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地震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420|回复: 3

大震发前 暴大疫 ?!(全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14 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震发前  暴大疫  ?!
                                                               笔者jwy--tyk
                                                               20090614完成
    2009年春季首发于北美墨西哥的甲型流感(H1N1),目前正在世界各地流行,到2009年6月12日全世界有75个国家和地区报告的病例共有29669人,死亡145人。2009年6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将甲型流感的警戒级别提升至最高的6级,这是世卫组织自1968年后,40年来第一次把传染病警戒级别升至最高级别,表明病毒正在全球蔓延,全球进入了21世纪第一个流感大流行的早期阶段。这引起了笔者的关注,并检索了一下历史上大疫暴发时的情况,发现了一个惊人的巧合!大疫的暴发好像和大地震的爆发在时间上有着某种关系的巧合。如:
    2003年春开始暴发的SARS,当年的2004年12月26日印尼的苏门答腊发生了9.3级特大地震,并引发了大海啸,导致了20余万人瞬间魂归大海。
    1968——1969年香港大流感百万人死亡,而就在1969年刚过去的第5天,也就是1970年1月5日中国云南的通海县发生了7.7级大地震。这个地震虽未达到特大地震的级别,但却是个高原大地震。因为云南属于中国西南的高原地区。
    1957年2月爆发的亚洲流感,造成了全球200万人死亡,就在当年的1957年3月9日美国阿拉斯加洲的安德里亚岛和乌那克岛附近的海域,发生了9.1级特大地震,并引起了休眠长达200年的维塞维朵夫火山的爆发,造成了高达15米的大海啸,并远波及到夏威夷岛。
    更历害的是在1957年大约三年之后的1960年5月21日下午3时,智利发生了9.5大地震,且在短短一天半的时间里,当地7级以上大地震至少发生了5次,其中3次达到或超过了8级。如果把整个地震过程统一起来看,智利大地震规模之大,释放能量之多,堪称罕见的特大地震。所引发的大海啸波及到了整个太平洋,并远及到太平洋对岸的日本。
    1918——1919年爆发的西班牙流感,曾经造成全世界约10亿人感染,2千5百万到4千万人死亡(当时世界人口约17亿人);全球平均致死率约为2.5%-5%,和一般流感的0.1%比较起来较为致命。其名字的由来并不是因为此流感从西班牙爆发。而就在之后的第二年1920年12月16日,中国宁夏海原县(北纬36.5度,东经105.7度)发生了震级为8.5级的强烈地震。这次地震,震中烈度12度,震源深度17公里,死亡24万人,它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波及范围最广的地震。宁夏海原县1920年12月发生的这个8.5级特大地震,不仅震级高,烈度也达到了最高的级别12级,同时海原县还属于中国内陆西部的黄土高原地区。
    2008年春中国小儿手足口病在安徽省暴发,后漫延到全国的许多省市,2008年中国小儿手足口发病共计488955例,死亡126人,发病现象呈现出了地域特点,高发区主要在安徽省、江苏省等江淮流域的地区。2008年春中国小儿手足口的发病情况,其表现给人的感觉呈现出的是一种偏多偏重的发病态势。(无相关比较数据,只是从相关媒体的报道中感受到的是这个现象。)而2008年5月12日却在长江流域中段偏上四川的汶川发生了8.0级特大地震,造成了巨大人员的伤亡和财产的损失。
    从检索这些历史上暴发的几次大疫情况看,发现这些大疫在暴发的当年或之后大约三年左右的时间里,总伴有大地震或特大地震的发生。为什么在这些大疫暴发前,后面总伴有大或特大地震发生?难道大疫的暴发和这之后发生的大地震或特大地震之间,有一定必然发生发展的机制和机理?如果有那它们之间发生发展的机制和机理又是什么?
