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地震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865|回复: 27

揭开地震面纱,方露地震成因真面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0-13 19: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   言

   在地震界,有一个共识,说地震是世界性难题,也就是说地震是不可预测的。那么地震真的是不可预测吗?不!地震是百分之百可以预测的。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步呢?唯一的办法就是利用气象卫星成像分析技术,如此才能轻易地揭开地震的面纱。

  那么气象卫星成像分析技术到底是一项什么技术?其实这项技术就是利用影像分析技术对卫星云图进行分析。运用该技术,不但能提前捕捉到地震目标,而且还能确定出地震的地点与震级。

  总之,只要我们掌握了这项技术,那么任何地震都无法逃过成像分析师的眼睛。在2012年秋季,曾对这项技术进行了三个月时间的验证,结果准确率是97%2%震点距离略偏位,1%地震因为震级较小,在分析过程中被忽视。然而二年时间过去了,只要分析师不粗心大意,那么二年前的不足,到现在也就被填平了。

一、气象卫星成像分析技术的诞生

1、气象卫星成像分析技术于20126月诞生。该技术的诞生,宣告了地震已被人类攻克了难题。

2、气象卫星成像分析技术的分析原理是借助于影像分析技术进行分析的,其功能是1级以上的地震可以在气象卫星云图中分析出来,全球4级以上陆地地震、海洋2级以上地震可以从谷歌气象中分析出来。

3、气象卫星成像分析技术的特点不仅能确定出地震点,而且还能根据震区面积计算出地震的震级。

4、运用气象卫星成像分析技术,当前的地震已可以进行四级预报了。

5、地震的四级预报分别为:

a、当地震形成后进入潜伏期中时,进行黄色预警。

b、当地震从潜伏中苏醒过来时,进行橙色或紫色预警。

c、当地震进入临震将段时,进行红色预警。

d、当地震进入至临界中时,进行红色紧急警报。

二、气象卫星成像分析技术是如何在卫星云图中分析地震的


当气象卫星成像分析技术解开了地震之谜时,任何的地震都会完完全全地暴露在人们的眼前。当气象卫星成像分析技术揭开了地震面纱时,那么地震的成因就是中、深地壳中的地热发生了病变,然后才一步步地孕育起地震。当气象卫星成像分析技术揭开了地震面纱时,强地震从形成到暴发所经历的过程其实就是孕育、潜伏、苏醒、临震和临界等五个过程。

  那么气象卫星成像分析技术是如何解开地震之谜的?其实方法很简单,只要我们的分析人员在复杂变化的云图中抓地震符号就成了。只要我们抓住了地震符号,那么就等于抓住了地震。

《一》地震的成因

  地震成因分为A成因与B成因和C成因三种,A成因地震的形成机理与人体患疮毒的机理是相同的。以人体患疮素为例,人体患疮毒是因为毒素通过经脉集中于一处,于是人体某一处才患上了疮,而A成因则是地球的某一处的中、深地壳中的地热发生了病变,于是才孕育起地震。

   那么深藏于中、深地壳层中的地热为什么会发生病变?这得从地球形成时说起。地球刚形成时,地下岩浆与地壳中的液态水是平衡的,岩浆由因有液态水的制约,所以二者相安无事。后来地球出现了造山运动和大陆板块的分离,于是岩浆和液态水的格局就出现了变化。当岩浆比例大于液态水时,地热就会发生病变。当地热发生病变后,就会一步步地孕育起地震。当地震形成后,由因震区的内在温度的上升,于是处于上地壳中的地下水和处于中、深地壳中的液态水会被高温蒸发出来。当上地壳中的地下水和处于中、深地壳中的液态水都被高温蒸发干后,于是地震就暴发了出来。

  B成因其实是建立于A成因之上。当A成因(地震)发生后,由因A成因发生过程中将附近的液态水蒸发了一部分,于是处于相邻区域的地方的地热也会发生病变,结果相邻区域的地方也随之暴发出了地震。随着地震的连惯性暴发,最终这个区域就形成了断裂带(地震带)。由因断裂带的出现,结果也就产生了B成因。B成因就是断裂带附近的地热,通过地下岩缝向断裂带进行渗透,于是断裂带上就形成起地震。B成因的地震是属于再孕震范例。

  很多时候,对于发生于断裂带区的地震是A成因还是B成因,恐怕很多人会搞错。其实A成因的级别大多是破坏性的,而B成因地震是不具备破坏性的。为什么B成因不具备破坏性,这是因为A成因发生后所形成的假熔岩脆弱,所以当它达到3-4级能量范围时,这地震就会暴发出来。既然B成因的地震不具备破坏性,那么很多强震又为什么会发生于断裂带中。这是因为我们思维上出了问题,因为许多强震看起来是处于断裂带中,而实际这些强震是与断裂带相隔绝的,有的隔绝的可能仅仅是几公里或者是几十米。但是由因断裂带是处于地下的,所以人的肉眼看不到,结果人们往往就会把相隔绝的地方也看成是断裂带。鉴于以上原因,所以我们应该把界于A成因与B成因之间的强震称为C成因。

  C成因地震,则是指处于断裂带区域或断裂带周边以及板块边缘的地震,这些地震虽然看起来是处于断裂带和板块边缘范畴,但是它们的孕育点是独立的,与断裂带和板块边缘互不相通。由因互不相通,故而这些区域的地热一旦发生病变,也就顺利地能孕育成强震。从C成因地震的演变过程来看,它基本与A成因地震相同,只是所不同的是发震周期较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是因为中、深地壳中的液态水的一部分在断裂带形成时和板块分离时被蒸发了的缘故。由因负责降温的液态水量少了,自然发震周期也就短了。

