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地震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0458|回复: 5

2014-5-31 罕见的带彩长条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5-31 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4-5-31 罕见的带彩长条云!
http://ipmart.blog.sohu.com/303428940.html

IMG_20140531_190157.jpg


IMG_20140531_191001.jpg
发表于 2014-6-1 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美亚先生开始关心云了,我感到很欣慰,共同关注!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4-6-2 05:45
傍晚和凌晨的地震云不是地震云
 楼主| 发表于 2014-6-2 23:5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霁雪
看到云特别,机会难得,就随手拍下来,请教各位了。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4-6-6 05:12
回复 4# xiangdan


其实地震云并不罕见,罕见的是地震云中的大震云,那也没有办法,因为大震本来就少。

地震云的感念的关键在于,云的生成的理论在气象学里的描述是错误的!
所以气象学就否认地震云的存在。所以地震云就变成了一个在科学研究上没有归属的特殊对象,变得带有某种神秘的色彩。

其实,所有的云的生成几乎都和地震有关(地下的电场变动,地应力变动,地磁场变动),地球的大气是处于饱和的状态的(特别是高空,那里一年四季的温度变化非常小)所以就像威尔逊云雾室里一样,粒子穿过时的能量激发,就造成了示踪的雾。

威尔逊自己解释说是:水蒸气分子被电离了,形成了水蒸气的凝结核。
我觉得他那是凑合凝结核的理论,因为在他的那个时候,大气为什会生成雾没有其他的解答。有人说了是大气里没有凝结核,所以大气只能过饱和了,于是一旦过饱和的大气遇到凝结核就会发生雾。威尔斯没有别的选择,所以就解释是产生了离子。

这种理论的一个明显错误就是忽视遗漏了对气体的压力考虑,忽视了气体的饱和压力。把气体看成液体一样,把水蒸气看成是液体中的溶质一样可以有过饱和发生。气体达到饱和之后就不可能再提高浓度,如有发生的趋向就会导致气体的移动和扩散。所以气体的过饱和是不可能的,气体的过饱和是无法用单独的实验证实的。因而凝结核的理论就是十足的误导!

现在(21世纪)我对水蒸气的认识:
水蒸气不是一种单纯气体,而是由好多种异构体构成的混合气体。
这些混合气体的复杂平衡过程使得水蒸气不易发生在空中的凝结。但是只要在空中的某个绝热状态下,这些异构体中的某种受到能量的激发,就会突然的造成另一种异构成分的饱和于是就会产生出雾来。
这个我已经由十分简单的实验重复许多次了,而且也有好多不能用凝结核理论解释的怪现象(例如mm5的帖子“试验”中的热凝水)也可以用这个热凝理论来轻易的解释。

地震之前的电磁异常,这一点对于您是不会否认的,同样的这样的电磁扁豆也会被大气层里的水蒸气接收到,于是就生成了云。但是这些云还不是地震云。

只有当大地震之前出现大的异常信号的时候,而且在大气空间里又发生了驻波的时候,这时的云的形状就和驻波的形状有关。这样的云我们才称为地震云。因为通过对驻波形状的分析,可以大概的确定波源发生的方向。

通常这里地震坛,大家所认为的地震云就是那些排骨云,鱼鳞云之类的,都是属于4-6级的中强地震的信息。
实际上在有云的天气,无论何地,几乎一定能找到一点这类云的踪迹。那不奇怪因为确实每天都有不少的4-5级的地震。所以气象学就认定那些排骨云就是普通的云。但是有的时候这样的排骨云的形状非常特殊显眼,所以就可以通过这些云来推测到地震的即将发生。
我至少已经确定,大震之前(7级以上)的地震云不是通常的那些排骨云或鱼鳞云,而是远看像高山一样、的运动又非常激烈的云(不是雷暴云那样单朵的,是一大片,一大片的),近看却是让人感觉相当沉重的长条的黑云。强震云难以确定方向,感觉是太混乱了。

我其实一直想在房顶上装上摄像头,一天24小时的取样(就像你们的地电观察一样)那么,不说是预报,只要有大地震发生,检查录像资料就必定能找到那些地震云的规律来。
只是我一直没有自己的房子,一直是住在儿子或女儿的家中。其实却是并不难办的事,况且他们的房子都有闭路电视的安全系统,只要把其中的一路,挪到房顶上去,还加上旋转就行了。客气的啦,就还是没有做成。