    也许是因为大自然中的地球、大气、生物、宇宙本为一体,就如同我们人体内的五脏六府一样,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有着相同血脉的连接和相同血液的交融,彼此存在着相生相息,共兴共衰的关系。自然中的许多万事万物也一样,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是会发生许多必然联系和相互影响的。
    大的疫情暴发,常发生于大地震爆发前的当年或之后的1——3年间,而大地震爆发前1——3年的时间里,正是大地震临发前最后的孕育期,在大地震爆发前的最后1——3年,也是大地震在爆发前最后一搏的一个时期。在这样一个情况下,必然会有许多临发前的异常表现,如人们常发现一些火山、大震发生前在当地,有时会出现一些植物早开花、早结果等现象。这就是一些大的地质事件发生前产生的某些异常,对当地气候造成影响的结果。
     大地震临发前可能对气候的影响是比较广泛的,影响的程度也是比较大的,甚致会改变大范围大气中的温度、湿度、气压等。因为临发前的1——3年地壳正在承受着发生破裂前的剧变,会导致地磁地电出现大幅度的异常,这种异常的地磁地电可能会:一促进新的微生物产生,二促进常规微生活性和毒力的加强。
一、产生新的微生物:
    大地震特大地震孕育的最后时期,不可避免的会导致地磁地电发生一定值阈的异常,这种异常的地磁地电不仅能影响到气候和环境,导致当地及广泛地区范围内的温度、湿度、气压出现一定幅度的变化,而某些微生物可能在这样特殊的地磁、地电、温度、湿度、气压状态下,其活性会处于一个比较高的状态。具有很高活性的微生物,相互间的基因片段也许具有更高的亲合力,易发生基因的重组,从而产生新的微生物。当这些新的微生物具有一定的致病性,对人类发起进攻时,而人类对这些新的致病微生物又没有免疫力,所以就出现了暴发、集发现象,并有一定的死亡率。如果产生的新致病微生物同时还具有很强毒力的话,就可能会发生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那样发病汹猛的惨遇,好好的青壮年早晨还如常,中午患病,晚上就和家人是天各一方,这样的人间惨剧,不免让亲人悲痛万分。
    (致所以说除气候条件外,某些大地震在临发前,所导致产生的地磁地电变化,会使某些微生物处于一个很高的活性状态中,因此它的基因片段就易和别的微生物的基因片段发生重组,产生新的微生物,这只是基于初中物理、化学、生物方面,一般常识性的认识和理解。而在更尘端的领域,例如从事于原子级、分子级研究的工作者,他们更清楚在不同量值的磁、电环境中,物质原子的活性状态是不一样的,同样物质的性能状态也会相应的表现出某些不一样的特性。)
二、促进常规微生活性和毒力的加强:
    大地震特大地震孕育的最后时期,产生的地磁地电异常,并导致了的当地和广泛地区范围内的温度、湿度、气压出现了异常变化,而这些变化的量值确是最适合某些微生物能够出现最佳的生长和繁殖,在这样的一个特殊天然优良的环境中,某些常规致病微生物的活性和毒力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增强了它们对易感动物(包括人类)的进攻性,就会出现某些常见病发生暴发、集发的现象。
1920年春西班牙流感病毒的突然神秘消失:
    当大地震进入短临的临发状态时,它所表现的地磁地电可能又是一种特殊的状态,这种状态的地磁地电同时也改变了广泛范围大气的温度、湿度、气压。而这些因子量值的变化,已不是先前所新产生的微生物基因片段,能继续保持最佳链接所要求的水平。所以由多个微生基因片段重组的新生微生物,因促成各基因片段链接因素的消失,而发生了解体现象,病毒也就不存在了,就出现了这一微发生突然消失的现象。如1918年暴发的西班牙大流感在1920年春突然发生了神密消失的现象。因为这一病毒的突然消失不可能是人为的灭杀所致,那时正是一战的兵荒马乱时期,同时那时的医疗卫生水平,也不可能能高到将这一具有凶猛传染能力的致病微生物杀灭的能力。即使是现代医疗卫生水平发展到现如今的现代社会,人类也没能达到将普通流感病毒杀灭的水平,它仍然是大行其道。至于这一高致病的微生物的突然消失,只可能是促使这一高致病性微生物基因片段链接因素的消失,从而使病毒基因片段间的链接发生了崩解,这一病毒也就不存在了,而1918年暴发的西班牙大流感在1920年春季的突然消失,可能只能用这个原因来诠释!   
