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地震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811|回复: 0

水利工程对气候负面效果的另外的思考 霁雪

[复制链接]
匿名  发表于 2013-2-27 20:50 |阅读模式
这是一个争议较多题目,但是我看到的尽都是基于现有的气象理论而展开的。本人认为,现有的气象理论有许多盲区和误区。所以整理了以下的一些内容作为评论。
这些盲区的重点是,几乎所有的工程的气象效益的评估,都只考虑了建造水库之后,水汽蒸发量会增加,从而给水利工程当地气候环境可能的正面影响。
但是至今,从没有看到有任何一片论文或帖子,讨论过水蒸气从气态转变为液态的,水汽向江河水面溶入的过程,以及水蒸气直接从气态转变为固态的络合水的问题。


我感到,这一个问题的讨论有普及的必要,所以把这一段时期我在其他网站的一些评论的内容原样地汇总在下面,一便大家分辨。



气象学里考虑的蒸发过程,通常是对于看得见的水面,看得见的含水物体失水的过程。例如河水、海水的降低。土地的干裂,植物的蒸腾或枯死等现象。
但是空中的水蒸气,在符合的条件下,同样地会发生从水蒸气转变为河水、海水,转变为土壤的含水量,转变为动植物体内的含有水的过程。甚至对于一个新建的城市,由于下垫面吸收功能的改变(加强),无一例外地使城市变为比过去城市化之前大为干旱的局域气候,这是铁一样的事实。
但是在气象学却错误的理解为,是下垫面的蒸发量因为绿地的减少而发生了干旱。这是一个典型的忽略凝结现象的例子。
同样的错误概念发生在建造水库和调水的工程上,气象学只单方面地考虑了水库或调水所带动的蒸发过程的影响,而完全没有考虑哪怕一点点,建造水库后对于水蒸气的向下,向水面的凝结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影响。

我在海水是怎样蒸发的帖子和其他帖子、评论里,已经详细的说明了。水蒸气的发生和凝结的条件,决定于水温和气温的温差。只要气温高于水温的时候(假设都是淡水)空气中的水蒸气的凝结速度就是会超过水面的蒸发速度的,这是一个不可否认也不可转移的自然规律。

所以,以过去没有水库的时候和后来有了水库以后的情况相比,夏天的时候,气温高于水库的水温,于是,大量的空中水蒸气会向水库里溶入,同时使水库区的局部气候比以前变得更热,整个水库区附近的气候变得更干燥。雨量在水库建造以后明显地减少。而到了冬天,水库的水比空气热,结果就使库水大量地蒸发,补充到冬天干旱的大气中,其结果是使水库地区的局域气候比建造水库之前冬天变得更冷。而由于发电站的水库截断了下游的地面对水分的吸收(因为都是封闭式的输送河水到下一级水库),所以,本来冬天时可以从下游大地补充到的空中水分,没有了来源。因而也使下游地区变得越来越干旱。

中国多年来在四川的山区,云南的山区,贵州的山区建造了几千个水库。不仅地面上的河流景观被破坏殆尽,当地的人说澜沧江在哭,岷江在哭……,确实大量的电力因为水电厂的缘故是得到了,过夜也建立起来了,但是气候却被破坏了。这个代价是很沉痛的。

自然环境里有相同的原理的现象,例如每年秋冬之际,渤海湾的水按说比较暖和,海湾的附近的塘沽,秦皇岛、营口靠海近,理应显得暖和一点。但是相反的,那里总是显得特别的冷,那个时期这些地方的气温显得比东北和西北都冷。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只要西北风一起,海水的温度就现代高于气温,于是海水就要大量的蒸发,因而大量的吸收附近的热量,以至海水很早就结成了海冰,而且冰越结越厚。这几个地方就变得不和情理的冷了。海冰什么时候并会解冻呢,实际上需要要等东南风起,那时气温高于水温,水蒸气从空中向海里溶入,海冰迅速溶解。然而继续下去,北方的海水总是比南方吹来的风冷,所以水蒸气大量的溶入黄海和渤海里,因而,塘沽和营口的天气在春夏之际总是不和情理地比南方的上海和杭州都热。
生活在营口、塘沽的网友,一定了解当地的这样的气候特色,但是气象学不会告诉你这样的原因,因为在整个气象学里就根本没有关于水蒸气会在海面上,冬天时会大量蒸发和在夏天时会大量溶入的实际研究。


在澳洲,墨尔本和阿德莱德也都是靠海,面对的是南极洲,由于夏天时海水的温度总比气温低,所以一到夏天墨尔本、阿德雷德的天气就比纬度较低的悉尼要热的多,而到了冬天又比悉尼要冷的多。这样的气候例子在地球其他地区也还有好多好多,大家想一想是否我的分析有理?


