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地震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23|回复: 5

23年6月6日/【知识更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6-6 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外太空来信“拉索”收到

南方都市报

2023/06/04 09:04 广东省

已关注

X

2023年4月22日,四川省甘孜州稻城县海子山,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 IC供图


2023年4月22日,四川省甘孜州稻城县海子山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广角切伦科夫望远镜阵列旁正在建设的观测设备。 IC供图

高原的夜晚格外迷人,人类裸眼可见的星星几乎铺满了整片夜空。在这里,人类和宇宙的距离缩短了一点点,离宇宙的奥秘也近了一步,高原空气稀薄,传递宇宙大事件的“信使”——时刻造访地球的宇宙线更容易被捕捉到。

“信使”来访的过程像一场极其短暂的、看不见的粒子“阵雨”:宇宙线粒子进入大气层,“击中”大气中的原子核,产生上百万个次级粒子,瞬间降落在地面上,持续时间通常只有几纳秒。

为了收集“宇宙线雨”,探究宇宙起源、天体演化,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高能所”)在四川稻城平均海拔4410米的海子山上,修建了大型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Large High Altitude Air Shower Observatory),译为“拉索”,在藏语里的含义是“好”,表示欢呼。

5月10日,拉索项目通过国家验收,成为目前国际粒子天体物理三大实验设施之一,对促进该领域实现重大原创突破、带动前沿交叉相关学科发展和国际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截至目前,基于LHAASO项目发表的期刊论文累计约215篇,已有两项重要成果分别登上《自然》《科学》世界顶尖杂志。

构造

拉索面积接近两个故宫,可全方位、多变量测量伽马射线和宇宙线

“拉索”占地面积约2040亩,面积接近两个故宫。由地面簇射粒子探测器阵列(包含5216个电磁粒子探测器和1188个缪子探测器)、水切伦科夫探测器阵列(面积约78000平方米)和广角切伦科夫望远镜阵列(18台)组成,采用四种探测技术,可全方位、多变量测量来自高能天体的伽马射线和宇宙线。  

地面簇射粒子探测器阵列

主要探测能量稍高的宇宙线  

仅从外观上看,它是由1188个“土包”组成的圆形阵列。再仔细一看,“土包”们都扎着用来固沙的红头绳。这是缪子探测器,外表“土气”的它们平均每个造价10万元。

拉索项目副经理、中科院高能所研究员何会海介绍,这种探测器的目标是缪子,这是一种处于中间状态的粒子,穿透能力很强。有科普作家把缪子比为电子的“胖哥哥”,除了比电子重很多以外,其他性质与电子几乎完全一致。“当你走在拉索,每秒大概有100多个缪子穿透你的身体。不用担心,理论上来说,对你的身体不会造成影响”,他说。

之所以做成土包的形状,何会海表示,这是为了用土层吸收、屏蔽掉电磁成分,防止它们对探测产生干扰。

土堆下是一个直径6.8米、高1.2米的混凝土罐体,罐体中放置了装有超纯水的高反射率水袋。缪子穿越土层,进入下面罐体的水中时,产生切伦科夫光,水袋顶部中心的形似“电灯泡”的光电倍增管将接收的光信号放大,再转化为电信号进行测量。

何会海介绍,经过密封处理,纯水可以维持20年不变质,“过20年后拿出来还能喝,甚至比瓶装矿泉水还要干净。”

分布在缪子探测器周围、由绿色防水布包裹的长方体是电磁粒子探测器,共有5216个,二者互相配合,主要用于探测能量稍高的宇宙线。  

水切伦科夫探测器阵列

专门用来探测能量较低的宇宙线  

位于拉索正中心的,是一个深4.5米、占地78000平方米的纯净水水池,相当于2.5个北京“水立方”,它完全密封,水底布置国产巨型光电倍增管。这是水切伦科夫探测器阵列,专门用来探测能量较低的宇宙线。这里的水温常年保持在3℃以上,维修时工作人员不仅要忍受寒冷,也要时刻保持警惕以免掉下去。

广角切伦科夫望远镜阵列

高精度测量宇宙线能谱  

除此之外,还有18台斜冲向天空的,由蓝色集装箱改装的广角切伦科夫望远镜阵列,对宇宙线能谱进行高精度测量。该阵列创新采用新型硅光电管,克服望远镜月夜无法工作的难题,有效观测时间延长1倍。