    因为在大约相隔大半年后的1920年12月中国宁夏海原县的8.5级地震就爆发了,也就是说这个孕震在1920年春季可能已发生了大的变化,引起原来的地磁地电包括所引起的大气中的温度、湿度、气压都发生了改变。这个改变已不能再支持1918年西班牙流感病毒的继续存在,所以病毒就发生了突然消失的现象。
常见致病微生物繁殖力的下降和毒力的衰减:
    在有的年份曾经发生过暴发、集发的有些常见传染病,在某些年份又没有再出现暴发、集发的现象,只能说明一些年份的气候条件或者是一些大的地质事件的爆发,导致产生的气候条件及地磁地电的变化,不利于某些致病微生物的最佳生长和繁殖,同时它的毒力也出现了大幅下降。致病微生物致病性的强与弱、多与寡,主要取决于致病微生物的繁殖力和它毒性的强弱,如果致病微生物的繁殖力和毒性不强,它对宿主群就不可能有很高的威胁性,也就不会出现宿主群患病的暴发和集发现象。 微生物就和植物的种子一样,如果在环境条件优良的条件下是能茁壮成长并出现叶繁枝茂,如果生长的条件不具备,它是没有办法发芽生长,更别指望它开花结果了。同理某种微生物当在环境气候条件不利于其生长和繁殖时,它的繁殖量和毒力都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也就不再具有对人群有很高的致病性,当然就不会有某种常见传染病的暴发、集发现象。
从历史暴发的几次大疫情况看,大疫对应的大震一般好像有几个特点:
    一、大疫来势汹猛,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对应地震的级别一般比较高在8.5上,也应多属内陆地区的高原地震或山脉大川主要河流流域中段偏上的地区。
    二、大疫比较绵缓不是很汹猛,高原地区一般震级不会过8.5但一般会地7.5以上,如果是东部平原地区或海洋地区一般在8.5到9.0上。
    三、内陆的高地和高原地震引发的疫情越汹猛可能对应的地震震级就越大,或者是海拔更偏高一点。
    四、大或特大地震一般会发生于,疫病暴发源地的大陆或附近地区的大陆或附近的沿海地区。
    五、大疫情暴发的偏多偏重区一般是在大陆主要大山脉大河流下向区的河流三角区或沿海区。因为这样地区的温度、湿度、气压的量值,是别的地方不可能都能达到适宜微生最佳生长繁殖所需求的。
    根据所查近代的一些历史资料,几次大疫情都暴发于之后所发生的大或特大地震之前,如果大疫情的暴发确是和某个地方大或特大的孕震,即将发生有必然关联的话。那么,2009年春季首发于北美墨西哥的甲型流感(H1N1),目前正在世界各地流行,截止到2009年6月12日,已造成全世界75个国家和地区29669人得病,死亡145人,其中墨西哥的死亡人数最多在100人上。世界卫生组织已将2009年春季暴发于北美墨西哥的甲型流感(H1N1)的警戒级别,提高到最高6级。今年暴发的甲型流感(H1N1)这个新的疫情,是否会在其之后的今年和明年或者是后年,也跟着来个大或特大地震的爆发。根据大疫情暴发的特点,如果有对应的地震会发生的话,那么发震地点是否会在北美主山脉和主河流的中段偏上一点的地区,如北美的落基山脉、密西西比河流的中段偏上的地区。当然这只是个假设。
    2009年春季让人担心的是手足口这个病的发病程度,和2008年春季的发病程度基本上是差不多的,甚至比2008年春季的程度还偏重一点。据2009年6月7日中国新闻频道中午所播的《每周质量报告》(问诊手足口)所报道的数据看,2009年的春季2——4月份,中国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发病267148病例,死亡96人。发病最高最重的地区仍是黄河长江下游河口附近的地区,有地处黄淮流域的河南省,山东省;长江下游所属地区江淮流域的安徽省、江苏省;其次是南部沿海的广东、广西。如果手足口这个病2008年春在中国出现的暴发现象,确与2008年5月12日四川发生的8.0有一定关联的话,但愿2009年的情况仅只是2008年情况的延续,而不是又有新相对应情况的隐伏。假设有的话,猜想也许还是在先前点的附近,西南地区那条南北向的多发带上,强度较之去年也许略微弱一点点,但差也不会差过0.5,而海拔位置可能要偏高一点,在西偏南一点的位置上,希望这个假设是不成立的,更希望祖国平安!!。
