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地震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61|回复: 8

23年5月20日/【知识更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5-20 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无人机航测在地震中作用

爱王者荣耀的小小

2023/05/15 14:48 北京市

+关注

X
无人机航测在地震中的应用可以涵盖多个方面,以下是其中一些主要的应用介绍:


中景视图 遥感影像采集


中景视图 遥感影像采集

地震预警:无人机可以搭载地震预警设备,通过实时监测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振幅等参数,及时预警地震,为地震应急响应提供更准确的数据支持。
地形地貌勘察:地震后地形地貌发生变化,无人机航测可以提供高分辨率、全景式的地形地貌数据,为灾情评估和应急响应提供参考。
灾情调查:无人机可以在地震灾区内进行高空俯瞰、近地观察和多角度拍摄,获取灾区的全景、细节和变化情况,为灾情调查和灾后重建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
通讯支持:地震常常导致通讯中断,无人机可以搭载通讯中继设备,实现对灾区的远程通讯支持。
物资运输:无人机可以搭载物资运输设备,实现对灾区的物资运输,提高救援效率。
综上所述,无人机航测在地震中的应用可以为地震预警、地形地貌勘察、灾情调查、通讯支持和物资运输等方面提供支持,有助于提高地震应急响应的效率和准确性。
 楼主| 发表于 2023-5-20 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地震应急指挥三维平台建设内容

小小皮解说家

2023/05/12 09:49 北京市

+关注

X
地震应急指挥三维平台是针对地震灾害应急指挥需求而开发的平台,其建设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中景视图 遥感影像采集

1.地震数据采集:收集包括地震监测数据、震源机制解、地震烈度、地质构造、地下水位、土壤类型等数据,以及各类现场调查数据。

2.地震灾情评估:基于采集到的数据,结合地震灾情发展情况,对地震灾害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实现灾情动态监测和分析。

3.指挥调度:建立指挥调度系统,实现地震应急指挥的整体规划和决策,支持多部门、多层级的指挥调度,实现指挥调度信息的集中管理和快速传递。

4.资源调配:基于灾情评估和指挥调度,对应急资源进行调配,实现应急物资、救援力量、医疗救援等资源的分配和调度。

5.地震模拟演练: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建立地震模拟环境,进行地震应急指挥演练,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和应对水平。

6.公众信息发布:及时发布地震灾情、救援进展和应急预警等信息,提高公众的应急意识和响应能力。


中景视图 遥感影像采集

7.数据可视化:通过三维地图等技术手段,将收集到的地震数据和应急资源信息进行可视化展示,方便指挥决策和现场救援。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5-21 00:28 | 显示全部楼层
研究警告纽约正下沉,这些小国也发出“SOS”!“沉没的城市”危机何解? | 第2眼

羊城晚报

2023/05/19 19:35 北京市

已关注

X

话题主持/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郑宗敏

美国《纽约邮报》17日援引新的地质研究报告警告,负担着100多万座建筑、总重量近1.7万亿磅的纽约正以每年1到2毫米的速度下沉,有些地区下沉的速度更快。

《纽约邮报》为这篇报道配有的一张动画效果示意图显示,纽约标志性的自由女神像半淹没在海水中,身后的纽约摩天大楼等建筑逐渐下沉被淹没。


该研究报告称,(城市建筑)构造和人为导致的沉降、海平面上升以及飓风强度的增加,意味着沿海和河滨地区面临的问题正在加剧。世界上被观测到正在下沉的沿海城市数量正在增长,而纽约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谈及未来的担忧和挑战,不少人总觉得杞人忧天。其实在历史的长河中,已有不少城市被海水淹没,也有城市在未来的数十年内可能被海水淹没,沿海城市被淹没的问题已成为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如何缓解日益严重的被淹没危险值得所有人重视。

这些城曾风光无限,如今沉没在波涛之下

世界上许多地方都有着被海水淹没的城市,它们有些在水底沉寂千年后,才被人类揭开古老文明的面纱。

帕夫洛彼特里被称为“荷马时代的港口”,希腊铜器时代繁忙的港口之一,已沉没于希腊最南端的海湾水面四米以下,是已知最早沉没的城市。帕夫洛彼特里遗址占地近30000平方米,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沉入海底,50多年前被英国海洋学家发现。

