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地震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2392|回复: 10

石耀霖院士:吹响地震数值预报的“起床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26 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石耀霖院士:吹响地震数值预报的“起床号”



■本报实习生 孙爱民

“是时候吹响地震数值预报的起床号了。”日前,中科院院士石耀霖在谈到我国地震预报的发展进程时表示,应大力发展和部署应力观测台网、应力观测技术,将地震预报由经验预报转向基于物理的数值预报。

“数值预报可以吹响‘起床号’了,但是吹响‘进军号’还不到时候。”石耀霖补充说,地震预报要搞数值预报,从技术上有五个关键环节:对物理规律的认识、解方程的能力、建立结构物性模型、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他认为,我国的前三项技术已基本掌握,但后两项技术才是制约地震数值预报的关键,“如果给后两项打分,初始条件是‘差’,边界条件是‘极差’”。

“我们不知道初始应力状态,也无法计算绝对值。”石耀霖说,初始应力必须来自观测,“因此,应力观测系统必须有国家级的部署,地壳深部探测计划应该发挥独特的作用”。

据了解,我国将地震预报作为一项国家任务始于1966年。五十多年来,既有成功的例子,也有失败的例子。“但是总体来说,我国预报水平没有明显提高,基本上还始终浮动在同一水平。”石耀霖坦言,我国现行地震预报主要还是经验预报。

“经验预报是不可靠的,尚没有一种经验是灵丹妙药。”石耀霖在回忆1966年邢台地震时说。

中国地震局在汶川地震的总结中也提出:不断积累和奠定地震预报的理论基础,逐步从经验预报向物理预报发展。

然而,在我国,地震的物理预报尚没有明确的思路和做法。“走物理预报的道路,需要定量计算,不是定性地说一说就行了。”石耀霖解释道,物理的基本规律都是用定律、方程来描述的,既需要知道这些方程,又需要解这些方程,“这也就是常说的数值预报”。

“我们的计算虽然不能实现完整的数值预报,但是如果把许多数值计算的成果用于对地震形式的判断的话,现在的能力还是可以实现的。”石耀霖建议,我国应积极探索地下应力的状况。“我们只有对地下应力情况搞得更清楚了,数值预报才可以取得更大发展。”

“那么,应如何实现经验预报向数值预报的转变?不妨参考一下气象预报。”石耀霖说,气象预报本来也是经验预报,“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等气候谚语是典型的经验预报。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电子计算机能力的提升,科学家在给定边界条件、初始条件前提下,通过解动力学、热力学等学科的方程实现了天气预报的数值预报。

天气预报在预报方法上的升级为地震预报提供了思路。“如果想让地震预报有一个质的飞跃,则必须要跟气象预报走一样的道路——搞基于物理的数值预报。”石耀霖表示。
发表于 2012-6-27 04:45 | 显示全部楼层
数值预报,看起来更加高深莫测了。特别是可以把没有数据积累的民科拒之门外。高招!!!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7 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数值预报,看起来更加高深莫测了。特别是可以把没有数据积累的民科拒之门外。高招!!!
霁雪 发表于 2012-6-27 04:45



    你没有数据,不等于别人没有数据;
    这话只说明你的研究根本不用数据。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7 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会是靠吹号当的院士吧?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7 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吹吧,吹的越高伤的越狠!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2-6-27 21:54
和足球一样,失败后总结,然后接着失败,接着总结.....
 楼主| 发表于 2012-6-28 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赵文津院士私人网站的文章
地震预报并不是难题!弄明白岁差其实很简单!
http://www.geodynamics.cn/contentShow.asp?id=1508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8 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山水如屏


    哦,大家知道,30%、50%、70%的降雨概率到底相差多少吗?


今天上班是带一把伞还是不带呀?

地震也搞数值预报,哈哈这下这“三要素”可傻眼了!

我或许随口就能报出来。1.3365%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8 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山水如屏


    实际上,气象局出的高招,连地震局也受惠解脱了。应该是好事啊!