建设

走过5个高海拔区才选定这里

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就开始了宇宙线探索。学成归国的第一代宇宙线研究人员于1954年在海拔3180米的云南落雪山建立国内第一个高山宇宙实验室。1987年,在中科院高能所研究员谭有恒等人的推动下,我国第一代伽马天文探测器“羊八井国际宇宙线观测站”在海拔4300米的西藏羊八井建成。

作为谭有恒的学生,曹臻成为观测站的第一位值班人员,也接下建设新一代宇宙线观测站的接力棒。2009年,曹臻代表团队正式提出了拉索计划。他们走过西藏、青海、云南、四川省内的5个高海拔地区,最终在2014年选中四川甘孜州稻城的海子山。

2017年6月,拉索开始动工,许多羊八井观测站的“老员工”参与了新一代宇宙线观测站的建设。工作人员住在海拔3750米的稻城县城里,每天早上8:30乘车去往海子山,中午会有人把盒饭送到山上,当天下午5点左右乘车返回。少数值班的人会留在山上过夜,有人说夜里偶尔会听见狼叫。

何会海说,高原反应是他们面临的第一道关卡,建筑团队上山后,三天之内能留下来的大概只有50%。科研团队中,没有人因为高反离开。何会海表示,很多人一年里在高原上待的时间甚至超过300天,只有在冬天的一两个月不在高原。何会海和部分工作人员,因长期暴露在强烈的紫外线下,肤色黝黑,脸颊有些许泛红。建成后,在拉索的工作人员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是巡逻,看看土包的运行情况,检查插头、螺丝等。何会海形容这份工作类似铁路上的巡道工,工作内容无聊且耗费体力,全部巡逻一遍需要2-3个月的时间。除了中科院高能所的工作人员,现场还有藏族的兄弟姐妹参与运维工作,目前在岗的将近20人。

成果

取得多项世界之最,将成以中国为主、多国参与的国际宇宙线研究中心

拉索取得了许多项世界之“最”:世界上最灵敏的超高能伽马射线探测装置、世界上灵敏度最高的甚高能伽马射线源巡天普查望远镜,以及能量覆盖范围最宽的超高能宇宙线复合式立体测量系统。

2017年夏天,拉索破土动工。按照曹臻和团队计划,“拉索”一边建设一边运行,2020年1月,拉索建成一半阵列时,已经投入运行的设备就接收到令人激动的观测结果。拉索记录到最高1.4PeV的伽马光子,相当于医学诊断用的X射线能量(约1万电子伏特)的1000亿倍,是目前为止观测到的最高能量光子。科研人员发现,银河系内普遍存在能够将粒子能量加速超过1拍电子伏特的超高能宇宙线加速器,年轻的大质量星团、超新星遗迹、脉冲星风云等是超高能宇宙线起源的最佳候选天体。同年5月17日,这一成果发表于《自然》杂志,被评价为“真正的突破”和“新时代的开始”。

2020年7月9日,科研人员利用“拉索”精确测量到高能天文学标准烛光——蟹状星云的亮度,在更广的能量范围内为超高能伽马光源测定了新标准,这一成果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目前,拉索收集到的海量数据,从海子山实时传输到位于北京石景山的中科院高能所,由科研人员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何会海表示,得益于通讯技术的发展,可以通过远程传输数据,极大地提高了数据的时效性和科研效率。

曹臻认为,拉索在处理数据方面提供了一种范例,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相信未来可以做到数据就地处理。据了解,拉索面向国内外全面开放共享,目前,已有28个天体物理研究机构成为LHAASO的国际合作组成员单位。截至目前,基于“拉索”项目发表的期刊论文超过200篇,会议论文超过150篇。LHAASO将成为以中国为主、多国参与的国际宇宙线研究中心,借助高海拔伽马天文、宇宙线的观测优势,成为独具特色、综合开放的科学研究平台。

揭秘

为什么要观测宇宙线?中国为什么要建拉索?

宇宙线是来自宇宙空间的高能粒子,主要由氢核、氦核、铁核等多种元素的原子核组成,并包括少量正负电子,是人类目前能从宇宙深处获得的唯一物质样本,被称为传递宇宙大事件的“信使”。

“研究宇宙线及其起源是人类探索宇宙的重要途径。”“拉索”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曹臻介绍,宇宙线被发现110多年以来,相关探索研究已产生数枚诺贝尔奖牌,但依然有众多谜题待解,宇宙线起源被国际物理学界列为“新世纪11个科学问题”之一。