霁雪
匿名  发表于 2014-6-6 05:13
回复 4# xiangdan


其实地震云并不罕见,罕见的是地震云中的大震云,那也没有办法,因为大震本来就少。

地震云的感念的关键在于,云的生成的理论在气象学里的描述是错误的!
所以气象学就否认地震云的存在。所以地震云就变成了一个在科学研究上没有归属的特殊对象,变得带有某种神秘的色彩。

其实,所有的云的生成几乎都和地震有关(地下的电场变动,地应力变动,地磁场变动),地球的大气是处于饱和的状态的(特别是高空,那里一年四季的温度变化非常小)所以就像威尔逊云雾室里一样,粒子穿过时的能量激发,就造成了示踪的雾。

威尔逊自己解释说是:水蒸气分子被电离了,形成了水蒸气的凝结核。
我觉得他那是凑合凝结核的理论,因为在他的那个时候,大气为什会生成雾没有其他的解答。有人说了是大气里没有凝结核,所以大气只能过饱和了,于是一旦过饱和的大气遇到凝结核就会发生雾。威尔斯没有别的选择,所以就解释是产生了离子。

这种理论的一个明显错误就是忽视遗漏了对气体的压力考虑,忽视了气体的饱和压力。把气体看成液体一样,把水蒸气看成是液体中的溶质一样可以有过饱和发生。气体达到饱和之后就不可能再提高浓度,如有发生的趋向就会导致气体的移动和扩散。所以气体的过饱和是不可能的,气体的过饱和是无法用单独的实验证实的。因而凝结核的理论就是十足的误导!

现在(21世纪)我对水蒸气的认识:
水蒸气不是一种单纯气体,而是由好多种异构体构成的混合气体。
这些混合气体的复杂平衡过程使得水蒸气不易发生在空中的凝结。但是只要在空中的某个绝热状态下,这些异构体中的某种受到能量的激发,就会突然的造成另一种异构成分的饱和于是就会产生出雾来。
这个我已经由十分简单的实验重复许多次了,而且也有好多不能用凝结核理论解释的怪现象(例如mm5的帖子“试验”中的热凝水)也可以用这个热凝理论来轻易的解释。

地震之前的电磁异常,这一点对于您是不会否认的,同样的这样的电磁扁豆也会被大气层里的水蒸气接收到,于是就生成了云。但是这些云还不是地震云。

只有当大地震之前出现大的异常信号的时候,而且在大气空间里又发生了驻波的时候,这时的云的形状就和驻波的形状有关。这样的云我们才称为地震云。因为通过对驻波形状的分析,可以大概的确定波源发生的方向。

通常这里地震坛,大家所认为的地震云就是那些排骨云,鱼鳞云之类的,都是属于4-6级的中强地震的信息。
实际上在有云的天气,无论何地,几乎一定能找到一点这类云的踪迹。那不奇怪因为确实每天都有不少的4-5级的地震。所以气象学就认定那些排骨云就是普通的云。但是有的时候这样的排骨云的形状非常特殊显眼,所以就可以通过这些云来推测到地震的即将发生。
我至少已经确定,大震之前(7级以上)的地震云不是通常的那些排骨云或鱼鳞云,而是远看像高山一样、的运动又非常激烈的云(不是雷暴云那样单朵的,是一大片,一大片的),近看却是让人感觉相当沉重的长条的黑云。强震云难以确定方向,感觉是太混乱了。

我其实一直想在房顶上装上摄像头,一天24小时的取样(就像你们的地电观察一样)那么,不说是预报,只要有大地震发生,检查录像资料就必定能找到那些地震云的规律来。
只是我一直没有自己的房子,一直是住在儿子或女儿的家中。其实却是并不难办的事,况且他们的房子都有闭路电视的安全系统,只要把其中的一路,挪到房顶上去,还加上旋转就行了。客气的啦,就还是没有做成。

霁雪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地震坛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地震坛 ( 京ICP备14033744号 )

GMT+8, 2024-5-17 18:5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