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地震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3898|回复: 26

本人破解了地震云的形成原因和机制!转载自民科吧ppay0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5-29 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tieba.baidu.com/p/2352681473?pn=1

本人破解了地震云的形成原因和机制!绝对不是什么电离层,地热说,电磁说什么的!!根本不是!!经过这次观察湖州青山地震云和台湾花莲地震的关联性,可以很清楚地验证地震云形成的真正原因!!
从地震云判断震中来看,地震云跟震前的断裂带次声波直接关联在一起!!由于云层相对比较柔软,地层断裂引起的次声波能量巨大 (跟核弹的次声波一样),我们把云比做湖水;风一吹动,湖水引起波纹;次声波一晃动,云层如湖水一样,呈现出云纹(地震云),由于次声波能传播很远,所以可以影响几千公里远的地方,不论在高空,还是在别处,都会受其影响!!同时仅靠单次的次声波是无法让云层行成规律的排布的!也就是说,只有地震断裂处不断传出的次声波,在云层上的叠加,才会形成规律性纹路(波峰或波谷)!这就是本人的地震云形成理论-----钟氏理论 (或者叫泰佑理论),再过几年,会有人证明我的理论正确性的!!从排骨云判断震中的垂直性,或者条状地震云判断震中的垂直性(条状地震云不断被次声波推动云层,最后形成一条云线,说明将要发生的地震震级大,频次多),都可以证明,我的理论正确性!!
 楼主| 发表于 2013-5-29 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钟泰佑先生对地震云的解释写得很自信,我感到和我的观点有相当接近和互相补充的地方。算因各位大侠的评论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29 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时我对钟先生的提议:
应该是一段相当好的文章,楼主愿意可以到“地震坛,气象版块”(恕不能放链接,百度会自动删除的)讨论,不过那里人气差一点,但是专业得多。
讨论地震云的成因,应该包括几个方面,许多小点
第一方面是地震云的确认,有五个小点。
1.        地震云和普通云的区别
2.        为什么这些云是地震云
3.        所认指的地震云有多少依据,
4.        你是如何确定某个地震云是某个地震所发生的。(有何具体资料证明)
5.        地震云有多少类型种?
第二个方面是云的微物理过程,也有几个小点
6.        地震云是否必须在有成云条件的地方发生?
7.        什么是地震云的成云条件?
8.        和所谓的气象云的成云条件有何不同?
9.        地震云从开始到结束有多少过程,分别有什么意义?
10.        到底是现有云然后又地震云,还是直接生成地震云?(从你的表示来看似乎是前者)
第三方面是地震云的来源,
11.        你如何确认是次声引起的地震云,而不是其他的地磁因素?
12.        次生的产生机制或过程,(时间?)
13.        次声的传递机制,距离、强度等各种关系的详细表达。
14.        例如,DST指数,例如空间电场变化,例如磁场变动预测技术等你是准备否认还是融合!
第四方面是,关于地震云是否能预测地震
15.        地震云是否必定对应有地震的发生?
16.        ……
17.        当然最后,你认为从次声的方向还是地震云的方向进行预测比较可行。
大约的先提这一些建议,请楼主注意,我认为本帖很好,以上提到的问题也是我一直在考虑的问题,不是难你。我在地震坛,已经有几十篇相关的帖子。希望和你共同讨论。
低频几乎可以是肯定的。声波的可能性确实超过引力波和电磁波,但是来源不好确定。传递过程还缺少数理描述。也缺少其他的旁证。
和楼主不同的是,我基本上认为没有普通云。地震云是云的成因,随后发展为各种气象学了的云。
我把这个帖和你在帖里的回帖都下载到一起了。会转贴到地震坛去,希望你能在那里有一点修正的机会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29 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霁雪


    嗯,有点道理;可是阴天怎么办?就错过机会了
本文来自: 地震坛 详细文章参考:http://dizhentan.com/thread-145294-1-1.html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3-5-31 09:00
地震云就是气象云的一种,也是凝结核(地震前后会释放大量的离子和其他粒子)形成云的一种!这也是大地震前后会有大暴雨和大暴雪的原因!
发表于 2013-5-31 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Guest from 123.90.71.x


    你应该去张掖考察考察。点击张掖地貌-看图画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3-5-31 13:52
回复 6# lhkcc58


