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地震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0445|回复: 181

地球磁场与地震新知识 (全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7 07: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tanlilin 于 2009-4-7 18:55 编辑

原创:地球磁场与地震新知识

--------作者:(林檀礼)tanlilin

一、地球为何会有磁场?

各种不同物质形成的“岩浆潜流”在地壳下绕地心运行可以形成一种线圈作用,会对太阳和月球引力产生一个切割角,使得岩浆潜流可以切割太阳及月球引力磁力线而产生地球磁场。

岩浆潜流为何会绕地心运行呢?

这是因为岩浆潜流受到二种力的作用:一是地球自转时产生的离心力,二是因为地球自身存在磁场,地球转动时会产生旋转磁场,这种旋转磁场可作用于岩浆潜流而产生一种“电磁搅拌”力,使得岩浆潜流跟着这种“电磁搅拌力”运行(如同异步电动机的运行原理)。注:“电磁搅拌力”由网友“若比邻60”提出。

二、为何地球北极与北磁极会产生位置偏移?

地球北极的“极地”是因为地球自转时产生的“陀螺效应”而产生的。

北磁极的产生是因为很多岩浆潜流在此处集结交叉运行而产生的。岩浆潜流集结交叉点为何不会在北极而会产生位置偏移呢?我认为这可能与极地地壳下面的地貌有关,因为地貌结构的原因,岩浆潜流都集中到了北磁极那个位置产生集结交叉运动而造成北极与北磁极位置产生偏离的现象。

三、地球为何会出现板块漂移现象?

因为地壳受到二种力的作用所以出现了板块漂移现象: (1)受到岩浆潜流运行的推力作用。 (2)受到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作用。

四、为何地球南北极历史上会出现过南北倒置现象?

地壳在岩浆潜流的推动下除了出现板块运动外,有时也会“生病”,会在地壳内壁产生非常不和谐的“肿瘤”,岩浆潜流一旦碰上这种“肿瘤”就可能会使多种不同物质构成的岩浆潜流都混到了一起,严重时会使岩浆潜流运行方向发生改变,所造成的后果就是地球磁场的方向性改变。

五、为何会发生地震?

主要有二个原因: (1)地壳板块漂移产生的断层或挤压活动造成地震。 (2)岩浆潜流在运行中有时会出现不同的潜流物质胶合在一起,相当于线圈之间的“短路”现象,此时“短路”部位就会出现地下的“雷电”放电现象,并使局部磁场出现不规则变化,导致地壳局部失去引力平衡而引发地震的发生。局部出现磁场的不规则变化现象同时可导致“地震云”与“地光”的产生。

强烈的地下“超极雷电”放电现象可直接以接近光的速度撕裂局部地层,产生强大的爆炸冲击波(纵波),持续的放电过程还可产生“扭波”,从而产生极其强烈的地质灾害。

六、为什么有些地方会形成地震多发地带,而有些地方会相对平静呢?

除了板块漂移产生的断裂或挤压原因外,如果地壳与岩浆接触层的地方接触面不平滑,凹凸不平,地质结构相对松散,岩浆潜流在这些地方摩擦通过时就容易产生不同物质构成的岩浆潜流产生融合现象就容易发生地震,如果地壳与岩浆接触面相对平滑,地质较硬,则发生地震的机会就相对较少。

七、为何强地震发生前会出现“地震云”与“地光”?

“地震云”与“地光”的出现与地球局部出现地磁的不规则变化有关,强地震前因地壳下面不同物质构成的岩浆潜流出现交融现象,相当于地球内部线圈发生局部“短路”,使局部地磁出现不规则变化导致“地震云”与“地光”的出现。

已经证实大地震前震区上空的电离层厚度会出现往下压缩的现象,这种压缩会使“太阳风”的高能带电粒子沿着被压缩的电离层向下沉降,太阳风高能粒子可达1万电子伏,这种高能粒子进入震区上空电离层沉降区后,会轰击电离层中含有的高层气体,这些高层气体受轰击后就被激发而发出可见光。

八、“地震云”的实质是什么?

“地震云”实际上是一种聚发光电子流,出现在震区上方大约50公里至200公里(最高可达400公里)的电离层高度。

“地震云”在太空电离层中不跟随地球的自转而移动,一旦震区下面的岩浆潜流恢复正常并使局部地磁也恢复正常,“地震云”与地震中心的位置就会因地球的自转而产生位置偏移,但在此之前因为局部地壳引力已失去平衡,所以局部地震仍可随时发生。

九、为什么地震前震区上空会出现电离层被压缩现象?

在地球100公里至400公里高空,空气极其稀薄,这个高度的空间称为“电离层”。电离层的气体元素都呈游离状态出现,当地磁发生不规则变化时,高层气体元素的核外电子出现丢失或整合现象,空间占用减少,因此出现了电离层的向下压缩现象。

十、地震云有何特点?

地震云是一种有自发光特征的“云”,这种“云”根据电离层被轰击的高层气体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颜色,大多数为日光灯样苍白色,看似在云中装有千百万支日光灯。
强地震往往是地震云与地光同时伴随出现,地震的震级愈高,地震云的色彩往往愈鲜艳。

(1) “地震云”出现时如果没有“云彩”就只能看到“地光”,七级以上大地震前均会产生“地震云”或“地光”。

(2) 当“地震云”或“地光”出现后,将在120小时内发生6级以上强地震,震级愈高,“地光”愈强。

(3) 直接处在地震中心看不到“地震云”或“地光”现象,只有在相距地震中心数百公里的地方才能观察到“地震云”或“地光”,这是因为地震中心上空虽然电离层已被压缩且被太阳风高能粒子撞击而发光,但总体来说电离层空气极其稀薄,所以在本地看不到,必须在远处才能看到,这个原理就如在近距离看不到空气的颜色,但看天空就知道空气是有颜色的,是天蓝色。

(4) 六级以上强地震可能在地震发生之时“地震云”与“地光”会同时伴随,但也有可能“地震云”与“地光”出现后又消失,几个小时后甚至几天后才发生地震,真正发生地震时并没有“地震云”和“地光”同时出现。

(5) 只能在东北方向才有可能发现距离超过1300公里以上的“地震云”,在其它方向发现的“地震云”都是在大约1300公里以内,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地震云”位于太空电离层高度,不跟随地球自转而移动。

(6) 在东北方向发现的“地震云”若观察不到“地光”现象,说明观察点相距地震中心距离超过1300公里以上,若在其它方向发现“地震云”,距离肯定在1300公里以内(大概值),并且会同时观察到“地光”现象。

(7) 西北或西南方向出现的“地震云”或“地光”,若相距观察者1300公里左右时,可能观察到的“地震云”和“地光”几分钟后就会消失,因为观察者站在地面随地球自转而移动,但“地震云”在电离层高度不跟随地球自转而移动,相距1300公里左右西北或西南方向的“地震云”和“地光”很快就会消失在地平线以下而淡出观察视野。

(8) 在西面方向发现的“地震云”有可能是在东面方向发生地震,这是因为震区上空出现“地震云”后,接着岩浆潜流交融现象就已经自然恢复,局部地磁已经正常不再产生“地震云”现象,此时因为地球自转原因,可能会在西面方向见到原来产生的“地震云”,而实际局部引力已经失去平衡即将要发生地震的位置却是在东面方向。

(9) “地震云”刚生成时,如果能被二个观察点同时看到,在地图上作交叉标识就能确定将要发生地震的震中位置(所用地图必须是以磁北为坐标绘制的地图)。但是,如果观察颜到的“地震云”是先前生成的,此时地震中心实际地磁已经正常,那么随着地球自转所产生的位移也会使所交叉的“震中位置”出现向西偏移现象。

(10) 典型的“地光”容易观察,但有不典型的“地光”会以“会发光的雾”为表现形式,特提醒注意。

(11) 由于“地震云”是位于电离层高度不跟随地球自转而移动,但观察者是站在地球表面随地球自转而移动的,所以观察“地震云”时因地震中心距观察者的距离、方位不同,会造成能观察到“地震云”的时间长短也不同。所以说,若建立“地震云”观察站就必须全天候观察,仅利用爱好者的业余观察非常容易漏报。


(12) 发射专用人造卫星探测电离层变化作地震预报没太大意义,因为探测卫星无法确认电离层开始出现变化之时间,因此也无法利用轨迹和速度来换算地震中心的准确位置,利用探测卫星只能知道地面可能近期内会发生地震,但无法确定会发生地震的准确地理位置。

(13) 如果白天发现疑似地震云可用如下方法确认:因为普通云系高度不会超过10公里,而地震云是位于50公里至200公里甚至400公里高度的电离层,在相隔300公里以外的二处观察点,如果可以同时观察到该疑似地震云,则可断定为是“地震云”。因为在相隔300公里的二个观察点相互间是不可能同时观察到对方上空的普通云系,只有在电离层高度的“地震云”才有可能被二个点同时观察到。

十一、地震发生时,地震中心位置肯定无雨

四川宜宾网友“宜宾老莫”通过地震历史记录作出气象研究后得出结论:地震中心位置在地震发生时不会下雨。

地震中心位置为何“地震时无雨”?网友“若比邻60”认为,凡是地震的地方地壳都会聚集很大的应力,而应力也可理解为一种压力,而压力是可以产生热源的,这种热源能以红外辐射形式存在,可使低层降水云系变成挥发性气体小分子,所以就会出现“地震时无雨”的现象。

十二、地震发生时,地震中心位置会出现红外热源升高现象

网友“地球听诊器”通过人造卫星红外线探测图发现一个现象:地震发生之前,地震中心位置会出现红外线热源升高现象,因此认为利用卫星探测地球红外热源变化的方法能够作出地震预报并确定地震中国心位置。

为什么在地震发生之前,会出现地震中心位置红外热源升高现象呢?这问题可能就如网友“若比邻60”所说的:凡是地震的地方都会聚集很大的应力,而应力也可理解为一种压力,而压力是可以产生热的,这种热源就可以直接产生红外热源辐射了。

十三、大地震前必大旱现象

网友“鞍山老爷们”根据历次地震气候资料进行研究得出一个结论:大地震前必大旱(大约会在1至2年内)。这种“大地震前必大旱”也被称作是一种“旱震理论”。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大地震前必大旱”现象呢?网友“鞍山老爷们”认为:强烈大地震至少酝酿30年以上,震前1至2年局部应力增加速度会加快,此时虽然还未达到临震前那种地磁发生不规则变化、出现“地震云”现象等程度,但这种应力能以红外辐射形式而存在,低层降水云系受到这种红外辐射后会转变为挥发性气体小分子,所以也就造成了干旱现象。

海洋中都是水,地震前是否也会出现干旱现象呢?