解读2008年春季在中国江淮流域安徽省最早暴发的小儿手足口这病:
    为什么这个已存在多年的病种,2008年在中国的发病状态,留给人们的映象,好像是呈现出了一个偏多偏重的态势。为什么在此之前这个病给人的映象,没有像2008年这么严重,而又恰是在这一年中国的四川发生了8.0的特大地震。难道仅仅只是一种巧合?
   中国的大山脉,大河流并在世界上都称得起名的,如山有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山脉等等,河流如长江、黄河等,它们的走向基本上呈现出的是东西横向的走向。这些山脉、河流都起源于亚洲西部的高原,并横向的向中国东部延伸,河流都开口于中国东部的沿海地区。在黄淮和江淮之间相距不远的地方就集有世界五大河流中的两条长江、黄河,中间还夹了条淮河,所以该地区可以说是河流密布,湖泊丛多。
   这样一个河流密布,湖泊丛多的地区也许在某一特定的年景气候状态下,其湿度、温度、气压非常适合某些微生物的生长,再加上在长江流域中段偏上的地区,又有一个特大的孕震已进入最后的临发状态,在它最后临发前会造成地磁地电发生异常,而这个地磁地电异常的阈值,正是某些微生物处于最高活性状态所需要的最佳量值,所以在这样一个天适(温度、湿度、气压),地利(地磁、地电、河口、湖泊、沿海)的天然优良的大培养基中,某些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就处于一个很旺盛的状态,其毒性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对人群就具有更强的致病性,当进攻人类时,人们的发病状态就呈现出了偏多偏重的暴发、集发态势。
   为什么小儿手足口这个病,在2008年春季最早暴发于安徽省,同时安徽省又是该病偏多偏重区,这只能说明地处江淮流域的安徽省,所在地理位置的气候因子如温度、湿度、气压等等,更利于某些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卫生条件差,难道2008年春季以前的卫生条件比2008年要高?人口密度大,流动性高也不是安徽省专有的;捅有13亿人口的中国,有几个省的人口密度不大?打工潮兴起的现代社会,哪个地方的人员流动性不高?所以2008年春季最早暴发于安徽省小儿手足口这个病,同时安徽省又是该病偏多偏重区,最不同的只可能是地处江淮流域的安徽省,所在地理位置的气候因子如温度、湿度、气压等,更适合于小儿手足口这个致病微生物EV71的生长和繁殖,其毒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加强所致。
   其他地方为什么没有安徽省发病偏多偏重,只有可能是其他地方仅在温度、湿度、气压方面,就没有地处河泊地区安徽省的优良。致病微生物EV71也就没有比在安徽省长的更“肥壮”,所以发病就相比少些轻些。
对2009年春季首次暴发于北美的墨西哥,目前正在世界各地流行的甲型流感(H1N1)的猜想:
    墨西哥位处于北美大陆主要山脉落基山向南延伸尾脉的下端区,同时也是密西西比河,由北向南开口于墨西哥湾下向区的墨西哥海湾的地区,这一特殊地理位置的气候因子,和可能存在的大孕震在临发前导致的地磁地电异常,使某些微生物处于更高的活性状态之中,从而使某些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更加旺盛而毒力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或者是有利于某些微生物之间的基因片段发生重组,从而产生新的致病性微生物,如甲型流感病毒(H1N1)。这可能也是为什么该病首发于墨西哥,而又以墨西哥发病偏多偏重的原故。
   也许可能还会想到2009年5月22日墨西哥发生的5.7级地震,和2009年5月28日发生于洪都拉斯近海的7.1级地震,是不是与2009年春季首次暴发于墨西哥甲型流感(H1N1)病有关联,如果是有的话,这两个地震也许只是起到了协同的作用,这样级别的两个地震,还不够能达到使原有的致病微生物的毒力加强到,或者是产生新的致病微生物,造成人群感染呈现出暴发、集发的“份量”。这两个地震也许有一点和512汶川8.0发生之前,印尼苏门答腊2007年9月和2008年2月发生的两组强地震有点相似,也许仅仅只是其中的部分前兆地震之一。
