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地震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496|回复: 44

我的地震预测遭遇

  [复制链接]
匿名  发表于 2014-8-19 15:39 |阅读模式
我是象形记忆大师本人,在新浪微博预测地震有1一段时间,粉丝日增,这几天突然被封了微博,罪名是发布虚假信息,骚扰用户。真正彻底无语了...........
发表于 2014-8-19 15:43 | 显示全部楼层
难道今后我只能在这个冷僻的地震坛记录我的预测记录了吗?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8-19 16: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七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于2008年12月27日修订通过,现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公布,自2009年5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胡锦涛      
2008年12月27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1997年12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 2008年12月27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修订)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防震减灾规划
        第三章  地震监测预报
        第四章  地震灾害预防
        第五章  地震应急救援
        第六章  地震灾后过渡性安置和恢复重建
        第七章  监督管理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九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救援、地震灾后过渡性安置和恢复重建等防震减灾活动,适用本法。

  第三条  防震减灾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第五条  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国务院经济综合宏观调控、建设、民政、卫生、公安以及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和其他有关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领导下,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本行政区域的防震减灾工作。

  第六条  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机构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全国抗震救灾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机构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本行政区域的抗震救灾工作。

  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承担本级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机构的日常工作。

  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公民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全社会的防震减灾能力。

  第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参加防震减灾活动的义务。

  国家鼓励、引导社会组织和个人开展地震群测群防活动,对地震进行监测和预防。

  国家鼓励、引导志愿者参加防震减灾活动。

  第九条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组织,依照本法以及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军事法规的规定和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的命令,执行抗震救灾任务,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第十条  从事防震减灾活动,应当遵守国家有关防震减灾标准。

  第十一条  国家鼓励、支持防震减灾的科学技术研究,逐步提高防震减灾科学技术研究经费投入,推广先进的科学研究成果,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提高防震减灾工作水平。

  对在防震减灾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防震减灾规划

  第十二条  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编制国家防震减灾规划,报国务院批准后组织实施。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会同同级有关部门,根据上一级防震减灾规划和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的防震减灾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备案。

  第十三条  编制防震减灾规划,应当遵循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合理布局、全面预防的原则,以震情和震害预测结果为依据,并充分考虑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及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保护等需要。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根据编制防震减灾规划的需要,及时提供有关资料。

  第十四条  防震减灾规划的内容应当包括:震情形势和防震减灾总体目标,地震监测台网建设布局,地震灾害预防措施,地震应急救援措施,以及防震减灾技术、信息、资金、物资等保障措施。

  编制防震减灾规划,应当对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地震监测台网建设、震情跟踪、地震灾害预防措施、地震应急准备、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等作出具体安排。

  第十五条  防震减灾规划报送审批前,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征求有关部门、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

  防震减灾规划报送审批文件中应当附具意见采纳情况及理由。

  第十六条  防震减灾规划一经批准公布,应当严格执行;因震情形势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确需修改的,应当按照原审批程序报送审批。



第三章  地震监测预报

  第十七条  国家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建立多学科地震监测系统,逐步提高地震监测预报水平。

  第十八条  国家对地震监测台网实行统一规划,分级、分类管理。

  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制定地震监测台网规划。

  全国地震监测台网由国家级地震监测台网、省级地震监测台网和市、县级地震监测台网组成,其建设资金和运行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第十九条  水库、油田、核电站等重大建设工程的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建设专用地震监测台网或者强震动监测设施,其建设资金和运行经费由建设单位承担。

  第二十条  地震监测台网的建设,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标准,保证建设质量。

  第二十一条  地震监测台网不得擅自中止或者终止运行。

  检测、传递、分析、处理、存贮、报送地震监测信息的单位,应当保证地震监测信息的质量和安全。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相关单位为地震监测台网的运行提供通信、交通、电力等保障条件。

