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地震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768|回复: 2

中国古代的地震探测和预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8-31 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候风92:中国古代的地震探测和预报

原创经达华,欢迎转帖,2014年8月29日


现今人们基本上都认为地震是不可以预报的。

但是,在东汉,张衡说地震是可以探测的,蔡邕说地震是可以预报的。


一、张衡探测地震


132年(顺帝阳嘉元年),太史令张衡55岁,在灵台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一百多年后,才有史书记载候风地动仪:


1、【西晋】司马彪(XX--306年)《续汉书》:


“张衡性精微,有巧艺。作地动仪,以精铜铸其器,圆径八尺,形似倾樽;其盖穹隆,饰以篆文;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承之。其牙发机,皆隐在樽中,周密无际,如一体焉。地动机发,龙即吐丸,蟾蜍张口受丸,声乃振扬。司者觉知,即省龙机,其馀七首不发,则知地震所从起来也。合契若神,观之莫不服其奇丽。自古所来,未尝有也。”(取自【北宋】李昉《太平御览工艺部》)


2、【晋】袁宏(328年-376年)的《后汉纪·顺帝纪》:


“衡作地动仪,以铜为器,圆径八尺,形似酒樽,合盖充隆,饰以山龟鸟兽。樽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方兆龙,首衔铜丸,蟾蜍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樽中,张讫,覆之以盖,周密无际,若一体焉。地动摇樽,所从来龙机发则吐丸,蟾蜍张口受之。丸声震扬,伺音觉知,即有龙机,其余七首不发,则知地震所起从来也。合契若神,自此之后,地动史官注记,记所从方起。来观之者,莫不服其奇。”


3、【南朝】范晔(398年-445年)《后汉书张衡列传》记载候风地动仪共196字: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候风地动仪结构记载:

中有都柱、形似倾樽(《续汉书》)、地动摇樽(《后汉纪》)、旁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于是就有这样一款“浑天说地动仪”,其科学原理是:重心的微小摆动放大为长杆的大幅摆动,导致北斗铜丸释放掉下,从而探测出“地不觉动”的地震。

“浑天说地动仪”可以随风而摆动;盖上盖子后就无需也不可以再打开,复位操作是在外部把铜丸放回盖子中央的洞里,“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人们可以看到有都柱,但不知晓里面的机关,都来动手轻拍测试候风地动仪,“来观之者,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莫不服其奇”。


张衡主张“浑天说”。“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张衡的候风地动仪也会遵循自己的宇宙观学说,所以,俺认为“浑天说地动仪”正是张衡的候风地动仪。


彷如要说明“浑天说地动仪”原理,张衡在其著名的《灵宪》里说:
“一居中央,谓之北斗。动变定占,实司王命。”



二、蔡邕预报地震


132年(顺帝阳嘉元年),太史令张衡55岁,造候风地动仪。接下来的第二年,133年,蔡邕出生。

俺认为蔡邕的地震知识与张衡多少有点传承关系。

蔡邕(133-192),东汉文学家、书法家。


唐代著有《推背图》的天文学家李淳风,在其《乙巳占》自序中,将历代著名的“传天数者”分成十一类,张衡名列其中的“抽秘思,述轨模,探幽冥,改弦调”第四类,蔡邕名列其中的“参同异,会殊途,触类而长,拾遗补阙”第九类。也就是说,在李淳风看来,张衡、蔡邕都是著名的天文学家,而张衡的本领排位高于蔡邕。


蔡邕,精通天文星占之学。

《隋书·律历志》说东汉朝廷曾“命刘洪、蔡邕共修律历,司马彪用之以续班史。”后来蔡邕获罪戍边,犹从朔方上书,追述前事,意欲自荐。其书《汉记十意》,第一篇和第五篇分别是《律历意》和《天文意》。

《旧唐书·历志》说刘洪、蔡邕、何承天、祖冲之等人“皆数术之精粹者,至于宣考历书之际,犹为横议所排。”

《隋书·天文志》说“桓谭、郑玄、蔡邕、陆绩,各陈《周髀》,考验天状,多有违失。”


蔡邕也曾经动手操控灵台的仪器,只是“未及成书”。

蔡邕《天文意》:

