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加拿大地震---3个?
这次加拿大地震,美国海洋局报出3个震级,3个地点,3个地震深度,我不明白这算是连续的3个地震吗?那释放出的能量是不是就比较大呢?不知一般是怎样看这类情况的?
【2011年9月9日 19:41:34 UTC 温哥华岛,加拿大地区 6.4级23.0 】
【20119年月9日 19:41:30 UTC Canada加拿大 6.6级92.0 】
【2011年9月9日 19:41:30 UTC 温哥华岛,加拿大地区 6.7级2.0】
地震速报从方法上可分为自动速报和人工速报,前者由计算机自动完成,后者则以人工方式(一般为人机交互)测定发震时间、地点、震级。
自动速报有两个突出特点:一个是快速,另一个是需要多次修订。地震发生后,不同台站检测到地震波并传回台网中心的时间是不同的。最开始自动速报系统只用少量台站的数据进行计算,给出最初结果;后面随着越来越多的台站数据传到台网中心,速报结果也会不断修订。
这样就会出现一个问题:由于自动速报测出的震中、震级甚至发震时间都会不断更新(一般来说是越来越精确),公众看到后可能会以为发生了多次地震事件。另外全球开展自动地震速报的机构有几十个,各自的计算结果都不会完全一样,这样更容易让大众感到困惑。所以美国后来就采取统一发布出口的策略,由usgs对下辖几个速报机构的结果进行统一审核,确保同一地震在usgs网站上只会出现一个速报结果。尽管这一结果是不断刷新的,但网站上不会出现并列几个速报结果的情况。日本也是这样。
一楼的截图来自http://quakes.globalincidentmap.com/网站,该网站从全球不同地震机构实时捕捉最新的地震消息进行发布,但是没有统一审核,只是把几家机构的不同结果叠加上去,这样就会出现一次地震在其网站上被显示为几次的情况。 另外多说一句。据笔者所掌握的情况,绝大多数有自动地震速报能力的国家和地区都是直接上网发布计算结果,然后不断修正。而我国的做法是在自动速报结果出来以后再进行人工定位,产生正式速报结果后才发布,力求“一步到位”,一次报准。所以中国地震台网发布的地震信息经常显得比USGS慢,而且极少修订。
其实,无论从台网规模还是仪器配置,中国地震台网在亚洲地区应该数一数二。台网密度虽低于日本(国土面积摆在那里),但台网孔径远大于彼,所以我们的自动速报能力一点也不弱。而且实事求是地讲,修正震级才是科学的,不修订反而是不科学的。然而迄今中国地震局却一直只向公众提供人工地震速报服务,说实话也是无奈之举。除了二楼所说的问题外,我们的政府和公众往往认为“改震级”是地震局工作“失误”的表现:( 。——“你们地震局预报不出来,定个震级还定不准?”汶川地震震级从7.8调整到8,地震局没少挨类似的骂。所以就形成宁可慢也不能改的局面,这也是地震学界的“中国特色”。相比之下,国外地震机构的生存环境就要宽松许多了。 楼上解释不能解释时间的不一致。 多谢二位解答,基本了解了,
这样看来,6.4级在火圈内其实只能算震级一般,可怎么感觉这次的磁摆前兆动静还挺大,
距离又这么远,有点没把握了,也可能是经验不够,少见多怪了, http://www.dizhenluntan.com/thread-41115-1-1.html 探讨和争论本意是各抒己见,取长补短,适度就好,呵 回复 7# 土豆
你最好别跟我“搅合”在一起,否则会被封杀的,哈哈;P 反客为主了。 才注意到加拿大6.4级发震前15分钟,在靠近南极的麦夸里岛(新西兰以北)还有个5.9级的,
这两个“高纬地震”几乎同时发震也许值得注意?总之这个“旋转摆”好像是存在一些对应的统计规律?
http://www.earthquake-study.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109/14/1008368xcjnwyy8xg7qckx.jpg 前天19:29出现过一次“旋转摆”,但当时昆明打雷闪电(也许是干扰),夜里3:31斐济7.0级,
昨天又是19:43出现一次“旋转摆”(这次较有把握),夜里又是3:26日本6.8级,
这似乎不完全是巧合?
另外,这2次的“旋转摆”摆幅明显比上次加拿大震前的小,大约只有2-3度(来回),
想来想去,也许与我的周围环境有关,这个“新摆”正对着一个废弃的大煤气储罐,
也许地磁变化在“大铁罐”内产生了涡流?起到放大地磁变化的作用?
否则这么老远,怎么会总是观察到这么有规律的“旋转摆”呢?
上传个照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