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研究地震,首先必须正确认识宇宙运行规律!
嘿嘿!虽说我是如何如何的聪明过人,还是被“引力”的难题困扰了二十几年,可见这“引力”问题不是好惹的,思来想去啊,一晃就是二十几年过去了,直到今年四月才突发灵感,天啊!原来如此!幸亏我从来就不相信“宇宙大爆炸”的说法,才会想象宇宙起源时那种混沌状态下,第一个原子产生时的情景。。。。。原来宇宙万物的演变进化尽在情理之中,那正是“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原来,要了解产生“引力”的根源,必须首先认识宇宙有形物质的形成原理及宇宙空间的物质本质性,因为“引力”不是两个孤立天体之间固有的作用,“引力”是通过天体间的空间物质的相互作用实现的!
概括地说,完整的宇宙学天体概念,应该包含天体实体与天体太极,就像一个原子,它包含原子核与电子云,电子云是原子的太极。。。。。天体间的“引力”是通过天体太极的相互作用实现的!
经过二十几年的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苦思冥想,终于破解“引力”之谜,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许多宇宙之谜迎刃而解,因而写下了《新太极论》宇宙篇。
在此之前,我从未思考过地震的问题,也从未思考过地震的能量从哪里来的。但是当我发现宇宙物质运行规律以后,就知道了地震能量的来源、也发现了地震规律与地-月系统运行规律存在必然联系,如果地震专家能参考《新太极论》的观点,必定能在地震研究中获得新的收获。
现代科学存在严重的局限性,仍然受制于对空间认识的直观限制。不认识空间的物质本质性,就无法认识“引力”的根源,这是宇宙认识的基础,基础认识都不过关,如何能够认识更为复杂的宇宙现象呢?
如果执迷于使用现有科学理论研究地震,恐怕连地震的能量根源都难于弄清!所以给地震专家们提个醒,要研究地震,首先必须正确认识宇宙运行规律! 太极约等于西方人的以太? 忽悠吧。 我吃饱没事来忽悠谁?说实在的,发现真理有喜也有忧,最无奈的是人们不理解大道至简的道理,非得绕着圈子研究时间空间能量物质,而情愿永远相信“万有引力”。 天体系统运动的基本规律---太极规律
宇宙中每个物质个体都有一个以该物质为中心存在的、与该物质个体不可分割的、由光电子及一系列更微小粒子构成的太极,太极的大小与物质的质量成正比,太极的动能与太极半径成正比,太极的作用使物质之间产生引力或斥力或无作用力。
在所有物质个体的太极范围内,物质向中心集中、能量向周围扩散,形成阴阳互动循序渐进的有序演变进程,使物质质量逐渐增大,其太极也逐渐增大。
太极也制约着物质个体的质量,当物质个体质量达到极限时,太极边缘的光电子速度达到光速,这时太极边缘的动能达到极限,成为一个成熟的光电子宇宙。
太极的作用还使得星系物质之间的运动平稳有序地进行。太极的作用,使宇宙演变过程中展现出绚丽多姿,神奇美丽。
“太极”的发现,体现了“太极论”概括宇宙规律的完整性与科学性,“太极”不是“场”,是物质、是包围物质运动的光电子构成的具有强大动力的摩天轮,沿其中心的任意切面,都是以物质中心为中心的超级摩天轮。“太极”是光电子宇宙中任何物质(包括光电子宇宙)个体的共同特征的写照,任何物质的运动都遵循“太极规律”。
太极规律在星球星系及所有物质系统运动中,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系统的进化演变及控制系统的有序平衡运动的主导作用。在太极规律的主导下,系统中的物质逐步有序地向中心集中,集中的物质被压缩成密度更高的物质而释放出能量,能量扩散到空间以提高系统太极及更外层空间的能量,使系统中心的物质个体不断增大、系统外层的太极能量不断增高,使物质与能量的有序循环推动系统的有序演变进程。从漫长的演变过程看,太阳系中各行星和任何星系系统中的行星,同样遵循着朝向星系中心靠近的运行规律。
(个人观点、未经权威鉴定!) 你查查莱布尼兹的单子论。 如果地球上能找到完美的宇宙理论,我就懒得写什么《新太极论》了,你看我都不是写文章的人才,呵呵!只是因为发现了“引力”的根源,才会一发不可收拾、、、 爱因斯坦和霍金感到头疼的事儿,你我还是躲着好。 如果爱因斯坦和霍金能够像我一样理解“引力”的根源,那早就轰动全世界了,呵呵! 不过话说回来,西方的基础学术居然三百多年停滞不前,一直停留在“万有引力”基本认识的时代,这很难令人相信,或许这是他们为了“知识保护”而设下的骗局。既然他们的飞船能挑战太阳系,就说明他们起码知道太空中充满自由电子、、、 回复 11# 新太极
看来,你还真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真谛了。如何悟到,悟到了什么?快快从实招来! 回复 13# lhkcc58
天啊!这么说话!
( “笑天”是本人的新浪博客名) 上图是《新太极论》认识的所有宇宙物质个体的宇宙学模型,是否前所未有?
《新太极论》的天体系统宇宙学模型:
从图中是否能够感受到天体间“引力”的根源? 认认真真“感受”了好一会,诶,我不好意思说我什么也没有感受到。
宇宙的生命摇篮---地球-月亮构成完美的阴阳平衡生态环
地-月系统太极
地-月系统是宇宙运动规律中“阴阳互动平衡”的完美结晶,地球是地月系统的主体、月亮是地月系统的头部,就像人的眼睛在头部,眼睛可以看到头部以下的各个部位,而站在身体的主体上,就是看不到头顶盖(在地球上看不到月球的背面)。由于地球月亮的质量大小差异,使地-月系统构成的太极是一边大一边小的椭圆,就像地球上的鸡蛋鸭蛋和自然界经过长时间精心打造出来的鹅卵石!
