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地震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8438|回复: 45

彩云飘,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续。地震云定义前言之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3-9 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这一个帖里,我们继续讨论,云在天上飘,所以不会掉下来的问题。
        前面我们已经从我们可以看到的实际现象中大概地了解了。气象学里所谓的对流层大气下面的空气比上面的热,所以热空气会向上抬升的故事,原来是骗骗小孩的。
        也所以,在我们的学校教育里,这些知识作为常识,是在小学的时候就已经向我们每一个人,以及我们的后辈灌输了。因为只有小学生才会那样的相信,老师讲的每一句话都是真的。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据说是被热气流吹着的不掉下来的云,是不是留有一些被风吹抬着的痕迹?
        这个问题有点棘手,因为我找了好久在自然界里,可以让我们双眼看得到的上升气流还真的不多。但是好在对于中国的老百姓来讲,烟民比较多,所以还是有所参考。

        吐烟的时候。有的人喜欢吐烟圈。这烟圈就是最好的一个说明,如果云是由来自下方的气流所支托。那么这个云应该是什么样子。
        云应该是从外面先向下,再向里翻转然后再在中间向上翻转的那个样子,有点像汽车的轮胎,也有点像西点里的Donut。但是天上的云,在任何的时候,有人看到过是这个样子的吗。没有。
        也许在雷雨前,我们经常能看到,向里卷曲的乌云。那可是很壮观的,又有点可怕的的云。伴随着瞬间发作的狂风。地面上飞沙走石,扬尘遮蔽了半边天空。唐朝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就是这种云的描写。
        但是,这样的云大家都知道,并不是每天都有,也不是每一块云都是这个样子。
        被风向上吹的云的模样我们都看到了,就是像雷雨前的那种样子。很明显,要简单地把这向上吹的气流宽展到每一朵云,气象学得好好地花几百篇论文来解释解释。否则很难让人认可。
        所以平时我们看到的一片片或一朵朵的云都不是被风吹了而动态平衡地在那里的。更本形成不了一个无形的大手托住了云不让下掉,这样美丽的故事。
 楼主| 发表于 2011-3-9 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前面引用到的这位网友说:“从地面上看只看到云的底部。误认为云是一片片的。”

        我倒是觉得通常人们对于云更容易说:这些云看上去是一朵朵的云。
        先让我们看看,大部分的积云(淡积云)到底是厚厚的还是平平的。大家把云说成是“片”的机会多,还是说成是“朵”的机会多。
        这里有一张照片是我坐的飞机在跑道上的时候照的。天上的淡积云,大家看看是片状还是朵状?

IMG_1027飞机刚刚离开跑道.jpg



        然后大约过了十分钟,飞机已经飞得刚好和云底一样高低了。


169sIMG_1034起飞10分钟.jpg



169sIMG_1037.jpg



           再二分钟不到,飞机刚好和云的上面一样高低。


169IMG_1042.jpg



        再两分钟,飞机已经高过云层了。云看起来又是一朵朵的了。


169sIMG_1045.jpg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9 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凡是看到过山里的云海的人都知道,这云海的上面是平的。云海的下面也是平的。云海有海一样的波浪,浪尖虽则慢一点,还是和海浪一样会掉回到云海里去。这样的现象,随便哪一个人都不会说,这云海是因为上升气流托着的。这是很客观的事实。
        我和气象界的不少人讨论过这个现象,他们的书里是这样说的,由于云中的雾滴很细小,所以只要有每秒0.5米的上升风速就可以把雾滴吹上去。所以还是上升气流的作用。
        这里,气象学的书上用了“只要有”这样的一个模糊的概念,好像这样一说,就不可能有更大或更小的上升气流风速了。大家无论是谁 有看到过整片的云往上运动的吗?所以这个“只要有”就是一个搪塞的措辞。


        说了那么多,一定有人要说,那么你说说看,为什么云在天空不掉下来?
        啊哈,其实问题是被气象学吹嘘吹大了。什么上升气流的,反正他也看不到,你也看不到。就乱吹嘘起来。
        云不会掉下来,实际上和上升气流一点没有关系。根本就不需要做那么多的说明,仔细地看看就明白了。