网友“鞍山老爷们”认为,海洋中的干旱表现形式比较复杂,如水温升高、海洋深处出现异常暖流等都是海洋干旱的表现形式。

其实“宜宾老莫”、“地球听诊器”与“鞍山老爷们”三位网友各自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所得出的结果是一样的:地震发生前,由于应力的增大,导致局部地区红外辐射增加,这种红外辐射可将低层降水云系转变为挥发性气体小分子,使得大地震前出现干旱现象,并得出“地震时无雨”的结论,同时在卫星红外监测图上也可发现局部红外辐射增加的现象。

十四、卫星红外云图上可见地震中心在震前会出现“乱云”现象

网友“lhkcc58”和“wwssff333”通过观察卫星红外云图后发现,地震发生之前,在红外云图上总能观察到地震中心位置会出现一种“乱云”现象,因此认为“乱云”可作地震预报的根据之一。

据观察,这种“乱云”有如下特征:

(1) “乱云”出现的位置非常稳定,有时附近其它云彩位置已经移动了非常多,但“乱云”却可以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保会位置不变。

(2) “乱云”形态怪异,象是云中会长出毛刺一样,毛刺伸出方向无规律,与其它云彩形态明显不相同。

(3) “乱云”在红外云图上都呈白色。

(4) “乱云”可突然出现或消失,“乱云”位置的云彩如果开始位移,就不会再保持原来的“乱云”形态。

这“乱云”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我认为地震发生之前出现的“乱云”是地震预兆头的一项重要征象之一。

岩浆潜流之间发生局部摩擦或局部地质发生挤压时,地面应力场就会发生变化,这就可能导致地面山脉间出现温度差异现象,这种山脉间的温度差异可以被卫星上的红外摄像捕捉到,在红外卫星云图上表现的就是这种“乱云”现象,所以这种“乱云”位置相当稳定,不随其它云系而飘移。当这种“乱云”消失后,其它云系在这位置刚好飘移经过时,我们当然看不到原先的“乱云”征象了。

十五、普通降水云系与臭氧层之间存在冷暖气体旋流层

在红外卫星云图上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可见光云图”与“红外云图”在位置及形态上都有很大的不同。

红外云图上的“云”总是以与地球自转相同的方向运行,而我们地面上经常感受到的是东南风,风从东南方向吹来,显然与红外云图上的“云”飘移方向不相符。

为什么红外云图上的“云”总是向东飘移呢?

网友“lhkcc58”认为东方意味着太阳,意味着温度,因为低气压总是向温度高的地方扩散,所以气流中心就会随着地球的自转方而向东移动。

我认为在距地面临10至20公里高度可能存在一个冷暖气体旋流层,根据如下:

(1) 普通降水云系都在距地面10公里以下,距地面20公里至45公里高度为臭氧层,臭氧层之上就是电离层了,所以距地面10至20公里高度有一个空间可容许这种冷暖气体旋流层的存在。

(2) 从红处卫星云图上可直接观察到这种冷暖气体旋流层的存在,在同一时间内,我们会发现红外云图的云象与可见光云图的云象完全不同,这也是一个直接的证据。

(3) 这种冷暖气体旋流层能以与地球自转相同的方向运行,说明这种冷暖气体旋流层未能摆脱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影响,因为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和地球自转时产生的“搅拌磁场”作用于冷暖气体旋流层,使其气流能以与地球自转相同的方向运行,又因为东方意味着太阳,意味着温度,低气压中心也因太阳的作用而加速,所以就出现了冷暖气体旋流层运行速度比地球自转速度还更快的现象。

(4) 卫星红外摄像只能捕捉到与周围有温度差异的云象,因为在红外卫星云图上可以很容易地观察到冷暖气体旋流层的气流,所以可以认定10至20公里高度的气流为冷暖气体旋流层而不是静止不动的单纯气体空间。

十六、利用监测无线电信号方式可以作地震预报

地震界老前辈“秋翁感悟”在1977年唐山地震后发现每次余震前收音机信号就会变得杂乱无章,他利用这种现象成功地预测了几次余震。

汶川地震前也有人发现无线电信号异常,当天上午甚至连对讲机也不能正常使用,出现频率偏移现象。

为什么地震前会出现无线电信号异常现象呢?

我认为震前电磁波会出现异常是肯定的,因为震前电离层会出现向下压缩现象,无线电短波就是利用电离层对电磁波的反射现象向地球的另一头发信号的,电离层异常肯定会影响到短波无线电的传播。

至于甚高频的对讲机与中波广播受干扰,可能存在我们尚不知道的应力场粒子干扰现象,这种应力场粒子的干扰会使收音机中的磁性材料如磁棒、中周、电感等频率通道发生改变,造成收音机的不稳定现象。

因此,我认为可以设计一种仪器,专门监测磁性材料与线圈间的电感量变异情况,很可能就能监测到地磁的变异情况,这样就能发明一种专用的震前预报仪器。这种仪器可以做成袖珍式的,可以与手机结合在一起,地磁变化超过一定值后就自动报警,非常实用。

十七、地震波的三大表现形式:纵波、横波与扭波

地壳下面有许多岩浆潜流在运行,相当于地球内部有许多线圈,一旦不同的导电物质潜流间发生碰撞,就会发生地下的“雷电”放电现象,也就是线圈间的“短路”现象。
我们知道一个小小的家用电闸开关发生短路时都能产生很大的响声和冲击波,如电闸开关盖未盖紧,这盖子都有可能被冲击后飞到地下来。

地下的岩浆潜流发生短路后所产生的放电效应该比天上的“雷电”要大得多,它也会产生声音和闪光,但因为是在地下,小地震时声光现象不明显,但冲击波可使地面上下瞬间一跳(即纵波),接着震波再向四周传播开来(即横波)。

南京地质学校高级讲师李泰兄弟二人在1976年唐山地震实地调查时发现了“扭波”现象:

A、所有树木、电线杆直立如初,均未直接受害。例如唐山市内65米高的微波转播塔巍然屹立于大片废墟之中,而且震后两个微波塔仍可直接、准确传播电视信号。

B、唐山的人防坑道除个别有小裂缝外,其它均未受到破坏。

C、唐山地震中死伤的人中没有人直接死于震动,绝大部分是因为建筑物坍塌受害。

D、唐山地震后,除个别地区受采空区坍塌或其它影响出现局部起伏外,绝大部分地面路面完好如震前,很少出现波浪起伏现象。

E、唐山启新水泥厂一栋三层库房,一楼二楼基本完好,三楼的所有窗户却全部断裂。而且旋转方向和角度各不相同,现存旋转角度最大的一个右旋40度,旋转角度更大的当时即已脱落。

F、建筑体的破坏尤其是砖石结构和水泥制件破坏一般都是分段裂开四面开花崩,整体歪斜的现象很少。

G、唐山公安学校有3栋三层楼房,形状相同,相互间隔10米平行排列,在地震中南面一栋完全塌平,中间一栋只是部分散落。即使在一栋房中有的是第一层破坏比较严重,有的是第二层,有的是第三层,同一区的受震程度偏差严重。

由于天上的闪电并不是直线放电的,天上闪电会产生锐角走向的方向变幻,所以我认为地下岩浆潜流间的放电现象也会产生这种锐角走向的方向变幻,其结果就是造成地面的“扭波”地震现象。

“扭波”不会与纵波横波同时存在,应该是先有纵波再有横波,“扭波”是最后才有的,按照雷电放电规律来推断,地震灾区应该不是每个地方都有“扭波”,而是有的地方有,有的地方没有,有出现“扭波”的地方情兄可能也不一样,有的“扭波”会是顺时针方向扭,而有的是逆时针方向扭,出现的扭矩角度也会各不相同。
由于地下放电速度实际就是光速度,又因电流极大,整个局部地层会以极高的速度被撕破并扭转,尽管扭动度数和位移不会太大,但因初速度快,所以破坏力巨大,初速度可能比子弹出膛的速度还更快。

十八、强烈大地震时常常可以听到雷声

网友“zengzhangang”在他的《地震成因新说 11 》中引用“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的《地震求生记》中关于地震声音的内容:

