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地震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127|回复: 11

8张地震图,小菜一碟

[复制链接]
匿名  发表于 2012-8-21 15:49 |阅读模式

8张地震图,小菜一碟

                                  仇万年

8张图,有劳版主展出超过了2年半。关注地震论坛的諸君,高深新奇理论众多,尤其是从业的专家,最好别无意有意地置之不理。小菜一碟乃借用,很生动。挣脫板块理论绑架,铲除构造型(地震)根子,以下我试用“熔岩理论”(有专家说“沒有科学依据”。详見《构造型地震,早就该刪掉》),粗浅剖析這只大螃蟹,开个荤。既称之为理论,绝非叶公好龙。

1问:环太平洋,为何是全球地震亊件集中区?

荅:环太平洋,与太平洋边缘海沟大致吻合。而“海沟是海底最深的地方” ,最接近地球内部熔岩与地壳之间的过渡层。同时,环太平洋橫跨赤道,受地球自转离心力作用较强,以流体. 半流体状态为主的过渡层,从地壳构造薄弱部位(海沟则是其中之一类)向外移动甚至溢出的趋势更強。所以,這一带是过渡层局部能量释放(突破性“内能释放”)的最佳通道,即地震亊件集中区。

2问:第二大地震带(地中海—青藏高原 ),为何呈三个葡萄串状态分布?

荅:该地区下部地壳构造薄弱部位可能呈东西向较大面积分布,有別于多数地区的扭曲带状. 串珠状. 点线状分布。据传统地学知识,青藏高原地区的火成岩(归属地球內部的熔岩)为时代最新的喜玛拉雅期,侵入位置较高,为地球突破性内能释放创造了便利条件。地势上,海拔最高. 誉称为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下部可能是規模很大. 磨盘状的熔岩,上部为若干岩珠,把地壳往上拱,上地壳形成网状断裂,为地震成葡萄串状分布的形态奠定了框架。青藏高原以西至地中海,情况可能有点类似,只不过稍逊风骚。该带也因纬度较低的缘故,与前款理由相同,成为笫二大地震带。

3问:這8张图地震分布约95%相似,为啥?

荅:地球形成之后,由于各种复杂的运动和其它原因,已是伤痕累累。其中产生众多大小不等. 长短不一. 深浅不同的断裂,位置大致不变。创伤很难愈合,尤其是深大断裂。每当风吹草动,地球的突破性内能释放通道依旧,即地震总在固有的断裂中或其它构造薄弱部位发生,故95%相似。但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原有的断裂或其它构造薄弱部位並非永恒不变,也会发展变化。另外总有各种原因,偶尔导致新的断裂或其它构造薄弱部位出現,即产生突破性內能释放的新通道,這就是极少量的区别。如果经过很长时间,则会差别明显。甚至由量变到貭变,发生比汶川5.12更大的局部地球爆炸,绝非空穴来风。

4问:地震为何很少或几乎不发生在盆地和太平洋腹地?

荅:盆地或太平洋腹地上部表层沉积物厚度大,或者有某种人类未知的原因,中心很扎实,尤如一个厚重而冰冷的盖子,压住一炉沸腾的钢水。盖子中间无明显断裂或其它构造薄弱部位,且对其下方熔岩活动屏蔽作用较強,不足以形成突破性内能释放通道,难以发生地震。反之,太平洋周边形成海沟,断裂深大,尤如盖子边缘,为地震亊件集中区。极其惨烈. 震惊世界的5.12地震,则发生在四川盆地西侧龙门山断裂带。這两种現象,都说明世间亊物正好相反相成,是一种自然規律。

5问:地球两极为何也几乎无地震?