  第二十二条  沿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应当加强海域地震活动监测预测工作。海域地震发生后,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应当及时向海洋主管部门和当地海事管理机构等通报情况。

  火山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应当利用地震监测设施和技术手段,加强火山活动监测预测工作。

  第二十三条  国家依法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毁损、拆除或者擅自移动地震监测设施。地震监测设施遭到破坏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应当采取紧急措施组织修复,确保地震监测设施正常运行。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危害地震观测环境。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会同同级有关部门,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划定地震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并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

  第二十四条  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应当避免对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造成危害。建设国家重点工程,确实无法避免对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造成危害的,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的要求,增建抗干扰设施;不能增建抗干扰设施的,应当新建地震监测设施。

  对地震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内的建设工程项目,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依法核发选址意见书时,应当征求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的意见;不需要核发选址意见书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依法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或者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时,应当征求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的意见。

  第二十五条  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建立健全地震监测信息共享平台,为社会提供服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应当将地震监测信息及时报送上一级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

  专用地震监测台网和强震动监测设施的管理单位,应当将地震监测信息及时报送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

  第二十六条  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根据地震监测信息研究结果,对可能发生地震的地点、时间和震级作出预测。

  其他单位和个人通过研究提出的地震预测意见,应当向所在地或者所预测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书面报告,或者直接向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书面报告。收到书面报告的部门或者机构应当进行登记并出具接收凭证。

  第二十七条  观测到可能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的单位和个人,可以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报告,也可以直接向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报告。

  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接到报告后,应当进行登记并及时组织调查核实。

  第二十八条  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应当组织召开震情会商会,必要时邀请有关部门、专家和其他有关人员参加,对地震预测意见和可能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形成震情会商意见,报本级人民政府;经震情会商形成地震预报意见的,在报本级人民政府前,应当进行评审,作出评审结果,并提出对策建议。

  第二十九条  国家对地震预报意见实行统一发布制度。

  全国范围内的地震长期和中期预报意见,由国务院发布。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的地震预报意见,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程序发布。

  除发表本人或者本单位对长期、中期地震活动趋势的研究成果及进行相关学术交流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社会散布地震预测意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社会散布地震预报意见及其评审结果。

  第三十条  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根据地震活动趋势和震害预测结果,提出确定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意见,报国务院批准。

  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震情跟踪,对地震活动趋势进行分析评估,提出年度防震减灾工作意见,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

  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年度防震减灾工作意见和当地的地震活动趋势,组织有关部门加强防震减灾工作。

  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应当增加地震监测台网密度,组织做好震情跟踪、流动观测和可能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观测以及群测群防工作,并及时将有关情况报上一级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

  第三十一条  国家支持全国地震烈度速报系统的建设。

  地震灾害发生后,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通过全国地震烈度速报系统快速判断致灾程度,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提供依据。

  第三十二条  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应当对发生地震灾害的区域加强地震监测,在地震现场设立流动观测点,根据震情的发展变化,及时对地震活动趋势作出分析、判定,为余震防范工作提供依据。

  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地震监测台网的管理单位,应当及时收集、保存有关地震的资料和信息,并建立完整的档案。

  第三十三条  外国的组织或者个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地震监测活动,必须经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批准,并采取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部门或者单位合作的形式进行。



第四章  地震灾害预防

  第三十四条  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图或者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负责审定建设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确定抗震设防要求。

  第三十五条  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应当达到抗震设防要求。

  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按照经审定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所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建设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对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的质量负责。

  前款规定以外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地震烈度区划图或者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所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对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抗震设防能力。

  第三十六条  有关建设工程的强制性标准,应当与抗震设防要求相衔接。

  第三十七条  国家鼓励城市人民政府组织制定地震小区划图。地震小区划图由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负责审定。

  第三十八条  建设单位对建设工程的抗震设计、施工的全过程负责。

  设计单位应当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抗震设计,并对抗震设计的质量以及出具的施工图设计文件的准确性负责。