(1)打雷声:最普遍的声音,特别是大地震前常常可以听到。

(2)风声:如刮强风般的声音,据说听起来很象公象的咆哮声。

(3)爆炸声:有如“轰隆”般的爆炸声音,听起来很象大型炮弹的爆炸。

(4)机械声:听起来很象卡车、挖土机、电车或飞机等的声音。

(5)锯木声:唐山大地震时,很多人同时听到爆炸声和锯木声。

(6)撕布声:在海面比地面更常听到撕布声。

上述声音实际上在雷雨季节我们也能听到,在不同的气象条件下雷电声音会有所不同,如果是在下冰雹时打雷,甚至还可听到“炒豆子”般的声音。

所以,大地震时出现的地下打雷声,会依据不同的地质情况而出现不同的声音,这更证实了地震是由岩浆潜流间的放电现象,即地下的“超级雷电”造成的,地下岩浆潜流间的放电现象,在不同的地质构造下会出现不同的打雷声音。

十九、六千米以下高度会出现“形态地震云”

天涯地震吧游客“5583451”提出一个很有创意的观点,认为除了电离层高度可产生本质为电子流的“地震云”外,高度为六千米以下的普通云系也会产生“地震云”,他认为地震中心震前会出现一种“磁流”,这种“磁流”会影响到普通云系,使普通云系改变形状和方向,并向磁点指向或沉积,从而产生六千米以下高度,本质为普通云系的“形态地震云”。

这位网友从电离层彩色地震云中分析出:红在上,黄在中,蓝在下,说明地震前发生在电离层磁场的电磁波是微波。

1666年,英国科学家牛顿第一个揭示了光的色学性质和颜色的秘密,发现光的颜色决定于光的波长。

可见光的波长范围在0.77 – 0.38微米之间。波长不同的电磁波,会引起人眼的颜色感觉不一样。红色:0.77 – 0.622微米;橙色:0.622 – 0.597微米;黄色:0.597 – 0.577微米;绿色:0.577 – 0.492微米;蓝靛色:0.492 – 0.455微米;紫色:0.455 – 0.380微米。

这位网友还认为:蓝是最短的波长,红是最长的波长,用红黄蓝的垂直方向作指点,可能就是地震点,所以可用微波法测距,来指明准确的震中位置。

二十、强震区的“李金蔚鸿裂线”现象

网友李金蔚的父亲发现中国内陆四个七级以上的强地震区:汶川、邢台、唐山、海城都在同一条直线上,于是李金蔚对此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华夏系基底大断裂与地缝合线”的说法。

这种“华夏系基底大断裂与地缝合线”也称为“鸿裂线”,在历史地震图上地域走向非常明显。

在亚洲位置关系卫星定位图上,我们也能非常清楚地观察到这一强震走向的“鸿裂线”。可以认为,强烈地震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走向,这种地域性走向分布已没有任何可值得怀疑的地方。

为什么强震区会出现这种明显的地域性走向呢?

我认为“李金蔚鸿裂线”引发地震的位置可能处于地壳内壁,也就是岩浆潜流与地壳内壁接触的层面。

这条“李金蔚鸿裂线”在地壳与岩浆接触的内壁面位置地貌可能呈现内凸型山脉状,岩浆潜流在途经这些地域时容易相互碰撞交融产生岩浆潜流间的放电现象,也就是地下的“超级雷电”放电现象,所以这些地方就容易发生强地震。

二十一、地震是否能作临震预报?

个人认为地震是可以预报的,特别是6级以上强地震,可以综合采用观察“地震云”方式、观察红外卫星云图找“乱云”方式、结合动物行为等作出120小时强震预报。6级以下小地震临震预报难度较大,准确性相对低些。

相距250 – 300公里左右建立“蜂窝式”的地震云观察站,再结合红外卫星云图观察及动物行为观察、综合仪器分析等作出120小时临震预报,这是目前为止已知成本最低、观察面最广、最有效的地震预报方法。

二十二、人类主动防患地震灾害的措施探讨

措施A:安插地下“避雷针”

建筑地基施工打桩时安插地下避雷针,此方法实际只是在“地桩”上加以改进即可,让“地桩”有一较粗的钢筋从桩尾直通桩头,并裸露桩头约80公分以上,钢筋裸露头呈针尖状,以利地下“尖端放电”。

每根桩入地后,全部地桩的“桩尾”钢筋均要相互用大钢筋焊接后方可浇灌混凝土,使建筑地桩主动引接雷爆电流,使雷爆电流在所有桩基同释放,降低地下雷爆“纵波”爆发力,吸收、缓冲“扭波”之电流,可有效地将地下雷爆对建筑的直接危害降到最低程度。

成片开发地带可将所有桩基相互焊接形成区域避雷网效果更好。

措施B:开发地震报警产品

开发地震报警手机及其它方式地震报警器产品,最大限度地在地震发生之前将人员疏散到空旷安全户外。

措施C:提高全民防患意识

提高全民地震防患知识,由国家编写统一的学校防震规范制度,做到临震不慌,行动迅速而不乱,将地震灾害降至最低程度。 ( 全文完 )

下列网友共同参与本地震相关规律与现象的研究探索:

1、加拿大家园论坛网友:秋风秋雨秋煞人
2、天涯来吧地震版块网友:若比邻60
3、辽宁省丹东市网友:狼穴里的厨师
4、四川宜宾网友:宜宾老莫
5、天涯来吧地震版块网友:地球听诊器
6、天涯来吧地震版块网友:鞍山老爷们
7、天涯来吧地震版块网友:lhjjll
8、地震论坛网友:lhkcc58
9、地震论坛网友:wwssff333
10、地震论坛 乌鲁木齐网友:whm0010
11、甘肃省平凉市网友:leeann198
12、陕西省汉中市网友:ymhd8888
13、地震论坛前辈:秋翁感悟
14、南京地质学校高级讲师李泰及其胞兄弟
15、地震论坛网友:leijing.666
16、地震论坛网友:李金蔚
17、地震论坛网友:zengzhangang
 楼主| 发表于 2009-1-7 07: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anlilin 于 2009-4-3 19:03 编辑

补充说明



一、为什么认为地震云多数为日光灯样苍白色?

(1)有一次台湾地震时我在福州西湖见到地震云,为日光灯样苍白色。

(2)1999年9月21日台湾南投发生7.6级大地震,地震发生前6小时及地震正发生时我都见到地震云,为日光灯样苍白色。

(3)2001年12月18日台湾花莲发生7.5级强震,当天傍晚震前我老婆在阳台见到地震云,她说是苍白色的,与南投地震云差不多。

所以我认为地震云大多数会是日光灯样苍白色。但不排除会出现彩色地震云的可能性。

二、为什么认为地震云是位于大约50公里至200公里的高度?

1999年9月21日台湾南投发生7.6级大地震,我从福州观察到南投地震云起始出现角度为10度,出现最高角度为23度。福州距南投为276公里,换算下来,南投的地震云距地面高度是48.6公里至117公里,处于电离层高度。

由于“极光”也是位于电离层高度,极光高的大约可达400公里高度,所以我认为地震云可能与极光类似,最高的地震云可能也会达到400公里高度。

三、为什么认为地震云本质是一种聚发光电子流?

因为我看到的地震云都有自发光特性,5月10日山东临沂网友拍到的汶川地震云相片也可看到自发光特性,又因为地震云是位于电离层高度,所以我认为是一种聚发光电子流。

四、为什么认为地震云不会跟随地球自转而移动?

(1)
2008年6月1日台湾发生6级地震,可震前我却在福州西面发现地震云,实际上台湾是位于福州的东面。

(2)2008年11月20日丹东市网友拍到地震云相片,2008年11月24日俄罗斯鄂霍次克海发生了7.2级地震,丹东市距鄂霍次克海震中位置约2300公里,但地震云却像是在丹东市上空一样,所以我认为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有可能出现这样情况:地震云位于太空电离层高度,不跟随地球的自转而移动。因为观察者站在地面随地球自转而移动,所以看上去地震云就会出现从东面向西面飘移的现象。

五、为什么说强地震临震预报要定为120小时临震预报?

大多数强地震在地震云出现后会在48小时内发生地震,但丹东市网友发现地震云106小时后才发生地震,所以我认为强地震预报以120小时预报为宜。

六、为什么会认为七级以上大地震震前肯定会出现地震云?

(1)
1976年7月28日中国唐山发生7.8级强烈地震,震前日本真锅大觉教授发现过地震云。

(2)1999年9月21日台湾南投发生7.6级大地震,震前我自已看到过地震云。

(3)2001年12月18日台湾花莲发生7.5级强震,震前我老婆见到地震云。

(4)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8级强地震,震前多位网友见到地震云并拍下照片。

(5)2008年11月24日俄罗斯鄂霍次克海发生7.2级强地震,震前丹东市网友拍到地震云相片。

所以说,我认为七级以上大地震震前肯定会出现地震云。

七、岩浆潜流说的其它证据

网友“leijing.6666”在一篇非常专业的论文中说道:

“从地震的现象看,1》地震发生时先是上下瞬间一跳,接着震波渐渐向四周传播开来。震波主要有......”