    那里地貌就是沉积地貌,没有沉积就没有那么明显的分层!只有风吹的沉积才会有“分选”,这也是矿藏形成的原因!只不会后来再次被风化(也是风吹),有部分被吹走,露出了美丽的丹霞地貌!
匿名  发表于 2013-6-3 18:31
有其他因素(比如风)影响了地震云怎么办,还会准确吗;难道其他方式就不会形成类似地震云的云层,不一定只受地震前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吧
 楼主| 发表于 2013-6-3 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网友的分析有点意思。所以我转载过来了。但是他只注意到了一个方面,对于其他的情况考虑较少。我的提示,在三楼贴出了。保持我一贯的意见。实际上天上大部分的云都是因那些非气象的因素引起的。一旦云形成之后,那么气象因素就其作用了。也许你的凝结核可以借用一点我的观点。但是,凝结核可以我不承认会有400%的相对湿度的可能性。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3-6-4 09:58
400%实验本身就是误导性的!他忽视了温度,温度不一样,饱和度是不一样!他是在加热的时候做的实验,因为加热最少达到100度,100度的饱和度自然就高!

饱和是跟温度有关,温度越低,饱和质量就越少!而大自然里,相对湿度一般达到90%以上就可能降雨(含有凝结核)!

如果有足够的凝结核,湿度达到30%就有可能降雨,阿联酋的实验就是这样做的,有的人工降雨一样!

雾是饱和现象,云是凝结现象,而降雨时雾和云都有!三种降雨方式:

   1.第一种有大量水汽且有一定量凝结核的暴雨或台风式降雨(此时压强增大,流动力减少,重力容易大于流动力差而降雨)
   2.第二种有足够的水汽和凝结核的冷热空气交汇式降雨(冷空气容易使饱和质量M降低,暖湿空气有足够的水汽,二者相遇,温度降低,流动力差减少,重力容易大于流动力差,降雨条件就满足了)
  3.第三种有足够多凝结核的森林式降雨( 水分子凝结核结合比正常水分子结合大几倍最大达6倍,6m》M饱,很容易让重力大于流动力差,满足降雨条件)
 楼主| 发表于 2013-6-4 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400%实验本身就是误导性的!
你以前的帖子可都还在的!!!
没有凝结核,400%的湿度也不会下雨。至少是肯定有400%湿度这样的谎话!实际上不到100%就是不会结雾、结露。一旦达到100%就会结雾结露,这个可以用化学实验证明的!(不需要湿度仪的错误测量的陪同)


如果有凝结核,凝结核的种类很多,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阿联酋的实验,产生什么凝结核了,人家的秘密,就让你知道?就让记者报道出来?唬弄视听用的。
什么负离子!!!你知道负离子的尺度吗?比你的自由水分子大还是小?
是气体还是液体,也和灰尘一样的悬浮物???

不要拉到盘里就是菜。全世界对你有利的都给你拉出来当大旗了。


“冷空气容易使饱和质量M降低,暖湿空气有足够的水汽”
还是这样的一个基础科学的盲点,水分子到底在大气中是算尘埃呢还是一种气体???凭什么可以被冷空气或热空气带来带去的???

基本概念!!!
水蒸气是气体吗??????????

水蒸气就是流动力!!!哦吼吼!!!晕!!!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4 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应该有这样一个概念---相对饱和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4 12: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要逗我!
不过,过饱和是不可能的。所以应该只有饱和。

实际上由于露点法相对湿度仪的测量误差。是我们有字面上的理解的困难!
我一再的说的大气是准饱和的,就是现在的现状,而不是说应该比现在的水分多一点。

就是现在的现状!现状!只是露点法测定错了。是测定错了。
就是现在的现状!现状!
就是现在的现状!现状!
就是现在的现状!现状!
只是露点法测定错了。
只是露点法测定错了。
只是露点法测定错了。
是测定错了。
是测定错了。
是测定错了。

只是测量手段的问题,可以很容易的证明。是测定错了。

但是由此带来的对大气环境饱和度理解错误,那就复杂了!!!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3-6-4 14:32
回复 11# 霁雪


    400%实验本身就是误导性的!

   我以前也被误导过,那也正常,随着实验数据的测量,已经修改!我只相信事实和证据!

   我在《物体流动力在气象上的应用》(原来在本论坛也发表过,还发表过一篇理想气体为什么不考虑重力,好像跟58斑竹和山水君都进行过激烈的辩论)http://idea.cas.cn/viewdoc.action?docid=8403

   提出饱和质量的概念,M饱= k Tρ/ P ,也就是饱和点不仅跟温度有关,还跟压强有关,而气象上一般只考虑温度(所以叫露点),为什么气象不考虑压强,是因为在一定区域大气压强基本一致,也就是压强不变,露点一般就只跟温度有关!而实际上露点(饱和点)跟温度和压强都有关系的!
匿名  发表于 2013-6-4 14:46
应该有这样一个概念---相对饱和
lhkcc58 发表于 2013-6-4 11:46



    不是相对饱和,就是饱和,也就是在某个大气压下某温度下达到了饱和点!