  施工单位应当按照施工图设计文件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施工,并对施工质量负责。

  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应当选用符合施工图设计文件和国家有关标准规定的材料、构配件和设备。

  工程监理单位应当按照施工图设计文件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施监理,并对施工质量承担监理责任。

  第三十九条  已经建成的下列建设工程,未采取抗震设防措施或者抗震设防措施未达到抗震设防要求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抗震性能鉴定,并采取必要的抗震加固措施:

  (一)重大建设工程;

  (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

  (三)具有重大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或者重要纪念意义的建设工程;

  (四)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

  (五)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的建设工程。

  第四十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村村民住宅和乡村公共设施抗震设防的管理,组织开展农村实用抗震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推广达到抗震设防要求、经济适用、具有当地特色的建筑设计和施工技术,培训相关技术人员,建设示范工程,逐步提高农村村民住宅和乡村公共设施的抗震设防水平。

   国家对需要抗震设防的农村村民住宅和乡村公共设施给予必要支持。

  第四十一条  城乡规划应当根据地震应急避难的需要,合理确定应急疏散通道和应急避难场所,统筹安排地震应急避难所必需的交通、供水、供电、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

   第四十二条  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在本级财政预算和物资储备中安排抗震救灾资金、物资。

  第四十三条  国家鼓励、支持研究开发和推广使用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经济实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

  第四十四条  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等基层组织,应当组织开展地震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和必要的地震应急救援演练,提高公民在地震灾害中自救互救的能力。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等单位,应当按照所在地人民政府的要求,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加强对本单位人员的地震应急知识宣传教育,开展地震应急救援演练。

  学校应当进行地震应急知识教育,组织开展必要的地震应急救援演练,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新闻媒体应当开展地震灾害预防和应急、自救互救知识的公益宣传。

  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应当指导、协助、督促有关单位做好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地震应急救援演练等工作。

  第四十五条  国家发展有财政支持的地震灾害保险事业,鼓励单位和个人参加地震灾害保险。



第五章  地震应急救援

  第四十六条  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国家地震应急预案,报国务院批准。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国家地震应急预案,制定本部门的地震应急预案,报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备案。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地震应急预案和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地震应急预案和本部门的地震应急预案。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地震应急预案,应当报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备案。

  交通、铁路、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经营管理单位,以及可能发生次生灾害的核电、矿山、危险物品等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制定地震应急预案,并报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备案。

  第四十七条  地震应急预案的内容应当包括:组织指挥体系及其职责,预防和预警机制,处置程序,应急响应和应急保障措施等。

  地震应急预案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适时修订。

  第四十八条  地震预报意见发布后,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预报的震情可以宣布有关区域进入临震应急期;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地震应急预案,组织有关部门做好应急防范和抗震救灾准备工作。

  第四十九条  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地震灾害分为一般、较大、重大和特别重大四级。具体分级标准按照国务院规定执行。

  一般或者较大地震灾害发生后,地震发生地的市、县人民政府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启动地震应急预案;重大地震灾害发生后,地震发生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启动地震应急预案;特别重大地震灾害发生后,国务院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启动地震应急预案。

  第五十条  地震灾害发生后,抗震救灾指挥机构应当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迅速查清受灾情况,提出地震应急救援力量的配置方案,并采取以下紧急措施:

  (一)迅速组织抢救被压埋人员,并组织有关单位和人员开展自救互救;

  (二)迅速组织实施紧急医疗救护,协调伤员转移和接收与救治;

  (三)迅速组织抢修毁损的交通、铁路、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

  (四)启用应急避难场所或者设置临时避难场所,设置救济物资供应点,提供救济物品、简易住所和临时住所,及时转移和安置受灾群众,确保饮用水消毒和水质安全,积极开展卫生防疫,妥善安排受灾群众生活;