(2007年9月印尼苏门答腊的一组强震:
2007-09-12  19:10:23.9   -4.4   101.5   15  Ms8.5  印尼苏门答腊南部海中
2007-09-13  07:49:06.4   -2.5   100.9   15  Ms8.3  印尼苏门答腊南部海中
2007-09-13  10:30:02.0   -1.6    99.6   33  Ms6.6  印尼苏门答腊南部海中
2007-09-13  11:35:22.5   -2.1    99.6   10  Ms7.5  印尼苏门答腊南部海中
2007-09-14  14:01:33.2   -4.1   101.1   33  Ms6.6  印尼苏门答腊南部海中
2007-09-19  15:27:47.1   -2.7   101.0   33  Ms6.2  印尼苏门答腊南部海中
2007-09-20  16:31:13.0   -2.1   100.1   33  Ms6.9  印尼苏门答腊南部海中
2007-09-26  23:43:02.3   -1.8    99.4   33  Ms6.4  印尼苏门答腊南部海中
这一组距512汶川发生8.0级地震只有8个月的时间。
2008年2月印尼苏门答腊的一组强地震:
2008-02-20  16:08:32.6    2.8    96.0   33  Ms7.7  印尼苏门答腊
2008-02-24  22:46:20.9   -2.3   100.0   33  Ms6.6  印尼苏门答腊以西海中
2008-02-25  16:36:34.6   -2.4   100.0   33  Ms7.6  印尼苏门答腊南部地区
2008-02-26  02:06:03.8   -2.4    99.9   33  Ms6.7  印尼苏门答腊南部地区
2008-02-26  05:02:17.6   -2.2    99.8   33  Ms7.0  印尼苏门答腊南部地区
这一组距512汶川发生8.0级地震不到3个月的时间。   
    而这两组强震之间,间隔的时间也大约只有半年的时间,历史上该地这么短的时间内,连发这么强的两组地震应该是不多见的,当然不包括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发生的9.1级地震,和之后印尼亚齐2005年3月28日发生的8.5级地震,因为这两个地震也是促发四川发生8.0级地震的因素之一。所以也就不难怪512四川发生的8.0级地震,专家说是属千年或数千年不遇的特大地震。)
    因为中国512四川8.0的地震,发生在中国西南一条比较多发剧发南北向的地震带上,而在这条多发剧发的南北带及其附近,中南半岛和南亚次大陆上有些主要的河流,始发源于青藏高原并东流后,在此折转向南延伸入了南部的半岛和次大陆地区。印尼苏门答腊2007年9月和2008年2月发生的两面组强地震,基本上是发生在中国那条南北向多发剧发的地震带上,向南延伸西边的印度洋中。而2009年5月22日墨西哥发生的5.7级地震,和2009年5月28日发生于洪都拉斯近海的7.1级地震,从点与位相上看,有点和印尼苏门答腊2007年9月和2008年2月发生的两面组强地震相似。
    墨西哥位处于北美大陆主要山脉落基山向南延伸尾脉的下端区,同时也是密西西比河,由北向南开口于墨西哥湾下向区的墨西哥海湾的地区,北美西部的一条主要多发剧发地震带——圣安德鲁断裂带也呈现的是南北向,而墨西哥地处这条南北地震带下向位的沿海地区,这一特殊地理位置的气候因子,和可能存在的大孕震在临发前导致的地磁、地电异常,可能:一是使常规致病微生物处于高活性状态;二是使多种微生物的基因片段发生了新的重组,从而产生了新的致微生物甲型流感(H1N1)病毒。才导致了甲型流感(H1N1)目前正在世界上大流行。
解读有的大地震为什么没有暴发大疫?