荅:主要是地球自转的原因。两极靠近自转轴,离心力很小,很难促进流体. 半流体熔岩向地壳浅部移动。再说冰层覆盖特厚(据说北极厚达2千多千米 ),就象前款,屏蔽程度很高。所以,現阶段地球从两极突破性释放内能,发生地震,近乎天方夜谭。

暂且打住。对那8张图,运用熔岩理论,没有解释不了的重大问题。敬请貭疑。

发表于 2012-8-22 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盆地或太平洋腹地上部表层沉积物厚度大,或者有某种人类未知的原因,中心很扎实,尤如一个厚重而冰冷的盖子,压住一炉沸腾的钢水。”
以四川盆地为例,盆地周边的一圈山脉海拔要高出很多,以四姑娘山为例,其海拔要高出几千米。所以盆地无疑是最薄弱的地方,但是地震却不发生在盆地腹地。所以“盖子说”很难成立。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2-8-31 11:04
回复2楼:1.您认为相对于周围各处,海拔低或地球半径短的地方最薄弱,或者认为薄的地方是最薄弱。理由呢?您的前提不可靠,所以“盖子说很难成立”的结论,就沒法服人。 随便举个例:1块5厘米厚的无缝钢板和一堵50厘米厚而且有裂缝. 甚至有多处大裂缝的泥巴墙,两者面积. 大小相当。最好别说钢板最薄弱。或者:在我国刚修好起用旳航母(假设摆在平坦的陆地上)旁边,随便堆起一座比航母高2倍的土山,两者比较,谁也不好意思说航母最薄弱。
2. 就我本人理解,地壳构造薄弱部位這个概念,是指大陆板块之间. 各地貭构造之间. 或板块与构造之间的缝合部位. 接触部位,如青藏髙原和四川盆地之间;或者是指某一板块. 某一构造,因某种动力的作用,受到了破坏或创伤,其中某个或某些部位的牢固程度明显削弱。再举个例:烧开一锅水,盖上盖子,水蒸汽从盖子周边喷出,或者从盖子裂缝(假如有)喷出,這些地方乃薄弱部位。据“熔岩理论”,地球上的地震绝大多数属爆炸型地震。而且往往是突破地壳构造薄弱部位,暴风骤雨式地释放地球内部的能量。庞大的地壳只不过是四分五裂的地球总“盖子”,屈指可数的大陆板块,各个更小级别的局部地质构造,乃是很多大小不同的子子孙孙“盖子”而已。面对地球内部熔岩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能量,无数的“盖子”是永远盖不住的。更何况,把青藏高原比作地球高高隆起的臀部之一,龙门山断裂带是其中的肛门之一;而四川盆地相当于肚皮之一,看起来比较薄。那么,说地球从四川盆地腹部放屁. 拉屎岂不笑死人。究竟是“盖子说很难成立” ,还是很难不成立,可继续貭疑。当然也包括其他问题。说实在话,我真盼望,世界的顶级地震专家,从哪天开始,不再冷眼小看名副其实的地震论坛百家争鸣栏目,尽早推翻“熔岩理论”,批倒“盖子说”。建立符合客覌世界的新理论,早曰实現短临预测陆上大地震的首要目標。真的到那一天,中国可不再用上十万. 几十万冤魂這么可怕的代价来做“实验”了。
3.        去年以来,我发出两. 三个帖子之后,有一. 两天时间,发現本栏目突然从11頁增加到30多頁,而且增多的20几頁似乎是同一个帖子。而前几天,即8月25和28两天,也突然冒出几个帖子,有不雅的現象。前几年是否也发生?現在,真正诚心诚意进行百家争呜的人,越来越少;可是千方百计挤破头进来搗乱者,却很猖狂。版主是否方便说明一二。
                                                                  仇万年
发表于 2012-8-31 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认为四川盆地下面有一块“钢板”??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31 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盆地或太平洋腹地上部表层沉积物厚度大,或者有某种人类未知的原因,中心很扎实”
“而四川盆地相当于肚皮之一,看起来比较薄”
二者是不是矛盾?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31 11: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雅帖可能是处于生存的需要---。管理员会清理。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31 11:57 | 显示全部楼层
从8张图看,地震都发生在相对高度差大的地方。这应该是唯一结论。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6-11-6 17:56
补帖     地震为何多发生在板块分界线