        上升气流固然是有的,飞鸟在天上飞的时候能感觉得到。滑翔机运动靠的就是在蓝天里寻找上升气流,以不断地抬升飞机的高度。但是上升气流就像前面实验里的一样是一股一股的。不然滑翔机怎么说要找上升气流呢?要找就是不太多的意思。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9 22:4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把本帖的题目定为“蓝蓝的天上白云飘”而且前面我已经提到了。重点讨论一个“飘”字。
        要我说是什么原因使云在天上不会掉下来。我甚至只用一个字,一个中文字,就全部说明了。
        或者,我就说穿了吧——最最简单的回答

        “这云本来就不会掉下来。”

        大家感到满意了吗?
        这样不是太看不起气象学300多年来的几十万人的辛苦吹嘘了吗。

        所以不要急。还是的详细的再多分析一些现象,才能得到令人信服的解答。
        另一点非常重要的原因是,这个上升气流,还不能急着赶出场,因为在气象学里还有许多地方要用到这个上升气流呢。最近的一个例子就是,有了云以后,这些雾珠是怎样变成雨的呢?在气象学里又是这个上升气流。引起了雾珠的碰撞,所以小雾珠变成了大雾珠,大雾珠变成了雨。这是以后几章才要讨论的内容。这里提一提。没有了上升气流不是雨也下不了了吗。lhk斑竹,说我要解释的问题太多,确实就是这个情况。

        前面这些,我们从云的运动状态来分析了,云不是有一只上升气流的大手托着才不会掉下来的。现在我们再来从云,每一片云的外观来看(不是运动状态了)云为什么要停在空中。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9 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上面我在飞机上拍的几张照片,我们可以看到,明显地云的底部比云的顶部要更平一点。在有云海的地方,我们同样的也看到,在云海的底部没有泛起的云浪花。这些说明什么呢,说明云对于他上面的和下面的大气,是处于不相同的结构条件之中。
        什么是相同的条件结构?如果我们看到一片烟雾,我们用风一吹,这烟雾的里外上下都一齐翻动了。这就是相同的条件结构。但是云海的上面和下面在大气中“飘动”时上下的雾珠并不同样的翻动,而各自保持原有的姿态。这就是不相同的条件结构了。

        让我们来看看我们还能在日常的生活中,那些地方看到和云相像的底部和顶部。是否可以有所借鉴。
        主要的问题是云太酥松了。但是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比较紧密的啊。以我说,云拍到了照片里,就是压紧了千万倍了。要从生活中找到像照片里一样“形状”的东西就太多了。
        刚合好的面团,往面板上一扔,这面团啊就是这样的一个底下斩斩平,上面有高低但也是扁平的样子的。还有,洗衣服的时候好多的肥皂泡,还有洗头时的肥皂泡吧,除了在身上之外。不管是掉在地上或浮在水面上,都是下面平整,上面有高低不平的样子的。
        从面团和肥皂泡,我们都找到,和云体有相同的下平上扁的同性,那么我们能不能得到一点启示呢。

        也许有人要批评我偷换论题了,对于云来说上面下面都是相同的大气。但是对于面团和肥皂泡来说,上面是大气,下面就不是大气了。所以这两个例子不恰当。
        现在果然,问题转化为,云的上面的空气和下面的空气会不会不一样的问题了。
        而如果我们果然找到了证明,云的上下两面的大气,确实是不一样的。那么云不掉下来的真正原因算是终于找到了。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9 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人了解潜水艇吗?
        我们看到鱼儿在水里,上上下下的游。还可以一动不动地停在那里。但是有人知道,要潜水艇停在水中不动,不升也不降。是相当困难的吗。一旦潜水艇关闭了动力,潜水艇就会在海水里随着水流忽上忽下的移动。但是,为了逃避敌舰声纳的追踪,有时潜水艇必须关闭所有的运转部件。那怎么办呢?还好,由于海水在垂直方向,随着深度的增加,密度会逐渐的增大,但是到了大约1500米深以下,海水密度变化突然加快,然后再往下去就又保持小的变化率了。这样就在1500左右的深度造成了一个海水密度变化的跃层。潜水艇在两个不同密度的海水的交界面上就可以停下来。既不会上升也不会下降。
        海水会有跃层,那么大气的对流层里会不会也有跃层呢?
        本来如果不是气象学解释说云不掉下来是因为上升气流的烘托。那么这么多的云停留在这些固定的高度上,本身就是一个直接的证明。我们大家可以看到,天上有不同的云,大家也注意到了,不同的云都有自己的位置。
        淡积云不会在高达8000公尺的高空形成,而卷云,不会在低空形成。这些恰恰证明了大气对流层里不仅有跃层,而且有不止一个的跃层。
        习惯了海边生活的人来到了山区,就会发觉,这里的淡积云比海边的淡积云低。来到了高原的地方,实际上在高原地区就不会出现像海边地区一样的低低的淡积云。在高原地区你可以很经常的看到,那些卷云,在你的脚下伸展。这都是不争的事实。难道还需要什么证明吗?