地震A成因公式:处于中、深地壳中的液态水失去平衡→地热发生病变→孕育地震。

地震B成因公式:岩浆通过岩层缝隙→向震区(断裂带、板块边缘)渗透→孕育地震。

地震C成因公式:处于中、深地壳中的液态水早期时蒸发了一部分→地热发生病变→孕育地震。

《二》地震演变过程中的现象

A成因地震演变定律:孕育→潜伏→苏醒→临震→临界。

1、地震孕育到70%能量时,就会进入潜伏中。

2、潜伏中的地震其能量达到饱和状态时,就会出现温度升高现象,于是地震就会从睡眠中苏醒过来。

3、苏醒后的地震由因内在温度节节上升,结果埋藏于地下的各种物质在高温作用下会出现化学反应,最后上地壳中的地下水和处于中、深地壳层中的液态水会被蒸发出来。

4、当震区无地下水和液态水可作降温时,内在温度会快速上升,于是地震进入到了临震。

5、由因震区的地下岩层结构最终承受不住高温的燃烧,于是岩层崩溃而暴发出地震。

附注:A成因地震由因其上部岩层未遭破坏,因此强震前首先由若干个中小型地震将其上部岩层震裂,然后强震才能凭着自身的能力暴发出来。

B成因地震演变定律:渗透→孕育→临震→临界。

1、地热向易发地震区(断裂带区与板块边缘)进行渗透。

2、当能量接收至饱和状态时,蒸发地下水或液态水。

3、当蒸发干地下水与液态水时,地震就进入临震。

4、当地震处于临界时,残存于地下的水蒸气从岩缝中冒出来。

C成因地震演变定律:孕育→潜伏→苏醒→临震→临界。

附注:C成因地震是从A成因中分离出来的,其演变过程中与A成因相同,只是周期要比A成因地震短,故在分析和观察中可参照A成因演变定律。

《三》常见中的地震符号及其所呈现出的迹象

  地震在不同时期,所出现的形状都是不同的,所以我们可以把这种出现的形状称之为不同时期的地震符号。在分析过程中,只要我们能识别出卫星云图中的地震符号,那么就能区别出这个地震已经进入到了那个时期。以下是常见中的地震符号介绍:

1、早期地震孕育区在云图中所呈现出的是无规则空洞区。

2、处于潜伏期中的地震,经常会在卫星云图中隐约呈现出有规则的圆形球体状。

3、地震苏醒后,会在隐约的圆形体中冒出大股云团。

4、地震进入晚期时,雨积云会绕道震区而行,但高积云依旧可以顺利通过震区上空。

5、地震进入临震时,通过震区上空的高积云会出现消失现象。

6、地震进入临界时,中小型震区会从地面上冒出一缕云丝,而强震则会从地面上冒出雾汽,或者是冒出呈放射状的粗壮云条。

附注一:a、处于临震和临界状态下的地震,多以圆形状、半圆形状、弧线状、放射形状在云图中呈现,分析过程中只要抓住这些符号就行了。b、在确定地震点时,云图中地震符号的垂直下方就是实际地震点。C、地震的震级可以根据云图中呈现出的震区面积进行计算,通常误差率为0.2级范围。

附注二:地震的震级是根据地热发生病变的范围来决定,如果病变范围较小,那么孕育成的地震就小;相反,空间越大,孕育成的地震级别越大。

附注三:地震深度取决于地壳中液态水深浅度。如果液态水较浅,那么地震就浅;相反,液态水越深,地震深度越深。

《四》识别与解析地震符号

1、早期地震孕育区为什么会呈现出无规则空洞区?这是因为早期地震孕育时,大气中的电离会与地震区呼应,于是大气中出现电离单边进行推进,而云团在电离推力作用下进行单方向流动,结果云图中就呈现出了无规则的无云系空圈。

2、处于潜伏期中的地震,怎么会在卫星云图中隐约呈现出有规则的圆形球体状?第一个原因,由因地震形成后,地下能量会自然地聚集成一个球团,于是在云图中就会影射出一个有规则的球体影子。第二个原因,地震进入潜伏期后,地下的能量就会处于静止状态,于是在云图中影射出的就是圆体影子。

3、地震苏醒后,为什么会在隐约的圆形体中冒出大股云团?这是因为当潜伏中的地震其能量达到了饱和状态时,地下温度就会升高,于是地震就会从潜伏中苏醒过来。但苏醒过来后的地震,由因其地下温度还在不断地升高,结果深藏于地下的各种物质便开始进行化学反应,于是上地壳中的地下水和中、深地壳中的液体水就会被高温蒸发出来。被地下高热蒸发出来的水汽,升入空中后就会形成云团,而这种云团就是气象学中所指的雨积云。通常地下水被高热蒸发后,位于震区周边的地下水和液态水会很快地向震区进行补充,于是就会出现第二次蒸发现象(小型地震经高热蒸发后,地震就会发生,而中强度地震则会出现几次蒸发现象,至于强震则需要蒸发数次,或者是十几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原因是小震水量较小,容易蒸发干,而强震因为水量庞大,所以才需要重复性地进行蒸发,如此才能将水完全地蒸发干)。

4、地震进入晚期时,为什么雨积云会绕道震区而行,而高积云则依旧可以顺利通过震区上空?这是因为处于晚期中的地震有自卫能力,故而从震区释放出的气体、加上大气中的电离配合,于是二者共同作力驱赶云系,迫使云系绕道行走。

5、地震进入临震时,为什么通过震区上空的高积云会出现消失现象?这是因为地震进入到了临震时期,从震区中会向空中排放核能,而高积云中的稀薄水汽就是被核能吸干的,于是就出现了高积云突然消失了的错觉。

6、地震进入临界时,为什么中小型震区会从地面上冒出一缕云丝,而强震则会从地面上冒出雾汽,或者是冒出呈放射状的粗壮云条?这是因为震区在无地下水供给降温情况下,其内在温度升得更快,于是地下岩层结构最终承受不住高温的燃烧,结果岩层就出现了裂缝,而埋藏于地下的残存的一点点水蒸汽则通过裂缝冒了出来。以上是其一。其二,临界前的临界云为什么会呈现出放射状云,这是因为大多数地震的形状是球体的,因此临界云呈放射状是在情理之中。

《五》、日常中发生的地震类型

地震类型分为:独震、主震、前震、次震、余震、再孕震等六种。

1、独震是指单个的地震,通常发生后就没有了余震。但属于这种类型的地震,一般其震级都不大。

2、主震是指地震暴发过程中级别最大的一次地震。

3、前震是指主震发生前仅次于主震级别的地震。但在主震暴发前,如果是属于同主震一个位置上发生的地震,这才能算是前震,但如果与主震位置不处于同一个点的前震,不能算前震,应归纳到次震中去。

