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地震資訊中心
台灣在地質上因係位於第三紀造山帶上,且為歐亞大陸板塊東南緣與菲律賓海板塊互相衝撞接觸處,故為地質構造活躍地區,地震遂因而頻仍與密集,台灣之有地震活動,可謂由來已久,惟台灣開拓歷史尚短,故以現有古籍記載之地震情形,最早僅能追溯至荷據西元1644年7月30日之台南地震,在此以前之地震情形則不明。1644年以來至1896年之252年間,可視為研究或討論台灣地震史之一個階段,此階段之地震情形散見於各種古籍中,其內容記載均極簡單,且於地震強弱之敘述僅憑人身之感覺及觀測所得,堪謂頗欠客觀與精確;1896年,為日人治台之翌年,全台各大城市於此後陸續設立測候所,並啟用葛芮米爾式地震儀,台灣爰踏入科學觀測地震之一新紀元。
1896年以後迄今,台灣地震情形因有儀器觀測而益趨明瞭,這之間,由於科學進步,各測候所使用之儀器亦迭次更替為較精密者,計1928年起,台灣已擁有倍率較大之「威豪爾」式地震儀;1935年新竹、台中烈震後,又增添若干新式地震儀並增設新竹測站;1951年花蓮烈震後,各主要測候所又增設加速度地震儀,以配合地震工程之研究;1963年增設世界標準地震儀於中央氣象局大屯山鞍部測候所,此種地震儀包括三成分長週期電磁式地震儀,
[]https://twquake.weebly.com/[/][=台灣地震資訊中心]https://twquake.weebly.com/[/]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