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地震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4572|回复: 58

“变脸”应该是百年气象学最重要的发现 Face-variable,a disccovery in Meteorology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2-26 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变脸”应该是百年气象学最重要的发现。
因为它的持续时间是任何一个汽团所无与伦比的。
因为它的极其规律的运行方式是无法理解的。
因为它的形态是精美绝伦的。
它的重要意义应该远在两个“尼诺”之上。

相关帖子

 楼主| 发表于 2011-2-26 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老崔


    这可是有图有真相的事儿。毕竟是几十万气象学人没有发现的。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26 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老崔


   作为一个“驴友”到气象学转此一遭,有此发现,也不枉此行。 要不然你也找个地方转一转?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26 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别理他,用比较正规的术语准确描述下现象,找个气象专家问问,可能很简单的问题,比闭门造车好。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24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8693
http://blog.sciencenet.cn/?2277我一直没明白你说的东东,要不然我早帮你问了。之前没掺和实在是不懂。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26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26 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杨是地学转灾害研究的包括气象,张是老资格的,温周不一定常在线,我知道的就这几个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26 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 rreewwq


    你不止一次帮助我了,在此,再次谢过。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28 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汽团的运行好似有规律可循,探索中。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2 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变脸”的体积今天空前庞大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3 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天13点这前天居然越过北纬20度。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5 08:13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有10天就是“变脸”发现百日纪念日。它现在仍然建在,仍然活跃,仍然神妙莫测。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7 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agora.ex.nii.ac.jp/digital-typhoon/latest/animation/WMV/last-240h.wmv
楼主可以看一下,似乎变脸已经登陆而消散了,另一个温气占了上风
是不是应该叫“变脸2”?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7 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又似乎其实那个变脸也是替代了前面一个温气的
是不是应该叫这些温带气旋是“变脸”?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7 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5# yuloucn


    不。
1它的南北移动始终在东经180+3度,或西经177度
2它的强弱的变化与体积是正相关的。
除以上两点,它的具体形态每一天、每一个小时都在变化。

谢谢你的关心,你是正面关心这“变脸”的为数不多的几个人。很少人关心它,其原因肯定不是因为面子。而应该是中国人的另一个弱点使然。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10 08:11 | 显示全部楼层
FY2E的台风图被停发24小时了,因此你可能再也见不到图上那变幻莫测的“变脸”了。毕竟,这是中央气象台的耻辱,中央气象台可能把它当成自己的隐私了。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13 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本9.0地震后,“变脸”的对称轴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以前以东经180+3或西经177为轴线作南北向的大幅度移动,现在它的对称轴发生明显变化,其所以为轴线作南北移动的对称轴向西偏移达3-5度角。这偏移3月11日出现初步迹象,13日完成偏移。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13 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是我发现“变脸”整整100天,100天来它的对称轴从未发生任何变化,现在发生偏移了。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13 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没有根据断定9.0与“变脸”之间的变化有任何因果关系。更多的观察和研究等着我们。如果我们可以搞清楚它存在的目的和产生的原因之后,其与日本9.0之间的关系可以最终弄明白。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14 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错图?.jpg
这图是不是错得很奇怪?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14 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变脸”与9.0很可能互为解题的钥匙,毕竟是9.0使得“变脸”的“我自岿然不动”的对称轴发生3-5度的倾斜。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14 23:11 | 显示全部楼层
仍然.jpg
空前庞大的“变脸”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15 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空前庞大.jpg

现在“变脸”的体积空前庞大。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17 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空前绝后.jpg

这体积有大约多半个中国大。值得注意的是12小时内的台风图只发了两三个小时的,大部分都扣发了。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19 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SEVP_NMC_TCMO_FY2C_EME_APAC_L89_PY_20110226020100000.jpg
“变脸”今天的样子。
它始终把西经177当成一条轨道,沿着这轨道,它往返“运作”。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20 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变脸.jpg 修整状态的“变脸”。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21 08:34 | 显示全部楼层
变脸22.jpg
这是最新的一幅台风图,是昨晚22点的。已经扣发或缺发10个小时了。中央气象台的其它图基本正常。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21 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人称它【猫脸】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21 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哪一位?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21 16:4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变脸”对那些自认为很“专业”的人来说的确是一个挥之不去的耻辱,对这耻辱他们常常:
1干脆说它是“错图”
2把它归咎于一个普通的汽团
3搬弄一些不搭界的东西混淆视听,如搬出“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MICAPS)”,就是一例。一个处理系统与一个汽团会有什么关系?
人常常会因为一些心灵里冒出的不良东西而产生一种耻辱感,有这耻辱感的人常常会把自己变成小人。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22 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36.jpg
这是36小时内发的第二张台风图,按照惯例它应该是一个小时或者半个小时一幅图。
或许应该原谅它们:
毕竟这“变脸”存在了很久,而且是每一天都在自己的眼皮底下来来往往。
如果换了我,如果那图是由我制作由我发出,如果我不是那图的第一发现者;那么,我见了这图,我想,一股无名之火、一股愤怒也会油然而生的。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23 12:06 | 显示全部楼层
SEVP_NMC_TCMO_FY2C_EME_APAC_L89_PY_20110323000100000.jpg