4、次震与主震的暴发点是有距离的,在强震暴发前,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强震围绕着几个次震情景。有些次震是暴发于主震前面,而有些次震则是跟在主震后面进行发生。因此区别是次震还是余震,必须要分清发生点位置。

5、余震是指主震发生后,发生于主震同点位的地震。如果发生的地震与主震不是处于同一个位置上的地震,那么我们就得把它称为次震。

6、再孕震是指余震结束后,在原震点位置上重新发生的地震。至于为什么要将在原震点上重新发生的地震称为再孕震,这是因为余震结束后,该区域的地震能量已经全部释放完成,而后来发生的地震能量是属于重新孕育成的,因此就不能称为余震了。

三、中国为什么会成为地震频发的国家

  中国为什么会成为地震频发的国家,这得从远古时说起。在远古时,由因小行星撞击我国西藏区域,致使我国西部发生了剧变。在剧变过程中,我国西部自然地演变成:

1、喜马拉雅山的隆起。

2、巨大喷发的岩浆向云南区域倾泻。

3、我国西部区域的海拔抬高。

4、地下结构大错动,导致岩浆与液态水失去了平衡。

5、由因岩浆与液态水失去了平衡,结果A成因地震孕育。

6、A成因地震暴发后,影响了相邻区域,结果相邻区域孕育成C成因地震。

7、随着C成因地震的相继发生,便逐步形成起地震带。

8、随着地震带的形成,地震向两端扩展,于是慢慢地形成起南北地震带。

9、随着南北地震带向两端扩展,支脉地震带也就形成。

10、随着南北地震带向两端扩展,B成因地震也随之增加。

四、地震与水的因果关系

1、地震与水的关系,这里指的是湖泊、大江、水库的地表水、上地壳流体的地下水和中、深地壳流体的液态水三种。如果说是水量少,那么地震就会早发。反之,水量较大,那么就会起到降温作用,导致地震延长发生。

2、地热发生病变后,如果热能未能将地下水和液态水蒸发干,那么这个地震就不会进行暴发。

3、地震带区,由因存在于中深地壳中的液态水已被以往强震发生时蒸发干,因此地震能量形成后,只要将地下水蒸发干,那么就可以暴发了(这也就是地震带区地震发震周期较短的原因)。

4、非地震带区,由因中深地壳中储藏着液态水,因此地震形成后,必须得将液态水与地下水蒸发干后,这地震才会暴发出来(这就是非地震带区形成的地震暴发周期较长的原因)。

5、假如有些地震,处于庞大容量的液态水上部,那么几百年、或者几千年都不会暴发出来(比如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蒙古、西藏的某些区域等等,其地下都潜藏着庞大的液态水)。

6、某些非地震带区的地震,如果紧挨着湖泊、大型水库、地下河,那么这个地震就会延缓发生。

7、个别大型水库附近经常会出现的中小型地震,其实不是水库诱发导致的,而是大型水库的库容量水重力在阻碍着地震能量向水库底下渗入时,其反弹力促使了地震发生。

五、当前的地震研究存在着多种流派

《一》流行中的学说与流派

1、有人认为地震的成因是由板块挤压引起的,于是就有了板块论学说。

2、有人认为地震是由断裂带引起的,于是又有了断裂带论学说。

3、有人认为干旱会形成地震,于是就有了旱震论学说。

4、有人认为地震的成因是由气流导致引起的,于是就有了气流论学说。

5、有人认为地震是应力导致的,于是就有了应力论学说。

6、有人认为地震与地下通道有关,于是就有了地下通道论学说。

7、有人认为台风与地震有关,于是就有了台风论学说。

……

  总的来说,现在的地震界和民间都是众说纷纭,各有各的理,然而这么多的学说,其结果谁也预测不出将要发生的地震,于是乎地震就成了不可预测。为什么这么多理论学说都预测不出地震,原因究竟出在那里?原因出在研究人员都是拿已发生了的地震去进行研究,而实际是地震发生前与地震发生后,其实质是不同的。如果拿后者去研究前者,其研究出来的结果自然就成为错误。如果说拿错误的地震成因理论去推断新的地震,那么自然就预测不出新地震来。

《二》对当前各种流派学说进行评判与解析

   既然上述的众多学说都是错误的,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地震成因呢?根据长期对卫星云图的观察,真正的地震成因分为A成因与B成因和C成因三种。A成因是地热发生了病变,然后才孕育起地震,而B成因是地热通过岩缝向断裂带或板块边缘渗透,于是断裂带与板块边缘才孕育起地震。至于C成因地震,则是从A成因中分离出来的,其演变过程与A成因地震相同,只是周期比A成因地震短。

  根据上述的A成因与B成因和C成因理论,现对各种学说流派进行一番评判与解析:

A、板块学说是对还是错?应该说是错误的,理由是:1、板块滑动过程中不具备形成地震的条件,但却能触发地震提前发生。2、假如说板块边缘中没有生成地震,那么板块滑动时就不会有地震发生。3、板块边缘的地震,其能量来自于板块中。4、板块边缘与板块之间,由因地下岩层中存在着裂缝,结果岩浆沿着裂缝向板块边缘渗透,于是板块边缘的地震才一步步地形成。5、板块边缘上的地震级别大小,取决于时间和岩层裂缝的大小。6、如果岩层中裂缝越大,地震形成就越快。相反,地震形成就越慢。7、板块中向板块边缘输送能量(岩浆)越久,板块边缘的地震震级就越大。相反,输送时间越短,其级别就越小。