据介绍,观测宇宙线,可以“上天”,用粒子探测卫星寻找;可以“下海”,在水底安装中微子望远镜;也可以“上山”,在高海拔地区搭建观测站。

曹臻用了一句特别质朴的话作答:中国人想要获得宇宙解释的话语权。

上世纪50年代,老一辈科学家在海拔3180米的云南落雪山建造了我国第一个高山宇宙射线实验室,以头顶蓝天、脚踏云海、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精神和情怀,在非常艰苦的物质条件下,仍然紧盯国际粒子物理研究前沿。

曹臻对拉索充满信心,认为将来有望破解宇宙线起源难题。他说,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但目前的宇宙观中,中国没有任何贡献,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只有做出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才能改变这种局面。

中科院高能所副所长董宇辉对此也感触颇深,认为“自立自强”意味着中国要在不依赖他人的情况下做成一件重要的事情,面临“卡脖子”难题说明本领不够。他还强调,自立自强不代表要闭关锁国,要在整个人类的文明体系里面留下印记,必须要跟别人合作,大家互相有贡献才能形成命运共同体。

采写:南都记者 郭若梅 整合来源新华社、澎湃新闻、封面新闻等
 楼主| 发表于 2023-6-6 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建行安庆市分行结合地震突发事件开展防灾减灾教育活动

搜狐城市-安庆

2023/05/26 16:16 安徽省

+关注

X
“根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5月6日20时39分在安徽安庆市宜秀区(北纬30.67度,东经117.05度)发生3.0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5月6日晚21:12左右,安庆市主流新闻媒体及时发布地震突发事件信息。

由于地震震中接近市区,部分人员有轻微震感,社会面不可避免地出现紧张,甚至恐慌。建行安庆市分行紧紧围绕“防范灾害风险护航高质量发展”的防灾减灾日活动主题,广泛开展地震灾害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一是在行内外多渠道普及地震科学知识,宣讲地震发生时自救措施和不乘坐电梯等“十不”做法,帮助受众更全面地了解地震的自然现象特征,掌握地震时正确应对技巧。二是加深对现有的自然灾害应急准备和处置要点的理解和学习,促进全员更有效地做好地震灾害的应急准备。三是在二季度营业网点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演练计划中有意识地安排防范地震灾害科目演练内容,旨在通过演练活动提升应急能力。

供稿:王传高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6-6 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60年后仍在隆隆作响!1959年的黄石地震又引发了数千次余震

成长无厓

2023/05/27 11:24 山东省

+关注

X
2017年和2018年,黄石国家公园的一个小区域(见这里)发生了3000多次地震。根据一项新的研究,其中许多可能是60年前一次大地震的余震。

2017年和2018年在黄石国家公园下方发生的数千次小地震,可能是人们期待已久的更大地震的余震。

发表在《地球物理研究快报》(GeophysicalResearchLetters)杂志上的一篇论文中,研究人员对2017年6月至2018年3月在黄石公园西北角的枫树溪(MapleCreek)附近发生的3345次地震进行了地震活动性研究。

他们发现,在这些较小的地震中,约有一半发生在公园下方,地震波沿着同一条断层线、以相同的方向波动,就像所谓的赫伯根湖(HebgenLake)事件背后的地震波一样。1959年,赫伯根湖发生了7.2级的巨大地震,造成28人遇难。

研究小组没有发现任何迹象表明这一系列的地震是由公园下面的岩浆运动引起的,这让他们得出结论,这些隆隆声实际上是60年来一系列余震的结果。

这张地震仪数据图显示了黄石国家公园枫溪地区在2017年和2018年发生的3000多次地震。

研究报告的撰写者之一、犹他大学地震台台长基思·科佩尔在一份声明中说:黄石公园发生的这类地震十分常见,然而,这群蜜蜂“比正常情况下要长一些,发生的事件也更多。”

地震发生60年后仍在隆隆作响,这有多不寻常?该研究的作者称,这种情况并非闻所未闻,类似的案例在北美附近也出现过。研究人员写道,1983年袭击爱达荷州博拉峰(BorahPeak)的6.9级地震直到2017年还在产生余震。他们假设,在一定条件下,余震可以持续数百年。

与洪水、飓风和其他自然灾害不同,地震“不会在时间上作为一个单独的离散事件发生,而是可以在几十年或几个世纪内演变。“

研究人员写道,枫树溪的小型地震中,约有一半似乎是1959年那场灾难的涟漪,而另一半发生在稍南一点的地方,似乎与公园下方岩浆坑的自然活动有关。

黄石公园仍然是地震和火山活动的温床,这些活动往往是同时发生的。公园的大部分都坐落在一个巨大的火山喷口上,这是人们喜爱的老忠实喷泉经常喷发的原因。公园下面的这座巨大的火山在过去210万年里已经喷发了三次,一些科学家推测,可能会有第四次喷发。

幸运的是,这项新研究的作者说,赫伯根湖地震的余震发生在黄石火山喷口之外,对那里的火山活动可能几乎没有影响。

如果你正在寻找厄运的征兆,那就去其他地方看看吧,也许是去年从附近的耳泉间歇泉中喷涌而出的80年前的人造垃圾。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6-8 03:08 | 显示全部楼层
连发2次强烈地震!最强一次7.5级,300公里范围有海啸袭击?