索尼斯-伊拉克利翁曾是一座只存在于文献中的埃及古城,大约存在于公元前8世纪至8世纪,却一直未能找到实物证据。直到2000年法国水下考古学家弗兰克·戈迪奥及其团队在埃及亚历山大市附近阿布吉尔湾的水下发现这座古城,才向世人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

2000多年前,巴亚堪称罗马帝国的拉斯维加斯。古罗马的超级富豪们周末来这里聚会,身世显赫的政客们在这里的海滩上建造了奢华的别墅、精美的大理石雕像。然而在公元16世纪,人们遗弃了这座城市,随着水位的慢慢上涨,逐渐淹没了这座位置很低的海湾城市。


公元17世纪,皇家港是当时加勒比海地区的航运中心,也成为加勒比地区最大、最富有的罪恶窝点。在1692年6月7日,皇家港遭遇一场毁灭性的地震,城市面积三分之二的区域沉入了加勒比海。

别的国家在讨论温度和钱,他们讨论的是生死

从哥本哈根到墨西哥坎昆再到南非德班,历次气候会议上,小岛屿国家都在强调“全球升温必须控制在1.5摄氏度”,而不是其他国家所认可的2摄氏度。但在2009年出台的《哥本哈根协议》则没有考虑小岛屿国家的呼声,其主要目标是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中期目标设定为将工业化以来温度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

在科学家眼里,图瓦卢可能是最先没入海面的国家。有数据显示,在20世纪的最后十年里,上升的海平面已经使图瓦卢失去了1%的领土。

2001年11月,政府宣布应对海平面上升努力失败,图瓦卢人将放弃自己的家园。几天以后,美国华盛顿地球政策研究所在一份报告中,对图瓦卢的前途表达了相同的绝望,并建议图瓦卢人另觅国土。可以说,别国吵架,目的在于自己能少花几亿美元;而小岛屿国家所奔走的,却是自己的“命”。

对小岛屿国家来说,未来升温2摄氏度意味着“国破家亡”。

在2010年坎昆世界气候大会上,世界小岛国联盟副主席利马称:“我们不想被遗忘,不想成为21世纪的牺牲品。”因而43个来自于加勒比海沿岸、非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国家组成了上述小岛屿国家联盟,英语叫“AOSIS”,乍一看,会被当成国际求救信号“SOS”。


要是岛屿真被海水淹没,移民似乎是小岛屿国家得以“保命”的唯一选择。对大部分穷国来说,移民问题更是无比棘手,正如岛国图瓦卢,已经开始了“气候难民”的转移工作。

但大规模移民始终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牵扯到两个国家的生活水平、人口压力等敏感问题。所以,图瓦卢的近邻——地广人稀、经济发达的澳大利亚并不愿意接受。虽然澳大利亚拒绝了他的请求,但新西兰愿意每年接收一定数量的撤离居民。

“海平面上升”成为联合国安理会议题,如何应对危机?

今年2月,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与联大主席克勒希在安理会就海平面上升问题举行的公开辩论上共同指出,安理会应发挥关键作用,应对海平面上升对全球安全构成的毁灭性挑战。

安理会审议的话题通常是国家间冲突、国际安全局势,“海平面议题”为何要在安理会层级探讨?

古特雷斯援引世界气象组织数据称,自1900年以来,全球平均海平面的上升速度比过去3000年当中的任何一个世纪都要快;最近一个世纪里,全球海洋变暖的速度则比过去1.1万年间的任何时候都要快。


海平面上升会带来多种威胁。不久的将来,低洼地区国家可能整个消失;大规模人口迁徙;对淡水、土地和其他资源展开前所未有的激烈争夺;农业、渔业和旅游业相关工作岗位大幅缩减;食物和医疗保健的获取更加艰难……它对全球数十亿人构成“无法想象”的风险,将对安全、国际法、人权和社会结构产生深远影响。