    所以在大气压强一定时,任何温度都有一个饱和点(露点)!温度越低,饱和点越低!温度越高,饱和点越高!

    其实露点和凝结核气象早提过了,只不过他们不明白降雨的过程!
匿名  发表于 2013-6-4 15:08
回复 11# 霁雪


  1.能让水汽结合的核子都是凝结核!
  负离子也是凝结核之一,不光阿联酋的实验负离子,而且植物释放的大量生物凝结核也有大量的负离子,如臭氧负离子!人工降雨的碘化银也是有大量的负离子,1g碘化银可以释放几十亿个凝结核!

2.不是热空气(暖湿气流)和冷空气带来带去,因为地球的能量主要集中在赤道(南北回归线之间),那么赤道就要向二极和深海输送能量,而这个载体就是水!而空中就是水汽!因为能量输送都是通过力来传递的,那么什么力?那就是流动力!同时赤道向二极输送能量,有部分水汽在南北极降落,同时有部分水汽因为环流(其实也是流动力的驱使)回流就是冷空气!以北半球为例,当冷空气南下遇到北上的暖湿气流,二股气流交汇就会降雨,这种降雨方式是最多的,几乎大部分地方都能享受到!如果没有这种降雨,地球大部分地方都会成为荒漠!
 楼主| 发表于 2013-6-4 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14楼:
“提出饱和质量的概念,M饱= k Tρ/ P ,也就是饱和点不仅跟温度有关,”
你好意思,这相对湿度,本来就是两个饱和水汽压的比值,注意是“水汽压力”。是e/E都是压力。这是两百多年前就定下来的定义。怎么有变成是你的发现了。说你拉到盘里就是菜。一点不假。
回复15楼:
“所以在大气压强一定时,任何温度都有一个饱和点(露点)!温度越低,饱和点越低!温度越高,饱和点越高!”
又是胡说八道。饱和点根本和有没有空气都无关。又那里去拉了一个大气压请进来???取一个大的空桶,里面抽真空。然后放入水,然后,改变空桶的温度,里面的水蒸气就符合已知的饱和曲线。水的饱和特性就是只有水蒸气一种气体时的特性,这也是定义。什么都可以怀疑,但是定义不能该你不要太过分了。
回复16楼:
1. 碘化银就是不是负离子,而是碘化银微晶体。是碘化银微晶体在充当凝结核,但是就不是负离子。又是胡说!!!
2. “赤道就要向二极和深海输送能量,而这个载体就是水!而空中就是水汽!”
又是想象的东西。凭什么水要去充当载体而不是氧气或氮气???
你好像是把风当作你的流动力了,然而就是流动力驱动水汽移动。也就是风驱动水汽移动。圈子兜来兜去,还是没有说明为什么水蒸气可以不按照气体的基本性能活动???又是不知所以的自由水???
“当冷空气南下遇到北上的暖湿气流,二股气流交汇就会降雨,这种降雨方式是最多的,几乎大部分地方都能享受到!如果没有这种降雨,地球大部分地方都会成为荒漠!”
这是气象学的基本论调,不要说也是你发现的好不好!!!不过我“霁雪”所有的学说,归根到底,就是指出这种论调是违背水蒸气作为气体的基本特性了。不要撞我的枪口好不好,在气象学的一套里,你不会有救命稻草可捡的。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3-6-4 23:13
回复 17# 霁雪


    回复14楼:
“提出饱和质量的概念,M饱= k Tρ/ P ,也就是饱和点不仅跟温度有关,”
你好意思,这相对湿度,本来就是两个饱和水汽压的比值,注意是“水汽压力”。是e/E都是压力。这是两百多年前就定下来的定义。怎么有变成是你的发现了。说你拉到盘里就是菜。一点不假。


水汽压力就代表饱和质量?你的水汽压力也只能体现压力,但不能体现温度和浓度!饱和质量包含了压强,温度和浓度!

回复15楼:
“所以在大气压强一定时,任何温度都有一个饱和点(露点)!温度越低,饱和点越低!温度越高,饱和点越高!”
又是胡说八道。饱和点根本和有没有空气都无关。又那里去拉了一个大气压请进来???取一个大的空桶,里面抽真空。然后放入水,然后,改变空桶的温度,里面的水蒸气就符合已知的饱和曲线。水的饱和特性就是只有水蒸气一种气体时的特性,这也是定义。什么都可以怀疑,但是定义不能该你不要太过分了


笑话了吧,抽成真空就真空了?水汽就不能产生压强?有压强,你那露点就跟压强有关,不光光是温度!