“言天体者有三家:一曰《周髀》,二曰《宣夜》,三曰《浑天》。宣夜之学,绝无师法。《周髀》数术具存,考验天状,多所遗失,故史官不用。唯《浑天》者,近得其情,今史官所用候台铜仪,则其法也。立八尺圆体之度,而具天地之象,以正黄道,以察发敛,以行日月,以步五纬。精微深妙,万世不易之道也。官有其器,而无本书,《前志》亦阙而不论。臣求其旧文,连年不得。在东观,以治律未竟,未及成书,案略求索。窃不自量,卒欲寝伏仪下,思惟精意,案度成数,扶以文义,润以道术,著成篇章。罪恶无状投畀有北,灰灭雨绝,世路无由。宜博问群臣,下及岩穴,知《浑天》之意者,使述其义,以裨《天文志》。撰建武以来星变慧孛占验著明者。续其后。”


蔡邕说地震是可以预报的:

159年(汉桓帝刘志延熹二年)蔡邕27岁,作《释诲》:

“且夫地将震而枢星直,井无景则日阴食,元首宽则望舒眺,侯王肃则月侧匿。”


蔡邕的“地将震而枢星直”一说,在地震学界或候风地动仪复原领域,从未有人留意或提及。如今俺挖掘出来,并尝试对“地将震而枢星直”作出解读:

枢星--------天空中央的星。这正是张衡《灵宪》里的“一居中央,谓之北斗。动变定占,实司王命。”

--------星象异常。俺认为不是枢星位置异常、不是枢星大小异常、不是枢星颜色异常、不是枢星明暗异常,而是枢星发出一字直线的光芒!


俺进一步猜想分析其科学原理:

“地将震而枢星直”,估计这是由于地球板块相互挤压,使空间的电、磁、或电磁异常,从而令大气产生偏振效应,最终导致枢星发出一字直线的光芒!

如果地震真的有这个“一字星光”偏振效应现象的话,地震前的几天预报就成为可能!


俺敬请:

地震学家或地震部门马上行动起来,制作天空偏振光观测记录仪,全方位全天候记录天空的纵横偏振光比值及偏向,以测试是否能够预报即将有地震发生。

如果俺这篇文章拥有上述“偏振光观测地震方法”专利优先权,俺无偿授予中国地震局。



最后,俺重温古人的至圣名言-------

东汉张衡:“一居中央,谓之北斗。动变定占,实司王命。”

东汉蔡邕:“地将震而枢星直”。


原创经达华,欢迎转帖,2014年8月29日

 楼主| 发表于 2014-9-7 13:22 | 显示全部楼层
候风92:中国古代的地震探测和预报
原创经达华,欢迎转帖,2014年8月29日

现今人们基本上都认为地震是不可以预报的。
但是,在东汉,张衡说地震是可以探测的,蔡邕说地震是可以预报的。

一、张衡探测地震

132年(顺帝阳嘉元年),太史令张衡55岁,在灵台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一百多年后,才有史书记载候风地动仪:

1、【西晋】司马彪(XX--306年)《续汉书》:

“张衡性精微,有巧艺。作地动仪,以精铜铸其器,圆径八尺,形似倾樽;其盖穹隆,饰以篆文;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承之。其牙发机,皆隐在樽中,周密无际,如一体焉。地动机发,龙即吐丸,蟾蜍张口受丸,声乃振扬。司者觉知,即省龙机,其馀七首不发,则知地震所从起来也。合契若神,观之莫不服其奇丽。自古所来,未尝有也。”(取自【北宋】李昉《太平御览工艺部》)

2、【晋】袁宏(328年-376年)的《后汉纪·顺帝纪》:

“衡作地动仪,以铜为器,圆径八尺,形似酒樽,合盖充隆,饰以山龟鸟兽。樽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方兆龙,首衔铜丸,蟾蜍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樽中,张讫,覆之以盖,周密无际,若一体焉。地动摇樽,所从来龙机发则吐丸,蟾蜍张口受之。丸声震扬,伺音觉知,即有龙机,其余七首不发,则知地震所起从来也。合契若神,自此之后,地动史官注记,记所从方起。来观之者,莫不服其奇。”

3、【南朝】范晔(398年-445年)《后汉书张衡列传》记载候风地动仪共196字: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张衡.jpg
候风地动仪结构记载:
中有都柱、形似倾樽(《续汉书》)、地动摇樽(《后汉纪》)、旁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于是就有这样一款“浑天说地动仪”,其科学原理是:重心的微小摆动放大为长杆的大幅摆动,导致北斗铜丸释放掉下,从而探测出“地不觉动”的地震。
支樽支摆顶球-含义.jpg
“浑天说地动仪”可以随风而摆动;盖上盖子后就无需也不可以再打开,复位操作是在外部把铜丸放回盖子中央的洞里,“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人们可以看到有都柱,但不知晓里面的机关,都来动手轻拍测试候风地动仪,“来观之者,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莫不服其奇”。