古特雷斯明确表示,各方必须通过采取多方面行动来应对这一与日俱增的不安全因素。“我们必须解决海平面上升的根源问题,那就是气候危机。我们急需以更协调的行动来减少排放,同时确保气候公正。”

克勒希在随后的发言中强调,当前至关重要的是预防措施,而不是等到日后才去应对粮食短缺和大规模人口移徙产生的问题。

(参考资料:纪录片《帕夫洛彼特里:水面下的城市》、新华社、央视网、海外网、环球旅游周刊、新京报等)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吴瑕

编辑:吴瑕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5-21 07:56 | 显示全部楼层
星际飞船?辽宁夜空现不明发光体,共四个若隐若现排成一列

科学黑洞资讯号

2023/05/21 01:37 北京市

+关注

X
2017年一颗奇怪的天体突然闯入科学家的视线,从它的飞行轨迹来看并非是太阳系的原住民,而是来自于太阳系之外。很快,这颗外形奇特的天体飞临近日点,之后便加速离去消失在大家的视野中。它的突然出现和加速逃离给人类留下了太多的谜团和想象空间,一些网友认为奥陌陌很可能是来自于外星系的智能飞船,挥一挥衣袖带走了地球信息。


而科学家认为奥陌陌的闯入并非是首次,只不过被认为是首次发现星际天体,但后来科学家也证明奥陌陌并不是首个进入太阳系的星际天体,而是另有其它。

当然,目前人类已知的星际天体是有限的,但科学家认为太阳系内应该有大量的天外来客,只不过没有被发现而已。

来自哈佛大学的天文学教授阿维·洛布对奥陌陌的起源很是怀疑,美国2022年7月成立了一个新的部门全称是“全域异常情况处理办公室”,简单来说就是收集调查各种UFO事件的部门,这个机构的负责人是肖恩·柯克帕特里克。

就是这两位合作发表了一篇文章,在文章中阐述了他们两个对奥陌陌的猜测:很可能是一颗来自于地球之外的星际探测器!


就像是蒲公英成熟之后,开始向外飞舞种子,奥陌陌很可能也是如此,它进入太阳系到近日点绕了一圈就加速“逃离”了!在这个过程中很可能也留下了一些探测器,而在地球上经常目击的一些不明飞行物,有些可能就是外星文明留下的监视器?

全国各地发现不明飞行物的概率并不低,当然这里所说的UFO仅指未知原理的一种现象,可能是人造物体,也可能是自然现象!

根据媒体报道,在辽宁省多地有市民拍摄到夜空中出现了不明发光体,前后持续了大约一分钟的时间,一共四个向前移动,并且它们有规律性的忽明忽暗,不太像是人造物体!


夜空中出现发光体可能性真的非常多,最简单的就是无人机,随着发展大家对于无人机的使用率越来越高,根据控制程序还可以让大量的无人机进行组队,在夜空中拼凑出特殊的图案。

而像这种忽明忽暗的不明发光体四个排成一列,有缓慢消失的,也有突然出现的,它们四个排成一列缓慢的向前移动。首先来说,无人机是可以做到这个效果的,但是从画面中来看,这四个发光体距离地面应该很高,不太像是无人机的表演。

而像人造探测器残骸再入地球大气层,或者是地外天体撞击地球,都不太可能出现类似的画面,整体速度较为缓慢。


今年在我国东北出现不明飞行物体的事件比较多,距离我们较近的一次是在5月初,哈尔滨夜空中就出现了一连串的发光物体,只不过从画面中来看大概率是地外天体或者是探测器残骸再入大气层。

在快要接近地面的时候发生爆炸解体,出现一连串的发光体,但一般情况下地外天体再入大气层发生爆炸解体,距离较近的地方是可以听到巨大声响的。

而在大约一个多星期前,我国的台湾省一些市民也看到了类似的不明飞行物,它们就像是一串火球一样划过夜空,不仅仅是在我国的台湾省,冲绳大约在同一时间段也发现了一连串火球划过夜空,后来初步认定是我国2022年11月份发射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末级飞地比较高,因此再入大气层就需要一定的时间!


而此次出现的四个不明发光球体,看上去忽明忽暗,一个先消失后一个就突然出现,整体来看比较“智能化”,很像是人造物体,但又难以确认它到底是什么!

