震撼,还需启用起重机吊上岸,吸引很多人的围观、拍照留念等,当是就有些人担心:这条巨型的皇带鱼搁浅,很有可能是一个不好的信号,是地震、海啸等征兆,智利近海这场6.0级地震,真的和这条地震鱼有关?




实际上,皇带鱼属于深海物种,一般不出现在浅海, 确实会和深海地壳异常有一定的关系,可也有可能是被其它猎食者攻击造成受伤、或生病、还有在繁殖期等,都有可能出现在浅海,加上游速比较慢,这样巨鱼很容易被渔网困住,被人所捉。

02



皇带鱼能预测海洋地震?

鱼类的骨骼按性质分软骨和硬骨两类,其中皇带鱼属于海洋中最长的硬骨鱼,体长一般都在3米以上,至于它们能长多大,还没能完全确定, 体长甚至能长到十几米,大型皇带鱼可达272千克,重量非常大。



皇带鱼种群一般生活在海域深处,在水深1000米处活动,很少靠近浅海,可这种深海鱼也很经常出现在海洋风暴过后的海滩上,例如 在2011年日本福岛地震和智利2010年8.8级地震,都曾出现过10几条以上的皇带鱼搁浅,所以每当皇带鱼出现在浅滩,就会出现海洋地震或海啸等海底异常运动,被认为是不详的信号预兆。




一方面确实是很有可能和深海地震有关,当深海地壳异常时, 会让这些深海物种方向感产生异常,让它们惊慌失措地乱跑,被迫躲到浅海等情况,毕竟由于压强的不同,这些深海物种出现在浅海,是很容易造成其伤亡。



但有数据统计表明,皇带鱼出现在浅滩的次数很多, 发生的深海底壳异常也比较少,所以深海物种的出现是有多种原因的,有一定的关系,也有可能是巧合,是否和地震前兆有关,还不能简单判断,还需要更多科学论证。



动物对自然灾害有着很强的预知能力, 但也不是百分百准确,例如有一种云也被称为“地震云”,可地震云与地震其实并没有任何关联,所以皇带鱼虽被称为“地震鱼”,它的出现不一定是海底异常运动,并不能准确预测地震或海啸。

关注六维自然 顺其自然认识自然!

(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9-25 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邯郸市应急管理局开展应急处置培训暨地震桌面推演

京津冀消息通

2022/09/23 15:59 北京市

已关注

X
为进一步提高县、乡地震应急处置能力,9月22日邯郸市应急管理局对大名县开展地震应急处置专题培训,指导开展地震桌面推演。县应急管理局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县抗震救灾指挥部相关成员单位分管负责人和各乡镇应急办负责人参加活动。


培训就震后基层如何快速科学处置应对等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并结合四川甘孜州泸定县6.8级地震应急处置工作进一步强调了乡镇和各有关部门职责分工、处置流程,使大家明白震后应该干什么、怎么干。为强化培训效果,现场模拟大名县埝头乡发生3.8级地震,依据《邯郸市应急管理局4.0级以下地震处置方案》,推演了震情速报与震情灾情收集上报,震情灾情现场核实,地震紧急会商与舆情处置,应急处置总结上报等工作过程。演练在震防处指导下,相关成员单位和乡镇按工作任务分工协作,密切配合,达到预期效果。现场还对4.0级以下地震应急处置工作、近期地震重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我市将持续强化县、乡、村地震技术培训,督促指导乡镇指挥部组建、重点行业和人员密集场所预案制定与备案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等工作,进一步提升基层地震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来源:邯郸市应急管理局地震和地质灾害防御救援处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地震坛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地震坛 ( 京ICP备14033744号 )

GMT+8, 2024-4-25 19:17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