我认为这句话可以支持我的“岩浆潜流”说。

我认为地壳下面有许多岩浆潜流在运行,相当于地球内部有许多线圈,金属类的潜流中间都有硅酸盐类岩浆作绝缘隔离,一旦不同的金属类潜流发生碰撞,就会产生地下的“雷电”放电现象,也就是线圈间的“短路”现象。

我们知道一个小小的家用电闸开关发生短路时都能产生很大的响声和冲击波,如电闸开关盖未盖紧,这盖子都有可能被冲击后飞到地下来。

地下的岩浆潜流发生短路后所产生的放电效应应该比天上的“雷电”要大得多,它也会产生声音和闪电光,但因为是在地下,所以声光现象不明显,但冲击波却可使地面上下瞬间一跳,接着震波再向四周传播开来。

八、《扭波理论》可以支持我的“岩浆潜流说”。

南京地质学校高级讲师李泰在1976年唐山地震实地调查时发现了下面现象:

一、所有的树木、电线杆直立如初,均未直接受害。例如唐山市内65米高的微波转播塔巍然屹立于大片废墟之中,而且震后两个微波塔仍可直接、准确传播电视信号。

二、唐山的人防坑道除个别有小裂纹外,其他均未受到破坏。

三、在唐山地震中死伤的人中没有人直接死于震动,绝大部分是因为建筑物坍塌受害。

四、唐山地震后,除个别地区受采空区坍塌或其他影响出现局部起伏外,绝大部分地面、路面完全如震前,很少出现波浪起伏现象。

五、唐山启新水泥厂的一栋三层库房,一楼二楼基本完好,三楼的所有窗柱却全部断裂。而且旋转方向和角度各不相同,现存旋转角度最大的一个右旋40度,旋转角度更大的当时即已脱落。

六、建筑体的破坏尤其是砖石结构和水泥制件的破坏一般都是分段裂开四面开花崩塌。整体歪斜的现象很少。

七、唐山公安学校有3栋3层楼房。形状相同,相互间隔10米平行排列。在地震中南面一栋完全塌平,中间一栋只是部分散落。而即使在一栋房中有的是第一层破坏比较严重,有的是第二层,有的是第三层。为什么同一区的受震程度会如此偏差?

1979年,在南京地震学会年会上,李泰来发表了《扭波与抗震》的论文,引起与会者的一阵轰动。在1996年第31届国际地质大会上,其以扭波为主题的发言也引起了代表们的注意。

《扭波理论》太棒了!!!

我认为《扭波理论》可以支持我的“岩浆潜流说”:

我认为地壳下面有许多岩浆潜流在运行,相当于地球内部有许多线圈,金属类的潜流中间都有硅酸盐类岩浆作绝缘隔离,一旦不同的金属类潜流发生碰撞,就会产生地下的“雷电”放电现象,也就是线圈间的“短路”现象。

我们知道一个小小的家用电闸开关发生短路时都能产生很大的响声和冲击波,如电闸开关盖未盖紧,这盖子都有可能被冲击后飞到地下来。

地下的岩浆潜流发生短路后所产生的放电效应应该比天上的“雷电”要大得多,它也会产生声音和闪电光,但因为是在地下,所以声光现象不明显,但冲击波却可使地面上下瞬间一跳(即纵波),接着震波再向四周传播开来(即横波)。

天上的闪电并不是直线放电的,天上闪电会产生锐角走向的方向变幻,地下岩浆潜流间的放电现象也会产生这种锐角走向的方向变幻,其结果就会造成地面的“扭波”地震现象。

 楼主| 发表于 2009-1-7 07: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anlilin 于 2009-4-4 05:37 编辑

2.jpg

“李金蔚鸿裂线”示意图
 楼主| 发表于 2009-1-7 07:27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式提出“地震云”的,是日本前福岡市市長鍵田忠三郎,他曾經亲身经历過日本福岡1956年的7級地震,在地震時看到了长蛇狀奇云,以后只要这种云出现,总有地震相应发生,所以他就把这樣的云称为“地震云”。 1978年3月6日,鍵田在記者招待会上,突然发现了長蛇狀奇云(见图),鍵田当即停下演讲,向大家預报了地震。果然,次日上午发生了震中在太平洋的7.8級地震,整个日本震感強烈。

在指南针标度方向:30至150度或210至330度之间都有可能见到这种长蛇状地震云。

生成原因是:

某种岩浆潜流在地壳下面卡了壳,长时间被堵住无法流动,并与相邻的岩浆潜流持续不断地发生摩擦,使局部地磁发生了严重的不规则变化,在局部上空持续不断地产生小范围的地震云,随着地球的自转,这种地震云就向西面飘移,在持续不断地产生地震云的同时,所产生的地震云又持续不断地向西面飘移,就产生了这种长蛇条状。

这种地震云出现后因为局部地磁发生过长时间的不规则变化,局部地磁引力已严重失衡,所以发生的地震烈度都较强烈,但影响范围不大,虽然震级高,但不会造成大范围的灾害。
1.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1-7 07:2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2008年5.12汶川发生8.0級地震前2小時,网友在汶川北約400公里的甘肃天水市拍到的扇狀地震云,扇柄敝刚鹬小5钡卣鹪瞥尸F色彩时,越鲜艳,预示震級越高。
3.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1-7 07:2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2008年5.12汶川发生8.0级地震前54分钟,网友在四川汶川东北約470公里的宝鸡拍摄到的扇狀地震云,扇柄直指震中。
4.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1-7 07:30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蛇狀地震云。2006年12.26台湾南部海域7.2级地震前三天,摄于江苏狮子林。此地震云持续1天不散,次日又被拍到。
5.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1-7 07:31 | 显示全部楼层
1999年12月27日印度洋7级地震前3天,卫星拍摄到的长蛇狀地震云,长550公里。
6.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1-7 07:31 | 显示全部楼层
1994年9月1日美国加州海域7.1級地震前一天,加州拍摄的长蛇狀地震云。
7.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1-7 07:32 | 显示全部楼层
辐射状地震云

这种辐射状地震云只能出现在观察者正东方向或正西方向的地方,看到的情况只有二种:1、此地震云正从远处向自已飘来。2、此地震云正离开自已向远处飘去。这种地震云如果持续出现的时间很长,从远处侧面方向另一个观察角度来看,可能看到的是一条“长蛇状地震云”。
8.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1-7 07:33 | 显示全部楼层
肋骨狀地震云

出现这种“肋骨地震云”是因为地壳下面有某支岩浆潜流被堵塞了,间歇性地与其它的岩浆潜流发生了摩擦,使局部地区出现了间歇性的地磁不规则变化而形成。

显然,发现“长蛇状地震云”或“肋骨状地震云”后,如果在东面那头可以看到起始点,那么位于东面起始点下方的位置,就是将要发生地震的中心位置。
9.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1-7 07:3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5月10日18:44,安徽网友在合肥附近拍到的地震云,在地面呈輻射狀。

合肥刚好处在汶川的东西走向中心线上,由于汶川地震云持续出现的时间超过24小时,因此这云应该是地球转了一圈子后又回到了原来的位置,所以看这地震云就好像出现在合肥上空一样。
10.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1-7 07:3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5月10日19:00卫星云图,注意其中的地震云,延伸1100多公里,与上图地面的地震云对应。

該地震云5月11日1:00才在卫星云图上消失。但是,在地面不同地区依然可见,因长度变小,所以在卫星云图上找不到了。

汶川地震前的地震云,不分昼夜地持续存在,虽然在卫星雲云图上显示:时间跨度42小时,在地面显示:时间跨度在3天左右。
11.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1-7 07:35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午前后在临沂拍摄的汶川地震的地震云
12.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1-7 07:36 | 显示全部楼层
网友“狼穴里的厨师”于在2008年12月2日在丹东市拍到此地震云,2008年12月4日,日本分别发生6.1级与5.7级地震

这种地震云随地球的自转而移动,从日本飘到了丹东市上空。这种云浓度较稀,云的宽度范围也不大,说明地磁的不规则变化不是太剧烈,但因为地磁不规则变化持续时间很长,所以震级也不会太小,实际是日本的6.1级地震。
13.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1-7 07:37 | 显示全部楼层
辽宁省丹东市网友“狼穴里的厨师”于2008年11月20日早7点多拍到地震云,如图:北京时间2008-11-24 17:02 在鄂霍次克海(北纬54.2,东经154.3) 发生7.2级地震

因为鄂霍次克海在丹东市的东北方向,地震云随地球自转向西飘移,所以看上去这云就象在丹东市上空一样。
15.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1-7 07: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可怕的就是这种地震云,地光非常强烈,持续时间竟达42小时,范围非常大,所以地震的震级很高,达到8级的超强地震烈度,且灾害范围非常广,大半个中国都感受到它的强大威力。
2.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1-7 07:38 | 显示全部楼层
宜宾老莫 在2008年12月26日 18:18说 ,
2008年12月26日凌晨2点50分的云南瑞丽市发生4.7级地震,老莫12月24日上午8:50至9:50在宜宾发现地震云。(不解为何地震云只现1个小时?)

我答复:

我不是早就说过了吗:震中位置在西南方向时,如果观察者距震中位置在1300公里左右时,可能发现地震云后只能观察几分钟地震云就会落到地平线以下而观察不到了。

瑞丽在宜宾的西南方向,相距810公里,所以可以观察一个小时,很正常的,不出我们原来的预料.。

因为地震云在太空电离层高度,不随地球自转而移动,但观察者是站在地面观察,随地球自转而动,所以就会出现这种现象。
发表于 2009-1-7 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赞!
发表于 2009-1-7 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hm0010 于 2009-1-7 17:08 编辑

与楼主探讨:
      (1)“个人认为 6 级以上强震可以用观察“地震云”方式作出 120 小时强震预报。6 级以下小地震目前还难以作出临震预报。 ”
      我认为6级以下地震依然可以通过观云作出临震预报,我记录了许多小地震(6级以下)前的地震云,总结出来的经验是,持续时间短,震级不大,持续时间长,震级加大。
     (2)“直接处在地震中心看不到‘地震云’或‘地光’现象,只有在相距地震中心数百公里的地方才能观察到‘地震云’或‘地光’”
      我认为震中可以看到震云,乌市有两次2级左右小地震,在震前我依然看到地震云并拍摄下来,震云很低,看起来仿佛就在房项上,范围也不大,在天空中形成云带。
      具体可看我拍摄的地震云图片
http://ws80zx.xj.edu88.com/newsInfo.aspx?pkId=10535
dz43.jpg
http://ws80zx.xj.edu88.com/newsInfo.aspx?pkId=10464
dz4-2.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1-7 17: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anlilin 于 2009-1-7 17:20 编辑
与楼主探讨:
      (1)“个人认为 6 级以上强震可以用观察“地震云”方式作出 120 小时强震预报。6 级以下小地震目前还难以作出临震预报。 ”
      我认为6级以下地震依然可以通过观云作出临震预报,我记录了许 ...
whm0010 发表于 2009-1-7 16:29


看到图片了,拍得非常好,图片介绍也写得非常好,很有价值。谢谢!