一般情况下,最常规的不明发光体现象多是人造探测器再入地球大气层,或者说真的是来自于地球之外将要撞击到地球的小行星或者其它天体碎片!

这样一明一暗的出现方式,在地球上并不是首次被发现,马斯克的星链卫星,当它们划过夜空的时候就像是一系列的小火车!当然,也有人猜测可能和新武器装备或者训练有关,例如飞机训练时候发射的干扰弹等等!


当然,大部分人对于这样的答案自然是不满意的,大家抱着探奇的心理,更喜欢例如外星人或者外星飞船一样的答案!就像是那位哈佛大学的天文学教授所说的那样,类似于奥陌陌一样的天体很可能并不是真正的天体,而是外星文明的星际探测器,就像是NASA1977年发射的旅行者一号一样。

那么地球上出现的各种不明飞行物现象,也许就都有了最简单合理的解释!

文/科学黑洞,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5-23 07:23 | 显示全部楼层
地球不会永远存在,地球未来将面临怎样的结局?人类命运将被锁定

心底的小城

2023/05/22 08:32 江苏省

已关注

X
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会消失吗?在充满着未知的未来,我们的地球真的会面临毁灭吗?直到今天,我们的地球已经46亿岁了,在过去那几十亿年的演化过程中,我们的地球曾遭遇过多次的陨石的撞击。就算是众人皆知,发生在6500万年前的那场导致物种灭绝的小行星撞击地球事件,都没有对我们的地球造成毁灭性的伤害、又或是其他较为严重的影响,那么问题来了,我们的地球会在宇宙中永远的生存下去吗?

其实答案是否定的,地球并不可能永远存在。要知道,在浩瀚的宇宙中没有一种物质、或是物体始终是一成不变的,同时也不可能永远存在,当然我们地球也一样,它并不是“头上长犄角、身后有尾巴”的“天之骄子”,也只是宇宙中“平平无奇”的一个存在,那么在那未知、且遥远的未来,我们的地球将会面临怎样的结局呢?今天小编带你了解,想要具体了解本期内容的朋友可以点赞加关注!


众所周知,我们的地球之所以能够在宇宙中安稳度日,全都是因为太阳在其背后撑腰的功劳。而太阳将会在约50亿年之后,其内部的氢元素会消耗殆尽,最终太阳从原本的黄矮星膨胀成为一颗体积极其庞大的红巨星。


此时没有了太阳撑腰的地球将会面临以下几种结局:第一种结局,我们的地球会被太阳所吞噬,成为构成太阳的一份子;


第二种结局,我们的地球会渐渐地偏离原本的运行轨道,向着太阳系之外的区域前行着,而在此过程中,地球极有可能会遇到木星、又或是土星,从而被这两颗体型极其巨大的天体将其撕碎。


据美国方面的NASA对于太阳的观测,我们能够知道的是,未来的十亿年中,太阳将会变得越来越明亮,随着太阳变化,我们的地球上会面临海水蒸发的一系列的现象发生,但是我们的地球最终会如何发展,我们现在还不得而知。


就目前来说,地球的未来几乎是件无法预测的事情。想要将我们的地球完全的摧毁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或许在几十亿年的未来都很难发生,然而如果说将目标的范围再缩小一点,摧毁我们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又或是生态圈的话,这就比较容易实现了。


无论是太阳的突然膨胀、还是行星撞击地球,这些未知、且随机的发生在宇宙中的种种事件,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我们地球的生态系统构成威胁,很严重的甚至还会导致地球上的某种生物灭绝。


根据科学家观测宇宙之后所做出的推测,地球的内核会在20亿年之后发生冷却,而这一现象的发生极有可能会导致我们的地球上原有的磁场开始逐渐消失,这也就意味着我们的地球受到强烈的太阳风侵蚀。


地球上方的大气层会被太阳风层层剥离,直至形成太阳系中另一颗全新的火星。此时我们的地球被“烧焦”,我们就能够推测出,此时的太阳已经进入到了我们所预想中的膨胀红巨星阶段。


随着太阳内部的核心的持续燃烧,我们会发现,太阳开始变得越来越亮,最终太阳“攒”够了足以轰击地球的能量,凭借着它的“热情”将我们地球上的的冰川彻底融化,并且还“夺走”了我们大气中仅存的水分,进而将生存在地球上的生命体全部消灭。


然而上述的种种,也只是在未知、且遥远的未来可能会发生的事情。要知道我们人类的发展是无穷无尽的,而我们地球的未来命运却是存在着无限种可能,所以现在的我们不必杞人忧天!


