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地震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55|回复: 0

23年5月12日/【从“水”中破解地震的秘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5-12 15: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触角”深入地下400米 从“水”中破解地震的秘密

封面新闻

2023/05/12 12:27 四川省

已关注

X
封面新闻记者 吴冰清

东临琼海、西靠泸山,这里,是中国地震局最早建立的国家级I类综合台站,全国最早建成I类水化台的四川省地震局西昌地震监测中心(以下简称“西昌站”)。

你知道如何实现地震科研观测?哪些数据异常与地震孕育有关?

在西昌站的院落内,有一口名为“川32井”的400米深井,这就是我们“探秘之旅”的重要一站。


“它正好打在则木河断裂上。”四川省地震局西昌地震监测中心站党总支书记、站长胡德军介绍,凉山境内天然井泉众多,而与断裂相连的地下流体,可能存在地震孕育的信息,而“川32井”就成了我们获取“地下信息”的桥梁。

“川32井里面,地下水的钙离子、镁离子以及碳酸氢根离子以及水中的一些其他的溶解气就是‘密码’,通过监测、分析它们的变化,我们能获取可能的震前信息。”西昌地震监测中心站水化台实验室离子气体测项负责人蒋川介绍,2021年,西昌站建成了四川地震系统唯一的标准水化实验室,为获取震前的地下流体物理和化学异常信息提供了科学的数据支撑。

除了地下流体,地电阻率的变化也暗藏着地震孕育及发生的异常信息。距西昌站60余公里外的冕宁地震台就是地磁、地电观测的主要场地。

“地电阻率观测的电极都深埋在地下,从几米到上百米不等,通过观测地下介质电性随时间的变化,可以监测到该区域地下应力的调整情况,从而捕捉到震前的地震孕育及发生的异常信息。”西昌地震监测中心站电磁学科组长何昶彬说。


来自“地下”的海量信息,都将汇聚到西昌站的数据中心,由相关工作人员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从人工模拟观测读数、手工记录、人工报数,逐步发展到半自动观测、电话报数,再到现在的现代化实时观测、数据网络传输、计算机软件自动处理,技术上有了巨大的进步。”西昌站副站长王登伟回忆,他从1993年参加工作,亲身经历了地震监测台站这30年来的巨变,西昌站也从原来的观测项目单一、数量缺少,发展到如今已经建成297个各类观测台站(不包括地方台站)组成的综合观测网络。目前正在进行的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项目建设,集野外观测、数字模拟、科学验证以及成果应用为一体,建成后,将提高我们国家抵御地震灾害风险的能力,加快推进地震科学技术的发展。

地震监测网络的触角不只在西昌延伸着。

记者从四川省地震局获悉,目前,全省共建立2246个地震监测台站,比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时增加了43倍,地震监测能力从3.5级提高到1.6级,速报用时从13分钟缩短至3分钟之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地震坛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地震坛 ( 京ICP备14033744号 )

GMT+8, 2024-4-24 15:47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