B、断裂带论学说是对还是错?应该说是错误的,理由是:1、地球形成时,液态水与岩浆是处于平衡的。地球深层处由因有液态水制约着岩浆,使其温度保持不变。后来由因造山运动和大陆板块分离,于是地球内部局部区域产生了断裂。由因地球内部格局发生了变化,随之液态水也就形成了中地壳液态水和深地壳液态水。当某区域的岩浆大于液态水比重的时候,地热温度就会攀升,于是液态水被高温蒸发出来。当该区域的液体水被完全蒸发干后,于是岩层承受不住高温燃烧,最后就暴发出地震。第一个A成因强震发生后,于是就祸及到了相邻区域。原理是在第一个地震暴发时,相邻区域中的液态水被第一个地震消耗了一部分,结果导致了相邻区域的岩浆与液态水也失去了平衡,于是几年后相邻区域的C成因地震也会暴发出来。C成因地震发生多了,地球上也就形成了地震带。随着地震向地震带两端扩展,于是地震带也就越来越长。2、通常大陆陆地中心一个点只会暴发一次强震,但板块边缘由因地理环境特殊,有些区域就会出现重复性的强震。为什么陆地中心不会发生第二次大地震?这是因为在前一个大地震中,地下的液态水已被蒸发干了的缘故,所以就没有了孕育大震的条件。那么板块边缘为什么会发生重复性的强震?这是因为板块边缘的地理环境都处于海洋中,而水的重力既能压住地震、又能起到降温作用,故而创造了延长地震的孕育周期(有关处于非板块边缘,但却处于海洋中的地震,也会产生以上类似情况)。3、一个点暴发出强震后,会有几天的余震发生。但当余震结束后,隔一段时间重新发生的地震就不能称为余震,应称为B成因的再孕震。B成因的再孕震的能量是来自于原地震点的周边,由因先前发生的地震将地下岩层震裂,于是周边的能量通过岩缝向震区渗透,结果又形成了新地震。4B成因的再孕震的震级通常达不到强度,这是因为前地震发生后,被填补的岩浆冷却后就形成了假熔岩,而假熔岩的强度没有原熔岩坚固,于是当地震能量积聚至3-4级范围时,假熔岩就承受不住,故而B成因的地震就发生了。5、拿地震带中形成的B成因地震与非地震带区孕育的A成因地震相比,前者发震周期较短,而后者则要超过前者的几倍。为什么同是地震,其周期会相差那么大,这是因为地震带中的液态水早在前强震发生时被蒸发干了,而后来从地表流入地下的雨水毕竟是少量,于是一经蒸发,储存于上地壳中的地下水就干,故而发震周期较短。然而非地震带区,其地下深处的液态水是饱和的,故蒸发不易,因此只有当地下温度达到极点时,才能蒸发出液态水。但由因储藏的液态水量大,于是需要多次蒸发才能将液态水蒸干,这就是非地震带区发震周期较长的原因。

C、旱震论学说是对还是错?应该说地震与干旱有联系,但不是干旱导致了地震孕育。那么为什么会有干旱论学说,这是因为研究者将看到的偏面现象,当成了全部现象进行了研究,所以说是研究人员误解了地震的真正成因。为什么说是误解,理由是:1、与干旱相联系的是属于A成因地震(个别C成因地震周期长的也会出现这种情况),而B成因地震因为周期短,所以不会引起干旱现象。2A成因地震从孕育到暴发需要走过五个过程,而当大地出现干旱时,地震已经进入到了第三个过程。3、地震刚开始孕育时,震区与其他区域一样,会下雨,根本看不出异常现象。当地震形成后,进入潜伏期,震区依旧无异常现象出现。然而当地震从潜伏期中苏醒后,震区就会出现干旱现象。4、地震苏醒后,地下高温蒸发地下水或液态水时有一种特征,这种特征就是地震形成后,其地下能量形成的是球团状,因此在蒸发地下水时,由因球的中心温度最高,所以它蒸发出来的水汽都是从震区四周散发出来的。5、通常一个7级地震能量,在地下的分布范围是一个市级行政区的范围,因此一个7级地震就能引起一个省的干旱。鉴于以上原因,故而苏醒过来后的地震,随着震区地下温度的攀升,液态水被高温从震区周边蒸发出来,于是震区及其周边的干旱就出现了,而相邻于震区的其他省份,则会暴雨或暴雪成灾。因此,干旱的出现,是地震已经进入到了后期的征兆,而不是地震正在孕育的现象。另外,在日常中,无震区域也是会出现干旱现象,这是因为震区所释放出的强气体阻挡了无震区气流的原因。

D、气流论学说是对还是错?应该说也是误解的,理由是:1、当地震进入第三过程至第四个过程时,由因地下各种物质进行化学反应,于是从地下释放出的气体就形成了气流。2、一个6级地震能量,其释放出的气体能形成一个小气旋,一个7级地震能量能形成三个省区域的气旋,而一个8级地震能量,则能形成几个国家的大气旋。鉴于此,所以说气流不是形成地震的原因,而是当人类看到气流时,其地震已经进行到了晚期将段。

E、应力论学说是对还是错?应该说应力不是产生地震的原因,而是起到推动和触发地震的动力作用。当某区域的地震进入至临震状态时,如果应力集中于该区域,那么地震就会借助这种力进行暴发。在长期对卫星云图进行观察中,许多地震明明已经进入到了临震状态,然而没有应力的作用,结果地震能量凭借自身的力就无法冲破地表岩层进行释放。比如2013年时,有一天凌晨四时,地球上同时出现二个临震点,一个是我国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另一个是墨西哥格雷罗州,结果后来应力作用力在格雷罗州发力,于是触发了格雷罗州的6.5级地震,而四川省凉山州则安全无羔。

F、地下通道论学说是对还是错?应该说是对的,理由是:1、地下通道论理论是成立的,因为好多地震能量是通过地下通道进行输送的。比如1995117日发生于日本神户的7.2级地震、2011311日发生于日本本州东部远海的9.0级地震、2014212日发生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于田县的7.3级地震等,这些地震都是经过地下通道输送能量进行释放的。除了以上提到的地震,有关发生于地震带中的地震和板块边缘的地震,也是经过地下通道进行释放的。2、地下通道只是一个输送工具,但不是形成地震的原因。

G、台风论学说是对还是错?应该说台风与地震有着复杂的关系,理由是:1、台风的胚胎来自于地震热能蒸发出来的液态水水汽,如果没有这些水汽,那么就无法形成台风。基于以上原因,因此可以这么说地震是母亲,台风是儿子的关系。2、由因地震与台风存在着母子关系,因此当台风形成运行后,如果途经其他地震区时,会出现多变现象。3、当台风遇上潜伏中的地震区时,如果地震能量自身不足,那么就会从台风中吸取能量来充实地震的能量,于是我们就可以看到台风突然减弱了的现象。4、但当台风遇上处于临震期的地震时,地震就会摆出粗暴的手段,将台风进行驱赶,于是我们就可以看到台风突然转向运行了的现象。5、台风的强力,还能起到触发中小型地震提前发生。6、台风运行的气流和携带的雨量,还能延缓强震的发生。总之,台风与地震的关系除了上述关系外,与地震的形成无关。