如果说我们人类的后代子孙、可以幸运地生活在几十亿年之后的时代,可能那时候的人类已经能够利用极其先进的科学设备走出太阳系、甚至是走出银河系了,成为了宇宙中真正的“星际种族”!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5-23 07:42 | 显示全部楼层
马里亚纳海沟有重大发现!百年内饮水300亿吨,给全世界敲响警钟

背包旅行呀

2023/05/21 09:36 江苏省

已关注

X
众所周知我们人类一直生活在地球上,而且地球也是已知唯一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但地球却很“普通”,它只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除了生育了人类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地球分为3个组成部分:分别是地壳、地幔和地壳。

我们人类也只是生活在最小的地壳上,即使是最小的地壳也分为大气圈,水圈等等,我们人类也只是占了地壳的一小部分,但是却生活着数以百万计的生物。


即使我们人类没有了解地球,但也没有放弃,对其他星球的探索。人类也想找到第二个适宜人类居住的星球来“缓解”地球的压力。我们仍然需要了解并且保护它,甚至地球上发生一些情况,我们人类自己都不清楚。

在生态系统中,水一般是被两种方式消耗,一种是蒸发来进行降水和生态平衡的维护,另一种则是被使用,但是现在地球上的水资源越来越稀少。科学家们却有了一个意外的发现,地球竟然在“喝水”!

马里亚纳海沟在疯狂“喝水”?

那这个是在哪里被发现的呢?是科学家在地球上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发现的。马里亚纳海沟每天都会发生一定的地质运动,它的神秘至今让我们着迷。人类至今还无法潜入到马里亚纳海沟的最深处,对于我们来说那里一切都是未知的,马里亚纳海沟有什么物种我们并不清楚,也并不了解。

科学家在马里亚纳海沟发现地球在喝水是确实存在的。科学家们用了近20台的海底地震仪,用1年多时间才确定马里亚纳海沟在疯狂地“喝水”,而且这个变化是一直存在的。


根据研究所的研究发现,地球板块进行运动的时候,地球就在“疯狂”的喝水,因为板块的运动周期是不一样的,而且这个现象已经持续了很长的时间。所以主要喝水量要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根据研究表明,要比我们预测的高出三倍以上。


根据科研表明,一个俯冲带每百年就会“带走”近300亿吨的水到地壳中,这是十分恐怖的。世界其他地区出现类似情况,那么地脉中的水要远比我们想象中的多。


那么这个过程是怎么样的呢?我们上面也提到了是由于地球板块运动而造成的,不过这只是最明显的原因,具体地幔有多少水的存在,我们人类至今还是无法解开的。这里面有许多我们人类不知道的问题,比如地球的初始水量,还有像喝下去的水是否储存或者被消耗。


地球一直在喝水,海平面是否会一直下降呢?

这也将海平面的问题推向了另一个“高潮”。大家不必担心,因为地球的海平面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在上升,根据海洋科学报告指出,气温上升0.5度,海平面也会上升近1米而且还是一个持续上升的过程。


地球一直在“喝水”,但是海平面却一直上升。有些人可能就会联想到,其实喝进去的水也是被消耗出来了,进行了循环。喝进去的水被释放出来的可能性很大。可以进行两个假设,第一其实在板块运动中会释放出上一次喝出的水,进行一个循环,第二地球喝下去的水通过火山喷发等形式喷发出来。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5-23 08:01 | 显示全部楼层
地幔下的超文明是真的吗?超文明会是什么样的状态

知识TNT

2023/05/22 10:53 安徽省

已关注

X
地幔下的超文明,是一个充满神秘与科幻的探索。在人类的想象里,地球的地底下总是藏着无尽的宝藏和秘密,而在地幔深处,更有着一个神秘的世界——一个预示着未来的超文明。我们对于它并不了解多少,但这个超文明依旧是吸引人们无数次地创作和想象的题材,也被很多科幻小说和电影中所描绘。人们想象中的超文明会是什么样的呢?