回复16楼:
1. 碘化银就是不是负离子,而是碘化银微晶体。是碘化银微晶体在充当凝结核,但是就不是负离子。又是胡说
!!!

看清楚,我说存在负离子,并没有说全部是负离子,所以不要强加于我!碘化银的凝结核种类很多,有碘化银微晶体,见光分解的银晶体,碘晶体,也有分解过程的正负离子等等!这也是碘化银会作为人工降雨的凝结核炮弹,因为他产生的凝结核太多,只需要几发就足以降雨!

2. “赤道就要向二极和深海输送能量,而这个载体就是水!而空中就是水汽!”
又是想象的东西。凭什么水要去充当载体而不是氧气或氮气
???

啊,原来如此,还不知道热比?氧气和氮气热比是多少?而水汽的热比是多少?而且传输能量要释放出来,水汽通过 降雨和降雪能大量释放能量,氧气和氮气能吗?

你好像是把风当作你的流动力了,然而就是流动力驱动水汽移动。也就是风驱动水汽移动。

那请问风是谁驱动的?上帝吗?任何能量的传输都是要有力的作用!“风“不是上帝,也不是力!“风”更救不了气象理论的命,也一样不是您的救命稻草!

圈子兜来兜去,还是没有说明为什么水蒸气可以不按照气体的基本性能活动???又是不知所以的自由水???

楼上和《水分子是如何结合的》已经解释的很清楚了!

当冷空气南下遇到北上的暖湿气流,二股气流交汇就会降雨,这种降雨方式是最多的,几乎大部分地方都能享受到!如果没有这种降雨,地球大部分地方都会成为荒漠!”
这是气象学的基本论调,不要说也是你发现的好不好
!!!


天气预报天天在播的问题,我会认为自己的发现?我只不过是用流动力来解释他而已!

不过我“霁雪”所有的学说,归根到底,就是指出这种论调是违背水蒸气作为气体的基本特性了。不要撞我的枪口好不好,在气象学的一套里,你不会有救命稻草可捡的

我根本不需要任何理论救命,流动力已经足够!呵呵,您可能需要物理的分压来救命了!哈哈,只怕山水君不同意啊!
匿名  发表于 2013-6-4 23:32
“风”的实质就是气流的运动,或者说物质的一种受力运动!也就是物质在受力的情况从一个空间流向另一个空间的就会形成我们感觉到的“风”!

  而我们在北半球一般是东南风最多,因为地球接受能量最多的是赤道周边(南北回归线之间),那么赤道就要向二极和深海输送能量,在空中就是气流!在北半球暖湿气流应该由南到北,但因为地球自转,所以暖湿气流一般就是东南方向,同时也存在部分环流,冷空气就是西北方向!而这些气流的流动就是我们所说的“风”!

   而传输能量的力就是流动力!所以“风”的实在就是气体受流动力的受力运动!”风“不是某些人的上帝!
发表于 2013-6-5 02:13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5 02:17 | 显示全部楼层
4.  行星磁尾的形成和作用



地球有相当强烈的磁场,研究地球磁场的结果表明,围绕地球存在着一个地磁场,磁力线就从一极出发通向另一极,磁针在地面上任何一点所指的方向,就是磁针所在地方那个地点的磁力线方向。地球磁场受太阳风的强烈影响。太阳风是一种由太阳发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因为这些微粒带电,故太阳风具有磁场。太阳风磁场对地球磁场产生一种作用,好像要把地球磁场从地球上吹走似的。在地球的向日面,地球磁场被压缩,磁层顶到地心大约有10个地球半径的距离。在地球的背日面,地球的磁场形成了一个磁尾。在该方向25个地球半径的地方仍可测到地球磁场。磁尾的长度大概绵延40个地球半径左右。磁尾北部的磁力线指向地球,磁尾南部的磁力线则背向地球。磁尾内这两种磁性完全相反的部分之间的界面称为中性面,中性面上的磁场强度几乎是微乎其微。



这样看来,太阳风不仅使彗星产生彗尾和地磁场产生磁尾,而且使行星产生“气尾”。彗星的物质损失和行星的大气损失同样起源于太阳风的作用。由于地球磁场可以使地球大气免受太阳风的直接轰击,因而地磁场对地球大气有保护作用[3-8]。就行星大气散失速度的变化快慢而言,地磁场的强度变化和地球轨道偏心率的变化是至关重要的[11]。地磁场减弱可导致太阳风侵袭地表和大气逃逸。这对生物而言,无疑是一场灾难。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5 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8# Guest from 123.90.69.x


