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南北向脉动波
1月29日23:27/南北向脉动波/哒哒哒哒/中深源/7?信号源:尚不明确
疑火山活动? 疑印尼一一菲律宾附近区域? 回复 2# 玄妙梦幻 印尼–菲律宾附近区域包括台湾吗? 包括台湾附近区域? 回复 4# 玄妙梦幻
问题是台湾附近区域有中深源地震吗?所以应该是浅源,7?以上吧? 很有可能是4个【6?】
M 6.1 - 166km SSE of Muara Siberut, Indonesia
2019-02-02 09:27:34 (UTC)2.860°S 100.021°E
10.0 km depth M 5.9 - 168km WSW of Sungaipenuh, Indonesia
2019-02-02 10:59:29 (UTC)2.894°S 100.097°E
10.0 km depth M 5.9 - 135km WSW of Sungaipenuh, Indonesia
2019-02-02 11:01:39 (UTC)2.714°S 100.337°E
10.0 km depth 回复 8# 玄妙梦幻
印尼附近区域近期需要关注8?以上地震? 【印度尼西亚附近海域连发3次5级以上浅源地震】
2019/02/02 19:41
中国新闻网收录 + 关注
中新网2月2日电 据美国地质勘探局网站消息,北京时间2日晚6时59分许,印度尼西亚西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里氏5.9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
这是该海域两个多小时内发生的第三次地震。北京时间2日晚5时27分许,该海域发生里氏6.1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半小时后,又发生里氏5.3级浅源地震。 目前还看不到【8?】 回复 11# 玄妙梦幻
印尼附近区域连续发生4次6级左右的中强震,是震群还是后续7级以上强震的前兆?后续趋势你认为会如何发展呢? 从【1楼】脉动波出现的4个【哒哒哒哒】来看,可能是【6?的震群】。目前还缺少一个【6?】。
对于【7?】来说,就是【大化小,小化了】啦! 频繁了?【印尼2小时发生4次地震】,2次6.1级强震,3日又来5.7级地震
作者:文/罗兆春
在科学中,地震的发生是一个正常的自然现象,但是我们最近似乎又看到了多数的强震发生,最近1天左右,位于印度尼西亚附近区域又发生了几次强震,根据EMSC全球地震数据来看,在2月2日,印尼就发生了2次6.1级强震,并且还存在2次5级以上的地震,分别为5.9级和5.4级,按照时间来看,是短时间高度频繁发生状态,有点多。
整体的科学数据显示,印尼在2月2日发生了总计4次地震,按到时间来看,是2个小时左右发生的。而2月3日,印尼的地震发生并没有停止,根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月03日15时36分在印尼塞兰岛附近海域(南纬3.27度,东经130.75度)又发生5.3级地震(EMSC标注为5.7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所以说印尼整个区域的地震都是比较大,还好就是没有看到影响。《地震等级数据存在差异,大家参考下》
没有影响就是最好的消息,印尼位于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的交界处,大陆板块在这里交接,地震和火山活动频繁,每年发生的大小地震不下数千次,所以时常的出现地震也是一个正常的现象,因为板块时刻都在运动之中(全球的大陆板块都是一样),只是强度的大小而已,人类如今产生最多的地震就是板块运动产生的,但也少部分的地震可能是因为人类而引发的。
这里也需要再一次强调的是,地震在科学之中是无法预测的,人类如今说得较多的就是地震预报和预警,地震预报和预警是地震发生之后出现的,可能很多科学爱好者认为这个根本没有什么用,其实这是有用的。可以对余震进行警惕,利用预报来进行防御,一般大地震之后都会有不同大小的余震发生,所以大家不要太抱怨了。
而科学之中说的地震概率问题,大家参考下就行,这是科学家们对地震进行预报的一种推测方式,不具有准确说明地震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所以我们还是以地震预警为主吧,我国如今也在准备建立世界上最大的预警系统,如今已经可以实现提前10多秒的预警,未来我们可能会更加快速的接受到地震的预警信息,提前一秒也是具有意义的,这个应该为科学家们点赞,这是在地震科学研究方面发展最为快速的进步了。谢谢大家阅读! 这个地震接近【6?】一一
M 5.7 - 131km WNW of Sikabaluan, Indonesia
2019-02-04 19:29:52 (UTC)0.490°S 97.986°E
9.9 km depth 【印尼苏门答腊岛南部海域发生5.8级地震】
2019/02/05 04:07:34中国地震台网
速报参数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北京时间2月5日3时29分(当地时间2月5日2时29分)在印尼苏门答腊岛南部海域发生5.8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震中位于南纬0.42度,东经98.27度。
基础背景
周边城市:震中200公里范围内没有大中城市分布。
震中地形:震中5公里范围内平均海拔约-131米。
以上信息由地震信息播报机器人于2019年2月5日4时7分29秒自动产出,用时29秒,公测阶段仅供参考。 【普林斯顿大学研制MERMAID水下地震台站 】必要时可浮出水面
2019/02/06 09:51cnBeta
虽然传统的地震仪对于地震预警至关重要,但放置在海底的方案,对它的实用性有一定的影响。有鉴于此,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人员们,开发出了名叫 MERMAID 的水下地震浮标。其全称为“可在海洋区域独立使用的移动式地震记录仪”并于近日在加拉帕戈斯成功进行了测试。
(图自:Yann Hello,University of Nice)
该技术的雏形,是由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后研究员 Frederik Simons(现为地球科学教授)和 Guust Nolet 教授在 15 年前构思出来的。
MERMAID 的浮子,采用了具有可调节浮力的圆柱式外形。它能够在大约 1500 米(4921 英尺)的默认深度处漂移。
该装置每天可移动 2~3 英里(3~5 公里),借助集成的水听器来监听与地震相关的声波。
当其中一台 MERMAID 检测到这样的声音时,它会自动使用油泵/气囊系统来增加其浮力,并在 95 分钟内上升到地面。
浮出水面后,它会使用 GPS 来确定其地理位置,接着通过卫星通讯,将记录的数据传输上岸。
科学家们可以分析这些数据,以确定声波的来源。此外他们能够向 MERMAID 发送后续命令,例如指示其退回并继续监听。
(图自: Frederik Simons,Princeton University)
相比之下,传统海洋地震仪只能固定在海床上,然后以手拉的形式回到海面/陆地,并提取期间的数据。
作为最近一项国际研究的一部分,九台 MERMAID 已在加拉帕戈斯群岛水域漂浮了两年时间。
其读数让科学家们确定,该地区的火山,是通过一条距离 1200 英里(1900 公里)深的狭窄管道输送的。
这种现象被称作‘地幔羽流’,早在 48 年前就已经提出了相关理论。可惜苦于缺乏海底地震台站,科学家们一直未能证明这点。
据悉,目前该团队正在南太平洋部署 50 台 MERMAID 设备,希望对塔希提岛下方的地幔柱进行深入的研究。
[编译自:New Atlas , 来源:Princeton University]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