很多人在小地震前,如四点多级甚至三点多级小地震,震前都发现并拍到了地震云。我为什么却强调“6级以上强震可以用观察地震云的方法作临震预报”呢?

这主要考虑到6级以下地震虽然也常出现地震云,但也经常没发现地震云的,所以还不敢将6级以下的地震云当作一种普遍的规律性来说事。

当然,哪天说不定国家要建“地震云”观察站了,那时观察面广,观察及时,说不定到时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凡3.5级以上地震,震前均会出现地震云”。

至于说“震中也可看到地震云”的事,大家可以探讨,但我到目前为止还是不认可的。


发表于 2009-1-7 17:4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楼主上面的回复有一定道理,目前由于地震云不被主流认可,民间人士都是业余的,不可能一天24小时盯着天空,而小地震的“震云”持续时间又较短,因此观测不到是正常的。大部分普通人又看不懂云彩,更不会把自己看到的异样云彩和千里之外的什么地震联系在一起。所以把“地震云观测”列入地震局的监视范围,可能就可以做到短期预报或临震预报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1-9 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汶川距山东临沂直距为1380公里,倾角以10度来计算,那么汶川上空的地震云距地面高度为:

汶川地震云距地高度 = tan A * 1380 = 239.568 (公里)


实际倾角不止10度,个人估计汶川地震云距地面差不多会达400公里高度。
 楼主| 发表于 2009-1-9 19:0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2008年5.12汶川发生8.0級地震前2小時,网友在甘肃天水市拍到的扇狀地震云。

从图像看,该地震云底部倾角大约是15度,地震云上端倾角大约是29度,天水市距汶川直距为390公里。


地震云底部距地面高度:

tan A * 390

0.2679 * 390 = 104.481 (公里)

地震云上端距地面高度:

0.5543 * 390 = 216.177 (公里)

结论:该地震云底部距地面大约104公里,上端距地面大约216公里,这个数据虽然不是很准确,但也绝对不会太离谱。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 07:56 | 显示全部楼层
网友“leijing.6666”在一篇非常专业的论文中说道:

“从地震的现象看,1》地震发生时先是上下瞬间一跳,接着震波渐渐向四周传播开来。震波主要有......”

我认为这句话可以支持我的“岩浆潜流”说。

我认为地壳下面有许多岩浆潜流在运行,相当于地球内部有许多线圈,金属类的潜流中间都有硅酸盐类岩浆作绝缘隔离,一旦不同的金属类潜流发生碰撞,就会产生地下的“雷电”放电现象,也就是线圈间的“短路”现象。


我们知道一个小小的家用电闸开关发生短路时都能产生很大的响声和冲击波,如电闸开关盖未盖紧,这盖子都有可能被冲击后飞到地下来。

地下的岩浆潜流发生短路后所产生的放电效应应该比天上的“雷电”要大得多,它也会产生声音和闪电光,但因为是在地下,所以声光现象不明显,但冲击波却可使地面上下瞬间一跳,接着震波再向四周传播开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 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岩浆潜流间如果只是面积很小的“摩擦”现象,只能出现地磁的不规则变化,这种变化会产生“地震云”与“地光”现象,会造成局部地磁引力不平衡,所以“小摩擦”也是会引起地震的。

岩浆潜流的大面积“短路”如果再与板块飘移挤压作用结合在一起,就会产生非常严重的灾害性强地震。
发表于 2009-1-11 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谢谢各位尤其楼主!
发表于 2009-1-11 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互相学习,谢谢楼主的帖子!
发表于 2009-1-16 05:18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9-1-16 05:2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1-16 08:18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国拍到的:8月 中亚大气圈中间层的夜光云
1.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1-16 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的视频对你会有帮助!
http://video.sina.com.cn/news/w/bn/2007-12-12/145710152.shtml
lhkcc58 发表于 2009-1-16 05:18


谢谢!
 楼主| 发表于 2009-1-19 19: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anlilin 于 2009-1-24 06:50 编辑

地震云高度测算法
震云高度算法.jpg
发表于 2009-1-19 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1.jpg IMG_3222.JPG IMG_3220.JPG
大家对比一下,我觉得挺恐怖的。(拍照地点:甘肃省平凉市)
发表于 2009-1-19 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34# leeann198


在线等回复!
发表于 2009-1-19 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照片中的方向:照片左边为东,照片右边为西。
发表于 2009-1-19 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不出这云的高低。能看出就好了。
发表于 2009-1-19 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34楼的“飞机云”,如果排除是飞机尾迹的话,应该反映的是6级以上的强震云呀?严重关注!持续时间多久?这个很重要!
发表于 2009-1-19 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起来不像是飞机尾迹呀?高手们快看一看!
 楼主| 发表于 2009-1-19 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anlilin 于 2009-1-19 20:18 编辑

哇!是今晚6点(2009年1月19日18:08)拍的啊?
危险了,是地震云,且震级不小。
 楼主| 发表于 2009-1-19 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甘肃省平凉市的东面包括华东一大片啊!卫星云图不知什么原因打不开了,不知是否会发现可疑“乱云”现象及地点。
发表于 2009-1-19 20:4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知道它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我在阳台上收拾东西,一抬头就觉得挺惊恐的,赶紧拿相机拍下来,拍完后收拾好相机再回到窗前,就发现已经是一条很淡的云了,那种发光的效果已经没有了。但是当时就我的视野范围来看,这条云的走向(按我们城市的方向感觉)是西南-东北,东北那边看不到云迹的结束,西南的那一端藏在一片青色的云里面。
发表于 2009-1-19 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云根(接地的一头)应该是西南方向吧?
发表于 2009-1-19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应该是吧。(不好意思,我不太专业)
 楼主| 发表于 2009-1-19 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anlilin 于 2009-1-19 21:00 编辑

刚才用卫星云图软件直接下载卫星图片,发现还是贵州、湖南、重庆、湖北、陕西交界处一带的云系很可疑。见图。

(点击图片看大图)
1.jpg
发表于 2009-1-19 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台湾MM
2009年01月22日左右
规模:1、6.0级 2、5.0级
地点:1、棉兰老岛(5.80 N, 125.60 E)
2、云南瑞丽(24.00 N, 97.80 E)
 楼主| 发表于 2009-1-19 21: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anlilin 于 2009-1-19 21:09 编辑

这云如果仅出现一会儿就消失了,不排除可能是什么飞行物的尾迹,如火箭等航天器。
发表于 2009-1-19 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云没有消失,是发光的现象消失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1-19 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云没有消失,是发光的现象消失了。
leeann198 发表于 2009-1-19 21:08


如过几个小时这云仍在,则可确认是地震云,望能继续观察!
发表于 2009-1-19 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是现在天已经黑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1-19 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是现在天已经黑了。
leeann198 发表于 2009-1-19 21:22


明早看一下,如仍在最好拍照后传上来.
发表于 2009-1-21 00:2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张照片中的地震云高度是多少?
dz41.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 08:1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张照片中的地震云高度是多少?
229
whm0010 发表于 2009-1-21 00:29


这样看不出来的,测算高度要有二个条件:

1、必须能知道这云距离自已有多远,例如天水市距汶川390公里,知道在天水看到的汶川地震云距离是390公里。

2、要有较大范围的图片,才能粗测云的视角角度。

云的高度测算实际就是视角的正切值乘以距离就是。例如视角是20度,到数学用表查一下20度的正切值是多少,把这个正切值乘以距离就是高度了。

我在这帖子里有介绍测算方法的:

http://laiba.tianya.cn/laiba/CommMsgs?cmm=281&tid=2644954729050670385&ref=rs-regulartopics
发表于 2009-1-21 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平行云上面也是平整的啊,我估计高度是6千米左右。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 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anlilin 于 2009-1-21 10:31 编辑
这张照片中的地震云高度是多少?
229
whm0010 发表于 2009-1-21 00:29


这云既是在万米高空飞机上往下拍的,那云体高度肯定是万米以下了。

问题是这云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地震云”,这云显然是由气体与水分子结合形成的普通云,这云的飘移会受到地球引力与风向的影响,与我们所说的“地震云”是两码事。

飞机在起飞上天时,经常会见到这类云的,我坐过起码数十次飞机,过去也经常见到类似这样的云,飞机在穿过这种云时上下颠坡很历害,广播都会提前通知大家系好安全带的。

正如wwssff333所说的,我也认为这云高度大约在6千米左右。
发表于 2009-1-21 13:2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同意57楼作者的观点:所有的地震云其实就是形态可疑的普通云。大量的证据(肉眼可见、摄影照片)表明这些云的高度不可能达到几百公里的高度。比如:
dz10.jpg
震中距离乌鲁木齐市也就200多公里。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 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55楼)认为自然界还有另一类不需要水蒸汽而形成的云吗?你认为稀薄空气的电离状态能形成可见的“云”吗?你认为地下的一种什么能量.......
bgzhex008 发表于 2009-1-21 11:27