  (五)迅速控制危险源,封锁危险场所,做好次生灾害的排查与监测预警工作,防范地震可能引发的火灾、水灾、爆炸、山体滑坡和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或者剧毒、强腐蚀性、放射性物质大量泄漏等次生灾害以及传染病疫情的发生;

  (六)依法采取维持社会秩序、维护社会治安的必要措施。

  第五十一条  特别重大地震灾害发生后,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机构在地震灾区成立现场指挥机构,并根据需要设立相应的工作组,统一组织领导、指挥和协调抗震救灾工作。

  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和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组织,应当按照统一部署,分工负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地震应急救援工作。

  第五十二条  地震灾区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将地震震情和灾情等信息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必要时可以越级上报,不得迟报、谎报、瞒报。

  地震震情、灾情和抗震救灾等信息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实行归口管理,统一、准确、及时发布。

  第五十三条  国家鼓励、扶持地震应急救援新技术和装备的研究开发,调运和储备必要的应急救援设施、装备,提高应急救援水平。

  第五十四条  国务院建立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市、县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充分利用消防等现有队伍,按照一队多用、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

   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应当配备相应的装备、器材,开展培训和演练,提高地震灾害紧急救援能力。

  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在实施救援时,应当首先对倒塌建筑物、构筑物压埋人员进行紧急救援。

  第五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协调配合,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和医疗救治队伍快速、高效地开展地震灾害紧急救援活动。

  第五十六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可以建立地震灾害救援志愿者队伍,并组织开展地震应急救援知识培训和演练,使志愿者掌握必要的地震应急救援技能,增强地震灾害应急救援能力。

  第五十七条  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组织协调外国救援队和医疗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展地震灾害紧急救援活动。

  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机构负责外国救援队和医疗队的统筹调度,并根据其专业特长,科学、合理地安排紧急救援任务。

  地震灾区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外国救援队和医疗队开展紧急救援活动予以支持和配合。



第六章  地震灾后过渡性安置和恢复重建

  第五十八条  国务院或者地震灾区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及时组织对地震灾害损失进行调查评估,为地震应急救援、灾后过渡性安置和恢复重建提供依据。

  地震灾害损失调查评估的具体工作,由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或者地震灾区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和财政、建设、民政等有关部门按照国务院的规定承担。

  第五十九条  地震灾区受灾群众需要过渡性安置的,应当根据地震灾区的实际情况,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安置。

  第六十条  过渡性安置点应当设置在交通条件便利、方便受灾群众恢复生产和生活的区域,并避开地震活动断层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区域。

   过渡性安置点的规模应当适度,并采取相应的防灾、防疫措施,配套建设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确保受灾群众的安全和基本生活需要。

  第六十一条  实施过渡性安置应当尽量保护农用地,并避免对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以及生态脆弱区域造成破坏。

  过渡性安置用地按照临时用地安排,可以先行使用,事后依法办理有关用地手续;到期未转为永久性用地的,应当复垦后交还原土地使用者。

  第六十二条  过渡性安置点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加强对次生灾害、饮用水水质、食品卫生、疫情等的监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整治环境卫生,避免对土壤、水环境等造成污染。

  过渡性安置点所在地的公安机关,应当加强治安管理,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

  第六十三条  地震灾区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及时组织修复毁损的农业生产设施,提供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尽快恢复农业生产;优先恢复供电、供水、供气等企业的生产,并对大型骨干企业恢复生产提供支持,为全面恢复农业、工业、服务业生产经营提供条件。

  第六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协调。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在本级人民政府领导下,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采取有效措施,共同做好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第六十五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应当组织有关专家开展地震活动对相关建设工程破坏机理的调查评估,为修订完善有关建设工程的强制性标准、采取抗震设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第六十六条  特别重大地震灾害发生后,国务院经济综合宏观调控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与地震灾区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共同组织编制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报国务院批准后组织实施;重大、较大、一般地震灾害发生后,由地震灾区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实际需要组织编制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