    地震发生在不同的地区如高原、平原、陆地、海洋;大山脉、大河流不同的段位如上、中、下等,不同年际的气候状态下,所出现的地磁、地电、温度、湿度、气压等条件因子的不一样。多数情况下可能是各项条件因子都达不到最佳理想的量值,不能使微生物的活性处于很高的活性状态中,或者不能使多个微生物的基因片段发生新的重组,产生新的致病微生物,所以也就没有大疫的暴发。
   让人值得庆幸的是,微生物的活性要想增高也好,还是产生新的致病微生物也好,它们要求的条件都是非常苛刻的,可能是一项达不到要求,微生物想兴旺或者是产生新的微生物都是不可能的,能够满足全项达标的条件,可能比中“头等彩”的几率还低。只有在很巧的地质变化和气候条件情况下,才能出现全项达标,这样才能使微生物的活性处于很高的活性状态中,或者能使多个微生物的基因片段发生新的重组,并产生新的高致病微生物,才会暴发大疫。因为“中奖”的几率太低,所以人类暴发大疫的几率也不高,若不是如此,人类还会遭受更多的灾难。
大疫暴后  伴天灾?
   有时在大疫的暴发后,可能随后还有大的气象灾害发生,如1957年亚洲流感,是人类第二次遭受到的威胁性大流感。这次流感因首发地为亚洲而得名,应称为甲2(H2N2)亚型流感。此类病毒于1957年2月首发于中国贵州省西部,在8个月内席卷全球。发病率在15%~30%左右,病死率并不高。但全球仍有二百万人死于这个病的大流行。
   在全球遭受大流感威胁的同时,而在中国却是祸不单行,从1959年到1961年这连续的三年中,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旱灾、水灾、冰灾、雹灾、冻灾、风灾等多种类全面的攻击,受灾范围之广、受灾程度之重,严重程度是当时80年来没有的,且受灾区又主要集中在中国的主产粮区。所以灾情严重。中国史称之为“三年自然灾害”。中国在连续三年遭受到严重的自然灾害后,许多灾民几乎无食果腹,饿死无计其数。史料讲死亡有30000000——40000000人。年均死亡是10000000余人,年死亡10000000余万人是个什么概念?也就是说每个月就有大约84——100余万人死亡。
   所以当出现大疫后又发大震,全球各国对气候可能发生的剧变是不能掉以轻心的,因为事及粮食的安全,关乎民众的饥饱和生死。特别是一些农业人口大国和贫穷的国家,更应提高应变气候剧变的准备工作。
   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人类未来在探索大疫病的暴发时,看看是否和有些大的孕震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如果确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则对应的几率又比较高的话,展开对它们之间关联的机制和机理的研究,就应是极其必要的和刻不容缓;二是有时可以为预测某些类型的大地震,提供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前兆依据。能使人类在认识地震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厘。当暴发大疫时人们也许就会自然的想到,某一地区的孕震有可能已进入到了最后的临发期。对某一地区的有些孕震,人们也就不会再是那样的茫茫然然,不知道该地区孕震的爆发是未来20年还是30年。人们就可以有的放矢的展开积极的监测、预测、评估、预警、预报等工作。以最大限度的减少损失,做到有灾而无难,这是国家社会的责任,也是相关工作者应尽的职责。
   这个看法如果确是能得到高几率的验证,也可拓展出:一、是生命领域
                                                   二、是地震方面
                                                   三、是气候气象领域