        这天下的事,往往说不清,明明是正确的东西,却被霸占着位置的谬误指为伪科学。还要拿出证明来。这世界还有没有是非。

        幸亏,我们还是有证明的。
        幸亏,在气象学的设备中,有一种叫多普勒雷达的仪器。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9 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霁雪


    有个问题请教一下霁雪:去年我去丽江,当地人说玉龙雪山的山峰常年有云雾包裹,后来听说好像珠峰等很多高峰也存在这种现象,平时很难看到山尖的。是山峰的存在促进了云的形成?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9 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多普勒雷达又称为晴天雷达。是现代气象手段的重要武器。他能够利用多普勒效应从一望无际的晴空中,检测到水汽的密度不同从而给天气预报提供更多的参考。
        同样地,当大气对流层里有密度变化的时候,在雷达的显示上就能反映出来。所以,大气对流层里的跃层,对于气象学来讲是并不陌生的东西。
        但是戏剧性的是。由于气象学已经把云停留在空中,用一种谬误的上升气流的说法解释了。所以对于这大气对流层的跃层在多普勒雷达上的反映。不但没有把气象学引上正轨,反而在操作多普勒雷达时,加上了一些,怎样避免跃层对云层测量的干扰的许多研究论文和章节。

        我说戏剧性,确实是。
        气象学已经了解到了大气对流层中跃层的存在,为什么没有和云是飘还是浮的问题联系起来呢。反过来我们也从中可以领略到一种旧势力对于所有的新感念的压迫排挤了。跃层的存在问题,的确触动了在气象学里十分敏感的话题,这就是上升气流。
        可以讲上升气流是整个气象学的精髓。从水分的运送,到云的形成,云停留在天空中和雨的形成。没有一样离得开上升气流。如果现在的云不需要上升气流,那么这上升气流带上去的水汽怎么办。云如何生成。雨如何生成。不全乱套了吗。
        而其中最重要的我认为是莫过于:关于上升气流是怎样的达到高空和变成云的数学证明了。
        这个证明式联立了六个物理学的基本方程。才得出了这样的一个严格的证明。
        为了证明这样的一个“不存在”的过程。气象学请来了全世界最有名望的科学家和数学家,通过大会战才得到了这个来之不易的方程组。并由此确定了气象学在现代科技各界中的平起平坐的地位。

        为什么我说是请来雇佣兵的杰作呢?
        第一,在这个联立方程中明显地忽略了在气象学中不能忽略的因素。如果是气象学家做的证明那么他们应知道什么可以忽略,什么不可以忽略。

        第二,这是很难听,很苛刻的评论。但却是最有可能的。
        不像现在,只要读过一点书就是专家了。以前,一直到我们念书的时候,数理化一直是领先在各种学科之前。考大学的时候,成绩最好的那些学生对于像气象学,地质学这样的专业。眼睛瞟都不会去瞟一瞟。所以真正念到气象学专业的,哪怕是最好的学生,也只能是二等,三等的马了。先天的不足,注定了气象学的学生到老师,不会有所发现。不能解决真正的问题。
        所以要能动出脑筋把一样不存在的东西证明为确实的东西。这不是一点点的能耐。所以这些先天不足的学气象的人是根本没有这个可能在这样的谬误理论上唱主角的。

        第三,也很难听。如果是气象学的人物居然将错就错,完成了这一个式子的证明,那么世界上那么多的物理学家一定会来验证一下,这个证明对不对。
        可是当式子是当时的大科学家雇佣兵的杰作的时候。情况就不一样了,气象学家们一方面没有本领回驳。也不敢对大人物的杰作有所怀疑。而世界上的其他的科学家,看到有大将军的出手,也不敢冒然插手。
        所以这个严格的误证就被气象学当作宝贝,承袭至今了。