地震预报!地震预报!!!4444年4月4日,今天全国各地地震预报:
广州市区发生地震的概率是0.08341%,北京市区发生地震的概率是0.3594%,上海市发生地震的概率是0.1313%……请大家出门时带好务必雨伞!做好防震准备。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8-29 08:45 | 显示全部楼层
岁差与数字化地震预报可行性分析
不能数字化地震预报是地球基础科学出了问题
王金甲(辽宁阜新市 wang.jinjia@163.com 电话;123019865924)
摘要;地震是危害性极强的自然灾害之一,但地震预报又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至今一些国家虽然研究了一些方法,但都不太可行。归根结底是地球基础科学出了问题。我国处于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境内地震分布广、强度大、震源浅,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活动最强烈,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认为,自然现象都有规律可循。地震并不是科学难题!只是没有找到研究的切入点。      
自然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岁差、地震、气候,如何把这三种自然现象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证据链,这就要从正确解释岁差理论开始。从了解地球公、自转运动以外的其它三种运动开始。地球不但公、自转运动而且还存公、自转运动以外的地球较差自转、地球差异自转、地壳弦动三种运动,地球共存在五种基本运动。地球较差自转、地球差异自转、地壳弦动三种运动填补了地球基础科学短板。拨乱反正,把错误理解的自然现象,“固本还原”是数字化预报地震不可缺失的重要环节。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双南在《仰望星空如何改变世界?》的文章中说;中国的古代天文学曾经世界领先,但是中国天文学对于现代天文学的发展却贡献甚微。同样,中国古代的技术和生产力曾经世界领先,比如直到鸦片战争时期,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GDP还是世界第一,但是中国对现代科学与技术的贡献却非常之少。一个几乎人所共知、但最令人不愿接受的事实,就是几乎从中学到研究生的所有理工科教科书的知识都来自于西方。
天地耦合,跨学科研究地震预报。如今是大数据时代。历法编撰的万年历计算出的每个回归年的时间长度都能精确到小于1秒。公元1944年时间=365日5时35分38秒,公元1997年=365日6时1分16秒,两个年时间长度相差25分38秒,必须弄清楚为什么回归年时间长短有如此大的差距?恒星年与回归年地球都公转360°为什么恒星年的时间比回归年的时间长?这是必须弄清楚的地球基础知识问题。不能把自然现象张冠李戴。掌握了太阳系运行规律,天文学界历法编撰万年历计算的节气时间竟然能精确到秒。值得地震预报借鉴。我们可以利用精确睡得晚数据将地球静止起来研究数字化地震预报(见2页图地壳的微弱移动被遥远肾单位恒星角距放大)。
地球公自转运动无非是微重力作用下的惯性运动。我国神舟十号航天员王亚萍与聂海胜的太空陀螺试验证明微重力作用下的自转天体有定向性质不进动,证明地轴进动不存在,即使地轴进动存在也与岁差无关。西方的岁差理论误导我们300多年!经过试验与计算表明是地球差异自转导致岁差。世界各地的“岁差常数”都不相同,纬度越高“岁差常数”越小,纬度越低“岁差常数”越大,我们可以把“岁差常数”换算成地壳应力,根据地壳应力数值数字化预报地震。
岁差是天文现象却隶属地球科学范畴,是地球科学基础之基础。我国的岁差理论完全是由西方引进的。并没有人认真甄别是否正确。自然科学要符合数学原理。而由西方引进的岁差理论与数学原理相悖,与观测事实不符,与我国的历史记载相矛盾。《鹖冠子》说:“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每年3月21日前后太阳运动到白羊宫就是春分。证明地轴指向不进动,节气点不能西移。《宋史•律历志》载;虞喜云,尧时冬至日短星昴,今二千七百余年,乃东壁中,则知每岁渐差之所至。即天自为天(恒星年),岁自为岁(回归年)。“岁差” 定义一词由此而来。西方的二分点进动定义岁差显然有误,误导世界300多年。
如今有大型计算机可以模拟地球差异自转导致岁差又有精度极高的原子钟,及高端的观测手段验证地轴进动解岁差是否正确方法极其简单。试验是检验一切理论是否正确肾单位唯一标准,我们已经经过计算或模拟试验证明是地球差异自转导致岁差(见2页图地球差异自转导致岁差直线L3顺时针旋转一圈,也就是地壳慢于地幔自转360°完成一个岁差周期)。



地球差异自转正确解岁差能给数字化地震预报提供数据。地轴进动解岁差很荒唐!把本来属于地壳与地幔的差异自转运动误解为地轴进动。作为科研的两个层次,既要顶天,又要立地,分科过细使人们丧失正确理解自然规律的能力。
如今是大数据时代,我们如何应用好数据?就要重新反思地球基础科学是否正确?地球并不透明,我们看不到地壳与地幔差异自转。但是我们凭借岁差常数可以计算出地壳与内部每年平均差异自转多少度?地壳自然钟表走时慢于钟表时(原子时)

没有固体潮汐就没有地震!没有固体潮汐就没有岁差!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8-31 02:3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起床号吹了六年了,给他换个地方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地震坛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地震坛 ( 京ICP备14033744号 )

GMT+8, 2024-4-25 10:06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