    你说来说去,还是只有口号。算了,我已经仁至义尽了。该指出的已经都给你指出了,用口号来答复我!你自生自灭吧!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5-4-25 22:10
地震云,有可能是真的。反证那个玩意,跟正常的云不一样。要高得多。
匿名  发表于 2018-10-15 10:30
地震云直观的解释就是和地震相关的云彩,按照本人提出的地震云氡气成因论理论,给出的地震云概念是:地震云是由于板块运动挤压导致的存储于地层中的放射性元素有规律释放到大气中,由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带电粒子并在宏观大气中形成云室效应后形成地震云。该理论给出的定义明确了地震云和气象云同根同源,其根本的区别在理论上的解释是:气象云属于自然释放的放射性元素在大气中衰变产生的带电离子形成云室效应的结果,具有无序性和广布性;而地震云则是板块挤压条件下来自地层深处的放射性元素集中有序释放的结果。根据不同的形成模式和放射性元素分布实测数据和实际观测地震云形态两方面可以知道:地震云和气象云尽管同根同源,但还是有较为明确的可肉眼可辩的形状和色彩特征:一是地震云是连续的出云、云彩顶部呈羽状,有一定规模的地震云会呈现出从云顶到云根的渐渐变浓,即云彩又稀疏逐渐变浓密,有时会是色彩上的逐渐变化;二是地震云属于沿地震构造出云,其形状多成线、弧状,即云彩呈弧状或是点出云的放射状(伞柄样,但伞柄必须是连续的);三是地震云色彩和气象云之间有区别,由于板块之间挤压导致的放射性元素的集中释放和大气之中存在的游离水形成云室效应时,当游离水密度较低时,会出现剩余的衰变产生的带电粒子,这种多余的离子会产生光电效应而让地震云看起来色彩比常规的气象云更为艳丽;四是构造应力的大小和应力突变持续时间较短的缘故,也就是对应地震级别的高低决定了地震云的规模,一般小级别的地震地震云规模很小,不易于被发现,如果地震属于强震,其对应的云彩规模也相应较大,且云彩的色彩也会更艳丽(离起云点较近观测)!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两个基础性的答案:一是地震云规模较小;二是地震云规模与地震强度之间的关系主要取决于色彩的浓淡!以上两点在实践观测中可以用于区分地震云和气象云,首先明确的是不具备羽状及连续性特征的云彩不是地震云,其次是无规律分布的云彩不是地震云,有规律分布但色彩特征不明显的也不是地震云,以上两点就是本人日常观测和识读地震云的基本依据。
匿名  发表于 2018-10-15 10:34
地震云氡气成因论系统阐述了地震云的形成原因,厘清了地震云和地震形成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确了地震云和气象云之间的共性与异同点,为地震云的定义了一个明确的定义及形态特点,给出了地震云需具备羽顶、弧边、色变三要素中两要素即可认定的识读模式,在明确了地震云特征的同时,也界定了地震云和气象云的异同点,同时纠正了传统的气象云单一冷凝形成机制的错误,指出了“离子成云、冷凝成雨”的新的气象云形成机制。实践证明,在新的理论框架下识读的地震云,具有较高的应震比对率,从根本上解决了过去看见云彩就怀疑是地震云的问题,基本满足了云友可迅速正确识读地震云的要求问题,与此同时,地震云氡气成因论还可以很好的协调旱震机制和地光等地震伴生问题,其中旱震现象是由于地应力增加导致形成有效降雨的地氡释放量的减少引起的,当地震后,作为氡气释放通道的地震断层打开,形成氡气的集中释放,引起震后降雨,对此本人总结出了“始于干旱、终于降雨”的简易判断地震进程的八字方针,为评估余震级别就抗震救灾提供了非监测预测模式,该技术在以往的地震进程判断辟谣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目前看,地震云氡气成因论是唯一能和数据监测想匹配,符合现代物理学理论并经得起实践验证的地震预测预报理论。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 ... 2&mod=zwenzhang[/url]
发表于 2018-11-13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再看看!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6-4 07:37 | 显示全部楼层
对地震预测预报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加我微信交流!微信号:lydzyydz回复 24# Guest from 112.251.4.x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地震坛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地震坛 ( 京ICP备14033744号 )

GMT+8, 2024-5-5 09:2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