六、当前的地球正在走向复杂化

  当前气象卫星成像分析技术虽然能对地震准确定位,然而却不能象计算地震震级时一样计算出地震的发震周期。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以下的几个原因导致的:

《一》不同区域存在着地下水与液态水储存量的差异性

1、比如以2012年发生于新疆尼勒克县的6.6级地震和2013722日发生于甘肃省定西市岷县至漳县的地震为例,前者周期为23天,而后者则达到80天。于此可见,同是6.6级地震,其发震周期差距竟会那么大,这就是二地的地下储存的水量存在着差异性造成的。

2、又比如2012年发生于云南丽江和昭通的二次5.7级地震为例,结果这二次的地震周期都为15天,显然云南西北部与东北部的地下水储存量存在着相同的结果。

《二》地震的发震周期在慢慢地延长

   根据长期对卫星云图的观察,发现这几年地震的发震周期在慢慢地延长。以汶川地震为例,(根据湖北网友保存的20085月汶川震前卫星云图分析),汶川地震从临震现象出现至地震实际暴发,历时为40个小时,而2012831日发生于菲律宾马尼拉海沟的7.6级地震,早在2012825日时就出现了临震现象,但过了100多个小时后地震才发生。从震级来说,二个地震的能量相差是巨大的,然而震级小的周期反而大于震级大的。

《三》地震的发震滞后现象越来越严重

  这几年在实际的观察过程中还发现了一个新情况,就是近二年来的地震出现了滞后发生现象,而这种现象是从20131月开始的,且这种滞后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严重。比如20131月份发生于宁夏银川的几次的中小型地震,如果换作2012年年中时,象这样级别的地震只要出现临震现象,那么3-5小时内地震就会发生。然而,银川所形成的这些中小型地震,结果竟拖上一周后才发生。又比如今年上半年发生于印度安达曼尼科巴群岛6.5级地震,如果在2012年时,那么这样级别的地震应该在72小时内发生,然而这个地震在临震现象出现后,竟拖了117天后才发生。

《四》进入临震期的强地震也会自动熄火

  在2013年之前,只要强地震进入临震,那么就会一发而不可收拾,而从2014年开始,当强地震进入临震后,也会自动熄火、或者是断断续续地进行。

1、比如汶川地震,次声波在震前15天时就出现,到了15天周期后,地震就暴发了(后来玉树地震次声波也是15天后发生,有关雅安地震的次声波,由因当时没有在计时,是13天还是15天说不清)。

2、当论到新疆于田7.3级地震时,就发生了变化(这个地震的次声波从出现到发生历时为23天)。

  以往强震一旦进入临震,那么发出的次声波是连续性的,而于田的地震次声波则是断断续续出现的。另外,于田地震发生后,也曾接收到几次强震次声波信号,然而几天后就消失了。当然,导致产生熄火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临震期间没有出现应力作用,于是地下水渗透到了震区起到了降温作用,因此将地震压了下去。从以上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前的地球正在走向复杂化。

七、防震减灾部门应该趁快学会气象卫星成像分析技术

   当前的气象卫星成像分析技术已经发展到了完善将段,因此防震减灾部门应趁快吸纳与掌握。因为有了这项技术,才会有明确的工作方向。因为有了这项技术,那么工作才会有主动权。

  根据2014年对气象卫星云图的观察,,有关中小型地震,只要在云图中捕捉到吐云丝现象时,那么3级以下地震的发震周期大多在72小时内出现(少数也有120小时内出现的)。如果大于3级,低于5级的地震,短则以7天周期出现,长则以15天周期出现。有关强震,由因当前无法知道地壳中的地下水与液态水储存量,加上当前的地震延缓与滞后,因此还无法掌握其发震周期。鉴于以上原因,因此作者呼吁地震研究机构和广大民间地震研究者,一同来参与攻克地震发震周期难关吧!


八、强震防范工作可以先松后紧

   假如防震减灾部门能吸纳气象卫星成像分析技术,那么地震的预报工作就可以进行了。当然,光靠一种气象卫星成像分析技术是不能担当起强震预报工作的,而是要依靠多方配合才能完成地震预报工作。在地震分析中,通常5级以下地震 ,气象卫星成像分析师基本上就可以单独进行预报,但是当遇上强震时,必须得依靠地震监测员与地震巡视员进行配合才能完成强震的预报工作。

  在强震防范过程中,对于强震的前二个周期(孕育与潜伏过程)的跟踪工作,这是云图分析师的工作,然而当强震从潜伏期中苏醒过来时,这时地震监测员和地震巡视员就要立即进入震区进行实地的监测与巡视。

  在强震的防范工作中,由因无法知道处于中、深地壳中的液态水分布量与容积量,因此每当液态水从地下蒸发出来时,云图分析师就会感受到一种如临大敌的感觉(强震每蒸发一次液态水,就会出现一次假临震现象),而这个时候云图分析师就最需要监测人员的数据支持(通常强震在未进入临震状态下,那么震区的地磁是不会出现大幅下滑的,同时震区也不会发射出强次声波。如果当云图中出现了强震的临震现象时,而地震监测员却没有测到异常情况,则说明强震区出现的是一次假临震现象)。

  地震监测员深入震区的工作除了配合强震数据支持外,还有确定震中中心的工作任务。通常一个7级强震能量的容量在地下就达到一个地区范围,而强震的暴发点只有一个,因此找出暴发点是十分重要的。在强震的前三个过程中基本上是看不出震中中心的,所以地震监测员进入震区后,要对各县的地磁和次声波反应进行监测与分析。当确定出地磁反应最强烈点和次声波发出源后,有可能该点就是震中中心了。

  地震巡视员进入震区后,要对震区内的各县动植物进行观察,发现异常情况后要与地震监测员对照监测数据。如果地点是一致的,那么就有了更大的胜算。

  但是一个强震形成后,凭自身能力是暴发不出来的,只有当小规模地震一次次地将强震区上部或周边的岩层震裂后,这强震才能暴发出来。鉴于以上原因,因此当强震区内的某点发生小级别地震时,如果与地震监测员与地震观察员所监测和观察到的情况是一致的,那么又有了一分胜算。如果当某点,连续性地发生小地震时,如果与前面所监测与观察到的结果是一致的,那么这个点就是暴发强震的震中中心了。