高度发展的技术

这个超文明的世界,可能会拥有最先进的交通技术,使得人们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或许这种交通技术不仅会体现在陆上,还会在水下、空中和太空中得到发展。在这个世界中,人们能够掌握更快速、更安全、更环保的交通方式,使得人类社会得以更加紧密和便利。


这个超文明的世界还可能拥有高度智能化的机器人和工具。这些机器人和工具可以为人类生活提供更广泛、更便捷的服务。例如,机器人可以在家中的家务和照顾老人、儿童方面提供帮助;自动化的农业生产,可以实现更高效率的种植和收割,从而支持全球范围内的食品供应;更高级的3D打印技术可以让人们得到更快、更准确的制造和生产。

这个世界也可能会有更先进的医疗技术。生物学和医学领域的突破,可能会使得医学治疗变得更加准确和有效。对于很多疾病,人们可以使用基因编辑、干细胞和其他最新技术的方法来治疗。这样的技术突破可以帮助人类解决许多长期以来难以解决的医学难题,改善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存状况。


这个世界还可能会有更好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技术。通过更高级、更环保的能源获取技术,人们可以减少污染和气候变化,保护地球和我们的生存环境。研究更具有可持续性的资源分配和利用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利用我们所拥有的资源。

地下的居住环境

地幔下的居住环境具有以下特点:

地下居住环境相对于地表来说更为稳定。地下没有受到气候变化、地震、火山爆发、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居住环境更加舒适,居民的生活品质会得到提高。此外,地下的温度和湿度比较稳定,也可以利用地热能和水资源,更为节约环保。

地幔下的居住环境可以通过高科技手段更好的控制环境,实现人工智能自动化控制,人工智能可以有效的监控和控制空气清洁度、水质、温度、光照等,构建一个完美的生态系统,非常适合居住。同时,地下的环境可以有效避免外部污染,有助于保护环境。


地幔下的居住环境也能够实现更加智慧化的生活方式。因为处于地下,不受外界干扰,所以可以建立更好的智能化系统,实现更加高科技化的生活体验。例如人工智能机器人能够很好的为居民服务,智能电梯可以更为方便快捷地运输人和物,超高速网络可以为住民提供更好的游戏和娱乐体验等等。

地幔下的居住环境是一种非常具有潜力的生态系统,可以为人类的生活带来完全不同的体验和方式。它可以极大的提高人类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并有助于解决各种环境问题。未来,我们可以期待地幔下居住环境更加完美和令人惊叹。

宏大的文明愿景

地球上的超级自然现象是人类很难能够解开的奥秘之一,比如像极地光芒、彗星划过天际等等。在超文明的世界中,他们或许可以独立掌控自然力量,制造出更为宏大的超自然现象,比如说人工制造的太阳、超级黑洞、银河系巨大漩涡等等,这将是我们现在所无法想象的超级科技。


这些超文明的生命形态和人类也已经有着很大的不同。他们可能拥有高级的基因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改变自己的身体构造,比如可以延长生命,通过基因修改达到超人能力,甚至实现数字化传承自己的意识。这样的生命形态也许会像传说中的科幻小说一样,但它似乎也成为迈向超级文明的必要条件之一。

地幔下的超文明的神秘联系方式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在人类文明中,我们的当前的通讯方式最快也就是光速,但超文明已经突破这一范畴,实现了粒子间的无需接触即可瞬间传递信息。他们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进行超长距离的即时通信,比如星系间的交流、探索、修复、建设等等。


在实现这样的愿景时,地幔下的超文明也同样会面临种种困境,比如能源、环保问题、宇宙殖民、人机合一等等,这些问题需要极其高超的科技和思想才能得到解决。但是在超文明的眼中,它们或许只是一些极具挑战性的问题,而不是不可能克服的绝境。

关于超文明的存在和发展状态,我们只能暂且留给想象和推测。科学的发展需要靠证据和实验的支撑,而不是只凭想象和推测。但是,这种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我们对于宇宙中未知领域的好奇和探索欲望。

校稿:西柚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5-24 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日本地震频发,死亡人数却很少?看完这些魔鬼细节秒懂!