“变脸”的形态发生了值得注意的变化。
以前“变脸”由比较简单的环组成,或大或小、或淡或浓。今天这些环有了很明显的变化,如图所见,这些环相互之间出现了叠套现象。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29 07:53 | 显示全部楼层
SEVP_NMC_TCMO_FY2C_EME_APAC_L89_PY_20110328120100000.jpg

这是中央气象局发的最后一张台风图,是昨天晚上8点的。已经欠发12张、12小时的图了。
又一次感到耻辱?!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4 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今天04点的台风图。上下两个比较实在的对称体加上中间部分比较虚一些的对称体,其总面积可能比我国国土的面积都大。
960.jpg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5 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粗00.jpg 细03.jpg





第一幅是05-00的图。第二幅是05-03的图。图中可见“变脸”中较虚的部分的面积是瞬息万变的,其变化与斜下方云系之间的间隔密切相关。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22 02:5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汽团发现至今快半年了。这应该是本论坛最值得骄傲的一个发现。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23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两个脸.jpg

这是“变脸”被发现以来,第一次在那个位置出现两个卡通“脸谱”。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 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过几天就是这“变脸”发现6个月纪念日。
哈哈,半岁了。
这汽团是对我在气象学“旅游”的奖励。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3 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找个汽团的提出和命名已经整整10个月了。

cheer!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3 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本帖子所有图的右上角。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1-11-14 10:38
季东先生认为:这是地球电磁场变换,一个以负电场为主导的电磁场层次的磁眼(极)窗口;在地球较大的电磁场变换中,它是会迁移的。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4 13:12 | 显示全部楼层
沿着一条经线移动,这很难解释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1-11-14 14:55
我没有搞过研究,我却发现了"变脸”,“变脸”也只有你自己把它当回事而已!!那只是一个气象现象而已!!其实我早回复过你(跟台风论坛的朋友辩论),那只是南北冷热空气交汇出现的一种云现象而已,没有什么希奇的!!!

就好象人经常看到“佛”云一样,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变脸”只是一种现象,跟“佛”云一样,都是一种现象,一种水汽云而已!!

变脸的本质就是南北冷热空气交汇,气象的的现象很多,你非要把他当气象伟大的发现,那也只能你自己欣赏而已!!气象气象,本身就是气体的各种现象,各种现象在气象里多去了,看到现象研究本质那可以叫一个发现,但单单把一个现象称为伟大发现本身就是值得商榷的!!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4 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有眼无珠:
1那“变脸”是绝对对称的。
2它还像是火车一样,沿着一条固定的轨道运行一样、大致沿着一条固定的经线经线反反复复上下移动。
3从我发现到今天它存在快一年了。
4以上3点任何一点都足以使其成为一个不寻常的气象学现象。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4 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变脸的本质就是南北冷热空气交汇,气象的的现象很多,你非要把他当气象伟大的发现,那也只能你自己欣赏而已!!气象气象,本身就是气体的各种现象,各种现象在气象里多去了,看到现象研究本质那可以叫一个发现,但单单把一个现象称为伟大发现本身就是值得商榷的!!”
1厄尔尼诺、拉尼诺算不算发现?它们的本质搞清楚了??难道非要搞清楚一个现象的本质才是发现??
2看样子你那成堆的逻辑矛盾带给你的痛苦远不及“变脸”带给你的痛苦为甚。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1-11-14 19:26
回复 46# lhkcc58


    看看全球的气流,你就能明白!!

水汽云从澳洲东北及东部沿印尼分二路,一路经菲律宾,台湾东部海域,日本,直到北半球和俄罗斯,也有一部分经日本海到达东北,而变脸刚好处在南北水汽交汇于日本海域上空,其实他是一个变动的水汽云,只不过从澳洲上来的水汽一直支撑他而已!!本身这路水汽应该从中国大陆进去,只不过中国大陆的森林被破坏的惨不忍睹,水汽改道从海洋而上造成你现在看到的现象而已!!

北极水汽1.JPG
匿名  发表于 2011-11-14 19:30
回复 47# lhkcc58


    哈哈哈,厄尔尼诺、拉尼诺等都是在气象上一种被假设的现象,在气象上还有很大的争论,在物理学根本就不被承认!!呵呵,变脸跟他们等同,名副其实啊!!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4 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厄尔尼诺是假设?
与变脸等同?