  总之,强震的预报只有当云图临界、地磁直线下滑、次声波三者合一时才能发出红色紧急警报。

九、中国的地震预报制度不利于地震预报

   每一个地震发生前,在云图中都会出现临界现象,但是当临界现象出现时,如果说是中小型地震,倒无妨,但如果是强震,那么事已晚也。因为当临界现象出现时,往往30-90分钟内强震就要暴发。比如2013年发生于雅安的7.0级地震,在云图中出现的临界现象是早上630分,而当我们看到卫星云图时却已经是早上7点半(中国天气网发布风云二号卫星云图是延后1小时发布的)。又比如发生于2013722日的岷县至漳县6.6级地震,临界现象是在早上530分出现的,而当实际看到临界云图时却已是早上6点半。以这二个地震为例,如果按现有的地震预报制度,根本就来不及预报了。

  当然,强震临界现象也有超过30-90分钟后发生的事例,但是这种类型的地震是属于能量输送型地震。比如2014年发生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于田县的7.3级地震,212日早上7时时就出现的临界现象。然而这个临震点的能量当时反应的仅仅是4-5级现象,因此不会引起重视的。但当下午从羌塘线上输送过来的能量剧增时,这时想报就来不及了。

  另外,有时主震发生前的临界现象,会被相伴的次震临界现象所掩盖。比如发生于201483日的昭通鲁甸的6.5级地震,这个地震形成于20135月份,几天后这个地震就进入了潜伏期。今年719日,由因台风进入云南,结果就触动了地震能量,于是地震从潜伏中苏醒过来。该地震苏醒后,发展迅速,于730日早上5时进入临震。83日午时,由因巧家县与会泽县上空同时呈现出二个3-4级次震的临界现象,结果将鲁甸强震临界现象进行了掩盖。

  从以上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地震预报权不能掌握在政府部门手中,而应掌握在市级(地震区)防震减灾部门的手中。

                               十、地震在气象卫星云图中所呈现的不同时期的图案符号举例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3 19:20 | 显示全部楼层
前   言   在地震界,有一个共识,说地震是世界性难题,也就是说地震是不可预测的。那么地震真的是不可预测 ...
江南桔红 发表于 2014-10-13 19:13
图片1.png
图片2.png
图片3.png
图片4.png
图片5.png
图片6.png
图片7.png
图片8.png
图片9.png
图片10.png
图片11.png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3 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真的不好意思,发文时因为忘了填写验证码,结果返回重发时,第十章就没上去。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3 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章中的地震图谱是10月1日从风云二号卫星云图和谷地球中现截的图,目前已发生的地震是:1、图例八中的三个地震已发生了二个。2、图例九中的三个地震都已经发生。3、图例十震点已于10月2日时发生。4、图例十二震点已于10月2日时发生。5、图例十五,因为是1-2级的地震,通常很快就要发生,所以在此不作验证。6、图例十八中的震点,是一周前发生的。7、图例七中四个地震,今天发生了一个。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3 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揭开地震面纱,方露地震成因真面目》一文中的有关气象卫星成像分析技术的分析要点内容,早在2012年秋季发表过,当时的名称起的是《综合云图分析技术》,而从2014年起,作者已将原名称改作成了气象卫星成像分析技术。作为一种技术,在研究过程中所付出的心血是相当艰辛的,每天除了睡5-6个小时,其余的时间都用在研究上了。这二年,作为一种单种技术虽是属于独一无二的技术,然而总觉得单一,如想编写成一篇完整性的理论文章,可有些方面还存在着谜团。比如我国的西藏地下到底所储藏的是什么水?为什么从云图中来看哈萨克斯坦、蒙古、俄罗斯区域的庞大能量为什么不会暴发地震?为什么台风都形成于马里亚纳群岛区域与西太洋中?从卫星云图中看印度,强震区紧密相连,却不会暴发大地震?种种、种种现象,随着美国在阿拉斯加发现深度地壳中存有液态水而解开。是的,上述这些现象就是中深地壳中的液态水在起作用。为什么断裂带区域的地震周期较短,这是因为在形成断裂带过程中的液态水已被蒸发,而非断裂带区域发震周期较长的原因也就是因为地下储藏着庞大的液态水。总之,当解开了所有谜团之后,写一篇完整的理论性文章是必要的,于是趁着国庆休息编写了〈揭开地震面纱,方露地震成因真面目〉一文。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3 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2012年6月份刚发明气象卫星成像分析技术时,通常作临震分析,比如以20个地震为例,有10个地震会在72小时内发生,而另外10个,3个需要等上5-7天才会发生,2个则要等上15天的时间才会发生,至于还有5个,它可能不会按规定时间进行发生。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这是因为这些地震自身暴发力量不够,所以需要再增能量来进行再暴发。还有一些强震,虽然处于临震中,但是如果没有外力作用,结果迟迟暴发不出来,于是震区周围的地下水流入到了震区,最后温度被降下来,故而地震就不发生了。但是,从2013年1月开始,随着地球的复杂化出现,中强度地震滞后现象越来越严重。比如四川西部甘孜州巴塘县的强震;东部乐山、自贡、内江这条线上的强震;广西百色的强震;湖北恩施的强震(这个强震近期有可能移向湖南省沅陵县去释放);甘肃省张掖市的强震;陕西东南部与西南部的强震;山西省临汾市东部的强震;河北省承德市的强震;黑龙江省牡丹江强震;浙江省淳安县的强震等等,都形成二年多了而不发生就是范例。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4-10-14 18:02
辛苦了
发表于 2014-10-14 18:21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辛苦了!
和我的成云理论很不符合,我会仔细的拜读。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4-10-16 08:43
楼主对问题的分析能力比较强,你说到了很多地震成因的假说,都给于了否定。那么,我想问一下,最近有了”地震爆炸“一说,你是否有能力否定它???如果你没能力否定,又不敢作答,那你上面所写的都将是废话。
发表于 2014-10-16 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dizhentan.com/thread-50645-1-1.html