科学探索当然允许不同的观点存在,有争论才能发现新问题,有争论才能更深入地解析并发现各种自然现象之本质。

我早就说过,我的观点是地震云位于电离层高度,本质是一种聚发光电子流,如同南北极上的“极光”,“极光”也是位于电离层高度,它与降水云系有着本质的不同,它基本可以认为是不含H2O成分的,是一种肉眼可见的电子流,类似电焊的弧光电晕。
发表于 2009-1-21 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hm0010 于 2009-1-21 13:41 编辑

这一张震中距离我拍摄照片的地方也就几十公里。
dz4-2.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 15:01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认为地下的一种什么能量能穿过大气层在没有空气的200公里高度之上形成可见的云层吗?如果这种现象存在,也许只有射电望远镜能观察到这种太空电离云现象, 反正人的眼睛没这种功能.........
bgzhex008 发表于 2009-1-21 11:27


肉眼能不能看到几百公里高度的地震云我想是没必要争议的,因为认可了这种观点,也就意味着肉眼看不到天上的星星和月亮。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 15: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anlilin 于 2009-1-21 15:13 编辑
这一张震中距离我拍摄照片的地方也就几十公里。
233
whm0010 发表于 2009-1-21 13:35

这云都见不到“地光”现象,可能不是地震云,并且2.5级的小地震一般是不会出现地震云的。

不是所有震前出现的云都是地震云,必须是符合地震云特征的云才能称是地震云的。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 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anlilin 于 2009-1-21 18:26 编辑


希望 bgzhex008 能够看看下面相关文章:

大地震前震区上空的电离层厚度会出现往下压缩的现象,这种压缩就会使太阳风的高能带电粒子沿着被压缩的电离层向下沉降,太阳风的高能粒子可达1万电子伏,这种高能粒子进入震区上空电离层沉降区后,会轰击电离层中含有的高层气体,这些高层气体受轰击后就被激发而发出了可见光。

在地球100公里至400公里的高空,空气极其稀薄,这个高度的空间称为“电离层”。电离层的气体元素都呈游离状态出现,当地磁发生不规则变化时,高层气体元素的核外电子因磁场的变动而发生了电子的丢失或聚合,部分游离的气体元素发生了电子整合现象,使得气体分子空间占用减少,因此出现了电离层的向下压缩现象。

日本及俄罗斯学者曾组成研究小组,分析由原苏联发射的一颗卫星,在五年半的时间内,将从电离层测到的相关资料,和全球各地的地震发生记录进行对比,结果发现,在地震多发区,其上空的电离层常常出现异常现象。参与研究的科学家就1977至1979年的记录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包括日本在内的太平洋西部地震多发区,这段时间共发生了150次以上里氏五级以上的地震,而这些地区上空电离层的电子密度都发生了异常现象。

今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我国国家太空中心分析福尔摩沙三号微卫星系观测资料也发现,四川上空的电离层平均密度,在512大地震发生前一至五天之间,突然明显下降一半,再次验证地球科学界提出的“电离层异动可能是地震前兆”的论断。


根据“福卫三号”传回观测资料显示,四川汶川县方圆一千公里上空的电离层,自4月27日到5月6日,平均密度为每立方公分120万颗带电粒子,5月7日到11日(前兆日)骤然下降到60万颗,密度足足减少一半,降低的程度非常明显。






发表于 2009-1-21 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地震云是震源地带发出的某种场影响其形状的,各种高度的云都有可能受影响。
发表于 2009-1-21 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64# tanlilin


根据“福卫三号”传回观测资料显示,四川汶川县方圆一千公里上空的电离层,自4月27日到5月6日,平均密度为每立方公分120万颗带电粒子,5月7日到11日(前兆日)骤然下降到60万颗,密度足足减少一半,降低的程度非常明显。


原因应该在地下。
发表于 2009-1-21 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请看今天的可见光高清云图,左上有排骨云。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 07:39 | 显示全部楼层
64# tanlilin  
.........原因应该在地下..
lhkcc58 发表于 2009-1-21 21:55


18世纪中叶,瑞典一家地球物理观象台的科学家发现,当该台观测到极光的时候,地面上的罗盘的指针会出现不规则的方向变化,变化范围有1度之多。与此同时,伦敦的地磁台也记录到类似的这种现象。由此他们认为,极光的出现与地磁场的变化有关。

地震云的出现可能也与地磁有关,因为岩浆潜流间的碰撞相当于地球内部线圈的“短路”现象,会造成地壳下面局部的“雷电”现象,这种地下“雷电”可使地磁发生不规则变化导致地震云的出现。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 07:40 | 显示全部楼层
请看今天的可见光高清云图,左上有排骨云。
wwssff333 发表于 2009-1-21 22:35


看到了,关注中。
 楼主| 发表于 2009-1-27 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anlilin 于 2009-1-27 17:23 编辑

2009年1月27日增加如下内容:

十六、利用监测无线电信号方式来作地震预报

地震界老前辈“秋翁感悟”在1977年唐山地震后发现每次余震前收音机信号会变得杂乱无章,他利用这种现象成功地预测了几次地震。汶川地震前也有人发现无线电信号异常,当天上午甚至连对讲机也不能正常使用,出现频率偏移现象。


为什么地震前会出现无线电信号异常现象呢?

我认为震前电磁波会出现异常是肯定的, 因为震前电离层会出现向下压缩现象,无线电短波就是利用电离层对电磁波的反射现象向地球的另一头发信号的,电离层异常肯定会影响到短波无线电的传播。

至于甚高频的对讲机与中波广播受干扰,可能存在我们尚不知道的应力场粒子干扰现象,这种应力场粒子的干扰会使收音机中的磁性材料如磁棒、中周、电感等频率通道发生改变,造成收音机的不稳定现象。

因此,我认为可以设计一种仪器,专门监测磁性材料与线圈间的电感量变异情况,很可能就能监测到地磁的变异情况,这样就能发明一种专用的震前预报仪器。这种仪器可以做成袖珍式的,可以与手机结合在一起,地磁变化超过一定值后就自动报警,非常实用。
 楼主| 发表于 2009-3-5 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扭波理论》可以支持我的“岩浆潜流说”。

南京地质学校高级讲师李泰在1976年唐山地震实地调查时发现了下面现象:

一、所有的树木、电线杆直立如初,均未直接受害。例如唐山市内65米高的微波转播塔巍然屹立于大片废墟之中,而且震后两个微波塔仍可直接、准确传播电视信号。

二、唐山的人防坑道除个别有小裂纹外,其他均未受到破坏。

三、在唐山地震中死伤的人中没有人直接死于震动,绝大部分是因为建筑物坍塌受害。

四、唐山地震后,除个别地区受采空区坍塌或其他影响出现局部起伏外,绝大部分地面、路面完全如震前,很少出现波浪起伏现象。

五、唐山启新水泥厂的一栋三层库房,一楼二楼基本完好,三楼的所有窗柱却全部断裂。而且旋转方向和角度各不相同,现存旋转角度最大的一个右旋40度,旋转角度更大的当时即已脱落。

六、建筑体的破坏尤其是砖石结构和水泥制件的破坏一般都是分段裂开四面开花崩塌。整体歪斜的现象很少。

七、唐山公安学校有3栋3层楼房。形状相同,相互间隔10米平行排列。在地震中南面一栋完全塌平,中间一栋只是部分散落。而即使在一栋房中有的是第一层破坏比较严重,有的是第二层,有的是第三层。为什么同一区的受震程度会如此偏差?

1979年,在南京地震学会年会上,李泰来发表了《扭波与抗震》的论文,引起与会者的一阵轰动。在1996年第31届国际地质大会上,其以扭波为主题的发言也引起了代表们的注意。

《扭波理论》太棒了!!!

我认为《扭波理论》可以支持我的“岩浆潜流说”:

我认为地壳下面有许多岩浆潜流在运行,相当于地球内部有许多线圈,金属类的潜流中间都有硅酸盐类岩浆作绝缘隔离,一旦不同的金属类潜流发生碰撞,就会产生地下的“雷电”放电现象,也就是线圈间的“短路”现象。

我们知道一个小小的家用电闸开关发生短路时都能产生很大的响声和冲击波,如电闸开关盖未盖紧,这盖子都有可能被冲击后飞到地下来。

地下的岩浆潜流发生短路后所产生的放电效应应该比天上的“雷电”要大得多,它也会产生声音和闪电光,但因为是在地下,所以声光现象不明显,但冲击波却可使地面上下瞬间一跳(即纵波),接着震波再向四周传播开来(即横波)。

天上的闪电并不是直线放电的,天上闪电会产生锐角走向的方向变幻,地下岩浆潜流间的放电现象也会产生这种锐角走向的方向变幻,其结果就会造成地面的“扭波”地震现象。


 楼主| 发表于 2009-3-6 06: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anlilin 于 2009-3-6 07:01 编辑

我认为一次大地震(如汶川地震)可能会同时出现二种截然不同的“断裂带”:

一、板块挤压断裂带,这种断裂带的特征是:

(1)断裂带长度较长。

(2)断裂带走向相对稳定。

(3)断裂带的断层两端高度差距相对较大。

二、岩浆潜流之间放电产生的断裂带,这种断裂带的特征是:

(1)断裂带长度较短。

(2)断裂带走向没有规律,任何方向都有可能出现断层现象。

(3)地面断层两端高度差距相对较小。

为什么会出现以上两种不同的断裂带断层呢?