  地震灾害损失调查评估获得的地质、勘察、测绘、土地、气象、水文、环境等基础资料和经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复核的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应当作为编制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依据。

  编制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应当征求有关部门、单位、专家和公众特别是地震灾区受灾群众的意见;重大事项应当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专题论证。

  第六十七条  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应当根据地质条件和地震活动断层分布以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重点对城镇和乡村的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防灾减灾和生态环境以及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作出安排。

  地震灾区内需要异地新建的城镇和乡村的选址以及地震灾后重建工程的选址,应当符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和抗震设防、防灾减灾要求,避开地震活动断层或者生态脆弱和可能发生洪水、山体滑坡和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灾害的区域以及传染病自然疫源地。

  第六十八条  地震灾区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实施地震灾后恢复重建。

  第六十九条  地震灾区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根据地震灾害损失调查评估结果,制定清理保护方案,明确典型地震遗址、遗迹和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具有历史价值与民族特色的建筑物、构筑物的保护范围和措施。

  对地震灾害现场的清理,按照清理保护方案分区、分类进行,并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妥善清理、转运和处置有关放射性物质、危险废物和有毒化学品,开展防疫工作,防止传染病和重大动物疫情的发生。

  第七十条  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应当统筹安排交通、铁路、水利、电力、通信、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学校、医院、文化、商贸服务、防灾减灾、环境保护等公共服务设施,以及住房和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时序。

  乡村的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应当尊重村民意愿,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以群众自建为主,政府补助、社会帮扶、对口支援,因地制宜,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保护耕地。

  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的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应当尊重当地群众的意愿。

  第七十一条  地震灾区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抢救、保护与收集整理有关档案、资料,对因地震灾害遗失、毁损的档案、资料,及时补充和恢复。

  第七十二条  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应当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

  地震灾区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受灾群众和企业开展生产自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尽快恢复生产。

  国家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给予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和金融扶持,并提供物资、技术和人力等支持。

  第七十三条  地震灾区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做好救助、救治、康复、补偿、抚慰、抚恤、安置、心理援助、法律服务、公共文化服务等工作。

  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做好受灾群众的就业工作,鼓励企业、事业单位优先吸纳符合条件的受灾群众就业。

  第七十四条  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需要办理行政审批手续的事项,有审批权的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按照方便群众、简化手续、提高效率的原则,依法及时予以办理。



第七章  监督管理

  第七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加强对防震减灾规划和地震应急预案的编制与实施、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设置与管理、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的培训、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和地震应急救援演练等工作的监督检查。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地震应急救援、地震灾后过渡性安置和恢复重建的物资的质量安全的监督检查。

  第七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交通、铁路、水利、电力、地震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对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抗震设防要求执行情况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监督检查。

  第七十七条  禁止侵占、截留、挪用地震应急救援、地震灾后过渡性安置和恢复重建的资金、物资。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对地震应急救援、地震灾后过渡性安置和恢复重建的资金、物资以及社会捐赠款物的使用情况,依法加强管理和监督,予以公布,并对资金、物资的筹集、分配、拨付、使用情况登记造册,建立健全档案。

  第七十八条  地震灾区的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定期公布地震应急救援、地震灾后过渡性安置和恢复重建的资金、物资以及社会捐赠款物的来源、数量、发放和使用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第七十九条  审计机关应当加强对地震应急救援、地震灾后过渡性安置和恢复重建的资金、物资的筹集、分配、拨付、使用的审计,并及时公布审计结果。

  第八十条  监察机关应当加强对参与防震减灾工作的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监察。

  第八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防震减灾活动中的违法行为,有权进行举报。

  接到举报的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应当进行调查,依法处理,并为举报人保密。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八十二条  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以及其他依照本法规定行使监督管理权的部门,不依法作出行政许可或者办理批准文件的,发现违法行为或者接到对违法行为的举报后不予查处的,或者有其他未依照本法规定履行职责的行为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八十三条  未按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标准进行地震监测台网建设的,由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责令改正,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八十四条  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侵占、毁损、拆除或者擅自移动地震监测设施的;