                                                     等多领域的深度探索。
附  人类历史上暴发几次大疫的大致情况:
1918——1919年西班牙大流感:
      历史资料:西班牙型流行性感冒是人类历史上最致命的传染病,在1918——1919年曾经造成全世界约10亿人感染,2千5百万到4千万人死亡(当时世界人口约17亿人);其全球平均致死率约为2.5%-5%,和一般流感的0.1%比较起来较为致命。其名字的由来并不是因为此流感从西班牙爆发;而是因为当时西班牙有约8百万人感染了此病,甚至连西班牙国王也感染了此病,所以被称为西班牙型流行性感冒。至于在西班牙则称此为法国型流行性感冒
     西班牙型流感可以简单分为三波,第一波发生于于1918年春季,基本上只是普通的流行性感冒;第二波发生于1918年秋季,是死亡率最高的一波;第三波发生于1919年冬季至1920年年春季,死亡率介于第一波和第二波之间。第一波有记录的流感发生于1918年3月4日一处位于美国堪萨州的军营(Camp Funston, Kansas),但当时的症状只有头痛、高烧、肌肉酸痛和食欲不振而已。然而在当时的说法则指出,这波流感是源于中国南部,由1917年中国支援欧战的劳工所传播,但并无相关证据。4月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法国也传出流感,3月中国、5月西班牙、6月英国,也相继发生病情,但都不严重。
    1918年8月刚离天西非国家狮子山的英国船上发生了致命的流感,在该船抵达英国之前,75%的船员被感染,7%的船员死亡,另外多艘船只也发生了类似的情況。另一说第二波的源头是当时苏联的阿什哈巴德(1918年8月初波斯的麦什德(Meshed)便发生了高死亡率的流感,据说是由阿什哈巴德所传出,但因俄国內战而无法确认。8月27日,流感传入美国,并在波士顿的码头工人间传播,而法国的布莱斯特(Brest)也在几乎同一时间爆发了流感;9月开始在欧洲和美国普遍传播,并在数星期內传到世界各地。第二波流感和过去的流行性感冒不同,在20~35岁的青壮年族群中死亡率特別高,其症状除了高烧、头痛之外,还有脸色发青和咳血等;流感往往引发并发症而死亡,以肺炎最多。许多人早上还正常,中午染病,晚上便死亡。许多城市限制市民前往公共场所,电影院、舞厅、运动场所等都被关闭长达超过一年。同年10月是美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个月,20万美国人在这个月死去,1918年美国的平均寿命因此比平常减少了12年。
     1918年12月第三波流感在大約1919年冬季开始在许多地方出現,至1920年春季起便逐渐神秘地消失。在澳洲,流感延续到了1919年8月 (南半球的冬季);至于在夏威夷,则是延续到了1920年3月。此流感漫延全球,从阿拉斯加的爱斯基摩部落到太平洋中央的萨摩亚岛,无一幸免;许多爱斯基摩部落是一村一村的死绝,在萨摩亚死亡率更高达25%。亚马遜河口的马拉若岛是当时世界上唯一沒有感染报告的人类聚集地。
    这一波的大流感也传入了台湾,在当时造成约4万余人的死亡。第一波流感于1918年6月初在基隆开始出现,然后蔓延全岛,至9月下旬消失,沒有特別显著的死亡率。10月下旬,第二波流感又开始从基隆出现,并顺著丛贯铁路往南扩散至新竹、台中、台南、打狗、阿緱等地,并藉由海军传入花莲港和澎湖,至12月中旬結束,造成约77万人感染,25,394人死亡。1919年12月,第三波流感又从基隆开始出现,1920年2月底結束,造成约14余万人感染,19,244人死亡。日本人社群最先爆发疫情,再传給台湾人;先在都会区发生,再往乡间扩散。当时台湾医疗资源缺乏,全台湾367万人,只有732名受过4年医学教育的西医师。日本人患者受到较好的医疗照顾,因此死亡率较低,死亡率为1.1%;台湾汉人为3.3%、台湾原住民则为3.5%。