这是因为岩浆潜流间的放电现象方向没有规律,就如看到天上的闪电现象,有时是在一个区域的左边放电,有时则在右边放电,有时是云层与地面之间放电,有时则是在云层之间互相放电,因此岩浆潜流间的放电现象所造成的地震可能还有如下几种现象:

(1)同样一次大地震,有的地方产生的是顺时针方向的“扭波”,而有的地方则出现逆时针方向的“扭波”。

(2)同样一次大地震,在不同的地方,会出现主震余震的发震时间不相同。

(3)同样一次大地震,在不同的地方会出现没有任何走向规律的小断层。

以上推理现象如果能在地震灾区实地考察中得到验证,我的“岩浆潜流说”应该就能得到确认。
 楼主| 发表于 2009-3-7 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为“扭波”应该是存在的,它不与纵波横波同时存在,应该是先有纵波再有横波,“扭波”是最后才有的,并且不是地震灾区的每个地方都有“扭波”,应该是有的地方有,有的地方没有,有出现“扭波”的地方情况也不一样,有的“扭波”力矩是顺时针方向扭,而有的则是逆时针方向扭。

想想天上的雷电模式,我认为情况可能会是这样的。{:2_83:}
 楼主| 发表于 2009-3-7 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由于闪电速度就是光速度,地下放电速度也是很快的,因电流极大,整个局部地层以极高的速度被撕破并扭转,尽管扭动度数和位移不会太大,但因初速度快,所以破坏力巨大,初速度可能比子弹出膛的速度还更快。
 楼主| 发表于 2009-3-8 07: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2009年3月8日作了内容更新。
发表于 2009-3-11 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电场、磁场、电磁波、电离层等 异常 可能是一种因素引起的不同表现而已
发表于 2009-3-12 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76# 云之万化
太对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3-20 07: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anlilin 于 2009-3-20 13:04 编辑

六千米以下高度会出现“形态地震云”

天涯地震吧游客5583451提出一个很有创意的观点,认为除了电离层高度可产生本质为电子流的“地震云”外,高度为六千米以下的普通云系也会产生“地震云”,他认为地震中心震前会出现一种“磁流”,这种“磁流”会影响到普通云系,使普通云系改变形状和方向,并向磁点指向或沉积,从而产生六千米以下高度,本质为普通云系的“形态地震云”。

这位网友从电离层彩色地震云中分析出:红在上,黄在中,蓝在下,说明地震前发生的电离层磁场的电磁波是微波。

1666年,英国科学家牛顿第一个揭示了光的色学性质和颜色的秘密,发现光的颜色决定于光的波长。

可见光的波长范围在0.77~0.38微米之间。波长不同的电磁波,会引起人眼的颜色感觉不同。红色:0.77~0.622微米;橙色0.622~0.597微米;黄色:0.597~0.577微米;绿色:0.577~0.492微米;蓝靛色0.492~0.455微米;紫色:0.455~0.380微米。

这位网友还认为:蓝是最短的波长,红是最长的波长,用红黄蓝的垂直方向作指点,可能就是地震点,所以可用微波法测距,来指明准确的震中地点。
 楼主| 发表于 2009-3-22 06: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anlilin 于 2009-3-22 06:32 编辑

网友125.109.46.* 说:

四川地震中为什么山凹里的石头有动量飞上高百米的梯田;为什么山体可以越过山梁形成堰塞堆;为什么山洞里水泥块象火山喷发一样喷很久,把溪流覆盖满水泥块;为什么山体可以飞百米把电站掩埋60米深,并且表面净是小石头泥土的爆炸特征?为什么泥石流的尘土飞扬速度比滚落的石头快?为什么是人工爆破特征?大家见过奔驰的汽车后面的扬尘会比汽车跑得快吗?为什么灾区范围里有山洞里倾倒出4立方公里岩石的问题的真相!

我回复:

以上爆炸形迹若真存在,更能证明地下岩浆潜流之间放电所产生的“超级雷电”是造成这次地震的主要原因。
发表于 2009-3-22 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78# tanlilin 我们 似乎有必要研究一下云是如何产生的,传统理论可能是错误的?!
 楼主| 发表于 2009-3-22 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78# tanlilin  我们 似乎有必要研究一下云是如何产生的,传统理论可能是错误的?!
lhkcc58 发表于 2009-3-22 09:29

我在1楼主帖不是早已阐明我的观点吗?
 楼主| 发表于 2009-3-25 08: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anlilin 于 2009-3-25 08:04 编辑

游客6970183 说:


去年七月俺写了地震可能是由电子放电形成,根椐热与冷电子流向原理,探讨了太阳地球表面地球内部的电子流关系,简单阐述了地震是由电子放电的可能性的原因。今天看到雷爆一帖后,又想起电子放电地震一事,还得说两句。    本人认为只要有冷热就有电子流存在,若地球外部和內部都有高温存在,那地球内外就类是一个真空电子管,由于地球內外有不同的介质,那么它也是一个巨大容量的电容器。由于地球不停的运动,导致了内外热源与冷源也不停交换,电子流也在不停产生,介质也在不停变化,当电子达到饱和时,当阴阳之间介质变化而耐压耐流减小时,就会产生具大的放电现象即,地震

  我回复:

“电容放电说”证据还不足,无法解释下面的现象:

1、  按楼主的观点,地球内外类似一个大电容器,因为电容器绝缘地层被击穿导致地震的产生,这种观点无法解释为何震区会发现“扭波”现象。因为地层被击穿只是上下层的雷爆过程,是无法产生“扭波”的。

2、  如果“电容放电说”确实存在,那么发生地震之时均应听到雷爆声响及出现爆坑,但是经常发生的三四级小地震,既无声响更无爆坑的现象,“电容放电说”与事实情况不相符。

3、  “电容放电说”无法解释为什么汶川能出现持续42小时的“地震云”现象。既然是“电容放电”,说明地球内外只是阴阳电荷的不同,地面积蓄了巨量的正电荷或负电荷,这电荷应沉积在地球表面,怎会跑到天上的电离层高度去呢?

4、  “电容放电说”如果确实存在,地震中心在震前肯定会出现因高压电荷而产生的电离现象,例如汽油突然爆燃、化纤衣服的不正常发光现象、电视机高压包的不正常放电等现象,实际上这些现象并不存在,所以“电容放光说”与事实不相符。

5、  如果“电容放电说”确实存在,那么在临震前肯定会看到如同“滚雷”那样的电球光,但地震灾区并没有人说之前看到了“滚雷”样的地光,所以“电容放电说”与事实不相符。

发表于 2009-3-25 08:38 | 显示全部楼层
地电,地电阻的存在本身就说明电容说有麻烦!!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09-3-25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地电,地电阻的存在本身就说明电容说有麻烦!!
lhkcc58 发表于 2009-3-25 08:38

是的,地电阻很小,导电性很好,电力中的“相电(家用照明电)”一端就是接地的,不可能在地层内外存在那么高的电压,真有这种产生高电压的机制,也早在地震发生之前就自已消耗掉了。
发表于 2009-3-25 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根据多年的经验,电、磁方法可行,但是要注意干扰因素,只要坚持,亲自安装、观测、分析,尤其是在地震区,一定会有成果的!!!!!!
 楼主| 发表于 2009-4-2 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anlilin 于 2009-4-2 19:47 编辑

游客7499856 说:

对于地球来讲,它也应是存在电阻电容电感的,而这三种才是热电力相互转换的必备工具。电阻是直接发热的物质,如球内外的导体和半导体,但又特别存在于导体与半导体的电子流的大阻力位。电容是存储地球能量仓库,可能存在地球纵横向之间。电感是地球磁场所必备的条件。再是地球内部很多物质都以半导体氧化物存在,一但改变电子流方向,它的电阻值将很大改变,这也加大热量的产生。一年四季为啥地震频率不一样,是否与电子流方向改变有关?


我回复:

将大地看成是一个“电感”我认为在概念上不大正确。

当电感线圈接到交流电源上时,线圈内部的磁力线将随电流的交变而变化,使线圈不断产生电磁感应,这种因线圈本身电流的变化而产生的电动势,称为“自感电动势”。


电感量只是一个与线圈圈数、大小形状和介质有关的一个参量,它是电感线圈惯性的量度而与外加的电流无关。

电感必须有能够接入的线圈的二端引线并通上交流电时才能获得电感值,大地并没有这种线圈引线,更不可能有交流电通入其中,所以我认为将大地看成是一个电感在概念上不正确。


游客7784084 说:

电感是与环周的匝数相关。请问,地球的磁极怎样形成?为什么一年四季南北极始终朝一个方向。


我回复:

地球的磁极是由“岩浆潜流”绕地心运行形成线圈,切割太阳月球引力磁力线形成的,这与地球磁场与地球的磁极有关,但与电感无关。

电感必须在线圈二端的引线上接入交流电时才能在引线二端体现出有多少电感值,我们不可能从地心中将哪支岩浆潜流二端给引接出来,所以不可能在地球表面发现有电感值的情况。
发表于 2009-4-3 0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地球的磁极是由“岩浆潜流”绕地心运行形成线圈

这个线圈是不是也有两个“接头”?!
 楼主| 发表于 2009-4-3 05:52 | 显示全部楼层
地球的磁极是由“岩浆潜流”绕地心运行形成线圈

这个线圈是不是也有两个“接头”?!
lhkcc58 发表于 2009-4-3 01:19

目前人类还无法将这“接头”引接出来进行测量。说不定将来人类有能力将岩浆潜流的“接头”引接出来了,那么所测得的数据仍然是被引接的那支“岩浆潜流”的电感值,与大地电感仍然无任何关系。
 楼主| 发表于 2009-4-3 06:05 | 显示全部楼层
用一个更容易理解的比喻:

一个箱子内放着很多电池,我们可以测这些电池的电压,但无法测量这个箱子的电压。电池电压与箱子没有任何关系。
发表于 2009-4-3 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89# tanlilin
楼上那位也未对电感的形态及成因作出更为具体的解释,可能是误会了。不过他说的电感是磁场的必要条件却是无可反驳的。
另外,如果找不到“接头”我们不妨把那“线圈”理解为“闭环”的!
 楼主| 发表于 2009-4-3 13: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anlilin 于 2009-4-3 14:01 编辑

我认为“电感是磁场的必要条件”这句话本身不是很正确:

将一块磁铁放在地上,它能产生一定量的磁场,但它本身及周围不存在任何线圈及线圈内的交流信号(或电流),这个磁场就与“电感”没有任何关系。


“电感值”是一种测量线圈在通入交流电的情况下所生的“自感电动势”的度量单位,并不是自然界中存在的某种现象。
 楼主| 发表于 2009-4-3 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anlilin 于 2009-4-4 06:09 编辑

强烈地震具有地域走向性:

网友李金蔚的父亲发现中国内陆四个七级以上的强地震区:汶川、邢台、唐山、海城都在同一条直线上,于是李金蔚对此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华夏系基底大断裂与地缝合线”的说法。

这种“华夏系基底大断裂与地缝合线”也称为“李金蔚鸿裂线”,在历史地震图上地域走向非常明显。

在亚洲位置关系卫星定位图上,我们也能非常清楚地观察到这一强震走向的“鸿裂线”。可以认为,强烈地震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走向,这种地域性走向已经没有任何值得怀疑的地方。

为什么强震区会出现这种明显的地域性走向呢?

我认为这条鸿裂线”引发地震的位置可能处于地壳的内壁,也就是岩浆与地壳内壁接触的层面。

这条鸿裂线”在地壳与岩浆接触的内壁面地貌可能呈现内凸型山脉状,岩浆潜流在途经这些地域时容易相互碰撞交融,产生岩浆潜流间的放电现象,也就是地下的超级雷电放电现象,所以在这些地方就容易发生强地震。
 楼主| 发表于 2009-4-3 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anlilin 于 2009-4-3 20:02 编辑

2.jpg

“李金蔚鸿裂线”示意图
 楼主| 发表于 2009-4-3 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anlilin 于 2009-4-4 05:50 编辑

4.jpg
2000年全球4级以上地震分布图


3.jpg

亚洲位置关系卫星定位图
 楼主| 发表于 2009-4-3 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会认为“李金蔚鸿裂线”的引发地震位置是在地壳内壁面不是在地层表面呢?

1、如果是地层“鸿裂线”直接引发了地震,那么地震之后应该可以发现明显的具有该走向特性、距离较长的断层,可实际上并没有发现这样的明显断层。

2、如果光是地层“鸿裂线”直接引发了地震,那么地震就不会出现“扭波”的现象。

所以我认为,这条“鸿裂线”引发地震的位置是在地壳内壁而不是在地层表面。
 楼主| 发表于 2009-4-5 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汶川地震后,看到好几篇“三峡蓄水惹祸”的文章。

我认为“三峡蓄水惹祸说”证据不足。

台湾日本也常发生强震,那里并没有象三峡那样的大水库。许多强震发生在海里,有很强的区域分布性,而其它区域同样在海里却极少或从来就没发生过地震。唐山、海城不受三峡蓄水的影响,照样也会发生强震。

人类活动例如地下核爆炸、大工程定向爆破等均可造成“人造小地震”,但这类地震范围很小,震级也不会很大。三峡蓄水会造成局部地质情况改变,能引发一些小地震是完全可能的,但不可能引发象汶川那样的强地震,汶川地震之强烈让大半个亚洲都感觉到了它的威力,而人类地表层机械式活动目前还不具备这样的威力。

三峡蓄水会使局部地下水压增大,但浅表地层在许多地方本来就有许多地下水,有些地下水被钻探后还能形成自喷井,这类地下水原来压力就很高,目前尚未发现这些地下水与地震会有什么直接关系。
 楼主| 发表于 2009-4-6 07: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anlilin 于 2009-4-6 07:06 编辑

强烈大地震时常常可以听到雷声:

网友“zengzhangang”在他的《地震成因新说 11 》中引用“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的《地震求生记》中关于地震声音的内容:

地震相关征兆中比较特别的是地雷声,大致可分为六种类型:

1.打雷声
最普遍的声音,特别是大规模地震前常常听到。

2.风声
如刮强风般的声音,据说听起来很象公象的咆哮声。

3.爆炸声
有如轰隆般的爆炸声,听起来很象大型炮弹的爆炸。

4.机械声
听起来很象卡车、挖土机、电车或飞机等的声音。

5.锯木声
唐山大地震时,很多人同时听到爆炸声和锯木声。

6.撕布声
在海面比地面更常听到撕布声。

上述声音实际上在雷雨季节我们也能听到,在不同的气象条件下雷电声音会有所不同,如果是在下冰雹时打雷,甚至还可以听到“炒豆子”般的雷声。

所以,大地震时出现的打雷声,会依据不同的地质情况而出现不同的声音,这更证实了地震是由岩浆潜流间的放电现象,即地下的“超级雷电”造成的,地下岩浆潜流间的放电现象,在不同的地质构造下会出现不同的打雷声。

 楼主| 发表于 2009-4-6 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类主动防患地震灾害的方法探讨:

现在已经知道,地震灾害实际上是因地下岩浆潜流间相互短路放电,形成地下“超级雷电”而引起的,知道了地震起因,主动防患地震灾害就有可能。

措施A:安放地下避雷针

建筑地基施工打桩时安插地下避雷针,此方法实际只是在“地桩”上加以改进即可,让“地桩”有一较粗的钢筋从桩尾直通桩头,并祼露桩头约80公分以上,钢筋祼露头呈针尖状,以利地下“尖端放电”。

每根桩入地后,全部地桩的“桩尾”钢筋均要相互用大钢筋焊接后方可浇灌混凝土,使建筑地桩主动引接雷爆电流,使雷爆电流在所有桩基中共同释放,降低地下雷爆“纵波”爆发力,吸收、缓冲“扭波”之电流,可有效地将地下雷爆对建筑的直接危害降到最低程度。

成片开发地带可将所有桩基相互焊接形成区域避雷网效果更好。

措施B:开发地震报警产品

开发地震报警手机及其它方式地震报警器产品,最大限度地在地震发生之前将人员疏散到空旷户外。

措施C:提高全民防患意识

提高全民地震防患知识,由国家编写统一的学校防震规范制度,做到临震不慌,行动迅速而不乱,将地震灾害降至最低程度。
 楼主| 发表于 2009-4-6 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全部内容已完成。
发表于 2009-4-6 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地震成因新说》认为要有效预测地震就要研究与地震相关的气体变化,地震云正是和地震相关的气体变化,本人认为方向很正确.可惜现在的主流和权威部们仍未充分肯定与地震相关的气体变化在预测地震中的重要性.
发表于 2009-4-8 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研究与地震相关的气体变化”
??
发表于 2009-4-8 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狼0564 于 2009-4-9 10:40 编辑

对于楼主的一些观点,我有异议。
十七、地震波的三大表现形式:纵波、横波与扭波
这一点我不这么认为。
我相信所谓“扭波”确实存在,但是那只不过是纵波产生的的一种结果,一种表现形式,“扭波”不应该等同于纵波和横波成为第三大地震波的表现形式。
先说明一下“纵波”, 所谓 纵波,简单说就是地面以水平方向振动。这是造成地震灾害的最主要的因素。
我认为,在地震波高峰时刻,虽然震源相同,也同时受到纵波的影响,但是在不同的地点A,B两点,其移动的方向可能不相同,比如可能A点向震源方向移动, 而同时B点向远离震源的方向移动,这样就导致AB两点之间的地面或者建筑物在偏向于A和B的位置移动的方向不同。从而导致“扭动”的现象。
但是这种“扭动”的现象只不过是纵波导致的一个结果。因此它不能称之为与纵波和横波齐名的第三大表现形式。
说明见图。
--------------------
修改:
我相信所谓“扭波”确实存在,但是那只不过是横波产生的的一种结果,一种表现形式,“扭波”不应该等同于纵波和横波成为第三大地震波的表现形式。
先说明一下“横波”, 所谓 横波,简单说就是地面以水平方向振动。这是造成地震灾害的最主要的因素。
我认为,在地震波高峰时刻,虽然震源相同,也同时受到横波的影响,但是在不同的地点A,B两点,其移动的方向可能不相同,比如可能A点向北方向移动, 而同时B点向南移动,这样就导致AB两点之间的地面或者建筑物在偏向于A和B的位置移动的方向不同。从而导致“扭动”的现象。
但是这种“扭动”的现象只不过是横波导致的一个结果。因此它不能称之为与纵波和横波齐名的第三大表现形式。
说明见图,看图时请把下面的图中“纵波”一词改为“横波”.
untitled.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4-9 06:05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楼主的一些观点,我有异议。
十七、地震波的三大表现形式:纵波、横波与扭波
这一点我不这么认为。
我相信所谓“扭波”确实存在,但是那只不过是纵波产生的的一种结果,一种表现形式,“扭波”不应该等同于纵 ...
狼0564 发表于 2009-4-8 16:48


“纵波”是垂直上下振动的波,“横波”才是水平方向的振荡波,纵波不可能产生扭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地震坛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地震坛 ( 京ICP备14033744号 )

GMT+8, 2024-4-20 20:5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