迄今为止这是唯一无可置疑的地震动力解释。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8 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 Guest from 60.22.206.x
我说9楼,地震暴发就是地震爆炸呀。但是地震爆炸是属于第六个过程,也就是地震临界后出现的过程。当地下水与液态水被地震高热蒸发干后,由因岩层承受不住高温燃烧而崩裂。地震爆炸就是这么回事,如果有人还想将这个过程去进行研究,是不是笨了点。比如,一颗手雷的爆炸,就是一种爆炸现象,如果从生产制造角度来说,那么可就多了,首先得采购制造手雷的原材料,然后进行一道道工序加工,最后经过检验才可以出厂。一种技术的研究与革新是复杂的,但是研究发明后的技术,必须可以让工人进行操作。如果说工人不能操作,那么说明这项技术是行不通的。本人发明的气象卫星成像分析技术,只要有一台电脑就可能操作了,所以说这种技术是适用于任何人的,如果悟性好的,可能一周或15天就可以掌握,如果头脑灵活的,那么三个月也可以学会。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18 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 江南桔红

没有在12年找到类似文章或帖子是否记错了。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9 04: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2# 霁雪 在地震坛中我没发过类似的文章,发过相类似的文章是在网络上的论坛上。这二年因为关注的人少,大多文章找不到了。不过在新浪博客中还有,只是大多文章不是发在博客中的,所以博客中仅仅是一部分文章。《揭开地震面纱,方露地震成因真面目》,是将过去发表的独立文章进行了整理和进行了连惯性的连接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19 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地下水蒸发造成岩层断裂引起地震,你这个推想不够严谨啊,另外关于地震利用气象的设想我在1994年就有了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9 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4# 象形预测大师 你还没有看懂和理解清楚文字的描述。文章中说的是地震蒸发完上地壳中的地下水和中、深地壳中的液态水后,升温就会更快,岩层是承受不住高温燃烧后才暴发地震的。不过从2013年1月份开始,地球进入到了复杂化,于是新情况又出现了。新情况是地震发生滞后,而且这种情况越来越严重。2014年上半年,当强震进入临震第6天后,由因震区周边的地下水向震区进行渗透,结果地震出现了熄火。以汶川、玉树、雅安、于田为例,汶川与玉树都是燃烧了15天后地震暴发,而雅安燃烧了13天后,第14天上午就暴发了,但是论到于田地震时,燃烧现象是断断续续进行了23天时才暴发出来。过去强震一旦步入临震,那么其燃烧现象是一鼓作气的,而现在的强震其燃烧现象比较散漫,所以被水浇灭就成了自然。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22 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地震的形成应从地球内部物质运动方面进行研究。因为地球内部物质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会被分解成分子、原子和电离子。这些被分离物质会在地质断裂的地方向外释放,并形成强大涡流运动,使大量分解的物质向地球上部运动。由于地球上部的温度低,此时由于大量被分解的物质复合便形成地震。
                                    对温州文成地震的分析
    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自今年9月12日13时14分温州文成发生1.5级地震以来,截至10月14日上午6时,共发生了0级以上地震2180次。这些地震有个共同的特点,即震源的深度比较浅,震中的中心位置都比较接近,详细情况见下表:
震级                 发震时刻                         纬度           经度   深度公里          参考位置
3.6        2014-10-15 16:37:24        27.7         119.9        7        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

3.7        2014-10-15 15:49:27        27.7        119.9        6        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

3.2        2014-10-15 15:46:34        27.7        120.0        4        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

3.7        2014-10-15 15:45:43        27.7        119.9        11        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

3.6        2014-10-14 04:14:56        27.7        119.9        7        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

3.5        2014-10-12 00:00:55        27.7        120.0        6        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

3.1        2014-10-11 11:00:24        27.7        119.9        10        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

3.5        2014-10-11 11:00:17        27.7        119.9        10        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

3.0        2014-10-05 06:27:08        27.7        119.9        6        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

3.7        2014-10-03 11:42:05        27.7        120.0        7        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

2.9        2014-09-27 08:41:21        27.7        119.9        3        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

3.8        2014-09-27 08:30:44        27.7        119.9        6        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

2.9        2014-09-24 00:20:04        27.7        119.9        8        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

3.1        2014-09-23 17:40:25        27.7        119.9        4        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

3.0        2014-09-23 14:12:29        27.7        120.0        3        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

4.0        2014-09-23 13:20:45        27.7        119.9        5        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

3.1        2014-09-17 20:47:30        27.7        119.9        8        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

3.1        2014-09-15 13:23:31        27.7        119.9        6        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

从表中可以看出,震源深度都比较浅,震级大小也相差不大,它们的震源深度有很多都很接近,而且多次地震的震中位置变化不大,因此人们把这类地震称为震群型地震。其原因是从这些连续发生的地震中,很难分辩出那个是主震,那些是余震。对于一般地震而言其主震和余震之间都有明显差别。即主震的震级比较大,震源的深度也比较深,而余震的震级较低,震源深度浅。另外,一般地震还有个特点,在主震发生之前,在较大范围内会出现一些前震,而震群型地震始终都在一个小范围内。      
震群型地震形成的原因,应该是与一般地震形成的原因是相同的。它们不同之处是,震群型地震发生的地方,它的地质条件比周边的地质条件有较大的差别。也就是地震点附近的岩体破裂严重,它的整体性很差,而周边的地质条件相对而言比较好。由于这个原因,地球内部分化出来的物质,就容易在该处形成涡流运动,使分化出来的物质在该处集中向外释放。又因为地球上部的温度低,分化出来的物质在该处便发生复合,形成一系列震级小,震源深度浅的震群型地震。对于震群型地震而言,由于分化出来的物质,在地震区容易向外释放。所以,那里就不会聚集更多被分化的物质,因此那里就不会形成更大的地震。
   对于一般地震而言,由于地质断裂带的范围比较大,那里的地质条件相对较好。地球内部分化出来的物质不容易向外释放,就会在那里聚集并向四周扩散。这时分化出来的物质,就会在周边地区聚集起来。当地下分化出来的物质终止释放时,震中区的压力就会减少,此时周边地区聚集的分化的物质,就会再次向震中区运动。由于大量分化的物质向震中区运动,在此处就会形成强大的涡流运动。这种强大的涡流运动,使分化的物质在震中区更加集中复合。因此该处就会形成大的地震。对于震群型地震而言,它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因此震群型地震区不会发生更大的地震。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4-10-24 16:50
引述你的论述“地震的形成应从地球内部物质运动方面进行研究。因为地球内部物质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会被分解成分子、原子和电离子。这些被分离物质会在地质断裂的地方向外释放,并形成强大涡流运动,使大量分解的物质向地球上部运动。由于地球上部的温度低,此时由于大量被分解的物质复合便形成地震。”