    1919年5月29日西班牙流感夺去2千5百万到4千万(一说7千万或一亿)条生命,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死亡人数还多,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提早结束的原因之一,因为各国都已经沒有额外的兵力作战。
    至于在青壮年死亡率较高,有两种假说:一是老年人口已经经历过流感,因此已有抗体,对流感比较有抵抗力。二是青壮年免疫系统较好,在消灭外来病毒的过程中,其所产生的发烧、发炎现象也较严重;免疫系统过度反应可能人导致细胞激素风暴 (Cytokine storm),造成人体組织或器官受损;如果发生在肺部,则可能造成患者呼吸困难而死亡。
    西班牙型流感在18个月內便完全消失,它来得很突然,消失得同样神秘。而其病株从来都沒有被真正的辨认。不过,它给人类带来的损失却是难以估量。
1957年亚洲流感:
    人类第二次威胁性的大流感是“亚洲流感”。这次流感因首发地为亚洲而得名,应称为甲2(H2N2)亚型流感。此类病毒于1957年2月首发于中国贵州省西部,在8个月内席卷全球。发病率在15%~30%左右,病死率并不高。但全球仍有二百万人死于这个病的大流行。
1968--1969年香港流感:
    香港流感因首发于我国香港特区而得名,应称甲3(H3N2)亚型流感。此类病毒于1968年7月中旬首发于中国香港特区。1968年到1969年香港流感造成的死亡数以百万,当时的致病病毒为甲3(H3N2)。
(声明:本人为一业余自然爱好者,文中有些看法目前仅只属笔者个人一家之言,还未得到更多实例的验证,科学上目前也无此论,可以权且看成是无聊之人的胡说八道;另文中有些表述纯属个人的假设或者是猜想,不具有仍何准确性和正确性,千万别信以为真,真的当真了把“胆吓破”了,本人概不承担仍何“修理”的费用,请切记!!切记!!。)
发表于 2009-6-15 06:54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9-6-15 07:22 | 显示全部楼层
流感病毒很会变异,该病毒“衣壳”为主要抗原,过去发现该病毒衣壳常因太阳黑子爆发而变异,人体患流感后体液免疫功能(免疫球蛋白)只能对原来感染的毒株有免疫效果,对变异后的毒株没有效果,所以人患流感后不会获得终身免疫效果,只要病毒一变异,又会成为易感人群。

所以楼主的帖子总结得非常好,地球上的某些变异,如磁场、红外辐射等变异,均有可能造成流感病毒衣壳的变异而变为一种新的流感病毒而发生流行。

另解释一下:人体被病毒感染后,因有人体自身的免疫功能,会在人体中产生一种免疫球蛋白,即“抗体”。“抗体”遇到该病毒再次入侵时,就会有针对性地对该病毒产生免疫作用,主要功能是干扰病毒“核糖核酸”的合成,使病毒无法正常复制,这样就达到消灭病毒的作用。

人体还有一种“细胞免疫”功能,那是对细菌类的微生物入侵人体产生的免疫功能,如白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等,但这种免疫功能与流感无关。

把细菌看成是一座楼房,病毒则是房子内的人。病毒能寄生在细菌体内生长。
发表于 2009-6-15 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有道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地震坛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地震坛 ( 京ICP备14033744号 )

GMT+8, 2024-5-5 17:53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