真是有眼无珠:
1那“变脸”是绝对对称的。
2它还像是火车一样,沿着一条固定的轨道运行一样、大致沿着一条固定的经线经线反反复复上下移动。
3从我发现到今天它存在快一年了。
4以上3点任何一点都足以使其成为一个不寻常的气象学现象。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9 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对称体,居然被一个“傻瓜”认为是“冷暖空气的交汇”!
是“掩耳盗铃”?
还是“此地无银三百两”?
百步穿杨3.jpg
真是有眼无珠:
1那“变脸”是绝对对称的。
2它还像是火车一样,沿着一条固定的轨道运行一样、大致沿着一条固定的经线经线反反复复上下移动。
3从我发现到今天它存在快一年了。
4以上3点任何一点都足以使其成为一个不寻常的气象学现象。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9 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一个无赖也来指指点点?!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13 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摘自东峰:
原文“摆动”疑为“涛动”
“北极摆动”导致气候变冷?
出版日期:20010304
【日本《朝日新闻》2月27日报道】题:“北极摆动”导致气候变冷?
    日本列岛北部今年冬季遇上了15年来创纪录的低温,气候寒冷难耐。气象专家们认为,造成这种恶劣天气的“罪魁祸首”很可能是被称为“北极摆动”的气候现象。此前气象厅预测今年冬季是个暖冬,看来气象厅没能准确预测出这种情况。
    北极圈上空被集聚寒冷空气的低气压所覆盖。这个低气压被称为“极地气旋”,当这种气旋作用强时,寒冷气流就停留在北极附近。而如果这种作用弱化,寒冷气流也能南移至日本所在的中纬度地区,带来严寒的冬季。
    极地气旋作用强弱交替期约为10年左右。约在两年前,美国的学者将这种现象命名为“北极摆动”(北极涛动)。
    去年10月,气象厅发布预测,认为今年冬天(12月至2月)的气温高于历年的概率将达50%,从而预测今年冬天是个暖冬。这是因为近几年来,由于受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一直持续着暖冬气候,“北极摆动”现象也向暖冬一侧摆动。
    但是,去年10月,“北极摆动”突然向寒冬一侧逆转。日本北部突然变冷,北海道冬季平均气温也比历年下降两摄氏度以上。
    北海道大学研究生院山崎孝治指出:“北极摆动变动周期约为10年,从1996年左右开始,日本北部进入寒冬期。如果不发生厄尔尼诺现象,明冬持续寒冷气候的可能性很大。”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13 16:41 | 显示全部楼层
难道就没有人把“北极涛动”与“变脸”联系起来??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15 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台风或者热带气旋都会有一个名字,所以我给“变脸”也取了个名字。
但是“变脸”很明显与一般的的气旋不同:
1它的存留时间无限长,说不清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从发现起已经运行了16个月了,现在仍然没有“隐去”的意思,而一般的气旋的存留期最多也就是10余天。
2位置极其特殊,永远只在-177处、且沿着-177做南北向移动
3与其它气旋更大的不同在于它是一个严格的对称体

有鉴于以上3点,就应该在命名上有别于一般性的气旋。
所以它应该有一个更正规、更具有学术意味的名字:

-177 对称体
-177 SYMMETRY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31 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平面面积最大值达几百万平方公里的-177对称体居然引不起气象学官科的关注,真是奇怪的不能再奇怪了。

就对称体的对称本身就应该是气象学界天大的事情。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8 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从6日13.30至08日09.00中央气象台连续扣发台风云图45小时共计53张图。下面是今日首发:

46小时扣发.jpg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10 17:09 | 显示全部楼层
迄今为止台风云图所发的最后一张云图还是昨天13.01的,已经欠发或扣发28小时、32张图了。

或许怪不得它们,想想看,如果我发的图里有我解释不了、整个学界也解释的东西,我想我会、或者被授意用竹竿把那FY2C捅下来的。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11 07:30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天还在台风云图的台面上放几张一天多以前的东西充充样子,今天干脆什么也没有了:

没有了.jpg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24 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177对称体进入夏季作业“模式”。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20-11-7 16:32
有史以来的地学基础空白,【湖泊与盆地存在怎样的关系】,获得重大突破:地理学的认知和深入探研,盆地形成的整个过程是这样的:(看好了)负地形-湖泊(堰塞湖、人工湖)--沼泽地(湿地)--湖盆内陆地--盆地(因在湖盆内)。这就是说,湖泊沉积可以演变成陆地,而这片新形成的陆地,与盆地的内涵与外延是完全相同的,这也就是说,湖泊、水域是所有盆地形成的基础,这一重大发现,彻底打破地学多年来一筹莫展的困局。
匿名  发表于 2020-11-7 16:32
有史以来的地学基础空白,【湖泊与盆地存在怎样的关系】,获得重大突破:地理学的认知和深入探研,盆地形成的整个过程是这样的:(看好了)负地形-湖泊(堰塞湖、人工湖)--沼泽地(湿地)--湖盆内陆地--盆地(因在湖盆内)。这就是说,湖泊沉积可以演变成陆地,而这片新形成的陆地,与盆地的内涵与外延是完全相同的,这也就是说,湖泊、水域是所有盆地形成的基础,这一重大发现,彻底打破地学多年来一筹莫展的困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地震坛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地震坛 ( 京ICP备14033744号 )

GMT+8, 2024-4-26 03:3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