知识TNT

2023/05/23 10:00 安徽省

已关注

X
日本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地震频繁并不令人意外。令人惊讶的是,尽管日本经常受到地震的袭击,死亡人数却非常少。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现象?一些人认为这与日本的灾害应对经验有关,这不是全部原因。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日本在地震中如此出色应对,其他国家却无法做到?通过这篇文章,您将了解到揭示这个谜团的全部细节。

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地震之一,导致约1.6万人死亡和300万人无家可归。在此后的几年里,日本发生了许多地震,死亡人数却很少。这一现象得益于日本的地震预警系统。


建立地震预警系统的原因主要在于日本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每年有超过5000次地震,其中约有20%的地震规模在5级以上,地震对日本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为人们提供足够的时间去应对地震的影响,减轻地震对人们的影响。

日本的地震预警系统主要分为三类:地面监测、地震预测和预报。地面监测利用地震计和加速度计等仪器实时监测地震的震级和震源位置,将数据传输到数据中心进行处理。地震预测依靠多年的地震活动积累和经验总结,统计和模拟等方法,预测地震可能发生的时间和区域。预报在预测地震发生后,通过广播、手机APP等平台向公众发布地震预警信息。

在地震预警系统中,快速准确地检测地震发生,及时发出预警信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日本的地震预警系统采用了一种称为“P波先行”的预警技术。


这种技术能够在地震发生的时候,通过检测到P波(一种不会造成破坏的能量波)的传播速度,来预测S波(破坏性更大的波)到达的时间和地点。使地震预警系统能够迅速发出预警信息,人们有足够的时间来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除了技术层面的支持,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还需要政策层面的支持。政府需要加强对于地震预警系统建设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制定相关的法规和标准来保证系统的运作质量。

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的项目,需要技术、政策、经济等各方面的支持。它的建设不仅仅是为了减轻地震对人们的影响,也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和安全意识。在未来,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还会不断升级和完善,以更好地服务于公众。


抵御地震的建筑规范和应急措施

近些年来,日本频繁发生地震,每次地震都会引起严重的关注。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地震频发,死亡人数却非常的少。主要得益于日本抵御地震的建筑规范和应急措施的完善。

日本建筑规范对于地震的防护非常的严格。地震时能够产生摇晃和震动的建筑物种类很少,主要是高层建筑和桥梁等。日本在建筑项目定位时,会特别选择地基较为稳固的地段,同样也避免在地震多发地区建造高层建筑和桥梁。

建筑设计方面,日本对于建筑物的耐震性能要求非常高。建筑物的结构,不仅要承受静态荷载,还需要承受动态荷载。日本的建筑师们设计出了生命线防护设施,建筑物内的钢筋混凝土柱子,在地震时会自动启动蠕变减震器,使得建筑物不会被动摇甚至坍塌。

日本建筑规范还规定了建筑物内部的装修材料和家具应尽可能使用环保的材料,以避免装修材料在地震时的污染。


日本在应急措施方面做得相当到位。一旦发生地震,日本政府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消防人员、医疗人员和民间志愿者等,开展抗震救灾工作。

日本政府也会在地震后尽快组织对受灾人员的应急救援,为人们提供食品、洁净水和医疗服务等必备的救援物资。日本还开展了一些应对灾害情况下的应急演习,让人们在平时就能够熟悉应急措施和方法,更好的保护自己和家人。

以日本为例,从中可以看到有序、预防为主的防灾理念集中体现。这样的理念源自于日本人在对地震的不断探索、总结以及对于灾难的深刻认识。

日本的地震防灾规范和措施不仅是加强建筑物的抵御能力,更是一种对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的全面保护。在学习日本的经验之余,还要根据自己的国情因地制宜,积极推进本国的地震防灾工作,保护好我们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