  (二)危害地震观测环境的;

  (三)破坏典型地震遗址、遗迹的。

  单位有前款所列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个人有前款所列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处二千元以下的罚款。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

  第八十五条  违反本法规定,未按照要求增建抗干扰设施或者新建地震监测设施的,由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八十六条  违反本法规定,外国的组织或者个人未经批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地震监测活动的,由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监测成果和监测设施,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外国人有前款规定行为的,除依照前款规定处罚外,还应当依照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律的规定缩短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停留的期限或者取消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居留的资格;情节严重的,限期出境或者驱逐出境。

  第八十七条  未依法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或者未按照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所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的,由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三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八十八条  违反本法规定,向社会散布地震预测意见、地震预报意见及其评审结果,或者在地震灾后过渡性安置、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扰乱社会秩序,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

  第八十九条 地震灾区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迟报、谎报、瞒报地震震情、灾情等信息的,由上级人民政府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九十条  侵占、截留、挪用地震应急救援、地震灾后过渡性安置或者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资金、物资的,由财政部门、审计机关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责令改正,追回被侵占、截留、挪用的资金、物资;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九十一条  违反本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九章  附    则

  第九十二条  本法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地震监测设施,是指用于地震信息检测、传输和处理的设备、仪器和装置以及配套的监测场地。

  (二)地震观测环境,是指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划定的保障地震监测设施不受干扰、能够正常发挥工作效能的空间范围。

  (三)重大建设工程,是指对社会有重大价值或者有重大影响的工程。

  (四)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是指受地震破坏后可能引发水灾、火灾、爆炸,或者剧毒、强腐蚀性、放射性物质大量泄漏,以及其他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包括水库大坝和贮油、贮气设施,贮存易燃易爆或者剧毒、强腐蚀性、放射性物质的设施,以及其他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

  (五)地震烈度区划图,是指以地震烈度(以等级表示的地震影响强弱程度)为指标,将全国划分为不同抗震设防要求区域的图件。

  (六)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是指以地震动参数(以加速度表示地震作用强弱程度)为指标,将全国划分为不同抗震设防要求区域的图件。

  (七)地震小区划图,是指根据某一区域的具体场地条件,对该区域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详细划分的图件。

  第九十三条  本法自2009年5月1日起施行。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8-19 16:0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客你发这个文件想表达什么,我都在新浪微博预测那么久了,难道就因为这次预测到云南6.5级地震被处理了吗?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8-19 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客你发这个文件想表达什么,我都在新浪微博预测那么久了,难道就因为这次预测到云南6.5级地震被处理了吗? ...
象形预测大师 发表于 2014-8-19 16:09



   “ 除发表本人或者本单位对长期、中期地震活动趋势的研究成果及进行相关学术交流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社会散布地震预测意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社会散布地震预报意见及其评审结果。”