        直到现在明明看到了跃层的存在,也不敢去怀疑上升气流学说的真伪。
        这些小丑啊!
        难道还不戏剧性吗?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9 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要指望气象学的内部有人来揭露上升气流的谬误,还真的没有可能。气象学再发展300年也没有,非得像我们这些行外的人的干预才会有所改变。
        好了这一段又要暂告一个段落了,云不掉下来的问题还没有全部解决,还要讨论一下云的重量的问题和云是整体还是水汽混合体的问题。

        lhk斑竹说我地震云的概念注定是讲不清的事,因为云的问题在气象学里漏洞百出,云本身都没有讲清,地震云如何讲得清。所以我尽我的能力先把云的问题讲清了。那么地震云的引入也就方便了。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10 00: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 霁雪


    嗨。看了你的高论,我用我跳越式思维想了5分钟,由于我是小学生,所以对上升气流的理解是这样的,就是将进大气层时高空中有快速运转的气流,由于这些气流的成在,就有一定的牵引力,所以地面的空气就被带上了天空(这是低于1度时的情况)。也就是你说的不理解的是热气流吧(那不是热气流)。对不起,不知道哪个科学家的后人,及们徒又要和我拼命了。但是大于多少度时是有热气流的。千万不要笑话,我是烂说的。 我没看过别人的科学理念,局外人说一下自己的看法。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10 03: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山水如屏

气象学对于云的形成,认定是水蒸气在高空遇到了冷。(反正怎么说都可以,膨胀、冷气流等)结果水蒸气达到了饱和状态。就产生了云。
但是碰到了太多的,由于山峰等造成的云。没有办法就加上了一个叫“地形云”的概念。气象学解释在山峰的迎风面水汽如何趋于饱和。然后在背风面,如何形成了云,详细的内容你去看气象学的教材吧,我不帮他们宣传。

我的解释,现在还没有到这个阶段。
我不能跳。跳多了大家更搞不清。所以只能以后回答你,或者说以后你也就明白气象学的错误了。
先看这一题目吧,云是因为上升气流托住了才不往下掉的吗?

云本身就不会往下掉,上升气流是气象学强加给云的累赘。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10 04: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0# 东方马克思
上升气流是因为空气受了热,热度空气比冷的空气轻。所以热空气就要上升。
上升气流有好多类型,有地域性的,也有跨越几个气候带的,一般称为大气环流。北半球和南半球对称地各有三个主要的大气环流。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10 08: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11楼    有一部份云是因为上升气流托住了才不往下掉的,而另一部份云是由大气中快速运转的

风,产生向上的牵引力托住的。例 把一张30公分的纸条放在口下边吹气,下边的纸就会向上飘动。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10 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 东方马克思

你没有看清,我的分析是说明云是浮在两层密度不同的空气层的中间。是“浮”、是“漂”不是“飘”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1-3-10 13:35
请老大看看这是个啥云彩?
3月10日早上安徽滁州,南京市区市民目击奇怪UFO环状云彩
http://www.awaker.net/a/weijiezhimi/2011/0310/1099.html
 楼主| 发表于 2011-3-10 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5# Guest from 222.128.41.x

比较像飞机云。
好像是两架飞机同时画的。
理由:地面上有路灯的那张云很细。逐渐变粗。应该是典型的螺旋桨飞机画线的那种飞机云。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1-3-10 16:39
多谢老大回复,长期在论坛游荡,经常拜读您的文章,最大的感受是以您的年纪(多有冒犯)却满怀一腔年轻人才有激情,这点让后生非常钦佩。
希望转过来的这个连接没破坏这贴的连贯性。
另:近来这个网站言论比较大胆,对国内外新鲜事物报道挺快(杂七杂八,有些有点意思),您感兴趣的话可以瞅瞅(绝非广告),仅供消遣。祝好。
匿名  发表于 2011-3-10 21:16
放屁!!
发表于 2011-3-14 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12楼    这句话有点问题,上生气流是因为空气受了热,热度空气比冷的空气轻。所以热空气就要上升。热源是太阳,也就是说热空气因是朝地下才是呀,只可理解为地下的某些气体受热后可以上升,这样的结果就是你所说的 2 股不同能量,夹云彩的效果了。是这样吗?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14 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9# 东方马克思
空气是透明的,太阳光的绝大部分能量都会透过大气层到达地面。所以仅仅在太阳的光照下,大气不会变热。但是地面的许多物体可以强烈的吸收太阳的能量而变热。
所以我们都可以感觉得到在太阳光照下,地面变热了。靠近地面的空气层和地面接触发生热交换。所以靠近地面的大气也热了起来。
空气热了就会上升。但是升不到太高,一方面是和周围的大气继续的发生热交换。温度差减少很快。另一方面是上升导致气体内能的消耗。也使温度降低。
事实上从地面每向上100米,大气的平均温度就会降低0.6度,这就是这种广泛的对流传导和势能和内能的多态平衡结果。
所以,不能想像,太阳一晒上升气流就产生了。并且一直升到了高空。
上升气流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和云不掉下来没有关系。没有关系就是没有任何的因果联系。不相干。

