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地震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883|回复: 17

E地震预测交流1----随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13 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地震源电磁反向追踪系统显示:北纬126--127,东经127--128,琉球群岛中部,未来48小时内将发生5.8--6.8mw地震,,,,,倒计时开始。。。。。。
发表于 2013-11-13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3-11-15 08:23
完败---随风
发表于 2013-11-15 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关注.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15 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2013-11-20±2或±4     M6.4+,此地点也有可能。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6 07:19 | 显示全部楼层
距离预测发出65小时 QQ图片20131116071453.jpg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6 07:22 | 显示全部楼层
距离预测发出第57小时 QQ图片20131116071522.jpg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6 07:24 | 显示全部楼层
距离预测发出第66小时 QQ图片20131116071530.jpg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6 07:34 | 显示全部楼层
总结:1,此预测发出第48--72小时之间,琉球一线发生以上三个地震。
         2,发生在坐标内的只有4.5mb
         3,三震能量总和也没达到6mw
     三要素完败
可取之处:地震源电磁反向追踪系统的优越性弥补了地震云的不足,凭借肉眼和云图是无法确定这个距离和相对时间内一定必震。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6 07:40 | 显示全部楼层
E系列预测总会让我惊喜,良好的开端。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16 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0# 1随风1


    M 6.8 - Scotia Sea
Time
2013-11-16 14:34:31 UTC+11:00
Location
60.213°S 47.108°W
Depth
10.0km

这个地震的位置和元老的预测几乎相差了180度。是否楼主的系统和通常用地震云预测一样难以判断确切的方向?原以为西面1000公里的地震,结果发生在东面的1000公里或东面19000公里?
从地震云的观察,地震云很明显的可以反映观测者所在地球背面的地震信息。例如昨天,在悉尼的雷雨云,明显地表现出有大地震(7级)将要发生,而今天中午以后的雷雨云则明显地显示大地震已经发生。到USGS一看,果然!
有照片,需要吗?新西兰的7级地震,日本的8级地震时我都拍到了相同的雷雨云像的照片。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6 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 霁雪

首先感谢对我的关注。
  我曾经用地震云目测预测地震20余年,后来有了电脑,可以看卫星云图,那么预测的结果就从很辽阔的大方向缩小了很多,目测和卫星合并预测了好多年,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地震云包揽无数。近几年瞎搞了个前兆追踪系统,使得预测结果至少有了个经纬度的区间,尽管波折无数,失败痕迹累累,但成功的例子也很多,这些是我前进的动力,一切都在摸索中前行。
     地震云使我在预测成功的中受益很多,但同时也注意到了他的很多的弊端,比如,目视的局限性,方向的偏差性,距离的无法确定性。卫星云图也有很多的弊端,比如,无法确定那些是真正的地震云,,还有就是台风气旋的外围和目视地震云有一样的表象等等。
   地震源电磁前兆反向追踪系统是在地震云的基础上,建立在以“电”物理为核心的一个摸索中的东西,和本论坛(季东)先生的理念不谋而合。它的最初测试是我亢奋,进滚还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比如三个要素的误差等等。但是它确实应该视为一种突破。
     地震云预测地震终归是一个过度阶段,要想实实在在的达到地震预报,必须要有科学的预测手段,这些最终要落在必震前兆的数字化上面,这些都是基础。要做到百分之百的三要素准确,还有很长的距离。努力吧,我不孤单,谢谢你。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3-11-16 17:18
你不孤单,我们在陪着你前进!
匿名  发表于 2013-11-16 19:41
回复 12# 1随风1


    元老在观察地震云的时候,我还没有开始关心“气象”问题。
三年前我从气象论坛转移到地震论坛来,是因为,从地震云的角度可以极大地分析和揭示出目前气象理论中的许多原则性的错误。
我希望能通过对地震云的分析从而推出一套全新的绝然不同的气象理论。这不仅仅是一种愿望,而是一种新的科学。

实际上我一个人做不了这样大的一个题目(否定一个现代大学科!对方实在太大了!),所以我能做的只能是尽量地把我已经明确意识到的事实告诉大家。

我关心的是地震云的成因,当然这必须是在全面承认地震云的前提之下的话题。所以感谢地震坛管理员,给我安排了一个专门讨论气象与地震的版块。

地震云的成因众说纷纭,但是整个气象学对任何一种都不承认!

这是气象学的要害,也是地震云问题的要害。
归根到底是气象学不能也不敢承认有地震云。气象学否认有除了目前的成云理论之外的任何新的成云理论,反过来也就是任何新的成云理论都将揭示出气象学目前的成云理论的荒谬。