张衡主张“浑天说”。“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张衡的候风地动仪也会遵循自己的宇宙观学说,所以,俺认为“浑天说地动仪”正是张衡的候风地动仪。

彷如要说明“浑天说地动仪”原理,张衡在其著名的《灵宪》里说:
“一居中央,谓之北斗。动变定占,实司王命。”


二、蔡邕预报地震

132年(顺帝阳嘉元年),太史令张衡55岁,造候风地动仪。接下来的第二年,133年,蔡邕出生。
俺认为蔡邕的地震知识与张衡多少有点传承关系。
蔡邕.jpg
蔡邕(133-192),东汉文学家、书法家。

唐代著有《推背图》的天文学家李淳风,在其《乙巳占》自序中,将历代著名的“传天数者”分成十一类,张衡名列其中的“抽秘思,述轨模,探幽冥,改弦调”第四类,蔡邕名列其中的“参同异,会殊途,触类而长,拾遗补阙”第九类。也就是说,在李淳风看来,张衡、蔡邕都是著名的天文学家,而张衡的本领排位高于蔡邕。

蔡邕,精通天文星占之学。
《隋书·律历志》说东汉朝廷曾“命刘洪、蔡邕共修律历,司马彪用之以续班史。”后来蔡邕获罪戍边,犹从朔方上书,追述前事,意欲自荐。其书《汉记十意》,第一篇和第五篇分别是《律历意》和《天文意》。
《旧唐书·历志》说刘洪、蔡邕、何承天、祖冲之等人“皆数术之精粹者,至于宣考历书之际,犹为横议所排。”
《隋书·天文志》说“桓谭、郑玄、蔡邕、陆绩,各陈《周髀》,考验天状,多有违失。”

蔡邕也曾经动手操控灵台的仪器,只是“未及成书”。
蔡邕《天文意》:
“言天体者有三家:一曰《周髀》,二曰《宣夜》,三曰《浑天》。宣夜之学,绝无师法。《周髀》数术具存,考验天状,多所遗失,故史官不用。唯《浑天》者,近得其情,今史官所用候台铜仪,则其法也。立八尺圆体之度,而具天地之象,以正黄道,以察发敛,以行日月,以步五纬。精微深妙,万世不易之道也。官有其器,而无本书,《前志》亦阙而不论。臣求其旧文,连年不得。在东观,以治律未竟,未及成书,案略求索。窃不自量,卒欲寝伏仪下,思惟精意,案度成数,扶以文义,润以道术,著成篇章。罪恶无状投畀有北,灰灭雨绝,世路无由。宜博问群臣,下及岩穴,知《浑天》之意者,使述其义,以裨《天文志》。撰建武以来星变慧孛占验著明者。续其后。”

蔡邕说地震是可以预报的:
在159年(汉桓帝刘志延熹二年)蔡邕27岁,作《释诲》:
“且夫地将震而枢星直,井无景则日阴食,元首宽则望舒眺,侯王肃则月侧匿。”

蔡邕的“地将震而枢星直”一说,在地震学界或候风地动仪复原领域,从未有人留意或提及。如今俺挖掘出来,并尝试对“地将震而枢星直”作出解读:
枢星--------天空中央的星。这正是张衡《灵宪》里的“一居中央,谓之北斗。动变定占,实司王命。”
直--------星象异常。俺认为不是枢星位置异常、不是枢星大小异常、不是枢星颜色异常、不是枢星明暗异常,而是枢星发出一字直线的光芒!

俺进一步猜想分析其科学原理:
“地将震而枢星直”,估计这是由于地球板块相互挤压,使空间的电、磁、或电磁异常,从而令大气产生偏振效应,最终导致枢星发出一字直线的光芒!
枢星直.jpg
如果地震真的有这个“一字星光”偏振效应现象的话,地震前的几天预报就成为可能!

俺敬请:
地震学家或地震部门马上行动起来,制作天空偏振光观测记录仪,全方位全天候记录天空的纵横偏振光比值及偏向,以测试是否能够预报即将有地震发生。
如果俺这篇文章拥有上述“偏振光观测地震方法”专利优先权,俺无偿授予中国地震局。


最后,俺重温古人的至圣名言-------
东汉张衡:“一居中央,谓之北斗。动变定占,实司王命。”
东汉蔡邕:“地将震而枢星直”。

原创经达华,欢迎转帖,2014年8月29日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4-9-9 05:08
这样的垃圾屁用也没有,连中国的预测前7都不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地震坛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地震坛 ( 京ICP备14033744号 )

GMT+8, 2024-5-4 01:1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