你违法了!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4-8-19 16:58
回复 3# 看客


   他就是个法盲,发这些法律知识也是对牛弹琴,我保证他看不懂你的意思!
发表于 2014-8-19 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活该,你!
不管正确预报或是错误预报都是违法的。你没有权利做预报和预测。
别说地震了,即使是气象。
也不准个人预报和建立观察站点。
新浪没管你是新浪的错。百度做的没错。依法办事。
但是百度对地震云持否定态度,那是百度的错。地震云没错。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8-20 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怕得罪7楼和5楼的,我认为你们两基本上是地震坛最白痴的最不懂地震民间研究两人,大概是来混脸熟的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8-20 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一个泱泱大国,连一个拥有几千粉丝的小小地震预测微博都容纳不了,还谈什么科学创新,什么中国梦?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8-20 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说你违法你还有意见?当心被查。你虽然拥有几千粉丝,但你预测地震的水平比地震局差远了。看看以往的回复吧:
由此看来,地震局并不是不做工作的,也不能说都是些无能之辈。各地地震局对自己辖区及近区的地震前兆异常还是有甄别的,对相应的地震活动还是有掌控的,从三两年一修整的《地震应急预案》就会看出各地可能发震的大概级别。至于为什么震前大多没有预报,那不是地震局一家说了算的,试想一个地级市停产一天就会损失两个多亿,就我们现在的分析预测水平谁敢预报?误差一天还行,两天还行,那要是误差一个月、两个月呢?那就是胡扯鸡巴蛋了!
本文来自: 地震坛 详细文章参考:http://www.dizhentan.com/thread-145865-1-1.html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8-20 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爱你的人,其实在害你,爱的你什么都不想干,看不清自我,飘飘然然,亢奋! 消耗自身能量。
骂你,说你的人,使你更加的能看清自己,是不是哪里做的不对?错在哪里?找到问题,提升自己,活的更健康!实在!很少生病!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8-20 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自信来自无数次的失败,中国人盲目提倡谦虚,结果小人物的研究成果都被沽名盗誉的人窃取。有时尖锐的批评能够更加看清你自己研究的盲点。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8-20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比如在地震预报三要素上,为什么民间粗糙的仪器始终无法测准震级和发生时间,更不要说预测大致的方向,你有好好思考过这个原因吗?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8-20 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论坛就很守法,哪个栏目也没有“预测”二字,更没有“预报”二字。至于出现这些字眼的都是个别版主和发帖人的个人问题。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4-8-20 11:36
“自信来自无数次的失败”,--------你从哪里学来的??就你这句话,你就很欠水平了,科学来不得半点马虎,包括逻辑思维,包括研究态度,包括知识面深度,包括哲学思维,语言反应了思想素质,反应了逻辑推理能力,反映了对事物的认知程度。
发表于 2014-8-20 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失败是成功之母,你不懂这句中文吗,你不知道有很多科学不是智力很超群的人发明的,反而是智力中等但是非常执着对科学当中兴趣研究的人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4-8-20 16:41
zf不许预报发布主要怕引起恐慌水都知道,,,不预报准了被封杀个人认为是一种变相的《计划生育》       为了救人出震海   大师们都把自有实际预报的制做放出共享,咱合其精华创造一台有效率的仪器放到市场,让仪器家庭化,几不存在什么恐慌了,仪器响了自己到倒大街上919980834
发表于 2014-8-20 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0# 看客


   看客老师别来无恙?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8-21 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关照!去年轮岗到地震监测不想竟又成了主业,目前轮回到抗震设防还在干着它。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8-21 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17楼,你想的太简单了,如果民科能制造预测地震的仪器,那早就成为世界一流科学家了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8-21 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直觉还很灵敏,早上感应到5.5级以上地震信号后,第一联想是巴布,但是因为微博被删,有点沮丧,也忘记及时发布了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8-21 18: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2# 象形预测大师

这是个问题,基本都是这样,最好不说话!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8-22 15: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楼上,封闭我微博就选在青奥会开幕前一天,不知是不是怕我预测太准,万一预测国内,引起运动会不能正常进行。或许这只是我一种臆想吧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4-8-24 23:51
知说异常,不做预报,行吗?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发表于 2014-8-25 13:59 | 显示全部楼层
昨日看到快消失的地震云,今天的太阳又异常灼热,估计还有不小的动静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8-25 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具体到地点,一个是新疆于田附近,大约在3.5左右,三天内会出现一到二次。还有一个疑似在东北,也是三级左右,本来这么小的地震是不用预告的,但是地震坛很少人看,估计发了也没关系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4-8-27 16:46
26日地震3.8级发生在内蒙古,距离我预测的东北偏离1000公里,算失败的一例吧
发表于 2014-9-1 17:09 | 显示全部楼层
山东海边出现大量水母,这和10天前美国加州出现的情况类似哦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4-9-1 17:45
回复 25# 象形预测大师