我的这一段主要讲的是在大气层的对流层中。还有看得见的分层(跃层)存在。
大气因为自身的压力(大气压)在不同的高度有不同的密度。但是这个变化不是均匀的,在某几个高度会发生突变。所以大气层就好像是鸡尾酒一样是分层的。
云就好像是鸡尾酒中的某一层。漂浮在云下面一层的上面,云上面一层的下面。
这本来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天上的云我们能看到有几层,就是对流层的跃层有几层。按理不需要解释或证明。但是因为气象学解释错了。而且把谬误都在我们念小学的时候,塞进了每一个现代人的脑子里。所以我们迫不得已寻找证据。
这个证据之一,就是,在现代气象学的设备中多普勒雷达可以显示出大气中的跃层来。
这里我们也实际上说明了,不同类型的云之所以在不同的高度出现,是因为,不同种类的云也有不同的密度。雨层云最重,积云轻一点。卷云更轻。所以我们在高山上绝对看不到那些500米高度左右的淡积云。到了5000米的高原地区绝对看不到那些积层云了。


3RMG_9600e.jpg


以上一张照片是我前天特意到1200米高的山上去拍来的。从照片上我们看到。1.云是分层的,不同的云在不同的高度上。2.云的底部是平整的,如果不是下面的跃层,那么云的上下形状应该是相似的。3.看不到被上升气流吹了以后的那种卷曲的痕迹,所以这些云没有受到上升气流大手的烘托。
还有什么问题尽管问,欢迎其他的网友参加讨论。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14 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20楼          这个解释也有问题,空气是透明的,太阳光的绝大部分能量都会透过大气层到达地面。所以仅仅在太阳的光照下,大气不会变热。但是地面的许多物体可以强烈的吸收太阳的能量而变热。即然气体在地面可以吸收能量,在高空它也一样可以吸收能量,只可理解为,下面的水气上升过快,高空的能量又不足将它继续拉升,而停在一定空中,不停的上串下掉,聚集到一起变成雨水。嗨我是小学生就是这样想的,就当是讲笑话吧。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15 01: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1# 东方马克思

热的散布只有三种方式,辐射,接触传导和对流。热的吸收相对的就也是三种方式。辐射吸收,接触传导吸收和对流交换。

空气基本不能通过辐射吸收热量。地面附近的空气是通过和地面的接触传导获得热量的。不是在地面附近得到辐射热。

所以你理解为“即然气体在地面可以吸收能量,在高空它也一样可以吸收能量,” 这是错的。不是现在公认的。这些在初中的教材中就有解释了。不好意思。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15 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空气基本不能通过辐射吸收热量,云朵是水气它不可接触传导吗?要不可传导的话,雷电就难以行成了。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15 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15 12:1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3# 东方马克思
空气基本不能通过辐射吸收热量,云朵是水气它不可接触传导吗?要不可传导的话,雷电就难以行成了。

气象学里没有云朵是水汽这样的说法,我的说法里也没有。我的说法云朵是什么现在还没有讲到。
现在刚刚谈到云是否因为上升气流托住了不掉下来。刚刚谈到云的上下面是两种不同密度的大气层。
接触传导,只要有两种物质接触都会发生。因为云是什么还没有讲到现在讲不下去。
传导和雷电好象没有什么关系。你可以看看lhk斑竹关于水蒸气是带电的相关帖子。我这里不扯开去了。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15 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4# wj6312