  

地壳象打碎了还连在一起的蛋壳,形成了板块,這是公认的。地球上发生的地震,大多位于板块的分界线及其附近,或者大的断裂带。尤其是海洋里最深的海沟地带,即马蹄形的太平洋地震带,集中了地球80%以上的地震,甚至所有的中、深源地震,都发生在這里。這个很明显的亊实正好说明,随着时间的流失,海洋的水在海沟地带渗透更深。而越往地球深处,遇到大量熔岩的概率越大。所以,這种部位出現大量水、火交集,从而产生水、火大碰撞几率更大,而且封闭程度较強,中、深源地震当然也都发生在這里。

    地壳毕竟有别于蛋壳,其厚、薄程度有天壤之别。各个板块之间的分界线,相对于结实的板块,往往是虚而不实,是最薄弱的部位。我多次強调,地球是个很大的生命体,需要吐故纳新。吐故纳新的主要通道,就是板块的分界线,大断裂带及其附近。熔岩从地球内部的向上运行,天水、海水从地球表层、浅部向下渗透,都主要通过這些通道。所以,這里是水、火大碰撞最适宜的温床,是孕育大、小地震最理想的搖篮。地球毎年发生500多万次地震,其中约5万次为有感地震,主要在這些部位。所以,把水、火碰撞理论作为地震成因理论,不仅顺理成章,而且是客覌亊实。

                              