沙漠地区的空中水分,在白天,沙漠地面的温度高于气温,水分以蒸发为主,夜晚,地面冷却得快,沙温低于气温,水分是从空气中向沙漠的地下渗透。加上沙漠的底下都是盐矿(无一例外)所以水分一旦深入地下就不会再回上来。由此造成了沙漠的特殊气候。
引水到新疆,关键是不能改变,沙漠地区下垫面对水分吸收的特性特别不能改变下垫面以下锂盐矿,硝盐矿对水分的吸收的特性。所以难免杯水车薪不够解渴、劳而无功。



修水库造成局域气候变干,已是普遍的事实。小水库如此,大水库更是如此,范围也更大。三峡蓄水已经造成下游洞庭湖,鄱阳湖的干枯,这已经是事实了。
年复一年,这样的影响还会逐步的积累,这时走着瞧的事。
有人认为这是决策者的失误,但是我不这样认为。我认为这是由于气象学的误导而发生。决策者不知不罪,但是气象学固步自封,提供错误理论和信息,已经不能在容忍下去了。



我重点的提醒了,不能忽略水蒸气的溶入河水,湖水、库水的过程,也不能忽视这些水库对下游大地吸收水分的限制作用。所以大地干旱了,气候能不变干吗?


水蒸气是否可能被空气吹来吹去,水蒸气是否可能被上升气流带上高空,这些都是气象学赖以立足的基本观点,但是只要仔细的一分析,这些理论都是错的。


现在,因为正确气象理论的缺失,许多地方的人造干旱已经成了事实,已经造成了一批又一批的人为灾害。而这些灾害的罪魁祸首,不是某个人,某个决策者,而是气象学!

我的一个网友说;从气象卫星的云图上,海水的蒸发从来没有体现出来过。
也许是事实,因为我怎样的算,总是水蒸气向海水里溶入的几率比蒸发的几率更高更多一点。
而另一个更主要的现实是,现代科技还没有能力把水蒸气和云,明确的区分开来。最现代的科技指出,大气里的水蒸气不是只有一种,而是有好多种!但是现代已有的卫星红外水汽图什么的,根本就没有能力把这些不同的水蒸气成分区分开来。




地球的大气层是一个饱和的环境,但是现有的所有湿度仪,由于都是以露点法的测定值为基准,所以都不能把这个饱和的实际情况测量出来。这是因为;
水蒸气的压力测量,以目前的技术。只能依靠从露点法测得的相对湿度推算出来。其理论的最小误差是10%,但是露点法的测量值本身,又是错误的。理论误差超过400%以上。我已经写了几篇帖子证明了。气象学没有观察到,水蒸气向水面溶入的现象,恰恰是是因为用错了数据,偏信了露点法的数据。

水蒸气向物体还有趋附和表面吸收的过程,还有和盐类络合的过程,都是不容忽视的。数量上估计不会少,目前只能是估计。


实际上测量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即绝对湿度)唯一准确的方法就是称量法。但是关键的一点是起点值,即零含量没有可能测定。到目前为止的所有称量法,都不能把样本里的水分提取到零。而且整个提取的过程时间太长。这是造成目前的学术界对水蒸气的模糊概念的关键。

用露点法测定相对湿度,是一种间接的测定方法,测定的是水蒸气在结露时的温度,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对露点法湿度仪的要求提得越来越高。仪器制造商,在不了解水蒸气的真正特性的情况下闭门造车,对露点仪进行改造,结果是事与愿违,效果适得其反,测定得到的值愈加不准。请看以下的解释;

最早的露点法湿度仪中一面冷镜敞露在环境中的,而现在的高级露点仪是用泵通过一根4毫米的管子“吹”到冷镜面上的,这样一来由于样本气体的高速流动(2-4米/秒)势必影响到样本气体在冷镜面上的结露过程。会使得结露的露点向下漂移。
这样的漂移的结果就使实际的测定值比敞开静止空气中的露点下降了1-5度。从这一点,也使最后计算得到的相对湿度值有了10-20%左右的降低。
因为这个原因,全世界的所有现存的湿度仪都必须定时地每年到计量中心去校准一次,但是这个校准的过程,没有解决读数有偏低出现的根本原因,因为在同标准湿度发生器链接的时候,标准湿度的气体还是通过一根管子吹到冷镜面上的。
取样的方法没有改变,测定时发生的误差就没法体现出来。

这就是露点法在湿度计量技术中,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的可笑事实。

发生这样的笑话的关键是,这些设计人员,对于水变为水蒸气的相变过程没有足够的认识,错误地以为水的蒸发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而不是蒸发和凝结两个过程平衡的移动。
一系列的常识性的错误,导致了错误的设计理念。一系列的常识性错误导致没有人能看出其中的设计理念的错误来。

而从本世纪以来的宏观水蒸汽分子团簇成分的发现,更进一步地揭示了露点法湿度测量理论的谬误。揭示了露点法测量结果可能高达400%的结论。


理论的重要性是要用血的代价来交换的。


过去气象的问题好像和生产活动没有什么联系,天气预报报错了又有什么大关系。但是现在气象学的理论已经是用来改造世界了,已经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造成认为灾难了,气象学的巨大错误再不能继续错下去了。


科学是向前看的。谁也阻挡不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地震坛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地震坛 ( 京ICP备14033744号 )

GMT+8, 2024-5-18 05:33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