看不懂尽管讲!不必害羞!Don't hesitate to asking!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1-3-15 18:19
洗耳恭听
 楼主| 发表于 2011-3-24 08:1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也许有疑问,为什么你要讲的是地震云的定义。但是却大谈其“云”是否在飘的问题。
        我是这样想的。
        地震云到底是不是云?
        我自己以前一直认为地震云就是普通云。最近我把地震云可能是某一类“尘雾”这样的概念也加到我对地震云的分类中去了。
        但是,说到底。无论是照片、视频、或者我自己亲眼却从来没有看到过,可以确认为某一类尘雾是地震云的。尘雾果然也经常看到,但是称为地震云,如果无法和地震云有什么联系,那么说某种尘雾就是地震云,那是缺乏依据的。
        尘雾虽然很常见,但毕竟比云少得多。然而在云当中,仔细的观察,我们确实可以找到这些云和地震的联系。
        所以,保留某些尘雾是地震云的说法。
        我认为通常看到的地震云就是普通的云的一部分。我们关心的是地震云的外形特征。但是地震云既然是一种云,它仍然具有普通云的所有特征:
        通常在阳光照耀下是白的,背光的时候就变成了乌云。
        不同高度的地震云,和相对应的普通云,有相同的云体构造,如雾珠还是冰晶。
        乌云那样的地震云,一样会下雨。

        这样一来,问题看起来是清晰了,但是问题却是越发大了。大在那里呢?大在气象学为什么不肯承认有地震云?为什么放着眼前看得到的地震云,不观察?不研究?
        现在的网络时代,一旦发现了,迹象明显的地震云。拍下了照片,立即传遍了全世界,现在已经几乎没有人不承认有地震云这回事了。可是为什么气象学不承认?

        现在问题转化为:“到底是千百万的人错了还是气象学错了?”

        我们当然不能简单地说一下,是气象学错了。然而依然是我行我素,我们研究我们的地震云,而气象学还是每次出来错误地说,这个云不是地震云!
        显然,要解决问题,必须把气象学错在什么地方找出来。要知道,气象学几乎拥有世界上所有的最高级的研究设备。如果气象学能认识到地震云的实质,那么他们研究起来不是比我们研究会更有效吗?

        任何人有主动地承认错误总是困难的,气象学作为一个大学科。要承认自己是错误的,当然也是十分的困难。所以,我自己认为,既然我已经认识到了气象学错在什么地方。那我就有必要把他们揭露出来。当然所谓“揭露”就是要让大家看到。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24 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赞同楼主的绝大多数观点

疑惑:海水的密度

PS:小学没上完,见谅  ( ^_^ )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24 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9# 郯城义务观测员

是关于海水的密度跃层吗,谷歌一下吧。每一个网络都会解释得很详细。谢谢你的关注!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24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云:是一种比较浓密的雾,类似于浓缩的意思

我在瞎说而已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24 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打个岔哈
云是:大气中的游离水分子的浓缩,在某种力【如:磁力】的拉扯和推动或是吸引之下,聚集到了一起

PS:楼主貌似不是在国内吧,语言和语法和内地不大相同啊,要是在内地,砖家们会群起而攻之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25 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2# 郯城义务观测员
楼主貌似不是在国内吧,语言和语法和内地不大相同啊,要是在内地,砖家们会群起而攻之


不妨明言,可以改的就改一点。谢谢。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25 12: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楼主:我是调侃而已,没事的

他们就是有这个毛病,见不得别人比他强,【红眼病】
接受不了别人的不同观点,甚至以此攻击
他们的“技术权威”不容别人挑衅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25 12:18 | 显示全部楼层
恭喜楼主,你的研究将能颠覆科学界那些老古董的认知。更重要的是能造福太多太多人的老百姓了,此乃大德。
这项研究还能用于飞行器的研究,还有其他用途太多太多了。

楼主关于云不掉下来的核心思想在于“跃层”,这就对了,“跃层”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于大自然中的。海水,空气,微观,宏观,甚至人的思想也存在不同的境界。我认为楼主阿姨的研究已经触及事物的本质了,在我看来,万物皆有相通之处,事物的本质往往是普遍存在的。(地道的中国古代思想)。

这个世界画地为牢的人太多了,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可笑的是他们还在拼命的证明这个牢就是世界的本质。