    2014年8月26日,美国航天科技[3.18% 资金 研报]网站发布美国宇航局/欧洲航天局8月24日捕捉到日冕物质在太阳表面抛射的壮观画面,8月24日,美国宇航局太阳动力学天文台拍摄到太阳中度耀斑图像。图为2014年8月24日,美国宇航局太阳动力学天文台拍摄到太阳中度耀斑图像

我的身体就是和别人有区别。万里高空的物理变化都感应到了
发表于 2014-9-2 12:27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的阳光炽热,估计日冕又喷发了,那么接下来将有.......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4-9-2 17:20
8.30新巴布火山大爆发,今天感觉是伊朗三天内有5级小震,台湾海域有较大地震
发表于 2014-9-4 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上周预测南美要强震的信息到哪去了,复活节岛发生6.1级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5 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验证9月2日的预测,德国地震台报伊朗今天震4.6级,土耳其5.1,我感应的信号大约在500公里范围,所以土耳其也算同一个方向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6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2014-09-05 07:21:45 5.0 25.89°N 125.56°E 22 M  Southwestern Ryukyu Islands, Japan
和我9月2日预测的台湾海域有较大地震可以验证

今早还看见地震云,判断日本仍有5级以上地震,五天内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7 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天早晚都看见地震云,预计地球进入强震模式,最可能首次发生5-6级地震的国家是日本和伊朗土耳其,三五天之内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8 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感应到南美和中美的强震信号,预计智利复活岛附近,有5.5级,墨西哥周边国家有5.5-6级,二天内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10 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看到的地震云准不准?印尼6.5级1,不过我也不敢骄傲,因为印尼地震一向在我预测准确率范围中,这次居然没有预测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10 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5.1 级
49km E of Ichinohe, Japan
这个也验证了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10 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曾在国内很多地方出差过,甚至去过西藏,后来发现只有福州(估计厦门也可以,我没有在厦门长住过)和深圳是人体感应地震前兆最佳的地方。这里面的玄机又有几个民科思考过?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10 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晚上感应到台湾的5级地震信号,估计在花莲附近,还有菲律宾附近的4.8级左右的信号,估计在二天内发生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11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先小小验证一下:据中国地震网报道详情 2014-09-10 13:12:28.0 4.0 级 台湾宜兰县附近海域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15 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奇怪,我9.11日预测所罗门地震的回复怎么没有了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15 18:30 | 显示全部楼层
象形记忆大师,你的地震预测地震有些太神秘啦,实在使人难以相信。你最敏感器官是什么,靠的是什么!是地电或是地磁或是地温或是电磁波或是地气。地震的震中位置靠的是什么,是卫星或是其他。总之得有个根据。否则就不能使人相信。我不相信你有这种特出的功能。你不但能预报国内还能预报到国外,真是太稀奇啦。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4-9-16 16:17
我很小时就在大脑里有个意识暗示自己有一种直觉能力,可惜我一直没有很好利用。到20多岁才开始观察天象和思考动物反常行为,经过这么多年终于总结出一套预测模式。你想知道的很多,但是我如果告诉你,怎么让生鸡蛋在桌上竖起了?你可能会很惊奇答案原来这么简单。我绕来绕去说了这么多,就是告诉你,人体精妙是一般机器所不能及的,现在国内都不相信人体感应地震信号,所以我不会贸然公布我的经验。以免太多南郭先生出现。等我六十岁大寿时,我会在地震坛先交流怎么看标准的地震云这个最基本的预测技术
发表于 2014-9-16 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昨天在那个以英文名取名的元老贴里预测日本地震,你看到没有?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地震坛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地震坛 ( 京ICP备14033744号 )

GMT+8, 2024-5-6 07:0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