社会对地震的重视和防范意识

随着现代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地震对我们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在日本这样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应对地震成了人们必须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日本地震的频率较高,相比其他国家,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都比较少,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对地震的重视和防范意识。

日本人对地震的态度非常严肃,他们视之为天灾,非简单的自然现象。从小学开始,日本的孩子们就接受地震教育,学习如何在地震发生时保护自己。每年一次的“大地震模拟演习”也让日本人越来越警觉地把地震防范纳入日常生活中。

日本政府也不断加强地震防范法规的制定和实施,要求建筑和基础设施必须经过严格的地震安全检查,确保人民在地震时能够得到及时的保护。


日本人民对地震的预警意识非常强。在日本,地震预警系统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预警系统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能够在地震发生之前有足够的时间采取措施来避免伤亡和损失。

预警系统可以在地震发生前几秒钟或者几分钟就提醒人们,甚至可以在地震波到达之前就提前通知。预警系统的普及加强了人们的防范意识,也让他们对地震的预测和应对更加从容和有效。

日本人民在地震发生后的应对反应非常迅速和敏捷。地震在日本经常发生,人们在地震后的应对措施也非常有经验和熟练。他们知道如何迅速疏散,如何在灾后安置受灾人员,如何调动社会力量来共同应对灾害。即使地震发生时造成了一定的破坏,日本人的反应也是非常迅速和有力的。


日本社会对地震的重视和防范意识是其地震安全保障成功的核心。日本人民通过长期的地震教育和实践,形成了良好的地震防范意识,将其融入到了日常生活和国家治理当中。虽然无法避免地震的发生,只要我们重视和防范,就能让生命和财产得到更有效的保障。

在面对自然灾害时,任何准备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地震和海啸造成严重的破坏和失去家园,给整个社区带来无法想象的痛苦。日本维护地震安全的方法,以及其他地区可以借鉴的地方,思考如何更好地帮助那些遭受自然灾害冲击的社区和个体。

在全球变化的时代,我们需要更多的知识和资源应对灾难事件,知识和优秀的实践,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在变化中保持镇定和前进。

校稿:燕子

审核:小隐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5-25 03:07 | 显示全部楼层
【地震吧】

73年正月初四,甘孜发生了7.9级地震,震前的前兆异常强烈特别是气象。这个地震未能同海城地震进行预报。同唐山大地震和2021年青海7.4级地震相同,震前极其强烈的台东地震使得这个地震预报也同样困难,台东地震震级最高达8.0,接连发生了7.6,7.3,7.3和7.2极其极多的强余震,强余震持续到72年12月22,其后进入长期的静默。73年2月6日,甘孜突发7.9级地震。这一几乎相同的前震背景使得这个地震预报很难!
回望该地震,其震源和台北震源为一个同构的联合震源群,强烈的震源集中活动使得台岛大片区域和大雪山~横断山的岩圈和岩浆暂时分离。中南半岛对应一个南拉。
72年1月4日,台东先震7.2级,其后1月25再震8.0和7.6级。其后4月24震7.3级,5月24再震7.3级。
从这个巨大的台东震群向甘孜地震方向分析,台东地震日期集中农历10-22日中位16对位是农2强震偏离,向前增两天是甘孜地震的农4。台东最后两个余震发生在农35,中位是农四。
时间方向,余震为三大集群,与热作用相关的0-4时震群,8级主震所在的9-12时震群和两个7.3强余震所在的18时震群,舍去前两个,基本时间确定。
甘孜地震震源和近震风险增强情况:72年只有四川夹金山~贡嘎山构造接连发生六个远点余震,每次余震,台东余震加强。新疆,西藏,青海只是辅助余震群。若能从横断山向北延伸到大雪山北,震源位置基本确定。
甘孜近震风险,是东西均衡的一个巨大风险,东边震的非常非常强烈,西边强震必然!
但是还有最后一个难题,甘孜地震前一个多月的超长静寂!突破这一关几无办法,最好只能给出一个中远期的地震风险应对预案,有了预案在73年年关海量前兆异常后,或许能提前预报预防!【图片】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地震坛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地震坛 ( 京ICP备14033744号 )

GMT+8, 2024-4-26 05:26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