希望楼主阿姨能继续研究下去,造福百姓。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3 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这项研究是很有价值的,时隔一年又来看这个帖子,感慨良多啊!文中提到带点的问题,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线索,会涉及到电磁。电磁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以后飞行器也会进化成圆形,然后外形再由圆形变化成其他样子,我们对电磁的研究还没有特斯拉深入。我们在研究天气的时候,却忽视了地气。天有天气,地有地气。在天成象,在地成型。哎,楼主在不更新了呢,很期待楼主下文啊!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7 03: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6# 鱼香肉丝没得鱼


      一年的时间真快。谢谢你的支持。
    我无可奈何地把摊子摆得太大了,精力周转不过来。实际上我的整个摊子所面对的都是相反对的论点。但是不好找到容易被承认的突破口。只要那里有了一个突破。那么就势如破竹,全面开花了。
    关键的问题是我们对水和水蒸汽的各种特性还了解的不够。而且又在大约200年前被测底的曲解了。我是指道尔顿的分压定律和一系列其他的气体定律。道尔顿的这些研究,非但被曲解,而且由一些其他的定律完全地错误替代了。继而又在错误替代的基础上建造起了现代气象学的高楼大厦。所以我的任何理论只要一抛出去,就会找到反驳。
    最近,忙于对姆潘巴现象的解释,我倒不是图那1000英镑的奖金,主要是,这一次,是一个大家解答不了的问题。而且又是英国皇家化学协会出面来裁断这个世界谜团。他们要求是最具有创新性的,又能说服大家的解释。对我来讲无疑是一个机会。我的解释,必然地超出他们预期的解答方向之外。会引起他们的头痛的,现在就看他们能否有能力和魄力来正视现实了。按照我提供的解释和实验手段,他们也许无法否认我对姆潘巴现象的解释是对的。走着瞧吧。姆潘巴现象的原理对我来说也是一种突破口。
    欢迎多到气象与地震的版块访问。这个帖子是在那个版块开版之前发的。开版后我发的帖子大部分都在那个版块里。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 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看完了这个贴子,有了点新想法,那就是空气和水一样,带不同杂质的水由于比重不一样,浮在水的不同高度,天上的云也一样,不同带有杂质的气体上停留在空中的高度也不一样,例:2氧化碳2氧化氮水蒸汽工业棑方废气氢气..........等。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2 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5-8-24 22:05
为什么就想不到两极,为什么就不知到三星或四星一线,但这是有标准的.必须有异极天体的一半
匿名  发表于 2015-8-24 22:38
回复 40# Guest from 117.37.69.x


    太极八卦图,它就是太阳和两极的运动图,中间的双鱼曲线把阴阳两极分开,其实它是银河系中空一条黒色的巨大直线空间.把阴阳两极的恒星各自分开,因为我们太阳和地球的运动.就落在我们星球上这样一个图案,八卦符号其实是八种天象,分别用乾,坤,兑,艮,离,坎,震,巽,表示,它代表八种出现的时间,和运算方法,这是灰色历法说的,它在今后必将得到认可,因为预侧地动一定实现
 楼主| 发表于 2015-8-25 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1# Guest from 117.37.69.x

谢谢光临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5-9-2 21:45
版主好
匿名  发表于 2015-9-2 22:05
大家对于云的认识可能还不够多。现在我来告诉大家什么是云。------云是由地壳中局部磁场地电磁饱和状态后喷射到近地空间与空间等离子,气体,尘埃聚合的物质。------------------云包括(火山喷发云。地震云。即气象云)----------接下来要区分芸   首先从云相中必须把火山喷发云真别开。-火山喷发云就几种固定的形态,容易区分。然后是地震云,地震云既是将要发生地震区域地表形态的投影。今年有机会观察火山云和地震云,基本掌握了云的实质。最后送大家一句,透过现象看本质。
匿名  发表于 2015-9-2 22:15
山水如屏  随风 切记不要再搬石头砸自己的脚了
匿名  发表于 2015-9-3 20:56
通过观察云可以预知地震。火山喷发情况。前两图证实了天相地表的理论。后两图是火山喷发时表现的一种云态 。目前今年通过云预知的火山爆发已经有十几次了。[attachimg]15147[/attachimg所罗门地震云][attachimg]南桑威奇群岛地震云。即所谓的穿洞云15149[/attachimg]陕西榆林单线地震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地震坛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地震坛 ( 京ICP备14033744号 )

GMT+8, 2024-4-25 15:3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