仇万年

匿名  发表于 2018-2-27 15:46
为水、火碰撞理论作证
    “地震专家的职责不是预报(预测)地震,而是监测、研究地震。” 这是我国某科普作家在5•12汶川地震之后的名句之一。地震专家之所以不能预测地震,对于地球上环太平洋地震亊件集中区来说,是历史亊实,所以有《地震无法被预测》。而对于地球上第二大地震带(地中海—青藏高原)来说,则不能随便套用上面的“数学公式”。“国际上沒有解决,我们自己就不能解决吗?” 这是唐山地震后周总理的话。首先,前者为海域地震,属板缘地震;后者,尤其在中囯,为大陆地震,属板内地震。其次,在亊实上,海城地震成功预测,虽然“纯属巧合”;唐山地震,“震前曾被准确地预测出来了”。最重要的是,当代最不难短、临预测的5•12汶川地震爆发之前,中国地震科学一片“万马齐喑究可哀”,是因为近半个世纪以来,被中国、被世界地震科学奉若神明的板块理论立下了汗马功劳!
    地震专家又如何“研究地震”、如何做“科学实验”呢?他们也许不敢正视以下亊实。
    地球每年500多万次地震,约1%为有感地震,算5万多次,则毎天130次以上。一次有感地震,至少相当于地球里一个很大很大的髙温高压锅炉爆炸。这是地球上很多主妇,很多厨师都常做的“科学实验”。即地球上每天都有这样的锅炉大爆作130起以上,可是,作为地球人,绝大多数人一辈子也沒遇到过一次地震。这也从亊实上说明:环太平洋是地震亊件集中区,而且是海域地震居多,所以住在陆上的人类很难感覚到。
    接着即可考虑地震的成因。海域地震,有一个条件太丰富了,那就是水,看得見,摸得着。可是还有另一个条件,即海洋下面的火,看不見,摸不着。所以,地震科学的顶级专家,就可以堂而皇之,神秘莫测地造出板块理论,蒙蔽、欺骗几十亿地球人。中国地震科学的顶级专家、权髙位重者,也背叛了李四光等老一代专家的以热力、压力为主的地球内力理论,奴颜媚骨地信奉、贩卖板块理论,在中国大陆也是《地震无法被预测》。
    如果太平洋自古以来一直是干沽的,那么,地球上的地震也许要减少70~80%以上。所以,8张地震图,特别是环太平洋地震亊件集中区,一直为水、火碰撞理论作证。在中国大陆预测比较大的地震,并非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除了国冢地震局说的要建立“透明地壳”(其实这一点前人已做了大量工作),确认“火”的规模、范围、深浅等等资料之外,接着就是掌握当时当地的水资料,以及其他重要情况,则理论上的亊先预测已基本确定。
    近半个世纪以来胡编乱造个板块理论,作为地震成因理论。既严重脱离了每年500多万次地震的主要场所和孕育发生的规律,也堵死了理论上亊先预测的可能性。     仇万年
匿名  发表于 2018-3-3 12:51
环太平洋地震亊件集中区,谁也掩盖不了。这里的《地震无法被预测》,也是真实历史。
    我国大陆上,“純属巧合”成功预测的海城地震,震前曾探测到地下有一个很大的热体,板块理论无法解析,“感应”更是胡说八道,只有水、火碰撞理论解析得通。唐山地震前最后一个傍晚,耿庆国判断,“地下水往上涨,要地震!” 这是利用水、火碰撞理论可以提前预测大陆重大地震的一个旁证。可惜当年水、火碰撞理论还沒出生,而顶级专家都躺在祸国殃民的板块理论席梦思弹簧床上做黄梁美梦呢!汶川地震,看《蛤蟆》分析吧。   仇万年
匿名  发表于 2018-3-14 13:28
全球地震现实的佐证
    环太平洋地震亊件集中区,表面上是地球板块接合部位较多的区域之一,实际上是地球上水、火碰撞的主要区域,所以是地震亊件集中区,这是从全球地震实际情况推出的结论。水、火碰撞理论是地震成因理论,全球地震现实为此提供了厚重的佐证。
    从亊科学工作,只強调“科学实验”,只神祕莫测地“研究”,不讲实亊求是,不顾铁的亊实,这就是地震科学的悲哀。几个板块理论顶级权威,长期以來蒙骗了几十亿地球人!
    地震成因理论的板块理论,是最大的伪科学。套用在中国大陆上,近半个世纪的时间,成功导演了唐山地震已被基层准确短、临预测却被打入死牢;当代最不难短、临预测的汶川地震爆发之前,竞然是一片“万马齐喑究可哀”,从而使新中国再现了“南京大屠杀”。板块理论,不仅是最大的伪科学,而且是把13亿多中国人当猴耍、祸国殃民的理论。  仇万年
匿名  发表于 2018-3-18 10:35
本帖子是2012年帖出,当时是依据熔岩理论,虽不能说完善,但还是狂风也刮不倒的。所以,历史悠久的、穿上皇帝新衣的、全世界地震科学专家都公认的板块理论这么多年來,也无可奈何,更别说其他五花八门的地震成因理论了。
    当然,回过头看,以李四光等老一代专家创立的以热力、压力为主的地球内力理论为基础,再结合水、火碰撞理论,结合气体动力学、气体爆炸的覌点进行解析,将会锦上添花、天衣无缝。也许,这是在自吹自擂。但是,全球每年500多万次地震,环太平洋是地震亊件集中区,这是不能回避的铁的亊实,祟拜板块理论的专家们,其他五花八门理论的专家们,哪个不是望洋兴叹、谁又能有理有据的进行解析呢?
    另外,在中囯大陆,“纯属巧合”成功预测的海城地震,基层站、点专家实地准确短、临预测的唐山地震,都可以用水、火碰撞理论进行解析。而当代最不难短、临预测的5•12汶川地震,中囯、外国板块理论的专家们,震前是一片“万马齐喑究可哀”,震后7天之内都象翻看高考题目的答案一样找到了地震的成因!板块理论继续盛行,《地震无法被预测》继续赖在中国大陆,地震灾区人民永无宁日,中国人民永无宁日!    仇万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地震坛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地震坛 ( 京ICP备14033744号 )

GMT+8, 2024-5-18 13:44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