点评:如果你认真读一下原子物理学,可能就不会写出这么不严谨的话语。地震形成假说之一是承认地球内部的基本粒子受到宇宙射线或长期高温下的蜕变,产生巨大的能量爆发,这种能量的释放导致地幔流动加速,从而引起地球表面板块移动,形成地震
发表于 2014-10-24 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17楼是本人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7 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7# Guest from 125.77.54.x

纯粹是无稽之谈。地震与地幔根本不搭界。地震的能量是原始的,只要不发生病变,那么这个点就不会发生地震。要破解地震,你必须要学会病理学。有关文成地震,你根本不知道原因出在何处。确定地震与吃饭是没有二样的,但是对于发生的地震,应该要清楚这个地震是为什么发生的。对科学要有严谨的态度,不能靠猜想来断事。如果靠猜想来断事,会害人的。一种理论,必须可以让普通人掌握,如果本人自己也掌握不了,那么这种理论就不是理论。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8 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6# doubang
   对文成地震作一些必要的解释:1、该区域的中小型地震还将持续几年。2、文成一系列的地震都属于次震(或者说是前震),而主震是位于江苏省启东市东部近海区域。3、未来几年浙江(包括浙江与福建交接区域)、江苏二省将围绕着启东市东部近海主震,发生一系列的前震(江浙二省多地将出现群震,频率基本上与四川、云南相似)。4、以后山东郯城强震、黄海强震、南黄海强震、东海强震都将围绕着启东市东部近海主震而相继发生。  对于“地球内部物质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会被分解成分子、原子和电离子”一说,的确当地震演变至第三个过程至第四个过程时,由因震区内部温度的上升,地下各种物质会进行化学反应而产生出核能向空中进行排放。特别是当地震进入至临震时期,这种现象将更加强烈。气象卫星成像分析技术就是根据以上现象来进行判断地震是进入了晚期还是进入了临震。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4-10-28 16:11
我虽然是文科生,但是会查百度,请你也看看这段辞典,如果你不是用猜想而是用实际证据去颠覆一代地质学家的成果,那么你的理论才有可能站住脚

地幔对流(mantle convection):板块构造说认为地幔对流是板块运动的主要驱动机制。这一词汇在19世纪已有人提出,英国著名地质学家霍姆斯(A Holmes,1928)和格里格斯(D.Griggs,193
9)试图用地幔对流作为大陆漂移的驱动力。20世纪60年代这一观点被地质学家广泛接受,并成为海底扩张、板块移动以及地幔柱形成的重要机制。地幔是由高温的热物质组成的。由于地幔内部存在密度和温度的差异,导致固态物质也可以发生流动。地幔对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既是一种热传导方式,又是一种物质流的运动。地幔对流是在缓慢的进行的,对流活动的时间可达几千万年,甚至几亿年。地幔对流的流动形态可以不同。热的地幔物质上升减压常常伴随有部分熔融作用发生。地幔对流可以是从核幔边界上升至岩石圈底部,形成全地幔对流环;也可以是分层对流,即上、下地幔分别形成对流环。近些年来地震层析和地球化学研究成果已证实地幔的流变。
地幔中,特别是地幔软流层中发生的热对流。地幔对流是一种自然对流,既是发生在地幔中的一种传热方式(通过物质运动传递热量),又是一种地幔物质的运动过程(由物质内部密度差或温度差所驱使的),是地球内部向地球表面输送能量、动量和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由于它被认为是地球演化的最可能的驱动因素,并且与大洋中脊裂谷和大陆裂谷的形成,地表热点的分布,地震和火山活动,以及某些矿物的生成密切相关而受到重视。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9 07: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1# Guest from 27.155.80.x

19世纪的理论可能是错误的,但由因当前的科技无法对地幔进行探索,因此只能说是可能二个字。不过当前很多人已经对板块说进行了推翻。从去年至今年上半年,我曾几次根据他人提供的数据进行了地震点的定位,结果都是错误的,因此说完全给板块学说进行了否定。一种技术的发明,首先是普通人能进行操作,如果普通人操作不了,那么就需进行改进,而当前的许多理论学说,论文撰写人自己也确定不了地震在那里,故而说不可取。气象卫成像分析技术与其他的理论不同,只要有一台电脑就可以进行操作了。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29 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文章在地震论坛上2011年发表过,2009年汶川地震一周年文集中也有该文章,另外我曾向地震学报投稿,因找不到专家审稿未被发表.希望大家共同研究.文章的名字是从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分析地震.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9 19: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3# doubang
地球内部物质运动是看不到的,况且当前也没有能看到内部物质的技术。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30 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既然要搞科研,态度应该要非常严谨,地质科学家研究岩浆的取样来了解地球内部,甚至还打1万米深的洞来了解地幔。你仅凭思考就能推翻?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31 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5# 象形预测大师
我想请问您一下,您拍照吗?如果你拍照后,指着照片中的自己对摄像师说:“这照片中的人根本不是我。”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31 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气象卫星成像分析的特点就是对成像图的分析。但无论地球如何变化,它都逃不过卫星摄像的镜头。在医院看病的时候,无论医生的临床经验多长,如果涉及到病人的内脏器官或骨骼的疾病,他(她)必会让病人去拍X或CT,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经验毕竟是经验,而经验得出的结论准确度根本与X和CT准确度无法相比。在日常卫星成像图分析中,有时也往往会凭自己的主观去判断,结果往往是错误的。而有时主动放弃了主观,结果反而是正确了。象这种事,已经经历过好几次了。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20 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我们虽然无法看到,但是在地震时我们可根据地震时的地磁,地电,电磁波,地气向上冒出,井水上升下降.来说明地下有物质运动.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地震坛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地震坛 ( 京ICP备14033744号 )

GMT+8, 2024-5-6 05:3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