这也许就是鸡蛋和鹅卵石的共同秘密、也是人们习惯以一个月作为生产生活甚至生理活动的计算周期的根本原因。地-月系统太极在太阳系轨道中以每个月一周的频率绕太阳运行,好像一个人的头部与太阳的相对位置每个月掉转一周。如下图:
http://www.dizhenluntan.com/shequ/attachment/201005/22/4611_127453055686c4.jpg
为何地震会出现每月两次的较大概率?大致可以理解为,地月系统每月转动一周,地球地心因地月系统的转动而产生同步震动,地心的周期性震动成为地震发生的重要诱因。地震如何预测?地-月系统太极的运行规律必将为地震专家研究地震规律提供极其有益的线索。
地-月系统的最重要作用,是促使地球的地震能量经常性释放,有效地控制了每次地震的能量级别,不然的话,无法想象地震的危害程度会是什么样。
地球-月亮构成完美的阴阳平衡生态环
本文来自: 地震论坛www.dizhenluntan.com 详细文章参考:http://www.dizhenluntan.com/thread-6006-1-1.html
不知道宇宙间是不是存在没有卫星的行星,如果有的话那可是对我中华文明的大不敬哦。因为它有破坏我中华文化的阴阳平衡理论之嫌哦。 回复 16# 新太极
图中的空间颜色由深到浅,代表空间能量由低到高。颜色变化本应均匀过渡,可是没技术画图。
比如地球,地球在太阳系中,《新太极论》所看到的是包括地球周围的巨大空间,就是“地球太极”,这不难理解,就像我们看到的原子是包括原子核周围的电子云、、、 空间颜色
本文来自: 地震论坛www.dizhenluntan.com 详细文章参考:http://www.dizhenluntan.com/thread-6006-1-1.html
空间有颜色? 回复 21# lhkcc58
代表空间能量
正因为空间没有颜色,现代科学才会受制于直观的空间认识! 那颜色是PS上去的? 回复 19# lhkcc58
对我中华文明的大不敬的事实一直存在,从火烧圆明园到如今,先是外国列强对中华文明的践踏、现在发展到一些中国人自己不认同中华文明的地步而崇洋媚外、、、
对大自然的理解与赞美、对宇宙的敬畏,正是中华文明理解宇宙真理的体现!如果某个文明星球没有卫星,他们自然有他们的生存法则,并不影响中华文明对宇宙的理解。 如果某个文明星球没有卫星,他们自然有他们的生存法则,并不影响中华文明对宇宙的理解。
本文来自: 地震论坛www.dizhenluntan.com 详细文章参考:http://www.dizhenluntan.com/thread-6006-1-1.html
那我们的“日月的阴阳平衡”岂不是成了个案了?! 回复 25# lhkcc58
“个案 ”是指特殊事例吧?尽管宇宙无穷无尽,也不可能找到与地球一模一样的自然环境的星球,说是“个案”也不为过。 其实在中华文明这个篮子里能拿得出手的东西并不多,中医几乎可以说是唯一的东西。 回复 27# lhkcc58
错。就算现在的西方开始理解《易经》,中华文明对宇宙的认识也领先世界五千年。 有几个西方人拿易经开开“洋荤”,这什么问题也说明不了。 我觉得他说的不无道理
希望你继续脚踏实地的做研究
时机成熟了就可以把你的研究结果
公布天下 说得再玄,测不出震来也还是忽悠。 回复 30# trillion
谢谢!探求真理不属于任何个人的专利,个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 路子不对白研究的。 回复 33# wwssff333
是的,所以说应该找到正确的基础理论作为理论指导。地震是地球自然灾害的一部分,正确的基础理论必须能够总体解释各种自然灾害根源的共同点,才能更好地指导防灾减灾的实践。 科学是没有什么科学之外的理论基础的,实证科学更是如此。牛顿的引力理论,麦克斯韦尔的电磁理论,门德列耶夫的周期律等等等等,科学上任何一项重大的发现都未曾受到过什么“理论指导”。“基础理论作为理论指导”的东西从来都不曾存在过,它不过是自吹自擂、自以为是、自命清高的哲学清谈或哲学调侃而已。 回复 35# lhkcc58
我把《新太极论》文章主要部分另开贴发在本论坛,请多多批评指导! 呵呵,执迷不悟啊。 刚刚悟了。 http://www.dizhenluntan.com/attachments/month_1008/100801154909706805c57a356a.jpg
同胞们!读一读《仰望星空》吧,让总理告诉你什么是天!
《仰望星空》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创作的一首诗歌,于2007年9月4日发表于人民日报文艺副刊上。全诗四节,上为开头二节。诗言志,歌咏言。从这首诗,我们可以读到一位大国总理的所思所想。全诗平白质朴而又意味深长,诗中所透露的对真理、正义、自由、博爱的思考,对国家民族人类共同命运的关怀,令人动容,发人深省。2010年5月13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宣布,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歌正式确定为《仰望星空》。另外歌手张杰有同名歌曲也为《仰望星空》。
温家宝诗歌《仰望星空》 作品名:仰望星空
作者:温家宝
公开发表时间:2007年5月14日
人民日报发表时间:2007年9月4日
原文
仰望星空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辽阔而深邃;
那无穷的真理,
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庄严而圣洁;
那凛然的正义,
让我充满热爱、感到敬畏。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自由而宁静;
那博大的胸怀,
让我的心灵栖息、依偎。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壮丽而光辉;
那永恒的炽热,
让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响起春雷。 国家百孔千疮、怨声载道,总理还会有闲情逸致去写诗?一定哪个wbd假冒总理所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