喜爱宠物

2023/06/07 01:44 山东省

+关注

X

根据俄罗斯科学数据显示出,7.4级地震源深度达到40公里,7.5级地震震源深度达到85公里,所以最强一次达到了7.5级,过后美国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PTWC)随后发布了海啸预警。根据科学消息指出,俄海岸沿岸距震中300公里的范围内可能面临海啸袭击。不过经过俄罗斯堪察加分局再次最新消息确认称,本次地震没有海啸威胁,地震未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所以在俄罗斯的朋友不用担心了。


根据EMSC全球科学数据显示,在7.4级地震之后,该区域还出现了不断的余震,当然这个在科学之中是属于正常的情况,每次大地震之后都会有相应的余震发生可能性,所以没什么担忧的,只要做好地震的防御就行。根据EMSC数据显示,已经记录到了6次5级(包括5级)以上的地震了,分别为5.8级,5.7级,5.6级,2次5级地震,还有次5.1级地震。


整体上来说,该区域的活跃程度还是有的,所以在该区域附近的朋友多多注意,在科学之中,地震的发生是无法预测的。所以每次发生地震之后都是有科学快速的报道出现,以免产生余震的威胁。科学家们对地震的预测也算是“绞尽脑汁”了,由于地震的预测性质比较复杂,要想准确的预测如今还是在科学界无法做到的,我们如果比较了解常说的板块运动就比较容易理解,地震的突发性很强,要想预测地震板块运动,走滑断层机制等都要做到准确才行,地质改变很突然,所以不少做到预报。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6-8 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地球变化“难以捉摸”!7天5级以上地震达35次,最强达到了7.8级

小泉说车

2023/06/01 13:06 山东省

+关注

X
最近的地球变化又发生了新变化一样,我们才看到地震的结束,没想到新的地震又来了,地球最近的地震,台风的消息是不断的出现在大家的面前,这个活跃程度虽然属于正常的现象,但是确实有点多,对我们的地球来说并不是好事情,我们从日本就可以看出来,台风袭击之后就如科幻大片现场,再来一个地震,再一次遭受了地震的袭击。


根据地震数据监测发现,全球发生6级以上的地震也是有3次,分别为北海道的6.6级地震,FIJI的7.8级地震是最强的,这个地震发生是在海洋区域,影响是最小的,还有就是才发生的厄瓜多尔6.2级地震,这个地震的影响还未来得及公布,根据日本地震统计数据来看,日本北海道地震已经导致死亡人数升至16人并且还有26人处于失踪,所以对日本的打击也是非常大。


地震的预测是无法达到了,都是通过推测而来,如今人类的科学在地震的准确预测中还是很渺茫,全球几乎每天都在出现地震,影响的程度我们是无法预估的,所以地震作为自然灾难中最为严重的之一,我们只能期待这样的事情少发生,地球的变化人类科学也是难以捉摸的,科学界应该在地震研究方面加大投入才是好事情,虽然人类科学已经实现了快速的预告通知,但是都是提前几秒钟才可以送达,相对来说作用还是比较小。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6-8 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将于今年底竣工验收

上海证券报

2023/06/08 16:21 上海市

+关注

X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李雁争)国新办6月8日就“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重大决策部署 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举行发布会。中国地震局局长闵宜仁在发布会上表示,预计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将在今年年底全部竣工验收。

他说,该工程目前已完成主体建设任务,建成15391个地震预警站,3个国家级中心、31个省级中心、173个地市级信息发布中心,形成了由台站观测、数据处理、信息服务、通讯网络、技术支持保障五大系统构成的中国地震预警网,并在京津冀、川滇闽等地区开展试点服务。

工程投入运行后,将为抗震救灾和减少地震人员伤亡筑牢“第一道防线”、为生命线工程和重大基础设施应急处置“保驾护航“、为地球科学进步和国际减灾合作提供有力支持。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地震坛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地震坛 ( 京ICP备14033744号 )

GMT+8, 2024-4-26 07:4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