我是从水蒸气的蒸发和凝结过程来分析目前的成云理论的错误的。(这些内容在气象与地震的版块了已经讨论的很多了)事实上所有我的观点都可以通过简单的实验来证实。
而其中最主要的也是最简单的内容就是:
1. 地球大气是准饱和的。
2. 目前的相对湿度仪的测定理论是错误的,因而得到的是错误的湿度量值。
3. 加热并不是加快水的蒸发速度的必然条件,冷却也不是水蒸气发生凝结的必然因素。
4. 导致水蒸发或凝结的唯一条件是,水的表面温度(能态)和周围气体中水蒸气的分压的高低(能态)之间的平衡过程。能态高的一边自发地向能态低的一边转化。而且是一个相当快速的过程。
5. 水蒸气实际上是一类异分异构的水分子团簇成分组成的混合气体。
6. 水蒸气的凝结发生在某种较大的分子团簇成分受热(接受外界能量)发生裂解的条件之下,所以不存在所谓的暖湿空气受冷发生凝结的这一个过程。
7. 所有的云,都是冷的饱和气体受热之后发生的分子团簇成分的平衡迁移而产生露或雾的。(和气象学的热空气受冷结雾的理论刚好相反)
……
地震云的生成,就是在大气环境里,局部区域有高于周边的能量状态而产生的空间的雾区。
地震云的存在和形状反映的就是空间能量的分布状态。通常就是地震应力场(可能是引力场,电场,磁场,也可能是声场(压力场))的驻波的一种表现。
……
我仅希望,我的成云理论,也就是地震云的成云理论,能给元老对地震云的判断有一点微薄的帮助。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6 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4# Guest from 60.242.178.x


    其实,关于地震云,季东先生的文章已经通过“电学”的物理知识在论坛上写得很清楚了。
云是水汽,受某种神秘的力量使之在某种状态下起到地震前兆作用,这种能起到前兆作用的云,我们称之为“地震云”
云本身并不神秘,神秘的是那个影响他的并能使他起到地震前兆作用的东东,云仅仅是个介质。
那么这个神秘的东东是个什么东东呢?通过云研究这个东东,这个东东是千千万万地震前兆的一种,是必震前兆,可以重复使用,一旦他的出现那么地震必然发生。所以,研究的方向应该是用什么样的东西捕捉它,找到他的规律,并使之数字化,这才是地震预测研究的方向。而不是----云,是云背后的东西。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17 19:1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5# 1随风1

云是水汽,受某种神秘的力量使之在某种状态下起到地震前兆作用,这种能起到前兆作用的云,我们称之为“地震云”
云本身并不神秘,神秘的是那个影响他的并能使他起到地震前兆作用的东东,云仅仅是个介质。


研究地震云,然后却无法说明地震云的来历!!!
什么神秘力量云云,怎么能使本来就不承认地震云存在的人信服!!!
所以一方面,要尽可能的逐步做到关于地震云观察的数字化信息积累,另一方面必须测底的揭开那个神秘的东东究竟是什么。否则没有人承认地震云,更谈不上地震云的科技化普及。

云本身确实并不神秘,但是不幸的是几百年来人类对于云的总体认识却是错误的。因为错误,所以造成地震云出现的那得东东变得神秘而不可解释,所以造成了地震云几十年来一直无法得到科技界确定的承认。
   
只有纠正人类对于云的认识的总体错误,才有可能把造成地震云的、必然的、前兆因素,科学地归纳出来。
季东先生同样同意我对于云的生成理论的分析。但是,光是他一个人或少数其他的网友的赞同没有用,我希望得到越来越多的网友的赞同。由点到面,逐步成为一种普遍的认识。

云的生成原因和地震云的生成原因,没有原则上的区别,而仅是强度,主要地是电场、引力场、次声场场强变化烈度上的区别。

我们事实上只能从地震云的形态上来预测大地震(4以上)的将要发生。而无法预测弱地震(2以下)的发生。
因为每天全世界几百次的弱地震造成了一个地震云的本底强度,这个本底强度的“地震云”目前被错误地称为“普通云”。只有大大超过这个本底强度好多的大地震的地应力异常场,才能够让我们看到特征明显的地震云。

我想,这是观察地震云所必须的,也是极其容易归纳出来的基本观点。

所以,研究的方向应该是用什么样的东西捕捉它,找到他的规律,并使之数字化,这才是地震预测研究的方向。而不是----云,是云背后的东西。


如果确认气象学对于云的成因的解释,那么地震云研究者确实要找到那个在云的背后的东西。但是,否认了现在流行的气象学的成云理论,那么地震云的研究就不是研究云背后的东西,而是研究云的本质了。

所以问题就转化为目前的气象学的成云理论是否可能被否定了。

答案是肯定的。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17 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6# 霁雪


也许你是对的。
在你认为是对的路上努力吧,
我也在我的路上努力。
也许我们本是一条路,
前后罢了,
也许我们都在默默地前行,
左右罢了
也许我们的方向一致
快慢罢了

也许我们是同志
认识的早晚罢了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19 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梅兰竹菊
震级(M)        发震时刻(UTC+8)        纬度(°)        经度(°)        深度(千米)        参考位置
7.8        2013-11-17 17:04:55        -60.3        -46.4        10        斯科舍海
6.9        2013-11-16 11:34:32        -60.2        -47.1        10        斯科舍海
发震地点(震相总数) 定位类型 初定用时 发震时刻 纬度 经度 深度 震级(M) 残差
日本琉球群岛    (635) 自动 2分48秒 2013-11-16 02:58:02.170 28.85 129.54 98 5.3(Mw) 2.2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地震坛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地震坛 ( 京ICP备14033744号 )

GMT+8, 2024-5-27 17:2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